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的商业模式

篇1

关键词:商业模式转换 盈利性 现金流

随着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通讯技术、物流、金融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变化,企业之间不再只是先进技术、产品差异化、低成本等传统方面的角逐,好的商业模式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或消除成长瓶颈的利器。商业模式简单讲代表的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企业在分析自身所处的商业环境、拥有的商业资源、面临的商业竞争后通过战略定位以及市场定位选择出自身的商业结构以及运行方式,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当然,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需要适时地重构自身的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

对于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有一种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即商业模式表达的是企业从价值定义到价值创造与传递再到价值获取的经营逻辑。首先,价值定义是指企业的定位是什么,即企业承诺它可以给顾客带来什么价值。其次,价值创造与传递反映的是企业如何实现承诺,即企业怎样将自身的资源转化为顾客的价值,并将创造的价值可以传递给目标顾客。最后,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只有能够从创造的总经济价值中获得收益才可以支持企业持续经营。

二、商业模式转换的财务评价

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一定是一个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判断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即:持续的赢利。另一方面,不同的商业模式在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时间序列和规模上也会表现不同,使得现金流具有度量企业价值、诊断交易结构优劣的功能。只有未来预期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值为正才表明企业采用的商业模式是有创建与投资的必要的。在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反映的是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在现金流量总额中占的比重越大,就表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越强,偿债能力以及对外筹资的能力也越强,经营活动现金盈余是企业具有活力的主要标志。因此,在利用财务数据对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评价时应该对企业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后利润的质量、盈利的持续性及现金流给予格外关注。

三、案例研究

(一)公司简介:传统主业唱衰,商业模式转换

深圳市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国商)在上市之初主要经营商品零售业,尤其以中高档名优商品的零售业务为主,在国内逐步发展大型连锁商场。之后为了拓展连锁网点,下属子公司融发投资公司积极开展房地产业务,采取以商养地、以地保商的发展策略,降低经营网点的使用成本,促使本公司连锁商业经营发展。近年来,由于国内商业发展形势发生变化,公司原有的商场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于是深国商改变自身的价值定义,重新进行定位,公司的商业模式开始由传统零售百货业向经营大型购物中心转型,同样是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但深国商商业模式的转换使得满足方式发生变化。对于商业模式转换后的深国商来说其应关注的价值主张包含了来自商业地产租户的直接顾客价值以及来自最终消费者的间接顾客价值,价值定义改变后公司建立起新的经营系统及盈利模式,收取租金将成为深国商主要的收入来源,相对应的物业管理等活动会成为重要的成本支出。在 2010 年公司完成重组后,确定了以商业地产经营为公司的主营业务。自此,公司的经营业务涉及自有物业出租、林业种植与销售、物业管理、商业零售。

(二)因计量模式转换导致的财务业绩“大翻身”

在深国商商业模式转换的前两年,公司的净利润一直呈现亏损的状态,该公司2010年的净利润-171 211 827.94 元,2011年的净利润为-129 900 924.74元,公司难逃被警示退市的风险,于是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8修订)的相关规定,公司于2012年4月20日披露2011年度报告后公司股票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公司A、B股票简称由“深国商、深国商B”变为“*ST国商、*ST国商B”。但是就因为公司转变了商业模式后公司的财务业绩实现“大翻身”,2012年公司的净利润为18 186 252.87元,2013年更是达到了2 320 696,950.25元,同比增长128倍左右,每股收益也高达10.64元,原因就在于企业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2013年9月30日皇庭广场全部竣工达到可开业状态,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皇庭广场的评估价值为76.48亿元,因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使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本期的净利润影响金额为40.94亿元,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为24.57亿元。因此在报告期公司所有者权益及净利润大幅变动的主要原因系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深圳融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投资性房地产皇庭国商购物广场后续计量模式由成本计量模式转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致。

(三)商业模式转换的动因及操作可能性分析

市场中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必是在某种动力的驱动下进行的,因此,一个企业商业模式的转换必有其动力原因。对于深国商来说,扭转近几年以来一直亏损的局面无疑是其转变商业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许多投资者不免因其商业模式转换的动因而怀疑公司利用会计手段操纵利润。对此2013年11月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发《关于对深圳市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函》,文件中指出:根据深国商2013年三季报显示皇庭国商购物广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达55.1亿元,但皇庭广场项目以前是按照成本模式计量,直到2013年三季报才转换成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而深国商却直接计入了利润。深国商的公司股票被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然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故深国商认为按照上述规定将差额计入利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而对于投资者投诉所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四章第十六条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适用于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即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时,深国商并不属于此种情形。基于此,2014年3月13日深国商召开第七届董事会2014年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撤销股票退市风险警示的议案》,向深交所提出退市风险警示申请,经深圳证券交易所审核批准,自2014年3月31日起,撤销本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于2014年3月28日停牌一天,于2014年3月31日起恢复正常交易。深国商“摘帽成功”。

深国商是利用转换商业模式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实现当前净利润扭亏为盈,亦或是通过商业模式转换为公司注入新的血液,从实质上拯救企业,对于深国商商业模式转换成功是否存在问题的回答,则需观察其今后的财务业绩。

(四)商业模式转换后盈利性及现金流透视

深国商租金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在2013年仅为7.55%,而林木以及物业管理产生的收入却占到了约93%。2014年租金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的比例提高到了49.50%,商业地产的经营对公司收入的贡献大幅提高,这似乎与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一致的,但是,公司新的盈利模式是否让企业在实现顾客价值的同时提高盈利能力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皇庭广场在2013年底开业后成为了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14年公司也仅仅围绕皇庭广场的运营管理开展工作,加快签约进度,提升皇庭广场的开业率,但截至2014年公司新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明显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显示为亏损。

另一方面,在“现金为王”的时代,现金流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深国商商业地产租赁成为其主要的经营活动,企业转型的初期,现金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深国商现金流量表中可以看出,企业商业模式转换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都是负数,2015年第一季度报告也显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255.93万元,仍呈现净流出状态。可以看出深国商商业模式转换后经营性的活动目前并没有带来持续的正的净现金流,现有商业模式创造现金流的能力目前较弱。

四、结论

深国商在原有的商业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时找准契机进行商业模式的重构,从自身定位着手,改变盈利模式,转换后企业持续的盈利性以及经营活动是否可持续获得净现金流入是我们应关注的焦点。深国商试图由传统的零售行业转为主营经营商业地产,商业模式的转换使得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转由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这一会计计量手段的转变如魔术般使得深国商的净利润扭亏为盈,但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截至2014年始终呈现出亏损状态,说明商业模式的转换后企业的盈利性并没有明显改善。同时,现金流作为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深国商截至2015年半年报显示经营活动尚未给企业带来正的净现金流,因此深国商商业模式转换的方向是否成功仍需拭目以待。X

参考文献:

篇2

张慧(1980-),女,湖北孝感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摘 要:商业模式创新有助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经济利润,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最终达到企业经济利益的增长呢?本文从商业定位、业务系统和盈利模式三个途径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方法,同时用大量的实例论证了这些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途径;创新模型

一、前言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企业是国家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一直以来,人们比较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单靠技术创新所取得竞争优势越来越微弱,也很容易被超越。例如,最先将数字音乐播放器推向市场的并不是苹果公司,上世纪90年代,一家名为钻石多媒体的公司(Diamond Multimedia)推出MP3随身听Rio,不久另一家叫最佳数据的公司(Best Data)又推出了Cabo64。这两款产品均性能优良,既可随身携带,又新颖时尚,可是最后获得巨大成功的是iPod,而不是Rio或Cabo64,这是因为苹果公司不仅做了技术创新,而且还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苹果公司创建了融合软件、硬件和服务于一体的商业模式,让数字音乐下载变得简单易行,从而成就了苹果公司的王者地位。技术创新很重要,但是将技术和商业结合起来更重要,21世纪初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公司经理人认为,在所有的公司成功因素中,商业模式创新比产品或服务创新更重要。企业的本质是创造需求、满足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你想创新,都有创新的可能。成功的企业会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形成相对持久的竞争力。

二、商业模式定义及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模型

什么是商业模式?理论界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张其翔(2006)对商业模式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大致分为三类:盈利模式论、价值创造模式论和体系论。盈利模式论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代表人物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价值创造模式论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模式,代表人物阿米特和左特(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体系论则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代表人物马哈迪温(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至关重要的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混合体。

本文更倾向于价值创造模式论的观点,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等创造价值并不断创新的一种模式。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三个途径,并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模型(图1)。

图1 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模型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模型由三部分构成,具体包括商业定位创新、业务系统创新和盈利模式创新,为了达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从其中任何一个途径出发,都可以找到创新的方法。其中商业定位创新,主要解决企业做什么、为谁做以及产品特色的问题。业务系统创新主要解决企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以及产品有何价值的问题。盈利模式创新则是解决企业如何盈利,如何持续成长,以及如何控制和规避风险的问题。

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一)商业定位创新

企业最关键的是找到客户,通过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赚取收益或者提供良好体验而获得业务,因此商业定位包括三部分:目标消费者,我们把产品销售给谁;价值主张,我们销售什么产品;产品特色,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从这三个角度出发着手创新,才可能实现商业定位的创新。

