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篇1

【关键词】教学实践;素质教育;看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教学为基本途径,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也就是学校教育所应完成的任务。教育所应完成的任务应该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美个性的发展。以上教育任务的完成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教师要顺利地完成教学工作,除了明确教学过程的特点,认清教学规律之外,还必须研究和掌据教学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其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学受制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主观努力等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年龄段中的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个体差异,对具体情况作分析,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因材施教。

二、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统一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素质教育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素质教育本身就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各方面能力尽可能地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总的目标,同时也是对个性素质的整体要求,两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提高个性素质的目的。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统一。素质教育既承认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同时又看到人与人存在着很大差异。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差异性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通过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形成一种自我激励和约束的内在机制。素质教育最终还是要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每一个学生都是素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主体,既具有一定的素质潜能,同时又有一种发挥这种潜能的强烈欲望。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关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依据,教育界阐述得很多,其理论内涵也非常丰富。笔者认为其核心就是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生本理论学生主体论等。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具有了内在的学习要求,才能具有学习动力,并且将这种学习动力保持持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独立意识空前提高,他们服从真理而不盲从权威,热爱自由的学习生活,而且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比过去的学生多的多,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深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规律,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决不是淡化教师的教育作用,降低教师的教育职责,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

(一)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认识规律,依据规律组织教学。儿童和青少年认识事物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这种规律在不同的年龄和环境又显现出各自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来组织教学过程,教授一个新知识,不是像成年人那样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实际出发,能具体则不抽象,能直观观察,则不用概念描述,可通过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和具体的感受,学生就容易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切实转变观念、适应教师的角色转变。传统教师的作用好比是一个体育运动队队长,他的责任是领着大家训练,他自身的技能和身体状况直接影响全队的训练强度和水平。现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条件下的教师,则应是教练,他不再凭自己的体能直接参加比赛,而是用他的思想、知识及经验指导训练比赛。他可以指导队员,但不能替代队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是想办法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替代学生学习。

篇2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其学科特点,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德育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学,对于该学科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显得格外重要,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知与行的统一,以满足对于思想政洽课的教学的更高的要求。仔细分析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其主要的教学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得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能够得以全面的提升;二是使得使得学生的政治觉悟水平、思想品德有所提高,能够更好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关于在政治课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以下几点体会。

一、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因为“打铁先要自身硬。”这里所谓的教师素质,主要从两方面探讨,一是教师的道德觉悟、言行修养要进一步提高;二是教师的自身的业务能力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要更新,要更加扎实。只有做好这点,才能有效的推行素质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不断实践,使得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对于具有深厚学科知识的教师来说,还应该积极提倡参与实践活动,使得自身的业务能力加以提升。要求教师对于教学研究应该积极参与,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善于总结,并勇于实践,为了更好有效推行素质教育,应该对于学科教学的好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掌握。

第二,不断学习,使得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目前,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壮大,相应的政治理论正在不断发展和丰富,政治教师绝对不能满足于学历所代表的知识水平,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知识框架,而应该不断更新、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满足政治深化改革的需要。

第三,努力做到以身作则,明确正人先正己的原则。教师应该用高尚的言行举止来带动学生,让学生自觉地进行修心立品,以高尚的师德作为学生的楷模,体现出教师的伟大职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以下方面。(1)举止上,应该注意处处要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应该首先做到;(3)言论上,教师应该做到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学生负责,即便对于某些社会问题存在一定的不同看法,也不应该去误导学生,在学生中间去发表不恰当的言论。另外,教师还应该热衷做好事,使得在学生中传扬美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则依然是初中政治课堂素质教学的主要渠道。在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下,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只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同时,对于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让学生较好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使得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改善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实际的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是运行“读、议、讲、练”的四字教学方法。所谓“读”,则是要求学生应该对于最为基本的知识进行掌握,应该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并提高读的质量。还应该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下,对于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讲解,明白精读和读懂的区分,从而更好掌握基本知识。所谓“议”,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学习的过程,这是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应该在掌握好主体的前提下,进行思维的开拓,并进行发散性的引导,使得学生的观点得以充分表达和发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有效培养。所谓“讲”,则是教师对于关键的重要问题的讲解,对于学生进行及时的解惑和纠偏,对于课堂中的重点知识要点应该进行重点的讲解。所谓“练”,则是应该让学生培养能力和知识巩固的环节,还应该及时对于教学存在问题进行补缺处理,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树,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有效巩固。

