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困境;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近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促进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和新形势下国家对独立学院办学的新要求、新变化,独立学院面临着调整充实、转型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艰巨任务。这也就意味着独立学院在伴随着被母体高校“扶上马,送一程”之后,已走到了迈向未来抉择的十字路口。
一、当前面临的困境
(一)办学条件相对不足
从办学数量上来看,独立学院自2008年至2015年这几年间,呈现递减态势,且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的所占比例也逐年下降;从在校生规模来看,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数逐年增加相对应,独立学院的在校生数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加,从2008年至2013年这短短6年间就增加在校生数约60万人。
由于独立学院的高校数量呈逐年萎缩,独立学院的在校生规模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以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来承担愈来愈多的本科人才培养任务,以及相对滞后的教育投入增长与图书资料购置、实验仪器设备、文体活动场所等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各项投资建设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的步伐,这就使得独立学院出现了办学条件不足的状况。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独立学院往往将母体高校教师和自主聘用制教师进行双轨制管理:相当数量的独立学院仍把母体高校作为仍然其师资来源的主要渠道。这往往易造成这部分教师及管理工作人员把自己摆在一个“打工者”“临时工”的位置上,缺少应有的主人翁与“建设者”意识,进而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与归属,独立学院的建设成长与之关联不大,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自主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自主招聘的师资队伍中,一部分是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一部分是招聘的应届硕、博士生,往往缺乏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老的老,少的少”“招不进,留不下”的师资困境。而他们在薪酬待遇、科研立项、培训进修、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又有着很大差距,这就易导致教师流动性大,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社会公众认可不够
独立学院从建立之初依靠母体院校资源优势,发展到2012年的独立颁授毕业证与学位证。除此,国家也在政策上给予独立学院支持,诸如各类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毕业生在招聘所面临的录用、考研、公务员报考等方面。然而,据山东省2012年的一份招生情况:“在之前进行的山东二本一次征集志愿中,有104所院校理科和119所院校文科‘零投档’,其中超过9成为独立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认识现状。
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同母体高校相比没有“优势”与“特色”;招生门槛低导致招生质量较差,人才培养的起点及过程难以与母体高校抗衡;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学习能力欠缺,致使独立学院的毕业证、学位证含金量成色不足……上述因素常常容易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只看学历不看能力,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不看好,甚至出现拒绝选择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现象。
二、明晰自身办学定位
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办学,在创办初期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母体高校的影响。然而独立学院毕竟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颁发文凭的高校,如果一味地模仿跟随母体高校,没有自己的准确定位和办学特色,其持续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因而创建区别于母体高校办学模式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传统,打造自身办学特色,是新时期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独立学院走向独立、积极转型的关键一步。对于走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转型”发展之路,需要对独立学院自身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等因素,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一发展空间下,独立学院应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框架下,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着眼于市场需求,找准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形成自身特色,打造成良好的品牌,与公办高校进行差别化竞争,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赢得社会的认可。
三、未来发展探究
(一)拓展职业教育空间
受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进一步推动,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持续加大。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就已多次强调,要不断研究制订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
面对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实情,以及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导向,利用好自身已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资源,独立学院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与地域经济和特色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独有优势,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及时转变办学方向,进一步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二)拓展社区教育空间
“推进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建设,印发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出台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测评工作。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作为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将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又一走向。国家积极鼓励各级学校以多种形式为继续教育提供支援服务的政策取向,无疑为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指引了新的方向。
目前国内的社区学院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蓬勃发展势头,社区学院的发展模式将会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中占有重要一席。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认为美国的社区学院在经费使用、政府调控、多元化管理、专业设置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并试图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成功的办学经验,为我国独立学院提供发展思路。我国的独立学院可以凭借其独特、灵活的办学优势与办学条件,在今后的社区学院发展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2012-2014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公示[EB/OL].教育部网站.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2015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公示[EB/OL].教育部网站,2015-2-26.
[3]袁学军,李磊.SWOT分析模式视野下独立学院的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4]单俊楠.文凭“变脸”,山东二本一次征集志愿“零投档”九成为独立学院[N].半岛都市报,2012-8-3.
