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 管理会计 应用
(一)管算结合需求日趋迫切
现阶段,我国深入改革了公共财政体制,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市场化趋势在不断加强。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有着越来越高的社会服务需求,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将越来越多和更加复杂的公共产品提供给公众。而传统的会计工作将财务会计作为核心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无法满足事业单位日常运营需求。因此,就需要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借助预算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系统等来对日常管理进行协助,有效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
(二)管理会计模式迫切需要实现体系化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所构建的会计体系中还存在诸多细节问题,但是因为有国家指导文件的规范,以及经过不断的实践,体系已基本形成。这种会计体系仅仅在个别业务或个别板块中体现了管理会计的内容,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活动时,往往依据国家相关文件来执行,决策体系比较缺乏。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却不能保证将其深入执行下去。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虽能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却无法将本制度实施于其他业务活动中。这些情况标明行政事业单位亟需构建一个体系化的管理会计模式。
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与特点
(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分析过去、管控现在、影响未来。通过三方面职能的作用,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内部治理,实现资金预算的合理使用,达到既定的绩效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特点,在服务对象上是兼顾外部报告的内部报告,在服务定位上与各级领导是伙伴关系,在内容构成上则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并重。兼顾外部报告的内部报告,同企业一样,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报告是一种内部报告,主要服务对象是内部管理者,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预算、决算、经费、审计等公开特点,因此也是一份重要的外部报告信息。与各级领导是伙伴关系在行政事业单位机构中存在着管理登记,该等级是建立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财务工作者与领导是业务伙伴关系。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是管理会计的VIP客户,同时也是项目负责人以及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并重,为领导和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既要包含一定的数据信息,也要拥有较高的分析水平,数据必须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从而使得领导和管理者从全局战略出发,更多、更清晰地对信息进行了解,进而进行决策。既要报告过去成果,也要监控当前业务,进而预测未来。
三、加强管理会计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的措施
(一)加大研究投入,提高认识
虽然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和应用都相对较晚,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国际上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丰富,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通过拨付专项科研资金等方式整合科研资源,聘请组织专家进行研讨等来加大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以及应用。同时,组织对管理会计的培训投入,使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更加深入,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经验,为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提供便利。加大财务界对管理会计研究和发展的关注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的成果,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也要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的研究和摸索,及时总结管理会计的实践经验,为单位自身发展开拓道路,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企业管理计方面先进的理论和实际经验,以此增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和建设的指导性。
(二)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专业水平
针对管理会计对于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引进方面,应该建立严格的筛选制度,比如从高校当中挑选优秀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队伍,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会招聘选拔具有相关管理会计经验的成熟人才,以此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在积极引进相关专业人才的同时,对原有的会计人员进行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合理利用以及人才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在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于人才的管理,建立健全人才的考核奖励机制,对于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有突出成绩的部门或个人给与奖励,对成绩或表现不佳的部门或个人则实施相应的处罚措施,使得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管理会计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三)建立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只有建立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为管理会计提供较为精确的信息资料,管理会计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管理会计能够得以有力实施的基础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确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协调部门,专门配置人员,并将责任分配下去,使得内部控制系统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为管理会计的应用保驾护航。比如单位可以开专题研讨会,对容易出现风险和漏洞的地方进行专项整治,同时找到内部控制的风险点,确定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从而引进风险管理系统,以此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和管理控制。此外,要建立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还要以信息化为支撑,对内部控制、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系统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进行加强管理,注重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
四、结语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体制的深入改革,其亟需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依据预算管理系统,有机联系预算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加入内部控制体系,以便提升管理效率,有效防范风险,将行政事业单位资源使用情况充分反映出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构建 ; 管理会计; 体系
在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中,为了满足现实工作需求,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亟待完善。与此同时,财政管理体制经历着一系列的改革,并且在随之进行的配套的改革中,管理会计体系的改革,是一项作为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内部管理信息的体制改革,有关人士已经针对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做过调查,并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构建管理会计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必要性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但经过国家指导文件规范以及多年实践经验,基本形成固有体系。这种体系仅可在个别板块或个别业务中体现管理会计内容,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预算管理开展中,若单纯依据国家指导文件规范,则决策体系极为匮乏。当前虽然提出若干规章制度,但并不能有效执行,例如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尽管可以施行,但是并不可以实施在其他业务活动中。为此,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大有必要。
