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生物课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生物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生物课

篇1

打开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新八年级物理课本,大家会被里面的精采内容所吸引。新审定的物理课本虽然和以前的课本相比有很大的变动,但是第一节课仍是《科学之旅》。《科学之旅》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被大家重视,大都认为其中的知识内容在后续学习中将逐章逐节进行系统学习,不必为此消耗时间,所以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匆忙带过犹如走马观花,而有的教师则是抛出几个要点,提出几个问题,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更多的是播放一些录像,由学生观看。我从事教学工作十五年来,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感受,我认为本节的教学内容不可忽略小视,它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有着其它章节教学不可取代的作用。

《科学之旅》一节相当于全书的序言。刚升入八年级的学生,面对物理知识的海洋既感到陌生,又充满好奇,充满对新增科目的向往和期待。所以第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怎样引领学生进入物理知识的海洋,怎样将学生的好奇转变为学习物理的动力,我们如何上好第一节课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物理世界的大门。

一、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结合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本中每一章的标题背景都是一幅美丽彩色图画,这幅画包含了重要的物理知识。《科学之旅》背景图画上有浩翰天空,有繁星和星云,下有辽阔的大海和在沙滩上无忧无虑的孩子。学生在阅读时再听着多媒体发出特定的音乐,给学生以创设逼真的环境,让学生产生无穷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外,每一小节都有一些插图,这些插图非常生动,并包含了重要物理知识,如《科学之旅》中图1——11,这11幅图都是身边经常发生的生活例子,但通过这些图就告诉了学生们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激发学生认识自然、探索自然、保护自然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此插图,努力发挥它们的重要图示作用。通过引导读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对插图的兴趣过渡到对物理知识及规律的探求,会起到意想不到效果。

二、做好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部分,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新教材的编写者在《科学之旅》中首先就安排了4个有趣的小实验。学生都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在我带领学生完成这几个小实验之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经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但是好象还谈不上感兴趣,于是我又补充做了一个实验。补充的实验要容易做且要有趣,如“杯子吞鸡蛋”、“竹筷生根” 、“饮料罐单双孔倒饮料”等。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奇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三、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广泛的应用中培养兴趣

物理知识来自于人类长期不断的对自然、社会、宇宙的探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放眼宇宙的产物。物理来源于生活在,应用于生活。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物理知识的影子,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胜枚举。自行车,电动车,汽车,火车,飞机,收音机,电视机,电话,手机,B超,天宫一号,神十等等,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看一看谁知道的物理学在生活应用的多,通过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兴,进一步深刻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物理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把物理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也是学习物理的最终目标。

四、充分利用物理学史,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很高,都很兴奋,这时要抓住时机,通过课本图5和图6学生们熟知的牛顿的故事,和STS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想学好物理,仅凭兴趣还远远不够,要做到:

1、勤于观察 勤于动手;物理学中的“观察”是有目的的。为了引导学生做“有心人”,主动思考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生对周围科学事物的兴趣与爱好,是很重要。

2、勤于思考 着重理解;要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索我们不知道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篇2

关键词:自主学习;物理学科;培养;阅读;置疑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那么,怎样结合物理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在物理一线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教师提高认识,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研究侧重研究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而忽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为教育实践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一个接一个被否定或放弃。在教育方法的研究进入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一部分专家认识到,既然研究教师“如何教”不能取得进展,为什么不研究学习者“如何学”呢?于是以学习者本体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虽然这些方面的研究还远不成熟,笔者在实践中认为:相对学生的预习和复习,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尤为突出。虽然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教师这个领路人如果领得得法到位,使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那么哪个学生会不乐学呢?领路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教师要把学法研究、学习手段、学习技术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并落实到课堂。

二、学生改变认识,自觉地在课堂上自主学习

没有一个学生是不痛恨“题海”战术的,再勤奋的学生也有自己的极限。想要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只有靠自己,自己一旦掌握了物理的思想、方法就会明白“大道至简”是多么美妙。但多数学生的状态是:读了,听了,但不一定读懂听懂,题目做完了就扔了,没有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因此,学习是从学习主体对信息的注意开始的。

三、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物理的学科特点,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要动手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图画“语言”(图、照片);在运用方面既有对现象的解释,又有利用物理现象、物理规律进行创新设计;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还要实际应用。声、光、热、力、电各知识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由于物理世界的丰富多彩,让教者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根据物理教材特点,加强阅读指导,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物理教材中表述手段多样,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图画“语言”(图、照片),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例如,在《浮力》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活动――(1)浸在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会怎样?(2)空中拉着的氢气球,放手后会怎样?讨论――什么力使乒乓球和氢气球升起?这个力是谁施加的?这些问题起点不高,思维含量却不少。讨论――下列情形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由动态的学生活动跳转到理性的思维,为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架设了桥梁。