篇2
关键词:新形势;计划生育;流动人口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8(C)-0063-01
引言:计划生育问题一直是国内普遍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众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计划生育问题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它关系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能否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因此,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1、新形势下城市计划生育的发展方向
1.1、促进家庭健康是城市计划生育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计划生育发展战略是在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出生素质的同时,使育龄夫妇享有优质的计划生育与生殖保健服务,从而使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这一模式的发展是计划生育目标的重大转变,反映了人们对人口、计划生育和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化,表达了人们对健康的新渴望。与计划生育一生殖健康观念转变相伴的是,以人为本、从人的需要出发提供服务(即个性化的生殖健康服务);强调社区及家庭加入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网络、关注弱势人群。
1.2、以社区为主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城市计划生育工作较理想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一种新的“以社区为主”的管理模式开始显现。这种居民自治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体现了“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以人为本、优质服务;工作融合、资源整合;共同参与、综合治理”的原则,是今后一段时期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城市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使计生服务阵地建设融入社区阵地建设,计生工作网络建设融入社区组织建设,宣传教育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优质服务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融入社区综合治理。
2、新形势下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2.1、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当前,一些地区的人口生育水平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反弹。局部地区超生现象严重。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同志对低生育水平盲目乐观,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下降,出现投入严重不足、机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导致一些地区工作滑坡。因此,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政策推动施惠于民,不断推动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运行模式,丰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体系,引导广大群众更加自觉的实施计划生育。
2.2、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工作。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形势、新任务,人口问题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传统的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难以满足广大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需求。因此,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计生工作长效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新时期为公民和社会服务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责。城市计划生育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新观念,注重群众的合理需求,注重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工作方法上,要由以行政处罚手段为主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由仅仅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向推行知情选择、关心群众生殖健康转变,由重点做少数人的工作向为大多数人提供优质服务转变。在工作思路上,由把育龄群众作为管理对象向把育龄群众作为服务对象,确立服务意识。通过全面实施以技术服务为中心的生殖健康服务,促进广大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形成新型的生育文化。
2.3、创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人口计生工作者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谋求发展。宣传计划生育工作,要积极探索计生宣传工作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正视存在的问题,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新的运行机制为活动载体,形成领导重视、因地制宜、群众参与、部门联合、以人为本、服务到人的宣传格局。计划生育工作要发展,宣传教育的理念要创新,其核心就是要确立这科学发展观。确立这一新的理念,才能在宣传教育工作实践中创新内容、形式等,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强烈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广大育龄群众确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推动社会主义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2.4、重点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鉴于流动人口自身的特点以及城市社区的发展,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依托社区,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样有利于调动社区内各方面的积极性,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以及其他社区服务融为一体,实现资源的大整合;有利于调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参与和相互监督,提高居民自治水平。
一方面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领导机制;另一方面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建立起部门之间联系、协查、配合、通报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警务责任区、出租屋管理等相关工作紧密结合。三是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坚持持证用工制度,实行流动人口上报制度,实行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联系制度,落实计生、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联合办公制度,采取联合巡检、综合执法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市场、出租房等地方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暂住证等证件,对无证人员及时补办相关证明,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流动人口和房主、雇主(单位)依法进行处罚。
作者简介: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梁洪彬,武振江.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J].黑河学刊.2006.(04)
篇3
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公安工作的光荣传统。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公安机关群众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群众路线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如何深刻认识新行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正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提高新形势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成为亟待我们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评价与意见
上半年,我局开展了提升群众满意度活动,对一些机关单位、个体业主及普通群众进行了走访,掌握了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一些看法。通过对走访了解的信息进行梳理,大致有三种声音:
一是褒奖支持型。此类声音为正面评价,大多来自党政机关、企业和部分群众,他们认为近年来,公安机关在自身队伍建设上成绩显著,在各项业务工作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警务工作能够跟上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 “警民恳谈”、“大走访”等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彼此之间的沟通渠道。
二是批评指责型。部分受访群众认为,现在社会治安总体平稳,但街面案件、盗窃案件、吸贩毒、群体性打架等事件较多,社会阴暗面太多,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与公安机关有关。加上公安部门破案效率低,使他们不信任民警,从而不愿意与民警进行交流。也有相当一部分关心时事和热衷于上网的个体业主反映,目前公安机关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正面的宣传报道过于形式化和完美化,反而让人觉得可信度低,各类警务工作的透明度不高,组织群众开展各类防范工作的机制不健全,让一些对公安工作有浓厚兴趣、有心参与到防范工作中去的治安积极分子望而却步,加之报纸上、网络上经常性出现的涉警的负面新闻极大破坏了他们心目中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让他们对民警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三是事不关己型。对公安工作不了解,从未与公安机关或民警有过接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大多数人知道110是报警求助电话,但从来没有拨打过,他们的观念是:跟警察打交道没好事情,不是被偷,就是被骗、被抢,只要自己不犯法,家里不遭窃,警察跟自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至于参加群防群治等活动,他们的声音也是比较统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总结以上三种声音,让那些对公安机关不了解的、对公安机关不满意的群众,逐步关注、了解公安机关,在进一步宣传公安工作的同时,需要公安民警面对面地跟群众交流接触,正确妥善地做好群众工作。
二、新形势下公安群众工作的难点
造成当前群众工作难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公安机关职能限制与面临的社会复杂局面之间矛盾明显。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正处在刑事案件的高发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虽然公安机关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也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些群众把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的主要原因归责于公安机关。近年来,因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并呈蔓延趋势,使本来就不易做好的群众工作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就都昌来讲,因拆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而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就被直接推到了“第一线”,推到了风口浪尖,稍有不慎警民关系就会引起严重冲突,成为矛盾的焦点,造成了警民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二)警民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载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工作节奏加快,使民警与群众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不断减少。在农村,外出务工增多,有时间有能力参与到群防群治工作的群众越来越少,而且许多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愿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客观上造成公安机关在一些案件的处理当中调查难、取证难,时常将公安机关推向不处理群众不满意,处理时证据又不足的两难境地。而网络上涉警的负面报道夸张化,又使部分群众将对个别警察的作风、行为的不满延伸到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从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扩大到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造成了警民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三)少数民警缺乏在做好群众工作方面的能力水平。一方面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打击任务日益繁重,各种专项打击不断,基层民警长期承受着高强度的压力,始终在超负荷运转,加班加点,使一些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民警在面对群众工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公安部门增加的警力基本上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民警,其中大多数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民警在工作实践中过于注重培养执法办案的能力,却忽视了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在面对群众之间纠纷时只会单纯凭借法律语言责令,而不懂运用群众语言去疏导。另外,还有少数民警缺乏做好群众工作必需具备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缺乏社会知识和处事经验,做群众工作时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或做群众工作的措施办法简单,群众不满意情绪滋长,难以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制约了群众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新形势下公安群众工作的对策
虽然当前公安群众工作上面临着很多新困难和新挑战,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公安机关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巨大优势,第一,公安机关的职能定位与群众的治安需求是一致的,这是我们能够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第二,广大群众对警察的信任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在群众无可依赖的时候,他们最先想到的是人民警察,而公众对民警的信任,正是公安机关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三,公安机关积极开展的警务改革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保障,特别是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有效地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距离,密切了警民之间的关系,使人民警察“亲民、为民、护民”的印象深入人心。只要我们采取针对性工作措施,切实提高公安机关为民服务的能力,群众工作难做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一)立足本职工作,严格公正执法,提高公安机关公信力,夯实警民合作的坚实基础。
一是取得群众信任。对于公安机关来说,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必须要抓好本职工作,即打击违法犯罪,抓好安全防范,严格公正执法,提供高效服务。只有必须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定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群众才会真正拥护和支持公安工作,为民警做好群众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做大做强社区警务。近年来,都昌县公安局实施的基层社区警务制度,实施社区(驻村)民警服务制度,确保民警“沉”在社区,让民警有充分时间去接触群众、联系群众;实施社区(驻村)民警入户调查制度、刑事被侵害人回访告知制度,有效地密切警民之间的联系;在新形势下,尤其需要做大做强社区警务工作,使民警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让群众在有困难、有危难的时候第一时间能想到民警。
三是满足群众治安需求。要不断创新为民服务的举措,有效满足群众的治安需求,如加强夜间巡逻力量提高街面见警率、优化警力打击两抢等暴力犯罪、集中精力查处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侵财型“小案”等等,让群众能深切地体会到公安工作做得到位。在日常工作中,要求执法民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公正的执法态度取信于民。
(二)拓宽沟通渠道,创新交流模式,努力营造警民合作的良好气氛。
一是发扬传统经验做好群众工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公安机关已经拥有了多种与群众沟通的方式:如上门接触式、下村走访式等,如“大走访”活动;也有开会座谈式,即将群众请到公安机关来,以面对面的交谈进行群众工作,如近几年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大走访”“警民恳谈”等活动。
二是创新沟通平台做好群众工作。随着通讯手段的变化,特别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除了上述的传统群众工作方式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地通过网络开展线上沟通、手机短信提醒问候实现交流,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都昌县公安局利用网络开通了都昌公安官方微博,在微博上提供防范指导和法律咨询,并将近期破获的案件以及公安机关开展的各项活动公布出来,让群众及时了解。
