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

篇1

关键词:杭州市 低碳旅游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236-03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在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英国)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该白皮书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①。2009年7月,杭州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目标是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

低碳旅游正是在此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课题组成员拟从杭州旅游的现状出发,研究切实可行的低碳旅游发展途径。

一、低碳旅游的研究进展

低碳旅游是什么?刘啸(2009)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②。蔡萌(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③。此外,一些学者对国内外低碳旅游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如谢园方、赵媛(2010)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对于低碳旅游的研究以宏观定性分析为主,而国外则利用问卷调查,构建模型等方法多方面收集信息和数据,侧重于定量分析④。情况确实如此,根据笔者目前手头50多篇低碳旅游的文献,其中40多篇是定性分析的研究,不过,已出现一些学者利用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如肖建红(2011)⑤对舟山、陶玉国(2011)⑥对江苏的旅游碳排放进行定量的研究,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可知旅游目的地具体的碳排放量。通过这几位学者的研究,我们看到,在旅游过程中,交通的碳排放量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酒店住宿,最后是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低碳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关键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环节中达到温室气体减少排放的目标,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低碳旅游的进一步研究,重点应在定量研究上,特别像新西兰、苏格兰等国推行的“测量—减排—补偿”碳补偿三部曲模式④,不仅要测定碳排放量,还要进行前后的数据比较,评估各种手段的效果。

二、低碳旅游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均有较快的增长。2010年,杭州的旅游总人数65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6%,旅游总收入10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7.7%。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见,杭州旅游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它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促进旅游产业向低碳化、高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鉴于时代背景,杭州旅游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以低碳经济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是,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因为它将涉及到旅游相关者的利益,例如旅游交通中新能源汽车的利用,虽然国家出台了政策鼓励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但是效果不够理想。据《人民日报》的报道,2011年上半年,上海市场只售出10辆纯电动汽车,杭州仅25辆。原因在于新能源车的购买成本还是较高,电池技术不成熟、充电不方便等。旅游建筑中环保材料的使用,将增加企业的建设成本。此外,低碳旅游的推广将给旅游者带来诸多不便,例如酒店中不提供一次性用品,旅游者将经历一个适应期。

发展低碳旅游,为什么会遇到如此大的困境呢?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讲,发展低碳经济第一要做的是调整国家的能源结构。因此在2011年12月了《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明确未来我国能源发展将向绿色、多元、低碳化转变,向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协调发展转变,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调整能源结构的关键。其次,实现节能减排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淘汰或整合高耗能、落后的产业,而旅游业被认为是低耗能的朝阳产业,因此,只是旅游业内比较关心这个话题。最后,低碳旅游模式较难推广的市场化因素是,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涉及的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三个主体的利益各不相同。因此,冯周卓、袁宝龙(2011)等学者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府主体面临发展与环保的双重压力,环境利益已经上升为政治利益;非政府主体,特别是企业,因为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他们传统的经营生产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利益上的损失⑦。

具体分析发展低碳旅游中的三个主体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作为政府而言,短期利益是完成下达的减排指标任务。例如,2011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许多省市对一些高耗能企业实施强制性拉闸限电,以此完成各地的政治减排任务”,难怪大众会发出如此的声音:如此的低碳生活,不要也罢!当然,旅游企业并不是高耗能企业,而是当下大力扶持的低耗能企业,因此政府在动能上并不像限制高耗能企业那么大。政府的长期利益是通过低碳旅游的发展,保持该行业的可持续性,为杭州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

篇2

关键词: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素土挤密桩

中图分类号:TU441文献标识码: A

1 工程概况:景观水池建设地点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为某公园景观水池,景观水池为该公园主要组成部分。水池面积为2624m2,池体深度为0.6~1.0m,池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体下土层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景观水池面积较大且平面不规则,考虑该水池为露天结构,将水池设计为A、B、C、D四个水池。其中D水池与其余水池高差为10m。

2 土层分布及地基处理的难点:

2.1 土层分布:

(1)填土层(Q4ml):厚度0.6~1.2米,褐黄色,以粉土为主,土质较均匀,干燥-稍湿,疏松-稍密;

(2)黄土状粉土层(Q3eol):厚度11.4~29.1米(未穿透),层面高程2110.83~2124.87米。黄褐色,土质较均匀,虫孔、孔隙较发育,含有较多白色钙质条纹,稍密,稍湿。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较差。其中15~25.0米以下中密。

2.2 地基处理的难点

(1)该场地南侧黄土状粉土湿陷等级为Ⅲ级自重湿陷.北侧黄土状粉土湿陷等级为Ⅳ级自重湿陷。根据当地工程经验,此湿陷性黄土土层分布厚度大于100m,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

(2)该场地西侧为9m高陡坎,该山体土体目前仍然有位移。陡坎边坡以及开裂,局部破损较严重。

3 地基处理

3.1 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

(1)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3.0.1条,该构筑物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分类为丙类。

