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容简介:2009年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紧扣平安主题,强化协调指导,狠抓群防群治,创新工作格局。主要任务是:以全镇新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中心,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建设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形成齐抓共管,部门协作,群众参与,上下联动的综合治理新局面,为我镇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大力加强全镇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四级防控网络建设,形成邻里关照、村街自护,从而达到乡镇联防、区域联动,以提高我镇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本着“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在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上下功夫,加强各村、各单位治安防范能力建设和治安防范意识培养,对护村队、护厂队工作定期检查和监督,做到责任落实到人,有效减少和预防治安事件发生。二、加强基层专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各村治保主任、调解主任、调解员以及镇区内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培训力度,作到人员落实、制度落实、职责落实,强化提高素质,使其在基层形成有效的工作网络。三、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我镇新城建设的新要求结合“五五”普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活动,以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通过大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法律进机关、进乡村、……
本文只有我站会员才能阅读,如果你还没注册,请先点此收藏本文(注意:必须先收藏,否则可能无法阅读),再免费注册成为会员。
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点此登录。
相关专题: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 工作思路
篇2
2014年,全镇“大平安”建设工作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解决影响基层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严防发生严重刑事案件、重大、重大公共安全事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努力建设领域更广、基础更牢、水平更高、实效性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平安。
二、“大平安”建设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加强基层建设。一是规范机构设置。推进村创建平安工作站建设,切实履行综治、、安全监管、防范和处理等职责,按照县委统一部署,重新整合基层综治、平安建设机构,将综合维稳工作站更名为平安创建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职人员、有经费、有办公地点和办公设施,全面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强化基层组织。推行网格化管理,结合实际按照上级部署保证一屯配备一名综治协管员,进一步落实综治协管员的职责,统筹做好基础信息采集、隐患巡查、矛盾排查、问题处置、公共服务代办、社会治安协防、法制宣传教育、困难群众帮助等工作,积极组建治安巡逻队、联防队、综治协管员、专职治安员、平安建设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二)构建城乡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推进街面、村屯、单位内部、互联网、社会面监控、区域联控“六大防控网”建设,继续抓好社会面视频监控工程、农村“平安之声”大喇叭联防互助工程,大力加强专兼结合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积极推广基层平安建设的新经验,努力提高安全防控水平。
(三)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打非治违”及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依法打击网络赌博、诈骗等犯罪。完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导控网络舆情。严厉打击以“”、“全能神”为重点的组织捣乱破坏活动。妥善处置各类,努力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全面深化“大平安”创建活动,最广泛地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大平安”建设,提升创建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一是按照省市县关于2014年至2015年在全省农村重点部位、重要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工作要求,我镇将大力推进以视频监控系统为重点的农村技防建设,并力争与公安机关指挥中心联网,提高打击违法犯罪能力。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自行安装监控设施,提高我镇治安防范水平。二是继续深化政法干警包村工作,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服务、村情民意调查、主动开门纳谏、化解矛盾纠纷、建立群防队伍、帮扶困难群众、办好民生实事,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同时政法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危害公共安全、盗窃、抢劫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及时排查整治治安混乱村屯和突出治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五)源头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增加和谐因素,减少社会对抗。派出所、司法所要结合各自职能和职责,深入开展“大调研、大排查、大调解、大整治”专项活动,切实做实做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要采取边排查边调处的工作方法,积极利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诉前调解等工作模式,大力排查调处、经济纠纷等不稳定因素和各种隐患。要扎实开展“大接访”活动,各部门要公开接访领导、接访时间,尽量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本部门。对涉警、涉检、涉诉的案件,各部门一定要尽力去化解,对积案也要创造条件去解决,当前解决不了的要落实稳控措施,扎实有效地做好稳定工作,坚决杜绝进省、进京非正常访案件发生。坚持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依托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延伸综治工作触角,发挥好村社干部、群众组织、社会组织及群防群治力量的作用,把矛盾纠纷发现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六)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着力点,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租住房屋、旅店住宿、单位用工实人实名登记制度,提高动态管理水平。对特殊人群落实常态化服务管理,分类建立帮扶管控制度。重点抓好就业培训和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推进“彩虹基地”和“绿色家园”建设,对容易肇事精神病人、问题少年、流浪儿童,要协调有关部门依托精神病医院、绿色家园及时给予救助和帮助。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要及时处理有害信息、有效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完善基层妇女儿童维权网络。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组织“三位一体”关爱帮扶体系。
三、推进“大平安”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思想认识。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提高对“大平安”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强责任感,切实把深化“大平安”建设活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总体规划,做到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篇3
人民调解制度一直是有效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当前,要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调解工作更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的高度,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坚持依法治区、以德治区,努力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一)认真贯彻执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做到依法、及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二)注意总结、推广人民调解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分析研究人民调解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拓宽思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三)加强与区人民法院在工作上的沟通联系,建立民间纠纷定期排查、防激化通报制度、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专项通报制度、相互建议函告制度、联络员制度等,把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抓紧抓实。
二、建立健全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提高人民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
基层司法所要在所在街道党政的领导下,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和《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要求,对现有的人民调解组织状况深入调查摸底,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整顿、充实和提高,力争三年内实现全体调解员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一)在调解员的选任方式方面,要在民主选举人民调解员的基础上,推行聘用制。有条件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可聘请专职调解员或专门工作人员。一般可聘请辖区范围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者、律师、司法行政工作者以及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等担任兼职调解员,或者组织他们为调解志愿者队伍,全面建设调委会、调解小组、调解员三级调解网络。
(二)在建立健全街道、居委调解组织的基础上,局将与区有关部门商榷,探索在区工业城、残疾人联合会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务工者、残疾人解决**矛盾纠纷、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供服务。
(三)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示范培训、素质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队伍。局将每年组织举办一场调委会主任培训班,今年拟安排在第二季度。其他调解员的培训由当地司法所负责。
