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算会计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算会计的功能

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记账;反记账;运用

一个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处理工具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就是以各个功能模块组合工作方式代替人工自动完成账务处理工作。

一、“记账”与“反记账”功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记账”与“反记账”功能的可行性

记账也称为登账,是将所做的凭证记录到具体的相关账簿中去的过程。在手工方式下,记账是由会计人员根据已审核的记账凭证,以及所附有的原始凭证进行逐笔或汇总后登记有关的总账和明细账的过程。在电算化条件方式下,记账是由记账权限的操作员发出记账指令,由计算机按照预先设计的记账程序,自动地进行合法性检查、科目汇总、登记账簿等的过程。记账凭证审核,并由出纳签字后,即可以进行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及往来账等操作。正确采用记账向导方式,使记账过程更加明确,记账工作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数据处理,不用人工干预。反记账是将本月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予以取消、予以更正的方式,利用“恢复记账前状态”功能,将本月已记账的凭证恢复到记账前的状态,进行修改、审核后再进行记账,它是记账的逆操作。

2.“记账”与“反记账”功能的必要性

在记账过程中,需要正确选择记账范围。如果是第一次记账时,若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系统提示将不能记账;上月未结账,本月不能记账;没有审核的凭证将不能记账,应该满足记账范围应小于或等于已审核范围;作废凭证不需要审核,可直接记账。记账是由电脑自动进行的,一旦断电或其他原因造成中断后,会计人员将无法了解到电脑到底已经登记了多少张凭证,因此,系统将自动调用“恢复记账前状态”功能恢复数据,然后需重新执行记账命令。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经过制单、审核、记账操作之后,应形成了正式的会计账簿。如果账证数据信息混乱、不符。存在已记账的错误凭证,不仅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而且影响会计工作效率。如果有“反记账”功能,就可以把错误凭证全部更正后再重新记账。这时,账簿中的错误信息就可以大大减少,使账簿信息更真实,数据更准确。当计算机意外断电、病毒侵袭等导致记账过程意外中断时,会计人员便无从下手。为了防止数据丢失,可以进行“反记账”操作,恢复到可控制阶段。《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中规定,会计软件应当提供不可逆的记账功能,确保对同类已记账凭证的边续编号,不得提供对已记账凭证的删除和插入功能,不得提供对已记账凭证日期、金额、科目和操作人的修改功能。因此,需要恢复到“最近状态”就需对不确定的数据处理进行“反记账”。

二、“记账”与“反记账”功能的应用分析

计算机内凭证数据的编辑是以是否结账为标准,而不是以是否记账为标准。这是因为,电子记账异常迅速,只要没有结账,编辑当月已记账的凭证数据后,可以重新记一次账,刷新当前会计期中数据表的电子账记录,使账证相符。另一方面,记账是结账的前期工作,已结账的机内凭证数据肯定已记账,只要尚未结账,就属于当前会计期,这样的计算机内凭证数据,都可以进行修改。大量的错误凭证被登记入账后会导致账证不符,这种情况在企业试运行期间非常容易发生。如果没有反记账功能,则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看,则违背了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不能保证处理的经济内容及有关数据符合有关规章制度的合法性;不能保证处理的经济内容及有关数据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的合理性。如果有“反记账”功能,就可以先取消记账,把错误的凭证全部更正后再重新登记入账。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处理及时,为管理提供信息。

三、运用“记账”与“反记账”功能的限制条件

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规定,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单位,应当使用的会计软件达到财政部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在所有会计软件中,记账都是必备功能。计算机记账是将未记账凭证的数据转入到账簿数据库中去。因此,“记账”的操作者必须是得到系统管理员授权的原记账人,记账人员应对账簿的正确性负完全责任。现有会计软件的解决方案是在记账报告中会显示未记账凭证,未审核凭证、未出纳签字等。例如记账凭证中有些凭证没有审核或未经出纳签字,属于不能记账的凭证,可根据操作提示注意修改后,直到确认无误后再记账。反记账是记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反记账的恢复方式有恢复最近一次记账前状态和月初状态。从本质上讲,它也是对错账的一种更正行为。为了保证记账操作的严肃性,避免滥用反记账功能,操作者必须同时得到系统管理员授权才能实施反记账。同时,记账只能在结账前进行。一旦结账,就意味着已经没有经济业务需要处理,不允许再输入本期的记账凭证,也不允许再对本期经济业务进行“记账”和“反记账”。同时记账在选择记账范围时,可输入连续编号范围,也可输入不连续编号,是按记账范围中的凭证号或日期逆序连续进行的,而反记账的范围是以账簿数据库的最后一条记录或者说是最后一张已记账凭证为起点,来确定反记账的记录数,而不能允许从账簿数据库中间任意抽取几条记录作为反记账的范围。然而,“反记账”功能更容易发现具体工作中的失误,能正确评价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同时,为了提高企业的工作质量,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经营管理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丽.浅议会计电算化中“反记账”的运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篇2

关键词:政府收支;会计改革;预算会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8-0053-03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我国预算会计

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确定,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科目体系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2007年进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具体在收支分类范围、分类体系和具体科目设置办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这对我国的预算会计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一是“收入分类”。改革后,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更加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从分类方法上看,新的收入分类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收人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人以及转移性收入等,这为进一步加强收入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分类结构上看,改革后分设类、款、项、目四级,多了一个层次。四级科目逐级细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求。

二是“支出功能分类”。通过改革,建立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更加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功能分类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分别为17类、170多款、800多项。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新的支出功能科目能够清楚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内容和方向。

三是“支出经济分类”。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全面、规范、明细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分别为12类和90多款。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款级科目是对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具体要求。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弊端

(一)预算会计体系不协调

1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不协调。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按照组织类别的不同。分别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反映和监督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反映和监督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在组织各级总预算和单位预算的执行中,除了前述三个会计外,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参与。财政资金的收入、拨出和留解,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库经办,由此形成国库会计:税务机关和海关等部门负责征收预算收入,由此形成收入征解会计:国家基建拨款由专门银行负责,由此形成基建拨款会计。我们认为,上述不同的会计分支分别采用不同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记录不同单位在不同阶段的经济事项,而且核算重心各不相同,最终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政府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有机联系被人为的切断,两者之间存在信息障碍,造成了财政部门的管理与控制功能基本落空,容易导致腐败的产生以及政府失灵。

2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新的资金管理会计制度不协调。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未包括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内,它们分别由《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进行规范,其收支情况未能得到系统的反映,财政部门无法全面反映社会保障基金和预算外资金的运作及增值情况。

(二)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不科学

现行的预算会计,除了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外,基本上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下,凡是在本期内收到的款项和支出的费用,不论是否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进行会计核算,会计记录的收益不能代表当期业务活动的真实结果,盈余或赤字也不代表政府业绩的好坏,从而产生种种弊端。

1 收付实现制不能客观公正反映政府在各个会计期间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耗费与效率水平,不利于评价和监督政府活动的效率效果,也不利于政府内部的效率改进。

2 收付实现制造成同一会计期间政府权利和责任不匹配。一方面,有可能出现政府代记的债务转嫁,导致政府间权责不清,不能客观、全面评价和考核政府绩效:另一方面,收入征收部门,对各种拖欠税款没有催收压力,造成国家税源流失。

3 收支项目不匹配,不能真实反映当年收支结余。收付实现制以现金收付为标准确认收入和支出,造成一些本期收益已经实现,但由于款项尚未收到以及实际已经开支,但款项尚未支付而不能列收列支,或者将应在几个会计期间列收列支的项目,在一个会计期间列收列支,造成项目之间不匹配,无法真正反映当期收支结余,各期之间收支规模波动性很大。