(2)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6.1.10条湿陷性黄土地区常用的处理方法,当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5-15m,可采用挤密法。对该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未提出可靠的处理方法。

(3)根据《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工程处理技术措施》DB62/T25-3060-2012,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是依靠国内现用工程手段的常规做法(预浸水法除外),难以满足国标中关于剩余湿陷量要求的湿陷性黄土地区,根据此标准第5.0.2条丙类建筑处理深度不应小于10m。

3.2场地稳定性的处理方法

(1)委托有甲级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场地周边山坡地质灾害的评估和边坡(挡墙)治理的设计。在灾害评估中注意场地土的高含水量(不小于塑限含水量)及高烈度地震作用(建设地点位于高耸孤立的山丘,水平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增大系数取值为1.1~1.6)等的等不利因素。

(2)如果边坡(挡墙)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必须对其进行支护、加固。

(3)施工时需要随时观测,如边坡出现位移,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支护。

4 地基处理方法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关于该场地土层的性质以及场地的稳定性判断,水池距西侧设置5m的安全距离,以避免素土挤密桩施工时,边坡会发生滑移,且地基处理范围靠边坡6m内,地基处理深度为11.2m。考虑水池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较低,考虑经济型因素,挤密桩材料选用素土。考虑原边坡已破损,且根据观测,目前该边坡并未稳定,地基处理时A池、B池、C池均采用素土挤密桩, D池距离边坡距离较远,地基处理方法选用原土翻夯。

(1)素土桩直径d=400mm,桩心距L=1.0m,边坡侧范围内桩长10.5m,其余部分桩长为9m,桩孔按等边三角形布置,桩心土平均压实系数D>0.97.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D>0.93。

(2)桩顶标高以上做500厚2:8灰土垫层,平均压实系数D>0.95,垫层范围同桩分布范围。

(3)D池部位基础下人工添土夯实,压实系数0.96,添土夯实高度为3m,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6。

(4)成孔应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进行施工和检验,检验合格后向孔内分层填入土,并分层夯实至设计标高。填料的夯实质量应满足《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相关条文的规定。

(5)素土挤密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fak不小于150kPa,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不小于18MPa。

(6)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载荷试验,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施工。在处理深度内分层选取测定挤密土及孔内填料的湿陷性及压缩性,施工完毕后,应进行竖向增强体及周边土的质量检验,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施工。

(7)对防护范围内的防水地面、排水沟和雨水明沟,应经常检查,发现裂缝及时修补。

5 结论:

(1)通过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土层的分布及湿陷性的研究,并结合建设地点位于山顶的特殊情况,靠近边坡位置水池地基处理选用素土挤密桩,不仅加固了山体,且延长了景观水池的使用年限。

(2)由于建设地点位于山顶,且水池地基处理范围较大,材料运输不方便。设计中就地取材,考虑水池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不高,在挤密桩及垫层法材料的选择上,均选用素土,不仅消除了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并大大降低了造价。

(3)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要求,由于该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不可能根据规范要求,将其处理后的剩余湿陷量满足规范的要求,本工程考虑构筑物的重要性等级以及当地工程经验,选用该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为相同类型的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GB 50025 - 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DB62/T25-3060-2012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工程处理技术措施》[S].

篇3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指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能够实现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2. 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同样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国家大力倡导在环境保护的同时快速发展经济,如果说经济是一个人运作的大血脉,那么环境就是相当于血脉所处的内环境,反而言之,就是说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是站在同一水平上的重要任务。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环境的进一步保护,因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触动了经济产业的发展,经济产业向更加环保向更加有利于大众利益的方向转型。低碳经济使得社会经济更加清洁,减少了一些因没有考虑环境保护的经济带来污染的不好状况,随着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环境的保护无疑是开了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3.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低碳经济的内涵揭示了实现低碳经济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能源产业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1调整能源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中国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减少对石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降低煤电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水电开发放到重要地位。

3.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2.1 影响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因素:(1)结构性因素。 (2)消费者行为方式。 (3)技术进步。(4)能效管理。

3.2.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战略重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是进行产业与行业结构调整,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技术进步。供需政策双管齐下,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加大能源科技投入,鼓励节能技术研发应用。实施”能源援助计划”,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获得高效能源服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相关技术交流。

4.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环保责任和政府的环保策略

4.1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的环保责任

第一, 强化环境责任理念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作为经济主体,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 也要把追求环境效益摆上重要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第二,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政府要通过信息公开, 明确企业环境责任,将企业的生产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保证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第三 , 自觉实施绿色标志制度。

4.2低碳经济下政府的环保策略

在2010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正在起草 《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试图为中国描摹一个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政府的环保策略包括一下内容:(1)建立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以减排为核心的的节能循环利用及环保政策;加大财税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支持;做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要对第二产业内部进行调整,淘汰高耗能产业中落后部门、企业,加快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3)全面研发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高能效 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发展低碳海洋经济,使蓝色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温州做为沿海城市,海岸线长,应加大深水航道、大型专业码头的建设,完善公路与港口、码头的路网对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5)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加大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6)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减排.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城市也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和生态环保规划。应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按照“低碳”的要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约束性指标,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加碳汇,为推动低碳重建提供环境承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最低的生态成本最小的资源代价科学重建科学发展。(7)广泛宣传教育,倡导低碳经济下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低碳生活方式是倡导一种社会责任理念,低碳生活需要每个人身边做起。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共同保护地球这个唯一家园。

