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篇1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倡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笔者在自身小学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引导深入生活,丰富学生直接经验

与其他教材一样,语文教材呈现的是前人已有的经验。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经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他们所拥有的直接经验很少。而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有的他们完全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然经历过,但并未留下多少印象。由此造成了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语文学习需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缺少这一基础,就不能缩短上述距离,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平时的各类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获取必要的直接生活经验,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槐乡五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以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飘香的槐花和可爱的孩子,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槐乡和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其中,槐花既是作者的写作重点之一,也是作者描写槐乡孩子的重要铺垫。教学前,笔者发现本班学生虽大多来自农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槐花仍缺少足够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槐花,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课前,笔者组织学生来到学校的一棵大槐树下,让他们观察槐树的全貌,欣赏雪白的槐花,品味浓郁的花香,以获得直观的感受。有了这样的经历,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显得非常轻松。他们饱含深情地朗读,积极踊跃地发言,绘声绘色地讲解……整节课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二、指导再现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而且题材、风格丰富多样,为儿童所喜闻乐见。这些课文,有的饱含深情地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水风光,有的生动具体地叙述了感人至深的名人故事,有的形象逼真地介绍了动物植物的美丽可爱……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文本、产生真情实感,我们可以采取种种手段生动地展示文本内容,形象地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倾听等直观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多媒体展示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设备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等设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的研发工作也成果丰硕。与传统的挂图、插图相比,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把静态的、呆板的内容以动态的、鲜活的画面呈现出来。这对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再现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梦圆飞天》(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课文中充满各具特色的场面描写:送行的场面肃穆、庄严而又激动、喜悦,发射的场面紧张、壮观,飞行和通话的场面则温馨而又美妙。这样的特点,学生单纯从课文的文字叙述中很难获得切身体会。教学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上述三个场面。生动形象的场面,紧张壮观的氛围,温馨感人的对话,使孩子们时而凝神注视,时而紧张万分,时而欢呼雀跃。通过展示,学生真正把握住了各个场面的特点。在研读文本时,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饱含深情,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2.课本剧表演

所谓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小学生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所以比较容易感受、接受直观的、现实的东西,而且他们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所以,在叙事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适时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优化教学效果的不错的选择。

《谈礼貌》(出处同上)通过几则小故事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课前,笔者把牛皋、岳飞问路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教学时,笔者安排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牛皋的粗鲁无礼和岳飞的彬彬有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老者对他们二人的迥异态度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本剧的巧妙安排,使孩子懂得了礼貌待人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社会更加美好的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展示适用的范围比较广,而课本剧表演一般只适用于叙事类课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相机选择,正确运用。

三、放手体验生活,实现知识回归生活

不管是深入生活还是再现生活,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自身的生活实际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再现生活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学校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等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验证知识、应用知识、强化知识,实现知识向生活的回归。

篇2

口语交际是人类活动最普遍、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这种活动方式与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培养,逐步提高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口语交际教学与智力开发

口语交际在改革开放,经济占领市场的大背景下日趋重要,在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成功人士,无不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他们都是从小学开始,又从社会大课堂中实践,才成为佼佼者。我们教师是社会奠基工程的工程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就是培养社会栋梁的引路人。我们把孩子引入知识的海洋,用心血把他们推向人生的辉煌,我们必须走出第一步,必须走好第一步!这就是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又与智力开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教育对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非常重视,在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训练内容,来达到口语交际与智力开发的目的。

例如,一年级的“春天在哪里?”二年级的“我们的成绩”,三年级的“小小新闻会”,四年级的“推荐一本好书”,五年级的“怎样过‘六一’”,六年级的“我们的理想”……这些口语交际内容,每个年级都有。通过这些训练内容,促进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并进行交流,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怎样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努力实施。现在介绍几种口语交际教学方法,以引导开发学生智力,展现他们的才华,释放他们的风采。

(1)看图想象式口语交际。例如,二年级教材中的“打电话”,让学生在桌子上画一部电话,这样就可以同老师、同学、父母、朋友打电话了。

(2)模仿式口语交际。例如,三年级的“小小新闻会”。可以模仿电视主持人进行新闻会,还可以模仿国际社团组织新闻发言人,召开国际新闻会,模仿动物世界召开新闻会……

(3)给定环境提要求口语交际。例如,一年级的“春天在哪里?”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去寻找春天,加上平时看到的,集中春天的所有美景尽情找。还可以举行续讲故事比赛等。

(4)开展活动进行口语交际。例如,六年级的“我的理想”,充分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理想,为什么要有这个理想?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理想?还有怎样过“六一”、举行辩论赛等。

