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篇1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给世界经济和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和稳定带来了极大地冲击。这样,对政府执法部门的整体应对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需要不断提升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本身职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作为交警部门承担着维护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职责,面对呼啸而来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交警部门需要怎样做?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一、 金融危机给社会经济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的影响。

当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强和深入,逐渐形成了国际金融秩序,使全球经济发展处在同一个频率上。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直接造成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稳定有着及其严重的影响,其结果会出现工厂倒闭,失业率增加。据有关部门预测,全球失业率由过去的百分之三点几,上升到百分之五点几。这样,就会有大量的失业人员在为了寻找工作而奔波。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影响不言而喻。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经济是基础,稳定是前提,只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才能进步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但是,一旦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对于社会就会产生一系列反应。一是,经济危机造成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稳定,甚至失去经济来源。我们知道,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随着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造成一部分的企业倒闭。这其中,有一些人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可以弥补由于失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工人会下岗失业,失去经济收入。二是,经济危机给社会稳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大量的失业人群为了寻找新的工作而奔波。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其中,一些人找到了新的工作,但是,总觉得不如原来的工作称心如意,心里不满意。而一些原来有工作的人群,由于失去工作机会,又一时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岗位,心理上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开始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把一些不满发泄出来。同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也是参与岗位竞争的主力,更加给就业形势带来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将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 金融危机给交警工作带来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展成经济危机后将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的交警工作也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交警工作展现政府们形象的窗口,也是维护政府形象的一线单位。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将是考验交警部门的应对能力,以及检验交警工作是否真正负的起自身社会职能的一道考题。我们知道,交通事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机动车数量和驾驶员队伍也在以相当的速度在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道路交通行列里来。机动车参与到道路交通之中来主要是跑运输经商,车越多管理起来越难。这样,就使交警部门的管理任务越来越沉重。驾驶员队伍作为从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对交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驾驶员队伍的素质也是影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驾驶员队伍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交通管理工作的稳定与发展的趋向走势。

在这里,我们首先来对驾驶员队伍进行分析。作为驾驶员队伍本身组成复杂,且走东闯西,见识广,思路开阔,思想接受新事物快,因此,要管理好驾驶员这个群体非常困难。我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村驾驶员,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当今,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购买了农用车,在做好农耕的同时,也开始驾驶车辆跑运输经商。虽然走上了经商之路,但是,他们的思想还没有真正的与当前发展的形势相适应,特别是在参与到道路交通行为之中后,无牌无证驾驶、农用车载人、闯信号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不断发生。在他们眼里经济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可以把交通法律法规置之度外。这也是农用车驾驶员队伍不好管理的重要原因。笔者在对一些农用车驾驶人进行采访时,一些人这样说“一年也跑不上几趟城里,还花那些钱干什么,挂牌办证太贵”,真是让人感到十分无奈。这些人涉及人群广,但是,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若强制措施,必然会引发警民矛盾,给当前社会稳定和谐带来影响。一是常年从事运输行业的驾驶员。这类人群山南海北都能到达,接触的人多,各种事情都经历过,管理起来也非常困难。这当中的部分驾驶员对于交通法律法规非常明白,但是,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却明知故犯,屡屡违法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他们有的从事货物运输,有的是从事旅客运输。特别是涉及到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使交警部门非常难以管理。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对这些驾驶员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新加入到运输行列里来的驾驶员队伍。这些驾驶员原先在从事其他工作,可能由于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

其次,对交警工作进行分析。一是服务态度问题。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是一个服务加管理的工作。交警服务态度对工作开展影响非常大。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民警服务态度不好,执法中态度冷、横、硬、推,使群众很有意见。二是执法程序不合理。在实际工作中,民警在执法程序上不尽合理,没有真正落实有关规定,授人以柄。三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民警还没有认识到当前金融危机给交警工作带来的影响,仍然停留在过去正常的管理思路之中。如果这种思路不调整,工作就会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四是大局观念不高。有的民警大局观念不强,眼光只停留在自己工作的环境内,没有将本职工作与社会大环境相结合,影响到交警工作在社会大形势下的形象。五是工作不到位。交警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广大群众对交警工作要求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一些工作不能达到群众的意愿。比如事故责任认定的公平公正和肇事追逃工作的时间性,因此,群众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这样对交警工作非常不利。

三、 应该采取的措施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交警工作作为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力的部门应该紧跟形势的发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大局出发,着眼社会发展稳定大形势,充分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和社会职能,应对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积极加深认识,提高全局观念。作为交警部门要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从社会稳定发展这个大局来认识交警工作应该发挥的作用。特别是要做好民警的政治思想工作,结合孟建柱部长有关应对金融危机的讲话精神,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执法 教育培训活动中提到的学书记以及同志和孟建柱部长的讲话精神。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维护社会稳定。在这当中,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当前形势,要有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把握工作重点,积极把广大民警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转变工作思路,维护社会稳定。执法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也是广大群众关注的一项工作,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和发展。面对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作为交警部门要从维护社会稳定这个大局出发,在路面执勤中,把严管重罚改为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式,对于一些轻微违法行为做到不扣不罚。对于一些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要最大限度的进行教育,在处罚的同时,要耐心讲明白严重违法的危害,使被管理者做到心服口服。

(三)查找自身问题,积极提高队伍素质。虽然我们开展了多次教育培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特别是当前面临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的时候,对交警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教育培训的要求,各单位要针对培训方案中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查找开展自查和互查活动。根据查摆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方案,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使队伍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篇2

一、金融危机对农信社造成的影响

经济决定金融,这是自然经济发展规律。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__县以煤炭为主的支柱产业处于停产、关闭状态,全县60余座煤矿从去年6月份停产整顿以来,除5、6家国营煤矿恢复生产以外,其余至今不能生产,停产面积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5%。与此相关联的4家洗煤厂、1家焦化厂全部停产,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的产业链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全县整个经济萧条,工业经济连续回落,使农信社贷款投放、到期贷款回收及资金组织等工作难度加大。信用社的各项工作面临很大困难。

(一)资金组织工作难度加大。去年一月份__联社一个月就完成了全年存款任务,反观今年,到2月末存款仅比年初上升了__5万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__全县经济是支柱产业撑不起梁,附属产业登不上堂;而农民手中的粮食更是没有卖上好价钱,春耕备耕都显得捉襟见肘,根本没有多余资金存入信用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金融危机给信用社资金组织工作带来的难度有多大。

