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

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现状描述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企业逐渐走向集团化、多元化、产业链化、国际化,甚至大部分企业有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区域研发、区域采购、区域营销。在此大转型背景下,企业的生存模式、发展模式、商业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产品为中心到服务为中心,从生产为中心到客户价值为中心,从本地为中心到着眼全球市场,从“线下”市场到“线下线上”并重,从企业内增值到产业链增值……企业就像处于无处不在、全面透明化、动变结合发展的水晶球中。与此同时,企业的布局和战略合作也出现了各种产业链的全面整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集团化(乃至多级集团化)管理、多组织协同、产业链协同、国际化运营、随需而变的能力。

1、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从而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实现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云计算的落地,桌面虚拟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桌面虚拟化为企业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桌面虚拟化就是支持企业实现桌面系统的远程动态访问与数据中心统一托管的技术。

2、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面对多级集团管控与多元化产业运营的集团企业,企业根据集团管控和内控管理的需要,为多元化集团构建一个多级集团管控的体系和一体化的信息管控平台,纵向实现集团总部与下属二级企业、三级企业之间的业务联动与信息交互;横向实现各业务板块之间,集团核心产业链之间的业务联动与信息交互,进而促进全集团的发展。同时,很多企业以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为中心,以集团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内控与风险管理、多模式利润中心、集团数据中心与商业分析平台等为纽带,强调计划、执行控制、分析评价、决策调控的动态循环过程和集团企业全球化运作,体现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管控的监督和分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通过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统一营销管理平台、集团供应链解决方案等,有效地整合了线上与线下交易模式,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应用各个方面,从而为集团企业提供了一个全产业链管控的平台。而集团制造生产解决方案、项目管理解决方案、集团资产维修维护解决方案的有效配合,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了协同运营。

3、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上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企业所得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企业管理信息化不再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方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的发展趋势就呈现出信息资源的开发朝着知识资源开发,信息管理朝着知识管理发展,成为一个知识的经济社会时代,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如何用信息获得知识、如何用知识获得管理策略、如何用策略获得经济收益,必须具备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效的知识、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使用知识完善企业的管理,必须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改进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具备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1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的ERP系统

现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主要将企业资源的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以ERP为主导的企业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企业的人力、设备、政策、程序和战略等信息组织起来,实现各部门的统一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相比,ERP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1)具有企业各方面信息共享的功能。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会联系到生产部门、设备部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在ERP系统的调配下,很容易的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的调整和部署,在企业进行改革中,实现企业过程重组。(2)具有实时分析功能。企业在进行人力、财务、经营等方面的管理中,通过该系统可以掌握各方面的实时动态,进而做出有效的调整。同时,对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加以监控,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3)为多种管理模式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平台。ERP系统不仅仅支持MRPII所实现的“灵活生产”、“实时生产”、“零库存”等管理模式外,同样也支持离散制管理模式和连续流程管理模式等。

3.2建设企业之间信息化管理的SCM供应链管理系统

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是进行原材料的采购、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可以实现在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的同时,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有以下几点特征:(1)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企业间的生产联盟。该系统可以将产品生产所涉及的各个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以供应链为线索的经营主体,对市场经济的波动有一定的免疫性。(2)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在该系统的协调下,各个企业之间加强了联系,根据各个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同时也排除了产品剩余的后顾之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建设客户管理系统CRM,该系统可以很大限度上挖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深层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企业可以对产品的生产、销售、创新和升级做出及时的调整,利于企业持续长久的发展。

篇2

然而,相较于欧洲和美国长达数百年的家族财富管理历史,中国的家族财富管理行业只能用“刚刚起步”来形容。伴随着中国富豪人口和家族企业与日俱增,未来十年之内,以家族信托为代表的家族财富管理的市场需求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并将在高净值人群中形成风潮。

诺亚财富集团旗下的歌斐资产也加入了家族财富管理的队伍。“目前我们所服务的客户的家庭资产必须在10亿人民币以上。”歌斐资产合伙人陈恳表示。歌斐资产的家族办公室已经酝酿许久,截止到目前已经完成了6单客户的签约。

“和超高净值客户接触时,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这对于客户来说,相比先提出‘你想如何理财’这个问题,这样的谈话给人的心理冲击是不同的。”陈恳说。这或许才是家族财富办公室的真正意义。

实际上,在成熟的“家族工作室”业务中,了解客户的人生阶段、主业定位、家族传承、社会价值、子女教育等方面信息是建立信任的最初一步,同样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歌斐家族办公室的客户都是浮在水面上的客户,多为社会名流,而且经常见诸于报端,资产规模超过10亿人民币。相比其他的财富管理机构,我们所服务的客户更为高端,因此,要与这样的超高端客户建立信任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通常这样的客户已与诺亚财富有着多年的业务合作,当然不止于购买理财产品。”陈恳表示。

歌斐家族财富管理的目标是成为家族办公室专家,实现家族财富管理的“3S”目标:即系统化规划、专属化团队以及准机构化投资。在歌斐“家族办公室业务”搭建的基本框架中,为家族客户制定个性化的“家族目标书”是最核心的部分,内容涉及家族企业战略发展、家族治理、金融投资、财富传承、子女教育、税务规划、慈善捐赠等等。

家族办公室以投委会为核心、家族财富管理顾问委员会为辅助,同时引入家族财富管理专家并筛选外部供应商。“家族工作室与家族信托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的再次拓展,家族工作室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其中投资管理依托的是诺亚财富的全投资品种的平台。”

歌斐资产投资总监称,歌斐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从目前的客户需求来看,重点还是围绕于投资,而歌斐能帮助并解决的是其“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并且为客户提供将这些全球性的资产配置与自身主业相结合的方案。不仅如此,歌斐还能够将本身乃至于诺亚的平台资源嫁接进来,以提品跨界与联动性的服务。

“当然,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够细化到直接帮助客户解决家庭矛盾,在这方面我们能够引入第三方,帮助其解决如此个性化的问题。”该总监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歌斐与客户的签约并非仅指形式上的签约,他们还采取同客户合资建立资产管理公司,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服务。

中国的财富管理长期以来盈利来源主要是对客户交易所收取的佣金,比重高达90%。然而这种方式必然导致财富管理机构和客户之间发生利益冲突,且盈利模式单一,使得各财富管理机构竞争力低下,这些机构将在未来的洗牌过程中被淘汰出局。

因此,很多机构逐渐把盈利模式改为按照客户的资产规模和理财方案的知识含量收费。这可以有效地避免利益冲突,减少客户承担的风险。

歌斐的家族管理办公室的盈利模式比较灵活,主要分为三方面:其一、管理费、服务费方面的收取,一般管理费的收取比例为1%~2%,这是通常财富机构的盈利模式;其二,是业绩方面的分享;其三,也是较为有特色的,由于歌斐还是一个多平台的投资机构,其家族财富管理所服务的对象一般具有较大的产业,歌斐其他投资板块就能够参与进来,由此获得协同的投资效益。

篇3

论文关键词: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学习力

未来社会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其实质是学习力的竞争。深入理解学习力的内涵,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学对提高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重要意义,对提高职业教育对象的社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力的内涵

什么是学习力?国外有学者释义为“一个人学习动力、毅力、能力、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组织和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学习力就是生产力,就是创造一一切的源动力。每一名职业教育对象都要努力养成不懈追求新知识、不断研究新情况、努力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形成人人学习、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好风气,做提高学习力的实践者。学习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全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学习力的首要方面就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上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快速地而不是迟缓地感知变化的环境,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掌握最新的科技文化知识,批判地而不是盲目地获取有益于决策的有用信息和知识。

2.符合时展要求更新观念的能力。社会在前进,思想在深化,观念在转变,如果我们用陈旧的过时的观念指导新形势下的各项工作,显然也是不可思议的。只有不断注入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的“活水”,才会有“清如许”的崭新的生命力。

3.符合实际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支撑一个区域、一个组织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科技需要创新,文化需要创新,体制需要创新,机制需要创新。要善于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

二、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重要性

1.提高学习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刚刚摆脱贫困,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开始的,而我们的目标却是宏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超常规的思想,超常规的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创新能力来源于学习、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有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又有学习运用知识的本领,就会产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超常规发展。提高学习力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智慧和才能的重要手段。若每个人都有了很强的学习力,就能够为发掘个人智力和创造力以及个性和谐的发展,开辟一个广阔的前景。

2.提高学习力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我国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里的“新”就是创新,这是以学习力支撑的创新。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学习力,才能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3.提高学习力是提高职业教育对象所在组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提高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就要强化以学习力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根基,也是学习型社会中人的基本素质。职业教育对象要努力成为善于学习的典型,善于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学习力。

三、思想政治教学对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关键作用

1.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把握教育对象学习力的动因。学习力的大小与它的动因有直接关系,动因大,则学习力提高快,反之学习力则提高慢,甚至下降。职业教育对象的学习力有政治动因、经济动因、组织动因等等。职业教育对象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公正廉洁的政治作风,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增强学习力。学习力的政治动因是根本动因,思想政治教育能促使教育对象提高学习力。

2.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推动教育对象的学习力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胜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职业教育对象的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胜任工作;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工作就无法开创新局面,这已成为社会职业教育对象迎接新挑战的共识。在人类迈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提高学习力对每一个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来说,已成为生命、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每一个单位组织来说也已成为参与竞争和领先一步的原动力。

3.思想政治教学能够促进教育对象内在潜力的最大发挥。要形成鼓励每个人学习并发展自身潜力的氛围,通过学胆开拓、创造性地工作,激发教育对象寻求工作内在的价值,创建重学习、重知识、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教育对象搭建价值追求和实现的平台,提供创造辉煌的机会和智慧外化的舞台,营造全新的激励机制,并使其创造能量的释放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这是思想政治教学在社会职业教育中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优势,提高教育对象的政治理论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内容加以精选,精选应当按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并适应社会职业教育对象的社会知识水平的原则来进行,重点要应用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员思想导向的教育,提高学员明辨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员的竞争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并为学员提供有关市场、经济、公共关系、人际关系、心理调控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组织与应变力和竞争力强的社会职业教育对象,使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备应有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大力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目前,社会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由于面对的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社会职业教育对象,能够较好开展教学工作的思想政治教师就更加匮乏。政府应重视培养有学识的社会职业教育工作者,为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选派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充实到各级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其理论水平和个人道德魅力。