(四)局将试行人民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初步拟定同益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岐山街道寨头居委调委会为试点单位,并逐步在全区铺开。
三、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和广大人民调解员,要严格遵守《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和《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坚持人民调解的民间性、自治性的特征,坚持平等自愿原则和便民利民的方向,充分运用说服教育、耐心疏导、平等协商等方法化解矛盾纠纷。
(一)按照《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要求,尽快实现我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六统一”(即:标牌、印章、人民调解标识、程序、制度、文书的统一)和“五有”(即:有标识牌、相对固定工作场所、印章、调解回访记录、统计台账)。
(二)在调委会建立民情民意分析制度、重大疑难纠纷报告制度、定期排查和专项治理制度、纠纷调解督办制度,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三)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要结合本地实际,针对突出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加强工作机制的建设。尤其是依托司法所建立的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在街道综治委的协调、指导下,加强与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按照综合治理、归口管理的原则,综合运用调处手段,建立矛盾纠纷的联合调解机制,构建大调解格局。
(四)基层司法所要加强对调解协议合法性、规范性的日常检查和指导。
(五)逐步推广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提高人民调解组织对复杂、疑难纠纷的调解能力和调解成功率。
四、切实强化人民调解功能,拓宽工作领域
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调解民间纠纷,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要强化三项功能:一是强化调处民间纠纷功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强化预防纠纷、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功能,及时全面掌握有关信息,为党和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努力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三是强化法制宣传教育职能,努力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素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做到事后调解与因人、因地、因事、因时预防在前的主动调解并举,建立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方针,把预防矛盾纠纷作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点,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争创“五无”(无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自杀、凶杀、群众性械斗和群体性上访、无重新犯罪)街道,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各级调解组织和广大人民调解员要适应民间纠纷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根据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积极扩大工作领域。为此,要将人民调解工作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相结合,使人民调解工作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做好传统的公民与公民之间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调解工作基础上,积极参与调解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纠纷。要围绕农民减负增收、重点建设项目、国企改革、城市规划、发展民营经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问题搞好调解工作。在涉农地方,要努力排查化解土地承包、税费改革、民主管理、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在城市要主动及时调解市政建设、旧城改造、拆迁、职工下岗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在企业要认真研究解决**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引导职工正确理解并支持改革。
篇4
关键词:社区警务;不足;原因分析;改善途径
中图分类号: D5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社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社区警务正以其独有的社会综合功能,为社区管理防范提供了有力保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推动了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进一 步融合。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前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和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然而,在社区警务运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正牵挚、阻碍社区警务的发展,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一、社区警务建设的不足及原因
(一)对社区警务的理解认识不深刻
目前,我国的社区警务建设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理论指导,一些领导和社区民警对于社区警务的内涵、组织系统、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的理解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领导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公安机关的部分领导对社区警务的理解,仅限于公安派出所工作和警民关系的协调之上,在相关的制度规范中甚至仅限于对社区警察的配置上。认为搞社区警务没有侦察破案重要,“重打击,轻防范”的思想占主导,舍不得在经费投入、警务配备、素质培训上下功夫。
其次,有些社区民警片面地把社区警务理解为一定区域内的警察工作,没有充分依靠和利用社区资料,组织、发动社区群众。少数社区民警在思想上不重视,不愿下社区,认为工作辛苦、压力大、提升难,工作业绩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到的,不如干别的工作。
最后,“以打为主”的观念在我国的公安机关中根深蒂固。由于“重打击,轻防范”等传统警务思想的存在,社区警务理念尚未被完全接受,一些基层社区公安民警还未完全接受现代社区警务理念,难以适应新时期社区功能发展的需要。受这些传统执法理念的影响,许多地方的公安机关将案件的侦破率和抓捕率作为评价警察工作的标准。导致许多基层社区公安民警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破案、抓获犯罪嫌疑人,而不是社区的防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警务的深人开展。
(二)社区警务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区警务信息化成为社区警务基础工作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社区警务还未完全突破以往的警务资源和警务空间,缺乏现代化的警务科技装备和信息化网络体系,警务工作平台不统一,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与共享,也无法做到网上实时治安预警和情报信息的综合研判。少数社区民警作为社区警务信息化的第一责任人,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应用意识不强。有的只停留在收集信息,完成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录入任务的表面工作上,对社区信息化的内容、意义知道甚少。有的对信息主导警务模式概念模糊,缺乏应用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致派出所综合信息维护不及时,信息资源库不能保持准确鲜活。社区民警不能很好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与社区单位和群众加强沟通,实现新时期、新形势网络化的互动。
(三)社区警民关系不协调
1、个别社区民警对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有的社区民警对构建警民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工作重心出现了偏移,一心扑在大、要案件的侦破上,一味的追求完成打击任务,而忽视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缺乏宗旨意识,对待群众不能够真正的投入感情,遇事不能够很好的从群众利益出发,“冷、硬、横、推”等现象时有发生,疏远了警民关系,影响了民警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工作,忽视了打击犯罪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二者互为统一的整体认识。
2、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的职责了解不够深
群众对公安职责认识上的偏差和对警察过高的期望,使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难度加大,个别群众对国家法律和政策只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对社区民警的正常执法活动不支持、不理解;阻碍民警依法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了警民关系紧张。另一方面,随着公安机关对社会作出的一系列承诺,群众对警察的期望值也不断提升,普遍认为警察是万能的。一旦群众的期望不能落实,群众对公安机关就会产生消极的看法,转化为负面效应,差生不满情绪,使一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导致警民关系紧张。
3、个别民警严格执法不力
个别的社区民警思想觉悟不高,法律水平有限,有意无意的出现了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办“人情案”、“关系案”等现象,从而伤害了群众感情,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影响,损害了群众利益,影响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四)社区治安防范乏合力
个别民警不能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居委会、群防组织、治保组织等基层力量,工作中不发动群众,不依靠群众,使得群众对社区治安工作缺乏热情,自治、自防能力下降。
一方面, 由于社区群众对社区工作参与意识差,对社区治安和群防群治的理解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限制了社区人力资源的整合和群防群治网络的建设。另一方面,社区公安民警的工作能力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剧,对外交往的增多,社会各类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不少公安民警现有的知识结构已老化或不合理,加上培训机制不完善,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更新,难以适应社区警务改革及日益发展的形势对公安民警知识素质的要求。
二、加强和改善我国社区警务的途径
(一)提高对社区警务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应该看到,社区警务战略是一个国际趋势,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警务方式,各级公安机关应提高对开展社区警务战略的认识,彻底转变以打为主的观念,真正树立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战略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和巩固我国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发展战略。