5. 结语

解决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要把经济与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就是这最好的结合剂。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以及企业自觉的环保责任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8, 18 (3) 。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有双向影响的关系,本文从低碳经济视角研究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探讨二者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而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又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是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就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制约性越来越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不能再延续发达国家的做法,需要在调整升级中实现“发展+治理”的路径,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以低碳经济理念为导向,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低碳经济发展约束条件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发展目标。

1.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分析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三低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综合,是社会经济从高碳能源时代转向低碳能源时代的一种经济演化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要在产业结构优化中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下也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优化,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1低碳经济导向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之间的梯次转换以及产业之间的比例转换,即在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之上,以先进技术的应用为主导,不断改进产业之间的比例。但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没有考虑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在发展中忽视了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忽视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消费模式,以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并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低碳经济是以“三低”、“三高”为基础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效利用能源,开发低碳产品,实现全球生态平衡。低碳经济的实质要求以“三高”、“三低”为准则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

1.2产业结构决定低碳经济的实现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步伐,生产运作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且物质资源的需求远大于资源的再生能力;另外,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的推进,使得产业结构转型越来越急迫,逐渐从资源密集型转向现代化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逐渐降低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是正向影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手段,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实现与否。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各产业要大力降低碳排放的强度,又要求加大低碳产业的发展,限制高碳产业的比重和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2.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能源结构优化的必然手段,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对一些高碳产品的需求仍然很大,如电力产业、水泥产业等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在保持基础性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能源资源的利用程度,降低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2.1引导产业方向,实现低碳化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总目标是在资源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利用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生态型、节约型、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我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必经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以低碳视角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转变我国第一产业碳汇转化率、加强我国第二产业技术创新率、增加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拓展我国产业发展空间,全面贯彻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发展,实现我国低碳化产业发展。如,我国资源开发行业中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工作,升级资源行业的准入条件,推广资源行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资源行业的回采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有效性保护。

2.2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我国一场现代经济革命,是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发展可从以下四方面如手:第一,加速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比重,实现我国低碳能源产业;第二,加强投资政策对产业能源结构的扶持,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变,降低煤炭能源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多途径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现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实现能源安全利用;第三,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模式是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相互转换的模式,是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模式;可再生资源产业是指通过对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对其进行改造加工后制造而成的新型市场产品;第四,促进传统能源的集约开发,提升能源利用的有效性。如,对传统能源的开发建设应合理开采利用能源,减少能源开费,合理配置传统能源,实现传统能源的集约开发。

2.3推广低碳技术,充分使用能源

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化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控制化工业能源单位能耗,以产业减排方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然而,我国能源强度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我国能源强度。从我国部门能源结构来看,工业能源利用虽然有所下降,但短期内仍然是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费主体,建筑业和交通业则成为我国能源消费最快的消费增长主体。提升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逐渐淘汰能耗高的产业,逐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我国高能耗产业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调整优化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以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强低碳产业发展动力,以低碳技术带动低碳产业升级;以低碳技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生产,实现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创新新能源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创新和应用新能源才能实现生产生活领域内能源的应用结构转换,逐渐从高污染、高排放转向低污染、低排放。而低碳技术的开发创新,需要依托于先进的科研主体,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企业、市场、研发”多方组织联合,以低碳经济关键技术为攻坚关键点,长远规划低碳经济发展,实现新型高新低碳产业。

2.4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低碳化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高碳体系和高碳产业,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创新我国产业链,打造低碳化的产业链;第二,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逐渐替代传统的高碳产业,降低产业能源消耗。提升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逐渐淘汰能耗高的产业,逐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我国高能耗产业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即以低碳技术淘汰高碳落后技术,利用生产规模效应以及产业集聚效应控制产业能耗,降低产业成本,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产业,打造生态型工业园;第三,推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实现我国产业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低碳化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高碳体系和高碳产业,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要坚定不移地实现低碳产业发展,推进高碳产业不断转型,培育新型低碳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5培育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化模式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逐渐转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培育产业发展创新力,扶持产业先进生产力发展,淘汰产业落后生产力,控制低水平投资建设,防止盲目投资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化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能源利用率,控制产业单位能耗,加大淘汰落后企业污染技术,以高标准的污染排放强度要求企业实现经济发展质量转型,逐渐走向内涵式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提升经济发展内源性能力,逐渐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重化工等高碳产业的比重,缩短高碳产业的产业链条,逐渐实现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低碳经济的实现也将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清洁生产的转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转变,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助推产业能源低排放、零排放生产实现,综合利用多途径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加大力度培育高新生产技术、高新节能技术和高新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以科技创新为内动力,逐渐优化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降低产业废弃物的排放。社会经济的绿色化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能源的生产实现,最终促使低碳经济的实现,推动低碳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低碳绿色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可以从引导产业方向,实现低碳化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推广低碳技术,充分使用能源、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培育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化模式等路径入手,大力发展我国低碳经济,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推动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能源发展战略[J].中国矿业,2010(2)

