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秋赏月范文

时间:2023-03-28 13: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作文中秋赏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作文中秋赏月

篇1

夜幕降临,天空中显得有些阴天,没有几颗星星的陪伴,明月如镜,满月如盘。

这样的节日,少不了去好地方玩。爸爸骑着摩托车,三口人要逛新区,观喷泉,那才温馨。

一路上,“银盘”跟随着我们,但似乎有些害羞,我死死盯着它,刚和妈妈说话的功夫,它悄悄躲进云里,过好长时间,再出来瞧瞧。

到了政府广场,一阵音乐声响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跳”了起来,有红色、蓝色、白色、绿色……真是漂亮 !

这时,我拿出望远镜,对准月亮,它和我玩起捉迷藏,一会儿到这儿,一会儿到那儿,终于跑累了,我看到了月亮上的模糊事物,是雾?是云?是树?还是我的身影?真是想什么像什么。忽然飘来了朵朵淡云,轻轻遮住了月亮,只见月亮在云层中穿行闪光。它挤啊挤,又想钻出来。一阵凉风吹散了雾,月亮重新露出秀丽的脸蛋,这样一看我觉得,被云遮住的,在里边来回挤的月亮,反而更富有诗意。

篇2

今天是中秋之夜,我和家人在月光下赏月。

今天的月光显得格外皎洁,深蓝色的天空映衬着洁白的圆月,这美丽的圆月散发着柔和的白光,将昏暗的夜空照亮,在天空上群星也闪烁着点点星光,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景象。这圆月就象一个白玉盘,这玉盘中托着人们的思念之情,将人们的思念传递给亲人。

在祖国的大地上,有多少日思夜想的亲人不能团聚,有多少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保卫着祖国的领土,让我们度过美好的中秋之夜。但是,他们却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将他们的相思之情寄与明月,让明月之光传递到家乡,表达对亲人的祝福。望着这洁白的明月,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每逢中秋佳节,人们便将思念之情寄与广寒宫中的嫦娥,让她带给亲人祝福—平安,使亲人快乐幸福的度过这美好的中秋之夜。

篇3

看完央视新闻联播,全家人走出家门赏月。今晚的月亮多明亮啊!市民广场一片欢呼。圆圆的,圆圆的月亮的脸,像极了我可爱的小妹妹。月亮看见很多人看她,像小娃娃一样害羞地把身子慢慢地藏到云妈妈身后。云妈妈看见了,说:“不要害羞,你出去玩一下吧,还有好多小朋友在望着你等着你。”月亮娃娃经过云妈妈的再三劝说,终于一点一点地从云妈妈身后探出头来,露出欢喜的笑脸,那么天真,那么可爱。我们又欢呼起来!谁知,在我们的欢呼声中,月亮娃娃又害羞了,半边脸儿露出来,半边脸儿又隐藏在云妈妈身后。

我焦急地望啊望,盼啊盼……过了很久很久,已是深夜十点半了,奇怪的是月亮还像娃娃一样害羞,躲在云妈妈身后不肯出来呢!

又过了一会儿,微风吹来,云妈妈向北移了移身子。终于,月亮娃娃勇敢地望着我们,完全露出了她那胖乎乎、圆都都、笑眯眯的脸蛋儿。月亮娃娃散步在深蓝深蓝的夜空,给赏月的人们带来了光明、憧憬、欢乐……

秋天,嫩嫩的季节,树叶一不小心就掉了;八月,浓浓的月份,桂花香飘中有着欢乐的气氛。八月中秋,点缀着整个漫长而无生机的秋天,使秋天更具有魅力。在桂花树下,泡一壶好茶,在欢乐的气氛里和亲朋好友一起肆无忌惮得聊天,这就是故乡八月中秋最美的时候了。

