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所指尿床是在睡眠状态中,由于各种原因,当事人排出尿液在床上。在住院的精神病人中,尿床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另一方面重视不够。容易发生并发症,延长康复时间,甚至贻误病情。因此,观察病人尿床原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对25例精神病人尿床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供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
2000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人中尿床有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2岁;未婚2例,已婚17例,离异6例;30岁以下8例,30岁以上17例;第1次住院者6例,2次以上者19例。疾病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16例,抑郁症4例,酒精性精神障碍2例,癫痫性精神障碍 1例,躁狂症2例。主要服用利培酮、氯氮平、氯丙嗪、碳酸锂、舒必利、丙戊酸钠、舒思等药物。
2 尿床原因分析
2.1 意志力减退 长期生活懒散,不愿自理。
2.2 精神症状原因 言行乱,不知自理,明明尿床了,证据在面前还不承认。
2.3 精神药物原因 主观上不愿尿床,由于睡得太沉,不知不觉中尿床了,醒了很不好意思。
2.4 躯体疾病原因 由于精神病人主述不明,合并躯体疾病如: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等未及时发现,出现尿床的临床表现。
3 护理措施
3.1 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尿床 精神病人大多由于无自知力,疾病知识缺乏,担心工作人员责怪等原因,而不会主动告诉工作人员自己尿床了,甚至有意欺瞒。因此,护士要高度警惕,仔细观察病人床铺、穿在病人身上的裤子等有无异常,尤其每天早上、下午做临床护理时,发现湿床及时找寻原因,个别病人将自己弄湿的床铺与空床对调,或干脆自行转床,以达到不被人发现的目的,护士要仔细询问同室病友或病情较好的病人,及早发现尿床病人。
篇2
【关键词】 自我;本我;超我;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65-01
精神分裂是精神病患者之中的一种常见病,其中男女的发病几率几乎相同。根据研究表明,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总共有三种,一为生理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状产生大脑皮质慢性催眠基础上,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抑制过程可能导致不同的精神症状,当抑制情况波及皮下情感反射弧时,则出现情感淡漠和迟钝。二是免疫学假说,认为精神分裂是某种异常的免疫反应。三是心理学发病机制,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精神分裂是“力比多”(libido)退缩到依附自我的地步而使外界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产生移情。[1]
在第三种心理学发病机制中,所谓的“力比多”(libido)的中文含义为人的天生欲望,即人的本性。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理论,人的身体之内存在着三种意识控制力量。一为“id”,即本我,其实在某种意思上而言就等同于“力比多”。二为“ego”,即本我,意思为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状态。最后一种力量叫做“superego”,即超我,表现为外界的约束,比如社会习俗,法律道德标准等等。弗洛依德认为只有本我和超我的力量在一个此消彼长的相互制衡过程中,一个人才能表现出正常的自我。而如果本我和超我之间任何一种力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话,都会导致一个人的自我失调。[2]如果精神分裂是因为个人的“力比多”退缩到依附自我的程度而造成的疾病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根据以上的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个体中本我的力量压制了超我的力量而表现出的心理失衡。
而在女性患者的身上,这种心理学发病机制显得尤为明显。在西方文化中,《圣经》中记载了上帝造人的故事,女性作为男性的一根肋骨的化生,从最开始就处于屈从于男性的附属地位。而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明朝之后盛行的“程朱理学”,更是把妇女的地位降低到了社会的底层,出现了诸如“三从四德”等苛刻的女性必须遵守的道德及社会规则。如果把这些外界的文化及社会约束看做是“超我”力量的话,女性出现精神分裂症状完全可以说是由于自身“超我”力量长期过度压抑“本我”而最终导致的“本我”力量的大反弹。而女精神分裂病人的初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少言寡欲,远离社会,沉浸于自我的世界和幻想之中,而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异样的狂悲或狂喜,具有对外界强烈的破坏欲。如果把语言和社会等因素视作是“超我”力量的话,女精神分裂病患的发病完全可以视作是过度压抑的“本我”力量对“超我”力量的病态逃避和反抗。
针对女精神病患的发病机理和特点,临床心理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女性精神分裂的康复性心理护理中,应该设法取得病人相关病史及生活式。有研究表明,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可以归于儿童或幼儿时期的不良事件或反复精神刺激。成人如果只表达儿童的情感或长期沉浸于儿童或幼儿时的反复创伤,就会表现为幼稚,无知,紊乱,失去现实的表达和认知能力,这是精神分裂的症状表现[3],也可以视作是对“超我”力量的逃避行为。因此在提供临床心理护理的过程之中,首先应该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家庭史,以期可以找出导致病人幼年时心理创伤的来源。而女患者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心理条件的限制,在童年时期遭受虐待或者接受来自于外界威胁的可能性要大于男性患者。例如四川省空分厂职工医院在1995年7月的一份精神病案例中,发病女患者30岁,因外界一般程度不良刺激而造成精神分裂。后来经调查,该患者幼年时期曾因为家庭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而经常目睹父母吵架及厮打。因此在提供临床心理护理时,除了针对应激性事件提供心理护理辅导之外,还应该详细地了解导致病人发病的深层次原因,以建立符合病人自身特点的心理护理方案。
其次,在对精神分裂女病患的护理中,应做到多沟通和交流。语言在现代西方文论中被认为是“超我”力量的体现[2],患者能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和交流,也是其“本我”和“超我”力量回归平衡的表现之一。护理人员一般为女性,因此在护理女性精神分裂患者时拥有一些比男性医务工作者更大的优势。较之男性精神病患而言,女性精神病患可能遇到的需要应对的心理问题更多。因为在中国社会,女性生育和养育子女的任务普遍多于男性,而在就业问题上,女性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女性精神分裂病患在康复期可能会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及婚恋生育等问题表示出担忧或不良情绪。另外,女性在特殊生理周期也会因为身体内分泌的变化和身体不适而表现出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心理护理工作中,应该随时密切观察病人出现的不良征兆,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在婚恋生育及养育自己子女的情况上表现出担心的患者,要通过关心,疏导,安稳及分析,使其了解关于精神分裂的相关知识,预防复发和护理治疗重点,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其日后能够正常承担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自己今后的就业和生存问题表现出担心的患者,护士应该以自己的职业经历来向患者表明女性职业的优势所在,并依据可靠的相关资料,让患者了解自己康复出院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对于因心理性周期而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除了相应的言语疏导措施之外,还可以向医师说明,在其指导下使用一些可以缓解患者生理期不适的药物。另外在言语交流时,应尽量使用鼓励,安慰及治疗型语言,尽量杜绝指令型语言,还可以用一些轻微的身体接触,例如轻拍病人肩膀表示鼓励或安慰,以此来逐渐减轻病员对外界的过度防御和抵触心理。
