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文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文化的特点

篇1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产生于古代社会,其形成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已经与现代城市社会大相径庭,但是它们对于现代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从历史渊源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源头与根脉。建立在现代城市基础上的现代城市文化,代表了人类日趋走向科学文明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与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的方向。但是,现代城市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必须建立在具有丰厚积累的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长期积累的传统文化根基,现代城市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首先在于使一定的文化群体自己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这是产生文化凝聚力的重要社会心理根据。因此,当一个城市迈出现代化步伐的时候,必须极为尊重自己的文化传承,精心地呵护、保养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使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真正体现出一个“人性城市”的鲜明特点。

从开拓创新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个城市藉以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原材料”。城市的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依靠一些像农业、工业、商业等等的传统产业,而且还需要依靠各种具有新型时代特点的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在这方面,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是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局限在“传统”的范围内。它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理念的开发与创新以后,完全可以转换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来增强现代城市的经济实力,促进现代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海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它们主要表现在各种以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形态呈现的故事、传说、歌谣、曲艺、戏曲,各种以民间生产技艺与工艺美术形态呈现的雕刻、剪纸、绘画、塑艺、扎艺,以及各种以民间社会礼俗形态呈现的节庆、庙会、婚丧仪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来,上海在我国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抢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有50多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0多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量的资源蕴藏,为当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今上海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创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综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情况,主要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区,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县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种悠久的区域发展历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十分深厚,它们大致可分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个阶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龙华庙会、乌泥泾棉纺技艺、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龙华庙会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垂拱三年时龙华寺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带成为避乱的好去处之一,龙华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众,庙会也逐渐兴盛。从明代开始,龙华寺成为江南地区的名山道场,位列台宗十刹之一,龙华庙会活动更是极为兴盛起来。明清两代,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最多的年代,此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繁荣,上海的民间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江南丝竹、昆曲、锣鼓书、顾绣、灯彩等都是在此段时期中形成产生的。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其文化形态也快速地由原来的城镇型向都市型转型。适应着这一时代特点,上海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码头号子、浦东说书、独脚戏、石库门生活习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艺等各种民间美术技艺和餐饮、首饰、制衣等各种手工技艺。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也体现了鲜明的形式多样,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产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间故事、豫园元宵灯会、徐汇龙华庙会、南汇锣鼓书、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松江顾绣,以及各区都较为普及的丝竹清音、打莲湘等等。它们大都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以及吴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的产物,如码头号子、石库门弄堂习俗、叫卖喊摊习俗、文明结婚、集团婚礼、游园娱乐习俗、滩簧戏、沪剧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点,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会中民众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态。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各种行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等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市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与上海都市行业门类众多,行业分工细密有极大关系,因此这类遗产也应该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质文化资源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门类。

三、海派风格,中西兼容。所谓海派风格,就是指在一种文化形式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而形成的一种风格个性,它是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在文化个性上那种兼容并蓄、中西结合特点的典型体现。在上海各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中,有相当一大批资源具有海派文化的特点,如土山湾手工技艺、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海派旗袍、海派面塑、海派灯彩等等。土山湾手工技艺是体现上海中西文化融合特点的一个典型项目。它的内容中包含了“西洋油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珂珞版、活铅字、石印工艺、铜锌玻璃版照相” 等多种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艺术作品。它们最早虽然是来自西方,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却已经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成为上海民间手工工艺的一部分;另如上海的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属于此类情况。剪纸艺术最早源于北方,这门工艺传到上海后,当地的一些剪纸艺人逐渐改变了原来北方剪纸那种豪放、粗犷的风格,在剪纸艺术中融入了江南文化的精细婉约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因素,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海派特色的海派剪纸艺术。“黄杨木雕”最先产生于乐清,明清时期被世人所重视。这项技艺传入上海后,当地民众结合自身之文化氛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的木雕技艺并流传下来。

篇2

【关键词】商业文化 品牌市场 定位 影响 问题

不断发展的经济促使我国商业出现了一定的改变,企业的销售工作也更为关注商品自身转变和企业品牌的经营,从侧面展现了企业对于自己品牌市场定位给予的关注。企业品牌的市场定位是发展的重点,而企业的商业文化也是发展的一部分,其不但是企业竞争力的中心,也是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活力,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商业文化对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和相关问题。

一、商业文化

是由原商业部长同志在八十年代后期提出的新理念,商业文化从概念到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文化和济有效结合起来的企业越来越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创造商业文明的环境、提升工作者的素质和加大商业发展中,商业文化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作用。其主要是指在商品交换开始出现的时候而出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我国的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是对我国古代商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依据商业企业管理学和文化综合发展演变而来,同时其中也包含了心理、伦理等学科知识。

二、品牌市场定位的概念和方案

(一)品牌市场定位

品牌定位维度:市场定位、价格定位、形象定位、地理定位、人群定位、渠道定位等。本文所指的市场定位并不是单一说是企业品牌的口号和企业品牌形象定位,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了企业的价值和产品价值。其主要是指在目标顾客心中需要明确优质的位置而设定产品和经营特点的活动,具有灵活性、自主性、竞争性以及方案性、差异性等。

(二)品牌定位的方案

通常情况下主要分为以下五种方案:第一,依据企业商品的特点和获取效益进行评定,企业商品的消费人员可以依据消费经历对这一企业商品的特点和消费感知对企业商品进行明确。第二,依据企业产品品牌档次实施明确,通过与相同但不同家的产品对比分析进行明确。第三,依据企业商品的应用和商品的特点实施明确,其有助于消费者直观的获取和分析信息。第四,依据企业商品的应用人群进行评定,如香奈儿5号是女人的香水。第五,依据企业商品的竞争实施明确,其有助于产品进入到社会大众的视野范围内[1]。

三、商品文化对品牌定位的影响

商业文化和企业商品商业文化与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并且商业文化在方面影响着市场定位。依据实际分析明确商业文化对于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商业文化有助于市场加大对品牌定位的认可度;第二,商业文化影响着消费者对品牌的市场价值判断;第三,商业文化有助于提升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第四,商业文化的有效提升可以辅助品牌市场定位的改变。

四、基于商业文化的品牌市场定位策略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品牌市场定位需要结合商业文化的中心价值实施。现阶段,我国企业商品的市场定位最为缺少的就是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因此,企业商品的市场定位与其在市场中的价值有一定的关联,同时商业文化的中心价值一样也是企业产品品牌资产的一部分,其中心价值有助于让消费者判断不同的品牌。商业文化中心价值包含了以下四方面,一是诚信之道。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界的要求,而诚信就是指真诚、信守诺言,品牌市场定位结合多样化的商业文化实施会获取多样化的商业文化实施工作就会获取多样化的结果,如,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三鹿奶粉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就算是过去十年也会有人记得事情的重点;二是和合之道。古语有云,以和为贵,也就是宣扬那种以和为贵的态度和生活;理念,这在商业人际交往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商业中的恶性竞争会导致社会和市场发展出现一定的损伤;三是仁恕之道。若是企业和市场中的各个环节和工作过程存在商业文化核心价值中提出的这一观点,双赢甚至多赢都是可以实现的,从而为企业的产品市场定位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促使品牌市场定位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四是美情之道,企业商品的包装和店面设计、销售形式等都是产品品牌市场定位的一种展现形式,对于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越接近于完美才能让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产生定位,如零距离服务、微笑服务以及售后服务等都是商业文化的展现。第二,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的品牌文化。从现阶段的商业发展竞争分析来看,不但是企业商品和其附加价值服务的竞争,还展现为秋叶产品依赖的体制、管理以及商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商品具备的特殊品牌不到那可以将企业优质的文化概念和其以往的传统文化有效的展现出来,若是有所保留,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工作出现问题,难以为之后的销售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并且,不具备企业品牌文化的商品品牌因为缺少文化品位,促使消费者认知和市场拓展等工作的机遇较少。因此,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的品牌文化,有助于为企业产品的品牌市场定位提供有效的依据。首先要让企业在市场和消费者中创造优质的文化氛围;其次要在市场销售中展现丰富的商业文化内涵,最后是不断构成优质的文化理念,这一理念可以引导企业向着更为宽广的市场前进。如盼盼防盗门的市场销售口号是“盼盼到家,安居乐业”,是一句人们可以随时记下的话语;还有工商银行的口号是“八十年叶茂根深,造福于国计民生!”;中国工商银行的口号有“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让希望与您更近”?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在眼睛阅读过程中可以熟记的句子。这些口号在传递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为企业产品定位于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中,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第三,将商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有效结合以此确定品牌市场定位。世界中各个国家具备的主要商业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民族就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企业其商业文化若是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其获取坚固的保护层,从而为长时间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这也为企业产品品牌的市场定位提供了发展依据。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商业文化是依据不断创新和改善的文化基点而改变的,商业文化有助于对现阶段整体社会中人们的消费文化理念和消费态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是依据商业文化是以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文化基点而更改的,因此企业商品品牌在定位的过程中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这影响着商品定位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商业文化对品牌市场定位工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文杰.情感时代下家居品牌定位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城市繁荣繁华、增强便民利民功能、发展综合消费为目标,加快建设国际化“购物天堂”,构筑重点突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并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零售商业服务业网络。