篇5
【关键词】基层维稳 组织管理 机制 转变
维护基层稳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当前基层维稳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管理力量分散、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信息不能互通共享。福田作为深圳市中心区,是问题集中区、视线聚焦区。福田区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入手,深入推进街道综治维稳中心(简称中心)建设,加强基层维稳工作,着力构建综治、、司法、应急“四位一体”的大综治、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了组织管理、运作模式、工作方式、考核形式的“四个转变”,全面夯实了基层基础。
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以条为主向条块结合转变
街道是做好维稳工作的主要力量,福田区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的作用,一手抓服务,一手抓管理,全力打造街道服务和管理两个平台,推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方式,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一方面,街道行政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统一受理民政、劳动、租赁、计生等部门业务。另一方面,中心以综治办牵头,司法所为基础,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统一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分流办理隐患信息,统筹负责街道综治、、维稳等社会管理工作。
为强化管理,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综治委主任,副书记兼任综治办和中心主任,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劳动保障所、出租屋综管所、行政执法队作为中心的主要成员单位,打破部门界限,层层落实责任,既发挥“块”的能动性,又提高“条”的执行力,大大增强了中心协调能力和工作权威。
在网络覆盖方面,以中心为平台,向上延伸至区大厅,向下延伸至社区工作站,建立受理群众、调处矛盾纠纷、消除综治隐患三级网点。街道党工委成员全部驻点社区,社区工作站、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合署办公,全面整合租赁、计生、安监、执法等部门协管力量,实行统一管理,开展矛盾纠纷和隐患问题的排查反馈和前期处置工作。
创新运作机制,实现分散治理向有序管理转变
部门分散式管理,容易造成信息壁垒,工作推诿扯皮的被动局面。为此,街道中心依托区街道综治维稳信息系统,推行步调一致,同步联动工作机制,实现有序管理。
中心设立受理平台,负责对各类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事项的受理、送审、分流交办、催办督办和结案建档工作,改变了过去纠纷、隐患多头受理或无人受理现象,成为街道综治维稳工作的信息枢纽和协调指挥总台。各类矛盾纠纷和隐患信息,根据事件性质和轻重缓急,由中心分流到责任单位,实施归口调处整治。对跨部门或者职责不清的事件,由中心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处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并通过信息系统领导督办、网上督查、短信提醒、定时报警、超时亮灯、每月通报等方式,适时追踪各部门办理情况,监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各类矛盾纠纷和隐患信息的难易程度,实行三级预警管理,指定处理期限,限定反馈时间。超时未办结的,信息系统自动扣分纳入考核,不断促进工作。
创新联动机制,实现粗放操作向精细管理转变
福田区委政法委牵头负责,创新“六联”机制,实行网格精细化管理,有效改变了过去协管队伍管事率不高,群防群治力量分散,社区单位责任不落实等问题。
“一格五员”联管。街道综治维稳中心以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为管理区域,按照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数量、管理对象均衡的标准,将社区细分若干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配备督导员、管理员、警员、协管员、物管员(楼管员)五类人员,主要任务是采集基础信息、排查矛盾纠纷、发现问题隐患,尽其所能将问题化解在网格内。街道挂点社区干部作为督导员,指导和监督网格管理工作;社区工作站定额人员担任管理员,检查督促协管员、物管员(楼管员)工作;社区民警负责网格内治安防控工作。
“无缝对接”联调。积极在重点地区、行业或人群中建立维稳信息员,发展兼职调解员,与律师事务所签订购买法律服务协议,每个社区安排律师挂点联系,全面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对于社区上交的矛盾纠纷,按照司法所、中心专职副主任、中心主任三个层级依次组织调解,中心律师常驻协助。区大厅为上访人员开通“一站式”绿色通道,指导协调全区问题。三个层级调解不成功,由当事人提起仲裁请求或诉讼,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三定一包”联防。全区成立1个治安联防支队、32个治安联防大队、108个中队、499个分队,区、街道、社区分管综治工作副主任分别担任支队、大队、中队政委(指导员)。参照派出所动态勤务模式,采取“四班三运作”滚动执勤,实行“三定一包”(定岗、定人、定责、包安全),落实签到制度,实现社会治安网格布防,应急处突整体联动。
“分层分级”联处。大力推进以科技防范为支撑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政务内网,直接将全区3000多个一、二类监控探头信号全部接入中心,中心值班人员24小时与派出所视频监控中心遥相呼应,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在加强防控处突的同时,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提供支持。对全区性、行业性问题,由区应急指挥中心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联合处置;对区域性、苗头性问题,街道综治维稳中心组织“一格五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解决。
“专业社工”联帮。对精神病人、吸毒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借鉴香港模式,引进社区矫正、禁毒帮教、法律服务等专业社工和关爱协会会员,实施单位、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安置帮教衔接机制。全面建立刑释解教、吸食、人员等重点对象信息库,由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社工、重点对象关系人实行“人盯人”、“一帮一”常态掌控,跟踪帮教。
“绩效考评”联创。建立完善区对中心、中心对社区、社区对“五员”梯次考评机制,每季度开展社会治安评估,采取系统生成、现场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各社区和街道综治成员单位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区财政每年拨付专项奖励经费,考核末位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责任人,实行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三项处理。
“通报摘牌”联创。中心统筹协调,派出所担当主力,部门单位各负其责,实行网格日反馈、社区周例会、中心月讲评制度,定期通报物业单位发案情况。对发案多、防控不到位的安全文明小区,中心成立倒查小组,查找漏洞,限期整改。3个月整改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摘牌”。
创新监督机制,实现务虚考核向实效考评转变
建立完善区对中心、中心对社区、社区对“五员”梯次考评机制,量化考核标准,严密考核程序,兑现责任追究,确保综治工作有抓手,有效改变了过去务虚协调、综而不治的局面。全区每季度开展社会治安评估,对街道中心进行考核,年度排名定级。中心每季度采取系统生成、现场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各社区和街道综治成员单位进行考核,按照得分情况排名。区维稳及综治办牵头负责,协调区纪委、监察局、组织部、人事局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凡是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立即启动排查。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责任人,实行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三项处理。
实践证明,建立街道综治维稳中心是创新形势下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对于加强基层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已经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一是理顺了管理关系。有效改变了过去街道综治维稳工作不规范,部门势单力薄,各行其是、难以作为的局面,真正把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到了实处。二是畅通了渠道。街道中心成立以来,全天候受理群众来电来访,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798宗,调处成功率93%,未发生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三是增强了防控能力。通过整合群防群治力量,构建严密防控网络。一年来,全区接报刑事警情同比下降8.9%,其中“两抢两盗”警情同比下降18.9%。四是提升了管理效能。确保了辖区重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恶性刑事案件“零发案”。
篇6
(2021年2月2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1年度**系统作风效能建设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苏州、常熟市作风建设会议精神,动员系统上下围绕市委、市政府“美丽常熟”建设目标和系统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强化系统作风建设,提升履职能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过去的一年,我们紧紧围绕上级工作大局和系统重点任务,突出疫情防控,突出农资保供和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突出基层社重建和“三会”制度建设,强化作风效能,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在服务意识、管理能力、履职效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提升,系统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 。
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先进单位,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和不足。特别是去年我们在全市考核中位列第三等次末位,这里面固然有一定客观原因,但我认为主观因素是主要的,追根溯源,是我们的作风和效能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不强。部分同志政治站位不高,缺少大局意识,对中央、上级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在没有深入学习和完整把握的情况下,就大发议论、横加批踏,又提不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中央、上级和市总社党组保持高度一致。有些同志缺乏组织观念,对上级安排的工作,总喜欢权衡得失,讲究绝对公平,稍有不满就搞抵触闹情绪;有的习惯跟组织讲条件要好处,更有甚者不服从不执行。有的同志对单位、系统缺乏归属感,只在意个人的利益和感受,集体利益、荣誉根本不在心上;有的同志工作分得太清,缺少协作意识、配合意识,“只扫自家门前雪”,对其他工作习惯性往外挡;有的同志胸襟气量较小,听不得不同意见,听不得批评;有的同志喜欢空头议论,自己闲着不做事,对做事的同志却品头评足、百般挑剔,缺乏换位思考。
