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1

1 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找准病因)

1.1 学生对待计算的不良原因。

影响学生计算错误(或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素质。长期以来,经过本人的观察与研究,这种不良心态有两种:一是畏惧心理。即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无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数字大时,就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二是轻视心理。即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等不良倾向。从而困惑所有的人:都知道“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却往往出错,错的一塌糊涂。

1.2 知识技能不熟练。

一是对法则、运算顺序、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理解不充分,掌握不牢固。二是口算能力不过关,造成计算失误。

1.3 具有不良的计算习惯。一是计算后不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二是计算书写马虎潦草;三是不愿意动笔演算,一看就算,想想就写。很多学生不用演草纸,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或试卷背面和边缘上演算,对计算不重视。造成计算失误。

2 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训练(对症下药)

2.1 充分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的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坚持让孩子每天进行口算练习,内容包括本册的和以前学过的基本的口算内容。让孩子进行反复的练习。以达到熟练的程度。值得强调的是要区分易错、易混淆的口算题目。如“24*5”与“25*4”或“125*8”与“125*4”等。

2.2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循序渐进)

3.1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要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五查,即先看清体重的数字和符号,然后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再想怎样算简便,寻求简捷的方法。而后动笔计算,最后要自我检查,做到殊途同归,力求追确无误。

3.2 培养认真演题的习惯。训练学生做题时要有耐心,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试题也要谨慎。题量再大,时间再紧也要沉着。演题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即使在草纸上计算也要求写清楚,方便检验。

3.3 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要耐心细致的检验。

3.4 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一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系统计算后进行估算,可以判断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4 正确对待错误的出现(防微杜渐)

篇2

【关键词】 计算能力 练习效率 培养能力 良好习惯

1 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从本学期一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我设计了和是9、8、7、6等的加法算式卡片,没有顺序地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把卡片贴在对应的和下面,同学们争先恐后要上成。通过练习,学生给每个算式找到了“家”,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兴趣很浓,愿意继续学。于是安排了一个作业——找规律。学生完成地可认真了。如:8+1、7+2、6+3、5+4、4+5、3+6、2+7、1+8,每个算式的第一个数字每次少一,而第二个加数每次又多一,好奇怪啊。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2 从生活实际引出计算教学,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识。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如何理解呢?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我选了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和猪八戒摘桃子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西行途中,又饥又渴,唐僧命悟空和八戒找吃的,不一会儿,悟空找来9个桃子,八戒摘了8个桃子,他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小朋友你能帮唐僧师徒算一算吗?学生一听很高兴,都愿意帮着算。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桃子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发现了,即从八戒摘的中拿出一个放在悟空那儿,悟空手中的桃子就凑成十,加八戒手中剩下的7个就是17个;或者从悟空手中拿出两个放到八戒手中,八戒就能凑成十,加悟空剩下的7个就是17个。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能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增强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从实际出发选择练习形式,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在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数的概念,领会计算方法以后,还必须通过及时的、充分的练习,逐步形成熟练的计算能力。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而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十分注意选择练习形式,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同时又便于教师及时检查。除了采用集体视算、听算之外,还改进了过去教师出几张卡片选几个同学口答的练习形式,要求学生制作1~20的数字卡片,要学生在课余时间玩数字游戏,两人的数字合起来是多少?相减又是多少?在玩中学习,在娱乐中进步。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增加了数学知识。这种练习形式很受学生欢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四边形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说出图中的各种图形。因为他们对录像感兴趣,所以发言非常积极。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鼓励学生多问、多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等。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4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一定要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并不是学生不会计算,也不是学生不懂算理,而是因为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这表现为:抄错数、看错符号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只有写对写好才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其次,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就是要看清题目要求,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去解题,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里还要重视提醒学生做题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以免出现因为看错题目而算错的现象。最后,要培养学生检查的良好习惯,检查的习惯不能说说而已,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只有会检查才能去检查。不管是哪种良好的计算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认真指导、形式多样的练习和良好的习惯相结合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江南.论开放教育下的教师角色[J].内蒙古电大学刊

2 严先元编著.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8

篇3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 计算能力 算理 计算习惯

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其数学成绩就会有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第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必然导致中高年级算不快、算不准。