二、基本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符合**市地方标准《**商业分级设置规范》和《**商业零售业态规范》,并遵循下列原则:

(一)统筹考虑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当立足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充分考虑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消费水平和市场环境特点、现有商业网点布局、旅游景点和交通条件;要研究消费规律和发展趋势,同消费群体分布和购买力水平相适应,从实际出发,着眼大局,统筹考虑。

(二)各具特色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当体现层次化、多样化,按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居住区)商业、郊区城镇商业和商业专业特色街不同要求设置。要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将结构调整与业态创新相结合,促进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层次清晰、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提高各层次、各区域商业的协同效应。

(三)结构合理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当做到总量适度、结构合理,注重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与专业相结合,避免贪大求多、过分集聚和重复建设,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适度超前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当瞄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着眼于长远,以满足消费、引导消费,挖掘消费潜力,关注需求变化,创新消费方式,大力发展都市购物旅游。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提升起点与标准,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适应商业发展需要。

三、规划导向

(一)市级商业中心

“十五”期间,列入市级商业中心建设的区域是: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南京西路、徐家汇商城、豫园商城、新客站不夜城、浦东新**商业城、五角场。

市级商业中心,应结合各自的区位特点,提高商业集聚程度,推进经营结构调整,完善经营服务功能,拓展延伸新的经营服务领域,增强繁荣繁华气息,形成特色各异的都市商业氛围。鼓励设置: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文化娱乐网点;适度设置: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生活服务网点;限制设置: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店、菜市场、集贸市场。

(二)区域商业中心

区域商业中心建设的重点地段是:老西门、曹家渡、中山公园、虹桥、大柏树、提篮桥、打浦桥、**莘城、武宁新城、彭浦、昌里、真如。

区域商业中心,应以服务于本区域居民消费为主,兼有一定的集聚辐射功能,要结合各个区域的特点,以及商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别突出购物、交易、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服务等功能,形成各自特色。鼓励设置: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文化娱乐网点;适度设置: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生活服务网点;限制设置:菜市场、仓储商店、集贸市场。

(三)郊区新城商业中心

郊区新城商业,要与新城建设和人口导入相配套,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突出功能开发,形成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鼓励设置: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文化娱乐网点;适度设置: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店、仓储商店、生活服务网点;限制设置:菜市场、集贸市场。

(四)社区(居住区)商业

列入社区(居住区)商业重点建设的区域是:人口规模达到5万以上的居住区。

社区(居住区)商业建设,应依靠各方力量,吸引多元资本,创新建设思路,以新型社区购物中心为主体,建设发展融合各种新型业态、各种服务功能的现代社区商业。鼓励设置:购物中心(社区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菜市场、餐饮网点、生活服务网点;适度设置:大型综合超市、文化娱乐网点、专卖店;限制设置:百货店、仓储商店、集贸市场。

(五)郊区中心镇商业

郊区中心镇商业,要根据其产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旅游主导型、现代居住型等各自的特点,构建具有合理经营结构、业态结构和布局结构的网络,满足当地消费需求。鼓励设置: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生活服务网点、专业店(农资);适度设置: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店、专卖店、菜市场、文化娱乐网点、集贸市场;限制设置:购物中心、仓储商店。

(六)专业街

专业街的建设,应注意发挥各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商业特色的优势,重点建设信息、通讯、花卉、儿童玩具、家用电器、装潢、汽配、文化用品、小商品等适合现代消费趋势的商业专业特色街。鼓励设置:与该专业特点相关的专业店、专卖店;适度设置:为该专业配套服务的商业服务业;限制设置:与该专业街特点无关的业态和业种。

四、组织实施及管理

各区(县)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本《指导意见》,加强与市、区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认真做好本区域商业网点布局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在商业网点布局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中遇到的重大情况和问题,区(县)商业、规划、住宅发展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向相关的市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篇4

首都北京,这是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首善之区。2008年,正值中国进入奥运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今天,我们发表首都商业文明宣言,表明这种态度和决心:首都企业、政府职能、首都产业和首都市场必有塑造中华文明形象的质量、标准化、品牌和追求卓越绩效的首善文化。

我们认识到:商业文明,是以利益交换,价值实现和财富增长等为核心机制导向的社会经济与产业模式的发展趋势,包括产业技术和行业,市场与交易的设施及其规则、伦理的进步方式与优秀品质的总和。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方式,是从思想文化和历史哲学的高度判断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特点,追寻其构成文明要素的产业价值与契约精神的底蕴。

中华商业文明曾经在历史上辉煌过,不幸于19世纪开始跌入谷底。起步后的100多年里,中华民族的自主产业经历了无数的惨败悲歌之后,中国的贫弱令我们不堪回首。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最近30年,政治面貌与经济文化发展已经焕然一新。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经济增长世界瞩目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不断成熟,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循环不断有序化和规模化。北京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之都,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具有现代文明的特征和文化属性。

今天,中华民族已经表现出悠久文明的延续和博大文化的积淀这种后发优势,工业品、资本品市场所集聚和蕴含的总体能量已经开始呈现出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时代的迹象。我们迎来了中华商业文明的复兴机遇期。虽然我们坚信近两个世纪前,中华文明失之于商,而今必将兴起于商。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面临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的发展受国际环境、生态与国际间文化差异等各方面问题的制约近年来中国企业和产品面临了国际贸易摩擦,西方舆论批评中也引发了一些偏见。

然而,在反思与自省过程中也不断发现:在现代产业与企业文化、市场与消费文化、诚信体系与规则文化、政府职能与制度文化等重要领域,我们仍然存在较大缺陷和国际差距。中国企业经常处于世界经济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不利地位。我们便感觉到一种紧迫性,不断接近和已经进入了 个特别重大而且相当紧迫的主题,这就是商业文明问题,这是历史悠久的交易价值实现方式的元素和商业文化中被实践证明是最富于竞争力的行为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表现出必然性的中华商业文明的传播、发展和繁荣,我们的文明复兴决不能重复当年西方现代化中的众多非人道的过程,诸如强权盘剥,科族杀戮、大量欺诈与犯罪、极度腐败与不公、贫民窟和生态灾难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弥补当今中国商业文明缺失的要素,具备最有人本化和法制化特征的文化结构。因此,我们倡导践行首善文化: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成果与趋势的总和,特定的文明是由特质文化组成的,是具有国家,民族、区域、产业和行业等特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首善,就是最好的品质或特征,首善之区就是最好的地方,中华古籍中多用于国都。

篇5

关键词:“汉商” 文化主体 文化学视角

对“汉商”主体的几种界定

在对“汉商”主体的界定方面。主要有“籍贯说”和“地域说”。“籍贯说”不符合武汉商人“南北杂处”的历史事实,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地域说”把“汉商”界定为“武汉商业”,包括生产商、中间商和零售商,还包括一切以商业为目的的经营行为和组织,其行为主体是在武汉从事商业活动的所有人员(熊正安,2008)。由于扩大了研究领域,虽能更好地覆盖商业活动人群,但这些人群非文化学意义上的人群,偏离了“汉商”文化研究的初衷。

研究“汉商”,与研究其他商帮一样,是对一个地域的具有某种特定行为特征的商业活动群体进行研究,而非对所有参与商业活动者的研究。否则就不是“汉商”研究,而成了“武汉商业研究”,纳入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汉商”文化研究也就成了在武汉地区进行商业活动的文化研究,把对商业主体的研究扩展为对中观层次的地区文化研究,模糊了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因此,汉商研究,应该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目的、标准的差异性。

