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

篇1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造船厂B.面粉厂C.织布厂D.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这类题目可以用于使用任何具体案例学习的学生,因为评价的是学生对旅游活动利弊的了解,所以使用哪个区域的案例都可以。要回答好这类题目,学生仅靠背下某些条条或某些事实是没有用的。学生需要真正研究过某个具体的案例,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了相应的地理原理。

篇2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对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改善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阐述了地理导学案在编制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就其价值和结构两方面阐述了看法。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91-02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给出了导学案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方案;也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等,由教师设计的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概括地说,“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导学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迅速走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以下积极意义:

1.“导学案”的运用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贴近。“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地理已经成为了众多地理教师的共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导学案”的运用可以改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的自主地位。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观察了大量课堂并收集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在应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地理导学案编制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的呈现模式习题化。“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自我巩固”是组成地理导学案的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编制有不同的要求。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地理考试成绩的考量,“地理导学案”往往变成了“习题集”,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导学案过程中,基本为课前做习题预习,课中与教师交流课前习题,课后做习题巩固,再预习下一个学习内容的预习习题,基本等同于循环做题,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2)地理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填空化。教师在编制导地理学案时,应当在充分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再结合学情,对教学课题的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将地理课本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孕育于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导学案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问题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收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许多地理导学案并未体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加工,而只是简单地将地理课本中陈述的地理知识关键字省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题,某地理导学案在学生课前预习模块设计问题如下: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①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气旋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____方向偏转。

②反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

这样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自主的思考,只是让他们成为了“搬运工”,将书本中陈述的知识搬运到了导学案中。

(3)地理导学案过于突出地理知识的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精华,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笔者在分析大量的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这些导学案基本上是以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为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案中基本得不到体现。知识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在地理导学案的编制中,教师应当以地理知识为承载,将地理知识中可以蕴含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外显。

2.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导学案课前使用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地理学习课题是导学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为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奠定基础。笔者在访谈了一些中学地理教师和中学生后,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导学案,即使会使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案编制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对使用导学案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加引导,学生的感觉是学习又多了一张“试卷”,做完这张“试卷”就是完成了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看书完成填空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对知识的质疑,没有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如果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问,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教师在导学案的课前使用中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学缺乏指导。在笔者收集的地理导学案中,几乎没有导学案针对课前预学有详细的指导。

(2)导学案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从地理教师的角度来讲,一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对导学案的使用心存疑惑与排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未能较好地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地理,导学案在课堂中的桥梁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喜欢保持自己过往的学习习惯,认为导学案上的很多知识都在地理课本上,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因而也比较排斥。

此外,过分地依赖导学案也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突出的问题。导学案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某个地理课题的整个过程,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教师的教学也几乎完全围绕着导学案的编制来展开,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变成了制作导学案,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导学案。此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理教材,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完成了导学案就完成了地理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误以为学生完成了导学案就等于达成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使用导学案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学习的成长往往离不开课后的反思,教师和学生都是如此。课堂中师生互相作用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并不等同于完成了教和学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课后应当依据导学案的内容及时总结、巩固;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课后应当反思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完善,此外,还有必要及时回收导学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一个了解学情的好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在课后及时完善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投入到下一个学案的编制中,这是教师课后使用导学案常见的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没有及时回收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问题,观察学情。同时,多数学生在课后就将课堂的学案“雪藏”,并没有及时总结、巩固。事实上,课堂结束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中的内容还是有疑惑或未完成的,缺失了课后温故导学案的这个过程,导学案的作用也相应地打了折扣。

三、对完善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认识

导学案是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尝试,虽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但教师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或放弃这种尝试。如何避免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以下两个问题:

1.充分认识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地理教师在编制和应用导学案前首先要明确导学案的价值,“导学案”不能等同于“教案”,也不能等同于“习题集”,那么,导学案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这是其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导学案”的应运而生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的问题,因此,导学案要凸显“导学”的功能,而“导学”要基于“学情”,也就是说,“导学案”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相结合,教师只有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导学”才是真正地引导。

当前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让不少地理教师尝到了“甜头”,许多地理教师纷纷效仿导学案。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导学案”不是“万能胶”,并不是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必须用导学案,导学案应该因地理教学课题和学情适时采用,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2.地理导学案应当包含哪些模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要依据“地理课标”和“学情”确定好每个地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模块,而有明确的方向则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因此,地理导学案中应当包含课前的“自主学习”模块、课中的“合作探究”模块、课后的“总结巩固”模块。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编制中应当尽量简练,地理导学案则应该有机地将地理课本、习题册等学习资源组合起来,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只是对学习资源的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

