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素养 全程化 全方位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72-02

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内容。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近年来,各学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本文就大学生信息素养全程化、全方位教育模式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全程化、全方位教育的重要性

实行全程化、全方位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要求。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系统的培养和长期的修养。目前,许多高校主要依靠图书馆来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其他单位和部门很少参与,而图书馆的培养教育方案也仅仅体现在信息检索课程的开设和图书馆使用的介绍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图书馆的作用当然非常重要,但是仅仅依靠图书馆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充分调动其他单位和部门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合理的教育体系。此外,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根据素质修养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和强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须构建全程化、全方位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努力提高培养实效。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全程化、全方位教育实践探索

(一)认真做好信息素养教育规划,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仅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而且包括信息道德教育。这些内容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时间连续的教育过程。这就需要学校在制定教育方案时,必须结合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学习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使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1.大学一年级重点开展信息意识和通识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所谓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所谓通识信息素养,即提高信息能力所必须掌握的信息科学技术基本理论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在第一学年,重点加强信息意识教育和通识信息素养教育。首先,要根据时展的需要,及时在大学生中加强大学生信息意识教育,使大学生高度重视信息素养知识的学习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其次,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第二层次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2.大学二年级重点开展信息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信息能力即对信息获取、评价、提炼、使用和交流的能力,它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保障。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也就是专业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开始的。进入第二学年后,大学生的主要课程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因此可以在学习学科专业的同时,适时开展信息技术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的工具,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绩效。

3.大学三、四年级重点开展实践与创新信息素养的培养。进入第三学年后,特别是在第四学年,大学生的学习逐步转入实践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要紧密结合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和要求,重点开展实践与创新信息素养的培养。学校可以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研究任务,让大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初步培养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4.把大学生信息道德养成的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观念和遵循的道德规范。信息道德的养成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是哪个年级抓一抓就可以的。因此要从大学生入学开展入学教育开始,就融入信息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此后的学习生涯中,也必须结合各种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把大学生信息道德养成的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二)构建全方位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1.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载体,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的功能以及信息收集的重要性,使大学生明确信息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新生入学教育要组织大学生开展入馆教育,组织学生了解图书馆的作用,图书资料使用规则、借阅方法,电子文献的构成及其使用方法等。通过开展图书馆入馆教育,使大学生初步了解图书馆的信息功能,了解信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提高信息能力的意识。

2.以信息检索课教学为载体,认真传授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检索课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干课程,是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必须重视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要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要传授图书情报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计算机检索的内容,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提高信息检索技能。要把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渗透于学科专业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将信息检索课的方法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以大学生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自觉利用图书馆和信息网网络寻找信息、加工信息,促进信息素养的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仅仅通过课堂的传授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加以强化。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以及各教学单位要自觉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大学生自觉运用各种信息载体,收集相应的信息,并科学加以分析、处理和使用,从而提高大学生信息能力。

4.以大学生党团活动、专项思想教育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大学生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党团活动、专项思想教育活动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有效载体,必然也是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法规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在开展党团活动以及专项思想教育活动时,要有意识地灌输信息意识,并以这些活动为载体组织信息法规的学习,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5.以图书馆主页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主页不仅是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门户,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网页建设,完善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系统,使大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能有效、高效地利用馆藏信息资源。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网页的宣传、学习功能,进一步加强信息素养的宣传建设,不断增强图书馆网页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三、构建全程化、全方位教育模式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培养方案与教学方案的关系

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培养工作顺利实现的保证。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必须制定长期的培养方案。特别是贯彻全程化教育模式,时间跨度达到四年,没有合理的培养方案是不现实的。信息检索课程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核心课程,必须切实加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但是,教学方案仅仅是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部分,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不能以培养方案代替教学方案,也不能以教学方案代替培养方案。

(二)职能部门与配合部门的关系

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相对应的职能部门。但是,信息素养教育并不仅仅是图书馆的事情,它还需要其他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共同参与。必须正确把握图书馆与其他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定位,明确分工,形成合力。学校可以成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图书馆和各相关单位的领导构成,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合作,稳步推进。

