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课程改革和质量评价需要搭建学科资源共享平台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及地理教学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增强地理科学意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综合发展等问题,使每位学生的地理素养都有一定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养成良好习惯并打下基础。只有整体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地理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对于区域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因受学校生源层次、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影响,如何在一个相对公平条件下开展区域内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值得探索研究。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区域教研网络的不断形成和发展,结合区域性教研室地理学科的工作性质与优势条件,搭建学科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平台,可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2.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要求的简略与模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度归纳学科的主干内容,文字描述相当简洁,提供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之程度标准,是从学科学习结果角度规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过程,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但由于内容上的高度简约化,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突出地理能力的评价,许多地理知识能力内容并没有作教学、评价上的具体要求,造成课标实施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教师、不同经验的新老教师等方面,存在着对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实施的不同程度偏差;也导致在实施区域性、学校内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因评价具体环节的参差不齐或过于弹性而变得模糊或不明确。
(2)评价基础资源的差异与不公平。目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方式是相互结合地实施“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如随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单元诊断性考试、学生访问谈话等;“总结性评价”如区域性、或学校内的学期期末考试、学年考试、学科结业考试、高考等。还有一种是关系着学校与教师声誉的家长和社会评价,它是不会考虑其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及生员与生源状况的,评价几乎就是看某个教师、某所学校、某个区域所教的学生参加高考或某一次重要考试的成绩,有形无形的压力不少。不论哪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现实就是在不同课堂教学环境条件下的学科质量评价,存在着教学资源条件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因此,需要在区域性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前,创设一个共享的、基本相似的课堂基础教学资源条件,才能针对不同层次学校学生、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
二、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与条件
1.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1)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目标评价操作体系,促进学科教学评估目标的具体落实。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研究基础,确定一个让各校教师认可的、容易操作检验的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标准,发挥各校教师的经验体会,结合区域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现状,研究制订出区域性《高中地理必修部分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建立起适合区域教学教研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
(2)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资源库,丰富教研经验与实践的交流共享。根据区域内各学校教师原有地理教学资源基础,组织学校的地理教师,从各自实践经验与体会中总结、归纳、整理和编辑形成一批适应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共享资源,形成可持续不断充实的地理课堂教学系列资源,创建区域性共享教学资源库,形成一个共享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基础平台,为实施较为公平、客观的评价创设条件。
(3)建设区域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科教师个人与团队开展教育科研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科教师对教学资源认识和积累的自觉性,提高开展资源收集、筛选和应用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为学科教学教研提供一些具较强应用性的教学资源成果,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同时也探索一种区域性教研组织、培养的途径,为促进各校学科教师专业化不断发展提供帮助。
2.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有利条件
(1)地理课程改革和推进形成突破口。中学地理学科实施和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以及近年开展的各项区域性教学研究活动,使地理教师较明显地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质量观等,在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教学教研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经验和体会,并在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促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都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众多教学资源和成功案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目前,教师可从购买商品化教育资源、互联网收集等途径获取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从资源形式上有教育网站的地理论坛、教师文集、课堂教学、教案学案、训练试题、地图资源、高考专区等分类;有学科QQ群、教育博客、地理知讯和最新的地理时事;也有全国各地学科课堂教学、资源运用、质量评价等众多的交流成果,可以极大地充实地理课堂教学的资源、信息和手段,为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共赢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和成果
1.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
(1)区域教研通知告示:包括区域内外学科教研活动;各种学科竞赛评比成果等的通知说明。
(2)区域教研成果展示:各类师生竞赛成果作品展示;区域性教研活动实录照片、课例资料等。
(3)区域课堂教学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资料;学科课程标准具体化、各单元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4)区域课堂教学辅助:教学进度计划、教案、学案、课件、图像、基础练习等资源。
(5)区域课堂教学评估:单元测试、模块测试、高考备考、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等资源。
(6)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技能学习资料、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等。
2.平台建设的成果
(1)充实新课程下区域性地理学科教科研的内涵与经验。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我区高中地理学科的“学科教研员—学校科组—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教研体系,推进学校学科组建设,丰富了教研理论学习研讨的内涵,提升了学科区域性教研的针对性和质量水平,其中教研计划安排落实跟踪,促使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教研工作内容有所侧重,使一线教师真正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地完成任务。
篇2
1.实施德育的必要性
1.1地理学科本身的要求。