篇3

一、备课之初,体现习作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课文中大部分是讲读课文,实际上这些讲读课文就是被编者选入书中的优秀作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习作教学体现在讲读课文中;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备课。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备课节数,忽略了备习作;造成备课单一,没有突出“读写结合”。为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把每篇课文与习作教学紧密相连。如:用心留意好的词语、精彩的片断、优秀的篇章等内容简要地书写在教案里,课准备得充分,指导习作才有内容。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习作时才能熟练地用字组词、词造句、句成段、段连段,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做到“怕写愿写会写乐写”,动笔写作也就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二、课堂之中,联系习作

《语文标准》第一学段提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读课文过程中必须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并且了解作者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把文中好的句子、词语,变为自己的语言。在“读”和“思”中自己悟出道理来,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如:作者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是先总后分,就布置学生在课后作业时采用这个方法写一个片断。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日常之时,不忘习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平常必须捕捉积累习作的素材,获取信息。这些素材和信息是写作的基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只能要求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或一段话,并培养他们有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会有良好的自学方法;鼓励他们阅读大量课外有意义的书籍及上网欣赏各地风景名胜,搜索写景状物的句子,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写下来。无论是学校组织的野外春游、看电影、运动会、各种比赛,还是学生自己探亲访友、逛商场及超市等,让他们采集有用的素材。总之平常的素材千千万万,让他们在积累有意义的素材、筛选材料的过程中,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储备了许多语言。为此,教师不仅要定期布置习作,更要及时检查讲评、指导;发现优秀的习作予以表扬和奖励。天长日久才能让他们产生乐于习作的兴趣,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多了,兴趣浓厚了,自然是有话可说可写,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感人。

四、复习之际,指导习作

篇4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接任新班,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四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为中心,以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为主线,从日常行为到学习习惯;从学习成绩到身体素质等方面,力求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学生75名,其中男同学41人,女同学34人。大多数同学学习积极、主动、思想素质良好,还有一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差,个别学生良好习惯还有待形成。在今后教学上要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看书、多动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教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

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工作目标:

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六、教学措施:

1、多读多记,多积累语言。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3、搞好各项班级竞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优秀生,增加班级优秀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努力在这学期的各项竞赛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4、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由于后进生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比较懒散,行动比较缓慢,理解力上相对而言弱一些等,同时后进生经常在无形中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后进生缺乏自信心。因此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一定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意识到希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的信心,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学校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要想得到家长的支持,首先应该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在细节方面下功夫,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的情况及时跟家长取得联系,继而解决问题。取得家长的信任,那么有助于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6、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培养习作兴趣,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贯穿我县教育工作的一条主线,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是这条主线的关键突破点。为了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我将在新的学期里继续探究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富有成效地完成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学伊始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细致地研究了第七册语文教材的特点,领会了《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要求,现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拟定了如下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是我从三年级一手带上来的,现共有20名,男生14名,女生6名。他们大多是农村偏远山区的孩子,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所以都成为住校生。这些孩子基本都能吃苦耐劳,乐于助人,但因长期缺乏家长管教,目前还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完成家庭作业,合作探究意识淡薄,课外阅读不够坚持,习作兴趣不浓,背诵积累走马观花,作业字迹不端正,钢笔书写不按规范等,这就导致全班成绩稳定的尖子生不多,学习基础薄弱,有个别学生特别贪玩,懒记知识、怕背书,如薛云龙、薛瑞环等,总是拖欠作业,成绩有待提高。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它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因此,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要求。

三、教材理解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分八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按专题编组。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本册教材将每篇课文的词语列在每组课文后为“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

2、教材重难点。

①重点学习18篇精读课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语。重视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②学会写书信。

③积累语文园地和精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落实目标的基本措施

1、熟悉本册教材的学期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和课文教学目标,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好课时教学目标。

2、识字写字方面: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练习,按照规范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汉字,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而促使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的养成,增强练字意识。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另外,要凭借毛笔字和钢笔字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3、阅读教学方面: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总之,要因文而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每课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另外,还要适时给孩子们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鼓励他们把看到的佳词妙句积累到“采蜜本”上,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

4、口语教学上: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尽量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上出特色,有效地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5、习作教学上: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能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加强书信等应用文的写作指导,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

6、综合性学习上: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体现既放手,又适当辅导的思想,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7、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新课改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没有新课改的成功。课改成效最终要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来检验。因此,我将潜心钻研教材,不断学习和尝试各种方法,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的联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课堂上设计有效的自学指导,紧扣教材进行当堂训练,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篇5

