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用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常用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地理教学过渡方法高效课堂
近几年,观摩了不少地理课堂教学,一堂好课其教学过程往往给人“行云流水,天衣无缝”的感觉,执教者往往具有高超的“架桥搭梯”的本领,即善于运用课堂过渡。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巧妙的过渡语言,对于实现地理高效课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绝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过渡环节”的重要性,在讲课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我就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过渡方法谈几点体会。
1.设置悬疑进行过渡
设置悬疑进行过渡是指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而待解、富有吸引力的问题,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增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再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解决,既学以致用又有前后照应之效。例如,在讲解《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节时,预先设置悬疑:“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美国公民非常担心受到影响,他们的担心是否多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又悬而不决转入课堂教学,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学习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这个问题,最后又可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的教学。
2.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实现自然过渡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之间本身就有很密切的联系,只要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完全可以达到过渡目的。这种方法将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讲解和过渡浑然一体,可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种过渡方法对于条理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较为适用,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例如,在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时,完成“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教学后,我提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然后直接过渡到“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的教学。
3.通过对比进行过渡
当两个教学内容之间相似时,可以通过对比进行过渡。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学习“地球自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后,教师可提出“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下面我们来分析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对比完成“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的教学。
4.转折过渡
当两部分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时,可以采用“但是……”“然而……”“却……”等词语达到过渡的目的。例如,进行《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完成“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活动后,我提出:“这是一种理想状况,而实际情况是地球在运动、地表性质并不均匀。”从而过渡到“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教学。
5.对上一环节进行小结实现过渡
这种过渡方法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教师在上环节教学内容结束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教学的重点作一小结,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例如,进行《常见天气系统》一节教学时,讲完“锋与天气”后我小结道:“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锋面活动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这是冷暖气团的相互运动造成的。其实,一个地区大气的水平涡旋也可以形成天气系统,影响天气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气旋、反气旋与天气。”这种过渡方法的特点是,能把教学的重点再现出来,给学生加深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6.通过拓展延伸来完成过渡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扩展,将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进行关联,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实现内容或环节的过渡。例如,在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时,讲完“地域分析规律”之后我引导学生“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并思考:“我们分析的地域分析规律,有没有不吻合的情况?如果有请在图上找出,并思考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考虑“非地带性规律”并展开教学。
7.结合对上一环节或内容的评论来实现过渡
这种过渡方法是教师对上一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的一种过渡方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上环节知识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暗示学生学习下环节内容的方法,以便把上环节知识与下环节施教知识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在进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时,完成“大牧场放牧业”的教学后,我这样评价:“刚才我们通过表格分析归纳了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特点并结合案例‘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很好地理解了形成这种农业类型的区位条件。”
以上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过渡方法,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实现过渡,还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设计。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渡环节对于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我只是简要地谈谈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更为精妙的方法和运用技巧还需要我们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建林.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刍议[J].地理教学,2010-10.