初中地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课程不仅注重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教育。可见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地理学科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而且从地理学科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德育在地理学科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2个人成才发展的必修课目。
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达到和谐发展,中学各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借助学科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优秀的人格品质可以产生力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1.3学校全面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个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发展与提高,而一个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更非易事。学校的发展不仅靠资金,更靠无形的道德力量。应将德育运用于具体的教学中,找出与教学的结合点,更进一步研究德育的含义、内容及实施途径,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根基。
1.4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培养大批具有法制意识、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现代道德观念的公民是社会的必然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2.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德育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规法制教育等。
2.1人口观教育。
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尤其是二战以来亚非拉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利用和协调相适应,理解人类为什么要对自身的生产加以控制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理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正确性。
2.2资源观教育。
通过了解各种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及其利用情况,学生会知道自然资源对人类物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人类面临着的资源问题,人类与资源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要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真正让学生有资源危机感,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2.3环境观教育。
人类为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地理环境区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通过各种消费活动,丢废弃物,影响环境质量。通过一系列环境教育,学生能真正提高对当今环境问题的认识,产生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2.4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可持续发展既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学生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自己头脑中逐渐升华和深化,并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活动中去,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3.1结合教材,确定教学的德育要求。
可在每章节教材中选择德育与知识的结合点,从有利于德育要点渗透和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搜集、配置相应的地理参考资料,教师运用这些资料,设计具有思考性和思想性的问题,通过设问使学生达到既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又树立正确思想的多重目的。
3.2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
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又有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地理教学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要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方法,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提高道德水平。
3.3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德育。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教材揭示道德教育因素,创设学生自我体验和进行活动的情境和条件,而且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参与的校内或校外的地理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3.4利用教师的榜样示范实施德育。
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教学精神,赢得学生的尊重,以更好地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德育渗透的多重任务。
4.应遵循的原则
4.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基本要求,通过地理学科实施德育,首先应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按照地理学科内容、结构、知识间逻辑关系,宏观地、实事求是地剖析地理现象,讲清讲透地理概念、基本原理,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即充分地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特色,没有德育因素的地方,我们不能牵强附会,为德育而德育,把地理课变成德育课。同时又要把握好渗透度,尽量挖掘德育因素。
4.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统一,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应与学生的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学生则要把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和行为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法制意识、道德信念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这些意识观念要上升和深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自觉的道德行为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有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感染、熏陶,使自己的不良习惯得到改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3教材和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材和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的两头,其中一头是要吃透教材,即寻找知识内容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另一头是学生,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特点,掌握学生的思想倾向,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4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感的互动及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地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为了使德育更加有效,更加彻底,还要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既结合课堂教学,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课外活动。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考复习;教师;作用
一、前言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同时高中地理作为高考语数英加小综合(政史地一张卷)中一门重要科目,重在考查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以及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因此,学生能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三阶段的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备考复习中既要巩固和深化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高考复习是学生发展地理思想、熟练掌握地理方法的难得的教学过程,同时地理教师的备考复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吃透《高考考试大纲》,把握高考趋势,有的放矢
