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学习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学习管理

篇1

论文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趋势中,源自企业界的知识管理理论为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另一条可行途径。从知识管理角度,从收集、整理、保存、传递和分享、创新几个层面探讨如何对英语学习策略做知识管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实现终身学习。

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源自企业界,指有效获得、储存、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使得储存在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为显性知识,在本组织内得以分享和创新,进而发挥知识的最佳价值,促进个人及组织的革新与持续发展。知识管理不仅是企业经营制胜的关键,也为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学校和教师可以运用知识管理手段,塑造分享式的学校新文化,有效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整合和建构,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目前不乏探讨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但探讨学生有效学习的知识管理还颇缺乏。

英语作为学生未来接触国际信息的主要工具,其学习成效至关重要,而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知识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学习策略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及时应对知识的变化,进行学习的革新,从而真正实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但多数学生不知道哪些是有效的学习策略,或者虽然略知一二,却不知如何做;还有的虽然知道如何使用,但不会主动为之。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试就知识的收集、保存、传播与共享及创新等几个层面,探讨对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语言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它既包括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也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而采取的宏观策略。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常能根据任务的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策略。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改进外语学习方式,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还可以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知识对语言学习有积极的反拨效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英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和运用英语学习策略,使他们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就能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更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英语学习策略属于隐性知识,如何才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它们呢?知识管理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二、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知识管理是个不断螺旋循环的复杂过程,涉及了知识的收集、组织、分享、调适、使用、创新等。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可遵循以下步骤:

(一)学习策略知识的收集

学习策略是个人长期积累而来的经验、智能、秘诀等,是一种体验性知识,难以从外表察觉,属于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确认学生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策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将隐性的学习策略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要收集真实可行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直接观察法、访谈法、自我反省等方法,了解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或学习任务下,会使用哪些学习策略;也可以在学生实际执行某项学习任务时,要求他们边做边说出整个认知历程,以分析他们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有声思考法);或者采用同侪教导法,即在成绩好的同学教导成绩差的同学或高年级学生教导低年级学生时,记录整个过程下来,从所教内容推知其所拥有的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整理和归类

收集到学习策略知识后,应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类。首先要对所收集到的学习策略加以分析,判断和筛选出有价值的策略以便传递和共享,并根据学习策略的类型加以归类。例如,可以借鉴学习策略研究专家Oxford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61:(1)记忆策略(Memorystrategies):帮助学生存取信息;(2)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iges):用于学习语言活动中,包括学习者如何接受语言材料、如何组织语言知识、如何理解语言结构、如何提高语言操作的技能等;(3)补偿策略(Compensationstrategies):使学生在自身语言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进行交流,例如利用非语言线索猜测意思、用同义词替代或迂回解释表达等;(4)元认知策略(Metaeognitivestrategies):用于对自己学习策略的使用进行评价、管理和监控;(5)情感策略(Afectivestrategies):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动机、态度,保持信心;(6)社交策略(Socialstrate.iges):使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三)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

整理和归类的过程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或更为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然后需要再将这种形成团体共识的知识加以外显化,成为具体、明确且可有效使用的组织知识,这就是知识的保存。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制作成学习策略使用手册,这种保存方式简便易行;另一种是运用信息科技,将知识编码,储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并创建网页提供在线学习,这种方式能突破时空限制,便于检索,并能提供即时反馈。

(四)学习策略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促进组织更有效地分享隐性知识。唯有通过密切的交流与分享,知识才能充分获得发展并发挥最大价值,进而提高学习成效。学习策略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四种:直接训练、经验总结与分享、同侪教导、个别诊断与辅导的动态评价(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先进行问题诊断再接学习辅导)。其中,第一种途径最为普遍。

直接进行策略训练常用的方法包括:讲座与讨论、讲习班、将策略编人教科书中、基于策略的英语教学,也可以将策略训练融人课堂教学中去。不少研究发现,策略训练能弥补学生因认知能力的不足而造成对学习的不利影响,当学生再次遇到类似学习任务时,就知道如何应用,也能获得较佳的学习效果。因此专家建议,学习策略的教学应采取直接教授为佳。要在课堂上渗透英语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采用隐藏式训练方式,即通过设计好的材料和活动训练学生使用某策略。例如,通过完成课本中的练习,学生在学习中自行确定、模仿和自我评估诸如自我监控、记}乙、合作等各种学习策略。这样,策略训练就与常规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起。教师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策略进行详细解说,让学生辨析策略的使用,并示范如何将该策略应用于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系统地给学生提供练习和自我评估的机会,让他们能将所接收到的知识加以组合与理解。下表以Ofxord归纳的六种学习策略为例,举例说明了这些策略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各项教学活动中可进行的训练方式。当然,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和各自特点,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策略训练。

随着学习策略训练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策略意识逐渐提高,就会发展出成功组织和进行自主学习的技巧 “。他们对学习策略越熟练,就越能将学习策略加以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会逐渐减轻,而学生的学习责任则会日渐加重,符合现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潮流。

(五)学习策略知识的创新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变革与创新,唯有将知识创新融入到教育中,教育才能持续发展与革新。要实现学习策略的创新,一方面在直接训练或分享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学生通常能创造出新的策略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能成为下一轮收集的对象。整个流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动态循环过程。另一方面,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知识的分享与合作,捕捉实际授课过程中激发的创意,发现新的适用的学习策略。就这样,新的知识又被创造出来,继而加以传播和分享,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内容与情境之中,促使全体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益。

篇2

论文摘要:在知识 经济 时代,如何借助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工具提升学习力,从而提升竞争力,已成为大家面临的一项极为现实的课题。本文探讨了知识管理工具支持学习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 发展 ,人类已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懂得如何利用知识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未来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你已获得的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比别人学得更快。”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对学习力在 企业 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所作的评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摄取、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而如何提升学习力又成为这个课题的关键环节。对此,有的学者认为利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工具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将成为有效提升学习力的方法之一。

    一、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美国vandr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课题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简称ct-gv ) 992)提出了“锚式情境性教学”( anchoredinstruction ),并设计了一系列的 电子 教材和相关软件,比如《jasper解题系列》( the jasper woodburyseries ),此教材由一系列的历险故事录像组成(如旅行、经商等),由这些故事衍生出有待学习者解决的问题。在《jasper解题系列》教材中,交互性视盘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借助这些视盘,学习者可以看到真实生动的事件,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真实的问题情境。而且,在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访问故事中的有关片断和信息,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快速浏览。

    简·赫瑞德特和罗·欧利沃(jan herringtont&ron oliver)曾经考察了按照情境性学习理论设计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对高水平思维的影响。研究者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内容所做的分析清楚地表明,情境性学习多媒体软件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维持学习者丰富的高水平思维活动。

    由此看来,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工具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与特点,为学习者尤其是新手,提供一个开放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会与这些问题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使学习者认识到问题的意义,对之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迅速开展求解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力。

    二、创建可视化、交互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力的提升

    知识管理工具可以模拟各种现象、过程、系统或器具,学习者通过与可操纵、可观察的交互式情境的互动活动,开展探究和发现式学习。例如,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微型世界”是一个小而完整的知识领域,可为学习者提供探索式学习的真实可靠环境,学习者可以在其中更清晰地思考,更有效地探索某一领域中的知识,检验自己的假设,发现微型世界的 规律 。la〕目前,研究者们已经研制了许多模拟、建模软件,比如几何画板、thinktools等。

    知识管理工具还为抽象知识的可视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思维的可视化和直观化,从而支持了学习者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过程。例如,概念地图(concept map)就是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可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头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三、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整合

    学习力的发展以丰富的、开放性的信息、知识等资源为基础,知识管理土具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各种类型的知识资源。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著名 教育 技术和教育心理专家marcia c.  linn进行了“知识整合环境”( knowledge integration environ-ment,简称kie)和“ 网络 科学 探究环境”( the web一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简称wise)等项目的研究,并研制了一系列的软件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整合和科学探究提供了有效的环境支持,包括:网络笔记本(netbook )、网络证据资料库(net-worked evidence database )、轻松交谈(speakeasy )工具、知识整合指导(knowledge integration coach )和过程跟踪工具,这些研究项目的意图是帮助学习者发展整合性知识和科学理解力,并帮助学习者通过认真而有效地使用互联网资源而实现知识整合的目的。知识管理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并且帮助学习者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帮助其提高学习力。

