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发热;护理;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62-02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时,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37℃、口腔温度〉37.5℃定义为发热,其中,37.5~37.9℃为低热,38.0~38.9℃为中热,39.0~41℃为高热,〉41℃为过高热[1]。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2]。持续发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损害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在不影响病情观察诊断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有效的退热降温成为发热病人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我校120例发热病例的回顾,总结和分析了有效降温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我校医务室处置的120例发热病例,均为在校中学生,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在17~19岁;病史0.5~2天;体温37.5~40℃;主要表现:乏力、头疼头痛、肌肉酸痛、呕吐、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经检测,均未感染H1N1、H7N9流感病毒。

1.2护理措施

1.2.1降低体温:实施的有效降温措施有:①物理降温 措施(一)用30%~50%酒精擦拭病人身体,特别是窝、肘窝、腋窝等大动脉流经处,促进患者体表蒸发散热。措施(二)用冷毛巾或冰袋放在病人头部,有效保护脑细胞,不至于因高热而引起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同时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流经处放置冰袋,促进机体散热。措施(三)协助病人洗温水澡,促进表面皮肤蒸发,从而散热。②药物降温 措施(一)口服扑热息痛0.25~0.5g,每日三次。措施(二)遵医嘱给予病人复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或遵医嘱采用其他药物降温。措施(三),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中草药。上述措施逐条实施,选其一实施,30分钟后重新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若体温未降,则根据情况进一步采取措施,直至体温下降,并加强观察。

1.2.2 病情观察:发热分为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1,若病人脸色苍白,畏寒,寒战,说明病人处于体温上升期。2,病人脸色潮红,出汗,呼吸快,说明处于高热期。3,病人大汗,皮肤潮湿,说明处于体温下降期。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护理,上升期注意保暖,高热期注意散热,下降期注意更换衣物防治二次着凉。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同时观察脉搏、血压、呼吸灯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3 饮食护理: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一般认为,体温没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所以发热病人的物质消耗明显增多。如果持久发热,营养物质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病人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导致消瘦和体重下降[3]。护理过程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达3000ml,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1.2.4 基础护理:卧床休息,督促其暂停学习,多睡觉,避免劳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体能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透气衣服,利于散热;注意房间空气对流,加强通风。

1.2.5 心理护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认为生病耽误学习,出现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因此,积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疏导其负性情绪敦促他们安心养病。同时,加强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发热的原理,使其了解发热也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对机体也有积极的一面。

2 结果

经过3~7天的治疗护理,120例病例,体温均恢复到正常,降至37℃以下,一些疾病的症状也消失,疾病痊愈,继续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 讨论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往往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4]。发热可造成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机体脂肪蛋白等分解过多,不利于学生机体康复。本文搜集的120例在校学生病例,排除了重大疾病的可能性,故可积极采取降温措施,促进了病人的机体愈合。物理降温是利用气体、液体或固体等导热物质,通过蒸发、辐射、对流和传导等物理方法达到人工散热的目的 。物理降温起效快,安全,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且因其舒适度高,中学生病人易于接受。药物解热,包括化学药物水杨酸类、类固醇解热药以及清热解毒中草药,都有很好的解热效果。执行过程中,注意服药注意事项以及肌肉注射时的无痛技术,同时做好心理抚慰,消除病人对药物的恐惧抗拒心理。除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地关照,还可动员老师同学多来看完病人,让他们拥有归属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本文中120例中学生病例,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药物降温、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使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失,身体得到痊愈,未有一例发生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校中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求学,自我照顾不周、加上升学压力大,易发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各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体温促进机体愈合,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 内科护理学. [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

[2]李楚杰. 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和负调节. 中国病例生理杂志,1994,10(5):553