1.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效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职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我国不断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以行政事业单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为目的,不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使其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行政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信息也发生了变化。但在改革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个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管理会计信息体系并不完善。因此,为了使决策效率逐步提高,并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信息,则在改革的同时,逐步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
公共委托是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承担的责任,在此基础上,需要营造公平可持续的环境,以期能够最大化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而实际上,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方法。
管理会计体系,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不断完善,但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功能“信息提供与管理控制”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如上世纪初的管理会计体系主要由差异分析、传统预算、标准成本制来用于业绩评价三项内容组成,它们涵盖了管理控制、管理会计信息提供两大功能,而上世纪末期至今的管理会计体系,不论发展了何种新型管理工具,都没有改变管理会计体系核心功能本身;管理会计体系意味着要将管理会计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应当以行政事业单位的战略为目标,其也正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构建管理会计体系
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构建思路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特点,对其构建的前提应是执行、完善以及设计预算管理系统,以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为目标。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当以构建管理会计为前提,建立“以资金管控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会计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首要任务。在构建行政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预算管理作为基础进行构建,同时处理好其与内部控制系统、预算会计之间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所有业务,最终需要通过预算管理系统来衔接,从而达到实现对预算管理全过程的控制。控制过程即是信息运动过程,即信息传递、反馈以及产生的过程, 通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将信息运动的过程反映出来,进而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出来,以达到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及财政资源使用及其结果的情况,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要点
(1)重视管理会计工作
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应用网络交互工具,例如QQ、微信、短信等媒体,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社会影响,对管理会计工作内容、方式、框架以及理念予以宣传,抓优秀管理会计典型,对比分析没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和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管理情况和单位运营情况,追踪和调研其中的差异,创新管理会计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便于跟踪服务。
(2)营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发展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特殊的运营要求,所以极为重视管理会计的战略参考和分析结果,旨在通过管理会计的综合分析报告,为行政事业单位战略决策提供帮助,不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流程、市场需求以及成本管理。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发展障碍较多,其财政主要用于预算基金,除却新业务的挖掘和扩展、提高服务能力以及降低运营成本,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并不迫切,为此,需要决策者为管理会计营造良好的民主决策环境,提高管理会计在单位运营中的权重,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服务型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发展影响,如行政许可、政府服务等,如何更好的扭转发展挂念,摒弃管理缺口,促使管理会计成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价值创造者,进而影响其他行业的升级转型。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决策者还要强化管理会计的公共管理价值,结合管理会计信息数据统筹分析,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和运营情况予以有效控制,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治理能力。
(3)加强管理会计话语权和工作环境
管理会计不仅要站在业务角度看待问题,更要站在战略高度透视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服务,精准清晰定位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假如管理会计不能参与制定战略和管理工作中,则难以通过整合信息和数据关联中高瞻远瞩,无从实现管理优化价值。所以管理会计要参与到行政事业单位绩效方案、工作计划、发展计划的制定和研究中来,对业务部门的工作内容、流程、模式等深入了解,掌握日常管理要点,从而更好的站在宏观角度上,结合业务数据有效信息,为行政事业单位决策者佐以有价值的战略决策参考。
(4)管理会计体系流程优化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流程优化如下:预测系统决策系统预算系统管控系统责任会计与项目管理业绩评价系统,依据现在及过去的经济条件,科学预测、科学决策、科学评价,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的信息需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受到改革和环境的变化,构建并不断完善管理会计体系是重中之重。本文针对实施管理会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做了初步探索与研究,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应当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特点作为基础,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内容,从预测系统、决策系统、预算系统、管控系统、责任会计与项目管理以及业绩评价系统等方面进行构建。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2):28-34.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监督 会计独立
一、前言
会计监督属会计基本职能之一,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是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和财政财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过程及结果进行的监督,监督的目的在于确保预算的正确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都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用以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属于分配领域中的各级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是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而言。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质、本身业务活动较为简单以及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等管理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具有明显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点,主要包括:
第一,会计目标侧重于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兼顾其他信息需要和内部管理需要。第二,会计核算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第三,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第四,某些具体业务的会计核算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要如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购入固定资产记录“双分录”(即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等。第五,会计报表较为简单,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懈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致会计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监督链条松动,各监督环节衔接不紧密,监督越位,牵制失灵。单位负责人不重视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把会计人员看成是“账房先生”,把单位财务当成是自家财务,会计监督若有若无,会计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报销票据账实不符,存在虚开票据、多开票据、冒开票据现象。巧立名目,用公款吃喝,列入招待费,燃油费、修车费混乱,缺少严格的审核程序,造成现金的流失,对国有资产的损害最快也最直接,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工作透明度差,缺乏必要的公众监督。没有形成健全的内部互相监督机制,且职责不清,监督脱节。会计核算控制不力,经费支出把关不严,浪费严重。
四、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水平
1.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意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只有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有效避免会计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才能督促会计人员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因此,对会计工作的建设,不能只把目标局限在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员上,应把这项工作提升到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上来,实行标本兼治,从根上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从而为会计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护会计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促进会计工作依法进行,会计法律、法规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是做好会计监督的前提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不力,问题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还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对内部监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因此监督能力弱化,会计信息不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单位加强内部监督的程度,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主要是体现在: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扩充会计人员的知识面,积极推行终身教育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守则,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会计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各单位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增强财务会计人员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的意识和责任感,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纪的现象,保护单位经济利益不受侵犯。对单位领导的监督应走群众监督路线,实行政务公开,将本单位重大收支情况、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固定资产增值保值情况公开,将会计活动和会计行为交给群众去监督,则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会减少。
4.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
预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一切活动,是事业单位绩效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格外注重预算编制的工作。首先,应该加强预算编制的事前调查、取证,预算的编制基础必须是真实有效的。其次,编制的预算不能随意更改或者调整,即使进行更改或者调整,也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或者依据科学的程序进行。加强预算对资产管理的约束能力。再次,对于部门的虚报预算要进行严惩,绝不姑息。编制的过程一定要保持公正、公平的中立立场进行,不能被友情等因素干扰影响预算的有效性。最后,预算的项目要尽可能充分的详细记载,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考核各部门的绩效,准确核对,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形成对下属部门的约束,提高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5.加强财政局的会计监督作用
财政局委派财务总监负责重点支出部门的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监管,定期分析部门预算执行中的动态情况,发现和纠正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部门预算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度和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利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对单位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进行监管,规范单位收支行为。财政局发挥主管部门协同理财功能,通过健全资金收支、资产核算等内部控制制度,从会计运作程序和内部层级稽核方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收支实际效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宣传会计法律法规,辅导实务操作,避免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由于对政策法规的理解误差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发生。
6.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改革形势和单位实际,根据《预算法》、《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不断修订、完善、健全相应的财务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固定资产治理制度、往来账款治理制度,经费销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和财政票据治理制度。尤其是绩效评价制度,在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正在广泛推进的改革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也要转变治理观念,相应地把绩效评价制度补充到财务制度中去,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作为加强财政资金治理不可或缺的环节,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广泛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论证,按照“统一尺度,统一要求,便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要求,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有章可循。
五、结语
总之,有效的会计监督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监督不力的问题,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有认真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制度,才能更好地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虹.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J].中国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2010;1:89
