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

篇1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教学;运用

思维导图其实更像是一种工具,它将知识和思维直接的连接起来,应用更加直观的文字、图像以及线条内容展示思维内容,将定理概念转变为视觉符号,帮助人们更加清晰的理清知识的结构。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分析,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说,思维导图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感,而思维导图则不同,教师可以将文本与图形进行组合,将思维导图呈现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学生来说,他们普遍不喜欢按部就班地进行机械式的学习,应用思维导图能够为他们带来创新式的学习体验,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甚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具体乐趣。

部分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认真地思考问题。但思维导图则能够将知识框架进行呈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框架体系进行合理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状况进行合理地掌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1.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字词识记中

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理解,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更是阅读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开展字词教学,能够避免学生机械地抄写、单调地识记,能使学生强化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对以往学习的字词的记忆。在字词识记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师也可以归类字词,让学生根据词类、词性的差异来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融入一些全新的内容,如猜字谜,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分析生字,使偏旁部首能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2.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文章阅读目标中

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阅读通常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阅读速度慢;在课外,部分学生无法静下心来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甚至对整本书的阅读缺乏耐心。存在以上现象的学生都有个共性,即习惯于线性思维,只能发现与事物表象相关的问题,而不善于捕捉与事物本质有关的问题。因此,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先让学生明确阅读的主题,再引导他们对思维导图的各项分支内容加以扩充,归纳阅读体系,使学生既能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也能够培养发散思维。例如,在实际绘制说明文的思维导图时,教师需要先帮学生明确阅读的主题,接着明确应用说明文的具体内容及说明顺序和方法,实现对说明文内容的整体性把握。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文章后,可以为学生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在导图中明确故事出现的动物“老虎、狐狸及百兽”为第一分支的要素,再细读每一类动物在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的种种表现,如体会老虎的威风、狐狸的狡猾、百兽的疑惑,进而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3.提高思维导图教学的严密性

众所周知,思维导图教学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严密性,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语文教学目的,将教学内容和思维导图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知识的传播可以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促进语文学科教学可以向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思维导图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严密性,保证教师可以和学生更加顺畅的进行互动和沟通,进而达到共赢的目的。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但是教师的指导实践作用也不容忽视,而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应用就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的教学程序,促进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内容更好的把控教学过程。比如,在开展《动物王国开大会》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思维导图,合理设计教学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王国大会的节点,明确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以及流程,促进思维导图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4.增强学生学习发展的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往往会比较关注教师的教学标准、教师授课质量以及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往往会忽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质量丈量方法。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保证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及出生,更好的了解、掌握和钻研教学内容,真正的做好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另外,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强化教学的生成性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自我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有所加深,自身的教学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教师和学生可以达到一种更好的互动学习状态,教师注意要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适当的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索和回答的意识也会有所增强。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握整个教学流程。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思维导图具有极强的启示和教育作用,对于加深学生的思想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概念图;思维导图;应用

一、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简介

1.概念图

概念图是属于图示法的一种,这种图示法中,概念被节点所代替,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则用连线表示。简单点说,概念图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用科学命题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再加上具体的实例补充说明,最终使得一些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都一起,形成空间网络结构的表述方式。

2.思维导图

在19世纪60年代,思维导图的概念被提出并风靡全球。发散性思维特征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央图形是思维导图应用时注意力集中的焦点,以主题主干为中心,向四周放射联系。易于产生联想的关键词或关键图形是分支的主要构成,与此同时分支也是次级话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属于较高层次分支的附属部分。连接节点由各分支结构组成,并向末端开放。

二、教学设计中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应用

笔者在对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设计时,就融入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学习思想,并以此为例,说明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笔者用inspiration7.5软件绘制出如图1的教学设计主体框架,选用的模板类型为右树型,并将课程教学内容细致划分为认识作者、写作背景、课文解析和课文欣赏五大步骤,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一目了然,这对于知识网络的组织构建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图1 教学设计主体框架

由于初中语文课程对诗词作者的了解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笔者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方便记忆,特意从生平、代表作品以及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对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并使用具有理顺归纳优点的右树形模板绘制而成,如图2所示。