第二,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计算时给孩子计时,这时判断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孩子答题的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还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才能提高口算这项能力。

第三,重视错题的分析。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能力不强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要集中进行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要引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自我反思,每人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做改错题时应对学生提出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到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四,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如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来学习,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

篇4

一、理解算理,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前提。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比如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即使孩子在计算中他虽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如算理不明白、法则不懂、性质不清、定律不熟、公式没掌握等等),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二、培养对计算的兴趣——关键。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讨厌计算转变为喜爱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保障。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很重要。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养成计算时精力集中,认真演算,仔细抄写,自觉检查、自觉估算和验算的习惯。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帮助学生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减少出错的机会,能很好的提高计算准确性。

四、形式多样强化练习——法宝。

只有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才能够悟出计算的诀窍,从而全面提升计算的能力。当然,应该讲究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的多样性,以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例如: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目的是掌握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目的是纠正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特殊训练(目的是通过强化记忆牢记常用计算数值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如: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乘积;分母是2、4、5、8、10的最简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如:竞赛式,可以提高速度;游戏式,可以提高兴趣等。训练的手段要多种:如借用多媒体;借用简单的教具和学具(自制计算卡片、计数器、扑克牌等)。

五、加强口算、估算训练——捷径。

口算、估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首先课堂教学应避免呆板与单一。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口算的训练。比如:低年级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开火车”、“找朋友”、“找门牌号”、“送信”、“对口令”、“夺红旗”、“闯关”等;中年级可以采用口算板、口算表、卡片、幻灯片或游戏进行训练;高年级训练的方式可以是指名答、抢答、齐答、听算、视算等;如果用以上不同形式的训练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的进行口算训练,我相信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鼓励学生把计算运用到生活中去——途径。

篇5

一、在数数中打好计算之基

1.用操作帮助学生感知

如教学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① 9和几凑满10? 1从哪里来?怎样摆?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 ②3和几凑满10? 7从哪里来?怎样摆?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以上两种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既强化了学生对“凑10”规律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进行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做到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实践操作要做到目标明确:动手操作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操作、突出什么重点、解决什么难点、需要建立什么认知结构,等等,都要心中有数。

2.用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在数的认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计数器、数位桶、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这样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生活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知道这个大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数感很重要的本质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时,就通过方格模型的演示,让学生体会: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通过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体,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十、百、千、万”的印象,同时建立一个清晰的模型“满十进一”,对于学生理解基数单位和位值制是有很大好处的。

二、在口算中勾出计算之纬

1.保证口算训练时间

教师在授课之前,争取每天坚持三分钟的口算训练。这样结合本节内容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学生口算水平的重要手段。用零碎时间进行强化性的口算训练,也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间隔一段时间,出示部分口算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这对提高其口算能力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注重口算训练形式

口算题选择的都是一些学生易错题,如2.4×5; 0.3×0.3; 1÷5; 1.25×0.8; 2.01+0.9。对比练:3.8×0.1; 3.8÷0.1; 2.2÷0.5; 2.2×0.5 。针对学生在本单元中错误率极高的题目,可收集起来重复练。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做到认真、仔细、迅速。

3.关注口算训练过程

要注重学生说出算法,不仅关注口算结果还要重视口算过程。千万别把口算不过关当成只是粗心,一笑而过。往往口算错误可以暴露出许多的数学问题。比如,乘法口诀不过关,计算法则不熟练,等等。在口算训练中,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使口算训练具有针对性,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三、在笔算中描出计算之经

1.通过直观操作感悟算理算法

直观教学可使计算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使计算教学扎实有效。比如,教学“36+87”时,先让学生摆小棒,很快得出结论3捆加8捆是11捆,6+7是1捆零3根,1捆零3根和11捆合在一起共123根。再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竖式,讨论得出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算起。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通过直观操作,突出了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过程,从而理解“数位要对齐”的道理。让学生玩套圈的游戏,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加减计算……这些活动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计算,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计算,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通过讨论交流辨析算理算法

学生交流的环节实际上就是学生思想交融的环节。在讨论中,学生讲“理”,说“法”,从而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探索各种计算方法。如探讨189+394的算法,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1)估算:189≈200;394≈

