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针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方针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方针的定义

篇1

摘要:高等数学中的部分定义与定理具有高度抽象性,并且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对其进行大量的删减,让学生陷入了不明原理,只会“计算”的错误现象中。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教学过程中抽象的定义与定理知识讲解的处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与建议,让学生体会真正数学。

关键词 :高等数学 定义与定理 教学 数学素养 数学能力

在现今很多领域中,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高等数学作为非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而在高职教育中,因为生源大多是来自技校或高考落榜的学生,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高等数学中部分定义与定理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这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讲,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难点,以至于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针对这一难点,很多数学教师在对这些抽象、不好理解内容的处理时,进行了删减,把大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一句话带过,甚至直接删除,而把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与计算技巧上,以直接教会学生数学的计算为目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承接了一些中学的“应试”教育,数学的潜在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违背了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初衷。

一、学习定义定理的重要性

1.教学大纲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明确地说明了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他们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把所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奠定较好的数学基础,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从大纲可以看出,该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能终生受益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由于很多数学思想都在这些抽象的定义与定理中有所体现,所以大量地删减这些内容,只注重于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使学数学成了应付期末考试的一种途径。并且,高等数学的学习一旦结束,学生也将会把这门知识抛到九霄云外,这样完全没有形成教学大纲里提到的应有的数学思想,也就更谈不上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了。所以要满足大纲的要求,学习抽象的定义定理必不可少。

2.培养数学能力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虽然定义与定理知识较为抽象,但它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无外乎是要把现实中的问题抽丝剥茧,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再用数学知识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数学能力。关于抽象定义定理的学习,例如定理的证明,都有其具体的推理过程,对于这些推理过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进而形成思考问题时思维的缜密性,以利于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准确无误地将其转化为恰当的数学问题;而对于这些定义定理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在分析问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正如一位大学老师所说:“学数学其真正目的是为了驱逐大脑中愚蠢的想法,让我们的大脑真正地聪明起来。”

3.实际生活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很多抽象的定义定理知识,它的出发点就是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例如常见的某一个变速物体的速度,学生觉得求这个随时都在变化的速度成了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点,但从高等数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求变化率,也就是抽象的导数定义学习的切入点。所以对抽象定义定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并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等数学教学中定义定理知识的处理方法

不少数学教师反映,不是不想授课时强调这些定义与定理,只是因为它们太过抽象,讲解的过程花费的时间长、精力多,但学生理解的效果还是不好,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笔者多年担任高级班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些抽象的定义定理的处理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总的归纳为以下四个

关键词 :引—化—启—控。

1.“引”——引数学史,丰富内容

高等数学中很多定义定理知识抽象,让学习的人容易身陷迷津,而数学史却如指引方向的“路标”,给人以启迪。在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当地引用数学史的知识作为补充和指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

例如在学习解析几何时,教师给学生介绍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以及他的经典心形线的相关轶事,让学生明白数学可以神奇地让单调的式子变成美丽的图形,并且体会到数学不是枯燥的,它也可以创造浪漫。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中的代数与几何的紧密关系,为后续的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逻辑源头,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思想,这为紧接着数学概念及定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另一方面,数学史里记录了很多数学家为了得出正确的定义与定理,如何排除万难、历尽艰辛的。学生学习数学史,除了了解定义与定理得出的过程,还会为数学家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而感动,这将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一次提升。

我们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能使那些看似抽象的定义、定理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2.“化”——化繁为简,重视直观