对“汉商”主体的界定,应打破传统对“汉商”界定的“籍贯说”、“地域说”的局限,在前者基础上,吸纳“地域说”的合理成分,采取“商业文化说”。把“汉商”文化理解为一种超地缘、籍贯的商业文化。“汉商”文化与其说是一种籍贯、地缘商业主体的文化,不如说是一种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具有一定外向拓展性的商业文化。把“汉商”主体也理解为一种文化主体,就不但脱离了籍贯说、地域说的窠臼,而且能够更好地发展和传播“汉商”文化。即“汉商”是指在某一时期,以武汉地区楚文化和商埠文化为固有文化,吸纳其他地域文化,在具有一定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质商业文化背景下,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业群体。在文化发源地,该群体所从事的商业活动覆盖本地区主要商业领域。故,“汉商”与其说是一个与籍贯和从业地相关的人群概念,毋宁说是具有“汉商”精神,以“汉商”精神来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汉商”是“汉商”文化的主体,以“汉商”文化为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汉商”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和传播者,而不论其是否具有“汉商”文化发源地的籍贯或从业于“汉商”文化发源地。

“汉商”文化主体可以籍贯的形式来描述,也可以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来描述。“汉商”文化,在本土表现为一种地域特征,是以一系列体现“汉商”文化特征的器物、制度、环境等来展现本土“汉商”文化,同时吸收、消融和同化外来文化;在异域,则更多地以器物为载体,体现为精神文化和行为特征。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界定“汉商”,有其学理上的合理性。进行文化研究,多是从文化现象开始,而文化现象又是和文化主体相互联系在一起,可以从同质的文化,来界定其文化主体;也可以先界定某一特定人群,再对其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研究“汉商”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其商业活动规律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非人口学上的研究。而影响商业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商业文化,因此,一个地区的商业活动,有相同的商业规则、相近的商业环境和共同的商业信仰,由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基本上可以规范一个群体的商业活动,使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商业活动群体。其他商帮由于其商业文化的共同性与同籍性合二为一,形成了有各自籍贯特点的商帮,冠之籍贯以区分,有一定的可行性;而汉商由于其商业文化与活动主体籍贯的分离性,以籍贯来区分显然行不同。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界定“汉商”,也有其很强的现实解释性。汉商文化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成因,是因地域交通的便利性而兴起的商埠文化,融入了本土的楚文化,以商埠文化和楚文化为其主体文化,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海外文化和其他地方文化。汉商因地域兴起的文化,是与其他商帮文化的最大不同点。其他商帮文化多以本籍贯人群为文化主体,活动范围波及异域。而汉商以活动地域的固定性为最大特点,以在汉的不同籍贯人群为文化主体。也正因其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性,成为汉商很难走出去而为外人所知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文化学的角度来界定不同商业群体,具有解释对象的广泛适用性。

“汉商”主体与“汉商”文化

对“汉商”主体的界定,实质是对“汉商”文化的界定。在文化研究实践中,研究侧重点不同,方法亦不同。人们可以侧重于对文化现象的研究,先对观察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出其文化特征,此文化现象对应的主体,即为该文化主体。这时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文化主体可能会出现不一致性。人们还可能对某一文化群体更感兴趣,先对某一文化主体进行界定,然后研究其文化现象,分析归纳出其文化特征,此时的文化主体具有确定性。

文化主体与文化现象常态下是一致的,即文化现象所对应的文化主体,与文化主体所展现的文化现象可以重合,但也存在文化现象与文化主体相错位的情况。因为主体与现象的对应是从概念层面来说的,而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文化主体超出或小于文化现象研究样本所对应文化主体的范围。文化研究过程是从样本到概念,再回归现实,而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主体可能会超出或小于研究样本,由此产生概念上的文化主体与实际的文化主体相脱离。

在不同的文化区域里,可以有相同的文化。地理间隔远,而文化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相近,可以叫做同一文化系统,而非同一文化区域。从文化的系统的观念看,相同的文化,未必在同一的区域。同时,从文化的区域的观念来看,在同一的文化区域里,也未必就有同一的文化(陈序经,2009)。

在对文化现象的研究中,对某一地域、某一时段选取研究样本,概括出文化特征。而文化特征所对应的实际文化主体可能会小于研究样本中文化现象所对应的文化主体,即文化主体缩小;也可能超出研究样本所对应的文化主体,涵盖了样本之外的其他文化人群,即文化主体扩大。

“汉商”主体实质上是“汉商”文化主体。对于“汉商”主体的界定,是对“汉商”文化主体的界定,可以从文化学的视角,先从对“汉商”文化的界定开始。由“汉商”文化现象着手,选取的样本可以是武汉三镇地区,概况出武汉地区商业文化的特征,从商业文化的特征出发,对具有该文化特征的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界定为“汉商”文化的主体—“汉商”。“汉商”群体可能和武汉三镇的样本人群相重合,也可能小于或大于武汉地区的商业人群。具体取决于商业文化特征,而商业文化的界定,关键要看所研究的样本文化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承性。

当“汉商”文化主体小于三镇商业人群时,要排除部分武汉地区的异质商业人群,尽管这些商业人群可能表现出相同的商业文化现象,但具有异质的文化特征;当“汉商”文化主体大于三镇商业人群时,即“汉商”文化主体拓展到非武汉地区的部分商业人群,这部分商业人群具有相同的商业文化特征。由此可以看出,以武汉地区商业文化特征作为界定“汉商”文化主体的标准。即以武汉商业文化的特征作为界定“汉商”主体的依据和标准。

此外,该标准的度量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汉商”文化特征也不完全相同,由此“汉商”主体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汉商”主体与“汉商”文化的对应性

“汉商”文化是发展变化的,汉商的主体也处于动态之中。以文化来界定主体,而文化又是一定主体的文化,反过来,文化又要由主体来界定。如何处理“汉商”主体和“汉商”文化的对应性呢?“汉商”主体是在武汉地区商业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处于主体地位的商业活动群体。这个群体范围可能定得过窄或过宽,而群体范围的限定,又看其是否具有相同的、稳定的商业文化背景。这时可以采取主体与文化的“互相逼近法”来相互调试,通过放大或缩小彼此的范围逐步逼近,使主体与其文化彼此对应。

群体范围定得过窄,商业文化可以涵盖整个群体,但群体覆盖不了商业活动的主要领域,故有必要放大群体范围;随着群体范围的放大,具有某种连续性、稳定性的特质商业文化可能涵盖不住这些主体,说明主体定得过宽,可以收缩主体。当二者处于均平衡状态时,正是“汉商”的适当人群。但有两个原则:人群的界定原则—为一定时期覆盖主要商业领域的商业活动主体人群;文化界定原则—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同质文化。

“汉商”文化的基本特征

“汉商”文化以汉口的商埠文化最具代表性。汉口商埠具有复合型、流变性、市井性(皮明庥等,2006)、外生性。

汉口商业文化具有复合型文化特点。汉口是个“五方民处,客旅居多”的移民城市,“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一分民亦别处之落籍者)”。贸迁汉口的各地客商把东西南北的异地文化也带到了武汉,从而使汉口文化领域呈现“杂有吴越川广风”( 侯祖 ,2001)的驳杂局面。

汉口的商业文化表现为本地文化、外地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并存,但因杂而缺乏厚重感和凝练感(皮明庥等,2006)。而香港和上海的商埠文化同样具有复合型,但海派文化的影响力更显著,因此显现出自身的特色,而不仅仅是“杂”。汉口商埠文化,海派文化与本土异地文化平分秋色,故没有明显的特殊性,但也由此打造了汉口商业自成一派的“合金文化”。

汉口商业文化具有流变性。流变性源于汉口的移民城市特点,汉口的形成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汉水改道后,从汉阳剥离出去的一块区域,且是一个移民地区,因商而兴起,缺乏厚重的文化积累。一开始就以商业文化为主导文化,传统文化对商业文化的制约和传承较为薄弱,由此也产生了商业文化中求新求异,对新事物、新风尚、新文化有较少的抵触性,而多的是宽容与接纳乃至追捧。新事物新观念一旦出现,即成为社会时尚。

汉口商业文化具有低层次徘徊的市井性。汉口作为新兴的商业移民城市,单一的商业化,使商业文化仅仅有交易的特征,而交易的特征就是及时性、功利性。且汉口以转口贸易为主,由此功利性的市井文化较为繁荣。汉口商业文化氛围充溢着实用价值的取向和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商业文化的市井性气息浓烈。

浓烈的市井气息,也影响限制了商业文化的发展,使仅停留在低层次上,缺乏经商的气质与境界。使汉口尽管商户众多,但一直缺乏居于业内领军地位的大型商业巨头。这不能不说与汉口商业文化的市井性有关,是商业发展一直在低层次徘徊,大而不强,众而不精。

汉口商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外生性。明清以降,随着新兴商业城市汉口的崛起,又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离析出异质的商业社区文化。清代,汉口已经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商业城市,它由商而兴,因商而盛。“居斯地者,多半商贾致富”。

