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问题

篇1

关键词:项目;知识管理问题

1知识管理对项目管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项目管理即对项目的管理,它具体包括一项工程、服务或者任何需要系统组织和管理的系统任务。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将项目中的所有资源结合起来进行合理分配,运用各种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实现项目的最大功用,实现超越预想的项目效果。知识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既包括对有形的知识如纸质材料、数据库等的管理和使用,也包括无形的知识如人的头脑、智慧和想法等。知识管理就是要将所有可能作用于项目运转的知识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管理。近年来,随着项目工程的多样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资源类型和所遭遇的管理困境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这就迫使项目管理者能够统筹全局,重视项目管理的每一个具体层面,并将每个层面都进行优化。未来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知识管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项目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项目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和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项目內,个人与项目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项目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

2知识管理的对象

知识管理即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的管理,是建立在知识资源基础上的。明确知识的不同类型,才能再次基础上展开有效的管理模式,为项目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1言传性知识

顾名思义,言传性知识也即可以用语言交换和传播,可以看到和互动的知识,它一般是依托于一定的文字或者语言载体实现的,比如知识文库、知识水平等等。言传性知识是最容易受到关注的知识材料。因为它有形地参与了项目管理,通过显性的知识外表对项目管理发生着相应的作用。比如组织一项活动,言传性的知识包括各种类似活动的举办特点,部门成员提交的项目策划,对项目的具体规划和设计等等内容。显性知识是记录于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从数据类型的区分上又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财务系统,属于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如我们的会议记录、研究报告等文档,属于信息范畴。

2.2意会性知识

隐性知识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它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技术文件和报告等明确表达与交流的知识,是对隐性知识一定程度上的抽象和概括,也被称为编码型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超过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成为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对以知识为核心资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讲,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大部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特质,应该把隐性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隐性知识的交流是直接有效的,但其传播效率相对较低。

3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的运行模式

在具体的项目管理模式中,是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的呢?这涉及到管理科学的方方面面,试举一下例子简要说明。

3.1依靠项目知识管理平台

在成立一个项目的时候,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相应的项目知识管理平台,比如网络在线管理平台、相关知识数据库等等。项目知识管理平台是贯彻项目始终的一个基本平台,只有在这一平台正常有效运转的前提下,项目管理才能通过其中的知识管理吸收到足够多的知识信息,为项目管理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平台一般平台内嵌信息公开、互动交流、在线访谈、工作流、智能表单等多个成熟模块,支持不同网站站点集群管理、信息公开、多媒体资源等集约化管理,矩阵式权限管理实现组织结构多维度管理,提供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管理安全等完善的服务。

3.2营造良好的项目内部交流方式

项目的成立具有不定性和偶然性,在管理途中根据用户需要临时成立的项目组织,因此每个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环境,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来为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营造良好的项目内部交流方式是集中众智的有效方式,这也是项目管理的内在要求。一个项目需要更快、更好、更强的发展下去,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而高效发挥团队精神,更需要项目内部成员实现有效的沟通。项目在经营管理和日常事务中,由于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常常会遇到一些磨擦、矛盾、冲突和误解,这将影响到项目运转,甚至导致项目“死亡”。因此,加强项目成员内部的有效沟通,发挥团队和管理的最佳效能,才是企业未来更好的争取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3.3建立科学的知识传输流程

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将各种言传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融合到一起,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有效流通呢?众所周知,现在的项目运行都有一个固定的流程,而流程的各个环节十分繁琐,如果没有得到科学设计将会导致知识的不同层次之间流通十分困难。因此,在项目成立之初建立科学的知识传输流程,使各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能够充分得到发挥是十分必要的。

4结语

总之,知识管理就是要将所有可能作用于项目运转的知识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管理,以实现更高的效益。知识管理包括言传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两个方面,在项目中进行知识管理需要依靠项目知识管理平台,营造良好的项目内部交流方式,建立科学的知识传输流程等等。

作者:陈丹丹 单位: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

参考文献:

篇2

1、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不同的企业家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施乐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长PaulA·Allair说,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的,以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应用知识;第二,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第三,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第四,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第五,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第六,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2、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总体说来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不少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本管理和利用知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但是信息管理并不强调这一点。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管理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那么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知识不进行充分的交流,就无法使其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实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知识的难度。为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归属时,应该从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考虑,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2〕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篇3

蒋春宇现在最关心的是企业的“软实力”,他让办公室主任通知决策委员会的成员:主管销售的副总裁陈大明、负责运营的副总裁王成功、分管财务的副总裁魏然及准CIO毛伟生在集团会议室开会。

“常委”们走进会议室就看见一张表格。蒋春宇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所要和大家讨论并要决定的就是订单的管理问题。组织内部为了保障产品订单履行的正常秩序,必须对体系、流程、资源的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周期性或者临时性的改善,这些改善活动往往是以问题方式呈现的,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之为问题订单。它们的处理过程非常有价值,具体的处理方式以及处理的成果都可以作为组织的知识存在,形成组织新的能力。随着转型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新的供应链平台的使用,各种问题会越来越多,以前为了业务的顺畅,只是暂时地消除了一些现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常还会重复发生。另外许多工作不能转化为知识,让更多人借鉴与利用。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蒋春宇非常清楚问题的处理速度直接决定着这个行业供应链平台的竞争力,“软实力”才会是真正的实力。