[2]刘再起.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3(3)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7-0085-04

一、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问题

辽宁省是我国低碳经济试点省区。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地方申报的情况,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辽宁省在成为试点地区后,先后采取了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以及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辽宁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不论从辽宁省人均碳排放指标看,还是从碳生产率水平和其他方面看,辽宁省都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人均碳排放量是用来反映碳排放水平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碳生产率是衡量低碳技术水平的指标,碳生产率=GDP/碳排放总量。刘宏、孙倩和王海采用以上两个指标比较了辽宁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发现辽宁省人均碳排放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碳生产率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辽宁省在生产和生活上过于依赖碳高排放的能源消耗,而且低碳技术水平比较落后[1]。

以上说明,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部分省市相比,在单位产值耗费的能源数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等方面都比较高,因而碳排放量较高。这也说明辽宁省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还不高,需要加强研发,增加投入。

二、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继续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辽宁省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的目标,具体包括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绿色的生产消费模式初步确立等方面。根据这个要求,笔者认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

1. 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通过节能,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地球环境的污染。节能,就是要在减少能源消耗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同样的产出;或者是以同样的能源消耗取得比原来更多的经济产出。换言之,就是要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要有相应的技术。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包括废弃物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采取降低能源消耗的技术,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阶梯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仍是辽宁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资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形式。由于它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效果十分明显。这也与低碳经济的目标一致。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辽宁省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比较早、效果突出的地区。早在2002年,辽宁省就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创建了“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被国家发改委等六大部门确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省。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循环经济从试点转向全面推进阶段。但是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仍然是紧迫任务。

2. 重点发展新兴低碳产业。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是辽宁省实现低碳发展的产业基础。辽宁省是一个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大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辽宁省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由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向以新兴低碳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降低石化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表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新型经济。这是继信息经济之后又一次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与变革。适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为此,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简称《决定》),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布局。这是我国破解资源约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决定》确定了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发展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节能环保、新一点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新兴产业的重要特点就是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高。可以称之为新兴低碳产业。响应中央的号召,2010年2月辽宁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明确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定位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把先进设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9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篇6

关键词: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挑战、策略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severe, the relative lack of resource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e world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low emission based on low carbon economy, realize the energy efficient utilization, 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the green industr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lated working experience,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hina's co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probes into the co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w carbon economy.

Keywords: co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ow carbon economy, challeng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F40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受自然地质条件、装备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对煤炭这种高碳能源进行粗放式开采和非清洁利用,企业长期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煤炭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走低碳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开采、绿色转化、清洁利用。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高效低能的经济模式,其实质也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经济。核心是提高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人类生存观念和谐发展和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减缓排碳量,实现低碳生存,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为全球生态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我国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会持续长期的发展

中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为主,我国这样的能源结构是与我国的能源储备分不开的,在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使用条件,由于我国低碳能源的发展有限,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将会是曲折和艰难的,目前,我国煤炭的消耗量占据了各种能源的百分之七十,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能源,煤炭的气体排放强度和控制难度都要比气体大。

2、能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国土面积相对辽阔,煤炭资源储备主要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利资源则分布在遥远的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则赋存在东、中、西部和大部分的海域,资源的贮存与能源消费地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冲突,导致长距离的西气东输,北油南运,西电东送,成为我国能源使用的显著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能源,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成本。

3、科技水平落后,科研能力有限

我国发展低碳能源的技术有限,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技术转让,但是国家的技术保护严密,关键的技术还是要靠自己研发,这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在我国低碳行业的建设中还未形成,因此,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等新的技术理论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4、低碳生活方式需要长期规划

生活个体已经逐步适应以前的生活方式,不愿意改变浪费能源的习惯,这是当今社会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我们习惯的舒适、富足生活,都是以过度消费能源为前提。比如下班时不关饮水机,打开着插座,停车等人时不熄灭车,这样都浪费了大量的能源。也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因此我们应该从心理上改变这样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技术选择必须走向低碳经济。

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分析

1、加强低碳经济发展宣传教育

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大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广大员工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让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深人人心,提高宣传贯彻发展低碳经济的自觉性。三要广泛宣传,大造舆论,营造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环境。

2、、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一方面要了解和贯彻国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本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基础条件和科技水平,分步骤地实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重点内容,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逐步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

3、加强低碳人才开发与培育

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聘任机制,以优厚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把握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国际创新人才等科技要素流动加快、引进成本降低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低碳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撑。结合低碳经济发展重点科技项目和科技工程的实施,加大对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低碳经济科技创新队伍。