最后,还可以在病情程度许可的情况下开展一些工娱疗活动。可以组织科室中的病员在病情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诸如羽毛球,乒乓球,象棋,围棋等常见的体育活动。在参与的同时,可以给予自己的病员相应的心理指导,使其能逐步重新建立起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其回归社会打下基础。例如2000年四川省空分厂职工医院的跨年活动中,该院组织其精神科的女病人成立时装表演小组,由该院护士和女病员共同参与参加表演服装的设计、面料选取及彩排表演等活动,最后表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整个组织和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无疑增加了女病患和外界社会以及病员之间的交流,有益于女性病员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重拾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大大地推进了患者的康复进程。
总之,精神分裂型患者尤其是女性精神分裂患者在致病机理上不同于其他的精神病种,护理人员在执行常规精神病心理护理措施的同时应该注意有的放矢,针对其特点提供有效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俊青“浅谈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中外妇儿健康,2011年8月第19卷第8期
篇3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人出走高危人群干预措施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91-03
精神障碍病人由于发病期间缺乏自知力,个别病人对住院不安心出现出走行为,出走行为指病人在住院期间未经医生批准,擅自离开医院的行为[1]。由于病人自我防护能力下降,出走可能给病人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为此,笔者在2008年开展了《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7月~2011年6月对在我院住院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且属于出走行为高危人群的精神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其效果,以不断修订和完善该护理干预措施,对进一步减少精神病人出走行为的发生。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8年7月~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属于出走高危人群的精神病人。
1.2 方法
1.2.1 列出高危病人:①住院之前有外出乱跑病史者。②入院之后有出走倾向。③曾有住院期间出走行为者。
1.2.2 制定干预措施:①加强安全教育。经常督促护理人员应加强工作责任性,避免疏忽大意。②严密病情观察。对出走企图强烈的病人不宜带出病区活动,应安置在Ⅰ级病室专人监护。③强化交接制度。对高危病人,坚持床前交接,除配合病区医生给予积极的药物治疗,并予以适当的护理保护措施。④平时要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如娱乐活动等,以转移病人的出走意念,病人进出病区时,必须清点病人数,护送病人外出作检查时须在工作人员视野内,密切注意病人动向。加强与病人间的交流沟通,了解和掌握病人的思想动态,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⑤采取心理等联合干预措施。定期组织病人开展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和认知治疗,根据病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辅导。对极高危病人,可以联合医生、周围病人和病人家属,加强安全监护。⑥对由于社会心理因素而不承认自己有病,不安心住院的病人,在心理疏导的同时,要多与相关单位和政府部门联系,帮助他们减轻今后生活顾虑,消除自卑心理。⑦其他针对性措施。注:干预前数据为课题《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发生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统计所得资料。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479例住院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出走的病人共13例,占住院病人数的2.71%,与加强干预前(31.56%)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其中男性9例,占男性病人数的3.35%,女性4例,占女性病人数的1.90%,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13例出走病人中9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2.2出走行为造成的后果
13例出走事件中,3例出走成功,事后有工作人员找回或由家属协助送回。占住院病人总数的0.63%,与干预前(0.72%)比较略有下降,但经统计差异并不显著(P>0.05)。
2.3 出走行为与年龄
发生出走行为13例病人,年龄为22~67岁,平均年龄为(39.38±14.65)岁,低于住院精神病人的平均年龄(40.11±13.58)岁,(P>0.05)。其中男性为(40.89±12.50)岁,女性(45.75±20.87)岁,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
表1出走行为发生比例与年龄段的关系
年龄段(岁)≤20 21~30 31~40 41~50 51~60 ≥61 合计
住院病人数18 124 13196 6347 479
(N=479例)
出走行为病人数0 4 3 32 113
(N=13例)
比例( %)0 3.23 2.293.13 3.17 2.132.71
表1显示,出走行为发生比例以21~30岁年龄组为最高,其次为51~60岁年龄组。
2.4 出走行为与入院天数
表2出走行为的发生与入院天数的比较(N=13)
入院天数 ≤7天 8~30天>30天
发生意外事件例数 92 2
比例(%) 69.23 15.3815.38
表2显示,出走行为的69.23%发生在入院一周之内,比较干预前79.78%(71/89)有下降,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84.61%发生在入院后一个月之内,与干预前94.38%(84/89)比较有下降,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2.5 出走行为与时段的关系
表3出走行为的发生与时段的关系(N=13)
时段(点) 00:00~08:00 08:00~16:00 16:00~24:00
意外事件
发生例数36 4
比例(%)23.0746.1530.77