(三)信息素养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简单地分割开来。必须把信息素养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信息素养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两促进”。一方面,强化信息素养培养为专业能力培养服务的理念,使大学生明白没有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就无法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在专业学习时要努力提高信息素养,不仅要提高信息能力,同时还要提高信息道德。只有实现信息素养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两促进”、“两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丹.信息时代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养的引导和培养[J].黑龙江史志,2011(21)

[2]夏波.浅谈高职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5)

[3]李智晔.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转换与创新[J].情报科学,2007(7)

[4]邓烨.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原则与策略[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1)

篇2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校企合作优势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向大学生介绍就业形势、提供就业信息、培训就业技能、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职业指导课程逐渐实现“应急性、短期性”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向学科建设转变。这些工作的开展,对高职学生正确规划生涯、择业、顺利就业起到了积极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较好满足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高校学生的需求相比还处于滞后状态,因此,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指导教师师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亟待加强。

从职业指导教师师资队伍构成情况来看,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数量少,主要由从事教育管理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或者“德育”课任课老师担任,这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虽然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不具备开展科学规范的就业指导教育的能力,职业指导的内容多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制度、就业政策等解说,而无力进行科学有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教育,致使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不能全面开展,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的目标很远。

师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学科归属问题,目前在我国高职正在进行。与此相关同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职业指导老师隶属不同的院系部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需要职业指导老师对专业、职业岗位群有充分的了解,否则职业指导课程缺乏针对性,实际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科归属解决不了这一问题。

(二)职业指导初步实现将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但是方式单一、内容相对肤浅。

职业指导工作初步形成将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的局面,把职业指导贯穿学生求学的全过程:大一阶段,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等明确职业目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做到人职匹配;大二阶段,着重引导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和提高职业素质;大三阶段,侧重就业信息、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的指导。

大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以课堂讲授和开设专题讲座为主,对学生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是对就业信息与政策的传达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的教育;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咨询和指导,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三)职业素质动态测评工作对大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指导和帮助比较薄弱。

高职职业指导一般开设常规的就业指导课,并举办相关知识的讲座、培训等,但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阶段性职业素质动态测评。人才测评的结果正是职业指导的依据,人才测评技术成为职业指导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职业素质测评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行为风格等,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并及时修正不同阶段自己的素质水平和发展方向,帮助大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根据自己的特点,量体裁衣,制订适时修改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在实践中尽量扬长避短,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由于忽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或者不能进行准确有效的测评,大学生就很难全面地认知自我、明确方向、选准职业,职业指导的效果自然也就无法保障。

二、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指导工作

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具有教育性、技术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等综合效能,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对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一系列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应当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具体如下。

(一)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系统设计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和技能培养方案。

在建立校企合作见习、实习基地过程中不仅组织研究室主任、专业老师参加,还组织职业指导师参加校企合作,共同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活动方案的设计、信息的反馈等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使职业指导方案更加符合社会实际。

(二)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职业指导老师师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职业指导老师参与校企合作建设,可较好解决职业指导老师队伍对行业及相关职业的了解不够的问题,使职业指导活动更加合理,更加切合专业和学生实际。

(三)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使行业专家参与学生职业素质动态测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填补职业指导老师工作存在的盲点与空白区。

(四)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通过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建设、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等形式,发挥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十分强调实训教学,正在逐步形成实训室开放的制度化,岗位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促进了实训教学体系化的形成,学生与企业的联动从一年级一直延续到毕业顶岗实习。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更加直接了解职业、岗位,促进学生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就业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边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卜再元,黄自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性指导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7).

篇3

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辅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依托,组织实施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文献资料法广泛浏览国内外有关就业指导的教育理论,通过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了与本课题的相关资料,通过文献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先进理念。调查法采取走访、问卷方式就本区域内生物技术企业对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要求进行调查,并调查其他高等院校在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作进行总结,改革不足,完善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大量数据加以实证。

2研究过程

2.1前期研究(2010年6月—2010年12月)的主要工作

2010年上半年,随机调查了多名往届的毕业生,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建议”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是满意的,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建议。一是组建了就业工作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是长期从事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的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他们与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朝夕相处,长期关注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问题,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了解,方便开展工作。2010年9月课题组主要成员主编并出版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书,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调控自我和发展自我,提高专业兴趣和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魅力技巧和社会技能;同时搭建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信息渠道[3]。二是完成了对现代生物技术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及其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相关单位的调研、国内部分学校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就业率及就业前景调研。细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内容,生成问卷调查表。其次,列好访谈提纲,对新余市生物技术企业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对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要求,并调查其他高等院校在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最后,回收问卷,整理访谈记录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论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安徽农业科学》上发表。三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2008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39人)到实践基地实习一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的招聘工作。