3.改进社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的几种方法

(1)文件筐授课法。模拟现实工作情景为学员提供一系列文件和材料,要求其在规定的条件下对这些文件进行处理,以考察其工作能力和处事风格等。文件筐授课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公文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员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与上级保持一致的精神,使社会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的放矢,真正实现与社会实践接轨。

(2)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测试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政治素养的一种新方法,它有助于学员较好地发挥其特长,展现其优势,并能在锻炼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员进行集体检验。超级秘书网

(3)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过程,让学员在模拟的情景中表现自己的政治素质。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利于学员充分展现在特定情境下的政治思想潜质,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心态、品质和能力。

(4)差异授课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员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员个体发展的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折每个学员,善于发现和开发学员潜在的闪光点,给学员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学员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学员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5)讨论演示法。启发学员将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自己归纳总结出掌握知识的步骤、思路以及特点,使学员印象深刻,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体系能够有实质性的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

(6)推演教学法。按照教学步骤,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注重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关联性,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理想模式到实用模式的逐步分析,讲练结合,使学生不但理解应知应会的主要原理,而且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思想。

(7)渗透教学法。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格、巩固学员的专业思想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学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8)研讨答辩法。在社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选定题目,组织学员进行研讨答辩,不拘泥于课堂,将研讨的时问、地点、内容宽泛化,给学员充足的空间交流研讨,以小组的形式形成研讨成果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该报告进行修改、再研讨,并形成答辩方案。教师在组织答辩过程中,系统综合考察学员的政治敏感度、分析问题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总结学员的优点与弱点,优势与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

篇4

关键词电力系统节能 电能质量治理 工业节能 道路照明节能 商业楼宇节能

当前,能源和环境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电力和照明节能是电气行业资源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意义。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本文就电力系统节能与电能质量治理、工业节能、道路照明节能、商业楼宇节能等方面介绍节能综合解决方案,供各行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参考。

1、电力系统节能

1.1 电力系统节电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但国民生产总值却排在第八位左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单位产值能耗太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各类风机约800万台,水泵4000万台,空压机600万台。在此类负载中,80%左右容量由大中型电机恒速驱动。因此,研究大中容量电机调速节能技术对于中国工业降低单产能耗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轧钢、造纸、水泥制造、矿井提升、轮船推进器等传统工业改造和高速列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中也需要使用大容量电机调速系统,以提高系统性能和生产效率。

全国电动机装机总容量已达5亿多kW,年耗电量达15000亿kWh,占全国总用电量的60%,占工业用电量的80%;其中风机、水泵、压缩机的装机总容量已超过2亿kW,年耗电量达8000亿kWh,占全国总用电量40%左右。70%以上的风机、水泵、压缩机应调速运行,而至今仅有约5%左右调速运行。若按风机、水泵和压缩机总装机容量的50%进行调速节能改造,则可改造容量达1亿kW,其中40%为中高压电机,容量占60%。若按电机平均出力为60%,年运行4000h,平均节电率为20%~30%(平均20%)计算,则年节电潜力为480亿kWh,整个电机系统的节电潜力约为1000亿kWh。

近年来国内低压变频器市场逐渐进入稳定阶段,变频器生产应用开始转移向高压变频器领域。电动机系统节能工程是国家发改委启动的“十一•五”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节能空间巨大。专家预测,在未来的三年,高压变频器市场将高速发展。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发电装机仍以高速发展。但电力运行的一些主要指标和装备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火电机组的平均煤耗较高、厂用电率较高。加上线损,中国送到用户的电能要比发达国家多耗电8~10%,相当于20多个百万大厂的年发电量。因此,中国的节能空间十分巨大。

1.2 中高压电力系统节能综合解决方案

全方位的节能解决方案思路为变频调速、谐波滤除、无功补偿以及自动控制一体、提升设备使用效率、电网传输效率等。可以实现提升生产产能、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末端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节约电能、保护环境;保护设备安全运行;用户侧配电系统自动增容扩容;纯净用电环境、提升电能效率。

1. 基本特点

基于时域变换的电流检测算法非常灵活,可以方便地检测出基波有功无功、基波正序负序、基波零序、基波正序有功、指定次谐波等。适合对快速变化负载进行全方位补偿的能效管理,从而保证能效管理系统的多种补偿需求、大大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

2. 性能特点

实时采集电力系统数据,实现自适应动态在线监测。改善电力品质因数,对电能进行无功补偿的和连续的无功调节,可将功率因数强制补偿到0.95以上,补偿后的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在国家标准允许内,具有节能与环保的双重功效。

对谐波、浪涌冲击、闪变、电压波动、频差等诸多电能质量问题同时进行改善,减少能源的附加损耗,从而有效提高电能质量。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电力、冶金、轻工、建材、纺织、化工、机械等行业的供电系统的节能、电能质量改善及电能监控管理。例如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电系统是一个生产性用电系统,主要设备有空压机、车床、空调、加热炉、锻压设备等,产生的谐波、浪涌较为严重,整个系统效率较低。通过节电设备对整个用电系统进行布控改造。改造后整体节电效率达9%以上,有效降低设备维护率、延长设备寿命。

2、电能质量治理

2.1 中国电能质量现状

1. 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电能质量问题:

・ 电脑死机

・ 屏幕频闪

・ 灯光频闪

・ 在负载适中情况下的变压器过热现象

・ 感应电动机的额外损耗、发热增加

・ 集肤效应所引起的导线过热

・ 工艺控制装置(PLC)的不正常运行

・ 数据网络堵塞

・ 功率因数补偿设备生成额外的电压或者电流

・ 特殊(长)线路或投切重负载时导致更高的电压扰动

・ 中性线过载

・ 保护装置的误跳闸

・ 程控交换设备的故障率增高

・ 数控机床控制部分的频繁损坏

・ 磁盘矩阵损坏,重要数据丢失

2. 当前,对供电质量及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多,电能质量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大型生产线、通信系统、机场、大型金融商厦、大型医院等重要场合的计算机系统一旦失电,或因受电力网上瞬态电磁干扰影响,致使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电梯、空调等变频设备、电视机、计算机、复印机、电子式镇流器荧光灯等已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这些装置不能正常运行,必定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但是,上述用电负载大都是非线性负载,都是谐波源,这些谐波电流注入公用电网将会污染公用电网,使公用电网电源的波形畸变,增加谐波成份。

3. 近年来,传感技术、光纤、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日臻成熟。集成度愈来愈高的微电子技术使计算器的功能更加完美,体积愈来愈小,从而促使各种电器设备的控制向智能型控制器方向发展,微电子器件工作电压变得更低,耐压水平也相对更低,更易受外界电磁场干扰而导致控制单元损坏或失灵。例如,上世纪计算机迅速普遍推广,电磁干扰及抑制问题更是十分突出,一些功能正常的计算机常出现误动作,而无法找出原因。因此,受谐波电流污染的公用电源干扰设备正常运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2 电能质量不良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电源本身谐波和非线性负载。谐波危害的主要后果有:污染公用电网、变压器发热、输电功耗增加等。谐波使接入该电网的设备(电视机、计算机等)无法正常工作,甚至会造成故障,而且还会造成向公用电网的中性线注入更多电流,造成超载、发热,影响电力正常输送。谐波电流,特别是3次(及其倍数)谐波侵入三角形连接的变压器,会在其绕组中形成环流,使绕组发热。高次谐波会使电缆线路形成谐波谐振,造成绝缘击穿。

2.3 电能质量治理解决方案

采用最新的动态抑制谐波和补偿无功技术,通过并联的方式,对频率大小、相位变化的谐波和无功进行补偿,实时检测负载的谐波和无功分量。采用PWM调制技术,将与谐波和无功分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流注入供配电系统中,实现滤除谐波、动态补偿无功的功能,是一种能治理各种电能质量问题的理想方案。

1. 基本原理

用电流互感器采集网侧线路上的电流信号,经A/D采样,将所得到的电流信号与标准的基波电流信号进行对比,比较得出的PWM调制信号,使变流器产生与谐波信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谐波电流,将线上的谐波电流抵消掉。向电网注入或吸收需补偿的谐波和无功电流,保证系统补偿电流的有效输出,从而使电网电能质量得到改善。

2. 性能特点

改善能源的品质因数,具有节能与环保的双重功效。显示负载及设备运行的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一系列数据。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电力、冶金、轻工、建材、纺织、化工、机械等行业的供电系统的节能和电能质量改善。例如河南中迈碳素股份公司厂区的电动机损耗现象严重,功率因数低,导致大量电能浪费。通过对整个用电系统进行电能治理,个别终端设备加装控制装置。改造后综合节电率达20%以上,节电效果良好。

3、工业节能

3.1 工业企业电费为主要成本之一

工业企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大户,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其中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九大重点耗能行业,其用电占整个工业用电的60%以上,但单位能耗平均却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40%。大大影响企业利润。在工业企业的各项成本中,电费已成为紧随物料成本、人工成本之后的最大成本,对某些高耗能产品,电费成为主要成本。

3.2 工业用电能源浪费巨大

3.2.1 供配电系统运行效率低。

1. 变压器及配电线路配置不合理

工厂供配电系统中能耗最多的是电力变压器及配电线路。由于市场需求和生产工艺的改变,往往出现按设计配置的电力变压器容量与实际负荷不相匹配的情况,例如变压器容量过大、负载率低、变压器损耗大;配电线路截面和长短不合理、不规范,也导致线路损耗大幅度增加。

2. 设备配置不合理,“大马拉小车”情况严重

国内工业企业用电设备多为满负荷设计,额定功率普遍偏大,实际运行效率低,占我国工业用电总量60%~70%的电机,通常的使用效率不到75%,“大马拉小车”与低负荷运行的情况相当普遍。在此状态下,电机消耗的电能中有相当部分是以发热、铁损、铜损、噪音与振动等形式被浪费掉。

3. 用电设备及线路陈旧老化致使运行效率低、耗电多

4. 流体设备运行工艺不合理

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通用机械拖动设备为我国最主要终端耗电设备,用电量巨大。而此类设备大部分设计为固定功率运行,但实际运行时所需的压力或流量并不固定,且大多数低于电机额定功率供给的压力或流量,电能浪费严重。

3.2.2 电力品质低,电能质量差。

1. 瞬变电压和浪涌电流的影响;

2. 谐波的影响;

3. 供电电压不稳定。

3.3 工业节能综合解决方案

1. 基本原理

采用先进的微电脑控制技术,结合专用高效的瞬流抑制快速开关元件组,可有效地滤除电网电路中的瞬流浪涌,保护末端设备不受影响或损坏并减少由此引起的能耗增加,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 性能特点

