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营销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方案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156

1人才培养的人才定位及课程设置

11培养目标

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汽车的专业知识、汽车整车与配件销售、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保险理赔、二手车评估鉴定与交易和具有组织、协调、沟通与管理等综合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适应从事汽车4S店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技能人才。

12工作岗位与所需能力

我们采用了最为先进的国际职业教育理念和邀请了行业、相关院校和企业专家访谈会的方法,博采众长,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该专业教育的定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从而构建起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而设计出学习情境和课业设计并构建相对较为完善的岗位群目标。

121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岗位群目标(见下表)

保险主管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设计车辆投保方案,对车辆保险条例进行据实说明,出具报单和相关文件凭证;接受客户的报案,对事故车辆能够进行现场查勘,正确进行事故损失估损,能够正确计算赔付额,并整理出具相应文件凭证

售后服务

维修顾问

客户汽车进厂维修保养接待;常见故障的诊断工作;与客户保持服务跟踪;与保险理赔、维修等部门进行沟通联系

122营销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1)专业能力。汽车产品市场调查的能力;有丰富的汽车构造知识和具备对汽车进行技术评价的能力;掌握汽车销售的基本原理和销售技巧;一定的汽车销售策划和组织实施的能力;汽车销售现场的管理能力,掌握用户心理学、社交礼仪;从事汽车保险投保、查勘和理赔业务的能力;掌握汽车售后服务知识与技能;安全、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驾驶执照、熟悉汽车驾驶。

(2)社会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

(3)方法能力。制订工作计划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

2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与实施

21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积极汲取

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产学结合为办学特点,同时借鉴采用德国的“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方法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学模式,创新和构建了“6310”的人才培养模式。

(1)六共同。主要指在招生、实训室建设、师资培训、教学计划制订与实施、学生考核、学生就业等方面实现校企共同参与,全过程管理。

(2)三要素。主要指培养以“知识、技能、素质”为核心的综合型人才。

(3)一强化。主要指岗前定向强化,在学生即将进入实习工作岗位前,针对学生进入不同汽车品牌公司,专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岗前按预定的学生就业汽车品牌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4)零对接。主要指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进行专项培训,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胜任岗位工作。

22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

(1)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必须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为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本专业将编写工作页式学习手册,具体内容包括每个项目的名称、项目学时数、实训目标、背景知识、实训内容、实训要求、步骤及方法、考核标准等多项内容。

(2)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视频等,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师生学习交流,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按照企业标准,建设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软件建设的内容包括:功能、设备的合理布局,实训室的名称、实训项目的介绍,师生事迹的介绍,操作规程、安全警示、励志用语和安全设施的布置等,营造浓厚的生产场景、教学环境、职业文化氛围,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4)“双师结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国内外专业培训、下企业实践、职业资格技能考核、参加各类比赛和课题研究以及提升学历等途径,造就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双师型教师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学团队。

3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6310”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具有岗位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12-03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于2010年启动了“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探索构建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长效机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09年成为广东省首批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2010年开始试点“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即中职学生在学习3年后通过选拔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2年,中高职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定位,强调中职是基础,高职是中职的延伸和拓展、深化,强化中高职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方法。

一、课程体系的衔接

为实现中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中高职院校一起研究制定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做到双方认可的有效衔接。通过调研,把握中高职教育不同层次对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阶段的要求,准确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扩展专业知识内容,注意理论深度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避免交叉重叠。无论是公共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做到有机、系统地衔接,如高职的主要公共课程包括“两课”、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应是中职课程的延伸与深化;而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进行延伸、深化,有的要作拓展。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机械制图》课程,学生在中职期间重点掌握手工机械制图和识图基本能力,在高职学习期间则突出计算机绘图和零部件测绘能力的培养。

对于专业技术课程则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衔接,中职培养“汽车护士”,主要培养学生汽车维护、修理和基本检测能力,达到汽车维修中级工水平;高职培养“汽车医生”,主要培养学生汽车综合检测、故障分析和诊断能力,达到汽车维修高级工水平。围绕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于职业能力标准,重构“汽车维护”、“汽车维修”和“汽车检测与诊断”层次递进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二、课程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较好地避免了课程设置和内容重复问题。

具体措施:第一,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根据中高职两个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按不同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岗位目标要求,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第二,按层级和梯度原则遴选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期间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应该有明显的区别。第三,双方骨干专业教师一起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

以《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结构与检修》课程为例,说明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与内容选取的思路与方法。该课程是学生在中职期间的专业核心课,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发动机机械部分,是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需要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发动机机械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拆装与维护能力,能完成发动机机械系统的大修作业、安装与调试,中职期间安排108学时。为保证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仍安排48学时的本课程教学,教学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在实车进行发动机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能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建立起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基本思路,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课程内容安排见表1。

三、学生管理的衔接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弱势的学生,文化成绩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高职院校提前介入,分配各年级段的培育任务,做到中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