三是积极正面引导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在公安宣传工作上,公安机关日益关注警民互动,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来各种警情信息,及时、主动、客观地把治安情况出来,做好积极的引导。但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新闻媒体方面,作为公安机关习惯报喜不报忧,或者说是公众真正关心的、可以消除公众的误解的消息并不多。在这个方面,需要客观公正地把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展现出来,让广大群众真实地了解公安,接受公安,才能有利于做好群众工作。
(三)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为做好公安群众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提升素质,树立形象。在执法办案上,采取办案经验交流、业务讲授等多种形式开展执法办案业务培训,增加办案民警依法执法意识,强化证据意识和时效意识,保证办案质量;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受理群众报警,进一步落实首问责任制、规范110接处警制度,尽量做到在职责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查明案件情况,争取给群众满意的答复。同时要树立民警文明执法的形象。
二要大力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从环境卫生、警容警纪、言谈举止等各方面对民警提出明确要求,确保民警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进得了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细小的瑕疵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只有民警在着装上、仪表上符合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规定,精神饱满,给群众第一眼的印象就是:“确实像个人民警察。”群众才会从打心底敬重民警,从而方便民警开展工作。
篇4
[关键词] 县级图书馆;服务;加强
县图书馆是我国基层文化事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基层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应当主动创新服务,利用各种技术条件以及设施,拓展自身的服务范围与内容,为广大群众提供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服务,提升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下文具体结合清徐县图书馆的服务实践,探讨县级图书馆服务管理的一些问题。
一、完善县级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基层图书馆为扩大服务的范围,提升社会效益,服务逐渐走出图书馆区,深入到社区与基层,积极开展面向基层以及广大农村的服务模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也是新时期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亮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完善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图书馆服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之路。加强基层图书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辐射的能力,是新形势下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如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学习氛围日益浓厚,图书馆服务工作也应当顺应形势发展,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与便捷的服务。
二、县级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现状
我国现行的图书馆体系中,县级图书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模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服务时间、空间以及效率上,现代化图书馆都有着很大的提升,在时间上能够提供全天24小时的服务,空间上也不受到场所的制约,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软件即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服务。
清徐县图书馆位于清徐县文体中心,于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在省、市图书馆的指导下,坚持“一切为了读者,一切方便读者,一切服务读者”的办馆宗旨,积极有效地开展读者服务与文献信息传播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在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2013年6月,我馆顺利完成了文化部组织的第五次评估工作,经过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图书馆专家组验收,各项指标已达到“国家级县级一级馆”标准。但同时清徐县图书馆也存在着人员少、任务重等基层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完善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范围,是一项摆在面前的重要工作。
三、加强县级图书馆服务的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新形势下,深化图书馆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基层图书馆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因而在服务当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群众作为工作开展的中心。作为基层图书馆,需要不断加强调查与研究,加强群众信息的反馈,全方位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阶层的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体现出群众的需求以及地方特色。围绕群众全面展开服务管理工作,始终将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心,提高读者服务质量,全面促进“网上预约、送书上门”、“一馆办证、多馆借书”等便捷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现代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向他们提供更为丰富地服务内容与模式。
2、打造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管理的关键,馆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的质量。县级图书馆员工的素质不高是一直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事业编制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人才难以得到全面的补充,专业的技术人才难以留住,因而针对图书馆员的素质问题,需要狠抓学习,全面提升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工作实际以及“以学习促提高、以学习促发展、以学习作动力”的目标。清徐县图书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坚持每周集体学习制度,通过学习, 职工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职工认真组织、科学谋划,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真正做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为图书馆服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开展多样化服务活动
新形势下,基层县级图书馆应当按照基层群众的实际的需求,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例如按照群众的需求收集电影、戏曲以及农业技术等相关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共享满足群众的需要。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将校园发展成为图书馆的基层共享工程的服务点,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文化资源。此外也要实施总分管制的运行,总分馆制管理能够利用统一的图书馆共享平台将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联系起来,让图书馆之间所共同开展的服务发挥更实际的作用,为图书馆补充大量资源的同时,也为用户进行市县际图书互借与资源共享提供方便。清徐县图书馆为做好服务读者的工作,立足馆内,走向馆外,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优质服务、便民服务、惠民服务,事事以读者为先,处处为读者着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人气,不断提升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步京.绍兴县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实践[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02.
[2]郎彩霞.县级图书馆在创新和延伸服务上的探索[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1,01.
