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探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
中学教育时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此期间一个孩子在生理、心理、智力、学识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以单纯智育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即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发展前途。这种认识方法忽略了学生在人格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发展需要。随着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认识的不断加深,教师们开始对学生的智力水平、情感变化、自信心、动机因素、人格塑造、耐挫能力的培养等因素发生兴趣。同时我们应以这些非智力因素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潜能,帮助他们成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据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中学七年级阶段可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要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级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这里主要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建立师生间和谐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剂,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态度及其授课内容的兴趣。心理健康辅导可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信任,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爱护,从而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与投入。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资本;反之,学生无心学习,上课捣乱,必然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热情。教师要把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四、加强个体的心理健康辅导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辅导,为遇到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找出自己烦恼和困惑的深层原因;帮助学生增强自知之明,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纠正不正确的认知观念;为来访者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设计和提供最佳行为策略;为学生、家长提供有关信息,指导他们改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在工作中,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形式与活动: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材料信息,能及早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适应性问题。“心理档案”是学生了解自己、把握自我、自我教育的依据,也是教师针对性教育、辅导的“参谋”。
2.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也是思想交流的艺术。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使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我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专业的培训,加强自学,坚持尊重、通情、保密、疏导的原则,使自己尽可能成为学生的“真心朋友”、“知心朋友”,能应用一定的心理咨询策略、方法,重视和学生的交流、谈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工作中,我总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正确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学生。这样,父母可以在指导帮助孩子学习、生活时,和孩子一起共同寻找彼此的优点、改正缺点,以增强彼此的了解。
五、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篇2
【关键词】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知晓率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482-01
当前,全球艾滋病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引起全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国,艾滋病也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艾滋病在中国的蔓延,不仅危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其他各国的流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艾滋病是一种行为性疾病,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决定其流行[1]。危险性是造成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之一[2]。在我国,艾滋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历年报告病例中性传播的百分构成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可见性传播已成为我国HIV传播的主要途径[3]。藤县是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尤其是农村人口占了大多数,这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通过对藤县10个乡镇的其中一个自然村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了解藤县农村人群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寻找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先后2次对藤县南、同心、天平、金鸡、新庆、东荣、大黎、和平、太平、古龙10个乡镇的其中一个自然村人群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前后分别发放300份、298份有效问卷。
1.2 调查方法 采用不记名,由村民自行填写或调查人员询问完成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1.3 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传播途径、感然艾滋病相关危险因素等知识。计分方法为艾滋病知识共10个条目,每答对1 题得1 分,答错计0 分,总分为10分,答对8题以上(含8题)的问卷为知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被调查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前发放问卷300份,其中男160份占53.3%,女140份占46.7%,年龄在18~70岁之间,其中18~55岁年龄组135份占45%,56~70岁年龄组165份占5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89人占63.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11人占37.0%。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后发放问卷298份,其中男155份占52.0%,女143占48.0%份,年龄在20~69岁之间,其中 20~55岁年龄组141份占47.3%,56~69岁年龄组157份占52.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3人占64.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05人占35.2%。两次调查对象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前后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比较
2011年5月第一次发放问卷300份,知晓数165份,知晓率55%,其中56~70岁年龄组知晓61人占该年龄组3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知晓79人占该组人群的41.8%,农村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程度了解,但低于《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中艾滋病知晓率达到75%的指标;针对农村人群艾滋病知晓率低的情况,藤县卫生局医改办和县防艾办对全县艾滋病健康教育策略及时进行了调整,到2011年12月份进行第二次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发放问卷298份,知晓数251份,知晓率84.2%,经过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后对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显著提高,与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研究报道,国内外有关艾滋病的研究中涉及老年人的很少,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艾滋病是年轻人的病”,因此在艾滋病的研究中老年被排斥在人们的视野之外。长期以来,我国公众、研究者和决策者都忽略了艾滋病对老年人的影响[4]。目前,我县老年HIV感染者占全部HIV感染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尤其农村老年人是增长最快的人群。因此,把该人群列为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使该人群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和对该人群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从某种程度上将成为我县是否能够打赢艾滋病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知晓率较低的人群主要是56~70岁年龄组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知晓率分别是37%和41.8%,这部分人群是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人群。相关部门根据调查情况,对全县艾滋病健康教育策略及时进行了调整,制定了全县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和具体的考核标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如深入到每个村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在卫生院大厅循环播放音像资料、在各村显眼、人口密集的地方设置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专栏、永久性标语等,收到良好效果,使农村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J]. 中国医院,2005,9(1):3-11.
