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

篇1

关键词:物流园区;物流金融;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23 -02

目前,我国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已有一定发展与进步,但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服务范围和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园区内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资产证券化是将企业缺乏流动性但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证券化处理,让企业提前获得现金流,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缓解资金短缺和周转压力。企业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很少有中小企业作为发起人。

因此,本文将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与企业资产证券化相结合,提出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利用这种新型的物流金融模式,提升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服务的能力,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思路。

一、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的现状

我国物流金融的融资主体较单一,大多以银行为主体开展物流金融。近年来,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渐活跃于物流金融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物流园区重视物流金融业务。总体来说,我国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起步较晚,很多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业务是空白的。目前,物流园区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保险业务:保险是物流园区开展较早、较多的一种业务模式,物流园区通过收取佣金获得利润。2.小额贷款业务:一般是通过成立小额担保公司,将资金充足企业的闲散资金筹集在一起,对物流园区内资金短缺的企业实行放贷,但这种融资方式并没有与物流园区业务相联系。3.代收货款、运费业务:属于物流金融结算类业务,运用各种结算工具为融资企业提供服务,常见的主要有垫付货款、代收货款、承兑汇票三种业务类型。在结算类业务中,直接获益者是物流企业,物流园区主要协助物流企业进行风险控制。4.物流金融授信业务:分为委托授信模式和统一授信模式。委托授信模式,是指金融机构将质物的运输、仓储、价值评估以及整个流程的风险监控等全部外包给物流园区,物流园区协助金融机构选取符合信贷条件的融资企业和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统一授信模式中,金融机构不参与信贷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直接授予规模较大、信用度较高、经营业绩与经营状况良好的物流园区一定额度的信贷资金,再由物流园区向符合融资条件的企业发放贷款,负责贷款前后全部环节的活动。

以上是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主要的几种模式,随着物流金融实践的发展,我国物流园区的物流金融业务种类不断增多,服务水平也有所提升,但从以上业务中可以看出,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方式基本是间接融资方式,而没有协助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帮助企业调整资产负债比例、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

二、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运作流程

本文中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是指,以物流园区作为发起人,整合园区服务范围内各条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收入的基础资产,汇聚形成资产池,将其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然后由SPV以购买的组合资产为支持发行证券,由证券承销商出售给投资者的过程。这是一种中小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为:

1.选择资产类型,构建基础资产池。中小企业可证券化的资产有:应收账款、具体项目、知识产权。物流园区作为发起人,根据中小企业可证券化的资产类型,以供应链为单位,对各条供应链上的证券化资产进行筛选、整合、归类,形成类型一致的基础资产池。

2.出售基础资产池,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由物流园区将基础资产池真实出售给发行人SPV,并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3.SPV委托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增级进行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以及信用增级。

4.律师事务所对基础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权属状况进行尽职调查;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出具基础资产审计报告、会计处理意见、专项计划设立的融资报告,年度资产管理报告和清算报告的审计意见。

5.发行人委托承销机构进行证券承销,承销机构受托后向投资者出售证券,并将承销收入即投资者购买证券所得资金汇入SPV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再由发行人将证券出售收入转给发起人即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根据不同企业的基础资产状况实行资金分配。

6.发行人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中的现金流和资产分别委托给受托人和服务人进行管理。受托人负责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服务人对证券化资产进行管理,将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收入汇给受托人,受托人再将未来现金流收入汇入发起人账户。

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的运作流程图如下:

三、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特点与风险分析

(一)模式特点分析

在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中,物流园区通过对供应链上企业产生的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出租收益等可证券化资产进行整合,发起企业集群资产证券化,并利用园区电子商务平台企业间的交易数据、信用数据进行风险监控。因此,该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中小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基础资产和信用水平达不到资产证券化的要求,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单个中小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很难实施。集合资产证券化是基于每条供应链,将多个中小企业零散的基础资产打包组合,从而实现资产证券化操作。

2.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来源于多条供应链上的多个中小企业,这种具有真实贸易基础的资产,降低了证券化风险,同时,广泛的资产来源也有利于分散风险。

3.物流园区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能够实现对中小企业集中的统一管理,准确、及时的掌握中小企业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交易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有利于风险防范与控制。另外,物流园区能根据资产池中各中小企业的基础资产贡献率,合理分配承销收入,避免纠纷。

4.SPV是长期存续的实体,能够实现多宗销售的交易模式,可从物流园区多次购买资产,从而形成规模效益,降低交易成本。

(二)模式风险分析

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资产风险:对基础资产价值评估的风险,市场或政策的变化导致基础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尤其是在基于供应链条的集合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由于某个行业的衰退,导致与该行业相关的整条供应链上贸易需求减少、资产状况恶化、基础资产受损的风险。

2.信用风险:如资产债务人拖欠债务,证券化资产的真实性和价值的评估、信用评级、专业机构出具意见书等环节都可能存在欺诈风险。

3.道德风险:主承销商在承销业务中没有明确的职责规定,一般不参与资产池的尽职调查,放松对风险的防制。发起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和利益不对称,发起人可能故意隐瞒负面信息和风险。

4.集合资产证券化的管理风险。由于涉及到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资产、资金等方面集中统一的管理较难,服务人和受托人容易出现管理失误。

5.合同的法律风险,合同的内容、形式不完整导致的合同效力、合同纠纷问题等。

四、结论

本文提出的企业集合资产证券化模式是一种理论假设,还没有付诸于实践。但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实践操作中必然存在一些风险,如基础资产价值评估的风险、证券化资产的管理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合同的法律风险等。物流园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融资企业的资格审核与管理、规范质押物或基础资产的价值评估与管理、制定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明确参与主体的权责、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从而降低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提高融资效益。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也是对现有物流金融模式的一种创新,既有利于物流金融规范化操作、降低融资风险,也扩大了服务范围,满足更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对物流园区开展物流金融服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华. 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 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01): 1-10.

[3]石永强,熊小婷,张智勇,杨磊. 物流园区发展物流金融的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2,(12): 41-44.

[4]罗佳宇.基于物流园区发展物流金融模式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2): 43-44.

[5]蔡晓慧,余静文.产业集群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3,(07): 73-78.

[6]曾鸿志,黄思明.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企业经济,2012,(12): 86-88.

作者简介:

篇2

(一)资产池的组建

资产证券化的第一步是寻找适合于证券化的资产,并按一定的期限、收益等标准继续分类、组合,形成一个资产组合(资产池),以便出售给特定目的机构。为了确保资产支持证券本金和收益的支付,证券化资产必须具有预期可用于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本息的稳定现金流。在矿业权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中,将矿业企业的未来现金收入进行估算、清查,对可能产生不同效益现金流的资产进行组合搭配,组成“矿业权资产池”。资产池的构建可以结合风险较大的资产(如探矿权资产)与风险较小的资产(如采矿权资产)共同组合以达到优化资产池的本意。在实际操作上,可有两种组合方案:一是西部不同地区的同类矿业权进行组合;二是某一省或区域内不同类型的矿业权进行组合。

(二)设立特定信托机构

特定信托机构(SpecialPurposeTrust,SPT)的职能是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购买、包装证券化资产和以此为基础发行资产化证券。在这种模式下,由一个有政府支持的国有独资公司设立特设信托机构,矿业企业将拟证券化资产“真实出售”给特设目的机构,然后由特设目的机构将购买的资产组合为资产池,以该资产池为支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具体操作方案就是成立矿业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以下简称投资公司),出资人为国土资源部、西部开发办和西部各省国土资源厅,首笔注册资金由政府投资,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之后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

(三)资产转移(破产隔离)

资产转移是证券化交易成功的重要因素,目的是实现破产隔离。证券化基础资产由与原始权益人分离的SPT持有,若原始权益人破产清算,证券化资产不列为破产清算范围,以确保证券化资产和由其产生的现金流免受原始权益人任何不测事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的资产转移中,发起人(矿业企业或持有矿业权的矿业权人)将矿业权资产转移给特定信托机构(SPT),实质上转移的是矿产资源未来的收益权。或者将矿业企业(矿业权人)矿产资源开发将来获得的收益中的一部分转移给特殊目的机构,由特殊目的结构以矿业权的未来收益(未来现金流)为支持,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四)证券发售与管理

信用评级之后,需要将评级结果向投资者公告,然后由证券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销售资产支撑证券。由于此时资产支撑证券已具备了较好的信用等级,因此能以较好的发行条件售出。特定信托机构售出证券,从证券承销商那里获取证券发行收入,再按资产买卖合同规定的购买价格,把发行收入的大部分支付给原始权益人。至此,原始权益人的筹资目的已达到。最后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完毕后到交易所挂牌上市,完成整个资产证券化流程。在证券交易期间,债券的本金利息支付从发起人(矿业企业或矿业权人)的矿产品销售收入中提取。这一环节的工作设计包括证券承销机构、资金保管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

二、矿业权资产证券化相关配套措施

(一)修订并完善相关法律、准则

1.《公司法》中需要明确对公司类SPT的规定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对SPT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在《公司法》中需要根据证券化操作的实际要求,对公司性质(类型)、注册资本标准、公司治理结构进行规定。更重要的是,赋予公司性质的SPT发行证券的资质。

2.《证券法》中明确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证券”性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2条规定“经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在《证券法》专项立法中,应获得国务院的认可,将资产证券化产品即资产支持证券明确界定为我国立法规范的证券类型。