1、目标消费者的创新

销售对象的改变通常要求企业重新选择一类消费者,该类消费者可能是以前企业所不重视的,或者是不聚焦的,或者是企业新技术能够满足的新的潜在消费者,因为企业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销售,潜在客户不知道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所在。在中国动向集团接手Kappa品牌之前,Kappa在中国强调的是产品的运动特性,是作为一个运动品牌出现的。中国动向集团发现很多中国人本质上不会去运动,但是会选择运动品牌来体现自己的运动。于是,中国动向集团对Kappa品牌进行了新的定位:“运动+时尚”,这一定位成功地将产品使用范围从运动类人群扩展到各类人群,公司的销售业绩迅速大幅度提升。Kappa品牌的成功应归功于企业对目标消费者的及时创新。

红牛饮料最初定位的目标销售群体是倒班工人和卡车司机等蓝领,产品的功效是帮助这些消费群体在通宵熬夜工作时保持清醒。后来红牛饮料不断创新,努力拓宽消费群体,在中国逐渐成为汽车司机、夜场娱乐人士、经常熬夜的上班族、青少年运动爱好者的最爱,同时公司还将产品引入产房、考试等特殊领域的消费者,消费群体的扩宽,让红牛饮料销量大增。红牛还通过赞助极限运动、汽车运动和飞行运动等建立品牌声誉和影响,产品行销全世界。

美国万宝路香烟的初始定位是女士烟,消费者绝大多数是女性,其广告口号是:像五月天气一样温和,可是,事与愿违,尽管当时美国吸烟人数年年上升,但万宝路香烟的销路却始终平平。而后在著名的广告创意大师李奥・贝纳的建议下,万宝路香烟改变定位为男子汉香烟,变淡烟为重口味香烟,增加香味含量,并大胆改造万宝路形象:包装采用当时首创的平开盒盖技术并以象征力量的红色作为外盒的主要色彩。

2、价值主张的创新

产品或服务价值主张的创新通常会带来产品的创新,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利用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或增加新的服务,更好地满客户的要求;二是在现有常规功能特性的基础上,对现有产品增加新的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特定目标群体。

很多时候目标消费者和价值主张的改变是同步的,即两者同时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企业更加强化针对目标消费者价值主张的诉求,例如,上面万宝路的改变是产品的改变,从淡烟到重口味香烟,在重新定位客户的基础上,产品也作出了调整。再比如,凉茶王老吉的发展过程,也是王老吉凉茶从传统凉茶的“清热解毒祛暑湿”到现代凉茶的“怕上火”诉求的改变,同时口味上有所调整,相对偏甜。

(二)业务系统创新

企业是通过不断地发现需求、满足需求从而获得发展机会的,业务系统是满足目标客户价值主张的主要凭据,要实现业务系统的创新可以从两个角度做好工作:首先是流程创新,即通过生产加工过程的创新使得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更为快捷、低成本;其次是供应链创新,就是通过上下游环节的密切配合实现快速反应。

1、流程创新

很多人一想到创新,就会想到改变企业业绩表现的各种炫目的新产品、新服务,实际上这只是创新的一个方面,更多创新是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这些创新使得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好、更稳定、更快或者更便宜,消费者可能不关注这些创新,但是这些创新对企业却极为重要,可以使企业即使提供差不多的产品和服务也能业绩卓越、与众不同。这类创新包括各种加工技术、工艺,也包括企业业务的开展方式等。

2、供应链创新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杰克・韦尔奇曾说:“如果你在供应链运作上不具备竞争优势,就干脆不要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赢得胜利,需要整体供应链的顺利运作。戴尔公司凭借直销模式风生水起,与优越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密切相关,通过“坚持直销”、“与客户结盟”,戴尔紧紧抓住了客户,通过“摒弃库存”和外包,戴尔实现了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消费者并不关心企业内部流程或企业整体供应链的创新,但通过流程和供应链创新,企业能够更快地抓住客户需求,更好、更快、更低成本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胜出,内部流程创新可以通过行业对标或者跨行业借鉴的方式得以实现,供应链创新则要求企业与供应链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理顺双方的沟通合作机制,实现链条内部的快速响应和互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共赢。

(三)盈利模式创新

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来体现,盈利模式创新就是站在最终财务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第一个角度是利润率,不同的利润率,对应不同的商业定位和业务系统。第二个角度是现金流,不同的现金流,对应不同的企业运作方式。

1、利润率

企业经营的失败,先是利润表上没有了利润,然后是现金流量表上没有了现金流,不同的利润率,企业的业务运作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从根本上而言,企业的业务运作方式有两种:卖得多或者是卖得贵。一般产品利润率低,必须卖得多,卖得快,通过高周转率来弥补较低的利润率,沃尔玛超市正是通过“低毛利率、高周转率”来实现较高利润的。奢侈品或稀有物品则是卖得贵,卖得慢,通过高利润率来弥补较低的周转率,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就是高利润率、低周转率的极端表现。

2、现金流

企业通过为客户提品和服务获得收入,为了取得收入,企业需要投入资金购买设备和原材料、雇佣人员进行生产,实现企业的收入大于支出是企业经营的关键,任何企业都希望通过较低的投入而获得较多的回报,资金来源一般是股东自有资金、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银行借款、企业债券等,因此企业现金流的创新无非是增加企业自身的现金流入,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因此,在商业模式构建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下游客户的现金支付压力而增加对客户的吸引力,从而增加企业的现金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吉列剃须刀的“剃刀”+“刀片”模式就是通过降低初始剃刀的价格和提高刀片的价格而获得盈利的,同样利乐包装也是通过降低初始生产设备的价格和提高后续包装材料的价格而获得利润的。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刀片对剃刀的惟一性,通过大量的刀片专利,吉列有效阻止了其他厂商提供与自己剃刀相对应的刀片,保持了自己的高利润水平。

另外一种现金流创新的模式则是国美、苏宁的类金融模式,通过大额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的时间差额来进行投资或者扩张为企业谋取利益,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本质上就是利用保险金收入和支付存在的时间差所产生现金流存量进行投资而获取收益的。

四、总结

迈克尔・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一书中写到,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战略就是通过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因此,要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有明确的商业定位,并根据商业定位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盈利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定制运营活动,实现各活动之间的有效匹配,最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明确的价值主张和强大的价值主张实现能力,企业经营效益是一个结果,而商业模式的构建则阐明了这个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模式是企业的DNA,是企业成功的基础。这也是商业模式创新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希望更多企业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结合内外环境的变化,优化、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其翔,吕廷杰.商业模式研究理论综述[J].商业时代, 2006(30):14-15.

[2] Michael Rappa.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IBM SYSTEMS JOURNAL, VOL 43, NO 1, 2004:32-42.

[3] Amit R.& 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6-7):493-520.

[4] 丁浩,王炳成,范柳.国外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3(9):163-169.

[5] 龚夏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商贸,2013(28):117-118.

[6] 李玮玮,郑文清.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及创新途径[J].商业时代,2013(3):94-95.

[7] 刘志祥,余来文.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实施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31):67-68.

[8] 王超.中国家电连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渤海大学硕士论文,2012(06).

[9] 钟婷婷.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06):83-84.

[10] 吴群.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与实现途径[J].经济问题,2012(9):79-82.

[11] 彭俊,高萍萍.商业模式创新浅析[J].经济论坛,2012(10):154-156.

[12] 项国鹏,周鹏杰.商业模式创新:国外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构建[J].商业研究,2011(4):84-89.

[13] 黄菲,樊慧霞,罗峰.传统行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浅析[J].经济论坛,2011(04):200-202.

[14] 初冬梅,韩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以家乐福为例[J].时代经贸,2011(17):144.

[15] 项国鹏,周鹏杰.商业模式创新:国外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构建[J].商业研究,2011(4):84-89.

篇3

【关键词】商业模式 保险金融企业 风险管理

一、整合资源、注重创新,构建协同发展商业模式

对于现代商业模式而言,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价值创新是其核心与灵魂,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同样如此,其构建要从自身实际以及市场的发展态势出发,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企业整体战略布局,实现战略协同与资源的优化整合,积极寻找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效对接点,从而使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成为能够与保险金融市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起成功的商业模式。

(一)着眼于集团化趋势,优化资源整合

当前,集团化发展是保险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应因势而为,在积极加强总部建设的前提下,以集中股权为载体,强化干部管理,加强战略布局与资源整合。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强化总部建设。集团总部是现代保险金融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管控中心,是企业各子公司业务实现业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要立足于自身实际,积极进行集团建设的目标定位,并于集团内部实施精细化的战略管理,强化资源整合,建立专业的保险金融集团总部。例如,在总部建设中,保险金融企业可以建设战略管控为主要的集团建设目标,在建设中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加强企业内部“人员、产品、股权”等的资源整合与战略管理,根据集团的主要业务及其流程设置专门部门实施专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为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商业模式的正常运作奠定组织基础。

2.集中股权,完善治理结构。保险金融企业必要实现高效的资源整合,其前提条件便是加强对分公司的股权控制。为此,保鲜金融企业应结合市场趋势,积极建立股份公司,提高对资产的持股比例。同时,保险金融企业要深入分析当前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如程序复杂,决策环节偏多等,应积极发挥垂直领导体制的作用,加强干部管理,坚持市场配置以及组织选拔相结合的原则,选拔董事会,使保险金融企业治理结构发展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并在其核心岗位中引入党委成员。并积极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多层级的运营机制,从而建立起多层级的、协调性的保险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