“表格你们都见到了,我们过去的产品订单的处理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问题订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处理,如何与知识管理相结合,如何构成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们的认识还是相当不足的。下面请大家谈谈这事应该如何处理,怎样操作才能落到供应链平台里。”

王成功打了头炮:“我们是做产品做惯了,干皮革行业也有20多年了,你说的这问题订单是不是有些悬乎,小毛总是弄些新词来忽悠老板……”

陈大明说:“我看问题订单的提法很好,我做销售知道,其实许多时候我们的产品订单交不出去,是问题订单的处理上出了问题,但是这个方面如何高度结构化,能像产品订单那样进行处理就好了。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无底洞,我提议听听伟生的意见。”

毛伟生跑到黑板前讲起来:“如何通过有机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成果转化为组织的能力,其实是一个大课题,国际上许多组织没有彻底完成这项工作,不过我注意到有知识管理专家提出“知识生产管理”的概念,对我们应该有很大启发。“

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 隐形知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对于企业来讲是非常关键的知识,它们往往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具有创造价值,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创新更有赖于他们固有的隐性知识。通常一个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三到五倍之多。如何挖掘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并促进其显性化是知识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企业知识管理亟需解决的瓶颈。

一、隐性知识的定义和分类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隐性知识是和显性知识相对的,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它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

按照隐性知识是否可显性化,可将隐性知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能够文档化的隐性知识,一旦某个经验被员工整理成文字,其他同事就能够阅读学习并快速掌握经验;第二类是较难文档化的隐性知识,或者即使整理成文,其他人员也难以理解和学习,主要是通过人-人的模式实现。

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意义与策略

对于企业而言,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是员工通过经验累积起来的隐性知识,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保护企业知识资产,避免因为员工流失带来的知识流失风险;同时,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加快培养新员工。

对于个人而言,隐性知识显性化能够促进个人成长。虽然个人将隐性知识分享给其他组织成员可能会使自己的工作优势受到威胁,降低个人的专家权,但是整体而言也给个人带来许多优点,例如:可以增加互相学习的机会;可以分享企业的共同利益;可以获得与企业激励系统的回报。

隐性知识要实现由个体到组织、由组织到个人的不断循环与深化,应重点参考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塑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知识共享文化;

——紧密结合业务流程;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

——建立利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高效激励机制。

三、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

(1)组织统一梳理的方式。企业组织对隐性知识进行统一梳理,首先要梳理出隐性知识点,把隐性知识点对应内部可求助的专家,再进一步,就需要组织知识贡献者(知识专家)把隐性知识点显性化。企业可以定期(例如每年)组织隐性知识梳理工作。可以按照职能和项目两种类型梳理隐性知识点。

职能型隐性知识指与企业部门的职能或具体工作直接相关,由承担这些职能的员工掌握的知识。职能型隐性知识梳理的内容一般包括:职能分类分级、隐性知识点内容、现在的知识管理方式、建议的隐性知识管理工具、是否可以文档化、文档化的优先级别、是已经积累的知识还是需求的知识、贡献知识的人员等。

项目型知识梳理方法是以工作任务为基础切入,按照任务的阶段、类别、隐性知识点类型,系统地清点出工作中所有需要的隐性知识。项目型隐性知识梳理内容包括:该工作任务阶段的划分、隐性知识点具体内容、已采用的隐性知识管理工具、还可以采用的管理工具、是否可以文档化、文档化的优先级别、是需求的知识还是已经积累的知识、贡献知识的人员等。

以上两种方式梳理完成后,就要针对优先级比较高,可以文档化的隐性知识点,组织相关贡献者做整理工作,作为内部的最佳实践。

(2)在业务流程中获取的方式。作为第一种形式的补充,企业有必要结合业务流程,制定常态化的规定和机制,促使隐性知识能够不断地从流程中获取、积累和沉淀。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通过工作总结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部门或者项目组定期做的总结、暴露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二是通过问题事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在企业中,经常重复发生类似的问题。如果当该问题事件出现时,把该问题事件和解决方案能及时储存并传播给相关人员,将有效的减少重复发生的机率。

篇5

关键词:高校管理;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一、 知识管理的内涵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指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有效地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的过程。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对高校管理而言,其内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即知识资源管理,它是指对知识的创造、积累、传播与利用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服务、知识资产、知识产权、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就高校的知识管理而言,是指在教育目标的引领下,管理者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和利用学校内部及外部知识,有效发挥学校师生员工的知识潜能,提高学校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知识积聚、知识创新的能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体制、机制与途径,增强知识服务的功能,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对高效管理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二、知识管理在高校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知识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一种新战略选择,虽然十分重要,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往往存在着一些障碍。

(一)由于历史因素,也由于教育行业本身的特殊性,高等学校中大多数人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认识不清;另一方面,在高等院校中,教师和研究人员应居于主导地位。如果像对传统的组织一样来对高校进行管理,将金融资本或实物资本视为核心的投入要素,无疑不利于知识管理的推进。

(二)文化因素。我国的知识分子中存在“文人相轻”的倾向,不少人对于知识共享有着心理上的抵触。在对人才的引进与使用中,还存在妒贤嫉能的现象;在学术领域中,则存在论资排辈、拉关系和评审不公正等现象,均不利于知识的创新与新知识的应用。