一年的中秋总在国庆节前后,这可乐坏了我们这些小孩,因为学校通常会在星期六、日不可,然后来一个特长假,那样我们就可以尽情地玩了。大人们也很高兴,因为可以跟家人好好团聚一下。所以,气氛在不知不觉中融洽起来。中秋前,人们就开始忙了,为小孩买衣服,为祭祀祖宗而准备,为赏月买月饼、鞭炮,等等,都有。在故乡,人们不会去买精装的月饼,通常是在一些附近的面包店里买自己乡人做的月饼,没有装饰得很漂亮,却实惠,2元一块,里面还有鸡蛋。但尽管很便宜,在故乡那片穷土地上,这算是奢侈的了。小时侯最喜欢吃这种月饼了,金黄色的诱惑,常常使我向妈妈恳求切给我吃。结果第二天喉咙嘶哑,于是就不能吃了。但经常会忍不住去偷吃,或者忍着痛大声喊,以欺骗爸妈喉咙不痛了,后来在一次谈话中得知妈妈那时是知道我喉咙还痛的,但还是给我吃了。

现在想来,觉得很好笑。在吃的时候,还经常为鸡蛋的大小而和姐姐争吵,最后通常被爸妈打,不欢而散。吃月饼好时,没有用刀子或叉子,也没有如同绅士般慢吞细嚼,这样的吃法在村里会被人当另类——这小子给我装起斯文了!通常我们都是狼吞虎咽的,管他什么风度不风度的,有得吃,吃得多就风光。最后,咽着了,用手捂着喉咙吓转,这时妈妈会给我端来茶水,让我慢慢解渴,还拍着我的后背说:急什么啊!家里有没有让你给吃穷了。现在想来,大概是那时对月饼的渴望吧!毕竟在平常的生活中上很少有的。现在搬进了城里,扮起了斯文,觉得对不住老乡,后来回老家看时,发觉大家一样,都被“时代的文明”所影响,也就不会怪自己了。

篇4

夜幕悄悄拉开,揭开了面纱。天空露出了深蓝色的笑脸,紫。蓝。黑变幻不定,好像是一个华丽的大舞台。仰望天空,那朵朵云彩,搭成了一座像万里长城一样蜿蜒的云梯,又似月亮姑娘那用洁白美玉雕刻而成的宝座,让人产生一种朦胧感。

深蓝色的天幕中,点缀着一些黑紫色。如此大的天空,星星数目却屈指可数,它们好像是月亮姑娘的特邀嘉宾。月亮终于从云雾中探出头来,天空顿时一片光明。可谓“冰魂雪魄,冰清玉洁,冰壶秋月”。它似清影矫漪,似壁婉倾摇,令人心旷神怡。

月亮也许是害羞了,她钻进了云层,迟迟不肯露面。于是人们纷纷放起了烟花,如流星冲向天空,好似一幅明月赏烟花图。半边天亮起来了,月亮更害羞了,一头扎进云雾里。

篇5

“格格,醒醒,快醒醒。”当我睡得正香,迷迷糊糊地听见有人在叫我,我睁开眼,床前正立着一位美人,一身轻纱,挽着高贵的发髻。

“呀,你不是嫦娥姐姐吗?”我高兴地喊道(别奇怪,我从电视中目睹过她的容颜)。

“嘘,轻点,走,我带你去一个好地方。”嫦娥姐姐悄声道。

“好,好,好。”我一连说了七八个好字,也不问是什么地方,一骨碌地从被窝里跳出来,一把抱住了她。嫦娥姐姐轻轻地搂住了我,一瞬间,我只感觉身子似乎变轻了,眼前突然出现了一轮明月,而且越来越大,我往下一看,房子变小了,看不见了,原来不知什么时候我已飞出了房间,在天空遨游。我兴奋又害怕,紧紧地闭上了双眼,只听得耳旁呼呼的风声。

也不知过了多久,感觉落地了,我睁开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宫殿,宫殿全部用玉石雕琢而成,晶莹剔透,正中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广寒宫”三个大字。“广寒宫”?难道我竟到了月宫?我揉揉眼,可不是吗?那不就是桂花树吗?树下,十余名宫女皆身穿白衣,伴着清丽的乐音翩翩起舞,再环顾四周,一张张石凳上摆满了美酒佳肴,还有各种鲜果,都是我从没有见过的,一大堆人围在那举酒欢歌,李白、杜牧、陆游、苏轼哇!尽是些大诗 人(因为早在书中或电视上目睹 ‘ 芳容’,所以认识。),更高兴的是我们班的刘翠兰、江宇晴、吴群也来了。

这时,嫦娥姐姐步子轻盈地走到了大家面前,她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天是个良辰佳节,难得大家有机会欢聚在一堂,我们就来个‘迎中秋颂诗会’如何?”