图2 “认识作者”概念图

政治失意和对弟弟的相思之情是笔者在设计“写作背景”时纳入考虑范围的两大主要因素,作者在这两种略显消极的思想情绪中借酒消愁后“把酒问青天”,于是才有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中秋词。在理清教学思路后,笔者直接采用Inspiration7.5软件进行编辑,并选用因果型模板建立设计模型,整体设计构建如下图3所示。实际课程教学中,笔者还对每个图像内容配备了文字接受,让学生的左右脑能够在背景内容理解同化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信息得到充分调动,有利于深刻的理解记忆。

图3 写作背景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系统性、浓缩性、思维开放性和直观性是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最大优点,同时也满足了信息化教学对信息科技和课程教学结合的基本要求,为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状况作出针对性设计。教学实践证明,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京: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概念图的有效应用,新课程,2012年07期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导图;基础教育

目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推广,小学语文学习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传统教学模式对语文课前预习并不是特别重视,因为教师没有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及特点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思维导图也被称作心智图、脑图。它以全脑为基础,按照大脑自身运转规律进行思考,能够全面调动大脑右脑在空间、图像、颜色、整体思维、想象等方面的潜在能力,以及左脑在顺序、逻辑、文字、数字、条例等方面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让人类整个大脑在创造、记忆、精神、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挖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对心智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小学生进行培养,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充分挖掘。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思维导图具有放射性、直观形象性、多元化思维、立体关联性、个性化思维等特点。(1)放射性。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入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最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2)直观形象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穿插使用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符号,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结构直观化、图像化,帮助我们强化关键词,增强理解和记忆。(3)多元化思维。导图通过包括图片、符号、线条、色彩、数字等不同表现方式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将思维的延伸和发展表现出来。(4)立体关联性。思维导图强调以立体方式来思考,利用多维度、多角度的联想和想象将知识体系不断扩展、不断延伸,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5)个性化思维。思维导图强调个人色彩,是具有个性的非固定模式,形式活泼。

二、小学语文思维导图的模式分析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预习过程中的应用,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逐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思维导图可以应用到小学语文预习中或者是课堂复习中,也是一个逐步展示并加强理解的过程。思维导图是由教师制作,并在课堂上按照思维方式和逻辑顺序逐步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将课程相关资源整合并展示,学生在对课程理解的基础上,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负责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导图以及引导学生思维等工作;而学生则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进行探索知识,提出问题、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的过程。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这就要求在课堂中绘制思维导图,对课文主旨、训练要点及结构安排进行整体把握。例如《春日》一n,这首诗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教师可在教学时运用思维导图,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请用一个词汇来概括这种美”,分别请不同的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回答蓝天,有的同学回答花,有的同学回答万物,有的同学回答河流。然后教师可以总结为什么景色好,主要是东风吹的原因。然后可以提问《春日》表达的内涵什么,向学生介绍实际上是诗人赞美的春风的内涵。此时,老师可绘制出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同时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与发挥。此外,应用思维导图开展阅读教学,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效率等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觉得作文是最难的。如何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怎样才能让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与独特感受倾注于笔端,或者采取其他工具将其表达出来呢?“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语文课程目标又如何实现呢?思维导图对于写作教学同样具有较大的功效。在作文构思阶段,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有关材料。先将作文题目或主题以一合适的图形置于纸的中心位置,然后展开联想,思考与中心图有关的内容、材料,并对思维结果加以调整,最终形成一张作文的思维导图。在作文构思时,也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共同绘制作文的思维导图,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思维广度和写作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教学,也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和学习的策略。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篇4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095―01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习惯于开展“一言堂”式的灌输性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下。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初中语文教学,导致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相对缺失,所以容易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语文人文精神和求知欲望的培养。“激趣导学”教学策略强调各项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有效性,进而实现学生在整体上的共同进步。