篇3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如下:第一部分主要调查毕业生目前的工作状况,包括单位性质和工作岗位,判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就业方向与市场实际需求的拟合度情况;第二部分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证书与毕业条件、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等,主要调查毕业生结合岗位工作反思、评价在校所接受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项目内容,包括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和应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内容,以及对课程设置和证书的相关看法等,第一和第二部分皆为选择题;第三部分主要调查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判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着力点,该部分为主观题。调查对象是广州番职院商务日语专业2007届至2011届的历届毕业生,主要调查已就业1年以上(包括1年)的毕业生,发放60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2份。受访者中,男性占9.6%,女性占90.4%;毕业时间分别为2007届学生占17.3%;2008届学生占1.9%;2009届学生占13.5%;2010届学生占44.2%;2011届学生占23.1%。受访者所在的单位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中日)的各占5.8%,独资企业(日资)的占26.9%,私营企业占46.2%,自主创业的占1.9%,其他7.7%。受访者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中,排名首位的岗位是营业担当或营业助理(26.9%),其后依次为跟单(21.2%)、翻译(13.5%)、行政文秘(11.5%)、人事(3.8%)和会计(3.8%)以及生产部门(3.8%),其他(例如:客服代表)占13.5%。针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5.8%的受访者表示与商务日语完全对口,26.9%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基本对口,17.3%表示有一些关联,其余的受访者表示以商务其它业务为主。毕业生专业评价统计数据显示:针对校园环境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受访者所选择的比例大小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教师教学(44.23%)、课外活动(19.23%)和实训设施(11.54%)。针对对工作最有帮助的在校所学的知识,受访者所选择的比例大小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计算机知识(57.69%)、专业知识(48.08%)和外贸知识(44.23%)。针对在校期间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方面,受访者所选择的比例高低排列前三位的依次是基础日语(92.31%)、计算机基础(67.31)和应用文写作(46.15%);就专业知识方面来看,所选择的比例高低依次为商务日语口语(98.08%)、商务日语翻译(67.31%)、国际贸易实务(53.85%)、商务函电(34.62%),单证制作(21.25%)和市场营销(21.25%);就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其他知识来看,所选择的比例高低排列依次为人际关系与沟通(88.46%)、社交礼仪(71.15%)、办公自动化(55.77%)、演讲与口才(42.31%)、公共关系(25%)和日本国家概况(23.08%)。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和专业工作基本能力。就日常工作基本能力的重要性认可度方面来看,受访者所选择的比例大小排列依次为沟通技能(86.54%)、解决问题能力(78.85%)、信息技术能力(61.54%)、与人合作能力(51.92%)、自我学习能力(40.38%)和待人接物能力(25%);专业能力方面,认可度最高的是日语写作能力(78.85%),其次依次是日语电话交流能力(75%)、商务日语口/笔译能力(67.31%)、外事接待能力(46.15%)、商务日语谈判能力(30.77%)和单证制作能力(15.38%)。针对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认可度最高的是“心理承受与调适能力”(75%)素质,其次依次为“领悟与独立工作能力”(71.15%)、“自学创新能力”(50%)、“团队合作精神”(42.31%)和“吃苦耐劳、奉献精神”(42.31%)。关于课程设置中必须着力加强的选项中,所选择比例最大的分别是“夯实日语基础”(80.77%)和“强化日语交际技能”(80.77%),其余依次为“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例如开设实用汽车日语或物流课程”(46.15%)、“强化商务操作”(36.54%)、“提高商务日语谈判技能”(25%)。对在校期间必须获得的证书,98%的受访者选择“日本语能力考试Ⅱ级或以上证书”,其次是“会计证”(28.85%),“实用日本语鉴定考试”(21.15%)和“国际商务单证员”(21.15%)。此外,毕业生表示毕业前获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也比较重要。针对在职场中受访者在知识方面认为最需要加强的选项,所选择比例最大的是“专业知识(61.54%)”,其次是“外语(英语)知识(55.77%)”、“管理知识(50%)”和“经贸知识(38.46%)”。受访者大部分认为,希望将来专业建设中能够加大力度致力于夯实日语基础、强化日语交际技能、拓宽知识领域、强化商务操作、提高商务日语谈判技能和素质培养。由此可见,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日语基础知识的获取与语言技能的掌握是日语专业人才在日资企业立足的根本;专业知识可以在职场工作的岗位上继续学习拓展;实践课程的建设力度有必要继续加大,并且可根据企业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需求增设更有针对性的实用课程。