【关键词】理性思维 语言 文体 前后承接 时间顺序 逻辑联结

如果盘点2016年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词汇,“核心素养”无疑榜上有名。“核心素养”当然不是面面俱到的“大杂烩”,而是面对未来社会挑战,最具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欣喜地看到,六大“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其第一要点便是“理性思维”。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之一。

一、理性思维的价值体现

当下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只能说一个词、一句话,而不能把话说得有序连贯、丰富完整。这是因为学生回答时依靠的是直觉思维,而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如果缺乏理性思维,就容易让口头表达能力成为短板。不仅说,其实听、读、写都是如此,它们都是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要把一个意思、一件事情表达清楚,必须遵循思维规律。

而传统语文教学总是以知识的学习、记忆、积累为重心,对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关注,对学生洞察力、批判力的培养以及逻辑思维、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强调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这当然没有错。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倾向性,他们往往以“心灵直觉”感知外部世界,在拥有丰富表象的真实体验中满足探究的好奇心和获得愉悦感。此外,语文的文学性也总是指向形象思维。但这不等于儿童就不需要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是不对的。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就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可见,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那么,理性思维对于语文教学有哪些价值呢?

――对儿童思辨意识的启蒙和培养。思维科学区别于认知科学,侧重于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着眼于培养创新思维。这对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就是学生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并逐步培养反思、批判的意识。

――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强化。马克思提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维果茨基也说:“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语言与思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一方面,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离不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思维的展开又必须以学生的内部语言为物质条件,而语言的学习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深刻性。

二、理性思维的培养形式

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生质变的关键期,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教师要把握学生这一身心发展的特征,在这个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科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当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并不是通过讲形式逻辑知识,更不是引进抽象的概念和术语,而应该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对思维的形式及规律拥有初步认知,并能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实际,学会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表达思想。

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文体,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教材中所选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也是思维的典范。说明文客观求真的科学态度,记叙文言之有序的写作思路,议论文逻辑严谨的归纳演绎,还有文本本身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都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有利因素。

(一)具象的前后承接

记叙文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线性推进故事情节,展示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句序,感受句与句之间前后承接的内部关系,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以“木匣”为叙事线索,文中第二自然段用连续动作把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写得条理清楚、富有逻辑。但是这样的语段,学生往往体会到的是人物形象,即科利亚的细心、聪慧,对形象背后的理性思维却视若无睹。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体会、品味这富有逻辑的语言,圈圈动词,排排顺序,想想缘由。

再如《西门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中惩治巫婆和官绅一段:“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子投进了漳河。”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内部关系却是前后承接:西门豹先把巫婆投进漳河,破除百姓心中的迷信,再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如果变换顺序,就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像这样一句紧接着一句,前后顺序紧紧相连,不能随意调换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背后的思维秘密,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二)显性的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顺序之一,使用恰当就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梳理文章显性的时间顺序入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最大的“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一段话写出了最大的“书”的成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这段文字虽然浅显,却蕴含了地壳运动的过程,这是一种抽象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教学时可通过朗读感受这一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巨大演变。如果学生感受得不够深刻,可引导他们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沧海桑田”的漫长变化,同时把握文章脉络和语言条理。

再如《曹冲称象》(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自然段:“曹冲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他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了。”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陈述称象的步骤就是训练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读这一段,圈画承接词“先……再……然后”,标注曹冲称象的步骤,再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个办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为什么要

在船舷上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通过学生质疑问答,曹冲称象的内部逻辑关系就变得清晰了。

(三) 隐性的逻辑联结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其实语文教材中,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内容比较多,因为逻辑存在于一切因果联系中,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选择这类语言素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编排的课文,其语文要素就是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同步发展。如《一分钟》一文后就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此项练习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后,提炼文中的表层信息,并能根据信息作出简单的逻辑推理。用“要是……就……”的句式说话,训练逻辑思维,把握文字的内在联系。《动物王国开大会》则是着眼于童话故事反复的情节上,引导学生根据相似的情节对后面的内容作出推断,最后建立完整的信息链,继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小猴子下山》一文的教学要求有进一步提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表达,并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作出综合推断。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表、线段、箭头等进行梳理,展示文本内在的逻辑联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下图)。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相当重要。”叶老先生对语文与思维关系的精辟阐述,为语文教师揭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学生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过程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的。教师要根据知识的掌握规律,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维渗透和训练,不可因“儿童是形象思维的”简单结论,忽视了理性思维的重要价值,分裂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内存联系,淡化了相关的教学意识。

参考文献:

[1] 董朝洪.小学语文课中的逻辑思维训练[J].四川教育,1982(4):10-12.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基本步骤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表达有条理。”通过复述课文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从而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我对复述的概念、小学生复述的心理特征、各年段复述训练要求、复述训练方法进行了实践和思考。