[2] 李立明.流行病学进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59.
[3]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2007 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最新报告,数据摘要[R].2007.
[4] 孙辉,周成超,张希玉,等.威海市居民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10(26):48-51.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课题。现在的大、中专生深受经济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职业岗位和就业、创业方式多样化的影响,心理困扰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已凸显出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统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短缺的归因
1.1对心里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有误差。纵观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教育上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部分,只需要有德育教师在课堂上来完成,而忽略了内化在教育者行为中的教育态度和固化在学校环境里的教育氛围的构建。在强调素质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至今仍有些地方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甚至个别地方认为心理艰苦教育可有可无;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更未配备专职人员;全员参与、科学渗透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1.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水平不太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与专业性的工作,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德高尚、较高的职业认同,要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技术,一定经过系统、严格和规范的专业培训。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兼任,队伍的专业素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专业化建设是水平不太高、目标不明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德育化的倾向。另外,激励机制不健全、培养措施不到位,相公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再加上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职业角色的混乱,导致对当代任何坚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实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和提高。
1.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创新不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方法是紧密联系的,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与矫治消极心理,局限与心理咨询,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的培养;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未正常发挥,导致个别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负作用。
1.4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性不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解决学生的障碍入手的,使学生误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学生,而与大多少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学生无关,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限。
2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实效性的策略
2.1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中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坚强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谐.学校要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工作,培养积极心态,对学生健康成长施加积极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先导,以一种宽广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系统来抓.使学生具有来自自身内部的、较为完善的塑造功力,做到有效地预防各类心理问题。
2.2以人为本,重视校园心理环境的创建,一是要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探讨,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位,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丰富学校文化生活,形成文化层次的多样性。二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环境,把握学生的特点,坚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诚心、尊重、理解、陪伴”,把心理活动、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等融入每个学生心田里,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策略和科学性方法落实到工作实处。
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要通过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培训机制等 的创新,多层次、多维度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反思,深入研究,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和专业水平,培养起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负责的道德信念。
篇4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安全套 效果
中图分类号:R16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8-0050-02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for correct use of condom
WANG Xiao-lin
(Baoshan Roa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on improving proper application of the condom. Method: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o the 300 residents extracted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for six times one year, and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homemade questionnai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 The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condom applic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fore and after comparison (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ondom; effect
据WHO与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报道,在全球范围内,性和生殖卫生服务的不足导致女性性传播疾病(STD)包括艾滋病(AIDS)的感染人数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1]。公共健康教育是改善人们性知识、态度、预防性病的有效途径;安全套是现有避孕方法中既能有效避孕,又有起到防病作用的一种避孕方法,已被证实可在性病的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即使国家免费发放安全套,仍有很多居民不知道应如何正确使用,因此笔者在街道和居委会的支持下针对社区居民开展了有关安全套应用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1年后安全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参加闸北区宝山路街道健康教育讲座的居民中,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3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年龄20~45岁,本街道常住居民,知情同意,本人自愿。其中男150人,女150人。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见表1。
