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范文
时间:2023-04-04 08:1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自然的美,存于你,存于我,存于天地万物--"只要你懂得欣赏,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是的,发现的灵动点激了美的焕发。美,是寻常的,又是难得的。有时,她会不经常的出现在你的面前;有时,他却需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无处不在,但是这些美却需要人们去发现。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他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是啊!一个人的美,他不仅要美在外表,更要美在内心。一个美的心灵,要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只有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下去,才是完善的美。
以前,我对美的认识并不是很多,那时,我以为一个人长得好看就是美。但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美的看法。
记得那是我十岁那年 。有一天,我在空地上踢足球。突然,我发现有两个过路人在背后对我指手划脚,还小声嘀咕说:"瞧,他多胖,这么小就这么胖,不知道长大会变成什么样?"说着,他俩走开了。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想:胖就胖呗,有什么奇怪的,天下又不止我一个人胖。但是,他俩的话又提醒了我,对啊!要是我就这么胖下去的话,那……我不敢再往下想下去了。
篇2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缺少去发现美的眼睛。”这是罗丹的一句名言,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
当身边的一些小事,只要你用心去看,他也体现着一种美;一种乐于助人的美。当穿马路时,看到一位老人,行动缓慢,你只要伸出你的手,搀扶着她一起过马路。这就是一种美。
在这次5.12汶川大地震后,只见到处都有募捐点,到处都是感人事迹,当看到电视里一个个悲惨的故事,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令人催然泪下,一位乞讨的老人用了八天的时间乞讨,攒够了115元人民币,转身投进募捐箱;淮海路上的无偿献血车上挤满了前来献血的人们,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在我们小区里,在第一时间也举行了捐款活动,当早上,居委干部拿着募捐箱,刚刚站在门口,身边就围上了很多人,当他们知道是为灾区捐款时,纷纷自觉的排起了长队,一位老人看到大家排着长队,便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排着长队?”“我们在为灾区捐款呢!”“哦,那我也要捐。”他摸了摸口袋,“早上出门忘带钱包了,你帮我排着队,我这就取钱去。”说完,匆忙往家赶去,看着他的背影,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了;一位小朋友,妈妈带他去吃早点,当他看到募捐箱时,他拉了拉妈妈的手:“妈妈,我不吃早点了,把买早点的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吧!他们还饿着肚子呢!”听了孩子天真的话,再一次让人感动。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美吗?
什么是生活中的美,就是这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小事。啊,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篇3
【关键词】主题 课堂观察 提问
“课堂观察”是学校教学教研的重要手段和策略,而这种课堂观察活动来源正是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不足或缺陷,借助观察调整教师对课堂的关注点,改变教师对课的认识、理解和评析,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实用性的观察表格制定、规范性的现场观察活动,让我们的老师看到平时没有看到的一些信息和数据,更看清楚了课堂的一些本质现象,看透和了解了课堂的一些真谛和价值。
一、由表及里,了解现状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一改之前的“听课本”模式,而是采用了观察表的方式进入课堂。尝试了几次表格式的听课,体会到观察的味道。我们在以后的听课中一直采用一类主题的观察表,记录发现其中的问题:
首先在几次课堂中,教师提问问题数量总共分别是14、7、21、13次,教师提问的关键词或引起观察者注意的词语偏少:具体表现在:形态、发现、看见、感觉、样子、比较等,都是一些比较表面化的提问,在教师提问后的停留时间上2秒以下一共32次,3秒4次,4秒8次,5秒9次。
在进行表格数据的整理和分类中,我们发现:首先教师对课堂的提问次数偏少,很多的时候以“是不是”的状态出现偏多,提问的问题具有思考性的不多,有时只是注意中高提示或必然的答案的出现;其次是教师提问后等待的时间比较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来回答,这样的提问显然不具有思考性;提问的问题前后关联性不强,对学生的美术学习缺少一种联系。
二、顿生疑惑,解构问题
(一)惑知源起
根据观察的结果,我们不仅有点惊讶,更有一种不安。我们的提问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带着问题和思考我自己查看了以前的一些教师录像,由于观察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我发现很多的老师在提问上有如下的一些表现:
(1)把问题变成简单的对错。
(2)问题不具问题的基本形式。
(3)问题前后难度梯度缺少,课堂中前面的提问在后面还有出现,有的是变化了问答的对象,有的是变化了问题的内容等,让孩子思考一下、讨论一下的问题偏少,孩子的发现性思维得不到论证。
(4)教师提问时的技巧有待于提高。
(二)思考提问
(1)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对问题的难度、常规性的把握。
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然而隐藏在背后的却是一种对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解读深度、难度、广度的分析。在观察的《生长的植物》一节课中,教师上课后第一句话是:你们会画树吗?同学们纷纷举手,教师接着马上又问道:谁能来黑板前画一棵?接着学生画,教师说道:我也来画一棵,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三个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学生回忆和记住了生活中的树的形象符号,更进行了一种比较,发现了其中的不同,教师利用极少的问题和有限的时间直接进入课的重要,还挑战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教师出示了很多树的图片,又一次进入了深度观察和欣赏中。如教师问道:它的老表现在哪里?如果让你用线条的方式表现这棵树的老,你会怎么表现?……生活中的树都是这样吗?你还发现了那些不一样的美?……这一组问题的提出显然让孩子从外部感觉到内在形式特点上都进行了关注,学生沿着教师的提问一步一步的走进了树的“美”中,感受到了那种美得独特表现。提问中也蕴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一种关注和表现。
(2)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课堂的根本,从观察到的数据我们发现,很多的教师在提问中仅仅注意了问题本身,忽视学生的反应,这个是最大的错误和问题所在,在4次观察中,55次提问中后马上要求回答的有32次,4秒―5秒之间的只有17次,而且集中的在2节课中表现出来,有两节课几乎都是2秒以下的问答,这样的显现背后是什么呢?是教师缺少了对提问后的学生反应的关注、理解。提问其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一次次的升入,提高孩子的求知的办法和能力。
三、把握学生,重构提问
(一)提问前,多预设同类问题,看学生神情。
由于学生的变化和多样性,因此问题的提出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很有压力,而是教师在课前就预设大量的同类问题,看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提出自己的问题,确保“一炮开门红”,让学生感觉到美术课的乐趣和学习的一种满足感。在教学中,如果更多的关注孩子、观察孩子,那么我们教学效率会更加明显。
(二)提问时:解构问题要素,强化问题的一种延续性及梯度,重构问题
一问一答得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学习厌倦,而恰当、有层次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思维,更有利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深入。解构问题能有效帮助老师把握教学的重点,没有充分的把握问题内容很难找到问题的关键。一个年轻教师在上《色彩世界》一课时,课的重点是黄色调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她问了如下的几个问题:“请小朋友看一下,你在画面中找到了那些颜色?他们是什么颜色?有什么特点?这些颜色好看吗?其中的黄色给你什么感觉?”等一直在具体的颜色名称上下文章,始终找不到问题的关键,这样很难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大大降低了课堂提问的价值。而在问题要素上做的好的老师却会很好的使用问题,让问题成为教师自己上课的一种前进动力。
(三)提问后: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足够的时间是保证提问的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根据观察的结果和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自然的联系了他们的关系;提问后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效率的问题是不是成正比,当一些简单的问题被提出时,我们发现孩子立刻又了反应,但是当有了一定难度的问题提出后,如果教师还是希望学生立刻又反应,并且反应到你的答点上的话,那么就会犯下“一错再错”的毛病。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教学中,提问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及时巧妙的把握教学问题,我们的美术课堂才会更加的有趣而艺术。
【参考文献】
[1] 王大根编著《美术教案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版
[2] 崔允t编著《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
一、看图认字,开拓想象
想象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形象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生字配上简笔画,如:教学“日、月、水、火、山、石、田、土”时,让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图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画般浮现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文字“动”起来,初步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
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原有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联系起来,从而激起探索祖国汉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丰富想象,生动地识字,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常常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
(一)猜字谜识字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如果让他们单调地读、记生字,则效果很差,甚至产生厌倦。“猜字谜”识字以其幽默风趣、朗朗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引导小朋友自编、互猜字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如:“三人同日去观花是‘春’。”“一口咬掉牛尾巴是‘告’。”“一半水里游,一半吃青草是‘鲜’。”“心里尊敬你是‘您’。”“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是‘美’。”我发现,在让学生猜字时,就连一些平时不爱发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猜谜识字,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有利于提高识字效率。
(二)“加”“减”“换”识字法
“加”“减”“换”识字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加一加、减一减、给字换衣服识字法,就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字形、部件、独体字等,进行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就成了新字的方法。如:禾+火=秋,日+月=明,白+水=泉,植-木=直,睛-目+日=晴,朋-月+日=明等。学生在数学课上学过加减法,在语文课中也有加减法,觉得很好玩,在玩的过程中识字,使学生乐学、好学。让他们根据每个字的特点,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激活,思维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二)比较识字法