篇2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种类多样,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一定的科学思想作指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符合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选择和运用地理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我认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应是“讲读练”。即指“讲、读、练综合运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分别发挥到讲、读、练各个环节中去,发挥出它们的综合效力 。这种方法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感觉或思维器官,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进而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什么要借助大量的教学手段?这是由于受地理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科学,而地理学科是取材于地理科学,因而地理教学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涉及的领域广阔) 、综合性(各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综合联系性)和区域性(地区差异性)的特点。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的比较抽象 (如地球的运动),还有大量的内容无法让学生直接感知。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来说,他们的认识、理解能力比较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比较贫乏,涉足地理环境的空间也比较狭窄。因而使他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不辅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去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而且还会使他们丧失学好地理课的信心,带着沉重的心态被动地学习,的确是索然无味的苦差。
三、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指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使用语言作为工具和学生交往,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以“舌耕为业”,总是凭借一定的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地理教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地理教师课堂语言是否生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 思维点 兴趣点 认知梯度
1.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教师指导下学的方法。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方法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说的是中小学最常用的一些主要方法。
①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读法,讲演法等;②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③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包括示范教学法,模拟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等;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2.问题的有效设计
"科学始于问题,思考始于教师有效的提问。"首先,课堂教学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和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地理本质,进而把握地理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标。其次,鼓励诱导和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思考而提问"是设问的核心,所有问题要有内涵,要有思维含量;问题有引领,引领教学主题;问题有开放度,即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石本无火,撞击发光;水本无华,激荡生波。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进行深度思考。
2.1 在学生思维点上设问。在《中国的气候》中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各温度带的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表,思考并完成下列任务:①温度带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几个温度带?②将各温度带作物熟制填注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说出各温度带主要农作物。③用彩色笔描绘各温度带的界限,看一看各温度带与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关系。
2.2 在学生的兴趣点上设问。在地球运动中教师可提如下问题:①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从哪个方向升起,又是从哪个方向落下的?②你在童年时代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③你认为地球是怎样运动的?④地球的自转对我们有哪些影响?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那种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或者师生间填空式的问答是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在设问时,要有意留给学生质疑和释疑的空间;提问中,要注意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而不是提第一个问题就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层次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同步得到训练和提高。
2.3 在学生认知梯度上设问。例如《海陆分布与气候》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①展示情景图片:游泳。引导学生思考:夏季,人们在水中为什么感到凉爽?②为什么同样的阳光照射,在水中与陆地上的温度不同呢?③水体与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在纬度相同的地方,海洋与陆地气温也呈一定差异,设问:夏季海洋气温高还是陆地气温高?冬季呢?④应用:根据上述的分析,请你判断一下,中纬度地带海洋与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会相同吗?这些问题全部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有梯度又有层次感。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防止三个倾向:①问题多而乱。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没有目的和主题乱问。如果一节课全部变成了师问生答,学生最终将不知道教师想干什么,以致造成课堂乱而无章法;②问题的思维含量过低。这样的问题多为"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答案一目了然,从课本上即可获取;③问题假、大、空。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提问引起学生长时间沉默,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
3.地理课堂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在整个教学方法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都是在继承过去的各个阶段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多方面吸收和借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有价值的内容,任何教学方法也都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变革,都应遵循地理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在此基础上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不可以丢弃原来的教学方法而片面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选择。地理教学方法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方式和手段,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包括地理教育的长远目标。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应重视的因素,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3)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看到一些资料上的优秀教案设计得很好,就打印出来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可是上课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功底和教学能力不同,对教材的理解也不一样,那么,不同的教师,即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来上课,教学效果也会不同。因此,地理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综合考虑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有所创造。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参与式教学;实践性教学
高中地理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重视和加强地理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地理新课改的目标分析课改的新思想就是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地理老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有准确性、新颖性,必须大胆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高中地理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那么老师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呢?
