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目的及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目的及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及要求

篇1

本文主要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性建议,目的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改革;创新

一、引言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国家如此,企业如此,初中语文教育亦是如此。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学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何改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创新语文教学改革,是各个初中学校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值得各初中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也比较强,所以纯粹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做了有益性尝试,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还是任重而道远:

第一,教材滞后。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初中语文教材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但是,语文教材更新的速度较慢,大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依然延续以往陈旧的教材,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中的一些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了,很多丰富的社会知识在教材中难以体现。教材的滞后性必然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的落后性,过时、死板的教材内容与先进、灵活的社会最新社会实践严重脱节[1]。

第二,教学方法落后。一方面,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初中语文教育的重点放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上,而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忽视了初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还遵从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教师不断地出题、讲题,学生费神的做题、改题,这与新课改的理念相悖,也跟不上现代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的步伐,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进程。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初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应用,缺乏实践就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的局面。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学校和老师都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真正的应用。

三、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性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语言和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时时奔着这一目标去努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丰富教学手段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课堂要以更新的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2]。在高新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各初级中学一般都会配备多媒体等现代化网络教学设备,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起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开放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创造能力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培养新时代的现代化新人才。

合理利用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分角色学习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学习初中语文教材《孔乙己》时,如果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饰演孔乙己和掌柜等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使学生学习了教材知识。另外,还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视、录音机等都可能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有需要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类活动等,让学生们体会语言的美。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利用幻灯片出示作者照片、简介以及春的美景的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自然就会体味到作者当时的心情,领会文章的意境了,声色俱佳的幻灯片的表现力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

3、注重实践教学

学语文不是目的,应用才是目的。学习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构建,而应用能力又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实现的。所以,老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教学效果。

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将语文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级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开阔他们的视野;还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最好写出观后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朗诵比赛、小品、征文比赛等等文学类赛事,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些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能够巩固课本知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升整体素质。

四、结论

总之,初中语文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任重而道远,要想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各初中学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小琼;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快乐阅读;2011年16期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误区;对策

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初中语文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使命。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学好其他各学科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善措施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误区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主观自身素质和客观师资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课堂上只是固定化、程式化地进行“填鸭式”讲授性教学,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实际教学效果不佳。有些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是呆板地使用一些固定的教学方法,无法做到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1]。另外,一些语文教师备课不充分,只是简单地把网络上或者是参考指导书中的案例、示范教给学生们,完全照抄照搬,不能有效地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开展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这些都会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使学生们无法较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二)教学方法过于粗放,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粗放式教学,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是普遍存在的一大误区。课堂上,有些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粗放式教与学,为了应付考试而教授知识,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知识,急于求成无法真正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美感与韵味,更无法真正领悟到语文素养与涵养。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时,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进行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分层分级引导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导致学生们不能较好地弥补自己的薄弱知识点,不能较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更不利于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顺畅深入开展,违背了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初衷。

(三)教学策略不科学,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课堂交流仅仅局限于一问一答式的单向交流,课堂互动交流较为欠缺,课堂氛围显得非常沉闷,学生们被动地接受提问、被动地学习,几乎不动脑筋去思考教师的问题正误与否。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死啃课本中的有限资源,而且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创新性的想法,这些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培养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潜能与创新性的探究精神,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浓烈,甚至一度出现烦躁、失落等厌学情绪。

二、初中语文教学误区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开展多元化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充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不断改善教学策略,以激发初中学生对初中语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另外,语文教师必须运用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前课堂“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现状,确实贯彻落实好“听、说、读、写”紧密结合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力争做到每节课都有新奇的课堂体验,不断拓展知识内容,及时更新知识的理解角度,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满足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学的严格要求以及满足广大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求[2]。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引导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交流过程,必须充分实现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公平,师生之间互尊互爱。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根本,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与语文素养。而且,语文教师必须改变粗放式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学生开展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进行创造性地思维训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自己的才华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有效施展,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真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语言素养。