一、复述的基本概念

复述是指学生在充分理解所读或所听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用口头语言将材料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语文学科所指的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复述训练是提高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二、复述训练的理论依据

1.逐步采取复述策略。

弗拉维尔等人曾进行了一项研究(1966),主试给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小学生呈现一组图片,并要求他们在15秒钟之后对所呈现的图片进行回忆。结果发现,随年龄的增长,被试的复述量及回忆量均有所增加。85%的五年级小学生具有自觉的复述行为,60%的三年级小学生表现出复述行为。因此研究者认为,7岁左右是儿童由不进行复述向自觉进行复述的过渡期。研究还发现,在同一年龄组内,复述次数较多的被试的信息回忆量也相应较大。这个结果说明,使用复述策略的能力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主体对刺激信息的回忆量与其对信息复述的频率成正比。

2.小学生复述的质量逐步提高,主要表现为复述模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有人进行了一项有关复述策略的研究。具体做法是,主试给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学生呈现一组词,并要求他们过一会儿对这些词进行回忆,并要求被试在主试每呈现完一个词后至少对这个新近呈现的词复述一次,如果被试愿意也可以对其他词进行复述。上述这种要求使得复述成为每一个被试必须做的事情。结果发现,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采取的是被动的复述模式,表现为在每次复述时只是提到在所呈现的词列中的最后那个词;相反,年龄较大的被试采取的是主动的或积累型的复述模式,即在每次复述时能将已呈现的词列中的若干个不同的词一一列出。这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复述的质量在不断提高,复述的技能日趋熟练。这必然带来儿童记忆力的提高。

3.儿童复述的灵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在整个小学时期,这种灵活性水平还很低。在一项研究中,主试让被试记住20个字,并把它们回忆出来。这20个字可以归为4类,按随机顺序呈现。记忆这种材料的有效办法是把同一类的5个字放在一起进行复述。结果发现,8岁儿童从不采用这种策略,10岁儿童也很少采用这种策略,但13岁儿童却始终如一地使用这种策略。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复述的灵活性也在提高。[1]

三、小学语文复述训练基本步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复述训练的基本步骤是:

1.听、读语言材料。

听读语言材料,是复述训练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认真听,动情读,这是语言的第一层次的积累,也是复述的一个必备前提。

2 .理解语言材料。

理解语言材料是复述训练的第二个必备前提。学生只有理解了材料内容,才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输出材料信息。教师可以采用阅读教学的多种手段深化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

3.解决复述条理问题。

无论是哪个学段,复述都要先帮助学生解决“复述顺序”这个问题。因为规范语言的表达肯定是有条理的,理清文章或段落的条理,就能为学生扫清复述的重要障碍。

4.内化语言材料。

复述需要有一定的流畅性和准确性,要达到这个效果,学生必须内化语言信息,为复述做好准备。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内化所要复述的语言材料,如准备好带有重点词语的板书、卡片,可以开展四人小组、同桌互练等。

5.复述语言信息。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难度最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语言材料中的部分语言对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再进行连贯输出。所以,按照年段要求,教师的设计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要求学生复述的内容由少到多,难度逐步增加。这在苏教版教材编写过程中已经得到较好的体现,关键是教师实施过程中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训练的难度。

四、小学语文复述的学段要求和训练方法

1.第一学段,以简单复述为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综合这两点,我们可以梳理出第一学段复述训练的基本要求:“(1)要在复述中积累词语;(2)要在复述中想象美好的情境;(3)乐于与人交流,要在复述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因此,第一学段的复述主要以“简单复述”为主。 简单复述是要求学生用书中的重点词句,讲述课文内容的一种复述形式。小学第一学段主要复述有趣的童话故事和短文为主。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6》中的“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二年级上册有《有趣的发现》《狐狸和乌鸦》《孔繁森》这三篇课文要求复述。

训练时,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与特点,以词句训练为依托,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的板书、课件(挂图),展开丰富想象,边看边说,边想边说,以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课例】《狐狸和乌鸦》一文的复述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先抓住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直流口水、眼珠一转、赔着笑脸、摇摇尾巴、一溜烟),然后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复述训练。第一步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大意;第二步,要求学生加上精妙的形体语言复述;第三步,要求学生用上 “(怎样地)说”这样的句式。这样孩子们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学会了运用语言。

2.第二学段,以完整复述为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综合这三点目标,综合这两点,我们可以梳理出第二学段复述训练的基本要求:“(1)要在复述中把握文章内容;(2)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3)要在复述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因此,第二学段的复述主要以“完整复述”为主。所谓完整复述,就是指围绕文章中心,不改变原意,有详有略、生动具体地复述的一种形式。