对于不同的课题,我们应该积极思考而采取不同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探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的适用性,比如讨论式、导读式、探求式等等。应该明确的一点则是,一定要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水平,能够完成好传授知识的要求。同时,还应该使得教师进一步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使得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觉悟也能有所提高,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篇3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全员、全科德育教育已经加入到当代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实现全学科、全范围的素质教育指日可待。本文主要关注我国当前电子电工学科素质教育的推广情况,在进行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教育环境的电子电工学科素质教育办法,以期对中等职业院校提升自身素质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电子电工课程教学;素质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实施策略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46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106—02

收稿日期:2014—07—29

作者简介:解鹤(1982— ),男,江苏镇江人。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电子电工。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现状十分堪忧,由于难以保证良好的生源,中等职业院校压力巨大。中等职业院校要想吸引更多的学生,就必须保证其毕业生的就业。因此,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重点就在于改革当前的就业结构,即实现素质就业。在这一理念中,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被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素质教育的实现有赖于多学科的综合发展,在学科教学当中引进素质教育理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都会将电子电工类学科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科,由于这类学科的毕业生容易就业,因此,也成为了中等职业院校的重点发展对象。中职院校要想切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就应当将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植入到电子电工学科当中。因此,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才能够实现素质改革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和谐统一。本文在大量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职院校电子电工课程的开展情况,对如何实现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实施电子电工学科素质教育的重点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逻辑水平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当在熟悉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编写出适合学生的授课教案。每一章、每一节讲些什么,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都应当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应当通过自身灵活的教学方式来丰富课本知识,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有的章节之间联系较强,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联系较为紧密的章节结合起来讲解,以建立起系统性较高的教学体系。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同一章节介绍了几种不同的触发器,但是,每种触发器都具有相似或者相同的逻辑构件,教师应当将这几个有关联的部分一并讲解,确保学生能理解这些触发器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整章的知识要点。在每一章讲解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单独安排一节课来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确保学生记住知识点。

(二)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

1.在教学当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记忆能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结合相关实验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例如:在讲解“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中的电磁学章节知识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有关电磁学的知识,很难根据自己的想象构建出电磁学的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电磁学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边讲解,边提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丰富教学实践的内涵,促进学生记忆质量的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应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当完成理论教学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这样一来,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提升,确保实验质量。例如:在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实验当中,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提出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RC、RL与AV等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甚至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实践教学也不能单独存在,而是要与其他的教学方式综合应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了大纲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应当有自己的教学创新,以确保学生能真正学到东西。

二、实施电子电工学科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为了确保素质教育达到既定目标,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能力水平,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更是如此,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手段,还要有自我创新,确保能够胜任素质教育繁重的教学工作。

1.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自身师德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在教师师德的培养方面,学校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为了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学校应当加大相关硬件建设投入,为教师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应当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在理解学生想法的前提下适时地调整教学手段。此外,学校还应当定期以讲座、论坛的形式开展提升教师素质的培训,确保教师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

笔者认为,教师在学校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者,还要能以良好的修养、丰富的学识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师德高尚的教师能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师德较差的教师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只有教师的人格完整,才能教出人格完整的学生。

2.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能力水平。由于中职院校属于特殊的教学单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出其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差异性。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完成素质教育的相关教学目标,就应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素质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电气化设备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这也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来提升自己。有的教师在教学之余独立设计组装并运行了一套电子电工实验器材,并在教学当中予以运用,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这在素质教育当中是值得推崇的。

(二)深入基层课堂,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处于教学的第一线,其课堂教学水平直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质量。

1.让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般来说,不同的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并且有各自的侧重点。电子电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相关思想,应当学会挖掘教材当中的隐藏元素,明确教学当中要体现出的重点,通过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做不仅顾及到了学科教学,同时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2.一个会讲课的教师能通过灵活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来达到教学目的,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是让学生喜爱教师、喜爱课堂的关键。因此,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个人情感,通过个人魅力来活跃课堂,就能有效地提升素质教育的水平。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提问是否合理,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

三、结语

在上述理论的支持下,中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就变得较为容易了。相关教学单位要提高对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玉锋.中职电子电工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2]王稼耕.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电子电工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课外阅读(中旬),2013(6).