一、充分展示和演绎语文课程的趣味性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快速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当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如在“蚊子和狮子”的寓言教学中,教师在开始可以先导入与寓言故事相关的FLASH动画,对寓言故事情节进行趣味化、直观化的展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避免了教师一味采取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加强互动合作式教学的导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合作式学习,既可使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还可照顾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在相互借鉴中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互动性的提升。例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在教学中导入“角色扮演”的游戏,或者导入朗诵比赛的比赛项目,指导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实现动口、动手与动脑的有效结合,这在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积极导入体验式教学项目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入,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发挥学生自己的思维优势,实现边思考、边感知、边体验、边学习,将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都有效应用到语文学习的实践当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魅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情感。例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教材,可以选择一些生活化、趣味化的阅读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并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开展体验式阅读,变学生的“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切实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用价值。

四、丰富激趣导学的语文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激趣导学”策略的有效贯彻和落实,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丰富“激趣导学”的方式与方法,只有语文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才能更好地同学生“打成一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语文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导入影视资料,也可以导入实实在在的腰鼓教具,或者和学生现场表演一下,不在于表演水平有多高,但是可以有效打破教师单向教学的沉闷,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篇5

引言

导学案,是指教师按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编制的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案。而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学案,是指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时,教师按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教学编制的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案。设计高中语文导学案的过程,也即是有效的整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过程,其既能够有效的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还能够较好的指导学生有效的运用自学方法,较好的提升了学生的自学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一、何为导学案

导学案是通过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有效的指导,并按照新课程改革教材内容,以及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编写的,借助于教师们来对教学进行深入的研讨、教师的单独备课、再进行公开研讨等流程来编制,并有效的指导学生来进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完全投入、分析研究、持续升华的学习方案。其较好的体现出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是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分析研究、不断反思、总结评价的学习指引图。充分运用导学案,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将学习流程向前推移,并有效的展现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内在关联性,重点可分作四项学习流程:(1)在课前开展预习的导学阶段;(2)课堂学习当中开展合作讨论;(3)课堂学习结束时总结与评价;(4)课后进行延展学习。通过上述的四项学习流程能够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

二、导学案实际应用的意义

充分运用导学案,可使教师从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策划者、促进引导者,让学生能够确实的转变学习的方式。第一、有效的运用导学案,能够给予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流程图,让学生能够有序的推进自主学习。第二、有效的运用导学案,能够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让学生对于文本具有深入的理解。第三、学生有效的运用导学案,也可视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心得体会,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的记录来教学有效的总结与评价,并进一步的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第四、导学案可有效的彰显出整个课堂知识结构体系,让教师能够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所设计导学案的质量水平,也会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编写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建议

为了充分说明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导学案的有效运用,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热爱生命》来作为实例进行重点的分析与研究:(1)在课前开展预习的导学阶段,来明确教学的目的,如何来体现出课文内容当中对于生命的热爱,来真实的体验人生,构建起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并彰显出自身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与意志;(2)课堂学习当中开展合作讨论;人应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珍贵的生命、积极的去面对生活呢?在阅读了《热爱生命》的课文之后,从中了解导作者具有怎么样的对待生命的态度?(3)课堂学习结束时总结与评价;总结:课文启发了让人们要去热爱生命,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热爱生命”的楷模呢?你自己是否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评价:人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时光,珍视生命。(4)课后进行延展学习,要热爱生命,充分利用时间来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并要懂得关爱他人。

1.进一步明确学案和导学案概念

第一、为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有效的保障科学合理的运用导学案,必须注重有效的来认知与了解学案与导学案等概念具有差异性,应进行较好的区分。如果混淆了两者之间的概念,就不能充分体现出导学案所具有的科学性。导学案目的是有助于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必须注重指导学生运用适合与自身的学习方法,较好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为自我导学制定出简单的学习方案。而学案是以问题来作为重点,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方案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其重点是较为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与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因此,能够较好的区分学案与导学案的概念,不能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和在运用当中来混淆此两种概念。

2.应较好的体现出导学案的实际应用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对导学案进行设计与应用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重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学习层次,其性格特征、学习水平、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都具有差异性,因此不能单纯的运用一致性的、相同的导学案,为了较好的满足学生们的不同学习需求,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在设计与应用导学案时,应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计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贯彻落实分层设计与分层运用的方式与方法。

