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G3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35-03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是千百年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之所以能将古代文明发扬光大至今,全有赖于固有的悠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任。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体味祖国语言文化的丰富多姿,体味炎黄子孙思想的广博深邃,体味伟大民族精神的经典永恒。着力于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人生底色,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正是语文教学目标之所在。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传承传统文化。

一、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仁民爱物,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些都透过对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深入内心[1]。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时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仿佛能看到一位垂钓于寒江的老翁步履蹒跚却镇定自若地向我们走来。他历经两次被贬的磨历,不但没有潦倒度余生,却以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柳宗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之上独钓的情景,尽管冰天雪地带来寒气和寂寞,但他没有丝毫妥协和退让,仍然执着于孤舟之上,独钓寒江,展现给人们不屈的傲气,就如柳宗元没有屈服于永贞失败一样,无所畏惧,不向恶势力低头。这一故事教会学生如何面对逆境和挫折,坚持人生信念,勇敢地生活。

(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2]。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思想意识、文化积累最重要的时期,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其修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教学《离骚》一课时,可先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屈原博闻强识,长于辞令,却被谗言所累,遭遇流放;但他始终不忘国事,直至人生尽头也心系国家黎民,这种献身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智者的疾呼将一直激励学生前行,智者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在学生的心中。

(三)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人文观念的形成及个人素养的培养

学生正处于个人内涵修养的积累储备阶段,诗词、历史、文学、民俗和语言都处于初步了解感性认知阶段,这将为以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奠基石的作用[3]。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古诗词中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幽静,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学生以后的知识积淀作铺垫,更是提高个人文化底蕴及修养的重要手段。

二、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

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等待我们发掘。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努力营造教学的传统文化氛围,找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让语文教学动起来、活起来,深入挖掘语文中的人文内涵。

(一)教学中注重汉字文化的挖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落实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就要求教师用心挖掘汉字的文化背景。

从文化背景来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传播文化的工具,其本身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幅画、一首诗。挖掘汉字的文化背景也是了解、体会、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对汉字的一种情感,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情感,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雨”字的教学:

教师板书“雨”的甲骨文,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几个图形像什么?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像天上下着雨!”

师:“刚才老师画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用图画的方式写成的‘雨’字,后来经过不断演化: (金文) (篆文)(隶书)(楷书),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板书“雨”字)

师:大家仔细观察,对比一下,楷书的“雨”字和古人写的其他字体的“雨”字有什么不同?由哪些笔画构成的?书写笔顺怎样?

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定会对“雨”字的形和义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挖掘汉字的文化背景,让学生觉得汉字是有生命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再见到它,一定会觉得倍感亲切,写的时候也会认认真真,倾注自己的情感。

(二)古诗文教学的情境解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传统文化,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产物,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语文教学应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可选择部分内容进行趣味解读,利用故事的形式学习古诗词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

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时,在学生读懂了诗意之后,接下来就要与诗人对话,体会情感。

师:景因人生情,这样的景是如何在苏轼眼中幻化为灵动鲜活的人了呢?同学们,读古诗时题目是万万不可不读的,大家看题目,再读读整首诗,题目中的一个“饮”字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结合你知道的苏轼的事情,用心和诗人苏轼对话,看看这一次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畅谈)

[引导看题目、资料]“饮”中蕴含了事,“饮”中蕴含了情。

创设情景:

[课件:音乐起]

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的距离,与苏轼一起畅游湖上吧。

开始时西湖之上还是阳光晴空,水光潋滟;把酒言欢中,不知不觉天空中竟飘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在云雾迷蒙、虚幻飘渺的湖上,苏轼乘坐着一叶扁舟,在酒意微熏中,已是飘飘欲仙,眼中的西湖正幻化成了一位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女子向他翩翩走来。此时此刻,在苏轼心中,有愁吗?有难事吗?只是与友人一起泛舟湖上,开怀畅饮,沉醉于湖光山色之中,沉醉于美酒与美好的友情之中,在“已无风雨已无晴”,“已无忧伤已无愁”的心境中把酒言欢,笑谈人生!(范读)同学们都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三)教学情境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通过单一的途径,与学习有关的各种情境都可以成为传承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学情境的创新,来营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达到预定目标。如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