二、企业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分析

《商务日语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问卷》设计思路如下:1、从问卷中企业的基本情况指标处获取商务日语人才的就业单位及部门、岗位等。2、从企业对商务日语人才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获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着力点。调研以日资企业和与日本有贸易往来的机构为主要对象,共分发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8份。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受访企业中“私营企业”占43.6%,“外商投资企业”占23.1%,“中外合资企业(非港澳台)”占16.7%。可以看出,与日本有贸易往来的私营企业和涉外企业是商务日语人才就业的主要单位,而私营企业的比例接近一半,比例超过了涉外企业。第二,企业现有最多商务日语人才的部门是“业务部”(34.62%),其次是“销售部”(25.64%),余下依次排序的是“客服部”(20.51%)、“市场部”(12.82%)、“秘书处”(11.54%)、“贸易部”(8.97%)、“船务部”(7.69%)和其他部门(6.41%)。可以看出,企业用人单位的商务日语人才更多是在直接面对客户或生产操作的一线工作。第三,对于商务日语人才必需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企业所选择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基础日语”(82.05%)、“计算机知识”(70.51%)、“思想道德修养”(51.28%)和“应用文写作”(26.92%)知识;就专业知识而言,选择“商务日语翻译”(66.67%)的比例最大,其次依次为“日语视听”(65.38%)、“外贸日语函电”(44.87%)、“国际贸易实务”(39.74%)、“单证制作”(24.36%)、“市场营销”(16.67%)、“汽车日语”(11.54%)、“软件日语”(7.69%)、“物流日语”(5.13%)和“网上商贸”(5.13%)知识;就其他知识此问项,选择“人际关系与沟通”(92.31%)的比例最大,其次依次为“社交礼仪”(70.51%)、“办公自动化”(50%)、“日企文化”(38.46%)、“演讲与口才”(35.90%)和“日本概况”(19.23%)。可以看出,从对商务日语人才的知识要求方面看,用人单位主要注重其日语知识背景和人际沟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要求相应的商务和办公知识。第四,针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日常工作能力,企业所选择的比例依次为:“沟通技能”(91.03%)、“与人合作的能力”(70.51%)、“解决问题能力”(61.54%)、“学习与提高绩效能力”(58.97%)、“使用信息技术能力”(53.85%);就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选择比例最大的是“商务日语应用文写作能力”(67.95%),其次依次为“电话日语沟通能力”(65.35%)、“日语会话能力”(60.26%)、“外事接待能力”(37.18%)、“商务翻译口/笔译能力”(32.05%)、“商务日语谈判能力”(21.79%)、“单证制作能力”(16.67%)和“中日文化理解能力”(15.38%)。可以看出,企业最重视“沟通技能”和“与人合作能力”,凸显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日常职场工作环境和性质是面对客户和团结协作。在专业能力方面,企业强调日语语言的各项技能在职场环境下的应用,这与上述第三项数据统计结果是一致的。第五,针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职业道德与忠诚度”(66.67%)比例排首位,“组织协调能力”(61.54%)与“协同合作能力”(61.54%)并列第二,其余各项依次为“挫折承受能力”(47.44%)、“灵活应变能力”(38.46%)、“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37.18%)、“富有责任心”(37.18%)、“吃苦耐劳”(33.33%)、“项目执行能力(32.05%)”和“时间管理能力”(24.36%)。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最需要商务日语人才的爱岗敬业的素质,其次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个人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也是商务日语人才所必备的。第六,针对聘用商务日语专业人才最先考虑的三个因素,选择“工作态度”(75.64%)的比例最大、其次依次为“职业道德”(46.15%)、“沟通能力”(41.03%)。可以看出,所招人才是否能胜任岗位工作并且是否有利于团队组织的和谐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考虑的重点。第七,对于应届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最有可能安排的工作岗位,选择“销售部”(49.18%)的比例最大,其后依次为“客服部”(44.26%)、“贸易部”(40.98%)、“市场部”(37.7%)、“人事部”(21.31%)和“秘书处”(11.47%)。此项与第二项比较可知,企业往往首先考虑将商务日语人才安排到销售、客服、贸易和市场部工作,在获取相应工作经验后再转向如“业务部”等岗位工作。销售和客服等部门的工作往往需要与客户进行大量的沟通,也与第四项日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首要日常工作能力为沟通技能吻合。从统计分析可知,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关注的首要因素是岗位的胜任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由此,他们极其重视人才的爱岗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一定的管理素质、心理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素养;知识方面关注日语基础知识、外贸类知识、以及跨学科的其他专业知识;日语语言技能能力、商务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对用人单位而言是职场人不可欠缺的能力。

三、SWOT分析

根据来自顾客(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结合社会和学校两大客观环境,对商务日语专业办学情况尝试运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所谓SWOT分析法又被称为态势分析法,SWOT所代表的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运用该方法对商务日语专业做出如下分析(见表1)。

四、基于质量管理PDCA循环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对策

针对以上案例,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基本达到了顾客的要求,但也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因此借鉴企业质量管理PDCA循环理论(即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理论),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评价等过程提出质量提升的对策。

(一)P(Plan)—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P代表计划或设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之前,首先要开展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调查对象以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教师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为主。同时,对所在专业作SWOT分析,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设计方案。以上述的案例可知,珠江三角洲的高职商务日语教育中,专业目标的定位具有趋同性的现象,凸现特色的商务日语专业缺乏,由此会造成低层次竞争的恶性循环。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必须与行业结合共办才有生命力,因此,商务日语专业有必要针对日语人才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日语人才需求特点的变动,审时度势,借助所在院校的优势资源,确定与某类行业共同合作,明确专业定位,根据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广州番职院地处广州市番禺区,其所在区域及附近区域以合资汽车总装厂和配件厂居多,汽车行业发展迅猛,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其次番职院目前既有商务日语专业,也设置了汽车专业,那么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培养人才的指导精神,实行跨学科人才培养将是可行方案。使商务日语专业和汽车专业整合优势资源,秉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共同目标,共同合作培养适合汽车行业商贸和生产管理一线需求,掌握商贸专业知识和汽车专业术语、能够用日语进行有效沟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是番职院商务日语专业改革的方向。2.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根据顾客需求,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中心,筛选出与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指由基本素质课的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模块”课程由职业能力课程组成。由于人才市场需要大量一专多能的日语人才,通过培养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日语语言能力是日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共性,而根据专业方向的定位不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存在差异。如此,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既能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又能实现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专业特色。以广州番职院商务日语专业为例,商日专业的平台课包括公共课、基础(中级)日语、日语视听说、日本概况、日本企业文化、日语文书写作和中日翻译等语言类课程。平台课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身心素养奠定基础,日语语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日语语言功底,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保证。模块是根据专业(方向)的定位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模块课程为学生设计专业知识结构,形成基本的专业能力。例如,日语专业如果开设商务方向和实用汽车方向,那么课程则分成“商务日语模块”和“实用汽车日语模块”两类,“商务日语模块”主要由国际贸易实务、函电与单证、商务日语选读、商务洽谈(日语)、日本经济管理等课程构成,“实用汽车日语模块”主要由汽车常用配件及检测、金工实训、实用汽车日语、ISO9000认证与质量管理等课程构成,由此,模块课程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二)D(Do)—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D代表执行,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方案的实施除了需要制度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以外,58还需要依赖强有力的师资和校企结合的环境。1.良好的教师团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力保证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在历届的毕业生反馈中,教师教学被认为是在校期间对学生个体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因素。可见,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才能胜任日常的教学教改工作。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践行者,专任教师必须既了解教学的基本规律,熟悉高职学生的心智特点,具备日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商务一线或者管理(翻译)一线的从业经验,熟悉日本企业文化,能够及时跟踪所在行业(产业)的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并且具备把企业经验与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有效挂钩的能力。拥有德智能兼备的专任教师的同时,专业还必须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包括客座教授和技能培训师,客座教授由行业知名人士和企业专业人士担任,以便促进学校与企业能够互通信息,以行业发展的信息引航和推进专业建设;技能培训师由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外贸、管理、服务或者翻译第一线的专业人士担任,作为一体化课程实践课的技能指导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培训具有岗位针对性的实操能力,例如强化学生的商务礼仪、中日互译、外贸业务和管理服务等技能的培训。由此,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2.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推动器“订单式”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的一种典型形式;主要是以企业用人“订单”为依据,学校组织安排课程。“订单式”培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师资安排都是校企共同参与合作,由于其具有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用性特点,所以能够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者共赢之目的。例如,广州番职院商务日语专业与校外实训基地武藏精密汽车零配件(中山)有限公司联合采用订单形式培养人才,培训内容涉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汽车行业日语等模块知识。企业专业人士参与课程授课和技能指导,暑假安排订单班的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待学生完成了学校的学业后就能马上上岗,由此,既能减少企业给新入员工岗前培训需要的成本,也能提前让学生了解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职业技能,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C(Check)—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C代表检查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检查和评价需要顾客参与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既包括在人才培养过程内对相关因素的评价,也包括在三年培养期完成后对人才质量的评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课程考核、证书考证、职业技能大赛和项目展示等方式检查各阶段的培养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此外,通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以及家长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对自我质量的评价等方式检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由于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建设以顾客为对象的评价信息网络平台,构建动态的质量评价体系非常重要。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主要是培养以日语为工作语言,具有“能说会道”能力,能够开展商务沟通和业务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质量阶段考核中采用多元化形式将是最佳选择。例如发挥学生自我表现欲浓厚的个性,策划组织专业活动,制定专业活动评价标准;专业活动包括日语和商务相关的歌唱赛、配音赛、演讲赛、商务谈判赛、写作赛和单证制作赛等。如此,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评价学生在校三年各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