大家听了都说好,首先登台地是杜牧,他吟了一首: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画屏。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我们拍手叫好,苏轼不甘示弱,献了一首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月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看到诗人们一个个说得热闹,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跳上台大声吟诵起:

儿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入碧云端。

“舒欣格,这不算,不算,这是我的诗。”李白急了,大声 “抗议”道。大家都笑了,我不好意思地脸红了。这时,嫦娥姐姐走上来为我解围,“那就请舒欣格为我们唱首歌吧!”于是,我唱起了我最喜欢的《想唱就唱》。唱好后,场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后来,大家又表演了好多节目,我们唱啊跳啊,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篇6

我穿着银白色的宇航服,乘着宇宙飞船,飞向月球。遥遥望去,月球在茫茫太空之中,静静地伫立在那儿,周围被一圈淡蓝色的光圈所包围着,浑身散发着银白色的光辉,多么的诱人!我不禁加快了宇宙飞船的速度,驶向月球。

我登上了月球,只见四周群山凸起,连绵不断,向远处延伸,有的像奔马,有的像雄狮,有的像孔雀开屏,真是美丽无比。忽然,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银白色的光点朝我这边飞来,光点越来越大,很快,它降落到我的面前,渐渐变成了飞碟状。只见飞碟底部打开一个口子,从里面走出了一个外星人。他全身淡蓝,小小的头颅上,长着两只硕大无比的眼睛,耳朵像雷达一般,转来转去,挂在头的两边。头顶上还有两根像电线一般的触角,四肢纤细的如同稻草一般,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他走到我的面前,伸出纤细的小手,同我握了握手,闪动着他的大眼睛,将一个精美的盒子送给了我,并对我说:“我是S星球的使者,将本国最精美的东西送给了地球,希望从此两国之间能够友谊长存!”我听了,激动地点点头,收下了他的礼物。随后,我又将自己随身佩戴的一块精美的淡蓝色手表送给了这位外星人。外星人走进了飞碟之中,不一会儿,飞碟徐徐上升,又变成了圆锥形,越飞越远,最终如同一颗耀眼的金星,消失在太空中。

我目送着飞碟远去,忽然想起了神话中的嫦娥姐姐。对了,何不去看看她呢?于是,我加快脚步,穿过了座座群山,来到了嫦娥的住处——广寒宫。只见广寒宫全部用水晶雕刻,宫殿由许多根粗壮的冰柱支撑着,周围的阵阵寒气使我不自觉地将身上那厚厚的宇航服裹了又裹,但仍觉得寒意阵阵。在这冰雕的宫殿中,我看见了嫦娥。她好美丽呀!身材窈窕,穿着一身缟素,洁白如冰雪。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高贵雅致、清丽脱俗的气息。红颊樱唇,宛如被月棠梨,沐露玫瑰,清艳绝伦。她亲切地对我说:“朋友,你从地球而来,路程遥远,尝尝我宫中的‘桂花酒’吧!”我接过那小巧的酒杯,一饮而尽,只觉嘴中留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直入心田,浑身上下有着说不出的舒服之感。我与嫦娥面对面的坐着,谈古论今,共同品味着大好人生……

“喂,喂,喂!快起来了,懒虫!”妈妈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月球、宫殿、嫦娥、酒杯都烟消云散。原来。这一切都只是南柯一梦!