(二)贷款投放信用风险加重。受金融危机影响,宏观经济趋紧,经营环境恶化,农副产品价格急剧下滑,销售渠道严重阻滞,粮价低,卖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就业难度加大,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预期下降,农村中小企业则是市场疲软和经营面临困难,就那__来说以煤炭为主的支柱产业处于停产、关闭状态,整个煤炭产业不景气,与此相关的产业链也严重萎缩,信贷违约和行业贷款风险加大,再加上信贷风险分类的不准确及随意性,无疑是雪上加霜,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剧。

(三)经营利润收入空间缩小。在如此萧条的经济形势下,央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幅度调整贷款利率,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盈利空间逐渐缩小;而长期以来农信社收入单一,存贷款业务是农信社主营业务,也是信用社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信社盈利水平的高低,往往是靠存、贷款市场占有“份额”和贷款利率的高低来决定的;再加上信用社要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实现存款大幅增加,贷款大幅发放,不良贷款大幅下降,实现收入最大化,都将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信用社的经营收入可谓是内外交困,给农信社收入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

(四)深化改革面临阻力增加。当前农信社深化改革正处在关键阶段,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给农信社的改革带来的冲击不可说不大,对农信社实现稳定发展已构成很大的威胁,在信用社各项经营都面临很大考验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推动信用社深化改革,增资扩股,进一步壮大信用社实力,进而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向现代银行迈进,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

但对我们农信社而言挑战与机遇共存,下面就自己的认识谈几点建议:

二、几点建议

(一)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组织资金工作。在目前整个经济疲软的形势下,仅靠过去那种单一的搞突击、依靠个人力量揽储的方式显然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组织形式。一是要改变长期以来,重业务发展轻宣传报道的思想,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办社宗旨,资金实力以及社会信誉度,塑造农村信用社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提升市场份额;二是实施新的考核机制,把任务细化分解到从联社主任到基层每一位员工,形成人人有压力、个个有任务的氛围,直接与工资挂钩;三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应下大力气抓好网络电子化建设,尽快实现通存通兑和卡业务的开办,靠优越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来争取存款;四是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涉农资金、教育资金以及预算外资金和国家投入的农业专项资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

(二)树立风险控制的经营理念。依法合规经营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时刻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一是要强化信贷管理,把好增量贷款的投放关,严格按照职权范围、相关规定和程序发放贷款,确保新发放贷款的“安全性”;二是要继续施行“控大放小”策略,严格控制大额、大户贷款,放开放活农户小额贷款;三是要在调查中,充分利用现代影像手段,通过拍摄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确保信贷投放的可靠性、科学性。

(三)积极拓展收入渠道。农村信用社要解决当前盈利能力底、收入单一的现状。首先要集合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在严格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创新贷款品种,大力推进中间业务。要在开展代收代付的基础上,开办票据贴现业务;其次,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县城及乡镇的网点及市场优势,推广“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加大“安贷宝”、小额贷款借款人保险等业务的推广力度;另外,要拓宽贷款营销空间,开办国家公务员担保贷款、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业务,逐步实现资产多元化,经营多样化,不断拓展收入渠道。

篇3

文书的作者戴维•欧瑞尔系应用数学家出身,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谈起,结合新发展出来的数学领域、系统工程、牛顿力学、统计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背景,对主流经济学及其政策应用进行了驳斥。在他看来,经济学只是对人类行为的数学表述,但这门学科确立的假设前提非常不切合实际,因此,与其说经济学是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观念学。

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独立的市场主体,经济则是理性自私的人为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而采取相互独立的行动的最终结果。这种假设实际上取于物理学,假设人无限接近甚至等于牛顿学说中的原子,不存在过大的个体差异、选择差异。在2007-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此种观念与假设曾长期驱动美国及世界其他主要金融市场去监管化的政策方向,从根本上忽略了节点风险,更无法预防整体风险。

经济学的又一个重大假设是,经济本质上是稳定的,价格只是发生微小且随机的变化,所以波动很快就会被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平息下来。戴维•欧瑞尔认为,这种假设与金融史相悖,他一一分析并驳斥了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利昂•瓦尔拉斯和维弗雷多、帕累托三人奠定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论证:杰文斯只接受和分析事实上不存在的理想化市场,其中,每个个体决策的基础是“对自己的要求或私利的单方面关注”,“交换的意图众所周知”,而且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完全自由的竞争”;价格机制跟钟摆运动一样,将最终停止在理想的供求平衡状态。

瓦尔拉斯直接将数学原理用于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熊彼特高度赞赏瓦尔拉斯的贡献),他的学生帕累托则在老师学说基础上拓宽了其数学基础。戴维•欧瑞尔指出,此三人将稳定性的概念从物理学和工程学范畴引入到经济学,但没有且无法证明他们列出的方程组具有稳定解,他们可用的数学工具仅仅适用于研究静态系统或只适用于周期性波动的系统。

主流经济学及由其指导的金融理论一贯认为,经济中的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建立风险模型来管理。如前述,投资者是理性的、独立的,市场是稳定的、价格变动是随机的等观念前提存在诸多缺陷,但风险管理理论及实践恰恰就建立在这些存在极大缺陷的观念前提基础之上。这方面最典型、最具有讽刺意味的例子就是1998年倒闭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该公司是由多名诺奖经济学家组建管理,利用有效市场理论发放高杠杆效应的债务,主要出售对极端小概率事件的保险。同样,2008年初,美国贝尔斯登公司还在报告说其业务风险系数得到稳定控制,随后不久就全面崩盘。书中引用了对冲基金经理大卫的一番话称,金融风险定量管理带给使用者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就好比一只好用但出事故时却坏掉的气囊”,低估风险发生概率、错估风险规律使得风险行为增多,从而提高了经济运行不稳定的程度。

篇4

形成原因的比较

日本资产泡沫、美国的房地产泡沫都是由于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贷款所导致的。但是何种因素促成了金融机构的乐观主义呢?