(三)在组织方面,管理水平低下。高等学校普遍缺乏有利于推行知识管理的组织、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并且,在学校层面缺乏能够对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承担责任的部门。目前高等学校院系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普遍,各个院系之间的联系和优势的整合,缺乏统一考虑和安排;教职工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互学习的氛围;学校主要依赖于少数人的工作,扼杀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多数人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创新,缺乏师生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导致知识很难共享,而这与知识管理的目的——促进知识共享是相违背的。

(四)就信息基础设施来说,我国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管理平台。当今世界,知识增长、创新的速度愈来愈快,致使知识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必须具备对复杂多变的知识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持续的知识创新能力,而这一切,都要求高校的知识管理体系要具备先进的IT系统,包括各种软件、硬件和网络基础环境。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缺乏健全的知识管理IT系统,导致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适应性差,以至于造成高校工作的低效率和低效益。

(五)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中流程混乱。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的应用过程应该是一个“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四个环节反复良性循环的过程。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个过程没有连贯起来,而且大多数时候,知识应用和知识交流这两个过程都被忽略了。

三、高校知识管理模式构建的对策思考

从高校战略目标出发,针对其现状,我国高等院校要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主要内容是:高校的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由此强调了教学与学生的管理,并积累了有效的经验,但高校同时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支持。知识支持与人才支持虽然具有内在的相融性,但知识支持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此使知识管理成为相对独立的领域,也使之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赋予知识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高校知识管理的职能。这不仅标志着高校管理职能的拓展,同时标志着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

第二,确立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内容是:高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要素,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由此决定高校的发展目标,不仅要以人才支持率来衡量,同时需要追求对社会发展的知识贡献率。知识贡献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这也是高校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世界上许多著名高校之所以始终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其中,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无疑是主要原因,但对社会发展的知识贡献率较高同样是重要的原因。因此,知识管理不仅应当纳入高校发展的目标体系,而且应当形成以知识贡献率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管理目标。

第三,创新知识管理的体制。主要内容包括:形成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知识管理机构,制订知识管理的战略,整合知识管理的资源及职能,尤其要注重于知识管理政策的完善以及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的选择。这不仅标志着高校内部组织结构以及职能分类的相应变化,同时将引导高校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功能整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知识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过程。

第四,创设知识管理的环境。主要内容是:教职工是知识管理的主体,应当使所有教职工都充分认识知识管理的意义,形成知识管理的认同感,增强高校知识管理的社会责任感,确立知识管理的价值取向,实现教学、科研与知识管理的融合。提高知识管理的自觉性及管理的能力,同时基于知识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知识贡献率,扩大高校知识服务、文化引领的功能,由此确立起高校作为社会知识管理中心的地位,从而获取社会的支持。

第五,探索知识管理的策略。主要内容是:在实践的层面上,可以将知识管理分为:一方面是以知识为管理的对象,注重于知识资源的开发,包括知识的获取、整合、创新,这可以称为社会化的知识资源库的建设;另一方面以知识应用为目的,注重于提高管理的知识化水平,即不仅提高管理知识的创新度,同时提高知识在管理中应用的整合性,这可以称之为管理的知识库建设。虽然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是一个有待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但知识资源库与管理知识库的建设,无疑是其重点或基础,或者说是知识管理策略的现实起点。

总而言之,在知识的社会里,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以知识管理这种有效的思想和方法去完成所肩负的续写知识历史的重任、尤其是处于不断生产知识、分配知识以及传承知识的链条中的高等院校。

参考文献:

[1] 陈海宁,刘沫.知识管理:高校管理制度改革选择[J]. 求索. 2004(10)

[2] 赵硕.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知识共享研究[J]. 情报杂志. 2007(06)

篇6

从2006年4月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6名教师和博士生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委托,介入北京16所基础薄弱学校的改进工作。这项工作的总目标是协助学校改进管理和教学,提高学校的素质。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这些学校由于政策环境的原因和学校自身管理上的问题,处于学校发展的困难境地。学生方面,60%是借读的打工子弟,本地生源多数是没有择校门路的学习成绩差、家境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连在小学当过学习小组长的都很少。教师队伍也非常薄弱,经济待遇上的差异和生源差异导致这些学校的优秀教师不断流失。目前,大约20%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40%是近两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其余多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流动的、水平一般的教师,骨干教师特别少。由于连年考试成绩处于较低水平,这些学校的教师成就感很低,对于学生发展的信心严重不足。虽然北京市和相关区县给予这些学校很多帮助,但是各种主客观原因使这些学校多年处于边缘状态:半数以上的学校没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研究课题,很少有教师获得区级公开课的资格和机会。16所学校实际是在三种力量推动下加入北京初中建设工程:行政部门的选择、支持初中工程重点项目学校经费的吸引力。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中前面两个方面占有很大权重。