(三)开展探究问题设计,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课堂授课时必须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有效使用教材,合理整合课程资源,积极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自由表达、自由探究能力。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e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主动开辟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渠道和环境,进行启发性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主客观条件,更多地进行自主性与探究性的实践训练,培养初中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独立完成的精神,有效地实现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锻炼初中学习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3]。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严格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以应试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创新教学理念,形成良性互动的学习氛围。设法营造充满活力与情趣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成效,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春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J].学周刊b版,2014(12):37-37.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评价;策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47-01

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潜能。探索尝试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策略势在必行。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概念和作用出发,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误区,并指出了几点评价策略,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一、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概述及作用分析

所谓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指的就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效的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多以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为主,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来说,其主要还是归于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和教学作用,如果教师能有效的实施好评价策略,那么,评价会更好地帮助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或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不断进步,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二、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误区分析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教师的评价观念还是教师的评价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和提高。但是,由于课程改革推行不久,传统的评价观念和方式又根深蒂固,虽然课程改革一再强调,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学评价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还是无法完全抛开学生“分”的因素对学生进行评价。当前,很多教师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分数高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成了“完人”, 分数低的学生永远受到老师的歧视,教学评价无法落在实处。其次,教师盲目的使用评价用语,误导了学生想思维。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恰当,不论提出什么质疑都口诀似的赞扬:“你真棒!”“真有见解!”……不当的评价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反而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最后,盲目的追求新颖,违背语文教学宗旨。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因此,教学中都盲目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学习文章时让每个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学习,不管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一堂课都以点评几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草草结束,形式主义的评价使得教学违背了最初的宗旨,无法达到教学的要求。

三、合理运用评价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都是为促使学生不断的、有效的学习而有效的去落实。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充分的明确评价的目标和最终归宿,积极的去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积极转变评价观念,合理有效的运用评价策略,认真落实教学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不断的去引导学生学习,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就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策略来说,教学中,我们应做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等多种类型相结合。评价时,应充分明确多次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以解决评价的方向性问题;明确每次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具体目标;明确为评价而准备的条件,对评价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在评价的主体上,多强调学生的自评;在评价功能上,多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在评价类型上,多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多采用相对评价法。这样,在遵循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评价的策略、手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及时的进行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才能落在实处,才能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新时代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不是教师想怎样开展就怎样开展,想怎样评价就怎样评价的,它需要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只有如此,教学评价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就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原则来说,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使被评价者向标准靠拢。其次,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既要反映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特点以及当前语文教改的趋势,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此外还有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诸多原则,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评价中一一的去落实,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总结: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改革正处在如履薄冰的探索之中,无论如何,我们作为教师的都应多一份喜爱,少一点厌恶,积极的去探索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断开拓评价的途径,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培养出会思考、懂得学习的学生。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情感教育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教育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符合初中语文教学当前的发展趋势,因而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出发,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应用

情感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置,关注学生态度、情绪等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感发生变化,向着更高级的情感品质发展,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促使教学活动顺利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即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将其传递给学生,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情感教育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教育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符合初中语文教学当前的发展趋势,因而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出发,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积极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情感素质。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要求将情感教育与过程方法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新课改强调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课程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外,更加关注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从而主动探索语文的奥妙。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融汇情感教育

教师应注重将情感教育有效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建立在教师对于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合理挖掘其中情感教育的因素,并结合具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营造完美情感氛围。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语言的运用,通过精彩的描绘将课文内容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给予其以美的享受,陶醉在中国传统文字的美妙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领悟语文课文中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感情,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这一过程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并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可以以集体朗诵的形式品味古文和诗词的美好,也可以安排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亲身体验人物所处的环境,揣摩人物心态,从而带入具体的情景当中,以互动的形式激发其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把握语文学习的精髓。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其客观、真实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展其情感空间,使得语文教W效果更加明显。如在讲述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济南冬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配合有感情的朗诵,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济南冬天的美景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对于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三)注重教学实践,有效培养情感

