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原则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是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关键,是选择地理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所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一般类型
地理教学方法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不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课型的不同、地理知识属性的不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不同等角度来划分。为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进行划分,具体包括以直接感知为主、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以操作训练为主、以自学探究为主和以参与体验为主的六种方法。其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旅游参观法、演示法等;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
二、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
要科学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首先应了解每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运用条件、适用范围、优势、局限性等。例如,讨论法,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又能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但要求教室空间比较大、班级规模比较小;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适用于高中阶段;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调控能力。又如,地图法是最具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直观性强,最适合区域地理中地理名称、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等知识的教学,但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实践表明,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2.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类型决定了应当选择的方法。由于各章、各节、各课时教学目标不同,就必须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就可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和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等,以利于学生建立丰富形象的地理表象[1],进而准确地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除了采用讲述法、讲读法、问答式谈话法等以阐明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基本要求和掌握操作要领外,还应大量运用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技能操练;如果教学目标旨在发展学生地理能力,则可选用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以及讨论法,以发展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如果教学目标有科学的地理价值观教育,则可选用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某种地理体验、产生某种地理情感,则可选用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
3.地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应当采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内容多概念、原理,既抽象又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比较难学,宜采用旅游法、演示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变式练习法等,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在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应较多地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等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人文地理内容常常被认为是“易学不易教”[2]。因此,针对人文地理的知识特点,宜采用参观法、社会调查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具有人文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人文地理内容“易学易教”。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多地名、数据、景观、分布、判断、特征,可采用演示法、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游戏法、区域比较法等,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乡土地理内容最接近学生生活,既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应采用学生自由度较大和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例如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同时尽可能采用旅游参观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根据课题名字就可确定以模型(地球仪)演示法为主。又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根据问题内容很容易确定出其主导教学方法为决策教学法。
4.学生的特点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方法取决于年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短暂,容易分散;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片面、肤浅、粗略;直接经验比较少,理解能力弱;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感性出发,贫乏单调;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够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选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讲述法、讲读法、启发式谈话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地理表象,发展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初中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持久;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全面、深刻、细腻精确;直接经验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强;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理性出发,丰富且具有创造性;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实习法等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练习和实践操作,辅以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自学探究的方法和讨论法。同时,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存量和初始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地理教师的特点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教学方法的选用往往带有运用者的个性色彩,因此,地理教师应发挥自身特长、优势,选择适宜的地理教学方法[4]。如有的地理教师雕塑和美术功底扎实,他就可以多选用模型、板图、板画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酷爱旅游、擅长摄影录像,他就可以多选用标本、照片、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精通计算机和网络,他就可以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音质柔美、极富感染力,语调抑扬顿挫,讲话幽默,他就可以多采用讲解法、讲述法;有的地理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强,他可以多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善于组织学生活动的地理教师,可多运用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总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来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
6.地理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与周边教学环境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学校现有的地理图书、报刊、挂图、图片、标本、模型、教学软件、网络教材、教学器材、学习场所等教学设备条件、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教学经费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教学环境,选用条件许可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的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质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野外考察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教具和设计实验进行教学。而现代教学媒体齐全、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往往建立了地理专用教室,可以经常采用标本与模型演示法、实验法、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那些建立了地理园的学校还可以经常运用制作法、观测法。总之,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和周边教学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1.多样性原则