3.《税法》中对于资产证券化给予税收优惠

具体来讲,要减免发起人向特设信托机构的资产转让过程中的所得税、营业税和印花税;减免发起人代收的矿业资产经营现金流入的营业税;减免特设信托机构的所得税;减免投资者进行资产证券化投资要缴纳的印花税和个人所得税,或者使之与投资国债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刺激投资者对此类证券的需求1。

4.《企业会计准则》中补充和完善资产证券化核算

在会计处理方面,资产证券化业务处理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并未对资产证券化业务作出完整的规范,尤其是对于特定信托机构的会计处理未进行规范。为彻底解决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我国应积极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FAS)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关于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的经验,加紧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将与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关的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问题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处理规范,以此来指导资产证券化乃至其他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

(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资源支持证券是结构性融资,它的未来现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发展资源证券化市场,一定要依靠具有专业人员的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在ABS最发达的美国市场上,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就我国将来ABS市场上潜在机构投资者类型看,不外乎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与失业保险基金在内的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商业保险公司以及海外的机构投资者。因此,政府应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前提下,鼓励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资源证券化产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允许社保基金、商业保险准备金等社会资金进入资源证券化市场,允许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资源证券化产品,使机构投资资本能够成为该市场的主体。

(三)完善矿业权评估和矿业权流转市场

矿业权评估是证券化的前提,矿业权评估是矿业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矿业权流转和证券化密切相关,矿业权评估程序是否规范,结果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影响到证券化的成败。完善矿业权流转市场,一是国家放宽矿业权流转的条件,对矿业权的流转采取自由转让的原则,以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严格矿业权流转的程序,国家运用各种方法,包括税收调节手段,科学确定矿业流转征收金的数额,并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调节。

篇3

PPP需要资产证券化

PPP是指由政府发起的、在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资本方之间针对特定新建公共项目所形成的长期性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是我国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增长最快的一种融资方式。如今,国内绝大部分PPP项目融资方式以银行贷款为主,极少利用其他金融工具,而且项目参与者都更加重视项目的前期建设和实物资本投资,对于后期的运营及其虚拟资本的关注度不够。为了PPP模式可持续发展,提高投入资本的流动性和解决PPP项目融资问题是必须考虑的关键点,因此,PPP模式下的资产证券化势不可挡。

从资金角度考虑,PPP项目的优缺点鲜明。一方面,PPP项目有着投资大、经营长且回报率不高的特点,这样的运营特点与投资形式导致PPP项目中的资本流动性不足,大大影响了社会资本进入此领域的积极性。这样的情况下,仅靠银行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方式是远远难以解决资本需求的。而另一方面,由于PPP项目大多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面向全体公民,受众面较广,且价格稳定,因此拥有稳定而长久的现金流。并且,PPP项目能够拥有未来的稳定收益(比如收费权、PPP项目每年产生的经营性收入),以此收回前期投资,加上充分地调查研究,其现金流可以很好地被预测。而一个稳定现金流的存在,正是操作任何一个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基础和前提。

作为一种结构化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ABS”)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信用增级及信用评级等手段,将流动性较差但能在未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转化成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在现实业务中,所出售的并不是企业的某项资产,而是未来的现金流量。

从现金流来源可以被细分为债权、收费权和PPP项目公司股权等几大类。债权资产指社会资本方或者金融机构向PPP项目公司提供股东借款、项目融资或其他流动性支持而形成的信贷资产。对于经营性项目而言,收费权是指项目公司直接向最终使用者提供服务和公共产品而享有的取得服务费收入、设施使用费收入等相关收益,主要体现在水电、燃气、公交、高速公路等行业。在非经营性项目中,社会资本方基于其对该等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行为而应取得的可用性付费等属于其合法的收益权的范围。股权模式指的是以社会资本方所持的项目公司股权为底层资产,以股权收益对应的现金流为支持而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流程与大部分产品无异,离不开开展尽职调查、确认基础资产、构建特殊目的载体、基础资产转让、信用增级以及设立于发行等等。并且,由于PPP项目所涉及得参与方众多、资金需求量大,可以更多维度地拆分其资金流以实现资产证券化,从而切实保证PPP项目的长久发展。

PPP资产证券化的

关键法律问题

(一)基础资产的适格性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基础性资产是项目公司的经营性收益权,属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中的收益权资产证券化类型。

PPP项目收益权在法律层面上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PPP 项目的特许经营权,第二个层次是基于特许经营权产生的向社会公众收取使用基础设施及公用产品的费用的权利,即PPP项目收益权。后者是依附于前者的核心资产,两者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这在操作上存在以下问题:(1)转让特许经营收入时是否需要同时转让特许经营权;(2)如特许经营权同时转让,SPV机构是否能够成为特许经营权的持有主体;(3)如特许经营权未同时转让,收费收入单独转让是否可以满足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及破产隔离的需求。

(二)收益权质押担保

一般情况下,在PPP项目公司正式成立并得到政府授权后,社会资本方就会立即把经营收益权质押给商业银行作为贷款担保。而资产证券化中有着“相关基础资产以及产生该基础资产的相关资产不应附带权利限制”的要求。因此,如果又需要把经营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出售给SPV公司进入资产池,那么就必须先解除收益权上的质押。这就需要有足额的资金偿还债权银行贷款或以等值的财产进行置换,才能实现资产权属的清晰和合规。但这对PPP项目公司而言是存在很大难度的。在实操中,可通过过桥贷款替换金融机构供款解除质押,或与金融机构达成一致,在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后归还借款后解除质押的方式解决,具体方式需与金融机构协商。

(三)产品期限的不匹配

PPP项目的周期长,经营期大部分在10-30年,原则上不能低于10年。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存续期限一般在5年以内,很少有超过7年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因此,如果只通过发行单个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不能完全覆盖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只有循环发行和循环购买,才能解决PPP项目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存续期的期限错配问题。而如果接续发行另外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不仅程序繁琐,也会增加融资成本。为此,PPP项目设计需要在投资主体准入和产品流动性方面提出更严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同时不断推动政策的完善和交易机制的创新,逐步解决好期限不匹配的问题。

(四)现金流保障的风险

PPP项目的底层资产,是指PPP项目中能够产生收益权等基础资产的设备、基础设施、路面资产、土地、物业等,如道路、桥梁、管道、供水、供电、供气设备等。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构建过程中,除需要考虑这部分资产的权利限制外,还要特别关注项目的使用效率和运营情况,这也是现金流持续稳定的基础和保障。PPP资产证券化产品现金流属于未来债权,项目公司以提供符合要求的公共服务为基础方能获得相应付费。如果目设施、设备的运营状况不好,获取的付费会大量减少,甚至项目终止,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资产证券化的执行和投资者的根本利益,甚至造成无法兑付的违约后果。

(五)资产证券化的增信措施

篇4

Richard Senior旨在正确解释这一被广泛运用而又多被误解的术语,并介绍公司怎样运用证券化进行融资和风险管理。

证券化,实际上就是资金融通,不是吗?只有那些最大的公司才能实施证券化,的确如此吗?这两种说法都不对。

让我们先从证券化的过程开始。把非流动资产集中起来形成资产池,然后将它们转换成具有流动性的证券,“证券化”一词因此而得名。“流动性”通常由某家最大的评级机构――如穆迪、惠誉或标准普尔的评级而确定。如果你拥有被评级的证券资产,就意味着你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即可以发行评级债券(长期)或者商业票据(短期)。所谓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关键优势在于,你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即金融脱媒。

证券化市场的规模大、成长快。2005年美国资产证券化债券的发行价值达到了7970亿美元(4190亿英镑),英国达到2820亿英镑。商业票据的发行量则超过1万亿美元。

什么类型的资产可以被证券化呢?图1显示,最通常的资产类型是住房抵押贷款,占据该市场58%的份额。这是因为它们有极具吸引力的特性。它集合了众多小规模个人资产,有清晰的历史还款记录,相对比较容易获得评级。但是相同的程序也可以同样应用于其他资产,如常见的租赁、商业应收账款、银行贷款,甚至一些更特殊的资产,如足球比赛门票应收款、人寿保险和香槟存货。以上这些资产都可以被证券化。一个通用的规则是,如果你有一个能够进行统计分析的资产集合,你就拥有将它证券化的可能性。

虽然证券化规则本身显得非常直截了当,但是把它付诸实践却并不容易。相比之下,达成一项租赁合同或者申请一笔额外的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方式则要简单得多。对于公司来说,之所以证券化值得去做,有两个主要原因:

1. 较低的融资成本。资产证券以极具吸引力的评级在资本市场上出售:最高质量的债券(AAA评级)目前的交易价格,大概比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高出10到20个基点。

2. 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当公司不能使用自己的名义时,一个没有评级的公司同样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入评级市场。

一些公司会出于其他的考虑进行资产证券化。这些因素包括表外融资(但我本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理由)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如果已经将资产出售,你将不会比所谓的自留风险损失更多,自留风险相当于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池的1.5%到商业应收账款的10%不等。其与融通发票贴现相比,区别在于后者对公司具有完全的追索权。

银行有更多的动机来实施证券化,特别是在巴塞尔协议体制下。其基本规则是公司风险需要8%的资本金作为保障,住房抵押贷款为4%,银行为1.6%。以壳牌公司为例,这相当于给它放一笔贷款要求的资本金比贷给欧洲最差银行所要求的资本金多出5倍。当然,这从经济角度看毫无道理。拿证券化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类资产――住房抵押贷款来说,只需要1.5%的资本金难道不是比4%的资本金更好吗?同样多的资本金,你能够获得近3倍的贷款,这对于一个以权益回报率为主要驱动因素的公司来讲无疑是明智之举。此种商业模式已经帮助信用卡公司MBNA接管了许多传统银行。