与自然长成的传统商业城市不同,传统商业城市是在原有的商业基础或其他产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商业文化与原有的其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血脉相联。即商业文化是内生的;而新兴的商业城市,往往是移民城市,是在缺乏商业文化基础或作为其演化母体的其他产业文化基础上,直接以商品交易的技术性原则为商业文化的最初文化母版而产生,或直接由异域商业文化移植过来为商业文化母版。即新生商业城市的商业文化具有外生性。当然,新生商业城市文化中,也不可避免受到来自各方文化主体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传统在与商业活动结合的过程中,相互取舍、交融,逐步形成新的统一商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熊正安.“汉商”及其行为主体的界定[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3)

2.陈序经.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晚清卷(下)[M].武汉出版社,2006

4.范锴.汉口丛谈(卷2)[M].武昌益善书局,1933

篇6

关键词: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途径

一、现阶段商业地产开发行业的特点

商业地产开发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具有自己的特点,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行业都处于卖方市场,行业内的竞争还不激烈,商业地产行业的特点还没有发挥其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商业地产开发行业逐渐进入了买方市场,激烈的行业竞争要求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对商业地产行业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1.投资巨额性

商业地产开发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行业的首要特点就是投资巨额性,资金可以说是商业地产行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需要涉及到数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投资,这种巨额性的特点让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商业地产行业的这种投资巨额性的特点也提高了进入该行业的门槛。

2.投资回收期长

商业地产开发行业还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实施期和项目营销期。项目投资前期需要对商业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及评估投资决策,只有通过了可行性分析和决策的项目才能够进入到投资实施期。投资实施期是对商业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具体的实施,包括前期的项目设计,中期的项目施工和项目控制,以及最后的项目验收。整个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从前期一直到最后的营销期,至少要经过一两年的时间,长的甚至有十几年的时间,这就造成了商业地产开发的投资回收期长,在这过程中投资者需要承担更长时间的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

3.流动性差

商业地产开发行业还具有流动性差的特点,商业地产现在作为一种投资的品种,不同于其他的投资品种可以灵活应变,商业地产的流动性相对较差。商业地产投资单靠出售房产项目来回收资金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房产项目出售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如果投资者急于将房产项目变现,可能会低价出售房产,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

4.金融作用强

商业地产开发行业的金融作用强,由于商业地产项目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得商业地产开发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金融行业的支持。另外,现在的商业地产商品的购买也依赖于金融贷款。商业地产开发行业的整个过程离不开金融行业的参与,金融在商业地产开发行业中的作用也在逐渐的增强。

5.抵御通货膨胀能力强

商业地产开发行业在抵御通货膨胀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现在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面临的经济危机也越来越多,通货膨胀就是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经济危机。通货膨胀指的是流通用的货币数量远远超过了经济过程中实际需要的数量,从而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面对通货膨胀的情况,商业地产具有更高的应对能力,因为商业地产具有增值的特点,面对通货膨胀中物价上涨的情况,商业地产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值,减小了通货膨胀对商业地产行业的影响。

6.受政策影响大

商业地产开发行业受到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商业地产开发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商业地产,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商业地产相关政策,例如土地供给政策、住房改革政策、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等,对于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7.风险因素多

商业地产开发行业面临的投资风险因素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商业地产项目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回收期较长,商业地产商品的流动性较差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商业地产开发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影响商业地产的投资。

二、现阶段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土地资源

商业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最关键的资源是土地资源。虽然在商业地产开发行业红,资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资金具有可代替性,而土地资源不可能被其他资源所代替,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土地资源是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中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资源,企业要想实现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要重视土地资源。

2.资金资源

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是资金资源,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商业地产开发企业要想实现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具备大量的资金资源。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承包开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与企业的资金实力有着重要的联系,商业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的发展也需要企业长期的资金支持,只有项目建设好了才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才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市场资源

市场资源指的是商业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商业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开发商业地产项目来获得经济效益,实现商业地产商品变现的过程就是在市场上售出商品的过程。商业地产开发企业要想获得收益,就必须要与市场相连接,将商品售出,这样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才能够提升商业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为了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开发商业地产项目之前,必须要做好市场调查,开发过程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准确的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将商业地产的开发过程与市场的发展方向相配合,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4.知识资源

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指的是企业内部所具有以及储存的知识资源。每个企业内部都具有一定的知识资源,如何将这些知识资源利用到企业发展中去,使知识资源变成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中的知识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发掘市场的机会以及利用市场的机会,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5.人力资源

无论在什么企业中,人力资源都是非常宝贵且重要的资源,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也不例外。人力资源是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包括商业地产开放项目专业策划人员、融资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等等。有了人力资源的付出,企业才能够得以发展,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人力资源发挥作用,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要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的产品的质量,这些都离不开人力资源。

6.品牌资源

品牌资源是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表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相比一般的商品质量,人们更加信赖品牌商品的质量,因此品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渐上升。商业地产商品的质量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应该重视质量,重视商业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在商业地产开发企业经营过程中注意提升企业的美誉度,重视对企业品牌的建设,通过品牌资源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7.企业文化资源

企业文化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精神的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整体表现。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将企业的价值理念、规章制度相融合而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具体体现,要想实现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的企业文化的指导,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发挥企业员工的力量,更好的促进企业建设和发展,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8.信息化资源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化资源,商业地产开发企业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也要注意企业的信息化资源。商业地产开发企业的信息化资源包括两个方面: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先进信息技术,例如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商业地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商业地产开发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速度,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企业的信息化资源也是企业实力的一部分,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冯立涛,李雪娜.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5,29(04):569-571+574.

[2]贾弦.当前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274-276.

[3]牟玲玲,刘平,章静敏.我国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估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41(04):98-103.

[4]王莹,徐文凯.现阶段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理论导刊,2008,(07):104-106.

篇7

关键词:商业建筑;外部空间;城市设计;人文性;消费者

Analysis of urban commercial building facade design

Heng guime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ommercial constructions’ position is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By analyzing the shop building’s outer faces, it claims practical ideas and principle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in the commerce, cities plan and human culture, leading to a positive consequenc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Keys words: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outer space; cities plan; human culture; consumer

城市商业空间作为城市中最为活跃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商业建筑在城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概念的外延己包括:经营各类日常用品和生产资料等的零售商店、市场;金融、证券等行业的交易场所及经营管理业务活动的商务办公场所;各类服务业建筑,包括旅馆、餐馆、文化娱乐、会所等。所以商业空间已不再是单一功能化的空间,而是与其它功能空间在不断融合、互渗、共生。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在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观念正在改变着。所以在现在的购物活动中,人们己经从简单的功能类的生活必需品扩展到精神需要方面。

在城市商业建筑空间环境塑造中,商业建筑的外观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标志。美观大气的商业建筑外观设计能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宜人的视觉冲击,是一种人性化设计的体现,从而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个美观大方的商业建筑会对人们生活空间环境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它的设计既要考虑到与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地域特色的结合,又要考虑环境空间中人的行为,从人的行为产生与发展的角度看, 一切行为都来自于行为主体――人的自身需要和内因的变化。因而,针对不同形态的商业建筑外观设计,需要有不同的设计手法以符合人在其中的心理需求,促进商业建筑的活力与发展。

一、商业建筑外部空间分析

随着人们对于商业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店卖场更为开阔与通透,宽广的门廊、大型雨棚、台阶、休闲广场等设施用来扩展过渡空间。入口前一般都设置休闲广场或庭院,栽种绿化,设置水景,安放蹬椅,以提供人们休闲、小饮、观景等。商业建筑外空间是城市和建筑内部的联结点,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它天然地成为商业建筑对外宣传地良好平台,人们在此获得了对该商业建筑的第一印象。现代大型商业建筑的外空间可以经常举办各种临时性的商业宣传与促销活动、商品展示会、时装表演等,使消费者能够随时掌握商场的动态,了解时尚的变化,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商业建筑外空间的如店前广场、建筑的外“表皮”设计、广告与招牌、店面与橱窗展示等设施带有显著的商业特性,不仅是商业信息的载体,强化商业的主题概念,营造了浓郁的商业氛围,而且是活跃商业空间气氛的重要的沟通手段,向消费者传播商品经营内容和特色,激发消费者的商品购买欲望。

但是作为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的外立面设计在大型商业建筑外空间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商业建筑的独特景观,甚至成为影响外部空间风格的重要因素。

二、商业建筑外立面再认识

源于生物学的“表皮”概念已经被借用到建筑学领域。所谓建筑表皮就是指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界面,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形象和构成方式。表皮和空间是建筑本体中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元素。建筑表皮作为建筑最外层的要素,它容纳着建筑的空间、结构和人的活动,在充当内外空间媒介的同时,也展现着建筑的表情。