3.创新营销模式。面临竞争激烈的保险金融市场,保险金融要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交叉互动销售模式,创新营销模式,构建与客户需求相适应,利于提升客户忠诚度与满意度的一体化金融服务营销,使保险金融企业的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激发,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与整合效率,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保险金融企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二)聚焦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现价值创新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各类惠农与富农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险金融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之下,应顺势而为,充分开发农村的保险金融需求,充分结合国家的相关强农政策,开发政策性业务,积极实现涉农保险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大农网建设力度,探索农村保险金融工作新模式,顺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开拓农村保险金融市场,拓宽业务范围,实现保险金融企业业务的快速增长与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保险金融企业的业务拓展模式。

二、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积极打造运营管理商业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保险金融企业商业模式运营的主要载体便是信息化技术。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加强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完善,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资源共享,推动保险金融企业的业务发展,为其商业模式的正常有序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可积极推动实施信息化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加大云计算平台、客户资源数据库等网络建设,建立起集中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整合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推动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营销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可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保险金融企业的营销服务流程实施全面的优化。同时,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要树立“服务第一”的理念,强化售后服务,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客户专门打造售后服务平台,解决客户的各类问题,提升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与忠诚度,通过综合化的信息移动平台、网络营销以及电话营销等多种营销模式,以及个性化的售后服务,为保险金融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形成品牌效应,以信息化推动保险金融企业的营销服务能力提升。此外,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还应针对企业自身的业务管理与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积极建立各类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中心与共享中心,如保险金融企业的财务数据集中管理与共享中心等,实现对现代保险金融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各项费用等的集中管理,使企业的各项业务能够处于有效的管控之下,并积极建立核心业务系统,充分结合市场费率,积极完善定价以及赔付率等自动化管理平台,根据保险金融企业客户类别以及业务类型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理赔措施,构建起保险金融集团的综合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集团决策的集中管理,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降低企业的赔付成本,提升保险金融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注重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

风险管理是保险金融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商业模式的基础。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保险金融行业积极掀起了强化风险管理的去风险化浪潮,在这一发展形势下,保险金融企应将风险防控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工作之一,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位置,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实施垂直化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实施资本补充机制建设,全面提升保险金融管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为保险金融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中,主要可从如下方面着手,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

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即是突破现有的风险管理局限,将项目管理思想引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实施项目化的企业风险管理,同时,还可借助专门的咨询机构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规划与指导,积极建立内部风险防控以及外部风险控制的双重指标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组织建设,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为确保保险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应用系统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必须积极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建立,加强风险信息化管理的组织建设,使其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为保障保险金融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管理以及经营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企业应根据常见的风险类型及其特性,积极设立立体化的稽查审核中心,针对企业中相应的风险管理岗位实施垂直化管理,实现保险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再次,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借助专门咨询机构的力量,进行风险管理中信息化规划,分析企业的风险源。以中国人寿为例,其与HP的信息化合作规划,使其能掌握风险的存在之处,为其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最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还须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风险应对计划编制,实现风险的规避与转移,加强风险管理监控,突破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局限,构建起一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培养企业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去风险化发展趋势下,要积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企业的企业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的业务运转中强化风险防控。一方面,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充分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的提升,使其具备能够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保险金融企业要充分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对职工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雷曼破产等风险损失事件中,可以看出保险金融企业中风险管理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据此,保险金融企业应积极于企业内部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宣传教育,自上而下,牢牢树立起“强化风险管理,积极创造价值”、“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动态控制”等风险管理理念,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积极建立风险管理的责任机制,并将风险管理指标积极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使其成为保险金融企业业绩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实施员工的考核,加强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激励惩戒机制等的建立,强化保险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

(三)建立系统化的资本补充机制

对于保险金融企业而言,资本不足是其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若在缺少财政货币资本的注入的情况下,应积极加强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企业资本补充的多渠道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偿付能力,确保企业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同时,保险金融企业还须多方拓展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促进资本补充机制的可持续化与市场化,为保险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本保障,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通过风险防控体系、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以及企业职工风险防控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全面建立起高效的风险防控模式。

四、充分重视资本内生化发展,构建持续盈利商业模式

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而言,其构建的终极目的就在于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盈利,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必须充分重视资本内生化的发展趋势,在加强承保的同时,要兼顾投资,促进呈报盈利提升,为保险金融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此外,保险金融企业应积极实现主业的多元化与均衡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保险金融企可通过如下方式构建稳健性与成长性兼顾的盈利模式:

(一)主业的多元与均衡格局构建

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而言,多元、均衡的主业发展格局的建立利于应对市场的波动与变化,确保其盈利增长的稳定性。以中国人保为例,在2011年,人身险与财产险成为其主业驱动的重头戏,而通过人身险与财产险资产使其盈利能力急速提升,两项资产实现了双超2600亿元,超越了行业基准业务平均增速的6.8%,使其净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可见,积极构建多元化与均衡化的主业发展格局与盈利模式成为了保险金融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兼顾承保与投资双向发展

当前,在我国的保险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着“投资盈利而承保亏损”的片面观点,加之获取保单的成本偏高,使对数保险金融企业都过分注重运用投资的方式盈利,而忽略了通过承保盈利,从而使多数保险金融企业都过分依赖投资,投资模式逐步陷入不良的发展轨迹之中。针对这一现象,保险金融企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注重投资与承保的双向兼顾,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加强承保战略规划与执行,强化成本、理赔、承保等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优化保险金融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升投资效益,从承保与投资双渠道实现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另外,保险金融企业还可积极推行理赔权限集中,在保险经营中,充分发挥定价技术的优势与作用,促进保险金融企业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构建起承保与投资的双渠道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而言,利于其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成功的商业模式应是充分考虑保险金融市场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资源整合与价值创新为主体的协同发展与业务拓展模式,是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重视风险管理与资本内生化发展,构建的信息化运营模式、风险防控模式、盈利模式等的综合体。唯有在这一综合化商业模式的推动下,才能充分发挥保险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米俣飞.基于价值创造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进宝.中国人保成立六十周年巡礼之六:奋进篇 打造大型现代保险金融集团[J].中国保险,2009,(10):58-61.

[3]齐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4]杨海平,苏健.商业模式与银行服务创新[J].中国金融,2013,(11):43-44.

[5]李香雨.中国保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商业模式 创新阻力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48-02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从最初关于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定义、要素与分类的研究,逐渐过渡到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路径、设计、实施、评估等的研究上来。但对商业模式创新阻力及其影响系数的研究却被弱化,甚至被忽略。这种研究倾向,不但影响了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在实践上也容易误导企业因为聚焦于创新动力而忽视了创新阻力及由此导致的后果。实际上,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可以通过对正(创新动力)和反(创新阻力)两方面的对比分析,能更全面地揭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通过识别商业模式创新中的阻力因素来规避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从而提高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对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阻力的研究,是一个理论和现实意义都很强的课题。

二、研究假设与框架

1.研究假设。已有相关研究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认知、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经济及社会、政治方面等方面。

(1)认知。有些专家认为,认知如意识、知识、技能、信心的不健全对等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胜过其他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反映在组织和个人行为方面,它跟个人和组织决策者的心智模式有关。Chesbrough(2002){1}和Sosna(2010){2}认为,认知阻力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阻力。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对抱有过高预期而形成偏见,或对所带来的潜在机会的理解与认识的不足,也可能会因为对风险持厌恶态度及思维和行为的惯性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对产生认知偏差。另外,消费者认知,如对如支付系统的安全性、货物运输途中的不确定性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也阻碍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5)社会、政治因素。某些社会、政治因素如商业规则的不健全,在线交易有效性的法律保护制度的缺失,对交易和制度的缺乏信任等是阻碍商业模式创新的罪魁祸首。某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或习俗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阻力,可能比技术更难克服、更费时。一些社会习俗,如私人关系对交易的影响,匿名在线对已建立的人际网络关系的伤害,人们对虚拟交易的担心和对实体交易的偏爱,配套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如对电子数据签名有效性的法律支持,对ICT产品的高税负如进口关税、附加税、增值税、销售税等)也制约着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6}。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5:社会、政治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三、实证分析

2.模型拟合。

(1)拟合结果。

(2)拟合优度评估。

四、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模型拟合的路径系数表明,在阻碍中小商业模式创新的五个因素中,资源配置阻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达到0.94;其次是来自于经济与市场方面的阻力,影响系数达到0.83;社会与政治方面的阻力对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系数也较大,为0.65。而认知阻力和组织结构阻力对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则较小,仅为0.49和0.38。

这一研究结果,颠覆了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的关于认知阻力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大障碍的观点。资源配置之所以成为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大阻力,其合理解释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因融资困难所引致的企业资源紧张所致。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扶持的对象局限于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这个渠道融资。这种银企脱离的状态,使得本来就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即使有商业模式创新的理念和动力,在面临由于创新所导致的风险或不确定性时只能选择放弃或延期。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业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意义有着清醒认识和强烈需求,对他们而言,商业模式创新认知和组织结构上的阻力或障碍是较容易克服和扭转的。但是,因融资困难导致的资源短缺始终是悬在商业模式创新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外企业尤其是欧美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非常密切,银行很乐意融资给那些善于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而获取竞争优势和巨额利润的中小企业,如微软、沃尔玛及苹果就是极好的例证。在中国,情形恰恰相反。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一直没有一个中小企业能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而成为世界500强的原因所在。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阻力,主要不在于认知方面的阻力,而在于资源配置方面的阻力。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和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尤其是敦促或强制银行等金融机构疏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降低融资门槛等,通过资金支持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创造环境。