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而且,在课堂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那么课前的自主预习和课后自主的复习就大大降低了难度和提高了效率,课前、课中、课后的自主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2.悱愤启发置疑,创造学生自学的欲望

自我探索往往基于好奇心。它不仅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还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探索性的学习。而且,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精心设问,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解答问题的知识与方法的危机,使学生处于“愤排状态”,从而使学生主动自学物理教材和有关书籍中的相关知识和解答方法。

设计问题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是:将教学内容按层次和逻辑关系分解,设计层次性问题,为学生自学过程提供“路标”,引导自学。

3.突出重点置疑,引导学生有重点的针对性自学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说明“疑”是深入学习的“原动力”,无“疑”则无“学的深与透”。当学生有感待解,有难需排时,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急于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让学生自己解惑排难。

当然,针对性自学不一定要在学生有难之后进行,对于教材中的难点所在,教师也可事先预作准备,重点置疑,使学生有针对性自学,从而突破难点。

4.对比综合性置疑,促使学生理解性自学

理解性自学,即指学生在自学中通过知识的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了解知识的整体概况,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规律和公式的成立条件与适用范围,并能灵活应用规律解答实际问题。

5.归纳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性自学

物理知识主要包括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三个部分。对于各部分的知识可按一定的条理、层次依次归纳,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性自学。如,为了使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某一物理规律,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层层递进归纳,指导自学:(1)将规律的内容分解成条件(或适用范围)与结论两部分;(2)该规律的大致推导过程(某些基本定律是无法进行推导的,这种情况例外);(3)该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变式;(4)应用该规律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5)与该规律之间具有相似性、相关性、相反性规律的分析比较,从而概括它们的共性与个性,找出各规律之间的易混点、易错点,便于学生重点区别掌握等等。

6.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确保学生自学欲望的持久性

常言道:“为学之道,贵在于恒。”物理知识与技能的自学亦不例外。学生自学时,往往是开始热情高,干劲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伴随挫折与失败的降临,这种热情就会逐渐消失,难于持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盲目追求深、难问题的自学,而又屡屡失败是造成学生自学欲望难于持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呢?根据认识论的基本规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将高难综合题分解成若干个简易“子问题”,首先弄懂“子问题”。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很多,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值得广大物理教研人员及教师探讨的课题,由于能力有限,文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恳请物理学界同仁批评指正,共同探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为祖国培养更多会学习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叶平,姜瑛俐.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方法

一、上好生物理论知识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众所周知,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生物理论知识就是整堂生物课的基础以及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生物课本本身的理论知识上,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和学生探讨的过程,通过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二、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生物就是一门带有理性思维的科目,需要我们记住理解的内容不亚于文科的科目。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教授一些生物的学习方法以及记忆方法。比如,有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谚语记忆法以及一些较为有趣的记忆方法。比如,在教授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教授这些方法给学生,再加上学生本身的记忆理解基础,就极容易把这些枯燥的内容进一步记忆好、掌握好。此外,教师也可以教授学生一些较为有趣的顺口溜记忆方法。

三、使用幽默的语言进行生物课堂教学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要不断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还要在课堂上巧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学生一起探讨生物知识。比如,在讲解一些关于糖类和ATP转化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巧设比喻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进诗歌或者是其他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短句来和学生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巩固所学的知识

众所周知,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生物的知识自觉进行思考。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第二课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

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研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在不断地探讨中和学生共同进步。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最有效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收获,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策划,只有精心备课、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注重课后反思,这样才能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初中生物在升学考试中的不重要性,导致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对生物的学习不够重视,看着是“副科”,使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热情不高。教师只有纠正学生的这一看法,摆正学生学习生物的态度,才能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掌握知识要点。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即喜欢一个老师就会认真听他的课,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结合日常生活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生物课程内容,领略生物科学的无穷魅力,唤起探索生物奥秘的好奇心,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让其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二、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比如在提问过程中,老师要尽量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对表现好的同学要积极赞扬,对于回答不准确的同学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生物知识竞赛教学方式,让其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的应用,以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的最终目的是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学习生物的兴趣,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生物知识,形成生物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是有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应该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实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师生互动和学习

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体现了教师的“教”,更注重了学生的“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即提高课堂有效性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总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构建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考查类科目;教育改革;激发兴趣;爱上学习

当前,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怎么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呢?我谈谈自己对于中学生物课教学的思考。