从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看,选择多种方法有助于进行组合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5],没有一种方法在所有方面都超过其他方法,也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学生和教师。有时,某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可能正好是另一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组合、直观教学方法与逻辑思维教学方法进行组合[5]、文字语言教学方法与图像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与以学生为主的方法进行组合等。
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看,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条件等的不同所决定的。不同的进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有差异;不同的班级,学情有区别;不同的教师,素质有高低。地理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变化性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
2.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一节课里,教师所选择的几种地理教学方法不能均衡使用,而要在其中确定一种方法作为这节课的主导方法,而其他方法作为辅助和补充,为主导方法服务,所谓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体而言,要分三个维度进行选择:首先要在宏观层次上本节课是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还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例如,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其次,要在中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是以哪一种方法为主导,即确定是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为主导,或是以自学探究为主导,还是以参与体验为主导。最后,要在微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具体的主导方法。如在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方法中选择案例法作为主导方法。
3.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此,首先要熟悉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优势、局限性、运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自身特性。其次要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组成与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水平等);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性质、知识属性、组成、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6];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差异等年龄心理特征,挖掘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学习积极性因素,结合生活经验、地理知识存量、初始地理能力等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学习风格;清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教学弱点;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学经费情况和周边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学校目前为地理课程安排的教学时数(即课时)和最大程度所能提供的教学时间保证,做到因时制宜。在此基础上全面比较,综合考虑,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培英.探讨“决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3]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家清,等.生本取向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5] 李晴.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篇2
1. 激发兴趣,使学生自觉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地理,乐于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地理更有其特殊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情感激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好地理,教师须先爱之。课堂上,教师对地理热爱的恰到好处的流露,可化作对学生的巨大激励力量,能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
(2)让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这一学科优势,让学生充分体验自然美。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生动、形象,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诗歌等来描述地理现象。要充分利用地图图片、幻灯、录像或电影,把广阔而遥远的地理空间和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出去参观游览,让学生在切身感受和欣赏自然的同时,乐于学习地理。
(3)常思考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如:太阳升落、月亮圆缺、昼夜更替等及采购物品的学问,乘坐火车的知识……地理教材几乎每一章都有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会让学生倍感亲切。
(4)让地理学习活动充满趣味性。教师应努力营造欢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使教学和学达到和谐的统一,教师应讲求教学艺术,教法要灵活恰当,语言应风趣幽默,争取使每一节课都有兴趣出现。
2. 鼓励“参与”,使学生能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纵学习行为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包括从教学课题的选定,教学目标的设计,直到教学评价过程,凡是学生能够参与的都让其参与。比如:教师可对教材每一章,每一单元,乃至全书的教学课题进行筛选,看哪些课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哪些课题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哪些课题必须由教师详细地讲述或讲解。把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变教材为学材,教师只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或对地理学习活动进行适当地调控。即使是难度比较大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等必须由教师讲述的内容,也应该使之问题化,先让学生自学或讨论,看能否找到自己解决的途径,然后再由教师排难解疑。总之,课堂上应留给学生最充分的自学时间,通过自学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个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师生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老师的话不全是真理,教师和学生应有一种平等友好的交流氛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才能在松弛、甚至是玩乐的环境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会被老师接受,老师正用一种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们。
4. 优化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意味着“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围绕“创新”开展教学,要坚决抛弃老师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切实让学生当主角。
(1)自主学习。是否可以打破教参上规定的计划框架,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深化。比如,可以去研究“交通、贸易和旅游业”,可以研究“人口问题和社会发展”,可以研究“假如人类移居月球”“假如海水不是咸的”等等。根据一般的规律,老师教课的时间大概只占1/3到1/4,而且也只是教一些方法,比如怎样利用地图,到哪儿去找更多的资料等等。
(2)直接体验,也就是增加“实践”活动过程。过去的教学是认知过程,比较重视教师所用教具的多样性和直观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老师所左右。创新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学具,要让学生更多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验或模拟过程中获得新知。比如,“三圈环流”,“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完全可以让学生操作(或制作)简易明了的学具,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和思维,去打开新的思路,或让学生自己去控制多媒体电脑,创造性领会地球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践课”讲究的是体验,“实践课”中学生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在书本里没有答案,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想办法,创新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3)个性养成。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创新精神的人倾向于:有见识、洞察力强、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以及言语顺畅,兴趣广泛等。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奇闻趣谈,地理之迷,社会热点,人类生存,都在其列,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诱导,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利于学生向有利于创新精神的个性方向发展。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养成,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变重视对教材的研究,为重视对学生个性的研究,防止出现个性抑制创造性的情况发生。