篇2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低血压休克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热、出血、球结膜水肿、休克、蛋白尿及急性肾功衰竭等为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典型病人的病程呈五期经过,依次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重症病人可有二期或三期重叠现象,病情发展变化快。目前本病尚无特异性病原治疗,采取综合疗法、预防性治疗。2008年1月到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出血热病人37例,经过积极治疗和及时、有效的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我们对出血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到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出血热病人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19-61岁,平均45岁;农民26例、城镇居民8例、野外作业人员3例;轻型2例、中型27例、重型8例;住院23-45天,平均31天;经过治疗护理,全部康复出院。

        2 护理

        2.1发热期  

        2.1.1高热病人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可给予头部冷敷或大血管处放置冰袋,但不宜行酒精擦浴,以免加重小血管损伤,物理降温的同时要注意保暖。忌用大剂量发汗退热剂,以防血容量进一步下降。

        2.1.2卧床休息至多尿后期,给予热量充足(不少于900卡/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因恶心呕吐而难以进食者,应静脉滴注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以提供热量,补充电解质和能量消耗,对抗外渗,预防低血容量,减少肾脏损害。

        2.1.3发热期病人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称为三痛。应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给病人摆好舒适,以减轻疼痛。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止痛剂。避免按摩肾区疼痛部位,以免发生肾破裂出血。

        2.1.4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脉压差、神志、尿量及末梢循环情况。一般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血压一次,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尤其在发热末期体温下降时,应特别警惕低血压休克出现。注意观察皮肤出血情况及呕吐物、排泄物的量、颜色和性质,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护理工作。

        2.2低血压休克期  

        2.2.1病人取平卧位,切忌搬动,注意保暖,必要时给氧,供给足够热量。准备与抗休克有关的药物及器械,做好抢救准备工作。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安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密切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并注意病人的脉压差、神志、呼吸、心率、尿量、面色和末梢循环状况,准确记录出入量及呕吐物、排泄物的情况。

篇3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是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一种,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发的疾病[1]发病机制为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作用及人细胞固定和炎症介质而引起,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2]治疗上应遵循三早原则: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差异大、变化多端,易误诊、漏诊。现就临床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 病历资料

自2008年3月―2011年10月我科共救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18―58岁,其中5例以寒战,高热,头痛,腰痛为主要症状入院。6例以低血压,休克为主要症状入院,5例以少尿无尿入院,16例中有8例接触过鼠类分泌物,6例进食过被老鼠咬过的食物,1例被老鼠抓伤,1例被老鼠咬伤。经抗病毒,改善中毒症状,抗休克,升压 ,血管活性药及利尿透析,改善循环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后,15例治愈,1例死亡。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是生命体征,尿量和意识的监测,为临床医生的合理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要观察伴随症状,如乏力,全身不适,畏寒等。

2.2 休息

该病治疗原则之一即早期卧床休息,保持室温在20-24℃,湿度在55%-60%。房间保持安静,整洁。烦躁时可给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等,以利于病人休息。 疼痛时,护理人员操作动作轻柔,安置舒适床单位,温水热敷腰部疼痛部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

2.3 降温

发热期间嘱病人卧床休息,定时监测体温,同时加强营养,补充水分及维生素。对于高热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慎用退热药,我们用冰帽,冰块冷敷大动脉,-4℃盐水200ml保留灌肠,温水擦浴等措施帮助降温,根据病情适当补液。本组16例病程前1周均有不等程度发热,体温呈弛张热型,经过治疗与护理,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

2.4 心理支持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发病急,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对新入院患者,责任护士热情介绍住院规则、环境,从而使患者感觉被接纳,被重视,有被关心的感觉。同时主管医生及护士会根据患者病情讲解目前的治疗方案、疾病保健等。开展聆听服务,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恐惧,焦虑,打电话给已出院患者,让他们与正在住院的患者共同分享治疗经过和抗病经验。加强与患者沟通,多陪伴患者,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并要求家属亦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调整患者心态,教育患者及家属做好灭鼠防鼠和个人防护工作。本组16例患者情绪稳定,积极支持配合治疗,无因心理问题加重病情。