4 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净值,不能在费用和成本中反映资产的耗费,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固定资产状况。

5 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经常会遇到预算已经安排,但南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的问题,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处理,容易造成当年结余不实,人为调节财政平衡,出现财政虚假平衡问题。

(三)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不全面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政府资金运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预算会计对于一些政府性资金运作却没有全面反映。

1 对政府债权、股权核算和反映不完整。新形势下,随着政府投资从单一的财政无偿拨款转变为多样化,目前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对政府债权的发生和收回不作为政府资产反映,对贷款发生和收回形成的债权变动也不进行核算,导致政府可支配的公共财政资源不真实,不利于加强贷款的回收和管理。

2 对固定资产核算和反映不全面。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没有规定核算和反映固定资产的内容,虽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但是财政预、决算并不要求反映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这意味着用于购置政府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后就退出了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不再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和有效的追踪。

3 存货没有作为资产确认。按照现行制度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库存材料”是“大宗购人进入库存并陆续耗用的物资”。对于数量不大的办公用品,则按购入价格直接列支。这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大量存货尚未被耗用即被列位支出,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给存货管理带来困难,容易引起存货资产的流失。

(四)预算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1 预算会计报表体系设置不科学。一是从报表的内容看,财务报表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披露国有资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债务收支预算等会计信息,也没有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的信息:二是从报表的结构看,财务报表项目设置不合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中同时反映收支项目,既不符合资产负债表作为静态报表,不应反映收支类科目的属性,又因重复列示而无意义;三是报表缺乏公允性,我国的政府审计报告与政府财务相分离,影响报表的公允性。

2 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明显的缺陷。预算会计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只侧重披露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对报告使用者范围适用过于狭窄,未能提供合并的政府财务报告,也未能提供政府绩效和成本报告。对资产和负债报告也不充分,造成政府财务状况透明度不高。

三、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思路

通过回顾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历程,分析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果,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算会计改革:

(一)尽快明确预算会计主体

对于我国预算会计主体的确立,应借鉴国际上的经验,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1 引进“基金会计”概念。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认为,一项基金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基金会计可以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的原则,使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界限更加清晰,保证各项资源用于法定用途。我国预算会计可以根据复式预算的要求和政府承担的财务受托责任,建立政府公共基金会计、国有资产基金会计和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等。在每一个基金内部还可以设置若干个子基金,并且每一个基金都有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和一套完整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及基金余额,各自通过一套自求平衡的账户与报告体系,记录和报告政府特定活动及其财务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

2 实行“双主体”。按照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将预算会计主体划分为报告主体和记账主体,改变过去按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划分会计主体的做法。记账主体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界定会计主体,主要解决单位会计业务核算及确认入账的范围问题:报告主体是从财务报告的角度,主要解决单位会计报表业务资料范围问题。

(二)完善预算会计报告制度

1 改革财务预算报告模式。建议选择以政府为报告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告包括两个报表体系和综合文字说明。一个报表体系是财务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运营报表和现金流量表,另一个报表体系是预算报表体系,包括预算收入报表、预算支出报表和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报表。综合文字说明部分包括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政府财务状况和管理绩效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财务报表以外应予披露的附加信息等。

2 改革部分会计报表,全面反映预算单位的财务状况。一是将收入支出表改为“收益表”,详细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实现情况、费用耗费情况和单位经济活动的成果,并在表中列示“执收单位实际预算外收入数”和“执收单位实际上缴财政专户数”,以反映预算单位全年实际预算外收入和上缴数。二是增设“收益分配表”年报。作为“收益表”的附表,反映会计年末单位对实现的净收益的分配和亏损的弥补情况。三是增设“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流出信息,评价单位本期收益质量和财务弹性。以及预测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

3,建立定期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政府应通过网络、刊物、报纸等渠道定期向公众公布政府财务信息,及时向信息使用者公布政府财务中期报告、决算报告和历史资料等,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政府财务报告。

篇3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高校财务管理;变革研究

一、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变革

新制度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应使用的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及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及编报说明等进行了详尽规定,并在附录中举例列示了主要经济业务和事项的账务处理方案,这对高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导致高校的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功能和财务报告模式发生变革。

(一)会计核算模式的变革

新制度规定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其中预计会计包含三个会计要素: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财务会计包含五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2]。新制度下的“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原制度)中的会计要素进行了适当调整并重新归类,例如在资产会计要素中增加往来科目、研发支出、政府储备物资、保障性住房、受托资产等科目;在负债要素中增加预计负债、受托负债等科目,并将累计盈余、专用基金、权益法调整、本期盈余分配、无偿调拨净资产等科目归类为净资产要素;取消资产基金类科目,新设“资金结存”核算等。通过对会计要素及其所包含会计科目的系列调整,形成的新型会计核算模式,使得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核算基础在高校财务核算中的应用变得更加纯粹,依托于此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所反映的财务信息也更加全面、准确。

(二)会计核算功能的变革

新制度要求单位会计核算应当具备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重功能,财务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采用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进行财务会计核算[2]。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主要是通过“双功能”会计模式记账规则---平行记账规则来实现,即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要在同一个会计账套下完成。对于一项经济业务,会计人员必须首先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然后再对经济业务实质进行职业判断,看是否需同时进行预算会计处理。对于纳入高校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采用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还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3],即在同一张凭证里既要做财务会计处理也要做预算会计处理,完整填写相应的财务会计分录和预算会计分录。新制度强化了财务会计功能,并对预算会计功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使得会计核算功能变得更加强大和全面。

(三)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

新制度要求高校的财务报告要同时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财务报表的编制主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财务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为准;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预算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为准[2]。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保留并完善了资产负债表、预算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增加了收入费用表、净资产变动表、现金流量表(自愿非强制)、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并对报表附注所需披露的内容进行细化。财务报告和预算会计报告相结合的新型综合财务报告模式,即实现了“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会计制度改革目标,也为加强高校资产负债管理、财务风险防范、预算执行绩效管理等提供了数据支持。新型综合财务报告可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科学的财务数据,将有效提升高校财务战略水平及对高校管理层的决策支持能力,也为未来推行高校全成本核算管理、校院两级管理等制度奠定基础。

二、新旧制度转换衔接中的重难点问题及对策

新制度直接导致了高校的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功能和财务报告模式发生变革,使各类经济事项在新制度下的会计处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确保高校的新旧会计制度的有序衔接、平稳过渡,需对高校新旧会计制度转换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一)调整更新财务管理系统

新制度要求在单账套中同时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功能,这就要求对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调整升级。高校现阶段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多为天财高校财务管理系统5.0版,未来会升级为高校财务系统6.0版,升级后的财务系统应根据新制度的要求,应对会计科目、经济分类、功能分类、辅助核算等信息进行从新设置,并通过增加会计核算维度、增强财务控制功能、增强财政预算项目管理功能、增强凭证录入和综合查询功能等措施,确保在2019年1月1日能够实现财务数据的正确转换,确保新旧账套的有序衔接和新账套的正常使用。2019年1月1日开始启用新账套后,可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进行相应的设置,在会计人员对经济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时,当录入财务会计分录,由系统自动判断并触发生成相应的预算会计分录,真正的实现新制度的“平行记账”。通过定义周密的业务逻辑,使财务系统智能判断记账凭证的正确性,尽量减少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构建模型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差异化记录、标识和分析,自动生成财务报表和预算报表及本年盈余和预算结余的差异调节表,减少因会计人员人为操作造成的数据不准确等问题,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开展资产核查工作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政府会计准则第2号—投资》、《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及《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及应用指南的相关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库存物品、对外投资等与资产相关的数据进行清理核实、归类统计,进一步明确资产使用责任主体。同时还应该确定各类资产的账面价值初始计量标准、计提折旧的标准,包括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方法和计提时点和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方法等,为准确计提折旧、摊销费用、确定各责任主体的权益等提供基础信息。财务处应与国资处协调,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实现资产、财务数据的动态匹配,切实提升高校资产数据的质量。并通过对资产的合理配置、正确处置、有效利用来提高资产的使用绩效。