二是担当精神不足。部分同志认为***现在是小部门、边缘部门,自己再怎么做工作也是“吃力不讨好”,排名也总是在后头,因而工作目标定位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敢争一流。有些同志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对待工作没有热情,缺乏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拼劲。工作缺乏主动性,有的喜欢“等”, 如同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个别甚至拨了也不动;有的喜欢“拖”, 不催不办,能拖就拖;有的同志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思想,不想着自己给单位多做点事情多做点贡献,而是总想怎么少干点、轻松点。有的同志工作不肯担责任, 甘当“甩手掌柜”或“二传手”,将决策推给上级,将责任推给下级,该管的不管,该抓的不抓,自己“无事一身轻”。有的同志没有走出“舒适区”, 对工作挑肥拣瘦,只干轻松的、简单的工作,对复杂工作就想办法回避推脱,遇到矛盾问题绕道走,而且还不汇报。有的同志干事不肯花心思下苦功,而是像守株待兔,既不愿意向上向横向争取,也不注重内部挖潜,更不发动基层,任其自然,放任结果。有的工作粗枝大叶,不耐心不细心,经常出差错。
三是履职能力不强。有些同志学习意识不强,对业务工作钻研不深,对上级的要求把握不清,对基层的实情了解不全,思考问题比较简单,工作缺乏思路、办法,语言表达、文字撰写等基本功一直没有长进。思想比较保守,事业比较狭窄,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墨守成规,存在“路径依赖”,总用老思路、老办法来解决问题,工作缺乏特色、缺少亮点。遇到工作既不开动脑筋,也不深入研究,更提不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和操作办法,而是只会等领导下命令,或是机械教条的执行,简单应付了事。抓落实的能力不强,只会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不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的缺少计划性和预见性,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缺乏相应准备,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往往惊慌失措、乱了阵脚;有的思考问题制定方案不系统不周密,工作不能闭环;有的作风不实,只会布置下命令,不会下基层了解实情,也不会指导、服务、督查,更不会调动一切因素想方设法去推动去完成。有的工作缺少重点,平均施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工作缺乏韧性,浅尝辄止,不能一竿子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四是执行纪律还不够严。部分同志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执行不严,对单位的规章制度不以为然,比较自由散漫。有的上下班不准时,有事外出不说明、不请假;有的心思不放在工作上,上班时间开小差,做无关工作的事;有的对会议纪律重视不够,不遵守会议时间,心不在焉,交头接耳,玩手机等现象。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开启***综合改革新阶段、**事业发展新征程的一年,可以说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开好局、起好步,要实现今年的既定目标,要在考核中进位次、上台阶,就必须全力推进作风建设,今天我们第一次把会议范围扩大到系统企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振奋系统精神、凝聚系统合力,形成系统上下齐抓共管作风效能的良好局面,一天接一天,一级抓一级,一刻不放、寸步不让,以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打造出“最美窗口”中的“**风景”。
一、增强“争先意识”,精神状态上要添满“动力”
春节刚刚去过,苏州、常熟就先后召开了作风建设大会,可见上级对作风效能的重视。常熟市委*书记在全市作风建设大会上强调要突破鸵鸟思维、部门思维、求稳思维、甲方思维、惰性思维和啃老思维,对今年作风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实现“思维转变”,就必须要实现“面貌转变”,干部职工要时刻拧紧思想上这根弦,提振精气神,继续发挥我们在去年疫情防控工作中展现出来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以“争第一、争上游”的昂扬斗志和工作态度,投身新一年的工作,坚决杜绝得过且过、懒散懈怠的工作惰性,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创出新成绩。
二、突出“跨越意识”,工作落实上要开足“马力”
作风建设最终要落到具体工作上,开展好今年的工作,要积极发挥“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铆一股劲、争一口气,全力以赴抓好工作落实,推动工作实现“撑杆跨越”。
一是要突出重点抓落实。要始终围绕“两争一前列”,围绕“美丽窗口”建设,围绕美丽常熟建设,围绕系统确定的十件重点职能工作来抓好工作落实。要树立**系统就是“主战场”,企业科室就是“主力军”,干部职工就是“主人翁”的意识,着眼大局,突出重点,把自身工作与系统重点工作、全市工作大局联系起来、融合起来,严格对照任务分解,紧抓工作主攻方向,全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以每个人的一流汇成每个企业、科室的一流,汇成系统跨越发展的一流。
二是要突出责任抓落实。要以目标化、节点化、责任化的思路推进工作,明确各项工作开展的“路线图”,建立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查的工作机制,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自己和分管领域的工作,对重点难点问题亲自研究,推动解决。相关企业、科室要对照绩效考核分解任务,认真研究,列出清单,逐项布置,明确责任,落实专人,抓实细节,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工作,实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任务不完成不放手,目标不实现不放手。
三是要突出创新抓落实。**这个部门要焕发新活力,必须依靠创新,要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要突出工作创新,要以创新思维破解系统发展难题。思维要多活跃,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以“创唯一”的魄力,跳出思维定式抓工作,想人所未想,能人所不能。精力要多集中,要瞄准农业社会化服务、电商发展、项目建设等系统重要创新点,大胆尝试、大胆作为,推动工作“模式创新”、“方法创新”,在为农服务上闯出新路,在经营管理上闯出新路,力争创造常熟**模式、常熟**经验。眼光要多向下,机关干部要多到基层、到企业去走动,多开展调查研究,多了解系统情况,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新问题,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创新点,在基层一线抓好工作创新落实。眼光要多向外,要打开工作眼界,坚决打破老化固化的工作思路,杜绝墨守成规、坐吃山空的思想,要向高处攀,把自己放在全市所有单位里比,放在全国**系统里比,向最高标准看齐,要向先进单位学习,积极引进先进经验,积极转换学习成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眼光要多向内,要建立完善联动、互通、协调、考核等工作机制,加强系统内部联系,形成整体创新、协同创新的发展聚合力。
三、强化“考核导向”,监督管理上要加满“压力”
要利用好考核这根“指挥棒”,抓工作、抓落实都要瞄准“考核”、指向“考核”,以用目标倒逼进度、用考核倒逼作风,充分发挥出考核推动工作的“加压器”、“助燃剂”作用。
一是要以组织领导传导压力。要继续发挥好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协调、监督、考核功能。各企业、科室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对科室存在问题进行查摆,落实整改,督促科室干部职工树立廉洁、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开展好今年的工作。分管领导要及时掌握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解决,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二是要以上级考核任务传导压力。凡是市里明确的考核任务,都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项项对照、一条条明确、一件件落实,确保各项考核任务全面、及时、高质量完成。各企业、科室要紧盯分解的考核任务,定期向上汇报工作进度。
三是要以内部考核制度传导压力。全面完善系统内部各项考核制度,为系统工作推进和落实提供制度支撑,形成层层有考核、事事有考核、人人要考核的系统考核管理体系。要在去年出台《机关工作人员平时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操作机制,抓好《细则》的执行,是全员考核制度落到实地、见出实效。要继续完善全资、控股企业考核细则,加强规范化、目标化、合理化,不断细化考核指标,压实工作责任,提升系统治理水平和能力。要抓紧制定出台基层考核方案,有效强化对基层的管理,传导考核压力到基层、到为农服务第一线,提升系统服务水平。
四、强化“规矩意识”,纪律执行上要拧成“合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系统的作风效能,首先体现在工作纪律上,要把纪律挺在最前面,个人、机关、企业共同发力,拧成系统转变工作作风的合力。
一是要突出党建引领。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建立健全作风监督机制,认真纠治系统内存在“”等问题,确保各项制度执行到位、落到实处。要重点抓好对干部和企业领导日常履职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工作纪律、履职不尽责的要加大问责追责的力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二是要完善制度约束。要进一步完善机关《工作纪律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自查自纠,把相关工作制度切实落实好、执行好。相关企业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工作纪律管理方法和制度,明确责任和相关处理办法,严格管理、严格执行,上下合力,确保系统作风和工作纪律上不出问题。
篇7
这次城建城管工作暨“清洁共享文明”大行动动员大会,是2011年第一个大规模的会议,是事关“十二五”起始工作的第一个大会,也是市区体制调整后第一个涉及城建城管领域的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按照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和区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建设“宜商宜居、活力时尚”城区的要求,主动承接市区体制调整,主动担当责任,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出形象”的目标,来研究部署城建城管和“清洁共享文明”大行动工作,动员全区上下共建城市、共管城市,改善环境、再造环境,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下面,我先具体部署四项工作。等会儿,余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
一、坚持高起点谋划,切实抓好城建工作
去年10月份以来,市里作出了一系列改革,推出了城区财政体制改革、市区的土地出让分成体制改革,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动了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核心就是要理顺关系,调动区级工作积极性,实现责权利相统一,以此激发新动力、新活力,这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我们必须抢势而上,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积极适应市区体制改革,主动担当起当家作主的责任,加快城市转型发展。为此,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初步确定了今后五年城市发展的三大平台:要做好存量的调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高标准加快城市转型,改造以旧城旧村、老工业区、商业街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的“百个旧城旧村旧片区”,提升综合功能;在城区西部主要是结合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纵深推进,做好行政区划调整的同时,加快规划建设西部新城,为西部发展奠定基础;在城乡结合部和双屿、仰义周边山地,通过仰义林里片区山坡地开发,带动藤桥、上戍周边区域整合建设,抓好城市功能的拓展,真正体现大都市核心城区的地位。基于这三大平台的构筑,今年我们要着重抓好三件事:
一是规划建设城市平台。规划是龙头,但规划之前是谋划,要按照既定的思路,做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率先一步,统筹谋划。一要加强城市规划修编工作。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和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抓紧编制全区绿地系统规划、森林规划、西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镇域总体规划,修编林里片区山坡地利用规划、仰义片区规划、江滨路A、B线规划,完成制革业基地改建、双岙片和仰义渔渡片等规划编制工作。现在绕城高速公路西线段、330国道仰义至双屿段、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段工程等等都已经确定,这些都有利于整个西部规划的确定,要把西部发展的拼图规划好。二要加快城市功能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滨江商务区、七都岛、仰义林里片区山坡地、西洲岛开发等城市功能集聚区建设。主动承接滨江商务区建设,加大对杨府山商务中心、滨江沿线地区、各片区中心地区以及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四大领域重点项目的拆征力度。加快七都岛综合开发建设进度,抓紧建设纬一路、纬二路和经三路、经四路一期等市政工程。深化仰义林里片区山坡地开发前期工作,先行推进启动区开发,启动重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是带动开发,更重要的是要连接西部,如宝昌岭遂道,要确保今年开工。三要全力打好旧城旧村旧片区改造攻坚战。启动横渎河西地块拆迁、制革业基地改建、轻工产业园区及戍浦江周边区块、工业区的湾儿浦公园周边工业区等一批旧片区改造整治项目,江滨路指挥部要加大力度推进永川路改建,以及一系列安置房建设。市里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调整马上要下来,我们要紧紧围绕“2010年启动旧村改造工作,2011年动工建设条件成熟的旧村改造,3到5年要完成旧村改造的一系列任务”的目标,切实抓好葡萄、东屿、横渎、上蒲州旧村改造试点,启动推进试点村拆征工作,并确定10个左右旧村进入前期工作。在实施旧村改造的同时,要按照城市化和构建新型社区要求,积极做好撤村改居和城中村管理体制变革,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二是扎实抓好市政配套。一要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沿江防洪堤主体工程及景观绿化一期工程、七都标准堤塘北堤和西堤、江心屿防洪堤加高加固主体工程、汇昌河水上公园D1段C3段景观绿化工程、藤桥一小主体工程,确保江滨B线道路和划龙桥西路延伸工程全线通车,积极推进瓯江南岸、江心屿综合旅游文化开发项目等一批城市景观项目建设。二要扎实推进市政环卫设施建设,轻工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要抓紧勘探,沙头工业园污水处理要抓紧建设,翻修背街小巷10条以上,完成2个片区的截污纳管工程,启动建设2座垃圾转运场,确保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同时,启动1-2个老住宅社区电梯改造工程试点工作。三要坚持安置房与重点项目建设同步谋划、提前推进,扎实推进安置房建设,统筹落实安置房建设用地,确保完成安置房建设新开工项目6个以上(8到10个)、工作进度要重点考核,在重点工程建设时,先统筹落实安置房。落实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确保5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工程主体结顶。
三是统筹整合城市资源。一要建设投融资平台。1月22日前,要成立七都综合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藤桥镇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3个投融资平台,要通过资金的统筹运用,加快建设。二要做好土地经营工作。城市资源必须统筹,不能着眼于一眼一地,要盘活有限的资源。边角地等零星用地要统一纳入整理、区级成片出让,切实抓好市里已经明确的9200余亩转而未供土地的整理清理工作,今年要完成70%。要做好成熟地块的出让。三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建设开发。要充分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城市改造、民生事业和基础设施。要结合“新36条”精神,先行先试,开展试点,突破现有机制。
二、坚持精细化管理,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2011年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深入开展“六城联创”活动为主载体,完善城市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载体,突出抓好数字城管、市容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使我区的城市文明程度、卫生状况、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争取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和省环保模范城市荣誉称号。按照上述要求,重点要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市容环境整治。把地扫好,把影响市容环境的乱点整治好,这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基础工作。要扎实推进以前已经在做的行前农贸周边、下吕浦一区、前庄路、洪殿北路、附二医周边、火车站周边等城区主要市容乱点的集中治理。精心组织工业园区(中国鞋都)、农贸市场、校园周边、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坚持“疏堵结合、以堵为主”,严格管理流动摊点的占道经营,巩固五马、大南商业繁华区和绣山行政中心区及以迎宾大道和滨江休闲带为主的6条摊贩严管街。要将物业管理作为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抓手,引导物业管理进入老旧住宅小区。
二是抓好“数字城管”工作。“数字城管”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掌握各种情况,采用网格化的管理,提高处置效率。今年1月份,我区“数字城管”平台已经正式投入运行,一期覆盖五马、南门、水心、莲池、江滨、蒲鞋市、南浦、绣山等8个街道,已经开展路面信息采集等工作。“数字城管”应用既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更是对政府效能的检测,要确保问题发现率达90%以上,按时处置率达99%以上,结案率达60%以上的目标。
三是抓好违章建筑整治。按照“减存量,控增量、抓重点、攻难点”的整治思路,采取自拆与依法强拆、教育和严格处理相结合等方法,依法加大违法建筑整治的攻坚力度。对现行违章、09年以来违章、机关单位违章、党员干部违章及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违章等5类重点违法建筑要坚决拆除。现在关键是责任不落实,要更好地研究定位、定责、定岗的问题,积极完善拆后管理机制,按照市政府下发的违法建筑拆除后土地利用和管理实施意见,抓紧对拆后空地,尤其是已进入土地储备中心管理的土地,进行综合利用试点,优先安排相关的基础配套和公共事业配套,切实巩固拆违整治成果。
四是抓好城区道路“规范停车、规范收费”专项工作。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要抓紧做好道路停车泊位智能收费管理系统实施工作,通过收费系统的调剂,解决重点路段道路资源的过度利用带来的拥堵问题。加快停车场库建设,今年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建6个停车场库,我们要按照建一批、改一批的思路,用好闲置土地和挖掘现有地下室资源,鼓励企业利用自己的空闲土地改造作为停车场库。
五是抓好园林绿化工作。要挖掘利用空隙,能绿则绿,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造绿指标,确保5月份前完成3个公园、40个新增绿地、25个改造提升绿地的建设。加快塘河沿岸绿化改造,构建亲水生活体系、滨河慢行系统及文化休闲体系,全面完成今冬明春6.5万平方米绿化任务。包括主塘河、划龙桥河、吕浦河、汇昌河、勤奋河等5条主要河道“路通”工程,以及汇昌河南岸3.2万平方米、小南门沿岸3600平方米、划龙桥河沿岸4500平方米、南郊乡各渡河沿岸5000平方米的景观绿化工程,要进一步加强“两拆两绿”工作,第一批29家单位要逐个落实,沿河涉及的50家企业,要限期完成。
三、坚持多方面联动,切实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为切实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区委、区政府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从今年1月份起,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持续一年的“清洁共享文明”大行动。这次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到2011年底前,实现城区主要道路、公共场所、住宅小区和城乡结合部清扫保洁到位,地面无明显污迹,无垃圾乱倾倒、乱堆放,无卫生死角;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完好,小区环境洁净有序,绿化美观;沿街建筑物、店面无乱张贴、乱涂写;广大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较大幅度提高,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疫病防范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这项活动的重点有四:第一,全面清理街区环境;第二,全面清理城乡重点部位环境;第三,全面清理住宅小区环境;第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此,我们重点是开展以下三项活动:
一是开展“城乡大保洁”活动。坚持城乡联动,分片推进,抓好重点部位:城区内以主次干道、住宅小区、城中村、建筑工地、农贸市场以及车站码头、公园广场等为重点,抓好生活和建筑垃圾的清运、占道经营的管理和市容秩序的管理等工作;城郊结合部以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沿线和城市出入口、集贸市场、废品收购站(点)等为重点,抓好白色污染、乱搭乱建和垃圾违规堆放等现象的整治;西部农村以生活垃圾堆放点、厕所周边和河道沟渠等为重点,抓好卫生死角的清理和“灭四害”工作。绣山、南浦、莲池、黄龙4个街道和南郊乡、双屿镇要在做好辖区卫生保洁的同时,突出做好辖区内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区域的卫生保洁工作,为群众出入创造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
二是开展“全民大扫除”活动。主要是做好三个方面:第一,外环境卫生大清扫,集中清理居民区、小街巷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村居等部位的垃圾、残土、杂物及卫生死角等,对易被倾倒的区域要着重清理,制定清洁措施;第二,单位卫生大清扫,组织各类单位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擦洗门窗玻璃,彻底清除垃圾、杂物、积尘等;第三,病媒生物消杀,各单位要针对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危害情况和孳生繁殖特点,按照“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认真组织开展城乡联动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预防和减少病媒传播疾病的发生和危害。
三是开展“垃圾不落地”活动。发动全体市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人人做到“垃圾不落地、杂物不乱扔”,解决垃圾杂物乱扔、乱倒和随地抛撒问题。区城管与执法部门要选择1条以上道路或繁华商业区作为试点,规范设置废物箱,定时上门收集垃圾;工商分局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门前三包”的牵头工作和农贸市场的管理;各基层职能部门要在街道、乡镇的统筹下,开展相关工作;各街道、乡镇要分别选择3个以上的社区、村等作为试点。同时,要发动群众开展“垃圾不落地”万人劝阻不卫生、不文明行为活动,制止乱扔杂物、随地吐痰,行人和车辆不按道路标志线行走、乱闯红灯、行人翻越护栏等不文明行为,并制定处罚标准,通过管教结合,提升群众文明素质。
四、坚持高标准承接,切实强化各项工作保障
这次市区体制调整,可以说压力空前,考验空前,责任空前,但机遇也是空前的,要更好的激发我们的精气神,培养干部在岗在行在状态。
一是做到“管人干事理财”。城市管理“以块为主”。要想守住你的摊,首先守住你的道。此“道”就是自身首先要硬,要求我们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对城建城管系统的要求是边筹建、边规范、边运作,对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要求是善于管人干事和理财,学会管人管事管资产。管人,不仅要关心关爱城市工作者和环卫职工的工作、生活,还要理顺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发挥每个干部每个岗位的最大潜能和最大效能。干事,就是要能干事、干成事,要善做善成,不仅要鼓足精气神,还要在岗在行在状态。理财,“人随事转、权随事转、费随事转”以后,干部均要有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章、理财有规意识,每个单位每个项目均要有统筹全年的工作计划、建设计划和资金保障计划,再也不找借口理由,不容推诿扯皮。2011年区政府将调整街道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对征地拆迁、土地出让等工作将以“以奖代拨”或“比例分成”形式实行绩效挂钩。