汉字中大部分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其形旁的区别和声旁的联系识字。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比较识字方法识字。我发现了一些形声字学习的小秘密: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只要声不变,换上不同的形旁就可以组成一组音、形相近的字。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记忆。如:清、请、睛、情、倩、晴、蜻、精。这几个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声旁都是“青”,它们的韵母都是“in”。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再如“火、伙”、“半、伴”,虽然这两组字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还有“妈、奶、姐、姑、娘”,因为妈、奶、姐、姑、娘都是女的,所以这些字都是女字旁。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牢固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提高识记效率。
三、自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如果孩子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好的方法识记。郭思乐教授在阐述“生本教育体系”时强调:“事实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丰富的来源,是对于所学材料意义的感悟。”我鼓励他们开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同时,课堂上给予一定的展示空间,让他们读、讲、演、说,这样,可以激发更多孩子的主动识字兴趣。
四、游戏识字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就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如:玩玩字卡:学生小组协作学习,通过玩字卡认读生字。摆――边摆边读,一人一张,不会的可请教小组同学;读――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齐读自己的字卡,可找出难认字拿在手里或摆在一旁;考――学生互相考认字卡,自己不会的跟人学,别人不会的想办法教。
五、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大舞台
篇5
在多年的初中作文教学工作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学生如果缺乏写作材料或不会选取、提炼写作素材,作文水平就无法提高,因此,笔者在教学别注意指导学生选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中,学生产生那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写出那些“言之无物”的空洞作文,首先在于他们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发现、撷取身边的写作材料。不注意观察生活,没有思考生活,没有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以致写出空洞无物的作文。其次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了,阅读面总是局限于看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这样,导致在议论文中没有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说明。第三,材料老化现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没有搜集新材料,材料总是用了又用。第四,更大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大语文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写作中来。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情况,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选材。
1 要求学生注意收集材料
1.1收集来自生活的材料
主要收集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特别是观察生活,这点对获取材料是极为重要的。所以著名作家老舍说:“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录下来。……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如果写《我热爱的一个人》、《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校园一角》等一类作文,写作素材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中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2.2来自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的材料
这些材料大都是写议论文的好论据。笔者鼓励学生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所看到的统计数据、材料事例等,以备写时之需,如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那些人物的先进事迹,就都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或记叙文的感情触发点了。
2.3来自阅读的材料
鼓励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因为学生的活动时间和范围是有限的,同整个世界历史相比较,个人仅凭直感所获得的知识材料实在是太少了。阅读是积累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要获得更多材料就必须通过阅读,广泛地吸取间接知识。实践证明,读书越多,材料积累越充分,写作时,才能做到心之所思,笔之所至,才会运筹自如,“下笔如有神”。
2.4来自其他学科的材料
这要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懂得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语文中来,特别是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知识。如有一道作文题为《站在祖国地图面前》,学生就应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来进行写作,才能写出祖国的地大物博,写出祖国的悠久历史,写出中国人的自豪之感。这样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
2 选材的原则
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秦牧在谈到选材时也说:“好比一颗菜,要摘取最嫩的菜芽来炒肉丝,才上味。……“尖端”材料才能炒出佳肴。这就说明,动手写作之前,选材是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材料如果不经严格的选择,不仅不能体现文章的主题,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要鉴别和选择材料,就必须注意到:
2.1围绕文章中心即主题选取必需的材料
在文章中,主题与材料是统帅与被统帅、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因此,材料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从于表现中心主题的需要。要选用充分有力地表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材料,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即不能表现中心主题就舍弃。有时某些材料挺新鲜、生动,但从为主题服务的角度看,还是忍痛割爱,舍弃为好。这样做,才使中心更加明确、突出。否则,就会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2.2要选取典型的材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指那些能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最能表现写作意图,最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材料典型与否是决定文章高低的重要材料,比如要表现母爱的主题,材料角度有很多:(1)母亲为我送饭;(2)下雨天母亲为我送雨伞;(3)母亲带病为我辅导功课;(4)母亲带我上街买衣服;(5)母亲摔倒时宁可伤自己不伤孩子;(6)母亲为残疾的孩子治病……,这些材料都能反映母爱这一主题,哪些比较典型呢,其中(5)和(6)是最典型的,其它都次之。不过,不同文体的文章对典型材料的要求不同。记叙性的文章,一般要求典型材料要具体生动,因为记叙性的文章不仅要能说服人,而且要能感动人。而议论文则要求典型材料有说服力,一般不必写出具体情节。
选择材料时,既要注意选取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大”材料,也要注意选取那些能够“小中见大”的,同样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小材料。而且材料的典型性,还包括材料的力度,格调要高雅,不能低级庸俗,要符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2.3要选取新鲜具体的材料
所谓新鲜的材料,就是那些具有时代感,足以反映现实精神的材料,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生活、新问题、新经验,以及人们新的精神面貌。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如果我们只是陈陈相因,依相画相,毫无新意地去写别人已经选用了无数次的旧题材,就会失掉文章的新鲜感。为了使文章新鲜活泼,能反映出时代精神,就必须去选用新的材料。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为了更好地表现深刻的主题所选择的具体的,体现细节性的材料,而笼统概括的材料是不感染人的。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日新月异的新生活。
2.4要选取真实的材料
篇6
一、增加自主选择权,让班本种植课程更具吸引力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花儿盛开,万物复苏。班上的小菜地马上就可以种菜了,在课程设计之初,我就想改一改以往由教师决定的方式,增加幼儿的自主选择权,让幼儿决定今年种植什么。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一次“我的种植,我做主”的讨论会,让孩子们来说一说自己想在我们班的小菜地种植什么蔬菜,并说出原因。等大家都说完后,我们进行投票,得票最多的蔬菜就是今年种植的内容。孩子们听了我的建议之后眼睛立刻亮了,思考了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hh说:“我想种圣女果,圣女果酸酸甜甜的可好吃了!”小鹏说:“我要种黄瓜,给它搭架子以后,它能够顺着爬,很有趣!”经过孩子们积极的讨论、投票,最终我们决定种植黄瓜。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着眼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学习,幼儿当然会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
二、改授“鱼”为“渔”,让班本种植课程更具探索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因此我在班本种植课程的实践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教育方式,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培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相结合,让幼儿自主尝试、学习、体验与交流。
1.解决松土的疑惑
种黄瓜前,我带幼儿到小菜地松土,孩子们十分好奇,不停地问老师:“为什么要松土啊?”看着孩子们困惑的眼神,我心想:这次再也不能直接给“鱼”,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共同进行探究。于是我故意说:“老师也不知道,要不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回到教室,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全班的孩子,请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第二天,在“为什么要松土”的讨论会上,涵涵说:“松土之后,蔬菜能够吸收很多的营养,也能够长得更快!”我表扬了她,并问她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涵涵说:“妈妈帮我上网查到的,网上还说,这样松土能够帮助植物的根更好地呼吸。”我说:“看来上网是一种寻找答案的办法。”浩浩说:“松土可以让植物喝到更多的水、吃到更多的营养。”浩浩还告诉我们,他是问了菜场卖菜的奶奶得到的答案。看着浩浩自信的样子,我忍不住夸奖他:“浩浩讲得很对,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当我们的老师,不懂就问是个好办法!”娜娜说:“我问了爷爷,爷爷说蚯蚓也可以松土的。”我表扬了娜娜,说:“对啊,蚯蚓是植物的好朋友,能够帮忙松土,让植物生长得更好!”