[4]黄莉敏.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案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2010,(6):64-65.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目的;选取典型;开放式课堂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地理情境描述,创设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并归纳总结出一般性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价值取向。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案例教学目的,避免陷入“教案例”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归纳、总结等,以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并学会学习方法。它突出对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归纳、表达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生活问题,而案例本身所蕴含的知识点不是教学的重点,更不是目的所在。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节中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案例,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探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不是仅局限在黄土高原微地貌成因的分析上。此外,教师还可以选取其他典型案例,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体会编写者的意图,避免沦入“教案例”的误区,从而导致教学目的错位。

二、选取典型案例,以诠释原理

选取恰当的案例,这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选取的案例是否典型,是否能反映地理原理,揭示地理客观规律;是否有利于创设情境;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教师将选取的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典型案例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诠释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会首选教材案例。这是因为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比较经典,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有很高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如,“人口的空间分布”一节,选择教材案例“美国的人口迁移”就有很好的说明性。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涉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内容,美国国内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移,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内容,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人口迁移的缘起,都会涉及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这是对教材内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最好诠释。然而,由于教材面向全国,具有普遍适用性,有些教材案例不符合我们的本土实际,对于那些与学生相距遥远、学生不熟悉的教材案例,我会选取一些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乡土地理案例来替换,或根据教学需要增补乡土案例,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生活化的地理。如,以六都草莓基地的建设为例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以漳湾镍合金厂的污染分析工业区位的环境因素等。

选取乡土地理案例,起点低、学生兴趣浓、参与度高,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三、拓展案例分析,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对案例分析、归纳、总结、拓展,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呈现案例,创设案例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要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和提升,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工业区位的选择”一节,笔者先利用教材案例“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引导学生分析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因素,探究工业区位选择主导因素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区位的一般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笔者再给出宁德核电站的案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建设宁德核电站的区位因素,论证宁德核电站厂址的适宜性,学以致用。

对案例进行拓展分析,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都可以利用学到的案例分析研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理念。

四、构建开放式课堂,让生活化案例走进课堂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师生互动,教学同步,其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做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要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想说的空间;改变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开放式课堂体系。

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笔者选取乡土案例,开展了一节案例教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思路如下:探究活动一:利用宁德市区卫星图像、宁德一些功能区的景观图片、“宁德市详细规划图”,思考:宁德主要有哪些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功能区?探究活动二:读“宁德市详细规划图”,结合生活印象,探讨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探究活动三:展示“宁德主干道分布简图”,学生公布课前调查的几所商场的租金表,讨论:(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2)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本市的空间结构?探究活动四:登录宁德市规划局官方网站,阅读“宁德市近期规划图”,说说你对家乡的城市规划有什么修改意见。

像这样围绕乡土地理案例展开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人人参与,各组汇报精彩纷呈。通过分析本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归纳其影响因素,不但培养了方法和思维过程,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案例教学的有效策略,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使之为新课程服务,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措施

案例教学法具有情境性、典型性、针对性、内容丰富性、可读性强等特点。教师引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给学生听,以案例为媒介向学生传输知识点,而不是将知识生搬硬套的教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听课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案例教学以一件实际存在的事情为起点,以问题为向导从中延伸出知识点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模式提出了相关措施。

一、创设情景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课业繁重,学习时间紧张,基本上是学校、家两点一线的路程,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因此很多学生对地理位置都没有什么概念,面对充满专业词汇的地理课堂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不耐烦和兴趣低。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广大教师而言是一大挑战。为了解决当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合理使用案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课文的时候,我国的人口呈现从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大体趋势。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深度和广度,教师可以利用孔雀南飞这一实例创设一个情景出来,给人口迁移创建出一个合适的背景,让学生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孔雀的生活习性联想到人类迁移的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类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的意义。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知识面

案例教学研究具有针对性强、典型性的特点,教师必须以书本知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符合本节课知识点的案例,这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研究的作用。反而言之,如果教师选择的案例教学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完全不同,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真正作用,而且容易混乱学生的思路产生知识点的混淆。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准备合适的案例,为了让案例更加与时俱进、符合时展的潮流,教师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宽的广度寻找更加符合教学要求的实例。在此过程教师也需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许有些新闻报道、现象等没有直接显示是有关地理学科的,但是其中也许也暗藏了深刻的地理知识完全可以作为素材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综合发展的教学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向学生展示学习之外无法触及到的景色或者高科技。

例如: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的阅历有限而无法到达世界各地亲身体验各式各样的地表形态,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搜索不同地表形态的照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像视频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有利于打破枯燥乏味的课堂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然而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向学生讲解网络的弊端,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要让家长一同协助监督学生不能利用网络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三、设置小组讨论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案例教学研究是以一个实际事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寻找到案例中的知识点。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讨论出来的结论才能让自己印象深刻,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同时,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益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还可以针对分组进行小组竞赛、话剧表演、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检验,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意义。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由于这个知识点不仅比较难理解而且需要记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帮助而且可以抽查背诵情况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在实践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提出了三点措施,以期案例教学法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主要有创设情景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案例教学中设置小组讨论的环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还有诸多细节有待思考和完善,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把案例教学研究的优越性发挥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朱学尧.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证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10:40-45.