2.5 抗休克护理

低血压休克是本病常见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做好血压监测及病情动态观察,掌握输液速度。本组16例中,其中6例患者血压偏低,表现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入院后立即给予平卧、吸氧,血管活性药,血浆,扩充血容量等抢救措施后,患者病情稳定,血压恢复正常。

2.6 做好出入量记录及血生化指标监测

本组16例中,5例患者甚至24 h无尿,此时加强出入量统计,对于治疗方案很重要。根据病情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透析前后血生化的监测,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严格控制入量和含钾高的食品及药物。在多尿期间,应加强监测,及时补钾,加强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血容量,给予血浆、白蛋白输入,并根据出入量、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

3 结论

临床护理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掌握病情动态。根据医嘱配合治疗,严密监测各项化验指标,积极防止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痊愈,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而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操作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沟通,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轻型甲型H1N1流感;居家护理

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高致病性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类似普通流感,重症禽流感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休克等多种并发症。感染禽流感发病后7天内被视为具有潜在性的传染性。2009年10月底,伊犁地区以学校为中心暴发流行甲型H1N1流感,根据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有关措施,我卫生服务站对所管辖社区8例轻型甲型H1N1病毒感染者负责进行居家护理治疗。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防护,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为9岁。8例因突然发热到州友谊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进行排查,经州疾控中心通过RT-PCR检出咽拭子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5例有低热、咽痛、流涕、鼻塞症状,3例有高热(腋温38.6-40℃)、头痛、呕吐、鼻塞、咽部症状。8例患者给予降温、抗感染、抗病毒补液对症处理后,患者体温均于发病后2天恢复正常。严密监测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体温,对家庭成员做好消毒隔离、发热病人的护理指导,无继发性并发症,家庭成员中无一人感染。体温恢复正常后7天均解除隔离,10后天返校。

2护理

2.1护理人员的安排及组织管理

2.1.1成立社区医护小组

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人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接种,成立站长负责制,组成医护小组。及时制订、完善医疗护理措施,保证与社区相关各部门的信息有效沟通的有关措施。

2.1.2培训护理人员

消除护理人员对甲型H1N1流感的恐惧情绪。培训内容包括甲型流感的护理、防护的穿脱顺序、手消毒、消毒隔离、防护知识及心理培训。

2.1.3防护及家庭环境的管理

我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到疾控中心的通知,立即赶到患者家中,按规范穿戴防护服、专用防护口罩、乳胶手套、戴鞋套,给家属及患者均戴12层医用口罩。指导家属每日开窗通风至少10次,每次至少30分钟,每日应用84消毒液稀释后擦拭地面、生活用品2次,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均应用84消毒稀释液浸泡于加盖容器2小时后倾倒。教会家属稀释84消毒液的方法,及自我防护的知识。从患者家出来,在隔离警戒线内应用84消毒稀释液喷洒全身,并对警戒线内及线外一米区域进行喷洒,站立半小时,脱隔离衣出警戒线。由于采取了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我站医护人员与密切接触者无一人感染,临近住户未受到感染。

2.2护理

2.2.1心理护理

告知学生及家属,轻型甲型H1N1流感完全可以治愈,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它是一种经过空气传播的疾病,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呼吸道隔离是非常重要的。告知学生及家属居家隔离的意义,消毒、开窗通风的重要性。告知家属哪些异常情况需要去指定医院进行治疗,哪些异常情况与我们联系,以增强学生及家属的信心和安全感。

2.2.2体温监测

教会学生及家庭成员应用体温计,如何看体温计读数。体温异常者每日出诊2次,每日测体温6次,指导家属掌握如何护理发热病人的知识。3例学生降温、抗炎、抗病毒对症治疗后低热持续2天后恢复正常,5例给予降温、抗炎、抗病毒对症治疗后体温均于当天恢复正常。体温正常者每日测体温4次,通过电话告知体温变化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出诊查明体温升高的原因,以防继发并发症。