课后孩子们还在积极地讨论着“为什么要松土”这个问题。幼儿通过上网、请教别人等方式寻找到了答案,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探究中,幼儿还发现了新的问题:“蚯蚓能够松土吗?”“蚯蚓是怎样松土的呢?”……这样,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探索的欲望。在幼儿自己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我深刻地理解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这将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2.萌发大棚种植的想法
随着主题的进行,幼儿对于黄瓜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天小婷问我:“老师,冬天很冷,黄瓜怎么能长出来啊?前两天冷的时候,我们组的黄瓜秧苗都死了。”我夸奖她爱动脑筋,同时,新的知识点“大棚种植”出现了。我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去收集有关的信息,寻找答案,一个有趣的延伸活动在悄悄生成和酝酿。第二天,幼儿带着自己的答案进行讨论的时候,场面别提有多热闹了。最后,我针对幼儿的答案进行总结和提升,告诉幼儿:可以搭建大棚防风、防寒。由于温室效应,大棚里面温度高,植物生长速度快。但是也有缺点:蔬菜口感不好,生长中容易得霉病,尤其是黄瓜容易得这种病。如果得病了,就要给黄瓜喷洒农药治病。
幼儿在种植黄瓜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知识点,这既是主题活动的延伸,也是由幼儿的疑问和兴趣点促成的新的学习内容。舍弃“鱼”而选择“渔”,激发幼儿在种植实践活动中对知识探究的兴趣,让幼儿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学习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做好观察与记录,让班本种植课程更具持续性
在班本种植课程中,观察与记录这两个环节十分重要。在种植过程中,提供多样的观察条件,让幼儿坚持每天记录、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班本种植课程的开展,不仅能使幼儿拥有来源于实践的丰富知识,还能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幼儿不怕困难、直面挫折的能力,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品质。
1.提供多样化的观察条件,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本领和负责任的好品质
在“黄瓜慢慢长”班本种植课程实践中,我计划在不同的环境进行种植,建立分组负责制度,制作幼儿喜爱的观察记录本,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观察条件。我选择了在小菜园和班级自然角两个地方种植黄瓜,让幼儿有机会观察黄瓜秧苗在不同地方生长会有怎样的变化。为了在班级自然角种植黄瓜,我们找来了6个大油壶并在里面装满营养土,由班级的6组幼儿分别进行管理和照顾,同时让他们针对黄瓜的生长情况做好观察录。一段时间下来,幼儿每天都去看小菜地和自然角的黄瓜秧苗,给秧苗浇水,发现秧苗有了生长的变化还能够及时记录在观察本上,培养了幼儿细致观察的本领和负责任的好品质。
2.办法总比困难多,培养幼儿不怕困难、直面挫折的能力
种植黄瓜看起来很简单,其实里面有很多的学问。在种植黄瓜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记录和比较观察结果,了解黄瓜生长的点滴变化;通过在班级自然角和小菜园这两个不同的地方种植黄瓜,幼儿了解到小菜园比自然角更适合黄瓜的生长。通过“黄瓜慢慢长”班本种植课程实践,幼儿学到很多知识,如:浇水要适中、施肥要定期、怎样搭人字架才能利于黄瓜生长、什么时候给黄瓜摘心等,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枯叶、生虫、不开花、不结瓜等。但是幼儿观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不断高涨,时不时来告诉我他们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掌握的知识。
在黄瓜秧苗生长的过程中,幼儿是主要的照者和管理者。秧苗干了,孩子们给秧苗浇水;秧苗长得慢,孩子们想办法给秧苗找来豆渣、洗牛奶瓶子的水,当做肥料浇灌秧苗。我们班的黄瓜在孩子们的细心呵护下,一天一天慢慢长大了,孩子们也和黄瓜一起慢慢地长大了。孩子们的种植知识逐渐丰富,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良好的责任意识在慢慢形成,班本种植课程的实践也越来越完善和富有成效。
四、积极拓展渗透,让班本种植课程更具魅力
在班本种植课程的拓展渗透上,我注重与科学、艺术、社会实践等相联系,把课程渗透到其他领域和活动中。这样,班本种植课程的成果才能真正体现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孩子们才能真正从种植课程中有所收获,让班本种植课程更有魅力。
1.将班本种植课程渗透到科学领域
在“黄瓜慢慢长”班本种植课程的实践中,我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形式,给幼儿更多的科学实践的机会。如黄瓜营养大揭秘活动,通过图片、视频、品尝黄瓜让幼儿知道黄瓜里面含有很多的维生素,不要挑食。给黄瓜搭人字架活动,围绕黄瓜生长过程中的劳动实践,让幼儿学习怎样给黄瓜搭人字架,黄瓜才能生长得更好。通过这些科学领域的课程,让幼儿教育与科学紧密相连,让幼儿对于在大自然探秘保持满满的热情。
2.将班本种植课程渗透到艺术领域
黄瓜有它独特的形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美。为了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品质,我充分利用“黄瓜慢慢长”班本种植课程的成果――黄瓜,开展了一系列的美术活动,如:黄瓜造型、黄瓜水墨画、黄瓜写生等。在“黄瓜造型“活动中,我带领幼儿仔细观察黄瓜,利用黄瓜的自然形状和特点,选择辅助材料,如牙签、葡萄干等,做出了小青蛙、小树、竹子等造型。在“黄瓜水墨画”活动中,我把黄瓜刨成大小不同的薄薄的片,让幼儿通过摆盘做成一幅黄瓜山水画。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黄瓜表皮和中间的不同构造特点,也对中国的山水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幼儿的黄瓜写生画,让我们看到一根根带着刺、粗壮的黄瓜顽皮地跃然纸上,非常稚拙可爱。这是一种最为原始的写生,让幼儿能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观察黄瓜、进行写生,把对事物的感受大胆地在绘画中表现出来,提高了幼儿的绘画表现技巧和创作能力。
3.将班本种植课程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注重将幼儿的生活实践与班本种植课程相结合,一定会使我们的教育立足实际,让孩子获益良多。
黄瓜有很多的用处,当然离不开制作美食啦!利用周末的时间,我们班进行了一次“黄瓜美食节”活动,请幼儿在家里制作拿手的黄瓜美食,带到幼儿园里。在班级中,幼儿跟好朋友介绍自己的黄瓜美食制作方法,还要介绍这种美食的口味。黄瓜美食的介绍活动,既丰富了幼儿关于黄瓜美食制作方法的知识,也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幼儿对生活的认识和热情。美食介绍之后,幼儿互相品尝一道道自制的黄瓜美食,别提有多高兴了。
五、班本种植课程的优化和提升
1.开展班本种植课程首先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筛选出当季可以种植的蔬菜,在这个范围内让幼儿去选择自己喜欢种植的蔬菜。为了了解幼儿的经验,我设计了调查表,对幼儿在“黄瓜的种植”“黄瓜的用途”等相关认知水平进行分析。有了这些第一手的资料,方便我立足实际,开展好班本种植课程。
2.在教师和幼儿共同学习的时间里,结合预设和生成的内容,我总结出了班本种植课程“黄瓜慢慢长”的网络图,网络图分成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和二级都是预设的内容,如:黄瓜的艺术活动、黄瓜的实践活动、黄瓜的小秘密。三级是生成的内容,如:黄瓜的大棚种植、黄瓜的病虫害防治。在实践中我不断改进网络图,以便更合理地开展班本种植课程。
3.关于优化班本种植课程的思考
篇7
昆虫,在房屋的每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悄无声息的忙碌着,但我们对它又了解几分呢?大家知道名著昆虫记初二读书心得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名著昆虫记初二读书心得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名著昆虫记初二读书心得一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写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被里面各式各样的昆虫迷住了。他们有的凶残,有的温柔;有的坚强,有的软弱。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到放大镜、潮湿、星辰、昆虫气味的存在。四月刚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蟋蟀在田野里歌唱,那动听的歌声使任何人都陶醉,连法布尔也想把春天歌唱家的荣誉给蟋蟀。
蟋蟀为什么能弹出那么动听的歌声呢?别以为蟋蟀的“乐器”有多复杂,其实蟋蟀的乐器很简单,蟋蟀的弓上的一百五十个齿,嵌在翅膀对面的梯级里,使四个发声器同时震动,下面的一对直接摩擦,上面的一对是摆动摩擦的器具它只用其中的四只发生器就能将音乐传到几百米以外的地方,可以想象这声音是如何的洪亮!蟋蟀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法布尔曾经想把蟋蟀的左翅膀盖到右翅膀上,让蟋蟀变成左撇子。可是第二天,法布尔发现这昆虫竟有着坚强的意志,实在不可低估。
蟋蟀它们陪伴着我,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活力。它们从来不诉苦、不悲观,他们对于自己的住所及那把简单的四弦琴都非常满意。
蟋蟀是一个哲学家,它们似乎懂得这个世界的虚无缥缈,并且都能开盲目地疯狂的追求快乐的人扰乱。它们是土地的灵魂,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一粒生命,它们的快乐和痛苦,比无限大的天空更引起我的注意,更让我无比的热爱它们。
《昆虫记》是一部记载着各种昆虫习性的书,是一片雄伟的巨作,真让我爱不释手啊!!!