对于抽象、繁琐的定义定理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只有把知识直观化、简单化。

如在讲解微分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其字面意思上下工夫,举例地球本是一个球体,其表面应该是曲面的,可为什么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大多却是平面呢?答案是人肉眼看到的范围同地球的表面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微分概念中的以直代曲的思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平面,一条曲线微小的部分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具体的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懂得用无数个简单的平面代替复杂的曲面,利用微分这一数学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又如对数列、函数极限概念的处理,教师可改变教材中的定义方式,注重直观,采用通过画数列或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图形直观性的特点来解释定义,从图形中得到极限定义的本质,让学生对极限定义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此外,我们通过多观察实际生活中与数学有联系的例子,把数学概念尽量与周围实事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便于理解。比如在讲解定积分定义时,介绍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圆形大礼堂,从外形看它的屋顶是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半球,但实际上仔细看是由一个个近似矩形(曲边梯形)的小玻璃窗构成的,这个看似不容易求的表面面积,实际上就是定积分的基本概念——求曲线下面积的办法,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同时也巧妙地表明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这样使学生对抽象的定积分的定义,即求曲线下面积的方法加深了理解。

3.“启”——启发引导,自主讨论

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学生自主探索要比教师一味灌输要来得好。在教学时,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讨论课,通过合理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抽象、内容理论性强,对初学的学生是一个不容易处理的难点,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一定不好,这时可以选取一些难度适当的典型习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按组自由讨论。在思考讨论过后,学生对微分中值定理中的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以此加深了对这一抽象定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又如,在学习洛必达法则时,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个法则的作用是求无穷大比无穷大或无穷小比无穷小的极限,却并不理解它为什么会与导数有关,是利用分别求导来解题的,但如果引导学生从无穷大增长的趋势来进行分析,同时得到导数的定义其实就是与增长趋势密切相关,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就是洛必达法则的本质所在。

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到发现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4.“控”——掌控有度,注重严谨

数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严谨性非常强,教师在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时,要注重掌控好想象的“度”。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更加活跃与生动,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想怎样解释就怎样解释,这样的结果必定是歪曲了知识的本意。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思考学习,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方向,并且要适时纠正一些学生错误的偏离事实轨迹的想法。

比如学生在学习极限时,对于其中的一个零比零的极限类型,学生误认为高等数学里的分式的分母是可以等于零的,这时应强调此时出现的零是在某一条件下一个趋于接近的结果,并非真正等于零,强调出极限的定义,突出语言表达上的严谨性。

三、小结

大量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教学上的所谓教学效果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来意义。数学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和目的,注重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把学生从做题、解题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让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并且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浅析高等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7(6).

[2]尚仲平,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篇2

现如今国内与国外对教职模式里的“双元制”的定义为,就是有关部门的允许情况下,以相关的法律为处理原则,在培训中使用“双元”的养成方式对相关受训人员进行训练。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这种培训方式的精髓在于培训班的教育方针中首先按照实际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受训人进行与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在培训的同时询问,有目的性的按照培训人员的愿望为辅助培训方针,将培训人员的建议以元素的形式加入,使培训更加具有可行性。其次为教育地点不同,受训人员可以在公司和学校共同完成课程,在公司的气氛下,是学习的知识更容易吸收。

2.“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新要求

现在,大多数的院校十分注重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但是大部分的锻炼方式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使学生偏离了生产第一线,并且较为集中性的实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在双元制教学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培训后就业的能力。根据我院的具体办学情况,要实现学校、企业“双元”的培养模式就是要大力开展工学结合。其代表着现在的教育理念必须摒弃以前的模式,改变为“企业加学校”、“工与学并举”以及“工与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的形式。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特提出如下要求:

(1)制定企业培训计划

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应该与相关公司建立培训时间最少一年的共同培训计划,训练项目有: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的意义、培训的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的感悟、导师的选择方法;工作与学习时间的合理培养;应该掌握技能的熟练度;工作与学习结合应该拥有的成绩等。

