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挖掘文本价值,构建读者与坐者的心灵连接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学生对文本是积极的交流和认真的审视过程。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离开文本的阅读教学,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心灵交流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以人为本,构建学生与文本的自主心灵交汇。教师不需要做过多的提示,只需要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已有知识,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保证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当然,由于学生初读感知的水平不同,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可巡视指导,以便于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适当给予学生自学指导,让学生保留有价值的问题,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成立不同类型的阅读小组
根据一个丰富的世界才易接纳另一个丰富的世界,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有一定阅读量的积淀。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确定读物,并且长期坚持阅读下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关注身边琐事或某一电视栏目或名人传记,随时积累材料或写随笔、读后感等。其目的是以一点为突破口扩展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养成勤动脑、勤用眼、勤动笔、勤用口的良好习惯,以达到由自觉学语文到不自觉学语文的阶段。教师将根据学生喜好不同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如①文学爱好小组。(可以选择刊物有《读者》《读者文摘》《意林》《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等)②实事新闻小组。(提供资料来源:中央新闻4台,以及各电台新闻栏目、报刊杂志的新闻部分等)③生活琐事小组。(自己身上的小事、家庭班级身边发生的琐事、寻常人寻常事等)④文娱体育轶事小组。(关注文体界明星生活以及他们的艺术生涯,最新动态)⑤名人探究小组。(古今中外名人传记及他们代表性的作品)⑥学科探究小组。(学生可以针对最喜欢某一学科进行研究和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以组成其他的更多的小组,因班级而异,因实际情况而定。
三、理清文脉
语文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学会阅读各种文体,并有计划提高阅读能力,使之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文本想要表达的意义。一千一万个人读的哈姆莱特都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唯一的哈姆莱特!文学文本带给你的喜怒哀乐来自于对文本基本的理解和把握。弄懂文本才能谈不同的感受。先读懂莎士比亚作品中这唯一的哈姆莱特,才能在头脑中构建自己的哈姆莱特。所以阅读根本是还原性阅读,即读懂莎士比亚笔下的唯一的哈姆莱特是什么样的人。余彤辉在《也谈“创造性阅读”》之中,从内容的角度,把阅读的文本大致分为三类,文学文本、科学文本和一般文本。文学文本指各种文学作品。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灵活性。首先他的“文本所指”就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样的客观对象由不同的人去描述,都不会相同。其次,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是作者对世界的观察、理解和感受,是作者的主观世界作用于客观世界的结果。第三,描述的语言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本增加了一层虚幻的色彩。正是由于文学文本的这些特点,造成了文学文本的“空白点”“未定点”。于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首先尽量读懂作者笔下的那一个。科学文本可细分纯科学文本,准科学文本,泛科学文本。纯科学文本主要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论著和教科书,也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一些交叉学科,例如数量逻辑,教育统计学等等。这类文本兼具了确定性,精确性和严密性几大特点。泛科学文本,指传统的人文学科学术论著(包括教科书),例如哲学、历史、美学、神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等。这类文本在确定性和严密性上无法与自然科学著作比肩,这些特点决定了泛科学文本也具有“空白点”和“未定点”。
四、发挥网络技术优势与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有机融合
网络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在需求。利用网络着力给学生搭建听说读写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更好地从事听说读写活动。网络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多媒体的展示、网络学习专题网站的建立等都应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始终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一定要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加强语言实践,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练习的时间。网络语文教学不能也不应该排斥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注意加强教学手段的“融合”,语文教学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也才能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国家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顾黄初.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J].语文学习,1997(1):2-4.[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3.