名著昆虫记初二读书心得二寒假里,我最喜欢做的事莫过于读《昆虫记》了,读完后,轻轻合上书,细细回味着书中的描写,有时还会翻到其中的章节再进行欣赏,我的心中会泛起一阵阵波澜。
《昆虫记》是一本描写昆虫习性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在法布尔的笔下大现身手,连那些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小昆虫也表现出它们最好最独特的一面:天生的攀岩家——狼蛛、“伪素食者”——蝈蝈儿、黑肚皮的塔蓝图拉毒蛛、装死的黑歩甲、吃枯露菌的甲虫、南美潘帕斯草原的食粪虫……这些小生灵在法布尔的笔下活灵活现,像人一样有了灵性,会唱歌,会跳舞,有欢喜,有悲哀。
看完这本书后,我对描写隧蜂“守门人”的话还记忆犹新:“也许三个月以前,那时它还很年轻,他曾经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在这里单枪匹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一直到现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没有停下劳动,它还在用微薄的余力守卫着这个家。已经不能再做母亲了,可它依然能够为家人守卫大门,抵挡“不速之客”。《昆虫记》这本书是我看过的千千万万本书里印象最深刻的书,它让我了解昆虫,更让我了解生命。
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一个有人类杰出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一部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的书。一人竟能一生为昆虫写书,这可真是个奇迹。《昆虫记》在法布尔的笔下,让我觉得昆虫就是我,我就是昆虫。
名著昆虫记初二读书心得三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昆虫记》。这本书令我十分着迷,因为是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昆虫的世界有那么多的奥秘。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神奇有趣的东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松毛虫的信条,它们虽然团结一致,但也有愚蠢的地方,它们被困花盆,只走着重复的路线,不想着开辟一条新的路线,而萤火虫也在法布尔的观察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萤火虫在捕捉猎物时先将猎物麻醉,随后在细嚼慢咽的将它吃掉,黄蜂是昆虫世界中最好的建筑师,却对蜂巢上的阻碍束手无措;螳螂是昆虫界的霸王,可在生命的初期也曾被蚂蚁、蝗虫威胁到生命;被管虫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舍弃了自己的衣服,小被管虫也是自出生就做好了久远的打算--为自己做一套新衣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告诉我们:神奇有趣的昆虫世界,是大自然的完美礼物。一切成就都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
有一天,我自己一个人在小区里玩耍,看到一个有趣的情景:一群蚂蚁在搬运东西。在他们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一个小坑,但是蚂蚁们不畏艰险,还是回到了家。我一看便来了兴趣,决定给他们增加一些难度,我将水倒在了坑里,形成了一个小水坑。这时,又有蚂蚁回来了,当它们看到前面有一条“河”时,犹豫了一下,便有蚂蚁冲了进去,但不幸的是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淹死在半路上。不过最后,它们还是通过另一种方法回到了自己的家。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观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只要处处留心,你总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
名著昆虫记初二读书心得四昆虫,在房屋的每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悄无声息的忙碌着,但我们对它又了解几分呢?
周末,我怀着读科普书的心情翻开了昆虫记,按照从前的习惯,我翻开书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内容简介。“它融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看到这里,我觉得它已经不再是一本科普书了,于是,我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继续阅读。
现在有多少人对昆虫避之不及,恨不得昆虫直接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但为什么法布尔可以十年如一日的观察者某些人认为面目可憎的昆虫呢
渐渐地,我发现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在讲昆虫了。在这当中,人与虫之间似乎有一条无形的链条将他们紧紧联系起来。从昆虫们带有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看出作者对昆虫抱有深厚亲切的感情,字里行间似乎都是在写一个人,一群人,而不是一只又一只小昆虫。
法布尔把昆虫们当成人,当成自己的孩子,在他看来,昆虫与人有相同之处,昆虫是生灵,虽然在大多数人眼中他们是低级的但他们有时是特别聪明的。在书中,昆虫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了下来:他们的聪明乖巧,凶狠残忍。但有一点没有变,他们都是广阔天地中的小小的生灵,是人类的朋友。
在某些昆虫擅长的领域中,比如蜜蜂酿蜜,我们自认做不到。但密封门日复一日为我们提供鲜美的蜂蜜,我们却还在憎恶着昆虫。
昆虫就算再渺小,也有一些用处,不能因为他们中的一些面目可憎,作恶多端,就直接否定它们存在的意义,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只蚂蚁。
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对人类百害而无一益,昆虫不应该遭到这样的排斥与厌恶。
名著昆虫记初二读书心得五近日,我读完了《昆虫记》这本书,感触很深。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多次实验,细致描写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作者写得生动有趣,读者读得兴趣盎然。
昆虫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现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么样?聪明吧!
作者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篇8
道理的确是这样。不过事实又没这么简单。因为一般的文艺现象已在人们心理上形成了定势:凡是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能被人听闻、见识到的,都是作品的内容。惟独书法不然。其所依据的是汉字(一种抽象形式),通过书写(也是一种形式),最后完成,被人称作“书法”的仍是一种“形式”。人们说“好”说“坏”,都是据其形式说的――人们不知书法有内容,不知书法的内容是什么,在哪里?在书法艺术构成上起什么作用,在书法艺术创作上有什么意义?――有鉴于此,有人便说:“书法没有内容,书法只是纯形式的艺术。”
其实这种认识,确实只是浮光掠影,未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未能从本质上看问题。
古今中外的艺术,事实已给人总结出一个基本原理:一切的艺术都是以形象展现的。空有概念,而无形象创造,决不是艺术。其次,必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是完美的艺术。只有内容,没有形式,不成艺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也不是艺术。如果它已经作为艺术存在,已被人认定是艺术,那是其确有内容,只是人们未能认识。青年钢琴大师郎朗深有感受地说:“肖邦写的钢琴练习曲,也是其心灵的声音”,那“心灵的东西”就是它的内容。只是有些人把它仅仅作为指法练习曲解了。由于郎朗有对肖邦乐曲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才有其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表现。
“有以寓其意,有以乐其心”。这是对书法之为艺有充分理解的欧阳修的话。他何曾不知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他更知道:书法之为艺术,也在体现于形式中、与形式统一的涵蕴、内容。书法并非仅有形式,书法也是内容形式统一的艺术。
一切艺术都以生动的形象存在。其得以存在的根本,就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不同的只是:不同的艺术品种,其要反映、可反映的内容及其层面、性质、方式等各有不同。如果认识不到、不去解悟这一点,仅从已知的某些艺术品种反映内容的方式,生搬硬套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可能出现不合书理的认识。比如说:以绘画反映现实的常理观书,由于见不到如画一般的具象的反映,就以为书法没有内容。“没内容”,却又见形式,又有审美效果,于是就认定:“书法只是形式的艺术。”――连最基本的常理都不顾了。
必须承认:没内容,形式就无以存在这个常理。只不过,书法艺术的内容确有不同于一般艺术,甚至是同为造型艺术如绘画的地方,而这正是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认真真辨析认识的。
长期以来,已习惯从形式上观赏书法的人眼里,当我们提出要关心书法内容,深化对书法内容的认识与自觉把握时,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教条主义”,是套公式想事,没有认真考察书法的实际,而没想到:这种“无内容”的唯形式论,正是由于未能从书法艺术之所以出现、发展的实际出发,认真考察思辨,以为只有写什么、画什么、演什么、唱什么的艺术才有内容,只能讲写什么字的书法,除要求将字写好以外,书者只要下功夫就可以,哪还有什么内容?――在他看来,自古论书,只有关于如何将字写好的讲求,却从不见有如何认识和处理内容的说法。
书史上确无“书法内容”这一概念,从书法上人们能一眼见到的,确也只是点画结构(形式)。但是心存这种观书意识的人,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书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形式?一个个字分明只为表音表意而作的形式,为什么会出现似而不是、不是又似的审美效果?如果这种效果是偶然出现,为什么除了汉字书写,全世界的文字书写都没有?正是这种效果随着书法的发展而发展,它才成为艺术。书者有了越自觉的追求,这种追求越会落实在形式上。可书者是据何者才能有效地作这种追求?……如果没有越来越明确的追求,书者所指望的“形式美”能成为现实么?正是有了作用于形式的东西,才使书法形式产生丰富奇妙的审美效果。你不承认它是书法艺术构成的内容,还能说它是书法的什么?