1.2 方法
自行编制安全套应用知识问卷,共7道问题,内容包括安全套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大小的选择、如何储藏、购买渠道等,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完善题目的表述。由社区护士担任问卷调查员,调查前进行了统一培训。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调查,讲述调查意义,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员核对无缺项当场收回。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00%。
健康教育人员由社区护士组成,统一制作宣传资料和PPT课件,授课护士进行专门授课培训,以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一年内分6个专题进行宣教,内容包括爱滋病的危害,优生优育知识,科学使用安全套,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安全套如何获得等。每次讲座为1 h,教育形式主要为健康讲座,辅以有奖知识问答,发放印有安全套使用知识的扑克牌等,从而提高居民的知识接受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干预,安全套能预防性病及可以免费领取安全套两项答对者的比例为100.00%,安全套选择、使用、保管答对者的比例,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表2)。而不同性别居民对安全套使用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爱滋病防治的主要策略和重要途径
曾毅[2]认为在目前还没有疫苗进行预防和特效药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和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和最有效的措施。安全套既可有效避孕,又可在性病、艾滋病预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开展安全套应用的健康教育是有效提高居民安全套应用知识知晓率及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发生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指导居民合理避孕也有一定的意义。
3.2 安全套正确使用的知晓率有待提高
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于安全套能够预防性病的居民干预前的知晓率为70.33%,但是安全套正确使用方法的知晓率不尽如入人意,成为爱滋病防治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通过多年的艾滋病、性病及计划生育教育指导,居民对安全套能够预防性病已有一定的知晓率,但对于安全套如何正确使用因为种种原因还并不清楚。而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居民对于正确应用安全套的知晓率明显上升。国内外研究也认为,应当倡导正确、坚持及全程使用安全套,必要时可推广新型女用安全套[3,4],因此笔者建议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宣传安全套的使用能够预防性病,也要长期开展安全套正确使用方法的健康教育,才能真正的起到避孕、预防疾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如山, 韩秀霞. 国际社会关注性和生殖卫生问题[J]. 国外医学情报, 2006, 11(8): 223.
[2] 曾毅. 宣传教育与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2(1): 1-4.
[3] 张玉凤, 武俊青, 赵洪鑫, 等.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使用状况调查[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0, 6(29):453-456.
篇5
问题一、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幼儿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丰富健康知识、改善健康态度、培养健康行为为目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对幼儿的身心保健起到规范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不经常害病,不经常感冒,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又包括心理健康,积极乐观,团结友爱,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自理(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3、自我保护(要教育幼儿了解、掌握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会保护自己)。4、体育锻炼(要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掌握户外活动与游戏的玩法和注意事项,经常锻炼大小肌肉,促进动作协调、灵活)。目前,一些教师对健康的概念和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还不明确,对于健康概念的多元化认识不清晰,健康的观念还局限在生理健康上,停留在个人化的健康观念上,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健康观的多元性和整体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在实践中存在“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教师保护轻学生自我保护、重身体健康轻生活自理”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只有进一步知晓和明确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才能在日常活动中指导幼儿健康教育的行为,不会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问题二、幼儿教师健康教育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健康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在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水平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健康教育的技巧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健康教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或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医生或专职心理教育者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不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保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纸上谈兵。2、一些教师在幼儿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还欠缺,因而难以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比如,要帮助幼儿增加对人的身体的认识,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知识,充分了解人体各器官、各部位的名称、构造、功能及如何保护,并且能深入浅出地表达,教师还必须能够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模棱两可的回答。3、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桥梁和依托。目前,幼儿园多数教师尚未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培训,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心理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由于教师在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4、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时,一些教师的思路不清晰、表达不准确。教师头脑中对“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重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并预先设计好教学语言。教师的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的成败。为此,加强教师健康系统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幼儿健康教育水平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OK