一、生物属于考查类科目,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今日的中学教育。在中学所设的诸多科目中,大致可以按照是否参加中考将其分为两类:一是参加中考统一考试的,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还有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前三科属于主科,后四科属于小科。因为前三科中考时占120分,而物理、化学,组成理科综合占120分,思想品德、历史,组成文科综合占120分。二是计入中考总分的,比如信息考试占10分,理化生实验占10分,体育三项考试占30分。三是既不参加中考统一考试,也不记入中考总分的科目,比如地理、生物。这两科属于考查类科目,在课业结束之后,组织统一的考查,以等级的形式给予学生评价,一般情况下均可以达标。这样的分类标准就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因为生物学科属于非中考类科目,这就决定了生物学科的尴尬境地。首先是学校的观念。学校要出成绩,出成绩就得抓中考科目,与中考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科目只能让路,尽管在七八年级依然给出了规定的课时,但是毕竟最终不参与中考,因此,便不受重视,只要最终能够通过考查就行。其次是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初中三年,家长和学生的目标都是考一个好的成绩,升入一所好的高中。因此,那些中考类科目就受到格外的重视。看看社会上办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补数学的、补英语的、补作文的,甚至还有强化体育三项的,但没听说哪个学生需要补生物的。再次,生物学科教师的思想意识落后。受到前边诸多因素的影响,生物教师也看清了本学科的地位,只能适应目前的状况,备课上课,完成基本教学任务。

二、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生物的意义,主动学习

为了引起学生们对生物学习的重视,同时为了和高考接轨,前些年省里曾经多次动议,将生物、地理学科也纳入中考科目。但几次讨论下来,最终无果而终,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认为目前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如果将地理、生物纳入中考,则无疑会再加重学生的负担。但根据教育部关于中考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设计,生物学科的地位将会和除了语数外三科以外的其他几科一样,成为学生们选考的科目。这无疑是对生物学科的一大福利。改革值得期待,但当前如何搞好生物教学,还需教师团队费些脑筋。我的做法是在生物课初始就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意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这门课程需要参加考查,即在初二学完时进行结业考试,尽管结业考试的试题比较基础,但是也需要学生足够重视,才好可以一次过关。其次,生物学科与很多专业相关,并且高中阶段仍然要开设生物学科,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或许高中阶段的学习就会更加轻松一些。尽管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一学科不感兴趣,但不能保证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一定与此无关,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学生还是需要学习并且学好这一学科。比如,生物制药专业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很多人都想在大学毕业之后从事这一职业,那么,他就必须学好生物这一学科。再次,在繁重的课业学习之余,认真学习生物知识,也可以换换脑筋,使得自己的大脑得到片刻休息。它也是调节学习压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当学生学习数理化感到累的时候,上一节没有中考压力的生物课,岂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三、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生物学科

生物学科既然不参加中考考试,这就减少了学习的压力,反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学。那么,生物学科真正抛开应试教育的限制,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上生物学科的学习。

(一)从学生的好奇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生理都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从身体外形到内部器官,再到性机能的逐渐成熟,很多学生对自己、对异性都产生了好奇的心理。生物学科就可以从学生的这一好奇心理出发,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生物课的学习中得到解决,许多学生一听马上就对学好生物产生了兴趣。的确,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体的生理结构,并且对发育规律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青春期的变化,减少了很多因为生理变化而产生的青春期心理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学习生物学科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很有益处的。

(二)巧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教学法,是很多学科都会用到的方法。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一个问题提出的比较巧妙,则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热爱这门学科。比如,大家都知道人是最具有智慧的,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那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的起源是怎样的呢?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生命起源的好奇和兴趣。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科相关知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篇6

关键词:身边资源;尝试和改进;好奇心

初中生物在有些老师和学生眼里是一门“小副科”,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任何学科对于学生来说都很重要,生物也不例外。生物学科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光靠嘴说不行,还要生物实验,如果上好了生物实验课,我们的生物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上好生物实验课?我认为:

一、善于利用身边资源

我们是农村中学,优厚的地理条件就是得天独厚的生物实验课资源,如果我们敢于放开学生的创造力,变书本知识于身边实际生活,变书本实验为自然资源的探讨,对于老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探究课,对于刚刚进入一个新学习环境的新生,如果我们只是讲实验,学生就很难理解,也极为不感兴趣。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上实验课之前,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各抓20只鼠妇,他们就各自去找鼠妇,等上探究课时我刚让学生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就说出了结果,并且同学们也都非常高兴,课堂气氛活跃,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这个探究活动,使我深深地认识到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

二、善于并敢于尝试和改进实验

按照我们初中生物教材有些实验内容与我们北方气候不符合;有些生物实验的实验材料我们这里没有。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我们就是画画讲讲,学生肯定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就必须大胆地进行尝试和改进。例如,我们七年级上册的光合作用实验。实验材料是天竺葵,我们这里早已没有这一类植物了,我自己就试用几种植物叶片分别进行试验,后来发现我们本地栽的绿叶吊篮效果很好。于是我就把课本实验进行改进,实验材料由天竺葵改为吊篮。这样学生不但体会了课外实践收获的乐趣,也对光合作用一节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持有怀疑态度。