4、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体系

一是推广应用煤炭开采新技术。优化开拓布局,加强开采技术研究,深人研究特殊条件下煤炭资源开采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开采寿命。二是煤化工产业进一步向深加工、精细加工阶段过渡。三是大力发展热一电一冷联产,对矿区的供暖、供冷系统进行改造,实现矿区集中供热、供冷。四是推进节能新技术开发与利用。研发、引进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工艺,为做好节能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开发利用新能源,通过市场调查、项目论证,择机选定开发新能源。六是围绕企业产业发展结构和管理层级职能定位,建立低碳经济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机构。实现企业内部低碳技术领域,以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创造、共享为目标,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5、加大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投人

一是加大企业自有资金投人,如企业留利、折旧基金、企业闲置资产的变现等。二是构建融资平台,尤其是银行借款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筹集形式,低碳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银行业的支持,企业应抓住机遇,构建完善的融资平台,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投人。三是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如国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包括鼓励市场主体进行能效投资、节能技术研发、新能源投资的财政补贴、预算拨款、税收减免以及贷款贴息等;再如抑制高碳生产、消费行为的财税政策,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税、碳税等,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低碳经济的兴起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煤炭企业一定要住住机遇。

参考文献:

李:《我国低碳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与优势分析学术交流》, 2010年05期

[2] 周伟伟:《基于环境保护的低碳经济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08期

篇7

Qu Jun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Chunliang Oil Production Plant,Binzhou 256504,China)

摘要:在简要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实施低碳经济战略是石油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和国内外形势,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多方面阐述了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优势和劣势,认为石油企业既要善于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也要迎接多方面的挑战。最后,提出了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途径。

Abstract: Based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low carbon economy, it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to implement low carbon strategic for the petroleum corporation. Combining the dema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using SWOT analyzing method, th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of low carbon strategic transition for petroleum enterpris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many aspects. Not only should the petroleum Enterprises be good at grabbing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of developing in the low carbon economy, but also should be meet the challenge from many aspects. Finally, some recommendations on low carbon strategic transition for petroleum enterprises were proposed.

关键词:低碳经济 战略转型 转型途径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strategic transition;transition method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018-03

1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低碳”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

如果将低碳经济的内涵衍生到企业这个微观层面上,就是企业的低碳发展。

其主要的内涵是企业以战略转型为依托改变企业的发展模式,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2低碳经济战略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发展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由此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2]。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三低”经济模式。由此看出,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低碳时代之下,企业作为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主体和基本单元,走低碳发展之路是顺应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塑造企业低碳品牌的必然选择,是突破国际低碳贸易壁垒的惟一出路,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反映,也是企业可以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筹码。

在现行体制下,石油企业是国内油气产业的主要担当者,在某种意义上讲,石油企业也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担当者。因此,石油企业应当紧密跟踪国家的政策动态,积极响应国家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努力改变发展模式,尽快完成低碳经济的战略转型。

3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低碳经济,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意味着对内节能减排,对外提供清洁高效能源。石油企业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者和供应者,必须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主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全面认识和把握低碳经济,并以此为切入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本文通过引用SWOT方法,对面临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石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践行该战略的对策。

3.1 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优势(Strength)目前来讲,我国石油行业发展低碳能源的核心是化石能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这一方面石油企业具有天然优势。具体方面表现在:①石油企业在油气生产领域具有多年厚重的积累,自身具有了相对成熟的经营体系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有着其他企业不法比拟的优势。②石油企业近些年普遍重视技术创新,在油气勘探开发以及节能减排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资源认识领域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石油利用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③近些年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加大油气资源勘查投入以及各项优惠的财税信贷政策,给石油企业大力拓展海内外油气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低碳特征更为显著,而石油行业近年来在天然气领域屡屡取得重要发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力推动了石油企业的低碳战略转型[3]。

3.2 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劣势(Weakness)①产品高碳性质带来的压力。煤炭、石油等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高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高能耗特点的石油企业,会长期面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4]。②抑制化石能源消费政策的压力。配合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可能会出台一系列限制传统化石能源生产与消费的财政政策,其必然会提高石油企业的经营成本,传统石油企业的经营环境将不容乐观。③低碳技术落后。石油企业的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常规油气产业链上,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整体技术与国外同行差距较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特别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有技术和特色技术。

3.3 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机会(Opportunity)①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乡基础建设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能源需求巨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高碳能源―煤炭所占比重偏大。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下,增加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是我国现阶段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为石油企业继续加大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②能源结构的调整,为石油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高效清洁能源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加。天然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天然气市场机制的完善,天然气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上升到11%左右。快速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必将对天然气的生产、供应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煤层气、页岩气、生物燃料、甲烷水合物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5]。③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石油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石油企业的低碳发展必然要求其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优化生产工艺,带动产业变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适应未来形势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4 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威胁(Threats)在分析机遇的同时,石油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也面临着成本、技术、工艺、管理与替代能源竞争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3.4.1 传统观念的挑战同国际公司对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水平相对落后,管理方式相对粗放。我们的节能减排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利用、关闭高耗能装置等比较直接性的生产管理方式获得的,而不是利用绿色技术去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