2.2.3用药指导

对学生家长可用盐酸金刚烷胺类的药物进行预防用药,比如:莲花清瘟胶囊、银黄颗粒等按说明连续使用3天,如果有感冒症状,需用5-7天。3例学生连续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治疗3天后,遵医嘱指导学生家长改用口服抗病毒药物,其余5例学生均应用口服抗病毒、抗生素药物,并嘱按时服药。

2.2.4营养指导

嘱学生家长给病人多食易消化、高蛋白质、高热量的汤类食物,给病人多饮水,以促进病毒排泄。指导学生家长多饮水,加强自身营养,以增加自身的抵抗力。

3体会

轻型甲型H1N1流感感染患者的居家护理,对我们刚刚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来说是一新的挑战,由于患者在家隔离治疗护理,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家长做好防护、消毒,防止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染,防止疾病的蔓延;同时向学生及家庭成员提供生活、饮食营养、药物治疗、心理康复等卫生保健方面的建议和技术指导,为社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提供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非典

【摘要】 目的 调查非典低发区不同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方法 采用无记名自填封闭式问卷调查,调查14个有关行为问题和评定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状况。结果 普通医院、疾控中心和传染病院的医务人员在非典认识与行为表现不同,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状态也存在差异。结论 应根据不同的医务人员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保健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根据《广西重点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工作方案》和《广西发热病人门诊工作监测规程(试行)》等规定,南宁市制定了相应的非典病人发现、排查、诊断和治疗,县级以上普通医院开设发热门诊,接诊发热病人,普通医院不能排除疑似非典病人,报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疾控中心派出流调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仍不能排除的,送定点传染病医院(简称传染病院)进一步诊治,期间共检出发热病人59621例,诊断非典病例3例。

1.2 调查方法 选择接诊发热病人的某普通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对不能排除疑似非典病人进行流调的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和传染病院非典诊治病区的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组各50、50、46例,各组年龄、性别和学历无差异。

采用无记名自填封闭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学历以及14个问题,每个问题按5个等级评分:(1)很不符合;(2)不符合;(3)不确定;(4)符合;(5)非常符合。并根据心理应急量表设计3个问题,分别为问题1“当知道广东、北京开始出现非典型肺炎病例时,我感觉”,问题2“当知道我所在的城市开始出现非典型肺炎病例时,我感觉”,问题3“如果(或者设想)我所在的单位/社区开始出现非典型肺炎病例时,我感觉”,同样按上述5个等级评定其心理状况。

1.3 统计学方法 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用秩和检验对频数表法进行检验。

2 结果

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6份,有效问卷100%。

2.1 医务人员非典期间态度和行为的调查 见表1。在14个问题中,有6个问题存在统计学差异(P

2.2 医务人员非典期间心理状况分析 见表2。当知道广东、北京开始非典病例时,疾控中心和普通医务人员表现得更兴奋(P

表1 不同医务人员非典期间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略)

注:第二组与第一组比较, P

表2 不同医务人员非典期间心理状况分析(略)

注:第二组与第一组比较, P

转贴于 3 讨论

非典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非典是人类一种全新的传染病,目前对其传染源、发病机制、早期诊断、针对性药物及预防还远未阐明 [1] ,在非典防治过程中,医务人员会出现一系列的行为改变和心理反应 [2] 。