二是实现“建章立制见效”。管理的基础是建立长效机制,突出网格管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推动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一要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周指导、月检查、季通报、半年汇总、年终考核全过程监督,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对建筑泥浆、偷倒渣土、违规偷排、无证经营等要切实管好。二要制订城市管理服务统一标准,在城市容貌管理、环境卫生作业、道路洒水、门头牌匾等各方面明确管理标准,从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工作职责等方面进行规范,并大张旗鼓地向市民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联创、共同监督的浓厚氛围。三要大力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积极主动承接市区体制调整,以改革为动力,切实增强城市服务管理的源动力。在总结提升南门街道委托执法的基础上加快点面铺开,尝试直接向社区委托执法,简易程序收费由街道乡镇自行处置。深化保洁招投标改革,全面放开道路清扫、保洁、养护等作业推向市场,建立一个作业、监管和管理三位一体的环卫运行新机制。
篇8
这次全区社区矫正工作动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全国、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浙江省在我区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各项工作。下面,我代表区委、区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当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目前,全省社会服刑人员包括被判决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准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监外执行的五种罪犯,共有两万人左右。我区有300人左右。对这些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监督管理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不是司法行政与公安机关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各方力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把对社会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到全社会的维护稳定长效机制之中,以利于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需要。浙江省在押罪犯总数居全国第三,监禁率居全国第一,全省监狱和看守所关押任务十分繁重。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将一些不需要监禁或不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矫正,既有利于对他们实施针对性的社会化教育,使其尽快融入社会,避免重新犯罪;又有利于监狱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矫正那些只有在监禁条件下才能改造的犯罪分子,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同时,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还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降低行刑成本,提高行刑效率。
(三)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刑罚执行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新时期政法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逐步扩大非监禁行刑比例,缩小监禁行刑比例,既符合世界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据20__年统计,仅就假释、缓刑两种行刑方式,在加拿大社区矫治人数是监禁人数的3.94倍;在美国为2.36倍;在日本为1.11倍;在俄罗期为0.81倍,而我国目前缓刑假释的比例只占所有服刑人员的17。
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索、改革和完善我国刑罚制度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做好工作。
二、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
社区矫正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问题复杂,工作任务繁重。各镇乡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从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入手,确保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区的顺利开展。
(一)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建设。为了搞好社区矫正工作,区里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区的社区矫正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镇乡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区社区矫正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尽快建立相应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确保社区矫正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各镇(乡、街道)司法所将承担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处在社区矫正工作的第一线。各地要针对我区司法所在人员力量和基本设施等方面相对薄弱的情况,切实加强对司法所为重点的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组织建设,区司法局要尽快设立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并积极创造条件,理顺局与所的管理体制
,及早实行局对所的直接管理,把政治业务素质强的同志充实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去,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二)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建设。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建设是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区社区矫正组织和有关部门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创建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体系,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依法、规范运作。我们一要按照《宁波市鄞州社区矫正工作意见》的要求,结合具体实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好《意见》的各项规定;二要把社区矫正工作与学习“枫桥经验”和创建“平安鄞州”结合起来,全力抓好落实;三要认真总结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建设的水平。
三、切实加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领导
目前,全国确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6省(市)为社区矫正试点地区,浙江省确定杭州市上城区、宁波市鄞州区和诸暨市枫桥镇为试点地区。我区能成为省社区矫正试点地区,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我区政法工作的充分肯定,市委徐福宁副书记还对我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作了重要批示。我们要不辜负上级党委、政府的信任和期望,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社区矫正工作。
(一)要加强社会矫正试点工作的领导。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法律性、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责任重大。各镇乡党委、政府和街道党委、办事处要把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认真研究,狠抓落实。要按照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通知》的要求,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建设,夯实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必需的经费,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方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成长方式;改革目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9-0022-05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深化改革,构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就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共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三农”和农村金融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由此推论,在“三农”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关系中,“三农”经济是农村金融的核心和基础,与“三农”经济相比,农村金融处于从属或被决定的地位。以此作为出发点,则可以把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关系简单概括为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即农村金融通过信贷资源总量与结构配置,支持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经济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是单向的。过去乃至现在,我们基本上以此作为政策理论依据,设计和制定农村金融方面相关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