空间情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或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学校的墙廊专门开辟出“传统文化角”,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音乐情境。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有利于把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学习《明月几时有》时,就可以与歌手王菲的歌曲相配,营造出唯美的意境。

影像情境。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四)真实情境模拟

为了达到将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走入情境,切身感受。

比如: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毕业离别的情境,让学生畅想毕业时的情景,并进行表演。在依依难舍的毕业之际,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情意浓浓,进而将诗铭记心中。

再比如:学习《论语》时,可以模拟“孔子讲学”,让学生扮演孔子。“讲学”中必然会用到传统文化的一些理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逝者如斯夫”、“温故而知新”等等。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轻松掌握知识。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阵地。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语文教学之路将越发诗意盎然、古意芬芳。让传统文化绽放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让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同行。

参考文献:

[1]刘 玲.传统文化应植根于语文教学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

[2]杨移贻.文化传承、选择、创造 [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8):10~12 .

[3]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 [M].长沙: 湖南师大出版社,1999.

篇2

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用语言激励学生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几点体会

历史教学中信息教育技术应用的体会

浅谈色彩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亮点

深化对高效课堂中关键问题的认识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程下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文化重建的研究

情境绘画教学在幼儿园的开展与体验

恒成立问题中分类讨论的结果怎么写

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谈课后作业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演进和支撑保障

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策略及研究

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反思及策略

探析小学数学中的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是重点

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实践性研究

浅谈小学英语生命力课堂构建的实践探索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探讨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激励性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小议差异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略读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虚假现象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民间体育进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探究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及意义

试分析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新教学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理论浅析

高中英语如何通过预习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力运营监测(控)中心的应用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及效率

初中数学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指导

试论写作能力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基于机械合理化制造与设计技术发展路径的探讨

试论历史活动化教学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广西技工学校开设少数民族体育课程的探析

对历史终结论的再思考——以金融危机为背景

篇3

关键词:文化意识;多元化文化;跨文化意识;多媒体教学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信息与文化知识的覆盖面及其表现方式也越来越繁杂,并且文化的多元性与文化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合性,也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导入技巧的策略及方法进行研究,深化了文化意识与文化导入在信息知识时代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教学工作提供了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实效的落实,提升了中学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导入地位。

1.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的意义

1.1是多元化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历史,民族,风俗,文化,政治,科技,宗教等相互混合,全球观以及多元化的眼光要求我们思维的开拓性,眼光的开放性,从狭隘的书本知识脱离出来,增强对不同文化信息的选择能力,对文化理论的鉴别力以及对跨文化的交流能力,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做有长远眼光,与时代同步的中学生。

1.2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时代以及网络通讯的普及,我们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各种文化日新月异,冲击着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观念,同时也冲击了我国的学校教育。据调查显示: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生来说,普遍缺乏对多元化文化资源的认知,缺乏对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文化冲击对教育文化的的影响日益扩大。所以,以现阶段文化特色为基础,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文化意识,改变教育的旧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必需的。

1.3有利于语言的传承,文化的发展创新。文化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对世界的判断,对自我的超越,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对文化起着选择,传承,发展以及创新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仅仅掌握书本知识,会背古诗宋词,不导入现代文化,与现实脱节,只会成为“学习的机器”,“现实的盲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一方面巩固了传统语言,一方面使语文发挥了其引导,传承以及创新文化的重要作用,担负起了新型素质教育的承载者。

2.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以及文化导入技巧

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只是对文化的机械注入以及对多元文化盲目的接受。它包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以及对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等诸多方面。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复杂的学习过程。所以,要导入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想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吸收新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1课程教学以情景教学为主,注重师生交流。促成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交流很重要。所以,教师要改进教育模式,注重课堂内的文化渗透,以语言促进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观作用,让学生把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相结合,比如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可以多结合当时的环境,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当时的文化氛围,由内及外,由小到大去剖析,既让学生了解了文章,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去了解那个时代,培养他们跨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了解现实文化与当时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共同性,不仅仅是从简单的词字方面去了解。注重交流,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吸收课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

