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篇1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 思想观念 形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思想政治教育是古今中外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是人类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即链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的的重要纽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快速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为人类开创了另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被称为虚拟空间的世界刚刚出现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让人们都来不及认真的适应和了解,就已经深陷在网络带来的巅峰刺激和新鲜快捷中。它的出现预示着旧的生活模式的改变,一个以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网络时代已经开始。 网络的广泛不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逻辑和生活方式,人们还在网络空间中缔结了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了诸多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冲击不容忽视。

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完全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使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量鲜活而真实的信息,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对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形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可以动摇和改变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之所以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与青少年这一特殊阶段的发展特点分不开。可以说,网络使用的种种特点正好迎合了青少年时期的众多需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所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青少年面对最多的现实是学习。学校学习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为了在这种竞争中获得优胜,中学生成为中国学习最用功的人群。

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青少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那些在学业竞争中失败的人,更是迫切要摆脱所面临的一切,而网上社区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除了在学业竞争中必然有失败者外,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把学习的好坏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发现,学校中有两种青少年最容易网络成瘾。一种是学习失败的青少年,另一种是以前学习特别好,但随着升入高一级学校难以在竞争中保持原来位置的青少年。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迫使某些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安慰。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探讨。

网络环境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措施是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分析辨别力,使他们能正确判断和分析遇到的各种事物的是与非。

1、在网络中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信息;网络是一个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可以利用它;网络又是一块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的在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汇到其它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网络上的人们,争取最大化的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网络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引导和启发。

网络增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在这种网络交流中,教育客体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主动与客体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可以通过QQ与个别教育客体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主题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机会减少而采取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3、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网站对于网民的作用不可小视,好的网站和点击率高的网站一定会给进入它的人们以持久的影响。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以之为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延伸了时间,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解决了部分“空白点”和“盲区”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目前,诸如“红色网站”、“之家”、“红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窗”等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网站相继建立,己逐渐形成了一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和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网站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者应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传播两方面的规律,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改善,力争建设好一大批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青少年有自己的小环境,它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依据现实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思政工作的具体内容做相应调整,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反作用于网络大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下功夫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高品位和高学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现时,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要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吸引学生参与。通过校园中这种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净化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精神,提高青少年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

结语

本文以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从网络的起源和主要特征开始,依次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现状和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进一步的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指出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对网络监管力度的同时,建立一些适合青少年的网站,家庭和学校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以便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程华平.谈体育与德育的并行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刘绿丝.高校人本德育的内涵、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3] 陈庆省.系统构建民办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教育体系[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篇2

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有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有区别的,教育是通过必要的灌输、恰当的引导、有益的熏陶等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而管理是借助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经济手段、规章制度等来约束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据自律性和非强制性这两个特征来达到其目的的,管理则是依据他律性和强制性这两个特征来实现其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人的思想的引导。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管理,二者都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于人的本质之中,具有共同的目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性。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理念—TQM

TQM英文为TotalQualityManagement,中文意思为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人的积极因素,并以预防为主和一切用数据事实说话,能够有效地克服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更好地推动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1、TQM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对质量的暂拟定义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实体是指某项活动或过程、某个产品、某个组织、体系、个人或上述几项的组合。1341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认为质量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过程质量、部门质量、人员质量(包括工人、工程师、经理和行政人员)、系统质量、公司质量、目标质量等。”可见,质量都是以满足某种需要为基本特征的,依据满足需要的程度确定质量标准。GBT/1900住一2000idt1509000:2000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的“要求”不仅指顾客的要求,还包括其他相关方如员工、所有者、供方、社会等的要求,顾客的要求一般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标准指出要求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质量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产品或服务,还包括了体系和过程的质量。这样质量的定义就完善了。

2、质量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观

依据“质量”的定义,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定义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优劣的程度,它最终体现在青少年培养的质量上。既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培养的质量。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监控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在运行中,各项活动及结果难免偏离标准,为此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1、质量监控的内容

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

(1)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通过一定程序的专家论证,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

(2)过程质量控制

过程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有效控制教育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就能基本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质量监控的形势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包括师生状况、办学条件等,以师生状况为例,对教师状况的控制包括承担课程、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历提高、教育效果等内容。

(1)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

篇3

①在新的形势下,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必须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

②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兴趣广泛、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思想上、政治上都不成熟,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全面发展方针的实现,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对其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增强法纪意识,从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抵制不健康意识和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我们更要逐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有基本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人民,激发学生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和四化大业而刻苦学习。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建设人才,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本领,学才能,从而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学习的目的。