三、善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习惯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感兴趣,玩泥巴、看蚂蚁搬家、养蚯蚓这不是缺点。童真、童趣、童心是必须保护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好奇心强,缺乏知识的时代,要想让他们真正得到素质锻炼,教师就要勇于用实验去帮助学生探寻知识的真理。我们要实验就一定要得出科学的结论,因而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用感官从色、味、态进行观察,用尺子等进行测量。总之,所有实验都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闻到的、测到的、量到的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对科学的认识真正做到心服口服。

我认为,生物课不能把学生死死地锁在课堂上,要让他们充分地接触自然,让他们敢于创新实验。八年级课本有这样一句话“自然界是天然的博物馆,自然界是天然的实验室”,我很认同这一观点。这才是培养学生的最好的场所。

参考文献:

篇7

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使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以下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探讨了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策略。

(一)应用多媒体必须分清主次多媒体

是一种工具,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并非教学当中的主体,也并非主要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避免盲目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教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主次地位颠倒。教师是生物课堂上的主导者与引导者,多媒体设备是生物教师运用的教学工具,教师要避免将自己变成多媒体设备的放映员,要使自己成为多媒体设备的掌控者,在操作多媒体设备的同时,使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为生物教学服务。

(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要科学合理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抓准时机,科学合理地应用。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情境,也可以在教学当中遇到生点和难点时使用,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帮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另外,还可以在知识拓展时使用,将教学内容延伸到的一些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多媒体教学必须避免形成多媒体展示课,多媒体教学需要适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必须按照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多媒体教学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生物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

(三)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根本,精心地设计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课件能够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教师不可将网络上他人的课件拿过来直接用,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改,避免追求方便和形式。例如,“血液循环”的教学中,生物教师可以制作3D动画,再给图像配上心脏跳动以及血液流动的声音,将整个血液循环的全过程给学生展示在大屏幕上。将比较难不容易懂的知识点,通过音频和3D动画的有效结合,将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变得清晰易懂。在血液循环3D动画播放时,对于学生有疑问的部分,教师还可以通过慢放让学生详细地观察,教师再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了文字讲述的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多媒体课件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了主动参与到生物知识学习的心理。

(四)多媒体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生物实验的过程快速的给学生进行展示,能够突破生物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受精卵的形成过程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受精卵的整个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的展示出来:先是进入卵细胞,然后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经过多次细胞的分裂形成胚泡,最后进入子宫着床。由于这一过程需要数天才能完成,而且还需要在显微设备下时刻观察才能捕捉到这一过程,初中生物实验课上短短的时间难以完成,经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轻松地化解了生物实验不能突破的难点,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也更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非常好。还有一些动物解剖实验,很多初中生都难以接受,再加之整个社会保护动物意识的提高,这种活体解剖实验在学生看来显得很残忍。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模拟或是演示的动物活体解剖实验以正常播放、反复慢放等形式,真实地演示出来,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般的观察实验过程,这对于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意义重大。另外,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要求教师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师要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多媒体技术,使自己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多观看网络上的优秀多媒体课件,使自己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以及制作课件的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总结

篇8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对增加生物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生物奥秘的求知欲望的思考。

关键词 :生物课堂;趣味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86-01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趣味无穷的学科。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时,应以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为主要目的。因此,如何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探讨中学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模式的意义所在。

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15分钟。如何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很多教师穷极一生都在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与其花心思去钻研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如用心研究自己的学生,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初中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是哪几方面的知识?②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知识陈旧、概念枯燥、内容单调,还是教师的个人魅力没有发挥到极致?③如何利用换位思考的模式,并借助心理学知识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微妙的身份距离?

一、分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影响因素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类为:教师的教学教法过于单一、教材内容浅显单调、学生学习兴趣未得到有效激发、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限。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教案设计,能更好地思考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以实现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目标。

二、分析教材,巧设置疑,诱发学习兴趣

2012年教育部新编订的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与以往的旧教材有所不同,新教材插入了很多有趣的新图片,而且每个章节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也以提问的方式突显出来,以方便学生自学教材内容。新生物教材的每节知识点大概为2~4个,如果只利用教材的图片进行知识点的强化和拓展,未免过于枯燥,学生在进行快速阅读后,很快会对教材内容失去兴趣,这样就会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极为重要。