篇5
各位来宾、各联网用户:
感谢你们两年以来对联网报警中心的大力支持,感谢你们热情参与、光临指导今天的庆祝会。借此机会,我就“联网报警”、“科技创安”和构建“平安社区”,谈几点工作意见。
一、提高认识,牢牢把握联网报警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财、物流动日益频繁,社会治安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犯罪分子作案手段越来越向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仅靠人力防范已无法适应治安新形势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多元化社会体系的需求。
大力实施科技创安工程,全面推进联网报警工作,切实加强技防工程建设,是动态环境下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日益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紧迫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完善群防群治工作和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专业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对于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范能力、推进平安__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保安服务公司作为专门从事安全防范的特殊性企业,贯彻落实科技创安,推动保安技防产业发展,不仅是保安服务公司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强化社会安全防范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增添措施,不断加快技防网络建设步伐
保安公司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辅警力量,在发挥人防动态职守效能的同时,理应把科技安全防范作为保安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科技含量,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路子,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控体系,努力实现联网报警系统全方位覆盖目标。一方面,要快速拓展技防业务,确保跟得上形势需要;另一方面,要扩大宣传,融入市场,让更多客户的认识它,让更多用户觉得离不开它,真正使技防走进千家万户。
联网报警系统“全”覆盖,将为用户提供防劫、防盗、防火、防危机事态紧急求助等服务承诺,为客户开通诚信、快速、便捷、高效的服务通道,最大限度维护用户人身、财产安全,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确保社会治安大局平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三、加强管理,扎实推进公安三基工程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治安防控力量,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是推进公安“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项目。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保安行业是服务稳定大局、服务经济大局和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保障,是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于一体的重要事业。
篇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优美生态环境的建设,这也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任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 理利用水土资隙,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因此控制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水土保持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各项治理措施的综合作用,促进农村环境和经济同步发展。同时,水土保持工作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及时调整思路,转变观念,积极研究,应用新技术,新措施和新方法,提高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
二、群众参与,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三、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管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 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水源供给等生态功能。
四、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按照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 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应结合实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配置各项措施并合理布局,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结构良好、各项功能较强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持水士、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五、加强宣传,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传为突破口,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严肃 查处非法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同时做好 群众生态保护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群众环境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水源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内容,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形成各级政府投资、多种载体和途径宣传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
六、建议
6.1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民的自主权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如何将生态效益与农民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给生态效益以必要的经济补偿,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深人研究国家的生态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结合问题,努力调动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篇7
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2013中国责任关怀促进大会探讨进一步促进责任关怀活动的措施,这对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化工行业一直是我们认为的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行业。在当前这一形势下,我们的化工企业更要树立三个意识。
第一,要真正转变发展观念,树立代价意识。我们一定要有这么一种理念,就是抓节能环保也是抓发展。我们要以发展快、效益好来论英雄,来评价我们的各项工作。我们在做规划、谋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在考虑增加了多少产值、增加了多少利润的同时,还要看多消耗了多少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占用了多少土地;在上项目、搞改选时,要计算资源生产率,不但要算我们的产品的单耗,更要算我们的土地、能源、水资源甚至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率。这是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最大,也是发展潜力最大之处。
第二,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强化责任意识。目前,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是前所未有的,作为化工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状况、污染治理的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它不仅事关企业的发展,更关企业的生存。企业治污达标排放是我们的责任,是化工企业依法生产、依法经营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树立治污为我、我要治污的意识,企业要有更高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且这个标准要高于你所在地区的标准,甚至高于国家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第三,推动建设美丽中国,要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作为化工企业,三废全部实现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真正做到清洁生产、实现企业的污染零排放,这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要为当地社区、城市处理废弃物、垃圾以及危险废弃物,实现地区和城市的污染物零排放。第三步,有条件的企业一定要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和条件,为当地的居民、机关和城市设施提供热能、热水及电力以及暖风,实现企业的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真正利用,为当地的节能减热电厂作出贡献。真正实现企业和社区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
篇8