篇3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 知识管理 整合

[分类号]G250.76

1 引言

众所周知,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EL)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和依赖性,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被完全理解和利用。

到目前为止,国内专家和学者在KM或EL的单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提出建立适合KM的组织管理机制、技术机制以及有利于创新、交流、学习和知识应用的环境和激励机制;分析了KM的各种工具;中涉及了数字图书馆KM中的知识生产、知识组织、知识营销和知识人员的管理等问题。但在EL和KM整合方面研究的文献很少。国外专家和学者在KM和EL整合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中,作者强调KM和EL是出于同一个目的:使学习便利和组织能力发展;但是他们坚持两种不同的观点:KM涉及组织的观点和EL强调个体的观点。中提到关于KM和EL整合中短期性能支持和人们长期能力发展支持区分的问题。则强调了另外一个重要观点:个体应该能够认识趋势,并确认他们正在从事的日常工作或主题的内在关联。因而一个新的学习系统要求具有不同的、创新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基于KM和EL的特征及关系,分析和探讨两者整合所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热点。

2 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基于访谈的研究表明,KM和EL之间的感知连结没有开始运转,即整合的思想在实践中很少实现。KM和EL在概念和技术层次上的整合如此薄弱,究其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整合面临许多障碍,主要表现见图1。

2.1 概念层次上的问题

通常可以将一个典型的工作场所分隔为一个工作空间、一个学习空间和一个知识空间。为了能使学习有效,这些空间必须连结在一起。但由于每一个空间有其内在的结构,该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使用它的人们的智力模型,因而会在这三个空间之间出现一个认知分离问题。将已有的KM概念模型连接到学习活动和现有标准中也会出现概念层次上的问题。

2.2 技术层次上的问题

如上所述,工作、学习和知识空间中的每一个空间在不同的技术系统中实现。这些空间包括特定的桌面应用、EL平台和KM系统。每个技术系统有其潜在的内容结构,这将让这些系统整合和集成变得非常困难。

2.3 忽视学习过程问题

KM着重强调学习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一部分,并聚集于特定的非正规学习形式。KM系统聚焦于知识获取、存储、检索和知识的调度。然而,它们没有明确地强调学习过程自身,而学习过程是有效学习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此外,KM没有充分认识到应以组织的形式促进面向有目的的学习。

2.4 引导度提供问题

如上所述,能力发展大多发生在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期间。学习过程通过自我组织行为来表现自己的特征。从而可以得出: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完成这些活动需要在相关领域具有某些技能和专长。许多KM系统很少甚至没有为无经验的个体提供引导,而许多EL课程则提供太多引导,并且阻止学习者自我引导学习,这被认为是整合KM和EL的一个主要障碍。它们的导航或内容选择和隐藏则显得不灵活。根据结构主义者的学习观点,知识不能被传送到学习者,但可以通过学习者个别地构造和社会性地联合构造。学习系统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宽范围的服务,以便帮助和促进知识构造,因为学习者自己可以对来自不同途径的学习主题构造出有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一种特定的学习方法。这意味着提供给学习者的引导度应该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

2.5 忽视背景问题

学习的观点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得到发展,这些观点强调人类的任务总是依赖于它们被完成时的情况,即它们会受背景的特征和关联影响。KM和EL都有一个有限而又孤立的背景因素。首先,EL解决方案通常没有考虑在有组织背景下发生的集体学习和基于真实世界需要的学习目标;其次,许多KM观点忽视了信息块的传递不必表示用户获取新知识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是,如果个体的背景和特征被忽视,则学习可能不会发生。

2.6 内容构造和注释问题

理想地,整合KM和EL也意味着有组织地利用可用的知识资源作为学习素材。这将伴随着许多困难问题,因为与KM相反,EL主要强调传递个体化内容,开发存在于学习素材中的关联、链接和交叉参考。这个过程要求将素材构造成相对较小的片断,这些片断可以通过建议的方式与更大的对象相结合。此外,所有片断和已结合的对象必须用足够的元数据来注释,以便提供关于与其他对象关联、先决条件、陈述方式等信息。关于这个工作,只有一小部分可以通过自动化完成,而大部分需要手工来完成,并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2.7 交互性缺乏问题

用于EL的KM系统中的信息块经常缺乏交互性。学习任务和活动是好的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吸引学习者并让他们加入学习过程通常可以增加学习动机和收益。通常,KM系统中的信息块没有为教学而设计。为了成功地重新利用这些信息块,需要将它们嵌入到交互学习活动中。此外,交互性概念缺乏操作定义。

2.8 动态适应性问题

自适应系统通常努力监控学生并选择下一个学习步骤。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顺序适应性课程阶段:适应性课件阶段和动态课件阶段。尽管适应性课件阶段创造了适合基于静态学生模型的学习者需要,但是动态课件阶段可以观察,并根据学习者的进步动态重新产生课程。在将来,特别是动态课件的适应性,更可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在KM系统中,适应性可以帮助重新利用现有信息用于教学。但是,传统的EL系统通常没有为动态选择和学习材料的先后顺序安排做好足够准备。

2.9 内容认知不足问题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EL系统不支持识别主题间的趋势或相关性。对学习者来说,就是要让EL变得足够认知,令人感兴趣,阐述清楚等。

3 解决方法

如上所述,KM和EL的整合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面临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整合方法及其解决方案则显的尤其重要。基于KM和EL的特征,阐述KM和EL整合解决方法,如图2所示:

3.1 能力管理

构造一个框架,在能力和任务或性能结果之间设立一条连接,能力发展可以看作是单独控制学习过程

而不是一个中心管理发展的开始。组织需要支持个体,工作任务须与学习途径相关,即所谓的非正式学习。支持工作和学习的环境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它必须为学习目的提供内容,并支持学习者找到合适的内容;第二,它必须支持学习的交互性,如在项目结束之后安排一个课程会议,或者向督学者和专家请教。此外,为了满足已定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目标,依照加权训练方法学潜在的应用,能力管理能够用于开发训练路径。

对于该方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能力性能框架。然后,就可以通过学习者在完成任务时的情况来诊断其能力状态,根据此状态得出个体能力差距,从而确定学习者的能力状态。只有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能力性能框架,采用动态适应性技术和措施,能力管理方法才能在KM和EL整合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2 交互教学

在KM系统中创造交互教学,远离静态知识组件,为了学习目的,现有素材可以被讨论和重新利用。一个会话型诊断(CDA)能够根据技能提供诊断,学生或教员可以利用它来访问教学资源。CDA模型基于一个学习等级,在该学习等级中,技能被分解为必不可少的子技能,并且指明这些技能间的关系。

对于交互教学方法,我们认为需要注意下列几个关键环节:①用于EL的KM系统中的信息块必须具有交互性;②要能吸引使用者;③在每个交互状态中,需通过对最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询问,以便将问题数量或成本减到最少;④给予使用者适当的主动性控制度;⑤使系统能够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被询问以及对该问题的解答系统又是如何进行答复的;⑥处理中断(临时主题转移)和子目标(替使用者回答系统问题提供信息或者得出需要使用者回答而其不能回答的问题的信息);⑦容许使用者询问澄清的或阐明的问题;当需要时,使系统也能够询问使用者澄清的或阐明的问题;⑧建立友好而有效的交互模型。