表3显示,出走行为的46.15%发生在白天,比较干预前55.06 %(49/89)略有下降,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2.6 出走行为与住院次数的关系
表4出走行为与住院次数的关系
住院次数(次) 例数(N=13) %
首次646.15
2~5538.46
>5 215.38
表4显示,出走行为的46.15%发生于首次住院者,与干预前65.17%(58/89)比较有下降,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从资料显示:479例住院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出走的病人共13例,占住院病人数的2.71%,与加强干预前的6.41%比较,有差异(P<0.05);占意外事件的16.15%,与干预前的31.56%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资料还显示:69.23%(9/13)的出走病人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与饶晓翠等报告的精神分裂症占84.20%[3]及张俊菊等报告的精神分裂症占84.00%的结果接近[4]。这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病人受妄想支配有关。
综上所述,三年来,我们对住院精神病人出走行为高危病人加强干预措施之后,住院精神病人出走行为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说明我们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有一定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工作中更要提高认识,足够重视,及时总结教训,积极积累经验,不断加强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出走行为的发生,切记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始终坚信“防患于未然”更胜于“亡羊补牢”。
参考文献
[1] 曹新妹.精神科护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8.
[2] 沈渔村.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51~752.
篇4
【关键词】 精神病人;自杀;防范
【中图分类号】 R39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55-01
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因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 1】。有资料显示,精神病人自杀死亡率达 6.0%【 2】。因此,分析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医疗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 8月~2009年 8月在我院住院发生自杀行为,均符合 CCMD3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51例,女性 32例;精神分裂症 53例,抑郁症 21例,其他 9例;年龄 18~65岁,平均年龄 41.5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17例,中学 36例,小学 28例,文盲 2例,其中自杀未遂 75例,自杀死亡 8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对发生自杀行为的方式进行分析。(见表 1)
2 结果
2.1自杀行为撞墙最多 以男性病人常见,占自杀行为的 42%,该行为具有突发性,时间多发生在白天。
2.2 自杀行为中自缢也多 占自杀行为的 24%,死亡率高,该行为多为有计划的活动,时间多发生在夜间,工作人员少,精力不足时。
2.3溺水 3例,均为病人逃出院外,跳河所致, 2例死亡。
2.4跳楼 2例, 1例冲破治疗室防护网坠楼导致重伤,另 1例为外出活动跳楼导致死亡。
3 讨论
在精神科,自杀是最危险的症状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将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本研究发现,男性自杀行为高于女性,而且以撞墙最为常见。自缢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数的 62.5%,时间 85%发生于夜间。自杀原因以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致最多,其次为焦虑、抑郁等情感,恢复期病人缺少家庭、社会的支持以及药物副反应等都可导致自杀行为。如何防范精神病人自杀,提高护理质量,是我们精神科一项重要任务。
4 防范措施
4.1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 热爱本职工作教育,树立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观念。
4.2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主动去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4.3 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的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刚入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使其掌握各种疾病的特点、发展规律、护理要点及自杀发生的规律,识别自杀的前驱表现,并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4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入院、外出返院、探视时危险物品的收检,严禁刀、剪、绳索、打火机、药品等危险品带入病区。
4.5 做好心理护理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自杀前有一些先兆表现,如情绪低落、行为孤僻、少言少动、进食少、失眠等表现。在工作中要仔细观察,多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才能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4.6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药物副反应,导致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4.7 动员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长期反复多次住院病人,缺少家庭的关心,受到社会的歧视,我们要动员家人及朋友来探视,特别是节假日,给予病人鼓励,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5