篇5

一、高中地理新型案例教学模式

(一)在与生活联系中进行案例教学

地理学科在其本质上来说,地理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所以针对地理学科的这种特殊属性,教师要引导地理教学案例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把学生们的思维引向生活,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在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前提下提升学生们的地理认知水平。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城市化》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因为本课教学内容和“城市发展”有关系,所以主要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们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过程和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去分析城市化对我们地理环境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在教师多媒体设备上给学生们播放一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景观发生的主要变化的教学视频,使学生们在认真欣赏的过程中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思考“我国农村的人口为什么要大批地涌向城市呢?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之后,城市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变化呢?城市化的重要指标有哪些呢?”使学生们带着这几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学生们回答出一些要点,如“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给城市带来的主要现象有:住房、交通、就业、医疗等”。因为学生们在实际生活当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所以理解会更清晰。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分析城市化进程当中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时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在地理情境中进行案例教学

地理情境的设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某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地理问题,教师要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或者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地理实验,从而使学生们理解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而可以把所学的地理知识用于生活当中,提升学生们的地理综合学习能力。

比如,在?v述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时候,因为本课的整体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们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可以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说出黄道面与赤道面和地轴之间的特殊关系,理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提升学生们的地理认知。在本课实践当中,由于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教师提前拿来各种教学道具“透明地球仪模型、发光太阳模型、手电筒”等,在教室里面现场给学生们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们在这个教学情境当中观察黄赤交角、地轴与赤道面之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等,对地球公转的知识有一个宏观了解。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导致的季节变化特点,并从深层次上分析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们对本课的地理知识进行一个深层次地感知,培养学生们的地理实践水平。

(三)在合作探究中进行案例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现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模式,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的地理问题或者地理案例,给学生们引出一些思考性的地理问题,指导小组内部成员进行问题的讨论和探究,从而在最大限度发挥集体力量的基础上,合作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提升学生们地理理解能力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水平。

比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区域地理,主旨是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一些图片和资料,理解水土流失现象产生的原因,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归纳出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思考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把全部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混杂分成三个学习小组,给每一个小组分别引出不同的思考问题,如“你们所了解的黄土高原土质是什么样的?黄土高原地形对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黄土高原的降雨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什么?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呢?其主要危害是什么?”教师引导每个小组的成员带着各自的问题联系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思考,并说出各自的见解,提升学生们的讨论参与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总结出了“气候、土壤、地形、植被、水文”等自然因素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再加上人为的破坏使得水土流失更加恶化。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紧急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去治理水土流失的状况,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使学生们了解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方向,提升学生们的环境认知能力。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作用

中国分类号:G633.55

高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一直被广大教育界人所重视。新的课程改革大纲要求,高中地理学科课堂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想要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从转变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做起。“案例教学法”一经提出,受到了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的一致好评。经过研究发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高中地理课堂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目标。

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

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从高中地理课程的典型例子中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方式。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具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应用典型案例,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归纳的途径来学习新的知识。二是教师在授课时给出学生地理知识的相关概念,让学生通过该知识点找到相对应的案例,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

二、基于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综合运用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在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融入到地理学习的环境中。

(一) 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倡导的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很显然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案例教学法倡导的是学生在课前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理解,之后查找相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人口数量变化》一课中,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案例,如二战之后人口数量的状况。提出案例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那么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会不会下降?并指导学生阅读该案例之后,通过网络,图书等媒介找出引起二战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新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也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上提供了方便。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学生查找资料阶段时要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的感情培养。

(二) 开展案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课堂质量

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只要有正确的方式和足够的空间,那么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会在最大程度上被开发和利用[2]。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潜能用合适的方式加以开发和利用。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指明前进方向,这样一来学生认为学习也不是一件难事。因此,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高高中地理课程的课堂质量,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方面做起。

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从相关案例中找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教师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扩充。在高中地理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高中地理教学变得更加多样化,由于案例教学法的推行和实施,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和以往相比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人教版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一课时,如何判断该地域是否适合种植水稻等,通过案例的仔细分析,可以让课堂环境变得更为活跃。

(三) 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合作的重要性被人们所重视。指导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学会交流与合作,这对学生的未来是非常有帮助的。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们下发了相关案例之后,可以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让学生对案例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架起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让学生学到了分享劳动成果的过程。例如教师对学生传授关于“南水北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中分配一个组长,每个组长将不同的任务落实到人头。把南方和北方的自然情况等相关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开展相关讨论的目的在于对南水北调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新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由于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推行,就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做到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相互探讨的方式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在新课改的条件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上,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更为活跃,学生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平,王美清,李淑珍.以地理教学为切入点促进研究性学习实施探索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家,2010(09):149-150.