问题三、幼儿教师健康教育的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园没有很好地构建健康的心理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时比物质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刻,要根据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表现,不断反思、调整和改进心理环境。一些幼儿园和教师都很少关注“班级氛围是否和谐、师幼关系是否平等、互帮互助的家园关系是否创设”,使得幼儿难以情绪安定、心情愉快的学习和生活。2、健康教育方法单调。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单调,缺乏新意,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理想。3、电教媒体很少运用到健康教育活动中。在幼儿园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生活中掌握的健康知识是片面的、零碎的、甚至是错误的,由于一些教师在具体教学健康知识的教育中,只是用空乏的语言教学教育,缺乏直观性和趣味性,因此,教育效果不高。如果教师能够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并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投影、电脑、动画等电教手段,就会使健康知识浅显易懂。
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游戏辅导;方法及策略
积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小学生不愿或很少参与活动的互动和讨论,所以,如何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游戏辅导能为学生带来诸多趣味性,也能活跃课堂氛围,调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并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育、训练、治疗或者干预发展的目的。但是,游戏辅导方法具体应当怎样适当地使用呢?在下文中,笔者将具体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游戏辅导方法及策略进行论述。
一、游戏材料的选择
首先,可以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游戏辅导方面的书籍和电视视频中获得游戏材料,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寻相关材料。其次,教师查找到相关游戏材料后,需要适当地将其进行筛选、修改,增强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和操作性,设计出适应自己班上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游戏环节,以更好地达到游戏辅导的预期目标。一言以蔽之,游戏材料选择的主要流程是:“查找筛选修改设计整合”。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辅导方法及具体策略
1.课前准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辅导,需要事先选择好游戏材料,并设计好教学内容、写好教案。在这之后还要做好具体的课前准备工作,好的课前准备能够保证游戏辅导的预期效果顺利达成。课前准备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充分预设游戏辅导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或者紧急情况。小学生思维活跃,有时不符合成年人的正常逻辑,所以,教师也要灵活教学、因时制宜。并且,教师还要准备好课堂游戏辅导教学中所需要的教具,比如,纸、笔和剪刀等具体器物或者多媒体图片、音频等。如果第二天的课堂需要用到小学生自带的道具,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当然教师也要准备一些,以防粗心的学生没有带道具。只有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从容应对。诚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教师做好课前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准备好下节课需要的道具。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游戏辅导的具体策略
(1)心理游戏。将游戏辅导应用于在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小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来说就是,游戏能突出促进团体之中人际的交互作用,协调孩子与他人的交际关系,使他们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体验、观察模仿和学习,从而不断地认识、发现自我。教师可以查找有关心理游戏活动的书籍,抑或是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应用心理游戏,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个性心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2)亲子游戏。顾名思义,亲子游戏的主角是孩子和家长,是在具有专业知识的游戏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家长协助自己具有行为问题或情绪问题的孩子。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学校与家庭的相互合作逐渐变成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达到亲子游戏的目标,首先学校的游戏辅导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们掌握亲自游戏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一起参与游戏活动、如何在游戏过程中帮助孩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亲子游戏进行心理教育,能增进孩子与其家长的亲密关系,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也能体验生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与有效地处理问题。(3)沙盘游戏。沙盘游戏是一种借助玩具或者沙子进行的心理游戏。在沙盘游戏过程中,教师会全程陪伴,学生会处于一个受保护以及自由的空间内,借助于塑料沙盘内放置的沙子以及内部设置的缩微模具,按照个体的本身状态创建出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当沙子从指缝间滑落,游戏者内心易于出现异动。沙子凭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动性,能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
总而言之,通过尝试研究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笔者认为游戏辅导能满足大多数小学生发展的需要,激励小学生主动接受游戏中所提供的学习过程和经验。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教材、教学用具的不足限制了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和教育者为了小学生能够愉悦地学习、身心健康地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口腔固定正畸知识状况;健康自我管理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我省4个地区共计200名为实验对象,农村、城市各100名,男性、女性各100名。在探究其对牙齿健康知识认识程度的基础上,将分为常规组和健康教育组两组,每组100例,针对常规护理组给予其常规口腔护理知识,在此基础上针对健康教育组调查员进行健康教育。其中,常规组调查员年龄6~12岁,男65例,女35例;健康教育组调查员年龄7~14岁,男62例,女38例。两组调查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实验方法
1.2.1知识理论宣传
设计一套口腔知识健康教育方案,对社区员的牙齿保健行为和认知进行了解。针对不同认识程度将其分为多个小组,给予其不同的健康教育,采用讲座宣传,广告宣传和家庭传授等多个方式开展。
1.2.2发放调查问卷
向被调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总结了实验家庭口腔健康行为,具体的问卷内容包括饮食行为(食用糖果、碳酸饮料、糖水等食物的频率)、刷牙行为(刷牙频率和应用含氟牙膏的概率)。
1.2.3健康宣教策略
针对常规护理组调查员应用常规护理方式,通过广告方式宣传口腔知识。在此基础上针对健康教育组调查员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4预防工作
教育员能详细讲解具体的预防策略,并定期进行牙齿检查,掌握刷牙的要领,尽量使用含氟牙膏来增强牙齿的抗酸能力,并要戒除研究等不良嗜好[1]。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饮食行为统计结果
农村食用糖果、碳酸饮料、糖水等食物的频率高于城市。
2.2自我管理分析
健康教育组调查员的口腔健康自我管理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调查员。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相比中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存在更多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因此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对400名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进行调查。
二、资料与方法
1.基础资料