近年来,我市各种安全隐患和责任事故时有发生,以精神病人为主体的肇事肇祸问题也有所增多,尤其是乡一散居疑似精神病人杀死8名居民事件发生,给我市社会和谐稳定工作造成恶劣影响。为加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预防和管控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是加快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是全面落实省十次党代会和市六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一年,确保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安全稳定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切实提高对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问题的认识,对有肇事肇祸苗头和倾向的精神病人要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不出一起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问题。要建立健全精神病人应急处理领导协调组织机构,强力推进工作开展,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为建设和谐提供有力支持。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和安全工作应急管理预案,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工作落实。各级政府是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问题的领导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精神病人安全管理工作;各级民政部门是“三无”精神病人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对收养收治精神病人的日常监管工作;各级公安部门是精神病人安全管理工作的行政执法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肇事肇祸问题的调查取证和刑事处理工作;街道(乡镇)、社区(村委会)协助当地派出所加强对社会精神病人监管,负责本区域内精神病人的行为管控;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是精神病人的直接看护人,负责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行为看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密切配合,确保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问题的应急处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三、突出重点,搞好排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精神病人监管,成立联合整治排查机构,共同实施对精神病人的排查整治。对不属于民政管理的精神病人和疑似精神病人,由各地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村委会)协助公安部门进行摸底排查,掌握情况;对属于民政管理的精神病人和疑似精神病人,由当地民政部门直接送至市精神病院诊断确定,及时进行救治,排除各种危险隐患。要通过排查整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该诊断确定的立即诊断确定,该救治治疗的立即救治治疗,确保不出现大的问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地要将“防自杀和自残、防杀人和伤人、防摔伤、防出走、防触电、防失火、防盗窃、防食物中毒、防煤气爆炸”等作为预防重点,要将有“杀人放火、自杀自残、殴打他人、酗酒滋事”等前科或倾向的精神病人作为排点,同时搞好核准、诊断、评估工作。对排查中有肇事肇祸情形的精神病人要逐人建立信息档案,并逐人落实管理责任。对排查中本地能自行处理的,按规定要求做好防范措施。对排查中发现有严重倾向和问题的要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有关情况。
四、强化措施,狠抓管控
一是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预防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消防知识普及等安全教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重点部位落实到人,随时检查,对不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是加强住院病人管理。各地精神病院要认真执行三级查房制度,为患者制定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实行分级护理,对重点病人(一级护理),实行24小时全程监控;对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保证30分钟巡视一遍。发现问题,随时报告主治医生给予及时有效的医疗措施,杜绝不安全隐患的苗头。对出院患者建议家属加强对患者监护,定期带患者来院复查。同时建立精神病人就诊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将有关信息向公安等部门以及基层组织通报,便于全社会共同做好防控工作。
篇6
[关键词]精神病人心理行为护理1.心理行为护理的概念:
心理行为护理是通过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相互交往、心理沟通,护理人员用语言、表情、态度、行为等影响进而改变病人的认识、情绪、态度和病态行为的变化。从而减轻和消除异常精神活动,达到康复的目的。
2.精神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
2.1 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拒绝治疗。这是精神病人的主要心理特点。病人住院多由家属或单位强迫或哄骗来院,进院后往往大吵大闹,对工作人员不信任,敌视医护人员,拒绝接受治疗。
2.2 拒食及服药。有的病人受幻觉支配,认为食物里或输液瓶中有毒,拒绝饮食及服药。
2.3 兴奋及冲动行为。精神病人在急性期多受幻觉及妄想的影响,认为周围有人骂他、害他而激奋或把对方当仇人等。
2.4 逃跑与自杀的病态行为。逃跑多因不承认有病,拒绝住院。也有想家心切或对医院环境不适应,感到受约束和恐惧等。窥测时机逃离医院。自杀病人多抑郁,受罪恶妄想支配,以自杀来解脱及赎罪。
2.5 恢复期病人的自卑心理行为。怕被人瞧不起,担心工作、学习、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等。
3.精神病人的心理行为护理:
3.1 心理行为护理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要有护士长组织,责任护士执行。按照护理原则,除作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外,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病情进行不同的心理行为护理。
3.2 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
3.2.1 不管精神病人的年龄大小,病情轻重,衣着脏净,医护人员都要把他们当作人和一个病人来接待,使患者感到医院是个安全和温暖的地方。
3.2.2 针对精神病人失去理智,作出异常幼稚、愚蠢、可笑等怪异动作。护理人员决不能嘲笑、讽刺和愚弄病人而要像对待其他各科病人一样爱护尊重病人的人格。对新病人入院要主动打招呼,亲切接待,及时介绍病房环境、生活制度等,对病人态度诚恳,认真严肃,说话和气,语言肯定。使病人减轻疑虑,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3.3 树立格守慎独的信念
由于患者精神活动异常,大多不能正确反应真实病情及客观事物,这就要求护士要牢牢树立格守慎独的信念,按精神科护理原则,自觉、主动、定时、准确地完成治护任务,在任何情况下不得马虎从事。对特殊病人要给予特殊的心理行为护理。
3.3.1 兴奋躁动、毁物冲动的心理行为护理 对这些病人要多巡视、勤观察,让病人时刻都在护士视野内活动。经常与病人交谈,劝病人多克制和放松情绪,引导病人做有益而安全的娱乐活动,转移病人注意力,积极配合治疗。
3.3.2 抑郁、木僵、拒食病人的心理行为护理 在病态作用下,抑郁病人无食欲,护士要鼓励病人按时按量进餐。木僵拒食病人的心理活动,常在非常安静、身无旁人的情况下进餐,因此当班护士可以把备好的食物放在病人的身旁,让其自行进食。
3.3.3 有幻觉、妄想、怀疑食物中有毒的病人心理行为护理这类患者常对周围人不信任,开饭时要先由其他患者先吃,再让他吃,以消除病人的疑虑。对否认有病拒服药的病人要耐心劝解,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他有病,服药时护士要看服到口,咽下观察后再走。以防藏药影响治疗。