从医务人员对非典的认识和态度来看,疾控中心人员认为非典更具有传染性但对治愈效果乐观,与其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具有流行病学和疾病预防知识,而对非典的具体诊断和治疗知识知之甚少,同时,普通医院和疾控中心医务人员较之传染病院病区出行自由,社交方便,较关心非典信息的公布,而传染病的医务人员由于直接与非典(疑似)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更易感受到危险的存在,自觉加强了自身的保护。疾控中心对非典疫区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初步心理状况调查显示,在感染率较高医院,人们心态逐渐恶化,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在北京一家即将上一线的医护人员的调查发现,有20%显现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经常感到紧张害怕、心烦意乱等症状和躯体症状。同样,非典低发区的医务人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反应。非典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对于疾控中心和传染病院的医务人员来说,意味着一项全新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到来,即是锻炼又是挑战,表现出兴奋是正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就不明显了。由于疾控中心工作与普通医院、传染病院诊治和性质不同,表现得相对平静,而传染病院的医护人员处于非典诊治病区,对本单位/社区出现非典病例反而不那么紧张和恐惧了。普通医院是诊断发现非典病人的第一道关口,非典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些重症患者愈后差,医护人员要近距离护理、检查治疗患者,而防护的安全效果尚未得到肯定,同时,可能普通医院有关非典防治知识相对缺乏,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恐惧和不安逸。

现在非典疫情已经完全得到控制,但防治任务仍然很艰巨,在不断完善各项防护措施中,做好医务人员的心理工作,调节好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是必不可少的,是战胜非典的 重要组成因素 [3] 。由专业人员对参加非典一线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工作,派出心理医生根据不同的医务人员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心理保健服务,同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采取调节心理的措施,相互交流和鼓励,注意自我调节,兼顾对离开非典防治一线医务人员进行群体或个体心理干预和定期评估,注意适时的放松和休息。总之,保障非典防治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非典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医院、疾控中心和传染病院医务人员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医务人员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战斗力,更好地完成非典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诊疗方案编写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731-1752.

2 张淑英,杨洁,王阳.SARS一线工作人员心理状态调节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1):1064-1065.

篇6

关键词 腮腺炎;脑膜炎;护理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仅次于麻疹、水痘 [1] ,多见于冬春两季,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以2次病毒血症的方式侵及全身的各腺组织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伴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多见于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并发症有脑膜炎、炎或卵巢炎、急性胰腺炎等。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月住院病人共35例,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岁~15岁,以4岁~9岁发病率最高。一般就诊于发病后2d~5d,临床症状为发热,体温一般在37.5℃以上,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呈弥慢性肿大,疼痛、表面不红,无波动感,边界不清楚,腮腺管口可见红肿,压迫腮腺导管口无脓性分泌物。其中有4例合并脑膜炎,余31例均在就诊10d内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①及早隔离患儿,安置于呼吸道隔离病房。无并发症者一般隔离至腮腺消退后5d。护理人员操作时应注意洗手,切断细菌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②加强空气和室内环境的清洁,采取有效消毒措施,保持病室清洁,温度、湿度适宜。

2.2 发热的护理

腮腺炎多数以发热起病。高热时常采用物理降温,同时可辅以柴胡肌注退热。注意观察降温效果,预防虚脱。发热期间注意营养和液体的补充,高热病人呼吸快,水份蒸发多,应鼓励患儿多饮水,注意口腔及皮肤护理。

2.3 饮食护理

因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呈弥慢性肿大,张口时疼痛,故进有酸性食物时,会促使唾液分泌而使疼痛加剧。因此患儿拒绝进食。护理人员应耐心说服,劝其进食,以易消化、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宜。包括水、无机盐碳水化合物、糖、维生素、微量元素、脂肪和蛋白质,每日分为5餐。忌食酸、硬、辣等刺激性食物。

2.4 口腔护理

每日用盐水或用4%硼酸漱口或清洁口腔,每日5次~6次,防止细菌感染。

2.5 脑膜炎的观察与护理

脑膜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并发症。原因是腮腺病毒经血循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实质的病变 [2] 。脑膜炎的发生可见于腮腺肿大,一般发生于腮腺肿大后3d~10d,体温升高可达40℃,头疼、呕吐为喷射状、嗜睡、脑膜刺激征阳性。

2.5.1 加强病情观察,注意呕吐、意识及脑膜刺激征等,观察呕吐是否为喷射状及呕吐次数,观察有无头痛。对烦燥不安者加强防护措施,必要时给镇静剂,避免碰伤、跌伤或其他意外。仔细观察抽搐时间和次数,抽搐发作时:①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②氧气吸入。③保持病房清洁,光线柔和,减少刺激,各种治疗护理工作集中进行,防止诱发抽搐。④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输液畅通。