2.2强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文化知识的丰富与表达。教师要注重课堂环境。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必不可少。一方面,多媒体具有鲜活的感性材料,可以利用文字,图片以及声像模式,营造真实的教学情景,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领悟力以及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有趣生动的人际互动,可以把问题简单化。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鼓励学生适时地交流,通过交际活动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3加强课外文化意识培养与知识导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文化,加强学生对文化信息的认知能力以及处理能力,仅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有特色的课外教学,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以及延伸,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处理师生之间角色的多元化,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都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手段。一方面,鼓励阅读以及讨论,有利于学生自身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向学生推荐有深度优秀的文化报刊以及读物,鼓励学生多阅读思考,写读后感,并和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不仅增加了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循序渐进地导入了多元化的文化意识;第三,积极组织课外活动,注重文化的延伸。如:在我校内开设语言选修课,以课本为依据,多方位地引入诸如西方哲学,西方语言学或我国古代语言等等,保证课堂内容的严谨性以及丰富性,引导学生了解更广阔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理解力;第四, 营造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如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有意义的故事或诗歌,介绍有趣的风俗习惯或美丽的国家等等,让学生在轻松中接触各类文化。

3. 结语

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是关系到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知识环境中,对知识获取和知识理解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社会需要更多的全能人才。因此,对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文化导入的模式,还需要更多的讨论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钟建伟.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J].

篇4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55-01

不管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都必须紧紧围绕学校培养人才的主旨来开展教育,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也必须如此,只有与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一致,才能展现出其生命力,相反则会慢慢落后,使得整体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中文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让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职院校语文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学生尤其是青少年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予以重视。近年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国家也在教育领域加大了投入力度,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也开始绽放光芒,在国际舞台上也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魅力。文化需要传承,教育需要重视,因此将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中职院校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还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传统文化在中职院校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一)普遍存在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现象。职业教育从开始创办就与普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近几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生源竞争,使得职业教育更加坚定地确立了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教学目标来赢取生源以及学校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学校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实际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等课程的教学,这让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水平日益下降。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院校形式单一。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都比较单一,那就是每周进行一次的升国旗仪式,简单的升旗仪式根本无法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通过中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来看,百分之八十都是浏览娱乐网页、八卦新闻等,对于国家新闻时事政治等新闻的浏览量不足百分之十,而在对中职院校学生所做的关于中国成立的时间等基本历史问题调查问卷时,答对这些基本历史问题的学生竟不足百分之五,这就足以证明,当前中职院校单一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渗透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具体举措

(一)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语文中的体现大多表现在文言文与唐诗宋词中,而这些艺术形式的表达手法与现代人的表达手法有明显的不同,这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因此,中职院校要想让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举行传统文化交流会,同学们可以在交流会上彼此交流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在交流会结束的时候同学们可以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并给予一定传统文化产品的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

(二)认真学习课本中包含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不可能全部呈现在课本中,但是在课本中所呈现的传统文化的文章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们在进行课本传统文化学习的时候应该认真学习其中所包含的内涵,通过文章来了解先人的思想道德与智慧,从而来树立属于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三)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语文课堂上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本身必须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爱传输给学生、去感染学生。虽然课本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但那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的传统文化无法在书中展现,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导者,必须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授给学生。

四、结语

中职院校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中职院校在语文教育中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起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连青.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2):40-41.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化传播;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流,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几千年,博大精深,底蕴丰厚。从当前的世界教育趋势看,各国都很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回归传统”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的共识。教师不但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继承者,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它在人类社会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语文教师如何很好地传播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有诚恳的态度

做一名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首先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在日常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去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去获取这方面的知识,不断积累。以诚恳的态度对待知识,做到对知识的忠诚、对文化的忠诚、对学生的忠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次要以严谨的态度重新学习和整理传统文化遗产,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成就,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传统文化的素养有所提高。同时也要学会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和态度,科学分析语文教材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引领时代的发展。

二、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

教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单一的语文教育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在保证语文教育为主的情况下,有机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如,在教完《送东阳马生序》后,教师可以顺便把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一比较,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更加明白读书必须勤奋、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

三、要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去钻研教材,发掘出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元素及内容,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让更多的青年从沉迷于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及西方文化氛围中走出来,从春节、庙会、传统戏剧、传统民乐、剪纸、绘画、刺绣等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寻找到新鲜和快乐。

四、要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关键。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之美,在恰当的时候领他们诵读美丽的诗句。例如,在看到花朵凋谢时,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忧愁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次是带着他们欣赏一些流传千古的文化作品,比如四大名著、四书五经等等。当然,在这个环节应注重的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理解内容。不过,学习的重点不仅是理解文章的意思,而且还要研究其中蕴含的文化,从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感悟民族精神。