初中语文除了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写作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之外,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意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语文在培养学生实际语文运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际的写作课程和阅读理解课程,锻炼其正确运用词语表达感情、抒发感情的能力。而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师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中的实践和观察。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自然中领悟到美,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积极开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周霄.中学德育教科书中公民知识的分析与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15.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1.创新意识不够

现如今,存在一部分学生,其作文写作存在严重的过度模式化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作文教学模式所导致的。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会选择一些优秀作文当案例,分析这些作文的优点,鼓励学生以此为典型,完成作文写作,从而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与模仿中,对优秀文章中的语句过度引用,甚至会不厌其烦地使用同一个素材,这种大范围不断重复的写作,缺乏学生自己的思考,更没有新意可言,只是语言结构变换了一些。这便会导致阅卷老师在阅卷时,看到的文章大多相似,很多文章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模式化写作,使学生的作文缺少自己的情感。

2.与现实生活脱轨

离开生活创作,便显得枯燥、乏味,因此,现实生活应当是写作的源泉,是优秀作文的灵魂与生命力。然而,很多初中生写出的作文,仅仅是应付考试,基本上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大。为了使写出看起来更为优秀、更为规范的作文,学生不惜背诵大量的名言警句,背诵大量的名人故事,写出来的作文一大堆道理,与现实生活存在距离。由很多初中生的作文可以看出,大致方向就固定的几种,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大道理加素材堆积,作文内容严重缺乏创新性。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想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完成写作,并传授一些写作技巧,使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体验在作文中得到最大限度展现。

3.写作状态不佳

好的写作状态包含两部分内容,分别为好的写作环境与正确的心态。然而,很多教师与学生都对文以载道过分关注。他们在写作时,总是会对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等情节过分关注。当然,写这些内容并不是一种错误,然而,这些方向涉及的内容过于重大,层面广,初中学生的境界达不到,因此写这些内容会加大他们的压力,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抵触心理,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困境的解决对策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针对创新意识不强对初中作文教学产生的影响,需要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化解。对于很多教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书的教师来说,他们的教学方式已经形成,难以根据时代的变化随机应变,所以应做好创新工作。对于刚毕业的教师来说,因为受阅历不足的影响,难以在作文教学时,对其创意做到灵活运用。因此,要想搞好初中作文教学,需做好语文教学师资团队的建设工作,做好师资力量的培养工作,不管是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还是刚毕业的教师,都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到优势互补,让每一位教师的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自然灵感获取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当做好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工作,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对生活中的素材有效运用,从自然中获取写作灵感,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写入作文当中,将生活经历融入作文当中。同时可以让学生写一些生活类的题材,教会学生描述生活的同时,让他们将真情实感融入创作当中。

3.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新课标鼓励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个性,避免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写出创新、写出新意。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先明确目标,确定是采取讲评为目的,还是以指导为目标来指导写作,目的不同,教学的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别。在目的确定之后,结合现实条件,做好学生写作思维的拓展工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融入自身感受。此外,还应当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放松身心,不过分限制写作的题材、时间及内容,让学生真正做到自由发挥,喜欢什么题材、内容,都可以此为基础开展写作,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做好个性及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其写作积极性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作文一直令教师与学生感到头疼。针对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教师应当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要求,完成对出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桂丹青.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2).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及发挥智力与思维息息相关,采取有效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逐渐提高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又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可以合作、探究并自主地开展学习。

一、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结构内容差异较大,可谓其升级版,需要学生不断综合地运用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才能理解掌握课本知识。传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令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导致语文变成极其普通的学科,难以使其人文学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无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更新教学理念及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全面发展。而在语文教学中时常用到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可以说这些就是语文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例如学习语文古诗,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有怀古、思乡、送别等。初中语文送别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即王维的《渭城曲》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虽都为送别,但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情景。《渭城曲》体现出诗人王维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表现出诗人王勃豁达送友的情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做到先分类后比较,让学生切身体会寻找二者异同的过程,学会如何区别观察事物之间具备的特点。