美国与当年的日本都是发生在经济高度依赖家庭消费这一背景下,并且以作为信贷担保的资产价格无限上升为前提,结果导致了金融活动背离了根据实体经济的合理价格来提供融资这一金融基本原则。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有很多对日本信贷活动过度依赖资产担保的批评,但发生在美国的这次危机也是以同样错误导致的。特别是美国,出售抵押贷款证券并且从资产负债表衍生出的机制非常发达,易于进行大范围的融资。

从泡沫破灭来看,美国和日本一样,正如前IMF副总裁斯坦利•费舍尔所说的那样,

“金融市场所有的风险最终归于银行”。但是在美国由于各种投资银行和基金在房地产贷款的分割、证券化以及广泛销售等方面的作用巨大,所以被称为“影子银行”。同时,包含评级公司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意识都不是很强,其中还涉及到了道德的缺失及金融机构自身各种报酬制度等相互纠结的复杂原因。

笔者认为,日美两国金融机构积极发放贷款的背后有一些共同的因素:A,传统客户即制造行业的资金需求下降;B,长期奉行的宽松货币政策;C,金融领域各种管制的放松。这三个原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A产生于日美相似的产业结构变化,C也在这次危机发生之前被视为理所当然。

但是关于B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疑问,即在中央银行的政策运行过程中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资产价格的动向呢?对资产价格产生最大影响的是长期利率,长期利率受经济增长和中长期通货膨胀的影响。尽管如此,中央银行包含可控预期的短期利率动向一定是可以对投资者的风险判断施加影响的。

从淹没在泡沫中的借款方来看,两个国家实施积极借贷的主体是不同的。日本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业企业、大型零售商等公司部门,而美国是以不拥有固定住房的低收入者为主的家庭。两国的共同点就是与传统资金需求者相比风险性更高的借款人增多。这当然可以看成是出贷方积极发掘客户的结果,其背景却是两国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维系经济增长不得不依赖非制造业部门的发展这一难题。特别是美国,家庭过度负债已经成为美国大规模财政赤字和经常收支项目赤字的重要原因,同时对于世界金融、外汇市场的动荡以及在支撑世界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也应该重新加以评估。

危机的扩散及应对措施

日本因泡沫破灭引起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在了银行部门,这经常被与发生在1990年代初美国的储蓄贷款协会(SL)危机和北欧各国的银行危机作对比。于是,在对策方面,诸如刺激经济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的实施不够充分,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花费时间过长等批评多有所闻。但是,在1990年代前半期对日本经济的预期持乐观判断的观点为数不少,再加上当时也没有处理银行各种不良债权的市场,即使不考虑政治上的困难,政府资金的早期注入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日本的不良资产的处理花费了十年以上的时间。

在此期间,日本经济持续着历史上少有的低迷,有很多观点都认为要从处理不良资产的低速度上去寻找原因。但是,笔者认为,发生在1990年代的日本经济停滞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仅从处理不良资产的方式上来寻求原因是不合适的。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处理不良债权的时间与经济的低迷仅仅有着部分联系。

与日本泡沫破灭的危机不同的是,本次美国的危机通过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在很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了世界各个金融及资本市场,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纷纷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政府注资和各种刺激计划等政策。

尽管如此,到现在仍没有看到这次危机迅速结束的征象。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本次危机的程度及影响范围空前巨大。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处理资产或证券的话,必然引起外汇市场的波动及总交易额的萎缩,进而对整个实体经济如房地产价格等带来消极的影响。与日本一样,对金融机构实施援助还面临着政治方面的强大阻力。

金融系统不健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及范围

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和2007年的美国经济(世界经济也几乎同步)都到达了繁荣的顶峰。由于在此期间形成了资产泡沫,金融混乱和实体经济恶化相互影响,并进一步导致了相应的不良后果。但是,日本在1998年以后就有了银行惜贷的倾向,从整个1990年代来看,企业资金需求本身已经相对不足,多数以家庭贷款为中心的房地产信贷都是由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所以可以说银行提供信贷的压力相对较小。

相应地,本次全球金融危机首先表现在英美两国的消费占GDP的70%的基础上,最近10多年发达国家对家庭消费者信用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从1997年到2007年,美国、英国、日本家庭负债率分别从1997年的96.2%、107.1%、132.1%增长到141.6%、186.1%和145.6%。其次,由于美英两国金融已经成为支持近几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更是扩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在过去10年里,美国、英国、日本的GDP年平均增速为3.1%、2.9%和1.1%,而金融业则分别了贡献了0.8%、1.4%和0.1%。

关于今后的金融规制、监督和会计原则

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认识,20世纪90年代的资产泡沫破灭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扩张性银行活动和保守的监管制度之间的失调所导致的。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对不良资产的严格审查,实行了早期改正措施,重点实施对大型银行的审查并制定了融资手册等措施。不依赖担保品的价值而是以企业的现金流作为融资标准开始成为监管的核心内容。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伴随着美国政府资金的注入,开始实行对主要银行财务内容的审查和职员薪酬制度的重新评估,但是真正的监管方面的改革才刚刚开始。与日本一样,正如IMF主席斯特劳斯•卡恩所说的那样,问题的本质是“市场规律和金融监管的失败”。

鉴于本次危机的程度之深和范围之广,今后世界范围内对金融监管进行正式改革将包括如下的结构性内容:第一,在某种程度上将监管对象由原来的以商业银行为主扩展到投资银行,甚至也会把对冲基金、评级公司等金融机构纳入其中;第二,将修正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监管制度;第三,还将重新构筑起国际性的监督体系。

基于以上观点,在今年4月初的伦敦20国首脑峰会上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方案,但我认为如何变成实现还有很长一段曲折道路要走。

在此,对这个宽泛的课题试着提出两个具体的看法:

第一,无须赘言,金融机构既是资金转移的媒介也是资金进行最佳配置的中介,也就是说,对经济顺利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营极其重要,需要为其建立起相应的规制和监督框架。

但是,金融机构也有其独特的一个方面,作为从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民间企业经常处于收益最大化的压力之下。其结果,与其他产业一样要不断地推出创新型产品,于是各种金融监管也不得不经常地兼顾金融机构的创新因素。金融机构在本次危机中所产生的风险就是这二者之间不平衡的结果,或者说监管让位于创新的结果。但是是否真的能建立起一种既能很好地服务金融创新又能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监管安排呢?高盛行政总裁(CEO)

布兰克(Blankfein)曾经说过“最近几年的金融业务变化减少了以10年为单位出现的风险,但是同时也增加了以20~30年为单位所出现的风险”。

第二,随着本次危机的发生,已被多数发达国家银行实行的巴塞尔资本约束和在国际会计制度中广泛采用的公允价值原则饱受争议。两者都与经济变动同步地放大或缩小金融机构的财务规模,特别是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时候会加速自有资产(如股票、债券)的出售或惜贷,所以应该予以改进。