3.3 扩展学习管理系统

通过开发现有的KM技术来扩展学习管理系统,从而达到整合目的。特别地,它可以支持社会学习和协作学习。现有典型的解决方法有最小活动计划方案(MAPs),如图2所示。该方法能够以组织方式培育自我组织学习。这些计划方案能够用一个具有足够启发式的描述框架进行描述,并且必须通过每个接受者来进行解释。该方案虽然不能描述分离的工作过程,但能对组织的工作过程进行编码,并通过包含有目标行为的个体来进行学习。通过现有的或新的KM技术来扩展学习管理系统,建立良好的EL环境和平台,对解决EL和KM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3.4 不同层次上的整合工作与协作

通过把管理员的背景意识结合成学习解决方案的设计,可以改善以组织形式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学习环境应该捕获学习者的背景和特征。环境传递方法应该考虑背景,例如通过裁减内容来为学习需求或长远的学习战略服务。最终,当为信息或学习目的重新使用这些材料时,KM系统中存储的大部分资源在这样的情形下被创造。

要使该方法有效,重要的是处理好概念层次、过程层次和技术层次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每个层次所面临的具体整合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具体问题,要根据EL和KM的特征,采用相应的措施,并通过措施的优化和综合来实现整合目的。

3.5 用虚拟界面整合KM和探索性EL

探索性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经验,这些经验能为识别知识模式提供机会。虚拟界面并行支持用户多重询问。在两类与EL相关的领域,作者可以论证他们观点的可行性。这两类领域为:①动态仿真,学习者需要探索仿真结果如何受各种条件的影响;②信息恢复,包括探索性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从因特网上收集信息资源。

EL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EL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习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虚拟界面或接口来进行EL,并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3.6 标准和KM技术对整合的支撑

IMS学习设计模型化语言支持KM和EL的整合。通过使用KM掩模方法论,为知识资本设计EL活动。由文献[8]和IMS相关知识可以知道,IMS学习设计信息模型能够用来模拟学习课程。根据EL和KM整合的特点,我们认为用IMS学习设计信息模型来模拟学习课程,需要考虑下列要求:①课程模块分解,即课程必须能由多个单元构造;②嵌套分解,课程必须能由其他课程来组成;③选择性,可以指定课程哪些元素是强制性的,哪些元素是可选择性的;④顺序性,即组成课程的元素需有先后顺序之分;⑤完成性,课程元素完成的要求和课程自身能够被指定;⑥条件分解,能够指定包括哪些课程元素和排除哪些课程元素的条件;⑦规范性,必须以一种正式的方式来描述课程,以便实现自动化处理;⑧互操作性,必须支持互操作性,以便不同的支撑系统可以共享和交互信息。

上面讨论了几种KM和EL整合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强调通过改进KM系统的学习功能,借助开发KM技术,发展学习管理系统等来实现KM和EL的整合。可以看出,EL和KM的整合的重中之重就是营造良好的EL环境,而构建良好的EL环境又离不开好的KM方法及其管理系统。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是强调要营造或创设一种全新的EL环境,这是整合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EL和KM的要素或主体是人,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新取决于个人的参与程度,知识共享和创新在整合过程中非常重要。

4 未来研究热点

综上所述,在EL和KM领域之间存在更强合作的趋势。这样的整合有潜力显著改变对终身学习教育的理解。随着EL和KM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两者的整合研究热点展望如下:

当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来满足学习目标时,必须考虑教育学方面、心理学方面以及它们当前的背景;未来的论题是如何处理不完全的、动态的用户背景信息。

学习目标与能力发展非常相关,它们与任务结果而不是学习指定的主题相关联;应用学习等级来支持EL和KM之间的连接。

解决方案的发展越来越集中在促进自我导向和自我组织学习方面,而不是系统所提供的指定课程;能力发展应该是单独控制学习过程而不是一个中心管理发展的开始。

通过使用能力性能结构,自动能力造型可以实现自动化。由于这些结构集成了完成任务的能力,则造型可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得以实现。

基于启发式而不是描述式的框架更具有灵活性。在未来,自适应教学被认为是很有前途的方法:自动交互性可以创造交互教学而远离静态知识组件。

由于KM和EL整合要求学习内容有足够的交互性、个性化以及内容可重新利用,KM和EL的整合与完好的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高度相关。由于学习者和系统交互的复杂度增加,加之不同媒质的使用、已增加的元数据集和适应性需求,必须考虑EL内容的软件化。

新的方法应该着重强调匹配现有健康发展的KM与EL规范和标准。这将促进知识结构与学习行为结构及学习内容的知识块之间的转化。

最后,要说明的是:学习不仅仅是通过提供内容和使用正确方法,而且必须通过有目的行为和真实工作任务的参与来运作。

篇4

关键词:图书馆 学习型组织 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50-02

近年来,图书馆构建学习型组织和进行知识管理成为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但研究视角往往局限在各自相对独立的领域,如何有效发挥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1 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图书馆显性知识的管理

知识管理既是现代管理的热门话题又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显性知识的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两个方面。就显性知识的管理而言,图书馆学习型组织对显性知识的有效搜集,显性知识的存储,显性知识的整理,显性知识的应用四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目前图书馆知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网络虚拟资源馆藏化和馆藏资源数字化两个关键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中前者是指将网图书馆络信息资源进行重新归类,重新整合和重新组织,实现信息储存有序化,在此基础上深加工信息内容,最终形成数字化知识储备库。后者则是整理图书馆收藏的非电子化文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之数字化、电子化。其中包括特色数据库建设(体现本馆馆藏特色);书目数据库建设(体现系统化和条理化);信息系统建设(体现自动化现代化)。这就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策略和知识管理的理念并结合图书馆实际的管理状况,开展信息数字资源的建设。这就要求现代图书馆有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和强有力的组织做保证,而图书馆建立学习型组织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在现代图书馆建立学习型组织并创造具有浓厚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创造能力,建立一种符合人性的、高度柔性的、能持续发展的高效组织。在这样的高效组织中,给每位个体成员创造了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平台,通过组织型学习,使馆员的创造力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故要求图书馆员要获得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必要知识,这些相关知识包括:

1.1 与研究方法相关的知识

现代图书馆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系统分析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知识,前者有助于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中把握知识管理,后者有助于提供方法论指导。不但要及时吸纳本专业的新知识,还要涉猎相关行业的知识。通过不断掌握更新信息技能提高自身研究能力和应对工作的能力,因此图书馆人员在项目设计和方法管理等方面要掌握相应的信息知识不但提高了图书馆专业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又为发展现代图书馆工作技术方法的提供了条件。

1.2 与文献相关的信息知识

在当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网络化覆盖几乎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趋势迅速发展,大有取代传统知识载体之势,但传统纸质文献并没有马上消亡,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图书馆人员熟练掌握纸质文献及其信息知识仍然必要,在图书馆管理、文献管理、档案管理、资料管理等方面仍有优势。为满足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促进社会建设,现代图书馆专业人员为了胜任处理网络化、数字化以及多媒体信息还要熟练掌握数字信息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才能更好为知识管理服务。

1.3 相应管理有关的知识

现代知识管理一方面表现为对知识的管理,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人的管理。人是万物之灵,是知识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所以图书管理对人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图书馆专业人员不仅要了解科技管理方面的息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知识,还要对学习型组织有影响的相关知识。图书馆专业人员要将与读者供求信息进行组合匹配,才能保证知识传递顺利发生并促使其顺利进行。

1.4 与技术相关的知识

现代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十分熟练掌握的图书馆技术知识,其中图书信息检索技术是图书管理的工具性知识,现代图书情报检索系统的设计是知识管理中的手段性知识。现代图书馆专业人员还应该十分熟练地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熟练掌握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管理知识。总之,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完善馆员的现代知识结构,有力推进现代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

2 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

现代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就是让那些主要存在于人脑中,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各种技能、经验以及合作伙伴间只可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通过管理促进其在图书馆员之间、馆员个体和群体之间、部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图书馆和兄弟图书馆之间的单向和双向流动,在流通的基础上,经过不同知识要素的彼此作用和有效整合进而实现各种功效转化。图书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挖掘图书馆员的潜在知识能力。因此,通过建立图书馆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应营造一个积极的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创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倡导图书馆员的进取、学习、创新的精神。同时加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以保证馆员专业知识的扩充和更新,防止其过早老化和停滞不前。对于那些通过参考咨询、情报分析等方式创造新知识的图书馆员和那些通过讲座写作、出版和辅导等方式与人共享自己经验和隐性知识的馆员予以激励和表扬。