[2]罗慧玲.如何看待行政事业单位的简单开支[J].审计与理财,2010;2:52
[3]刘治国.试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0;3:24-27
[4]钱渊.现在还有这样的会计吗?[J].杂文月刊(原创版),2010;1:21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改革 热点及难点问题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随之提升了要求。其中所涉及到的会计管理职能,是行政事业单位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严格的关注。那么,在当下的行政单位中,将会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一定要利用合理的会计改革,将会计工作的效率有所提升,继而将可持续发展有所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深入的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改革。
一、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财务会计的报告问题分析
财务报告在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只是针对主管部门上交报告,可能小部分报告内容是能够公开给职工的,可是大部分的报告内容都不会对职工公开,保密性较强,而在透明性以及公开性上较差。在当下的市场以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可以分析出,会计信息的需求逐渐的加大了。其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在形式、内容上,都会显示出滞后性,在使用会计信息中能否得到满足,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资产的处置和计量问题的分析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会具备大规模的国家资产,所以处置和计量国家资产,是需要极度重视的问题。在当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方面,计量资产时需要按照计算历史成本的阶段充分开展,所获取的捐赠资产在计算的时候要根据市场价格进行,计量无形资产的时候要根据评估价格进行,可是盘亏、盘盈资产的方面还缺失正式的规定。
并且,在当下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广泛引用,也就是对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引用,成为了较为热点和难点问题。那么,具备特殊性的资产,在对公允价值有所引用的时候,一定会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可能还会和我国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所冲突,也是需要顾虑的问题。
(三)制定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能否正确的开展统一形式的会计准则,是在会计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体可以在两个方面凸显:
其一,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准则执行统一的形式,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成本合理降低,并且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模式予以实现,能够和国际市场的状态相辅相成。可是,还不能够将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开展合理的区分。若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在执行和制定不同性质的会计准则时,可能会对单位中的核算部分提供便利,但是因为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同特点,一定会导致准则重复产生的现象,对会计改革中所使用的成本有所增加。
其二,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所具备的国家资产是较为均衡的,可是在实际进行核算的阶段,将较为基本的国家资产除去之外,还会包含其他方面的资产核算项目。因此,能否可以把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之间的准则开展合并的方式,是需要细致分析的。
(四)划分会计处理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行政事业单位长久执行的方式,不但可以将国家预算特点体现,还可以及时和全面的把握资金的供求,可以将资金供给合理保障。可是,在我国建立财政体系之后,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范围和目标上,都在产生改变,若对收付实现制完全依托,对资金的需求和结余方面就不能够有效反映,在绩效评价方面也不能够给予科学合理的依据。因此,会计工作方面有必要对权责发生制有所引进,可是问题的难点与重点,是怎样才可是实施和推行权责发生制,全面执行或者部分执行的实施需要重点研究。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告审计
想要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信息保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有必要对有关的财务报告审计有所依赖。在我国会计制度不断发达的阶段,政府的报告在独立的审计部门充分审计之后,需要披露给公众,要将透明性和秘密性有所消除,反而要将公开性提升。在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以及企业,对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制度相继实现,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有效性有所体现。
所以,财务报告审计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时,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所涉及到的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在审计范畴中正确纳入,同时要对审计方法和审计制度的完善有所加强,继而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告可靠性,以及真实性充分保障。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制度中具体包含:财务监督制度、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公共财物制度以及公共管理制度。这一系列制度都是相对充分有效的。还需要完善建立民主监督、民主理财以及公众参与的制度,让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真正的凸显出相应的公共性。
现阶段,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告中的有关准则制定完善,要和民主监督以及公共财政方面的需求相符。在近几年,可以选择部分行业,例如:农林、交通、医疗以及教育等先行的试点,让类似这些正规的先行试点作为下一个环节的经验累积,也能够将时间有效节省。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增加宣传工作
利用强硬的宣传工作,可以将认知性扩展成较大的范畴,对会计改革的重要性会重新定义,并且实施会计改革前还会做好准备工作,利用定期的资产调查以及清查工作,也可以对有关的人员给予较多的建议和警醒,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是必须要做的。此外,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准则中,需要根据方案的统一执行,进行优先起草,在实施的阶段要利用逐渐的改进将会计改革完善。
(四)对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要适当推进
行政事业单位若使用权责发生制的情况下,是不会和收付实现制发生冲突的,因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互相对立、互相存在、互相作用的。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核算条件以及核算事项,开展了较为科学合理的选择。按照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在对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来看,是较为有利、可行的。
因此,一定要在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过程中,创设较为完善的条件,将改革进程利用渐进式的方法,积累经验、逐渐过渡,在对会计核算、政府预算有所保证的前提下,正确的过渡权责发生制。
三、总结
根据以上的论述,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可以和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形势相符,对于其中所涵盖的会计改革一定要逐渐的完善和改进,才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提升效率。当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热点和难点,需要对其合理分析,才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的核心意义发挥出来,能够让会计工作有效、持续的进行,继而让行政事业单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发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2(01).
[2]卢绍芬.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3(04).
[3]黄长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其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0(02).
[4]曹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现状分析及展望[J].暨南大学,2010(05).