(2)签订“工学结合”合同

学校与公司双方可以通过签署协议来完成工学结合的目标,具体的签署方式为定向培养、“2+1”模式等不同模式。经过实践后发现建立师徒关系协议的教育方式的培训效果更好,所以本文以建立师徒关系协议的方式来研究,在相关培训中首先要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其次要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公司应该选择工作技术高、个体素质不错的基层人才与接受培训学生达成师徒协议,同时在签署协议之前应该规定作为老师的培训人应该完成烦人教学任务以及应该培训的注意事项,同时也应该明确规定出学生在接受培训是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学校和相关公司的高级管理部门应该联合建立有效的管理部门,其管理部门应该针对日常的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同时定期设置考试对本阶段的学习进度进行考核,为高质量的完成学校的培训任务做出保障。

(3)结合顶岗实习内容安排相应的理论课程

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发现,现如今公司对人才的要求明显高于学校所能够教授对技能的要求。所以就要求学校的教育应该更加具有实际性,理想的培训首先是这种培训的方式是一种以实际社会为训练背景,摆脱了枯燥,没有立体感的书本,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的精髓在于培训班的教育方针中首先按照实际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受训人进行与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在培训的同时询问,有目的性的按照培训人员的愿望为辅助培训方针,将培训人员的建议以元素的形式加入,使培训更加具有可行性。其次为教育地点不同,受训人员可以在公司和学校共同完成课程,在公司的气氛下,是学习的知识更容易吸收,最后在课程结束后针对培训内容布置相关的问题时同学的课余时间得到有效的应用。

(4)校企合作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双元制”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职业道德品质较高的“双师型”教育工作者是保障教学内容的根本,在学校和公司进行合作时,按照师资团队发展并详细规划,使用“请进来、放下去”的方法,提高校方师资团队的能力,提升整个校方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请进来”指的是聘用公司中的专业工作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在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还聘用了公司中知识能力与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工程技术者和学校的老师一同参加实践教学工作,把公司新型的管理形式、新的知识以及新的工艺等方面融入到技术训练中,实际性地提升了学校实践性学习的品质。“放下去”指的是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老师指派到公司中,根据公司发展特点和教师的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中短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通过教师深入工地现场,在一些全新的技术以及工艺方法中,了解到了最新的发展需求,并使本身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得到了一个新的认知,并且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5)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企业实践落到实处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体验

本文试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对有效教学、中学地理有效教学,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效果的测评提出一些看法,供参考。

1.对“有效教学”和“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内涵的理解

应当明确,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

传统的对教学内涵的界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教学是根据特定目标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问题在于,我们绝不能把简单灌输、“填鸭式”教学等现象的存在归结为“是把教学定义为传授知识、讲学或讲课所致”。因为传统的教学定义并非如此。这些现象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恰恰是对教学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在教学实际中没有真正体现教学的真正内涵的结果。因此,在研究和推进有效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其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以有效教学来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在有效教学的旗号下又在鼓吹“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把教学变成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定内容的简单活动,甚至只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活跃程度作为判断教学活动优差的唯一指标。这些从课程改革起始就屡见不鲜,至今仍在延续的现象恰恰是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双重背离,最终只会使得教学变成毫无意义的学生自由行动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小学教学仍然是教师和学生在规定时间和地点、为实现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使用合乎标准的教材,结合师生实际情况,运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并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而开展的共同活动。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内涵加以综合可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就在于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学科特点和师生、设施的实际,在规定的时间(学段、课时)内,通过最佳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相应的,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中学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师生的实际,运用必要的中学地理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人热衷于研究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得到一些好的启示,但也有不少偏差,主要是不看条件、不考虑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差异、不顾基本国情的不同,盲目对比、盲目引进、歪曲原意、夸大其词。如发达国家与中国教育制度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别。这在相当时期内是不可比并且难以趋同的。又如发达国家和中国内地的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完全不同,内地的中学地理课时远远少于发达国家。离开这一前提空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内容组织体系与表现方式的不同,是毫无疑义的。

2.坚持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内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学科课程标准替代了沿用多年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规定中小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其总纲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规定了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数及配置要求等。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性质及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实施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指导文件。这次内地课程改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不只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有着实际的意义的。如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有着许多新的含义和要求:

2.1 课程性质的变化。改变了以往以罗列地理资料(地名、物产、数据等)和记忆地理资料为重要目的的地方志式的课程,而定位为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课程。明确了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中学地理课程三个落脚点。

篇4

关键词: 高校健康教育 实施现状 大学生健康

1.引言

健康教育是21世纪卫生保健的基本策略,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高校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学校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部署。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因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起步较晚,发展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教材未形成体系、师资力量不强、教学管理缺失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要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引下,审视高校健康教育现状,正确看待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提高高校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合格而又优秀的建设者。

2.健康教育内涵的厘清

何为健康教育?有人将健康教育等同为卫生医务教育,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国将健康教育定义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美国健康教育问题联合委员会对健康教育的定义是:健康是一切影响于个人、社区与种族的健康知识、态度和习惯的经验的总和。世界卫生组织(WHO)1991年在芬兰召开的世界健康教育大会上指出:健康教育及其相关理论是一种崭新的科学文化,它的着眼点应是如何促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1]。尽管各方面对健康教育的定义各有所述,但其主要思想都是着眼于消除危险因素,强调个人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自我保健。

健康是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等方面健康与适应的完满状态。健康教育是有关人的生命发展的教育,学校健康教育也就更不能只停留在向学生简单地传授卫生知识和方法,进行身体疾病防治的教育这一狭窄的层面上,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生活观、价值观,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换言之,学校健康教育最终落脚点是通过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力量,使学生自愿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使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3.高校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3.1教学管理的缺失

1993年颁布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距今已18年,作为指导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最为严肃的政策,其中很多理念和措施已不合时宜,不能反映新世纪初高校健康教育发展形势的新需求。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我认为此类政策出台说明国家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暴露出目标不明确,内容不详尽,缺乏操作性和系统性的问题。首先是导致高校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健康教育教学形同虚设。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要么未开设健康教育选(必)修课,要么以举办宣传讲座草草了事;其次,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健康教育管理实施部门,即使有些高校成立了健康教育教研室,也严重缺乏教学资源;最后,由于对健康教育认知存在着差异,造成高校管理层及部分教育者认为高校健康教育是说起来挺重要而做起来却显得次要的课程,这直接导致高校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先天缺钙”。从总体上来讲,我国急需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高校健康教育政策体系和教学实践管理体系。

3.2高校健康教师队伍培养与发展现状

当前高校健康教育教师多由校保健医生或体育教师兼任,这与我国健康教育人才培养起步晚不无关系。1991年秋,天津师范大学在全国师范院校中首先开设健康教育专业2年制大专班,之后上海、江苏、北京、广东等地5所医科大学、卫生学校陆续开办健康教育专业[2]。当前全国100多所医学院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的院校不多,人才培养才刚刚开始起步,全国的体育院校也仅仅培养兼职的健康教育师资,并没有单独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全国仅有20余所高师院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尽管这些渠道培养了一批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但仍不能满足学校健康教育对专业教师的需求。

对比美国的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情况,我们应该有所启发。美国从1920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的师范学院中就设立了健康教育学学士学位。到1930年,学校健康教育发展成了与其他重要学科一样的主要课程。目前美国有200所大学设立了健康教育专业,其中20所可以培养健康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在健康教育中所有的课程,教师都必须具备健康教育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并经学校健康教育专业的上岗培训,获得证书后方能开课。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其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密不可分[3]。

为缓解高校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高校可在现有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将医师、体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师纳入高校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学校应出台进修政策,支持相关教师去接受健康教育再培训,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3.3教材及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

由于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建设滞后,教材大都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形式呆板,内容显得相对简单枯燥,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学科体系。前期编写的高校健康教育教材侧重于卫生知识和预防疾病的讲授,内容单一且枯燥,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反观近几年出版的教材,能够根据高校教育方针、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社会角色来制定,一改前期教材的不足,同时也做到了与《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机衔接。还缺少健康意识、健康行为与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我国高校对健康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缺乏重视,例如美国的学生可以坐在满壁形态逼真,甚至堆放着“骼骸”的教室里听课;香港的健身课更是在流动的车厢里进行,光电技术将人体奥秘展示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另外,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注意多引入能提高大学生健康控制与健康管理能力的教学内容。