3.较好的的规避了出现问题化教学

高中语文导学案较为注重通过所设计的问题,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是问题探讨,借助于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当中,既能够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可较好的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的促进学生解?Q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但是也必须注意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充分运用导学案,能够有效的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总体地位,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的问题,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较好的规避了出现问题化教学。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 策略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提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文教学的原则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时并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而语文教学正是通过发展学生的语言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并在两者的结合上,进一步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协调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更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的责任。

一、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策略

1.建立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教育理念

(1)创造适度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条件。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自由”或“心理安全”是创造性活动发生的一般条件。心理安全是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是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杜威曾在《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中提到:“给儿童以自由……学生的自发性、活泼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学,而不是像在强迫制度下那样成为被抑制的讨厌的东西。”[1] 所以,针对我们现行教学中存在的压抑和剥夺学生自由空间的现象,我们应该把教学活动的自由还给学生,重视并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在班级里营造自由包容的创造性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动力和信心。

(2)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的独立人格,其核心指的是学生自由的个性、自由的意志,就是学生作为个体其自主性及主体地位的张扬和体现。[2] 在我国的教育中,学生常常被要求做和被禁止做一些事情,教学中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学校通常以统一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人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瑞典教育家胡森曾谈到,“学校教育旨在达到的目标在所有国家的教育中,都是从性格形成和个性发展这个角度来表述的”。[3] 这个主要是针对20世纪世界各国教育中存在的主知主义倾向提出的,所以,学生的独立人格在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认为这些成就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此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4] 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学生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实施为思维而教的教学策略

(1)教会学生思考。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善于思考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假思索就说出答案的现象。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为了使学生做到先思考再回答,必须首先教会学生思考。

第一,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面前用“出声思维”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一个思考的范例。在讲解的过程中,同时大声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耳闻目睹他人是怎样进行思考的。第二,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并帮助学生拟订一个有效的计划,如何开动脑子、循序渐进地进行思考,最终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应该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表示怀疑、进行证明或反驳的可能和大胆发表议论的机会。第四,教师应该设法引导学生先在心中考虑如何解答题目,即先思考,然后再着手完成作业。第五,教师应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渴望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思维敏捷的人,以抑制信口乱说的习惯。[5] 只有当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时,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才有据可循,落到实处。

(2)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最重要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带着兴趣的学习不仅是快乐的,而且也是高效的。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呢?首先,教师应该拥有自己的学科兴趣和独特见解。只有当教师表现出对所教学科的个人魅力,才能在无意识中更好地吸引和说服学生。所以,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学科知识有独到的见解,而且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个人素养。其次,将教科书当做工具,而不是目的。在引起问题、供给解答问题的材料上,教科书是有用的。但是如果让教科书主宰了教学的进行,结果是思维的僵化。[6] 为了避免学生思维僵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法,以问题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要点集中起来。通过讨论,学生自身和同学之间的新旧知识便能自由地调动和交换,从而为思维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毋庸置疑,讨论法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讨论一直停留在表面,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所以在进行讨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问题刺激。问题的刺激,逼迫着心智向前追求,这是任何没有这种作用的巧妙的教学方法所不能及的。[7] 教师应提前抛出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导向下回顾相关知识,确定当前问题的性质,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二,教师参与。在讨论中教师的参与度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解决问题的决策和思维的导向。言之过多可能会阻碍学生的思维,相反则不足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学生提供帮助时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现状,只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再提供适当的帮助,不能在学生思考前就提供建议。第三,使学生贯彻所提的意见,避免散漫而无目的的讨论。每提出一个原则,他要负责推演它的意义以及它和当前事实的相关。没有这种负责的态度,则讨论对于思维训练,实际上仍没有补助。[8] 第四,动静结合。讨论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更需要给他们独立的时间进行思考。要使一个含糊的观念,沉潜反复于心中而成为明晰确定的思想,这非要有一个休止时间专心思索不可。大啮而齿牙作响,不是消化;大声的辩论答问,不是沉思。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让学生有静下来进行思考、消化吸收的机会。