5. 以创新教育占领学生的视野
课外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加强与各有关学科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开展主题演讲赛,如“地球的未来”、“假如我登上了火星”、“假如地球上没有海洋”等;可举办地理科技报靠告会,如“我所见到的南极”,“北极科考见闻”,“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等;可开展地理学具小制作比赛;可举办地理学创新思维小论文比赛;还可举行形式多样的参观、调查、访问、夏令营等等。
6.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策略。人的智力、遗传素质和脑的活动方式,是有差异的,研究表明IQ与创新能力并不相关,智力一般的人,也可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非常的聪明的人,他的创新能力可能非常一般。地理科学既要求善于形象的空间思维,也要求善于理性的抽象思维,因材施教式的创新教育,既可培养“种子选手”,以点带面,又可让各层次的人都能发展,推动创新教育的深入和普及。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反思能力;建议
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地理一线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地理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往往能够寻找到地理题的答案,但是整个解题的过程和思路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混淆;当地理题的要求或者条件发生改变以后,学生往往会变得束手无
策,不知道怎么去解题,学生往往很难做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更无法做到对知识的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还
不知道怎么去反思,如何去反思,找不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时候地理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方法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塑造,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反思能力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在解决了某个难题以
后,如果没有能够及时对这些难题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这些解决的方法或者经验就会消失,就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从人们的日常经验升华到规律上。在地理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解决某一难题后,如果对解题的思路不能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总结,就无法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也就很难做到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更谈不上对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
1.反思能力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地理老师应该加大对学生地理思维活动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路、解题的方法也更加多元化、解题的思路也能及时转换。最终使学生可以根据地理题中具体条件而有针对性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并随着题中条件的变化,有条不紊地转变解题的思路: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解题,对知识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老师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钻研和思考所学问题,能够从地理题中各种纷繁复杂的表现中,抓住地理题的本质,使学生在地理思维中具有更大的广度和更深的深度。
2.反思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地理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对地理问题进行思考,对老师或者同学的解题思路、方
法提出不同意见,在不断地反思中,可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实现对知识的深刻认识与掌握。老师在地理课程的讲授中可以不断地变化情景,让学生自己寻找其中的错误,发现思维中的矛盾之处,更好地增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思维批判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基本原则
1.渐进性原则
老师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反思能力和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样的,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从对问题的单向思维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从对问题的肤浅反思到对问题的深入反思。鉴于此,在对学生的反思训练中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反思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2.激励性原则
在对学生反思的培养上无论学生对地理试题的反思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不要直接去否定学生的想法,更不要轻易地去批评学生的错误想法。古人云:“没有骂大的孩子,只有夸大的孩子。”事实证明,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老师应该耐心十足,给学生更大更多的信心,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更多的来自老师的信任与鼓励,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什么思想上的压力,就会对所学的知识和地理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与同学或者老师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提出自己的想法,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地,不断总结方法去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反思,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3.主体性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反思的训练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内因,老师是外因,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老师需要告诉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反思的重要性和意义,教给他们在地理课学习的过程中反思的方法和技能,
篇4
关键词: 《中国国家地理》 地理情境教学 情境资源
教科书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学材”,它是发展的、可变的,因此可以利用《中国国家地理》中丰富的情境资源,变高中地理教材为“学材”,但在选择与应用情境资源时要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1.启发质疑性原则
学则须疑,多问、多疑、多思才能有所长进。地理情境可以说是为了学生的思考而创设的,情境是否具有启发性是检验情境成功与否的标准[1],也是情境教学的大前提。因此在选择《中国国家地理》中的情境资源时除要保证趣味性外,还要选择兼具启发质疑性的情境素材。在利用这样的素材教学时,切忌把情境抛开,直接钓鱼式地解决一个个教师提出的问题,而要勇于创新、质疑,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
在教学必修一“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以选择2009年12月《中国国家地理》中“奇路中国”这一专题创设情境。笔者通过多媒体呈现8张中国不同地区奇形怪状的公路图片(如图1),学生不禁产生疑惑:公路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呢?继而笔者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这些公路修筑在中国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修成这样的形状,必要时笔者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起公路与区域特征的关系。笔者再让学生思考不同区域修筑这些公路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适当选择本专题不同区域公路修建的相关背景材料,从而让学生归纳出不同地形对交通运输分布与密度的影响,并探讨对当地人口布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开展递进层次的情境教学。
图1 《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12月“奇路中国”
2.趣味新颖性原则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愉快的积极的,那么他的感受性才高,反之他的感受性就会降低[3]。因此教师应选择《中国国家地理》中有趣、奇特而新颖的素材,并结合教学目标、学情水平,精心设计情境教学环节,这正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理念。