对于北师大加入建设工程的教师来说,介入这16所学校的改进实际是一种柔性介入。学者介入改进学校工作有刚性和柔性两种基本类型。所谓刚性介入,又有权力介入型和课题介入型两种。前者是学者通过行政任命在学校中担任实职,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可以干预学校的日常工作。这样的介入有指挥权,问题容易落实。如果时间充裕,对一个比较成熟的学者来说,容易获得预期的成果。课题性介入也有一定刚性。参加课题的学校往往有一定基础条件,或者是师资和学生条件比较好。或者有较好的学校发展氛围,管理者的权威比较高;这类学校愿意接受课题任务是因为存在比较强烈的发展需要,希望通过参与课题获得新的发展资本,所以学者设计的课题对于项目学校有一定约束作用。柔性介入的基本特点是非约束性的,在原则目标指导下的具体目标具有弹性,因地制宜,学者对于学校发展的职责是提供咨询,能够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协商、说服和示范。一般来说,柔性介入的成果目标定位是有限的。基础薄弱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长期在困难条件限制下所形成的心理使得他们主动改进的愿望和能力总体上说比较弱,外部来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往往被认为是超越实际条件的“强加”,很难被接受。因此协助这些学校改进必须把握住这些学校的条件特征和群体心理特征,采取适合这些学校特点的方法和策略,才能获得一定效果。

学者对薄弱学校改进所能作出的贡献是以自己的知识向管理者、教师提供咨询和指导,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学校改进结合起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思路。对于薄弱学校的改进来说,知识的咨询不仅仅在于提供改进学校的工具,还在于以知识的应用帮助教师取得些许成绩,提高学校的士气。在缺少权力支撑的情况下,知识成为学者工作的基本武器。所以我们要管好用好这件武器,抓好知识管理。

二、改进学校实践中的知识和知识管理

许多学者深入学校以后常常感到与实践工作者有思维和语言上的差距,存在着在知识的认识和沟通方面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学者知识系统与教师的知识系统有什么差别?什么是改进学校所需要的知识?怎样才能把我们具备的知识与学校改进的实践结合起来?这里需要考虑相关知识的分类问题,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有助于分清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差别。

第一,科学的公共知识和经验性的个别化知识。学者所具备的知识主要是科学的公共知识,这是指专业理论和理论应用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概括了相关领域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们的特点是具有客观的、逻辑的、系统的、大家共同认可的、可以经过科学验证的和能够清晰表达出来的,学术界把它称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这些知识被陈述出来的时候,时常是与具体的环境隔离开来,所以还具有静态的特征。还有另一类知识,它们是未被系统化的、个性化的、经验性的、与具体情境相联系、与当事人的心理和行为相联系的知识。在学校改进中,这类知识多数存在于实践者的头脑中,它们可能是不能表达出来的隐性知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并非只有琐碎的经验知识,但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需要使得他们更加注意那些具有操作性、能够针对性地解决疑难问题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缺乏理论的内核,但是它把理论的精髓规则化,并以解决和回答具体问题的形式出现。具备这类知识的学者是第一线的教师和管理者最欢迎的,因为它们有对于新知识的系统把握,同时对现实到位的分析和解说。

第二,专业知识和综合性知识。专业知识是某个或者某个群体专家所具备的某方面专门知识,比如学科知识、管理知识,德育方面的知识。但是在学校改进工作中,由于实践活动都是整体性的,各种知识是在活动过程中加以应用的,相互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比如德育与教学工作存在很紧密的互动性,管理工作更是与其他方面的工作产生全面的关系。一些教育教学上的问题表面看来是认识的和经验性的问题,但是可能背后存在制度性的障碍。专业性知识如何在实践中派上用场,还需要综合性知识支持对现实情况的判断。在参与学校改进的学者当中,专业知识的载体往往是一个人或者一组具有同质(相同的学科,或者相同的价值取向,或者相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人,而综合性知识的承担者少部分是个人,多数是一组人,也就是说,在改进活动中,综合知识主要是团队集体承担的。

第三,技术性知识和社会过程知识。学者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多关注技术性知识,也就是对于某个领域事物的规律作出的认知结论。但是任何知识和知识的应用都有一个生成和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生动的、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的、具有生命力的。过程性知识就是对于事物发生、冲突、转变、迁移、扩散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性知识。对过程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对于学者参与学校改进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战”意义:其一,从技术程序角度看,学校改进是知识传播和应用的过程,没有对过程复杂性的关注和解析,就不可能设计出操作程序,也就不可能有被教师和管理者接受的改进方案,因为任何理论如果不转化为方案、程序、方法,就没有被执行的可能性。其二,从社会过程的角度看,学校改进充满了利益调整和博弈的因素,它们影响甚至左右着学校改进的进程。缺少对于利益运动过程的了解,单纯从学术角度看学校改进,就很难推动其进展。

以上分析不仅仅区分了学者(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实践工作者)群体在认识方法上的不同,还揭示了他们在行为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和需要的差异。这两种取向很难说谁更优越,他们之间是互补的。但是从

学者介入学校改进的视角来看,更多地要研究自身知识体系的弱点和实践工作者接受知识的特点,加强自身的知识管理。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学校改进的实效。

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为什么要在学校改进中强调学者自身的知识管理呢?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在组织内部促进各个部门和个人创造、掌握知识并实现全局性的分享,从而实现知识的价值提升的活动。对于知识管理的解释有两种角度:一种是从知识本体或者资源的角度出发,关注知识的收集、整理、提取等认识活动。另一种解释在承认知识管理是知识整合过程的同时,更注重这个过程中人的关系的互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于从事学校改造的学者来说,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是知识管理是追随知识运动过程的管理,它是动态的,关注知识运动的每个环节,才能挖掘出知识的全部价值。二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是相关人们协作关系的塑造,只有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与知识的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分享和使用知识。