《高考考试大纲》着重强调考查考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研读《高考考试大纲》既可查漏补缺,免走弯路,省时高效,又能熟悉高考题型、题量、难度分布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更多偏重在能力考核方面。首先,将原来旧大纲地理十大方面的能力要求整合为获取和解读、调动和运用、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将原有地理基础知识要求认识记忆训练修改为调动和运用;对地理信息的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训练改为对地理信息的调动和运用。其次,强化能力考核。《高考考试大纲》更强调考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高校和社会都需要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考试相应增加了对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能力的考查,也增加了对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核。第三,地理作为综合科目考试的其中一门,考试内容所占比例较少,故对该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就尤为重要。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不同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过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领会《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实质才是关键,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才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教师要想尽快适应高三的教学,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在高二教学期间就要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高考复习阶段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在除正常的上课时间外,还要在课外能挤出较多的时间来吸取营养,例如博览群书:看课本、教参、课外参考书、试题调研等。课本是高考的依据,教师必须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同时更需要教师知道如何讲,有哪些方法可以讲,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如果一位教师只有一种方法教授课本里的知识点,他又怎能教好全班甚至几个班的学生呢?充分利用教参中指明了重点、难点和考点,结合课外读物和网络地理教学资源,学习理论和专业新知识、新思维、新规律,与新课改同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其次,地理教师要积极开展高考的教育教学研究,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学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而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于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同样对于高三地理教师而言,对每一届复习教育案例和对每年的高考地理深入研究,列出所复习中的注意事项和知识点的明细表,以便教师自身把握好考生情况和新高考的导向,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第三,地理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分析,做反思型教师。一名优秀的高三地理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不断的进行反思,进行记录,在反思和记录中成长。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看到自身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这才能成为真正的为人师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才能够不断克服教学中的错误和不足。同时运用反思和记录的方法,通过表达、交流与其他地理教师共同分享自己在地理学习和探究中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四、注重备考方法,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1.积极创设适度备考方法。针对普通高中学生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等现状,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与之配合,这就需要适度复习方法。所谓“度”,就是指课堂复习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复习的速度和训练的强度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复习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要求内容如表1。
2.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地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论证的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高考试题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考察学生此项能力。因此在复习中,教师既要强化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又要学生必须掌握各种地理图表的分析方法,例如等值线图、统计图表、联系框图等。
表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
3.注重高初中地理知识的整合,提高复习效果。区域综合题是地理学科考试中常见题型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和解决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所占的分值较大,但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学生还怕此类题型,而该地理试题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是知识的跨度大,综合性强。因此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轮系统的复习,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去解释初中地理的地理事实,以初中地理的区域为载体,去考查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在初中地理的复习中主要是加强地图及相关常识的复习,更要熟悉各大洲常见地区地图的基本特征,包括重点地区地形地貌、气候天气等特征。而在高中地理的复习中,要以高中课本的知识体系为依托,把精力投入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方面。
4.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思路。在培养学生单科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首先,教师需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从而在知识的交叉点着力。如讲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讲人口迁移时,联系历史上殖民活动;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时,用生物化学进行解释说明。其次,注重综合各科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形成以综合思维为核心,并以思维的综合、全面、深刻、敏捷等为其特征,如西部开发,教师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西部开发的范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探讨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并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对西部进行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因素,西部起步较慢,开发较迟,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西部开发要吸取美国西部开发遭到大自然报复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和运用综合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高三地理备考复习过程中,通过上述几点措施,不仅有利于我们每个高中地理教师转变和更新观念,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紧跟地理高考方向,及时调整备考复习策略,达到与时俱进,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识图;能力
从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来看,引导学生识图、析图是初中地理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图能力是学生地理学习中一项重要的素能,识图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学好地理的推动力所在。那么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可以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呢?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就该话题做简单的分析。
一、图文并茂学地理,树立正确的识图意识