2、成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①寓教于学,学生在学校主要生活在课堂中,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有教师都应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承担责任,通过各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既对学生传授知识,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②这种教育要经常化、生动具体化,坚持正面引导。通过多种多样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教育活动,扩大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品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3、塑造青少年完美人格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①人格的塑造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的心理品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付诸相应的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②青少年往往年少气盛,有一定的理想和抱负,但是自身的专业素质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一旦意志不够坚定就容易放弃,或者努力得不到良好的效果,打击青少年的自信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加以改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他们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③目前,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更是给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坚持以青少年为本,健全相关教育体制,丰富教育方法和手段,并且充分利于互联网技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新时期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篇4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合力 提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教育、人文关怀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内容。社会合力理论对我们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生活系统当中,存在着诸多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社会力量。在我国,由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支教育力量共同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些力量相互交织,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是由这些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决定的。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密切协作与配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及作用

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某个单独的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一员,一方面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一方面接受所属团体(包括就读的学校、交往的朋友圈等)的教育与约束,同时还接受社会大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家庭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主要是父母及亲友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们在思想道德和行为表现方面对孩子的教育与要求,奠定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重要基础;父母及亲友的处世态度、言行表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家长在家教过程中是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还是重智轻德,是注重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还是包揽子女的一切事务,是重视与孩子的交流还是与孩子之间甚少沟通,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态度。相比较而言,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思想、道德、行为、心理、婚恋等方面要比正常家庭环境里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比例高。在家庭环境中,兄弟姐妹在青少年成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之间年龄差距小,心理距离近,这种影响更直接、更明显。

2.学校教育力量。学校教育力量主要是教师、干部和职工等运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和自身综合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教育力量。学校是学生的求学场所,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平台。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它们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向上、催人上进的优良风气能激发人的斗志,提升人的思想水平。相反,低迷消极的不良风气会让人沉沦,不思进取。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首先,应该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要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关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时事政治、道德品行养成、规章制度、主题教育、文化素质培养、社会活动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不足,开展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个人情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尽力做到因材施教。最后,高校应该根据大部分学生今后的生活就业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总的来说,学校里教师的教育行为、干部的管理行为和职工的服务行为都会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

3.社会教育力量。社会教育力量主要是相关社会主体运用社会教育、社会管理等有形因素以及社会风气、公平环境、价值取向等无形因素形成的教育力量。如党的宣传部门、政府文化部门、司法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共青团、工会、街道社区管理部门等,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社会教育。青年学生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获悉时事、经济行情、重要赛事、社会舆论、法制知识、社会事件报导、慈善捐助活动、青年励志文化节目等,社会主体教育依托的这些传媒正深深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的发展。此外,社会的司法公正、治安稳定、劳动保障、人文环境、廉政风气、公正公平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青少年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事件的正面内容中摄取前进努力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信念,同时也可能从一些负面内容的影响中丧失对社会的信心和人生的信念。

4.其他教育力量。其他教育力量是除以上三类教育力量之外,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的教育力量。如身边的同学、朋友、学生本人等。对于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和社交中结识的朋友是他们生活中新奇而特殊的群体,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交流沟通和相互熟识。家庭之外会有傲慢暴躁或亲近和睦的群体,有自私自利或乐于助人的群体,有慵懒无律或自立勤奋的群体,有一无是处或全面发展的群体……同学和朋友的言行举止时常能够改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学习生活群体的习惯和风气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年学生长期处于和谐、互助、向上的朋辈群体中,自身会变得积极主动、勤奋上进;相反,如果长期处于冲突、伤害、低迷的朋辈群体中,自身会变得消极低沉,具有攻击性。此外,学生本人对自己也能够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一般情况,具有是非分辨能力,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且坚定不移,积极乐观,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生群体有良好的自我思想教育能力。相对前面的三类教育力量,其他教育力量更多是在无意识状态中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提升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全社会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结果。这种综合结果,并不是单方面力量、单个要素、单项教育活动的教育效果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有别于这些孤立教育因素的新的教育力量。一般情况下,它应该优于这些孤立力量之和,形成大于孤立力量之和的有效教育力。由于这些不同力量、不同因素、不同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指向、力量大小等存在差异,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有可能出现零效果、零合力,甚至负效果、负合力的情况。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协调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教育力量之间的交流互通等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年来我们党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组织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环境中存在不良思潮,如享乐主义、诚信危机、奢靡腐化之风等正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群体。西方敌对势力极力鼓吹西方民主制度与政党制度、标榜资产主义的民主与自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美国通过他们的文化产品输出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人生哲学。因此,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要有内容、分层次地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力地把握青少年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主义性。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整合。合理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将相关要素进行整合,科学配置资源并有序开展活动,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最大化。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教育目标、管理制度、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整合。教育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灵魂与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有指导和制约作用。管理制度整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制定相关政策、行政管理制度、工作纪律与工作规程等。教育人才整合,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各支力量中科学配置教育人才,培养和建设专门的队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完成。第二,每支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内部的整合。比如社会教育力量内部,组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街道社区等教育主体,划分和整合各分支力量的教育责任内容;学校教育力量内部,要合理整合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分支力量,以提成教育合力。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协调。家庭教育建立于血缘关系和亲子之情上,每个家庭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差异较大,它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直起着关键作用的教育力量。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而言,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教育内容更加全面和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设德育基地、提供实践场所、开展对青少年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他教育力量更多的具有随意性和偶发性,是在没有指导的状态下发挥作用。虽然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教育重点与实施具体方式上各有不同,但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增强各种力量的有效协调。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要推进各支力量相互配合,努力形成环环衔接、环环相补的“教育闭环”。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应该始终保持指导目标的一致,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有序协调,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青少年;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已成为学校、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重点关注的问题。据有关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我网民规模已达到5亿多,学生所占比例为30%。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快速发展将青少年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接收、传播时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诸多积极的影响。