篇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出版企业 商业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出版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为了突破出版行业的发展瓶颈,出版企业必须要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促进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出版商业模式的构建,必须要立足于当下的行业现状,同时结合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来进行,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不能够从当下的行业现状出发,那么商业模式的构建就如同空中楼阁,缺乏实现的基础;如果不能够结合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商业模型的构建就会缺乏长远的眼光,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

一、大数据时代促使出版企业转型

大数据时代的概念,是由全球致命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首次提出的。麦肯锡公司认为:数据已经深入到了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是重要的生产因素之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们驾驭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必须能够全面地收集信息,科学地利用信息,才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1]。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深刻影响,其中出版行业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传统的出版行业以纸质媒体为主要传播方式,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传统出版逐渐被数字出版所代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数字出版具有传统出版所没有的巨大优势,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带给读者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2]。同时,数字出版的生产成本低,生产速度快,运用比较方便。数字出版的出现,改变了出版行业的模式和流程,传统的媒介形式逐渐没落,销售和服务的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总而言之,数字出版的出现,大大压缩了传统出版的生存空间,迫使出版企业必须进行转型。

在这种情况下,出版企业必须从行业全局的角度着手,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规划,寻求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方式,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促进自身的转型。

二、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型构建原则

(一)延伸价值链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价值链主要由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两部分组成。基本活动就是企业的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支持活动包括原料供应、技术研发、人力资源调配等等。为了确保出版企业在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对出版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延伸,让出版产品实现价值上的增长。在新时代的出版行业产业链当中,每一家关联的企业都为产品价值的增长作出了贡献,而构建的商业模型必须让这些企业的贡献集中协调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延伸出版价值链,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首先,要挖掘传统纸质出版的生存空间。纸质出版虽然正在被数字出版所取代,但必须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历程,所以,纸质出版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出版企业要注意对市场客户群体进行细致划分,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的出版产品,提高企业在出版行业中的地位。其次,要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寻求与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无线通信等多种媒体的融合途径,打造企业的代表性品牌产品,树立企业的形象[3]。第三,出版企业可以顺应新时代各种媒介融合在一起的趋势,对于同一出版内容采取多种媒体增值的方式,提高出版内容的增值能力,在行业当中占据高端地位,取得更加丰厚的资金回报。

(二)缩短供给链

供应链是与价值链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以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中心,一切与商品形成至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相关的活动,包括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运输等。而缩短出版行业的供应链,也就是说要减少出版产品分销的中间流程步骤,提高出版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出版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提高出版产品的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出版行业当中,供应链包括了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涉及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网络系统。而对于新时代的出版企业来说,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这一复杂的网络系统进行简化,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三、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型构建策略

为了打造新时代的商业模型,出版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建立起专业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出版行业的人才都具有对传统出版相当深刻的认知。所以,出版企业要积极更新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对数字出版的认知水平,以便将寻求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的路径。

其次要建立数据库共享机制。大数据时代中,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信息资源。数据库是信息资源的储存场所,无论是企业决策、市场反馈,还是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管理,都需要以信息处理为依托。建立数据库的共享机制,能够帮助出版企业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也能够加强与其他出版企业之间的沟通,促进行业的发展。

最后是要注重理念上的更新和服务上的创新,带给消费者更加良好的体验。在大数据时代,出版产品必须要能够与多种媒体进行连接,丰富产品的相关服务类型,提高出版产品的附加价值,尽可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向问题。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出版行业产生强烈冲击。出版企业必须结合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与未来的发展动态,构建新型的商业模式,尽可能地延长价值链,缩短供应链,丰富产品的类型,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彦.移动互联时代出版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五维评价模型[J].科技与出版,2015,07:37-41.

[2]刘美华,王谷香.“互联网+”时代出版企业在线教育发展战略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6,02:50-53.

篇6

关键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C935;F2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022-02

引言

创新是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都为顾客、企业、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创新成为了商业时代新宠,成功创新的企业则会成为同行业耀眼的明星。创新成功企业的做法,逐渐被人们冠以“某某模式”的称号,将创新成果“模式”化,成为当今企业创新得到公众认可而获得的至高奖赏,比如沃尔玛模式、戴尔模式、联想模式、国美模式等。这一提法甚至延伸到了对行政组织创新领域,如在我国出现了某医院模式、温州模式等提法。

2002年,Joan Magretta[1]在世界著名的《Harvard Business Review》《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宣告了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将商业模式这一知识领域独立出来。Joan Magretta的观点包括:商业模式就是讲述一个成功企业的故事;商业模式不同于战略管理;商业模式就是提出一个假设,然后进行实践中的敏感性检验,最后调整以获得成功等。西南交通大学曾涛博士[2]的研究认为,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运作模式,在营利性组织中称为商业模式,而在非营利性组织中称为运作模式。罗珉[3]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的集合体。然而已有研究并没有具体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的源动力与路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引入模块化与供应链网络理论,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网络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框架,对商业模式的创新源动力与路径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指导。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但是他同时指出,商业模式归根到底还是回答企业的几个基本问题:“顾客是谁?顾客价值何在?盈利点何在?企业能否在供应链中通过合适的成本而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讨论始终没有脱离个别企业,也就是讨论个别企业的成功创新,“讲述一个成功故事。”郎咸平延续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做法,对国内外成功的商业模式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将这些个案研究提高到行业层面[4]。

在企业层面,单独从一个方面研究商业模式,只是研究了商业模式的一个子系统,罗珉则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一个子系统总会与其他子系统产生作用,进而影响整个系统,因此,必须考虑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如,我们在提到戴尔模式的时候,首先会想到戴尔的直销模式,但是直销作为销售子系统的创新,没有戴尔强大的信息子系统的支持,这一模式也是难以实现的。又如,我们在讨论沃尔玛模式的时候,将精力集中在它的低成本、高服务,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支持其运作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先进程度堪比美国五角大楼的民用卫星与数据库系统。企业商业模式集中反应的是企业盈利或者是持续经营的经营思路。

在供应链层面,随着社会分工与竞争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上企业的创新,一方面需要供应链其他企业的配合,另一方面也会引起供应链上利润的重新分配,使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利润分配发生变化。有学者认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是对产业价值链上利润的重新划定。例如戴尔,通过直销,戴尔整合了销售渠道,将这一部分利润与顾客共享,引起了戴尔供应链上利润分配的重新划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商业模式是一个动态系统,一直处于与外界系统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中,其运作载体是企业整体,在供应链网络环境中,它创新的结果引起供应链网络同类企业竞争地位的改变,同时也会引起所在供应链上各企业利润分配的变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其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过程,正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

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构建——基于模块化的供应链

当今市场的竞争已经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的竞争,为此,本研究将商业模式的研究框架建立在供应链层面,将供应链网络作为商业模式研究的基础,引入模块化理念,对供应链网络进行重构。“模块”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就叫做模块化,为了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以及节约交易成本,相关的、具有互补性质的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独立模块就需要被组织起来,构成了供应链网络。

根据系统动力学,企业组织的运作,包括订单流、人员流、资金流、设备流、物料流与信息流,这六种流归纳了组织运作所包含的基本结构,它们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作用。其中,订单流是动力;人员是这一模块的创新主体;资金、设备、物料是实物运作基础;信息是传递中介。在供应链网络模块化过程中,这六个功能流共同构成了供应链网络的功能模块,也是当前商业模式创新的源动力所在。

在供应链网络上,随着分工与竞争逐步加深,根据产业协作与分工,产业链上各工序单位逐步收缩其能力,形成其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产业上各工序核心能力环环相扣、连续不断。我们将其产业链上各个具有核心能力工序称为结构模块。功能模块与结构模块相结合,就形成了供应链网络上各个基本的单元模块,也就是商业模式运作的载体——企业。因此,我们将商业模式创新的环境模型通过下图进行展示:

三、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分析

根据图1,我们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在市场选择情况下,每条供应链形成了其进入与退出机制,在这一情况下,各模块供应链通过一定的界面规则,就形成了相应稳定的优化结构。这一供应链结构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然而,当有技术创新时,就会改变供应链结构分解,从而改变界面规则,使各供应商重新划分整条供应链利润。在没有重大技术创新的情况下,这一状况会发生在局部。当技术创新调整完成,供应链又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这一环境是市场选择与企业竞争下的供应链网络优化结构,然而根据突变论的研究,供应链网络上各企业将其核心能力集中于一点,形成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各企业会在防止员工流失,进行相应技术的保密,防止技术向同类企业、上下游企业外溢,引入资金等方面进行加强,然而,当前形势决定了单个企业必须依托整条供应链才能建立竞争优势,此时,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就要进行供应链的整合,疏通各功能模块,调整供应链节拍,使供应链利润分配合理,运行流畅。

然而,这种高度优化的竞争而形成的天然设计很可能有许多不理想的性质,因为结构上最优,常常联系着对缺陷与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在供应链整合、利润划分等等过程中,在企业层面,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外包、协作,收缩、扩张业务等等方式,以适应供应链的整合过程,这一更新过程中,使供应链功能更加顺畅而进行合作。综上可以看出,商业模式创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供应链整合而拉动的结果,另外,由于企业追求利润的欲望[5]而推动作用,两方面共同促成了商业模式的创新。

四、结论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研究引入供应链网络与模块化理论,分析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环境、原动力与路径问题。企业商业模式为适应供应链的整合,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商业模式的量变过程,创新也是较小领域的创新。当整个供应链有重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时,商业模式则会发生质变过程,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模式,这是由供应链整合的拉力和企业追求利润的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远未完善,研究各模块间的关系,使这一框架更具适用性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Magretta, Joan.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80, 2002,(5):86-92.