HBOS在2005年的住房抵押证券化金额达109亿英镑,而其他银行运用这种有效的方法甚至更加彻底。WestLB和Investec Bank两家银行已经建立了单独的业务部门来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其唯一的目的就是证券化。通过这种方式,资产证券化已经从一个消极工具转变成为商业的积极驱动器。

银行对于资产证券化债券的资本处理,也同样解释了为什么由如此众多银行都建立了资产重新包装的机构,来购买资产证券化债券,并通过商业票据进行融资。相对于8%的资本金要求,这种方式不需要实际的银行资本。许多资产证券化债券最后都流入了这些机构。

商业应收账款是公司进行证券化最大的一类资产。目前在欧洲,有超过400亿欧元(270亿英镑)的融资是通过证券化方式完成的。这比英国融通市场(110亿英镑)的规模还大,只是不那么有名。商业应收账款证券化曾经只是一个单项交易大于5000万英镑的市场,但是法律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小规模的交易成为可能。2005年,德国有33笔这样的交易,但是其中26笔交易的金额都低于5000万英镑。甚至那些债务水平相当高的公司也可以运用该方法来融资。我在一家专门通过证券化进行杠杆收购再融资的公司工作,这种模式常常能够节省超过1%的融资成本。

那么这些证券的投资者又是谁呢?除了如银行之类的机构外,也存在一个评级债券和商业票据的市场,有全球各地的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有现金富余的公司。所有这些参与者都有剩余流动性,需要寻求有效的投资,并通过评级来过滤众多的投资选择。由于存在如此之多的投资可能,它们没有时间从头开始去做分析。此外,资产证券化相比公司债券也会产生非常高的回报,导致资产证券化提供高回报、低风险这样一个与直觉相反的情况(目前市场是这样)。部分原因在于仍然有许多投资者不能够或者不愿意投资于资产证券化,因为他们认为其更具风险、更加复杂;另一部分原因在于银行发行者的定价至少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他们想释放多少资本,而不是仅仅基于债务成本。

总而言之,证券化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通过评级来满足资本市场投资者。这种方式提供了获得大量具有竞争力融资的途径。它能够被应用于现有的资产,或者作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推动资产的形成,而非传统模式下先形成资产,再寻找融资。作为一条重要的经验法则,应随时谨记,证券化的概念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的操作流程却远远不是想象中那样容易。

Richard Senior ACMA系罗宾汉金融的创始人,该公司主要从事证券化咨询、交易安排及人员培训。

首先识别一系列资产,将其打包为一个资产池,并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以实现对资产的风险隔离。然后根据评级机构给出的意见对资产进行分析,按照不同的偿付优先顺序将资产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在一个公司里,这可能被分为高级债、次级债和股权。在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中,有更多的评级层次,等级从AAA到CCC。证券化的技巧之一就是能够按照最有效率的比例来安排这些不同部分的构成。

第一阶段 结构

Originator(and SPV agent):发起方(包括特别目的机构)

Sale and assignment of assets:出售并转让资产

Purchaser:购买方(特别目的机构)

Funding Alternatives:融资选择

Purchase Proceeds:支付购买价款

Excess cash after programme expenses:返还扣除项目费用后多于的资金

Retained Risk:自留风险

第二阶段 融资

Private Placement:私募融资

Bank Funding:银行融资

Public Bond:公开债券发行

篇5

一、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融资一直是制约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作为资产证券化方式之一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已逐步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点之一。目前,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具备了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基本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供给充足。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以及版权,对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科学技术专利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优势与高额回报。近几年来,随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涌现,知识产权发展迅速,数量上已有相当积累,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保护范围的扩大和保护技术的成熟,知识产权交易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得以形成和体现。所以,从基础资产供给的持续性和充足性角度看,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是可行的。

(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风险相对较低。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要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企业在各阶段的特点不一样,所采取的融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具体见图1)。

表1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可选择融资方式

因为与种子期、初创期相比,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风险、技术风险较小,技术相对成熟,知识的预期收益逐渐明晰,甚至趋于稳定,己经具备相当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基础,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采用知识产权证券化方式融资。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实践基础已具备。从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看,已有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为实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如2005年8月,中金公司推出“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募集资金93.6亿元;2006年8月,中信证券推出“江苏吴中集团bt项目回购款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募集资金16.58亿元;2006年9月,大连万达集团联合迈格里银行发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募集资金11.52亿元,成为首单内地房地产证券化产品;2006年10月,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推出“南光股份格兰云天大酒店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0. 8亿元,成为2006年8月15日银监会下发65号文后的第一只准证券化信托产品。这些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问世为我国投资银行大规模地有序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推动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税制、监管和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参与者、投资者和监管者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途径

以1997年美国pullman group以david bowie所出版唱片特许使用权为支持发行证券融资获得成功为标志,知识产权证券化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地获得较快发展。但到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证券化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缺少明显成功的案例。基于国外经验和我国社会信用基础薄弱、资本市场还不很成熟的现状,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应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增强投资者信心。如美国早期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也是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由政府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信用支持,为解决住房金融问题,推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笔者认为,可以由政府出资组建特殊目的公司,采购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以拓展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具体可采用以下知识产权证券化操作流程(见图2):

图1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流程

(一)知识产权出售阶段。即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又称原始权益人,将知识产权未来一定期限的许可使用收费权通过契约的形式出售给专司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公司,形成知识产权的真实出售。知识产权的所有者通过产权出售获得融资,特殊目的公司通过真实购买知识产权获得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二)建立知识产权资产池阶段。首先,特殊目的公司根据中小型高新技术的融资需求确定证券化目标;然后,对其所拥有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知识产权进行清理、估算,根据证券化目标以及知识产权的期限、行业等特征确定证券化的知识产权范围;最后,将拟证券化的知识产权的风险与收益进行结构性重组,构造资产池,实现风险对冲,降低知识产权的总体风险水平。

(三)信用评级和增级阶段。为保证所发行证券达到投资者要求的信用级别,证券发行前应由特殊目的公司聘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信用评级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根据内部信用评级结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采用破产隔离、划分优先证券和次级证券、金融担保等信用增级技术,提高证券的信用级别,保证发行成功。

(四)发行评级与证券销售阶段。特殊目的公司对证券进行信用增级后,应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知识产权证券进行正式的发行评级,并将评级结果向投资者公布,由证券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销售知识产权证券。证券承销商处将证券发行收入划转给特殊目的公司后,特殊目的公司再按合同约定划转给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目标。

(五)资产管理阶段。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指定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或亲自对知识产权资产池进行管理,负责收取、记录由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全部存入托管银行的收款专用账户,专门用于对特殊目的公司和投资者的付费和还本付息。

(六)付费阶段。这是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最后阶段,由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将存放在托管银行的资金转入投资者账户和各中介机构账户,偿还投资者本息,向各机构支付中介费用,最后的剩余部分则全部归企业所有。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政策建议

2006年,我国开始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关于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为知识产权证券化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快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推行速度,还应对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还缺乏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法律障碍,如在知识产权转让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抵押、定价、转让、合同变更等缺乏法律依据;我国法律法规对机构投资者的准入资格和投资方向界定严格,阻碍了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投资;由于《企业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限制,特殊目的公司不能以发行证券的收入购买基础资产,知识产权难以实现“真实出售”。国外在知识资产证券化初期也与我国一样,存在种种法律障碍,如日本的相关法律禁止以专利作为信托对象,不允许以专利这类知识资产为依托发行证券。但自2000年以来,日本相继修改了《证券法》、《破产法》、《资产证券化法》、《信托业法》等一系列与专利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为专利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清除了法律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专利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为促进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适时修改相关融资程序、资产抵押、投资主体方面的规定。

篇6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法律制度 立法

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发展最为迅速的金融创新。事实上,资产证券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个法律过程。纵观证券化的兴起和发展,各国无不依托于有利的法律制度。但是,资产证券化纯粹市场经济行为的本色,使得各国在对它的法律调整上不约而同地呈现出了许多共性,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资产证券化关键机制的分析考察我国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法制状况,从而探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思路。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内容

产生拟证券化资产的法律关系。该法律关系是发起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关系。由于发起人作为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受法律保障的收取应收款的权利,这使得发起人可以将这些应收款加以汇集,得以组成资产池,出售给SPV作为发行ABS的担保资产。

转让拟证券化资产而产生的法律关系。通过发起人与SPV签订应收款出售协议,SPV受让原始权益人(发起人)的资产(债权),从而使之与发起人的破产风险相隔离,并获得要求原始债务人直接向其偿付债务的权利。不良资产证券化要求该交易应该符合所在国的法律,达到法律上的“真实销售”要避免法院将其定性为担保性融资或其他不利于资产证券化的转让形式。至于SPV应向原始权益人(发起人)支付的资产受让款项,通常要在SPV收到了投资者认缴的购买资产化证券的款项之后,再向原始权益人(发起人)支付。

SPV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法律关系。SPV在运营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法律关系:SPV与股份受托人签订公益信托协议,二者之间产生的公益信托法律关系;SPV与公司服务提供人签订的公司服务协议所产生的服务关系。