篇7

"案例教学法(cooperative learning)"就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了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小组全程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1]。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取得了一些可人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其一,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不合适。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地理教师因为只想片面地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盲目地进行合作学习,因为选择的时机不合适,并不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其二,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对学生分组不合理。由于在高中地理教学时,一般采用的分组方法是根据周边四个学生组成一组,表面上看起来这组合作的分组方式非常简单,可以学生的层次分配不合理,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起到合理的搭配,相互协作 ,相互进步的效果。

其三,分组不规范。由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不能很好地设置合作学习的问题,难易分配不当的话,学生案例教学法时的规则就不确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且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应对分组讨论的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其四,学生在讨论学习时间不充足。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地理教师并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难的讨论问题,没有足够的讨论时机,不能将讨论的问题弄的更透彻,解释的更清楚,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并且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2]。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1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案例教学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但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时机和良好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较大。由此,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来看,在设置讨论问题方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预见性,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和消化学习内容方面有所成绩。只有采用适应于学生自己的案例教学法方式,才会带动学生一起进步,可见,好的合作时机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正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案例为载体所展开的教学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并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2 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案例为载体所展开的教学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地理课堂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地理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地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团结、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3]。

2.3 设立完整有序的合作规

教师要控制课堂秩序,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有序"的合作规则,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1)明确责任分工。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盲从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2.4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教学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9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教学理念出现变化。地理教学应该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模式正好适应这种需要,它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重视。

一、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典型事例应用,将学生引入特定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学习,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地理案例往往提供数据和资料,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知识。同时地理案例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深入剖析和学习,学生能形成解题思路,科学解答案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案例教学注重分析与探究,强调课堂交流与讨论,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课前准备、小组学习、课堂讨论和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案例选取

“农业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难点。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应用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获得对这些知识的深入认识,让学生掌握区位因素分析方法,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XX蔬菜种植专业村位于常州市西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方便引水灌溉。附近城市人口众多,蔬菜消费市场巨大,公路、水路运输发达,交通便利,为蔬菜种植创造良好条件,使其发展成为蔬菜种植基地。改革开放以来,该村蔬菜种植取得较快发展,保鲜库的建设使当地蔬菜销售范围扩大至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增多。从2005年开始,该村修建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利用生物和物理防虫害措施,推广机械化作业,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当地政府也给予蔬菜种植补贴,推动蔬菜种植快速发展。

(二)教师提问

引入案例之后,任课老师提出问题,注意提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问题如下:影响该村蔬菜种植的因素有哪些?找出资料中描述农业区位因素的语句,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蔬菜种植的?结合所学知识,为该村发展蔬菜种植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问后任课老师要进行引导和巡视,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更好思考和学习。

(三)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提问进行思考和探究,获得对该村蔬菜种植区位因素的深入认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表意见,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讨论时每个学生要敢于发表意见,激发潜能,提出有见解的看法,允许相互批评和指正,并进行补充和修正,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四)相互交流

在任课老师指导下相互交流,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这是小组讨论的延续。通过相互交流影响该村蔬菜种植的区位因素及变化,提高大家认识,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更为一致的意见和看法。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学习上的自信,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和进步。

(五)案例总结

根据学生交流、讨论所得结果,任课老师要进行总结和点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影响该村蔬菜种植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种植历史、劳动力等。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让课堂充满活力,调动学生热情,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模式满足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为提高教学效果,任课老师应该合理选择案例,科学设置案例难度,注重案例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并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促进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导学案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69-01

高中地理新教材,改变了老教材的框架结构,再辅以图象材料,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要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并不难。但调查之后绝大多数的学生仍反映:地理难学,难懂,难理解。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如何激发学习地理的创造性?如何才能“不教”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精髓在于转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导学案的编写

(一)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编制好适用于课堂的导学案,是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编写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本教育原则:生本教育思想是指导高效课堂的重要理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导学案设计必须体现生本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信任学生,注意留足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自主学习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可操作性原则: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案,在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要求。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小组合作如何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掌握和熟识那些基本知识等,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使导学案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4.因材施教原则:导学案的编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在集体备课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等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导学案。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注重学习目标、学习环节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法