在教学必修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时,教师可以选取2010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西夏邦马峰:千变万化的面孔”来创设情境。教师可呈现希夏邦马峰三趾马动物化石图,并创设以下情境:三趾马是现代马的鼻祖,由始祖马进化而来,第三纪末它生活在地势低平(海拔500―1000米)的热带、亚热带的森林草原上;在希夏邦马峰(喜马拉雅山中段)6000米处的冰雪覆盖下发现300万年前生长在暖温带的针阔混交林;在高原上还发现有古岩溶地貌、孢粉组合特征等。教师在抓住学生好奇心后可设置一些梯度式递进的问题:第三纪末时青藏高原地区有什么样的自然地理特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学生回答出内力作用后,接着启发学生内力作用有怎样的特点。这样新颖的情境会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在情境中学习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试想目前高中地理课堂的学习任务本来就重,若一味地以讲授、灌输为主,则学生势必会厌学,相反若在课堂上构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利用震撼的图片和新颖有趣的素材来创设情境,这样的教学必然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联系生活性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可以说情境是学习者与新知之间的一个“桥梁”。所以在选择《中国国家地理》中的情境资源时,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选择场景或事件入手,则学生自然比较容易接受,课堂内容难度大大降低。
在教学必修一“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时如果直接讲地带性,会很枯燥抽象,所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各地春天开始的时间为切入点,选择2010年5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春天――每年一次的北伐”这一专题创设如下情境:我国是世界上四季最分明、组合条件最好的国家,每年我国的春天都要进行一次3300多公里的长途奔跑。一般来说,温州、浙江、直至贵州榕江一带大概在3月初入春,浙江绍兴至陕西汉中一带再过半个月步入春天;4月初华北平原的北部北京和天津步入春的礼堂;此后春的脚步逐步北移,直到5月15日北纬53度的漠河也进入春天。但是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全年皆冬,没有春天。配合着杂志中生动优美的文字讲述,呈现给学生各地入春时间的直观图(图2),教师提问:为什么从南往北春天开始得越来越晚?体现了什么地带性差异?为什么青藏高原南部与同纬度的东部沿海地区差异如此之大?影响入春时间的因素有哪些?小组讨论这样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影响?从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地理情境入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及对生活的热爱。
图2 《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5月“春天――每年一次的北伐”
4.难度适中性原则
学生的年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思维方式不同,学生对情境的理解程度不同,学生头脑中建构出的知识结构也不同,因此选择《中国国家地理》中情境素材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选择难度适中的素材设计情境,使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4],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譬如选择2010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沙坡头:建在麦草方格上的绿洲”这一专题设置情境,对于初中生还好,而对高中生未免会觉得简单没有探究欲望。如选择2013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中“赤水家族:姹紫嫣红的地球秘密”这一专题设置情境让学生研究赤水湖的成因,这对学生来说太难。因此,只具有趣味性、启发性,但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难度不相符的情境素材不宜选取。
在讲必修二“农业区位选择”时,可以选择《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1月、2008年1月和2月这几期中关于“黄河为什么富宁夏”这一专题的相关内容设置问题情境。首先可以呈现黄土高原与宁夏平原的农业生产情况对比图,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质疑“为什么黄河滋养了宁夏?”引发学生研究的热情。进而创设问题情境:黄河对于流经地区产生的最大的生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态问题?在学生分析了解后,教师可利用《中国国家地理》中的背景材料,讲述宁夏“鱼塘套种小麦”等农业生产特点及作物产量概况等,创设问题情境:宁夏与黄河流经的其他省区相比其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涉及面比较广,教师可以呈现黄河水沙来源图和宁夏平原及水系图(图3),在适当处给予点拨、评价。通过一个难度适中的情境创设,学生获得情境探究的成功体验。
图3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月“为什么黄河滋养了宁夏”
5.针对教学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决定教育方向、内容、形式与方法的根本因素[5],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因此我们在选择《中国国家地理》中的情境资源时必须详细研读教材与课标,清楚某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并在重点、难点或学生兴趣点处创设相应的地理情境。发挥同化和顺应等的作用,促使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避免一堂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学到的现象。
在教学必修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时,可以利用2006年12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沉重的翅膀,西部能源向东流”(图4)这一专题对教材进行重构与超越,创设如下情境:我国能源分布很不均衡,65%的煤炭在“三西”地区,45%的油气集中在西部地区,70%的水电在西南地区,引入优质廉价能源成为解决东部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上世纪80年代,北京因烧煤多而位居世界十大污染国第九名,05年陕京二线带来了榆林天然气,北京有了蓝天和温暖,但黄土地下的黑金可能已经掘尽。目前我们可以看到陕北26万亩植被遭受破坏,流入黄河的泥沙增多,水源遭到污染,120万尾鱼死亡,30万人饮水困难……
学生听到上述讲解和图片后,一定会为之震撼,对西气东输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与开放情境:西气东输对于能源输入地和输出地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西部天然气只能供给13年,此后要靠俄罗斯等国供应,假如能源全部留在西部又会是怎样的发展?对于能源跨区域调配你有怎样的意见与建议?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
图4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12期“沉重的翅膀西部能源向东流”
以上为笔者的一些思考,希望地理教师依据趣味新颖性原则、启发质疑性原则、联系生活性原则、难度适中性原则和针对教学性原则,合理开发优选《中国国家地理》中的情境素材,并做必要的素材汇总。期待笔者的研究为教师利用《中国国家地理》进行情境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蔡仁浩.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方法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3(2):96.
[2]王玉芹.感受地理之美――《中国国家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13(4):47-48.
[3]张志勇.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偏远地区;听力材料;自给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71
在新素质教育的今天,偏远地区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从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角度出发,领会到英语文字材料与现代计算机技术有效整合的功效,“独立自主”地开创英语听力材料,实现英语听力材料自给化(self-sufficiency),并能够以此为突破口,节能高效、因地制宜地促进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努力使这些地区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新课标英语语言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有所作为。
一、对偏远地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状况的调查与简析
首先需要声明,此处所述“偏远地区”应理解为2013年高考中使用了全国II卷的部分省地(甘肃、海南、内蒙古、贵州、青海、宁夏、黑龙江、)。通过调查总结发现,这些地区在英语听力的教与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征:
1. 受地处偏远影响,多地听力在英语整体教学中被无形地忽略或淡化
多地进入了“准听力教学”的误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丰富、纯正、“鲜活”的听力材料或听力材料单一。多地师生使用着为数有限而又内容陈旧的高考模拟听力材料。这样的材料都是现成品,内容过于呆板,且语速、语调、音色不可更改,学生长期处于“呈现――听录音――对答案”的单一模式训练中,完全失去了感受英语语言音律节奏的习惯,将英语听力心理暗示为“困难”和“应付”。二是以阅读来替代听力,即:给学生统一放一遍手头边的听力材料,若听不懂,就干脆把录音文字稿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后再听,或者干脆让学生对着录音文字稿听。久而久之,视觉系统成为了学生获取听力信息的唯一渠道,其结果是,看得懂,听不懂。三是偏远地区学校师生的理念局限问题。他们认为,听力训练费时多、收效低,因而平时的英语教学多使用本地民族语言或方言进行,教学内容重点放在了对课文和习题、套题的语法分析与讲解上,听力则被置于一边。有条件的地方也是采取“蜻蜓点水”策略,没有开设专门的听力训练课进行精听、泛听等练习。据笔者对多处公开课的统计,在近90节英语课中,只有2节涉及到听力教学。即使教师有这方面的设计,听力训练也只是为了听而听,目标也仅定位于完成教材中听力练习上,根本谈不上将“听”与“说、读、写、译”等语言学习策略有机地予以结合,随意性大,“应付差事”的嫌疑高。