3.3.4 逃跑和自杀病人的心理行为护理要分析产生的心理原因,及时与家属沟通,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个体心理护理,探讨病人的心理症结。讲解逃跑的危害性和自杀给亲人带来的痛苦。在重点观察下组织集体娱乐活动,缓解病态情绪。
3.4 恢复期病人的心理行为护理
随着病情好转,自知力开始恢复,患者能认识到自己的疾病,对病愈后的生活常出现新的想法。如:常考虑自己的工作、学习、婚姻、家庭等,往往产生悲观、恐惧、苦恼、忧虑问题,护士要根据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给予不同的心理行为护理。
3.4.1 责任护士要及时对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耐心说服、解释、启发、开导,不断讲解精神疾病常识,让病人掌握治病和防复发要点及出院后学会如何处理各种矛盾,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适应社会环境的决心。
3.4.2 对病人家属进行康复宣教,让家属正确认识防复发的重要性,学会病人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掌握病情及出现心理变化及时与医院联系,为病人的康复共同努力。
篇7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人 康复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精神康复工作越来越受到临床大多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医院内采取各种康复措施,对精神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缓解精神症状,防止功能衰退,还可以改善病人的精神面貌和心境,使其心理与社会功能获得明显进步[1]。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对象选择 入组标准:本文对象为随机抽取能长期接受康复护理和坚持康复训练的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50例均无躯体疾病,符合CCMD-3诊断标准。发病年龄、职业、文化、病程及发病次数情况无显著性。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40.11±10.8岁,平均总病程19.10±8.56岁。
1.2方法 采用IPROS评定量表,按量表的要求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定,等级为5级。
2 措施
2.1改良对精神病患者的组织与管理:对病人实行家庭化管理 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伍正宜教授提出,精神病院应实施家庭化,其重要措施之一即是让男女病人同住一病区,即同一病区收住男女病人,分住男女病室,在病区公共场所可自由交往,适时互访病室,但不能单独于一病室,以免发生意外[2]。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可行的康复治疗措施。
2.2精神康复技能训练
2.2.1工疗情况 针对病人不同病情及特点有计划、有措施地组织病人参加力所能及、形式各异的劳动,通过训练转移病人对病态体验的注意力。病人在有报酬的劳动中享受乐趣,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唤起和恢复病前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大脑活动平衡的建立,使病态行为得到改善,也增强了体质。
2.2.2生活能力 我们协助他们合理、有计划地用钱购物,教导他们饮食量合理,随着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着,学会利用空余时间做对身体等方面有益的事情,提高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心,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使生活趋于合理安排。
2.2.3社交能力 为使病人康复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经常鼓励和培养病人在训练活动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社会活动技能,激励病人对生活、工作、学习及社交活动的信心,进而把个人和社会的要求、责任联系起来,逐渐克服孤独感、自卑感,消除焦虑,从而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2.2.4讲究卫生能力 督促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采用督促、相互检查、评比、奖励等措施,从而提高了病人对卫生的料理能力。 转贴于
2.2.5关心和兴趣 我们在康复训练中积极发挥病人潜在的主观能动作用,活跃病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启发了病人的兴趣,改变了单调枯燥的住院生活,病人关心时事,从而促进了病人的精神康复。
2.3心理康复
2.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全面掌握患者的个性、家庭情况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他们提供周到细致的护理,取得他们的信任,消除其防范心理。向他们讲授一些有关精神疾病的治疗、用药及康复方面的知识,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3.2解除患者的矛盾心理 我们通过电话与患者家庭、单位取得联系,向他们讲述患者疾病的性质、目前的心理状态,介绍复发的早期症状和维持用药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患者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从精神、心理和经济上关心患者,解除患者的矛盾心理,为患者重返社会打好基础。
2.3.3集体心理治疗 联系病人疾病的实际情况、现在的思想状况、治疗方法及出院后的打算,对这些有共性的问题提出讨论并加以分析,尽量尊重患者意见和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协助患者找到残留症状与心理问题之间的联系,改变和避免不利于健康的关系,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对个别患者提出的特殊问题,则反馈给经治医师和责任护士,由他们进行有针对的疏导。
3 结果
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一定时期的康复护理,大部分病人情绪得以改善,在躯体、情感兴趣及社会交往和独立生活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最大限度地恢复和重建个人生活,恢复社会适应能力,延缓衰退。
4 小结
对住院精神病人的康复护理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这也将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根据病人个体需求,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促使病人早日康复,防止复发,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护理纠纷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52-02
1 护患纠纷原因分析
1.1 未能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患者应该享有生命权、知情同意权、保密权、自、隐私权。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是有损害行为倾向的高危人群,护士往往认为跟患者说不清楚,在入院时有时未能将病情、治疗风险、疾病预后等详细告知家属;加上精神病患者大多长期反复发病,很多家属将病人视为包袱,对告知内容不以为意,导致告知不全或达不到效果,一旦发生意外则不能理解或否认已告知,而发生纠纷。