怎样让生物课变得更加有趣,通过趣味吸引而加快学生对教材重要知识点的吸收,是生物教师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教材概念,只会加速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提出一些富含趣味性的问题,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时,先通过举例的方式介绍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然后提问:“马和驴杂交的后代是什么?他们的后代遗传了马和驴的哪些特点,是否具有繁殖能力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会提出:“老虎和狮子可以出狮虎兽,狮虎兽又遗传了老虎和狮子的哪些特点呢?狮虎兽的存活率和寿命长吗?”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趣味性。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趣闻、趣事,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例如,在介绍寄生关系时,通过提问:“人体内会有哪些寄生虫呢?”由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先让他们进行讲解;如果学生不太了解,教师再简单介绍蛔虫的生理特征、寄生途径、常用驱虫方法等相关知识。

三、拓展教材内容,探讨世界未解之谜

初中学生虽然知识丰富程度不及高中生和大学生,但是他们此时的思维活跃程度是最强的,所以在设计生物教学教案时,可结合本章节的教训内容,巧妙地插入1~2个学生感兴趣又不太了解的世界未解之谜。例如,在讲解分解者概念时,首先会介绍动物和植物的尸体会在地球上消失是因为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但是也有极少数的情况,如埃及金字塔里法老的尸体,这种反自然规律且保存完整的尸体,为什么没有被分解者所分解呢?在提出这个问题的同时,可以附上几张法老尸体的照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此时有学生举手要介绍木乃伊的制作过程,可以先让他们进行讲解,教师再补充和纠正。生物课变得有趣极了,但是又时时与教材内容环环相扣,这就是笔者的教学目的。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如果只是简单地通过教材、图片等教学工具向学生传递知识,就很容易让学生对生物课感到枯燥和厌烦。那么,如何将课本知识巧妙、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从“要我学习”快速升华到“我要学习”呢?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教案设计出层次丰富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例如PPT),将文字、图片、动画等信息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立体、丰富多彩。此时,让学生受到图片或动画的启发,诱导学生多说、多问,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另外,教师还可以先进行常规板书教学,每上完一章节内容后,合理地安排一课视频教学,教学的内容要紧扣前面所学知识。例如,在讲完《生物的特征》时,可以将生石花、仙人球等沙漠植物的开花视频进行剪接,同时剪接加入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狸藻等食肉植物的捕食过程,最后剪接加入种子萌发过程的视频介绍。教师应该边播放视频边进行相应的知识讲解,利用这短短的三十分钟精彩视频,就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教材上的知识。

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演示课件进行初步介绍,让学生真正知道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是怎样分解动植物尸体的,这就需要借助视频教学,通过视频真实、直观地展现出真菌和细菌的生长及分解动植物尸体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解者的存在对生态系统的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趣味教学的前提是要将趣味性与课堂内容相结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用饱满的精神状态、生动激情的语言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生物课需要具有趣味性才能使学生乐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先凤.让趣味教学走进生物课堂的策略[J].课堂艺术,2010,(9).

篇9

“走近细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必修)第1章内容,分为两节: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其中:“从生物圈到细胞”不仅是本书的第一节课,更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生物课。上好它,意义深远。因为,对于必修1模块来说,本节是所有内容的统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绪论的功能,而对于高中新人学的学生来讲,本节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与学科价值定位。所以,其教育功能及教学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1.1明确教学目标

由于是第一节新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两个方面:①通过教学,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理解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道理;②通过补充大量信息材料,激情引趣,调动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1.2明确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对于学生初中课本内容的了解,特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如下两个方面:“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其中后者为教学的难点。

1.3精心策划教学过程

在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基础上,教学程序设计见表1,并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2 不无遗憾的课堂效果及一连串意想不到的课后问题

这堂“精心”准备的生物课,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表现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予被动,分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许多知识准备不足,理解不充分,师生互动效果差。反馈练习的检测也表明:虽然简单的知识记忆还不错,但理解性强、灵活性运用要求高的训练题,回答比较差,学生關于这一部分知识的迁移能力没有形成。

课间有不少学生围着教师问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竟是教师所意想不到的,如:细胞究竟是什么?它与人体有什么關系?人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吗?细胞究竟是怎样构成人体的呢?SARS病毒不是细胞?那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为什么SARS病毒进入人体后就会使人失去生命呢?人不是有免疫系统吗?草履虫是什么样的虫?单个细胞那么小,也能算生物吗?有的学生竟然要求:“老师能不能把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等内容在下一节课再上一次,我们都不懂,要么请您帮助辅导、辅导。”也有的学生提出: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人的生殖与发育,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等知识简直太难了,根本就听不懂有学过生物(据了解,大多是来自农村中学或县城部分学校的学生,在市统测前为应付考试,突击背过有關考试的内容)。有29%的学生虽然上过生物课,但由

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在课堂上的表现出乎意料,并引发深深的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在教师看来简直不算是问题,都高中生了,怎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呢?多简单的知识啊,大多是初中学习过的,有的简直就是生活常识,怎么会听不懂呢?何况课前准备得那么充分!难道是教师的课程准备有问题吗?不了解学生?是学生的课程经验与教师的课程经验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学生走近细胞竟会这么难?