2.5.2 瞳孔变化

是判断病情和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的主要项目之一。注意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对称。

2.5.3 低温冬眠护理

低温治疗可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增强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有利于防止和减轻脑水肿。常用冬眠Ⅱ号肌注。

2.5.4 脱水药的应用 转贴于

应用脱水药时应注意,在20%甘露醇快速滴入时,要避免短时间内血容量的迅速增加,而增加心脏负荷和耗氧。

2.5.5 心理护理

患儿及家属对传染病具有恐惧心理,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首先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消除患儿及家属的紧张心理,护士应关心体贴患儿,使患儿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3 小结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人群对其敏感性较高。因此,对幼儿园和学校易感染人群集中场所,要做好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接种,以降低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从而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7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局限于鼻腔和(或)咽喉部的急性炎症。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某些病原体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流行性感冒和SARS等。根据解剖部位,上呼吸道感染仅限于鼻、咽、喉和中耳及隆突以上部位气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特征表明,上呼吸道感染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每年均有发病;其普通型感冒的特征为起病急、病程短、病势轻、预后好和散在发病;流行性感冒的特征则为发病率高、传播范圈广、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对老年人和有基础心肺疾病患者威胁较大,常可导致死亡,需引起极大的重视。

治疗要点

1.普通型感冒的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目前对普通感冒症状轻者主张非药物治疗,一般需指导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症状较重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咳嗽症状者应口服化痰药,一般不主张镇咳治疗,如因咳嗽而影响休息时,可适当应用。有咽痛者,可应用雾化吸入或口含润喉类含片。

(2)对因治疗 可针对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吗啉胍等。一般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药对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感冒冲剂等。

2.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即应在起病的1~2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二是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并发症,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等;三是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缓慢鼻黏膜充血等药物治疗,但儿童和青少年应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护理目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舒适状态。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解除焦虑。 4.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3)防止并发症。如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或头痛加重、脓涕、鼻窦有压痛等,应警惕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现有关症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延衰治疗转为慢性疾病。

(4)感冒症状消退后,进行体育功能锻炼。吸烟者应忌烟,随季节变换承时调整衣着,适时注射流感疫苗,注意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焦虑情绪。症状明显时注意卧床休息。

(6)预防心肌炎发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见,应加强护理,做好预防。

①注意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主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

②注意合理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禁止食辛辣、有刺激性和过于肥腻的食物,预防便秘,以免用力排便, 增加心脏负担,但要保证进食质量。

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心肌损害较重者表现为心律失常、早搏、传导阻滞者,注意经常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的变化,对有胸部不适、心悸、腹痛等症状的病人应警惕。

④对有上述症状者要及时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注意其动态变化。

⑤注意药物护理 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输液时要注意使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围。输入营养心肌药物时,会引起穿刺部位疼痛,做好心理护理。

5.健康教育

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发病时症状较轻常易忽视。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强社区居民的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识。

(2)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指导正确使用流感疫苗。

(3)强调遵医嘱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介绍多饮水和物理降温的意义;指导正确使用雾化吸入药。

(4)指导病人发病期间合理休息,疾病恢复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体抗病能力。

篇8

肝脏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为多发,亦可单发,可见于任何年龄组。一般无任何临床症状,为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生长较快的血管瘤,位于肝被膜下,有潜在破裂出血倾向的血管瘤,或位置特殊如压迫肝门结构的血管瘤需要处理,其他情况可不予以处理。

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是诸多治疗方法中的一种,我科2011年-2012年收治的10例17个肝血管瘤进行了栓塞治疗,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0例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年龄35-50岁,平均42岁。均经B超和CT平扫加增强或MRI检查诊断为肝血管瘤,并查无介入禁忌证后行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4例为单一肿块型,6例为多发型