2.2中期研究(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主要工作

一是2011年上半年,我们调查了16家实践基地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的所有学生,调查内容有“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等。调查结果显示,16家实践基地的领导对我校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是满意的。通过对毕业生综合表现的跟踪调查,所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都表现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学生们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4]。二是对各种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研究的基本思路,确定研究成果的基本结构,制定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负责人撰写了论文《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12月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广东农业科学》上。三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2009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3人)到实践基地实习一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的招聘工作。

2.3后期研究(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主要工作

一是课题组主要成员指导两个小组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5月指导20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曾佳同学负责的小组开展的“培育优质新品草莓”项目,参加新余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立项并结题。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5月指导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卢云明同学负责的小组开展的“山地立体农场设计”项目,参加新余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立项并结题。二是课题组主要成员指导学生筹建大学生创业团队。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6月指导卢云明同学负责筹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新余市生态立体农场”,吸收了《动物养殖》公共选修课的学生,获得新余学院第一届创业团队一等奖,医学院因此获得新余学院校级组织奖。三是课题组成员对学生的社会综合素质的提升培训。课题组成员在2012年9月对新余学院二年级开设公共选修课《社会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社会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的就业指导,将研究成果在学校进行推广。四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2人)到实践基地实习3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招聘工作的安排。

3存在的问题

3.1就业协议的填写不规范

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就业协议的填写不规范,对毕业派遣证和户口迁移的认识不清楚。今后在就业指导中增加就业协议的填写说明,介绍就业报到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它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列入当年国家就业方案的毕业生才有的有效证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经验,存在上当受骗、传销等安全问题,希望今后在学生就业指导中侧重强调安全问题[5]。

3.2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针对新余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没有针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希望今后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就业指导要重点介绍医疗器械、饲料、药酒等方面的营销技巧。

3.3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习时间太短

根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的具体情况的反馈,实习单位普遍反映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太短,无法适应实习单位各个部门的具体要求,实习单位建议学校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调整为6个月。

3.4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力度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8-03

一、改革方案提出的背景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为此,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各种符合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1-4]宁夏大学地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于理工科专业,当前的工程素质教育方式、方法已适应不了我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及我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对社会需求、受教育者的需要关注太少。为了解决在教育方式和学生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物理电气信息学院成立课题组,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工作目标,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结合学院专业设置,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我们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期形成较适用于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方案设计与实施

1.方案设计。针对本科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已往教育理念的不足之处,课题组提出三层次阶梯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层次:针对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低年级学生群体,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会学习”为载体,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院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本组织形式,组织各类由学生主讲的读书报告会,举办专业基础课和实验课程的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能力。第二层次:我们以培养高年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形式,作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院以课程设计题库和毕业设计(论文)题库建设为条件,学院“大学生电子科技协会”为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扩展知识、应用知识的更多机会。第三层次:以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专业竞赛和学生科研项目为载体,给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展现才华的机会,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课题组对原有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应用保障,我们改革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学生参加的各类实践环节和科技活动给予学分和成绩的肯定。

2.具体实践。①“会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为了使得学生在入学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学习,改变中学应试学习的不良习惯,结合本科教学计划的实施,我们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本组织形式,结合各类基础课程竞赛,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做法重在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②“能应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这就要求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理论课程学习的配套项目,我们建立了课程设计题库和毕业设计(论文)题库,以满足学生在各个不同学习阶段的实践活动需求。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进行,学生们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训练。作为知识结构的扩展,我们组建了“大学生电子科技协会”,总结出一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辐射式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好处是设备和器材投入少,需要的资金量小,并且师资力量的投入相对较少,但培训范围广,效果明显,可辐射至全体学生,适合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③“有创新”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培养,有部分同学表现出了不同于大家的特点,他们在程序设计、产品制作或项目设计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兴趣和能力。针对这部分群体,我们设立了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通过这个平台的多项活动(参加各类竞赛、自主科研立项、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等),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④制订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实验、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科研、创新的平台。并于2008年5月建立了院级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训基地,使得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向日常化、可评测、层次化发展。在院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良好的基础上,又于2009年被宁夏大学确定为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基地。⑤设立了学院大学生作品展厅,学生的大部分作品都被展示出来,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激励了更多学生参与兴趣,使得传统意义的课外活动成为教学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推广与应用