一、老师可以选择自主学习的地理教学方法
过长期观察与研究,学生更喜欢自主参与的课程,对于老师单纯在上面讲解而学生在下面被动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不尊重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课程显然不喜欢。因此,这种教学形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业绩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课程大纲编写的地理教学方法
具体的意思就是说根据课程的安排和学时的安排,事先对教材进行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规划。根据学生的层次、教学进度,依照教材内容独立编写预习提纲。
就比如,现在很多学校都会要求老师在每个学期编写教程大纲,还会定期对教学大纲的编写进度进行检查,对于教学大纲编写不合格的还有一系列的奖惩手段。
三、直观教学的地理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制作关于人文风情特色的课件,根据教材需要把他们引入课堂,让学生直观感受教学内容。比如,当老师讲到大城市的温室效应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看看哪些情况导致的温室效应,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认识世界各地的温室效应产生的不同原因,对于不同地区的温室效应的共同点进行动图分析等。
四、案例分析的地理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就是老师拿出一个案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案例来学习自己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提升自我的地理分析能力。它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案例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案例分析的方法,这样他们在遇到解决类同的事例时就可以利用我们在案例中讲到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面对这种情况,老师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了。比如,老师就应该对于此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分成几个板块,是哪几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等问题,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分析学习,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然而学生学习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老师对于知识的教授不但要选择对于知识本身的掌握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教授方法,还要注重周边环境或者老师授课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因为以上讲的主要是针对知识点的讲解方法,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对于授课效果的评估也至关重要。
其中就是老师要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在地理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讲,比如,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引入课堂,采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环节教学法,由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按顺序发言,这种全体参与、代表发言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如随意采访、自由阐述,运用一切方法提倡学生参与教学,力求把那些不喜欢学政治的学生吸引过来。虽然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强,方方面面很多,但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者,一定得学好地理,所以,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把那些生硬的理论形象化,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多样化,用鲜活的情境设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他自己的用途。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除了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特点还要关注学生的喜爱程度,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这门学科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创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16-02
探究式教学,就是利用列举某些实例或问题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主动自学的能力,以实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原理的目的。经实践证明,应用该方法教学,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我认为,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多数延续的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多为听,这也就导致了一种比较严重的问题,即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出现走神情况,而且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大大降低了授课质量。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探究式教学方法已经被大多数地理学科的教师所认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此方法在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方面的效果都非常显著,特别是当老师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问题时,更能激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这在无形中使学生具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非常有利于提升高中学生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而这正是由于探究式方法与高中生的成长规律的适应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自身也必须对地理知识精通,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做到炉火纯青,进行合理的利用,并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加以引导。
二、改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多年执教高中地理课程,我发现一旦学生对课堂提不起兴趣,就会使知识传授大打折扣,探究式教学也是如此。作为地理教师,当务之急就是改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足够的了解,并结合身边情境进行问题创设,让学生融于课堂,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知识运用,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施行探究式教学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必须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它的作用包括:能有效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互助交流中更为全面综合的掌握知识点。教师之所以要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努力,主要考虑到当前学生的成长环境,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或者自我意识非常强,他们内心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甚至会回避去求助他人,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生活中,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非常突出。所以,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来促成学生间的合作,来提升其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激励效果,巩固知识印象
在教师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教学实践中,激励性原则是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实践表明,该方法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效果方面的优势是最突出的。举例来说,我在讲述“地理圈层结构”课程的过程中,就采用了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在实验操作中,我先选择了两个不透明的塑胶空瓶,并把巧克力放入了其中一个瓶子内,另一个瓶子内放入了橡皮擦,经过学生对瓶子进行亲自摇晃之后,让学生猜测瓶子里变放置的是什么东西,在猜测的同时还必须给出相应的猜测依据。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则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让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能急于肯定或否定。课后,学生普遍反映非常喜欢这种参与感,这种方法对问题的理解不但深入且全面,而且更愿意去主动探究知识点和发生原理。
五、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成效