从长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4级信息服务工程学院学生中选取40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依据计算机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学生200名,参照组实施基础干预和健康教育,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学生中男生112名,女生88名,最大年龄25岁,最小年龄20岁;参照组学生中男生109名,女生91名,最大年龄26岁,最小年龄21岁。
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而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为:①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高职院校管理层应该完善机构团队合作机制,形成信息化小组,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划分成员责任和义务,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②优化网络环境。高职院校优化网络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促进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高度配合高职院校的工作以及加大经费支出,改善网络环境,监控学生网络行为等方面[1]。③完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健康、可持续地开展网络心理教育,重点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效约束学生的自身行为。例如,明确奖惩条例,完善网络纪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2]。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强迫、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求助、解决问题等指标,利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统计和调查,利用分级方法统计学生各项心理情况,了解学生面对问题时的不同方式以及行为差异。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均应用SPSS19.0软件统计我校400名学生的所有资料,两组学生患者SLC-90对比和应对方式指标结果等比较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P
三、 结果
对比两组学生各项指标发现,实验组人际关系、躯体化评分没有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实验组强迫、抑郁等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和求助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值都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所开展的高职院校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学生抑郁情绪等,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初中生;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74-02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初中生往往逆反心理严重,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自残等极端行为,因此要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现进行探讨。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1]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既是当今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重要目标。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初中生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时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渴望独立,易冲动,但可塑性最强。在平时教育中,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一般都比较关注学生的生理成长状况,却忽略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使生理和心理教育没有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刻不容缓,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获得全面发展的需要。
笔者一直从事思想品德课的一线教育教学,接触许多初中学生,深切感受到不少学生成长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当弘扬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我国正进行的新一轮课改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自己学科教学的“职责范围”,主动地有意识的进行渗透。[2]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思想品德教师自身应是一个有健康心理、良好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只有教师以高尚廉洁的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言传身教、以德育德,塑造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向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的发展,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
2.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思想品德学科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心理。教师可充分挖掘这些教科书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使其心理素质逐步提高。[3]
3.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引导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创了许多新途径。教师可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小品表演、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体验其重要性。它要求教师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说教,要注重实际地影响他们,注重引导。
4.将课堂渗透教育与课外心理辅导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是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外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部分学生有问题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因而教师要用灵活的方式,如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对一些心理困惑进行个别辅导,可取得更好的效果。与学生沟通应找对切入点,避免说教,鼓励学生打开心扉,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说出来。教师了解之后,应该努力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和家长沟通,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上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学生不仅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还能学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锻炼了组织性、纪律性、自制力,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开展课外活动时,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参与,老师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加入学生的队伍里,既能密切师生关系,又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对老师也是有益的,体现“教学相长”。
总之,只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加以引导,就能使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思想品德科任老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与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存在诸多困惑,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指导,基于此,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目前班主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
1.班主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