400;189+394≈600(棵)。

(2)口算:100+300=400 ;80+

90=170;9+4=13;170+13=183;183+

400=583(棵)。

(3)笔算:189+394=583(棵)。

(4)反馈、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用哪一种方法,是怎么想的,用这种方法计算要注意什么,从而归纳出:在列竖式计算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篇6

关键词:编程能力;软件能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0 引言

可持续发展教育观认为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教育三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要围绕能力的培养来实施教育教学。本科生的能力包括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能够编写规范的程序代码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但从社会的需求来看,计算机专业人才仅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远远不够,还应该具有软件系统开发等各方面的能力。软件开发的复杂性要求从事开发的人员能站在系统的全局角度看问题,并用工程化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软件能力。一直以来,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性质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教学上一般比较侧重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而对软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得不少学生存在着软件开发就是编写程序代码的错误观点,或者意识到了软件能力的重要性,却缺乏软件开发必须具有的工程观、系统观。

编程能力与软件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编程能力是计算机人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是软件能力形成的基础;而软件能力是真正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是一种更高标准的要求,能促进编程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编程能力培养,还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软件能力,这不仅符合计算机专业培养要求,也符合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而能力培养不是一两门课程或一两个教学活动就可以实现的,需要一个“养成”过程,必须循序渐进,用明确的系列课程构成相应的训练系统,使学生在修养中形成一些良好的学科习惯,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科优秀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因此,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以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我们在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上做了一些研究和实践。

1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课程应该是成系列的,是有利于各种专业能力逐渐形成的渐进系统。针对编程能力和软件能力,我们分别构建了两种相应的理论课程系列:编程能力培养系列课程和软件能力培养系列课程,如图1所示。编程能力培养系列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要求的计算思维方法、算法设计策略和技术,能够熟练应用至少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具有良好的代码编写习惯,此外还要具备面向对象思维能力;而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是软件能力的体现,因此是软件能力培养系列课程的侧重点。这两大课程系列形成一个渐进系统,帮助学生完成由编程能力到软件开发能力的提升。

从编程能力提升至软件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这两个系列中的多门课程之间,知识上既有前导后续的关系,程度上也有迭代式加深的关系,甚至可能有些课程部分内容是重叠的,需要教师清楚该课程在整个能力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从而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各有侧重,在教学要求上各有不同。

1.1 编程能力培养系列课程

针对编程能力的培养,我们进行了以下4个系列课程建设,分别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系列课程、算法系列课程、程序设计与实现系列课程、面向对象设计理念培养系列课程。

计算思维能力包括形式化、模型化描述和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此系列的课程主要由一些数学类和计算模型类的课程组成,包括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工程数学、计算思维与问题求解、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对一般本科生而言,计算思维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养成,需要一个渐进过程:由单一具体的实例计算,迁移到一般的、形式化的类计算/模型计算,实现思想境界的变化。在时间上,需要适当延长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周期,将连续数学、离散数学、类计算/模型计算3部分内容按阶段分开安排,从第1学期一直延续到第6学期。

算法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是非常重要的。算法系列课程主要帮助学生建立算法的慨念,掌握算法设计策略和技术,并具备算法分析能力,主要有数据结构与算法、Matalab与数值计算等。

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分析、学习和实现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编译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等课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基础及模块化的程序设计理念。

如今面向对象的编程是主流,无论使用何种面向对象的语言,其精髓都是面向对象的思想,因此掌握面向对象思想比掌握语言本身更重要,如对继承、多态、重载等面向对象概念的理解,对面向对象基本原则的掌握等。面向对象设计理念培养系列课程包括面向对象技术引论、面向对象语言程序设计等。

1.2 软件能力培养系列课程

学生的软件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软件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上,既要具有系统的眼光和观点,对系统结构、部分与整体、不同级别的抽象等有深刻认识,也要具有工程的知识,了解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以及这些在软件开发维护中的重要作用。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3个系列课程建设,分别是软件工程系列课程、系统开发系列课程、工具软件应用系列课程。

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包括软件工程导论、高级软件架构、UML模型分析、软件测试、软件成熟度模型CMM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深刻理解软件工程概念、原理和技术方法,熟悉软件开发周期中每阶段的任务,包括需求分析和建模、软件设计和实现、软件评审与测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软件项目管理等,并认识到软件开发是一种组织良好、管理严密、各类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的工程项目。