(四)A(Action)—反思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质量

A表示总结和反思,参与反思的人员包括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和用人单位,反思对象主要是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结果,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学条件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根据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效果,巩固成绩,发扬成功的经验,并制订成标准,把有效的措施标准化和程序化;同时查缺补漏,明确需要改善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加以改进优化,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待以解决,通过质量管理PDCA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良性循环。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技能;课程体系

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车用能源问题和履行“低碳”政策的新途径,也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汽车,未来十年仅中央财政就投入上千亿元用来支持以纯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因此,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将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将迫在眉睫,所以建立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也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行业特征、产业结构、职业要求,根据行业发展进行专业定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懂科学、会技能、有素养、善交际”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时主要面向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维修服务企业,从事混合动力汽车、电瓶车、燃料电池车、氢动力汽车、太阳能电动汽车的生产、制造、工艺加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也可以从事新能源动力汽车售后服务工作。因此,对于本专业人才培养,应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实践锻炼,提升操作能力,力争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成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素质+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要求、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以新能源汽车技术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通过深入企业与人才市场调研,根据企业“订单”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校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结合能力培养的特点,以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最终形成企业认可的能够与企业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相适应的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具体的培养体系如下图所示。“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及拓展能力,重点建设学习领域平台、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顶岗平台,最终使学生具备四种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造能力、社会能力),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和社会要求。

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尤为重视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从学生进入校园开始到毕业,利用多种方式倡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教师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涵盖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过程性课程的实施,形成教育的特色。同时,丰富教育手段,拓展教育空间,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和才能的平台,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人性化教育的本质。

三、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企业(行业)要求和职业资格为标准,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涵盖职业岗位的全部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课程用单元式、模块化、实例型教学方案,讲练结合、工学交替,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新型课程结构。

专业课程体系的组建按照“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基本技能,安排如两课、体育、计算机应用、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发动机构造等课程;第二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安排新能源汽车结构原理与维修、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器、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等课程,特别加入与合作企业对应的定向技术培训;第三步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安排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答辩等。我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分析如上表所示。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具有其特殊性。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异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兴才.汽车维修专业对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应对措施[J].江苏教育,2012(09).

[2]曹晓娟.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园,2014(09):18―19.

[3]胡新林,刘苏兵.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铜仁学院学报,2013,15(04):140―143.

[4]张 湃,刘康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及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31―32.

篇5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协”;“一拖一”模式;汽车营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29-03

作者简介:万荣国,男,副教授、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陈洪胜,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汽车维修连锁经营;罗怡红,女,讲师,汽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汽车运用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学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技能竞赛背景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究”(编号:2011B457)的阶段性成果。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我院机电工程学院开办的六个专业之一,是学院规划的规模居中的专业,历年招生人数经计划调节控制在130人左右。六个专业中汽车类的专业只有这一个,为办好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机电工程学院根据实际,将其作为学院特色专业进行建设,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密切社会合作,强化技能培养,拓展专业面,努力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岗位需要,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由来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举办的过程,始终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有关岗位要求。我们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方案制定的研究内容,另文进行阐述。本文主要阐述,基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重点阐述拖的部分及其对象的发展。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为重点专业,进行相关的建设,可以建设汽车专业群,以便更好地适应汽车后市场对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多方面的需要,一般汽车专业办学条件好的学校采取这种做法。我院因专业设置规划、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制约,不能沿着这条路子走,为了培养就业口径宽、综合能力强、适应面广的人才,我们利用汽车连锁经营研究会探索了“一拖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汽车专业办学的整体水平。