改善电力品质因数。对三相电压(流)不平衡、浪涌冲击、闪变、电压波动、频差等诸多电能质量问题同时进行改善,并可实现分组保护,从而有效提高电能质量,减少能源的附加损耗,提高供电质量。设备与系统并联、运用简单、灵活,具有良好的各种保护功能,运行安全、可靠、稳定。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电力、冶金、轻工、建材、纺织、化工、机械等行业的供电系统的节能和电能质量改善。例如郑州日产公司主要用电设备有冲压机、焊接生产线、风机、是泵、车床、压力机等,电网谐波污染严重,谐波畸变率高达30%以上,整个用电系统效率低,电力浪费严重,设备寿命大大缩短。通过对全厂用电系统和部分低压配电系统进行布控节能改造,达到了优化电力品质、降低电耗、保护用电设备的功效。根据现场点校评估报告指出,除了取得18.5%的节电率外,预期综合节电效率高达35%以上,按照节电设备15年的使用年限计算,该节能改造工程可为郑州日产带来1800万人民币的直接收益。

4、道路照明节能

4.1 城市路灯用电现状

我国城市照明快速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和消耗,尤其是一些城市单纯追求高亮度、多色彩、大规模、超豪华,建设和配置不切合实际的不科学的照明工程,浪费了能源,也造成了光污染,影响了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加剧了供用电紧张。

据建设部统计数字目前城市照明(仅计算景观照明和路灯等功能照明)的年用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至5%,相当于三峡水力发电工程投产后的年发电能力(840亿度),照明节电意义重大。

完善现有城市照明标准体系,制定城市照明工程强制性标准,制定城市照明规划建设标准和光污染控制标准,必将成为今后政府引导城市照明向“高效、节能、环保、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技术性支撑。

4.2 城市路灯用电浪费分析

据统计,城市路灯照明占我国照明耗电30%左右,存在着电能利用率低,电能浪费严重等问题。

1. 超负荷运行,增加电能消耗。

现在路灯最主要的弊端就是后半夜超功率运行,由于我国城市电网技术落后,造成线路的电压波动大大超过国际标准,许多地区的波动甚至超过额定电压的15%左右,特别是后半夜民用电都不工作了,电负荷的减少使得电网电压有时接近245V,路灯超负荷运行形成浪费。

2. 路灯系统设备维护成本较高。

据国家电力部门统计,由于目前城市路灯普遍在后半夜超功率运行,使得路灯的灯泡寿命也大大缩短,实际使用寿命平均不到一年。若路灯每年需要更换一次灯泡,更换一只灯泡所需费用约为120元,某小城市的两万多只路灯的每年费用就高达200多万元人民币。

3. 监控管理滞后,造成电力浪费。

目前,大多数路灯照明系统的灯光控制采用是定时和人工的方式。由于一年四季的时差,采用定时器控制方式时要经常对定时器进行人工调整,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还由于人工调整不及时造成电力浪费。

4. 城区路灯的控制箱和线路安全性低,节能效果差。

4.3 道路照明节能综合解决方案包括了两大层面:一是在路灯系统管理控制上,应用灵活的通讯方式,实现路灯管理的“五遥”(遥控、遥测、遥讯、遥调、遥视)功能。通过联通或中国移动通讯公共无线网络平台,实时对路灯系统进行数据化和网络化管理。二是在终端灯具上,提供灵活多样的智能化灯控方式及灯控功能,包括:经纬时控式、光控式、分时段定时控制等,通过嵌入式软件控制技术,检测电网电压,智能化调节最佳节电模式,节电率得到有效提高。

1. 工作原理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无谐电磁调压技术、三相磁平衡技术、数字控制技术实现照明系统节能目的。通过控制系统对路灯负载电气参数进行有效检测和最适宜的跟踪调整,动态优化供电参数,自动设置用电和节点之间最适宜的控制点,通过平滑的提高照明负载效率和电流扼流度,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照明系统的无功电耗,提高照明线路承载量。

2. 性能特点

采用电磁平衡技术平衡三相电压、减小中线电流。做到智能化调节最佳节电模式。具有分时段定时控制节电和路灯工作状态查询功能。

3. 适用范围

城市道路、学校、办公楼、小区公共场所、商场、车站等场所的照明系统。例如铁路局洛阳北站照明电费成本居高不下、整个灯光系统维护费用较高。通过对车站的照明用电系统进行了检测和评估,安装节电装置,改造后经过测试对比,照明系统的节电率达到25%。

5、商业楼宇节能

5.1 商场、楼宇电能损耗现状

1. 目前商场类商业建筑越建越大,而我国商场超市中存在着惊人的能源消耗。其中,电耗在超市的全部能耗中占有大量比重。冷冻冷藏、电热柜等生鲜、熟食区域设备用电占超市用电量总量的40%~50%,空调用电约占25%~35%,照明设备用电约占15%~25%,扶梯等动力设备用电约占5%~10%。在零售业净利润仅为零售额1%~2%左右的今天,以商业用电电费每度一元计算,节约一度电的成本相当于增加大约100元的零售额。因此,节电对于零售企业,尤其对于已成规模的店来说更具吸引力,采取适合的节能降耗措施所能增加的零售额更是会成倍增长。采用高科技手段对能耗设备进行节能控制,包括冷冻冷藏设备系统的节能、照明节能、中央空调节能等,将是商场超市能耗控制的主要发展方向。

2. 中国的楼宇市场容易非常大,而落后的能源分配管理模式,导致楼宇管理者仅从保障人员及设备的安全角度对电能进行分配和管理,不大着眼于用电设备的效率和使用成本来进行精益管理;用电设备数量规格众多繁杂,由于大量非线性负载的使用,导致负荷严重非线性,产生电压瞬变、电流浪涌及谐波等不良电力品质现象,消耗了大量的无用功率,导致电力系统功率因数低下,电力污染严重。

3. 我国楼宇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10%,中央空调和照明是最大的两个“电老虎”。中央空调系统一般占各类商用建筑能耗的40%以上,主要原因在于设计选型时设备余量一般为20%左右,却很少在满负荷状态下运行,造成空载功耗偏高;其次,为了节省一次投资成本,系统缺少调控装置,导致风机、水泵长期处于最大流量运行状态,不能根据实际运行工况的负荷进行有效调节,产生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另外,主辅机和末端之间缺乏合理动态调节和合理匹配,导致系统效率低下。

4. 照明系统是楼宇尤其是酒店、饭店及娱乐场所的第二大能耗,其特点是各类灯具多,品种多,单个灯具功率小,若针对每个灯具进行改造非常不划算;即使是全部采用节能灯具,也会因为节能灯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参差不齐,使得用户在选用节能灯时面临省电不省钱的尴尬局面。

5. 锅炉耗能也是楼宇耗能的主要部分,大量能源消耗在管道和阀门上,而电机通常运行在额定的转速状态下,为了控制热量而调节阀门,导致的结果是,系统阻力加大,流量减少,而电能功耗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可能加大。供排水系统,柜机空调、家用电器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能源合理使用,节能降耗空间也相当大。

5.2 商场楼宇节能综合解决方案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楼宇能耗降低必将作为政府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形象工程和重点工程予以实施。相比制度管理来讲,采用高科技手段对能耗设备进行节能控制,包括中央空调、照明、办公设备、高精尖电子仪器、锅炉节能及供排水系统、室外照明节能等,将是楼宇能耗控制的主要途径。

1. 基本原理

采集网侧线路上的电流信号,经A/D采样,将所得到的电流信号和基波电流信号进行对比后,控制功率元件产生与谐波信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谐波电流,将线路上的谐波电流抵消掉。

2. 性能特点

采用第三代IGBT功率元件,高频开关方式下工作。实时跟踪,动态补偿,谐波、无功同时补偿。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减小电网的配变容量。增加变压器带负载能力。

3. 适用范围

办公楼宇、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大型场等照明系统。例如五星电器在全国的60多个卖场的主要设备为中央空调、灯光等,用电量大、线路复杂、电能浪费严重。通过安装节电设备对空调和照明分别进行采集参数、设计配电改造,改造后节电率为15.7%-17.4%,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益。

6、结束语

综上分析,电气浪费问题突出,而节能潜力和决策层抓节能改造的决心都很大,而具体实施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认识还不够,一次性基建投资偏大等。因此加强宣传,深入效益分析、推广优秀技术方案和新技术成为各部门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杨志荣. 节能与能效管理.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GB50034-200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姜 勃:单位名称:天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成林道63号

篇5

解析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历程与产业链生态,指明机遇挑战及未来趋势;

剖析用户应用云计算的关键要素,点评当前主流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价值;

梳理中国云计算相关项目及政策影响,提出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变革之后,2010年,云计算作为第三次IT浪潮的代表正在向我们走来。它将带来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中国IT产业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赛迪顾问充分运用自身的强大资源优势,长期追踪包括云计算在内的中国IT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以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定义和方法,结合自身对中国IT产业的深刻理解,最终形成了《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本《白皮书》研究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面访/电访:赛迪顾问历时3个月,走访了近50位云计算产业的重要影响者,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中央部委、地方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园区等领导,两院院士、高校教授、著名媒体主编、知名博主、大型跨国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本土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众多真知灼见,对《白皮书》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实证研究:采用了企业访谈和对标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Microsoft、IBM、Google、VMware、Oracle(Sun)、HP共6家主流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深入剖析,对访谈数据和对标比较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案头调研:对赛迪顾问的历史数据库、业务类型库和案例库进行筛选,调阅相关的年度研究报告、统计年鉴、政府项目库和政策法规库,并结合互联网公开信息,搜集了大量的云计算技术趋势、解决方案、市场和政策等全面的文本资料,为本《白皮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众说纷纭"云计算"

云计算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麦卡锡就提出了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用事业提供给用户的理念,这成为云计算思想的起源。在20世纪80年代网格计算、90年代公用计算,21世纪初虚拟化技术、SOA、SaaS应用的支撑下,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使用和交付模式逐渐为学界和产业界所认知。

云计算的定义与内涵

云计算是一种IT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包括互联网Internet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其计算能力通常是由分布式的大规模集群和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搭建。

“云”中的资源在用户端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云计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架构即服务(IaaS)、数据存储即服务(D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云安全”和虚拟化应用等内容。