(3)对话式教学。典型的“对话式教学”是由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和孔子开创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经典论述。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了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这三种教育价值观融合而成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独白式的,它否认并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与权利,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效果甚微。而对话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师独白”的传递模式。“通过提示同学生以往经验相矛盾的事实、指出学生知识的漏洞、明确对立的看法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失去内部平衡。而在企图重新恢复这种平衡中,思维就展开了”。[9]

对话源于问题,思维始于问题。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则至关重要。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第一,有适度难度。即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使学生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第二,针对性提问。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和水平高低设置不同的问题。第三,对应答进行反馈。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一般都比较敏感,教师应对学生的应答给予灵活的表扬和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四,迁移性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具备迁移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10],这样学生思维的发展才是深刻的、有效的。

(4)运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具有放射性、直观形象性、多元化、立体关联性、个性化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着明显优势:①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其抽象思维。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课文的主要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②帮助学生加强记忆理解。思维导图一般是从一个点或关键词入手,逐渐扩散深入,实质是对知识点进行组织加工,有利于学生更系统、更有理解性地加强记忆。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导图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它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来不断地发散和拓展,以联想和想象为中介,由一个点出发引出无数个分支。[11]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语文教学中问题指向不明显的现象,思维导图以清晰且具有逻辑性的框架导图为学生呈现了课文的基本思路和重点、难点,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转变

1.语言素质修养

“教师语言不是一次性消费的物品,有些得当的、精彩的语句能对学生产生长效作用。这并不是指学生背诵你的话,而是指这些话语富于启发性,犹如开启智慧的钥匙,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2]《 学记 》中对教学语言有这样的论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即好的教学语言应该简约而明白,精炼而美妙,话语不多,就可以让人明白很深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就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语言素质。

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认为在语言修养上,教师有三忌:语言贫乏,干瘪无味,是教师口语的第一忌,因此要在学识、文化上打功底,以知识的清泉滋养自己。平淡如水,缺少光彩,是教师口语的第二忌,因此要在思想、情操上锤炼,升华自己的思想,净化自己的感情。重复、逻辑性差是教师口语的第三忌,因此要在思路、思维上梳理,使思路清晰,思维合乎逻辑。[13]

2.教师思维的转变

语文教学要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策略上除了改变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思维习惯。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他们的问题不是没有使用思维,而是由于自身的思维习惯缺乏科学性,错误地使用了思维。

这些习惯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会成为教师个人化的教学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者将教师的这种无意识的个人化教学理论称为“内隐理论”。教师的内隐理论以不同于科学理论的方式存在并以自己的特点影响教师的教学和正式的教育改革,它的特点在于:①隐藏在教师内心深处,不张扬也不外显,容易被忽视。内隐理论被教师自己忽视的后果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本人却根本没有自我意识,这样教师也就不可能总是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进行教学。②不够明确,也不构成系统。③不确定、易变、可动摇。④无法向他人明确地表达、交流,也无法与他人分享他的经验。⑤情境性。教师的内隐理论是在某种情境中形成的,一般不具有普适性。⑥源于教师的日常生活经验、教学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自我解释。所以要改变教师的内隐理论,就必须深入到教师的生活世界,经过教师本人的行动来实现。[14]

那么,如何改变教师的内隐理论呢?内隐理论的改变实质是经过内隐理论外化的途径来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内隐理论并与他人交往。反思性思维以内隐的方式影响教师的教学,而反思性教学实际上是反思性思维及其内隐理论的外化。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应该围绕“我如果采用某种教学策略,学生的思维将得到更好的发展”的主题进行假设,通过追问“我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我的教学是否实现了我的设计?在教学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我是怎样解决困难的?我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而不是那样的方式?”等等,时常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使自己的内隐理论进入外化状态。从内隐理论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要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只有靠教师自己的不断反思和自我挑战。总之,没有现成的思维成果等待我们去摘取,没有最好的教学理论在等着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真正实现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方式承继、嬗变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BHA091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311121)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14]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瑞典]托斯坦·胡森.论教育质量[J].施良方,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3).