学院提出的“会学习、能应用、有创新”的三层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评价体系综合改革方案,于2005年开始实施。经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基本形成了较适用于理工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6届本科生(2003级~2008级)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

1.学院从2005年开始正式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为所有一年级本科生配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从教学形式到学习内容上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了有利的改变。经过几年的坚持和不断的改进,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行方法。作为知识扩展学习,学院每学年坚持举办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实验、英语等竞赛活动,多场学生读书报告会,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篇5

关键词: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 创新教育 创新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探索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创新型人才是影响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识淡薄,存在着诸如传统教育模式落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学校缺乏创新氛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利于人才个性化培养。高等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本科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要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以使个人的社会竞争力得以提升,而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要想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生资源,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 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由北京市教委批准实施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一项本科生创新教育资助计划,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实施计划,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改变教学方式单一、侧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现状,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1 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我校以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为契机,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推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把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打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课程设置的封闭性,按学科大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加大跨学科、跨专业综合课程的设置,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校修读课程,克服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状,统筹通修课、通识课等面向全校或跨院系课程,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由辅助地位变为创新素质培养的独立环节。构建以平台(大类基础平台和专业主干平台)为背景、以层次(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创新研究层)为基础,以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方法的模块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能训练等实践课,增加实验中心的投入,建立创新实验室,成立电子协会,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研究空间。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加大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持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2.2 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原则是: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即:要求参与计划的学生对科学研究、创业设计有浓厚兴趣;在导师指导下,能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完成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分析、总结等工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学生自主实践提供条件。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式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等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想象力,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

实行层次化梯度教学,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教育。基础实验层采取教师授课指导的方式,侧重于元器件的选用、测量仪器的使用、各种电参数测量、电路调试与故障检测等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采取开放式自主实验方式,侧重于知识综合、融会贯通和应用设计,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电子系统通常由一些常用单元电路组成,如电源电路、传感器电路、放大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ADC/DAC电路、微控制器电路、微控制器电路和电机控制电路等,对这些基本电路和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和制作,为今后自主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行拟订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研究层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针对创新性实验、各类学科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参与开放的科研项目等方式,强调对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个性发展,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组队、选题、项目申报、性能指标和设计方案拟订、项目实施和成果总结等工作;教师仅仅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2.3 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保证项目研究质量

由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构成校级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对项目进行规范管理,指导项目的开展,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撑条件,从制度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教务处负责项目运行状态的监督与管理,如定期检查项目的开展情况,监督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组织专家对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完善院系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督导,学院为每个项目配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创新性实验和创业项目,保证项目的研究质量。

学校的示范性实验中心、各类实验室全方位开放,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积极支持参与项目的学生,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训练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从条件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定期组织项目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的机会,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

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参加项目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和成果认定等。完成项目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对参与项目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奖学金、优异生、免试研究生等评选中优先考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研究的积极性。根据项目任务量和完成质量,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激发教师主动开展创新教育的热情。

3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3.1 激发科研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吸引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和项目组,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科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大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通过科研活动认识自己,增强信心。

通过参与项目的方案论证、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等环节,使学生真实体验科学研究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全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实践中遇到各种问题时,指导教师只给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引导、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使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养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创新过程,使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的精神,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3.2 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项目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有负责硬件设计的,有负责软件开发的,有负责印刷电路板设计制作的,等等;项目的研究工作需要项目组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相互协作。通过参与计划项目,锻炼了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形成了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加强了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学风、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知识、智能、素质全面提高、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是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创造力的机会,对于进一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温喜宝.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6-8.