(三)清理分析往来款项

高校财务部门应及时开展对财务系统中的往来款项的专项清理工作[4]。因以往对往来款项清理的不够及时或者其他历史原因,导致高校的往来款科目余额较大,且有很多没有资金来源的支出挂在往来款科目,未冲减事业基金等净资产科目。如果不对往来款余额进行清理,而是直接转入新制度下的账务系统中,会导致在财务会计科目中,虚增资产(往来款)和净资产(累计盈余),在预算会计科目中,非财政拨款结余可能会出现巨额赤字等不良后果。因此高校需要在执行新制度前,对往来款项进行专项清理分析,明确债权债务关系,按照规定程序冲减相关的财务会计科目,及时进行核销往来款项的账务处理,以尽可能的减少科目余额。对于仍需保留的应收账款科目金额进行账龄分析,做好坏账计提的准备工作,确定计提范围、减值迹象、计提方法,计算当期应补提或冲减的坏账准备并做相关的账务处理。实施新制度后,财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确保对往来款项进行定期清理,进一步规范对往来款项的管理工作,以准确核算高校的资产负债和收入费用。

(四)清理基建会计账务,做好并账工作

新制度规定截止2018年12月31日尚未进行基建“并账”的单位,应首先将基建账套相关数据并入原账中的相关科目余额,再将原账科目余额转入新账相应科目。因此,高校的基建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协同联动,进一步清理基建会计账务,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办理基建项目的竣工决算及固定资产入账手续,以确保取消基建会计账套、统一基建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另外对基建“并账”后的“在建工程”科目余额也要进行系统分析,属于预付备料款、预付工程款性质的金额,应转入新账的“预付账款”相关明细科目,属于工程物资性质的金额,转入新账的“工程物资”科目,减去预付备料款、预付工程款和工程物资款后的差额,转入新账的“在建工程”科目。

(五)规范合同管理

高校的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应加强对各类合同的规范管理工作,明确责任主体,优化业务流程。可通过启用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对各类业务合同进行线上“拟定—申请—审核—审批”,实现对合同管理的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目标,切实提升合同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和办事效率。新制度下财务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这就要求科研事业收入等收入类合同需明确收入确认方法、确认依据及确认时点,支出类合同需明确付款依据和付款进度时间,为在新制度下准确确认收入和费用并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提供依据。

三、结论与展望

本次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财务会计体系,完善预算会计体系,构建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以全面、清晰的反映单位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5]。高校作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之一,是实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新制度的过程中,高校应针对新旧制度转换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做好政策配套、标准细化、系统整合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新制度的顺利实施。在政策配套方面,除会计准则和制度外,还应尽快出台与财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相关的配套制度。在2019年1月1日实施新的会计制度前,高校财务部门应在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等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出台符合本校实际的新制度操作指南,对各类经济事项的会计核算流程和账务处理方案进行规范,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比性。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以会计制度改革的施行为契机,由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集成数据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转变,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6],完善与优化学校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管理等配套工作,推动经济业务与财务管理的深度融合发展,将财务、资产、合同、科研、人事、内控等系统整合起来,走“业财融合”之路,切实提升高校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及决策支持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8号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A].2015.10.23.

[2]财政部.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A].2017.10.24.

[3]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答记者问[J].财务与会计,2017(23):6-10.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直属高校直属单位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意见[A].2017.10.24.

篇4

关键词 政府预算 课程改革 课程内容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50

"Government Budget" Curriculum Reform

――Tak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Financial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ZENG Xianying

(Financial Department,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financial professional for example, combined with my experience in the "government budget" course teaching of "government budget" to explore in terms of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reform mode.

Key words government budget; curriculum reform;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ode

随着我国预算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政府预算”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以南京审计学院财政专业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授课经验对政府预算课程的改革进行如下探讨。

1 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南京审计学院财政专业“政府预算”课程的内容框架基本上是围绕政府预算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政府预算的编制―政府预算的执行―政府决算―政府预算的绩效评价与监督展开的。而在现行政府预算制度体系下,其核心内容是围绕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展开的。因此,要想掌握“政府预算”课程的核心内容,必须熟练掌握政府预算收支的类别。我国从2007年至今不断进行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和调整,目前,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政府收入是国际通用的税收与非税收入的分类方法,政府支出运用了“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两种方法,而且结合我国国情和财政制度,收支分类均采用统计学上的类、款、项、目等的层级分类方法,其中,政府收入分类设计了类、款、项、目4个层级,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设计了类、款、项3个层级,政府支出经济分类设计了类、款2个层级。如果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不能熟练掌握,将影响后续课程预算会计课程的学习。预算会计一直是南审财政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针对大三学生开设,54课时,其先修课程是政府预算。通过多次的对学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放在一门课程中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科目并能很好地进行会计核算。

因为,预算会计是对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会计核算,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两部分分开开设,在预算会计制度没作改革前是适应的,但随着预算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的大变革,其不适应性逐步突显。尤其是近几年,由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大调整,使预算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设置相对应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让“政府预算”和“预算会计”两部分课程内容愈发难以分离。目前南审财政专业将政府预算放在前一个学期学习,而将预算会计放在后一个学期学习,中间隔2 个月的暑假,待学生学习预算会计核算时,由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忘掉不少,再利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作预算会计总账下的明细科目账务处理,就明显感觉吃力。

例如,某公办高校如果按照预算中的财政补助收入发放职工基本工资,其会计核算应计入的科目为:

“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基本支出―教育―普通教育―人员经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或“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教育―普通教育―人员经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

从上例可以看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中,事业支出总账科目下,除了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外,还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并且,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还要求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类、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上例中运用到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是“教育―普通教育”;“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是“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如果政府预算课程学习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内容,那么到预算会计课程学习时,就无法做出上例中经济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

如果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两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适当扩大课时,这样,学生学习时,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科目不仅能牢固掌握,预算会计的帐务处理、会计分录的编制、预算会计报表的填列都将轻松得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熟练掌握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及其会计核算应用之后,会进一步运用所学政府预算的基本理论联系我国目前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现状,发现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和预算会计领域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并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因此,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分设,对学生学习而言,其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被打折扣,学生在学习预算会计课程时,对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和以后改革发展的方向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效果往往被打折扣,合并为“政府预算与会计”一门课程后,政府预算的宏观性与预算会计的微观性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学习的思路一下给打开了,对现行会计核算方法的确认背景及其适用性、合理性等都能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为此,南审财政专业在课程建设中,整合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两门课程的内容,并决定从2013级起修定人才培养计划,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合在一起为“政府预算与会计”课程,并作为专业主干课程,4学分,72课时。

2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目前南审“政府预算”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也不断引入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部门预算的编审流程等,使学生对政府预算管理的流程有了仿真的感受,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虽然南审财政专业“政府预算”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一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应用能力;重视给予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重视实习、实践课程的创新等。