4.改进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对策的思考

4.1拓展教学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多采用室内讲授法。虽然组织容易,形式单一,但是多知识的灌输与少动手操作的教学让学生极易产生枯燥感。美国的健康教育课程计划就有专题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类似于专题讲座,强调的是以某一个与健康问题有关的,在群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再如,多主题或全面性的健康课程模式,课程详尽复杂并且有全国代表性。借鉴美国的教学组织经验,我们可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通过学科教学、主题班会、团会等方式尤其是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教学。还可通过建设健康校园的环境,如在校园中布置专题讲座墙报、板报、海报、电子屏幕等方式举行定期和不定期专题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健康教育。此外,高校或与当地卫生防疫工作结合,紧贴形势,开展讲座、提供咨询、卫生帮助等志愿活动和服务,来改变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的做法,多渠道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为学生一生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4]。

4.2高校健康教育评价

有教学必须实施教学评价,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指导高校健康教育的教学发展。高校教育部门应当在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进行教学评价与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育部颁布了《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试行)》,其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评价指标,却唯独没有列出高校部分的评价指标。教育部门要建立高校健康教育的评价机制,从高校健康教育目标和质量监控等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

5.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命运,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厘清健康教育的内涵,明确高校健康教育目标,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师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使毕业生在带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的同时还树立健康和健身意识,成为家庭与社会健康的行为大使,带动社会群体健康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人骏.健康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83.

[2]孙波.以“健商”理念为依托.探求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9.

[3]范锦勤.刍议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3):114-115.

[4]张延香.以“健商”理念为依托探求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J].中国厂矿医学,2009,(12):706.

[5]孙亚慧,姚慧,林伟.高校健康教育课设置思路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9,(3):522,534.

篇5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社会经济之迅猛发展带动产业模式的不断更新,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下,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教育部发表相关文件与要求,各高校应加大并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且政府也为此做出了相应政策与奉献。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双创型”大学生的培养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教育形式、力度、内容、方式方法等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如何做好发展定位也需要深入探讨与研究。

一、创新与创业

创新与创业联系密切且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对创业起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创业本质就是一种创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看法与定义,总而言之,创新教育是在传统教育之上萌生的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手能力、冒险精神、创新思维为目的的一种新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工作以及技术、管理能力。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创业是创新的一种本质体现,二者密不可分而又相辅相成,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延伸,二者统一于培养“双创型”人才。在理论上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的教育模式相契合,注重人才培养,迎合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交、管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是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储备、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创新思维模式、勇于冒险精神至关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恰恰迎合了经济发展、战略对策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尤为重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意义。

(一)高等学校应肩负起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科教兴国,创建创新型国家,同时也在大力支持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为此国家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决策与扶持。科技创新是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理论、制度、教育创新尤为重要,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大幅提高,主要原因在于创新力度不够、能力不强、人才缺乏,因此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理应肩负起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战略需要提供人才与支持,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到创新教育的转型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课本为主,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接受知识较被动,课堂尤为枯燥、乏味。创新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激活同学的情趣爱好,推动同学的动手能力发展、思维模式开放,大幅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学府要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更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业的能力,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到创新教育的转型,以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