1.2 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精神病患者因为诊断、治疗、护理的需要,把一些个人隐私如有关婚姻、恋爱以及性生活的内容告诉医护人员,而护士却在不适宜的场合谈论,根本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和保密权。护士一旦泄露患者的隐私,可能使一些痊愈的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而产生纠纷。
1.3 专科护理知识不足 护士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缺乏整体护理知识,精神科护理专科护理知识不足,识别精神症状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缺乏、不知如何针对病情实施心理护理。在与患者接触时,不尊重患者,言语粗暴,态度生硬、甚至任意侮辱病人而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满,引起纠纷。
1.4 护理记录不规范、不完整 由于护士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专科护理表格设计不够完善、以及护理人员的专科记录水平不够等原因,对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病情变化、处理经过、结果等记录不全,或者同医生的病程记录雷同,未能充分体现护理过程,另外有的只着重对精神症状的记录,而忽视躯体疾病和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的记录而导致医患纠纷。
1.5 精神卫生工作的问题 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观念上的滞后也是引起纠纷的原因。患者的监护人对监护责任的认识缺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86%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2]
2 对 策
2.1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避免纠纷发生 在患者入院时医务人员即将患者的现状、诊断、治疗、用药、药物的副作用、所患疾病的转归、预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等如实、反复地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征求其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在进行特殊治疗或参与科研、教学,对患者进行录音、录像以及病情不允许出院而家属强行坚持出院等情况,都应该在病历上让家属或患者签字,以便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
2.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各种形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如《精神卫生法》及《刑法》,领会《精神卫生法》、《刑法》中涉及精神卫生的有关条款,依法行医,在工作中自觉履行法律责任,维护护患双方权益,尽可能地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另外,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尊重患者人格,保护患者隐私;掌握危重病人抢救技术,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2.3 完善医院设施及医疗护理规章制度,杜绝安全隐患
2.3.1 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精神病房的设施应符合要求,医院承担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过错推定原则。意外发生后,医院应当有证据能证明其没有过错,医院应当使人们相信,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方面,只有医院已经付出了合理的注意,并采取了必要的防备措施,证明意外的发生是医院所不能防止的,才有可能减免责任。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电子设备的普及,医院广泛应用电子眼,电子巡视设施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既能监督强化护理人员自觉履行护理规范,保持良好的岗位状态,按时巡视病人;又能在意外事件发生时提供保护性证据,使护理规范正真落到实处,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3.2 加强患者管理制度 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出更加具体、严格可行的医院规章制度。实践证明严格的管理会有相应的回报[3]。如制定了精神病人外出请假协议,告知家属带病人外出的条件(为直系亲属、经医生允许)、注意事项、所应承担的责任等。
2.3.3 严守护理操作规程 在既往的多数涉及精神病人的医患纠纷中,不论情况如何,医方总会败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医院无过错情况缺乏有效判定标准[2]。因此,精神病院按照法律法规、遵守各项诊疗护理操作规程,提供给病人准确无误的医疗服务是无过错的前提。精神科的许多医疗护理常规是特有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医护人员并未完全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引起。因而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是十分必要的。
2.4 设计完善的专科记录表格,规范护理记录 学习有关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提高护士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护理工作是否尽职尽责,除病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效果外,在记录上反映出来的就是护理观察是否及时、准确、护理措施具体落实是否到位。因此,应根据专科特点,设计出方便、实用的护理记录表格。以护理观察和具体的护理活动作为重点,及时、准确、真实、详尽地做好护理文书的记录。
2.5 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 长期以来,当住院精神病人发生意外后,出于同情病人,将一切责任都归于医院[4]。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宣教:如印发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资料;定期给患者和家属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定期下社区给患者及家属一些专业防病控病知识指导。利用有关新闻媒体(报纸、电视等)进行科学的宣传和正确的报导。
当前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强化,精神科更是高风险病区,护士要学法、懂法,在护理行为中守法。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强化护理安全意识,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护理安全隐患,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沈均,陶荣芬.从7起精神医患案例浅析相关法规问题.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57.
[2] 罗小年.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责任讨论的几个问题.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223.