2.1 现代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

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效果。现代教学方式已不满足于老师的满堂灌,而是要求师生互动,要求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我们要不断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在香港,很多人文、社科、财经类大学课程老师采用“老师直接讲授与学生做报告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果是研究生授课,学生做报告的比例会更高、师生探讨问题的深度更深。这种授课方式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必须熟知课程领域所涵盖的内容,学生课下做报告所可能阅读的书籍、论文及其它材料,老师必须基本清楚,老师对本学科所涉及的前沿必须有敏感性和认知。当然,要做到这些,老师必须有浓厚的专业背景或一定阶段的经验积累;老师还必须在报告选题方面、学生阅读材料范围确定方面在课前投入一定的精力。关于报告的选题,可以由老师直接指定,也可由老师划定一个大范围,由学生自己确定,再由老师修定;在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等途径选择列出,再交于老师把关,如果老师觉得学生所选阅读材料不合理,老师会进行相应的删减或增列。这样,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师生互动,探讨的时候,老师才能很好地掌控课堂,如果巧遇比较激辩的问题和学生,老师可以运用课下时间,将课堂内容继续完成。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青年学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理念,教育不仅是“教”,而且是“育”的。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教书育人永远是连为一体的。笔者经过多次的思考和准备,在对南审2011级和2012级财政专业共165人学生讲授“政府预算”课程时,就尝试了“老师直接讲授与学生做报告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针对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让学生两人或三人一组课下收集资料、整理制作课堂演讲报告,在课堂上,由一名学生担任主讲,老师引导,由老师、报告人、听众同学共同辩论探讨报告内容。一学期下来,课堂上共作了29个专题报告。基本上政府预算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当前政府改革中的热点问题都在课堂上进行了深入的宣讲和探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基本知识点,还很好地启发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思维,逻辑表达、理论运用能力,以及查阅和整理文献的能力。经过2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实践,并从学生反馈的意见看,这应当是一种成功的现代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2.2 重视给予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

现代大学应非常重视给予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务求能将教育理念融合于日常生活中;注重学生群体活动和社会经验的培养。大学阶段是人生难得的群居阶段,加强青年学生的群体活动其理念之一就是既可锻炼学生的群居、协作能力,又能为日后存贮人脉资源。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除了不断加强我们的学习小组活动、社团活动、寝室活动、学术导师、生活导师、心理导师等各项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阳光、户外等群体活动外,还应注意在展开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灌输理论联系实际、协作、创新等理念。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团结协作的学习研究氛围;也可避免部分同学沉迷于游戏和网络,避免或缓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形成亲密、和谐、互助友爱的同学情谊,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储备难得的人脉资源。

财政专业在“政府预算”课程建设中,可以结合学术导师、学生助理、社团活动等,将政府预算编审的流程等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群聚生活中,在宿舍、操场或草地进行适当的小组趣味游戏学习,按预算编审的环节分配学生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在预算编审中,如果上一个环节完不成任务,下个环节就无法进行,这样,为了完成小组任务,组内成员就要对某个卡壳的环节群策群力、共同探讨争论。在这种方式方法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本论文为 “南京审计学院:网络化考试项目-财政学”和“南京审计学院教学建设和改革项目:财政管理综合性实验项目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余红艳.《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流程再造[J].北方经贸,2011(12).

篇5

现阶段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之间存在不适应,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其一,公共次啊真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调整,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脱节的情况;其二,科研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对于会计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并且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三,科学事业单位实行预算会计,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科学事业单位收入的多元化,不适用与一般会计原则核算规律;其四,现阶段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也难以满足预算会计的需求,尤其对于其任务的完成来讲,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完成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析如何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结合。

二、如何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

无可厚非,现阶段的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不吻合的地方,面对着这样的发展困境,我们应该积极探析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道路。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

1.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基本思路

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之间的融合,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秉持以下基本原则:其一,坚持预算项目管理与会计科目管理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要实现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相互融合;其二,坚持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之间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要依据实际情况,实现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之间的意义对应;其三,坚持政府财政管理与单位内部管理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在市场科研发展的背景下,科学事业单位飞服务对象不仅仅涉及到政府,还涉及到服务对象,以实现会计信息报告对象的多元化。

2.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产物

单方面来讲,预算会计工作的成果是形成一套能够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济活动收支和现金流量情况的财务报表;而预算会计的工作任务是集中反映出预算单位的经费收支以及结余情况。实现两者之间的充分融合,我们得到的是能够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预算单位的经费收支和结余情况。为此,我们可以将预算执行表范围预算收支总表和支出明细表两个部分。

3.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方法

实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方法比较多样化,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其一,备查薄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将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更多的分科目,如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在此基础上,设置基本支出汇总表和项目支出汇总表,按照月份来进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预算经费设计的科目比较多,独立设立二级科目难度比较大,容易造成混乱,比较适合使用到业务单一,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中;其二,单独核算模式,就是单独将预算会计科目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可支用预算款进行汇总,实现与财务会计的平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模式需要处理两种不同的数据和信息,遵守不同的原则,难度比较大,比较适合于业务多的事业单位;其三,多维单独核算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备查薄模式与单独核算模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核算方式;这种方式集合了上述两者的优势,有着较强的灵活性。

4.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策略

(1)积极实现与高校,医院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实现行业会计制度改革试点体系的构建,从而为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创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2)以财务会计原则和方法去实现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充实;

(3)积极倡导以单独核算模式或者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去实现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预算管理和控制,发挥其内部管理的功能;

(4)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

(5)积极培养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人才,他们是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基础,积极开展对于此类人才的培训,将使得融合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6)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总结和归纳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经验和教训,以不断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为促进两者更好更快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预算会计 改革 节约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节约型社会,首要的就是要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政府,改革政府管理体制。预算会计作为国家预算管理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随着我国财政管理理念的 发展 愈来愈凸显出很多不足之处,迫切的需要按照新的要求进行改革。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会计体系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有关新业务;二是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存在一定的不足;三是预算会计科目的设置体系不尽完善;四是反映政府财政状况的财务报表缺乏完整性。

上述不足如果追本溯源,还应该从经济和 政治 问题谈起:

(一)政府“不节约”,预算资金支出管理不严

在预算管理年度内,行政运行方面哪些应该支出,开支多少,这些必须有 科学 的决策体系,同时还必须有预算支出管理的严格制度,对财政预算资金收支的执行者或操作者的行为加以约束。

(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问题

非税收入是政府预算收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非税收入的现状表现为:非税收入数额大、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欠规范,非税收入超常规膨胀的问题,非税收入的过度膨胀和无序混乱有其直接的体制背景。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都不可以忽视,要做到“一手抓收入,一手抓支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宏观政治环境角度

鉴于预算会计存在不足的根源是由于政治和经济问题,应该考虑政治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党的十七大新精神,通过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转变政府职能,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顺应新形势的需要,应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调控、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经济调节、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推行行政问责制

节约型政府必定是廉洁有效的政府,建立健全 教育 、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腐败和预防犯罪体系,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必然选择。在加强对党政干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在制度完善和监督机制上下功夫,保证行政权利的合理合法,实行行政问责制,从根源上加强节约意识,鞭策行政机关人员的廉洁行政、科学行政。

3.推进 电子 政务工程,加强政府运作透明度

推行电子政务工程,在行政机关内部实现信息化管理,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到反馈信息都将以更快捷、更经济的方式进行,并使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行政机关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政府办事的流程也将更加简明和畅通。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政府行政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决策成本和运行成本。