自今年全区开展物业党建联建工作以来,长兴路街道结合实际,积极行动,社区党支部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方方面面一起,调动多方资源,共同推动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主动融入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初步形成了由街道综合党委统一领导和协调下的,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区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和良性互动格局,通过一些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提高认识,整合资源,成立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领导小组
充分认识加强物业党建联建的重要性。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探索性创新工作,它突破了传统的组织体系束缚,通过以社区物业管理为平台的共建联建,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它既是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社区党的建设,改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促进党建工作全覆盖的有效措施;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体现了新形势下基层党的工作通过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聚焦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方法创新;开展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是促进社区和谐、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是关注民生,解决群众基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举措。街道党工委将物业党建联建工作纳入社区党建,并作为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载体,积极抓落实。成立了街道社区党建联建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赵成群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由街道主抓社区工作的主任科员王国胜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
二、深入研究,调查摸底,制定切实可行工作方案
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对辖区物业公司党建情况、小区业委会组建情况、业委会成员中党员情况、社区住宅小区楼院的物业管理基本信息等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摸底。经过反复调研、讨论、制定了街道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方案。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共同开展社区服务、共同组织社区活动一体化的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机制。制定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业主代表会议制度和居民评议制度。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之间分工明确,各尽所责,互相配合,共同为居民搭建好服务平台。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注重工作协调,发挥好凝聚党员力量,突出党员先进性的作用,既支持好物业公司和业委会的工作,又维护好业主切身利益。居委会突出自治管理的特点,发挥好来源于民,服务于民的作用。业委会加强桥梁作用,做好沟通和合理建议。物业公司发挥服务优势,积极为业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抓好结合、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氛围
注重物业党建联建工作与社区党建、社区建设、文明创建和平安建设等重要工作的有机融合,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形成政治思想工作共同抓牢,社区事务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共同创建,社会治安共同治理,困难群体共同帮扶的工作体系。
一方面做好居民信息资料的采集归档工作,理清社区人口数量、人口质量、社区阶层状况和社区的楼院小区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做好物业党建联建工作的宣传工作,引导社区党员参与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邀请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有力推动了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30个居民区与辖区内的6家物业公司签订了党建联建协议。
篇9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乡村基层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文章旨在探讨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困境与出路,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二是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三是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给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
1.乡村治理矛盾凸显。在乡村治理方面,乡镇和村这两级组织各自都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乡镇、村两级组织有责任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适合其规模范围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执行从中央到省、市、县布置下来的各项任务。履行这两种职能都需要财政作保障。税费改革尽管有乡镇机构、农村教育的配套改革,但财政缺口仍较大,乡村两级的财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执行上级各项任务的功能相对弱化,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农村科技的推广运行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变得更加艰难。
2.人地矛盾纠纷日益严重,农民隐性负担尚未涉及。针对农民负担而言,税费改革关注的只是农民的显性负担,而对农民的隐性负担关注不够。城乡分割体制是农民隐性负担过重的制度根源。农民隐性负担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二是农民进城成本仍然过高,并且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三是农民付出子女教育、医疗等费用过高;四是农村基础建设等收费成为农民甩不掉的一大负担。
3.乡村收支缺口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与此相伴的是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减少。村级债务黑洞将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其特点为债务构成复杂,利息高,且多为短期。而且因管理上的混乱,至今仍未能有效遏制新的债务不断增长势头,农村债务包袱有增无减,各种开支无法削减。乡镇仍必须按时应付以下几方面的开支:乡镇干部的应发工资;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这一部分工资数额大,基数高,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还有最令乡镇财政和乡镇主要领导头疼的大宗开支:乡镇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用及其他社会保障费用;日常办公经费,包括招待、车辆等必须的费用;订阅各种上级要求的报刊、书籍的费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开支;等等。
4.乡村两级干部的待遇及走向成为乡村基层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乡镇干部面对乡村工作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角色的转换,在部分干部中产生了失落感和盲目性的困惑。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使目前乡村干部的工作,一下子从原来的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进人闲暇无事的工作状态,大多数干部都有一种失落感和不适应性,习惯的思维方式失去作用。于是,因职能的转变,部分干部对新的角色一下子难以适应,导致干部责任心下降。由于乡镇职能转制上的不完善,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新形势下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力度不够、路子不准。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矛盾增多、难度增大,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所致。农村义务教育的“普九”验收;乡村道路、农用电网等农村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的全面铺开以及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剧增了村级集体资金的投入量。在农村集体收入本来就出现短收的情况下,不切实际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和少数人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和政绩样板的出现,给本来就不足的农村经济积累雪上加霜。农村基层组织长期局限于财力的限制,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收税收款等琐碎事务中,办任何事情都把手伸向群众,必然导致党群、干群之间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种种问题,发展不够是关键的症结所在。