二、“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一拖一”的前一个“一”是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总和,后一个“一”是指汽车营销核心课程相关内容及学习目标。前一个“一”的实施对象当然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后一个“一”的实施对象是我院“汽车连锁经营研究会”(以下简称“汽协”)的会员。“一拖一”的拓展内容为什么定位为“汽车营销”方面?这是因为汽车市场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巨大,并且基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习之上,再学习汽车营销方面的内容无须更多硬件设备要求,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衔接学习。笔者认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最终选择汽车后市场哪一方向的工作,跟学生的兴趣、性格、知识储备及某些方面的特质关系很大,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执著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美容与养护、汽车及零配件销售等方向从业的各占一定比例,因而实施“一拖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好职业规划,以便他们极早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努力下去,早日成才。实施“一拖一”模式的后一个“一”依靠的是学院建立的课堂之外的活动实践支持平台。总体来说,我们要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全体学生的专业教学来带动“汽协”会员汽车营销方面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实践,同时要通过“汽协”会员汽车营销方面知识的学习实践,来反作用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学,为该专业全体学生的学习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培养更多专业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如下:

三、“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施

实施好“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汽协”指导教师和会员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在指导教师对“汽协”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加强“汽协”组织建设、构建知识学习平台、安排会员假期专业社会实践、跟踪指导培养等途径来实现。

1.加强“汽协”组织建设,团结凝聚新老会员。“汽协”于2009年5月由原机电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07级的李松、郭佳、余文强、华秋生、魏夏夏等学生发起成立,经过各年级“汽协”会员的薪火相传,至今已走过了近5年。为了进一步建设好协会,同时配合“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汽协”对《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汽车服务连锁经营研究会章程》进行修订,精简了协会部门,修改了理事会成员选举办法,建立了协会换届制度,在招收新会员、部门干部配备、搞好“老带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协会和各部门要做好年度和学期活动计划、有效开展工作并及时做好总结,协会会员要严格遵守协会纪律,干部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经过整顿和培训,“汽协”会员整体素质有所提升,“汽协”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汽协”运行平稳有序,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成为凝聚广大会员的有效平台。

2.精心设计制作“汽协”网站,让其成为会员活动和学习的平台。2013年5月6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汽车维修连锁经营研究会网站正式开通,“汽协”举行了网站开通仪式。“汽协”指导教师陈洪胜应邀出席开通仪式并表达了自己的祝愿:“愿协会网站是同学们学习交流的平台,是大家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汽协”网站在规划阶段就明确“网站是会员活动的场所,也是会员学习的场所,要贴近学生”这个主旨。对设计制作人员提出网站要达到如下要求:一是能发挥好链接历届会员的作用,网站管理搞好传帮带,在网站维护下去的同时,会员都能得到锻炼成长;二是能让会员对网站有兴趣,通过办好会员风采展示等栏目,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汽协”的活动;三是在“汽协”事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四是在引导和支撑会员学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等专业知识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起到培养会员学习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作用。最后制作完成的“汽协”网站达到了紧扣协会宗旨、职能,简洁、务实,功能强的目的,包括汽协概况、会员活动、汽协动态、学习视频、技能竞赛、职业证书、网文网课、汽协荣誉、网上留言等一级栏目。网站经过大半年的运行,反映良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整合利用网络资源,为会员提供周到服务。网络上有关汽车教学的资源包罗万象,并且有些资源分散不便查找,为“汽协”会员提供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必须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条理明晰地呈现给他们。可以按需点击学习,节约大量查找和选择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汽协”网站整合的资源应该包含哪些?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整合的资源不能太杂,质量要高,要有针对性,要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及拓展的汽车营销课程的学习,并贯穿实践教学、技能竞赛和技能考证等内容,以视频资源为主,帮助学生克服专业课程学习的困难,更好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对汽车的兴趣。更多与实际接轨的内容,可以通过链接引导会员到大型网站汽车频道如搜狐汽车、腾讯汽车学习。

“汽协”网站首先重点突出地整合了汽车检测与维修理论和实践核心学习内容,如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汽车整车拆装、汽车总成拆装、汽车维护、故障诊断与检测等方面的视频,这些视频给学生课后学习和复习巩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其次整合了汽车营销方向及汽车维修工培训、职业技能大赛方面的视频,如《汽车百年》12集、《二手车选购》30期、《汽车驾驶技术讲座》9集、《初级汽车维修工》(上、下)、《中级汽车维修工》(上、下)、《汽车高级工培训教材》、《朱军汽车维修讲座》、《全国汽车技能大赛二级维护》、《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视频进一步打牢了基础,拓展了知识面,收获极大。还整合了《汽车文化》、《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汽车车损与定损》、《汽车营销技术》、《汽车保险与理赔》等高职院校省、国家级汽车营销方向网络精品课程,这些网络课程体系完整,视频较多,便于自学,是提供给“汽协”会员拓展学习的好教材和参考资料,会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各自实际进行选择学习,从而提高汽车营销方向的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优良的教学资源便于自学,并且使学习效率成倍增加,因而会根据情况变化对网站教学资源适时更新和优化。

4.开展专业技术讲座活动,引领带动汽车营销方向课程学习。“汽协”每学期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讲座活动。通过教师专题主讲、观看汽车专业知识视频、会员专题讨论等形式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全体会员学习汽车营销方向的课程。“汽协”指导教师陈洪胜,对“汽车维修服务连锁经营模式”进行过长期研究并有实践经验和较深见解,他给每届会员带来的系列讲座“我国汽车后市场的前景展望”、“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汽车维修服务连锁经营模式――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趋势”深受学生好评。学生认为:听了陈老师的讲座,对汽车维修服务连锁经营模式、今后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明确了自己今后要学什么、做什么,对前途更加明解,充满希望。“一拖一”模式实施以来,“汽协”组织专题学习和讨论已经形成氛围,如“汽协”安排专门时间组织会员讨论“汽车技术”知识,每届“汽协”会员在组织集中观看网站平台上《汽车百年》、《二手车选购》部分视频后,还要求利用业余时间看完全集并写出观看体会。此外,汽车文化、汽车营销技术、汽车保险与理赔等方面讲座在“一拖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将陆续开展,以促进“汽协”会员汽车营销相关课程的学习。