篇7

一、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除夕吃年夜饭体现了家庭和睦的精神,清明节的禁火寒食体现了尊老敬祖的精神,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重阳赏菊据说是由晋代陶渊明而起……但很多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上,未能体会到传统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而现行语文教材中,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课文也为数不多。在人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六册语文课本中,只有《过故人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社戏》《端午的鸭蛋》《春酒》《游山西村》《阿长与山海经》共七篇(首),但涉及的传统节日较多,有重阳、中秋、社日、端午、春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适逢端午,家家户户吃粽子。我从这一点导入,引出汪曾祺在文中谈到的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习俗。在体会了作者借端午习俗抒发浓浓思乡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潮汕地区的端午习俗。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各地端午习俗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端午节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二、广泛挖掘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

为了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少的缺陷,语文教师还应广泛挖掘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来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教师首先应广泛搜集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名篇佳作、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如丰子恺的《过年》、钱钟书的《辛巳除夕》、哈尔滨出版社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知识出版社的《清明节·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其次,在课后阅读训练中增加有关传统节日的内容,多设计与节日内涵有关的练习题。比如教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要求学生收集、诵读有关中秋赏月的诗文,在同步训练中选择《中秋咏月诗三首》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设计与中秋节“月圆人圆事圆”的精神内涵相适应的题目。除了挖掘阅读资源,有意地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外,还可以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写作教学的资源,在节日到来之际,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搜集作文素材,将自己对这些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悟真切地表达出来。我在初一学生的课外写作训练中,就设计了《清明情思》《端午粽香》《中秋月色美》《登高说重阳》一系列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其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

篇8

一、探究性学习的原则

1.探究的内容要求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字、词、句、篇、语”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如:在“字、词、句”方面,可以开展“容易误读的字”、“错别字的成因与防范”、“容易用混的词”、“常用词的区别”、“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辨析”、“病句例改”等基础知识的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要结合语文教材的学习和学生生活实际,不仅让学生掌握“是什么”和“有什么”等凝固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寻求“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探究内容的难度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所拥有的时间、资料数量等基础上,帮助学生安排探究性学习合适的数量,确定学生所选择探究对象的难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段,应该是有层次的,各有侧重的。如郭沫若对甲骨文、金文“臣”的考释,阐明了“臣”“象一竖目之行,人首俯则目竖”,揭示了“臣”的本义是“奴仆”的缘由,在学界传为佳话。中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合作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课堂提问探究法

所有的阅读训练课都可采用课堂提问法的探究性学习形式。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可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诸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嫂为何从‘豆腐西施’变为‘圆规’?”“‘我’为何两次在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为何使农村变得更穷困不堪了?”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这种“课堂探究性学习”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师问生答的启发式教学,而是教师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归纳整合为对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反馈给学生。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因为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示范、基础和条件。

2.情境探究法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如一位老师在上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老师不失时机地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3.合作探究法

篇9

面对新形势,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全新的作文教学思想,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而笔者认为,这一切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师温情地评价,学生具备创新的能力,最终写出创新的作文。

一、优化写作环境,提供创新土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对写作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树为榜样,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探求欲、发表欲,让学生尽早地找到打开艺术宝库的钥匙,步入写作殿堂,感悟到成功的愉悦。这愉悦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的创造性,激发其产生更高更大的成功欲,使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向更高目标迈进。

1、和谐环境,诱发创新欲望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爱心激情。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教师要用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体态、一句表扬的话语。调动学习写作兴趣,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走向写作的成功之路。

活动激趣。开放我们创新写作教学的课堂,引导他们的大胆探索自主活动,在生活的海洋里“自主”地遨游。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观察、多角度审题、构思、讨论、评论等机会。努力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写作灵感的迸发创造条件。课前五分钟的讲诗、讲人物、讲故事活动,定期组织“话题漫谈”活动,这也是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训练学生“讲”的能力、积累赏析文学作品方法和经验的途径之一。还可举办文学社、举行校园个人作品朗诵会,成立校园记者团、广播台,校内组织元旦联欢、中秋赏月、讲演比赛、知识竞赛;为他们向全国各级各类刊物投稿指点迷津等。