篇5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省市之间合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部门之间合作更加紧密,企业之间合作快速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可能将在近期出台,无疑将大大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但相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京津冀地区的国家区域规划指导和省市政府间高层对话机制尚未形成,合作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二是区域互动发展机制仍未形成。缺乏区域整体发展的理念,区域内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程度较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缓慢。三是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仍不协调。京津冀区域内部,产业配套水平相对较低,产业融合度不高,合作范围局限于产业链的低受益环节,很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零配件在区域内没有形成配套,科研成果也难以近距离扩散。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相对较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认识上不统一。由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河北省的态度非常积极,但北京和天津相对较弱,制约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在这一情况下,对于河北来说,完善产业体系建设,提升自身地位,在参与区域合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金融危机对河北完善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

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看,金融危机爆发阶段已经结束,但影响依旧存在,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体系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金融危机后,第三次产业革命爆发式的技术进步阶段已经结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产品已在全球普及,新技术产品正从产品研发创新逐步进入生产工艺优化和满足个性化需求阶段。同时,新技术已经充分应用于传统产业改造,依靠新技术的运用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已经不大。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优势必然会减弱,新兴工业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有所提高。

从河北情况来,虽然金融危机对河北经济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但对河北省来说,金融危机和国际产业分工变化带来更多的是机遇。

河北的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也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从产业分工上来看,河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这一领域即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主战场和产业发展的重心。河北省凭借生产规模的优势,依靠与生产环节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成本优势和产品的多样化可全面提升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河北省支柱产业是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在这些行业河北省具有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配套体系也比较成熟,产业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今后,随着传统行业对外生性技术进步的依赖减弱,竞争将更多的依靠资源、成本、规模和配套体系等内生因素,这对于河北省发展这些行业非常有利。尽管在创新能力方面,我省排名还比较靠后,但只要我们能充分依靠河北省已经形成的产业规模和产业传统的基础,抓住产业创新主战场的转移的机遇,借助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构建,大力提升河北省的创新能力,依靠产业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提高现有产业的生产效率,必将全面提升河北省的产业竞争优势。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河北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

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两环”优势,可以促进河北省完善产业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同时,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新情况,也为河北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根据这些新的情况,河北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1.总体战略――以竞争促合作求发展

在以往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京津地区凭借其在科技创新、人才、交通、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形成了较强竞争力,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河北由于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的不均等,同一区域内河北省在吸引投资项目、人才和资金的竞争中处于下风。20多年来河北省一直比较重视环京津战略,但事实上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京津地区对与河北的合作重视不够。京津地区在科技创新、人才、交通、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突出,在优势产业上,虽然与河北省进行产业合作可以降低一些成本,但与其自身具备的优势相比,降低的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并不能显现出多少优势,诱惑力不大。另一方面,京津地区的郊区与市中心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在劳动力、土地的成本方面与河北周边差距也不是十分明显,京津两地优势产业的生产环节和配套产业大多建设在远郊的一些开发区里,向辖区外扩散的较少。在这一情况下,导致京津冀合作,河北“一头热”的现象。京津冀产业合作缺乏,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配套程度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金融危机爆发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为河北省带来机遇,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制造环节将成为创新的主战场,规模、资源和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的成本因素将成为传统行业竞争的主要领域。河北省优势产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使得河北省有机会提高自身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的地位。

河北省要依靠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采取自主发展战略,以竞争者的姿态在多领域进军京津地区的优势产业,以竞争促进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才会将一些生产环节转移到最适合产业发展的区域。例如,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市作为中心城市具备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优势。为防止产业扩散,上海市在周边远郊建立了多个产业园区,想通过产业在辖区内的分散缓解产业转移的矛盾。但实施效果却不理想,这些园区经历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发展起来,产业还是转移到了苏南地区。根本原因就是上海地区优势行业的企业在市场中感受到了来自苏南地区同类企业强有力的竞争,迫于降低成本的压力,上海地区优势行业的企业不得不将某些生产环节转移到苏南地区。苏南地区通过与上海优势产业的竞争促进了上海与苏南地区的产业合作。

目前,金融危机和国际产业分工变化已经给河北的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交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对接的建设将使河北省在空间上缩小与京津地区的距离。随着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推进,城市承载能力增强和公共服务环境改善,使河北在地区发展水平上缩小了与与京津地区的差距。京津地区在交通、信息、科技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已逐渐为河北所共有,而河北在自然资源、产业传统方面的优势在京津冀地区却为河北所独有。因此,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河北省在未来京津冀地区区域合作中将逐渐起到主导者的作用。

以竞争促进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共赢,应该成为未来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的总体战略。具体来讲,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战略的调整:

2.产业合作上变“产业链错位发展”为“产业链延伸竞争”

由于京津地区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所以,以往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一直实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实施错位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造环节。

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将使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大的变化。在市场竞争中,产品研发创新的作用将日趋下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竞争领域。这种情况下,京津地区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将有所下降。河北省凭借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环节的规模和产业配套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将提高。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环节将成为创新的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将更具体,更多的与生产结合,也使河北省自身的创新力量能更多的参与进来。河北省可以借助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建立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力量,通过自主创新与引入科技、人才要素结合,通过制造环节的优势逐渐向研发渗透,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直接与京津地区在产业链的高端竞争。

3.合作方式上变“产业转移”为“要素转移”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方式上,以往强调更多的是产业转移,河北省也大都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做文章。其实,随着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的概念只适用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京津冀地区的合作,而未来的发展趋势京津冀将是在同一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分工上合作。

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深入,将使京津地区的信息、科技、交通等优势为河北所共有,要素将在三地快速流动,甚至很快就可以建立一体化的市场。因此,在合作方式上,河北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吸引三地中资金、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和如何更多的占有共同的市场。河北将与京津地区共同竞争这些生产要素。例如:北京地区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科技和人才的优势,但在北京的大部分高水平研究机构、高校,只是因为地利的原因更多的参与了北京的经济建设。在一体化的将来,河北必将更多的与这些科研机构合作。

4.区域发展上变“中心依附”为“中心替代”

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多年来河北省实施的环京津战略一直为依附战略。在产业上与京津地区“错位”发展,发展京津地区优势产业的配套产业。在区域发展方面,在规划、建设上也一直以京津地区为中心,为京津地区服务。这样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京津地区的优势,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对京津地区的依赖性。