系统开发系列课程侧重于项目开发,强调抽象与高级实现。有面向对象应用程序开发项目、电子商务应用程序系统开发项目、使用XML的企业应用开发、Web设计与编程、现代电子系统设计、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某些行业领域较大型的项目开发树立学生的整体观,培养学生的系统眼光,使他们学会考虑全局,按照分层模块化的基本思想,站在不同的层面上把握不同层次上的系统。

了解和善于使用工具软件能帮助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质量,工具软件应用系列课程除了包括与软件开发密切相关的软件工程CASE工具,还包括了一些通用软件应用课程,如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与理论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将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构建,适当地追求系统的完备性、一致性、健壮性、稳定性和开放性。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以理论课程体系为基础,从夯实基础、提高能力、面向应用3个层次上,构建了两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图中灰色进度条代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对编程能力和软件能力培养的覆盖范围。

课程实验是对应于某一门课程设置的,实验内容与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侧重学生对课程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规模一般比较小。设置了实验的课程有数据结构与算法、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多媒体技术等。

课程设计更强调综合性、设计性,复杂度也高于课程实验,是引导学生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我们将课程设计分为两种:一种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如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等;一种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如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后者比前者规模更大,从工程化的角度出发,强调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将实践教学活动扩展到课外一方面可以补充教学总学时的不足,更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仔细、深入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各种学科竞赛,组成多个兴趣小组,参与各种社会技术服务等。

多门课程的综合设计一般放在高年级,由系统开发系列课程中的某一门牵头,如电子商务应用程序系统开发项目或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给出多个可供选择的题目,学生根据情况选题。多门课程的综合设计规模更大、对学生要求更高,通常涉及多门课程知识,既需要程序设计、数据库知识,也需要软件工程知识,还要了解某些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比较接近社会的实际需要。

生产实习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专业生产实践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社会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体验需要学什么,并真正能了解、感受未来的实际工作。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课学习期间,或者课程学习结束后毕业设计之前。对于大四的学生,甚至可以将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缓解毕业设计时间不足的问题。

毕业设计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综合性最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已经完成整个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学习,完成其他各类实践。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团队协作等能力的任务。同时对学生在4年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和接收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检验。

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既有基础性的验证实验,也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或实践环节,在规模上有小、中、大,难度上有低、中、高;内容上既有基本要求,还有更高要求,并通过更高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地探讨,体现实验题目的开放性。另外还强调实践环节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3 结语

编程能力和软件能力是计算机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必备的能力,也是他们未来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学生程序能力和软件能力的培养不仅符合计算机专业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而且也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专业能力的期望。

研究不仅有益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人才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一定程度地丰富计算机教育领域关于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理论认识,而且在提高学生程序能力、软件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M].5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篇7

一、讲清算理,教好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计算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明确算理,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关键在于理解,即不仅要知道怎样计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是以后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和多位数乘法的基础,要能看到题目马上说出得数,这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确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讲清算理,如教20以内进退位加减时,要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算理。以教9+3为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可通过实物演示及学具的操作,让他们明白:因为9和1凑成10,所以3分成1和2,9加1得10,再加2得12。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凑十法”的规律:“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计算”。让学生掌握思考过程,多联系,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这样学生就能见到题目很快说出得数,如果一味地搬手指头、数小棒来算,结果虽对,但太机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无多大的促进。再就是用背得数的方法,死记硬背,时间一长或急起来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当然九九表是一定要背熟的,而加减法就不能单靠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当然,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我们在组织学生比较、讨论各种算法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重视口算训练,培养学生熟练地计算技能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第一学段要重视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实际上是若干组口算在规定的笔算和形式之下按步骤进行口算的结果,比如计算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要经过四次乘法口算和若干次加法口算。口算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练习更多的题目。教师平时要加强口算训练,以培养学生形成熟练地计算技能。在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口算训练时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如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共有72道题,应以20道加法题为重点,因为其余16条加法题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学会了加法,就能启发学生“算减法想加法”计算36道减法题。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关键是要熟记口诀,灵活运用口诀。2.口算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口算练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常见的形式有“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3.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口算训练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每节课安排5分钟的时间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口算,天天练习,常抓不懈,这样学生就能见到题目马上说出得数。