篇2
21世纪即将到来,展望未来,人类社会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恩惠,一方面国和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摘要:“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把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当前就21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作一些思索,其意义当是不言自明的。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向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探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和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国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惟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这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是在教学计划中布置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平安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新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预备。原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80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征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摘要:1.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2.反映民族和地区特征的内容;3.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4.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5.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索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原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办法、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功能。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索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摘要: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非凡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探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课程设计和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探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索。
(一)有关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和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喜好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喜好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闻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她的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索、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心得。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有关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有关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功能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练习为主线,由目标系统、练习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练习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练习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索练习”之中。
练习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非凡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练习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练习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练习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功能。教材还应采取办法,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会”,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篇3
“泰微课”是我们泰州市基于微视频学习资源,促进中小学数字化学习的一项信息化应用项目,也是我市推进教育转型升级“163”行动计划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重点开发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泰微课”工程已成为泰州数字化学习的特色品牌,为我市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扼制了有偿家教,明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当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市中小学语文教学也在线上起飞了。
二、现实
(一)通过制作泰微课,语文教学更贴近教材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2013年,泰微课工程启动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立即响应,积极行动。他们在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形成有力的工作团队,坚持质量第一要求,建立内容审核、严把质量关口的工作机制,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泰微课”。
市“泰微课”语文学科专家组负责“泰微课”的学科建设,负责“泰微课”学习资源条目的制定。各位语文教师则以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编纂学科知识点、技能点条目,对语文学科的重点核心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进行基于学科逻辑的分析与重组,制作学习微视频。面向学生自主学习,优化选题,遴选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流程,注重有效解决问题。全市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语文教研组都有规定任务。关于“任务分工”和“录制细目”图示如下:
为了最大限度贴近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制作泰微课时,教师们在选题、设计方面就必须高要求,严标准。比如:
微课选题。选题为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易错点。选题明确具体、切口小,突出了学生学习中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每个微课程(视频)只解决一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个方面,针对性强,相对独立。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重在思维分析和规律的总结,重视通性通法,注重思维方法的传授,同时又讲求具体生动,通俗易懂,实例典型、恰当。根据教学需求灵活选用适当的讲解方法,突出有效性。教学内容呈现技术应用恰当,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直观形象效果好。每个视频配置2-4个配套习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并提供答案。习题和内容配套,针对性强,难度适当,有层次性。能有效巩固对讲解内容的认识,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同时,“泰微课”微视频制作要求符合《泰州市教育局微视频制作基本要求》,做到画面布局合理,美观大方,音频无噪音,语音标准清晰,教学内容呈现技术应用恰当。微视频格式保证在不同终端上流畅播放。只有获得A级B级的才能放到学习平台上,无形中提升了语文教师的多媒体技能。
(二)通过登录资源平台,学生学习语文更具自主性和个性化
“泰微课”自主学习系统软件平台拥有强大的搜索引擎,支持电脑、平板、手机等多种终端的微视频点播,为每个注册学生开设网络学习空间,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服务,提供强劲的网络交互,记载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行个体及整体学习的分析,具有学习导引和主动推送功能。“泰微课”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已于2014年8月底前正式上线运行,并逐步完善功能。
1.“泰微课”在新课教学中的作用
(1)课前预习,巧妙衔接旧知与新知
在学生预习新知的学习内容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需要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相应的“泰微课”,学生可以在在课后观看该微视频,为新课做好准备。
(2)新课导入,轻松引入新知学习
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相关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类视频。
(3)重难点,逐个突破加深理解
教师针对新知中的重难点进行分解,制作“泰微课”运用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掌握知识。学生观看视频后,又一次对知识进行回头看,巩固所学知识。
(4)练习巩固,知识运用熟能生巧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这样对知识点进行再巩固。
2.“泰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针对课程当中某个特定的主体或知识的难点,学生通过媒体播放器,可以实现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这样帮助了部分学生因接受慢而带来的压力。另外,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的气氛相对轻松。教学视频虽然简短,但是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的范围之内,通过网络,查找方便,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另外,学生在看完教学视频后,还可以对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做出相应的评价,以及进行留言,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实时沟通,让教师明白学生的需求,对于学生学情的掌握有很好的帮助。
一般在视频的结尾会出一些练习题方便学生检测,若没有正确解答,可以进行课程的重学习,或也可参照老师的试题讲解,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这样安排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实时进行自检。
“泰微课”资源能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学习方法链,做到利用资源线上学习(心中有数)――线下学习(基本掌握)――线上学习(融会贯通)。利用家长会、校信通、开放日活动,引导家长、学生登录泰微课学习平台,进行家庭辅导和自主学习;能促进教师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让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泰微课”资源的有效应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展望
(一)探索“泰微课”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
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区域协作、整体联动的推进机制。突出应用,以用定建,以用促建,建立根据应用需求不断优化的动态管理和更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探索调动多方参与建设的协作模式,建立项目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探索“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泰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应用规律与方法,依托“泰微课”重构或再造教学过程,为“泰微课”融入学科日常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多种有效应用模式。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23-04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教学信息反馈功能和考核鉴定功能。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在凯洛夫教学理论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评价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重点,主要评价内容为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材掌握是否熟练、教法运用是否灵活、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板书是否工整等。这种评价的弊端,在于过分强调教师而忽视学生,使得本来具有丰富艺术性的课堂教学走向僵化。评价一节课效益的高低,除了要看教师教学的情况,也要看学生学习的状况,要看学生是怎么学的,学到了什么,学得好不好。因此,探索全新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及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意义