3.4.2 国际石油公司的挑战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深入,在节能、新能源、低碳能源方面拥有更多技术和经验的国际竞争对手将逐步进入我国市场。这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压力,同时中国石油企业也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外政府的监管和对手的竞争。

3.4.3 新兴能源的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走向“低碳”是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会迅速崛起,其必然要瓜分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使得能源市场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市场竞争会更趋激烈。

总体来看,石油企业转型低碳经济战略对于中国石油企业的中短期影响是机遇大于挑战。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的影响力度,取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模、替代水平,石油公司参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程度以及CCS等技术的开发利用程度。

4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途径

石油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是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石油企业要统筹规划,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着力构建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分步实施,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实现平稳转型;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低碳业务结构;务实发展,在抓好油气主营业务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新能源。具体的实现途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树立低碳发展意识,建立低碳思维石油企业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低碳发展意识,将企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相结合,弘扬节能减排的新理念,倡导低碳消费。在总体战略层次上,要确立企业低碳发展的宏观战略与长期规划;在职能战略层次上,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的制度,用制度来保证和制约低碳环保措施的实行,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低碳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制定一套有效的低碳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将低碳管理和经济效益密切挂钩,激发人们对于日常工作中的环保节能办法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

4.2 积极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石油企业可以联合大学、研究机构等相关组织,做好技术储备,掌握相应知识产权,为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做准备。一是有选择性地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例如新一代生物燃料、天然气水合物等的开发技术;二是加强CO2捕获、储存与利用方面的技术研发;三是加强油气资源的低碳、高附加值转化技术的开发利用;四是大力发展多联产设施,提高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率[6]。

4.3 有序发展新能源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新能源是石油企业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积极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加快推进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气的开发力度,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开发,加大可燃冰开发的技术研发,推进可燃冰的早日利用;积极推动油页岩、油砂的资源勘探、评价和开发,推进工业化生产[5]。另外,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新能源。比如:中国不少油田地处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的西北或东北地区,具有开发风力发电项目特有的优势,有些油田位于日照条件好的戈壁、沙漠等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利用陆上风能和太阳能。同时,沿海地区的企业也要重视海上风电的发展与利用。

4.4 积极参与低碳经济政策制定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推动行业健康、低碳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获取一手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二是积极开展相关战略研究,本着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原则,积极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三是以身作则,提高公众意识,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四是加强落实,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7]。

5结论

低碳经济的浪潮给石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是石油企业实现生产运营方式转变和产品服务市场转型的重大机遇,是顺应未来国际产业发展趋势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重大机遇,也是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赢得市场认可的重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因此石油企业应当认清低碳经济的本质和内涵,将低碳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抓住机遇,通过技术引进和攻关,通过加强管理和规划,构建先进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加强低碳发展能力,力争为国家贡献更清洁更低碳的能源,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以最终成长为低碳发展道路上的赢家。

参考文献:

[1]周悦.浅议低碳经济与中小企业战略转型[J].经济师,2010(10):24-27.

[2]段永惠,陈铁军,师晓华.低碳经济: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展方向[J].研究与探讨,2001(7):40-42.

[3]钱磊,季远玲.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石油行业的深远影响[J].价值工程,2010,(1):118.

[4]覃国军.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的低碳发展挑战和机遇[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0,(3):1-4.

[5]张书文.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9.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必要性;可行性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能源资源、环境问题的需要

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走出能源资源困境,保障能源安全。目前,中国正处于人均GDP由2000美元至400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的上升阶段,经济至少还可以持续增长20到30年。而经济的增长,GDP的上升都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之上的,意味着我国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我国的能源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更少,还面临着能源无法自给和需要进口的问题。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可以缓解我国能源压力,开发并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实现能源结构多样化,能减少固有能源结构弱化带来的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解决环境气候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温室气体急剧上升,自然灾害不断加剧,气温持续上升,降水量区域波动大,分布及其不均匀,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山地冰川迅速减缩等等。任由这些现象发展下去,将严重制约农业、渔业等的发展,从而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生活。因此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之路,就是我们通向生态保护,防止气候进一步变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解决环境气候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培养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其一,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培养我国新的竞争优势,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低碳经济的发展,节能减排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技术支撑,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可能在一些先进的核心技术,碳封存技术等关键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上存在差距。但在其他一些领域,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开发及商业运作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我国还有别的发达国家望洋兴叹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加工制造。借助于这些领域的发展,我国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竞争优势,进而改变我国“世界工厂”的形象,向高附加值产业的生产迈进,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势必要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避免“锁定效应”的影响,也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其产品的推广应用将是其发展的方向所在。随着我国大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发,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绿色就业,减轻我国就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加强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远远高于世界人均水平,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虽然在《京都议定书》里面没有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排放量义务,但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有效措施节能减排。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主动承担起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减排责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来应对气候变化,担当起“世界公民”责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将产生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随着低碳产业的发展,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也将会出现,谁掌握了最新的低碳技术,谁就最有发言权,将主导整个低碳产业的发展并制订相关游戏规则,而别的国家则会遭遇新的技术贸易壁垒。我国虽然在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方面享有后发优势,却不得不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的限制。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合作研发新技术,享受最新技术成果,还能参与新的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订,掌握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总之,发展低碳经济能为我国赢得环境气候、经济、政治等多重效益,有利于我国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性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条件