资产管理与运营过程中的法律关系。SPV与应收款管理服务人签订资产管理服务协议,由资产管理服务人代SPV管理资产包括收取应收款产生的现金流并将其存入专门的银行帐户,同时定期向SPV提供报告,说明收入与支出的资金来源、资金余额、违约状况、费用扣减等管理信息。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一般是委托关系。

信用增级过程所产生的法律关系。SPV与信用增级机构签订信用增级合同或者偿付协议,通过此协议明确增级提供人的信用等级、所提供的信用增级方式、幅度、偿付条件以及信用增级提供人可以获得的信用增级费用。信用增级所产生的法律关系一般来说是SPV与为其发行证券所提供担保的第三方所产生的担保关系。

SPV在发行证券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SPV作为证券的发行人与证券商签订证券承销协议,根据证券承销机构在承销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可以分为包销与代销。在前者包销人从发行人处购买下所有的证券后,承担全部的销售风险;而后者代销人与发行人之间仅仅是委托关系,约定时间内未售出的证券可以再退还给发行人。同时在证券发行以后,SPV与证券的投资者间也形成新的权利义务关系。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本质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所具有的优越性,证券化的资产在法学本质上是一项债权,债是特定人与特定人之间的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债权作为一种相对权、对人权,性质决定了债权人只能向特定的债务人请求履行债务并独自承担着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中,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的人,一般被称为发起人。发起人是基础资产的权利人即债权人。发起人为自身融资的目的,启动了资产证券化的程序,最终实现融资目的。通常,发起人可以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以是其他符合条件的需要融资的法律实体。一般来讲,发起人要保证对应收款具有合法的权利,并保存有较完整的债权债务合同和较详细的合同履行状况的资料。债务人是一种统称,是,!指那些基于基础资产需要付费的人。债务人可以是各种信用或者信贷关系的消费者,也可以是某种买卖合同或者其他合同的付费方。通常,债务人的资信、经营状况,或者付费的情况,会决定支持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质量。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集合(在法学本质上是债权)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作为发起人和投资人之间的中介,并由之发行资产支撑证券的实体),由其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分离和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增强资产的信用,转化成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担保的可自由流通的证券,销售给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

SPV与其自身的破产风险相隔离。由于资产支撑证券是由SPV来发行和偿付的,SPV与其自身的破产风险相隔离直接保障着投资者的投资安全。从经济上讲,经过合理的计算,SPV通过其购买的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足以支付其发行的资产支撑证券的利息和本金,而且SPV的运作费用在其成立时也可预算出来。因此,SPV正常运作的风险不大。因此,法律在此主要是要求SPV将其业务限定于资产证券化这一项,而不能从事其他有风险的业务。一般而言,SPV在其公司章程、有限合伙的合伙契约、信托的信托契约中有一目标条款对SPV的目标和行为能力进行限制。而且,这一目标条款对外应是公示的。正基于法律上的这一限制,SPV在实际运作中,只拥有名义上的资产和权益,实际管理与控制都委托他人。

PV与原始权益人的破产风险相隔离。原始权益人作为经济实体也会遭遇破产的风险。这对于SPV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已转移给SPV的资产组合是否会被列入原始权益人的破产财产。如果被列入,其将被清算给原始权益人的所有债权人,将导致SPV不能获得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资产支撑证券的投资者,从而使证券化的目标落空。原始权益人将资产转移给SPV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出售和担保融资。满足各国法律与会计准则关于“真实出售”(TrueSale)标准要求的出售使资产组合的所有权彻底转移给S PV,使该项资产能够从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负债表中移出,从而可以实现SPV与原始权益人的破产风险相隔离。另一种方式,即担保融资是指原始权益人以资产组合(即抵押担保债权)为担保向SPV融资,在原始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原始权益人再向SPV偿还借款,SPV再以此向资产支撑证券的投资者偿付。总体上来讲,真实销售比较担保融资而言,不仅能改善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负债表,而且在破产隔离的实现上也比担保融资更彻底。

SPV与其母公司的破产风险相隔离。当SPV不是由政府设立或有政府背景时,还需考虑的一个法律问题在于其设立人或者对其拥有控制权的母公司破产对其产生的影响。为了保障资产证券化项目的运作,要求SPV与其设立人的破产风险相隔离,其设立人的破产不能导致SPV被清算。这首先要求SPV拥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在设立人破产时自己不会被法院判决合并清算。这种独立地位,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应是实质上的,以免法庭运用“揭开公司面纱”理论等各种实质性合并原则将SPV及其资产纳入母公司的破产程序之中。

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活动的立法建议

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资产证券化的规定比较零散,无法勾勒一个清晰的证券化操作流程,必须对现行立法中有利于证券化发展的规定加以整合、补充,从而形成一项专门的立法,清晰地界定证券化各个操作阶段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SPV是达到破产隔离的核心手段,资产证券化之所以能吸引投资者,就是在于围绕SPV所做的破产隔离设计,因此设立一个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实现的SPV尤为重要,设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内容: SPV必须独立于其他金融机构,以避免关联交易; SPV设立有一定的政府背景,以提升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规范证券化运作并有助于应付危机,也可以降低成本,美国的联邦国民抵押协会、政府国民抵押协会和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就是典型的由政府组建的SPV; SPV有义务定期审查有关资产状况,必要时宣布证券发行违约并采取保护投资者的措施;最重要的是SPV必须是不具有破产资格的机构,以达到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要求。为了避免SPV自身的破产,可以在SPV的章程中对其业务范围进行限制,将其业务仅仅限定在实现资产证券化这一目的,除此之外不得进行其他业务活动,除了履行证券化目的而发生的债务外,不得再发生其他债务,也不得为他方提供担保,不得利用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为其他机构设定抵押、质押和任何其他形式的担保;为了最大的与发起人的破产相隔离,应当赋予SPV独立的法律地位,避免“实体合并”,即SPV不得为发起人的附属机构。

目前阶段构建信托模式的SPV是相对比较适宜的。为了更好实现破产隔离以及基础资产的管理,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首先,要明确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受托人即SPV所有,避免被列入发起人的破产财产之内。其次,要从业务范围上限制受托人即SPV的信托行为能力范围,规定受托人除非是为受益人的利益,一般情况下不得负债;对受托人对于基础资产的处置也要进行必要的限制,第30条规定“在向投资机构支付信托财产收益的间隔期内,资金保管机构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和受托机构的指令,将信托财产收益投资于流动性好、变现能力强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及中国人民银行允许投资的其他金融产品”,这条规定是对受托人利用信托财产闲置资金进行投资的投资对象作出的限制。再者,针对 《信托法》第17条所列的设立信托前委托人的债权人已对该信托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和受托人处理信托事务所产生的债务可能被强制执行的情况,应当在发起资产证券化时就对证券化资产的情况了解清楚,为此必须强化有关信息披露规定,并对受托人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最后,为防止受托财产被强制执行,更有效地实现破产隔离,对受托人的诚信义务也应从法律上做出明确规定,并具体规定SPT运作资产证券化业务所需具备的业务能力、资信等级和风险控制能力等等。

诚然,采取信托模式的特设机构有其优势,但根据资产证券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的现实金融发展状况和现有法律框架,如果能对证券化进行专门的立法,并对相关法律法规作出一些修改和完善,那么公司制的特殊机构也是可以被采用的。不过由于《公司法》关系到众多方面,如果仅仅为了迎合资产证券化而对现行《公司法》进行修改,势必将导致《公司法》规定对其他方面的不适用,因此不宜进行直接修改,只能对为实施资产证券化而设立的特殊目的的公司给予特殊规定,明确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准入条件、行为方式。如前文所述,《公司法》、《证券法》对于设立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金和发行证券的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对于仅为实现某次资产证券化而设立的特殊目的机构来说似乎有些过于严格,因此可以在 《公司法》、《证券法》对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为目的而设立的公司注册资本金等专门规定较低的标准;而在 SPC的组织结构的设计上,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应该设置一般的公司都应当具备的治理结构,但为了降低运行成本,可以在人数上、机制运行上相对简化;不过,对比之下,以 资产证券化为特殊目的而设立的公司,因为其设立目的就是要达到破产隔离的要求,因此其在财务上要比一般公司制定更为严格的制度要求,如在公司章程中规定SPC除了资产证券化的目的之外不得有其他目的,其资金流动也仅为实现资产证券化,公司所负债务仅能基于对资产支持证券投资人的债权等等。

参考文献:

1.费婷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意义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

篇7

关键词: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 财务管理

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35万公里,总资产已超兆(亿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占80%以上。高速公路资产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如何有效地按照市场经济机制去运作和管理其庞大的固定资产,确保高速公路资产的保值增值,已经成为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高速公路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

一、高速公路固定资产的内容

(一)高速公路固定资产的定义

财政部、交通部1997年颁布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中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和其它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而财政部2006年制定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则对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没有作出明确界定。

(二)高速公路固定资产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公路及构筑物:包括路基(土方和石方)、路面、桥梁(跨线桥和跨河桥)、涵洞、隧道、防护工程等。

2、 安全设施:包括标志、标线、护栏、护网、灯杆、灯具配电控制柜等。

3、通讯设施:包括数据传输设备、业务电话系统、指令电话系统、紧急电话系统、电缆光缆外线路系统等。

4、监控设施:包括外场设备、控制中心设备等。

5、收费设施:包括中心设备、收费站设备、车道设备等。

6、机械设备:包括清扫车、压路机、洒水车、摊铺机、路缘机等。

7、车辆:包括巡逻车、生活用车、拖车、工程抢险车等。

8、房屋及建筑物:包括服务区房屋、收费站房屋、管理控制中心房屋、道班房、车库、油库等。

9、其他:包括复印机、打字机、计算机、摄像机、录音设备等。

二、高速公路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是指固定资产的购建、核算、保管、使用、调拨、租赁、出售、毁损、报废、封存、启用等业务的财务管理及实物管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固定资产应该由财务部门、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共同管理,管用结合,责权结合;定岗定人管理,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实行固定资产归口管理:

(一)财务部门基本职责

组织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与分析工作;设置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岗位,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登记簿、台帐、明细帐、总帐;全面反映固定资产增加、转移等的动态变化,准确进行价值核算。

(二)管理部门基本职责

按资产类别和职能范围,实行部门归口的科学、有效管理,肩负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和技术数据的追踪、反馈,协同财务部门、使用部门监督、检查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

(三)使用部门基本职责

保管、使用各类固定资产实物,配合财务部门、管理部门共同做好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工作,准确提供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分布情况,保证固定资产完好、无损。

三、高速公路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

由于管理部门、使用部门接触到的只是某一类或某几类固定资产,而财务部门接触所有类别固定资产,所以财务部门应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认为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夯实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协调资产相关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办理资产管理的具体业务等日常性工作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资产管理工作规定和公司规章制度,负责制定公司资产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按照公司对资产管理的要求和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结合公司现状和管理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公司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细则;

2、根据公司资产管理规定,组织或协助办理资产管理的具体业务。负责协调使用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及业务衔接。组织统购公司计划内资产的竞价采购手续,协助办理公司资产的报废、出售、调拨等处置手续,协助办理建设资产的竣工移交手续,协助办理其他涉及资产交易和处置事项等;

3、夯实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及时准确计算各类资产价值,编制各类资产统计报表。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资产管理岗位,配合其他部门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台帐,准确计提资产折旧,逐步完善资产管理的原始和基础资料,定期编报各类资产统计报表,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公司固定资产实际情况;

(二)强化资产预算管理、推进资产项目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分析等阶段性工作

1、强化公司年度资产预算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审核公司固定资产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加强对计划外资产的审批控制,监测公司年度资产预算的执行进度,协调资产预算的期中调整, 考核资产预算的年终完成情况。对年度资产预算进行全面、动态管理;

2、推进资产项目管理工作。包括组织专项资产的评估,参与公司资产项目的收购以及重大资产处置工作,并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组织做好资产减值测试工作;

3、加强资产管理的分析工作。编制各类对内对外资产分析报表,针对资产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公司经营层,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合理配置固定资产,努力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组织公司年度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和专项检查工作

1、根据资产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在年度财务决算前组织协调公司的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协调成立资产清查盘点小组,督促清查盘点进度,报送报送清查报告及处理建议。

2、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要并结合清查盘点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资产的专项检查工作。

(四)完成资产档案管理等其他资产管理工作

1、加强资产档案的管理工作。及时整理并移交各类资产管理档案,包括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各类统计分析报表以及资产项目的评估报告等;

2、组织对各级固定资产管理单位和人员的业务指导和日常考核;

3、完成其他资产管理工作。

四、高速公路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提升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已经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固定资产,而高速公路具有投资周期长、资金积聚程度高等特征,鉴于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传统融资方式的局限性,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迫切需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庞大公路资产变现, 让固定资产流动起来,获取资产现金流。这是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升华。

本文推荐用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不失为获取高速公路资产现金流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因为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基础是具有可预测的稳定现金流入的资产,这对流动性较差但现金流稳定的高速公路资产是一种较好的存量变现方式。

(一)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及条件

1、资产证券化是以项目所属的全部或部分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所能带来的稳定的预期收益为保证,经过信用评级和增级,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将流动性差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净流量的资产,通过一定法律和融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这种融资方式是由原始权益人将其特定资产产生的、未来一定时期内稳定的可预期收入转让给特殊目的机构(SPV),由SPV将这部分可预期的收入证券化后,在国际或国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由于资产证券化的方式隔断了项目原始权益人自身的风险和项目资产未来现金收入的风险,使其清偿债券本息的资金仅与项目资产的未来现金收入有关,加之由证券市场发行的债券由众多的投资者购买,从而分散了投资风险。

2、资产证券化应具备资产、制度和市场三方面基本条件。资产条件包括基础资产必须能够产生稳定可测的现金流,具有低违约率、低损失率的历史纪录,本息的偿还能够合理分摊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具有一定同质性和分散性,具有广泛的地区分布等。制度条件主要是指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交易过程实现的,交易过程是在现行的法律和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条件主要是指现阶段的市场必须具备能够履行职能的相关主体,如投资者、信用增级机构、评级机构、资产证券化产品有可以发行和交易的市场等。资产证券化实质是对证券化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要素在发起人、发行人、信用担保机构、投资者等主体之间进行分离与重组,保证证券化资产能产生预期稳定的现金流,并按时支付给投资者。资产证券化这种融资方式对高速公路项目来说具有许多超越传统融资方式的优越性。

(二)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流程

1、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资产重组原理构建资产池。原始权益人(发起人)根据自身融资需求和现有金融资产情况,选择在未来可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的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汇集组成资产池。

2、根据项目融资的需要设立 SPV。原始权益人把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给 SPV,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资产”栏目中剥离,从而实现受托资产与发起机构破产风险的隔离,这是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核心所在。原始权益人与新成立的 SPV签订销售合同或协议,将资产池中的部分资产出售给 SPV。根据合同或协议的规定,如果原始权益人发生破产清算,被证券化的资产将不作为清算对象,从而用破产隔离的办法实现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

3、为增加基础资产的信用度,SPV 必须对整个资产证券化交易进行信用增级,以提高所发行证券的信用级别。

4、完成上述步骤后,特别目的机构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将要发行的证券进行正式的发行评级,然后由证券承销商负责向机构投资者发行证券,并将募集的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或购买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

(三)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及意义

1、对于高速公路的建设来说,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对其建设资金多元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一可有效的改善财务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第二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第三可以实现真实出售,进行破产隔离,规避融资中所存在的风险。第四对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都适用,不会受到局限。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的原始权益人可以通过证券化获得所需资金,而那些希望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机构或个人购买了资产支持证券,各得其所。

2、简言之,借助资本市场的平台,资产证券化为原始权益人创造了流动性,为投资人提供了投资机会,高速公路资产盘活了,同时新建公路项目也获得了资金。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最终促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因此,在拓宽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融资渠道势在必行的情况下,将资产证券化这一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引入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中,无论是从盘活巨额的存量资产角度,还是从资产证券化在高速公路建设融资的实践发展角度看,高速公路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都是一件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

总之,在我国当前阶段,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日益庞大的固定资产如何管理必将引起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高度关注。希望财务部门站在整个公司的层面,和资产管理、使用部门一起对高速公路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盘活资产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交通部.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R](1997)财工字第59号

篇8

关键词:中央企业 应收账款 证券化

近年来,随着中央企业的做大做强,在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两金”占用问题也逐步呈现凸显态势。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利空条件下,更容易拉高中央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企业发展质量,威胁中央企业财务安全。如何更好地推行精益管理,盘活低效无效资产,减少资金占用,特别是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已成为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推行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必要性

资产证券化(ABS)是指以特定资产组合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通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收入现金流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以使其具有流动性并达到提前变现的目的。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交易可以追溯到1992年,当时海南省三亚房地产总公司发行了2亿元地产投资证券,以投资券的形式,通过预售地产开发后的销售权益集资开发三亚地产,开创了我国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先河。在此之后,资产证券化的探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筹集资金,改变债券融资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丰富债券市场品种,促进资本市场协调发展”,为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行为发生而获得的一项债权。虽然列为企业的资产,但一方面由于流动性较差,容易拖累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导致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应收账款的发生意味着企业销售收入的成立,这也会迫使企业在未实实在在得到现金流入的情况下因盈利纳税而导致现金流出,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此外,由于应收账款的催收受债务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形成坏账损失,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更容易增加应收账款风险。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中央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威胁中央企业财务安全的各类风险,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考虑到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已日趋完善,相关的监管力量也在逐步加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队伍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国资监管部门和中央企业应抓住这样一个有利时机,深入研究和分析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处置中央企业应收账款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盘活低效无效资产,确保中央企业发展质量。

二、推行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意义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并考虑中央企业实际,推行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具有以下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中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2013年5月下旬以来,由银行间市场资金流动性紧张引发的金融市场震荡加剧了企业融资的难度,特别是在美国退出QE的预期逐步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依旧不见好转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进行融资已愈发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亟需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确保资金链安全。不同于传统的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利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和权益进行融资,应收账款证券化实质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进行融资,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中央企业可以将应收账款出售给特殊目的公司(SPV),不仅可以减少管理应收账款的麻烦,还能够及时回笼资金,盘活存量,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增强现金保障。

(二)有利于中央企业降低资金成本。首先,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融资成本取决于应收账款的质量、规模、期限、信用等级等。在一定规模下,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规模效应可以增加流动性收益,从而突出应收账款证券化较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优势。同时,作为信用融资的一种方式,应收账款证券化过程中通过信用增级、信用评级等方式,也会改善证券的发行条件,和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其次,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可以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将应收账款出售给SPV,可以减少应收账款催收、客户信用监测评估等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工作,相应降低相关管理成本。再次,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可以降低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因不能随时回收而导致企业大量资金沉淀,减少了利用这些资金进行再投资的机会。通过将应收账款出售给SPV,可以及时回收资金,盘活存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的机会成本。