在训练学生完整复述课文时,应重点把握以下要点:(1)复述的课文内容要有完整性;(2)复述要有条理性,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3)复述要突出重点,情节发展应与原文一致;(4)复述时语言要力求准确。

【课例】在《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复述训练中,先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并用课件出示:(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出示在课件上);(2)上路前;(3)第三次拜访的经过;(4)出山后。第一、二、四部分的内容,复述时只要用简练的语言交代清楚即可;第三部分“拜访”是复述的重点,要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复述清楚: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敬等候—快步走进。学生对复述的重点内容明确了,就不会偏离文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准确把握尺度进行复述。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又训练了表达能力,还积累了语言。

3.第三学段,以创造性复述为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由这一点,我们可以梳理出第三学段复述训练的基本要求。“(1)要在复述中把握文章内容;(2)要能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3)要在复述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要达到第三学段的目标,就要采用“创造性复述”策略。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从细节处入手,更具体生动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或者场景细节。

创造性复述的方式很多: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结构、补充情节、刻画人物……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复述方式。在训练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时,应重点把握以下要点:(1)要完整地复述内容;(2)复述要有条理性;(3)复述要强调细节的描述;(4)复述要强调想象的合理性,不能让孩子漫无边际地侃大山;(5)复述时语言要力求准确、生动、形象。

【课例】《三打白骨精》一文时第一打、第二打的过程写得较为详细,特别把悟空、八戒和唐僧的动作、语言和表情神态变化写得比较精彩,第三打写得比较简略。教学中,我让学生参照第一打、第二打的描述,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讲述第三打的经过及事后的各人变化,突出孙悟空的机智勇敢、除恶务尽的品质。学生在模仿、迁移中创造,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复述训练是一个从简单到具体,又从具体到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死”到“活”,从“照搬”到“创新”的过程。只要训练得法,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篇7

关键词:文体知识 ;阅读教学 ;提高能力

新课改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强调“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指挥棒带来语文教学“唯人文性、忽略语文知识的倾向”,致使不少省市近年来语文中考很少考课内阅读。其严重后果是学生的语文知识特别是文体知识缺失,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极大被动。如何夯实语文知识基础,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笔者以记叙文文体知识为例谈几点思考与实践。

一、了解文体阅读要求,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知识性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记叙文一直占主导地位且所占分值较多,但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此项丢分较多。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传授记叙文文体知识、了解文体阅读要求对备考的重要性。

小学的语文教学近乎快乐教学,除了背诵外,一般很少详细讲解文体知识;而初中生因考试需要必须重视文体知识的考点。如何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知识性呢?笔者认为在设计教学时,有必要分年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文体知识以及与文体相关的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初一年级侧重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学会感悟人物形象;初二年级注意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学会分析事件;初三年级着力对文段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引领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并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当然划分不应机械,要因文、因班、因人而异。

知识点的传授是必需的,如何让学生意识到文体知识在阅读能力培养上的价值呢?不妨从记叙文阅读试题设计中探究命题规律,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点对阅读解题的重要。记叙文阅读试题一般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阅读材料来自课外,内容文质兼美、体现时代特色和精神,且大多反映亲情、友情,能给人以启迪。二是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要求能分清记叙文要素,能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和文章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还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能谈出自己的感受,能区别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表达作用,能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和文章主旨。三是考查角度灵活,题型多样。一般紧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重点,强化联系生活整体感知,注重理解,关注语言品味,强调情感体验,注重自主探究等理念渗透。对照《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要求,学生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地关注甚至寻找命题点,文体知识的价值自然能领悟到。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并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会学生变为教会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将字词句篇的积累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升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呢?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语文知识观,过去把知识传授本身作为价值取向。因此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人文性,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导向。

初中生处于探奇年龄阶段,任何知识点一旦和考点联系起来,就会感觉索然无味。如果开篇详细介绍文体知识或告知答题方法、答题要求,就会失去阅读欣赏的趣味。笔者的尝试是不求每篇文章面面俱到地讲授语文知识点,而是让学生拿到课文后自己阅读,然后圈点自己认为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知识点,说出来大家分享,这样经过筛选出来的既是一课里最重要的知识点,也避免了教师灌输的无趣。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会有人对词语赏析、人物描写感兴趣,有人对作者研究较多,对叙事方式、主题表达有独到感悟,还有人会发现线索、过渡句、层次顺序等篇章结构安排的精巧。同样是知识点的传授,学生讲和老师讲大不一样,不仅仅是形式上不再是“满堂灌”,不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而且是学生像寻宝一样,自己去发现、自主去探究。其人文性体现在学生是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主角,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点的容器。