1.网络能够帮助青少年独立自主意识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处于个体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海量的网络信息和资源使青少年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教育者的权威地位,青少年不一定要依赖学校和家庭来获取知识与信息。由于网络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找到他所感兴趣的欲知内容,主动地了解各种信息资源。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经过一定的判断与加工融合成自己的观点。

2.网络能够帮助青少年道德法制观念的完善

在以往传统社会中,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今网络能将相隔千山万水、素昧平生的人联系到一起。为了在网络空间正常地与他人交往,在沟通交流中避免冲突,青少年就必须在保证自己权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履行自己的责任,这些思想和行动在无形中对健全青少年的道德法制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网络能够帮助青少年表现欲与创新意识的树立

网络冲破了国家、地区以及时空的限制,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向青少年传递着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帮助青少年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学生可在网上充分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顺利地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另外在网上给他人提供帮助,还可以满足大多数青少年的表现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负面影响

网络在日益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的同时,又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网络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给青少年带来了冲击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判断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差、好奇心强,网上有许多内容不健康的灰色信息和游戏软件,渗透着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危害较为严重,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诱发那些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走向犯罪。

2.网络给青少年在信息选择方面带来了辨别难度

由于互联网没有地域限制,容易被各种不法分子和西方势力所利用,各种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显示,网上的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得到降低。在这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辨别能力较差,加上自身知识的缺乏,就很难对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就可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海洋中迷失了前进方向。

3.网络在传统道德观方面对青少年造成污染

青少年终日与网络打交道,这必将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疏远。如果长期缺乏沟通和接触,必然会影响他们的传统道德观,使他们趋于自私和冷漠,既不去关心集体,也不去关心他人。容易造成冷漠和自私的性格,产生焦虑和压抑的情绪,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危害其健康成长。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在网络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首先,教师和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网络时展的要求。其次,有关部门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再次,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社会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上信息监控,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加强网络知识等科普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总之,教育工作者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拓展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不断地去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采取相应而具体的对策,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胡月娥,浅析网络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2]马传静,徐梦灵,浅析网络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2011(S5).

篇6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08-02

生命教育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强调其政治性目标,更要体现对个体生命、自然存在、个体价值等应有的关注,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因此,生命教育必须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将教育生命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凸显生命,实现生命,超越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生存方式,人的发展从“依附性人格”走向“独立性人格”。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凸显生命价值,就必须对生命有正确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中国社会的发展为生命教育开辟了空间。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注重享受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将生命教育提上日程,引导大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只专注于追求享受个人精神生活,还应该思考生命。如何让生命更有价值,生活更有意义?如何关爱他人、社会及自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

其次,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激发国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理应是关心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培养成为“社会人”,就要在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更充分的创造生命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现代化这个大语境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就必须关注生命,以“人”为本,体现其人文关怀。

最后,生命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现代化的“和谐人”,“和谐人”包括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生命教育本身就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有更明确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更自觉地承担并履行责任。

二、生命教育的蕴意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向并提升大学生的教育,它不仅要关注基本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素质、能力素质以及知识素质的培养,更要把大学生当“人”来理解,尊重他们的需要、自由与人格,关注大学生人生意义的实现和价值生命的实现。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交流活动,既有知识内容的传授,也包含对生命内涵的领悟。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工具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成长,还是精神生命的发展完善,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及掌握其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将生命教育贯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珍惜、关怀生命为前提,教育青少年尊重生命,积极诠释生命的意义,引导他们探寻生命的真谛,提升精神境界,实现生命的价值并走向超越。同时,倡导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美好、和谐关系。