必须大大方方认定:在艺术作品中,作用于形式、决定形式呈现各样效果的,都是内容。书法作为艺术,使形式得以运用,形象得以创造的内容,不是没有,而是极其丰富。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下面分了三个层面。
首先是基本层面。书法艺术得以产生的基础,即汉字形体构成的内蕴。世上一切文字之所以皆不能产生书法艺术,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没有可使形式作形象创造的内蕴,独汉字具有。它只是一种由自然界各种生命体现出的、给各种自然物以形式的原理。它被造字者所感悟,吸取运用于每一个汉字的结体。(这一点我已于《汉字为什么能使书法成为艺术形象》一文中讲清,请参阅,这里不赘)书者只要领悟到,遵循它进行形式把握,就有书法形象产生,就可成为艺术。如果没有这个内蕴,就不可能有这种形体构成特点的汉字,书者纵有天大本领,可以造出各式各样的形式,独不可能有书法艺术形象产生,更不知书法的形式美在哪?
一些认为书法之为艺术只在其有形式之美的人便说:
“汉字,首先不也只是一种形式?是书人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形式美感悟和追求,书法才有艺术效果的出现。”
完全不是这码事。汉字不同于一切只求表达语言的文字符号,汉字在以“六法”创造之时,古人对以一形表一音意的形体,还据自然生命形体构成规律作了相应的整理,从而使每个字有了生命形象构成的基础,通过感悟这个意蕴的书写运动,它才可能成为有生命的形象。
一切艺术之为艺术,都在形象创造。原本作为表音表意的一个个文字符号,只因古人从自然感悟到的生命形构规律的作用,从而便有了书法艺术构成最基础的东西。叫它意蕴也好,内涵也好,总之是作用于形式,使书法艺术产生的,所以不能不归于内容,并将之置于书法内容的底层。
其次,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必须遵循自然之理,看似随势而出的运笔结体,却严格遵循着矛盾统一的自然规律。世上的一切书写,无不体现这一点,只是它们的形体构成就只求以平稳之式完成符号书写,别无它求。独汉字书写,不止于一般意义的平稳,而是从创造有个性生命的形象上作各具匠心的运用。蔡邕《九势》开篇就指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意思就是说:书法的创造(也就是生动的书法形象创造),关键在于矛盾统一规律的把握运用。比如说:书写十分讲求功力,以见功夫效果为美,但同时功夫的运用,又要如出天然。因而在审美上派生出“不工之工”的要求。就是说,书法的艺术性讲求,都是书写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很好地解决。没有矛盾,不是书写;不能将矛盾很好地解决,不可能有生动的书法产生,体现于形式之美,正在于形式运动、形象创造中矛盾的认识和解决。――这具体矛盾的存在和把握,正是书法第二层次的内容。
以上两者,是书法艺术形式得以产生的两个层面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两个层面的内容,书法不可能有形象产生。书法形式也不可能出现体现为生命意味的审美效果,即所谓无根无由的抽象的“形式美”是不存在的。
但是,构成书法艺术审美效果的还不只此。书法作品,无论美丑,都是有情有性、有不同文化修养、不同精神气象和技能功夫的人写的。每件作品都是一定作者能力修养的显示。因此,由书法形式、书法形象展露出来的气息、意味、审美效果、艺术境界等,都是书者情志意兴、能力修养等等的反映,使书法形式得以运用、书法形象得以展现的主体的一切精神因素,也都是作品的内容。我把这一切统归为书法艺术得以产生的第三层面的内容。人们认识到的书法,都是个人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实现后,便在书法构成的各个环节,有了个性特征的讲求: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而且还要有个人特有的面目,这一点也成为书法重要的审美内容。――因为上述两个层面的内容是以个人的才识功力把握的,它使作品更有审美意义和效果。
或问:技能功力不也从形式上反映出来么?
我的回答是:由于书法形式直接由书技产生,所以我把它归于形式范畴。没有人会看不到和不重视技能功力,怕就怕只看到技能功力。书者如果缺少高尚的精神修养和审美见识,即使成天临帖摹碑,获得了学古人能如灯取影的技能,对于时代书家来说:也只能是空有形式,而无可支撑其个性化形式创造意义的书法艺术。这样的作品历史上太多。如果可被视为艺术,历代无数的书工笔吏都是艺术家,他们无以计数的文书抄件都成了艺术。然而事实上人们并不这样认识。这与书者地位不相干,仅仅是由于这些书写,只有程式化的技术经验,缺少使作品获得审美内涵的精神修养。
孙过庭《书谱》有一大段话分析王羲之不同书作中有不同的精神内容,是大家都熟悉的。宋人朱长文赞颜真卿书“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不可夺。”这都是从形式上可以感受到的效果,都是有了精神内涵的存在才得以从形式上展现的效果。黄庭坚盛赞苏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而评周越书虽不乏技能,却少高雅气息,原因也是讲其书缺少支撑精神面目的内涵。
只不过对于书法精神内涵的欣赏,确实也需要相应能力。这不奇怪。“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好的音乐也不是音乐。”前面已引过郎朗深有感受的谈话:肖邦写的钢琴练习曲也有感情内容,只是有些人仅仅将它作技法的练习曲理解。其实书法也是一样,对书法艺术内容的欣赏,也需要相应的能力和修养。
除此以外,还有一定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个人在特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环境下出现的心思等,都会在书写进行中从书法形式上表露。以通常所说的“法度”为例,原本只是前人书写技法经验的总结,属于形式的范畴。但是由于书者个性、天资的不同和文化知识、见识修养的差异,就会在感悟、在具体运用上出现差异,造成不同的形式效果,同是前人总结出的法度,有人仅仅视其为书写必守的技术规定;观赏书法,只看书中有无“晋规唐法”。“若一笔不是晋唐,便不是书。”有人则能从法度的讲求中体会古老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极者,中之至也。”“无过无不及,”才是恰到好处。有人更识法度为民族哲学原理在书法艺术追求上的体现,反映于书,既要从无法到有法,更要从有法到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道理决定形式,情性修养作为支撑,书法不是单纯的笔画结构。
正由于认识的不同,书法艺术表现出的审美效果,会无可伪托地展现出书者才能见识、精神修养乃至人格气象的不同。朱长文赞颜书为“神品”,就是从这一意义上说的。如果颜书徒见形式,没精神内蕴,何以“神”得起来?
总之,书法这种艺术,有其基本特点:以“六法”造字,以生命之理成体,在作为信息工具运用时,它需要技能,技能可以也只能通过磨练获取;而在审美效果出现,书者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艺术效果追求,则讲求天地、自然之理的感悟,讲求个人情志意兴的抒发,而这一切实都是书法形象创造、书法形式得以产生的内容。作为书者,自觉不自觉都会通过多方面的实践,从历史和现实所获得的感受和积累的实际能力,都会在书写中反映,化作或正或负的审美效果。
从效果上讲,书法是最适宜作这种反映的形式。从直观效果讲,它具体;从构成原理说,它抽象。随意兴来到笔下,以技能功力迹化为现实。是“无声之音”成“无形之象”。有经意又不容刻意的笔,是主体自觉不自觉的积累,是主体情性、意志、见识修养的物化。既有的不能掩饰,确无者无法伪托,一一迹化成形式,所以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不能不承认它是形式反映出的内容。
只要我们不是凭狭隘经验想事,强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那些艺术品种想事,尊重艺术基本规律,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理解到这一点,于作书与赏书都有好处。如今都只为艺术作书,如果我们还不知书法是以什么为内容的形式,还不能下气力去寻求内容的充实,仅将书法作为一种不知何据而求的形式美的艺术,则必会让我们和历史上书工笔吏一样,成为一个只知作文字抄录的机器,实际的形式美未必会有。
有人可能还要怀疑:别的艺术创作不也讲求艺术家的全面修养吗?为什么从来没人视个人修养为作品内容?