从初中地理的知识结构来看,“地图”是重要的知识骨架,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综合化等诸多表现形式,凭借鲜艳的色彩,地图能够很好的落实地理知识内容,用图讲解知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过,环顾当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实际,由于图形资源缺乏必要的处理,导致学生面对地图,仅仅是浏览,对知识的提取未能做到全面,难以形成正确的识图意识和习惯。
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读图习惯,笔者从学生对地图感兴趣这一学习特点出发,将与图形相关的地理知识用文字的形式渗透到引导学生的识图过程之中,实现地理分布、成因、规律的学习在看地图、识地图的过程中完成,实践证明这种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识图兴趣和识图意识。
二、活化地图教学,催生较强的识图能力
从初中生的学龄特点来看,他们都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但是潜力巨大,学生的能力还不是很稳定,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对问题的分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识图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与文字表征相比,图形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地图教学过于单一和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识图能力容易出现先盛而后衰的现象,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和地图的内在特点,“活化”地图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图形的活化过程是创新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层面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内容时,看教材,只是给出了演示图,这一静态的图形不利于学生理解上的深化,让图形动起来更能够拨动学生思维的撞针,为此,笔者要求两名学生到前面讲台进行“地球”和“太阳”这两个角色的扮演,“地球”开始自转,“太阳”也开始转动,通过学生的演示教材的地图“活了”,通过角色扮演,其他学生在看表演的过程,实现了图形的理解,并从图形中自然地总结相关的地理知识,笔者观察,这整个过程学生的情绪高涨,笔者感觉这一做法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的效果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注重方法引导,深化原有的识图能力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生形成了识图意识并具有了一定识图能力的基础上, 教师识图教学引导更加不能松懈,应注重方法的引导,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为了不教”这一最终目的,在教师方法的指引下学生更好地充实和提升自我,实现识图能力的强化。从教学中识图的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来获取如地理位置、地理范围、地理分布、事物的外貌和方向等等特定的地理、事物信息。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在识图过程中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识图顺序容易混淆。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中应注重识图顺序、方法和要领的引导,通过引导深化学生原有的识图能力。笔者在实践中主要是通过如下几个做法:
1.要经常和学生一起对初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地图种类进行阶段性总结,确保学生在读图、识图前能够将地图套到特定的类型中,为读图奠定一定的基础。
2.引导学生掌握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通过整体读图实现相关的地图信息的提取。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读图方法如空间顺序法(如气温、人口分布图等等)、逻辑顺序法(如气候形成示意图)、时间顺序法(如产量增产图)等等,这些读图的方法应渗透于地图本身蕴含内容的挖掘之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掌握住识图方法和技巧,并进一步转化为其自主识图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层次。
总的来说,地图是地理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是学生认识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学中地图的运用程度直接作用于教学的效果,学生识图能力的优劣直接反映为其地理学习能力的高低,最终表现在地理成绩上。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将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和深化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整个地理学科教学实践之中,促使学生从识图能力的形成到深化,并切实转化为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 才智,2011,(12).
篇5
一、主题鲜明,与时俱进
2009年学术研讨会围绕“新时期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报告。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学论发展路向的思考”
(李家清)
“地理科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与创新”
(袁书琪)
“强化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质量管理探讨――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为例”(段玉山)
“地理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徐宝芳)
“国际地理教育动态――以卢塞恩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和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为例”(王民)
“地理考试的研究与思考”(夏志芳)
2010年学术研讨会围绕“创新,让地理教师更具专业水准”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发言。
“均衡教育下的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袁书琪)
“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培养优质地理师资”(李家清)
“课程改革中‘差异化’理念的思考”(段玉山)
“将学科特色作为地理教学继承与发展的生长点”
(林培英)
“地理教学论核心课程的深化改革”(李晴)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重构的几点思考”
(仲小敏)
“基于地理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改革探索”
(刘兰)
2011年学术研讨会围绕“前沿・理性・责任: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创新”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交流。
“修改后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夏志芳)
“走向发展性的地理教学论”(李家清)
“数字星球系统实验室与地理教师教育”(徐宝芳)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衔接的思考”(仲小敏)
“关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训练问题的思考”
(胡良民)
“高校地理教育学系列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黄京鸿)
“地理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李晴)
“中学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杨新)
“以命题为抓手,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水平”(刘恭祥)
“基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地理教学论》若干问题思考”
(王向东)
三届学术研讨会的专题发言与广泛交流,不仅直观反映了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在学科建设、理论构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系统思考与持续探索实践的成果,也生动体现了他们孜孜以求、认真执着,坚持改革创新和继承发展的精神。
最近传达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生学习理念,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科学设置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以及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重视塑造未来教师人格魅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等。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举措,无疑为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平台,当然也对地理教师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内容丰富,成果显著
