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系统概述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管理系统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

篇1

Keywords:LMS ILS The library system Digital Library

中图分类号:G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18-02

一、前言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通过对信息类资源进行有组织的整合,满足人们对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提供的材料,可以在一个建筑物内,也可能在一个虚拟的空间,或者两者都有[1]。图书馆的资料可以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影片、地图、打印、文件、缩微、CD、录音带、录像带、DVD、蓝光光盘、电子书、有声读物、数据库和其它形式。图书馆书的大小,可以是几个书架上的书,也可以是数亿本书籍和各种类型的资料。

凡是利用机械设备取代人工,运用机器来处理图书馆的业务,都可以称之为图书馆自动化。其中也包括处理、执行图书馆业务的相关机器,如卡片印刷机、密集书库、图书防盗装置等等,甚至具有同步功能的视听设备都可列入图书馆自动化广义的范畴之内。针对利用计算机作为处理图书馆业务及提供相关服务称之为自动化的服务,如编目、查阅、流通、采访、期刊管理、参考服务、行政管理等等。一般说来,图书馆自动化是指图书馆的业务从传统的人工迈向机械化后,经过了计算机与通讯科技的强化手段,改变了图书馆各项手工作业流程与服务方式,即是图书馆自动化。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图书馆实现自动化,关键技术是建立图书馆管理系统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LMS)或图书馆集成系统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s (ILS)[2][3],我们也可以将这两种系统,统称之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它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所有业务进行动态管理的一个过程。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对图书馆书库存储信息、用户信息、图书资料借还信息、检索查询和管理员日常业务等工作进行处理。

图书馆管理系统(LMS)涉及三个基本要素:硬件、软件和用户。LMS是一个网络的计算机系统,能使用某些程序来实现图书馆的技术功能,电子编目就是功能之一。利用LMS,图书馆用户以电子的方式可以跟踪所需的书籍而不需要通过货架,LMS也方便在借阅过程中记录书籍借还和借阅人的信息,LMS还支持图书馆馆藏和数据处理等其它管理任务。LMS使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可以用较少时间做更多工作,减少运营成本,也减少了文书工作和手动任务,从而使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专注于其它工作,如与用户的互动和提供更好的服务,LMS提供快速和可靠的图书馆服务,可以加强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尽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包括削减成本,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避免LMS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需要不断对LMS进行升级或更换新的系统。建设一个新的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资源,图书馆不但为购置新的计算机系统、设备安装、管理及维护花费大量资金,而且还必须为软件付费。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要雇用或培训IT支持团队来处理计算机网络故障。一个优秀的LMS系统应该简单、操作方便和容易使用,使用者不需要掌握很多的计算机知识,该系统还应易于安装和维护。

今天,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用户息息相关,一个固定图书馆的概念正在慢慢地演变,由于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从其它渠道来源获取信息。图书馆要扩大服务范围使之更具有竞争力,LMS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克服这一挑战。LMS可提供综合的信息,对用户最需要什么服务的内容进行评估,它也可以作为实施新增服务业务的载体工具,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体验热情,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三、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产生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图书馆的各种工作完全依靠人工进行。从选择订购的书籍资料,到订货单,索引编目完全依靠手工,将所有书目数据写在在一个个索引卡上。人们主要通过卡片目录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在许多抽屉柜(或多个机柜)装满了书籍和其它材料的索引卡片,在一个大的图书馆,卡片目录往往占用了一个大房间。1936年,美国的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建造了第一个机械化的系统,开始使用一个机械打卡系统来管理图书的流通[4]。虽然打孔卡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对借还书进行管理和跟踪,但是图书馆服务还远远没有被集成,图书馆的其它工作任务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计算机诞生后,虽然很多人依然认为,卡片目录仍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人们通过电子目录数据库(webcats)或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就可以从任何位置通过互联网对图书馆数据库进行访问。现代的图书馆已经建成电子目录数据库,实现了图书馆数字化。

四、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影响力

上个世纪60年代,正值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阶段,一项创新技术MARC (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标准的出现,促进了图书馆自动化的产生[5]。MARC标准是由Henriette Davidson Avram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发的一套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以使用计算机对书籍编目,对借阅情况进行记录和查询。1971年,MARC标准成为美国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书目数据库标准,书目数据库除了能对图书馆的书籍进行编目外,还能对公开发表的文献,包括期刊和报纸文章、会议程序、报告、政府和法律出版物、专利、书籍等进行检索。在图书馆书目数据库中,有很大比例的书目记录了文章、会议论文,但都不是完整的专著,通常是以关键字、主体分类术语或文摘的方式提供检索服务。