3 一场发人深省的学情调查

带着诸多疑问,针对本节课,开始了高一学生的第一次生物课学情调查(共调查了360位学生),调查的问题及结果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36%以上的学生初中阶段没于上课不正常,学得也不太认真,只有35%的学生在初中认真地学过生物(如第1小题)。即使是初中学过或认真学过生物的38名学生中也有超过70%的人对与本节课有關的知识记忆不多,头脑中所剩无几(如第2小题)。表中数据还表明,80%的学生认为影响其听课效果的最大障碍是学习新知识前旧知识准备不足,导致新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也正是大多数学生(约67%)对教师所提出的主要建议:即希望教师能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铺垫知识(如第6小题)。然而,遗憾的是在课前只有少数学生(20%)能在知识层面上为本堂课作一定的准备,而且也只是就书本作简单地预习,只有一名学生能结合初中相關知识,积极预习课本,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出充分的准备,有78%的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准备就仓促进入课堂(如第4小题)。对于本节课中教师所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学生普遍认同,认为该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便于学生之间互通知识有无,便于经验整合,取长补短(如第5小题)。而事实上,从本节课令人遗憾的课堂反映来看,这种学习方式在这节课中并未充分发挥优势。从学情调查反映的情况看,这堂新授生物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课程经验不足。

4 一次很有价值的教学反思:研究学生的课程经验是课堂有效教与有效学的首要条件之一

学生课程经验是其对新知识进行有效建构的基础。从学习目标上看,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的理解,深深地卷入与深刻的批判,要能对所学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辨别,合理的推论和科学的预测,对有關的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的问题,作为一个建构性学习者,应该能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体系来学习探索新知识,将自己所学知识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结构性的而非零散的,整合的而非支离破碎的认知结构,这一认知结构应该是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基本原理与概念为核心所形成的良好而统一的、完善而灵活的经验体系,而不只是在头脑中建立-一一个个松散的单独的贮存室。简言之,学习者头脑中装了什么经验及其结构如何,将是制约其能否正常上课以及是否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没有必备的且结构良好的知识经验,学生不仅不能自主参予课堂,积极获取知识,而且也不具有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资本,更达不到对知识的深刻地理解与灵活地运用。

篇10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着教与学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教学活动中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是教学大纲的实施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加者、知识的接受者与运用者。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以最简捷的途径、最快的速度,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和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要根据《生物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原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教材内容,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方法体现着教师的具体工作方法、思维方法和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学方法有多种,如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以及新的发现法、探索法等等。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应该坚持启发式、加强直观性,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反映出生物学的自然科学的本来面目,才能够把生物学这门与人类生活、生产实际息息相关的课程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富有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加强生物课堂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是传授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感性认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应用直观手段,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感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生物体形成全面的正确的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进行识别、分析、比较,找出本质属性,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的概念、结构、规律、功能和原理,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使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的直观教学手段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直观

直接直观是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活的实物、标本和实验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活的生物实物,可以是活的生物整体,也可以是生物的部分结构。如初中《动物学》中“鸟类”一节课,教师可以把活的家鸽拿到课堂上;《生理卫生》中“心脏”一节课,教师可以利用新鲜的牛的心脏或猪的心脏,边讲解边让学生仔细观察。

标本包括生物的浸制标本、剥制标本和腊叶标本。要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创造条件在校内建立标本室,由教师组织学生采集、制作和积累标本,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课堂教学的关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实验可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两种。例如,对于初中《生理卫生》中“人体呼吸运动胸廓容积变化”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这样操作:在医用输液瓶的橡胶塞的中央钻一个孔,插入一支小玻璃管,在瓶内玻璃管处用线扎紧新鲜的家兔的肺。另一端用线绳缚紧一块橡皮球胆。这样以输液瓶当作胸腔,橡皮球胆当作膈。教师用力把橡皮球胆下拉相当于膈下降,输液瓶内容积增大相当于胸廓容积扩大,外界的空气进入兔肺相当于人体的吸气,这样就可以观察到新鲜的兔肺膨胀扩大。由此说明,人体的呼吸是由胸廓容积的改变引起的;对于高中《生物》中“绿色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的实验,教师可以首先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然后,教师利用彩色电视显微镜(由显微镜、微型摄像机、彩色大型监视器三部分连接成的)引导学生观察。当用30%的蔗糖溶液和清水交互滴入装片时,屏幕上就显示出洋葱表皮细胞原生质层缩小和涨大的情景,这能帮助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植物根毛吸水的原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扎实;对于初中《生理卫生》中“观察蛙的心脏节律性搏动”的实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解剖青蛙,露出其跳动着的心脏进行观察。教师选择学生做得较好的青蛙活体解剖标本,放入反射式投影仪。利用屏幕上放大的投影,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心脏的搏动,提醒学生注意心房、心室收缩和舒张的顺序,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教师研究和运用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师生双边活动,能为培养实践型和开拓型思维型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间接直观