[4][美]A. H.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5][9]高文,钟启泉.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7][8][美]约翰·杜威.思维与教学[M].孟宪承,俞庆棠,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7

摘 要:结构导图主要是指按照文本的构成,将文本结构按照导图工具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整体思路,从而学习整篇文章的框架知识,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借助结构导图发展学生个性化阅读,从而提高他们阅读学习水平,保证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结构导图;个性化阅读;策略构建;质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和不足之处,在目前的阅读中,教师普遍重视文本的内容结构与作者价值观及表达思想感情的分析,而忽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我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结构导图的方式来贯彻个性化阅读,希望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初中语文开展个性化阅读的背景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相关的要求。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情感的提高及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而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非常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进行互相讨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改变。

二、初中语文利用结构导图开展个性化阅读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结构导图的特点,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掌握文本的整体结构,从而了解文章发展的脉络情况,对整体的文章布局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而结构导图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两点:第一,结构导图使较为简单的文章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相比小学来讲变得更加复杂,而在教学过程中,结构导图却十分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开展,使较为简单的文章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第二,原本复杂的文章通过结构导图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初中教材中的文本较为深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往往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因此,初中语文利用结构导图开展个性化阅读会使复杂的文章变得更加直观。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赵普》这篇文章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结构导图的方式进行。

三、初中语文利用结构导图开展个性化阅读的策略构建与运用

在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结构导图的运用,但是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构建。第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构建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及其学习兴

趣。然后通过结构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按照导图的过程不断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开拓学生学习的思维活跃程度,从而对所学习的文章产生新的理解。第二,鼓励学生多多回答问题,在个性化阅读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对课文的生字词、优美语句的学习,而对于文章的其他部分,比如,文章开头的景色描写,作者为何这样开头,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其认识到环境描写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目的。第三,巧用比较方法促进语言文字教学。通过比较,能够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是增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将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课文选材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进而在后期运用中能够选择恰当的词语完成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而字词是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教师应从基本语文字词抓起,通过适当加词、减词、替换某一词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第四,充分利用结构导图在个性化阅读中的作用。首先,结构导图在阅读教学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结构导图导入文本的主要概念,然后使学生掌握结构导图的重要思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第二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结构导图,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及其思路,倡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学习,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第三阶段,倡导学生运用结构导图,通过结构导图的导入和尝试运用,能使学生表达自身的独特见解,并且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畅想文本以外的相关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结构导图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初中教师必须认识到结构导图的重要性,通过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学内容作为基本,然后通过结构导图不断地进行外延,促进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教师才能确保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理清学生阅读文章的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思考习惯,在未来的语文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A,完成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实现利用结构导图开展个性化阅读的策略构建与运用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成功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62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要想完成这一目的,情感教育必须到位,与之相关的就是语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的关键阶段。“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一直是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目的之一,也是长期以来不能被完全实现的一个目标。如果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积极、愉悦的氛围中,那么语文的教学将会变得非常顺利。怎样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呢?

一、教师需改变教学观念,努力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上了一个层次,同时语文的教学也不能再局限于教学生识字、组词这两个方面了,而应将其上升到文学的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中的语文教材开始选用一些简单但有深度的文章,课文大多是娴雅精致,脍炙人口,集风景、道德、人情于一体的文章。教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要与学生形成沟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看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要做到教学思维的转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一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能只是被灌输知识,而需要被教师引导积极地对客观世界作出反应;另一方面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倾听对象,要注意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就像向导一样,和学生交流,为学生指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其学习能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打成一片,可以优化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多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某一教师从而会喜欢上他(她)的课。即使刚开始学生这门课程的成绩不理想,但是当他(她)对某一课程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努力将它学好。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代课教师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如果能够吸引学生对其所教授的课程产生兴趣,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到与这门课程相关的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教师的优秀品质。语文的教学应当采用这一方式,让学生喜欢上教师,那么他们自己也会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因为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健全其人格。语文教学内容秉承着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对教师本人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由于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直接传播者,对语文要充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这样才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并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还未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还比较片面,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免会走很多弯路。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能够及时地给予指点,学生学习的效率则会有很大提高,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更要将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教导学生相互进行交流、沟通,这在教学中的作用至为关键。学生相互分享学习心得,能够在学生群体之间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给他们营造良性的学习氛围。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在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看法必存在差异,当几个学生能在一起进行交流,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而引导学生进行相互的探讨,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不同的学生在性格、爱好、情感方面会各有不同,在学习中会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当教师发现这一问题时,要及时进行调整,让学生间互相帮助,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掌握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本身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师教学的方法也需要更加的信息化。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外,教师要结合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学生进行授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即导学、导思、导行,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做学生的领路人。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学生也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其中有些不良信息不免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将这些有争议的观点或者看法为学生找出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把学生到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上来。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信息开放的今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和学生共同进步。