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分析;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2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完成能够提高员工积极性,实现财务管理的预期目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改革进行过多次调整,但仍然存在财务风险,因此合理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主要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主要存在的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和规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相应对策和措施。
一、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很大财务风险问题,影响着其职能和功能的有效发挥。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基础管理工作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整体业务能力综合素养水平不高,单位没有针对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开展必要的培训以及再教育工作。一些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者没有夯实的相关专业基础,在进行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部分人员不能做到认真负责。会计内控制度不健全,资金无法科学、合理、高效利用起来。而且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的内控方面也着力较浅,进而在财务管理的模式以及制度上没有形成规范化。行政事业单位体系庞大,人员众多,这就给这些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筹划的全面性以及系统性带来了一定的。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不高
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当中,大多数领导都不具备专业的预算管理知识,而对于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却抓的非常紧,这使得许多财务工作都是由领导直接部署的,使得预算及审核内控等都方面的职能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从事于预算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匮乏,造成了预算的严重失水准,使得财务工作的混乱。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体系不完善
有考核就应该有监督,只有将权利置于制度的框架内才能让权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缺乏科学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将考核的权力完全下放给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会导致领导权力过分膨胀,易滋生腐败。其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没有严密的监督,使国有资产处理不够公平公正,这些现象对严谨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而言都是不容许存在而确实存在的。会计内控制度不健全,资金无法科学、合理、高效利用起来。另外,重要项目的资金使用没有内控管理机制,使许多会计从业人员钻漏洞,进行虚假报账。其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没有严密的监督,使国有资产处理不够公平公正,这些现象对严谨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而言都是不容许存在而确实存在的。
4.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不够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较为严重的“政事不分”问题,致使此类单位的财务体系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状况,这无疑会引起单位内部每个部门之间以及本单位与上层单位之间出现资金管控以及利益调配上的混乱,进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应用效率。另外,在这种状况下,单位也很难实现资金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同时各部门间复杂的联系极易导致各部门出现财务风险。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运作中,固定资产对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与固定资产相关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仅仅关注资金而没有给予财物充分的重视,或者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单位所需购置的物品上,而疏于对其管理。总之,行政事业单位经常会出现疏于资产管理、资产闲置以及重复购置等问题。导致上述问题发生的原因根本在于财物人员在对财产进行核查以及登记中没有遵循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手续缺失,责任划分不清晰,审批程序不当,存在管理失误。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基础工作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要注重将行政事业单位相关财务工作人员的基础专业能力加以提升。对其此类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说,其个人的职业道德及个人品质显得更为重要。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较大会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变动很小,其中某些财务人员及风险管理人员不具备从业素质,基础知识匮乏,这严重影响且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要想改变这一情况,首先应改掉任人唯亲的恶俗,选择精明能干,业务知识娴熟的财务人员来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
篇6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也相应呈现出很多新特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多样化,财务管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不相配套
近年来,我国通过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脚步却并未完全同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和财务活动与会计核算的内容、方法等已经不相适应,会计制度相对来讲滞后于会计实务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
(二)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财务管理理念,内部制度建设意识淡薄,重支出,轻管理,以权代法,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很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环境薄弱,内控意识相对淡薄。有的单位虽然按照规定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但存在落实不严、有章不循的问题。
(三)会计人员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然而,目前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或只是兼职会计,没有会计资格上岗证,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故许多会计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理解不深,所以执行比较滞后。而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属于从非会计岗位转岗过来的,有的甚至缺乏对财务管理知识的基本了解,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财务基础工作薄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凭证管理不严,票据管理不规范。有的单位没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对票据等凭证的使用与核验流于形式,甚至有的单位对票据领购缴销等都缺乏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经费管理缺乏全程控制,单位对经费的收支仅停留在核算和帐面平衡的考核,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五)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家底不清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有的固定资产没有作价入账,有的资产已经转移但没有办理手续,使实际资产与账面不对应,资产盘点制度未能有效执行,帐实不符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单位甚至设立两套账目,存在账外账问题,单位支出核算混乱。此外,部分单位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不规范,导致预算不能真实反映单位收支全貌和工作重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的可靠性。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是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各单位要在国家相关规定及《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通过单位负责人与财务人员的培训学习,使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真正意识到财务会计工作的作用与重要意义,从而在单位内部营造起支持财务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健全经济责任考核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经济责任考核制度,按照有关实施意见进行申报核准,并进行资产保值增值和经营业绩考核。考核工作由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纪检等部门负责,经考核合格后按规定实施分配。