(1)通过知识共享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实现隐性知识的共有和共享,而知识共享的内容又包括两个层面: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馆员之间交流时的转化;相关知识在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流动。不管任何组织,其90%的知识都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因此要释放这些隐性知识,是目前图书馆管理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迎接这一挑战,图书馆可通过学习型组织这一平台,鼓励馆员之间互动、分享彼此的经验成果,营造出和谐的知识共享氛围,使知识从馆员个体拥有向馆员群体拥有转变,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竞争能力和整体业务素质。

(2)通过图书馆建立学习型组织,强化图书馆人力资源,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任何一个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图书馆也不例外。信息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员,更应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和信息素质。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行隐性知识管理模式应以培养知识型馆员为主要,制定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图书馆人事管理规章制度,如岗位培训、人员聘用、奖励激励等等制度,同时重视对馆员终身教育与职业培训,不断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充分开发馆员的潜能和智慧,把开发图书馆员的知识管理资源作为提高现代图书馆工作效率的首要途径。最后,努力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转变图书馆职能,从而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

3 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克服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制约因素

3.1 人的因素

人是知识管理的灵魂,图书馆知识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包括两大方面:(1)对读者的管理;(2)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这两种管理由于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再加上工作人员的素质各有差异,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知识的认识也不相同。同时,由于图书馆中不同的知识对于不同人员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加强图书馆员工的职业素质培养就十分重要,学习型组织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3.2 组织文化的因素

组织文化是文化形态范畴,是组织的历史见证,组织文化在图书馆知识交流与知识积累过程中传承精神和规范保证的作用,在一个持续学习的积极组织文化氛围支撑下,图书馆既承上启下,有继往开来,发挥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特质。同时,通过学习型组织的自我更新和校正,既改变图书馆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推动其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可谓一举两得。

3.3 技术的因素

信息技术是实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具,它为知识的分析、识别和信息编码模式提供技术支撑。传统图书馆由于对读者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重视不够,这给图书馆知识的分析、识别乃至提取造成了非常大麻烦,甚至造成障碍,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不容易沟通与分享的隐性知识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因此,通过图书馆创建学习型组织,一方面使图书馆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馆员自身的素质。其中包括:(1)终身学习。即在组织的成员中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促使图书馆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2)全员学习。即组织的管理层、决策层、操作层要全心投入学习。(3)全过程学习。即学习贯彻于图书馆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要构建适合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学习型组织属于扁平式组织结构,即从最下面的操作层到最上面的决策层之间相隔的层级很少,这样的扁平体制能够保证组织中上下级之间畅通沟通,通过无隙沟通使上下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员工能够直接领会上级的决策思想,上级也能了解到基层的学习动态,有利于克服现代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不良组织文化因素。

4 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图书馆走现代知识服务之路

知识价值和服务价值是现代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知识管理中不论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还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都要落到图书馆管理的实处。知识管理的宗旨是以为人服务为中心,以知识传递和转化为内涵,最终以服务社会转化为生产力为目的。知识服务的关键是立足于读者的知识需求和创新,但完成这一目的,有赖于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能力和馆员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就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有助于图书馆走知识服务之路的功能:(1)形成自学的功能,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已成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分割部分;(2)形成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现代学习理念;(3)崇尚学习、探索、思考、创新的良好风气,激发图书馆成员的学习与创造力;(4)具有开拓进取意识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5)具备学习功能的组织结构和相应制度基础,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因此通过学习型组织有助于现代图书馆走知识服务之路,表现如下:

4.1 有助于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以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资源和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通过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建立,馆员之间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打造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素养精湛的馆员队伍,以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为平台,及时回答读者的问题,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参考咨询服务。

4.2 有助于在图书馆开展专业化的垂直服务

专业化垂直服务是以读者信息目标需要为根本驱动力,以为读者解决信息索取方案为目的服务。要求图书馆馆员具有信息发现意识,敏锐捕捉读者的信息欲望,深入目标读者群体主动询问构通,与读者一道研究其信息需求,通过对需求信息的分析和重组来形成符合读者需要的信息知识。

4.3 有利于以读者为根本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是现代服务的重要发展趋向,随着时展,读者知识需求的层面和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个性化服务越来越突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也要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1)个性化推送服务。即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一定载体,向读者提个性需求的理务。比如通过电子邮件的信息推送服务,或根据读者的不同特点,提供相应的博客信息;(2)个性化推荐服务。个性化推荐服务主要是通过对读者信息兴趣和信息需求的系统分析,以互联网为媒介和平台,主动向读者推荐可能需要的信息;(3)个性化知识决策服务。要求现代图书馆以数据库为载体,对信息内容进一步深度分析,为读者提供能够解决问题智能查询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图书馆学会.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2] 张晓林.数字信息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服务:挑战、应变与再造[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4).

篇5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知识分享;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70―02

一、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概述

关于学习型组织的构想最初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在1965年,他在《企业的新设计》中提出未来的企业是个信息化的组织,并且具有扁平化的层次以及开放化的结构,员工、部门之间也将由从属的关系转化为工作伙伴的关系。彼得・圣吉作为佛瑞斯特的学生,一直致力于研究更理想的组织,并于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这本著作,成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彼得・圣吉指出心灵的转变才是学习型组织追求的实质,他以“自我超越、心智模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为基础,指出:“学习型组织是由一群能不断增强自身创造力的人组合而成的团队或集合。”而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点就在于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特点,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战略来推进组织学习的实施,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有效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集成了信息型组织中以“技术”为主和知识创新型企业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两者有机融合,更有效地实现了知识转化。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由主要依靠劳动力和有限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以知识资产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与此同时,知识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开始风行于欧美各国。如今,位于“世界财富五百强”之列的大部分企业已经把知识管理应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很多。被较为广泛认可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由APQC公司(美国生产和质量控制协会)提出的,他们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采取的有意识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简而言之,知识管理其实就是通过对组织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而有效的管理,实现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交流、应用和创造,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学习型组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认识,照搬照抄

现阶段,很多企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时候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一系列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这些理论方法都是建立在西方企业管理特点上的,与中国企业的发展基础和阶段大相径庭,在员工的素质和领导层的管理水平方面,中国与外国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只是单纯地模仿国外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只能适得其反。

(二)领导重视力度不够,组织成员缺乏行动

很多企业领导者对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视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更别提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推广到企业的每个层面和角落。这就导致组织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企业员工,根本不了解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他们不会去关心那些与自己工作无关的知识,这就严重阻碍了组织中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也就因此偏离了轨道。

(三)只见显性知识,不见隐性知识

许多企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显性知识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对企业来说更为珍贵的隐性知识。一方面,隐性知识不易被察觉的特点要求企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挖掘;另一方面,想要真正习得隐性知识,将其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就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模仿、学习和领悟。

(四)刚性制度的限制,知识传递和创新受阻

由于一些刚性制度的限制和束缚,组织难以实现结构的扁平化,从决策层到操作层中间有太多的管理层次,知识在层层传递的过程中被遗漏或歪曲,这样对组织的学习非常不利。此外,刚性制度也限制了组织的创新性,墨守成规的组织难以具有革新精神,这就给知识创新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三、如何运用知识管理更好地促进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学习型组织――从纵向上看,学习型组织要求人人都能学习,营造一个全员学习的文化氛围;从横向上来看,学习型组织致力于提升每个组织成员自我超越的意识,从而实现企业成员的终身学习。而实现这两个维度的目标的最佳手段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一)建设具有特色的学习型组织

企业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制度要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相结合,了解组织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明白哪些知识的分享、积累和创造能够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等,清楚地掌握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组织从最能构筑竞争优势的知识项目着手导入知识管理系统。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也是如此。在理解学习型组织的真正含义,把握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借鉴知识管理制度的建设理念,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经营特色和企业文化相联系,建立真正富有成效的学习型组织。