篇9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精神病人发病后往往表现为生活不知自理、拒食,从而导致身体虚弱,特别是合并有躯体疾病和出现药物副作用时,医生往往会选择静脉给药。近年来,我院住院精神病人输液量逐渐上升。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对精神病人输液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避免了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现将我们的体会总结如下:
1 输液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1.1 不便于核对床号、姓名
精神病人发病初期,多数表现沉默不语,问话少答或乱回答,对护士的呼叫反应冷漠,不利于护士核对名字,容易发生输液错误。另外,有些病人家属为了不让人家知道自己的亲属、子女住精神病院治疗,在办入院手续时,随意更改病人名字,导致护士核对姓名时,出现病人真名与病历中的名字不相符。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还发现病人同名同姓,名字接近,相貌相似的现象。为了便于巡视观察和管理,我们均采用集中病人在大房间输液,病人不能按床号睡,无法进行床号的核对。也有些病人在输液过程中自行更换床位,易引起输错液体。
1.2 病人不合作
精神病人否认有病,有些病人认为药物是有毒的,是护士有意害她的,不配合治疗,不愿意输液。有病人曾在输液过程中,擅自拔掉输液针头,企图吞针头自杀;也有些病人没有耐心配合输液,自行调节输液滴速,导致滴数过快而出现胸闷不适;有病人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冲动拿下输液瓶砸在地上,导致玻璃瓶破碎,由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未发生意外。有些病人发病初期,表现兴奋躁动,几天不进食,为防脱水等意外,需在保护约束下进行补液治疗。而病人在输液过程中不停挣扎,扭动肢体,不利于穿刺输液,易导致局部肿胀或针头脱出。精神病人自控能力差,输液过程会乱动肢体,导致改变或管道打折、被压而输液不通畅;加上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病人多出现软困乏力、嗜睡,卧床输液后不久便处于睡眠状态,翻身时不注意保护穿刺部位,导致针头脱出或输液管扭曲而输液不畅。
1.3 不重视健康教育
护士忙于应付临床护理工作,或认为精神病人不能接受而忽略了病人的健康教育,没有跟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导致部分病人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如自行拔针,或自己调节输液速度等。
1.4 巡视不到位
输液病人多,当班护士少,往往是两个护士负责观察3~4个房间的输液病人,还要负责其他病人的安全管理,往往导致巡视不到位。加上精神病房没有安装床头铃,拔针或更换液体等都是由护士观察处理,大大增加护士工作量。
1.5 护士不严格按医嘱调节滴数
针对那些不合作需要保护约束输液的病人,有些护士为了使病人尽快滴完液体以便解除保护,或者赶在开餐前输完液体,擅自把输液滴数调快。
1.6 不利于危险品的管理
在精神科,输液管道、针头、玻璃输液瓶等均作为一种危险物品,如果管理不善,病人有可能把它当作自伤或伤人的工具。
2 防范措施
2.1 制定管理制度
制定精神病人输液管理制度,规范精神病人的输液管理,组织护士们学习并实施,增强护士们的安全意识。
2.2 做好新入院病人的护理
新入院病人,主班护士要详细向护送家属了解病人的一些情况,例如:名字要准确或曾用名、主要精神症状、是否合并有躯体疾病,以及病人对住院治疗的态度等。针对蓬头垢面需要进行卫生处置的病人,一定要记住病人的相貌特征,以免卫生处置后认不出来。如果一天内同时有几个病人入院时,可用记号笔在病人手臂内侧写上名字,以便服药和输液时查对。
2.3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对新入院病人,一定要连续三天进行床头交接班,交班内容包括病人的年龄、相貌特征、发型、病情等,确保每位护士都认识病人的姓名、相貌等,以便进行各种治疗前的核对工作。
2.4 做好输液前的评估工作
输液前,首先要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如病人是否合作、对输液的态度,以及接触交谈情况等,针对不合作的病人适当给予保护约束。对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通知医生给予镇静药物后再进行穿刺输液,同时把病人集中在护士易于观察的大房间内输液。
2.5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在给病人输液前,一定要认真核对病人的姓名、相貌、年龄等,确认无误后才穿刺操作,必要时请当班护士共同确认病人。
2.6 做好病人的宣教工作
护士要重视病人的宣教工作,输液前,向病人讲解输液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一些配合的方法;输液时做好用药指导,交代患者不要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并说明原因和后果[1],争取病人的配合。相对合作的病人,输液准备结束时,提醒病人注意,及时呼叫护士。遇到同名同姓或相貌相似的病人,要交代病人注意倾听护士的呼叫,确认是自己的名字了才答应。
2.7 加强输液巡视
当班护士要坚守工作岗位,管理好自己的责任区域,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及输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重症病人一定要在护士的视线下输液,防止病人自行拔针、摔瓶子等。
2.8 严格执行医嘱
护士在给病人输液时,要严格按医嘱调节好输液速度;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了解输液的速度,发现滴速过快,要及时调整。必要时采用小号头皮针的输液管进行输液。
2.9 做好输液管道的管理
当班护士要坚守工作岗位,加强巡视,保证病人在工作人员的视线下输液,同时注意及时更换液体或及时拔针,拔针后的输液管要及时放到指定的地点,避免病人拿到。
3 小结
通过以上措施,增强了护士工作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感,满足了病人的健康需求,保证病人的输液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篇10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64-02