[2] 曾涛.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3] 罗珉,曾涛, 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

篇7

从国际上来看,当下共享经济已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发展,?T如AAwork,Prosper等世界知名的共享服务共享经济平台已经在人们的工作就业、资金管理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对我国的相关领域产业也是一种带动。国内来看,当下的中国处于经济新常态阶段,L型经济深不见底,想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瓶颈,必须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经济结构转型一直都是当下的热点,众多企业开始拓展其线上服务,受日益开放的经济格局的影响,国内开始慢慢兴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共享经济平台”,这些共享经济平台开始整合线下闲散资源,用共享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也在给共享经济的发展创造着合适的土壤,积极推动着这种新型经济形式的发展。

二、 理论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早,诸多学者都对这个领域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Thomas A. Weber(2014)将共享经济视为一种收益和风险并存的商业模式,并主张市场竞争者应当谨慎涉足共享经济,防止资源之间的错配引起的连锁风险。DG Cockayne(2016)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共享经济模式”的概念,他认为共享经济的关键点就在于其对于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他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模式。Tae Hyup Roh(2016)由共享经济的视角全面分析了当下企业的生存问题,其大致理论思想在于“共享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其理论给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关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相关的产业现象出现的也比较晚。

唐清利(2015)探讨了我国打车软件的共享经济模式,分析其运作特点,得出结论认为共享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非仅仅是一种牟利的手段。汤天波和吴晓隽(2015)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是共享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共享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性走向,也是“互联网+”的成功范例。郑志来(2016)深刻剖析了供给侧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了当下共享经济的存在必要性与发展状况,给本文提供了理论参考。

3. 相关概念。

(1)共享经济。所谓共享经济,指的是一种以陌生关系为基础,且出现物品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物品资源使用权的转出者通常要得到相应的报酬。就其本质来看,共享经济就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济,通过整合线下的闲散资源,让资源拥有者可以借助某些网络共享经济平台将其资源提供出去,而共享经济平台的另一端存在着大量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可以通过共享经济平台来获取资源的使用权,从而解决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

(2)企业价值网理论。由于信息科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创新、进步,传统的企业价值链已经摒弃了原先的简单线性结构,而是慢慢演化为某种网络形态,即所谓的企业价值网。企业价值网就是对过去商业价值链中关键企业能力的一种规整,继而转变为网络化的组织体结构,而且,在企业价值网里,每一个公司都可以被看作是价值网络的一个组成节点。当下,我国最常见的、最具地位的企业价值网是O2O价值网,下文我们将对这一价值网进行分析。

三、 企业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分析

1. 共享经济价值网模型。O2O共享经济平台无法抛弃每个个体的紧密联系与合作。特别是包含了“本土化、社交型与便携性”等创新技术因素的共享经济商业运行模式,必须改革单一化的商业价值链,否则,企业很难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获得互利的收获,更无法顾及到自身的收入、利润。因此,如果要尽最大可能调动每个个体的长处,商家共享经济平台需要提升其开放水平,把O2O共享经济平台打造为更加具有开创性、开放性的商业共享经济平台,充分激励每个个体在此共享经济平台上尽最大可能地展现其长处,对整个商业价值链进行整合,建立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价值网。

因此,不难看出,所谓的企业共享经济价值网模型就是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打破原有的单一化的企业价值链,将其进行资源重新整合,把众多价值链连接成一个互相交织的网络,让所有的资源都在多条价值链中流动,资源的需求者也可以借助价值网充分获得其想要得到的信息,由此一来,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被大幅提高。

2. 共享经济商业模型构建。建立一个共享经济商业模型需要对诸多要素进行考量。经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将共享经济商业模型的构建过程分为“模型创新要素”、“模型框架设计”、“共享经济平台盈利模式设计”、“运营体系设计”、“推广技术设计”这五个主要部分,内容大致概括如下:

(1)模型的创新要素设计。

第一,链接人和物的分散化网络。庞大规模的潜在资源提供方与资源寻求方是共享经济能够合理运行的最基础保证。当潜在的庞大市场规模当量抵达某种临界值时,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能量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分散化的资源网络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型的基础,这种分散化的网络可以是一种政府规定的交易路径,也可以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资源拥有者与资源需求者之间的信用链接,无论何种形式,资源的自由流通是共享经济的必要条件。

第二,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的闲置产能得到充分开发。闲置产能的存在为共享经济的存在创造了基础,如果仅仅是存在着分散化的企业价值网络而不存在可供使用的闲置产能,共享经济也无法实现。所谓闲置产能就是资源拥有者手中暂时闲置的资源,或者是其资源的最大价值没有得到开发,这种价值可能是时间、空间、物件等等。对于资源拥有者来讲,只要其存在闲置资源,就可以以一个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将其资源的使用权转让出去,同时其获得的收益也相当可观。

第三,社交化。以往的电商是一种商业主导的经济模式,商家用互联网商品与服务的相关资料,资源需求者在线上通过支付共享经济平台取得商品或者劳务,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不具备分享意见和点评感受的欲望,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较少。然而,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下,消费者是可以进行互动的,消费者的登陆ID也相当于其社交ID,使消费者之间进行心得与体验的分享成为可能。此外,企业还可以由此进行“口碑营销”,借由共享经济平台传播自己的口碑,当自己的口碑达到一定数量时,即便企业自身不注重市场份额的建立,庞大当量的新用户也会不断进行消费,拉动企业的成长。

第四,信任机制的建立。由于共享经??商业模式的建立基础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经济交易,因此,必须要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信用机制。通常来讲,共享经济商业共享经济平台的个人账号与个人私密信息是相互连接的,进入共享经济平台需要消费者进行登录与支付操作,共享经济平台也由此得到了每一位消费者的个人资料、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信任机制的建立是共享经济平台及其必要而且重要的部分。

第五,开放性、包容性与共同性。O2O共享经济商业活动共享经济平台不仅仅是链接消费者与商家的中介,其可扩展的“插槽”也是庞大的,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潜在的资源提供者,经济价值的传递也不光是资源提供者与商业共享经济平台之间,而更多的是一种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传递。

第六,移动化、数字化。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不可能脱离互联网这个共享经济平台,而且还要充分结合定位技术、支付技术等当下时兴的创新性科学技术。消费者提供出自己的定位,在其周边获得共享经济平台资源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也能够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寻找近处存在潜在需求的准消费者。

(2)模型框架的构建。本文通过对O2O共享经济平台下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价值网中每个组成部分开展研究,建立出了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基本价值网模型。在这个基础之上,分析该商业模式的各大创新因素,理顺每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关系,建立了基于O2O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总架构。该架构以O2O共享经济平台为中心,一端连接着用户或资源需求者,另一端连接着商家或资源的需求者,综合考虑社交共享经济平台、评级分享与推荐共享经济平台、信用机制、优惠获取等增值服务这些因素,在支付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共享经济基本运营体系(模型构架具体如图1所示)。

(3)共享经济平台盈利分析。O2O共享经济平台是有盈利性的,对于资源提供者来说,共享经济平台为其提供了资源的场所,对于资源需求者来说,共享经济平台为其带来了获得资源的渠道。因此,共享经济平台应该获得相应的收益或盈利。共享经济平台盈利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概括为“共享经济平台服务费”、“共享经济平台推广费”和“线下户外收入”这三个部分。

首先,共享经济平台服务费。这是共享经济平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O2O共享经济平台中,资源提供者与资源需求者每一次完成交易,共享经济平台都会对该次交易收取一部分额外费用,基本全部用于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管理与日常维护。

其次,共享经济平台推广费。这类共享经济平台依靠自身积累的大量客户,凭借流量优势,通过广告租金的形式来创造收入。

最后,线下户外收入。共享经济平台提供商还能够通过线下展板的方式来获取收入。例如,提供共享住宿业务的Airbnb公司通过加入Airbnb的个人在家外家内的宣传提升了自己的广告效应,这样即减少了广告费用,又能明确营销的目标人群和受众。

(4)运营体系设计。企业运营是企业至关重要的管理环节。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有着其特殊性,其体系设计大致包括“互动营销”、“移动互联网营销”等方面。

第一,互动营销。当今的社会化信息网络的健全意味着信息透明度与可获得性的提高,消费者对任何商品或者服务的评价机制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双向互动”过程。