三届学术研讨会内容安排丰富,学术氛围浓厚。每届会议提交学术论文几十篇,老、中、青三代地理教育工作者踊跃参与。会议多由大会学术报告、分会场专题讨论和自由发言等环节组成。在大会报告及对话、分会场交流发言及分会场代表汇报和自由发言等活动中,还对高师地理教育跨区域的科研合作、结合课改指导中学、各类型师资培训及新人帮扶、地理前辈对高师地理教育的贡献及宣传、网站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并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年轻博士、硕士崭露头角,成为地理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三届学术研讨会除主要进行主题研讨和学术交流外,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地理考察。2009年会议安排了参观蒙牛工业园区、内蒙古师大盛乐校区和博物馆,考察希拉穆仁草原,库布其沙漠和成吉思汗陵等活动。2010年会议组织参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自费游览长白山等。2011年会后进行了西宁市区和互助县土族风情考察,自费游览青海湖、日月山等,为外出考察机会相对不多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提供了亲近大自然,感受各地不同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的机会。
伴随着学术研讨活动的日益活跃和高师教师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三年里有关地理教师教育方面的教研获奖、教研论文、教研课题和教育专著及教材等教研成果不断呈现,这里仅展示部分学术著作及高校教材的代表性成果。
《地理学科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9
(胡良民、袁书琪、关伟)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张继红、夏志芳)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李家清)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林培英、马贺山)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王民)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家清)
《地理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王民、仲小敏)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林培英,杨国栋)
《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段玉山)
《地理教育实践与理论》,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徐宝芳)
《新课程地理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11(黄京鸿)
《中学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李晴)
《中国地学书鉴》(地理教育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宫作民)
三、凝聚团队,展望明天
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隶属于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长期以来,其学术研讨会每隔四年或两年与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一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东、西、中、南、北的高校教师,出版社或期刊代表以及广大中学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共商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计,荟萃了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时代风貌,这也为高校地理教师提供了极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然而,高师学科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未受到高师院校应有的重视,实际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极大地挫伤了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与研究教师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阻碍其发展与提升,他们也十分渴望和期待在全国综合性学术会议之外,有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的专业组织或平台可以倾诉、交流、展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艰辛与寂寞、快乐与成功。20世纪80、90年代,全国范围内曾举办过多次高师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育学学术研讨会,语、数、外、史、地、生等学科教学论教师热情参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相得益彰,曾取得积极有效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人数规模、经费紧张等具体原因,未能持之以恒。进入21世纪后,在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的热情关怀和爱护下,在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委会李家清、夏志芳、徐宝芳等主任委员的精心谋划和不懈努力下,在全国各高师院校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支持和热忱响应下,一年一度的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为深化学术研究、深入课程改革、凝练科研成果、凝聚育人之心、加强交流协作、加快事业发展提供了阵地和平台。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还应开阔思路,寻求拓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以共同申报规划项目的方式作为科研基础。目前教育规划项目或专项项目占有一定比例,可由重点师范院校或本领域学科带头人领衔主持申报,其它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合作参与,共同推进教育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也可为学术研讨交流奠定基石。
以学校地理课改的紧迫课题作为应用目标。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已推进十个年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急待解决,可以深入中学地理教学第一线,积极开展紧迫课题的改革试验,更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基础教育。
以承办单位为案例作高师课改实证研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都是为了加快提高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高师地理课程教学论改革持续不断,也各有特色。
以出版单位为合作伙伴发表学术成果。期刊、报社和出版社等,不仅为地理教师科学研究搭建平台,也为展示学术成果提供阵地。学术研讨会可与出版单位紧密合作,有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及时推出地理教师教育研究最新学术成果,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以教育均衡为宗旨选择学术交流与考察地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对教师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国东、中、西部师资力量和培养存在差异,加强学术研讨和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资源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篇6
地理教研组教学年度工作总结【1】 地理教研组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学改革为动力,锐意进取,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 工作计划和目的明确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爱好和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为目标,严格按计划办事,在学期之初,本组制订了具体的教学教研计划:争取做到各成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一期结束,我们园满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本组成员工作
态度踏实认真,能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精心备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批改每一个作业本,都做到了备、教、批、辅、考的统一,大部分老师有笔写和打字教案各一份,工作可谓兢兢业业。
三、 教改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本组老师之间相互学习蔚然成风,老师坚持互相听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每次都有记录。本组全期开展教研活动不下 10 次,每次都有一个教研中心题目,每次做到解决一个问题,使每个成员都有所启发和提高。在区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地理教研组积极参加,在础润征文比赛中,我校获得大连市二等奖。