1.2 治疗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上,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的方法将5F RH导管在腹腔干动脉造影,了解肝动脉起源,继超选入肝动脉后造影明确血管瘤供血血管情况。全部10例均使用微导管超选进入靶血管,再次造影观察有无正常肝组织的供血血管显示,则在透视监控下缓慢注入平阳霉素加进口碘化油l乳化剂行栓塞治疗,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的量与血管瘤大小为1∶1为宜,至肿瘤完全填充或血流明显缓慢为止,如栓塞过程中出现门脉瘘或供血血管较粗,则需要加注明胶海绵颗粒行栓塞。术后常规给予水化、抗感染、护肝和少量激素、止吐等对症治疗。对巨大血管瘤,采用间隔1~2个月行CT复查后,再决定是否行二次介入栓塞治疗。术后部分患者出现肝区疼痛、发热、恶心等症状,一般对症治疗1~3 d后好转。

2 护理

(1)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疑惑,作好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向家属讲清利弊,说明手术的作用和必要性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取得家属的谅解。家属需签知情同意书。

(2)术前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了解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术前做好皮肤消毒准备。

(3)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4小时。

(4)其他准备指导病人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做好抗生素、碘过敏试验。

(5)术后病人卧床12小时,穿刺肢体平伸6小时,穿刺点局部砂袋压迫24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观察该侧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 6.静脉补液、鼓励病人多饮水,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观察尿量、颜色,每日尿量应在2000ml以上。如出现少尿、血尿,应协助医师行补液、利尿、碱化尿液的治疗。

(7)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多食水果、蔬菜。

(8)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发热发热常在栓塞术后2~3天出现,持续数日,最高可达40℃以上。发热主要是血管瘤坏死、部分吸收所致。 处理:一般不予特殊处治,也可适量应用退热剂,高热病人应及时应用抗生素并给予高热护理。2)局部出血穿刺点的出血多因穿刺困难而反复穿刺或术后压迫止血不当所致。也有病人合并高血压,血管扭曲导致扩张器或导管进入困难,血管上的穿刺孔过大,扩张管或导管鞘前端破损或粗糙将血管撕裂而发生。开始表现为局部肿胀,继而在局部皮下出现张力性包块,质较硬,皮下淤血,局部疼痛并发热,严重者可致血管受压狭窄。后期在穿刺点附近出现大片皮下淤血紫斑。 预防处理措施:手术结束时,拔出导管和鞘后立即有效地压迫穿刺点。巨大的血肿或有感染、患肢血运障碍时要抽吸引流或手术切除。3) 肝区疼痛肝区疼痛在释放栓塞剂后立即出现,与血管瘤所在的部位有关。当血管瘤靠近肝包膜时,疼痛较重。 处理:剧烈者可临时肌内注射哌替啶100mg。4)异位栓塞末梢型栓塞剂错误释放或反流进入非靶器官、非靶部位,称为异位栓塞。栓塞后立即出现腹痛或伴呕吐咖啡色物,应考虑异位栓塞可能。少量碘剂、无水乙醇等反流,可造成恶心、腹痛、呕吐咖啡色物,一般能够缓解。如果栓塞剂反流较多或发生微球反流,经胃十二指肠动脉进入胰腺毛细血管,可能导致胰腺坏死,出现腹痛、腹胀、肠麻痹、电解质紊乱甚至死亡。栓塞剂流入胃十二指肠动脉还会发生胃肠道出血,故使用末梢型栓塞剂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反流。发生腹胀、肠麻痹者,应行胃肠减压及对症处理,部分病人可恢复。应特别警惕大量碘剂或微球类物质的异位沉积,防止胆瘘、胰腺坏死、胃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控制栓塞剂的总量和流速,将胃十二指肠动脉开口处封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预防处理措施:在技术上要求尽量实现超选择插管以防止栓塞剂反流,较为理想的是使用微导管技术,导管更接近血管瘤组织,使栓塞剂最大限度地聚集在血管瘤血管内,减少栓塞剂反流,避免非靶器官损害。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情况,观察呕吐物的量、色、性质及生命体征。必要时指导病人禁饮食,行胃肠减压,观察引流物的性质和颜色,静脉补液或输血,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做好抗休克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篇9