五、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要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我国著名学者任继愈、南怀瑾都提倡多读古书。他们认为,读一年古文就相当高中阶段的水平,读两年的古文就相当于大学的水平,读三年的古文就相当于大学中文系的阅读水平。这段话应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传统文化的精品,应该多背。现代著名作家如鲁迅、冰心、朱自清等的作品应该多读。但阅读不能囫囵吞枣,南宋的陆象山说:“读书切忌太匆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苏州留园有一副对联。上联曰“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下联曰:“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方自称花里神仙。”这副对联,可让我们领悟到:读书与赏花一样,要善于欣赏其妙处。

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感悟能力。老师可以把一些具体的文字同一些影像资料相互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以提高他们的文化鉴赏能力。比如,在教《孙权劝学》时,可以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播放一段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就学、鲁肃赞吕蒙学有所成的影片,从他们几人的对话、表情、语气中让学生明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总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而语文教学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学科,语文教师是承担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导者。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讲授一些传统知识外,主要要结合语文教学,有的放矢地传承优秀文化,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教学;文言文教学

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作为最重要的教学阶段,在学生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对培养学生的古文诵读能力和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更关注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现阶段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很多高中语文教学仍然只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名次,而忽略了学生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就致使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从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来看,很多高中学生对文言文没有产生应有的兴趣,原因在于文言文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社会相距较远,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一些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多,认为文言文学习只需学会其中固定的句式即可,语法知识和文化内容等并不重要,这就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体系化的了解,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不当

现如今,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仍使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即逐字逐句地有,并使学生翻译文章,然后在讲完课文之后,再要使学生背诵其中的重点段落,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形成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也不利于对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深层理解,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当讲解到词类活用的现象时,一些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使动用法”,教师往往机械地把它定义为“使宾语如何如何”,而对于“意动用法”,教师把它定义为“认为宾语如何如何”,面对这样的解释,很多学生往往还会发生混淆,在具体的文言文作业中,就会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无法对文言文知识形成系统性的学习。

二、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

综上所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学习水平。

(一)科学使用工具书,克服文言文阅读障碍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也是高考中的重要内容,但往往成为很多学生口中的“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往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章的词汇、语法、文化知识的距离较远,由此产生了一定的难度,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由于其中的字词句比较难理解,学生无法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这时就需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相关的工具书,使学生在查找文献和字典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虽然利用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会浪费一些时间,比较枯燥,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学生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学习经验,减少文言文阅读的障碍,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从而使一些文言文阅读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从而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使用启发示教学方法,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文化内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了新的教学目标,尤其对于高中文言文课程来讲,其中所选用的很多文章经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洗礼而流传至今的作品,其中蕴含着深远的传统文化内涵,那么更应把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使高中学生用现代的眼光看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奥秘,从而达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充分发挥文言文作品中蕴藏的深刻文化价值,使学生从现实的语言环境出发,联系现代化生活,以古为鉴,指导现实生活,以此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实际上,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与现代文章一样,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首先从阅读入手,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古人来讲,朗读、诵读对学习来讲万为重要,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更强调了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使学生进行朗读课文。

新课程教育理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充分重视起文言文教学,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和学习技能。

参考文献:

[1]欧阳军.文言文也应作“创造性”解读——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实践[J].课外阅读:中下,2012(4).

[2]张忠洋.抓住兴奋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J].阅读与鉴赏(教研),2010(8).

[3]王维斌.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浅谈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25).

篇7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自我控制 激发兴趣 全面发展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提升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且没有形成完善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能完全恰当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同时很难对事物的正确与错误进行明确的界定。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与调控能力加强培养将十分有意义。选择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情感教育的意义所在,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分辨能力,令其正确认识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帮助自如控制自身情感与行为。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均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促进学生个性与人格特征健全发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且没有发展出完善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在此阶段,学生很难站在客观角度明晰事物的真假错对,一旦对事物产生自己的看法,就难以改变,甚至会深深地影响以后的发展。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假使学生对待事物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个性形成及人格特征发展。在小学阶段将情感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中将促进学生个性与人格特征健全发展,可以说其意义重大。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课文朗读,学生得到情感培养