现代经济学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将发挥核心作用,农村金融与“三农”经济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支持与被支持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即要求我们从共生理论出发,重新界定“三农”经济与农村金融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共生理论中,所谓“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该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原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中,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经济体系中。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三农”经济和农村金融亦是一种共生关系,即“三农”经济与农村金融通过货币资金这种特殊的物质媒介形成“三农”和农村金融共生发展的有机整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有机整体中,农业、农村、农民、农村金融作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和共生单元,农村金融取之于“三农”,又服务于“三农”,并与“三农”共同存在、共同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在农村金融中,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与“三农”之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而政策性金融由于其特殊性,与“三农”关系可以理解为“体外”支持。特别是在商业金融、合作金融难以满足“三农”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需要政策性金融发挥主导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理论观念的束缚,在“三农”与农村金融的关系上,往往强调农村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作用,甚至背离金融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超越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强化了国有银行对农村金融的主导作用,并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示范下,农村金融背离了“合作制”本质,变成事实的商业化经营,最终造成农村金融发展的边缘化,破坏了农村金融与“三农”共生关系,使“三农”发展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
一是农村信用社体制变迁过程伴随着不良资产累积和合作制本质的缺失。中国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人民银行管理、农业银行管理、人民银行(中央银行)代管、银行监管部门代管、省农信社联社管理等体制变迁,由于定位不准,经营主体目标不明,导致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本质逐步缺失,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承担着半商业性、半政策性的任务,在各级政府强调重视农业的强力推动下,农信社以低廉的资金价格承担着支持农业发展的重任,甚至还承担着主管部门(特别是农业银行管理时期)指定的政策性业务,或风险较大、盈利较低的半商业性业务,形成了政策性目标、合作制目标、商业性目标的混合目标。在一个混合的目标下,农村信用社既无法真正遵循商业原则把财务质量搞好,又无法按合作制原则全力支持社员的发展,从而导致不良贷款不断累积,财务亏损不断加剧。
二是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离,农村金融竞争力严重不足。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工、中、建按效益原则、业务量原则,大面积撤销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即使是农业银行,随着商业化改革的深入,也加大了对县以下营业网点的撤并力度,业务重点全面向城市收缩,相当一部分县市城区只剩下农业银行与信用社两家机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县及县以下商业性金融机构缺失,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下降。
三是农村资金的非农化趋势不断加剧。邮政储蓄在农村有很多邮政网点,吸收了大量农村存款,由于邮储机构没有贷款功能,吸收农村资金难以用于农业、农村,更无法直接用于农民。邮政储蓄吸收存款的特殊功能及政策、机制优势,使农村信用社在与邮储的竞争中居于劣势,邮储存款呈快速增加态势,加上国有银行一级法人体制改革,贷款权限上收,业务向大中城市、大行业、大项目集中,县及县以下机构往往成为国有银行的“吸存”机构,也加速了农村资金的流失。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对三农的基本服务,在新增资金方面,主要是中央银行用利率较低的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再贷款资金使得农村信用社在亚洲金融风暴以后,特别是在1999年以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对“三农”的贷款总量。众所周知,中央银行再贷款在原理上不能用于此用途,这样的再贷款能否收回也成问题,因此运用中央银行再贷款支持农村金融,是一种“体外”支持,并不是一个长久的、可持续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外生金融还是内生金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成长方式的选择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成长是金融增长和金融发展概念的综合,包含了增长与发展双重内涵,如果我们把金融资源规模的大小看成量的规定性,把金融结构与效率归结为金融成长的质的规定性,则金融成长本身就是质与量的有机统一体。从理论上分析,由于起始条件的各异,我们可以把金融成长分为外生金融成长和内生金融成长。
外生金融成长是基于对外部金融模式的移植,是在外部金融业发展的示范下,将外部金融模式移植于某经济体系的一种方式。这种金融成长一般由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是一种政府主导的金融成长,金融组织机构或微观金融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甚至会受到排斥。这种金融成长模式,由于是政府主导、政策移植、人为推进,缺乏与本国或当地经济主体相互作用、共生共长的培育过程,所以难以与该经济、文化结构相适应。
内生金融成长主要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参与和贡献,在当地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内在机制作用下自觉形成的金融增长。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自主作用是主要的,政府只是在企业和个人自主活动的基础上介入金融成长过程。因此,内生金融成长
一般包含着较为完善的金融激励、创新、约束机制,金融成长是一个自发、自主、渐进的演化过程。在这种金融成长方式下,企业和个人作为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其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是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的动力。内生金融成长体现出了企业等经济主体对金融成长的参与和贡献,能够有力动员和有效配置国民储蓄,从而提高整个社会资本形成水平和效率。正因为与外生金融成长相比,内生金融成长方式具有的这种优势,各个经济体都在努力使外生金融向内生金融成长转化。
就我国农村金融而言,从整体上讲,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外生金融成长的基本路径。到目前为止,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分工整合、管理规范和体制完善等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趋向单一、经营网点减少,还远远没有建立竞争性的、充满活力的市场机制。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村金融改革应坚决摒弃外生金融成长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内生金融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至关重要,其职能作用重点应是培育和规范金融市场,形成多样化的、主动创新的、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而不是对金融机构的具体组织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农村地区分散性、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构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其要旨在于农村经济主体在改革中实力的增长和壮大,使得国家对金融体系的外在供给让位于农村经济主体自发性的对金融体系变革的内在需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市场退出机制,让农村地区的金融交易行为产生出众多形式的市场金融组织,实现良性循环,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稳固、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三、产权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透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变迁,在农村金融的产权制度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
一是所有权是最具备激励效果的制度安排。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到后来的苏南乡镇企业模式,以至1990年代以来浙江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都是不断的所有权下放,产权主体逐步明确的过程,与之伴随的是世人瞩目的绩效。而与此相反,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长期处于模糊状态,相伴的就是大量的不良资产和亏损挂账。农村经济金融正反两方面验证了所有权制度安排的激励效果。
二是控制权是产权结构中的核心和重点。控制权决定收益权,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农村合作基金会由盛至衰,最后被清理关闭,其根本原因在于合作基金会的各投资主体目标函数差异较大,造成投资权与控制权脱节,实际控制权由基层社区政府控制,农民名义上的收益权无法落实。同样,农村信用社对乡镇企业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等历史问题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农民仅仅是农村信用社的名义所有者,实际上手中并没有控制权,必然出现农户从农村信用社贷款难的问题。
三是收益权的持续性与金融机构发展高度相关。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合理制度安排形成的不良资产问题,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支持乡镇企业等;二是体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新呆账,如行社脱钩过程中的资产分割与划转,国有银行资产剥离过程中形成的借款人道德风险问题(主要表现为逃废本来可以偿还的贷款,寄希望于剥离);三是国家政策原因形成的资产质量问题,如保值储蓄的贴补支出;合作基金会带进的呆账等。可以说,历史包袱问题本质上是制度问题,由于农村金融体制安排失当,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出现异化,损害了农村金融机构现实收益权的稳定性、连续性。加之。地方政府部门及农业行政部门、金融机构管理层的“任期效应”,固化了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目标与利益分配的短期化。
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应着力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产权制度改革必须把收益权交给农户。农村金融的产权制度改革必须有利于进一步突出“农”字号的市场定位,通过制度安排,用经济手段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能力,提高扶农、支农水平。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农户和农村经济,其生存和发展与农民的利益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构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必须把收益权切实赋予农民,这是农村金融机构保持经营目标、经营理念和经营质量一致性的重要前提。
第二、产权制度改革应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核心在于明确和规范出资人与经营者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建立良性的委托一关系,从而形成产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的关系贷款问题,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滥用集体资金问题以及部分地区农村政策金融的资金挪用问题,根源都在于这些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出现金融机构管理层内部人控制和地方政府外部人的行政干预。“借农村金融之鸡,下非农之蛋,结果是鸡飞蛋打。”