建筑外立面是承担建筑外部维护界面的物质系统,是形成空间的基本物质条件。外立面材质和构造的变化也会对空间产生细微而丰富的影响。同时,外立面也是建筑内外空间转换的介质。在空间体验的转换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从视觉特征上来说,建筑外立面可以反映出特定时期的建筑美学,科学技术及地域文化。城市中建筑外立面的组合,形成了城市风貌的建筑特征,积累着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蕴涵了人类文明的丰富遗产。

商业建筑外立面的潜能将从结构、功能、美学、空间和生态中得以发掘。作为设计者应该根据商业企业的营销理念结合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习惯和建筑的地域文化特点、综合考虑经济、功能、美学、技术等因素,对外立面的设计方向和方式善加选择,使之不仅满足发展变化的功能要求,而且适应于当时当地的经济和文化。

三、商业建筑外立面设计特点

1、商业性

商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包装设计在商品竞争中的作用显得极为重要。包装能刺激观看者的视觉,引起顾客的注意,唤起消费欲望,包装还可以使单纯的技术产品附带上文化的属性,并携带着设计者个人艺术倾向,充满人情味,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潜在追求。

建筑也是一种商品,也要通过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引发消费冲动、实现价值交换。商业社会重要的包装意识和包装手法也同样渗入了建筑领域,流行的建材和建筑式样会被建筑师包装进自己的作品里,成为塑造建筑形象、获取大众认可的重要手段。

2、城市设计协调性

现代商业建筑,尤其是大型商业建筑是城市中的重要公共建筑,它对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对城市面貌和环境的塑造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作为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组成的外立面设计必须先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地域文化,立足于本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文化习俗、并借助地方材料和吸收当地技术,追求具有地域特征与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在商业建筑外立面设计中,同时需要建立不同标高层次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并不局限于依赖地面作为基本连接物,特别是对于大型商业建筑来说,可供交流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包含了地铁,轻轨以及公交车等等,多样化的选择必然也提供出外立面塑造的多种可能性,使丰富、生动的外部空间也能得到实现。

3、人文性

当今社会正朝着人文化社会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空间的主体,人性化和文化内涵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在商业建筑环境设计中,深入研究人文与商业建筑环境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并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商业建筑的人文内涵,才可能构造一个成功的商业建筑。首先,在设计的指导思想上,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的需求出发,重视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提升建筑设计的品味,营造一个体现文化性、公共性、舒适性的人性化商业建筑,使它成为吸引消费者、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四、商业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商业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位于具体的城市区域中,必然与所在区域的城市环境相结合;与城市外部空间环境、交通体系有良好的衔接;体现地域文化、城市文脉和自然因素的特点;与周边建筑环境和区域的统一;符合商业建筑的性格特征、功能组织和建造方式等。

在现代城市中,很多商业建筑以满足自身的功能需要为设计的出发点,却极少考虑到和城市空间、和其他建筑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建筑外观要摆脱封闭的形象,要和城市空间有交流,和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2、人性化原则

商业建筑具有人文内涵,基础是贯彻以人文本原则的人性化设计。按照人性化设计的商业建筑一切要从人的需要出发,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表层的还是深层的,都要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如(1)墙面标志物。外墙标志物对吸引顾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商业设施的广告宣传。在设计时,既要注意标志物的式样规格、材料、色彩、安装位置等,还要注意与整个外立面的协调问题,避免失衡。(2)橱窗与广告牌。是一种能够从远距离识别的标志物,是商业建筑重要的特征,对人们有很好的识别性和导向性。(3)墙面装饰物。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子、液晶动画广告,电子时钟,装饰物被作为一种墙面广告物,安装在各地广场和大型交叉路口上。

3、生态性原则

经济是维持商业建筑现实运转的命脉,商业建筑经营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在大型商业建筑外部造型设计时,也必须遵循经济适用的原则。

外部造型在商业建筑中有重要的位置,并没有直接给该商业建筑带来人气和利润,但它又直接影响商场的经营和利润,因此引起了商业经营者和设计者的高度重视。欧美的不少大型商业中心外观简洁,其装修材料也很朴实,但是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良,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反观我国的同类建筑,在外部造型的设计上充斥着好大喜功、追求气派的不良心态,虽然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浪费了大量的金钱。

所以,在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中,经济性是一把衡量的戒尺,把握 “适度”和“因地制宜”的设计概念非常重要。

五、结语

商业建筑在我们的生活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从其功能还是空间、体量和外观上都对我们的城市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商业空间如何适应商业活动的发展,并与城市开发、公共社会生活相融合,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在前人研究理论的铺垫之下,通过对现有大型商业建筑外观实例的调研和分析,综合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权衡考虑,采用适宜的策略,总结出一些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期达到和塑造一个品质优良的商业建筑外立面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境界――商业场所的人文设计》陈 朱海滨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4

2、《商业环境设计》朱力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3、《现代商业建筑规划和设计》曾坚 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城市商业建筑外部空间塑造研究》林蓉 著.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9

5、《小议现代商业建筑外观设计的特点、内涵及原则》于冀 著.建筑工程

篇8

关键词 商业演出 营销特点 营销策略

2014年,随着文化体制的不断深入,完善性的文化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彰显出文化整体的基本实力以及竞争力。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访问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路,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重要举措,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推进国有文化团体的改革机制;另一方面应该促进公共文化的服务标准。因此,在国有文化艺术团运行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市场现状的分析,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通过人文环境、市场需求以及文化本身艺术形式的分析,有效实现国有艺术团在商业演出中营销手段的构建,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国有艺术团商业演出的核心价值。

一、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机制的认知

在党的十六大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及难点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较为重要的问题形式。首先,是在国有文艺团转制结束之后,应该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分析,不断促进并完善文艺院团的内在动力,从而积极的探索现代化的企业运行机制。其次,应该构建转企国有的文艺团扶持政策,并在问题执行及落实的构成中,强化相关的协调工作,从而制定系统化的制度管理机制,为制度的监控及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以及均等性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多种管理以及资源分散的管理机制,建设公共文化与群众基本需求脱节以及呈现文化发展差异性的现象。因此,在现阶段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统筹协调的制度体系,强化资源的整合及发展,从而逐渐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构建,从而为文化事业的综合性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依据。

二、文化艺术市场中商业演出的营销价值

首先,在我国文化产业运行的过程中文化艺术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其长期演变及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对于这种艺术风格而言不仅局限于商业演出的内容中,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的艺术价值。对于商业性演出活动而言,其受众群体是中国人,所以,在国有艺术团活动的过程中,其演绎的形式应该充分满足人们的基本兴趣,注重中国艺术的多元化,缩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使其文化价值的展现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为商业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商业演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推销企业品牌以及文化形象,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传统的文化营销手段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对艺术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变化,对于缺少艺术性的商品不能得到很好的欣赏。在国有艺术团商业演出的过程中,应该构建艺术性的商业营销理念,并结合人们的喜好,实现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国有艺术表演的体制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按照商业演出营销的内容划分。第一,在票务价格制定以及运作营销策略分析的过程中,将票务营销作为经济效益的基本依据,并将成本的核算作为基础,构建出相对灵活的票务价格营销策略。第二,品牌效应下营销策略的分析,品牌是商业活动构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消费者对于文化品牌的艺术形式是较为崇拜的,所以品牌效应的构建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三,构建名人效应的营销策略。由于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著名音乐家、歌唱家以及歌手是商业演出中最有价值的营销手段,同时也可以在最终程度上影响文化单位的票房收入。

最后,实现以促销为目的的营销策略。也就是说在艺术团活动组建的过程中,为了促销营销策略,会构建多元化的营销策略,其主要的营销策略包括广告、宣传媒体以及网络销售等。

三、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

(一)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初步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文化领域中逐渐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在这一环境下艺术表演院团的基本体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1980年文化部组织了全国文化会议交流,也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初级阶段。中央办公室以及国务院在1985年批转了《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并将其艺术表演形式纳入到工作日程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体制的改革。在1988年提出了艺术表演团组织运行机制的“双轨制”,并具体的完善了文化市场的运行机制。

(二)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推进阶段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体制,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也对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改革要求,旨在建设一批可以代表国家级水平的表演团体。随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通知》的改革同时,通过制度的优化为文化体制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发展阶段