1护理措施

1.1密切观察病情:应用双黄连前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对过敏性体质患者应慎用[3]。

1.2对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滴此类药物时,尽量让病人卧床输液,并做好抢救药品及药物的准备[3]。

1.3输液时浓度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严密观察用药过程中有无反应。首次静滴双黄连的患者,用药护士应做好三查七对,仔细观察5~10min,并将滴速控制在40滴/min之内,防止短时间内大量药液进入体内而引起不良反应[3]。

1.4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同时报告医生,快速采取抢救措施,严密病情变化,确保病人安全。体温在38.5℃高热病人给予温水擦洗,头部及大血管经过的部位敷冰袋,0.5~1小时更换一次,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有心慌气促,呼吸困难,眼睑面部及口唇水肿,鼻粘膜充血水肿,BP110/70mmHg迅速更换液体及输液器,让患者半卧位,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5L/min,肌肉注射非那根,静推地塞米松等[4]。

1.5用药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多询问病人有无不适及时发现过敏反应的早期症状,及时处理防止发生严重的迟发性过敏反应,保证病人用药期间安全[3]。

1.6心理护理: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药疹,患者常常感到瘙痒难忍,情结会受到很大影响,要求护士多与患者谈心,做好心理安慰,同时劝告患者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后,也可能造成患者及家属对医院不信任,护士在积极处理同时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做好心理疏导,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5]。

2体会

双黄连虽然属中成药,但仍有过敏反应,尤其是过敏体质患者,更不能掉以轻心。5例过敏反应患者经及时处理,护理抢救得当,过敏症状完全得到控制缓解。由此得出三点体会:①加强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人;②在用药之前一定要向病人交待清楚什么是过敏现象;③保持冷静正确处理问题头脑,做好患者及家属解释工作,配合医生治疗。

参考文献

1华丽霞.双黄连注射液的配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 Feb 16(4)

2郑永奇、姜毅、李毅、秦逸辉.静滴双黄连粉剂导致过敏性休克一例.临床内科杂志.2006年4月第23卷第4期

3绳景亚、刘振敏.静滴双黄连注射液致迟发性过敏反应一例.河南中医.2007年2月第27卷第2期

4李幸伟、郭惠娟、曹慧芳.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年1月第7卷第2期

篇10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感染 护理

1 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 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 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3)防止并发症。如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或头痛加重、脓涕、鼻窦有压痛等,应警惕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现有关症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延衰治疗转为慢性疾病。

(4)感冒症状消退后,进行体育功能锻炼。吸烟者应忌烟,随季节变换承时调整衣着,适时注射流感疫苗,注意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转贴于

(5)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焦虑情绪。症状明显时注意卧床休息。

(6)预防心肌炎发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见,应加强护理,做好预防。①注意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主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②注意合理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禁止食辛辣、有刺激性和过于肥腻的食物,预防便秘,以免用力排便, 增加心脏负担,但要保证进食质量。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心肌损害较重者表现为心律失常、早搏、传导阻滞者,注意经常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的变化,对有胸部不适、心悸、腹痛等症状的病人应警惕。④对有上述症状者要及时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注意其动态变化。⑤注意药物护理 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输液时要注意使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围。输入营养心肌药物时,会引起穿刺部位疼痛,做好心理护理。

4 健康教育

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发病时症状较轻常易忽视。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强社区居民的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识。

(2)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指导正确使用流感疫苗。

(3)强调遵医嘱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介绍多饮水和物理降温的意义;指导正确使用雾化吸入药。

(4)指导病人发病期间合理休息,疾病恢复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体抗病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张彩云.幼儿高热采用不同物理降温法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03,17(3):280.李子萍 钱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