(一)尊重生命,珍视生命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脆弱而且短暂。每一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都深深刺痛着教育者的神经,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在有限的生命中体会生命的珍贵,感受生命的惊奇更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与父母等所有关心其健康成长的人的生命相联系,也与整个社会、民族、国家的生命相互依存。

(二)感悟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

大学生在成长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前途命运,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同。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又难免会遇到挫折和磨难,比如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等,这些挫折有时甚至会使他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生命教育就是要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在坚强与抗争中,更好的发现生活的真谛,领悟生命的意义。挫折是一本教科书,磨难更是一种力量,它提供给青少年宝贵的生活经验与教训。经历过这样人生的人,才对人生有更深理解和感悟,从而找准目标,实现生命价值。

(三)反思生命、创造生命、走向超越

这是生命教育的深层蕴义。随着大学生的逐渐成熟,他们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已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在以后的人生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反思自己的人生。他们期望创造更高价值,希望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有些大学生可能受部分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把生命的意义异化为物欲、权欲的满足和虚荣的表现。教育者要通过生命教育,激励青少年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摒除不良思潮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理性看待生命,点燃他们创造生命的激情,培养生命责任感,放眼社会、民族、国家,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在创造价值中一步一步走向超越。正如前人所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关爱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转向,创造生命的卓越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责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凸显生命,要彰显生命意义,落实“以人为本”,就必须加强引导,承担起强化生命意识的责任与使命,引导大学生思考“我是谁?我该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我该怎么做?”,自觉践行科学的生命价值观。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支柱,是他们人生的航向和灯塔,是民族繁荣、国家稳定的支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生命教育过程中。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让大学生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在充满竞争和诱惑的复杂社会中保持清醒的认识,从而对如何实现生命价值有更科学的把握。

其次,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生命教育课程,激发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不仅仅是有关生命“何以存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生命“为何存在?如何存在?”的领悟,有意义的生命是驱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追求的动力,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有责任感的大学生。近年来,大学校园中游戏生命、漠视生命、否定生命的行为需要我们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一定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多接触诸如马克・吐温的《热爱生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有积极教育意义的作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让学生感受生命教育无处不在,欣赏生命的无限魅力,领悟生命的真谛。

第三,转变教育模式,开展人性化教育。人性化教育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本身,遵循生命性原则,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使“人成为人”。人性化教育改变了重智轻情的教育模式,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激发生命潜力,提高生命质量。一方面要注重人文关怀: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挖掘学生闪光点,让学生体会自身生命的独特;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疏导: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心理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指导帮助青少年解决矛盾、缓解压力、消除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育婴室、病房,组织学生参加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等,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命,敬畏生命。

(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人塑造着现代化的社会,也塑造着现代化的自我。教育不是万能的,其功能要充分显现还需自我教育的配合。大学生要使生命充实,使生存境界不断提升,就需要强化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在每一角色中都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大学生应该在校园中就注意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在步入社会之后,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团队中去;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要认识到人由父母孕育而生,由父母养育而成,人之为人,要承担对家庭、社会的责任;要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校教育是点化和润泽生命,而自我教育是用自己的行动,用永不屈服的灵魂来诠释生命,成为优秀自己,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永远课堂,父母要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适时加以引导,对心理承受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大学生不要施加过大压力,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家长应积极与学校配合,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给孩子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关怀。此外,社会环境也对大学生关于生命的认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构建育人的“大教育体系”,引导生命发展的方向,提供生命发展的动力,唤醒生命发展的意识,弘扬生命的个性,挖掘生命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凌峰.梁飞琴.和谐社会视角下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38.

篇7

现代的中学生进入了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知识不断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的细胞,无处不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尤其是作为中学生,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多,而且其课余生活主要是与网络有关:购物、信息浏览、电影、查阅资料、找工作、做论文、与好友聊天等。“90后”、“10后”的社会化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成为现今青少年重要的社会化结构。虚拟的社会化使青少年的自主性增强,且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如何利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发挥优势,预防问题,是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研究亟需关注的问题。

二、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柔性的,要做好,绝非易事。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形势下,我们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应对,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于形式化和机械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学校在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以社会性为基础,为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坎里,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网上环境复杂,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批判能力弱

由于中学生还没有建立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容易受外界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二是:网络可以说是一个大染缸,各种思想并存在其中,缺乏政治判断力的学生往往容易因为不冷静、不理性而走向极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丰富学生思想的同时,又加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网络虽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但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学校中个别中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因通宵玩游戏导致上课迟到、打瞌睡、旷课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不仅是网络对学生产生了影响,也在于中学生批判鉴别能力太弱。