文化部在2000年表达了《关于直属艺术表演团体深化改革的意见》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文件,使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实现了企业化的发展。在2001年,相关的领导部门为艺术的创新及发展树立了核心性的发展目标。因此,在其文化运行的过程中,应明确构建艺术表演的文化实体,通过内部构建强化国有文化部门的竞争力,为文化企业的合理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深入阶段

在2000年文化产业概念提出的过程中,其制度体系逐渐明确了国有艺术表演院团的改革及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步伐。文化部门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并在其明确指出了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并在其不断整合及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地提升。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2010年国有艺术院团逐渐突破重点,并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完成突破,推进了表演艺术团改革的任务项目,其文化发展以及活动构建的取值逐渐推动了表演艺术的快速性发展。与此同时,2014年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构建的过程中,蔡武在会议中提出,要想在现有国情的基础上,实现全体工作实现均等性的公共服务,就应该构建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机制。标准化的制度手段主要包括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服务半径以及人员编制等,从而强化文化体制的改革及创新,提高文化的治理能力,为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文化艺术市场中商业演出营销特征

(一)文化艺术商业演出营销与一般商品营销的区别

对于一般的商品营销而言,主要是将消费者作为核心,但是文章中文化艺术商业演出市场营销主要是将商业演出作为重点,在将消费者作为主体的同时,各个文化艺术团体以及组织还具有大众化、精神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现阶段文化商业演出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内容:首先,应该有效克服单纯以文化艺术为基础的倾向,避免出现营销活动远离观众的现象。其次,在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克服片面以消费者作为中心的现象,通过文化艺术的创新,为文化事业的革新提供科学化的依据。因此,在现阶段文化艺术市场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构建有效的营销手段,认识到文化产品营销与商业产品营销的差异性,从而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艺术市场中商业演出营销特征

从文化市场中其商业演出营销活动的构建看,虽然与商品市场中产品的营销有着相同之处,但是,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在营销活动构建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种特点:首先,充分展现商业演出活动构建中产品的时段交换性,文化市场中商业演出的营销主要是一个时段的内容,这一区域中商品的营销产品价值呈现出一个时点的变化。其次,产品价值的精神文化属性。通常情况下市场营销的商品属性是在市场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得到满足的,文化艺术市场中的主要精神是文化产品,通过其产品营销形式的构建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在文化产品运行的过程中其基本的心态作为一种载体,包括图书、光盘以及书画等内容,而在商业演出营销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无形产业相对较多,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是一种无形的观赏价值。因此可以发现,维护中那个艺术市场的营销产品通常情况喜爱包含着精神内容的宣传。最后,产品所有权在价值交换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变性,在其他商品就交换行为构建的过程中,消费者通过购买实现的一种商品交换,同时也获得了商品的所有权。但是,在文化艺术营销的过程中,消费者只是获得观赏权,并不会得到文化艺术的所有权。

五、国有艺术院团商业演出中营销策略的系统分析

(一)营销前期导向策略的实施阶段

对于这一阶段的营销策略而言,在商业营销策略构建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由于其策略运作的内容相对较多,其运作的质量会之间决定着国有艺术院团的最终效益。因此,在前期商业演出营销策略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应该逐渐转变政府的基本职能,通过公正、透明管理平台的建立,注重文化资源的配置,从而在政府经济调节以及市场监管的环境下实现对国有艺术院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以及优化服务,从而实现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而且也应该完善政策制度的实施内容,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加大财政的管理,从而实现对文化产业的有效扶持。

其次,在营销前期应该逐渐加大对演绎娱乐以及文化产业的引导及扶持,从而在最终程度上实现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在作品创新策略运用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剧情的创新,同时也包括了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因此,无论是任何一种创新形式都会成为商业演出的亮点,对于这种创新的策划形式可以充分展现文化艺术的综合性发展,品牌的效应策略。在品牌效应策略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分析的过程中,其文化艺术单位以及演出剧目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产品价值的精神文化属性。通常情况下市场营销的商品属性是在市场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得到满足的,文化艺术市场中的主要精神是文化产品,通过其产品营销形式的构建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在文化产品运行的过程中其基本的心态作为一种载体,包括图书、光盘以及书画等内容,而在商业演出营销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无形产业相对较多,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是一种无形的观赏价值,因此可以发现,艺术市场的营销产品通常情况喜欢包含着精神内容的宣传。最后,产品所有权在价值交换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变性,在其他商品就交换行为构建的过程中,消费者通过购买实现的一种商品交换,同时也获得了商品的所有权。但是,在文化艺术营销的过程中,消费者只是获得观赏权,并不会得到文化艺术的所有权。

(二)演出期间的营销策略分析

从文化市场中其商业演出营销活动的构建看,虽然商品市场中产品的营销有着相同之处,但是,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在营销活动构建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种特点:

首先,充分展现商业演出活动构建中产品的时段交换性,文化市场中商业演出的营销主要是一个时段的内容,这一区域中商品的营销产品价值呈现出一个时点的变化。舆论宣传的造势营销策略,演出之前的舆论宣传、造势、广告以及媒体宣传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营销的基本内容,通过这些宣传活动的构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营造一种期望观看的心态,在舆论宣传造势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高成本的舆论宣传,对于这种宣传造势活动而言,其应用的手段相对较多、规模较大、成本的费用相对较高,这种舆论造势的形式主要应用于超过亿元的影片或是商业演出。第二种也就是除了高成本之外的电影,通常情况下是指文化艺术中的商业演出,在这种舆论造势的过程中其宣传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将其称之为低成本的舆论宣传造势策略,从而为文化事业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演出中互动创意的策划。对于一场商业演出而言,母本的情境设计通常会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通过互动情境的构建可以拉近演出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观众沉浸在作品观看的过程中。例如,由广东原创动力集团出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三个愿望》,整个影片耗资500万,经过了30个城市进行巡演,其观众累计到达了20万人,这一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剧中的羊羊们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想学生们发放“狼牙棒”,营造故事中的情境,在小朋友们参与的过程中是整个游戏达到了,而且,在中场休息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小朋友进行提问,如果可以回答上半场的问题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礼品。

再次,构建奖励策略的营销模式。在演出的过程中,活动组建企业可以根据演出的成本预算进行奖励活动的构建,充分考虑到观众的需求。例如,在互动中对于VIP用户可以低价销售与活动相关的纪念品。同时也可以在活动中融入抽奖活动,奖品的设置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所设置的产品不同,而且人数应该固定,在这种营销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激发观众的购票欲望,提高观众活动参与的兴趣,从而在忠诚程度上实现商演营销的最终目的。

六、结束语

通过对商业演出中营销活动的测量分析,可以发现文化市场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市场形势,通过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其艺术商品形式也得到了拓展。艺术需要营销理念的构建,不断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市场营销以及艺术形式的发展。尤其是在艺术市场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商业演出的市场营销策略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所以,在营销策略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文化形式的分析,合理分析大众对文化形式的基本需求,构建多样性的营销策略,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实现营销策略的综合性发展,并在最终程度上提升文化运行的经济价值,为文化事业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燕.试论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营销的特性与策略[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 (07):229-231.

[2] 王竞雄.京、沪演艺公司营销策划初探[D].中国音乐学院,2010.

[3] 杨绍林.国有表演艺术院团改革与发展求索[J].艺海,2010(01):24-28.

[4] 刘筠梅.内蒙古国有艺术院团体的体制改革与发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0 (04):105-109.

[5] 张艳婷.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支撑体系探究[J].太原大学学报,2014(S1):34-36.