(一)可以促进教学研究和改革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促使广大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努力使课堂教学体现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要求和发展方向。
(二)可以为教学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可能性,有效评定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系统化,决策更科学化。必要时,其评价结果可作为教师晋升、进修、人员调整、以及学生升学、评优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三)可以促进师生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
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找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来说,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和缺点,以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四)可以促使教师明确并达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促进其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又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依据,同时也是检查课堂教学质量的尺度。评价活动可使教师努力按评价标准要求自己,并努力达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从而为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创造条件。
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的特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展现自身潜质等三方面的价值取向。因此,构建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如下特性。
(一)科学性和时代性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以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评价的标准、方法、手段都要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和权重分配,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数据处理的方法必须科学、合理,使评价结果可信、可靠。要能跟上教育发展的需求,及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指导课堂教学评价工作。
(二)客观性和可行性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客观,不能一味赶潮流,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评价的标准和各要素要能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和理解,要能得到被评价教师的支持,从而增强教学评价工作的亲和力和权威性,减少工作阻力。课堂教学评价是评价人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在有限的时间内,依据指标要素同步做出评定,评价标准就要便于操作使用,易于评定执行,指标体系中的要素多少,评分办法粗细,必须从实际出发,便于评价人记忆、掌握与使用。
(三)导向性和激励性
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学习,让所有教师能熟悉、了解评价标准,使广大教师努力按照评价标准的要求去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进而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评价标准,不断加强评价实践,潜心课堂教学研究,使融入评价标准中的新课改的教育思想理念逐步内化成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使其教学过程和方法不断优化。要能通过考评,促进教师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基本素质,提高评课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全面性和发展性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仅要评价教师教了什么,怎样教的,还要评价学生是怎样学的,学会了什么?思想和行为发生哪些改变。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既能促进部分教师的成长,更要能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既能使每位教师发现其不足,也要能使其寻求到改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五)整体性和学科性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为指导和前提,能体现教育教学规律的一般特性,还要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制定出具有学科特点的评价标准。要努力使课堂教学体现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要求和发展方向。
(六)稳定性和生成性
评价标准一旦制定出来,在某一时期内便成为评价的尺子,在一段时间内要有相对稳定性,才能让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较好地掌握评价标准各要点的精神实质,并付诸实践。同时,作为学科课程重要内容的教学评价应该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之后,有可能需要完善;随着教育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新要求的时候,课堂教学评估标准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解读(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解读
此评价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目标的达成,层次清楚,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
1.评价指标的确定。
此标准突出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来进行综合评价。“教师的教”主要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能力及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评定;“学生的学”主要从“参与情况”、“思维状况”、“合作交流”和“目标达成”四个方面考察评定。为便于增强评价的指向性和操作性,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评价维度上各给出了十项具体的评价要点。这样,构成了“两个维度、八个层面、二十项评价要点”的三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指标分值和权重的确定。
此评价量表采用百分制对三级指标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一级指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各占50分,对二十项评价要点(三级指标)按A、B、C、D四项等级分别赋以1、0.8、0.6、0.4的权重,四项等级所给分值为基准分,在量分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上下浮动±0.5分。根据综合得分,把课堂教学水平分为四个等级:A级,100分~90分,属优质的高效课;B级,89分~75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属良好课;C级,74分~60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处于有效教学的起始阶段,属合格课;D级,60分以下,属无效教学的不合格的课。
A级:高效教学(优质课 100分~90分)。教学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和指向,符合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合作讨论等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学设计精心,教学实施的过程艺术化,教学灵活,能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学生精神饱满,情感愉悦,思维积极,注意力集中,对教学活动和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答问、作业效果好,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得到提高。
B级:有效教学(良好课 89分~75分)。教学有目的性,能涵盖大部分学生,有主体意识,关注学生发展。学生积极地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面大,有充分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对教学活动和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教学目标达成效果好。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的关注方面有限。
C级:有效教学的起始阶段(合格课 74分~60分)。教学有目的性,能注意学生主体意识。但教学没有较好地解决大部分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在促进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效果不理想。
D级:无效教学(不合格课 60分以下)。学生被动学习,主体意识得不到体现。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启发和引导不得法,学生没有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答问、作业效果差。课堂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或者目标落实不到位。
3.使用说明。
(1)评价标准是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明确要求,具体改进措施、规范教学行为的手段,是教学与评价教学必须遵循的常规,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评价教学时,要求评价人遵循科学的原则,对照评价标准,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实事求是、客观认真、准确地分析和评价教师和课堂教学效率,以便引导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积累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发挥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评价标准采用定性、定量与记分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表中各项要点指标规定了相应等级分值,评价人可根据听课实际情况,在相应等级分值上打分,各项指标分值相加即得总分。A、B、C、D四项等级所给分值为权重基准分,在具体量分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上下浮动±0.5分。评价人根据听课情况,对每个要点指标写出评注语,最后形成综合评价语。综合评价结论要反馈给执教者供其参考。
(3)综合评价包括教学评价建议和评价得分两种形式。教学评价建议可参照二、三级指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各指标之间是一个相互渗透和促进的有机整体,不能用某个单项指标去评价整体教学的好与坏,打分时可将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平衡,根据整体情况进行评定打分,处理好具体评价的空间和弹性。这有利于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具体分析和整体评价结合起来,全面了解掌握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4)该评价标准可用于优质课、教学业务考核等总结性评价使用。也可用于教学研究,观摩课、示范课和教学管理听课使用依据。也可供执教者自我评价使用。
(5)评价标准是实施教学管理的手段之一,在运用实践过程中要把握评课标准的内涵,不能模式化,要灵活掌握、认真总结、提出修改意见,并将意见反馈给授课教师,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成为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单宗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2]徐 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余 林.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