5.开展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汽协”自成立以来,坚持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汽车会员得到极大锻炼,综合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1)常态组织参观活动。组织会员参观4S店、汽车修理厂、汽配城、武汉华中国际汽车展,带领学生实地认知汽车企业、汽车品牌及车型、汽车新技术、汽车销售和服务流程,感知汽车销售和维修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对汽车后市场的兴趣。

(2)开展假期企业实践活动。假期安排”汽协”会员到大马车汽车服务责任有限公司、武汉华丰汽车修理厂、东风本田汇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修理厂、4S店学习汽车维修、保养,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企业技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技能。假期企业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巩固成果。

(3)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2010年,我院选手参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湖北赛区汽车技术项目选拔赛,获二等奖(第四名);2008级汽修专业实习生代表大马车汽车服务责任有限公司参赛武昌区汽车二级维护比武,获得了理论项目第一名、总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历年来,校内举办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汽车工艺检测大赛、发动机拆装大赛、汽车营销大赛等专业竞赛活动。

(4)积极承接社会调查项目。受湖北省运输与物流协会(省道协)委托,“汽协”会员2010年、2011年、2013年三次承担武汉地区年度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CAACS)调查(卡思调查)的现场访问、收集数据工作,所做工作受到了省道协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参加卡思调查的“汽协”会员在正式调查前,在省道协接受了市场调查、营销知识及技巧方面的培训,成为合格的卡思调查员,通过卡思调查项目后他们在汽车知识、沟通和社交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提升,有的甚至是质的改变,在即将进入社会之前上了一堂生动、重要的实践课。完成卡思调查项目可以说是机电工程学院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办学过程中,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做出的成功实例。

四、成效与展望

纵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这几年的办学情况,在对部分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一拖一”教学模式取得了以下成效:

1.弥补了汽车专业师资力量与校内实训条件的一些不足,较好地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一部分求知欲望强烈又颇有潜力的学生通过“汽协”这个平台组织的各种活动满足了学习需求,知识和能力更上一层楼。

2.培养的毕业生素质高,适应面广、适应能力强,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突出。例如,深圳有车邦汽车美容服务连锁有限公司有5家店面的店长(副店长)由我院近几年的毕业生担任;最近几年到知名企业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稳定就业的学生共有7人,基本都在车间服务技师岗位工作;2007级毕业生余文强任湖北三环捷通汽车服务连锁有限公司店面督导总监,2009级毕业生张天勇任武汉三鑫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修理厂厂长,2007级毕业生魏夏夏、2008级毕业生陈康任4S店机械维修技师,2010级毕业生黄秋生任4S店销售经理,等等。

3.推动了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近年来,与我院建立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有东风本田武汉汇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湖北嘉伟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坦诚相见,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在人才方案制定、学生顶岗实习、毕业生实践指导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今年,我们又与湖北三环捷通汽车服务连锁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校企合作关系,将在汽车连锁经营服务人才培养合作的深度和高度上作一些探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篇6

关键词: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人才培养 1233模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国高职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各高职院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新生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也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因此,借鉴示范高职院校发展经验,提高学院和专业竞争力,进行专业建设迫在眉睫。

一、绍兴地区汽车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2009年,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开始对汽车类专业群进行了规划,并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培养思路进行专业建设。我院于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先后3次对80余家汽车相关企业进行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岗位能力以及素质要求的调研与分析。

(一)区域汽车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各种品牌4S店、综合汽车修理厂、汽车用品店、汽车美容店如“雨后春笋”,浙江金昌集团在浙江省内有10多家不同品牌的4S店,浙江广成集团在绍兴就有7家品牌4S店和汽车用品店,各地区多形式的“汽车城”也“应运而生”。

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这些汽车技术服务企业缺少的人才主要包括整车销售、汽车配件销售、市场策划、汽车检测维修、汽车装配调试等岗位,且这些紧缺岗位的人才82%来自于本地区。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

1、专业人才需求量

通过调研了解:71%的企业急需增加汽车营销专业人员,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主要集中在销售顾问、维修顾问、市场策划等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绍兴地区汽车企业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量348人,随着企业的发展绍兴地区在未来3到5年需要汽车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量更大。全省也有类似情况,全省汽车营销专业人员的需求在3400人左右。

2、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

调研发现:经过系统学习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的专业人员供不应求,导致大量未经任何培训或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进入后市场服务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现有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技术水平偏低、职业素养偏低以及专业毕业生少,76.2%企业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从业员工的学历要求是高职(大专),一些高端品牌企业对员工的学历要求大专及以上。

3、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绍兴地区较为正式的汽车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仅有2家。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招生规模在每年80人左右,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本专业招生规模40人左右;全省有14所高职院校每年招生1000人左右,远达不到人才需求量要求。

(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

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走访等调研了解,现阶段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质疑,占调研企业的50%之多。同时,对毕业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岗位的责任感、吃苦耐劳程度、进取心、对企业的忠诚度、社会活动能力、政治思想素质等人文素质要求也排在了前列。此外,企业还对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系统的汽车专业理论知识、恰当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自学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目前,我院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通过近几年不断建设,现已形成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龙头的汽车类专业组群。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诚恳、踏实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的工作精神;综合、全面的工作能力。

(一)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高职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指望在高职教育阶段能够让学生学到终身够用的知识,而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胜任具体岗位的专才,保证学生发展有潜力、后劲足。