随着交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接轨建设,将使河北更多城市进入京津地区“一小时”经济圈,与京津的基础设施对接逐渐加强。从空间上缩短了与京津地区的距离。另外,随着河北省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开展,河北省的城市承载能力增强,公共服务环境改善。在发展水平上减少了与京津地区的差距。这些条件的改变,使廊坊、唐山等地区具有了与京津地区相当的投资环境。而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又使河北这些地区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在这一情况下,河北在环京津地区的发展上要实行战略调整,变“中心依附”战略为“中心替代”战略。在唐山、廊坊和石家庄等有条件的城市发展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京津地区的优势产业,凭借成本优势与京津地区开展竞争与合作。例如在唐山、廊坊发展总部经济、中心商贸,在石家庄发展金融服务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等。

参考文献:

[1]王秀玲: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探析与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篇6

关键词:区县统计工作;问题;困难;思路;对策

一、做好金融危机背景下区县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统计工作任务、统计调查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努力做好构建统计工作重要基础的区县统计工作,对于确保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准确、完整,提供准确的信息、科学的判断和政策依据,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做好区县统计工作,不仅关系到统计部门自身的形象和地位,更关系到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做好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区县统计工作,推进科学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当前区县统计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1.政府部门的统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1)区县统计部门既要面对统计法律制度对统计数据的规范性、严谨性、真实性要求以及上级统计机构的数据质量检查,又要考虑关系地方政府的形象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等因素。在这种状况下,统计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压力较大,左右为难。

(2)不少区县级统计人员不能很好地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区县统计数据数出多门,信息失真,重统漏统现象时有发生。

(3)从事区县统计工作的人员少,经费缺,办公条件欠佳,技术设备差,难以适应工作发展需要。这些都导致政府部门统计难以有效发挥职能作用。

2.统计方法制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科学统计的要求

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统计数据和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统计调查领域不够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反映得还不够全面和及时;统计报表指标重复多乱现象依然存在,统计专项调查较频繁、时间紧、任务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基层统计员的工作量。

三、提高区县统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思路和对策

1.构建实施新的统计工作体制机制

(1)要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对各级统计机构的设置、统计干部队伍的建设、业务建设和统计数据质量等开展定期的检查监督,确保严格执行统计制度、依法开展统计调查、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建立合理的协调机制,加强统计部门对部门统计和行业统计的管理和指导,杜绝重复和不必要的调查,切实减轻基层统计的负担,切实避免数出多门和统计数据使用上的混乱,特别是要正确处理横向协作和纵向沟通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效运转,顺畅互动、灵活高效的统计工作流程,进一步改善和完善统计工作;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统计工作的目标任务抓落实,致力于推动科学统计为科学发展服务。

(2)要在坚持统计“以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全面报表为补充”,突出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减少定期报表。第三,管理好统计数据的工作,要求做到宏观统计数据只由一个官方机构。增强统计信息的公正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2.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和健全各项统计指标体系

(1)建立完善区域统计指标体系。要根据宏观形势变化和科学发展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全面有效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结构、效益、民生等方面的统计指标。积极研究和确立反映自主创新能力、能源资源环境、现代服务业统计、民生统计、节约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统计监测指标。

(2)建立健全统计调查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统计调查制度,工业园区统计调查制度和能源统计监测调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和推进现代服务业统计,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继续改革和调整城镇居民工资、农民收入,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力和工资统计制度;着力加强人口、教育、失业和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统计。

(3)完善统计数据评估体系,不断规范统计评估业务流程,继续加大以核算为龙头的专业统计及其重要指标“下管一级”力度,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千方百计提高各项统计指标数据质量。

3.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努力提升统计能力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完善乡镇街道统计管理工作,明确统计负责人和专职统计人员,确保统计工作经费满足统计工作需要。

(2)加强统计制度建设。坚持制度优先,认真把统计工作制度中的各项工作指南抓落实,大力推进全区依法统计和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3)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抓好统计信息应用系统的整合,及早建立全区统计数据库,积极创造条件,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尽快实现“三上企业”和乡镇街道统计报表网上直报。

(4)加强统计业务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大统计业务培训力度,继续开展统计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营造学业务、钻业务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统计干部队伍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年到1987年的起步阶段,民营企业开始茁壮成长;1988年到1991年,民营经济的徘徊发展阶段;1992年到2001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以后,民营企业的全民发展阶段。河北省民营企业的历程也大致与上述阶段同步。省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末,全省民营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85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快2.0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9%,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全省民营经济出口总额145.8亿美元,增长55.7%,增速同比加快8.3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7%,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缴税金997.9亿元,增长33.4%,增速同比加快1.8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末,全省民营经济共吸纳就业人员1327.7万人,增长3.8%。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35727.9亿元,增长22.0%;创造利润4246.2亿元,增长12.0%。但是,必须看到,在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如家族管理问题、企业文化欠缺问题、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观念问题、融资问题、国际化问题、政策限制问题等等。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河北省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一、创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手大胆地发展河北省民营经济

加快河北省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大力推进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平等竞争。长期以来,我国在资源分配上,一直遵循着所有制性质有别、区别对待的原则,为了维护国家的所有者权益,政府通过行政权力来限制稀缺资源流入非国有企业,这种传统观念,不仅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违背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原则,使得稀缺资源不能流向最有效率的部门和企业,最终降低了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如能否由民营企业将天然气引入廊坊市居民户,当初在这个问题上,全市各界争论不休,全国也未曾有先例,廊坊市委、市政府认为,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谁做得更好就由谁办,果断采取措施由民营企业来办,开全省乃至全国之先例。实践证明,这一做法百姓满意,地方受益,得到了广泛赞誉,目前全国有50多个城市效法廊坊的做法。解放思想,要破除国有经济比重必须占绝对优势的旧观念,民营经济等企业的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必将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入活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如在金融方面,要选择那些新兴的、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发放贷款,服务方面要更新观念,改变过去金融服务仅仅是发放贷款的服务范围,金融部门要尽力利用信息优势为民营企业提供银企对账、股市行情、国际金融信息等金融信息终端服务。解放思想,同等对待各种性质的资本,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城乡道路、交通、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消除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羁绊,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创新方式――促进民营资本与外资的结合,提升河北省民营经济的整体水平