篇9

1总体布局与空间构成

1.1总体布局我们围绕“茶”主题,确立了点线面结合、直线与曲线配合的布局模式。地块以中央商业街为发展轴,南面临街布置条状商业,以展现沿城市干道的规整性。北面安排3组自由旋转的建筑群。建筑群取叶态造型,隐喻茶叶。另外通过两端超市、办公楼、博物馆、入口广场等元素叠合,提炼出不同趣味的空间,再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群体的布局神韵,呼应了茶文化的内涵(图1)。在功能上,我们精心安排商业格局,将自由店面与大超市相结合,并将上部二层设计为公寓式写字楼。茶博物馆则与西广场相呼应,设计为一扇形,其中亦蕴涵着自然谦和的茶道哲理。东侧布置超市与办公楼,与中央商业街相呼应。

1.2空间构成规划对商业步行街空间的多样性做了探讨,重点塑造以下几类空间。

1.2.1商业空间商业步行街既是购物场所,又是多元化的公共环境。设计应从人性出发,体现对人的尊重。另一方面,步行街区又是城市窗口,因而应继承和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利用现代语汇构筑有地域风情的空间环境。[2]本设计通过曲直对比、廊桥架接、体块穿插等手法,打破纯线态空间,形成了有节奏的点。为体现“逛”的特点,规划尽可能增加沿街面积,建筑立面每隔数个单元变换一个手法,外轮廓避免整齐划一。店面有进有退,时宽时窄,高低错落,街景观在统一中求变化,以形成对人的持续吸引力。

1.2.2休闲空间现代购物行为是与休闲行为结合的,休闲空间品质直接影响着购物心理。我们充分利用狮河景观,因地制宜改造原有地形,将河岸设计为高低错落的景观平台,再布置各类休憩设施。而系列广场则通过形态变化,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集聚了人气。

1.2.3人文空间成功的设计要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位,我们称之为精神文化的“景观物化”,即将软性的精神元素渗入到硬性的物质实体设计中。对此我们深挖茶文化的精髓与地域特色。一方面通过别具一格的购物休闲空间设计,再现茶文化自然持久、平易和谐的中庸思想;另一方面借鉴中国传统院落布局,将不同节点空间设计成各具特色的人文空间,并用“春瓯茗花”、“御花琼芽”等富于茶文化气息的诗词命名,配以雕塑、文化廊、主题喷泉等,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2环境景观设计

规划将狮河水从西端引入,形成贯穿全局的中心水街,并安排廊桥、亭榭、石路等,以烘托淡淡茶乡雅韵。水体设计还运用了传统园林理水之手法,如“背山面水”、“水随山转”、“曲水流觞”,以展现水景的意趣。绿化设计以深绿和橙黄为主色调,常绿与落叶相结合,注重层次变化。入口广场强调空间前导性,选用色彩明快的花卉与铺地形成质感、色彩的对比,强化主入口的功能。植物力求完整统一,通过开阔草坪、整形灌木,突出简洁明快的特点。沿河植物则注重植被缘线与河岸线的错落变化。整体景观设计以茶文化意境为线索,设置步行商业区、入口广场区、滨水休闲区,三者通过水街主轴线加以联系,实现了一气呵成的效果。

3建筑单体设计

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而采用简洁明快的平顶与曲面组合。借鉴传统建筑的若干细部营造淡淡的茶乡韵味(图2)。如茶博物馆,以扇形为母题,通过圆、弧及波浪形屋顶展示其生动体态;又如商业街,通过一直一曲的形体对比,象征了茶叶与茶枝。而屋面的出挑、大体量的穿插又丰富了建筑立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建筑与河面形成有次序的渐变体,建筑间留有充足观景角,使朝向水面的视野得到强化;考虑到与茗阳阁古楼的联系,步行街轴线面向茗阳阁形成视觉走廊,互为因借。另外,精心推敲建筑形态,通过象征,提炼出茶叶卧波的效果,形成优美的建筑轮廓线。

4商业步行街规划策略反思

篇10

关键词:商业文化品牌市场定位影响

一、商业文化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的商业文化,是在商品交换开始出现的时候而出现的,属于社会文化现象之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是对我国古代商业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它由商业企业管理学以及文化综合发展而来,当中同时也夹杂了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多门学科知识,是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商业文化由“商业精神文化”、“商品文化”、“品牌、商号、商标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环境文化”六个方面组成。第一,商业精神文化指的是企业或者个人在商业实践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以及价值观念。商业精神文化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它可以通过企业的口号、规则或者信念来表现。它的意义体现在能够增强企业工作人员的团结精神以及智慧,增内容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我国商业的日渐繁荣,企业的营销也从注重商品本身转向与注重企业品牌本身的经营,侧面反映出企业对于自己品牌市场定位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一个企业的品牌市场定位对于其市场份额的稳定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企业的商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而且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活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通过研究发现商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市场定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两者关系的探讨和研究能够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影响作用,以加深对企业商业文化以及企业品牌市场定位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关键词:商业文化品牌市场定位影响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商品文化指的是企业商品当中所表现或者含有的文化韵味。无论是通过商品的外观还是商品的名称来表现,还是通过商品的包装抑或商品的质量来表现其含有的文化韵味,都会给商品带来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第三,品牌、商号以及商标文化是指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例如美好的色彩以及文字当中所寄寓和包含的美好象征以及愿望。第四,营销文化是指企业营销当中的营销意识以及商业哲学文化。更为具体来说就是企业营销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广告艺术、柜台艺术、橱窗艺术以及展销艺术等。营销当中这些方面做得完善,就会大大提高顾客对企业的良好印象。第五,商业伦理文化是指在一般的商业活动当中企业员工体现出来的对于客户的关心和责任心在商品之上。相对于商品来说,客户更为重要和值得尊重、关心。第六,商业环境文化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宏观上的商业环境的内容包含城市当中的商业设施和建筑以及社会上能够对企业的商业活动产生影响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从微观方面来说的商业环境指的是企业的门面设计水平、商品的价格以及展示合理程度以及企业的硬件设备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等问题。当前,我国的商业文化正在走向健全和完善。先前僵硬的、机械的甚至是命令式的管理已经和当前企业的发展格格不入,现在的企业更需要的是以尊重员工、激励员工以及培养员工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融洽的内部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发挥出其潜在的发展力量,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都十分的重视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然而,纵观全局,我国商业文化的发展脚步依然跟不上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因为商业文化建设并非易事,其不仅涵盖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管理方式,还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道德规范等各方面的内容。所以企业商业文化的建设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品牌市场定位概念及方法

(一)品牌市场定位的概念

本文所说的品牌市场定位并非单单指企业品牌的口号以及企业品牌的形象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还具体包括着企业对于企业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建立所付出的奋斗。它是指在目标顾客心目当中寻求和确定最佳位置而设计产品和经营特色的活动。具有灵活性、主动性、竞争性、战略性、差异性以及心灵双向沟通的特点。实现步骤具体来说,首先需要企业将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当作自己的目标市场;其次,企业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该目标市场当中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量以及对于商品的期望值,另外,企业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工作能够发现自己的对手企业存在的危机以及薄弱之处;与此同时企业应对于自身的竞争力以及市场占有率进行预估,而且将自身与对手企业作比较,总结自身优势所在以及劣势所在;最后,依据企业品牌市场地位的具体因素,通过一系列的企业行动,例如促销活动、提升企业公众形象等,进行企业品牌市场定位,使得企业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品牌市场定位的方法

品牌市场定位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方法:第一,依据企业商品品牌的属性以及利益进行定位,企业商品的消费者能够通过消费经历对该企业商品的属性以及其在消费过程当中的内心感受对企业商品进行定位。第二,依据企业商品品牌的档次进行定位,企业的商品能够通过跟其较为相似的商品进行类比或者比较,以此来对该商品进行定位,这种定位方式也会使得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将我国的中关村定位为中国的硅谷,将上海定位为东方的巴黎。第三,依据企业商品的用途以及商品的功能进行定位,这种定位方法能够比较直观地将商品的作用呈献给消费者,例如加多宝凉茶定位成喝了不上火的凉茶。第四,依据企业商品的使用者进行定位,香奈儿5号定位成女人的香水、难忘的香水。金利来服装则定位成充满魅力的男人专属的服装。第五,依据企业商品的竞争进行定位,企业的商品能够通过与自身相关的商品竞争对比来定位,以便更容易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例如裂帛将自己品牌的服装定位成本真、释放、理想主义的表述,向内行走,不是时尚,喜欢边缘,神秘,原创,不仅仅是服饰,是文化,是态度,是勇气。重点在于其对自己的定位是“不是时尚”,这一点非常吸引大众的眼光。

三、商业文化对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

商业文化和企业商品商业文化与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商业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对品牌市场定位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商业文化对于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商业文化提升市场对品牌定位的认可度

现在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企业商品的商业文化如果不能够带给市场以及消费者大的吸引力以及冲击力,那么该企业的商品也就很难吸引市场的目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败。一个企业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能够给企业商品带来独特化的品牌市场定位,与其他同类产品相似却不相同,在共性的基础之上有自己的个性所在。商业文化能够使这种新颖的、独一无二的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更容易被市场以及消费者认可。因为众所周知,企业品牌的背后是企业商业文化,市场上各式各样的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的背后是不同的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如果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针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所拥有的共同的特点发掘当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商业文化的营销,着重通过商业文化对外宣传企业商品的人文创意以及独特的审美视觉能够博得消费者的信赖以及对该企业商品加以信任,该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就会被市场以及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刺激消费者的兴趣所在,促进其购买行为的发生以及持续。