[3]顾爱琴.职业学校电子电工课程教学管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2).

篇4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而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即使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

(二)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就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言教身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教师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外,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促使他们具备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还要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篇5

一、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修养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不断深化的改革的,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政治教师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树立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沦,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均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要热心做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生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的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进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教学。例如,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举例说明原理时,尽量做到用今少用古、用近少用远、用熟悉少用生疏、用正面少用反面的事例。这样可以克服农村学生因地域的差异、知识视野的狭窄而造成对概念、观点理解上的困难和枯燥无味,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上理论知识确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的增强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教学中理论联系社会与学生的实际是激发和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例如,指导学生进行以“家乡的变迁”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要求他们抓住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前后对比。一个是家乡解放前后,另一个是家乡改革开放前后进行对比。通过社会调查和考察,搜集材料与写调查报告,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立志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教学 实施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也是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期盼。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并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温馨、轻松的教学氛围

一天之中,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某种程度上讲,学校可算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除父母外最可信赖的人,课堂又是他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场所。因此,课堂的气氛不可谓不重要,最为理想的状态便是温馨和轻松的。只有在温馨的气氛中,学生的心理才能平静、坦然,乐于学习;在轻松的条件下,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兴奋地活动,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渠道才能畅通无阻,思维活动也变得敏捷起来,加速了脑细胞接收、理解、消化、记忆的活动,并沉淀下来转化为学习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推行生活化教学方式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在生活中发现很多的数学现象,找到大量的数学学习素材,并据此开展学习活动。比如,在讲授“角的概念”时,教师不能囿于数学课中的各种角,应该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角引入教学,文具的各个角,桌椅的四个角等,都是可以列举的对象。学生见到了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活生生的角,对于从生活中得到的常识作为学习基本的出发点,学习起来会觉得熟悉而不空洞,能加深记忆,理解角的意义,尽快掌握角的概念。另外,在讲授“人民币的认识”课程时,教师可以精心组织学生们来到学校的小卖部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买东西的乐趣,认识手中的纸币。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与小卖部的工作人员沟通,询问各种商品的价格,根据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进行购买活动。在实际的购物活动中感知纸币的形象和面值的意义,学生们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很高,对数学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这种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会了数学知识,转化为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了数学素质。

三、提高教学活动的形象化和生动化

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采取形象和生动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效果。要做到形象、生动,除了经常能让学生看到实物之外,还有一个好的办法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摩和学习。例如,在进行第二课堂的学习时,有一个问题是“测出教学楼的高度”,学生们会觉得这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简直是不可思议,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是怎么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呢?课堂的引题和铺垫进行到这里,教师此时可以提出“形似三角形”的概念,讲解相似三角形、比例尺等内容,随后,可以让学生观看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的科普宣传——测量电视塔高度,以生动、具体、形象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测量的方法,学生有了总体概念后教师再进行讲解。接着,再抽出课外的时间带学生们到学校的教学楼前进行测量活动,由学生将测量的结果进行记述和整理,计算出结果和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顺利完成了该节的教学任务。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的过程就是进行再思考、再创造的过程,也即学生自己把需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和掌握。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达成这个目的,如果把所有的知识单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不能对学习的内容达到深入的理解和领会,就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加不可能转化成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自主探究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环。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圆沿半径切开,舒展开半径的两旁,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形状,已知该近似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要多6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初看到这道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反映题难,无从下手解题。但是个别的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该近似长方形的周长似乎比圆的周长多两条半径的长度,而该近似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要多6厘米,所以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由此,可用圆的面积公式求解。在学生做题时,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不做过多的解释和暗示,放开手,让他们自主进行题目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思维习惯,要让学生自己提出为什么,想到怎么办,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图探索、思考和发现,在自主的探究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并转化成持续发展和学习的素质。

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要想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教师必须扭转自己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观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教学,往往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奇妙,获得大量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才会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操作和思考,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探索着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反馈效果。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是一个异常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其间隐藏了无数我们尚未可知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挖掘和解决。教师需要为此付出多倍的努力,小心翼翼地探索、实验,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只要教师抓准了“让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目标,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采取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相信一定能够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督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扎实、稳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叶澜.素质教育推进现状.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03)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学制规模 职业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6-02