中国产业现状

中国云计算产业分为市场准备期、起飞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阶段,处在大规模爆发的前夜。中国云计算产业生态链的构建正在进行中,在政府的监管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一同构成了云计算的产业生态链,为用户提供服务。

未来3年,云计算应用将以政府、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石油石化和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在中国市场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采用,市场规模也将从2009年的92.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06.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7.4%。

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在投入了巨额资金建设起云计算中心后,却发现缺乏有价值的实际应用,“云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应用落地成为当前最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赛迪顾问建议,中国应当充分利用云计算发展机遇,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制定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与法规,构建适度宽松的云计算发展环境,着力试点示范,由点到面推进云计算产业全国统筹规划布局;提高政府管理精细化程度,划分云安全细分领域,提供分级区别管理措施;突出资源整合能力,主抓有国际竞争力的标杆企业,形成行业应用示范;积极扩大与他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合作,推进世界级的中国云计算实践。

中国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中国云计算产业分为市场准备期、起飞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7年~2010年):主要是技术储备和概念推广阶段,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尚在尝试中。用户对云计算认知度仍然较低,成功案例较少。初期以政府公共云建设为主。

起飞阶段(2010年~2015年):产业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商业模式构建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进入云计算产业的“黄金机遇期”。此时期,成功案例逐渐丰富,用户了解和认可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介入,出现大量的应用解决方案,用户主动考虑将自身业务融入云。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建设齐头并进。

成熟阶段(2015年~):云计算产业链、行业生态环境基本稳定;各厂商解决方案更加成熟稳定,提供丰富的XaaS产品。用户云计算应用取得良好的绩效,并成为IT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云计算成为一项基础设施。

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阶段,处于大规模爆发的前夜。

中国云计算发展现状

中国云计算产业生态链的构建正在进行中,在政府的监管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一同构成了云计算的产业生态链,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虽然对云计算仍存在一些担忧,但随着概念的普及,产业界对于云计算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如果忽视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未来技术,中国将会在新一轮技术发展浪潮中落后于世界,中国需要抓住这一轮产业变革,占据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早在2010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就指出,“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将云计算应用提上了创新生产方式的高度。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发展云计算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

中国云计算的产业化快速发展尚存在如用户认知不足、标准缺失、数据争议、可用性、稳定性担忧、用户锁定、服务质量难以规范等诸多障碍。其中,标准和安全这一对“翅膀”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云标准之翼对于云的起飞至关重要。没有标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就难以得到规范健康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集群发展。标准的内容不仅包括技术标准,还要包括服务标准,解决无论是公共云、混合云还是私有云的从规划设计,到系统建设、再到服务运营、质量保障等环节中的各种问题。

安全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云服务能否得到用户认可的关键要素。除了可能发生的大规模计算资源的系统故障外,云计算安全隐患还包括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适用法规、以及对于用户的隐私保护、数据、迁移、传输安全、灾备等问题。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必须在数据加密、迁移、备份以及位置控制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保证云服务的易用性、可用性、稳定性、安全性。安全问题的解决还包括云计算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增强用户使用云计算的信心。

中国云计算未来展望

1.云计算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推动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进程:云计算能够提供可靠的基础软硬件、丰富的网络资源、低成本的构建和管理能力,能有效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目前面临的IT机房建设和信息系统运维难、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等问题。

构建更大规模的生态系统,提振中国IT产业:云计算产业具有极大的产业带动力量,在云计算的驱动下,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各种融合式创新将不断涌现,从而推动中国整体IT业产值的大幅提升。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业务动态性和敏捷性:通过提供海量数据存储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基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缩短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周期,提高用户业务的敏捷性和动态性。

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助力绿色IT和节能减排:云计算可以提高现有设备运行效率,并减少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管理、更新成本),降低用户总体拥有成本。同时,云计算对IT资源的集中和整合使用可以减少设备规模、及时关闭空闲资源,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地。

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升级,保障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真正使用IT的中小企业比例很低,阻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云计算服务的产生将有效地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将企业的资本投入转变为日常开支和运营成本,大大减轻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其信息化门槛,弥补其在IT投资和维护方面的不足,促进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与市场开拓的升级,提高中小企业收入,从而保障国家总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大型服务商和成功案例较少。在技术浪潮和产业热情推动下,一大批厂商进入中国云计算市场,但由于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价、资格认证和准入机制,云计算市场上鱼龙混杂,缺乏大型、可信赖的服务提供商,也缺乏行业普遍认可的成功应用实践案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规模的扩张。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参与者尚未形成一套共同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具体表现在数据接口、数据迁移、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技术方面,以及SLA、云计算治理和审计、运维规范、计费标准等运营方面,都缺少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不利于用户的统一认知和云服务的规模化推广。

数据和数据安全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传输安全,数据隐私、数据、身份认证等问题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是阻碍当前云计算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

3.中国云计算发展趋势

云计算商业模式的迅速发展将对中国IT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涉及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架构以及中间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服务在内的诸多领域,从而开创一种全新的IT应用前景。

赛迪顾问预测,未来5年,云计算和相关服务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一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对于这些处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自己投资建立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并且很难与业务的快速成长匹配,而云计算的租用模式正好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众多的服务器、存储硬件厂商以及平台软件厂商都希望通过云计算平台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到政府和企业用户中,以便未来能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云计算运营商也将在这次大潮中实现快速发展,比如正在全国各地兴建高性能计算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的政府部门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有望成为面向公共计算领域的云计算运营主体,而电信运营商、IDC托管服务商、大型互联网公司、软件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也具有成为云计算运营商的潜力。随着国内云计算应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整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主流云计算解决方案及核心价值

云计算已成为IT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为整个产业带来新的变革和机会。然而,国内外IT应用环境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应用必须明确本地用户的核心关注,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可控、安全、高效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中国用户的核心关注

1.政府用户核心关注

对政府用户而言,云计算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效率、节约信息化成本,还能够帮助其实现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转型。政府不仅是云计算重要应用主体,更是重要的市场规则制定者、产业运营监督者和产业发展推动者。

政府的推动可以促进云计算产业跨越式发展。例如,目前各地政府结合当地产业规划,积极建立云计算产业发展与创新基地,通过资金支持大力培育云计算技术服务厂商,建立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推动IT厂商向云计算服务商转型,并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厂商向产业基地集聚,组建云计算产业联盟,形成合力参与全球云计算产业竞争。

在云计算产业发展中,政府用户关注的核心聚焦在数据安全、云计算的标准建设及产业生态系统打造等方面。

2.企业用户核心关注

企业能够利用云计算整合其现有的数据中心,实现对已有IT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加强经营决策的实时性。各类面向行业的云服务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快研发进程,缩短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因此,企业在部署云计算服务时,更注重云的安全性、云服务提供商的运营经验及现有的成功案例等。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可供企业选择的云服务越来越多,云的可移植性、数据集成、迁移成本等也将成为企业用户关注的核心问题。

3.消费者核心关注

目前,尽管大多数个人用户并不清楚地知道或者不关心云计算概念,事实上已经有相当多的用户已经是云计算的使用者了。多年来,消费者事实上一直都在慢慢向云计算环境靠拢,如电子邮件(如微软的Hotmail、Google的Gmail)、在线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网络硬盘、即时通信(如MSN、QQ)等。

由于消费习惯的原因,中国的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往往货比三家,注重产品的口碑,在做出购买的决策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从众倾向,对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更加偏爱。因此,消费者在选购云服务时,对云提供商的口碑、用户数量和一致性体验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其次才是云服务的可用性及数据隐私性,最后才考虑价格的因素。

当前主流云计算平台评析

为了梳理当前中国市场云计算提供商的纷繁万象,从中发现各个方案的价值所在,赛迪顾问采用了全新的评价方式,从用户的核心关注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供应能力及价值的对标出发,对当前主流的云计算解决方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析,以期更好地推动政府、企业、个人用户加速云计算应用。

1.Microsoft

微软可以为自己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三种不同的云计算运营模式,包括微软运营、伙伴运营和客户自建模式。微软的云计算战略的特点包括软件加服务(S+S)、开放安全的平台以及自由选择战略。

微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可以在用户现有的IT硬件环境下进行部署,最大化利用企业现有IT资产,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IT,降低企业总体拥有成本。同时,微软的产品较好地保护了开发人员的现有技能,减少了使用者的学习成本。产品的一致性也为用户提供了较低的迁移成本和较好的数据集成能力,降低企业云计算应用成本。

微软Live Messenger、MSN、Hotmail等产品拥有大量的个人用户,在用户中有良好的口碑,尤其在白领等工作人群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2.IBM

IBM由于自身拥有从基础硬件到软件和服务的全系列产品,往往可以单独为用户提供全套的云计算解决方案。IBM云计算解决方案可以对企业现有的基础架构进行整合,通过虚拟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构建企业自有的云计算中心,实现企业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部署、统一监控和统一备份,打破应用对资源的独占,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云计算理念。

3.HP

“一切皆服务”、“众包”是HP云计算的主要理念,其重点体现在下一代数据中心的整体解决方案上,主要聚焦企业私有云的建设。

HP也具有从服务器、存储、网络到软件和服务的全系列解决方案,可以单独为客户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HP在下一代数据中心方面的云计算应用可以为用户设计、交付和实施高度可扩展的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网络),构建高密度,分布式存储,并利用管理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的软件为用户提供数据中心设计和优化服务,实现绿色计算,节约用户在电源,制冷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4.Oracle(SUN)

Oracle是企业级私有云和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包括PaaS、IaaS、SaaS应用,主要关注私有云建设,云服务主要是其在线CRM等产品。

Oracle云计算解决方案可以使客户节约数据中心的空间和电力,简化IT服务管理,并可以使用户较快地构建、部署、伸缩和分配资源,并进行故障切换和增加新服务,提高了IT运行的效率,降低用户总体拥有成本。

5.Google

Google主要提供公共云服务,对产业的带动效应较其它厂商小。通过在线应用程序开发、Gmail、Google Talk、Google日历、Google Docs、以及Google Sites等,用户可实现在线创建和管理、权限管理、共享、搜索、修订、通信、协作与,提高用户工作效率,减少用户购买相关软硬件成本和IT维护支出,相应地减少了用户总体拥有成本。

6.VMware

VMware以虚拟化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VMware云计算解决方案可以利用现有资产和应用程序,通过虚拟化提供自助部署和调配的功能。帮助用户创建私有云,并将IT基础架构作为可随时访问的服务来交付,同时降低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简化了IT人员工作的复杂程度。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数据中心整合和桌面虚拟化,降低用户的购买成本和运营成本。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政策分析与对策建议