(二)实现团体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

1.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成功与否,领导者的重视程度是一个关键因素,知识管理则能够促进领导者对知识的重新认识。知识管理要求领导者改变过去一贯的管理风格,多与下级员工沟通和交流。同时,领导者以身作则,亲身参与讨论并无私地分享知识、技能和经验,激起了其他员工对学习的强烈欲望,使得他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

2.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下,领导者还可以在组织中建立学习型团队,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由此创造一个彼此信任、坦诚和团结的学习环境,最终实现学习型组织内的团体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

(三)促进员工隐性知识的学习

1.知识分享平台是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很好的一个途径。在平台上分享成功案例,一方面,员工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知识专员通过对案例中运用到的技术进行分析,从中萃取出案例中隐藏的知识资源,并将其收入到企业的知识库中。可以将优秀经验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也可以分享典型的失败案例,帮助员工有效借鉴已有的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2.员工在平台上分享的隐性知识多是自己能够感知到的,但是有很多员工对自身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并不自知。知识专员就运用专家访谈的方法来挖掘隐性知识,深入探讨这些明星员工的工作行为,引导他们将自己蕴藏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并把访谈内容结构化,整理成文档或课件放入企业知识库中,供组织成员学习。

企业知识管理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结构化带来了许多方便,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使得组织高效地兼顾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个方面的学习。

(四)促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1.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要建立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通过该平台,企业每个员工都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客户关系等分享到平台上,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成为企业珍贵的无形资产。在平台上,员工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交流实现互补知识、创新知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组织中金字塔式等级型结构的缺点,知识的传递和分享主要是在一个平行的面中进行,这就促进了学习型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有效提高了组织知识传递和分享的效率。

2.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知识管理中,企业可以用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创造另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组织中的网络交流工具多种多样,例如E-mail、QQ等,这些工具使得知识几乎可以同时被传递到不同层级的员工手上。此外,组织成员如遇到什么难题都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向专家进行询问,这就保证了组织扁平化的知识管理。同时,还能降低沟通的成本,缩短知识传递的线路,有效避免知识的误传、漏传和失真。

参考文献:

[1]罗俊娴.WEB2.O环境下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平台构建与实例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王华.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J].商业时代,2012(27):92-93.

[3]王玲娜.浅谈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学习型组织的建设[J].经营管理,2011(10):133-135.

[4]凌培亮,吴少红.成人教育中学习型组织的创建[J].中国成人教育,1996(12):9-10.

[5]山巍.以知识管理为抓手创建学习型组织[J].红旗文稿,2010(19):28-29.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 电子化学习 信息共享空间 大学图书馆

[分类号]G250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一种集服务、设施、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于一体,能够促进用户学习、交流、教育、研究、协作的服务模式与工作空间。本文探讨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e-learn-ing)融合的可行性、障碍及其融合模型。

1 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审计、获取、创造、共享、应用、保护和评价等活动的系统管理以达到提高个人或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电子化学习是利用电子数字技术通过不同方式(如互联网、内部网、外联网、卫星广播、录音及录像带、交互式电视及光盘等)来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分别属于不同领域,但是两者紧密相关,因为电子化学习需要恰当的知识管理帮助学习者尽可能获取所需的内容与正确的信息。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具有相关性与互补性,而且IC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1.1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相关性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在目标与技术上存在共同点。一般说来,组织知识管理的总目标是建立“组织大脑”或组织记忆系统,知识管理把知识作为组织的重要资产,关注组织行为中知识的作用,旨在促进和管理知识创造、转化、应用等流程来创造价值,并鼓励个人通过创建知识资产或参与论坛使个人知识显性化。知识管理不仅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作为知识管理最终目标之一,而且可以把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过程(如知识创造、知识连接、知识更新、知识存取、知识应用)整合起来,构成一个无缝连接的知识学习循环(learning with knowledge cycle),并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支持有效组织学习所需的知识活动,包括学习者知识构建与合作学习。

电子化学习集中于个人新知识的获取和支持这一过程的技术方法。电子化学习可以利用各种电子数字技术,帮助个人大脑构建与获取有教育意义的知识。电子化学习在开始阶段,可被认为是维持学习者和教育者可利用的电子资源库的过程,这与知识获取与知识组织有共同点。学习结果与其说是知道某些事实,不如说是掌握某些实际技能和开发某领域能力,即进行了知识开发。因此,电子化学习可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工具。波兰图书馆员协会利用电子化学习平台一-BIBWEB能够获取如下领域的新知识与新技能:①开发远程学习课程的方法;②电子化学习技术;③内容管理;④国际项目管理;⑤新技术项目协调;⑥图书馆员专业社群需求分析;⑦大学生课程与证书的有效性分析;⑧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1.2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互补性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两者具有互补性。从知识管理观点来看,学习者需要经历知识协作、交流、共享、获取、创造、分发、存储等个性化过程以便获取知识。知识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中学习:①知识协作与交流工具,如群件、工作流系统、电子邮件通讯、聊天室、工作区、论坛和电子公告板,可以帮助学习者寻找领域专家或相关知识,或通过知识协作与共享创建知识;②社会性软件,如社会网络分析、主题图、网络日志、简单内容聚合、播客(podcast)、照片分享、人际网络、虚拟现实、博弈和共同编辑,可以帮助学习者一对一或一对多分发、传播、交流和分享各种多媒体信息;③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包括搜索引擎和分类工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分类与索引、内容管理、知识制图,也可帮助学习者存储与吸收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个性化管理;④通过收集所有学习者的共享信息,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分布式、个性化知识资源库,从而加速学习者学习进程与提高学习效率。

从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社会化、外化、综合、内化)来看,电子化学习有助于改进知识管理五个阶段(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认知)效果,并增加反馈阶段:①在知识社会化阶段,能力与技能测试有助于鉴别组织内具有专门兴趣、技能和知识的人员;②在知识外化阶段,通过给人们传授知识的教学系统,知识可以被人们掌握,并改进知识获取过程;③在知识组合化阶段,有关产品和流程知识可以被组织起来,同时运用教育技术使学习知识更有效率;④在内化阶段,能力和技能测试能用来发现那些缺少完成工作所需知识的人员,为他们提供在线培训,并利用评估和学习方法确保他们学到所需的知识;⑤在认知阶段,当人们需要某种知识以完成某项任务时,电子化学习可以利用培训为他们提供支持;⑥在反馈阶段,评估可以提供有关人们如何学习以及他们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3 IC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IC可以突破图书馆物理场所的限制,以图书馆为中心整合学校相关机构(如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研究所等)和资源,在校园范围内为学习者和知识管理者提供一种协作与交流的虚拟社区。

1.3.1 IC可以为电子化学习和知识管理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例如:①提供电子化学习和知识管理共用的网络与数字设备,包括无线存取、互联网连接端口;②提供知识交流工具,如在线讨论小组、合作论坛等,在知识提供者与需求方之间建立便捷的交流渠道;③提供知识表示语言,如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为学习内容标注详细的信息并同时完成知识描述;④提供对学习对象的内容管理来定制电子化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并同时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

1.3.2 IC可以为电子化学习和知识管理的融合提供资源保障 IC集成了多种信息资源,既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也包括大量电子文献、网络文献、数字音频和视频资料。这些信息资源不一定非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也可以分布在Ic中的某个地方,如学校计算机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这样,大学图书馆就可利用过去无法利用的合作单位的数字资源,在Ic内更好地进行知识组织、文献传递、参考咨询、专题服务、教学辅导、在线学习、学术研讨等多种活动。这种信息资源整合及其相关活动既可以更高效利用学校整体信息资源,减少图书馆与学院(或系)之间可能存在的资源重复

建设,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辅助作用,促进更多的知识交流与学习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创新。学生也不必非去图书馆或计算机中心,而是可以在某个知识节点咨询问题,然后接收来自于图书馆员工和其他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教育与学习中心作为Ic合作伙伴也可以帮助教职员工开设新课程或改进教学方法。