通过调研了解到,现阶段绍兴地区汽车类企业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销售顾问、售后顾问、市场专员等岗位需求量较大。因此,我院对销售顾问、售后接待、市场专员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掌握汽车驾驶技术;掌握现代汽车正确使用和养护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调查研究和分析能力;具有分析汽车市场机会、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的策划和组织实施能力;具有汽车销售和谈判的能力;具有客户关系维系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的能力等。见表1—3所示。

(二)融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教师实践、员工培养于一体

我院已与绍兴宝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在绍兴地区已有4家宝马4S店)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原则基础上,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实现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培养教育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对接。我院作为“宝顺”的人才培养基地,正在筹建“宝顺”实训车间(室)。目前已与浙江广成集团(在浙江省有包括讴歌、现代、马自达、尼桑、别克等9个品牌19家4S店)、绍兴宏盛凯迪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为紧帖市场办专业,建立由行业主管领导、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我院职业教育的问题和情况,对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案、质量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加以指导。融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教师实践、员工培养于一体,具体见下图2。

篇7

从现代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出发,探讨了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路径,提出了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应用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校企联合构建双师队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62-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整合和优化,不少高校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来培养更多适合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高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物流行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这对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科学有效的构建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利用地方特色结合物流业实际需求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的竞争愈演愈烈,教育部前任部长周济早就提出,地方高校“要正确定位,走快速发展之路;要改革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要集合各方力量,走集成化发展之路”。对于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就应该办出学科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以某高校为例,该校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背景,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包含了汽车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技术、运输与配送等应用型课程,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突出汽车特色,从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汽车的生产制造,到最终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各个环节,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专业所学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企业销全过程中物流环节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重点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熟悉物流运作模式与物流业务流程,具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及物流管理问题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2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1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定位在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制定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又要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同时还要体现学生毕业后适合的就业领域”。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做到正确定位、改革创新,要整合各方力量,依据地方院校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自己的优势学科,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道路。地方高校要认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以现代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需求为依据,建立“双参三联合”的培养机制,即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实现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联合评定教学质量。从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监督等多方面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单纯理论教学可培养出专业型理论人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存”。对地方院校而言,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完善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直接因素。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社会实践与创新学分(物流设计大赛、条码设计大赛等)等多种课程种类相结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体系,包括工具性技能(计算机应用类能力、数字运用能力等)、专业基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现代物流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和基本技能(自我管理能力、责任心等)等,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2.3 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燕珍等学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分为4个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物流认知实习,如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听讲座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等;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主要任务在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是指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实训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顶岗实习)阶段主要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项目,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挥校企特长,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学科特色的关键。对于物流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要求,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地方院校,应该支持和鼓励专职教师到物流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企业开展科研,促使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更应该从物流相关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双师型”教师补充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总之,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5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应该深入、持久开展的工作,只有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然而,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做监督,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保证。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评估,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因此,构建长期有效的专业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包含校级专业考试合格率、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毕业生的跟踪评价等;同时,还要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历程和知识需求,从而建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学生的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作为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以此来推进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如鹤,张素芬,周耀旭.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工程化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吕玉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物流科技,2011,(1).

篇8

A

>> 高职思政课与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的改革思路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展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浅议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改革研究 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应用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 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教学改革浅谈 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新常态下高职人才培养中思政课改革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王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

[3]王颖,张洁.高职院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浅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篇9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7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汽车技术与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在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更多的挑战。但是,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抑制的,汽车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多,包括汽车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生产业、汽车配件企业、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汽车交易、汽车的报废处理业等等,这就意味着汽车行业对于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的规模化增长趋势。对于车辆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处于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中。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和人才层次的提高发展很快,但由于越来越多的汽车高新技术的涌现,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要求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缩短,行业急需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思维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这一切表明,对于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也显得尤为紧迫和势在必行。

一、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

车辆工程专业在所有的工科专业中,特点鲜明,综合性最强。对于整车的设计制造而言,涉及到了从零件设计、材料选择、总成设计与装配、电控系统设计等等;对于汽车的动力系统部分的设计又要根据环境要求和排放标准而进行燃料的选用与结构改进,改进车辆的原材料,实现轻量化设计。而目前的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使得汽车设计的平台更加广阔,汽车电控系统的发展要求电子技术的专业基础的支撑。因此,现代社会背景下对于车辆专业的知识要求其实是涉及到了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开发设计软件和仿真软件等知识的各个环节。因此,车辆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工科专业。知识面宽,要求掌握的内容多,这就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课程的合理设置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就业从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更是重中之重。

二、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

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车辆工程专业教学环节得以实施和合格人才培养的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达到质量标准的具体规划,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之路{1}。

车辆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之一,其根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专业型应用人才。专业型应用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于所从事专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能掌握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胜任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教育适应某方面社会实际需要培养的技能型人才。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应该是仅仅掌握书本知识和课堂知识的书呆子型学生,而是应该培养出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并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21世纪人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合理地确定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配套试验设施和更新实践环节的设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达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具备较系统的车辆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了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的设计开发方法、对汽车的生产制造环节有一定的实际了解、并对汽车的维修与故障检测有相应的实际操作,具有汽车销售汽车的技术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魏建伟等人提出了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133”模式体系{2}。以汽车及零部件设计制造检测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一条主线,并以工程基础能力层次、汽车及零部件设计制造检测核心能力层次、综合素质拓展能力层次等为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建立三个能力模块。这一培养模式的提出对于车辆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是概括而言,要以“专业基础扎实,兼备实践能力与从业能力,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新时代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

目前的汽车技术发展涉及到了车用燃料的替代、电动汽车的发展、汽车乘坐舒适性的设计、汽车的安全技术进步、汽车的轻量化设计以及低碳减排技术等各种技术,因此,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急需在原有的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汽车CAD设计和三维实体建模设计能力,并借助有限元软件掌握汽车优化设计和汽车零部件设计合理性的软件评价能力。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又要求学生具有电器电子知识,对于汽车用轻质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应用,以及汽车报废后的材料可回收利用等等相关知识也要掌握。这就使车辆工程专业建立在机械工程大类的基础之上,而又涵盖了更多更广的专业知识领域。