由此可见,在参与学校改进的活动中,学者对自身知识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起码有两点意义:第一,使自身的知识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切合实际的需要,更实用。第二,将寻找到学者与实践者之间的沟通接点,使得学者的介入更容易被实践者接受。

三、学者对于自身知识的管理

面对实践的挑战,参与学校改进的学者要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应从知识思维方式、知识存储内容结构、知识积累的组织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

1、改造知识思维方式

知识思维方式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时应用知识的思维逻辑,在现实活动的沟通中成为人们之间的对话的基础。这里有三个问题十分重要:一个是对知识的价值选择,即什么类型的知识更重要;另一个问题是提取和应用知识时的背景思考;再有一个问题是知识管理中重视对于人的考虑。

第一个问题涉及抽象性知识与具体性知识哪一个更应该受到重视。如前所说,学者的思维是理性的,偏爱抽象,讲求逻辑,是学者的特点,也是优势。遇到问题他们首先定义概念,然后求证于理论分析,再讨论怎么行动解决问题。而教师和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问题,他们要考虑如何干才能收到实效,所以分析问题首先问怎么办,他们的知识话语系统是实践性的。这并不是说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不要理论,但是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离不开事实作为阐释和证明。学者进入学校改造的环境中去,任务发生了改变,关注知识的焦点也应当适当改变,即向实践需要靠拢,这样才能找到与实践工作者的共同语言。

应用知识的背景考虑问题,是指在将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时必须研究背景因素。学者运用知识的思维目标是尽量追求科学、合理和完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常的取向是在纯洁的时空中为理论知识寻找高贵的“婆家”。这种思维方式经常导致学者的解决方案超脱现实。处于实践一线的教师和管理者的思维是环境制约思维,他们也关注理论,但是一旦进入行动问题,在他们的认识中马上就有环境因素介入:学生的素质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其他目标和因素对于教师行为的约束、受到任务挤压的活动空间,等等,最后才是理论指导。所以学者必须注意,在学校改进中与实践工作者的沟通中,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理论介绍或者方案构思,而是面对实际情况的决策。决策受到条件制约,是梯级式的次优决策思维,范式是:“这么做行不行?如果不行,那我们退一步这么干吧……”所以在学者的理论知识库旁边,一定要建设一个学校环境的知识库,特别要理解教师在各种具体情况下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怎么做才适合教师所处的环境,以及如何做才能帮助教师突破有局限性的环境约束思维,以此为依据决定指导策略。

在学校改进中,专家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运用,还要把运用知识的人也要考虑进来,也就是说既要见物,也要见人。知识的基本载体是人,人的愿望、能力、学识基础乃至性格,都对知识的应用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而人的组织行为学规律也对知识的运动效率和效能发挥着作用。学者面对推进学习改进过程中的障碍经常会说:“这些因素超出我的权限范围,我无能为力了。”实际上,绝对的无能为力情况是极少的。学校改进的一种策略在于:在恰当的时机找到恰当的人,开展合适的项目。所以要关注各种人,各个层面的人,把对于任务的思考与对人的认识结合起来。这需要参与改进的学者对于管理者和教师的实践倾注热情,对于那些有创造能力和激情的教师给予经常的关心,对符合改进目标需要的创新活动给予智力的支持。这些人和事是学校改进的切入点和动力之一,学者的知识必须通过这些人和事才能获得扩展的平台。

2、提升将知识组织成项目活动的组织能力

项目是改进活动的基础,将知识组织成项目才能发挥知识的实际效用,没有项目就没有抓手,也就没有改进的行动。项目的组织不是单向的,不仅仅是学者自上而下的贯彻,也是自下而上的生成。学者要有对实践工作者创新的敏感,能够把握在具体的学校环境中那些可为的切入点。

在我们柔性参与学校改进的实践中,很多时候感到自身的知识更像“豆芽”而不是草根,没有抓住“泥土”成长为一个可以成长的生命体。我们的弱点常常表现为:不能发现学校的需要进而开发出项目;不善于将项目的构想与学校工作的实际条件结合起来,所以项目带有很强的“学究气”而难以被教师接受和执行;不善于与学校各个方面的人员沟通,让他们理解项目,同时也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形成共同行动的认识基础。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弥补。

3、重构和完善学者的知识库

如上所述,学校改进是综合使用各种知识的综合性实践,单一的学术知识远远不够用,要围绕学校改进的需要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有若干分库,包括理论知识分库、管理知识分库、背景知识分库和案例分库。

理论知识分库不仅包括基础理论,还必须包括技术理论,后者是实现基础理论的组织和程序的理论,包括人们所熟悉的各种“模式”理论。

案例库又可以分为一般案例和条件相似案例,后者对于实践工作者来说,有更强的说服力。

4、形成支持性组织氛围和机制,提取和分享团队成员的经验

学校改进是一种组织行为,学者的行为在其中个体化了,会创造出各自的经验,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需求,需要团队支持。因此在学者团体中的知识分享显得格外重要。