四、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本组成员都能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实际,正确、灵活地确立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并不断改革教学的观念和模式。初中地理教学要面对中考,又要推行素质教育。那么,处理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就成了初中地理教师应攻克的课题。我组全体成员统一熟悉,将提高学生分数和提高学生能力有机地结合,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地理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被教育者乐于接受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我组老师采用了很多方法,如: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野外实习、考察),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课堂教学改革(愉快式、启发式、讨论式、看图绘图填图式)。
五、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学习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践,应用于社会。地理科学的实用性很强。未来人才的高标准对地理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基本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帮助学生得出真知,使他们成为祖国未来有用的建设者。
六、 今后发展方向
我们决心继续深化改革,围绕学校工作大局,服务于学生这个中心,狠抓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为把泸县四中建设成为川南名校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教学工作是中心,教研工作是起推动作用的。今后,我们要让教研这朵红花越开越艳,使地理教研组成为四中的名牌。
七、 体会和建议
新的世纪有新的召唤,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就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教育的体制、理念和形式肯定会随之作一些调整,我们要努力适应新的要求,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变革我们的教育观念。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体会:
1 、加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和开展,给学生以思想翱翔的空间,使 之成为未来世界的勇敢探索者。
2 、每一个老师要加强自己的各方面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引路人。
3 、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努力研究自已的教学工作,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使自已成为地理界的名师。
4、以科研促教。加强我组现已在市、区教科研工作的地理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成才。
我组对未来布满信心,将倍加珍惜机会和迎接挑战,勇立于时代竞争的浪尖,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地理教研组教学年度工作总结【2】 20xx学年,在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教务处布置的各项任务。但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把本学期的备课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学期的教学计划。我们地理备课组总共才2个地理老师,要完成初中一年级8个班和初中二年级八个班的教学工作,人均周课时16节,工作量相当大。但是,我们还是克服困难,经常开展集体备课等到工作,一起讨论学期的工作计划的各个步骤,然后一起制定计划,做到学内容,学进度。
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我们备课组、经常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每节课的难重点和教学方法,协调教学进度,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备课做到四个有,即脑中有大纲,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教案中充分展示教师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课堂教学做到四个一点,即微笑和激励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灵活安排的时间有一点。所以有的资料与信息,都呈现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做到资源共享。
三、工作重点在上好课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上课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要有教案。课前应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学用具,及时到达教室,准时上课。
2、认真组织教学
注意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排除干扰教学的因素。
3、实施教学方案
按照教案的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意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能够指导基本技能训练,注意把握知识、能力和德育的结合点,完成教学任务。
4、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意各环节的承转,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加强新课引入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获取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5、注意教态、语言、板书和板图 保持仪表整洁,对学生和蔼亲切。讲普通话,语言准确。板书工整,内容简明,规范用字。板图正确,注意形象美观。 四。 相互听课,交流听课的意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根据学校工作的要求,由备课组长带头,外出听课,组织交流与学习,共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当然,一学期来备课组的工作也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提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外出听课交流次数过少。
2、备课组成员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个别教师没有切实落实备课组的精神,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3、相关地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信息收集较落后,有待我们努力改善提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设想来年的工作,争取从以下方向努力:
(一)组织备课组老师外出听课交流。
篇7
论文摘要:加强各个学科教学的实践性,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课程,不必拘泥于各个领域划分所带来的条条框框,而应该以课程思想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设置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课改的创新,也是课改的难点。目前我市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分成了课时和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仅对应课改纲要中的研究性学习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下文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仅指这些内容)。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在课改前就已经设置,有现成的教材和比较明确的教学内容。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从2002年唐山市原新区作为课程改革试验区以来,到唐山市整个地区已经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个令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头疼的问题。这里面固然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中考科目对其他科目的挤出效应、传统教学思维的转变不到位等等,但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具体实施来看,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系统性和可考查性不够。
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笼统而抽象,具体教学过程中很难确立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只片面强调类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宽泛的教学目标,脱离我们现有的教学实际和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法具体衡量教学的进度、难易度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同的教师、学校和地区之间无法就教学效果达成比较一致的标准,从而使得准确的考查无法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实施。
课程的系统性和可考查性是课程存在的基础,这两点缺乏的后果就是教师感到课程实施无从下手,教学过程茫然无序。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主义严重。