其一,发达国家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目标,施行“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发展战略,以此来促进低碳技术的进步,加强国际合作。这两种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低碳技术的成熟和传播,并能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其结果会惠及到其他国家,当然包括中国在内,为我国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其二,为了达到履约成本最小化的目的,发达国家还会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到中国实施减排项目。发达国家在减排增量上的成本要高出发展中国家5到20倍。因此,发达国家选择到没有减排责任或是减排责任相对较小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援助或技术转让,来实施减排项目,以此获得低成本的减排量,同时也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减排任务,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经济体比较活跃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具备实施CDM的潜力,像技术水平高、国家稳定性强、较易获得投资项目等,所以很有可能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与资金援助,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其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的提出也为我国留出一定的排放空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人类的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气候问题,同样人类也应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气候问题。对于我国也是这样,需要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气候问题的解决作出努力。“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气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它排除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减排责任的非议,缓和了国际上对我国施加的减排压力,为我国赢得了发展机会,也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部条件

第一,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新能源的储量很多。根据我国水利资源复查结果,全国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亿千瓦,年发电量2.47万亿千瓦时。同时,我国还有发展混合动力电车、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产业所必不可少的稀有金属,如镓、稀土元素等,中国几乎掌握着全球所有的供给量。我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也相对较多,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仍可以发挥新能源的作用。第二,我国碳减排的空间比较大。因为我国的产业和消费结构仍处于高耗能时期,加之节能降耗技术落后,在管理能源的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能耗强度大,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据统计,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低于世界先进水平10个百分点,在纺织、石化、建材、钢铁、电力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但换个角度考虑,只要通过产业和消费结构调整,进行技术创新,改善管理等途径,我国碳减排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第三,我国碳减排的成本相对较低。除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庞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外,我国还有老的传统工业国家所不具备的后发优势,即成立新企业使用新设备的成本要低于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所以我国可以凭借较低的成本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建设势在必行,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抓住有利时机,共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作者:孙雪丽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沈瑞钢,李由.低碳经济: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学术界,2010(3):6.

[2]林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党政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6.

[3]邓越月,金仁淑.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0(5):103.

篇9

摘 要 在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威胁的今天,我们正在没有选择的走向“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已经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对于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从低碳经济的内涵、提出的背景与意义出发,以财税角度为立足点,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环保型社会的建议,以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保护 财政税收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能够实现低碳排放。低碳排放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景,即全球实现低升温目标下的排放水平。目前较多讨论的是450ppm、550ppm浓度目标下的排放水平。在这种全球排放水平下本国或本区域的低碳排放。另一种则认为在本国或者本区域在本身自然资源条件下,采取尽可能大的努力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较低温室气体排放途径。目前我们更多的采用第一种方式来进行判别,但各个地区根据具体情况实现低碳排放的时间区间可以不同。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峰会最近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目光。不仅是因为一部好莱坞大片《2012》,也不是因为奥巴马访华时随身带着能源部长。只是因为,撇开政治因素,面对《京都协议书》在经过12年的考验后依然令人失望后,如果我们再不进行变革,或许《2012》真的不是危言耸听,于是乎减排、低碳成了此次会议的重头戏。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低碳经济并非一个新的、额外的努力,而是要对现在的国家能源、环境对策进行扩展。低碳经济未来是可能实现多种社会发展目标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国家经济发展三步走总体目标、中国构建科技创新强国目标都有一致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

1.政策扶持让政府为环保买单

政府应该推行相应的财政政策,对普通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产品给予财政补贴以及为制定新能源产品基础设施规划提供相应的财政政策,这些是新能源产品大规模放量的先决条件。例如,汽车专家表示,对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现在很多地方还是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离市场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从目前状况来看,消费者使用新能源车型,购车费用不低;企业为了研发新能源轿车,生产成本不低。新能源市场期待“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能够尽快出台。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推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配套措施。

2.政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首先,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政府当局应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其次,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再次,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第四,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由于气候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应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

最后,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低碳经济。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及其成熟的理念,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韬.中国低碳经济未来.低碳经济论.2008:140.

[2]崔大鹏.中国梦低碳经济与国际合作.低碳经济论.2008:213.