(二)预算 会计 制度角度

1.重新构造预算会计体系

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狭义)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但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将向“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发展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 企业 会计和非企业会计的划分方法,即按照单位活动的目的(而不是组织类别)的不同进行分类。对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企业会计可按照其核算重点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应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从整体框架上进行全面改革,研究制定我国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篇7

关键词: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会计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现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慢慢的建立并完善了起来,在这个大环境下,我国政府会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基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需要。因此在现阶段,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尝试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以弥补其不足之处。

一、政府会计及其会计基础

(一)政府会计

所谓政府会计并不能与其他会计统一而论,它是一门专门的会计。政府因为人民的委托而对国家公共事务、国有资产以及国家资源进行管理的情况都是由政府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同时,它的功能还有向政府报告其公共财务的资源管理的情况,在受到委托时,还要积极履行其责任。政府会计的功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1)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2)提高财政透明度。(3)评价政府绩效,解脱受托责任。

(二)会计基础

1.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所谓收付实现制,它对经济业务处理的标准是款项实际上是否收付,用这个标准来对当期的收入以及费用进行确认,并且以此对当期盈亏进行处理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与此不同的权责发生制则指无论某款项是否收到或者付出,只要它是已经发生的或者应当承担的一切费用,都应纳入当期。在这两种基础上又衍生了各自的修正版本,即可以归纳为四种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进行修正后的收付实现制,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以及进行修正后的权责发生制。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政府仍要选择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答案是收付实现制基础:(1)易于学习和贯彻,它不需要专业的会计技能。(2)适应预算控制的需求。在该基础上,付款相对明确的,可以行使授权金额与实际花费的比较严格的预算控制。(3)易于理解和验证。(4)许多国家的法定要求。

2.收付实现制的缺点。然而收付实现制的缺点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逐渐暴露出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对于本期财政支出是否真实,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够很好的反映。(2)对于政府的债务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不能进行全面的反应。(3)收付实现制不利于加强对部门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4)不能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5)不能客观评价政府和领导绩效。(6)不能有效的跟国际接轨。

3.权责发生制的优点。(1)增加财政透明度,为决策提供更加有用的预算信息。(2)若要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使用权责发生制非常方便,因为它能很有效的计量全部的成本以及产出。(3)对政府部门的商业化运作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同时提高环境的竞争性。

二、中外政府会计的发展进程

(一)我国政府会计的发展

1950年左右,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1950年,随着由财政部《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颁布,我们国家有了首次属于自己的、与我国财政经济需要相适应的一套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1965年,在不断的修订之后,终于形成了和企业会计所不同的、独立的会计体系,它将总预算会计作为主导,补充了单位预算会计,最终固定成了会计制度的形式。但是财政体制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慢慢深入的,所以在1983年和1988年,财政部又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两次修改。最终形成的是将总预算会计作为主导的,补充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以制度形式确定的独立的会计系统。

(二)其它各国政府会计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虽然对于政府会计环境而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体制,每个国家的国情也不尽相同,然而从政府会计采用核算基础来说,收付实现制是每个国家都实行的。

上个世纪80年代,首先对政府跨级进行改革的国家是新西兰,权责发生制被全面引入。其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的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之后逐步改革了其政府会计,将传统的、完全的收付实现制进行弃用。

三、权责发生制被引入我国政府会计中

(一)国际经验。(1)以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为代表的“一步到位型”。(2)“分步到位型”其中加拿大是代表国家。(3)以美国为代表的“逐渐扩展型”。

(二)我国改革的可行路径。会计国际化越来越普遍.在其不断的发展下,我国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会计基础必然会向国际惯例靠拢。政府会计使用权责发生制并不是单一的,它是一系列的,需要各方面改革都与之相适应的。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善,还需不断深化,所以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不是立竿见影的。而在改革的同时,根据国际上经验,应该做到:(1)制定改革的法律措施。(2)对改革进行充分的成本以及效益分析。(3)技术与人力资源配套支持原则。(4)注重领导层的支持。

结束语

收付实现制,由于其操作简单并且能够相对公正的反映政府的收支情况,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财政管理主要采取的确认基础。

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由于具有能够增加财政透明度,为决策提供更加有用的预算信息等优势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青睐。基于国际上各国的改革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本文提出我国应该采用“逐渐扩展”方式,逐渐推广权责发生制。(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顺英,隋玉银.预算会计.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2] 贺蕊莉,刘明慧,包丽萍.预算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 吕兆海,周斌斌,唐方来.预算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 赵建勇.预算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 李飞凤.关于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黑龙江: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6)

[6] 张雪芬.政府会计发展与对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7] 钱忆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

[8] 晋晓琴.中国政府会计引进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经济与管理.2005

[9] 朱荣.现行预算会计核算方法相关问题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

[10] 黄正宇、刘光忠.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北京:会计研究,2002(01).

篇8

关键词:政府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结合

现阶段,传统的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只有依据时代的特点,对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优势互补,使得政府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管理时能够很好的避开弊端。政府部门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是为了确保政府的资金流向,资金的流通,资金的经营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政府部门不能很好的对政府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目前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现状

(一)无法反映政府资产的实际情况

目前,政府预算会计无法准确的反映出政府在资产使用上的具体情况。政府部门在进行资产管理过程中,一直都是与最原始的成本资金进行计量以及反映的,这也使得政府资产在持有时,无法确定资产的增减,进而导致了政府资产价值评估的不准确。单一的历史成本模式无法对货币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对于政府资产的反应也不准确。具体体现在:在对政府资产进行评估时忽略了库存货物的价值。当前的制度规定,政府部门的库存材料是大宗购入并且逐渐使用的物资,而对于数量较少的办公用品则是随用随买,在购买之后按商品价值直接列为支出。在对政府部门资产进行评估时忽略了无形资产的价值。现阶段,我国对于政府部门的无形资产还没有设立相应的会计科目,使得在传统的成本模式下进行政府资产评估时,对于软件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被忽略,无法进行准确的计量。在对政府部门资产进行评估时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全面。主要反映在对政府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价值不能真实的反应出来。

(二)无法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

当下,在进行政府预算会计的过程当中,不能将政府的资产以及负债全面的表现出来,而且政府部门的财务业绩、受托的责任、财务情况等等也得不到充分的反映。在现金制度上,对于已经发生的档期尚未使用现金支付的债务也不能得到相应的确认,从而形成隐性债务或者或有债务,这样的现状使得在进行政府进行资产评估时,夸大了政府部门对于财政资源的支出,加大了政府存在财政风险的可能性,使政府部门的负债情况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来。

(三)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帮助

现阶段,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对于政府的拨款就可以充分的反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预算的支出、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等不能充分的在这个体系中完美的反映出来,而且,要想使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更好的进行结合,首先要对将其中的脉络进行梳理,使得政府的会计工作能够更加来快速的完成,并且对于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管理以及决策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二、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有机结合

一般情况下,在履行政府部门的财务受托责任的过程当中,政府部门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虽然对它们的研究是分开进行的,但是却是组成政府会计整体的重要构件。只有做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信息有效协调,就能实现两者的功能协同。对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协调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协调、会计要素协调、会计科目协调以及会计报告协调。在对政府部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结合时,应该从整体思路进行相应的思考。首先要树立一定的思想方向,只有在思想方向正确,并且加以辅助措施的实施,才能使二者得到有效的结合。其次在进行二者结合的过程当中,应该按照相应的步骤逐步的进行,不易操之过急。