这是从实际出发。的确任何一门艺术都会反映作者的这一切。但是当一件作品专门选定一定的题材进行创作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所刻画的人物,所组织的情节乃至所提炼的主题等,都是作者所关心的即要以一定形式反映的内容。而被书法视作内容的几个层面的东西,在这一类作品中,倒不是决定作品形式的,因此不视其为内容,不是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吗?而书法却只以汉字为据,以情性修养按规律立形。正是这一些给书法形式以气味、风神,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影响书法,并从形式上反映出来。书法形式得以产生的,就是这一些,决不可能没有这一切。所以不能不承认这一切为书法内容,这也是实事求是,合情合理的。
回头再来琢磨:所谓“书法只是一种纯形式的艺术”“书法追求的就是形式美”这样一些经不起严谨理论思辨、经不住实践检验的理论怎么出现并得以流传的?这种理论,对于认识历史的书法现象,对于时代的书法艺术创作,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这种理论认识的出现并非偶然。世上一切原始文字都是用以表音表意的符号。各民族自己各据情况创造的文字,有些还曾有过象形阶段,后来为了方便实用,都发展成了抽象的形式。只求能保存信息,别无他求。只不过这样认识汉字和它的书写,却显然不够。因为汉字,不只是一般可用以表音表意的符号形式,它还有为世上一切文字所无、唯自己所独有的生命形体构成内蕴(这一点我在别的文章专门讲述,这里不再重复)。但持“书法唯形式论”的人们仍坚持说:汉文字终究只是一种符号形式,它通过书写产生了美,也仍只是“形式美”。以往在为实用的书写中,发现了这一形式上产生的美,如今书已成为自觉的艺术,也只能是要求书者有更自觉的形式美追求。
必须承认,这种认识显然缺乏思辨的严谨性:同是文字形式,为什么独汉字能出现这种审美效果?它与自然万殊似而不是,不是而似,这种效果为什么只能在汉字书写中出现,而别的文字书写绝对没有?怎样情况下这种审美效果才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更有其意义与价值?如今当书法已成为纯艺术品种,人们把它作为纯艺术形式更充分地运用,发挥它的艺术创作效应,对其所以产生艺术效果的基本原理,难道不应该对之从现象到本质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作为这样一种艺术,其形式构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它究竟有没有内容?如果没有,它是怎么构成艺术的?如果有,是些什么?怎样作用于形式?形式又是怎样表现它?……
坦率地说,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我也困惑过:作为视觉艺术,是要有视觉形象的。汉字,这一个个早已约定俗成的文字符号,不仅有结构的规定性,笔画、体式都不容随意变化增减,而且在进行艺术创造上,还只许顺势而下,不容修改。程式这般严格,规定这么呆板,何以可能让人随心所欲,进退裕如,成自然之象,出现有生命意味的形象?我被自己提出的问题难倒,无法回答。
可是当我抓住各种字体进行书写,有心琢磨着平日未能认真体会的运笔、结体时,发现我的笔既是听从我的主观意志,又像我是在随着客观存在的运动节律和结体要求在运行、结体,即发现我的书写,是一种被感悟到的客观规律的驱动与我的书写意识结合的产物。
当然,如果我不运笔,不结体,没有主体的书法意识,书写中的节律感悟和形体意识也不会有。也就是说,当我逐渐通过这种文字磨练运笔结体时,心目中从客观现实中积淀的生命运动的节律运动和生命形体构成意识就起作用,要求有节律地行笔,要求有和生命形构原理契合的结体。当我实际做到时,这分明是抽象的文字符号,便成了既是抽象又似具象的效果。这一点,我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画家的视觉敏感,让我发现:所书的几种字体虽然形体不同,但所成之书,在构成原理上却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它们或对称平衡、或不对称平衡,个体独立完整,无一例外。于是我恍然大悟:是客观自然中存在的原理决定它们一个个产生形象效果。由于已成了生动的形象,所以有形象美产生,才成为艺术。是形式,按形象规律进行挥运结构才有艺术,才有形式美,违背了形象构成规律,是不可能有形式美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有意违背原理进行书写,结果是:字形有,字尚可识,只是不成形象,不再有美。――你便不得不承认:没有这内容存在,这形象不可能产生,也就不成为书法艺术。我进一步考察,才发现:实际上,古代书人早已这么认识了。不然对所书何以从形式上不是讲抽象的形式美,而是讲“神采”,“形质”讲“筋骨血肉”,讲“气味”等等,这些仅从形式上能欣赏到吗?
不过,说一些书法作品缺乏内容,也是相对而言,是在讲其缺少充实的精神内涵,而不是指其根本没写汉字。只是一些不写汉字或写而不守汉字结体规律或根本不以书写而只是随意涂画,那就根本不是书法了。因为以上所讲的这一部分书写,所据的毕竟还是具有民族文化精神、民族哲理涵蕴的汉字,即作为第一、第二层次的内容还是有的,只是缺少了高尚精神修养流露出的气格。其属于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气味等,还是会流露于其书的。只不过有人认为书法之为艺术总只是“把字写得好看”的事,既不解汉字构成中竟有自然界生命形体构成之理,也想不到书写在艺术追求上还有深邃的民族文化精神、民族哲学义理的深蕴,更想不到主体平日的习性、气息等等,也会成为影响书法形象的因素,或正或负作用于书法形式,以致在起所谓“纯形式的艺术”追求中,呈现出自以为具有“纯形式美”而其个人气息都会成为“内容”,从所书一无遗漏地反映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以精神气格高雅的表现为美,因此人们也必以这种审美意识赏书,论书之高下美丑。不仅从一般意义上视书为有生命的形式、“人”的形式,而且明确地视之为书者情性修养、书写能力甚至是品德操守的形式。因此,展现于书法形式上各层面的审美效果,都是该书的内容。人们赏书,首先接触的,确只是形式,而真正让人获得深厚、隽永、难以语言表达的审美享受的,却不是仅止于表面形式,而恰是使形式得以创造的丰富、复杂、深厚的内容。正是这种内容存在又难以明言表述,所以书法审美中便出现了许多为别的艺术审美中所少有甚至根本没有的词汇,如“意”、“韵”、“神采”、“天然”、“气味”等。有意思的是:自这些词汇陆续出现,人们经常用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其确意究竟是什么,历代并不乏人寻作阐释,可是至今未见有书法审美意义上的确意。这决不是释者全都无能,而恰是作为书法的内容和化作形式产生的审美效果太微妙。如果不从形式内容的统一上看问题,仅仅视书法为一种无根无据的、凭主观意志的纯形式折腾,面对不同时代、不同修养、情性、书力创造的气味、面目、审美效果都各不相同的书法,你将作何解释?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二者矛盾统一。”
认识到这一点,以之观照书法,大有好处。在书法已成为纯艺术形式,许多人都想创新求变的时代,当确知世上为什么唯我们独有这门奇特的艺术?其创作规律是什么?我们以真正的书法艺术创作自觉把握好它,今后的书法必将有更为长足的发展。反之,如果弄不清书法之为艺术的根本,强以为书法只是一种无所谓内容、仅只有形式的艺术,追求下去,就很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当前已先后出现一些确只在形式上打主意的“新书法”,有人认为:“书法不是写字”(连书法最基层的内容都否定了);“书法只是书法元素的组合、对比”(“书法元素”即点画,即纯形式)。有人认为书法就只是线条的挥舞;有的人作书连点画都没有,纸面一片飞白,据称是“飞白书”。有的虽是汉字,却只是按字意组成的图画。……这一切,确都在形式上下了功夫,只是人们不知其美究竟在哪,但知其确已不是中国书法,而是并无新鲜感的“抽象画”(因为这种不求人识的抽象画,已在西方出现百余年了。)
篇9
真正的成功人士,一定是拿捏“work”和“play”的高手,潇洒畅快的生活尽由宝马座驾诠释。一天投入工作后,宝马车了解你下班后的疲惫,不会像那些超级跑车那样增加你的驾驶负担,而表现出斯文的一面。在宝马的细致呵护下,工作因为有了宝马而变得更轻松。假日,那动力强劲的发动机被唤醒后,它能给你一个痛痛快快酣畅淋漓的周末,让你的驾驶乐趣和激情超越了所有工作压力。
作为宝马车的主人,他们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每天驾驶它上下班,能体会宝马的友善和体贴。宝马给他们的不仅是讲究的真皮车饰,无可挑剔的实用性和乘坐舒适性,更是与他们地位身份相契合的忠诚伙伴。这就是为何它能成为无数车迷的精神图腾――成功人士的工作和生活,因为有了BMW而变得随手可得和酣畅尽兴。
儒商王春民
walan
王春民目前是拥有58年悠久历史的美国顶级家具品牌,全球最大的木料家具制造业巨头UNIVERSAL FURNITURE(环美家具)的北京经销商。他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将纯正美式风格设计的实木家具带入中国,在竞争日渐激烈的中国奢侈品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学中文的儒商
初次见到王春民先生,只觉得这是一位谈吐温和,彬彬有礼的“儒商”,与商场上奋力厮杀的悍将似乎搭不上关系。待彼此落座,斟上一壶茶,听他将自己几年来的成功经历娓娓道来,倒是成了很惬意的事。