第二,移动互联网营销。随着各类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更多的用户,尤其是年青一代用户,都选择在手机终端进行在线商品交易。而共享经济商业平台作为线上线下商业结合的最有力工具,自然要选择最为有效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商家将平台开发成为移动终端APP,消费者可以通过在APP上注册账号来进入平台;平台与支付宝等支付平台进行合作,方便资源需求者和资源提供者进行交易时的资金划转;资源提供者也通过注册用户的方式将其资源在共享经济平台上,如此一来,交易效率大幅提升。

(5)推广技术设计。

第一,基于社交网络和移动共享经济平台的推广。社交性,移动性,是O2O下的共享经济商业活动的一大特征,所以通过移动商务共享经济平台和社交网络可以进行有效的商业推广。利用这种传播途径,既能减少成本,又能提升知名度,效率极高,还有现在很流行的明星效应(社交网络营销,比如微博,明星与网络自媒体的宣传)。

第二,基于促销激励的推广。当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一个新的应用出现时,为了获取首批用户和潜在用户群,必须考虑价格这个敏感要素。适量的进行电子优惠码类型的促销,能够扩大用户规模。对于客户的激励是企业应该谨慎考虑的问题,所谓“饥饿营销”就是一种激励,但是在共享经济平台下,客户更需要的是一种优惠性的激励。

四、 总结

当下共享经济已然成为了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新型经济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者的出现,更多的共享经济平台将会被创造出来,更多的资源将会被有效配置。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业模式;信息化;电子商务;B2B;B2C

一、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原因

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私营企业已超过550万家,占全国法人企业总数的80%以上,加上2621万个体工商户,已成企业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在企业规模和资产量方面,基本都归纳为中小企业。传统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生产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其趋势是大企业战胜小企业,国民经济中大企业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然而,上述理论并不能被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实。事实证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样,都是现代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企业规模还偏小,资本相对短缺和过多的人口,使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改革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是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与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分不开。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长期活跃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与市场有天然的联系,是繁荣市场、搞活流通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对市场反应敏捷,经营方式机动灵活,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充分体现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沟通与融合,加快了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改革步伐。同时还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开展,为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供了运作条件。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提升我们国家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

三、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经营环境

主要表现在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从本质上讲,中小企业主要有两类:一是与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二是拾遗补缺地生产大企业不适宜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中小企业。前一类中小企业易遭遇协作的大企业不公正对待。后一类中小企业则因数量多、规模小,容易产生过度竞争,若无有效的管理,将会出现欺行霸市和地方保护主义,破坏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二)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不足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资本有机构成低,意味着资本的边际收益率较高,但是中小企业们的筹资非常困难,原因主要在于无论是银行还是直接的资本市场都不愿为单个资金需求量太小的中小企业融资。

(三)中小企业技术和管理落后

中小企业技术和管理落后是一种普遍现象,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在管理上还处于家族管理、经验管理阶段,一些中小企业连基本的会计记账方法都不全,更不用谈如何节约成本、控制支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和管理落后突出地表现在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差、缺乏售后服务等问题上,在竞争方面大都仅采取竞相压价的手段。几乎所有的假冒伪劣产品都与中小企业有关,许多产品责任事故多为中小企业所为,中小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急待提高。

(四)中小企业人才短缺

中小企业的所有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人才的问题,因为有了各种真才实学的人才,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都可以靠他们去解决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不可能大量培养人才,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有方方面面的问题尚待解决。

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战略

(一)发展商务的重要性

电子商务具有全球化、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选择性强等优点,因此,发展十分迅速。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1998年美国在线购物达到48亿美元,200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00亿美元,比1998年增加23%。2002年,电子商务交易总值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也表明,自1997年开始,我国因特网用户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7月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

iResearch预计:2010年我国上网计算机数将达到9000万台。因特网的迅速扩展为我国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所需的技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通讯网络技术还是安全技术,都已走过了“技术实现”阶段,现在正进入“技术开放和普及”阶段。

商务已成为国外企业进入我国,同时也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目前商务发展的真正突破是B2B的商务,即企业对企业的商务。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以生产为主,由于地大物博,跨地域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B2B的适时出现,不但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为企业节约了不少的市场拓展成本。据统计,全球每年因为B2B的出现至少节约了100亿美元的成本开支,这对于企业来说节约成本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有关报告指出,商务的增长主要受到B2B的影响,目前,B2B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到了87%,在2004年全球B2B商务将创造2.776万亿美元的。在我国,随着Internet的进一步成熟,B2B商务以高达120%的速度在增长。

(二)发展电子商务是对中小企业商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促进

在电子商务逐步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经营工具的新条件下,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组合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会产生新的变化,企业竞争将更趋于立体化,企业发展将更加多元化,企业经营弹性将成为其应付这种新的具有迅变特性的环境的基本前提。适应这一变化导向,企业的以功能为中心的小组将成为企业的核心模块或基本单位。根据环境对企业的要求,由具有多种组合形式的小组构造出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并通过这些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优势,将成为企业在新条件下生存、发展的主要途径。

阿里巴巴无疑是我国最成功B2B模式,它因江浙一带中小企业对业务日益扩大的需求而获得发展机遇。在许多人的眼里,阿里巴巴不仅是B2B的象征,也已成为我国B2B的代名词。阿里巴巴的B2B是一种成功的模式,可以说是我国B2B领域成功模式的开创者。它从一个没有任何的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迅速成长为国内B2B领域的领导,这的确与其在这一领域正确的经营思路或模式是密不可分的。阿里巴巴在香港的成功上市,更是为我国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树立了里程碑式的启示。

如果说阿里巴巴起初是一家定位于网上贸易的B2B服务商,慧聪网则凭借其多年的资讯服务所积累的客户基础,以及对国内客户需求的了解,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网上交易平台。慧聪网以前做行业资讯,在及时推出买卖通交易平台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许多传统服务。就B2B市场的发展而言,在不久的将来,交易平台的提供者也许还要提供市场调研、行业商情、资讯大全等更多的线下服务。

在我国,目前只有30%的中小企业会使用互联网来做交易,即便是这30%的中小企业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网络的信息来做交易,因此线下服务是未来B2B发展的大方向之一。毕竟互联网上的信息之充分与快速是线下所无法比拟的,这种线下与线上的融合或可带来B2B原来服务的一些变革。

电子商务模式是目前互联网人士思考较多的课题。在有了B2C、B2B等模式之后,最近又在尝试一种全新的概念――B2B2C模式,而且这一模式已经被许多的“网上书店”所接受。

显而易见各种电子商务模式之所以层出不穷,最重要的原因是网站模式的可模仿性太强了,企业经营的信息化程度及新点子都可以在几天内被全球的其他网站所复制。

五、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探讨

互联网泡沫沉寂之后,在慢慢复苏的过程中,各种商务平台朝着更理性的方向快速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从红极一时的B2C模式亿国,优秀的C2C易趣、淘宝,到名气卓越的B2B阿里巴巴,无不见证了我国商务的发展。

(一)向纵深化发展

图像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将建成使用,三网合一潮流势不可挡,高速宽带互联网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瓶颈”有望得到缓解和逐步解决。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具备良好的网络平台和运行环境。消费者的上网费用将越来越低廉。移动电子商务将快速发展。移动通讯将成为进行电子商务的主要媒体。

电子商务的社会及商业环境更趋成熟。到2008年,我国网络人口可达1.8亿以上。网民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将发生变化,对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将不断提高。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更深化,实施电子商务的紧迫性和自觉性都会大大提高。

(二)向专业化发展

1、个人消费者的专业化趋势。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要求,提供专业化的产品线和专业水准的服务至关重要。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网上购物人口仍将是以中高收入水平的人群为主,他们购买力强,受教育程度较高,生活的个性化诉求比较强烈。特别是对那些技术含量、知识含量较高的商品和服务,人们一般希望在购买前能够得到专家的指导。因此,能够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垂直型网站”以及某一类产品和服务的“专业网站”发展潜力更大。

2、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趋势。对B2B电子商务模式来说,发展以特定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也是一种趋势。如“美国商务网”就是为国内中小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服务的专业网站,专为化工企业服务的“中国化工信息网”在行业内影响较大。

(三)向国际化发展

依托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壁垒,刺激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必然走向世界,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电子商务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各种资源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借助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传统市场的竞争力可以得到加强,并有更多机会将产品销售到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参考文献:

1、曾五一.关于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1(2).