二、培养思维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重视度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往往易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潜意识里将语文视作文字性学科,认为学生只需学习字词文章等知识,能够考出好成绩即可。然而,语文极优雅,它是借助语词,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谱写出来的优美文章诗词,但要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点,编织出完整美好的文章,语文思维能力必须发挥作用。

(二)培养方法缺乏合理性。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惯用一言堂,整节课的讲解,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时间,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学习,等待教师讲解,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理解和记忆知识,几乎不存在个人意见与想法。另外,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不关注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无法将更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提供给学生等,这些都将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受到影响。

三、初中生思维能力有效培养策略

(一)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详细制订培养计划。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属于目的性、计划性教学活动,语文教学又是以培养思维能力为重要目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制订完善的思维能力培养计划。

首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明确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如学生改写、缩写等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学生如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如何科学联想或想象,转换表达方式等能力的培养。其次,基于教学内容与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和学情,详细制订课堂教学目标计划,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即在不同情境下训练思维能力。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要求学生想象小草是如何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再让学生思考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钻”和“偷偷地”这些词汇,利用这些词汇造句,使学生及时进行语言实践运用,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得到培养训练;又如教学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并尝试将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再如教学近代诗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想象:如果我们仰望盛夏夜晚的晴朗天空,眼前将出现何种景象?又能想到什么呢?再要求学生针对“夜空”这个主题,发挥想象开展写作训练等。诸如此类训练都是对学生迁移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适时监控学生的整体学情,进行积极的反思,灵活协调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案及目标。

(二)创造良好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基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而创造良好思维环境则是积极思维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必须采取创设情境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看,要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就必须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及目标,充分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两难情境创设,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加强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的教学情境多样化,如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层次分明的问题情境等,当然还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提问,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学生质疑知识,提出问题,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中学生的思维亮点。以问题情境为例,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风筝为写实文,描述了两兄弟间的矛盾。那么,他们是如何产生矛盾的?文章中的嫌恶作何解释?可否以讨厌代替呢?这几个问题,前一个属于基础,后一个则是在比较两个词汇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我”极度厌恶风筝的一种态度。

综上所述,学生最关键的思维能力形成时期即初中阶段,该阶段语文教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利于其完善掌握深刻理解知识,更有利于其逻辑思维的形成,进而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进步,实现不断完善,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教学管理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2-02

自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人们更加注重初中语文教育,并且运用语文教育提高孩子的创新力、想象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学生的需求与语文老师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联系,需要老师和学校做出积极的努力;其二,初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们都希望通过语文的学习来开阔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取得优秀的中考成绩。其三,各种应用语文专业知识的行业如新闻媒体行业的出现,以及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逐步加深,揭示了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未能真正贯彻新课改要求

变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原有部分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此次语文课改中,我们着重强调语文中存在的人文因素,充分还原语文课应有的丰富度,同时体现其工具性,而不是很多老师所认为的忽略语文的有关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开展的各类课堂活动,部分初中受社会潮流的影响,设置过多无关内容,盲目的追求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学的多掌握的少。出现这些问的主要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定位不清晰造成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而是通过语文教育开阔他们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忽视语文教育

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社会大环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认为语文课程可有可无,重视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认聘上。虽然这几年大家提高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重视初中语文教育,但还是存在部分初中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语文教学,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力训练学生的数理化技巧掌握,没有认识到语文课的重要性,存在应付公事的心理,导致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层出不穷。

1.3教学方法单一,多媒体利用率低

实施新课改之后,初中的语文教学虽然采用了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同时应用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面,还是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一面是老师的激情四射,另一面却是学生的浑浑噩噩。在多媒体应用方面,仅仅停留在应用图片阶段,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1.4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