王春民1988年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专业毕业,这份高学历理应可以为他提供一只令人艳羡的“铁饭碗”,可他却决定投身于九十年代初的“下海”浪潮,勇敢的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中的一位。在南京做过生意的他,经朋友介绍,又来到北京进入某大公司,当总经理助理,随后在分公司里当项目负责人。他调侃说自己那些日子最熟练的就是起草合同,简直就是“熟练工”――堂堂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去天天起草合同,他也不觉得屈才,因为他深知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凭着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过人胆识,王春民在2D03年在北京创办《赢家广告》DM,是当时国内唯一通过国际权威发行量认证机构BPA认证的DM类杂志。发行范围为北京各个高尔夫球俱乐部,那时候高尔夫球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贵族运动”,王春民的杂志获得很大成功,几年的运作下来,为和06年与顶级家具品牌环美家具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有时候,感到是冥冥中有一双手在推动着你前进,但专注与变通永远都各有各的好处。”中文系毕业的王春民笑言自己这些年在几个行业之间身份的转换,“好像时机到了,你必须那样做。”在他的眼中,从商是天意和事在人为的结合,做得有多么成功,能赚到多少倒在其次了。
安心归家
王春民说自己是个天生的驾驶员兼教练,开玩笑说自己应该去驾校当教练。现在他周围不少亲戚朋友的驾驶技术都是他手把手教会的,每每讲起自己学车、教人开车的经历,他都是一脸自豪。
1963年出生的王春民是南京人,每年他都至少回家一次,看望亲朋好友。有了将近二十年驾龄的王春民说自己平时开车是小心谨慎的老驾驶员,好几次了,他都是和妻子一起开着自己的爱车从北京回到故乡南京,往返两千多公里,这辆BMW 523Li从来没有让他失望过,总是带给他最好的驾驶感和安全性。用他的话说:“车的空间足够大,座椅包围性也很好,这样我长途驾驶的时候不会觉得特别累。行车的时候,方向盘指向非常准确,控制起来特别轻松,过弯的时候我很有信心。”
2007年3月,王春民看中了BMW523i,为了等这款自己特别中意的金棕色宝马车,他下了定金等了三个月。“我开过宝马3系和7系的一些老款,也试过别的牌子,还是觉得宝马这个型号的最适合我。”王春民说。两年下来,他早就习惯了和宝马车在一起的日子。前阵子有朋友结婚把他的座驾借了去,他开了几天妻子的车,觉得特别不适应。“比较起来,我还是习惯开5系,方向盘轻重正合适。”选车就像找老婆,选对了才会幸福。
迷上摄影
王春民最大的爱好是摄影,说起这个,他马上两眼放光了。“最近这个劲头正大着呢。”他挺遗憾自己由于忙于事业,业余时间不多,平时自己也就能和一帮“色友”一起开车去北京周边,香山、凤凰岭、黑龙潭、坝上……这些地方过上一两天的“色瘾”。
“也挺难得,北京周边都给咱们开着车跑遍啦。”在悠闲的周末,他会开着自己的BMW 523Li,携妻子一同去郊外记录下每个季节京郊特有的景色。从香山红叶到坝上风光,从皑皑白雪的冬天到郁郁葱葱的夏天,他说拥有这辆宝马,也让自己摄影的爱好得到最好的满足。无数其乐融融的周末就这样由发动宝马车出发去郊外开始,开心的驾着宝马车回到温馨的家结束。
通过镜头,王春民发现了生活殊的美。他说自己一定要找个时间,花上一两星期去一个特别漂亮的地方好好拍照片。当然,他的宝马车一定随行,这个生活和工作中最忠诚最默契的好伙伴,还将继续陪伴着这个男人从事业的成功走向人生的成功。
感悟・袁国术
付良玉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一文中写到:“只因它十分安全,就保留着世代不衰的幽默;只因它较少刺激,就永远有着麻辣的癖好;只因它有飞越崇山的渴望,就养育了一大批才思横溢的文学家。”
初见他,四川人的特质着实倍感熟络,素朴的气质毫无彰显,富于想象与创造的独特个性令人钦佩且安然。言语中的自信旷达并不失温和,他就是我所见到的北京全景多媒体信息系统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班学员袁国术先生。
汽车情缘
与车的渊源来自袁国术青春时期的插曲:在家乡的时候,他就非常羡慕村里的拖拉机手,视他们为偶像。后来帮亲戚的采矿场开大卡车运石料,一种与生俱来的驾驭感油然而至:读书时骑车游走祖国的大江南北,将一幅幅民俗风情、神奇景观尽收眼底。当身边每每疾驰而过的车辆从容而至时,不禁泯目呼吸,也可望未来拥有一部自己的座驾,成为一名游行侠,寻遍祖国更神奇的历史古迹,用胶片捕捉那些淳朴的光影;后来,他一路荆棘,但幸运之神还是眷顾了这个勤奋的有准备的人,一个机缘巧合的契机,让他进入到现在的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在这里,袁国术开采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圆了怀惴多年的汽车梦想。
忆往昔
现在的袁国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每天驾驶着他的宝马新5系行云流水般穿行于这座忙碌的都市。他也会利用充裕的闲暇时段进行一次次长途跋涉,用相机记录在旅途中的点滴
片段,感悟大自然的生灵。偶然问也会追忆起,在大学时骑车远征的过往,追忆起斑驳的汽车奋斗史。不久前,他刚刚自驾从北京启程,环绕海岸线一路南行,历时一个月往返~万多公里归来,目的是为了考察途经的博物馆和科技馆,获悉相关数据和素材,能把工作和爱好相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让袁国术很满足。这种工作生活方式或许只有成功且经过岁月磨砺洗涤的人才能沉浸独享吧。其实,我知道,与此也蕴藏了他心底一直积淀的心愿驾着爱车重游当年骑行的路线,再次揭示故土的面纱,用现在的目光去体会欣赏那些胶片背后的足迹和风景。
在汽车间轮转
还记得,曾经在工作与去德国留学的机缘面前,袁国术毅然选择了前者,虽然没有圆他的留学梦有些遗憾。“但我的德国情结还可以从汽车身上延续,所以当有了一定经济能力的时候,便在第一时间换了辆德国车”。四年间的坚苦卓越,奠定了他牢固的事业根基,也在汽车的选择轮换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购置第一辆车,四年间更换到现在驾驶的宝马新5系。用袁国术的话讲:“这四辆车或许能勾勒出一个外地人在北京的成长历程吧”。
当我兴致勃勃的问及他今后准备更换什么车的时候。他明朗的神情中略带肯定:“我想现在这辆宝马会陪伴我很长一段日子吧。因为我发现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善于把控的成功人士都会有人车合一的偏好,袁国术也如此。虽然有自己的司机,但闲暇之余,他还是会拿过钥匙自己过足开车瘾。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丝享受,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驾驶,他很享受这种驾驶乐趣,而宝马给了他这种“乐趣”。“宝马的操控实在太棒了!底盘也扎实,让我过弯很有信心。iDriver控制系统使用起来非常顺手,不用费时费力地去按太多按钮就能操控很多功能。宝马新5系的空间也让我相当满意,和商业客户在车里谈事也不会让我感到局促……”袁国术滔滔不绝的向我娓娓道来这辆车的优势之处,使我深感,他的第五辆车将会是件遥远的事情。
重拾感悟
篇10
关键词:表现性绘画 精神 传统绘画 西北景观 山峰 综合材料
一、有关表现性绘画精神性的探索
2010年10月,我参与了丁方教授到陕北榆林等地进行写生及学术考察的团队,他以数十年来不间断地在西北大地行走、体验和创作为队员们提供了生动、深刻的学术引导。西北之行深深触动了我并且给予我许多有益的超越形象本身的精神提示,同时也使得我冥冥中的艺术期求变得渐渐明确起来,因而我决心以山峰这一颇具精神象征意味的形象为表现主题,并结合以下几方面的思考来创作成系列的作品。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启示
传统绘画创作具有追求写意、不求形似等特点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论是绘画手法还是创作的形式都充满了表现意味。“中国传统绘画本来就具有突出的表现性,文人水墨写意更以绘画形式蕴含某种理想或观念为绘事最高境界。这使现代的中国艺术家在理念与艺术趣味上与表现主义灵犀相通。”①魏晋时期,注重玄思的风潮更促进了绘画表现性的发展。魏晋是中国绘画艺术初步成熟的时期,画家们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表现力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加之“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画论的总结更使得绘画表现中形与神的主次关系渐趋明确,同时绘画主题与画面处理也更加自由,佛教壁画因其特有的宗教本质具备了表现和精神的内在渴求,相应的作品应运而生,其可视为具有精神性的表现性绘画的历史源头之一。如敦煌莫高窟254窟中的北魏壁画所使用的线条和色彩即明确反映出表现性绘画的意味和特征。
图二 莫高窟254窟 王本生 北魏
随着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交融和推动,绘画创作中越来越注重情绪、精神的表达,老庄思想逐步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核心思想,“得意忘象”的绘画理念渐渐成为文人画家们的核心追求。诚然,古代绘画在精神性和绘画手法等方面难免有其局限性,但是仍然能带给我们很多关乎精神表现的有益启示。
(二)中国西北景观的精神提示
西北之行包括榆林、安边、定边、靖边等地,考察过程中我不仅体验了西北大地的自然景观,还包括波罗堡、统万城等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这些新的形象和感受通过写生和反思为我的绘画创作提供了许多暗示。