2.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职能定位不准。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必须思考“干什么,怎样干”的新课题,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税费改革呼唤“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干部的新要求。但客观地说,目前基层组织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基层干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素质。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种一管一收”、“催一征一罚”,没有把工作重心定位在依法行政,以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来管理村组事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研究市场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供销配套服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自身示范做样子,教育群众换脑子,引导农民找路子,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上来。
3.改革的跟进措施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还考虑得不够,带来了基层组织建设上的难度。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力度太小,对于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缺口来说于事无补;乡镇部门机构改革还不到位,乡镇合并了,但是人员并没有减少;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教师工资的发放并没有真正摆脱由乡镇负担的做法;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上;等等。由于这些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处在夹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税费改革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1.抓发展,为乡镇基层工作打下物质基础。改革带来的功效是暂时的,即便实现了“零负担”,如果群众的收入没有增长、经济没有真正的发展,群众仍然不满意。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坚持发展这一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1)必须看准市场抓调整、抓工业。在“农业保稳、工业致富”的格局下,把抓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来,坚持集中精力培植支柱产业,大力涵养财源。一是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增财源;二是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扶持骨干增财源;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规模增财源。(2)盘活存量,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源为财源。一是乡镇、村如果在所在集镇有闲置的土地,又适合于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允许其以人股的方式联合开发或出售长期使用权来增加收入。二是近年来通过布局调整,一些县取消了许多所中小学,空出了不少土地和房屋,这些土地和房产等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又是一笔很可观的固定收入。三是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结合“空心村”改造,争取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将大量空置宅基地和集体所有的废弃荒地进行复垦整理,使“生”地变“熟”,在目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形势下,这些土地的承包经营特别是转变成建设用地后,无疑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3)规范“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没有相关法规保障“一事一议”实行的情况下,可尝试由县政府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定,制订具体操作细则,切实解决项目难议成、多数人同意的事情少数人不执行、外出人员筹资难收齐等弊端和问题。村级组织要掌握时机和方法,充分用好“一事一议”。2.抓改革,为减免农业税提供体制保障。各项配套改革既是减免税改革内容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巩固减免税改革成果的保证。一定要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精简机构、减少支出”的目标,切实推进各项配套改革。(1)深化财税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按照乡财乡理、乡事乡办、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一是合理核定收支基数;二是适当调整县乡收支范围;三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保证基层政权运转和农民负担不反弹。(2)继续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合理调整乡镇事业布局。一是淡化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在机构设置上本着“强县弱乡”、“实县虚乡”的原则,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严格控制领导班子职数,严把人员人口关,大力精简内设机构。二是减少乡镇政府事权,积极推进乡镇事业机构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大力压缩编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对乡镇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适当集中办学,同时对教师实行定员定岗,解决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师生比例不相称、师资浪费等问题。(3)加快合组并村步伐,大力推行村干部公职化。一是按照“尊重民意、便于管理、规模适度、整建制撤并、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口少、规模小、地理位置相近的村庄,通过撤并达到“村级规模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村级组织健全、服务功能强化”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此基础上,从乡镇机构选派政治素质高、熟悉农村工作、懂农村经济管理的年轻干部或转业退伍军人,下派各村挂任实职。三是培养选拔一批“富人村官”。农村圈子很小,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表率作用立竿见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不强的村干部,自己穷得叮当响,当然也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因此,从治穷先治官的角度出发,培养选拔一批“能人村官”、“富人村官”,使其承担起带头闯市场、带头致富的“领路人”作用。
3.抓减债,积极化解乡村财政风险。农村不良金融债务的存在,直接关系着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成为县、乡各级政府关心、农村集体组织烦心和广大群众不放心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清理防止并重。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减息减债。农村因借、贷形成的债务,在认定核实本金基数和利息基数后,重新界定利息,禁止高利息或息转本。对违反国家规定的高息借贷,按合同期法定利率标准,逐一核定本息,置换统一票据,严肃清理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等违法行为。(2)变现资产,清偿抵债。凡有负债的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其闲置资产(包括乡、村集体企业在内)进行登记、评估,转让经营权或公开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资源资本化偿债,包括对五荒地、承包地、林地、果园的使用权实行招标承包、延长承包期、拍卖等办法偿债;资产资本化偿债,包括拍卖生产性资产还债,租赁或转让水利设施、中小水库闲置的固定资产经评估批准后用于偿债。(4)清理核销呆坏账。农村债权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仅靠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化解难度很大,需要在全镇、全区乃至全市、全国范围内统筹解决。建议尽快出台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法规,采取各级财政适当补助、核减、划转等具体措施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经认定确已无法收回的,形成专题材料,通过一定的程序经逐级审批后进行核销。(5)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通过财政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应对村组债务和基层组织运转进行转移支付,由财政化解一部分因承担政策性任务而举的债。
4.抓节支,努力降低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挖掘潜能,提高效率,使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与农业生产成本一同降低,从根本上减轻财政压力。这就要求健全制度,严格控制支出。(1)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行乡镇、村政(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和费用包干制度,加强民主理财和监督,打紧开支,量入为出,量钱办事,大力压缩办公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2)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约束有关职能部门行政行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出台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项目。严禁在农村开展由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和创建活动,兴办公益事业,哪一级提出的项目哪一级出钱,不得要求层层配套资会。
参考文献
[1]王学江,逐步取消农业税将产生多重效应[N].国际金
融报,2004—03—09.