篇7

一个组织里的知识,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组织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相关联的外部的。其中,显性知识是以文字、符号、图形、音频、视频等物理方式承载和表达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那些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难以表达与沟通的知识。1995年,Nonaka等从知识转化角度揭示组织学习的过程,提出SECI,即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合并和内在化,以螺旋形状表达了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之间的互动。在这个模型中,内在知识可以被提取为外在知识,外在知识可以重新吸收为隐性知识。对新闻媒体而言,从内部看,其显性知识包括:报道规范、报道方案、新闻媒资、节目串联单等;隐性知识包括报道经验、专业技能、线索渠道及人脉等。从外部看,其显性知识包括:各类资讯、他媒体报道、公共数据库等;隐性知识包括:智库信息、行业情报、受众调研信息等。新闻媒体所包含的知识非常丰富、复杂,利用好这些知识,对于提升新闻报道品质,是非常关键的。

二、新闻媒体知识管理现状

目前,国外媒体的知识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关键技能的沉淀、分享上,如BBC、美联社、路透社等各大媒体都有编辑手册;BBC有一个知识门户——网络新闻学院,分享新闻核心技能及最佳实践、提供关于安全方面、专业领域、法律和种族问题、报道风格指南等方面的指导。而纵观国内新闻媒体情况,目前来看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缺乏高层支持和制度保障

我国新闻媒体的管理者,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新闻节目的采编播上,工作的着眼点往往在那些直接能显现于屏幕效果的措施,而几乎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管理员工大脑里的知识、帮助员工共享和创新知识。另一个方面,新闻被认为是“正在发生的历史”,一旦播完,即成为历史,每一天的工作都求新、求变,过去已形成的知识,很容易被认为过时而没价值。因此,新闻媒体的高层往往不重视知识管理,所以很少投入较多人力物力推动知识管理制度建设,包括确立企业的知识资产、制定员工激励机制,重视并鼓励员工积极共享和学习知识等。

(二)缺乏文化支持

在新闻媒体的传统行为定势中,采编人员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拥有别人没有的知识、资源上,这种文化现象成为媒体知识共享的障碍。所以,新闻媒体经常出现某报道领域的首席记者跳槽后,他所拥有的报道经验、人脉资源等都将被带走的情况,新闻媒体不得不重新培养新人,造成巨大浪费。知识管理首先需要帮助员工破除传统独占观念,加强协作和学习,在组织里倡导分享的文化。

(三)缺少技术支撑

知识管理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需要有专门的,或者嵌入业务流程协同运行的知识管理系统平台。例如,文件管理系统、搜索引擎、情报系统、专家系统、知识库等技术工具,而目前新闻媒体的技术,主要服务于新闻采编播的制播系统和各渠道发稿系统,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撑基本是空白。

三、新闻媒体知识管理策略

新闻媒体要做好知识管理,需要系统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包括战略系统、运行系统、支撑系统。其中,战略系统包括明确新闻媒体知识资产概念、创建鼓励知识分享与创新的文化氛围、指定媒体高管及专门部门负责知识管理;运行系统包括描绘媒体知识地图、明确知识库建设机制、建立知识应用机制;支撑系统包括软件支持、硬件支持。具体而言:

(一)明确知识资产概念、营造分享文化

做好知识管理,领导重视是首要前提,需要把新闻媒体的知识视为一种资产来管理,并在媒体里营造一种知识是有价值、受尊重的、分享行为被鼓励、被倡导的文化,并对重要知识分享给予奖励。新闻媒体最重要的资产就是新闻媒资,现在将新闻媒资运行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的媒体资源库,该媒资库面向全球提供新闻资源。例如,2009年世博会时,上海文广集团、央视制作的许多有关世博会的纪录片、专题片,所用到的有关世博会历史的资料画面,是从该ITV媒资库中以昂贵的价格购买的。另一个例子是专业财经媒体——财新,通过充分挖掘知识资产,将财经报道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沉淀,形成系列课程,由财新总编辑、资深编辑、记者授课,面向内部员工培训,同时面向其他媒体开设收费课程,产生商业利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媒体品牌。其课程内容包括:新闻价值判断、新闻编辑中的选择与把关、公共政策报道、法治调查报道、产经和公司新闻案例、资本市场报道、调查报道、专栏策划与财经评论、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等。

(二)指定高管及专门部门负责知识管理

鉴于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必须有媒体高层领导亲自抓,同时,必须有专门部门、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例如,麦肯锡这样的知识密集型公司,一般都设立了知识管理总监;一些广告设计公司如合众传播,也有知识管理中心,有专员负责维护设计资料图库、案例图、日志库等,供公司内不同岗位的人员使用。同样,新闻媒体要进行知识管理,也应该有专门分管的高层领导以及负责落实具体工作的专员。

(三)创建新闻媒体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用于描绘知识分布状况,是反映一个组织内外部知识资源状况的导航图,它能告诉人们到哪里去找需要的知识,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人们找到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新闻媒体在描绘其知识地图的过程,实际是梳理其有哪些知识、以什么形式存在、在哪儿、谁知道、如何获取、如何应用的过程。