中国西北特有的景观具备先天的表现性绘画潜质和精神内涵。古城墙、城堡的残垣断壁被西北的风沙打磨得浑圆坚硬,在西北的蓝天白云下给人的并非是破败的感受,而是一种孤绝的精神引导;西北大地所特有的广袤和深沟险壑非但不令人感到荒凉,反而使人感受到一种雄浑而又伟大的力量,城市的喧嚣相对于西北的大地显得浮表而又淡薄,所谓丰富多彩的科技文明成果也变得粗俗起来,人的异化在此地似乎能获得最好的治疗;西北没有因雨水充足而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只有厚厚的黄土塬,没有坚硬、嶙峋的悬崖峭壁,只有伤口一般的沟壑,然而却令人倍感亲切。西北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加上其深厚的历史,能使亲临者内心澎湃的激情和崇高的精神获得难以抑制的升腾,恰如导师丁方所言:“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和西北大地上,我发现了与天、地、人、神四重结构相对应的文化地理构造,尽管贫瘠与苦难伴随着它,但它始终是我心目中的精神王座。”②
(三)绘画材料与精神表达的关系
如何发掘绘画材料的精神性,并使之与我所追求的绘画精神相契合是我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所要把握的主要内容。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谈及自然事物的外部表现性时说,在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不具备意识的事物中,如树木、岩石等,对人的视觉感受来说都是具有精神导向性的。③619所以艺术家在创作中通常是在结合个人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抽取了绘画媒材本身及质感表现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从而创作出独特的作品。材料是绘画创作的物质基础,而且其本身即有的物质情感和心理暗示等皆具有精神性,能否在作品中利用材料的精神性是材料绘画的关键。材料大师塔皮埃斯曾说:“我作画的形式取决于任何材料对于表现思想是否适合,材料是思想的载体。”我在系列创作中着重以综合材料营造画面肌理,在肌理和色层的交织和碰撞中力图使作品的精神性得到呈现和强化,同时将肌理等与画面的形式结构贴合。
阿恩海姆提出“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③618而综合材料的特有质感混合与有力的笔触在力的表现和结构建立方面拥有单一材料所没有的优势,为画面的张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基弗的作品即充分地调动了多种材料的象征意义(即精神性),借助有力的结构,在其强大的内心世界统筹之下,创作出令人震撼的、具有巨大精神力量和深度的作品。
二、《山峰系列》对表现性绘画精神性的阐释
(一)创作构想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雄沉壮阔的山脉、河流、高原、戈壁和原野,有着诞生伟大的悲剧艺术的所有造型资源”。④山峰形象的高耸、挺拔等特征,具有相对明确的引领、超拔的精神意味,通过对有关理论的涉猎、资料收集和创作尝试,我决定以之为创作主体,采用形象综合和综合材料等绘画语言综合运用的方法予以表现。
(二)创作技法探索
1.形象综合
画僧石涛所说 “搜尽奇峰打草稿”、“胸中自有丘壑”等意指绘画创作须“师造化”,并要在具体创作中将客观形象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融合情感的表达。“王微在《序画》中谓山水是‘本乎形者融灵’,灵即是精神,即是他们所追求的清高玄远的意境。”⑤西方表现主义等现代绘画亦主张摆脱表象的束缚,力求本质的表现,追求形神兼备和精神表达。创作之初,我在资料的收集上关注了相关图像、资料的形体特征,如北方山峰的浑厚和南方山峰的耸峭,关注不同地域的山峰植被状况、不同的气候对山体的肌体影响等,通过整合,提炼出尖耸、崛起、稳健、剥蚀、深邃等山峰共同特征,卡西尔说“艺术必须去协助自然,实际上也就是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⑥通过“不求形似,但求神明”的意象表现手法绘制,非但如此,如何在表现的同时融合中西表现性绘画特点,形成有突破性的、具有精神内涵的作品也始终是我在创作过程中竭力把握的。经过反复多样的素描、草图推敲,《山峰系列》创作的形式构成和画面基调逐步确立。
2.综合材料
运用综合材料进行表现可以有效突破单一材料的局限,能充分发挥水性和油性材料的优势互补,从而建立起一种相对独特的绘画语言形式。
《山峰系列》的绘制主要是采用水性材料和油性材料综合的方法,并辅以塑形材料制作肌理。创作过程大致如下:在完成起稿后,先用塑性材料,如硖石胶、塑形膏等混合,再调入丙烯类材料,根据需要快速厚涂薄敷,塑造出天空和山形的起伏、相背、聚合等,塑造时力求迅捷、酣畅以表现出天空的轻盈、迷蒙和山峰冲破大地的粗粝、崛起态势,作画工具根据需要选用刷子、刮刀等;干燥后,对画面的大体效果进行推敲和调整,在推测效果的同时注重形象的提炼和“神来之笔”的保留,仍然用水性材料进行描绘和表现,这一阶段基本完成肌理的制作,同时表现出一定的色层,使山峰的基本色调、形态和斑驳感得到大概的呈现;既而,利用适合薄涂晕染的油性材料进行相应的罩染,使画面中山峰的肌理、涂层显现出含蓄而丰富的色彩变化,多遍反复的油彩罩染并借助刮沥的手法,营造出“山体”的斑驳和深度,力求表现出沧桑而又辉煌的效果;最后,通过沉淀创作思考,对画面进行回归原初意义的调整,最终在综合把握表现性、材料美感、画面气氛、结构力量、象征意义和精神性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完成作品。
图六 陈晟 《山峰系列之二》 2012年
综合材料・油彩 60×90厘米
(三)《山峰系列》作品的创作期求
本人以创作实践探求表现性绘画的精神表达并非着意于一般意义上的推进研究,而是感慨当今表现性绘画混杂、良莠不齐的窘况,试图寻求一种催人振奋的精神绘画。 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林风眠先生在倡导中西融合的同时强调:“好的艺术是引人向上的”,已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绘画创作中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康定斯基曾说“精神生活是一种复杂而明确的向前、向上运动,它可以被转换成简单明了的东西”,⑦其中也包含了精神表达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
《山峰系列》创作采用水性和油性材料综合的技法,在形象的选择上借用山峰的形态(虽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山形的客观形象特征),采用表现与象征并用的具有表现性绘画特征的手法,力求通过画面的形式感、肌理和色层的深度体现 “向上”的精神意味。阿恩海姆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③631《山峰系列》所表现的山峰形象强调其特有的隆耸姿态和历经沧桑的质感,弱化了真实山峰的客观细节,力求通过形象的象征意义,从而达到笔者所期冀、追寻的那种崇高的精神绘画的目标,创作出令人振奋的、具有引领意义和超越性的作品。
三、小结
如卡西尔所说:“衡量艺术优劣的尺度不是其感染力的程度,而是强度和发人深省的程度。”⑥123表现性绘画素以情感或精神表达见长,绘画手法往往呈现出不拘泥于客观形象的率性特征,从而致使绘画形象粗犷、色彩主观浓烈、甚而造型扭曲等。观者在表现性绘画作品前可能会感觉到一种脱离客观实在的距离感,再现性绘画作品中的优雅色调、真实可信的细节描绘等特点皆被忽略了,唯有被放大的绘画形象背后的创作激情和精神力量。
自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引入中国以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和艺术研究的深化,具有表现性特征的绘画作品创作经历了接纳、吸收和再创造等阶段,具有本土文化精神的表现性绘画面貌逐渐形成,表现性绘画也颇为繁荣,然而具有精神性的表现性绘画在当今中国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动。丁方教授以其数十年的精神绘画探索研究无疑可谓精神性表现绘画领域的杰出代表。这与他的执著追求密不可分,正如他所说:我期望,21世纪的中国大地上将诞生一种崭新的“精神艺术”,从自身雄厚的地理资源中汲取力量,构建一座新的文化高峰,同时,这种精神艺术将超越民族地理界限,历史性地把超验的精神价值传统从西方迎回东方,从走失的母土中重新植回精神之树。
注释
① 水天中.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水天中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47.
② 丁方.为晨曦而流浪大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206.
③ (美)鲁道夫・阿思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④ 丁方.精神与画语[M].北京:北京摄影出版社,2004:24.
⑤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5.
⑥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09.
⑦ (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思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丁方.丁方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3] (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车健全.现代绘画材料研究[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5]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