2 信息共享空间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障碍

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尽管是可行的,但会遇到来自于观念、技术、功能、内容、交互性等方面的障碍。

2.1 观念障碍

尽管知识管理、电子化学习、IC三个概念并非今日才出现,但是许多人对三者的整合心存疑虑。比如,也许有人认为大学图书馆是一个收藏并提供文献资料借阅的物理场所,不可能变成一个虚拟的IC、学习空间或知识空间;也许有人认为大学图书馆可以组织与提供文献资料,但是不可以进行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更不用说实现两者的融合。这些认知缺失将会阻碍一些人利用Ic来进行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以及把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与学习活动连接起来。

2.2 技术障碍

由于Ic实质上是一种工作空间、学习空间与知识空间,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图书馆,涉及校园内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与支持,因此,要实现Ic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的系统或集成平台,如专门的桌面应用系统、电子化学习平台以及知识管理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本身的内容结构,从而使系统的集成更加复杂,由此会遇到许多技术上的障碍。

2.3 功能障碍

知识管理多半把学习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一部分,关注一些专门的非正式学习(如实践社区中的学习)和致力于知识获取、存储、检索与应用等活动,却不能清楚地解释电子化学习与能力开发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对于那些没有经验的个人进行电子化学习只能提供少量指导,甚至不能提供任何指导。然而,许多电子化学习系统提供太多的课程指导以至于阻碍学习者进行自我学习,在知识组织与利用上并不灵活。因此,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存在功能障碍,影响了两者的融合。

2.4 内容组织与注释障碍

理想情况下,综合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也就意味着把组织内所有可利用的知识(如文献、人员、经验、操作方式、流程描述等)作为学习资料加以使用。这会引发一些问题,因为与知识管理相比,电子化学习更加重视传递个性化内容和利用学习资料中现有的各种关系、关联和参照。这就要求对零散的学习资料进行结构化处理,使之组合成为更好利用的对象。除此之外,所有零散的和组合起来的学习资料都必须利用适当的元数据进行注释以提供所有与其他对象、技术条件和显示方式等相关的信息。然而,这种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自动进行,大多数必须由人工处理,且需大量时间,从而引发内容组织与注释障碍。

2.5 交互性与动态适应

电子化学习利用知识管理的一个障碍是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常常不是用于学习指导,且缺少交互性与动态适应性。为了在学习中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它们必须嵌入交互式学习活动之中,或者根据学习者个人需求与偏好定制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案。然而,传统电子化学习系统常常不能对学习资料进行动态选择与排序,也不能识别日常工作中的各种相互关系或个人从事的主题,从而产生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交互性与动态适应。

3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

要克服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障碍,大学图书馆除了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印发学习资料、设立专题咨询等方式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对知识管理、电子化学习、Ic三者的认识,从而克服观念障碍以外,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与设施建立基于Ic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系统。近几年来,面向的电子化学习系统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例如,克里斯蒂和冈本(Cristea and Okamoto)研究了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面向的web远距离教学系统。吉扎蒂(Guizzardi)等人分析了支持课堂外学生和老师交互的、面向的对等帮助桌面系统。本文把多系统应用于Ic以构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模型。

3.1 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框架

多系统(multi-agent systems,MAS)是指由行为像的多个自治构件组成的系统。技术和多系统提供了一种新方式来设计与实施开放分布式复杂系统,包括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在图1所示的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框架中,学生、老师和信息提供者是主要的用户,作为学生和老师个人助理的两个与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一起构成了框架的基本部分。另外3个构件(MAS、知识管理系统(KMS)、电子化学习系统)被用来提供网上学习与教学所需的服务。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构件为学生传递所需的资料、学习活动、支持与系统活动。系统活动不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但是系统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如用户文档更新、用户身份验证。学生与学习过程之间的有助于过滤无用的信息,并处理所有系统活动,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工作量。对于老师来说,的作用是不同的。当学生提出的问题送到多系统,而多系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时,它就会把此问题传递给老师。学生的反馈、意见与建议以及老师的教学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的帮助下将得到获取与存储,并经过滤与加工,可以成为提高系统效力的知识。

3.2 面向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

基于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框架,可以设计面向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见图2)。它分为4个层次:用户层、层、KMS与电子化学习系统层、基础设施层,各层之间可通过有线网或无线网实现内容交互。在用户层,学生、老师和其他信息提供者利用客户端机如个人电脑,经内联网或局域无线网访问该融合系统。在层,提供了知识管理和电子化学习的多种,主要包括学习如学生1、学生2、学生N;教学如老师1、老师2、老师N;设施,帮助,检索,身份管理等。在KMS与电子化学习系统层,主要包括:①进行知识管理的各种管理器,如门户管理器、工作流管理器、知识流程管理器、内容管理器、查验管理器、网络爬行管理器;②与知识管理相应的管理对象,如门户文档、知识库、多媒体、课程资料等;③进行电子化学习的多种管理器,如资料管理器、考试管理器、学习过程管理器、图书馆管理器;④与电子化学习相应的管理对象,如学生记录、考试或评估、数字图书馆等。在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大学图书馆以及经校园网连接在一起的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院系研究所与资料室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支持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基础设施与协作平台,并与用户、各种、KMS和电子化学习系统共存于同一个Ic中。在这个Ic中的用户,通过互联网与校园外的教育机构、信息提供者或其他相关人员可取得进一步联系与交流。

这个融合模型把学生、老师和其他信息提供者聚集在Ic中,不仅有助于用户进行知识管理,如从不同信息源(如大学图书馆、院系资料室等)获取相关知识、进行工作流控制、促进学生和老师的知识分享与知识创造,而且可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种协作交互学习环境以及广泛的用户服务,如在线学习、课程指导、论文写作、项目合作、个人助理、技术帮助、人际交流等,从而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

篇7

论文摘要:立足于知识社会和不确定性社会?分析企业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关系探讨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

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成为必然

1.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前者指为人们解决问题在意识层提供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出来的知识?后者指用于支配行为操作过程的知识。其本质是用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支配人的行为。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包含两个内容:技能和认知策略。所谓“认知策略”是指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或程序控制了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例如企业家分析、判断、预测市场发展变化规律时所形成的思维活动模式就是一种认知策略。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社会之中。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知识对社会活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又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组织、个体交互作用的范围变广?频率加快?程度加深?从而使人类行为的预期、过程、结果等产生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1.2企业发展与不确定性

按照复杂性科学对企业发展的解释?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反馈动力系统(曹庆仁等?2001)。从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除了有简单浅层次的规则和可探明的影响因子可供依托和控制外?企业面对的是大量的复杂、深层、内隐多变的问题?如市场问题、经济形势变化问题等。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既有已建立的正式规则和行为模式的合法系统所构成?又有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关系、非正式的个体行为等影子系统所构成。合法系统虽然以确定性为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影子系统更是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川。因此?企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但又会带来风险。在不确定性社会中?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1.3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工具

1.3.1企业知识.企业知识从其显性化程度可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可以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内隐知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通过隐喻、直觉、顿悟、技巧等方式暗合之意的知识。从企业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从企业内部各岗位职能的角度可以分很多专业知识。因此?企业知识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包含了有关组织的经验、价值观、被证实了的信息、有事实依据的见解以及分析力、判断力、实践操作力等要素的动态组合。

1.3.2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野中郁次郎在其《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 )5提出了著名的es ci知识转化模型。认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沿着野中郁次郎的思路?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的流动和转化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张庆普、李志超,2002;饶勇,2003曹兴,徐媛媛2004)?建立了seic的扩展模型(饶勇)?将社会知识纳人到企业知识体系之中?还突出了组织隐性知识的积累过程。因此?企业知识不断地积累和转化过程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解决自身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2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