2. 受本地经济条件所限,多地对听力教学上所必需的软、硬件设备和教研投入力度不够或不到位
许多学校尽管在新课改后对教师进行过电脑培训,也配备相应的电脑、收录机等设备,但相应模块的音频资料既不配套也不完善,电脑多数只被用在没有音频效果的语法课件展示上。这既成就了设备的闲置浪费,又忽略了英语教师的计算机潜能,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多地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分析听力教材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尚未理解“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所听到的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和猜测词义的能力”是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教材上的听力问答过长或过难,便将教材重新整合为简单的单词填空,这样变了味儿的听力教学根本没有达到英语教学的实质,对学生进行心译能力(mentally translating ability)的培养与提高成了依据空话,“做秀”的嫌疑高。
3. 受传统教学理念束缚和鲜活听力材料匮乏,多地师生对待英语听力的激情并不高
这与目前这些省份所使用的2013年高考英语全国II卷中不直接考英语听力的导向作用有着很大关系。调查结果还显示:这些地区的学生自身有提高自身英语听力的迫切愿望,基础相对差的学生也不是很反对听,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也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具备“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听力材料的短缺、统一征订的英语听力材料训练难度又不可掌控且价格昂贵,良好的听力练习习惯尚未形成,对英语听力能力的信心不够强,普遍存有畏难情绪,缺少意志力坚持练习。
二、对偏远地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听力材料自给化的探索与尝试
1. 实现听力材料自给化所需的硬件条件
实现听力材料自给化所需的硬件条件主要体现在供教学使用的电脑配置上。在电讯技术迅猛发展和国家大力倡导网络普及化的今天,可以完全肯定,时下各品牌的笔记本电脑配置均符合英语听力材料自给化的要求。
2. 实现听力材料自给化所需的软件条件
实现听力材料自给化所需的软件条件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基本电脑知识掌握的水平和相对应的几款专业(或非专业)音频处理软件的掌握程度方面。新时期的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电脑技术:
(1)熟悉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基本模块的操作与运用,懂得电脑操作的基本原理等。通过调查可以确认,这项条件绝大部分英语教师均已达到。
(2)熟悉Cool Edit Programme2.1程序的操作运用,以便于在音频自给后期对其进行拼接、降噪、改调等效果的进一步渲染。若感觉该专业音频处理软件难以快速上手,也可以通过“格式工厂”软件的“音频合并”功能进行加工,但效果或许会逊色一些。
(3)熟悉并了解以下几款免费绿色版朗读软件的设置与运用:①Text Aloud MP3 v2.260(不支持中文字的发声);②Text2Speech;③WORD;④语音朗读精灵[Smart Read]V0.80(朗读女);⑤ViaVioce-V9.1;⑥语音朗读王V2006;⑦播音王等。以上软件操作起来容易上手,朗读效果各具特色,大家不妨进行逐一尝试。
3. 实现听力材料自给化的具体操作
实现从书面文字材料到音频材料的转化首先要选定一款相对较为专业的语音朗读软件。笔者以朗读女5.9版为例,向同仁们做如下具体操作步骤的介绍:
(1)启动朗读女5.9应用程序,在“朗读”模式下将选定好的文字材料(最好为纯文本的“*.txt”格式)导入文字编辑器中或者添加到右手边的朗读序列表当中;
(2)单击“设置”按钮进行朗读设置。分为三步:
在“基本设置”选项中勾选“允许中英文混读”,点选“用这个语音库来朗读英文”及右下方的“将字母后面的数字读成英文”选项。选择好自己喜好的语音库,调节音量和语速。
在“句子停顿符号设置”子菜单中键入逗号、句号、引号、省略号等不同的句子停顿符号,勾选“回车/换行符”,点击“确认输入”按钮。不同标点符号的停顿时间可依据教师要求的不同,进行“停顿时间”的设定,然后点击右上方的“应用设置”进行最后确认。
在“其它设置”选项中可以依个人爱好进行更精细化的选择,但必须勾选“朗读时包含尾部符号”,因为若不勾选该选项,很可能造成计算机计算文本材料时的误判,对于有的语音库而言助词就无法得以体现,甚至有的语音库会读出标点符号,影响到文本朗读的终期效果。建议在“生成mp3文件大小”选项的子选项中选择“较大(音质较好)”,以保证生成音频的质量。
(3)点击“朗读”按钮返回朗读模式,“朗读模式”设定为“朗读”进行先期试听,属音效试音(听)阶段;
(4)点击“朗读”界面右下方的“输出生成语音文件”按钮,将调试好的效果通过“生成语音文件”功能让计算机进行语音计算生成。此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请务必注意文件名和保存路径的运用,保存类型建议选成mp3格式,因为这种音频格式文件有占盘小,音质好,各种播放器均支持且便于拷贝的优点,一次加工可供多人多次使用。若同时用到多语音库(比如男女生交替朗读对话时)而无法进行生成时,可以勾选“兼容方式生成声音文件”功能,属语音生成阶段;
(5)关闭朗读程序,找到已生成的mp3文件,双击鼠标用Windows Media Player、Real one Player、暴风影音、QQ音乐等主流播放器进行播放,至此我们最初想得到的自给化单声听力材料就已基本完成。
(6)若感觉语调太高或语速过慢,还可通过较为专业的Cool Edit Programme2.1音频编辑程序进行进一步的精细调试、渲染、拼接等后期处理,一般采用的步骤是:“效果”――“变速/变调”――“变速器”――“恒定速度/速度渐变”――“比率/长度/变换”等步骤进行,在此不予详解。属音频的后期渲染(美化)阶段。
三、实行英语听力材料自给化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任何一款朗读软件的主要功能只是负责调用操作系统中的语音引擎来朗读文本的语音工具,所以无论是哪个的版本操作系统,均应首先将电脑调整至“支持语音朗读”状态。
2.听力材料生成的基本原理在于计算机利用语音合成(Speech synthesis,或是Text To Speech简称TTS)技术不断调用语音数据库(Speech Database)数据进行计算而得出结果的过程。由于各朗读软件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现成的语音引擎,所以在安装好朗读软件后,还需另外下载安装语音引擎才能使朗读软件进行工作。所谓语音引擎就是按照真人的发音规律和方法,按照不同语种将语言以词语或句组的方式集成后录制成的数据库。不同语音库的朗读风格、效果、准确度和占盘大小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语音库质量越高,朗读效果也越佳,相应的占盘体积也就越大。目前网络上供免费使用且较为优秀的英语语音库有很多,较为常用的有BE-Amy、AE-Paul、AE-Julie等,教师们可随时进行搜索并下载。
3. 考虑到目前高考听力80%的试题为男、女声分角色朗读内容,在角色朗读模式下语音生成过程中电脑需要调用不同的语音数据库来进行计算,故在生成角色朗读材料时请务必选择“兼容方式生成声音”选项。
四、结束语
语言是有声的行为交流,任何一种语言,听说技能都是第一性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听的教学理应置于首位,这在新课标中早有明确规定。目前,听力自给化在偏远地区尚未得以普及,这些地区的教师特别需要仔细分析教材各单元的听力教学目标,切实重视听力课的各个环节。要在认真分析单元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挖掘、细化听力的生成内容,切不可照本宣科。同时,应该认识到,练习听力的同时也是扩大词汇的有效途径,听力训练之前教师必须掌握好分寸,对哪些词汇是需要学生提前掌握的,哪些又是需要在听的过程中学习的,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还要遵循听力生成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在进行听力生成时,先选一些简单、有趣材料进行不同语音数据库的生成。让学生在“能听懂,有收获,具有成就感”的基础上逐步将听力内容加深拓宽,听力上的教与学就能得到“相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华莱士.中学生英语听力新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是各项专业能力之首,地理专业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直接影响新课程的改革和推进。高校地理专业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由教学分析能力、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能力以及教学媒体、方法和策略的设计能力等五个部分构成。高校地理教师要研究高等师范地理新课程特点,把握学生职业定向,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地理专业新课程教学设计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对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学习,提高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能够为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措施和建议。