三、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低年级学生计算中许多错误,如数字抄错或抄漏,运算符号抄错、加减时忘记退位等等,这些错误的产生并不是学生不会计算或不懂算理,往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所致,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学生书写马虎,字迹潦草,往往容易抄错数字或符号,从而导致计算错误。同时草稿本也不能乱涂乱画,要培养学生把草稿写清楚整齐,这样不仅有利于得到正确的得数,也便于检查。其次要养成计算前先审题的习惯。在计算时,有些学生拿笔就算,结果有时不仅多花了时间,还常容易出错。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计算前先审题,即指导学生把题目多看几遍,想一想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初学时可在先算的部分的下面画一条横线。如18-12÷6,有些学生不认真审题可能会先算18-12=6,再算6÷6=1,从而导致了错误。最后要养成检查的习惯。应提倡“一步一回头”的检验方法,即算一步,查一步,保证步步正确。检查的内容有①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抄丢;②运算顺序是否正确;③计算结果是不是正确。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反复训练,学生的计算习惯才会逐步形成。

四、编写“错题录”,培养学生对错题的分析能力

篇8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计算能力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学的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讲清算理,学生依理而行

我们知道,如果学生算理不明,计算时必然出错,因为,算理是计算的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在新授课上,教师一定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口述算理。如:进位加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满十进一现象,然后教师加以概述,使学生知道“十进制”是自然数的进位方法,也是计算中满十进一的理论依据。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二、落实学生基本情况,打牢基础

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愚公移山,非一天两天”。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狠抓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就好像建高楼一样,万丈高楼必须从地起。学习计算,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础,才能学好,不然,一旦掉档,特别是掉得太多,那要想补起来,就难了。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对低学段学生提出的具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逐一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养成以下良好计算习惯:

1.教会学生“认真”

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4+2=6和6-2=4这样两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马虎,结果都算成了4+2=6和6-2=8。如果再计算时,只要仔细一点,很容易看出这道的计算,一道是加,一道是减。难道是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不认真造成的。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2.教会学生有用草稿本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

书上要做的和老师要求做的计算题,必定有一定的计算目的,或是有一定的难度,除开有少数学生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教师要要求学生找出专门的草稿纸,认认真真地打草稿计算,教师要走下讲台,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3.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

篇9

关键词:就业观念;就业目标;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教师要强化学生就业观念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一直把就业教育当作是学生毕业之际的一种速成教育。学生进入学校,先着手学习计算机课程,临近毕业,再把就业的注意事项集中警示一下,至于以后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学生自行消化和解决。但实际上,进入中职学校,“就业”的理念就应该在老师和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因为学生“就业”,就是教师的培养,绝大多数中职生都面临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在校期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学生一旦树立了明确的就业观念,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就业”的环节中,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就会自觉地树立“就业”计划。所以当学生置身于“就业”的空白期时,就业教育的开展当仁不让,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引导学生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在校生活,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案,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更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个长期的职业规划。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入校后不仅对计算机学生进行本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积极应对学生的就业素养。学生一入学,我课堂上总会先和学生沟通,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而90%的同学会蛮有兴趣的说电脑能玩啊,然后就表现出对电子竞技的热爱,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或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要学什么知识、毕业前应考取何种相应证书,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更是一头雾水。针对学生的茫然,我往往在第一节课就开设就业教育课,明确其所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告知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对的标准和要求,用人单位的基本素质要求,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去考取相关的证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这种就业观念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教师要统筹学生就业目标

中职生是未来的技术工人,但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育却很薄弱,计算机科目开得五花八门,学生的技能水平却是蜻蜒点水,在真正的工作岗位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学生没有就业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规划学生就业目标,指导学生至少在某个专业方向上能胜任工作岗位。我们学校把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的在校学习,专注文化素质、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操作的培养。这段时期重点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为将来的专业技能做准备。在教学安排上,要协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第二阶段也是实训阶段,该阶段的培养我们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按各自的特点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各个团队由专职教师负责,教师设置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这一阶段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有部分相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侧重,还要选修与专业对口的相关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应该清楚自己的实力,就业的目标和方向一旦明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这就达到了我们培养中职学生的目标。