(三)有利于中央企业优化财务结构。企业的财务结构实质上是由其融资方式决定的,过度依赖负债融资方式势必会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威胁企业健康的财务结构,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利用出售应收账款收回的资金及时偿还部分债务,间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优化企业财务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应收账款剔除出资产负债表(达到“出表”的目的),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以及资产的使用效率,改善各种相关财务指标,实现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的目的,达到调节资产负债表结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目的。

(四)有利于中央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应收账款证券化需要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应收账款打包出售给具有破产隔离功能的SPV,SPV再通过对这批应收账款实施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来确定应收账款今后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现金流,以此为基础向社会投资者发行相应金额的证券,并用发行证券回收的现金支付购买企业应收账款的款项。按照这一操作流程,为使应收账款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以卖个好价钱,势必会迫使企业加强对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确保了解每一笔待出售应收账款的来源和相关债务人的资信状况,切实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同时也会使企业在赊销时更加看重客户的资质,降低因盲目赊销而造成损失的风险。此外,如果以企业应收账款为支撑的有价证券能够顺利发行,反过来也会在市场内增强企业的信用和声誉,便于企业更好地在资本市场参与融资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传统融资方式建立在企业整体财务和信誉基础之上,应收账款证券化则是以企业应收账款这一单项资产为基础进行融资,摆脱了企业筹资往往受到自身信用等级和财务状况限制的窘境,为财务状况和信誉状况不理想的企业进行融资开辟了新的路径。

三、推行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有关建议

应收账款证券化的传统思路是由应收账款的所有人作为发起人与具有相应资质的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共同成立SPV(发行人),由SPV 将这些应收账款汇集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未来预计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进行融资,最后用发行证券所产生的现金收入来清偿发起人的应收账款。考虑到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诸如托管、增级、评级、发行等技术问题已有较为成熟的讨论,部分也早已开始实践,在此仅就推行中央企业这一特殊主体的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有关特殊问题提出建议。

(一)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为平台成立特殊目的公司(SPV),对中央企业的应收账款证券化进行集中管理。传统证券化方式中,SPV是由发起人(应收账款出售人)和信托、证券公司等机构共同成立,属发起人的子公司,很难真正确保与发起人之间财务的独立性,不能确保真正实现应收账款的“真实出售”,导致“破产隔离”可能无法真正实现。考虑到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新公司”)作为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企业化操作平台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结合中央企业实际,为加强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的统一监管,同时利用规模效应更好地摊薄相关融资成本,可由国资监管部门委托国新公司发起成立一个或多个独立于其他中央企业的具有破产隔离作用的SPV,统一对中央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证券化管理。

鉴于我国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比较严格,发行人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并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和核准,因此,根据证监会有关规定,目前只能由国新公司与有相应资质的信托、证券公司共同成立SPV,专门从事应收账款证券化业务。待未来相应法律法规调整后,在确保证券投资者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在真正实现破产隔离的基础上,也可以考虑直接由国新公司成立国有独资公司,专门从事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业务。

需要强调的是,考虑到推行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最终受益者为中央企业的出资人,因此,国新公司成立SPV所需出资额可考虑由政府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形式进行拨付。通过这一形式,也可以认为是政府出资联合金融机构共同成立SPV并交由国新公司代管,使SPV能够具有更高、更超然的独立性。

考虑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在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以及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方面的积极态度,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等,可在合适的时机将SPV设立在自贸区,在更好地吸纳境外资金的同时,加快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诸如以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业务为基础的理财产品,拓宽有价证券发行渠道,丰富投资者的资产配置结构,更好地推行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

(二)鉴于中央企业的差异化情况,中央企业从事应收账款证券化交易可采取单一交易结构模式和循环交易结构模式两种方式。所谓单一交易结构模式,就是指中央企业将应收账款一次性转移给特殊目的公司(SPV)以发行相应证券的交易结构。通常,单笔应收账款金额较大的,诸如以BT业务为主业的中央企业等较为适用于这一模式。而循环交易结构模式,就是指中央企业除在证券化交易开始时向特殊目的公司(SPV)提供初始交易所需的应收账款外,还会在交易过程中陆续提供新的应收账款的交易结构。通常,单笔应收账款金额不大,但数量较多的,诸如以商贸为主业的中央企业等较为适用于这一模式。由于循环交易结构模式中支持资产(应收账款)的不断更替,这种不确定性较单一交易结构模式增加了交易风险,因此,对这类应收账款证券化要设置更为严厉的条件,同时加强实时监控和预警,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三)根据中央企业实际需要,可向SPV出售附追索权或不附追索权等两种应收账款。其中,附追索权的应收账款是指,若应收账款最终无法回收,投资者有权向中央企业进行追索;不附追索权的应收账款是指,若应收账款最终无法回收,投资者只能向SPV(发行人)进行追索,不得向中央企业进行追索。此外,由于SPV属于独立法人,无论是附追索权还是不附追索权,投资者都不能向成立SPV的国新公司进行追索。鉴于不附追索权的应收账款风险更大,在以此为支持发行的证券中需支付给投资者较附追索权更高的利息以补偿其承担的风险。需要强调的是,待中央企业将应收账款打包出售给SPV后,应收账款就与本中央企业、SPV及国新公司的破产隔离,这些公司的破产不会影响该证券化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也不作为这些主体的破产财产用于偿还破产主体的债务。

四、亟需完善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应收账款证券化作为新兴的创新金融工具,在推行过程中除需进一步制定适合中央企业实际的应收账款证券化会计及税务处理政策外,考虑到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风险特点,还需要充分发挥国资监管部门、SPV母公司等内外部机构在推行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中的积极作用。

(一)充分发挥国资监管部门的外部监督及引导作用。考虑到应收账款证券化属于企业的市场化行为,同时为落实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简政放权”的要求,国资监管部门应该以“弱化审批,强化引导和监督”为原则,加强在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过程中的事前引导、事中监测和事后的监督。

事前引导方面。由于应收账款证券化属市场行为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是否参与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需要,因此,国资监管部门不应强行推进,防止因为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交易背书而承担不必要的监管风险,但国资监管部门可通过考核评价等方式引导企业完善内控建设、提升资产质量、加强信用管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等,从一个侧面为中央企业更好地参与应收账款证券化做好铺垫。

事中监测方面。国资监管部门应该对企业,特别是内控建设不完善、信用管理不力的企业参与应收账款证券化给予特殊的关注,帮助企业共同防范有关风险。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企业重大债务人出现财务状况、信用状况严重恶化等情况,及时向企业进行提醒;另一方面,对在应收账款证券化过程中可能严重损害出资人或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及时向企业进行警示,对可能性较大的,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检查和调研,必要的时候,应予以制止。

事后监督方面。国资监管部门应利用外派企业监事会及社会监督力量等加强对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业务的专项审计力度,对证券化过程中发起人(中央企业)、发行人(SPV)、中介机构(证券承销商、信用评级机构等)等存在诸如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伪造信用致使严重危及中央企业形象及声誉等损害出资人利益的行为与相关监管部门配合,严厉进行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充分发挥SPV母公司的内部监督作用。作为SPV的母公司,一方面,要严格控制SPV承担应收账款证券化业务的规模,确保业务规模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另一方面,要从维护出资人利益和投资者利益的角度,严格监管SPV及相关部门在应收账款证券化过程中的行为,确保各相关利益方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获得应得利益。

应收账款证券化最大的风险就是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的风险。鉴于此,一方面,在中央企业范围内推行应收账款证券化时,国资监管部门可先挑选部分信用评级较高、应收账款质量较好的企业进行试点,通过边试点边推进的方式,实时听取市场反应并逐步总结相关经验,提升中央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业务的监管能力;另一方面,国资监管部门也需要继续督促企业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完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切实提升客户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资产质量,为全范围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在转型关头,两极分化开始出现:部分公司积极尝试新的信托业务,实现业绩逆市增长;而部分较为迟钝的公司,过于依赖制度红利,仍然深陷传统业务之中,业绩下滑在所难免

业绩增幅超过20%的信托从2014年的8家上升至20家,以这些公司为代表,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都更加注重自身主动管理能力的提升。数据显示,2014年年底新增集合信托的占比已经升至26.79%,截至2015年9月底,集合信托占比持续增长至33.84%

在对传统的房地产信托和基础设施类信托业务进行精耕细作的同时,资产证券化和产品基金化的信托、城镇化和社会化的信托、另类资产化信托业务或将成为信托公司未来重要的盈利方向

面对信托变局,业内人士建议,2016年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三类信托投资机会:一是“固定+浮动”收益品种;二是中长期信托;三是PE股权类创新产品

在互联网金融崛起的过程中,信托业静悄悄走完了2015年。

2015年,信托发售不再那么热火朝天,媒体的关注度、曝光度均大幅下降。这一年,各大信托公司都在做什么?都经历了什么?2016年信托业又将何去何从?