篇6

关键词: 人才需求 差异 高职教育 企业

目前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职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企业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经调查分析,许多高职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系统培训,才能逐步胜任工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部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注重各科目的考试及考取相关证件,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自身品德修养,最终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2.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课的比例相对理论课较少,使大部分学生缺少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特别是缺少一些大型项目的实训和到企业岗位实践操作的机会,与企业实际需求产生差异。实践证明,不同形式的实习可以减少这种差异。国外研究表明,就业能力中的核心技能,如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能力,主要通过实习来提升。实习经历不仅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而且对促进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转移有显著作用。课程考核体系也不全面。特别是专业课程,不能够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

3.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与时俱进,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一般4-5年才调整一次。

4.普通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过于空洞,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大学生对就业状况仅限于求职择业技巧、写好求职信等浅显层面的了解。而且由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少等因素,不能全面、有效指导学生就业,致使“就业指导不健全,就业服务不完善”、“缺乏学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理解和把握,不利于学生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对接。

5.企业看待大学生不够客观和正确,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

(1)企业忽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可塑性的优势,过于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部分企业还要求应届毕业生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这使得企业和学生的互动、双向选择过程中交集较少。

(3)企业与高校人才交流方面工作不到位,对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热情不高,整体看来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具体表现在:

1.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合理,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把提升空间和工作薪酬摆在重要位置,而忽视了要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和锻炼能力。

2.目前多数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是盲目地、机械地学习,不会挖掘自己的兴趣特长,注重相关能力培养与锻炼,从而导致综合能力较差,不能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3.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求知欲不够强烈。主要体现在一部分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不好及自主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而缩小这种差异,下面从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三方面阐述个人的看法:

1.高校应调整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方向

(1)调整应试教育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教学要以就业需求为指导,把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的提升,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加强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激励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改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注重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农村基层需求的能力。在课程考核上,试卷考核与实际运用能力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估。

(3)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4)注重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范围,关注政府、社会、企业对大学生吸纳率。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的培养,增加就业指导专业教师,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就业。

2.企业正确、全面看待大学生,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1)企业应注重应届毕业生的可塑性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指导,不苛求学生的工作经验。

(2)企业应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与协调,主动进行订单式培养,既培养对口人才,又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3.大学生认清自我,合理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1)应届毕业生要合理定位,不要把目标一味地锁定在大城市、高薪待遇上。要学会合理地衡量企业需求与自身的发展需要,分析自身优劣势,认清自我。要培养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的素质与修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篇7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培养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均强调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有能力自主创业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对学生创业的辅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要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当前,这已成为高等教育范畴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总的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为四个层面: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因此,在学生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其创业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相关培养,这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使高校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来看,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水平并不高。很多学生在专业技能方向有很多创新想法,在学习期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毕业之后,这些成果就被搁置,最终荒废。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具备了一定创新能力,但缺乏将知识成果转化的创业能力。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有:不善于运用直觉解决问题;知识面比较窄;对国内外社会经济状况关注少;社交圈较小;不知道如何撰写商业计划;情绪控制能力不够成熟;不了解公司的运作程序;领导力不强;社会阅历欠缺等。加强对学生创业的辅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始于70年代,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硅谷的兴起,与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无关系。迄今为止,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际上,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各级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各高校也展开了一定程度的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创业”日益成为师生们关注的话题,各种创业计划大赛也在高校中蓬勃发展,大学生创业作为一个倍受关注的事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但是,从总体上看,创业教育的发展距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其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都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能力和信心,即使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学生也鲜少真正地付诸实践,而创业学生中失败的案例却屡见不鲜。实施创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新创业能力培养多元化模式方法

近年来的实践和调查表明:是否有过创业辅导经历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加大课堂之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具体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也是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前期高校工作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立足高校实情,探究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对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对现有教学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补充,不仅是对素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化,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切中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弊,对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一下两个方面:

1、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多元化模式培养计划;

2、依托创新实验室等现有创新平台,探索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开展专业技能实践、人文知识、创业技能等多元化的培训和辅导。

针对创新创业能力多模式培养,要针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能力的实际需求,组建一支专业实践能力较高、人文知识丰富、有创业指导经验的教师团队,建立并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方案,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要针对下列问题进行关键强化:

(1)设计一套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可操作性强的多元化培养方案和计划;

(2)针对学生现有专业技能水平和知识层次,结合科研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可塑性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3)建立较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估机制。