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基本是研究性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和认知的方式,但是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没有系统性,也不具备考查性,从而使得一种学习的方式在我们的课程实施中连续地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如果说学生在课程的起始阶段需要了解这种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这还能让人理解,可是如果课程教学一贯如此,那就是形式主义了,是为了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从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学校和教师仅仅是在应付视察、评估的时候才开展,因为他们觉得来回重复这种形式实在是没有必要,而我们的教学实际也根本不可能允许和无视这种浪费的发生。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问题的实质是课程内容。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一种方式,他们要经由具体应用,才能显示价值,而且其价值的大小也仍然依赖于具体应用,课程内容指的就是这些具体应用。不解决好这个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无论如何是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并且其目标也应该包括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这样的体系,而我们现在恰恰就是忽视了这重要的一点,没有与学生的主体课程紧密联系,从而也就脱离了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的重要课程的学习。当然,我们的本意可能是想将学生从繁重的重点学科的学习中脱离开,专注于诸如创新精神的培养。可是,我们真能够离开像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这样的学科知识去谈创新,去谈素质吗?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必须将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适当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周围世界相联系的桥梁,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与现有课程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有希望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
笔者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以下三条主线来安排:
1.科学实践。科学实践可以理解为“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即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周围世界相联系,甚至通过周围的世界来学习科学知识,这将会使得平时看上去枯燥无味的科学世界变得生动许多,使得学习也变得轻松而有趣。
科学实践的基本内容是利用诸如风筝、气球、指南针、望远镜、食盐等生活物品或者工具进行的成系列的展示科学原理的科技活动。在了解科学原理之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物品分类、测量和观察、周密思考、准确记录以及正确处理数据等等普遍需要的科学技能。这些科技活动应该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和引人深思的,目的在于介绍科学概念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家里、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学校,获取知识可以从身边开始。
近些年,国内引进的的国外科学实验教材大多数都生活气息浓重,深入浅出,重视培养兴趣,十分符合科学实践的要求,此类教材也为数不少,完全可以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这些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大多数都可以对应我们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的教学实际,相辅相成,既适合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也促进了各个学科的教学。
2.艺术实践。艺术实践的形式着重指情景化的戏剧表演、诗歌朗诵和演讲评论等。艺术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客观事实。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来加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用说,这些艺术实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也有很大的益处。
艺术本身就是创造力的集合体,即使是同一内容在同一种艺术形式下,也可以得到不同表现。不同的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以担当不同的分工,这既可以是内容角色上的分工,也可以是不同工作的分工(比如导演、舞蹈、演奏、服装、布景等),但都可以表现其对艺术的理解,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展示学生的才能。
在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学科中包含大量的可以用作艺术实践的素材和线索。没有什么比亲身体验更能让学生提高对这些内容的兴趣和理解了,何况这些学科在本身教学中就存在有诸如表演、对话等等具体实践了。
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勇气和信心也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目标,这将为学生在其他领域实践中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是将学生从课堂上拉到课堂外,学校外,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获得体验与发展。如果科学实践和艺术实践都能很好的开展,那么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待社会生活的事实能够具有批判和分析的能力,以不同形式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分工组织和团结合作的能力等等。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应该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对社会的一次全新视角的接触,这既是学生知识技能综合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认识社会,自身正确定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好机会。
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目标、内容主题的维度和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都作了具体的说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应该按照要求分阶段、分内容、有重点地逐步实施,而不应该随意安排。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教学过程安排有序、内容前后联系,才能使得这种学习变得有章可循。这里并不是反对整合,但是,整合的前提是学生对需要整合的各个部分自身都已清晰明了,否则就会欲速不达。
篇8
一、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一)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制度。将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作为初中学生学科学习目标评价的主要手段。初中学生学业成绩,一是用来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并依据成绩对学科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二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考试,未参加学业考试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三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依据。实行初中学业考试后,不再组织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初中学业考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要建立学业考试工作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考试组织、成绩管理的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学业考试成绩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采用等级和实际分数进行记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考试成绩对学校、学生排队或排名。
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建立和完善命题工作机制,落实命题人员资格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试题征集制度、命题与审题分离制度、阅卷质量过程监测制度、试题评价反馈制度等,确保试题质量。