企业知识如何积累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和目的。换言之?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因此?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企业知识进行积累和转化。彼得·圣吉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勾画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整体方案?从组织学习的终极目标来看?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野中郁次郎从知识在组织内相互流动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企业发展是在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

3获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

3.1成功智力与学习型组织

智力被看成是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智力的知识观看?“智力”?实质上指后天习得的智慧能力?也就是习得的认知能力或习得的智力(皮连生2003)。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根据智力对人的实际影响?将智力划分为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做出预测?而成功智力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的目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协调、平衡时?智力会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因此?使企业及其组织成员怎样习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发展所需成功智力的范围较广。迈克尔·茨威尔认为?支持组织成功的三大能力基石是:组织中领导层的能力;组织中员工的能力;企业文化是否能培育能力并使之最大化。企业的成功智力主要表现在行为能力上他根据长期对企业的咨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具备的行为能力有5个方面36个项目?主要包含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管理能力、领导艺术等内容。

3.2成功智力水平取决于组织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认知科学的主要概念。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主体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要素。企业知识的流动转化、积累、升华等过程?必须建立在以组织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提升及其高级化演进的目标基础上来。因为企业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由此可见?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是将个体知识汇总起来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累积更不是信息的堆积和简单流动?而是通过顺应和同化?智慧地运作企业资源(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完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认知结构将企业资源用知识统合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方式、目标等的设计必须围绕完善组织或群体、团队或个体的认知结构来进行才能系统地获得组织的成功智力。

4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模型

4.1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模型。

个体认知结构演进过程就是个体用旧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并采取适宜行为顺应新环境而构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图1)。一个新认知结构的建立?就会获得新的能力(或智力)模式—心智模式得到改善。当信息以知识的方式进人旧的认知结构时?要经过一系列内化过程?才能以信念的形式纳入认知结构?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足以解决变化了的环境所产生的新问题时?重构认知结构的需要便产生?顺应过程也随之发生。每一步认知结构的演进?也是知识丰富化的过程?促使个体成功智力得到提升。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是一个永续不断的过程?但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演进的速度快慢不同?同化和顺应的程度不同等。

4.2组织认知结构构建过程模型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群体智力(或智慧)?群体智力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新的群体认知结构的结果?外现于组织的产品、技术、服务、组织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形象之中(图2)。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在组织中通过两种学习式—正式学习(培训、示范、规范、正式沟通等)和非正式学习〔熏陶、感染、非正

篇8

【关键词】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企业

0引言

顶岗实习是影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十分关键的因素,它旨在将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化为实践,培养实习生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顶岗实习是将学生安排到对口专业的岗位中,通过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企业对实习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能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就业积累经验,厚积薄发[1]。学生在学校处于一个相对保护的状态,对商业化的社会缺乏认识,通过实习,也能带来一个全新的视野。

1实习管理背景

1.1文化背景

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维持持续高温,高职是为国家输送专业型的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基地。近期,高职院校正在飞速发展中,其构造在不断的建设、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以实践为诉求点,以学生能力为载体,目的是培养出一批批全面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和国家输送栋梁之才。而在此,顶岗实习是实习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2制度背景

高职至始是教育事业中的重点,按照国家制度,促进职业技术学院的推进和教程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已开设顶岗实习环节。在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上岗工作,边学习边动手。而作为顶岗实习生,学生既是在职员工,又是在校学生。由于顶岗实习程序较为繁琐,牵涉范围较广,其流通性大,而我国关于顶岗实习的研究还未有实质性的突破,故在制度上严格控制,管制以及提出纲领性方针尤为重要。国家出台多种文件来规范实习管理,使其更加合法化,让实习管理有法可依,为其做出基本的纲要,由此证明顶岗实习在教育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高职学生实习管理现状

2.1就业信息获得方式

随着先进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就业信息获得方式也丰富多彩:如网络招聘、电视广播、杂志等,企业举行的各种在校招聘会,以及人才市场的流动,身边人群的认知传递等。学生可以根据平时兼职在社会积累的关系,以及老师的推荐,也可通过前程无忧,中国英才网等专业的招聘网站获得。如若没有审核该企业的真实情况而擅自前往或前往未知名工厂,可能会提高其危险系数。顶岗实习的实习信息大部分是学院给予的,经过严格的审核通过才放心交予学生[3]。学校对于招聘的企业都会要求其出示营业执照等材料,程序较为正式,出现问题的频率较低,不过,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许多材料均可伪造而难以分辨,加上学生年纪尚轻,其阅历较浅,极易上当受骗,这也给学校优化实习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因素,例如,有些工厂常常以工作任务轻以及薪酬丰厚来诱惑学生,其实质是否如此无可厚非,但有些学生也会上当而前往,以至于后来才发现问题所在,故很难控制,可能会带来更为难以控制的问题。

2.2交流协调问题

2.2.1实习生问题

通常来说,实习企业遍布全国各地,本市也好,外省也是,很难以确定学生能在一个地方实习,故范围十分宽泛,且不稳定,有时也会根据工作内容出差,如若更新联系方式而没有及时的告知老师,或因通信的阻断而无法联系,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很难跟的上,导致无法获知学生近况。而有些学生对顶岗实习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不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导致在实习过程中兴趣严重缺乏,不能持之以恒。

2.2.2企业问题

许多学院的考核标准时在实习前给学生发放实习实践表,让实习单位在上面写上对该实习生的工作评价,并盖章,表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认可,通常在工作期间学生与企业都是各司其职,在实践表的反馈很难跟上,而学生的重心也放在工作上,很难有精力去关注这类信息。导致信息失去了其时效性,学校无法获得相关情况然后提出措施。

2.3关于师资力量

2.3.1实习管理中的漏网

顶岗实习生既是在职员工,已为企业提供服务,但没有该公司编制,并没有签署相关的合同协议,又作为一名学生并未在学校学习。处于这种尴尬的地位,校企双方都可能疏忽对其的监管,在学校内老师都有其自身的工作,同时带几个专业,本身就比较繁忙,以为学生在企业已有培训,学生只有在临近毕业期间才回到学校请求老师进行论文的修正与审核。另外,有些实习单位由于自身业务的发展,内部运作繁忙,没有时间将重心放在实习生身上,忽略了对其的培训,以为学生在校已有完善的工作指导课程,于是形成在实习管理中的漏网。

2.3.2企业内部培训师与学院老师交流不频繁甚至为零

同为在某一学生的投入的师资力量,只有相互结合,优势互补,才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导。目前中国的教育形式都是一个老师来带领多个学生,而学生在企业内部可能有一个或多个老师,双方人数形成差异,另外,企业内部的老师多为企业老员工,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企业战略管理与操作上更有能力,而作为学校老师,其专业理论知识更为丰富些,所以在技能对接上会有一定的阻碍,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

2.4学生的利益维护

实习生在岗主要面临的问题有:薪资报酬、人身安全。一方面,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实习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该用人单位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培训,收纳实习生,指导其学习专业技术,顶岗实习中学生有权利获得相应的薪资,而不是无偿劳动。另一方面,有许多学生的实习单位可能在工厂或工地现场,其危险系数也较高,自身安全无法得到确实的保障,实习生如若在实习期间遇到危险导致安全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学生有权利得到相关的赔偿,或必须的权益维护。由于实习生没转为企业正式员工,无法获得企业编制而使国家没有确切的法案来维权。

2.5 定期探访

目前我国顶岗实习管理相对较单薄,缺乏对于实习生的系统培训,而有些院校在监督上比较松散,实习未能有实质性的突破。故而学校在一定的时间探访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工作情况,是实现实践质量体现的有利手段,通过定期探访,可以获得实习生具体的状况以及其表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校期间属于一个相对被保护的状态,走上社会,可能会一时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较为现实的社会会让学生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而自身工作成就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心境。由于学生分布地区比较广泛,探访所能触及到的区域比较有限,导致少数学生难以顾及到,故应主要从此方面着手解决。