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的适应力不足,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方式、教师评价方式提出了新标准,同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初中语文老师受接受程度和认知经验的制约,导致自身适应力不强,禁锢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发展。其二,地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内容适应性不强。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语文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发达地区初中语文教育如火如荼,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停滞不前。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对策分析

2.1以人为本,把课堂交给学生

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是对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已经感到厌烦和恐惧,他们拒绝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作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媒介――老师传播知识的途径。所以转变老师的思想,提高老师的课程意识,调整老师的行为方式已是新课改下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与学生互动学习,不是机械的教授课程,而是明白自己的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走进学生的内心,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做知识学习的主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学生会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快乐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把课堂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不是在回答错问题以后加以责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自信心,激起同学的表现欲,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与无形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服务于他们以后的社会发展。

2.2结合现实,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课的特点是趣味性和答案的不唯一性,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帮助学生在解决现实中的语言问题时从多个方面进行逻辑探索。初中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仍然十分活跃,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可能不是十分完善,为切实发挥初中语文开放性问题的有效性,老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机动性,培养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另外,语文课堂应当是面向生活的,面向社会的,语文知识与人们的社会人文生活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有义务为学生提供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自己的知识,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给学生创造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呈现思维的多样性。另外,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历练,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适应初中语文的新课改进程,又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3.结语

面对当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初中学校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必须与时俱进,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为此,初中语文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2012-05-01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 爱国情怀 培养

爱国主义情怀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承,虽然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很多东西也与以往变得大相径庭,但是爱国主义的内容仍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初中生们的爱国情怀也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而且爱国情怀也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同志曾经说过:“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情怀,要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学生不断感受到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培养学生们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语文教学中所要坚守的教学原则

教师这一职业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教师这一职业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教师必须要坚持的教学原则是不能变的,否则教学那就只是空谈。

1.整体性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覆盖言语及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和所有映射、所敞开的整个世界。基于言语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对语文素质的整体性进行全面的了解,贯彻落实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理念,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帮助学生们,让他们的精神文化与对生活的认识及感悟做到有机的结合。

2.实践性原则

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提供或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如: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练习),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生活化以及学生生活语文化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创造性原则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语文的特点适时地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主要途径

1.利用经典诵读

利用经典的诵读,可以让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语文新课标的教学大纲也提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就不难看出,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意义。若要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学生多多诵读一些红色经典书籍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最后一课》讲的是在已经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所小学中被迫改学德文,通过描写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在受到他国统治之下的悲愤心情和和平统一的坚定意志,体现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情怀。再如《始终眷恋着祖国》这一文章,留美学子钱学森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的赤诚之心。

2.利用传统节日

我国有着极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也时时刻刻都充满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我国的也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其中,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页有很多涉及到传统文化节日的,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将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引用到课堂教学上来,进行创新式的语文教学,通过组织学生以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利用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魅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让学生从理性认识升华到感性的认识。

例如,在进行《离骚》的讲课时,可以先从端午节的由来入手,在班级内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历史演变为主题的介绍演讲活动。其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使得学生明白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富国强兵、合纵抗秦的“美政”的理想上,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屈原与出国上层昏庸无能人物的斗争之上;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入使得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继而培养不同流合污的爱国之情。

3.利用文言文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文言文也越来越重视。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蕴含着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教学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文言文语言简练,含义也非常的生动,而且语言在不同情景下也有着不同的含义。语文老师在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时候,需要不断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不断的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语文的魅力以及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结语

篇9

1、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

从实践来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三个方面的目标,即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过程和方法目标。其中,知识和能力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工具,学生知识的积累多数情况下要源于识字和写字,因此只有正确地掌握和积累之,才能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口语以及写作能力,从而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语文和掌握语文自身的规律与发展方向;所谓的过程和方法,就是指语文教育本身是实际上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与学习实践中体验快乐、成功以及困惑与烦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学习方法;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语文课程自身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并通过对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讲解,对学生精神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及思想道德修养。