四、多元化模式培养的具体实时过程

通过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该探索一种包括专项指导、模拟创业、参与计划竞赛等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这不仅是对素质教育在实践上的深化,更切中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弊,对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高质量地解决我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应该依托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组建学生团队,实施多元化模式培养方案;在高校创新创业指导老师方面应该注重老中青的结合,组成人员中,既应该有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也应该有具备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老师充分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类比赛项目,同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了老师的科研项目。并在参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能动性,鼓励学生将相关成果产业化,鼓励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鼓励失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另外在培养过程中,应逐步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和操作模式。具体包括:

1、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2、设计一套可操作性强、效果突出的多元化培养的操作模式;

3、组建一支结构优化、师德高尚、跨学科领域的师资团队;

4、组建学生团队参与各类创新和创业计划大赛,并争取取得优秀的成绩。

在创新教育下探索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专项指导和人文知识、商务知识等的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改变以往学生创新意识弱、创新创业能力差、信心不足,创新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等的欠缺。

要注重学生视野的延展。突破原有学科的局限,实现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倡“文理互补”,加强具有创业能力的创新型“通才”培养,例如在理工科学生中加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经营战略、撰写商业计划等针对性辅导,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增强创业成功率,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国荣.以创新的视阈构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1,1:71-75.

[2]杜玲,张天然,李蔚.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12):123-125.

[3]刘春生,董星,徐文娟.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2,1:80-81.

篇9

【摘 要】顺应社会的新变化,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已成为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在较好地把握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院校社会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合理修订了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出课程群的合理构建及其建设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关键词】培养方案 需求状况 社会学专业 课程群 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14-02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与《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落实《湖北民族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的总体部署,根据教务处和法学院的工作安排,全面推进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从2011年7月下旬开始对社会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为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基本依据,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一 社会学本科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1.发展现状

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拓展的现实条件和需要,2004年9月,湖北民族学院迎来了第一届社会学专业新生。如今经过9年的积累与发展,社会学专业的设置符合时展的总体趋势,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已发展成为一个基础条件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办学实力较强、教学管理规范、专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本科专业。社会学专业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在积极探索专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以谋求社会学专业的较快发展。

2.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第一,就业状况。从整体上说,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状况比较好,其主要就业渠道有公务员、考研、村官、支教、企业等,平均就业率都在85%以上。如2012届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6人,有30人找到工作,就业率达82%。

第二,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调研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感到不太乐观,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当问到“你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时,有46.60%的大学生认为“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有44.60%的大学生要求“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还有30.40%的大学生希望“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35.80%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3.人才需求分析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学发展的永久生命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小康社会建设实践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据有关资料预测,社会学专业人才在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深受欢迎的人才,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有社会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社会学专业人才潜在的巨大需求为社会学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社会学在中国是个新兴专业、紧缺专业,就学科性质而言,其专业性似乎不

是特别强,没有特别对口的职业渠道,因而,其社会的认知度也还有待提高。但是,调研表明,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学学科的综合性等特征,知识涉及面比较广,就业的路子还是比较宽的。据统计,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家公务员、编辑、教师、企业主管、秘书、销售人员、市场调研、政策评估与咨询、人力资源助理、市场信息员、村官等。

第二,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秉承现代教育理念,以“德育为先、能力导向、提升素质”为原则,社会学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本科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和社会统计学知识综合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掌握社会学基础理论与调查研究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认识、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党政机关、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社会团体胜任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社会管理与规划、社会工作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 调研与借鉴情况

1.基本情况概述

本次专业调研采取网上收集材料及走访相关院校社会学专业的主要就业单位等方式。从收集到的高校培养方案及调研资料分析来看,似乎也没有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或许在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上有所不同,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不同,在专业知识面上有差别;也可能在学习氛围等方面有所差异,在学校提供的信息方面有差别,在学校整体环境的熏陶等方面有所不同。具体走访的学校有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电话咨询了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学校的培养方案和评论意见,网上收集了10余所学校的培养方案。同时,利用教师读博和开会交流的机会,收集到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师的意见。调研学校时,有意识地考虑学校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即东中西部高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社会学专业。

2.其他学校的培养方案分析

国外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异,不便比较,但是方案中体现的思路还是有一些启发意义,一些相关的论文分析对做好修订工作也大有帮助。下面主要以国内高校社会学专业为例来加以分析讨论。