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由学生在校期间各年度成绩和毕业时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成绩组成,其他学科考试形式均为闭卷考试。“六三”学制学校生物、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学业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学科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五四”学制学校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生物、历史学科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初四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
学业考试考查科目为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由县(市、区)教育局指导学校组织实施。
(二)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制度。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精神,把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能力、学生特长等8个基础性发展目标,作为评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的主要内容。评价结果包括等级和综合评语两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一个学期为一个评定时段,在初中最后一个学期依据学生每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个等级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要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结果客观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综合评语由班主任在征求其他任课教师意见并汇总全班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做出描述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将作为学生毕业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评为D级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不得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报指标生录取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必须达到B级以上。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由初中学校组织实施。学校对初中毕业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于每年5月初完成。各初中学校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德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各地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向社会公示、公布,评价结果根据需要向学生公示。公示时间应在5天以上,公示无异议方可记录。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力求评价结果科学和公正。
(三)建立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长档案。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综合评语以及初中阶段发展的突出表现(或标志性成果)等内容。要严格限定学生发展标志性成果的种类,可能加重学生负担和大量占用学生校外活动时间的项目(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结果等),不作为标志性成果和认定特长生的依据,不与升学挂钩。
(四)实施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制止学生辍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既能横向分析学校现实的工作情况,又能纵向分析工作进展。要加大重点指标的评估权重,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初中学校素质教育水平评估成绩,作为分配普通高中指标生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一)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后,取消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普通高中以学业考试成绩为主,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高中录取新生的限定条件。
(二)将普通高中半数以上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从2010年起,将普通高别是优质高中或省级规范化高中招生指标的60%(不含指标生)以上分配到高中服务区内各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指标生的分配数额,根据该学校初中毕业生人数和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得分各占50%权重确定。
为充分发挥招生指标分配对初中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提倡对指标生录取不设限制性条件。对录取指标生设限的,应以不同批次最低录取标准条件为设限标准。初中学校要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多于招生指标的一定比例向普通高中推荐。招收指标生的高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初中选送指标生的质量做出评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将评价结果作为初中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据此增加或削减初中学校的分配指标。
对在素质教育工作评价过程中或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严重违背教育规律、违反办学行为规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和引起严重后果的学校,要调减其指标生分配名额,直至完全取消其按照素质教育评价情况分配指标的资格,同时给予学校负责人以必要处分。
(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招生录取。除采用指标生审核录取外,也可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招生录取。一是统一招生录取。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在规定时间内,由高中学校根据初中毕业生报名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集中录取。二是推荐录取。初中学校可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推荐,至少两名教师写出推荐信,由高中学校通过调查、面试、综合能力测试等方式考核后,予以录取。三是特长录取。特长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是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考核。对有特殊才能或潜能但无实证性材料的学生,高中学校应提供考生展示特殊才能的条件,并建立相应的组织对考生的特殊才能进行评定。四是划片招生录取。鼓励高中教育资源和普职比例相对均衡、高中段教育普及率高的地方,在认真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区域内划片招生办法,合理划分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招生服务片区,促进生源平衡,搭建竞争平台,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五是注册录取。部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可采取注册招生的方式,由初中毕业学生持成长档案,在规定时间内到校报名,由学校根据学生成长档案决定是否录取。
(四)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自。对办学水平高、有特色、在当地能起示范作用的优质高中,教育行政部门应扩大其招生自,在学校招生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由学校自主招生。取得招生自的学校,要制定自主招生工作方案,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优质高中自主招生的比例,应不低于招生计划的5%、不高于招生计划的30%。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和完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本地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建立完善公示、诚信、监督监控、复查复议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公平竞争。
(二)严肃招生纪律。对在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等级评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过程中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涉及学校的,在评先评优、年终考核、考点设置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是“规范化学校”的取消其称号,是初中学校的减少或取消其指标生分配数额,并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涉及教师的,取消其当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和参与学生评价工作资格,不得作为推荐生的推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