三是建立高效的内控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使有关人员之间形成互相牵制的机制。各单位要严格财务管理程序,严格控制支出标准,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内部财务检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并加以解决。相关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检查、监督办法,形成依法管理的意识。同时,对各类资产进行摸底、清点、核实、明确固定资产的产权归属,并登记造册,规范管理。各单位负责人财务主管人员负责单位的预算编制、审核和调整以及决算的审查工作。
篇7
行政事业单位高度重视会计工作,就能更好的提升单位的实力,也能够不断提升社会地位。真正满足群众需要。会计工作需要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借鉴相关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本职工作的创新发展,这也是实现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的重要方法。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现的主要问题
缺乏科学合理的会计监督机制。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工作方面的公正性及廉洁性水平,需要国家制定相关具体机制制度。会计的工作仅仅是多个部门中的一个小小的工作,所以管理者的思想和意识行动上都会有所分散,管理工作是长期进行的,并不是一段时间仅管理一次就可以达到目的,管理与服务相互并存着,各部门领导将会计工作的程序及内容有条不紊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才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于会计的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某些会计素质及工作能力相对薄弱。我国事业行政单位要不断改革自己的管理模式,从会计的工作经验来说,针对操作能力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聘请有思想的会计去工作,对于业务知识,工作经验了如指掌,并能不断提出新的工作形式,使得工作不仅会成为政策很强的工作,也会成为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及工作能力进行培训和指导,让所有人重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并为服务于人民群众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技术能力不够优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技术及整体素质不符合要求所以,想要让行政事业单位有更大的利益,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有着更大的提高,首先要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技术能力,会计人员不仅要了解自己工作的本质任务,还要更多的掌握单位的财务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按照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该单位要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促进该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对策分析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认识。针对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看,首先应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全面认识,进一步普及会计工作相关基本知识,以全面提高会计工作能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首先树立正确认知观念,加强对会计工作重视,并阶段性对单位会计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通过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与专业提升,能够促进会计人员进一步领略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与认真态度,更全面了解市场经济情况,以服务于会计工作开展,全面提升其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会计人员对自身本职工作的认知,在深入了解与熟悉的基础上能够更清楚掌握自己的工作重点与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另外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应选择最合适的会计工作引导方法,以实际情况为需求,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要,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提升会计工作人员整体层次。新时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层次划分不够清晰,这也是制约其会计工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全面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层次。通过不断提升会计工作层次,能够满足不同的群众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达到会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只有顺应市场发展需求、满足群众需要、提升自身信誉度才能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水平与工作质量不断提高。提升会计工作层次是满足不同类型人民群众不同需要的重要措施,通过满足更多层级人们需要,有效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通过加强创新与监督,构建新时期会计工作模式,为行政事业单位长久发展形成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价值,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
我国在进行行政管理以及相关财务机制制度建设方面对会计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以此获得对社会发展脚步的适应,同时也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特点,完善财务资源,实现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之间的融合。除此之外,单位之中也应当对相关审核机制进行完善,对会计的监督及监管力度也应当提升,确保各项监督机制可以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对会计监督职权范畴的扩大有助于完成各项工作,除此之外,也应当不断加强对违法乱纪情况的整治力度。
篇8
基层财政所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不进行盈亏核算,而是着重核算有关资金的收支结余。会计对象的性质决定了不同的会计特点,而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原则进行科学分类,因此基层财政所会计科目的设置与运用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会计科目的设置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关于基层财政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改革后的科目设置措施及建议如下。
1 会计科目的名称与核算内容应具有统一性
为了便于会计资料在基层财政所以及全国范围内汇总分析,特别是为了反映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基层财政所的会计科目应由财政部统一制定。会计科目的名称未经财政部同意不得改变和合并;其核算内容和使用方法亦不得随意改变;如因自身业务活动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可以增设科目,报请财政部同意;对于明细科目,可由各地区、各部门和基层单位按一定要求自行规定。
2 会计科目要适应基层财政所业务活动的特点,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
基层财政所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一样,业务活动也有各自不同,如部分事业单位实行有偿服务,有一定的业务收入,行政单位只按规定履行公务,没有自身业务收入;有的事业单位要求进行成本核算,行政单位则不存在成本核算问题等。因此,基层财政所会计科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基层财政所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实际需要,也便于将核算结果同政府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加强预算管理。
3 会计科目要适应单位内部管理的要求
会计科目提供的信息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需要,又要满足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为单位领导预测、决策和日常管理提供详尽有效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既有统一性,又要因地制宜。如有些单位内部的二级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设置内部资金结算中心,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就需要增设一些会计科目,增加会计科目的级次。
4 增设“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核算执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因此都不进行对待处理资产的账务处理,因而单位资产不能进行完整的记录和反映。笔者建议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增设“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确保账实相符,这样也可以使得单位的各种资产物资的盘盈、盘亏或毁损在资产清查过程中能够清楚明朗。具体核算步骤是借方登记待处理资产盘亏或毁损数,贷方登记待处理资产盘盈数。因为待处理资产损益具有双重性质,所以它期末一般没有余额,在没有报经批准前,它与资产有关,应反映在资产类中。
5 增设“上级补助收入”和“上缴上级支出”科目
行政事业单位现在实行的会计制度不能对上下级单位之间的经费补助收入和支出项目进行核算。笔者建议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中,增设“上级补助收入”和“下级补助支出”两个科目,这样既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应,也能够清楚地核算和反映行政单位的该类经济业务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6 材料有关业务处理设置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设置使用“库存材料”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大宗购入、需要库存的物资材料等;事业单位设置使用“材料”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库存的物资材料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低值易耗品等。在其他明细规定上,由于事业单位种类的多样性,涉及有关税款的问题,而基层财政所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业务简单,核算简单,在对材料的业务处理上可以看作是事业单位的一种简例,因此,可以按照事业单位对材料业务处理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建议取消行政单位的“库存材料”科目,设置和事业单位统一的“材料”科目,其核算规定按照事业单位对“材料”科目的有关要求。