“自2014年起,信托就在经历转型的磨砺,2015年是寻求突破的一年,希望2016年能全面打开局面。”一位低沉了很久的信托业人士满怀期待地表示。

2015低调潜行

跟前几年信托发行的突飞猛进、规模的迅速增长以及风险案件的频频爆发相比较,2015年的信托业可以说是走过了低调的一年。

发行量锐减、收益率创新低都使得信托的高增长成为昨日黄花。

据格上理财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共68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共成立2511只固定收益类集合信托产品,产品成立数量较前一年减少了32.21%。

从预期收益率方面看,2015年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总体平均收益率为8.63%,较2014年总体平均收益率8.73%有所下滑。其中1年期及以内产品平均收益率为8.10%,1~2年期(不含2年期)为8.82%,2年期为8.84%,2年期以上为8.57%。从所有信托产品看,2015年收益率水平整体下行,低收益率产品占比增加,高收益率产品占比减少,收益率下滑趋势明显。其中10月份至12月份,收益率下滑幅度最大。12月份,总体平均收益率达到今年最低水平。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信托发行数量大幅减少,但信托发行规模却见增长。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二季度,信托资产规模就跨入了“15万亿时代”。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5.87万亿元,比2015年一季度末的14.41万亿元环比增长10.13%,同比增长27.16%。

不过,资产规模的扩张也改变不了信托告别高增长时代的事实。

信托资产规模虽然在总体上较前一年继续增长,但增幅已有较大回落。在2015年第三季度信托资产规模出现了环比负增长。

产品发行、收益是如此状况,经营收入和净利润情况均呈低迷态势。

与过去收入、净利润增速动辄30%以上时期相比,2015年明显增速放缓,略显疲态。

截止到今年1月中旬,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51家披露了2015年度财务报表。数据显示,2015年,51家信托公司共计实现信托业务收入580.61亿元,同比增幅为10.06%;实现营业收入940.90亿元,平均为18.45亿元,同比增幅为20.46%;实现净利润472.35亿元,平均为9.26亿元,同比增幅为14.56%。

两极分化明显

客观评价,信托行业整体在2015年的发展属于平稳,但从行业发展基本格局看,信托公司的增长动力与增长态势已发生重大转变,信托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格局。

比较明显的征兆之一就是信托业务收入两极分化明显:高速增长信托公司有所上升,增幅超过20%的信托从2014年的8家上升至20家;但负增长尤其是超速负增长的信托公司数量同样上升明显,其中跌幅超过20%的信托公司从2014年的5家上升至9家,增幅高达80%。

9家跌幅超过20%的信托公司分别是新华信托、金谷信托、国元信托、中铁信托、国联信托、中诚信托、新时代信托、天津信托、粤财信托。

信托行业的另一个重要变化体现在,信托业务收入占比持续降低。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信托业务收入增长率仅为10.06%,较营业收入整体增幅低,超过10个百分点。受此影响,信托业务收入作为信托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在信托公司整体收入中的占比持续下降。2015年,信托业务收入在信托公司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62.47%,较2014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同时也是继2014年后第2个年度降幅超过5个百分点。信托业务收入在信托公司收入结构中的占比在2011年达到78.78%的历史最高位后,虽在2012年与2013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超过70%的水平,但2014年之后出现了连续大幅下降,已逼近60%的关口。

“在信托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整体保持较快增长的背景下,作为主营业务收入的信托业务收入严重滞后于营业收入的整体增长,显示2015年信托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主要依托于固有业务收入的增长,上述情形为信托公司未来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带来了重大隐忧。” 中建投信托研究创新部总经理王苗军认为。

业绩分化、信托业务收入下降等负面因素对信托业的发展未必是坏事。“过去几年信托业产生的泡沫非常大,比如在房地产、政信类、基建等等,甚至还有股市,信托都刺激了不少泡沫,可以说,坐享制度红利一直是信托业过去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信托业人士分析认为。

传统信托业务基本上依托制度优势提供形式上的“创新”,实质上的融资服务(即信托贷款或通道业务),市场融资需求的旺盛使信托行业经历了一个高增长阶段。而现在,当初高增长的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的信托业务越来越难以为继,信托转型的“关头”出现。

在转型“关头”,信托公司业绩两极分化,表明一部分公司早已察觉传统业务存在的风险因素,对新的信托业务布局展开尝试,因此能够实现业绩逆市增长,而部分较为迟钝的公司,过于依赖制度红利,仍然深陷传统业务之中,业绩的下滑自然成为定势。

令人可喜的是,如前述数据显示,业绩增长的公司数量占比更多,且2015年业绩增长的信托公司数量较2014年还有增长。这些公司的转型尝试有据可依――“主动管理能力对信托公司业绩分化作用明显。”王苗军认为。

在信托的传统业务模式下,传统融资信托业务,尤其是“通道业务”是主流,单一信托计划占据高的比例,信托公司“仰息”于银行,被动发行信托计划,大有“靠天吃饭”的意味。但就在这一两年间,集合信托产品占比逐渐上升,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据毕马威研究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底,新增集合信托的占比已经升至26.79%,截至2015年9月底,集合信托占比持续增长至33.84%。2014-2015年在信托资产总规模增速下滑的同时,集合资金信托比例却加速提升,表明信托业为适应市场变化而加快了提升主动管理能力的步伐,“通道业务”比例开始降低,转型效应明显。

事实上,2014至2015年度是中国信托行业进入“新常态”的年度。“新常态”下的信托行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传统融资信托业务比如“通道业务”的萎缩,资产管理行业市场竞争加剧,高速增长期积累的风险逐渐暴露释放,甚至是互联网金融崛起的冲击等。增速放缓、结构调整与优化、动能转换已成为信托业“新常态”下的主旋律。转型已是信托业在执行中的命题。

2016三类业务方向

可以说,2014年是信托转型元年,在2015年转型方向已然出现端倪,2016年势必将在这些方向领域积极拓展。

毕马威在的《2015信托业调查报告》中称,在信托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信托公司在增强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逐步向差异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业务上,在对传统的房地产信托和基础设施类信托业务进行精耕细作的同时,以下三类信托业务或将成为未来重要盈利方向。

第一类是资产证券化和产品基金化的信托。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的作用正与日俱增。对于信托业而言,由于信托制度具备能够实现破产风险隔离的天然优越性,加上信托业长期积累的资产管理经验,信托模式成为现阶段中国资产证券化最好的选择。

但我国信托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一是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不明。委托人发起设立信托时仅将信托财产委托给受让人,并未明确表述为“转让”,因此在资产证券化操作时,基础资产仍有可能与委托人存在一定的关联,在进行破产风险隔离时存在不确定性。二是信托登记制度不完善。在实践中,有关部门并未出台相关的规定来完善信托登记制度的具体操作事项及操作流程。“因此随着基础资产的扩大,以上制度的缺陷会对我国信托在资产证券化的应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前述信托业人士称。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资产证券化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信托业有望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大有作为。

2015年以来,信托行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就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包括中信信托、中粮信托、外贸信托、北京信托、中诚信托等在内的多家信托公司发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其特点是在基础资产上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从传统的个人住房、汽车信贷领域拓展到信托受益权等,例如中信信托以物业租金债权、外贸信托以微贷信托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发行的资产证券化项目。

基金化信托产品则是按照基金化的模式对信托产品进行改造,使之成为真正的信托基金,因此信托基金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规模化,只有当一个信托产品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有可能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它的风险,与一对一的模式相比较,基金化信托产品通过分散投资,可以在空间分布上把信托风险分散开来;二是长期化,通常一只基金的存续期都在5年以上,信托公司可以将基金化产品期限设置为10年甚至更长,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流动性设计,产品存续期间通过合理的申购、赎回机制以保证基金化产品的流动性。基金化产品较长的存续期,有利于信托资金进行中长期配置,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投资回报。

第二类是城镇化和社会化的信托。目前热议的就是PPP项目,信托参与PPP项目成为政信合作模式的新的突围点。

在降息周期、社会融资成本下降的形势下,在距离“43号文”出台一年有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职能被剥离,同时地方政府被赋予债券发行权的情形下,信托收益率和信托项目数量随之下降,传统政信模式难以为继;而另一方面国家政策鼓励推广 PPP模式却迎来制度红利。

但是,在现实操作层面,信托公司介入PPP的项目却是屈指可数。其原因有几点:一是信托公司PPP项目要求较高的资金回报率,这与PPP项目本身公益性所决定的低回报率相悖;二是PPP项目周期较长,需要准确测算未来二三十年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周期越长,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就越多;三是PPP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决定政府不再承担最终还款义务,投资者认可度或降低;四是信托公司介入长期PPP项目,发行给投资者的却是短期限的产品,这需要综合考量项目风险是否能驾驭,相关金融工具的配合,以及在投资过程中对项目前景的判断。此外,PPP项目融资方式还面临担保不足、没有合适的抵押物、缺乏信用增信评级等问题。

此外比较典型的还有土地流转信托,不过到目前为止,信托业内人士对这类信托仍褒贬不一。

第三类是另类资产化信托。近一两年,一些非传统类资产进入信托视野,比如影视信托、碳排放信托、钻石信托、艺术品信托等等。

从信托投资地域来看,信托转型步伐也在加速,海外市场已成为信托布局的方向之一,逐渐将国际化业务作为其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继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E(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后,中信信托于今年2月份获得跨境人民币投资业务资格,这标志着信托业在海外投资、全球资产配置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信托业海外配置多元化趋势显现。但由于全球资产配置对专业性要求更高更广,且目前大部分信托公司都刚刚开始涉足海外业务,因此,国际化业务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积累经验是当前首要的问题。

投资者如何布局

面对信托变局,投资者在2016年该如何投资布局?