(四)明确知识库建设机制

明确了知识资产后,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建设知识库,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分享、转化、更新,保持知识库中知识资产的实用价值。其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库建设的一个关键内容。例如,新闻媒体对长期形成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节目采访拍摄及制作技巧等进行梳理总结、沉淀,形成工作手册,供员工日常工作及新入职编辑记者学习参考。对于一些像出镜报道、灾难报道、危机环境报道等特殊任务,或首席记者等关键岗位,则可以通过梳理其技能要求,工作技巧,形成资格认证依据,并将其策划文案、工作经验、工作记录和关系资源都予以整理、保留,实现人走技能不走。常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包括:案例分析、资深编辑记者讲故事、各种急难险重报道后的经验总结,以及头脑风暴等。另外,设立知识中间人也是知识库建设的一个可以尝试的分包方法,指定媒体内的某些人负责某一特别领域的知识维护与资源分享。有些媒体设立了研发团队、创新中心,专门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一流媒体的最新创新经验,并形成调研报告供全员参考,就是一种知识中介。当然,知识中介也可以是个人、某工作领域的首席、带头人。例如,首席摄影师、首席特效师、首席化妆师、资深内训师、案例库维护负责人、调研员等,除了本职工作外,将整理分享本领域最新知识作为常态工作。建设知识库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知识的清理及结构化。例如,媒体都有媒资库,但是如果不能做好强大的索引系统,不能按照主题分门别类予以梳理,形成专题资料,抑或不能根据最新报道需求提供针对性检索,恐怕其作为知识资产的价值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闻媒体非常有必要设立各分类报道媒资库,如时政报道资料库、体育报道资料库、科学家资料库等,另外,整理出案例库、佳片库、通过与技术公司或数据库公司合作,建立新闻选题库,并联通专业信息数据库、知识门户等,也非常有价值。

(五)建立知识应用机制

知识管理最终目标是知识应用,实现知识与岗位、人员、工作任务的匹配。也就是,每个岗位、报道任务需要什么知识、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梳理出每个岗位的胜任力技能要素以及相对应的分类知识库、知识地图,是绩效管理的基本前提。例如,策划人员知识库、财经记者知识库、后期编辑知识库等。这些分类知识是各岗位学习、培训、日常工作参考的依据,方便编辑记者随时从知识库中查询调用。此外,知识的价值依赖于知识库内容的更新程度、针对性。因此,知识中介以及知识管理专员的作用十分关键,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责任心,不断积累、整理、更新知识库中的内容。同时,新闻媒体对于各岗位查询调用知识库内容的频率,以及在工作中的实际使用效果,也应该有量化评价、及时反馈。例如,新闻媒体对于佳片库、案例库中被查询、调用最多的节目或案例的提供者(知识中介、知识管理专员),应该有一定鼓励措施。

(六)基础设施建设

篇8

1 高校档案管理的概述

档案是历史进行社会活动的产物,档案保存的形式多种多样,记载方式也形式各异。高校档案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承载着优良的校史文化,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收集、整理、研究、编辑、保管和服等内容,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侧重收集、研究、利用三个方面,紧跟时展变化。高校档案管理主要是对校园历史事件、人物、文化、思想进行档案管理,其中的资源信息为高校发展实践工作提供指导,与高校发展建设密不可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 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依然延续传统档案管理方式

高校依然延续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管理工作的局限性越来越大,管理方式仍然以纸质记载为主,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下科学的管理技术。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大量的相关人员参与收集、整体、编辑、研究的管理工作中,造成了严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占用教育工作者的大量时间,高校教育系统十分庞大,档案资料信息来源范围大,传统的管理方式以及无法适应这一庞大的教育系统。在档案后期的利用阶段,使用人员往往都是到档案室进行借阅,档案资料繁多,用户会浪费大量时间去寻找,无法及时地满足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需求,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极易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档案管理以纸质为主,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占据档案室大量空间,运送、排序、陈列等过程十分繁琐,造成了严重资源负担,严重阻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纸质档案十分不利于保存,无法抗拒外界的影响因素,遇到如水患、火灾、偷盗时极易造成档案的损失。

2.2 管理意识薄弱,开发利用工作落后

高校档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学校教学、科研、党政的建设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管理人员意识淡薄的现象,工作人员对资料信息系统归纳意识薄弱,极易造成档案材料缺失、信息数据统计失准。与此同时,高校上层领导忽略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人数较少,管理工作人员懈怠,档案管理创新性不强,无法跟随时展变化,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开发利用较其他教育基础业务相比也十分落后,甚至有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一直处在“休眠”状态,很少对外开放,对档案重要性的教育工作不足,无法提高高校老师、学生、其他人员的认识,根本没有发挥档案参考价值和育人价值,档案开放利用十分落后。

2.3 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和稳定性

高校档案管理是一项科学、系统、专业的工作,需要大量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但是,目前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足,无法将档案管理工作提到工作章程上来,致使大多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而且现有的管理工作人员文化素养、道德思想、专业水平存在问题,无法将档案进行合理地分类,忽略校史资源信息的多样性,导致档案缺乏完整性、规范性、系统性,因此档案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进行。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稳定性,人员流动性大,高校往往都是临时选用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构成比较复杂,而且在其他教育基础业务增加时,会抽调档案管理人员,部分高校甚至存在只由辅导员兼任,辅导员管理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繁重,无法顾及档案管理工作,而且相应的档案管理专业技能不足,严重影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2.4 档案管理软硬件条件不足