五、早期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上个世纪70-80年代,计算机存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加上通讯领域技术快速发展,出现了图书馆集成系统(ILS)。这种系统包括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允许对大型循环任务的链接,包括循环控制及逾期通知。发达国家图书馆的工作可以通过ILS完成包括书籍购置、编目、标题、预订和期刊文献检索的工作[6]。虽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ILS实验系统,直到1975年,俄亥俄州立大学才开发出第一个大型的在线ILS产品,用在线目录系统取代了卡片目录,并在1978年用于达拉斯公共图书馆。在80年代,ILS的数量和使用功能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在线的使用更为完善。第一个商业系统出现后,

图书馆开始开发应用程序,以满足自动完成采购、编目和流通的图书和其它资料的管理。这些应用程序,统称为图书馆集成系统(ILS)或图书馆管理系统(LMS),包括在线书籍目录作为系统数据库的公共接口,大多数图书馆目录与以ILS系统为基础的管理系统联系紧密。

六、互联网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影响力

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图书馆管理系统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来用Telnet作为技术支持的电子书目,已不能满足对大量书目进行汇总。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的出现,使用户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图书的查找和借阅。查找方式有:书名检索、作者检索、ISBN检索、年份检索、出版社检索。同时还有一些不常用,但十分重要的分类法检索、导出词检索、丛书检索、套书检索等检索方法,这些项目都可以在OPAC数据库里进行检索,在十年间,ILS市场得到了成倍增长。到2002年,美国ILS行业年均销售额约5亿美元,和1982年相比美国的销售额仅为5千万美元。

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有多种在线工作方式,图书馆除在线可检索书目内容外,还提供计算机对互联网的访问。一些专用的搜索引擎,如Googl能为学者提供寻找期刊文章、学术资源和研究论文的方便;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允许合作的图书馆对书目数据库进行联机搜索;网页和亚马逊等网站提供文摘、点评和建议[7]。在线信息的访问,对于图书馆年轻的用户特别有吸引力[8]。尤其是那些非打印项目,如谷歌的数字化图书和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其它在线资源。随着互联网的突出地位和对互联网用户增长的依赖,图书馆服务已从主要提供打印资源,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计算机应用和更多的互联网访问为重点[9]。

七、云技术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影响力

“云”技术的兴起,使图书馆管理系统对云技术的使用开始急剧增加。一些常见的管理系统包括Libramatic、Aura Software和Librarika。许多基于云技术的系统,可以扫描一本书的国际标准书号自动编目,此技术由Libramatic首创,虽然它目前只适用于Library World系统。Librarika有一项称为“智能地址”技术,图书管理员只要输入查询的ISBN号,就能自动添加书目。在云计算应用技术作用下,其借助于计算机装置所提供的存储空间基本倾向于无限大,并且这部分数据能够保持有效的更新与增长速度,这一点与现代意义上图书馆管理系统逐渐增加的数据信息储存需求不谋而合。更为关键的在于:云计算方式所表现出的突出计算能力,使得信息资源存取更加迅速与具体。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现代意义上的云计算能够为超复杂及高难度计算作业的联合处理提供较传统意义上的网格技术应用更为突出的支持和保障[10]。

在21世纪,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和检索数据,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使用图书馆的方式。大学本科生更习惯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而不是到图书馆检索信息。为了尽快尽可能容易地检索信息,年轻人变得更依赖互联网,与读整本书相比,通过在互联网上简单地搜索,查找信息更快、更容易。美国调查显示,93%的本科学生声称,在线查找信息比去图书馆更有意义。此外,75%的受访学生认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图书馆,他们更喜欢互联网的便捷。与到图书馆相比,虽然从互联网检索信息可能是高效率和节省时间,但是研究表明,大学生查询资料仅搜索到整个网络资源的3%[11]。他们正在寻找的信息可能会容易检索,更容易获得,但是在图书馆利用书籍或其它资源,可以获得更为深度的信息。