在高中地理课堂施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根据不同学校班级、所处的地理环境状况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定。施行中应注意:(1)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生活经历。(2)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学习资源和地理环境特点。(3)结合学校的地位优势和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综上,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应用,是在对高中生心理特点及地理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能开发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使其形成独立思维,还能培养其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的一种方法。经实践,我发现长期应用此方法,将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创新意识 能力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在新的时代潮流中,谁能够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够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地理教学时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涉及自然科学和人为科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更能够激起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一、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是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是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第一,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第二,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的合理推导。所以,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思维能力。
第三,教学方法创新必须妙用“启发式”教学法。如在学完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我常用下列问题启发学生:①假如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一年会有四季变化吗?为什么?②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保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而是也转了360°,那么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对四季的形成的产生什么影响?二是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如在讲“大陆漂移学说”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冰天雪地、不毛之地的南极大陆为何有煤的存在?”学生一时很难想到南极大陆会漂移这个关键点上。于是我提出了下列小问题:①煤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②有森林的地方肯定不会在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地区,那么应在什么纬度区?③南极大陆在高纬度地区,肯定没有森林,而现在有煤说明它在地质史上曾有森林,那么它曾在什么纬度?通过逆向反推、层层点拨、启发引导,最终得出了南极大陆漂移的结论。这种启发,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 高效课堂 课前准备 精心实施 训练与评价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从启动到现在已经有十余年了。随着改革的普遍推开,一个核心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构建高效课堂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最佳方法。但如果看看我们周围的地理课堂,现状却是让我们触目心惊的:首先初中学生普遍把地理学科作为副科,不给于足够的重视;教师普遍采用较为单调的方式教学,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接受率很低。结果也很明显:教师虽然花了大量的精力去上课,但学生却兴趣很低,学得很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地理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解决疑难问题,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 地理课堂低效的原因
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他认为: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1]例如,我们上课常用的讲授法两周后学生只能记住5%的知识,阅读法两周后学生只能记住10%的知识;但如果使用实践练习的方法则可以保留75%,快速使用的方法竟然保留达到90%。由此可见,课堂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变低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成绩。
二、 教师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地理课堂作为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一项活动,要求教师对其有充分的准备。一般来说,教师应该重点准备以下几个方面:熟悉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能正确运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够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这些都具备了,才能说你已经有了上好高效课堂的基础。
三、精心实施
实施过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环节。要做好这一步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方法得当。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2]一堂好课,不一定要采取哪一种固定的方法,但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找出一种既能清晰流畅地讲清教材知识,又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比如初一地理教材中的“地图”这一节,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备课中经过研究,果断采用让学生实践练习的方法:让学生画一幅校园平面图。先把全班分成四组:第一组负责量算各建筑物的长宽及距离,确定比例尺;第二组负责分辨各地理事物之间的方向;第三组负责确定表示地理事物的图例和注记;第四组负责把前三组的成果汇总画出校园平面图。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许多基础知识不须讲解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光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3、选用合适的教具。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图多,绝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以在图上展现。所以我在上课时尽量多使用地图册、地球仪、多媒体等教具,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地展现出来,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学生对于地球的公转过程难以理解。我在教学当中把地球的公转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光照图,让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通过多媒体过程演示,学生对这四个节气的异同点有了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地球公转的认识,实现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4、合理掌控教学进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应该自始至终把握着教学教学的节奏:从目标展示、课程导入、合理分组、内容讲解、重点突破、难点释疑、效果评价,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讨论、思考,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方法的掌控: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用什么方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过程,达成学习目标;
②学生注意力掌控:据研究,中学阶段的学生每次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致为25—30分钟,过了这个阶段注意力就容易分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尽量把新课讲授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30分钟,剩下的时间可以进行知识结构总结,达标训练等主动性总结训练,争取知识当堂掌握。
③课堂纪律的掌控: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并且各有各的特点,所以课堂经常容易出现各类突发事件,影响教学进程。实际上这也是教师必备的一个基本功,能够随机应变,果断行动,尽快处理突发事件,使之不至于影响教学的进程。
5、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利用声音、图片、实物投影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海陆的变迁”一节时,我先播放日本大地震的图片和视频,然后让学生思考:地震的原因是什么?日本为什么多地震?它和地质构造有什么关系?先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讲述“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讲完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对照思考,主动讨论,慢慢明白了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引发地震的基本原理,轻松高效地掌握了知识。
四、训练与评价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不是以老师讲的有多精彩,而是以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来评价的。所以,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并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发现精讲多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在课堂上,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要精选一部分紧扣课堂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最后,小组之内相互检查,做到“人人清,堂堂清”,并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提高成绩。对学生来说,有了正确的评价,他们也就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有了努力的方向。