近几年,网络信息技术虽然被应用到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但是高校档案管理却严重缺乏专业设备,严重阻碍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高校档案管理所应用到的信息技术无法跟随现代高新技术的更新发展,依然存在很大落差,档案管理的计算机软件落后与硬件设备,这些硬件设备虽然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但是大部分档案管理工作者缺乏使用技能,极易造成档案资源信息的浪费。

3 强化高校档案管理的策略

3.1 转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有效利用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探索新型的管理模式,高校立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展望时展变化的形式,分析新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将要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并与社会发展相接轨,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强化档案管理工作,以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传统档案管理将重点单一放在对“物”的管理上,而忽略对“人”的管理重要性,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敬业精神。与此同时,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要紧随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转变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但不要忽略纸质档案的重要性,纸质档案的一些优点是无法替代的,对于校史上的一些实物和真人真事要有效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和利用,不仅促进校园教育事业发展,而且强化了校园的外部影响力。

3.2 构建专业档案管理团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不断提高管理的专业水平、文化修养、信息服务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等,有效利用信息知识管理,将信息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以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和教职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高校定期开展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以提高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为首要任务,在进行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培养,确保档案管理人员“以德为本”开展档案管理工作,高校在对档案管理人员前期选用阶段,对即将任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严格把关,缺乏相关人员持证上岗,高校切勿随意选调档案管理人员,强化专业档案管理团队建设。

3.3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

高校领导与档案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增强适应时展的意识。高校可以建立相档案管理奖励制度,对于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较高的管理者,给予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调动所有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意识,有效地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6]。此外,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创新,加强对档案管理的开放,使教学档案更加真实、可靠,这能够为创新提供源泉与基础,作为档案管理者来说,应该注重对当前教学科研工作的关注,挖掘有价值的资料内容,对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管理,从而有助于知识时代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需要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加快知识经济时代下档案现代化进程,科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使用电子文件存储档案资源信息,建立档案网络信息数据库,以促进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而言之,高校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遇到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结合学校档案管理的实际现状,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转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技能和修养,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设施,创新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确保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进行,为高校自身的教育事业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篇9

(一)用工不规范,工人流动性大。部分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意识不强,施工期较短的工人合同签订率低,外来务工人员施工结束后回乡导致联系不上,发生欠薪案件时取证困难。

(二)施工单位发放农民工工资未通过银行,仍采用现金支付,个别施工单位工资发放未直接发放到本人,而是通过班组长。

(三)案件处理难度大,违法分包等案件认定困难。对恶意讨薪人员、欠薪企业缺乏震慑作用。没有形成有效的处罚机制。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我单位将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检查力度,督促其进行分账管理及实名制管理。通过我局内部多科室联动,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力度,通过摸排对存在欠薪隐患的用人单位进行约谈。

(二)加强宣传,提高工人的维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维权意识。增强企业守法经营、依法用工的观念。

篇10

一、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目前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尤其是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包与“隐性转包”现象,层层“转包”导致了工程施工的监理工作难以展开,这时候工程监理就形同虚设,导致工程质量没有保证,出现了一些“豆腐渣”工程。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是不允许分包和转包的,这种乱象在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普遍存在。另外,中小型水利工程在投资上缺乏,一般的情况下是自筹资金,因此费用比较紧张,与现代自动化的生产相矛盾。由于资金的不足,在生产上更多地采用旧设备、落后的检测手段,甚至有的情况下仍然要靠个人的经验与判断,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的质量。而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赶进度,对其中的一些工艺重视不够,不能满足施工的工艺要求,例如混凝土面的凝固时间不足、混凝土水平施工缝面不设键槽、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等现象时有发生,也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质量。

二、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质量管理是关键

实际上,不仅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在任何工程的建设中质量管理都是重中之重,都对工程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以质量为中心,将效益贯穿于管理活动中,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也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施工企业在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明确质量管理细则,并在此基础上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预先控制,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才能有质量保证。

1、施工前的质量管理

说到质量管理,有这么一句话,百年大计,质量为本,这是我们在进行质量管理时经常用到的一句话,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因此,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一定要熟悉和了解所负责的工程特点、技术要求、设计意图、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要从熟练掌握工程质量的技术依据出发,严格考查施工企业的技术资质。要对施工中所用到的原材料、辅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审查,一定要从原料上确保符合施工的要求;对承包单位提出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进行审查;开工之前必须向施工人员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技术交底;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使建设的质量在可控的范围内,以确保施工前的质量管理到位。

2、施工过程中管理

施工前的质量管理是对工程的施工进行的一个预控制,我们要本着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思想去工作。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是最直接的、最基本的管理,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根据施工的进度要求,对施工的具体情况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管理图表,并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做到出了质量事故有了负责,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改进。

3、施工后的质量管理

施工后的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在质量的竣工验收上,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工程一定不能交付使用,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对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并对提交的竣工资料进行审核,以确保后期的质量管理。

三、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1、主体工程不能分包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审查分包的资质,不允许多次分包。并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的工艺要求进行,要在设计时采取预先控制质量问题的措施,将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防在施工中发生质量问题。

2、健全质量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