[3]王韬.中国低碳经济未来.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出版社.2008:139.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模式;启示

一、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成果述评

随着全球气候恶化的趋势进一步加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胡鞍钢(2003)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绿猫”模式,以此取代传统的“黑猫”模式的发展思路。

付允(2008)等对低碳经济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经济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以及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简称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邢继俊(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初期发展模式,中期发展模式和晚期发展模式。初期发展模式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自上而下调整发展模式、逐步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中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新能源发展几个方面;晚期发展模式包括促进低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开发新能源和重视低碳社会的伦理文化建设几个方面。

林伯强(2009)提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解决中国的能耗方式问题。朱四海(2009)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于高碳能源的依赖。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杨志(2009)提出了“绿色+资本+网络”的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借助绿色网络和资本的力量发展绿色经济。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2008)在“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的报告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要开发产业节能新技术,努力优化工艺路线,选择节约替代型产品。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丁丁(2008),庄贵阳(2008)对于我国低碳模式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认为需要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挥碳汇潜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

裘苏(2009)在借鉴日本和台湾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任力(2009)对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进行总结,并得到有益的启示。李友华(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搞好低碳示范区,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体系等几个方面。

孟赤兵(2009)认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宋德勇(2009)提出,要改进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政策工具应该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杜明军(2009)认为低碳经济发展具有耦合特性和存在可控制变量,提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以保证低碳经济的转型成功。

上述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总体上看,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是研究不够深入,只是提出了一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概念,对于具体如何保证模式获得成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内涵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二是宏观性较强,主要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分产业的研究,比如农业、工业如何形成自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各个区域如何形成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国外学者在低碳经济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可以归结如下:

理论方面,2006年10月30日,英国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也称为《斯特恩报告》,该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

《斯特恩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气温上升2℃的上限加以论证,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报告主要观点是:第一,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十年内不采取有效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20%。相比之下,采取行动的代价可以被控制在每年GDP的1%左右;第二,在2050年以前,要使得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550ppm以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今后10-20年达到峰值,然后以每年1%-3%的速率下降;第三,到2050年,全球排放必须比现在的水平低大约25%,即发达国家在2050年前把绝对排放量减少60%-80%,发展中国家在2050年的排放与1990年相比,增长幅度不应超过25%。

斯特尔(2006)把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辩论转移到气候变化的经济规律层面上来,他认为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要比现在增长3-4倍,但是温室气体排放要比今天降低1/4的水平,同时认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需要具备三个关键因素,即确立碳的定价机制;技术政策的确立;建立一个全世界的碳市场。普雷斯科特(2007)指出,英国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是可以同时实现的,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兰德斯(2007)指出,挪威减排温室气体的国家目标是到2050年减排2/3,为此要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三是投资碳捕捉和储存;四是减少森林砍伐。梅森纳(2007)认为,人类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政治和体制上的,而不仅是技术和经济方面。多德维尔(2007)强调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政府的责任。

实践方面的成果,英国政府承诺,力求在2010年减排主要温室气体CO220%,2050年减排60%。英国政府通过征收“气候变化税”和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达到预期目的。日本政府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国,在低碳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50年使得温室气体减排量比2008年减少60%;二是加大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投入;三是制定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如《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国政府除了提出本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外,侧重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大了对环保、航天和纳米等尖端技术领域的投入,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法规。韩国政府2008年提出并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以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重新找到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动力。瑞典政府侧重在生活的细节入手,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二、几点启示

(一)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幅攀升,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也有的国外专家估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这种情况下,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今后几十年,我国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要面临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艰巨任务,所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必须结合国情进行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当前,资源约束特别是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使用效率较低,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我国用占世界11%能源消耗量生产出只占世界GDP的3%。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天然气、水电等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很低。我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中国大气污染中的仅仅二氧化硫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GDP的2.2%。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状况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改变经济增长结构,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如高科技产业、旅游产业等,减少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耗的依赖;另一方面要在高能耗行业实施强制性的节能减排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中国政府需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能源。发展太阳能、水电、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加大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三)我国低碳经济模式必须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进行

要减少我国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以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大对于低碳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尽快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60%左右,发展农村沼气技术是不错的选择。目前,我国农村沼气已发展到2200万户,每年为农村提供了1350万吨标准煤的高品位清洁能源;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9亿户、节能炕2000万铺,形成年节能能力近5000万吨标准煤。如果从惠及的人口和农户数量上来说,这是全球最大的节能减排工程。中国还可以利用核工业体系相对完善的优势,加大核能的开发利用。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较完善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这为中国核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因为我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含量十分丰富。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使用效率只有30%左右,农业节水灌溉系数很低,所以农业生产中的节肥、节药、节水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应该作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J].世界环境,2008(2).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4、林伯强.低碳经济模式需要解决哪些问题[J].中国中小企业,2009(9).

5、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6、石洋.绿色+资本+网络――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J].国际融资,2009(11).

7、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8、裘苏.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开放导报,2009(12).

9、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10、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1、孟赤兵.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J].中国科技投资,2009(6).

12、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3、杜明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耦合机制体系的战略思考[J].中州学刊,2009(6).

14、SternN.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15、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和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研讨会会议概要[Z].内部材料,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