学习目标是指预期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结果/行为变化,也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依据,也是确定课堂探究内容和方式的依据。

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设定应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实践中,我的办法如下:(1)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关健词: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2)学习目标和“导学环节”大致对应。(3)学习目标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要求一致。我要求: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这样编写使导学案克服了学习难度,减少了作业容量。当然,目标确定的恰当是致关重要的,需要反复斟酌决定。(4)学生概括的重点是目标中的重要内容。

2.学习环节的设计方法

根据内容情况选择学习方式。 导学案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1)归纳列表:用精练、醒目的表格,把很长的文字叙述简化,使其重点突出,一目了然。(2)按照地理知识体系,把分散的知识点联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树,使学生不成熟的点状思维串连成串,上升到新的高度。(3)典型导悟:选择那些对巩固重点知识有利、题型灵活、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典型题。题目要围绕本节知识点精心设计,题不在多在精,要典型,分析其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4)图表材料导引:图表材料要求学生能添出图中主要的地理事物,主要解决图中“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回答每个问题,并记住这些内容,这样识记的任务就完成了。

二、导学案的使用

(一)课前设计导学案,实现预习环节。很多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如果学生连课文都没有看,就直接进入各种活动,根本不知道老师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自己的学困点在哪里。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去看一看课文,读一读材料,议一议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所要讲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方便了教师的悉心安排。

(二)课上交流学案,实现讨论、探究环节。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对要学习的问题,哪些是共性的、哪些是个性的,有了一个准确的了解。把共性的问题在导学案中明确提出(如注明小组讨论完成的字样)拿出来让小组同学讨论、探究。让他们去推导、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这一环节中,要给学生创造交流、活动、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案例教学

引语

新课改的实施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地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等方法逐渐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和采用。研究近些年的地理新课标和高考地理试卷,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都有所提升,案例教学的模式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本着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生存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根据章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新课标理念,利用真实的事件撰写案例,引导学生进入事件中心,分析案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模式,一是从理论到案例,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探究问题,以例证理,以例释理,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二是从案例到理论,引导学生以案例为桥梁,进行合作学习,探讨案例里的存在的规律。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教学过程的合作性。过去高中地理教学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再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大大阻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水平低下。案例教学则体现了师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互动的优势,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讨论教师给的的案例或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案例,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二,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在高中地理中采用的案例多大是学生们熟悉感兴趣的事件,且和本章节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需要学生自己思考,探索,通过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如《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一文中呈现了我国西南某城市的发展现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目前的发展情况和问题,让学生们利用双休日进行调查访问,收集信息并进行一定的思考。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再对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并进行一定的归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教学的拓展性。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的教材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单一,不仅要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还需要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案例过程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属于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以案例为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学习探究。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地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由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固定,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通过合作的方式找到问题本质,提高其创新能力。二,改变教学观念。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教师只负责将知识机械的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放在过去并无大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不懂,学不透,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无论是从理论到案例,还是从案例到理论,都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们通过自己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并总结规律,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三,促进合作和沟通。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还体现了互助合作的精神,不同于过去的地理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有限,大多只停留在口头的鼓励,流于形式。而案例教学从收集,编写,整理再到讨论总结,都需要经过小组的合作与探讨,特别在讨论中,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问题,会有思想的交锋,促进学生合作沟通能力,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在探讨中展现自我。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高中地理新课标中的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的讨论为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案例的讨论和总结都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们对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探讨,集思广益。主要有四个步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案例教材,这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的选择上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且能反映地理一般规律和特征,要能提示地理原理和要素之间联系的案例。如在教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铁路布局作为案例,向学生们介绍该铁路对家乡的经济影响,让学生们多学习对生活有帮助的身边的地理。其次要营造出适宜的合作氛围,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展开案例学习,因为在案例学习讨论中,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营造学生们讨论合作的和谐氛围。第三,教师要适时的进行引导,在案例讨论中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冲突,教师只需根据主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免学生们跑题。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把握好课堂情况,当学生讨论冷场时,要及时进行引导活跃气氛,在学生跑偏主题时也要加以引导,要控制好课堂的节奏。最后,教师还要做好总结的工作,这总结并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对整个案例探讨过程进行评价,对案例中涉及的地理问题进行评价总结,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学生们更好的梳理知识,让学生在情感价值方面得到升华,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四、总结

总之,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和中性,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还能学会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大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田萍.浅谈高中地理中的案例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5)

[2]施尧雄.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教育教学.2013(8)

[3]左世荣.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浅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