一、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2014年国务院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江苏省大力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工作。

1.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选出部分职业学校进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无锡市还制定了《区域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培育高技能人才》试点方案,全市参加试点的职业院校14所,对口合作企业50多家;

2.拓宽办学渠道,重视职业资格制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另一方面,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标准,同时推进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在政策上重视职业资格制度,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机制,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3.政府积极投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江苏正逐步完善职业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机制,各类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保持增长态势,2013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支出为9486元,比2012年增加1131 元,增长13.54。各类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比上年增加482元,增长17.86%(见下表)。

市 别 普 通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普 通 高 中

2012 2013 增长(%) 2012 2013 增长(%)

江苏省 8355 9486 13.54 10793 12788 18.48

南京市 8373 10373 23.89 15051 16377 8.81

无锡市 12718 15364 20.80 20620 19947 -3.26

苏州市 15059 11787 -21.73 22683 25968 14.48

应该说,江苏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各项指标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尤其在中职学校与大学的衔接、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二、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日本政府很注重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师资建设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建设,并且在评价机制上做了大量工作,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与普通高中一样,而且还有些优势,因为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立即上岗就业还可以无障碍的考入普通高校或高等职业学校学习。

1.政府鼓励创办跨行业、跨层次的职业学校。企业与个人所办的职业教育机构是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政府规定无论是学校法人、财团法人、行业协会、企业和个人只要达到政府规定的标准均可开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而且私立学校承担公共培训计划将会得到政府资助。正是这种办学主体的灵活性,激发了办学者的动力和积极性,使得日本“产学合作”职教模式有了基础,它与德国“双元制”教育一样被公认为职业教育成功典范,一方面为企业解决技术工人短缺之困难,又帮助解决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问题。

2.从生产一线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中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应用性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性技能的培训,教师具有行业一线工作实践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日本许多职业学校聘用专业课教师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定的行业工作经验,因此这些教师在教学上更加贴近实际,在“产学合作”的教学上显得得心应手。为了将高技能人才吸引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日本于1988年修订的《教育职员许可法》新设特别资格证书和兼职教师制度。3、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日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文部省为职业教育的高等专门学校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颁发“专门士”称号(相当于“准学士”学位),在学生继续深造和应聘国家公务员等方面给予与普通大学生同等待遇。同时,日本还重视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分为特级和一、二、三等级。由于公共职业资格评价能够反映出学历文凭无法反映的职业能力水平,在日本受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普遍重视。

三、江苏与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的几点启示

中日两国中等职业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应该说各有特色,但是在中职与高职教育、中职与大学教育的无缝衔接,职业教育评价机制以及校企合作、社会办学等方面,日本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建立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日本在初等、中等职业教育之上还有专修学校教育、高等专门学校教育、短期大学教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专门在职研究生教育等。这样的教育体系构成了初、中、高各种层次衔接,以及国立、公立、私立各种类型的“职教网”,成就了日本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比较成功的一点就是我们与日本一样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完善的职教体系。尤其是高职的五年一贯制教育类似于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满足了相当部分学生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但是,我们的差距也是明显的,比如:无法吸引高素质生源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升学渠道还不够宽,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偏见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继续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将部分优质本科学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让优秀的中职学生有继续读大学甚至研究生的机会。

2.利用各种资源大力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家、政府、企业和私人都能开办中等职业教育,但私立学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日本政府认为企业都是私立的,为私立企业培养人才,应该以私人办学为主,这一政策促进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和经济发达省份,必须进一步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仅是要政府投入,更要要激发企业和个人兴办职业学校的积极性,我们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与日本的“产学合作”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关键是政府应支持和鼓励。

3.吸引人才从事职业教育,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为了吸引人才,日本首先在经济上改善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专业技术课教师的工资甚至比普通课教师高出许多。一方面向企业招聘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课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另一方面还经常举办短期教师培训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职业学校专业技术课的师资问题,打破教育主管部门招聘专业技术教师的各种限制,面向社会选拔高水平的“工匠”到职业学校工作;

4.着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用人与学校培养对象的无缝对接。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是日本职业教育的特色,学生在企业内实习的教育计划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目前我省正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但是更多的只是表面而不是实质性的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要完成既定的教育计划,另一方面企业考虑到生产成本不愿意让学生到关键岗位实习。因此,应该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来落实“校企合作”,比如: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以税收优惠或者其它扶持政策,给实习学生提供“实习安全保险金”等。