河北省处于中部地区,我国的中部地区应将以降低成本、优惠政策等吸引外资的竞争方式改为用低成本生产组织能力和先进的技术嫁接方式提高竞争能力。一个地区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形成将会有选择地吸收相关外资企业进入,形成内外结合紧密的投入产出关系,这样有利于加强民营企业对外资的吸收,较大程度地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水平,从而发挥河北省民营经济的较强的竞争优势。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化问题日益提上日程,从目前来看,政府的相关政策主要关注国有大企业的国际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能源投资非常警惕,在这种背景下,由民营企业作先导可能是一条重要的战略思路。因此,政府应给予民营经济的国际化以支持,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改革管理体制,把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三、创新模式――转变家族管理的旧模式,探索河北省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新模式

家族管理是一种经验式管理,决策不科学;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经常是家庭内部人员或者亲戚,这样就容易产生矛盾,内部产权不清晰,使得整个企业的管理发生混乱,难以形成合理的权利运作机制,导致管理成本加大,企业利润下滑;家族化管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任人唯亲,不能吸引优秀人才。由于成员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大权独揽必然造成效率低下。河北省民营企业应该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逐渐改革家族式的管理体制,逐步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突破业主制,建立规范的公司制,积聚生产要素,达到风险共担的目的。

四、创新文化――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河北省民营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凝聚人心以实现自身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产。民营企业应在经营活动中把人看作是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力量,要求在对“物”进行管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人的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人员素质较差、流动性大等现实,企业应深谋远虑,构架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员工始终处于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企业文化存在于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民营企业之所以短命,同客观环境有关系,例如有些短命的企业是因为钻政府对新办企业税收优惠的空子故意改名换姓的,但从总体上看,企业文化不够成熟及自身弱点是导致民营企业短命的主观原因。民营企业不要只顾攒钱而忽视文化建设,要把文化智力投资作为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战略,重视管理人员的学习、员工培训、购买知识和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投资,善于通过文化建设把企业的经营理念转化为团队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营造和谐健康的企业氛围。

五、创新意识――政府部门摆正位置,树立服务意识,引导意识和监管意识,促进河北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往往是涉及利益时大家都插手,遇到困难时大家都回避,承担责任时大家都推诿。政府管理体制的真正转变最关键的是,要摆正政府的位置,做好监管者,做好公共事业的管理者。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相关政策,设置管理机构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布局上,应有宏观指导,在发展中,要给予支持和帮助。各级政府应将民营企业纳入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各项资金扶助范围,采取信息引导、技术引导与资金引导等一系列措施,运用各种政策组合与政策杠杆,帮助民营经济逐步摆脱盲目投资的倾向,引导民营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各级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积极为民营企业服好务,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及时发现民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排忧解难。同时,应当积极探索为民营经济提供规范化服务的新形式和新思路。

六、创新体制――保护私有产权,从政策支持转向制度保障,为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宽松的社会环境

篇8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门,各国法律和监管机构都要求金融机构及从业者守法、稳健经营,但还是存在着部分金融业者为了达到不法目的而违规经营,其中表现最为多见的是账外经营行为。账外经营常见于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类金融机构,尤以银行的账外经营为盛。

一、金融机构账外经营行为的性质

对金融机构的账外经营行为,有的学者认为:“不在账面上经营,即不反映在银行科目里的资金经营,多为将吸收来的存款及发放给企业、个人的贷款不纳入银行科目核算的一种非法经营行为”。笔者认为,这一提法尽管揭示了账外经营的一些特征,但还不够周密。笔者尝试将金融业务中常见的账外经营表现形式加以归纳,主要有:

(一)不如实记账

不如实记账指金融机构对发生的存款、贷款、资金业务、证券业务等不按正常、合法的会计程序记账,不在规定的会计科目内进行核算,使其不在会计报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二)搞“两本账”、“账外账”

搞“两本账”、“账外账”指的是另立账户、账目,隐瞒部分业务活动,将非法吸收的资金和违法发放的贷款进行“体外循环”。

(三)私设“小金库”,转移和隐瞒部分收支

账外经营会导致巨额资金流于正常金融渠道之外,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不但容易酿成兑付危机,也给洗钱等上下游犯罪造成了可乘之机,严重地破坏了金融秩序,危及到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金融机构账外经营行为在上世纪90年代频频发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有关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进行制止纠正,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这两部重要的法律中对此加以规定。《会计法》第7条规定:“下列会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二)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等……”;商业银行法第55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真实记录并全面反映其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商业银行不得在法定的会计账册外另立会计账册”。此外,还有一些行政法规如《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一次专门对账外经营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以下列方式从事账外经营行为:(一)办理存款、贷款等业务不按照会计制度记账、登记,或者不在会计报表中反映;(二)将存款与贷款等不同业务在同一账户中轧差处理;(三)经营收入未列入会计账册;(四)其他方式的账外经营行为”。对于账外经营行为的法律责任,该办法第11条规定:“……金融机构违反前款规定的(指账外经营),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该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其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开除的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责令该金融机构停业整顿或者吊销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构成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关于账外经营的立法内容主要是从账务处理和财务管理的角度入手――因为账外经营行为侵犯了账务、会计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可信性;作为经营风险极高的金融机构不将其经营成果如实进行记录和反映,使监管机关难以掌握金融机构的经营现状和风险状况,无法保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即便再高明的账外经营行为也必须寄存在财务会计管理体系中,对其识破和查处也必须从会计渠道入手,因而,账外经营行为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严重的会计违法――犯罪行为。

二、金融机构账外经营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金融业务当中,账外经营行为并不是单独发生的,而常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所利用,如我国的刑法中所规定的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类似的行为主要有:

(一)账外非法吸储行为

账外非法吸收储蓄存款在金融机构账外经营中屡见不鲜。同一般的违法吸储相比,金融机构在账外从事违法吸储有四个动机:一是容易逃避监管与查处;二是可以不交或少交各种存款准备金;三是为了方便地支付高息;四是为了更方便地使用那些违法揽存的资金。账外吸储也采用提高存款回报这种惯用方式,主要手法有:在存款当时就从账外返还现金、给予回扣和手续费、给予实物或物质利益作为“奖励”、允诺事后或在支取存款时从账外另行支付“分红”、“贴水”。账外吸储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如:1.账外私设储蓄品种,自行设定利率档次来吸收资金;2.明知是单位存款或本不应作为储蓄存款的资金却将其按储蓄存款对待,在账外吸收这些资金。由于账外非法吸收的存款手段比较隐蔽,支付高息和手续费比较便利,吸收来的资金运用起来受限制较小,因而一些金融机构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时乐于采用。