具体的教学改革方(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78页)案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目前,工科专业的大平台招生要求学生用一年半的时间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学习,对于机械工程基础知识进行了掌握,对于专业课阶段的专业知识的学有裨益。而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摒弃原有的以传统课程为主导的模式,在汽车构造、汽车设计、汽车理论、汽车维修、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制造工艺学的设置基础上,把车用单片机技术,先进车用电子技术的课程作为必选课,把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汽车优化设计、汽车有限元技术这些现代工业设计必备的知识合理地设置在专业必修课程中。

2.在理论知识得以夯实的基础上,强调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手段改革,利用教学视频、教学软件在课程讲述中把直观教学的方法更好地带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3.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利用课时设置中的实践机动课时,开展汽车知识的新发展动态的学习,学生利用网络和实践组织材料,课堂中进行讲解,分享学习成果。

4.根据汽车知识的多方向性,组织学生分方向建立学习小组,设置汽车设计方向、汽车电子技术方向、汽车性能评价方向等,并配备专业课教师对具体方向进行指导。各个方向的学习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汽车设计方向是以绘图设计、软件学习为主。电子技术方向是单片机控制技术为基础,进行车辆的性能控制与车辆的配套产品开发,汽车性能评价方向是以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市场调研、市场营销为主要学习目标。学生的团队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借鉴,实现知识交流的良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

5.实践环节的合理设置,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企业实习,更能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合理的检测,对于课题的完成使得知识的系统化程度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复合思维能力。并在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车辆知识竞赛、车辆结构设计竞赛、汽车产品设计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进行验收。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积累,可以开发汽车虚拟拆装平台等软件,把汽车构造和原理更直观地进行展示。

总之,在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提高教师水平,提供学生更大的学习平台,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实现渠道,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最切实有效的保障。

四、结论

在当前的汽车工业发展形势和车辆行业就业形势下,确定了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扎实,兼备实践能力与从业能力,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能动性的挖掘,学生不同学习目标的学习小组的建立,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开展,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的重要性等方面阐述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以推动高水平车辆专业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行业建设中。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基于与就业接轨的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研究”(JG2013010521),佳木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Cxtd-2013-01),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专项项目(JYLA2012-018)和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JYLA2013-02)。]

注释:

{1}周文富,周斐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5):13-15

{2}魏建伟,胡如夫,崔仲华.车辆工程专业“133"培养模式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26):88-91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篇10

贵州省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长效进展,2014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7.91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4006.81公里,79个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100公里,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基本实现十二期间的规划目标。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建成环贵州高速公路,形成省内“六横七纵八联四环线”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国省干道改造养护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实现村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村村通客运。因此,十三五期间是交通运输业继续建设和有效运营的大发展时期,需要强化综合运输枢纽、多式联运、内河航运、智能交通、城市公交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而如何培养适应贵州省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的运管专业人才,已成为高职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解决的问题。

二、对接道路运输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旺入淡出,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贵州省公路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周期性变化明显,对公路运输产业人员需求大,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使学生能够满足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和需求,并且能够在运输繁忙期间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参与贵州省的公路运输工作。经过贵州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进程如下:第一学年在校期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寒假(一月至二月)和暑假(七月至八月)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掌握候车服务、检票、行包业务、问讯咨询等专业技能;第二学年在校期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寒暑假进行就业前的顶岗实习,掌握办理许可、运政稽查、运政案件办理等专业技能;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预就业”,撰写毕业论文,组织毕业答辩。

第二,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与顶岗实习运行管理保障机制。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有效运行,提高实习质量,必须制定相应的顶岗实习运行管理保障机制,明确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发展氛围。因此,学校需从校企合作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评价标准、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等几个方面出发,在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的长效运行保障机制。

三、基于运输工作任务,对接职业标准,强化学生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的对应

第一,强化技能训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近年来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运输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汽车客货运站务管理人员、道路运政管理人员、交通运输稽查员、运输安全管理员、汽车运输调度员等。各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客货运输站场管理能力、运输生产安全质量管理能力、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能力、道路运输行政执法能力等专业核心技能能力。

第二,基于运输管理工作过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公路运输管理实际工作项目任务主要分解为汽车运输企业管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汽车客运站务管理、汽车运输安全管理、运输车辆调度等。根据对以上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及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以《汽车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实务》《汽车客运站务管理》《道路运政管理实务》《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道路运输组织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汽车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培养具备运输市场调查与预测、运输经营策略分析和经营方案编制、运输企业市场营销策划、运输企业经济效益分析、运输企业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公路客货运输作业等专业技能的运输企业管理人员。《汽车客运站务管理》培养具备汽车客运站务服务、客运站务安全管理、售票、行包快运、客运车辆调度等专业技能的汽车客运站务管理人员。《道路运政管理实务》培养具备、运输经营行政许可、汽车客运市场管理、旅游客运管理、汽车货运市场管理、交通运输稽查等专业技能的运政管理人员和交通运输稽查人员。《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培养具备驾驶员安全管理、车辆安全管理、运输安全检查、道路交通事故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等专业技能的运输安全管理员。《道路运输组织技术》培养具备运输线路分析的汽车运输调度员。

四、结束语

贵州省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加强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定期拟派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实现“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运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应将专业核心技能贯穿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之中,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不止要完善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培养模式,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抓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惠红.广东省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保障机制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

[2]尚润玲.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2013(04):92-93

[3]傅雪映.高职公路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97-99.

[4]潘杰.高职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准企业式2+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