间接直观是指教师利用人工制作的挂图、模型、示教板、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影和微机等“媒体”进行生物课堂教学。其中,利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微机等电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把声、像、图、文结合起来,能够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生物教学的内容,最受学生的欢迎。综合来说,电化教学手段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优越性有:既可以展示出生物体的宏观世界,又能展示出生物体的微观世界;既可以展现出生物的静止状态,又能展现出生物的动态景观;既有利于观察完整个体,又有利于观察局部器官;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所以,生物课堂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取得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一般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电化教学所利用的幻灯、录音、录像等设备,是学校一般都具备的,因此它是现阶段比较容易实现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所需要的一些软件设备,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研究设计制作。幻灯片是电化教学常用、必备的软件,需教师经常进行研制和积累。制作幻灯片较简便易行的方法,是用照相机实地拍摄外景,或从图谱、画报上翻拍,以及在显微镜、解剖镜下拍摄。把拍摄的负片放大印制成正片,一般采用黑白片、人工着色。还可以绘画成放大的彩色单片,再分部制成复合片,或分部制成动态的抽拉片。几年来,我研制了多套各种类型的幻灯片。如初中《植物学》中的“绪论”彩色翻转片一套,“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彩色投影片一套,《动物学》中的“海洋捕鱼”彩色投影片一套,《生理卫生》中的“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与生理”彩色幻灯片一套(适于三镜头幻灯机使用)、“人体心脏结构”彩色复合片一套、“人体心脏内血液流动与瓣膜关系”彩色线条抽拉投影片一套,高中《生物》中的“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与移动的规律”彩色复合抽拉投影片一套等等。

应用微机辅助生物课堂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生物教学应用微机势在必行。应用软件模拟连续变化的规律效果是很好的。例如,我用张培宏老师设计的软盘,将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规律性变化以及染色体的分离和随机组合的变化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得极为生动形象、清晰易懂。利用微机的动态显示,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对所学知识进行剖析,很快就能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微机具有动态效果好、图象清晰、色彩分明的特点。所以,微机为学生的实际观察、分析以及提供感性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语言直观

语言直观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语调、手势和教态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教师的语言要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富于启发。例如,学习人体心脏位置时,已明确人体心脏位于胸腔中部、两肺之间、偏左下方。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常听到有人对别人办事不满意,说“你心长偏了!”、“你心长到腋窝里去了!”等等,好似人体的心脏都长得很正。其实从生理结构上看,科学地说人心长得都不正,都偏左下方。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的记忆。板书把所讲述的知识脉络体系准确、系统、简练、全面地反映在黑板上。设计一个网络式结构的板书,能将知识的逻辑关系形象地展现在黑板上,从而起到配合语言教学的作用。所写的板书要线条平直、文字整齐,并适当选用彩色粉笔作出重点标志,透出很强的艺术性,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些直观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均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媒体”作用。在应用时要紧密地配合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既可以单独应用,又可以合理地、恰当地组织综合利用,其中以综合利用教学效果最好。把传统的直观媒体同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结合起来,开展“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行生物网络式结构教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为把教材中大量的知识内容系统化、条理化、纲领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把知识高度概括、综合比较、牢固记忆、迅速再现、灵活运用。经多年的探讨摸索,我总结出了生物网络式结构教学法。

 

(一)网络式结构教学法的概念

网络式结构教学法是教师在精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材中某一单元的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把知识结构的组成和知识之间的相互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的内容,经过周密的构思,加工编排成清晰概括、系统全面、有机联系的网络。教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身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结构来安排教学进程,改变以往按教材章节和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从而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

网络式知识结构具有设计精练、逻辑严密、层次清楚、主次分明、科学性强的特点。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按知识的层次顺序,网络式知识结构将分步地、清晰地、整洁地展现在黑板上。可以利用一个或连续的几个课时完成一幅网络式知识结构。教师每节课都要设计好网络式知识结构,并展示在黑板上,用尺划线条,彩色粉笔标重点,字体工整、大小适中。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这样教给学生的是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在学生脑子里形成的是一个清晰简明的知识层次框架,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新知识、贮存新知识,促进知识转化成能力。所以,生物网络式结构教学法,实际上是教与学双边智能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二)生物学知识网络式结构的类型