(二)商业文化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市场价值判断

商业文化是商品内在文化的外在展现,消费者通过对企业商品商业文化的了解能够更为全面和迅速地了解企业商品,如果在消费者接触商业文化的过程当中得到某种程度上面的情感共鸣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吸引,那么消费者对该企业商品品牌的市场价值判断就会出现提高的倾向,从而也将进一步提高此种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相反地,如果消费者在对企业商业文化了解的过程当中感觉到了不适或者价值观念出现冲突就会对此种商品的市场价值判断出现偏低的现象,进而降低此种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很多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特点,所以很多企业在对消费者进行宣传的时候往往通过一定的商业文化手段,在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情感价值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前提下,选择能够影响消费者价值判断的商业文化进行商品市场宣传和营销,调动和引导消费者对该企业商品的市场价值给出更高的定位,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面提高了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对其发展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世界品牌当中通过商业文化来影响消费者对其品牌市场价值判断产生影响的例子非常常见,雪碧饮品以“服从你的渴望”为标语以及耐克运动鞋的商业文化“只管去做”,都采取了直接呼吁的方式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的的方式,《读者》的商业文化是选择《读者》也就选择了一类优秀文化,一种新的视线,一位人生好友,这种商业文化能够达到的目的可想而知,会给消费者对其的市场价值判断带来很大的影响作用。

(三)商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

商业文化是企业商品文化内涵的体现,企业商品品牌通过商业文化能够传达出其所独具一格的魅力,展现企业商品品牌与众不同的品位以及内涵。企业商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人文道德理念、文化价值观念等都能够通过商业文化向市场以及消费者显现。这种显现会在无形当中将该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提到新的高度,能够通过一种平衡美感的形成,建立起市场大众的心智模式。不仅如此,还能够进一步引导社会市场的商品愿景以及启发市场的联想,这样就会让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在某种高度,这种高度有其固守的消费者群体,而这群消费者就会给企业商品品牌提供很好的市场需求方面的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进一步的调整和发展,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就能够成为这个层次消费者的一种消费象征,让消费者能够在消费的同时感受到其包含的商业文化的内涵和品位。长期以往,商业文化对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会根深蒂固,这种市场定位会形成市场共识,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例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劳斯莱斯汽车将自己的品牌市场定位为“皇家贵族间的坐骑”,这也在社会上达成了共识,这与其商业文化所透露出来的高端文化以及贵族文化紧密相连。类似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劲霸男装的广告词“斗争!成就男人!”将自己的企业商品的品牌定位到固定群体奋斗的男人以及能够做出成绩的男人,索尼电子通讯设备以“永不步人后尘,披荆斩棘创无人问津的新领域”的商业文化提高自己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地位,现已经成为全球驰名的创新领先品牌。

(四)商业文化的不断发展带动和辅助品牌市场定位的改变

众所周知,商业文化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也在相应的发展当中。与之对应的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也需要随着市场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和改变。当然,除了这些原因,一些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商业文化的更新换代。如果一家企业商品重新进行品牌市场定位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导致部分消费者的忠诚度下降甚至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市场定位错误而引发企业濒临破产的悲剧,李宁在奥运会后将自己品牌的目标人群定位到九零后网络一代,这种错误的定位就导致了当前李宁产品的节节败退。但是通过商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来带动和辅助品牌市场定位的时候就会大大降低原本的高风险系数。因为商业文化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变动而及时的转变,通过其对市场和消费者进行新的文化内涵传输的前提下,让消费者感受到商业文化变化中自己所获利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市场和消费者会在无形当中对该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发生转变,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的改变就会容易许多,也更易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同时让企业获得巨大成功。七匹狼集团发展初期,只进行男装的专门生产,在其品牌获得市场认同的同时,七匹狼集团的经营范围扩展到了皮具、茶叶以及酒业等多个领域,成功地创建了“倡导男士族群新文化”的七匹狼品牌个性,在男性消费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基于商业文化的品牌市场定位策略

(一)品牌市场定位要根据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展开

当前我国的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当中最大的缺失之一就是没有根据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展开。众所周知,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与其在市场上的价值所在息息相关,而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样是企业商品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对于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个性化和独特化的识别十分有帮助。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诚信之道。诚信是人立世的标准,所谓诚信即是诚实守信,品牌市场定位依据不同质的商业文化展开就会取得不同的结果。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带给市场的影响依旧是人心惶惶。二是和合之道。平时所说的“和为贵”即倡导和睦与和谐的态度是商业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商业当中的恶性竞争会给社会以及市场带来很大的损失。三是仁恕之道。如果企业和市场当中各个流程和环节做到商业文化核心价值的仁恕之道,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就会常常出现,会让品牌市场定位在此指导下更为顺利地展开。四是美情之道。企业商品的包装、店面的布局以及营销的风格方式等都是商品品牌市场定位的侧面显现,对于消费者的服务展现美情之道,零距离服务、微笑服务以及贴切的售后服务都是其商业文化的体现。有些企业对此重视不足,盲目进行规模扩展和市场竞争,追赶潮流的同时忽视处理好商业文化与品牌市场定位的关系,可能会取得短暂的成功,但是这样的成功也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银沙”、“蒙妮莎”等服装品牌的失败案例就是证明。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帮助其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支持与青睐是其不竭的动力,能够让企业具备更强劲的竞争力。

(二)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上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

纵观当下商业界的剧烈竞争,不仅仅是企业商品及其附加值服务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其企业商品所依附的体制竞争、管理竞争以及商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商品的特有品牌要能够将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以及其内在融合的传统文化理念充分地体现出来,倘若有所欠缺,就会导致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缺乏生命力,难以取得后续的成功。与此同时,没有企业品牌文化的商业品牌由于欠缺文化品位,得到消费者和市场青睐的机会也会更小。由此可见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之上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对于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至关重要。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首先需要企业在市场和消费者当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例如品牌的名称以及商标的设计要与商业文化当中的文化内涵和典故融合到一起;其次其市场营内容要富含商业文化内涵,例如广告宣传的内容以及形式要建立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这种营销模式能够为该企业商品在市场上成功形成独特的营销文化;再次是进一步形成先进的文化理念。这种理念会引领整个企业走向更为宽广的市场。例如盼盼防盗门的市场经营口号“盼盼到家,安居乐业”被人津津乐道;建设银行的广告词“善建者行”富含哲理,提炼自老子《道德经》“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一句,这句话在结合其商业文化的同时,既弘扬了中国文化,又与建设银行的品牌结合到一起,将建设银行上升到一个更富有文化底蕴的品牌市场定位上,引起更多消费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三)将商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而明确品牌市场定位

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主流商业文化都不同,但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企业其商业文化如果和传统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获得长足的文化保障,也为该企业商品品牌的市场定位增加了成功的砝码。因为一家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企业,会使其产品的附加值大大增加,从而使得商品在市场上面的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很多著名的企业也是深谙其道,将这个特点利用的很好。例如无锡的“红豆”服装品牌就是借鉴了唐朝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红豆》,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已经深入人心,“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所以“红豆”这个品牌所融合的传统文化色彩十分浓厚;山东省兰陵集团的郁金香酒则巧妙地采取了关于李白的典故和诗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得益于融合传统民族文化的市场定位,兰陵美酒广为流传。很多企业都采用了商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以此明确自己品牌市场定位,这种品牌市场定位的方式也让它们拥有了足够的传统文化保障,有了更多的机会代表民族走向世界。

结论

商业文化是以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文化基点而更改变化的,商业文化能够对当前整个社会当中人们的消费文化观念以及消费理念都起到很大引导作用。也正是基于商业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面对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有控制的作用,所以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应该更多地从中获取信息,这关乎到整个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的成功与否,商业文化对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可见一斑。最好的方式就是品牌市场定位要根据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展开、并在已经建立的商业文化基础上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以及将商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精确品牌市场定位等措施的开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商业文化对企业商品品牌定位的积极作用。但是,如何让商业文化更好地为品牌市场定位服务,让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在今后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徐艳.论企业文化对组织绩效的传动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9)

2.蒙玉玲,李瑞华.论品牌文化定位战略[J].商业时代,2006(12)

3.张焱,张锐.品牌生态管理:21世纪品牌管理的新趋势[J].财贸研究,2003(2)

4.叶明海.品牌创新与品牌营销[M].人民出版社,2001

5.王新新.品牌定位不是产品定位[J].企业研究,2007(3)

6.周朝琦,侯龙文.品牌经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7.乔春洋.品牌定位[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

8.邹统钎.论企业品牌市场定位[J].企业研究,2009(6)

9.刘高安.品牌定位的思考逻辑[J].现代商业,2005(3)

10.袁俊.企业品牌战略和品牌建设[J].质量春秋,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