7 拨入预算经费设置
基层财政所行政事业单位设置“拨入经费”会计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预算经费;事业单位设置“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收到的由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拨入的各类事业经费,其中包括部门预算安排的基本经费、从主管部门获取的基本经费、从非本级财政获取的基本经费及其他内容等。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名称核算的内容不能涵盖其所列举的包括的其他内容,因此用“拨入经费”科目更为合适。建议取消事业单位设置的“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和行政单位统一设置“拨入经费”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收到的拨入的各类事业经费。
8 支出经费业务处理设置的会计科目
行政单位设置“经费支出”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支出;事业单位设置“事业支出”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实际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统一采用“经费支出”比“事业支出”更合适。建议取消事业单位设置的“事业支出”科目和行政单位统一设置“经费支出”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实际支出。
9 拨出经费明细业务处理设置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会计记录、会计业务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直接相关的内部控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呈现出如下特点:(1)涉及范围广泛。行政事业单位涵盖的服务类型广泛,相对应的业务活动也很多,除了一般的收入支出、资产管理、商品购买等经济活动,还有执法、检查等业务活动。(2)会计核算体系复杂。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包括按照企业运营模式和按照政府运营模式,采用的是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比起单纯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模式,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复杂。(3)内部控制侧重点不同。在内部控制中,企业更侧重于实现经营、战略目标,而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质,更侧重于自身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实困难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影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不强,没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也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具体来说,存在如下现实困难:(1)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不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一般都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都知道内部控制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机制。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单位内部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但一些单位一些部门,一些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太复杂,手续太繁琐,不利于工作快速完成,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发挥实际作用。(2)内部信息沟通不够畅通。横向的部门沟通与纵向的上下沟通渠道不畅,普通职工缺少意见上达的渠道,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加上信息化水平低且存在安全隐患,这既不利于部门之间的信息顺畅流动,又不利于内部信息的安全。(3)内部审计监督措施不力。会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的主体,但在实际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中,两者都存在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独立性不强、内部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此外,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风险评估机制缺失,据国家审计署驻部委派出局的调查:“在所调查的中央部委中,已建立单项业务或重大投资风险评估机制的不到8%。”由此可见,除了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之外,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机制也相对缺失。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变革策略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加强会计内控体系建设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对此,管理者要全面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建立多层次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包括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评价等多方面内容, 建立专门的内部会计控制数字化信息系统,使之形成不断修正、完善的动态体系。在单位内部对会计控制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对会计内部控制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和细化,把会计控制落实到部门、到每一个人,编制出会计内部控制考核责任书,构建起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责任制,形成目的明确、分工合理、责任分明的责任体系。在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企业要有效使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落实钱、账、物分管,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同时创新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对经营管理资金实施科学化管理。
2.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完善会计信息反馈系统
会计信息化使会计管理越来越规范化,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手段。管理者应重视互联网思维,加大会计信息化的资源投入,将信息与网络技术引入会计管理系统,完善会计信息反馈系统,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为会计风险管理提供保障。各部门要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加强经营管理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反馈,建立会计预警机构,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评估报告等方面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分析、预测、辨明运营管理可能面临的风险,然后探索控制会计风险度的策略和措施,有效运用风险回避法、风险降低法、风险分散法、风险转移法等管控会计风险,确保内部会计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3.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提升会计风险控制能力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漏洞与问题,降低内部控制风险,从而保障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首先会计人员要发挥内部会计监督作用,对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会计资料的完善性、真实性以及内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严格控制会计风险。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内控审计,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应充分保障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完善内部考评及其监督机制,相关监管部门要合理分工、信息互通,确保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证证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表表相符。需要注意的是,单纯依靠内部审计与财务部门的内部监督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财政部、审计部和纪检监察部等外部监管力量,切实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力度。
四、结语