5.将职业资格融入到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资格认定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带动综合课程改革,以此来提高教育质量。目前我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技能大赛,就像“奥运会”一样,它是精英比赛,可以在一定程度提升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但是我们更应该重视大众的职业教育水平,中等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让全体受教育者学到技能本事而不仅仅是学校出了几位“技能大赛状元”。

总之,江苏省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还有不足,我们还要学习和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篇8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河北 保定 071051)

【摘 要】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教育事业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针对在装表接电实训教学中进行素质与能力拓展的必要性,现阶段装表接电实训课程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如何在教学中的进行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进行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 装表接电;实训课程;教学;拓展

0 引言

装表接电实训课程是电力类高职高专供用电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实践性强,理论性也较强。随着我国城乡电网改造的完成,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电能计量在电力营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个使命,必须强化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本文就装表接电实训教学中的素质与能力拓展的必要性,现阶段装表接电实训课程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如何在教学中的进行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1 装表接电实训教学素质与能力拓展的必要性

1.1 职业院校整体教改的内在要求

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提出了职业院校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用项目和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主题,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备一定的定量计算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面对这些要求和目标,如果只是通过老师教一步学生做一步的方式进行学习,显然不能全部实现,甚至连熟练的职业技能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这就需要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关于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在步入职业岗位初期的适应能力和胜任度,更加满足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求[1]。

1.2 素质与能力拓展的必要性

所谓素质与能力拓展就是指学习和练习更贴近现实的关系到整个工作流程的各个方面知识以及如何应用可以获得的信息来应对未知的事件。如果说高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升学,那么大学学习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求职择业。经过三年的学习,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但并不等于具备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应有的能力。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与能力划等号,在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1.3 装表接电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在职业教学中,仅有电能计量没有装表接电。装表接电实训课程具有鲜明的高职课程特色,学生在装表接电模拟屏上完成各种电能表的安装并进行通电测试,集操作与理论于一体。为电力营销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正确地装表、接线是安全供电及准确、公正计收电费的根本保障,直接体现了供电企业优质服务水平。装表接电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用电双方的经济效益;装表接电是业扩报装全过程的终结,是客户实际取得用电权的标志,也是电力销售计量的开始[2]。

2 现阶段装表接电实训课程的缺陷和不足

2.1 教学内容不完整

目前装表接电实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电能表的原理,几种电能表如何接线以及错接线分析。涵盖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如果在职业岗位实际操作起来是有问题的,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装这块表而不装那块表,因为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只是学一块表练一块表的安装,他们完成的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谈不上是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思考的过程。实际中,很多工作时无法照搬的,所以我们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复杂的知识以外还要教给他们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例如,电能表、互感器、工具和耗材怎样选择,怎样分工合作,元件怎样布置,怎样应用技术文件等。

2.2 教学模式被动

当教学模式以“讲述+板书”的形式讲授,多以语言讲述为主,板书为辅时,缺乏动感,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来学生看到一些新鲜的实训器材可能充满好奇与疑问,但是如果教师先入为主的告诉学生一些他们不感兴趣不想知道的东西的话,学生的被动学习便产生了,即阻碍了思维有减弱了兴趣,必然影响学习效果。

2.3 教学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现在的教学主要是以知识点为线索,分章节分模块的进行讲解。虽然要进行实际操作,但是是刻意简化的抽离出来的知识化的局部实践。而实际应用中,往往并不是按着这样的形式进行操作的,而且实际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造成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很长时间结果一旦步入工作岗位还是措手不及,毫无准备。

3 装表接电实训教学中素质与能力拓展的措施

3.1 项目结合实际开展情景模拟

项目结合实际开展情景模拟也就是实际中的工作是什么就学习什么,第一是实训设施结合实际,将电能表的安装设置与不同情况下,让学生找到真的是在为用户安装电能表的感觉比仅仅是在教室进行装表接线的练习更为有意义的,能够产生新奇感与使命感;第二是管理方式结合实际,与实训设施相比管理方式的真实化更为重要,首先给学生强调和灌输的不是教学计划也不是课程内容,而应该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技术规范等。因为这些是根本,是之后一切行为的依据,是不可动摇的。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培养起这中牢固的专业的职业观念,清醒的明白不是老师或是其他什么人说出的话就是规定,在职业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一定是有章可循的。第三是在情景模拟中学能力。在装表接电工的技能鉴定[3]中明确规定,该工种的职业能力包括能用精炼语言进行联系、交流工作,能分析、检查、判断设备运行的异常情况并能正确处理。所以通过情景模拟,迫使学生必须应对书本上学不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自然提高了能力。