第一,专业的学分数不完全一致(单位:分)。学分数较多的约180,如华中农业大学的173;学分中等的约155,如华东师范大学的160、中山大学的155,150的有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有的学校甚至都不到150,如武汉大学社会学的学分只有140。多数高校的学分在150左右。

第二,课程设置的组合方式形式多样,但实质基本相近。即使课程名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可以划分为公共(含通识)基础课、专业课(含选修课)、特色课及实践环节。

三 社会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民族地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升内涵”的原则,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突出应用、分类培养”的基本思路,着力制订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培养目标及依据

第一,培养目标。社会学本科专业要“立足湖北,着眼民族地区,辐射全国”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具备较扎实的社会学理论知识与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等技能,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事社会调查研究、社会保障、政策研究、行政管理、社区发展规划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又可在企业或媒体行业从事市场调查与分析、社会调查、公共关系等工作;又可通过攻读社会学及其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或到教育部门从事科研、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基本依据。(1)社会学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根据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学校的《指导意见》为基础,其实现路径表现为设置“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个性模块课”。(2)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以国家对合格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基础,通过专业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3)大学生素质结构的要求。通过培育,使社会学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与身体素质等,促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课程结构

第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设置以课程群为逻辑主线,按课程模块的方式进行构建,其基本思路是:通识通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与个性课程模块四大类来设计。

第二,课程的基本结构。(1)通识必修课以学校的基本安排为准,其课程模块主要由道德修养课程、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与体育课程等构成。(2)学科基础课以专业能力训练为基础,主要由社会学概论、逻辑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社会统计学等课程构成。(3)专业核心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主要由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实践与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构成。(4)个性模块课程主要由方向课与能力提高课程构成。

篇10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创业素质;互动式创业方案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近年来国内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如浙江省2010年共有高职高专院校47所,在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2010年浙江省高职高专布点超过25个的专业中,商务英语位居其中,为29所,可想而知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创业也成为促进其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日前,在“易梦想易成就”2010中国高校创业计划启动仪式上,北京理工大学赵显利副校长说,有机构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为4%,所以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2012年8月至9月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本市一些大中型外贸企业老总或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外贸企业老总认为成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在校期间培养这些素质。在对上述收集的资料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基本上确定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创业素质应该包括自信、自律、诚信、创造力、学习能力、技术能力(扎实的外贸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应用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参与竞争的能力等。

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各校可以根据各自的现实条件探索选取最佳的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方式,但能提供真实创业环境让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就体验和实践创业梦想的学校毕竟有限。笔者以为采用“互动式创业方案设计”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互动式虚拟创业中既酝酿创业的激情,又掌握创业需要的一些常用知识和技巧,更得到多方面创业素质的培养,是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方面有效可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可分五个阶段进行,具体实施如下。

一、准备阶段

在让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创业方案前,需要先安排2个课时的教师讲授,让学生了解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创业的现状、方向、优势和劣势,了解创业所需的常用知识、素质和能力,了解创业方案设计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中,重点通过创业方案模本展示,让学生了解创业方案的必备要素和设计方法。一般而言,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在设计创业方案时主要理清以下3个问题:创什么业?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创业?怎样创业?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明确创业的方向和基本内容,要求学生一个方案只讲清一个创业项目即可,不需要在方案中涉及多个创业项目。理清第二个问题需要弄清楚所选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和实现意义。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学生需要有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进行仔细地成本核算。方案的可行与否不是建立在纯理论分析上,必须以事实和数据分析为基础。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也必须细化,不能是笼统的表述,需要说清相关的一个个小问题,如通过什么样的步骤和哪些方式来实现成功创业,如何克服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怎样准备和安排好创业所需的人、财、物。方案的形式可以灵活,但要素必须完备。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一般在第三学年安排教学实习,“互动式创业方案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这个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对所学专业已有较全认识和了解,具备了进行方案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这个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学生在紧接着的社会实习中尽早尽快地进入角色,特别可以促使一些有条件的学生早创业,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因为设计创业方案需要有较长的时间准备,所以教师可以在学期初便进行相关2课时左右的讲授,提出相关的要求,给学生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准备。教师可提供一些创业项目、相关网站和报刊供学生参考。