情感教学中,“读”是一种具体的情感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种方式,令学生在朗读或者聆听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文章中的真情实感。

例如,讲解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与讲解,同时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情进入文章情境中,使脑海中的情境同教材中的文字交融,进而对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产生深刻体会。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利用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使学生在对这些词汇的朗读与理解过程中得到体验真实感情的引导。

(二)通过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情感

鉴于小学生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十分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并且他们仍然没有脱离活泼好动的天性,教师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教材文字内容转化成带有声音及动态效果的动画或者视频,使学生在观赏这些动画或者视频的过程中令思维得到开拓,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全身心投入,最终令学习热情随之不断提升。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接下册《亡羊补牢》一课时,可以很好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进来。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同“亡羊补牢”相关的简短动画片,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学生在观看声情并茂的动画片时,由于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会被生动的动画片段吸引,在专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激发,正确认识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道理。

(三)通过贴近生活情境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同生活存在紧密联系,对此,教师教学小学语文时,应当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时增加重视程度,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实现语文知识学习,同时获得情感教育。我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积淀,为了传承这些文化,小学语文教材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涉猎,涵盖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丰富的情感。这些内容会对小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美好情感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身心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促进学生获得情感教育。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也出现了像教材中小彼得一样的行为,为了自己做的一点事情向家长索要报酬。通过将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会深刻认识到父母给予我们的一切都没有索要报酬,所以自己在帮父母做事情的时候不应当寻求报酬。语文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很好地将情感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小学是学生发展的一个基础阶段,在此阶段,需要针对语文课程学习进行情感教育,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文章分析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从通过课文朗读,学生得到情感培养,通过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情感,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进行情感教育三个方面论述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华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家教世界,2012(22).

[2]蒋震宇.论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J].快乐阅读,2012(16).

[3]杨甲睿,张洁.支架教学之情感模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播;新视角

我国拥有5000年的历史,仰望星空,众所周知的传统文化依然闪烁着耀人的光彩。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广博,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杰出文化的营养,是语文如今的总目标之一。但是,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精髓注入孩子们的心里,是教育界一直关注的话题。把传统文化“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学教育属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敏感。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塑造民族精神,这一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然而,目前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相对忽略了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以至于学生不能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刻内涵,因此,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特别是讲授方法的选择和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产生的一个名词。传统文化对于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不单单展现了华夏民族的性格,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灵魂也蕴含其中,同时也反映出整体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丧失了传统文化的民族将会成为弱小的、任人宰割的民族。在我国,传统文化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并日趋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成两大板块:一是物质文化,二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大体包含以下内容:古文、古玩、古建筑、民族戏剧、民族音乐、书法字画等等。精神文化又细分为两个方面:各类民俗以及流传下来的各种思想。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先贤著名的思想,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朱子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藏,我们不仅要把它们继承下来,更要将其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视角

目前,快餐文化、日韩文化、网络文化等现代文化越来越流行,中国的孩子们品尝着洋快餐,欣赏着日韩动漫,聊天的话语中充斥着让人不知所云的网络语言,自然也距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日行渐远。鉴于这种现状,批判这类新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传统文化与此类新生文化并非完全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新媒介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动力,这一点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古时候的中国,也经常运用新媒介进行文化的传播,例如过年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和门神,戏台上唱的大戏,流行的通俗小说等等。现如今,我们在推广传统文化时也有必要对新媒介加以利用。怎样将传统文化通过高效的、符合青少年兴趣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乐于学习,这是相当重要的。倘若传播媒介利用得当,网络等新媒介将会成为推行传统文化非常有力的工具和手段。那么,如何才能让越来越多学生畅游于传统文化的海洋,怎样才能将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转变得时尚活泼,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呢?