由刘桂侠撰写的《地理教学设计》一书对我国高校地理专业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该书分别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地理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如何设计地理教学、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等进行详细介绍。该书按照“原理+教学模式建构+案例”的基本框架来编写,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概述了地理教学设计,论述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流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发展趋势等。第二章“地理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主要分析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和地理学习心理等,阐述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第三章“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概述了教学设计模式、地理教学设计模式和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等内容。第四章“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论述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地理教学策略的设计、地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地理教学媒体的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编制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等。第五章“地理教学设计评价”,概述了地理教学评价,论述地理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和地理教学设计成果评价,从评价反馈角度反思地理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新课程教学设计没有融入课改精神、没有很好领悟地理新课程理念、未能把握住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在教学设计上依然思想守旧、未能将现代教育设计先进理论运用于教学设计实践中、在地理教学过程设计中未完全落实课改思想、教学设计要素不全、方法不当等。此外,地理教师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首先,要加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深入学习理论以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以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借助传播理论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其次,要加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模式研究。再次,要加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从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要加强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本着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开展研究性学习策略研究;重视地理新课程标准研究与教材分析,实施标准内化策略研究,依据课程标准进行选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以彰显课标理念;积极寻找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施单要素训练策略研究;进行案例借鉴策略研究,包括案例的合理选择、案例的比较与分析、案例的总结与提升等;学会自我反思,实施过程优化与再设计策略研究等。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教师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将会大大促进高校地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吕清华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篇7
一、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1了解地理学习基础
地理教学目标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预期结果,由于学习具有累积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的出现必须基于他们原有的学习基础之上。因此,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必须以符合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为前提条件。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主要包括地理学习内在动力基础和认知基础两方面。
(1)了解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基础。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主要指与地理学习活动紧密关联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兴趣越浓,学习期望就越高,而地理学习期望越高就要求地理教学目标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高的水准。
(2)了解地理学习的认知基础。认知基础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无论是认知结构,还是认知能力,都是地理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领域,如果教师不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基础,那么他确定的地理教学目标有可能会超出学生的认知基础,使目标高不可攀,也有可能低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使目标成为“过去完成式”。在《旅游资源》这一节,学生对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已经对本地的(如襄城县紫云山、平顶山市石人山等)和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资源(如长城、西湖等)有所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应掌握这一点。
2分析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目标的“物质材料”,由于“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并且相互间具有复杂的联系,所以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前必须理清“物质材料”。
(1)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分析地理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识结构,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目标等级划分的依据。
(2)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教育因素。地理教学内容不仅具有知识教育价值,同时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如学习各类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学习我国南北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如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等。地理教师确定的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反映地理教学内容的这种心理教育因素,使地理教学目标全面体现地理教学特点。[H01mm]
二、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
1.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全面性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同时,地理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目标,所以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还要坚持全体性原则,既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2.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层次性
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能力等多方面制订高低层次不同的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特点一般可预设几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基础性目标(课程目标),二是高层次目标(弹性目标和发展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目标层次越低越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相反,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需要的时间较长,是逐步达成的。
地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因而目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新课标一改过去那种把教师当做行为主体、从规范教师的教学角度出发的设计方式,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同样,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学生学习的结果,体现“为学生而教、为学习而教”的理念。如,“掌握阐述旅游资源的特性”意思就是说,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旅游资源的特性。
4地理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
地理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而不能是地理学习过程。如“旅游资源的价值”这一知识,表示地理学习结果的目标为“学生学会分析旅游资源的价值”,而“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则是设计地理学习过程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更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为内容,如不能以“讲述旅游资源的价值”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只是表示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没有表示出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地理学习效果。
依据以上设计思路,《旅游资源》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如下:
《旅游资源》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a掌握阐述旅游资源的分类,知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在旅游方面的意义。
b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的特性以及各种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B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