3.2 调整学习方式打造师徒关系

调整学习方式打造师徒关系的关键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从让学生学变成学生主动学;当一个人不觉得自己饿的时候,做再美味的食物也很难吸引他。学生也是一样的,当他对所讲知识不感兴趣同时又缺乏自制力的时候,一切的说教都没有意义。所以直接布置任务,将任务描述清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靠自己知道的知识走不下去了,然后提出自己要学什么。其次是先讲后练变成边讲边练,让讲解融入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快速的提高能力,避免学生陷入对知识模棱两可又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最后是从考核学生变成为学生裁判,越来越多的经验发现传统的考核给学生带来的更多压力而不是激励,而采用技能竞赛的形式,老师作为裁判即实现了评价又让学生找到一种玩游戏时的竞技感,能够激发出他们更多的潜能。

3.3 打破思维定式发展科技创新

学习是没有界限的,学科之间知识之间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若能融会贯通,打破思维定式,具备创新创效能力,是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富强最需要的人才。对于装表接电实训课程的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是自己动手维修实训器材。例如维修被损毁的电能表;第二是课程为依托进行科技发明制作。装表接电实训课同时兼具理论与操作,是发明制作的有利平台。通过对电能表的解剖和原理的学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体会,对电能表进行改造以实现更多功能,是十分有意义的。第三是拓宽视野,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许多科技成果在学习课程之前可能并不能理解,但是在入门之后则应当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装表接电的最新成果与新闻,培养自己的职业敏感和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6.

[2]高山,刘常青.高压装表接电仿真培训系统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228-229.

篇9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因素

教师这一职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及专业素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中小学教师更是如此,他们所教授的是低幼阶段的孩子,其心智发育并不成熟,需要教师全身心的辅导,而教师的再教育培训正式提高教师修养的首要手段。此外,近几年教师的实际需求已经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在此基础上就应该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要工作。我国也正是本着这一方针落实工作的,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除了人力、财力不到位外,还有其他因素造成教师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瓶颈,下面我们将具体进行分析。

1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教师个人来说,能够提高其自身修养与专业技能;就学校来说,能够提高学校的声誉,增加生源;就社会来说,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在众多方面,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这其中产生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以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成果。

1.1 培训目标不明确

首先是当前培训的名目众多,其中的水分含量大,多数教师以获得资格证书提升职称为目的,根本不关心培训的具体内容;众多培训单位对培训的立项不明确,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要没有达成统一,设置何种科目,使用什么样的培训方式这些问题都没有在培训机构与教师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这一现象尤其在一些地方较为明显,亦或是所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要相脱节,从而影响到培训质量。

1.2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受教师的职业特征影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培训事宜,即使参加了培训,也要多是在节假日期间的强制要求,牺牲个人时间引起部分教师的不满,态度影响了培训的质量。除此之外,继续教育以教师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为准,但是培训机构恰恰不能把握好这一点,制定的培训计划与教师的需求相差甚远,此外,部分教育结构涉及的培训内容与国家相关的教学科研内容存在差异,无法达到提高科研水平的目的,更不必说涉及先进的科学前沿项目了,因此达不到教育教学的要求。

1.3 培训方式和手段的单一

我国在前几年的教育改革中并没有完全将教师的再教育培训重视起来,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教学的过程中“填鸭式”教学长期占据着课堂,培训时教师仍然未改变这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很难为他们所接受。相关研究表明,资深教师本身就是丰富的资源,只是培训机构并未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1.4 培训师资缺乏

一些部门以及单位将培训教师这一工作当做摇钱树,既影响了培训质量又影响了培训机构的名声。另外,我国培训的师资力量长期处于匮乏的状态,不具备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大学的培训教师以来自教授各高校本科、研究生的教师为主,中小学一线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很少。所以,与中小学的教育情况相结合,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开展培训工作具有一定困难。