五、优化教学实施、反馈过程和评价体系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必然性;探究精神;审美情趣;学习资源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语文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自觉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语文教学应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如果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这是时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学生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激发学生强大的求知欲望。

信息化语文教学可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活跃思维。

三、利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精神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起于思,思想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究、去创新。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培养思维求异性的有效途径,对同一思维的对象不拘泥于惟一答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层次上做出立体的交叉答案。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还要依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气氛。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就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这样的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课文,如果教师注意挖掘这类教材的“潜能”,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质疑情境,就能引导学生突破书本知识和已有经验的禁锢,使他们在不断寻求书本新答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事半功倍之效。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

在讲解课文中,恰当地运用录像、电影、投影可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功效,也易于重点的突破。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也为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教育可使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成为能够感受欣赏美、认识鉴别美、培育创造美的身心健全、能力完备、品格高雅的人,语文较之其他学科,最富于审美特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审美心理特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审美情趣。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强大的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情境,收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要合情合理,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语文教学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先进手段来使用。但是,语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挖掘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它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努力寻求各种教学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和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素质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3.《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方式的

4.《语文》(教材)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in the importance within teaching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Jiang Hong

【Abstract】Innovation the teaching be this topic, also can not get away from language teaching this to hugely carry a body, only innovation education skillfully integrate language teaching, and from a certain degree top the instruction language teaching, then can push forward the language teaching be whole reform, exaltation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level.Only nicely inspired th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ment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attention student study method of instruction, value development student's creation of personality, make them come to a to think that beg be understand and think study that kind of eager to have a try situation, stud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then can further exaltation.Therefore, in in normal times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I very atten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seep through teaching in.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Innovation teaching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黄梅教研室推出的初中语文新课堂,定向、自学、答疑、检测、自信“五环”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予以了灵活的运用,收获颇丰,科学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需要教育的创新,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谈一下这几个问题。

1. 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创新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分析概括讲答案,学生很少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应及时对该生积极勇于答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客观上就存在不同的答案。如我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在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用你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他疾恶如仇;有的说他粗中有细;有的说他慷慨大方;有的说他有勇有谋;有的说他脾气暴躁……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十几种答案,而且很多学生还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印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语文教学课堂上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合作、探讨、解疑。又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肯定了作者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以及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做法,然而学生以发散思维,提出“教师态度不是太严厉吗?”、“现在社会不必要抄书了,生活没有这么困难了?”、“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不是懦弱?”等不同观点。通过这种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解决各种疑难,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学生在分析任何事物时,也就都能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以激起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2. 变“注入式”为“训练式”,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最终教学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语文学科内容比较繁杂,有不少老师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由五大块组成: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都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注入创新因素,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一时为图口舌之快,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学生往往却不知所云。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则显得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寻求好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结合训练”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首先“结合本课训练重点”授课,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体会文章语言的多样性。先指导学生了解课文说明事物的结构特点。教师首先点明说明文的几种结构方式,让学生判断,明确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并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再从课文中找出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的原文句子,最后研讨课文内容。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其次“结合课后练习” 授课,我在教学中,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如《苏州园林》的练习一,这一题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练的问题,则是揣摩说明文语言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词语的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还激发学习的兴趣。

3. 变“传统”为“电化”,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师授课手段一般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进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电化教学取代了传统教学,传统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彩的画面、迷人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动画、清晰的教学流程、新奇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与创新,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如我教《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聆听《苗岭的早晨》乐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课件投影课文的生字生词,让学生朗读;而后一边听读课文一边展示美丽的图画,投影合作探究问题以及拓展延伸,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与创新。总之,一堂课在快乐有趣中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