b初步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能力。
c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真挚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并增强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区域地理研究学习 教学原则
一、地理新课程对教学的影响
1.促使地理教学方向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是以少数学生的进度为主要参考进行教学的,这就使大多数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教学当中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当中尊重学生,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各项潜能,让学生发展时不再拘泥于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才之路。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让学生主动学习地理。
2.教师教学视角发生变化
初中地理推行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师的教学视角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传统的地理教学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地理学科的实际用途,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第二,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观念,让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第三,教师教学更加灵活,也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第四,教师更加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当中注重与学生交朋友,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也能够虚心改正,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更加用心,对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产生了新的地理教学原则拟定依据
传统地理教学的教育只注重教育能力和德育,缺乏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评价学生只有考试成绩这一个标准,新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进行类相应的划分,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在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让初中地理教学原则的理论体系从新的教学目标出发创新认识,对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起到推动作用。
二、地理新课程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开展教学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实践确定的。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既反映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反映地理教学的特殊规律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地理教学原则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理念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理念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当中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新课程标准适用之后,课程在选择上更加注意学生的发展,每一节地理课上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快乐地享受学习,都能在这种氛围中学到知识。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初中的基础教育变得更加重要,强调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锻炼他们的一技之长,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优点与长处,让全体学生走上成才之路。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堂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教育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随之进一步提高。
2.教师教学以引导为主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课程选择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不注重学生的需求,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新课程标准推行之后,教师的位置和教育视角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课程选择上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改变原先的题海战术,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多样化。在课程的讲授上不仅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注重这些知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让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素质,这是现代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三、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地理教育经验总结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相结合
地理教学是一个相对乏味的过程,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对自然地理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注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人文地理进行地理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人文地理和自然自理本身就是有一定联系的,在教学中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科,还能让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更得心应手。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相结合对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好处。教师在进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并通过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入教室中,进行创新学习,让地理学习充满乐趣。
2.知识德育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学活动主要受课本、教师的束缚,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地理教学只考教师的讲授,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则学生记住的只是理论知识,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大益处。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注重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将教育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放在首位。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将来发展更有益的是健康的价值观念,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有做到知识和德育全面健康发展,才能让学生将来发展得更加平稳。
3.丰富教学内容防止形式化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进入课堂,很多学校都引进了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出现了以影片代替课堂内容、以幻灯片代替课堂板书的情况,多媒体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所讲授的知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对焦时产生不信任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怀疑。所以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时应该注意度,还应该将课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对一些生涩难懂的知识用图片和视频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对教师更加信服。同样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应该注意展开课堂互动,不能造成少数人之间核对指定题目的答案的互动的现象,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互动当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提问,探讨问题,防止犯形式主义的错误。
四、结语
初中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上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当中贯彻新课程标准,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感受新课程标准的革新之处。
参考文献:
[1]孟庆男.思想政治课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2).
[2]田晖.“发现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0(14).