当然,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激发阅读兴趣,还应该是传之以阅读欣赏的方法,以达到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笔者常以教材为例,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欣赏记叙文的用词美、情节美、表达方式美,引领学生探究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及表达方式等安排的独具匠心,然后让学生自己体悟、归类、总结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以致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这样才能持久保持阅读兴趣并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应试能力。

三、妙点学生自主生成,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实效性

授人以“鱼”,是传授知识;授人以“渔”,是传授方法。而学生要提高语文素养就需要将“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想”。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能力生成的最高阶段。如果说以前教师的工作是给学生水,那么现在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带领学生去找水、找源头的活水。如何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活水呢?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形成寻找水源的意识,就要靠教师的妙点方法和思路,引领学生去“悟”、去“生成”、去学会“学习”。

比如说记叙文阅读的六步法:①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通过揣摩题意,辨出文章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以哪个为主;②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不管哪类记叙文,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③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④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辨析文章主要采用顺叙还是倒叙,有无插叙、被叙或追叙等;⑤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⑥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学新课文、写作或做课外阅读时,能有意识妙点记叙文阅读六步法,引领学生寻找答题的思路、方法和源头,学生就会发现“鱼”(文体知识点)、思考“渔”(解题思路),从而领悟“渔识”(提高阅读能力)。

“教会学生”和“教会学生学习”是阅读教学的两个不同境界,如仅仅“教会学生”,形成的是文体知识点的框架,没有阅读乐趣;如“教会学生学习”,则以鲜活的例子,跳出框架探究,再看框架内的文体知识就别有风味,其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作文写作;启蒙教育;循序渐进;提高成效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出发,紧扣素质教育教学的脉搏,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把握学生的情感爱好、认知能力、交际能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催生学生学习作文的情感,满足学生成长进步的需求。通过观察、思考、日记的方法,使学生自发练笔,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放飞学生成长梦想。

一、把握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在亲师信道中催生写作情感

儿童在学前时期,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能够运用口头词汇进行造句,表达自己的思想,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作文启蒙教学中,教师要从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就开始写作启蒙教育,让学生登台亮相,向同学介绍自己及家庭情况。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以及家中的人口状况,介绍得详细、清楚的学生全班鼓掌祝贺。对一些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点拨、启发、提示,让学生在民主、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练习说话,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学写句子,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由于小学生刚接触汉字,识字量较少,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音节代替,让学生以拼音、汉字组合的方法进行写句子,表达自己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的看法,组织学生进行评比,看谁写得好、写得连贯、写得工整,让学生学写句子、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写句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成长需求,指导学生学会看图想象,编写故事,让学生紧扣画面所给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时间、地点,画面上有哪些人物,分别在干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说出自身的想法,只要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讲了画面内容,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对学生表达不清、没有说到的方面再进行补充,让学生知道自己还需完善、提高的方面。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在二年级阶段,要继续强化学生对说话、写话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词语、简单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三年级进行写作训练奠定基础。

二、遵循感知规律,优化教学方法,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阶段是写作的起步阶段,也是作文启蒙教学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刚迈进写作的门槛,往往会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畏难情绪。教师要从学生的成长进步,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出发,改进写作教学方法,优化写作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于写作训练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思考、写作创作能力。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点拨,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生活、写作的有心人,让学生以儿童的眼光去认识世界、感知事理,通过观察,提高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感观认识,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去想象、描写、评论,写作起来才有话可写,有感而发,写出的作文才能真实生动,充满情趣。教师要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开展想象,发散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以 “我爱家乡的 ”为题,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创作,学生们纷纷以果树、花草、小桥补充题目,进行写作。由于命题贴近学生的感知实际、生活实际,学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写出了许多真情实感的作文,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家乡的赞美。有的还借物言志、借景抒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三、摘抄名言警句,拓宽教学渠道,在日积月累中打下写作基础

篇9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知道学生“在哪里”

有人笑谈:语文教师上课时是知道要“去哪里”的,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学生现在“在哪里”。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非但不是“零起点”,而且是起点各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犹如处于阅读之旅的始发站,教师很有必要对出行的人员及装备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1. 学生的知识起点

谁也不能否认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进课堂的,虽然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基本一致的。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抓住关键词“智慧”开展教学,再布置课堂作业:联系文本说说“智慧”的体现,用“智慧”一词造句。笔者看着“熟悉”的作业,不由想起之前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中“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时,关于“智慧”一词的教学也设计了类似的课堂作业:题1 ,正确书写“智慧”,至少说出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题2,用“智慧”造句。题1的设计主要考量的是“智慧”一词是该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题2的设计与四年级的“撞衫”了。两个年级课堂作业雷同的现象,说明四年级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零起点”,显然是不科学的。