(三)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单一

在我们的高校中,教育者基本上是遵照“师道尊严”的传统,在这样的情况下,受教育者会缺乏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在英国大学的课堂上,上课方式和方法更随意一些,没有固定的桌椅,教师走来走去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师生间的平等,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思想。在考试方式上,也只注重学生学科试卷分数的高低,教师很少去多方面的考虑学生的素质,这样一来,很难从整体上去评价一个学生的素质及人品。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

上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顺应新形势,去面对和解决。我们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什么样的路径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做出改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关注中学生情感及实际生活,开展“人心工程”——网上心理咨询室

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发积极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活动,以培养真正的道德习惯。那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及其实际生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资格证,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具备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实行“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心理咨询师证制度,让老师持双证上岗,将更有利于提高师资水平和政治教学实效。各高校可以在网上开办心理咨询室,全面加强对学生群体行为的有针对性的主动辅导比如针对考试,专门举办考前辅导的心理训练班,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也可以采用英国大学的导师制,让学生在校园的生活如同在自己的家园中般,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和融洽。

(二)规范网络,发挥青年学生主体性——完善网络学习环境

环境塑造人,因此我们可以塑造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如在网上建立“学习小组”、举办理论征文活动、学生干部培训班等活动,让“学生思政网站”更加规范和充满活力。学生喜欢自己搞的活动,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所以我们的教育要更加注意学生的感受,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搞活动,比如开展“网络德治工程”,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思政教育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向学生及家长推荐一批健康优秀的网上园地、上网场所,组织专家开设网络文化和技术课。

(三)改革考试方式,让考试方式多样化——增加道德、情境考评

篇8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成人意识强烈。这些学生渴望自由、独立,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及挫折却常常手足无措,在溺爱中成长,根本不能接受一点小小的挫折,情绪波动比较大,整天学习又缺少娱乐,使得这些孩子想要逃避现实及责任,去寻找一个能充分满足自己的世界,虚拟的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缓解成长压力的心灵驿站;其次,学生无法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许多父母不注意教育方式,不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过早地享受生活,却又更习惯于那种“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造成了青少年与父母对立而在网上寻求安慰;再次,某些学生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

二、上网学生行为脱轨的现象分析

在我校,中学生上网大多是为了打游戏、聊天、看电影、下载音像资料等,上网内容与学习无关,这些娱乐方式对中学生很有吸引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常常身不由己,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由于上网时间过长,日常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重下降,睡眠减少,上课无精打采,精神恍惚;有的即使上课时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注意力不集中,逃课行为发生率高,成绩下降。

通过对我校情况的调查分析,多数中学生都有网友,与网友见面的占11.5%,从不见面的占56.3%,偶尔联系的32.2%。网上交友都是在“背靠背”的情况下进行,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极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说谎、虚拟的心理反应;与网友见面潜伏着极大的危险性,与网友见面遭遇危险甚至被杀害的事件屡见诸报端;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青少年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并在这些人的“引导”下误入歧途;有的网吧来往人员很多,鱼龙混杂,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专门做一些欺诈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行为,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三、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讨

互联网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体,应该成为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改变教育方式。

采取正面引导,积极开展网上的正面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方式,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游戏是最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的内容,许多游戏软件中均包含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内容,使用者在玩游戏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游戏中的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潜在教育,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应开发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加以大力推广,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使用和认可这些软件,最终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的目的。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目前,学校对于在互联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还相当薄弱,新闻宣传媒体舆论的导向控制能力不强,学校和教师个体对学生的网络需求关注不够,不能满足他们面对网络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所以学校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建设校园网,除了旗帜鲜明、积极、健康、向上的特色外,应投中学生所好,以其喜欢的网站形式、内容,进行全面改善,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同文化活动,在校园网站开辟学习生活、实践指导、信息、心理咨询等,给学生们一个既可评论时事又可评论校事、畅谈人生、理想、价值的天地,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苦恼,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真正贴近学生,把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天室中吸引过来。

(三)净化网络文化。

各级政府及学校要结合各自实际,针对网上道德弱化问题,倡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加强道德自律,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利用传统的新闻媒体,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强大的网上正面舆论氛围,强化舆论的道德评价。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使之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在思想品德课中有计划地增设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9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77-04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期。与改革开放伴随而来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演进、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网络的冲击与熏陶,产生了众多的青年亚文化。在大学中,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在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张扬各自的时代个性、践行各自的组织承诺等方面,青年亚文化在推动大学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文化追求——大学的本质特征

1.文化与大学文化

文化的概念内涵很丰富,难以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大学文化建设之角度,康德对文化概念的解释最有启示意义。在他看来,文化是指那些属于使人愈来愈远地摆脱动物世界的人类所特有的内在的规定性。按照他的解释,大学文化就是指大学自身固有的、反映大学自身特性的内在的规定性。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以价值观、理想追求、道德情感等为主的精神文化;二是以大学的组织框架以及运行规则等为主的制度文化;三是以大学的物质设施、空间环境等为主的环境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是保障,三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系统而共同发挥作用。