云计算兴起的浪潮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关注。相关主管部门,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对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势头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和重视,并着手制定云计算产业在中国的推进政策,近期的《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就是重要的启动步骤。

政府的政策及态度

中国政府在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已经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2010年10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而进一步的实施细则正在制定过程中。

在云计算兴起之初,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截至目前,中国已有数十个城市都将云计算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并采取多种举措促进云计算的发展。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作为云计算创新发展的试点城市,是中国云计算发展大潮中的领跑者。

2010年7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了北京市“祥云工程”实施方案。

2010年8月,上海了《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10-2012年)》三年行动方案,即“云海计划”,并将上海在云计算领域定位为亚太地区的云计算中心。

无锡是国内第一批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2008年开始建设的无锡云计算中心通过两年的发展,目前进入第二期建设发展阶段,该中心搭建基于IBM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商务云平台、开发云平台、政务云平台,并应用了IBM全球最新的云计算容量规划方案。

深圳正在积极推进低端产业迁移,云计算在深圳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010年11月,深圳市公布了《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打造“华南云计算中心”的概念。

中国云计算产业政策影响分析

中央层级力推云计算的决心和行动无疑是云计算产业在中国生根、发展的最大利好。在不久前,国务院刚刚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定为未来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而云计算已经被纳入其中。中央层级对云计算肯定和支持客观上为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确定了基本的发展思路,对产业具有引导和培育作用。

从2008年起,地方政府兴建的一系列云计算中心,为云计算在各大中心城市的发展构建了有利的基础设施。这些产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在客观上为云计算产业投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企业在投资云计算领域的时候不仅具有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而且还能够切实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

中国各地方政府发展云计算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这就使得与云计算有关的服务器和存储成为目前阶段云计算产业投资的重点。中国云计算产业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云计算硬件资源,但是未能找到实现云计算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即未能帮助企业通过云计算大幅降低成本。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及时得以纠正,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推进云计算产业化的热情将大大地降低。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对于一个新兴的、众说纷纭的产业,中国政府的政策取向是一开始就收紧?还是待其逐步发展,保持引导与监管?支付宝的成长之路具有莫大的启示作用:如果对于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在其发展之初给予较为宽松的环境,那么将大大推动新兴产业的成功。

因此,一个适度宽松的云计算发展环境,对产业的整体推进甚为重要。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制定相对宽松的政策和标准,细化云安全、云可靠性和市场准入机制;

第二,支持建立本地云计算中心,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鼓励扶持新的云服务供应商;

第三,提高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质量,尤其要提高中国宽带网络的速度和可用性;

第四,政府机关应当率先应用云服务,支持诸如“政务云”、“公共服务云”的建设,起到行业表率和带动作用。

建议地方政府应当全面评估云计算的影响,选择重点领域进行示范试点。梳理本地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评估云计算的产业价值和经济带动力,以明确云计算应用领域的方向与发展定位。从产业链角度,选择有影响力和带动性的重点产业环节作为发展重点。

建议针对产业、不同的区域市场、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赛迪顾问对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创新云安全的监管方式,关键是找到“收”与“放”的平衡点; 第二,对于IDC是否必须由中国企业所有的问题上,政府在坚持“基本东西不放手”的原则下,可以留有适当的探讨余地;第三,对于云安全的监管问题,政府可以对其进行精细化划分和监管,例如,信息安全可以交由公安部管理,内容安全、网络安全则交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等;第四,在制定云计算服务、云安全方面的相关标准时,应当更多地以企业为核心进行编写和制定,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价值。

篇6

关键词:矿山 地质环境 恢复治理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47-01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下的矿山开采不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造成了一系列因肆意开采、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开发技术落后等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会引发接连的矿业地质灾害,给广大人民生活带来影响,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 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1 引发塌陷危险

矿山开发活动还可以引发地质灾害,使地面遭受塌陷危险。首先,地面塌陷对道路和铁路的具有较大破坏作用。其次,地面塌陷对桥涵的影响和破坏。随着采煤的塌陷,受到影响的桥梁或涵洞由于下沉的速度较慢和随沉随治理的观念盛行没有得到及时重视,将随着井田的进一步开发呈现大面积积水甚至全部变成水域的现象。再次,地面塌陷对河流堤坝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最后,地面塌陷对村庄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1.2 引发地质灾害

在矿山资源开发时,能诱发很多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矿山开发,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现象。矿业开采,特别是露天矿业开采,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开采使得坡体原有平衡被打破,导致山体倾斜,岩土变形,直接诱发崩塌和滑坡;矿山开采中的矿渣随意堆放,不及时处理,给山体造成了超负荷,导致滑坡现象;矿业开采中的残渣遇雨水等暴风雨天气,形成泥石流。

1.3 地貌景观影响

主要表现在植被稀少,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等。石漠化在喀斯特脆弱地貌环境下,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开采矿业或过分强调经济活动等造成的土层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的岩石景观。此种情况也在露天开采中容易出现,由随意堆放的矿渣等构成,破坏了生态环境。

1.4 土地资源影响

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主要体现在土地占用和地面塌陷上。土地占用主要是工业场地和矸石堆放占地。此外,随着矿业开发活动的加剧,对矿区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将持续,受影响和破坏的土地范围增大,矿业开采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地资源中,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了危害和污染。

1.5 水体环境影响

矿业开采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水源。由于矿业开采中的不妥善处理残渣和污水废水,造成污水经雨水冲洗后流放到周围的农田、土地中,再进一步污染农作物,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此外,有些矿业开采中直接排出废水污水,渗入地表,直接污染了地下水源和土地质量。含水层造成影响。此外,矿业开采中对矿井的不合理开采容易影响到含水层水质水位等,对于浅部含水层及民用井、煤系地层及上下覆含水层、地下水水位及水质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6 大气环境污染

采石场中,尘土飞扬,乱堆乱放的废石废渣经狂风一吹,漫天飞舞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

1.7 噪音污染

矿业开采中,机器声巨大,振动分贝较高,形成了噪音污染,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2 如何恢复治理矿山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矿山开采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也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矿山环境的恶化是每一个矿业工作者和公民关心的问题。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恢复治理矿山环境,并在以后进行矿山开采时,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开采,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 应根据情况,合理分区

矿业工作者应根据矿产资源开发计划,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以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对矿山环境合理分区,方便对症下药。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土地治理再利用为中心的原则。其次,要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总体影响程度作出综合结论,明确分清区内相似、区间相异情况,进行环境分区。再次,根据各个分区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例如:根据各片区的特点分成矿区南、北、中等区,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其进行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明确各片区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分析其地质环境现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2 针对症状,改善矿区环境

针对不同分区的环境恶化形式和地理环境特征,采取不同的改善矿区环境方式。

(1)改善矿区生活质量,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石头、泥土、灰尘等容易造成地质灾害,给矿区人员或周围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对于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地区,有效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2)充分发挥覆土和矸石作用,增加耕地面积和减少危害。矿山开采后,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塌陷现象,造成耕地面积减少,还对矿区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针对此现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覆土重新回填进坑洼处,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还合理解决了覆土的安置情况。对采矿后产生的矸石等固体废物进行综合治理,防止其造成的地质灾害影响,又避免了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3)及时修复因地面塌陷造成的交通道路、坝体沉陷、渗漏现象。矿山开采后,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坝体沉陷,地下水层渗漏等现象,对矿山周围的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4)充分利用已有矿井排水处理工程,发挥矿井排水、选矿排水等的有效作用。利用排水处理工程进行妥善排水,并对生活废水集中处理,保证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不受污染,也是保护矿区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5)绿化环境,保护植被。矿山的开采不仅产生了较多的废石废渣,造成了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现象,不仅危害人类自身,还破坏了植被,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此,矿山工作者应该注意绿化环境,加强植被修复和保护,使得矿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功成于千秋万代。

2.3 治理与恢复并行,有效保护矿区环境

我们除了对矿区环境进行治理,还要对环境矿区环境进行保护和监督,促使矿业开采继续为经济发展服务,且不至于危害生态环境。

采取监测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功能,防止边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合理处理废石废渣合理,选择好堆放位置,使它不危害含水层和发生地质灾害。保护植被,加强植树造林工程,减少恶劣环境造成的地质灾害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例如,建立塌陷区地面变形观测等,完善矿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和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7

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生巨大转变的起?c,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逐步显现,增速总体下行,传统产业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的日子日趋艰难。特别是产能严重过剩、竞争严重同质化的建筑业,需要加快调整心态,从过去依赖国家投资拉动政策产生的高增长惯性中走出来,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姿态迎接新常态带来的挑战。

一、供给侧改革给建筑业带来的主要变化

(一)由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新常态

建筑业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属于十分典型的“需求侧”依赖型产业。根据统计,2005年以来,工程建设行业完成产值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2010年为近年来全行业总产值增幅最高点,同比增幅达到25.5%;2011年起,增速呈现大幅下滑趋势,这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滑密切相关。2015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较2014年回落2.9个百分点,即便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PPP示范项目纷纷落地的情况下,2015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同比还是仅增长2.3%,比上年同期减少7.9个百分点,是近30年来增速最低的一年。特别是新签合同额指标,增速最高时超过29%,但2014年开始严重下滑,增速下降至11.7%,2015年增速断崖式回落到个位数,可以说进入了负增长时代。这些说明,建筑业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已经显露疲态,笔者所在的水运行业近两年新签合同额呈现断崖式下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由产融分离进入产融结合甚至产融一体的新常态

在现汇项目为主的时期,产业与资本的主体基本上是分离的,施工企业一旦中标,更多需要考虑的是按期交付合格产品,融资的事情基本上依赖于建设方。在现汇项目投资化的形势下,尤其是PPP模式推广落实阶段,产业主体与资本主体均为施工企业,资本运作能力成为施工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依托,产融结合、产融一体成为基本特征。

(三)由客户单一进入到客户多元的新常态

以国内某疏浚企业为例,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疏浚企业,传统客户基本上都是环渤海港口的港务局,无论从客户还是市场区域,都有所限制和固化。然而,随着业务结构的调整和投资手段的丰富,客户从单一的港务局扩展到各区域政府、大型企业甚至民营企业,市场由环渤海区域快速扩展到全国。这一变化十分明显,同时也给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能力带来巨大挑战,特别是客户需求的变化使各类施工企业的专业、区域边界越来越模糊,各类建企纷纷涌入的环保市场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证。