2. 学生的思维起点

思维起点一般是指学习和认识新知识时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它的基本形式就是判断,主要有自然起点与逻辑起点两种。关于自然起点,通俗地说便是感性思维,是关于主体的感知觉记忆与情绪的心象手段。思维的逻辑起点也是一种心象手段,是运用表象和想象对于事物的分析和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感性思S为主,即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思维。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让学生完成“作者笔下的小艇是什么样的”与“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两份作业,便是两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体现。前者让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通过感知觉的参与,产生富有情绪的表达――小艇又窄又长,两头翘起,还很灵活,你看……后者基本上只能得出理性的判断:小艇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两种思维方式无所谓对错,只是作为教师很有必要考虑:小学生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有所认识,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3. 学生的经验起点

我们经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看到这样的作业:这篇课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完成这份作业,需要对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提取,梳理要点并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难度,并非适合所有年级的阅读教学。

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师在新课伊始便出示课堂作业:课文围绕荷花写了

、 、 等三方面的内容。期待学生以“闻花香、看花美、联想花”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这必然导致课堂上出现少数学生应答而多数学生当“看官”的现象。假如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各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在做什么?那么学生很容易读懂第一段写作者闻到荷花的清香,第二、三段写作者看到美丽的荷花,第四段写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在此基础上,借助课堂作业:“课文先写 ,接着写 ,最后写 。”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经由读懂一段话,再把段意联结起来整体把握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中年段学生语言训练和经验积累的重要经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的经验起点来展开教学进程。

二、 定位学生的学习终点,明确学生“去哪里”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目标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制约和规定学习的进程[1]。其实,相对“在哪里”的茫然,关于“去哪里”――学习终点的问题,教师还是比较清楚的。毕竟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师总会从字词学习、文本把握、词句理解、表达赏析等方面列出几条要求,并付诸实践。

不过教师信手从各类参考书、教案集中誊抄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段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基于学情的具体要求,大多缺乏针对性而且不具操作性,课堂作业设计也失去了准星。明确教学的终点,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能关注学情,体现学习策略,给出检测标准,教师依标扣本设计课堂作业方能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共同走向终点,并允许个别学生拥有一定范围的弹性要求存在。

1. 明确学段的阅读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第三学段都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但是第三学段进一步提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决定了课堂作业设计着力点的异同。如,同是写人叙事文章的内容概括教学,四年段属于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第三学段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桥》的课堂作业应这样设计:题1,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老汉身上的什么事?抓住具体的语句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题2 ,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特点,说说环境描写在烘托气氛方面的作用,并仿写一段话。教师熟识学段目标,才不至于提出低于或高于学段目标的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规定和提示课堂作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均有的放矢。

2. 明确课时的训练目标

学段目标是基于学段的基本要求,相对宏观一些,课时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引领教学和检测学生是否到达终点的评判标准。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猫》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解作者笔下猫的性格,并用关联词说说它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作业设计如下:课文第一自然段从______、______、 ______ 三方面写出了猫的性格______。主要体现在它既______又______;既______又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表达作者______的情感。

学生当堂答题,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观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帮助所有学生最终到达终点。

3. 保证必要的弹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还应体现在能否促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如新课中的生字,有的学生课前已熟识,有的学生连字音都不能正确拼读。基于学生起点的教学,教师应把听写排进课堂作业,用时2~3分钟进行6~8个生字的听写,随后同桌用1~2分钟迅速批阅。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重点展开易错、难懂字词的教学,然后让听写有误的学生订正誊抄;达到正确书写和理解的学生,自由选择用其中的词语口头编故事或写句子。学生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教师考虑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目标允许弹性存在,以期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到达终点,教师还会欣喜地发现有不少学生还取得了“破纪录”的高水平发挥。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师在课结束前出示课堂作业:题1, 抓住词眼“醉”,说说文中谁醉了,为什么醉了?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题2,思考谁没醉?为什么?通过查阅资料说说对作者的了解。选择题1的学生再次回看全文,抓住词眼“醉”字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词的表达之妙:“小儿醉”因为周围景美,因为卧着剥,自由惬意而醉;“翁媪醉”,因为满足于孩子们自然成长已能分忧,老夫妻自在逗乐喝酒而醉;“大儿子醉”因为暗喜自己能种田,想象明年好收成,欣喜劳动能换来美食而醉。教师从学生的反馈判断是否达到学习的终点。选择题2的学生则要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抱负,感怀作者的豪情与无奈。学至于此,学生显然超越了学习的终点,奔向了另一个起点。