2.文化追求——大学的本质特征

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文化追求是大学的本质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纵览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它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文化的象征。“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之时,虽然它还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但它体内流淌着的还是文化的血液。文化属性是大学永恒的特征。离开了文化,大学就不再有教育的发生和学术的产生;离开了文化,大学就不再称其为具有神圣、庄重、让人憧憬和向往的大学。所以,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大学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文化未来的希望。”

二、青年亚文化与大学文化之间的关系

1.青年亚文化及其特征

从广义上说,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为广泛的文化的一个亚群体。这一群体形成一种不仅包括亚文化的某种特征,而且还包括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这一定义指出了亚文化的两个关键性特征:社会群体和这一群体具有的文化方式的“偏理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态——“青年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作为亚文化的代表,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在边缘地位的青少年这一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的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因此,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即它的边缘性、颠覆性以及批判性。青年亚文化引发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这种价值冲突已上升到了政治文化层面,青年亚文化是对主导文化、权威文化、强势文化的背叛和反抗。我国青年自发组织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属员在体制内组织满足不了的需求,表现出张扬、个性、自由,甚至叛逆的特征,引领了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兴起。

2.青年亚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同构

根据青年亚文化的两个特征,不难看出:作为社会群体,青年亚文化的一个表象就是他们是具有远离家庭、非官方、行为较富个性的群体;同时又是具有张扬个性、活跃、富有创造力、充满感望和冲动特性的群体。作为一种文化方式,青年亚文化具有“偏理性”。

事实上,在大学里虽然青年亚文化有时会对大学主流文化进行抵抗和反叛,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学生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解决他们的“认同危机”。青年亚文化虽然常常拒绝、排斥主流文化,但是它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又被大学文化所利用、被大学里的大众文化所整编。它既是对主导文化的替代,也是对其的补充;既是站在反霸权的立场代表“弱势群体”利益,也因主导文化和商业利益的“召唤”和“协商”而“妥协”。因此,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存在着潜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导致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同构”。

三、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青年亚文化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受到西方亚文化带来的直接冲击。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并被青年推崇和追求,由此产生了由青年人作为主体,具有流行化趋势和个性化特征及鲜明时代特色的青年亚文化。

首先,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与西方青年亚文化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阶级特点,但是却烙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国家为控制人口数量所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青年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与有兄弟姐妹的同龄人相比,一般更少得到情感上的支持,于是在心理上往往更早独立与成熟。由于这种独立性促使他们渴望早些摆脱来自父母的约束而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于是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独特特性。

其次,青年追星文化值得关注。当今媒体对中国青年追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近十年来全国几乎各个卫视每年举办一届的选秀比赛,追捧日、韩电视剧而形成的“哈日”、“哈韩”现象,对偶像过于盲目的模仿与崇拜,都是青年追星文化的突出表现。虽然追星文化等亚文化中包含一部分消极的成分,但对于青年来说,这些文化内容中充满了自由、轻松和愉悦,因此,很容易得到青年人的认同。

同时,追星文化还体现在对青少年影响巨大的文学领域。近些年成长起来的一些80后作家热衷于抒写与成长有关的困惑、浪漫的青春爱情故事,或想象中梦幻神奇的世界,以此来传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梦想与现实的看法。他们喜欢运用绚烂、唯美的辞藻,以华丽、细腻以及淡淡的忧伤为其文化标签,大多数作品都具有感伤文学的特征。似乎在青少年看来,这也正是他们青春的象征。这些80后作家拥有数目庞大的年轻读者,或称粉丝(fans)。各类庞大的“粉丝”群体,构成了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独特风景。

最后,媒体发展迅速,网络文化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青年是对新鲜事物的易感人群,巨大的网络信息量极大地激发了青年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于是,青年便成为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他们喜好聊天、看电影、打游戏、逛论坛、写博客等,网络无疑为青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

这些类型的青年亚文化实际上成为了部分青年抵抗社会和家庭压力的一种“仪式”。这种 “仪式”反映出当代青年内心的浮躁和不安。时尚的背后体现出青年亚文化人群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抑或说青年亚文化群通过应用时尚符号来表达自我、张扬个性,体现他们自身独特的价值观。

四、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随之传入我国,并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青年一代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当中,他们很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态各异的文化和流行艺术涌入我国,这些文化和艺术成为青年人最直接的精神食粮。很多青年人不再被动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灌输,而是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尝试,形成“自我”价值观。他们开始在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追求物质利益的平衡,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名牌、时尚、前卫成了青年人追寻的目标;娱乐化、世俗化、享乐化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表象。青年亚文化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这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开始动摇,潜移默化地接受着青年亚文化形态所传递的价值观,在懵懂与徘徊中,形成价值观的混乱与个性化。