(四)由单一施工能力进入到一体化服务能力的新常态

在招投标模式下,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项目管理能力;而在当前形势下,则需要具备强大的金融等多业态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和一体化的服务,这对施工企业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特别是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规范,原由政府管控的一些事务将逐步回归市场管理,可以断言,建筑业正逐渐从关系竞争时代进入能力竞争时代,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是最为关键的任务。

二、牢固树立“供给侧”思维

针对上述4种变化,笔者认为,建筑施工企业要适应“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变化,必须牢固树立三种“供给侧”思维。

(一)自我变革的思维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从而释放潜在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其精神实质就是一种自我变革甚至自我革命。沉湎于过去高增长的迷梦,依赖和等待新一轮的“需求侧”拉动,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要存活并且赢得发展先机,就必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推进自我适应性变革。应从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内部运营管理、母子公司治理体系等全方位着手,加快建立起适应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新发展责任和管理责任体系。

(二)价值创造的思维

企业必须创造价值,这虽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但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铁律,是任何时候都要专注并解决好的问题。对企业而言,尤其要区分赚钱和创造价值的不同。企业创造了价值,才能持续地赚钱;如果没有创造价值,今天赚了钱,明天可能就不赚钱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可持续性。笔者认为,国内某世界500强建筑央企提出的新经营理念就充分体现了价值创造的思维,即致力于成为“政府与经济社会发展急所的责任分担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优质提供者”,有针对性地“补链”、“强链”,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方案、一体化服务,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同时,价值创造思维还提示我们,必须要反思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努力降低制度、决策等各项管理成本,减少和消灭“管理假动作”,真正通过有效的管理创造价值。

(三)合作竞争的思维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客户对施工企业的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掌握并运用好所有资源,而竞争的根本就在于资源的掌握。因此,企业必须由过去单纯的“竞争”走向“竞合”,改单打独斗为合作共赢,充分发挥政府、市场、资本和企业各自优势,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在共赢中走向发展新高度。特别是,要从观念中打破“国、民”界限,充分结合国企和民企的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的市场和机遇;同时也要打破产业界限,不画地为牢,敢于结合主业进行跨界经营。

三、传统施工企业推进“供给侧”适应性改革的思考

结合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和笔者所在疏浚企业及行业的认识,就推进“供给侧”适应性改革谈几点思考。

(一)以经营为导向的品牌建设亟待推进

众所周知,企业品牌从根本上来讲是做出来的,但对外宣传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笔者所在疏浚企业的主业是疏浚吹填,辩证的看,在新市场环境下,优势可能恰恰成为最大的劣势。除了疏浚吹填,疏浚企业还能做什么业务,并不为人熟知,这于新市场的拓展、新形象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为此,加快建立以经营为导向的企业品牌建设和推广机制,宜尽快提上日程,学会讲好自己的“故事”。同时,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宜整合利用好母集团大品牌与自身小品牌的资源价值,从而放大市场品牌价值。

(二)母子公司协同一体化的治理体系有待强化

对于一个集团型企业来讲,每一个子企业都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在大区域、大市场、大业主的背景下,母子公司的战略与经营协同显得愈发重要,如何进一步优化母子公司治理和价值引导体系,如何建立更有利于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绩效考核机制,如何强化事业部、子分公司之间的经营协同,这都是需要持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发展责任和管理责任体系,才可能支撑企业实现跨区域、跨业态、跨模式的转型升级。

(三)全球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供给侧改革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去产能”,笔者所在疏浚企业也面临这一繁重的任务,主要的解决方式有两种:一是将过剩产能转移海外,二是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两者中前者是最主要的解决办法,因此,“大海外”战略显得异常紧迫。在此种背景下,客观来说,传统施工企业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普遍不足,无论从人才等资源总量看,还是从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看,都有较大的改进提升空间。

(四)企业文化属性亟待改良和重塑

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最核心的管理内容,但目前总体来看普遍粗放,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工匠精神”的沦落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获得过“鲁班奖”不代表延续了以鲁班为代表的“工匠精神”。一种没有精神支撑的内容,只能徒有形式。同时,产融结合、产商结合必然要求传统施工企业在继承原有“工程师”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吸收“商业文化”。因此,重塑工匠精神,融合商业文明,成为传统施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五)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亟待加强

篇8

关键词:水资源需求管理;城市化水资源定额管理

面对城市水资源的常见问题,研究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在世界范围内主要集中在节水技术、价格体系、预测和规划以及水权交易等。

一、中国水资源定额管理上的历史和阶段性的实现

国家经济起步之初,中国就开始建立并制定物质消费的配额和标准。在1949年中央技术部门建立了相关标准和部门规范。然而,比起一些物质需求,比如说石油和食品,可利用水资源在当时是充足的。因此,水被认为是不能列入指标体系的物质消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城市在中国北部开始经历水资源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采取一系列建工措施增加水资源的供给。与此同时,国家引入保护水资源的措施,但这些只能作为辅助措施。当淡水资源短缺变得日益严峻时,政府便开始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我国于1988年出版的水资源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计划用水,例行节约用水条例。这表明,主要关注的国家水资源管理方法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下图显示我国1950-2000年的水资源供需管理的对策实施。

建立和实施该系统旨在实现一个积极的效果,即减少水资源的滥用和改善用水效率。然而,由于水资源的规划和目标是基于前一年对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因此缺乏合理性和公正性日趋显著。根据现实情况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旧的管理模式需要做出改变。这次改革使水资源规划和节约措施采用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作为一个替代弥补不足之处,水资源定额管理已成为一个成功的水资源供应计划的一个主要的方法。

二、系统和程序的水资源定额管理

核心实现水资源定额管理系统包括水配额指标体系,量化指标,定义用户配额的合理规模,水资源对应于会计因素,水资源的需求数量基于上述配额和规模。它还包括了机构的用水补偿和取用水许可证。如图所示,水资源定额管理包括三个维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目标和任务的不同维度是相应的管理解决方案和措施并且相互匹配。

水资源配额的标准是在每个区域或每个产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水资源摄入量。它也是一个全面的反映用户的水资源需求水平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配额方式是通过调查过程中形成,分析、计算和用户讨论,验证以及专家的审查。水资源配额管理已经成为在每个行业合理使用水资源的重要指示,是行政部门的水资源规划及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水资源储蓄、管理和国家经济决策的前提。因此,水资源配额应该灵活、适应当地情况。

水资源总量控制取决于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用水量与该系统基础上的配额管理结合在一起。因此,水资源可以优化分配在不同的层次和领域,用户水资源的使用在行为上将会得到规范和改善,最终提高在微观水平上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微观层面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反应在水资源的规划和调度,巩固了需求管理理论依据。通过这样做,可以预期的是,整个国家将最终达到目的的构建以及城市供水系统的一个良性循环,以有效控制水资源环境污染,减少投资,建设更多的水资源治理项目。

三、主要内容和管理方法

水资源定额管理的实施主要取决于政府部门。为了在以可持续发展和充分利用水资源为目的上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每个管理层面都要实现一系列目标:除了行政手段外,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都是施水资源定额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实践中,政府部门综合市场和技术加强水资源定额管理的具体实施和落实。

在用水定额管理制度中,国家和地方水资源法律和规章的前提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职能和权力代表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他们不仅表明水资源定额管理的法律地位也提供了一个采取行政手段的基地。然而,这也是必要的经济手段。经济杠杆:如价格,税收,和罚款,是用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提高用水效率和节水模式形成经济增长与消费的关键点在于用水定额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水定额,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建立节约用水的激励机制,行业和部门,用户等,以便于节水能更好的付诸实施。此外,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它收集大量数据,利用数据分析,制订合理的配额,并评估实施配额。

四、水资源定额管理系统的初步影响

所建立的以总量控制和水资源定额管理为主的控制系统,其核心是为中国建立节水型社会。实行分区水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一级,行政部门负责实施取水资源定额管理。

五、讨论与结论

水资源定额指标在一定范围内,明显改善了国内工农业以及大部分行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受中国户籍制度和城市水资源分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用水定额指标各不相同。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必要资源,中国水资源需求管理问题仍然在详细研究并探索合理控制及科学配置过程中。它建立了一个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开拓性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宝贵实践经验,并制定理论和方法,科学指导如何合理公平的分配有限的资源,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管。从工业部门到农业部门,从城市地区到农村地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水资源定额管理亦将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Baumann, D.D., J.J. Boland, and W.M. Hanemann. 1997. Urban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2]Bernhardi, L., G.E.G. Beroggi, and M.R. Moens. 2000.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through flexible method managemen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14: 473-495.CrossRef

[3]Butler, D., and F.A. Memon. 2006.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New York: IWA Publishing.

篇9

当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各个行业,而银行业由于其自身服务特点成为广泛引入信息技术的行业之一。从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到服务渠道的网络化,从客户资源的系统化到决策支持的智能化,信息技术正逐步改变着传统银行业的运营模式。新技术的大量采用必然引入了新的风险,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保障中国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科技外包活动,银监会先后制定和了相关监管指引。

2009年,针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的风险管理,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在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要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

2010年,面对日益发展的银行外包服务市场,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在组织架构、风险管理和监督管理等三个方面提出细致要求,强化外包风险监管。

2013年,针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在外包管理组织架构、信息科技外包战略与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外包管理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专项要求,深化了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监管要素。

由此可见,“细”和“严”体现了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趋势。

“细”主要体现在:2010年的监管指引在组织架构、风险管理和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监管要求,每个方面提出的监管要求力度比较粗;2013年的监管指引,明确针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业务外包,从外包管理组织架构、信息科技外包战略及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外包管理、机构集中度风险管理、跨境及非驻场外包管理、银行业重点外包服务机构管理要求及监督管理七个方面提出细致要求。如在2010年监管指引中,没有对外包管理执行团队的职责进行要求,而2013年指引中明确做了要求。

“严”主要体现在:银监会的指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具体要求上更加量化和严格。如在2010年的指引中只是提到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价,而在2013年的指引中更加明确和量化了监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部门应当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全面的外包风险管理评估”,相比原来新的监管指引更加严格,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完善的IT风险治理架构是基础和保障

商业银行IT风险治理架构意义

随着商业银行对信息系统依赖性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风险、利益和机会使得IT风险治理成为商业银行治理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完善的IT风险治理架构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一个成功的IT风险治理架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达到以下目标:

监管合规。建立健全IT风险治理架构,实现对IT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满足不断提高的监管要求,满足未来银行信用评级的刚性需求。

目标一致。IT风险治理必须与商业银行战略目标一致,是银行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IT风险治理要从组织目标和信息化战略中抽取信息安全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总体的IT风险治理框架,保证信息技术跟上持续变化的业务目标。

降低风险。IT风险治理强调风险管理,通过制订信息资源的保护级别,强化关键的信息技术资源,有效地进行实施监控和事故处理,此外它还能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使风险透明化,指导和控制IT投资、规划、建设、运营。

资源高效。IT风险治理可以合理利用与协调商业银行的信息资源,并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IT及时按照目标交付,且有合适的功能和期望的收益,另外也要尽量避免信息化工程超期、IT客户的需求没有满足、IT平台不支持业务应用等问题的发生。

商业银行IT风险治理标准架构

商业银行IT治理是围绕着IT投资决策的治理过程,一个优秀和标准的IT风险治理架构主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即由谁负责决策,组织结构的形式如何,组织结构中各成员的责任分别是什么;二是流程,即如何规范和执行日常业务操作,针对每个操作相应的流程是什么;三是制度,即制订哪些方面的IT风险管理制度;四是技术,即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措施固化IT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保障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银行IT风险治理架构方案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特点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程度大,抗风险能力强”——系统大多依靠自身力量完成,IT风险治理的重点聚焦在“完善自身组织的IT治理架构”。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信息技术架构庞大、设施复杂、涉及的内容繁多,因而可能存在的脆弱性种类多,范围大;其在国家金融体系、公众生活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又使其成为黑客攻击的首选目标,其面临的外部威胁种类多,危害大。另一方面,由于业务规模大,且具有国家信用背景,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信息化基础好,技术力量强大,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维一般都自行完成,国有商业银行的IT风险治理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自身组织的IT治理架构。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区域化,抗风险能力弱”——系统或多或少需要借助外部力量,IT风险治理的重点不仅需要“完善自身组织的IT治理架构”,同时还要聚焦在“IT外包组织的IT治理架构”。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地方性,因而其信息风险也具有地域性。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地拥有门类齐全的业务,受关注度较高,甚至超过国有商业银行,因而在局部地区,其面临的信息风险种类繁多,风险度大。另一方面,城商行信息化资金投入少,技术人员不足,其风险管理水平比较低下,需要借助专业信息科技外包服务提供商,增强信息化支撑力量,因此其IT风险治理的重点不仅需要完善自身组织的IT治理结构,同时还要强化外包组织的IT风险治理,符合监管机构的合规性要求。

鉴于两类商业银行规模实力、组织架构、信息系统风险特点、抗风险能力以及IT治理的聚焦不同,下面我们分别就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IT风险治理架构浅析。

国有商业银行IT风险治理架构

国有商业银行IT风险治理架构是参照商业银行IT风险治理标准架构从组织架构、流程、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构建和完善。

组织架构

国有商业银行应由董事会、高管层、信息技术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信息科技风险战略和政策制订、治理结构建立、资源配置等工作,明确IT风险管理机构在全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的定位,明确各业务条线、各业务支持保障部门、各级机构的IT风险管理职责,构建职能部门参与全行的IT风险“三道防线”的管理。具体组织机构设置如图1所示。

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设置在总行,由高级管理者和内部专家组成,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主要负责银行所有风险的管理、监督和指导,以及负责制订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风险管理制度及风险应对决策。

IT风险管理部门。银行中领导并负责IT风险管理的机构,一般由首席信息官(CIO)负责领导。其主要职责为制订IT风险管理流程,在事故发生时负责业务的恢复。IT风险管理部分别在总行、分行及支行设置,并配备相应人员。

IT风险经理。负责对具体的IT风险节点进行管控,同时根据IT风险预测制订相应的操作规范及应急措施。从本质上讲IT风险经理是银行内部负责具体风险管理操作的人员。

信息技术管理部。协助IT风险经理完成对项目风险的监控与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分别在总行、分行及支行设置,并配备相应人员。

其他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包括审计部门以及各业务部门和资产评估部门。主要职责是配合进行IT风险治理。

流程

IT治理流程是保证相关部门采用规范与合理的步骤进行IT活动。根据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特点,IT治理流程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类,事前主要指信息系统规划和建设阶段,事中主要指信息系统运营、维护阶段,主要包括三个类别:一是IT运维管理类,主要从银行的数据(系统)中心运维的角度出发设计主要的信息系统维护流程,包括系统监控流程、安全管理流程、备份管理流程、系统升级/维护流程;二是IT服务管理类,主要根据ITIL的理念并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设计服务台/事件管理流程、问题管理流程、配置管理流程、变更管理流程和管理流程;三是IT综合管理类,主要包括设备采购管理流程、设备报废流程、档案管理流程和外包管理流程。事后包括管理阶段(审计、评价),每个阶段都需要设计和制订相应的IT治理流程,用于规范本阶段的IT活动。

制度

按照信息化工作涵盖的几个方面,即信息系统规划、建设、整合、维护、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需要制订相应IT风险管理制度。包括:信息分级与保护风险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管理制度;信息科技运行和维护管理制度;访问控制管理制度;物理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制度;业务连续性与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技术

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构建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监测和保障体系,给信息系统建立一道抵御风险的有力屏障。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全程监控,主干网络是否通畅、自助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数据库系统是否正常服务、是否有网络遭受外部非法入侵等都必须纳入实时监控范围,以保障在发生故障的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必须未雨绸缪,制订应急预案,做好业务连续性规划、业务恢复机制、风险化解和转移措施、数据备份方案等多方面的工作,并加强灾备演练,以保障在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故面前,能从容应对,迅速恢复生产,尽可能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

城市商业银行IT风险治理架构

城市商业银行在参照标准的商业银行IT风险治理架构外,还需重点对信息科技外包的风险进行管控,并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组织机构方面的调整

城市商业银行的IT风险组织架构除了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IT风险管理部和信息技术部之外,还需新设立三个专家组,重点实现IT外包管理和风险控制,分别是发展战略组、法律事务组、实施监察组,分工合作对IT外包的实施进行不同阶段控制。其组织架构调整如图2所示。

这三个组的具体人员构成和职责如下:

发展战略组。发展战略组由行内战略规划专家、各部门熟悉本行业务信息流关系的代表、信息技术专家以及资源外包咨询银行的人员组成,组织机构设置在总行。IT外包的管理过程中发展战略组主要负责实施前调查研究国内外行业、竞争对手以及自身的信息化现状;找出实施信息化的自身优势、制约因素;辨识本行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收益、成本和风险之间进行平衡并进行外包决策,明确IT外包范围;把IT外包部分纳入本行的信息化总体架构和信息技术应用架构中,包括外包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分阶段目标;制订IT外包的建设技术标准,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设计外包方案避免重复投资与信息孤岛,保障信息安全,评价外包服务商的技术等级、发展能力,选择外包服务商;制订经费预算,建立组织保障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制订培训工作计划。发展战略组在整个IT外包的过程中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是“把握命运,寻找方向,制订规划,明确范围”。

法律事务组。法律事务组由对IT外包业务非常熟悉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由深入理解行内需求和发展战略的专家(指发展战略组成员或代表)、外包咨询专家、实施监察组代表、费用预算人员和法律顾问组成,组织机构设置在总行。法律事务组的主要职责包括:在外包范围明确后,协助发展战略组,根据本行信息技术要求,所需的硬件、软件、服务、成本与时间等提出量化和测度的要求,制订项目建议书;在外包谈判中,将外包实施方案、实施战略变成可操作的、可控制的、具有法律意义的、适应性强的协议或合同,明确银行与外包服务商的职责范围、信息系统质量指标、性能测量度以及性能达标期限,在每个重要的阶段未能履约的罚款,服务水平的保障措施,争议的解决和合同的解释协议条款;在外包实施过程中,协助实施监察组工作,解决实施过程中争议,处理相应法律事务,避免由于合同设计中出现的漏洞而陷入无穷无尽的纠纷中。

实施监察组。实施监察组主要由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合同协议管理人员、协调人员组成。实施监察组充当的是合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角色,组织机构设置在总行和各支行。实施监察组的主要职责是在签署外包合同后,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外包服务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协调和控制管理。一方面要严格坚持合同条款,确认外包服务商提供的产品、服务是否符合合同规定或协议要求,是否满足需要,确保外包服务到位,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监督评价外包项目各阶段进展情况以及外包服务商对合同的实施状况。另一方面协调业务部门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关系,与外包服务商建立争议解决机制,随时纠正外包服务商偏离合同的行为,避免使用经济和法律制裁等消极合作手段。

流程方面的调整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条件所限,通常会采用信息科技外包服务,这就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加强对外包服务商的风险管理,同时配合银监会的监管和检查。需要增加针对信息科技外包相关的IT风险治理流程,包括对服务提供商的评价流程、服务提供商尽职调查流程、外包服务法律事务流程,对服务提供商安全检查流程、外包服务监控与评价流程。

制度方面的调整

建立外包服务提供商的评级准入制度。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无疑是外包成功的关键。通过资格认证建立市场准入的硬性条件,有利于保证服务质量实现外包目标。对外包服务商的考察主要从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发展能力这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技术能力,外包服务商提供的信息技术产品是否具备创新性、开放性、安全性、兼容性,是否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能否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是否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格认证;是否了解金融行业特点,能够拿出真正适合商业银行业务的解决方案;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中是否应用了稳定、成熟的信息技术,是否符合银行发展的要求,与充分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否具备对大型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经验和多系统整合能力;是否拥有对高新技术深入理解的技术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二是经营管理能力,了解外包服务商的领导层结构、员工素质、客户数量、社会评价;项目管理水平,如软件工程工具、质量保证体系、成本控制、配置管理方法、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老化率或流动率;是否具备能够证明其良好运营管理能力的成功案例;员工间是否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外包服务商客户的满意程度。三是发展能力,通过考察外包服务商的各项财务指标,了解其盈利能力;考察外包服务商的外包市场份额;在信息技术领域内的产品创新率等。