(二)账外非法出具金融票证行为

非法出具金融票证案件包括非法出具信用证、保函、存单、票据、信用证明文件等。在金融机构账外经营活动中,多采用非法出具存单的手法。其行为表现为:1.收取客户存款后不入账,开出空头存单;2.将收到资金的极少部分入账,大部分留在账外循环,开出票面金额与金融机构自留底单金额严重不符的存单,即通常所说的“鸳鸯存单”;3.将允诺付给客户的超出正常利息的高息或好处费、手续费金额也开进存单面额之中,使开出存单面额大于实际入账金额,即虚开高额存单;4.使用已封存或停止使用的印鉴、空白存单以及其他不规范的存款凭证等。这些操作手法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配合非法吸收存款的行为,或者是将账内的正常资金转为账外资金,为账外经营提供方便。

(三)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的犯罪行为

这是金融机构账外经营行为最典型的操作手法。金融机构实施非法拆贷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金融机构利用办理存储业务之机,收授储户存款或者高息吸存社会闲置资金后不如实记入存款账目;第二步是以高利转贷以牟取利息收入,或者违反金融机构之间拆借资金的用途、来源、期限、利率将资金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获取高息或者以金融机构名义为单位之间非法拆借巨额资金做担保以收取手续费,而在账目上往往又反映不(下转第49页)(上接第47页)出这些业务活动,形成资金的“体外循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类行为开始抬头,有的金融机构甚至被某些犯罪分子把持和恶意经营,成为用资人随时提供资金的“提款机”和犯罪工具。目前又出现了新的操作手法,如违规挪用社保基金、闲置财政资金、通过虚构的委托贷款合同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四)违法发放贷款行为

根据《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中关于贷款的规定,违法发放贷款的形式主要有:1.违反规定提高利率、降低利率或采用其他不正当的手段发放贷款;2.不对借款人的主体资格、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进行严格审查轻率发放贷款;3.不对借款人提供的担保物权属、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和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发放贷款;4.不按照规定与借款人签订贷款合同、保证合同,办理贷款凭证、抵押质押手续。在账外经营中常常是把来源于正常渠道的信贷资金转入账外,而且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违法情形。通过分析已暴露的金融机构账外经营中发放的贷款行为可以发现两个极端:一种账外贷款是典型违法的,对贷款人特别是关系人的审查敷衍了事,没有完备的借款合同和借款凭证或根本不签合同,而只是仅凭一张转账支票或者其他会计凭证就把大额资金贷出,贷款的担保物徒有其名,抵押形同虚设,保证人根本无代偿能力等等;另一种账外放款则是手法隐蔽,花样翻新,表面看起来符合贷款要求,比如将贷款贷给空壳公司后立即转出、由关联公司循环担保、明知担保物有瑕疵或不保值照样贷款等。有的还形成了出资方、金融机构、用资人三方勾结,事先谈妥资金数目和利息条件,然后由金融机构在账外将资金“指定”贷给用资人的情况。

三、对我国现行立法的反思和建议

我国现有的法律和法规对账外经营行为缺乏准确的定义,账外经营方面的立法现在比较薄弱,没有系统性,缺乏整体的思路,存在救急、救火的现象。基于此,笔者建议:

(一)对账外经营进行科学的定义

建议把账外经营规定为“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违反金融、会计法规和金融机构内控制度,逃避金融监管,对存贷款、结算业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不如实在会计账册中记录和反映,或隐瞒其他法定会计事项以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目的的行为”。既强调其违反会计制度的特点,也突出其违反金融监管、违反业务法规、自行其是的特点。

(二)对现有的金融法律、行政法规中关于账外经营的规定加以充实

现在只有《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对账外经营行为作了概括性规定,笔者建议在高层次的商业银行法中对账外经营行为作出原则性规定,在关于存款、贷款、结算的专门法规、规章中对各种账外经营行为作出更为细致的规定,然后在处罚办法中归总其成。

(三)增设账外经营罪代替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发放贷款、拆借罪

篇9

一、目前高师院校面临的就业困境

(一)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师院校生源规模急剧膨胀。师范类毕业生数量增幅与各地用人单位师资的有效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近几年中小学扩招力度渐缓。大中城市教师数量也呈现饱和状态。金融危机促使打工子弟生源“返乡回流”,民办院校也出现了用人紧张的态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二)教师行业竞争加剧

一是国家政策规定:非师范类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可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加入教师行业。致使师资来源渠道日趋多元化,他们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占了原本属于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二是随着中小教师待遇的逐步改善,教师行业业已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职业。综合两方面因素可见教师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三)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择业积极性较低

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式进一步加剧了高师毕业生的逃避与恐慌心理,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使得部分毕业生出现了消极悲观的情绪。 “毕业即失业”的焦虑严重困扰着即将迈出校门的师范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对就业前景失去信心,对自己失去自信,甚至对生存失去信心。加之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流程以及就业信息不能及时把握,不能给予自身合理定位,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求职技巧,’主动择业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普遍存在。

(四)用人单位录用门槛水涨船高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向高校招聘的单位和岗位呈下降趋势,发达地区及沿海地区中小学教师超编状态严重、财政负担沉重。为减少学校开支、提高办学质量、优化师资结构、扩大学校知名度,不少用人单位都对高师毕业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但注重其教学技能和思想表现,而且对学历、学习成绩、职业证书等都进行层层筛选。有些发达地区的县级中学甚至原则上只接收重点院校的研究生。

(五)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多年来高师院校的办学方向较为单一。在就业市场多元化、灵活化的当今社会,师范类毕业生普遍出现社会适应性不强。动手能力差的现象。好像进不了教师岗位做什么都显得无所适从。在教师行业日趋饱和的态势下,高师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矛盾又更加凸显出来。加之师范类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学校还不能准确、及时的了解未来几年师资市场的需求情况。扩招的盲目性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师资市场的需求。教育质量滑坡,毕业生从教的实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核心竞争力未能有效彰显。

二、突围对策

高师院校毕业生是教育战线上的宝贵人才资源,师范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尤其在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应认清形势、齐心协力、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共度就业难关。

(一)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理性应对就业危机

“虽然从世界范围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并非面我国特有现象,而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产物.”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师院校要务必提高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抓紧抓好。

1 为毕业生搭建就业信息平台

可以说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让毕业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各类招聘信息。就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抢占就业先机。因此各高师院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高度重视校园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整理就业信息,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构建并完善院校间、部门问、地区间就业信息平台。共享招聘信息,让毕业生对各地就业方针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充分利用就业网的先导作用,减少求职成本,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 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