2、单小芬.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挑战与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

3、李琪.中国电子商务[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微信息时代;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01.084

1 维信息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的改革,造就了微信息即快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造就了信息的碎片化。具有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由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数据集合等特点的大数据,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帮扶下,得到了蓬勃发展,为微信、微博、微活动、微支付、微服务、微创新等以“微”著称的生活服务方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基于六度分隔理论(通过六次传递,可以让人与任何预期的对象建立联系)建立起的“人人传播”模式,也使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细微。

“数据”一词通过在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海量数据,创新、竞争和提高生成率的下一个新领域》中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诠释,也因此开始获得各行各业的重视。而微信息时代背景下,海量的数据不仅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职能领域,也逐渐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通过对数据的交换、整合、分析,不仅可以解释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也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而2012年以后,“大数据”逐渐取代了“云计算”成为业界最为热门的词汇。大数据囊括的颠覆性数据量,通过改变人类对数据的处理方法、理念和能力,影响着社会各界的方方面面,这无疑给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改变。而有效推动大数据应用开发和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将是推动全国信息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从更深远的意义进行分析,大数据产业对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未来十年,将是一个在微信息快熟传播、由大数据引领的智慧科技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就以贵州为例,三大电信运营商南方数据中心落户贵安新区,其贵州公司不仅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和运营能力,且此举将为贵阳周边特点区域快速集聚20万~30万机架,百万台服务器,数据存储规模可达EB以上;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简称4G网络)的商用也切实为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网络基础保障;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立为贵阳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强大的重要的支撑,以及贵阳市全力打造高科技、低成本、绿色节能的大数据产业基地,积极实现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应用服务的产业链发展,都为贵州大数据产业能够进一步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放眼全国,在微信息时代盛行的今天,各大传统零售商及新兴电商都开始利用互联网改革及数据分析使自己的市场份额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阿里将旗下例如扫码比价工具――淘火眼、淘宝的本地生活服务应用如淘点点、支付宝等APP等生活服务应用都接入到来往平台,并在此之前,斥巨资入股新浪微博及高德地图;而巴萨罗那通信展上,中国移动宣布通过“融合通信”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新业务入口,无须下载APP即可通过数据流量发送文字、图案片、信息等内容。另外,百度围绕百度地图展开了O2O布局,通过地图导航,将用户目的地周边设计的各类生活消费或服务项目附加上期,并将目的地附近的各种打折信息和促销信息推送给消费者;360也在新版“360安全卫士”中附加了“安全支付”,整合了各大银行的移动支付系统;另外,1号店与当当网宣布联盟,双方相互入驻对方开放平台,并将官方旗舰店投入运营,以及2014年3月,银泰集团与阿里巴巴“联姻”、苏宁易购与PPTV开创“OVO”――互动视频购物等事件的发生,无不表明了微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的商业模式、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2 电商对传统零售企业的冲击

事实上,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其本身仍存在着物流体系薄弱、支付体系存在安全隐患等劣势,但电商能让商家有机会直接跳过烦琐的中间环节,而其唯一的渠道成本――物流公司的人力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就使得以拥有“一批商”、“二批商”和“省”元素为主进行运营的传统商业体系遭遇了发展中的“滑铁卢”。

除此之外,电商虽然在打破空间局限,让沟通成本降低方面有着卓越表现,但造成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产生距离感和隔阂感,重销售、轻服务,产品趋于同质化等逐渐显现的问题,亦给电商的发展带来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力。

但应该正视的是,电子商务的积极发展,线上平台的多端应用对以百货市场和购物中心为主的传统零售企业产生了不小的打击甚至使其面临颓势。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现如今被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冲击最为惨烈的行业除了以生产绝对标准化产品为主的图书及3C产品(轻度关注产品,其品质的标准化程度较高,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顾虑较小)外,百货市场和购物中心因其高成本低产出,投入产出难以平衡以及因交通拥堵、停车困难、选购、结账等候时间过长而造成的购物不便等问题亦受到了来自线上运营方式的强烈冲击,这不仅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由此映射出当今传统零售企业的反馈也值得深思。

面对电商的价格优势和高度的便捷性,传统零售业大多尽可能地通过模式转变、降低运作成本并降低零售价格,向店铺小型化及低价化发展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据商务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零售业2014年第二季度销售规模增速放缓,百货店、专业店销售额增长压力持续增大。同期便利店销售额增速12.7%,营业面积增速7.8%,毛利率上升1.2%,领跑各业态。而小型零售业态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追捧,沃尔玛2014年上半年增加了130~170家小型门店,并不断地拓展便利服务。这样一来,很多大卖场可能会被迫退出或转型,而百货公司和购物中心所受的冲击可想而知。已公布2013年度业绩的10家百货商场,2家营业总额较2012年出现下滑,实现增长的8家企业中,只有3家增幅达到了10%左右,4家企业的净利润下降,其中新华都下滑幅度最大,同比下降244.45%。

另外,我国经济正在转型,扩大内需、能否快速激活消费需求对拉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十分关键。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消费者开始注重社会评价,且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在购买物品时,消费者不仅会考虑自己的需求,亦会充分考虑他人的评价和感受,而在心理模糊的情境中,例如选择就餐饭馆时,消费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与他人一致的购买行为,选择就餐人数较多的饭馆进行就餐。②消费者对自我感受的消费比消费本身更重要。在多数背景下,我国商品购买者的“炫耀性消费”、“人情性消费”等消费心理较为普遍,而商家若在商品销售活动中只重视产品的质量,不重视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无法让消费者有良好的消费体验,则其进一步的营销活动将无法开展。③传统与现代消费观念的冲突。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各种新的变化不断冲击消费者的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对勤俭节约的崇尚与现如今对各种消费的鼓励、刺激观念的冲突,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大都使得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开始失去平衡,也造成了盲目消费、消费满意度降低的现象,在逆反广告效应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营销成本。

长久以来,较大部分的传统零售企业都将其商业模式改革的侧重点集中于单一着重发展电商本身某一环节,或单一侧重于整体零售行业向电商方向发展。在那些传统零售企业的运营方法上,我们不难看到,大多企业的决策者依然只将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的销售渠道,缺少持续投入的同时,也依然利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电商。缺少互联网思维和独立有效的电商治理结构,是大多数企业电商发展战略的硬伤。而现如今同时熟悉线上和线下业务,包括运营、市场营销、物流仓储、客户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又较为贫乏,企业对此的不重视,加之不支持电商发展的供应链运作,也都使得传统零售企业在应对电商挑战面前困难重重。

再者,传统零售企业在单渠道营销向多渠道营销转变的过程中,跨渠道商品价格无法保持同步。这不仅会使消费者无法保持一致性体验,也会使线上产品拖累线下运营,或线下产品拖累线上运营。除此之外,在“微”世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今天,众多实体店不懂得利用微信息传播工具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其门户特征、体现其企业文化的消费感知,无法获得消费者对企业本身的认可,也无法与之进行有效互动,也就使得其不能获得更多潜在消费者信息、扩大商家的消费圈和扩展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对于面临采取有效措施激发百货市场和购物中心的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现下微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商”与“店商”的融合是十分不利的。另外,在“缺货断码”的情况下,国内绝大多数百货没有实现基本的单品管理,连基本的库存实时调查都无法保证,后续的交付也就很难完成。而百货市场的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究于传统零售商家们对大数据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全面,因此造成商家无法利用数据分析进行实时跟踪各渠道订单活动,并在门店完成虚拟渠道订单退货的工序,为消费者带来实时体验的同时,也不能较为精确的分析一个在线上线下都有消费记录的会员的消费行为特征,并为其准确推荐更多符合其喜好的产品以增加产品销售额。等等诸如此类的商业模式改革举措,在面对电商的强烈冲击时,不仅对于扭转颓势,无法获得明显的积极效果,更可能因为运营成本开支的增加,减少百货市场和购物中心的利润,造成入不敷出的现象。

3 苏宁及万达电商模式的启示

电商和店商的转型和融合之举,对于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通过对苏宁电商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苏宁借助其强大的线下购物平台网络和服务网点,使得消费者在“苏宁易购”购买商品后,可在当地的苏宁售后服务网点获得鉴定、维修和退换货等服务,实现了售后服务的本土化。而其覆盖到地县级市场的线下网络更是其他电商购物平台所无法比拟的。但这一点,相信在阿里巴巴实现“千县万村计划”,即通过在3年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先机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以构建“淘宝村”实现物流链深度建设后,将得到改变。因此,传统零售企业在从“店”到“电”的转型过程中,能否利用好线下网点,打造好服务品牌,让电商更接地气,以及建立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物流链,对“电店融合”之路的前进事关重要。

除此之外,移动购物模式的开发,不仅能让消费者在试用、体验的同时直接在网上下单,亦会提高商品的营销速度,带来更多的潜在消费人群。而需要体验后购买的商品往往属于非标注产品或高档商品,具有更高的毛利率。这对于传统零售业来说,意味着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在服务与体验差异化上的优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发展带来的营销变革之一是公关的力量被充分释放,传统媒体的壁垒被突破。与线下建成品牌相比,充分利用客户体验行程的口碑进行“病毒营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苏宁的举措很好的证明了这一说法。但仍要清楚地看到,线下品牌可利用大面积广告灌输自身定位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对于线上营销并不合适。

通过分析万达集团的电商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丰富的线下资源,依靠线下业务支持其电商的发展,并充分利用电商无法提供的服务性业态,给予客户优质的服务和感受,在提升企业自身吸引力的同时,对消费者进行企业自身文化和理念的渗透。例如合理规划增加餐饮、影院、KTV等服务型场所的比例,提供多种便利和优惠发展优质会员增加企业忠诚度。并在服务形式上增强客户感知和满意度,充分利用数据库的优势进而推动发送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服务。这些举措无疑会使消费者对企业认知产生强烈共鸣。

传统零售企业作为实体企业,能提供电商无法即时获取的使用体验。因此从万达集团的电商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商可以借助线上平台的传播、促销、推广向线下引流,进而扩大实体商业和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例如餐饮影响在购物中心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4 建 议