2、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的有效策略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三维化”的教学目标之间实际上彼此是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可以融为一个整体。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探究,并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从而全面地提高当前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语文意识。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提升和改进,从而促使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从实践来看,要实现教学目标,真正地将三维目标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初中语文学习主体的有效性参与。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而言,最基本的学习主体就是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最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或者策略去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尤其要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们的人格,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活动一种情绪上的满足感;其次,学校或老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位教育教学建立一个相对比较温暖的、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欣赏、信任和接纳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赞赏的方式,不断地帮助学生加强学习信心的培养,同时给予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帮助;再次,要正确地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胜任独立的学习活动以及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任务。

第二,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对于三维教学目标而言,一定要有一定的具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得以有效的落实。从实践来看,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应当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对象、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确定条件。其中,确定条件主要是指可以对学习结果造成影响的规定性限制,程度则主要是由行为速度、质量以及准确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确定的。

第三,将教学内容逐渐问题化。正所谓问题是思考的开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教师应当善于提炼出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问题对学生发问,同时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问问题,并且将学习过程作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体上去考虑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在阅读《西湖的绿》一文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结合内容找答案。基于此,学生所提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处绿,每一处绿表现出了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绿”,到底想表达怎样一种想法?设置第一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着眼于整体来解决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抓住主要的信息;设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细节上的注意,通过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去用心体会。

第四,使教学过程实践化。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过程,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中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相一致,它主要包括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情感体验以及兴趣培养。比如,通过阅读教学可以按照课文中的情感主线,去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去接受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仍然可以使之实践化,并以情感为主线,积极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取材于自身的故事和感触,激发其想象力,将写作作为一种情感的倾诉和情感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具体、生动和感人。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我国上下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浪潮,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针对语文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目的就是为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善提供有益探索。

一、初中语文教学环节问题探析

1.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果尚需提升

受长期教学理念的限制,加上有限的教学条件,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陈旧,仍然采用老旧的教学手段,填鸭式教育依然存在,素质教育只是一纸空文,并无实际效果。部分语文教师仅仅机械地应用特定的教学方式,难以对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应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课堂效果明显欠佳,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学手段尚不精细,仍然处于粗放式授课阶段

新课改实施以前,粗放式教学现象较为普遍,实施之后,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但是在部分地区依然未能全面消除,精细化教学之路依然漫长。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单调地应用粗放式教学手段,将教学重点和环节定位在各种考试上面,甚至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断章取义地进行教学,难以将语文的真正内涵和其中的美感传达给学生,使其切实领略到语文的真正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3.缺少科学的教学手段,课堂交流存在缺陷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形式单一,仍然采用单方向的问答式教学手段,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气氛不够浓烈,教师单方面地讲课,学生单方面地接受讲解,对教学内容缺乏有效的思考,加上受教师教育背景和教学水平高低的制约,有效的教学手段相对匮乏,教学策略仅仅是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机械的死记硬背,无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思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制约了学习效果的优化。

二、改善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现总结如下: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改变取决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学若想改变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所处的不利局面,必须加强自身不间断地学习。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抢抓学习,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扭转传统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学习热情。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开阔视野,在做好基础性教学的前提下,认真思考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果断摒弃过时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新式的教学策略,切实扭转“填鸭式”教学方式下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机械重复的背,将教学手段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上,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改变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引导

语文教师应该对初中语文教学环节的动态性、持续性、师生互动性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背景下处于同等的地位,师生间应该以相互尊重的态度共同提升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不仅仅视为受教育的对象,更应该将学生视为和教师同等重要的课堂构成要素。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摒弃老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采取量体裁衣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思维,协力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3.进行探究式问题设计,实施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不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框架架,不断摸索,大胆改革,勇于尝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在备课和教学时,不断使用启发性模式,对学生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允许学生随时提出不同的观点、发出不同的声音,允许学生不断提出创新性观点,不再将教师视为教学环节的绝对主体,应该加大互动交流力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拓展思维,积极参与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创新教学手段,突破教学思维,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新课改规定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