中学的生物课包括高中《生物》及初中《生理卫生》两本教材。多年来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我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网络式知识结构体系。针对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理卫生》两本教材,我一共设计了58幅网络式知识结构。其中高中《生物》网络式知识结构占36幅、初中《生理卫生》网络式知识结构占22幅。归纳起来,网络式知识结构共分6大类型:展开式网络知识结构、发展式网络知识结构、综合式网络知识结构、系统式网络知识结构、循环式网络知识结构和比较式网络知识结构。现将每种类型的网络式知识结构列举分述如下:

1.展开式网络知识结构

展开式网络知识结构是将教材中某一个单元的全部知识,用精练的语言文字和线条,按其知识内在的层次关系,逐级概括、层层展开的一种网络式知识结构。这种网络式知识结构呈树枝状,既可以展开成枝,又可以综合成干。

例如,初中《生理卫生》第十二章第一节“传染病概述”,其展开式网络知识结构如表1

2.发展式网络知识结构

发展式网络知识结构是将教材中的某一个较大的单元知识内容,按其生物体正常的自然发展规律,和生物体结构与生理关系的规律,逐步、顺序地概括出整体知识发展情况的一种网络式知识结构的方式。

例如,初中《生理卫生》第八章“泌尿系统”,全章内容分:第一节“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和第二节“尿的形成和排出”。用文字、线条、箭头,按其结构与功能,从人体的新陈代谢终产物的排泄,引入泌尿系统,由泌尿系统主要器官的结构到生理功能(尿的生成、排出),形成一个清晰的发展着的整体形式的发展式网络知识结构,见表2。

3.系统式网络知识结构

系统式网络知识结构是对教材中的某些单元知识所讲述的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用文字、线条和箭头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生物体整体活动的一种网络式知识结构方式。

例如,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对这节内容所讲述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以及所包括的一系列生理活动,用网络式结构联系起来,形成植物体整体活动的知识结构,如表3。

4.综合式网络知识结构

综合式网络知识结构是打破教材内容顺序,把教材中分述的知识内容,按生物体的自然发展规律,有机地综合到一起,形成整体知识的网络知识结构。

例如,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将这一章内容所讲述的动物的减数分裂过程、受精作用、个体发育过程以及染色体变化的规律综合在一起,形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见表4。

5.循环式网络知识结构

循环式网络知识结构是将教材中的生物体内某个周转循环的生理规律性活动,用文字、线条和箭头概括出其全部循环流动过程的一种网络式知识结构。

例如,初中《生理卫生》第四章“淋巴循环”,所讲述的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循环流动的关系可以概括成的网络式知识结构,见表5。

6.比较式网络知识结构

比较式网络知识结构是将教材中的不同知识,利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对比,找出对比的内容项目,逐项比较,通过比较找出知识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以避免知识间的混淆的一种结构方式。

例如,初中《生理卫生》第四章第二节“血管和心脏”,就可以比较血管中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见表6。

(三)网络式结构教学法的应用方法

网络式结构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是密切联系的。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网络式结构教学为主体形成的一种新体系的教学方法。网络式结构教学方法与其他类型的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生物教学应注意加强直观教学。因此,直观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密切配合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并紧密地联系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教师边讲授、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边用提纲挈领式的简练文字概括出所学知识内容的要点和精髓、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并用线条和箭头分步通过板书写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最后形成一个单元知识的完整的网络式知识结构。在这过程中,还要求学生记录下网络知识结构。使学生从直接直观感知到间接直观感知,完成从直觉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根据教材中的具体知识内容,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一个课时完成其完整的网络式知识结构;也有的知识内容量较大,要连续用几个课时,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式知识结构。

这样,利用网络式结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观察教师板书,学生思考教师辅导学生记录的师生双边活动方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归纳出知识的网络结构。这样进行的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式知识结构教学法,是教学双边智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网络式结构教学法的优越性

多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断地探讨、摸索、总结和完善网络式结构教学法。通过实践,逐渐体会到网络式结构教学法具有的许多优点。

1.网络式结构教学法,利于贯彻启发式、加强直观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达到教师精练地输出知识,学生有效地输入知识,并迅速再现的目的。

2.网络式知识结构的设计,反映了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了教师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

3.网络式结构教学法,可以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的局面。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练的语言概括,有助于学生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概括和比较,起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促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获取知识。

4.知识的网络式结构是把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整个知识系统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因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是完整的、系统的、清晰的、概括的和科学的知识系统体系,有利于知识的贮存和理解,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和记忆知识。网络式知识结构蕴藏着很大的联想性,能很好地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运用到分析和解决问题上。

5.网络式结构教学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动脑、动口、动手,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动态性,渗透着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启发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网络式结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奠定基础;并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综合、归纳和扩散性思维能力。而扩散性思维能力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