大数据在微信息时代是一笔重要的资产。IT技术能让中央市场迅速交换、分析、综合各地基层消费者的信息,也能直接与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展开沟通,并使中间商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未来,在电商与店商的战争中,快递终将逐渐消灭渠道、网银支付消灭终端、社交化媒体消灭传统媒体、搜索引擎化消灭广告。而线上营销,特别是电商尤其是移动电商将会成为“不眠商城”,这不仅使得企业的物流成本减少,也会使商品的交付速度得到大大提高。而加之社会化媒体、即时媒体的出现,信息的传递与互动也会变得毫无障碍,完全自由。例如在微信息时代,消费者趋于透明化。淘宝的交易及浏览数据就可以显示消费者地域、性别、购物时间段及购买特征就是个很好的说明。而每个消费者的网上消费记录、银行信用和消费足迹都有迹可循,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的数据化,亦给企业与顾客建立关系提供了技术保障。

因此,通过以上背景介绍及相关分析,特对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着重培养同时具备线上线下知识的电商人才,将企业发展“电店融合”的理念融会到企业文化中,将为顾客带去良好购物体验放在企业发展战略首位,提升服务质量,在大数据背景环境下利用现代技术数据分析方法展开服务营销;

(2)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店”与“电”的融合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线上商品拖累线下商品,利用好线下网点,打造好服务品牌,使企业的电子商务更接地气。并保证企业线上线下商品价格的一致性体验。无论企业是否在线上开放部分特供商品进行销售以打造企业品牌,都应尽量避免同货不同价的情况;

(3)利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微信息环境下的技术支持,使消费者可以通过下载企业APP客户端查询“断码缺货”商品时候及何地有库存,并通过快递方式完成购物的同时,也能实时跟踪各渠道的订单,并使顾客能够在实体门店完成虚拟渠道(即线上)订单的退货,方便顾客,提升企业服务形象;

(4)更快更稳定的4G网络启用,可以使企业在百货大楼、购物中心、超市等地开放免费公共WIFI,利用信息传导技术及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分析消费者的购物喜好及消费行为,增加销量较好的商品,减少低回报产品的投入;

(5)消费者到门店购物,可根据消费需求(缺货、异地收获、不愿自己拎回家等原因)扫商店二维码在线下单,并将此营销手段与导购绑定,计入其业务考核,可成为店员业务激励措施,实现将线上与线下销售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Z].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

[2]贵阳高新技术产业“云”集 大数据发展走在前面[EB/OL].贵州大数据,2014(9).

篇10

再看,市场销售空调的销售公司、商、分销客户经营状况。从部分市场空调销售公司老总那里得知从2011年开始规模指标还能坚持,但利润指标日趋下降,甚至在等年度任务的返点政策才能实现略有盈利,到2012年整体利润惨淡;2013年前半年各种经营成本上涨、市场投入加大,而产品利润空间仍在压缩,导致整体经营压力更大。然而二级商、分销客户生存更加艰难,销售产品的毛利在10%左右,如果开展促销活动更是没有利润,最后只能赚那点可怜的辛苦钱——安装费。很多商、分销客户期待年底的完成任务返利,但到最后能拿到返利者寥寥无几,最后只能用“白忙活”一年形容。现在渠道空调专卖店在逐步增加经营产品,来弥补费用费用成本的上升,期望某个新产品带来更多的利润。

为什么这么大的行业规模,企业、商、分销的利润日益减少,甚至还有亏本赚吆喝,除了行业发展周期导致利润变薄,有没有其他因素?个人认为现在存在的困局是在空调行业起初的商业模式设计没有长远预见性,及在产品升级、行业发展同时没有对空调的商业模式进行升级与改良,才导致现在存在的窘境。

现空调销售行业的利润结构包含“产品的价格差+安装费的结余+完成任务的返利”三个模块,产品价格差盈利模块是“一锤子”的买卖交易关系,很难与消费者形成第二次利益关系,更没有多次的利益关系。安装费的结余利润模块是过度压榨一线安装人员的既得利益,压榨安装人员/公司的利益方式有悖设计“安装费”的最初构想,所以这个利益方式存在不会长远。而达成任务的返利模块在年景好的时候,很多客户都能享受到,在最近两年返利被很多企业、客户“画成了饼”,能拿到手的没有几个。以上因素导致企业、客户、分销商的总利润只能在有限空间内左右转移,没有一个长效的利益模式维护价值链成员长远发展。

如果我们这样大胆设想,在已安装空调用户每年能贡献100元/台的利益,这样对对企业、客户、分销商能产生多少利益?能产生多少利润?甚至很多人马上想,在当地市场产生的服务利益一定会比现在卖空调的利润多。然而如何让每个空调用户每年能再贡献100元/台的利益呢?这就需要对空调的商业模式进行重新修订与设计,从产品的研发、工业设计与后台服务模式着手,甚至是对传统空调制造企业的经营理念要进行全新的转变。

如何实现每台空调每年能产生100元的利益呢?可以这样假设,空调的过滤系统的配件需要定期更换,这样不仅能定期向消费者提供服务,还能保障消费者享受健康的空气。

首先把空调产品从耐用型消费品,升级为体验型产品,功能进行重新定义,空调不仅能加热制冷,能空气净化,杀灭病毒病菌,甚至还能有效祛除PM2.5。这样将会掀起新一轮技术升级风暴,这种技术升级风暴对消费者的使用是全新的体验,对空调企业也是全新的产品升级。其次对空调的商业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企业、分销客户的经营特征从最初的赚取产品的价差,到后期赚取服务带来的长久利润,对消费者更是全新的服务与体验。

如笔者今年5月在想对去年安装空调进行清洗,打电话到企业服务中心,说没有这项服务,给钱也不上门,服务人员倒建议我到街边找个维修店进行维护保养。这样不仅对企业丧失一次与用户亲密沟通交流的商机,也丧失了一次赚钱的机会,更丧失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现在的净水行业被很多专家看成10年前的空调,在未来几年净水行业也会达到千亿级规模,现净水产品在国内市场家庭普及率不足5%,而且大部分家庭只装一台机器,解决家庭饮水问题,而多点饮水、生活用水还没有解决。如同10年前的空调,首先在单位使用,而且是用电免费的单位,高端的家庭用户先装在客厅,随着消费能力提升,成为单位、家庭的必须产品,安装位置逐步扩展到主卧室、每个卧室与书房,到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好几台空调,甚至中央空调也在逐步普及。

净水与空调高度相似,空调是提升身体对温度的感受与舒适的功效,净水是解决身体长远的健康饮水,可以说身体的安全健康饮水比身体对温度感受与舒适功效还要重要,因为健康是第一位的。尤其对近20年经济高速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水土污染严重。镉大米事件、砷污染、癌症村已经成为新闻常态,让消费者对健康饮水更加关注。105项自来水新国标迟迟不能运行,水一天比一天恶化,所以家庭净化必然成为主要趋势,也是国家解决饮水安全的最快捷方式。如果用简单的家庭数量、家庭装机量,会让净水行业的战士幻想出巨大的数字。而现在的净水行业还处于培育期,无行业技术放放,无统一技术标准,还没有真正的领导企业,在行业发展的培育期如何设计规划净水行业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可以满足净水行业高速发展,让每个家庭每个用户享受到净水的健康,而且又能维护净水行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如果在几年后净水行业规模已经很大,企业的生产销售只能赚到微薄的制造利润,市场的分销客户群只能赚到可怜的价格差与辛苦的安装费,那对于净水行业的发展将是致命的损伤。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应对?需要我们一起思考。

首先,要对净水产品的本质属性有清醒认识,个人认为其具有家电属性、家装属性与服务属性,产品是集销售、安装、服务保养于一体,且是半成品,每台产品都需要后期的服务保养。家电属性带有成熟性产品色彩,是家庭必须性产品;家装属性在产品安装前期需要上门设计与安装,而服务性又是在产品使用期间的必须保障。服务属性是如何将后期的服务转化成长效的利益链,而且让消费者乐于接受服务、更乐意对享受服务后付出回报。让使用净水产品消费者的体验价值远远大于购买时付出的成本价值,这才是企业要搭建的长远服务战略。

其次,要对净水行业发展趋势有预判性。流通性产品的行业发展周期,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今天重点发展的服务经济,甚至马上要出现的体验经济,这一切经济周期的更替变化,会直接导致企业、商家的盈利模式随之发生变化,甚至会“革”了很多企业的命。变化的本质原因是科技与经济发展促进消费者对自我需求升级,消费者的需求升级反之又促进客户与经济形态的升级改变。在经济初级阶段,消费者对产品只有最基本的功能需求,经济形态为最原始的“价差经济”。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提升,消费者不再满足产品的基本需求,希望产品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与全新的体验。未来的“消费者体验”需求也会促使企业界、商界重新设计消费者体验,“体验营销”的意义更会带来宽广的“体验经济”。苹果公司的成功本质就是创造了强大“体验”,让消费者体验时尚技术的感觉。

未来依靠产品制造和服务提供不再是企业生存的法宝,甚至依靠产品制造和服务生存的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产品和服务会无法支持经济的增长,无法提供新的工作机会,无法维持经济繁荣。企业要实现收入增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必须把体验营造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式去实现。在当下商业界到处都是毫无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创造价值最大的机会就在与营销体验。

再次,净水的服务是什么?服务战略是什么?服务模式是什么?这三个“是什么”需要我们一起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