2、丰富体验,积累创新素材

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观察生活,不断寻求作文的源头活水,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如:校外参观历史陈列室、访问英雄人物、老垦荒队员,到社会上搞调查,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联想、边体验生活,这些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学生也就能写出具有新意的习作。

注意观察和研究事物,敢于向疑难问题挑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我们教师便要指导、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将“想象”、“直觉”、“灵感”等偶然的思维火花记录下来,为以后的写作储备材料。让学生看电视、听广播、记下主要内容,可培养听写的能力;出手抄报、演课本剧、做小制作、搞小发明,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

到大自然广阔天地中去尽情玩耍,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在观察中提取有意义的题材,这样不仅可丰富写作素材,还能提高认识能力,捕捉创造灵感,这样既培养了创造人格,还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拥有更多独立和自由,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内容,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叙。

二、更新评价观念,鼓励创新意识。

不知何时,作文评价中有“思想健康”这么一条,即要求作文要追求典型和积极意义。这无疑是对其作文心理施加了强大的抑制,扼杀了学生用心灵感悟生活的主观性、独特性,是逼着孩子去说大人话。在此过程中,个性被排斥,创造性服从于统一准则,学生的生活积淀无法自然喷发,只好去拼凑;拼凑不起来,就去造假。学生作作、无聊、雷同,假、大、空习气太重,产生根源当有此一面。

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特别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保护学生的率真。学生在作文中所透露出的喜怒哀乐都非常宝贵,这其中,可能有些情感是老师不喜欢的,甚至是厌恶的,这时,教师都应尽量地去体验学生所体验的情感,应当使自己的情绪或理智都处于学生的位置。这种理解能使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就是说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作文时能速成一个全新的彼此认同的整体,保护学生的真情告白,还学生一个开放、敞亮的世界。

篇10

一、采撷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

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欣赏自然,农村并不意味着闭塞与落后、简陋。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农村所独有的简单的景致:青山、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风雨中的小楼阁、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应该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写作《我发现___________的美》的作文中,学生开始就说我一不是美术家,二不是科学家,会发现什么美。我追问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独有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有什么?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开始了心灵的探究。于是就有了学生不同的感想,这些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阅读自然后得出的美。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屏弃一些客观干扰,守得一隅精神家园。这些素材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质朴无华天然的生动性。这是城市所没有的,而在农村却是最广泛的,信手拈来的。

二、厚重的民间文化资源的攫取

教学语文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广泛更全面的素材,我们还要做到全面安排,制定详细计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可根据本地方的实际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活动:﹙1﹚了解黔南民俗风情和节日习俗:比如,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开财门、拜年;元宵节吃元宵、放鞭炮、猜灯谜;清明节扫墓、插柳;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中秋之夜,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2﹚了解黔南文化名人及事迹;﹙3﹚参观旅游景点:比如,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平塘地质公园、邓恩铭故居等;﹙4﹚参加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 农村孩子较城镇孩子强,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好。在农村的各个时节,都有各种的农活,有劳动场面的热烈,有欢声笑语的激情,还有但闻风声雨声的急促……在不同的时节,我们要鼓励学生细心去观察,亲身去体验。(5)组织学生搜集春联、民间传说。

总之,无论哪一种活动教师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总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这样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它是一次将乡土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丰富了语文知识,拓宽了学习空间,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了丰富了源泉。

三、淳朴民风的感召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走进课堂,就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在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念被忽视,甚至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而今不同了,新课程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念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如果我们让学生受困于书本世界,就难以使他们领略到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这样书本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这样获得的理性认识也是不可能“充沛”、“鲜活”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有效的利用特有的情感资源,在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在文本与生活的对话中,让学生秉承对真、善、美的世界的追求。相对城市纷繁复杂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清新恬静,人文环境的淳朴,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桃花源”式的民风民俗,邻里的和睦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许多,朴实的农民那种勤劳、向上的本色,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灵受到好的熏陶。而这种情感的存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如鱼得水,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领悟,能把农村独有的淳朴的民风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更能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情感顿悟,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地相融合,让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实际上,农村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