篇9
一、更新《地理教学论》课程功能观
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功能定位应有所转变。首先要体现对师范生地理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极关怀,课程功能应趋向于对地理教师独特职业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完善,趋向于适应地理新课程的新型教师品质培养。要视学生为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重点关注师范生地理教学方法技能的训练、对地理教师职业的认同情感、对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内在热情,关注他们在认知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水平、意志品质和审美心理素质,提升师范生《地理教学论》理论素养。从教材编写入手,重视《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构建,以案例作铺引,重在理性思考和辩证分析,改变过去那种就事论事的应该如何教或不应该如何教的说教,从理论高度剖析案例,强调师范生《地理教学论》理论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用《地理教学论》理论的武器来鉴别、评判、反思教学方式和行为,为他们日后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二、构建《地理教学论》内容新体系
《地理教学论》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地理教学论》课程内容应包括“理论、技能、实践、研究、发展”五个部分。“理论”主要包括课程性质、地位、任务;课程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介绍及解读;教学原则等。 “技能”主要包括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师和学生分析,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艺术,地理CAI课件制作等。“实践”主要包括多提供典型案例,课后作业注重让学生讨论、进行调研活动,课时计划的编写,教育见习、试教、说课、评课等。“研究”主要包括地理教学研究。“发展”主要包括地理教师的职业发展,形成治学严谨、责任心强、热爱教育工作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论》课程功能的多样性,既突出理论内涵和学术层次,又能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凸显课程的工具性和技能性;既让师范生获得初步的地理教学理论和技能,又能引领师范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地理教育科研,初步了解教育科研方法,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
三、整合《地理教学论》多样化资源
《地理教学论》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之总和,其丰富程度和利用水平决定着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和水平。《地理教学论》课程资源的来源不只是地理教材,还包括开发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整合利用多种载体形式的校内外资源,如报纸、广播、期刊、书籍、录像、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信息资源、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与地理教学相关的专门人才资源等。教师要建立《地理教学论》课程资源库,广泛挖掘多种资源蕴涵的教学价值,并不断更新和充实其内容,引导学生走向基础教育实践。高师院校还可以聘请中学优秀地理教师和教研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地理师范生试教、说课、评课等。《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师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展示智慧和技能,发挥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用高超的教学技艺为地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提供学习的范例和参照,使学生深受启发,并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
四、发挥《地理教学论》重要功能
《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师要牢固树立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意识,将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自觉贯彻到课堂教学行动中。在教学目标上,《地理教学论》课堂既要注重预设性目标,更要注重生成性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生命中非常难忘的历程,是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求知欲望激发、思维品质培养的过程;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智慧展示、能力发展的过程;意志、抱负等健全心灵得到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他们在课堂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体验到生命的律动,从而创造出生命的价值。通过课堂的双向互动,实现来自多种渠道的知识、情感等多种信息的共享和互动,催发知识生成,共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彼此促进性格的丰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好习惯的养成。使《地理教学论》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
五、深化《地理教学论》探索改革
革新传统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应营造亲切、和谐、民主、平等、真诚、激励、快乐、讨论、探索、实践的良好氛围;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精神,锻炼应用能力,培养自学技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使《地理教学论》课堂成为学生向往和留恋的家。
改革教学手段和方式。优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化教学媒体相结合,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传播丰富的教学信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与微格训练相结合”,“高教与中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微格训练;加强与中学地理教学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模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的亲身体验和反思,实现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接轨。
精讲多练。《地理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这门学科的真谛不仅在于明白和理解,更在于应用和操作。可采用课堂精讲、自学、研讨与能力训练交替同步运作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内容,不用进一步解释。对于新知识或难以理解的内容,应精讲、细讲。教师在精讲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目前中学地理教学情况和教研情况扩大学生视野,把教学中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采用的能力训练主要有典型案例分析,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观摩听课,教学语言、课堂体态语的训练,三板训练,模拟试教,说课、评课,编写教案、教学设计,CAI课件制作,各类练习题、考试题的编写,撰写小论文等方式。突出学习活动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六、创新《地理教学论》评价方式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综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32-01
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一方面,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统一,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必须兼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和综合。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诸如能源、环境、人口等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发挥各学科综合的优势,才能最终解决。再者,从教学本身看,加强地理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能进一步地了解更广阔的知识,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做好高中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有着重要意义。
1.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科间渗透的原则
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科间渗透,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具体而言,要把握以下几项。
1.1 整体性原则。要把各个学科看作是个大的整体。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相互协作、综合考虑。在设计、评价等活动中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综合能力养成。
1.2 创新性原则:面对新的形势,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必须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创出一条适合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新路。除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外,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1.3 加强协作的原则。要更好地渗透与综合,必然也离不开学科间老师的协作,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与其他科目老师加强相互沟通与合作。包括相互研究和相互学习,携手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1.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把实践中取得成果及时分析、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指导教改实践。
2.加强地理与其他学科间渗透与综合的方法
从课程开展的场所方式上区分,可以分为课内渗透与综合与课外延伸两种方法。
2.1 课内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2.1.1 进行知识联系与迁移。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寻找知识相关点,然后加以引申,提高学生兴趣,促进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讲到一些重要的国家与地区如“印度”、“好望角”、“火地岛”等可以插入相关的历史知识讲述它们的由来、演变。讲解季风时引入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知识,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航海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还借助于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再比如分析降水类型时,可引用《在烈日和暴雨下》,启发学生判断暴雨是什么雨,判断《三国演义》中浇灭诸葛亮火烧葫芦谷烈火的骤雨是什么雨?判断“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雨是什么雨?
2.1.2 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方法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于一体,对于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学公转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的现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也要善于利用其它学科的方法。如将物理电磁学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计算时区时可运用数轴加强理解。
2.1.3 利用其它学科知识创设问题及学习情境,使学习变得新颖、愉快、轻松。当学习抽象的地理事物,或学生不能想象的地理景观时,可以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例如,在讲“气候”时,引用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讲“月相”时,先让学生看月相图猜谜:“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这些诗句分别指的是什么月相?讲解“河流”时提出问题: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大河流域是否有规律可寻?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使两岸淤积了大量肥沃的黑土,农业的年年丰收造就了古埃及文明。
2.1.4 联系时政,突出热点问题。如在国际禁毒日,以“远离,关爱未来”为主题,把历史、政治和信息技术整合到地理教学中,以三大基地之一的“金三角”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影像资料介绍中南半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景观的形成,同时发动学生分析近年来在我国泛滥的原因(离原产地近,发展市场经济,人们的信仰危机等)。在历史上对中国人民的影响,用哲学的原理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上的泛滥日益严重对我国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