精神病人存在着思维、情感、行为等障碍,不能正确的认识主客观世界,其自身缺乏对病态的认识和判断,拒绝接受自己有病的说法,不肯就医,因此大多数病人为被动就医、哄骗就医或强迫就医。特别是新入院病人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极易发生拒绝服药、拒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不知料理个人卫生、睡眠障碍等护理问题。我们把入院不足20天的病人视为新入院病人,它是一个特殊时期,做好这个时期的护理对病人疾病的转归、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精神科首次入院的患者常常缺乏自知力,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忽视了护患沟通,恰恰相反,正由于患者处于疾病的高峰期,心理很脆弱,又极不情愿地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常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护理时应该更为小心,因为此时一个小小的甚至是平时习以为常的动作或语言都会引起患者情绪上很大的波动,给今后的治疗和护理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
1 熟悉病情,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工作,它是通过语言行为及非语言行为等对患者进行的一种精神护理,它采用科学启发解释、教育或暗示,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从而改善心境使病人从不安、烦闷、消极、抑郁等情绪中摆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尽快摆脱疾病的痛苦,走上健康之路。新入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的重点是让病人感到安全,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安心住院,配合治疗。精神病人的各种异常活动,往往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和理解,甚至遭到亲人的指责误解与打骂,这样更加重了病人的不安全感,给病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在工作中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要同情、理解、相信病人,爱护病人,护理人员不诋毁、取笑病人,对病人出现的离奇古怪的言语要耐心倾听、幼稚怪异的行为要注意观察,既不要与病人辩论或强行纠正、制止,也不要表示认同支持病人,但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因为每个患者的症状都各不相同,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要因人而异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 护理人员及时、正确的执行医嘱,确保病人的药物治疗
精神病人在疾病初期,各种治疗中药物治疗是根本。要认真核对医嘱,准确投药。发药前要督促病人入厕,料理好大小便,服药后30分内不准入厕。发药时要精力集中,熟悉病人姓名、面貌,两人认准病人,两人核对后将药亲自交给病人,看到病人将药服下,检查口腔确认有无将药物藏于上腭、舌下、齿龈与唇颊之间等处,保证服药到胃。服药后30分钟内不离视线看护,防止病人将药物呕出。对拒绝服药的病人,如果经督促、劝解,病人仍旧拒绝服药,则应报告医生更换给药途径。鼻饲给药、肌注抗精神病药物,注意操作前后要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3 病人的清洁卫生护理
由于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生活不能自理,入院时往往卫生状况很差,因此入院时要协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帮助病人洗澡、更衣、理发、修剪指甲,做好晨晚间护理,对女病人还要管理好经期卫生。病人清洁会减少躯体不适,缓解负性情绪,维护了病人的尊严,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拉近了护、患距离,提高了住院依从性,有利于各项诊疗护理措施的实施。
4 病人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需要护理人员要按时按量为病人提供适宜饮食,保证病人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摄入。在进餐时应细心观察病人进餐情况。有的病人受症状支配而影响进食。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认为饭里有毒拒绝进食,要集体进餐,打饭流程病人亲自监督,或与他人的饭对调,或者工作人员先品尝;对称自己有罪不进食,工作人员把饭菜拌在一起或饭后必须协助清洗餐具等;把食物看成其他不能吃的东西而不进食,给病人更换其他食物,同时向病人解释并给予安慰;受药物副作用影响出现吞咽困难而影响进食,要给予流食,劝病人缓慢进食;暴饮暴食不知饥饱的病人,要适当限制入量。对意志倒错,吃赃物、异食癖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及时清除病区的生活垃圾和严密看护病人,保证病人每餐吃饱。对进食不好的病人给予保护性约束后鼻饲流食、静脉输液等,以保证营养素的摄入。
5 病人的安全护理
新入院病人的安全护理重点是防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等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病人病史、病情及症状,坚守岗位,新入院病人安置在重点病室,保证病室环境安全,管理好床单位,对病人24小时不离视线看护。对发生突然冲动的病人,攻击性较强,不能放任不管,要机智大胆,果断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伤人或自伤;对症状活跃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病人,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对住院态度转变快又主动与护理人员搭讪,询问工作人员作息时间,主动要求协助工作人员管理的病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伺机外走;对主
动与同病室的病人交谈,窃窃私语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采取有力措施;对上厕所或反复上厕所的病人要专人陪护。
6 病人睡眠的护理
良好的睡眠可促进病情的恢复,严重的失眠可使病人焦虑、烦躁、苦恼、并易发生意外。新入院病人往往存在着睡眠障碍,护理人员要根据睡眠障碍的原因及心理进行护理。首先要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入睡环境,睡前用温水泡脚,督促他们养成按时就寝的习惯。防止病人蒙头睡觉,要善于发现伪装入睡的病人,如果病人因精神分裂症症状而出现睡眠障碍,可报告医生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如果病人由于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导致失眠,则应加强心理护理。
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掌握新入院精神病人的病情,做好新入院精神病人的护理工作,提高病人住院的依从性,使病人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