(1)把传统文化装扮得很童真

从《舌尖上的中国》带动中国传统小吃行业的发展,到大观园旅游文化节推动《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从《花木兰》的创意动画,到《百家讲坛》的荧幕巨献;这些都是在向我们传达一个新的思路,要想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发展,就需要利用各种新的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传统的,是厚重的,然而它的教育传播方式却不能局限于传统框架之中,传统文化依然可以展现得很童真。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绘本、漫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孩子们觉得有趣了,自然就很容易融入其中。

例如:在进行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故宫》这篇课文的学习时,教师除了解决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故宫所传递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我们上边谈到的书籍来进行补充,《我的家在紫禁城》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套书共有七本,它专门面向儿童设计出版,采用别具风格的形式展现了故宫。风趣幽默的语言,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可爱的绘本赋予了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工艺、人物乃至大自然别样的活力,也给予了孩子们在纸上游览紫禁城的机会,孩子们自然乐在其中。

(2)让传统文化“动起来”

历史传统文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且富有哲理,然而当今的学生却不能静下心来细细体味其中的精髓与真谛。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更直观地去了解这些故事的内涵,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呢?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系列动画片就巧妙地将中国节庆、习俗由来融入动画片中,由名作《弟子规》为题材创作的动画片《孝孝龙奇幻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动画片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文化故事,以传统文化中的角色为原型,运用动画片的方式展现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故事,使剧情生动活泼且耐人寻味,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除此之外,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和剪纸动画《草人》也相继进入荧幕,这样的作品不仅巧妙地传递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把传统绘画、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这样精妙的设计,让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知识真正“动”了起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带进教室、搬到课堂上来,这样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学习的激情。

(3)将网络变成传统文化的大讲堂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这个平台,并深受其影响。那么,为何不能将传统文化学习的场所从教室里、课堂中搬到网络平台上,让网络变成传统文化的大讲堂呢?

未来网《中国少年国学院》作为广大少年儿童利用新媒体学习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于2014年9月25日上线。它借助于专家力量和社会资源,结合少年儿童的特点,为3.67亿未成年人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的专属网站。网站不仅开设了“国学网事”“点集国学”等多个特色栏目,还提供了小学一至六年级经典篇目以及相关知识的下载。另外,“幼儿国学吟诵大赛”“‘学国学经典、做有德少年’征文活动”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也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成果。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古诗词的讲解与评析,在课下教师要积极拓展并且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对《论语十则》一课进行讲授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中国少年国学院》来搜集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在学校的机房内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并进行专题汇报。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品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熟悉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达到了手脑并用的效果。

“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学生作为祖国文化的继承者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就必须要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必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提升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不应再仅仅局限于传授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更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让他们持续感受传统文化、领悟民族精神的平台,达到陶冶情操及提升素养的目的,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传承与发展。

总之,传统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不仅停留在书本上,也存在于荧频与网络之间,更好地体味文化内涵,就要更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小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起点,教师肩负着重要使命。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接受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实践,从而让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够植根于学生的心间,使传统文化之花能够绽放在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范剑南.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32).

[3]周良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意义[J].新课程,2014(27).

[4]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小学教育,2013(277).

[5]郑文玉.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J].才智,2012(94).

[6]张泽静.寓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的策略探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4.

篇9

关键词:现代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国学文化教育

现今,对于人才的培养,人们不仅关注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现阶段,国学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再次为社会所重视。从教育角度来讲,国学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想对国学文化进行再次发扬,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国学文化内容,这样的做法在现代技工院校中同样适用。但是,目前技工教育中,大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内化。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渗入国学文化教育,如何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内在素质成为急需思考的问题。文中,笔者主要从现行技工教育背景下国学文化学习现状、国学文化渗透的意义和方法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一、国学文化在技工院校教学中的生存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国内高技能人才紧缺现状,技工类院校将培养专业技能过关、专业过硬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主要任务。基于这样的目标,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心严重倾向于专业教学,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等科目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忽视。面对此等状况,熏陶人文情怀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作为技工教育中的辅助课程无法充分体现出其重要作用,更无法要求学校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或者在教学中设置与国学教育等人文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而且,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文化普及范围越来越广。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讲,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2],促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更注重自身实用技能培养,忽视对国学文化等人文素养的培养。由于技工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语文学科的教学地位变得可有可无,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苦于无法找到语文教学出路而心存懈怠,教学中满足于照本宣科,不求创新,使技工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只选用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体,放弃对学生来说有帮助的国学文化,甚至对古代文学经典避而不谈,国学文化的传播受到严重阻碍。另外,现在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没能充分结合国学文化特点,国学文化教育在学校教学中找不到着陆点,人文素养培养无从谈起。