首先投资者要放低收益预期。“信托业是利率市场化的先驱者,其利率变动也与市场变动基本同步。在宏观经济疲软、国家实行货币宽松政策的大背景下,多次双降导致市场利率走低,信托收益率自然也跟着走低。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经济短期内还难以快速升温,信托收益水平或将随市场利率继续走低。”格上理财研究员王燕娱表示。

爱建财富报告认为,高收益信托产品难以再现,过去集合信托中常见的10%左右的平均回报,目前已降至8.5%附近。2016年“资产荒”持续,难有实质性改变,好项目依然难觅,投资者需要放低收益预期。

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以下三类信托投资机会:一是“固定+浮动”收益品种;二是中长期信托;三是PE股权类创新产品。

爱建财富认为,固定收益的产品可以抵抗降息周期下的通缩风险,但在博取超额回报方面略逊一筹,信托公司的该类产品中有些以“固定+浮动”的方式发行,承诺给客户一个较低的保底收益,再通过股权类(定增/新三板)投资,争取博取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阿里金融;阿里小贷;移动支付

一、互联网金融大潮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概念区别

理论上,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是,在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方面,其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具体而言,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创新、整合、定制化服务方面拥有核心优势。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定位服务等前沿信息技术大量进行金融服务创新;通过打通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商户、用户等产业链各环节进行金融服务整合;通过数据挖掘,精确把握产业链资金流向,以此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充满创新精神的互联网企业正在沿着数据的路线,迅速侵吞传统银行业的版图。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新型金融产品

互联网金融从几年前产生之初至今,经历着爆炸式的增长,其自身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促进着金融市场与理财理念发生着之前从未有过的大幅快速变化。

在互联网金融大潮的推动下,在现今中国市场,互联网金融大潮中涌现的根植于互联网行业的新型“类金融公司”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原有的金融机构营利模式,推进着金融产品的创新与金融市场的高效率,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平台依托型、行业应用型、银行卡收单型。可以看到,这些新型金融产品与传统的金融产品不同,它们更加依靠互联网这个平台,并可以更好更快的获得并处理数据,更高效地提供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引领的金融变动趋势

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给传统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资金的获取与使用,信息的获得与处理,服务的提供与反馈以及产品的创新,理念的更换,都迅速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快速前进着,其最明显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金融脱媒化、移动支付与云计算、金融大数据时代来临。

二、以阿里金融小微贷款为例进行分析

阿里小贷是目前阿里金融做得最好的产品之一,也已经初具规模,下面以其为当今中国互联网金融化的企业代表进行分析,以显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创新与金融市场变革以及两者未来发展趋向。

(一)阿里小贷的比较优势分析——较传统商业银行而言

1.巧妙地躲避监管。由于阿里金融还未拿到银行牌照,其从事的业务范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例如非银行机构法律规定不允许吸收存款。阿里金融通过资产证券化与推行余额宝巧妙地避开了这一缺陷。资产证券化。此次阿里巴巴的资产证券化,是将阿里小货公司的50亿元货款组合出售给东方证券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此货款组合为基础,向投资者发行50亿元证券,其中40亿元的优先证券由社会投资者购买,阿里巴巴购买10亿元的次级证券。这些证券的偿付来自于50亿元货款组合的本息偿还,优先证券先于次级证券偿还。通过优先/次级的分档,优先证券的信用级别得以提高,从而能够降低融资成本。通过资产证券化,事实上是阿里小货公司把40亿元的货款出售给了证券投资者,回笼40亿元资金,从而能够发放新的货款。换句话说,这40亿元货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阿里巴巴的资产证券化已经报到中国证监会审批,这将是中国第一例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货款证券化,对中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亦具有榜样意义。2013年5月,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余额宝服务是将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销系统内置到支付宝网站中,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实际上是进行货币基金的购买,相应资金均由基金公司进行管理,余额宝的收益也不是“利息”,而是用户购买货币基金的收益,用户如果选择使用余额宝内的资金进行购物支付,则相当于赎回货币基金。整个流程就跟给支付宝充值、提现或购物支付一样简单。余额宝表面上是一款基金产品的销售,实际上,对于阿里巴巴,它也是一种变相吸收资金的方式,可以将其视作“非银行机构吸收存款的合法化”。这些对金融监管的躲避,传统的商业银行在政府的控制下是难以做到像阿里金融这么灵活变通的。2.数据获取成本优势。事实上,电商从事金融交易是有其显著优势,依托于大数据时论,主要就是低成本地通过数据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问题。就阿里金融而言,依托阿里巴巴的网络交易平台建立,使得他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在这个平台上每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绩,通过其他用户的回馈也能够基本掌握这些企业的信用情况,这就解决了“微贷”之于传统银行的风险问题,也因此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贷申请审批上需要花费的人力和物力等成本。在金融领域,得数据者得天下,优势的数据意味着更低的风险,更适合的金融产品,更低的成本,以及未来更大的发展潜力。借助于数据优势,阿里金融在以后开展的诸多金融活动中都将占据有利地位。

(二)和民生银行小微贷款作比较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关键在于解决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问题及随之而来的成本问题,现下存在两种解决思路:一是以信用体系控制风险,二是以数据体系控制风险。

就上述两方面,现在以目前银行业小微贷款做得最好的民生银行,和阿里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做一个对比:

1.民生银行。作为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领域的翘楚,民生银行是利用信用体系控制风险从而将进军小微企业贷款的典型代表。在2009年2月进军“微贷”业务之初,经充分市场调研民生银行为小微企业贷款量身打造“商贷通”这一贷款产品。“商贷通”的最大特色,一是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由企业贷款部门转至个人部门,作为“商户融资产品”办理,审批重点为个人资信;二是担保方式多样,建立了“信贷工厂”作业模式。贷款流程从申请到放款,只需7天。这一产品突出体现了民生银行“微贷”业务的特色,即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及客户的“软信息”采集,以保障贷款安全。2.阿里金融。作为电商中的翘楚,阿里金融部门的创立一改电商之间打“价格战”的传统策略,转战金融行业,进行了一次公司的重新定位,创造了其自身发展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这一举措又发出了电商企业将在未来几年内进行新一轮的商业模式改革的信号。阿里金融率先将金融业务引人到互联网行业中,利用数据体系控制风险,意图构建电商的“生态系统”。

和当前多数金融机构现行的贷款技术不同,阿里金融掌握的新型微贷技术,依托于阿里巴巴、淘宝网等平台庞大的电子商务数据库,将企业的电子商务经营数据映射为传统经营业态的折算公式和动态图景,建立了一套对贷款风险的控制机制。这套微贷技术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于担保、抵押等信贷手段的要求,借助IT技术获得和监控企业经营状况,控制风险,不仅降低了微小企业的融资门槛,也简化了申请环节。与以往单纯的抵押、保证贷款形式不同,开创了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新形式与方法。

通过比较看出,阿里巴巴借助于平台与已有的客户群和互联网优势,在获取数据,操作效率,控制成本方面更有优势。而民生银行的优势则是对贷款对象规模的选择和风险的控制以及金融牌照的拥有。由阿里小贷和民生银行的对比,上升到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传统商业银行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是便捷与安全,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企业竞争的两个主要的要素。

互联网金融企业现在表现出许多比较优势,但与客户的感受最直接相关的,可以归为两个字:便捷。“便捷”这一点,“关注用户体验”“致力界面友好”,互联网产品的设计理念在金融支付应用中亦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小额快捷支付”使用户摆脱了银行U盾等安全防护产品的繁琐操作,二维码扫描、语音支付等近场NFC应用使“无磁无密”概念延伸到线下。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代表企业阿里金融甚至革新了传统的信贷理念,以商家在淘宝或天猫上的现金流和交易额作为放贷评估标准,建立了无人工干扰,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的小额信贷模型,将申请贷款到发放的流程缩短到只需要几秒钟。“便捷”成为多数用户的最关心的性质之一,这一点还体现在金融支付工具的功能一体化。与单独某一家银行或基金公司所能提供的产品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虚拟钱包有更多接口,所能集成的功能更加多元,这大大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流程,更容易赢得使用者的青睐。系统风险和利益成正比,这是一个基本的金融规律。可以理解,便捷性与安全性存在显著的矛盾对立。如何保证资金的安全,信息的保密,系统的稳定,精确客户身份的识别,规范业务运作,是跨界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此外,以虚拟网络为依托的新信贷模式涉足贷款领域,相应监管与规则体系还未成型,未来究竟是否会为社会积累巨大风险,对于新兴的网络金融公司这些都还未确定。目前,互联网支付公司依托的风险控制数据主要是客户交易数据,而缺少资金流向数据,数据库不能有效掌握贷款人的资金流向,贷款信用风险判断可能发生失误。这也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继续完善的一个方向。交易数据是否能支撑金融模型,金融模型是否能确定把违约率降到一定概率,都需要时间来验证。相较而言,银行在风险控制这一块,显然比互联网金融机构更有经验,但却是以高成本低效率的风险控制体系为代价。对于风险控制这一点,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综上所述,目前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金融正属于快速发展阶段,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快速跑马圈地,蚕食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同时互联网金融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高效的新的金融市场,那里有还待开发的巨大潜能,在未来将通过金融工具对诸葛世界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同时,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更廉价更合适更有效率的金融方式,大幅改变着传统的金融理念,填补着传统金融机构无力涉足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问题的空白,完善着金融领域信用体系,促进金融脱媒化的进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领域的限制以及金融监管问题。但笔者相信,在未来,互联网金融将进一步改变金融规则,提升金融效率,将改变世界。

参考文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2]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

[3]兰秋军.互联网金融数据抓取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5).

[4]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