总之,高效课堂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减轻学生负担的必要途径,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不断创新教法、改进学法,才能让地理课堂的效率不断提高,让地理教学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语言特点;科学性;启发性;生动性
一、准确、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是促进学生两种思维结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生上一节好课,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能力,受到了思想教育,增强了师生和学生间的关系,同是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一节好课能紧扣学生心弦,引人入胜,轻松愉快地进入课的情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到了下课的时间,学生余兴未尽,回味无穷。但有的课平淡无味、呆板单调,颇能引人入睡。同样教材、同样内容、同样学生、同样设备、往往因教师的不同,课堂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同,造成教学效果的迥异,这虽然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致,但其中教师的语言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前许多教学媒体被教师广泛的使用,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任何教学媒体也取代不了语言的功能。教学语言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是教与学、师生之间交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地理教学语言的特点
教学语言与普通的人际交往语言不完全相同,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所使用的语言,教学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1.科学性
教师语言必须真实、准确,精炼,既要符合科学规范,也要反映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
(1)讲普通话是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2)字音要准确,用词恰当,对比较生僻的字一定要在备课时查阅字典,以避免误读。
(3)教师语言要简练贴切,切忌繁琐,重复,应简明扼要。
2.启发性
教师语言应具有“能引思、善诱导、能回味”的特点,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学生心理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紧密联系地理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各种地理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辩证关系。同时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1)教学中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在“导”字上狠下功夫,新课程条件下更是如此,教师的语言应循循善诱,从现象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拓展。
(2)善于引导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应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题作用。
(3)从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如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特点分析内蒙古草原的草场退化的原因,启发学生从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考虑。
(4)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用对比、想象、联想的方法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对比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
(5)恰当的语言可激发学生的注意力,神振奋,克服消极和抑制状态。对此,教师运用语言要注意音量、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多下功夫,音量大小强弱要恰如其分,音量过小,学生听不清楚,容易困倦或走神,音量过大而易造成听力疲劳。语速快慢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异。
3.生动性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生动形象、 幽默风趣令人动情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同时更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作用。
(1)形象语言的描述。地理课具备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它的基础是众多实际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又和其他学科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广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地理课中,除了运用地理图象、电教手段等多种媒体外,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描绘、说明是最常用的,优美的、形象的、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恰当的运用民间谚语、成语及诗词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字句洗练,情趣盎然,琅琅上口,运用这些艺术作品中的语句来描述地理景物时,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受,使人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3)对于一些不易识记的地理事物,可以编成顺口溜,如学到月相时,月相变化,可归纳为‘上半月,上半夜,西面天空,月面朝西;下半月,下半夜,东面天空,月面朝东’。
三、关于地理教学语言的培养教学语言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知识,能力的重要标志
教师要做到语言清楚,精炼,准确,生动,形象又带有启发性,这绝不是一朝一夕说能达到的,需要长时间地,反复的学习,实践,磨练,积累并不断的总结才能逐步提高。
1.业务
首先要在备课、研究教材、研究大纲、研究学生方面下功夫。要对教学方法内容融会贯通,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设计的合理。只有对教学内容心中有底、胸有成竹,教学语言才能自然流畅、运用自如。
2.要经常搜集和积累有关教学语言的素材和资料
教师不仅要读本学科的书籍杂志,还要经常阅读其他有关的书刊资料,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多读书、看报,听广播,看影视戏曲,随时随地吸取语言方面的营养。随时注意观察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地理教学有关的例子,都应注意收集和积累。
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 地理课堂 体系 建设对策
高中生处于人生学习的重要时期,高中学校学习环境压力偏大,往往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仅要从教学流程方面进行优化调整,还要根据高中生具体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及时调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凭借其良好的教学应用效果,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普及应用,为课堂教学活动建立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的地理知识面十分广阔,学好地理知识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高中是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高中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知识水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改变高中课程教学落后的局面,教育部门多次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营造更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1]。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体系层次复杂多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无法保持一致,知识授课讲解面临着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对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兴趣,影响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状态;这些都是高中地理教学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项目教学法应用特点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决定性因素,选择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案,能够改变地理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高中生创造和谐的知识学习平台。最近几年,高中课程教学体系均倡导采用项目教学法,以某个项目为准展开教学活动,从中也体现出了项目教学法的利用价值。
1、创新性。“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都突破了早期地理课堂教学体系[2]。传统地理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力,直接限制了课堂教学方案的执行成效,高中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缺少足够的兴趣,这也说明了地理教学方法的滞后性。
2、自主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关注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需要,实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式。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地理课堂建设对策