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强化经营管理的关键,面对新常态,行政事业单位要全面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将加强会计内控制度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现代管理中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监督、制约会计业务运作全过程的动态控制体系,并以多层次的内部控制体系为基础,构建现代化管理制度,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志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会计师,2013(2):50-51.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28-02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单位违规违法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实现单位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强化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单位应按照新形式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强化会计工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可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对会计工作及其质量的控制,目的主要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一层控制主要是通过相关财经法律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公认会计原则进行。第二层含义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评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办理,对其日常业务活动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这两方面含义中,前者是基础,因为没有对会计工作和质量的控制,就不可能产生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使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一句空话,失去控制的依据,也将使控制目标无法实现。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办事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薄弱有直接关系。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货币资金控制薄弱,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现象严重。这种情况单位只要坚持每日对账、每月核账等基本的财务制度就可以避免,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基本控制制度的缺失,导致这种职务犯罪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形象。
2.物资采购控制薄弱。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行使其职能,每年都会有大量物资采购活动。在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中,政府采购、公开招标仅限于部分大额物资,而且程序不规范,极易发生资金浪费。不正当竞争容易产生形形“回扣”,使部分意志薄弱的相关领导很难拒绝这种利益的诱惑,走上的道路。
3.实物资产管理较差,财产物资内部会计控制环节薄弱。行政事业单位坐拥大量国有资产,其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还能从源头上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然而,当前一些单位固定资产及日常消耗品的采购、验收、保管等职责未严格分离,日常消耗品的领用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改造的固定资产不作账务处理,造成财务部门和物资部门账目不符,使得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4.基本建设方面存在“暗箱操作”现象。行政事业单位一定时期内都会发生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而基建工作由于其投资大、专业性强、管理要求高,再加上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滋生了通过基本建设进行腐败活动的土壤。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单位基本建设方面的部门,往往被认为是“油水衙门”,正是验证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方面的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缺乏科学的标准,使得计划和核算脱节,财务部门凭经验核定支出,既不准确,又影响预算安排的公正和透明度。二是预算的执行上,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完整的评价。三是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
(三)尚未专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事业单位。由于过去我国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一样,一直是国家财政拨款,基本上没有风险,使得单位领导在作出决策时,普遍缺乏风险意识,没有把外延的扩张与内在质量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不考虑投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这种情况随着事业单位企业化的转变以及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财政资金只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对于事业单位的存续和发展几乎是致命的。
(四)监督力度不够,监督部门独立性较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主要有纪检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主要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对党的政策等的遵循及实施情况,内部审计负责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然而,由于纪检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部门,处于单位的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也缺乏制度保障他们的权利,这些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监督部门包括政府审计部门和民间审计机构(针对事业单位),但这种监督由于政府审计主要以抽查的形式、而民间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其监督作用变得比较弱。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以及现阶段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建设
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决定了组织的基调,设定了人们的控制意识。同时,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也是所有其他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它包括: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哲学和风格、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道德价值观,管理授权和责任等。因此,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增强单位人员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尤其是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使他们以身作则,积极地支持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为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2)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得单位内部形成的信息得以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二)完善单位组织规划控制
组织规划控制是对单位内部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如相关部门分别设立,以便相互制衡,达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具体要求是: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应该具备一定的独立性。
(三)加强单位财产物资控制
前面提到,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物资的维护及管理比较松散,资产被私自变卖、挪作己用等行为比较常见。因此,单位必须加强对财产物资的控制,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保证资产的安全。财产物资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通过定期盘点、财产记录和账实核对等,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比如,现金、银行存款等,除出纳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即对变现能力强的货币资金就必须实施财产保全控制,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对单位的实物资产就需进行定期盘点,定期对财产物资实有数量进行检查,如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不一致,应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管理。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立实物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明确实物资产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包括财产的维护、保存、使用登记等内容,尤其要加强执行的力度。
(四)强化单位预算和风险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是其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内容涵盖单位所有业务活动的全过程。预算控制不是简单的对预算编制的控制,而是通过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来发现单位在处理业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和纠正以保证各种目标的顺利实现。而风险控制主要针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在日益竞争的环境下,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以识别、评估并采取防范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