(一)建立完善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

先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于政府部门预算以及执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对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的改善,防止政府部门在对预算执行的过程当中挪用,挤占预算资金等一系列违法乱纪的行为,不断的加强财政支出的安全性。在政府部门进行了资金预算时,应该与国库集中支付以及政府部门的采集收购等相应制度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对于财政的支出要设立个明细账户,以便对以后的财政情况进行相应的审核。在政府部门预算环境下,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会计体系,用以来追踪政府部门的活动结果,从而使得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以及政府部门的真实业绩全面地反映出来,对于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使财务管理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二)完善财务相关信息透明化强化负债监控

现阶段,长期非货币性质的政府项目并未划进到政府部门的会计核算当中,只有在进行项目拨款时会形成一条简单的支出记录,这样的现状使得政府资产无法准确的进行评估。并且政府部门公共财政职能的改变,也将政府部门公益性的支出逐渐增大,使得预算体系不能将环境、社会义务、担保等方面的负债进行相应的确认以及计量,导致了政府部门无法对政府的财政状况做出准确的分析,给政府部门的债务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未强化债务管理,需要完善相关信息的透明化,并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可以有效的将政府机构的负债情况反映出来,为政府部门的资产管理带来一定便利。

(三)建立政府成本会计体系

通过政府预算会计以及财务会计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使政府部门的资产的用途、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全面的展示出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应建立一套政府成本会计体系,将政府部门所有岗位所需消耗的费用,以及公共资源进行细致的整理、分类,控制政府部门的总体成本。而且对于政府部门资产的审核,绩效预算,以及拨款等方面,成本会计体系还要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使得政府部门的绩效性以及相应的职责都能得到充分的履行。对于政府部门会计核算体系中的财务报告以及合算对象也应该进行相应的策略改进,使得非税收入的管理不断的进行强化。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政府进行决策,促进我国政府部门的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所以,在进行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政府部门的实际财务情况,并对具体的财务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不断的将政府部门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结合进行完善,从而使二者能够在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用。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对于政府部门的拨款等资金能够安全的送达使用者手中,对于政府部门的资金安全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不但对于我国的相关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而且能够使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资金流向、资金营运效果等全面的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责,使得政府部门的会计系统能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曾莲.论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范瑛瑛.论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J].财经界(学术版),2013

篇9

一、调研开展情况

本次重点调研了以下情况:一是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落实情况,二是收回财政存量资金总预算会计核算情况,三是总预算会计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情况,四是预算会计职能划分与会计账套设置情况。主要考虑是:

1.选择对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是因为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要求2016年1月1日起执行。年末调研落实情况,可以在一个相对完整的会计周期内,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掌握情况。此外,财政部2016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发现,个别地区尚未落实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存在需要进一步了解并解决的问题。

2.选择对收回财政存量资金总预算会计核算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是因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是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16年执行中,地方反映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面临着一些制度,其中,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账务处理办法有些不易操作。此外,中央财政在对收回的财政存量资金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后,个别预算单位的个别预算科目也出现过负支出的情况,与地方所反映情况类似。

3.选择对总预算会计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是因为2015年底财政部提出:“财政总预算会计按支付系统中记录的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记账”。国库司于2016年初先行启动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的系列工作,发现了一些问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2016年10月11日,《财政部关于印发〈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出台,要求2017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改革,调研相关情况恰逢其时。

4.选择对预算会计职能划分与会计账套设置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是因为2015年底《财政部关于加强财政内部控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要求财政系统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切实提高财政部门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从各级财政国库部门的会计职能划分和会计账套设置情况,可以具体了解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管理的工作水平和财政资金运行管理的风险防控能力。本次调研的主要做法是:调研小组首先向两个省的财政厅国库处发出调研提纲,调研小组赴两省后,与省本级、五个地级市、两个县的财政厅、局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共同调研。一是座谈交流;二是现场查看;三是资料交换。通过调研,所梳理的情况、抛出的问题、释放的信息,得到了参与人员的一致认可。

二、调研了解到的主要情况和问题

(一)主要情况。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看,总体而言,地方各级财政高度重视总预算会计工作,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注重夯实总预算会计基础工作,以不断适应建立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需要。

1.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落实情况。2015年新修订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核算预算收支的同时,首次采用“双分录”会计核算方法,对与预算收支变动密切相关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核算,增设了用于核算反映政府财政持有的股权、债权等资产的会计科目和不同类型政府财政负债的会计科目。落实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有利于奠定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数据基础,有利于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出台后,各地高度重视,深入领会新制度精髓,积极组织辖区内各级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综合运用集中面授、视频培训等方式,对于新制度出台的背景与意义、新制度的内容与变化、新旧制度衔接及执行新制度的要求等开展全方位的业务培训,有效提升了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对于新制度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同时,做好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记账规则、新旧科目转换、升级改造等技术准备工作,为新旧制度平稳对接和新制度执行提供技术保障。所调研两省的各级财政均执行了新制度,只是落实程度不一。

2.收回财政存量资金总预算会计核算情况。财政存量资金情况复杂,部门如何缴回、会计如何处理,对于总预算会计属于新的工作任务。为规范会计核算方法,财政部2015年出台了《财政部关于收回财政存量资金预算会计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15]81号)。所调研省份之一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文件,结合本省实际,印发了《省财政厅关于收回财政存量资金预算会计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省直部门存量资金,收回时,按照财预[2015]81号文件,挂“暂存款”科目。支出时,按原用途使用的,直接冲减“暂存款”科目的挂账;调整用途的,先按原拨款支出科目冲减本级当年支出,再重新安排支出。该省反映,由于部门的结转结余资金一般年限长、项目杂,部门很难分辨具体的原拨款支出科目,因此,收回的存量资金一旦盘活他用,很难准确地按原科目冲减支出。所调研省份之二收回的存量资金先挂“暂存款”科目,重新安排支出时区分是否安排到原资金使用部门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对于仍安排到原部门使用的,冲减原支出科目;对于调整资金使用部门的,则难以按规定冲减原支出科目。实际执行中,对于收回的存量资金重新安排使用时,大多作了调整,因此难以严格按照财预[2015]81号文件进行会计处理。

3.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情况。《财政部关于印发〈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财预[2016]135号)于2016年10月11日出台,由于此项改革试行方案刚刚出台,地方尚处于改革前的探索阶段。所调研省份之一的省本级对于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单位,已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其核算数据由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自动转入总预算会计核算系统进行记账。所调研省份之二的总预算会计尚未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目前只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通过试编2015年度支出经济分类决算,反映出各地不同程度存在项目支出经济分类的预算编制细化程度不高、经济分类支出预算约束性不强、预算单位对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4.预算会计职能划分与会计账套设置情况。一是从会计职能划分看,大部分省、市、县国库处(科、股)和支付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国库机构的职能设置能够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个别市、县受人员编制限制,国库和预算合署办公。两省国库处均专门设有“会计组”,对预算内、非税及其他专户资金进行会计核算;市级以下国库部门有的总预算会计参与资金核拨、会计核算及决算编制全过程,存在不相容岗位同一人兼任的现象。二是从会计账套设置看,各地能够根据制度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按照资金性质合理设置账套并组织会计核算。所调研省份之一的省本级把会计业务分配给会计一组和会计二组,区分组别分别进行账套设置和会计核算:一组主要负责总预算收支会计核算,定期报送省本级旬(月)报、编报省本级和全省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和政府财务报告等;二组主要负责教育(非税)专户、统发工资等财政专户的拨款及会计核算。所调研省份之二的省本级共设置五个账套:一是总预算会计账套,主要进行金库收支、国库集中支付等的会计核算;二是非税专户会计账套,主要进行非税收入收缴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会计核算;三是社保基金专户会计账套;其余两个是其他财政专户会计账套。