(三)开展创新教育既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又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问题,近年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等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创新教育恰好使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措施,从根本上,工作岗位的需求量小于毕业生的数量,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创新教育模式的产生,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模式等,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个人能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也激发部分学生的创业激情,在自身解决工作的情况下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提高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同时达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既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又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促使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需结合本校自身特点、充分整合可利用教育资源、发展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育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大量“双创型”的全面人才。培养“双创型”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知识的普及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都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具备高效工作能力、思维活跃、强烈的创新精神特点的高校毕业生才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模式正面临重大转型,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由生产转向研发,无疑培养具备强大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政府决策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以培养优秀人才为核心,今后高校更应注重“怎样培养人才”与“培养怎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双创型”人才是高校对教育理念的转型,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传承与升华,唯有培养“双创型”人才才会适应社会的需求,协助国家完成产业链的成功转型,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重视实践教学一直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学校本着“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在此后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师大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办学理念,坚持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校自身特色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学校着手于学生“双创”精神素质的提升,将双创教育模式列入学校整体教育方针中,实施了“本科生按大类培养,二次选择专业”制度,构建了“平台+模块”开放性课程体系,搭建了基础牢固、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培养“双创”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深化高校创业教育体制改革

各大高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提升高校以及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全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教育落实到根本,着手于学生,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加入一些教育环节。具体措施如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注重教育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构建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平台;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由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校外创业教育咨询专家组成的科研教学团队,给予大学生创业者全方位的创业指导;营造宣传创业、支持创业、践行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助力学生成为高素质创业人才。

(二)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

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创业者对于自身的评价与定位一定要切合实际,创业者要具备独特的眼光选择好的创业项目,周全考虑客观因素,同时要做好项目预算、实施、总结等。自主创新能力是个人素质中重要部分,也是对大学传统教育的补充,大学生进入社会如初生牛犊,社会经验以及独自处理能力不够,故大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回报社会。

(三)社会各界积极配合

国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政策来保障创业者的权益,简化创业者前期准备过程中的相关程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资源与有利条件,同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努力地配合优秀大学生创业,例如银行贷款、提供创业平台、创业环境等等,组织高校、企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指导与帮助,加快创新创业的脚步,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开展。

培养“双创型”人才是国家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全面地符合市场需求。培养“双创型”人才需要学生自身以及高校、政府、企业等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协调进行,高校应做出合理的教育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到教育培养方案中,竭尽全力地为学生提供培养环境、教育平台,制定高效地教育方针,积极探索、深入研究以培养更加全面、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同时社会经济、国家战略、产能转型也定会快速、高效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篇6

大学生素质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和重要环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明晰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按素质教育内在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承载体,还是其内容实现的重要保证。对它的研究及取得的理论成果不仅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个由各种资源组成的系统,对其建设的好坏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其开发利用程度越充分,收到的整体效益就越明显。因此,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素质教育

2010年7月,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勾划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轨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将由此而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和必然趋势。

素质教育有丰富的内涵,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经过20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素质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它是在人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把知识经过内化和升华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高素质是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相互依存。其中,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为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提供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主导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诸方面素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选择利用的,能承载和传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内容: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必须是能够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第二,必须成为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中介形式。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都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影响大学生思想以及大学生传达信息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定联系方式。第三,必须承载并传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作为一种工具形式,总要承载一定的具体内容和信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目的、愿挚和认识,并传递给大学生。大众传媒、文化活动等之所以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因为它们能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

四、二者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素质教育备方面的成果。党的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十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些论述,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素质教育各方面的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是部分和总体的关系。素质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担负着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素质教育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受教育者“德”的实践活动。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培养就无法实现,就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素质。

五、如何在大学生素质教学中改进和加强素质教育

首先,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的科学文化教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文化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让学生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另一方面,各学科文化课学好了,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分析问题、辨别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就易于接收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项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第三,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使学生全方位接受教育。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于教师的言行之中,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只有实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马尔琴科.国家与法的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原则,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可以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和建设。

第一,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我党的科学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前有继承、后有发展,是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更新那些陈旧、缺乏时代感的教学内容,注重吸收我党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使之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三进”工作中,进学生头脑是目的,是落脚点,联系实际、案例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则是关键环节。只有联系实际、案例和学生思想困惑,才能讲清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要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和普遍意义,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使之真正进入学生头脑,成为学生掌握和运用的思想武器。