二、学生互评阶段

负责创业方案设计教学活动的教师需要以班为单位设立一个QQ群和一个公用的电子邮箱,并要求每位学生申请一个带有自己姓名的电子邮箱。在准备阶段,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就方案的设计在QQ群里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在完成的最后时限前必须把创业方案电子稿通过带有自己姓名的邮箱发至班级的公用邮箱,相关的文件名必须注明方案名称和设计者姓名。同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完成方案设计的两周内批阅完电子邮箱里同一班级其他所有学生的创业方案并写下相关意见建议。意见建议必须写明创业方案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两点以上的修改意见。意见写在方案的末页,注明批阅人和批阅时间。批阅完后的电子稿在原文件名后加上“某某改”字样后,分别发至公用邮箱和方案设计者个人邮箱。学生的创业方案的设计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进行,最终项目的选择难免会有雷同。但同一个项目,创业的途径和方式可以千差万别,所以教师不必要求每一个创业项目都不一样。让学生互评,就是为了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并通过意见建议的撰写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三、教师点评阶段

学生互评完成后,教师给学生一周时间进行创业方案的修改完善。每位学生参考同学发给自己的修改意见后将自己的方案修改好并在文件名上注明“某某日改”字样后,分别发至教师的邮箱和班级公用邮箱。教师再用一周的时间批阅学生发到自己邮箱里的创业方案。教师同时要求学生查阅发到公用邮箱里的其他学生的修改后的方案,并进行交流和商讨。教师在批阅学生的创业方案过程中也需要在每一份学生的方案后面写上自己的意见建议,并在原文件名后加上“某某日改”字样后,分别发至公用邮箱和方案设计者个人邮箱。在完成批阅后,教师要安排2个课时进行点评。点评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总结点评学生互评阶段的情况。肯定学生互评中的闪光点,例举一些由学生提出的优秀建议,分析说明一些建议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一些建议为什么不妥,不妥在哪里。第二部分主要是梳理点评经修改后的创业方案中仍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教师需要归类说清这些问题,同时对于修改的成功样本也进行必要的分析点评。点评完后,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提问。

四、创业成功人士点评阶段

教师在点评完成后给学生一周时间再对自己的创业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这期间,教师同样鼓励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面对面或者通过电话、QQ群、电子邮箱进行商讨和交流。学生完成修改后将文件名注明“某某日改”后再一次将创业方案电子稿发至教师电子邮箱和班级公用邮箱。教师将学生创业方案的电子稿收齐后统一发给一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成功创业人士,请他用一周时间批阅这些创业方案,在每一份创业方案后写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完成批阅后这位成功人士需要将写有修改意见的创业方案统一返回给教师,由教师统一发至公用邮箱,并分别反馈给每位学生。这位成功创业人士还将被邀请用2课时的时间对学生的创业方案进行点评。点评完成后安排他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有自己的理论研究优势,但创业成功人士有实践经验的优势,他的点评和与学生的互动是实现创业方案更贴近实际、更趋于完善不可逾越的一环。学校应积极搜寻和建立相应的校外师资库,积极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对于实现“互动式创业方案设计”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助推学生的就业、创业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五、总结交流阶段

在听取创业成功人士的点评后,学生需要结合他的书面修改意见积极进行进一步修改。一周后,学生必须完成修改并再一次将文件名注明“某某日改”后,分别发至教师邮箱和公用邮箱。教师再用一周时间对这些方案进行打分。完成评分后,教师选择一些不用类型有代表性的优秀创业方案,安排2个课时的时间让它们的作者在课堂上进行方案介绍,每个方案介绍完后,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点评。

“互动式创业方案设计”教学活动五个阶段的完整实施需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和至少8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如上所述,8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安排并不集中进行,而是安排在不同的阶段。“互动式创业方案设计”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创业成功人士的多阶段、多方位、多层次的互动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地实现自身创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尽管在“互动式创业方案设计”中产生的创业方案未必能在实际生活中实现,但它播下了一个个创业的种子。“互动式创业方案设计”可以作为一种实训课程的重要形式来培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钟洁玲.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探微[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8).

[2]胡明宝,蒋艳柏.论高职高专学生创业素质的特征与构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