由于许多青年人被动地接受、吸收亚文化,缺少深刻的思考与反思,于是青年亚文化中出现了对历史不尊重、虚构、扭曲甚至否定的现象,使得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这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2.青年亚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某种偏离和抗拒有警醒社会的作用,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根据这些表现形式而变得很丰富。不难发现,虽然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在某些领域反对主流文化,具有叛逆性,但却能够通过一些富有特色的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并能依靠如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加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人的心理需求,所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内容和形式上尊重青年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反映青年人的心声,从而满足青年人的合理需求,从丰富文化生活的角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方面用亚文化的形式诠释主流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用主流文化引领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样,青年人就能很好地接受教育。

3.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

青年亚文化可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繁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通过青年亚文化繁多的表现形式发生作用,达到对大学生的教育目的。例如,电视娱乐节目中的《红歌会》、《变形记》等以娱乐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了传统文化或伦理道德的教育,再如受大学生追捧的个别明星的粉丝后援团这个自发的组织,会集资做慈善工作,使大学生在娱乐中受到了积极的教育。大学生看诸如此类的节目或参加此类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青年亚文化对青年产生的消极作用。青年亚文化影响了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青年人的猎奇、虚荣和享乐等心理催生了青年人的不良习气,严重的甚至导致青年人犯罪,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向在校大学生,面向青少年,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明确目的,还需要掌握工作对象的特质。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是先进的文化,它有助于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并且对推进社会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青年人应当积极地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中。青年亚文化不应该被完全否定,但若青年过分沉迷于亚文化,便难以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孝”的教育。因为“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除在政治课中应开设《弟子规》、《二十四孝》等课程外,还应多举办一些体现孝道和伦理道德内容的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伦理观及厚德载物的胸襟,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促使其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自豪感与责任感,培养其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庸俗、颓废的文化影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我们着重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2.逐步完善教育机制

青少年阶段正是一个人的成长发育阶段,这个阶段是决定着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至关重要。第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睦的家庭和父母的示范作用能够使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外界消极因素的抵抗力,因此,家庭是抵御消极影响的有力屏障。第二,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学校作为传授青少年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以及培养青少年价值观的社会教育机构,是青少年走向社会需要经历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阶段,学校教育仍然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所以要消除青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抓起。通过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抵抗外界各种诱惑的能力,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三,要高度重视社会教育的影响力,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作用。社会教育的影响面甚为广泛,是现代社会教育不可忽略的部分。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3.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会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易接受。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生活化,这就需要教育工作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实际,从生活中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以及道德水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领域的拓展,就是将教育的内容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将教育的情境选择立足于社会生活。大学生管理部门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传输和反馈系统,及时捕捉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及时通过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抵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4.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全社会要大力弘扬主流文化,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用主流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努力增强主流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升高校文化的品位和层次,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与此同时,要努力发掘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于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培养的校园亚文化要大力弘扬,使其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过程中,亚文化对青年的影响不可忽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个契机,找准切入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素质与修养,站在大局和战略的角度,努力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思想运行轨迹,了解其思想困惑及其发展规律,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明确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不断推进高校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注青年亚文化,就是关注青年群体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青年群体必将赢得社会进步和文化变革的主体地位,也必然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和社会前进的主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虽然青年亚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小的冲击,但只要我们能端正态度、正确引导,就可以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 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68-93.

[2] 黄志梅.浅论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4):15-19.

[3] 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索,2007(4):22-25.

[4] 苏文清.青年亚文化探微[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102-105.

[5] 江冰.论“80后”文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7-57.

[6] 陈龙.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05(2):21-24.

[7] 游庆超.浅谈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科教文汇,2007(11):183.

[8] 龚春生.校园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江西教育科研,1996(4):26-28.

[10] 肖伟胜,王书林.论网络语言的青年亚文化特性[J].青年研究,2008(6):21-26.

[11] 李海峰,赖雄麟.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高教探索,2009(1):112-113.