第二,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把理论的高度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的高度可以看成天,具体实际可以看成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要顶天立地。然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该顶天的顶不起来,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没有高度和深度;该立地的立不起来,不能联系并解决社会、学生思想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果是两头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效果。科学理论再高也是来自实践,也能用于指导实践。思想政治课中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能够指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只要从实际出发,联系案例和学生思想困惑,就能讲清楚理论原则从哪里来,干什么用,怎样用,就能加深学生对理论原则的感悟和理解,使学生掌握运用理论原则的本领,就能实现理论高度与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做到顶天立地,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契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和内在精神需求。学生的基本素质体现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三个方面,培养这三方面基本素质,特别是培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素质,思想政治课能够发挥主渠道作用。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共事能力,自主创新学习与拓展运用技术能力,应对挑战和心理承受能力四个方面,提升这四方面的能力,思想政治课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内在精神需求,概括来说就是解决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人生观价值观、亲情爱情友情、道德观法治观等精神需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恰恰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案例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内在的精神需求,无疑会取得良好效果。

第四,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不用讳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有待增强,教学效果有待提高,但这些问题决不能成为忽视思想政治课的理由,而是应当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的契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如果与社会实际状况、案例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脱节,不能与学生思想产生碰撞和激荡,不能对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就会失去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必然要求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将理论与社会状况、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现实与深远的意义结合起来,贯彻“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认真选取理论精华,对理论本身不作学术性的展开,将重心放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上来,避免仅仅从定义、概念出发,结论先行;必然要求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注意调查、搜集、梳理和归纳学生的思想观点,把握提高他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重点和难点,着力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和思想上的疑惑,避免教学活动与学生思想状况相脱节;必然要求紧密联系案例和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中实际需要,使思想政治理论在学生人生旅程和成才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第五,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做到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成才。贴近现实,就是联系世界发展变化的实际,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把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新观点充实到课堂上,丰富到教学内容里,体现历史感和现实感;要勇于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不漠视、不回避,创造性地运用我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分析、解释、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贴近学生,就是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学习特点,摸清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充分发挥我党思想政治理论的巨大优势,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贴近成才,就是要联系学生强烈的成才愿望,使思想政治理论为学生成才标定方向,指明道路,提供动力,奠定基础。

总之,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将党的最新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将理论的高度与具体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和内在精神需求相契合,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整体教育;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21-0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为此,文章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个人浅见,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实际上在中国的学校几乎没有素质教育。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

二、我国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

实际上,素质教育在中国最多也只能是一个大空话罢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在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这说,又不少学生完全同意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给家长作秀。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在制定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数学教学中要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

(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几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本质特征,又是它的一项核心任务。

1.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

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在概念教学时,密切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计算仔细、思考认真、书写工整、检验一丝不苟。

(三)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本身进行的分析表明,我国小学生言语交往行为集中表现为回答教师的问题,此类行为的频度在学生课堂言语行为总频度中之比重高达93.8%,提问、异议及其它类行为的比重分别仅占1.7%、2.7%与1.8%。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所构成的师生言语交往行为过程都是由教师启动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非自主地位。可见当前我国大教学班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薄弱、机会有限。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些弊端,强调教育要着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论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我们要重视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做到两者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张必中.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强化课堂[J].课程,教材,教法,1998(3).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自主学习;策略

1阐述自主学习模式

1.1界定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一切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进行的个别化学习和选择性学习,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狭义的自主学习特指在学校条件下的自主学习,与广义的自主学习不同的是,它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主要是由教师事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但学习的方法是由学生选择的,学习的过程是由学生自我调控的,学习的结果有学生的自我评价。[1]