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特点,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教师要深入学习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技巧,根据地理课程知识体系提出可靠的教学方案,努力建设更加高效、实用、稳定的课堂教学环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1、素养方面。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条件,对培养高中生地理知识兴趣是很有帮助的。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要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需求方面。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按照高中生兴趣拟定项目教学方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取得预定的效果。基于项目教学法引导下,教师要努力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3]。例如,对大自然气候变化等问题,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知识普查,收集相关资料与知识点。
3、技术方面。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为学生建立信息化地理课堂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展开教学。例如,教师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通过地理影像展示、动态模拟等技术,向高中生展现更加逼真的地理环境,为项目教学法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此外,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评价方面。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这是考验项目教学法实际应用成效的关键,可从客观方面体现出项目教学是否符合地理课堂要求[4]。因此,教师要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结论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性过程,教师必须结合地理书本教材内容,逐渐完善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项目教学法改变了早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地理知识转变为不同的项目,引导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激发了每一位高中生的地理兴趣,这些都能减小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授课难度。
参考文献:
[1]杨林仙.浅谈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应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5(01)
[2]雷俊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内容安排的特点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
[3]李家清,李文田.教材分析:现代地理教师教学素养的奠基之需[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09)
篇10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 地理课程 整合
一、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我国地理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这样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长此以往,学习的兴趣就会磨灭殆尽。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产生抑制情绪,这些都是各大高校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课程标准提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培养面向信息化的社会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因此,传统教学方式――死记硬背已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代化的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更多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自身所需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在网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补充自身缺乏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其他国家的地理知识和风土民情,增加地理知识积累。
2.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可以加大对学生的冲击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多媒体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使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
三、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
1.将地理知识与多媒体结合。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课件使用量和使用频率,不可过多、频繁使用,否则会造成事与愿违的局面。教师在讲台上只顾自己讲解课本知识,不与学生互动,学生一味听讲、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要做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结合新的社交工具、社交平台,加大与学生的沟通力度。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网络交流平台、聊天工具日益增多,网站、博客、微博、微信、QQ、BBS等聊天工具逐步拉近了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微博、网站等了解老师的动态,学生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网站、博客上发表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可以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分享给学生。这样的交流可以避免当面交流的尴尬,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3.探索利用网络开展探究式学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将学生当做知识的载体,不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明示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主题或问题,让他们围绕这个主题或问题,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资料查找、观点归纳及列举求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课堂设立小环节,将时事政治、当下热点放在这个版块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地理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地理素质教育更上一个层次。
4.将教师与教材有机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不再像以前那样贫瘠,变得丰富起来。很多好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共享、重复观看学习。由于网络资源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导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网络资源。教师自身要紧跟时代潮流,加强自身学习,熟练掌握各种网站地址、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同时分析网络资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学生加以引导,综合各种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与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增强教师自身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的文件夹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文件夹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相比较来说,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这里要强调教师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熟悉程度。并学会对多种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word文档、PPT制作等。另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和地理有关的网站,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5.将学生与教材有机。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教学资源不再固有,教学内容变得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学习和研究内容的信息资源,如图片、动画及视频等。这样学生可以先自己学习教材内容,标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社交平台和教师、同学进行沟通。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利用网络将自己的问题解答,这样可以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时最好做个记录和分类,寻找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四、结语
信息化给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采用传统技术的同时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特点,不能全部放弃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师仍然只是传播的载体,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