篇10

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点容易转移,如果引导不及时,指导不够细致,则诗文诵读习惯难以在持久不断的学习中得以形成,诵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以“三激”(过程激励、兴趣激发、管理激活)推动诗文诵读和积累,不失为良策。

一、强化过程激励

1. 注重教学激励。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在诵读过程中,即时激励和及时帮助会带给学生持续的动力。教师的目光要追随学生的成长,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面对学生一次踊跃的诗文推荐、一次声情并茂的诵读、一个书写认真的诗文积累本,教师由衷的赞赏、关注的情态和行为都可能直击学生内心的触点,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通常,学生个人在与老师的交流互动中,还十分关注同伴的反应,鼓励的眼神和肯定、赞许的言行更容易激发参与者的表现欲望和信心;漠视、唏嘘或嘲讽则会浇灭参与者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个人解决问题、指点迷津的同时,还要善于营造和谐乐学的气场,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将掌声和赞语送给参与者,彼此鼓励,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 运用教材激励。为保证学生诗文积累的系统性、科学性,许多学校自行发掘经典诗文,编排诗文诵读校本教材。需要注意的是,不但要重视诗文选择的质量,还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在校本教材中展示激励性的学习目标,如三年级激励语:“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会更为有效。因此,请怀着快乐的心情诵读诗文吧!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节奏韵律之美,品味诗文精妙之处。告诉自己:我要记住它们,是的,我一定能够记住它们!”再如,六年级激励语:“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潜力远远超过已经实现的一切。所以,能背诵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如果在离开小学时,你能养成乐于诵读、善于积累的习惯,那么祝贺你!这个好习惯将使你受益终生,帮助你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并因此而拥有更为美好的发展空间!”这种以“点石成金”为题呈现于各年级诗文篇目之前的导语,对学生完成阶段性诗文诵读积累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3. 推动家庭激励。研究表明,家庭激励可以放大学校激励效应,促使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教师通过指导家长亲子互动、家长会点评、校讯通信息传递等途径,促使家长关注孩子诗文诵读状况,进行物质或精神激励,如学生每自学积累20篇诗文,可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等。家校激励遥相呼应,有助于孩子保持诗文学习的连贯性、有效性,使学生的家庭诵读积累成为学校诗文诵读活动的补充。

二、激发学习兴趣

日复一日的诗文诵读极易陷入枯燥、单调、乏味的境地,冷冻儿童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喜欢猎奇,乐于尝试,以激趣为重点,变换、变通学习方式,使其快乐学习,更容易达成积累目标。

1. 诵读互动,对象常变。除个人诵读外,还可采用集体齐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自己约伴儿读、师生接龙读、亲子互读等方式,通过人的变换增加新鲜感和趣味性。

2. 诵读时间穿插变化。除了诗文诵读课上定时读,还可在其它时间穿插背诵。如,课前一分钟边诵读边做上课准备;课间跳皮筋活动时,按节奏边跳边诵唱诗文;排站路队行进时,踏着步伐背诵诗文;发动家长督促孩子诵读诗文,以睡前一首诗或晨诵两分钟等形式温习诗文。把握时机在玩中学,有助于消除诵读疲劳。

3. 变换形式,创新求异。如,示范领读,相互评议;背诵诗文,表演诗意;创设情境,配乐朗诵;按写景、叙事、抒情、言志等将诗文分类背诵,或按诗文所展现的季节分类诵读;以绘画形式表现诗文内容,再看图想象背诵;诗文接龙游戏等;利用儿童的好胜心,开展各种诵读积累竞赛;借助传统佳节,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经典诗文;定期交流展示学生个人的摘抄记录本等。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有助于点燃学习热情的方法都可以尝试。

4. 因人而异,变通要求。诗文诵记的根本目的是让所有孩子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而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诗文的积累数量也有多有少。因此,应针对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设定一个基本诵记标准,不制定高限要求,鼓励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多学快学,吃力的学生按自己的情况定目标。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如自由插图美化个人的诗文积累本,自选摘录内容等。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激活诗文诵读课程管理

诗文诵读作为地方校本课程,是语文教学的丰富和延展。但它不能等同于语文课程,在过程控制、质量检测、学生评价等管理方式上也更为灵活。

1. 诗文诵读教学坚持以讲为辅、以诵为主、增强语感、强调积累的理念。着眼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求字字通晓、句句领会,允许学生囫囵吞枣,通过天天15分钟的诵读课,促进快乐诵读、轻松积累。规定各年级诗文诵读进度和积累目标,鼓励教师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在完成基本教学量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更多的经典诗文,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增强课内外积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