就目前专业情况和社会的需求看,计算机专业学生还是大有市场的,如各企事业单位、各电脑公司、各网络公司、各广告公司等,我们有针对性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培养目标:如计算机操作应用人员,要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常用计算机外设,解决办公无纸化的能力;计算机组装、维护人员,能熟练安装各种软件和硬件设备,具备软、硬件故障维护的识别和维修;计算机销售人员,能熟悉各种常用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特点,能准确定位用户对计算机设备的需求;计算机网络安装和维护人员,能组建局域网的工程,熟练运用网络设备产品,维护简单网络的正常运行;网页制作、网站维护人员,能熟练的掌握动态和静态网页制作软件,能操作相关的多媒体处理软件和设备,设计和维护实用的网页的实践经验;广告、园林、产品等设计人员,熟悉运用各种图形图像绘图软件以及相关的绘图设备,熟悉一两种程序设计语言,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是势在必行的,教师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教师在常规教学中,点点滴滴都渗透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必修课程一定要稳打稳扎,不能让学生有偏科现象,重点在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训。其次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训课程教学上,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真正地在“做”中“学”。例如我校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学生到上海英业达集团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实操中学会技能,学生从计算机生产到熟练安装各种软件和硬件及计算机维护及维修,加强学生专业动手技能,做到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岗位相结合,取得了实用的良好效果。

学生在项目进行阶段,教师还要偏重于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适当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可以按照学生技能及能力水平提出不同的项目课题,各小组学生群策群力,分析项目要求,提出作品方案,拆解项目模块,应用开发项目步骤,综合思考项目结果。在项目进行的每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在对企业进行平面广告设计活动中,对企业的传统文化、背景建设、企业的宏伟蓝图等都进行设计和构思,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中。还适时举办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和竞争意识。通过各种省、市及校内技能竞赛,拓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挥个性和特长,为成为真正的蓝领做准备。

中职学校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而教师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操作者,为了学生能有美好的未来,更好的融入职场,我们应该作一个良好的铺垫,不断探索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顺利度过“就业”的盲区。

参考文献:

[1]韦家明.加强职业指导做好就业工作[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0)

篇10

摘要:

本文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项目,针对全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宽、专、融”三个角度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阐述。并以“互联网+”课程为例,重点分析了思维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此外,从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技术元素融入等角度总结了教师在思维训练和创新引导方面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

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教育;实践教学

1大学计算机基础创新教育概述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是目前国内外高校都在进行研究探索的课题,研教结合被普遍认为是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计算思维的科学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无疑会对高校计算机教学提出新的挑战。通过计算思维训练与本专业(例如:经济、通信、机械、交通等)知识相结合,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而且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开阔了视野,完善了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结构,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炼。计算思维的意义已彻底颠覆了计算机教育只是学习操作的传统观念,其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基本素质、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大学计算机教学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通识课程,也是实现新一代人才培养目标和引领学生走向创新之路的重要前提。对于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同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思考的问题。在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支持下,我们通过本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了一套基于“计算机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案。通过对部分班级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预计在2016年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在全校近4000人中开展这种教学模式。现将试点过程与效果与各位同仁共享和共勉。期望北京交通大学的这次教学改革能够发挥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2大学计算机基础创新教育实践方案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设计难就难在如何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扩充的大背景下,让大部分学生通过计算机的系列课程真正学懂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会应该学会的基本技能,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不是单纯为了附庸风雅或挣几个学分。依据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一套基于“宽、专、融”的动态立体化教学实施方案,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体系图谱,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2.1“宽”是指通识型(基础类)课程

通识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目前北京交通大学为了完成这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基础教学工作,我们发现,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让“吃不了”的学生能吃到,让“吃不饱”的学生饿不着,我们对学生进行入学测试。达到课程要求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不参加课堂教学,没有通过的学生,需要选修“大学计算机基础”。开学后预计需要4~6周的时间完成测试和分班等工作。“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式,建议采用MOOC教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如表1所示。

2.2“专”是技术型课程

技术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目前,北京交通大学为了完成这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开设了一系列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具体见表1。