3结束语顶岗实习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学生管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提高方面还有待改善。上述分析的问题渐渐显露,这都大大的制约着顶岗实习的质量,学生走向实习岗位,将面临与校内完全不同的环境,可能会无所适从,学校只有不断的充实实习管理,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训,以及动手操作的独立性,让学生学会务实的技术与能力,做到全面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国家的发展进献绵薄之力,才能确保实践的胜利成果,才能实现其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233-02

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强调个性发展、实行目标管理、学制弹性化等鲜明的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提供一个符合中国市场经济实际、具有职教特色的学分制课程体系,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所谓学分制,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每个学生必须获得的总学分,以取得的总学分作为毕业生学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实质是将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效果的量的单位,并与衡量学生是否毕业的质的标准结合起来。学分制的最大优点是学生个体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基础、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时间,通过选择学习课程、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来自主安排学习,学生个体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学分制结合不同的学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一般常应用的有三种类型。一是学年学分制。是指学分与学年制结合的教学管理形式。该学分制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学习年限,但在课程设置上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并以学分来计量学生在规定学年中完成的学习量,它适应于办学力量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二是绩点学分制。是指学分与绩点结合的教学管理形式。绩点学分制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若干等级,用绩点或权重的多少来表示,与学分结合成学分绩点,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三是弹性学分制。是指学分与弹性学制结合的教学管理形式。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获得学分情况,可以提前毕业。

学分制是一种灵活的教学制度。在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下,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观念、培养目标、招生就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评估体系、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等将进行全方位的制度创新,才能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有以下优势:(1)更加适应围绕总体培养目标变化开展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有利于开展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活动,使之有合法的政策依据,有相应的考核和管理措施。(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学生可以在修完相应的必修课程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性的学习某些专门技能和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弹性学制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通过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以提前完成学业。(5)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根据平均学分绩点的评优办法比过去根据平均成绩评优更加科学、合理。

二、制约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

1.观念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沿用学年制进行管理,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认为,实施学分制只不过在学年制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选修课程,没有从内涵变化上认识学分制,没有通过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学分制;有的期望学分制管理能立竿见影,将学分制当作灵丹妙药,好像学分制管理一旦实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就自然增强,学习成绩自然提高,学生的行为自然规范。

2.师资问题。实施学分制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学生在选择课程的同时选择授课教师。没有一定数量的师资,无法形成竞争机制,难以实现学生选择教师;没有一定质量的教师,开不出更多更好的选修课,制约了学校的吸引力和发展。学分制的实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还要求教师教书育人,管教管导,这些都对师资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每位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多样化需求,必然要开设更多的课程,提供更多的能力训练项目,承担这些课程的讲授和能力项目的训练比学年制管理需要更多的教师。现有的师资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素质都与学分制管理不相适应,加上扩招,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超过1∶20,教师忙于备课、上课、管理学生,达到了超负荷运行状态,很难再开设选修课,因此,学生选教师这一条就更难实现了。

3.学生问题。有些学生并不完全清楚自身的个性特点,对个人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设计或期望,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在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课程和能力训练项目时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或者存在盲从心里,随大流,课程学习、能力训练中缺少主动性,对课余时间安排也欠合理。

4.硬件问题。实施学分制后,选修课的开设打破了原有班级的界限,需要更多的公共教室;需要配备更多的仪器设备和其他条件;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更多的图书资料、阅览场所和更多的上网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机会;为加强学生能力训练,需要更多的技能训练场所和实训工位。目前,许多职业学校教学条件与学分制的教学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是教学安排难、教学和训练效果不大理想的重要原因。

5.管理问题。实行学分制后,教学由按班级统一管理变为班级统一管理与课程分散管理并举,教学管理更加繁杂,选课管理、上课管理、考试管理、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善配套,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还较落后,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还不令人满意。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如何适应学分制管理,形成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还需进一步摸索和探讨。

三、夯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的基础

1.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适应学分制的师资队伍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条件。实行学分制后,有大量的选修课要由教师承担,如果选修课数量不足,学生将无课可选;如果选修课质量不高,内容贫乏,学生将学无所获,这都将影响学分制的实施。

2.改善实践条件。高等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实践平台。实行学分制后,随着选修课量的不断增加,学科教学班级所需的教学场所尤其是实践场所也必然随之增多;传统的以行政为主的教学班级将被一个个以学科和课程为主的教学班级所替代。

3.改革课程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式外,为了配合和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教学形式:一是远程教学课程。采用弹性学制后允许学生先就业再学习,但就业后的学生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可能性极小,采用自学考试和网上教学的方式将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二是技术项目开发。为了鼓励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可以将参与技术项目开发作为选修课程,由校学术委员会对其开发项目进行评价,根据项目完成的质量,通过论文答辩后给予学分认定。

4.加强教学信息化管理。实行学分制工作面广量大,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是必由之路。在试行学分制工作过程中,随着课务、考务、教材、选课、登分等管理软件的开发和运行,为学分制的顺利推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对策

1.切实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前提。教师要从观念上接受学分制,它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根本性的改革,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人才多样化、复合型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功能观。现代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做人、学习、创新和协作,以逐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同时,还要转变教育只为社会需要服务而忽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念,弘扬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实行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分制。职业院校强调的是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因而,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所修学分中,技能方面的学分要占有足够的比例,要加强实践技能课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技能课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实训设备和场地要有充分的措施予以保证。

2.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但不等于选课制,它所涉及的实际上是对新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方案设计――课程体系的变革。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分制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在教学管理上,要加强课程评估,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采取科学的课程评估方法和正确的评估途径,以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要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从课程的开设、课程的内容到考试考卷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发挥学分制的激励、竞争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必修课中,如一些公共课可打破专业、学科的限制,教师实行挂牌上课。选修课中对那些学生选修人数不多、质量不高、效果欠佳的课程,予以取消或换教师上课。在奖金分配、升职晋级、聘用年限等问题上,都要与教师教学的质和量挂钩。

4.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建设精品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并在网上完善资源库,使学生可以方便自由地共享这些资源,达到课堂学习不足,课后进一步自学的效果。

5.将学分制与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工作挂起钩来。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所以,学分制的教育工作必须与学生就业指导结合起来,要经常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与选课的知识,提高他们对学分制的认识和自由选课的能力。必要的情况下,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对学生的选课与专业方向的确定给予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蒋国平.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调查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4).

篇10

实习教学管理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存在着非常强的稳定性,同时合理的实习教学秩序对整个实习教学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所以它和实习教学改革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实习教学管理是实习教学改革的前提,而实习教学改革也是实习教学管理的目标,良好的实习教学管理能够为实习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它也可以保证改革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实习教学管理也给实习教学改革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它使得教学改革更加诱惑力,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职业院校实习教学管理更加的完善,因此,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将二者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必须要将其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科学化的教学管理。

2传道与授业之间的关系

实习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能够将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不断的加深和巩固,这样就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也能形成更加成熟的技能,另外,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教育,这样也就真正的达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在实习的过程中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对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情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严格按照职业原则和要求来操作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更加的熟悉,找到美感,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的效果。所以在实习的时候,要将知识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职业院校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的技术能力,这是因为,只有更好的掌握相关的与实践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在实践当中更加轻松顺利的完成相关的操作内容,从而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发展和创新。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同时用相关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好的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以往实行的全天都是理论或者是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最好是可以采取理论教学结束之后立即就进行实践教学,这样也就实现了边学习理论知识,边练习实际的操作技能,从而真正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建设,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实习教学中,还要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是培养技能的关键,因此,职业院校的实习教学,要使实践活动紧密围绕相关理论知识展开,使理论知识获得坚实的实践基础,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拓展。

4实习与生产的关系

职业院校的实习教学一般都结合一定的生产工作任务进行。在完成一定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化训练,及实习教学不但要考虑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提高技能,同时也要看到在满足教学需要,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生产出的实习产品。既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又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5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心情愉悦,教与学都会事半功倍。早在一百年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梅奥就提出了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劳动生产率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作态度及人际关系。因此一位有远见的教师管理模式因该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热爱实习,愿意实习,满意实习,开心实习。

6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