各高师院校务必要把《就业指导课》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加强对毕业生择业观、就业观的教育。让其充分了解国家和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找准自身定位,适度调整期望值,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面对高师院校女大学生比例较高的现状,高校应着重加强对女性毕业生心理疏导课程的开设和市场意识培养,让其减轻心理压力,使她们尽快适应多元化、市场化的就业环境。让其“了解用人单位一般对大学生选录招聘中所顾虑的内容和社会各行业职业岗位性质的用人特点.根据自身优势来确定求职就业策略”。引导毕业生立足多层次、多领域就业,鼓励他们到基层、西部地区和民办院校建功立业。

3 让自主创业成为就业的“亮点”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所产生的冲击,自主创业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一项有效方式。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但目前高师院校毕业生能够成功实现自主创业的人数还相对较少。师范类院校不同于工科类院校,学校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就业面较为狭窄,加之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生存技巧,好像离开教师岗位很难有所作为。因此高师院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把创业教育课程带入课堂;把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带入校园;“成立创业者协会等社团,举办创业大赛、青年创业论坛”,教会大学生去发现创业机会,把握创业商机。

(二)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1 加强对高校招生规模的科学预测

为尽快解决供需不平衡和结构性不合理矛盾,政府应加强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宏观预测。协助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指导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要,改革师资培养模式和结构,使培养与需求达到和谐统一,培养“适销对路”的师范人才。

2 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对教师录用、聘任、流动提供制度保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考试,按规定程序择优聘用,招聘的专业、人数、标准要公开。在就业非常时期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建立正常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补充教师人数不得少于自动减员人数。加大对农村和西部地区教师招聘力度,给予去西部、基层、农村任教的毕业生更多优惠政策。要合理清退代课教师和教学不合格教师,对年龄偏大、身体有病、教学困难的教师实行退养,空出编制招聘应届本科生。在教师行业日趋饱和的态势下,国家应杜绝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行业就业,切实保护师范生从教的权利。

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在高等教育质量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各高师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师范生培养模式上突出教师教育理念,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规范教育实习,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在专业设置上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高校领导要深入中小学调研,认真听取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呼声。把用人单位看中的面试、说课、试讲环节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推进专业素质教育,促进毕业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篇10

Abstract: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defines cash flow as cash and cash equivalents of the inflow and outflow. Cash flow can be divided into operating cash flow, investment cash flow and financing cash flow. In general, the operating cash flow could better reflect the company's ability to create value, it is thereflects of company's own capacity to create cash flow, coping with financial crisis and improving operating cash flow position needs the enterpriseto implement sound financial strategies and establish operating cash flow budgeting, implement the operating cash flow of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and reduce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inventory, lower production costs and use deferred payment means, to carry out external financingactively.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营性现金流;对策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operating cash flow;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008-01

1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一是控制生产经营规模,避免过度扩张。一般来说,当经营环境恶化或者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企业应该贯彻“稳字当头”的策略,本着先做强再做大的宗旨,适度控制生产经营规模,精炼主业,尽量回避高风险领域,避免过度扩张,以确保企业财务和经营性现金流健康稳定。

二是坚持“量入为出”的财务原则,促进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企业经营性资金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企业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和数量上的多寡,一旦流入不能满足流出的需要,经营性现金就会产生缺口,乃至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危机。可以说,形成经营性现金流缺口的主要原因是现金流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入不敷出,因而避免缺口生成的有效方法就是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来调配经营性现金。企业应先衡量经营性现金流入的时间和数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数量的经营性现金流出,以保持现金流的平衡。

三是适度持有现金余额,增强财务弹性。弹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财务弹性是指企业对资金特别是现金的安排留有余地,手持适度的现金余额。

2建立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

开展预算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在经济活动发生前就对经济活动全过程所需资源进行筹划和部署,以促进经济活动按计划、有序地开展,进而控制经营风险。与筹资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相比,经营性现金流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和推销费用、缴纳各项税款等方面,内容涉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最复杂、最频繁,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经营性现金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失衡,形成现金缺口,产生财务危机。鉴于经营性现金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确有必要建立经营性现金流的预算制度。

3开展经营性现金流预警及控制

建立和执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只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而不能确保完全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由于现金流预算方案是事前确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受诸多因素影响又与预算方案存在差异,因此企业不能因为事前制定了预算方案就一劳永逸,仅靠执行预算并不能确保经营性现金流万无一失。

对企业来说,应事先设定现金流偏差预警界限,在执行现金流预算过程中时常关注各项预算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一旦现金流数据越过预警界限,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时间上或数量上调节现金的流入与流出,使其趋于平衡。如果预计将会出现现金缺口,则要及时寻找弥补缺口的现金来源。对于当期现金缺口,可以通过上期盈余现金或者新筹措现金来填补。

4控制应收账款使用规模和使用时点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减产、停产甚至关闭破产的企业不在少数,导致产品社会需求明显下降,直接造成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出于促销的需要,企业被迫给予产品的下游买家更多、更长的采购账期,形成企业应收账款。然而赊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促进销售量的上升,但由此占用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资金,并带来货款回收风险,直接减少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企业有必要在赊销和维护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之间作出合理抉择。

控制赊销,适度使用应收账款规模,就是要将应收账款额度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结合起来,将应收账款额度和使用应收账款的时点纳入预算体系,在维持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平衡之间确定应收账款使用额度和使用时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于防范风险和稳健财务策略的需要,企业在实行赊销策略时应量力而行,不应该仅仅为了多销产品而放任赊销泛滥,造成应收账款过度膨胀,致使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入不敷出,以致产生财务危机,陷入经营困境。

5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控制企业存货水平

众所周知,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之间呈反比关系,存货增加就意味着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减少,因此控制存货对维护和改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很重要。

存货可分为原料、辅料和产成品。为了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企业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存货。但鉴于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反比关系,为了维护健康的现金流,有必要对企业的存货水平进行适度控制。设定原料、辅料、产成品的存货额度要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即根据预计销售量或销售订单倒推确定产品生产量,然后按照产品生产量倒推确定原辅料的采购量。供、产、销环节的计划衔接,可以有效平抑过多的存货,减少企业经营性资金的积压,有利于达成经营性现金流的良性循环。

6采用延期支付手段,调节经营性现金流出量

经营性现金缺口的生成是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出现失衡所致,减少经营性现金的流出量可以调节和弥补现金缺口。而延期支付是调节(减少)经营性现金流出量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