建立外包业务风险监控机制。保障外包服务商行为规范的基本方法是监督和控制。监督是观察、收集资料,对照已经建立起来的标准和尺度分析外包服务商是否在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发现外包服务商偏离了预定的行为目标,就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使外包服务商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去。监督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进行,宏观上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外包市场的发展,以及银行自身经营环境、竞争对手外包策略、外包服务商经营状况的变化,防范技术市场、风险微观层面上,听取外包服务商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报告,了解与外包服务商直接接触的银行有关部门对外包服务商的评价,高层经理们对外包的反映,考察外包成本是否控制在预期范围内,业务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通过对客户的满意度调查,以及将外包服务商的服务水平与其竞争对手的服务水平相比较,了解外包服务是否及时,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是否得到提高,防范交易和信誉风险。

技术方面的完善

城市商业银行安全风险防范的对象从内部扩大到外包服务商,需要建立和完善针对外包服务监控、检查和审计技术措施。外包服务风险监控与检查技术平台是对全行网络、应用的安全日志和外包服务人员的行为记录进行收集、分析,及时监控全行信息风险状态,为信息安全威胁提供预警,缩短发现安全事件的时间,提高响应速度。另外还需强化对外包服务商的监督机制,借助审计工具提供真实审计数据,快速定位问题根源。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信贷配给

作者简介:牟卿(1979-),男,山东安丘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经济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F830.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29-03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毅夫等早在2001年就从理论上提出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本相对稀缺、劳动相对充裕的经济来说,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资本密集型的国有大型企业往往盈利性较差。中小企业由于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相对于大企业来说生产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往往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主渠道并没有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反中小企业却成为银行信贷配给的首要对象。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基于银行视角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成因分析

信贷配给是当前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Stiglitz and Weiss(1981)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一文中提出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是由利率和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决定的,所以银行贷款利率是由银行对企业的违约风险判断和期望收益率决定的。如果银行在无法准确获知借款人的违约概率的前提下,要求高的利率来对抗违约风险。这会造成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而高风险的借款人进入市场(逆向选择);同时,驱使借款人使用贷款去进行一些高风险的投资,甚至可能出现恶意的逃废债(道德风险)。其结果很可能是随着利率的提高使得违约风险提高,反而降低了银行的预期收益。因此银行的最优选择不是在高利率上满足所有借款申请者,而是在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上给一部分借款申请者以贷款。这样就形成了信贷配给,即一部分企业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贷款。中小企业之所以成为信贷市场的首要配给对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贷款的贷前尽职调查管理角度而言,在银行业务流程中,贷款尽职调查需要客户经理通过实地调查与间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客户信息,对客户的资信进行分析。其中,产品经理需协助调查贸易融资客户的资信状况及贸易状况。在这些环节中,由于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为商业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度量和信用风险评价造成困难。

二是从贷款的贷后监督管理角度而言,贷款的贷后管理需要客户经理收集客户资金变动情况、定期收集客户财务报表、关注客户现金流变动情况,通过现场与非现场检查方式,发现客户的风险隐患。由于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这就给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贷后监督带来了直接的困难,随着银行客户经理管户数量的不断上升,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以及对客户的走访次数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是就贷款违约风险而言,随着2012年以来经济产业链下游状况的恶化,中小企业的违约概率正在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有着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低、行业集中度高、分布不均衡等特点,总体来看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在面对当前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新趋势时,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营风险将有所提高、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进而造成违约概率的上升,使得银行的贷款收入没有保障。

最后,从贷款的规模经济视角来看,即使银行成功完成了对中小企业的贷前尽职调查和贷后的监督管理,贷款成本也是比较高的。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较小,但是处理和管理一笔贷款的相关成本是稳定的,一般不随贷款额的增长而出现较大增长。在有限的贷款规模下,如果中小企业贷款的占比上升,将提升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银行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考虑也会对中小企业惜贷。

二、文献回顾

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配给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寻找解决方案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总体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完善金融结构,加强中小金融机构建设

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及不同类型银行的放贷偏好,组织结构呈扁平化的区域性中小银行是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供给者。银行合并壮大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较合并前明显减少。林毅夫等(2001)根据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状况,提出应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邵志燕(2012)提出,在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同时,为避免市场失灵问题,应效仿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专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配合政府合理引导资源流向,调节区域经济落差,调整产业结构。李志赟(2002)指出,引入中小金融机构后,中小金融机构拥有的信息优势会增大,就可能向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总额将增加,进而化解信贷配给问题。

(二)建立政府主导的担保体系

李娟(2006)提出,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资金有限,企业经营规模小,所拥有的资产有限,中小企业在贷款时难以提供担保。因此,需要政府大力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执行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排除中小企业向商业性金融申请融资时欠缺抵押或担保品的障碍。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资并吸收金融机构资金创办的,旨在与商业金融机构共同分摊风险,提高商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放款信心,进而协助中小企业顺利取得商业金融的资金融通,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时遇到的担保难问题。

(三)加快资金融通体系改革, 进行金融创新

陈志、陈柳(2000)提出,应加快资金融通体系改革, 进行金融创新。首先,应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包括全国性的证券市场、地区性证券市场,重点发展柜台交易。引导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解决资金需求。其次,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中小企业债券的发行,可参照可转换债券创新出我国的中小企业可转化债券。再次,组建金融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融资服务。

(四)关系型贷款与银行辛迪加模式

米静毅(2005)在结合西方关系贷款的理论与青木昌彦的银行辛迪加二者的优点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模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之前必须与其有稳定的交易关系,以便银行进行有效的事前监督;银行一旦接受贷款申请,即可作为牵头行来组建银行辛迪加,集中借款企业与辛迪加成员的交易信息,并承担全部的事中和事后监督责任;一旦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牵头行负责大部分债务的偿还。通过组建银行辛迪加的模式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解决信贷配给问题。

总体来看,上述文献所提出的各种对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但对策中提出的建立担保体系、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快资金融通体系改革等措施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难解当前燃眉之急,银行辛迪加模式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进而转嫁给中小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不强。最明显的缺憾是对于缓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信贷产品特征论述较少,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案作为新的突破口。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银行信贷配给的根源问题,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从目前国内外银行业的实践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解决这一问题切实有效的方案。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基于对供应链运作方式的理解和把握,将供应链中具有较高信用等级或较强实力的单位确定为核心企业,并引入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为其及上下游企业提供以融资业务为基础,并进而向全方位金融服务延伸的一种业务模式。相较于传统的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的主要特点是:首先,不再孤立的对供应链成员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进行信贷评估,而是先评估核心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情况,以及对上下游企业的管理能力。如果供应链关系紧密并符合供应链融资贷款条件,银行将对成员企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安排。其次,对成员中小企业的融资基于其与核心企业的真实交易情况,严格控制资金的应用及支付情况。再次,供应链融资强调贷款还款的自偿性,即依靠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销售收入来偿还贷款,保证了银行的还款来源,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银行风险。对于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配给问题,供应链金融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发展供应链金融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供应链金融不同于以往普通贷款的审核企业自身实力的方式,而将这种实力评价直接拓展到交易对手即资金的支付方,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业务往来中获取充分的信息,掌握供应链的核心价值与环节,通过供应链中交易各方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参与,形成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状态。核心是将原有对中小企业个体实力的要求分解为对中小企业的履约能力与合作方付款能力的确认,降低了银行信贷业务对中小企业自身实力水平的要求,从而不需要对中小企业的详尽财务信息等进行调查。

(二)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评价问题

欧美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通过银企建立稳定的交易关系来消除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可得性,这就是所谓的“关系贷款”的作用。但依靠关系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往往需要银企之间拥有较长时间的合作关系,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的交易周期通常比较短,属于短期行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相较关系贷款模式来说,对企业状况的评价从长期评价转向短期评价。实质是使银行对中小企业长期发展状况的评价,转化为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状况的控制,只要企业在相应交易活动发生的过程中能正常经营、履约,银行就可以对该贸易背景下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三)发展供应链金融拓宽了中小企业抵质押品的范围,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缺乏抵押的问题

《物权法》中规定的抵押物包括动产(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应收账款质押、基金份额质押。另外还特别申明,只要法律、行政法规没有禁止的财产均可抵押。常规贷款很难覆盖到中小企业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缺乏适当的得到银行认可的抵押品。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的参与使中小企业的动产抵押成为可能。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下,物流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存货价值、存货数量变动情况可以做到实时了解和掌控,这使得银行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存货的实际情况,物流企业擅长对动产实施有效控制,有效解除了银行在操作环节对抵押品监管不力的风险,使银行接受动产抵押成为可能。

(四)发展供应链金融可有效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在供应链中将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和随机冲击转移和分散到整条供应链上。当中小企业面临市场风险和随机冲击时,整条供应链中的企业有可能因为供应链的稳定与连续的需要,而在特定的时间和期限内缓解、推迟甚至避免这些风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这就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因为风险冲击形成的信用违约的概率。同时,在贸易背景真实的情况下,利用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只要中小企业能正常履行经济交易契约,而交易对手又具备相应的支付能力,中小企业的贷款偿还能力就能够得到保障。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增强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也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水平。

(五)发展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自身需要,可以调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随着金融脱媒进程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走向直接融资市场,对商业银行融资的依赖性下降,银行间接融资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用创新的方式、开阔的思维去拓展客户资源,供应链金融就提供了这样一条新的渠道。供应链中的广大中、小型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各项服务仍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能够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终端用户全部纳入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无论对银行扩大客户数量,增加业务量,还是控制风险,提高收益,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从银行的视角分析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成因基础上,阐述了供应链金融对于缓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突出作用,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业务技术含量较高,同时供应链融资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承担风险最高的业务,对业务营销和经办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在实际工作中要重点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首先,银行需要研究供应链核心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走势,预防系统风险的出现。其次,要提高尽职调查质量,落实各项业务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落实好融资的前提条件,严把核心企业客户准入的第一关。再次,做好贷后管理工作。银行信贷工作人员要切实承担起贷后管理职责,并将系统监测和实地调查有机结合,加强现场调查力度,掌握客户风险状况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最后,商业银行要严格审核供应链融资的贸易真实性,确保贷款回收与客户的物流、资金流相匹配,并通过与核心企业的密切沟通,保持对上下游合作企业经营状况、信用状况和融资使用情况的及时跟踪,避免出现虚假贸易背景下的骗贷行为。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01):10-18.

[2] Stiglitz Joseph,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 (71):393-410.

[3] 邵志燕.从金融结构缺陷视角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商业时代,2012,(28):59-61.

[4] 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06):38-45.

[5] 李娟.政府扶持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特区经济,2006,(02):271-273.

[6] 陈志、陈柳. 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改革与金融创新[J].金融研究,2000,(12):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