(二)主要问题。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财政财务管理理念等因素影响,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各有不同。调研中主要发现了以下问题:1.对股权、债权、债务的会计核算问题。2016年是执行新制度的第一年,受财政部门内部职能分工多变、政府资产管理模式多样、需追溯信息的时间跨度较为久远等客观因素影响,实际工作中,为了启动并完成对股权、债权、债务等新增事项的会计核算,各级总预算会计是在困难中摸索前进。一是会计核算依据获取困难。总预算会计对股权、债权、债务等进行会计核算,需要相关单位提供原始数据及相关资料作为依据。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尤其是涉及的股权管理部门数量较多、各部门对股权的管理水平不一,总预算会计获取股权投资数据的准确完整性和真实可靠性难以保障,信息获取的渠道也难以确定。二是股权、债权核算内容需进一步明确。基层情况比较复杂,政府组织招商引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都会涉及大量的资金运作,所发生的业务是否形成股权、债权等,需要在管理环节予以明确。但目前,有些文件资料对于是否形成股权、债权等的管理规定并不明确,会计人员在具体进行会计处理时,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容易因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理解水平不同而造成会计处理方法各不相同。2.收回财政存量资金的会计核算问题。调研发现,对于收回财政存量资金的会计核算方式,地方财政存在打政策球现象。由于使用存量资金安排支出时,需要冲减相关预算单位、相关支出科目的当年支出,可能会影响相关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同时辨别存量资金曾经列支的科目也有难度,各地财政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的不视具体情况只冲减“暂存款”科目的挂账;有的将收回的存量资金从“暂存款”转入“调入资金”科目,再重新安排使用,出现重复列收列支问题。

3.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问题。调研发现,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预算单位与总预算会计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在目前尚未正式实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的情况下,受预算单位对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使用不够规范、现金提取时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填写较为随意等现象的影响,预算单位的实际支出与总预算会计核算的支出,其经济分类科目数据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二是部分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数据难以获取。第一,由于尚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部门,其资金拨付仍采用实拨资金流程,部分经济分类支出数据总预算会计无法获取。第二,对于地方涉及到非本级预算单位的支出,是由财政代编支付计划时选择经济分类科目。这类拨款一般为大额的一次性拨款,在编报支付计划时无法具体列报经济分类科目支出计划。第三,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资金,由于尚未形成实际支出,则暂时无法确定经济分类科目数据。

4.不同会计账套重复核算的问题。调研发现,虽然各地账套设置较为合理,涵盖了全部财政业务,能够全面核算、准确反映本地区财政资金情况,但从具体核算情况看,不同账套间存在核算内容重复的问题。以其中一个省本级为例,总预算会计和财政专户会计对非税收入收缴业务重复进行会计核算,两个账套每天分别就单位名称、入库时间等收缴明细事项同时做大量的核对工作,两个账套核算的明细程度相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5.基层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配备问题。各地普遍反映国库部门人员编制不足,尤其是基层国库部门人员偏少,有的与预算部门合署办公,有的国库股只有1人;市、县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人员配备尤其不足,一人多岗现象较为普遍,未能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进行岗位设置,也难以建立规范的AB角替岗制度,致使会计核算管理业务难以细化,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存在潜在风险。

三、对总预算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新制度的落实1.进一步开展调研活动。结合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财政改革进展情况,有侧重地选择政府资产负债情况复杂、新增会计事项多的省份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在进一步了解各地情况的基础上,邀请与资产管理相关的部门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解决有关股权、债权、债务等核算和反映方面的焦点、难点问题。2.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制度通常具有宏观性、一般性和指导性,为做好具体实施工作,往往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对于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尤其是 对于股权、债权、债务等新增事项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议研究制定实施细则,规范相关信息的统计口径和资料报送机制,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新制度的落实。

(二)严格收回财政存量资金相关制度的执行。为规范对收回财政存量资金的会计核算方法,《财政部关于收回财政存量资金预算会计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15]81号)规定,总预算会计在收回资金时列“暂存款”科目;安排使用时,如按原科目支出则冲销“暂存款”,如调整用途则先冲销“暂存款”和原支出科目、再按实际支出科目列支。这种制度安排,一是符合《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二是可以避免年度之间的重复列收列支。因此,建议各地严格按照文件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对于冲减支出可能对当年预算执行情况产生的影响,建议通过区分数据统计口径予以解释,一是可以在原预算执行报表后,附注说明冲减支出情况;二是可以生成预算执行数(含冲减支出数)和资金实际支出数(不含冲减支出数)两张报表。对于执行中的困难,建议总预算会计加强与其他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通过完善系统功能、建立台账等方式尽可能掌握每笔资金的来龙去脉,规规矩矩组织会计核算,实实在在反映财政资金运行,充分发挥总预算会计的职能作用。

(三)提高经济分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一致性。2017年,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将在中央和部分省份试运行。按照“试行方案”,改革后将分设政府预算经济分类和部门预算经济分类两套科目,总预算会计使用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部门(单位)使用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总预算会计和部门(单位)会计核算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数据将各自独立,难以就两套经济分类会计核算明细数据进行会计对账。因而,如何保证双方会计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是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预算执行环节,按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的类级科目控制支出,并且两套科目的类级科目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款级科目之间则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建议各地在重视总预算会计与部门(单位)会计对账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可以对两套科目的类级科目实施会计对账,以提高双方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为公开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篇10

关键词:政府会计 组成体系 构建

以2006年颁布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并要求2007年在上市公司执行为标志,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已基本实现了同国际接轨。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却迟滞不前,因此,未来会计改革重点必将转向政府会计改革。本着理论先行的原则要求对政府会计许多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我国政府会计组成体系的问题。

一、传统政府会计组成体系

目前还没有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经济资源、现时义务和业务活动全貌的政府会计体系,而是只建立了预算会计体系。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以后至1988年,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由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组成。第二阶段,1989年至1997年,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在原来构成体系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明确了总预算会计由若干重要分支组成,指出金库会计、基建拨款会计、税收征缴会计等也属于预算会计范畴;重视事业单位会计,并把各类事业行政单位按其业务性质分为三类,明确了制度所指事业、行政单位的范围;对各类事业行政单位按其同各级财政总预算的缴拨款关系进行分类,并分设会计科目和某些会计报表。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我国于1998年开始实行“一则三制”,这一阶段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事业单位会计形成单独的政府会计分支;对各类事业行政单位不再按其同财政总预算的缴拨款关系分类组织核算;对事业行政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进行统一核算;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外逐步建立了若干预算会计的分支,如社保基金会计、住房公积金会计等;同时,为加强预算管理,先后推行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预算管理改革措施。

二、传统政府会计组成体系的问题分析

(一)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混乱不清

现行的预算会计特别是财政总预算会计,既类似于政府财务会计,又不同于政府财务会计。其类似于政府财务会计的方面主要表现为财政总预算会计,既反映了政府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和结果的信息,也反映了与当期预算执行相关的财务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而不同于政府财务会计则表现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只反映当期预算执行相关的财务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而没有从连续、全面、系统、完整的角度,反映预算收支对政府财务活动情况及财务状况产生的累积影响,对于政府的长期债权、固定资产、股权投资、长期债务等内容没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反映。另一方面,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以及其它专项会计之间相互割裂,自成体系,使得现行的政府会计无法提供整个政府总体的全面的会计信息。