二、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社会意义

诺贝尔奖对于所有科学工作者们来说都是梦之所向,然而作为奥运金牌的大户———中国,却始终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究其原因:该奖项评出的大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超群的睿智卓识。这一切均来自多年积淀的深厚文化素养,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可是“功夫在诗外”的训练。目前社会上存在“两难”现象,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选材难”。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多重视专业技能,忽视文化素养,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多数表现出不善于与人沟通相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社会公德与公益意识不够、缺乏高尚的生活目标的现象。这类现象折射出的更深层次原因归根结底属于人文素质缺失,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消极和冷漠。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真人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教养、性格、习惯的真正养成。国学经典文化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社会主义人文观,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良好品质,使其情感智慧得到提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技能人才既有科学素养,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样的高技能人才才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时代引领的“知行并重,德技双修”的技能大师。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

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对国学文化进行必要的多元渗透,将对学生的发展和树立学校形象都有一定帮助。国学文化的推行,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既接受到了国学文化的熏陶,又巩固了语文学习成果,最终实现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美德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学习兴趣

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育,是偏重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受应试教育的限制,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篇目和知识点学习。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易于学生接受且容易引起兴趣的国学故事作为教学载体,也可以选择与国学文化联系较紧密的篇目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受到启发,在快乐中学习文化。由于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要求不高,教师主要期望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国学文化渗透过程中,要注意对国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发掘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并对学生的三观有深远影响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国学文化的目的。

(二)充实国学内容

事实证明,要发挥传统文化对青年人灵魂的引领作用,仅停留在对经典文化浅层的解读和理解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中对国学文化的内涵和思想精华进行拓展和挖掘。通过鉴赏有进步意义的经典作品,升华学生对国学文化的认识,也可以在欣赏那些具有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不仅如此,国学作品的产生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经历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对国学文化的认识实现理性飞跃。由于现今语文教材中能充分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并不多[3],使学生学习语文时对传统文化没有正确认识,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国学文化内容进行适当扩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经典文化折射出的丰富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对人的文化素养及情感塑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国学文化的同时,还可以适当选择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受到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素养。

(三)调整教学方式

虽然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综合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仅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而对课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不加以拓展,在学生中造成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的错误认识,学生在学习互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很低,更不用谈进行国学文化教育。通常情况下国学文化教育过程更多的是素质教育过程,而现在技工院校中的语文学科的尴尬境地使教师们对语文学科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加之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直接导致语文教师探索适合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的主动性不够,语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情感影响作用不大,对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感受就更难推行了。因此,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作品的理解和精髓的吸收。笔者认为,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从心理上到角色都应完成由原来的主导课堂到引导学生掌握课堂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文化知识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国学文化。还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会使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更好地渗透国学文化教育,才能发挥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综上所述,国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重大的、深远的。国学文化教育主要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教学过程中,提高青年人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塑造自身灵魂,完善个体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只钻专业技能、情感淡薄、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进行国学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是对技能人才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有效补充。因此,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何丽 单位:临安市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管美凤.馨香一缕浸润心田———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54.

篇10

摘要: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语言训练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慢慢也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起了洋快餐,看起了一些外国影视,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天天唱着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却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学生们捧着卡通漫画看得津津有味,却对古典名著敬而远之;传统节日,不知意义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蕴的淡薄无一不和传统文化的逐渐失落有关。站在时代的讲台,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他的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古代表疏奏章等政府公文的名篇佳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的典范;词与曲,是中国特有的诗歌形式,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气势磅礴的豪放之作。“记”、“说”、“序”、“论”“铭”等也是古代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文体,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风格清新的写景小品;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赠序的形式告诫后生。教材选录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片断:如《水浒传》中的精采片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等。这些选录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显示出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而且充分反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小说审美意识和审美特征。语文教师只需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稍微进行课外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就自然而然透渗进学生的脑海里。

三、体会作者的情感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对祖国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王昌龄的《出塞》、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都抒写出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贺知章《回乡偶书》等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思恋之情。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对亲人的关爱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学生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势必更能提高学生的素养。这样就需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教室里的墙壁上布置那些带有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黑板角每日一言,学生课桌右上方可张贴励志语。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可以配合学校、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如学唱国粹京剧,弹拉各种民族乐器,播放古乐、古曲,或利用早读举行古诗文朗诵等一系列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农村学生也许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稍显慢一些,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营造成一种氛围,就会越做越好。

五、加强语言实践

民族文化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

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在纸扇上题字,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写作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把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样的文化传承更是意义深远的。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