第三、产权制度改革要充分信任农民的理性和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创新。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认为,农户相当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单位,农民比起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来毫不逊色,基于此,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激励农民为追求利润而创新的行为。S.波普金更是直言,小农的农场完全可以用资本主义的公司来刻画,也就是说,小农无论是在市场领域还是政治社会活动中,都更倾向于按理性的投资者的原则行事。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愿景:由农户自发组织起来的,集所有权、控制权和收益权于农户一身的农村金融体系,这种内生于农村经济中的金融体系必然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四、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在新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职能定位
(一)政府职能:供给公共产品。针对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政府需要在三个方面提供公共产品:
一是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政府要调整发展战略,消除歧视农业和农村、倾向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策略,要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政府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为农村金融体系有效运行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包括进行法律、监管和制度方面的改革,如建立完善抵押物担保物权;建立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减少交易成本;取消利率限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针对准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机构建立特别的监管框架;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中介和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等,从而使农村地区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
三是政策性金融。政府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设施、饮用水、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以及农户适用技术应用和推广,农村市场及公平交易的环境建设等,以此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交易能力,提高农村金融交易水平。由于这里的资金支持是对农户的脱贫支持,因而也是公共品。
因此,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机构任重道远,必须着力改革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既把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性资金运用的窗口,为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又直接面向农村地区和农户,把消除贫困、平抑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降低农民的系统性风险作为主要任务。
(二)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私人产品。商业性金融服务是典型的私人品,其消费具有严格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只有条件好、抗风险能力强、经营前景优良、信用等级高的农户才能获得。因此商业性金融机构必须坚持资金配制上的优胜劣汰,彻底将政策性业务从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分离出来,最大程度地降低道德风险,坚持按市场原则配置信贷资源,引导资金投向,促进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的调整。
(三)合作金融:提供准公共产品。真正的合作金融提供的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一方面,在合作社社员之间,金融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只要是社员,就有权利获得附带各种优惠条件的金融服务。但在另一方面,在各个社员获得金融服务的质量上具有竞争性,即不同条件、不同信用状况的农户得到的融资支持是不同的。目前在农村信用社中普遍推广的小额信用贷款中,各地普遍实行的信用额度核定和贷款证发放基本遵循这一逻辑。同时,国外合作金融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农村合作金融的建立和有效运转也离不开该国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现实问题是,从1996年实现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行社脱钩”以后,初步形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组成的政策性、合作性和商业性并生并存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但并没有带来农村金融的全面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发展银行政策界定单一,没有充分起到提供公共产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也脱离合作金融的本质,不具备合作金融的特点,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进一步向大中城市和优势产业、垄断行业、优质企业集中。农村金融体系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没有解决。
五、混合金融体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选择
这一改革目标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
其一,转变政府职能,放弃对农村金融企业的具体组织和参与,将重点放在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环境、规范金融市场方面。在实行审慎监管的同时,逐步降低行业进入门槛,允许正当合理的民间金融机构设立,确保农村金融市场真正成为充分竞争、有效率、开放式的市场。
其二,构建以商业金融为主体,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混合型金融体系。尽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多样性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但从总体上讲,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金融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受此影响,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日益发挥主体作用。
其三、商业原则与市场运作。市场机制是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坚持市场机制推动适应农村经济金融需求特点的、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综合效能。
其四,支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政府重视并创造条件实现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功能互补,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绩效水平,通过金融深化,最终消除二元金融结构对农村经济的抑制,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构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组织多样性,强化农村金融领域竞争机制建设,扩大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竞争带来效率,扩大金融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不同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总体看来,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往往只拥有同质的、最基本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客观上需要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包括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作为正规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从而促进市场竞争,增进社会福利。
二是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体作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应该是竞争性商业金融,在竞争环境下,合作金融对其成员而言是合作性的,但是对外仍然需要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因而也是竞争性商业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商业化小额信贷的效果可能好于包括贴息贷款之类的一般政策性金融。农业银行的贴息贷款很容易产生弊端,容易扭曲和破坏竞争性商业金融市场。
三是改革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当前,农业发展银行要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在做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积极拓展现有业务范围。首先,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次,支持农村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农村社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再次,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住重点企业、项目进行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最后,全力支持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脱贫解困,紧紧围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除此之外,政策性金融还可以在建立贷款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农村金融组织结算体系、建立金融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是明确产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要根据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革,对经济发达地区,改制为商业性金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以当地农户为服务对象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按照合作原则改造成为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同时,应该积极培育农民的合作意识及思想,引导农民组建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
- 上一篇:档案管理理论知识
- 下一篇:交通工程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