(二)现行预算会计名不符实

完整的预算会计应反映预算的全过程,即预算的拨款、承诺、核实及付款。而财政总预算会计只记录了整个预算资金运动中的初始阶段――拨款阶段,具体到承诺、核定乃至最后付款阶段,财政总预算会计都没有跟踪记录。即财政总预算会计没有将“触角”延伸到部门单位的具体交易层面。基于一种现实的选择,财政总预算会计采取以拨代支的做法,这样不仅造成财政总预算会计有关公共部门支出的记录粗糙,不准确,而且还掩盖了铺张浪费甚至等现象。现行的政府采购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正是为缓解了这一严重缺陷而建立起来的,但他们之间仍各成体系,相互割裂。

(三)现行政府会计体系缺乏系统完整的成本费用信息

政府公共部门的成本费用与预算支出是不同的,预算支出只是按批准的预算或经费拨款和有关规定所发生的货币支出,并不是与相关的行政活动相对应的真实耗费。政府并不是为了取得收入才提供服务的,这决定了政府费用与收入无法配比,其确认范围存在非对称性。政府费用(资源消耗)应与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配比,它是政府履行职责总的资源消耗,其合理地确认与计量是正确评价政府履责成本、政府行为效率和效果的前提。为了全面反映政府资源的总耗费,应按照应计制的要求,将政府所有的付现成本和非付现成本(如应计的折旧费等)都确认为费用。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主要反映预算的执行,对于政府的各项支出都是在现金制的基础上进行确认,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对于政府的各项行政活动缺乏相关的成本费用信息,无法满足政府的绩效评价和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的信息需要。

(四)现行政府会计体系缺少对的管理会计

会计是对一定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分析和报告,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优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然而迄今为止,政府部门的会计业务仍然只停留在财务会计上。当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再到公共服务的转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首先是要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为了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效益与效果,更有效地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在政府部门的经济与管理活动全过程,需要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收集与加工,为公共管理决策服务。然而,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难以满足这种需要的,随着公共部门经济与管理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加大,复杂性与重要性也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公共部门经济与管理活动的效率与效益,只有从公共管理决策的实际需要出发,广泛收集并加工处理相关会计信息,建立政府部门管理会计才能真正履行这一使命。

三、政府会计组成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预算会计

政府预算会计应当反映立法机构批准的预算及政府执行该预算的情况及结果,通过设立一套自我平衡的预算账户体系,运用会计的程序和方法,对预算及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以加强预算的会计控制,并通过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的比较分析,定期向政府行政长官、立法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借以评价和考核政府执行预算收支的财务责任。预算会计只是财务会计的侧面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而不是为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笔者认为,由于政府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预算会计的特殊性,基于其在政府会计体系中的重要性,我国政府会计体系内应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预算会计,以预算资金而不是价值运动为核算对象,遵循与预算相吻合的收付实现制原则,采用基金会计的模式,对预算的全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这样既有利于预算会计对预算的反映和控制,也使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划清了界限。

(二)建立政府财务会计

目前政府会计将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混淆在一起,这导致会计在实务和理论上的混乱,使实务工作者无所适从,也使理论工作者找不到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政府会计的信息需求者必将不断扩展,

除了政府管理部门、立法机构等传统政府会计信息需求者外,审计部门、社会公众、政府的债权人、投资者、与政府的项目合作者甚至一些咨询评级机构等必然对政府会计提出除预算信息外的更广泛而详实的政府会计信息需求。而财务会计是连续、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的信息系统,作为对外会计,其使用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遵循一系列会计准则的约束,采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一系列会计方法,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财务信息。因此,只有建立起政府财务会计系统,才能满足各类需求者的不断增加信息需求。

(三)引入政府成本会计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会计就已经开始讨论将成本会计引入政府会计系统,目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已将成本会计应用于政府会计系统,实行政府绩效评价、行政成本控制和项目成本控制等。政府部门引人成本会计,能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依据,帮助政府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估计未来政府活动的成本支出,从而合理确定预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成本会计有助于政府部门控制和减少成本,其所采用的方法与私营部门并无本质区别,如可以采用差异分析法,将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提高政府活动效率;政府采用成本会计,能为其制定公共产品的价格提供依据;对于政府的项目评价及相关经济决策来讲也离不开政府成本会计信息;政府成本会计信息更是进行政府绩效评价所不可代替的基础信息。由于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在性质上的差异也决定了政府成本会计,与企业成本会计所采用的方法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但经过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后,企业成本会计的一些先进方法是能够在政府部门中运用的,如企业成本会计所采用的作业成本法、事项法等方法对于政府成本会计来讲就可以加以调整后采用。因此,一方面应借鉴企业成本会计的一些先进方法,另一方面必需结合政府活动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来创新一些适合政府的成本会计方法。

(四)构建政府管理会计现代管理的核心就是决策,而决策离不开信息。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管理就是正确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并作出决策的过程。市场经济国家中的政府要履行其公共服务的职能,会牵涉大量的经济管理决策,这必然要求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为之服务。从政府部门管理意义上讲,政府管理会计,是政府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政府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离不开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学以及现代会计学。政府管理会计应由预测、分析、决策、计划、控制、考评等一系列方法和内容组成,企业管理会计中所使用的责任会计、项目管理等经修正后也必将在政府管理会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新公共管理运动所要求进行的绩效评价也必将纳入政府管理会计体系中。

四、政府会计相关体系的建立

(一)政府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

政府公共部门代表国家意志、受社会公众委托,依法履行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行使公共资源筹集、使用和管理权力,从财务的角度,政府公共部门应依法履行筹集和使用公共资金,不断提高公共资金效率,保全公共财产,保护公共财务安全等财务受托责任,财务受托责任是政府公共部门最主要的受托责任,加强财务管理则是强化财务受托责任的重要手段。目前,政府部门主要只对公共预算、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进行管理,只关注财政年度公共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的合规性,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只侧重于年度财务收支,至于年度以外或财务收支以外的财务活动基本上没有管,或没有履行应有的财务受托责任,这突出表现在当前的以拨作支、国有企业的股权投资、固定资产以及长期债务等的管理上。公共财务除了应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和公共预算进行管理外,还必须把政府公共部门相关的财务活动统统都管起来,如企业财务管理,其体系也应由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等内容组成,只是其中一些具体内容上存在差异而矣。具体地讲,应当包括公共资金管理、公共(行政)成本管理、公共投资管理、公共财产管理、公共债务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等内容。

(二)政府审计体系的完善

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日益扩大,政府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如何加强对财政收支活动、政府经济活动和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已经成为新的课题。政府审计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政府审计仍然主要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层面上,但据国家审计署有关研究表明,未来政府审计将逐步向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兼顾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侧重于财务收支的核算,而忽视运营绩效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算,已经难以适应政府审计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需建立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鉴证,这将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督促政府官员及政府行政管理当局高效、廉政地开展工作,防止和杜绝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和的现象,保证政府履行受托责任,并通过提高政绩来取得社会公众、立法机构和上级政府的信任。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实际上是检查政府管理公共财政的业绩和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受托责任是否得以全面履行,政府是否按照法律规定有效地执行和控制公共政收支预算,以及政府是否有效地开展工作等。在西方国家,政府财务报告都必须由政府审计师鉴证后,才能向使用者提供和公布,即审计报告成为政府财务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我国基本上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正是我国需要改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