八、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也称电子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它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的一个大型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利用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图书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目前,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技术和数字式信息资源建设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各国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开发。“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新概念、新模式应运而生,并被视为21世纪信息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传统图书馆收集、存储并重新组织信息,使读者能方便地查到他所想要的信息,同时跟踪读者使用情况,以保护信息提供者的权益。从数字图书馆角度来看,就是收集或创建数字化馆藏,集成了各种数字化技术,如高分辨率数字扫描和色彩矫正、光学字符识别、信息压缩、转化等,把各种文献替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系列图像(而不是打印、缩微资料或其他介质),在安全保护、访问许可和记帐服务等完善的权限管理之下,经授权的信息利用因特网的技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数字图书馆的结构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络结构模式,它可适应在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系统运行。一个数字图书馆的构成,主要包含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又称调度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

数字图书馆侧重对收藏特色的概括,收藏品基本为电子读物,阅读手段一般通过电脑,提供网上信息或上网服务。网上图书馆将一定量的信息在网上组织起来,供“读者”查阅和检索,不一定需要对应的图书馆社会实体,它也可以视为数字图书馆的初级形态。“虚拟图书馆”是网上图书馆的别称,侧重其无实体的特征[12]。电子读物内容可以存储在本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访问,数字化图书馆实际是一个信息检索系统。

数字图书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后,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对数性的增长,2002年,美国数字图书馆联盟(Digital Library Fedora,DLF)将数字图书馆定义为:组织和提供资源,包括专业人员,选择,组织结构,提供智能访问,解释,分配,保存的完整性,并确保持续收集数字作品,让它们随时可以方便地被社区或社会团体使用。这个定义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了数字图书馆理论框架基础,即:人、信息资源和技术。数字化图书馆的所有技术,与系统架构、算法技术和软件系统有关,组成数字图书馆一些关键问题包括:

开放式网络架构的新的信息环境;

如联合搜索使用数据融合新颖的搜索和检索技术、核心体系架构和整合链接和排序;

视听和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

内容管理系统;

智能系统的索引,文摘和信息过滤;

收获和互操作性技术;

协作,视觉,2D和3D的接口。

篇2

【关键词】数据库 教学改革

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完备性,缺乏学习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而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又多以低端数据库系统平台为基础,对大型数据库系统服务器的管理和应用涉及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中的局限性

1.理论与实际脱节

数据库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设计和应用三个部分。原理是基础,设计和应用是提高,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教师主要偏向理论教学,很少向学生介绍具体的数据库使用技术,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高等院校数据库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数据库应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既理解原理、具有扎实功底,又善于灵活运用、富于创新精神。

2.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数据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但目前实验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考核中实验课所占比例太少或者根本不占比例,无法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对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刻。

3.考核制度沿袭传统的应试模式

传统的考试模式通常以期终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最终评分的主要依据,造成学生为考试过关而学,并不注重提高自身能力;教师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违反教学规律、背离教学培养目标的现象,已严重影响了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具体措施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

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受到良好训练,所以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现有教学内容

数据库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强化基础训练,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应用软件工程原则,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了解数据库当前的研究发展状况,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在实施数据库课程教学时,应从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到应用开发,涵盖如下教学内容:

(1)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关系系统及其查询优化、关系数据理论等,这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它们涵盖了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对数据库的设计、应用和开发起着指导作用。

(2)设计方法。包括软件工程原则、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等。

(3)应用开发。包括SQL SERVER2000数据库系统、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C/S或者B/S构架的应用开发。

2.重视实践环节

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鼓励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掌握,并具体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实践教学是数据库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中的上机实验是实践的重要体现。

(1)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要对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实验内容,以加深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的理解,让学生上机时做到目的明确,充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

(2)在上机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数据库设计理论主要是为了指导数据库实践,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掌握数据库课程。课程设计是数据库中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给每个同学拟定一个题目或者由学生自己拟定与数据库相关的题目,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生档案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绘制数据流图,编写数据字典等工作,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概念结构设计,从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中提炼出E—R图,再进行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和维护的设计和最后的编码实现。

4.改革考核方式

数据库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与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关键性概念和原理的熟悉和理解,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应用能力考核方式要灵活一些,应将考核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实验、具体的数据库设计开发任务等进行。

三、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数据库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措施。以期待在数据库课程教学工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以达到提高本校毕业生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树平等.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