篇10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主要反映了国家、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它的实施,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态度非常明确,为了充分调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形成辐射全社会、全方位、目标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利用法律手段强制和保障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使各种力量都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是从法律上加以强制和保障。如法国1989年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对学校、社会团体、家庭在青少年公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美国政府认为,凡是一切具有道德教育职能的组织或部门,如国会、州府、政党、教会、传媒、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以及学生管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等,都与学校一样,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1990年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不但对学校提出了要求,而且还要求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比如社区,该法就要求其把校长、教师、学生、企业界、官员、新闻界、医务界与社会服务机构、公民与宗教团体、执法机关、成年监护人和友好邻居组织起来,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除了制定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上的法律以外,还针对每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制定了具体的运作法规。如为了督促家长更好地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西方国家大都通过了相关的法律。美国早在1994年制定的《目标2000年教育法案》中就将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列为8项国家教育目标之一;同年修订公布的《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法案》明确规定,接受联邦Title补助的贫穷学校所在的学区必须推行家庭参与教育伙伴计划,鼓励有关学校与家庭拟订学校家长公约。与此同时,各州也制定了相关法律及行政措施,规定家长若未能协助学校管教自己的孩子,将会触犯法律而被移送法庭,遭到高额罚金的严厉处罚。再如,为了发挥宗教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是通过立法,使宗教教育获得在教育体系中合法宣传教义的制度性地位。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德国。德国对宗教教育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联邦层面的《基本法》,一个是各州的州宪法及其具体的教育法规。前者规定的是德国保障宗教教育权利的宪法原则,后者则主要依据各州的实际情况,制订成文法律来具体落实。如:德国基本法第141条规定,“教会为军队、医院、刑罚场所和其他公共机构提供礼拜和其他牧灵服务,宗教组织可自由履行宗教职责。”为了保障青年学生参加志愿者团体,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了“国家社区信托服务法”,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中学生不但不能毕业,而且难以进入著名高等学府。欧洲青年事务部长会议1993年维也纳会议也作出决定,在促进青年的志愿服务时,“要明确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应法律地位”,等等。

二、利用财政支持与税收等社会政策引导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力量,由于其工作性质的限制,其经费对外界支持的依赖性相当大,因而财政支持,就成为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政府通过有选择的、针对性比较强的具有倾向性的财力支持,对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调控,使其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比如美国,教育的分权体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都是学校自主,政府不加以直接干涉。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对其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财政投入资助比较有权威性的专业协会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并根据研究成果,经常公布对学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建议或者样本。由于建议和样本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多数都能被采纳,从而使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充分地体现了国家意志。财政支持的积极引导作用,使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手段的运用越来越重视,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法国政府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为例,1996年,科研中心人文与社会科学部的科研经费为9.5026亿法郎;1999年提高到12.1089亿法郎,增幅为27.4%;2000年又提高到16.636亿法郎,比1996年增加了75.07%。在德国,马普学会是德国的四大科研组织之一,在社会科学人文的研究方面居全国之首,学会科研经费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政府对非营利部门的资助比例最高,在非营利部门的总收入中政府投入高达70%。除了财政支持这一经济手段以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进行鼓励和引导,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免税政策,主要是企业或个人向非营利性组织捐款或捐物,经核准可以抵扣交税税基;非营利性组织开展有偿服务所得的收入不需上税,该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时所购买的商品,也不需交价外的消费税。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具体政策,如西方国家志愿者服务团体是社团中影响较大的一个,参与这个项目的青年人可以得到各种政策方面的优惠。在美国,志愿者服务期间,会得到一定的生活补助;之后上大学期间,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完成学业;在税收方面,还可以用志愿服务的时间来抵税。

三、建立社会合作机制,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

为了保证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等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一致,防止互相抵触,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合作机制来加以保证。

首先是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各种教育力量的指导与协调。如法国在1989年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后,根据这一法案成立了“教育高级委员会”,协调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工作,统一领导社会力量对公民教育的参与。德国在联邦内政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各州设有分支机构,指导和协调各个机构的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建立全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协调机构以外,还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某一具体组织或具体活动建立了协调机构,如在美国,为了加强对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指导和协调,建立一些大学或跨地区的全国联盟以指导、协调本校或全国的社会服务活动。

其次,是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对社会力量的合作加以保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近年进行教改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创建学校、社区与家庭伙伴关系模式。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是较早提出建立这种模式的国家,在政府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支持下,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已在实践中形成了六种学校协助家庭和社区参与关怀学生的途径与框架模式:一是加强亲职教育。学校支持和帮助家庭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帮助布置家庭环境。家庭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和对孩子的期望。二是拓展沟通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就学校的课程计划及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三是组织家长自愿服务。改善学校培训与活动计划,吸收更多家庭作为志愿者或观众参与到学校或其他地方的活动,还包括为学校教育及其组织活动筹集资金,提供道义方面的支持。四是协助家庭辅导。学校为家长提供在家里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信息建议,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或组织其他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五是参与学校决策。通过各种学校委员会和家长教师组织等,使家长作为参与者关心学校的决定、管理和倡导各种活动。六是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协调社区内的各种企业、机构、文化的和民间组织、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社区群体,为家庭、学生和学校提供各种服务和资源,让学生、家长与教师能够为他们所生活的社区作出贡献。

四、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加强对各种教育力量的管理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