在学校中,大多数班主任为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这些教师并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理论,只是粗浅地上过相关的公共课,在参加工作后,很少有人再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目前大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与障碍,有很多困惑无法解决。据调查,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班主任,其自身的心理理论素养较高。
2.大多数学校不太了解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考试学科,所以大多数学校领导并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对班主任作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学习要求,甚至很多领导和老师并不知道心理健康在班主任工作中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
3.学生问题的多样化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受地域特点影响,有些地方存在“大班化”现象。同时,社会和家庭的不稳定因素日益严重,单亲、离异、隔代教育的家庭越来越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同程度地存在嫉妒、自责、任性、孤僻、焦虑、逆反等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还会出现打架、逃学、离家出走、自杀等问题,给班主任造成诸多困扰。
4.学校管理不专业,不能给班主任有效指导
通常班主任在解决学生问题遇到障碍时,都会向学校德育处汇报,而德育处的相关领导和班主任多数都不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一是依据学校相关规定,二是依据工作经验。由于对道德与心理健康的界限认识不清,很多问题的处理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1.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科任教师和学生联系的纽带,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的发展、对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2.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
班主任工作繁杂,长期处理繁杂的事务,时间久了很容易造成身心疲劳,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会蜂拥而至。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做高明的自我心理调节者、开发者、优化者。班主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灵世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示范、感召、共鸣、渗透等作用。因此,班主任的个人心理素养是启迪学生自主育心、调节自我、塑造自我的外部环境,如果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要让学生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动力,实现心理健全、人格完善很困难,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很有限。
3.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研究学生,才能使教育得法有效。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同时,学生也是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人生阶段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因此,我们在看待学生问题时要用看待人而不是“物”的眼光与态度,充分尊重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而不能一味批评与指责,以偏概全。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包括家庭背景、健康状态、个人卫生习惯、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个人意志、劳动态度、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特点、课外活动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等。对于问题学生更是要了解他们与其他家庭成员、同学、朋友的关系,以及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是否出现过对其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最后,要掌握了解学生的方法。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定是一个高效的观察员,能从观察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还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包括作文、周记、美术作品,以及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活动成果记录表等,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趋势。
4.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创设良好教育氛围
(1)主动与学校各部门建立预防和联动机制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面十分广泛,班主任要主动与学校德育处、心理咨询室、医务室、保安室等建立预防和联动机制,预防为先,及时把班级的整体发展脉络汇报给学校,使学校掌握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一些问题严重学生的处理,应及时汇报,善加预防,避免重大伤害事件的发生。
(2)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协调合作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班主任要及时与心理教师取得联系,通过对学生的定期测查、个别与团体辅导等,有效解决班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对无力处理的个别心理问题严重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所或医院精神科,避免延误问题的解决时机,对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
(3)与其他科任教师有效沟通
与科任教师的有效沟通可以为班主任工作提供大量可用资源。但由于每位教师对看到的现象可能会有自己的主观评价,班主任必须学会辨别,从获得的资源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才能综合评估班级的整体动向与学生的心理状态。
(4)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调动家庭的力量,与家庭形成合力。在与家长的合作中,班主任必须事先备案,形成面对不同类型家长的应对和指导策略,利用家长会,采用讲座法、个案研讨法、座谈讨论法、个别指导法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5)班级文化环境的整体创设
班级文化的氛围和情境对学生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必须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巨大作用,要特别重视有形与无形教育力量的融合,构建班级文化环境,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环境中培养积极人格。通过开展有利于学生正向发展的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训练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教育活动,精心设计、巧于安排,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耳濡目染,陶冶心理素质。
5.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辅导策略
在新形势下,学生心理方面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对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理论与分析研究,并进行科学论证,才能为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与现实依据。在班级中,对学生的辅导主要分为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班主任要通过调查、座谈等形式,善于发现班级的整体心理动向、小群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真诚、尊重、接纳和倾听等理念和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艺术性和实效性。每个班主任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特长,有效借助学校和社会中的各项有利资源,以构建学生和谐人格为目标,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教育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