2.3“融”是交叉型课程

交叉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灵活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目前这部分内容没有学分要求。如果有学生需求,我们基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我校除计算机学院,还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学院、法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共12个学院。这些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为全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需要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与专业课之间的关联性。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实践活动

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际教学情况,落实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对C语言的程序设计类课程采用“二横一串”的教学方案。“二横”是正常的教学活动,但是教学模式分成两步走。“一串”是训练学生计算思维的创新拓展活动,结合表1中的“第三层次”设计了结合课程创新实践教学阶段。

3.1“二横”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我们采用了两步并行走的方法(“二横”)。一横,在现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变的状态下,教学模式采用了基于实例的程序设计方法,即学生利用实例在机房自学程序设计的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即难点。学生自学后,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和难点分析。这个思路借鉴了目前的“翻转课堂”。但是,我们是通过编写程序设计实践指导书,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机房自学。二横,课程设置采用了“2+1”模式,即将原48学时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按照实验室授课占2/3,教室授课占1/3的比例完成。教师指导学生在机房授课,边讲授边实践完成教学内容。在机房安装自行开发的程序设计软件,学生需要到实验室才能完成实验题目。

3.2“一串”教学模式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适当结合本专业,将学到的编程知识学以致用,用这32学时将学生在“二横”阶段学到的知识“串”起来。这将计入学生的创新活动记录,但不算作学分。下面以选修“互联网+”课程的41名大二学生为样本,详细介绍此套方法的实施过程。“互联网+”为全校选修课,41名学生分别来自于不同专业,各专业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程度的不同划分出A、B、C和D四类。即英语和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为D类;土木工程和运输等专业的学生为C类;机械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为B类;通信和软件等专业的学生为A类。将表2数据用统计软件整理后,如表3和图2所示。通过初步统计预测,每学期教研组会调整“创新培养”教学方案。如表3所示,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较多,那么,我们会拿一套适合B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预测题”。预测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预备知识情况,如果情况很好,我们将按照原定的A套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题目,我们会将原A套教学方案调整为B套教学方案。这里教学方案的区别在于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技术技能的应用范围有所不同。虽然方案选择的工作有些繁琐,工作量较大,但是通过助教的协助,是可以顺利完成的。“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些工作为选修课的有效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例如,我们对学生采用了A套教学方案,通过32学时的讲授和实践,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完成了6个小实验,并通过“创新协助小组”完成了4组创新实验。2015年春季“互联网+”课程的学生作品如图3所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研究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这41名学生完整地经历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新方案的“宽、专、融”三个阶段。下面是对41名学生的调研,结果如图4所示。问卷第一道问题是“通过计算机系列课程的学习,是否有所收获?”,学生给出的评价如图4(a)所示。我们发现有近30名学生选择了“有很大收获”,说明学生对于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式还是比较满意的。我们同时对学生反馈的兴趣点进行了分析,如图4(b)所示,从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Office实际操作、二进制理论知识、计算机发展史8个方面进行调查。学生对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最感兴趣。而很少有人喜欢二进制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发展史。这也引起我们对今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将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

4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方案实施的体会

4.1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全面更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根本教育理念,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和学习自,倡导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协作学习,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MOOC教学的大面积开展对传统的教师集编写讲义教案、讲授答疑、批改作业于一身的工作方式是很大的挑战。为此,教师充分利用国家级精品课程来共享资源,积极参与高校开展的模拟教学、课堂录像、公开教学观摩课等活动,积极参与各种教师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以开发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把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最精华的东西展现给学生,从实践方面深化教学改革,从整体上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4.2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根据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我校对教学手段进行了大胆改革,同时针对校选课人数多、专业分布不均匀、教学人员不足等弊端,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选修课对于拓宽本科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一专多能的“通识”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作为全校选修课,由于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使得教学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因此,只有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才能确保这门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需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即,教师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学生如何通过计算机系列课程熟练地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围绕上述两个问题,教研组提出了“二横一串”教学法,以加强教学针对性,使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网络学习兴趣,能够学以致用。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明显。

4.3融入新鲜的教学手段

我们采用了微信公众号、MOOC教学平台、“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APP选课指导手册等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给大学学习带来的深刻变化。例如,我们开发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APP选课系统,支持学生在iPad、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翻阅和选课。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