2 影响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因素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影响教师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2.1 教育培训计划和方案

培训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培训活动能否成功。所以科学合理性的方案是培训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科学合理性指的是培训需要具有明确的目标,即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目的;选择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指导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活动;良好的师资团队也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还要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制定的培训计划要满足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发展需要。学校等要求,以教师的发展为根本需求与基础,还要将教师的培训与其长远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基础上,相信一定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的培训中要具备人文关怀,没有人文关怀的教师培训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培训,国外很多国家已经为我们作出了良好的示范,值得我们借鉴。

2.2 教育培训目标

明确可行的教师培训目标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培训目标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一是教师自身的发展期望(也就是教师自身的目标);二是受训教师自身的素质;三是受训教师所在校对培训提出的目标要求;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要求;五是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制定任何一个培训目标都应该考虑到以上五方面的要求,否则,培训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当然,这几种需要往往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我们以为,在影响培训目标五因素中存在主导影响因素,有时国家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有时,教师需求是主导影响因素。

2.3 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培训目标确定后,选择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就凸现出来。教师培训的内容应与培训的目标高度一致,并非每位教师都需要学科前沿性的知识,并非每位教师都需要对其进行教育教学策略指导,也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系统全面的充电。即使是为实现某一培训目标接受培训,如培养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由于每一位教师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有所区别。规模化的培训虽然很难做到个性化,但分类别进行针对性培训还是有可能的。

2.4 教育培训的模式

针对培训的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是建立有效培训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外研究者提出了“缺陷弥补法”、“成长法”、“变革模式”和“问题解决模式”等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研究者根据教师培训实际总结出的典型类型,它们各有适用范围,其有效性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况且也没有任何一种培训模式是万能的,因此,因地制宜根据各自具体情况选择和建立适宜的培训模式才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

结束语

总之,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效益,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教师工作单位和教师等所有相关要素的全力配合。相对于一个具体的培训项目说,必须全面考虑以上影响教师培训质量的诸因素,彼此之间科学统筹,相互协调、促进。否则,目前我国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低质、低效、受欢迎程度低的培训现状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

参考文献

[1]高延琛,徐敏杰.新课程下中学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09(4).

[2]张军广.在职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解读:教师知识的视角[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

篇10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必要性 措施

一、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技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技校实施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随着时展、科技进步,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技工学校在培育国家目前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特殊的使命。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技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技校的毕业生上岗靠技能,创业靠能力,发展靠素质,毕业生质量是关系技工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技校教育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以质取胜。而目前技工学校的学生,受”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因素的影响,综合素质偏低,思想空白,道德缺失,价值取向错误的现象较普遍;眼高手低,缺乏创新实践能力,个体差异明显。从我们的调研情况及多年来用工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一些不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大多不是因为技能低下不适应生产需要,而是因为不会做人,不愿吃苦,好高骛远才不受企业欢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推荐就业成败极为重要的因素。教育部领导曾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注重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切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是发展技校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技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技工学校必须树立质量观念,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的重点。

二、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教育”,这种单一技能的培养目标定位巳很难适应现实的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继续深造的基础,而且工作适应性差,对未来工作的变化缺乏必要的准备。从社会现实及未来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来看,学生赢得就业竞争力更为突出地体现在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上。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技校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以下几种素质的培养:

1.道德素质,2.基础文化素质,3.职业能力素质,4.心理素质。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及社会综合素质等,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三、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素质教育不是一门课,也不是一项运动,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最终要落实到每堂课、每次教育活动、每项管理及服务中,从领导、教师到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习的所有教育因素中,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技工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学改革,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3.建立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应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因素和环节中,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从教材到教法都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目标。

(1)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修改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技工学校在教学中应本着以技能为主、以人为本、服务就业的原则对部分教材进行修改,删除过时、不实用、不适合技工教育的内容,增加实用、先进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充实到课程结构中,加大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力度,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市场,使学生学以致用。只有适合技校学生学习的好教材,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

(2)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及实习课的关系,一方面课时分配要合理,另一方面先后顺序应注意衔接,既要保证学生学好基础课,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又要保证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应避免轻理论重实习,轻基础重专业的倾向。

四、从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