[2]石绍宾,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财
政学院学报,2003,(5).
[3]理性看待全面取消农业税[EB/OL].
篇10
关键词:河北省政府;社会团体;管理;自身建设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是一种“总体性社会”,这种社会中所有资源均由国家控制,在一定意义上呈现出国家吞并公民社会的状态,这是我国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的历史过程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社会结构也随之产生深刻的改变,党和各级政府对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有了正面的认识和评价。2005年,民政部印发了《民政部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2014年2月民政部了《2014年民政部购买社会服务指导目录》的通知。许多学者也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社会组织”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汲取国外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先进经验,这些工作都促进了政府和社团的合作模式的形成。在这种形势下,河北省社会团体发展迅速,结构渐趋优化,布局合理。不同类型的社会团体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社会事务的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河北省政府充分认识社会团体的功能和作用,将社会团体定位为合作者的角色,在国家制度下与社会团体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
一、合作模式下政府角色的功能发挥
合作治理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模糊了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界限,治理主体不再是从前的政府一元化,而是出现多元化的局面,非政府组织作为第三部门,独立的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和政府机构进行平等合作,共同解决国家或地区出现的各类问题。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河北省作为合作进程中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对社会团体进行培育和监管。
1、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
首先,我国社会团体等级制度可以概括为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三个原则。这种登记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学者们对这种登记管理制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团体的壮大,不利于更长远的管理全部社会团体。现在国家对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也在进行创新式探索。河北省权力机构可以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适度创新登记制度,例如可以发展直接登记制度或者备案制度等。
其次,实施社会团体织分类管理。学术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我国的社会团体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作为管理者,可以对社会团体的类型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合作模式。这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时会更有针对性,从而节省资源,提高效率。
最后,完善社会团体的税收管理。我国对于非政府组织的免税或收税优惠政策的法律法规建设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和程序角度,完善收税优惠认定制度,建立申请和测试制度,同时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督制定。
2、加强对社会团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促进社会团体的发展
河北省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倡导的形式来培育社会团体。省级、地级市、县级市等通过通知、暂行办法等对社会团体进行规范性培育。例如2013年由河北省民政部印发的《河北省民政厅关于开展“社会组织万名党员下社区、到乡村、进老区帮扶”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很好的规范了社会团体内党员的自身行为。另外,河北省积极进行社会组织的评估工作,对河北省内的社会团体进行全面的评估,授予相应的等级,公布结果,并对优秀社团进行各方面的鼓励和奖励以及优惠等,从而促使社会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利用政府资源完善自己。
3、完善自身的监管制度,建立多方的监管体系
河北省政府对社会团体的监管措施比较单一和简单。政府可以借鉴其他省或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使监管制度静态化和动态化相结合、常态化和突发性监管相结合、分类监管和项目监管相结合、事前预防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等,同时,动员各方资源,例如企业、媒体、其他社会组织等建立多方共同监管的体系,提高社会团体的公信力。
二、合作模式下社会团体的自身建设问题
作为合作者的社会团体,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只有通过健全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才能实现组织的宗旨,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目前,河北省社会团体在内部建设问题上存在着组织结构虚设,管理方法落后,人力资本缺失,志愿者建设薄弱,财务管理混乱,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为了促进社会团体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团体有必要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规章制度,建立理事会、董事会和会员大会等,学习企业和其他优秀社团的管理方式,将社团建设成开放式的组织,而非闭门造车,自我封闭。同时,加强社会团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组织的稳定志愿者队伍;健全社会团体的财务制度,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建立财务透明制度,通过财务制度,增加组织的公信力。最后,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制度,提高信息的透明化,这种方式也可以提高组织的公信力,保证组织宗旨的实现。(作者单位:衡水学院法政系)
本为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形势下作为合作者的河北省社团组织研究》(课题编号:20140319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家良.社会团体导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