1.2阐释自主学习的特征:根据自主学习的定义可以概括出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能动性。表现为学生不是在一定的固定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制约下机械地、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而是学生从内心自愿出发,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这种能动性明显地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其次,独立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自我个性体现的一面上,而依赖学习把学习建立在听从他人安排和管理一面上。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各个阶段尽可能脱离教师或他人的约束,由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并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反省和评价,最终由自己一个人开展学习活动。再次,效能性。由于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从自己的内心取舍出发调节自己学习因素发挥最大化功能,从而使它们优化组合发挥出整体的最佳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和计划方案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的系统化过程。最后,相对性。自主学习不能够狭义地认为就是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我们所说的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从事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开展教学活动。

2剖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是由当前所处的世情和国内教育体系的困境所决定的,又是高中化学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它是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给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又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并使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尖锐化。面对这种挑战,各国积极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积极采取自主创新发展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促进本国的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口。为适应全球的发展策略,在全球的教育系统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我国的教育体系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上,过于追求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是一种单线条的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化学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在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进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化学科技人才,最终成为科技发展注入动力。

3探讨构建高中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的策略

自主学习既可以被看作一种学习过程或活动,又可以被看作一种学习能力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活动过程,自主学习既需要外部的环境支持条件,也需要内在的必要条件。构建高中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可以从以下策略进行探讨:

3.1从教育体系来看,我们的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要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高度和立足于本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创新意识,开阔教育视野,从政策和方针上对国家的教育目标进行规划和引导,同时对于素质教育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和物质支持,从而为创新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

3.2从学校角度来看,贯彻教育体系的教育方针和策略,使其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并根据自己本校的实际教育情况,为自主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教学氛围;把信息网络教学设施铺设到学校教学的各个角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校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为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注入动力。

3.3从教师角度来看,在教学理念上要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形成教师和学生的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一切现代教学工具和硬件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任务,并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最后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馈和评价,而教师只在学生处于疑惑和停顿的时候,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引。总之,把自主学习理念立于并践行于我们教学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必将给我们的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也必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大批的自主创新人才,从而最终实现中华的复兴。

作者:刘程程 单位:盘锦市兴隆台区盘锦市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篇10

一、进行自我分析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可能有的同学没有想过我是怎样学习的这个问题,因此制订计划前首先进行自我分析。

1、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同学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学习特点。各人的学习特点不一样:有的记忆力强,学过知识不易忘记;有的理解力好,老师说一遍就能听懂;有的动作快但经常错;有的动作慢却很仔细。如在数学学习中有的理解力强、应用题学习好;有的善于进行口算,算得比较快,有的记忆力好,公式定义记得比较牢;有的想象力丰富,善于在图形变换中找出规律。所以几何学习比较好……你可以全面分析。

2、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一是和全班同学比,确定看自己数学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还常用"好、较好、中、较差、差"来评价。二是和自己数学成绩的过去情况比,看它的发展趋势,通常用"进步大、有进步、照常、有退步、退步大"来评价。

二、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象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

确定学习目标首先应体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次要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现状。当然还可考虑一些社会因素家庭情况。

学习目标要具有适当、明确、具体的特点。

适当 就是指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过高了,最终无法实现,容易丧失信心,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过低了,无需努力就能达到,不利于进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明确 就是指学习目标要便于对照和检查。如:"今后要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这一目标就不明确,怎样努力呢?哪些方面要有进步?如果必为:"数学课语文课都要认真预习。数学成绩要在班级达到中上水平。"这样就明确了,以后是否达到就可以检查了。

具体 就是目标要便于实现,如怎样才能达到"数学中上水平"这一目标呢?可以具体化为:每天做10道计算题,5道应用题,每个数学公式都要准确无疑地背出来,等等。

三、科学安排时间

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就要通过科学地安排。使用时间来达到这些目标。要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

全面 在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时间搭配。

合理 要找出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如有的同学早晨头脑清醒,最适合于记忆和思考;有的则晚上学习效果更好,要在最佳时间里完成较重要的学习任务,此外注意文理交叉安排,如复习一会语文,就做几道算术题,然后再复习自然常识外语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