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常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地理教学过渡方法高效课堂
近几年,观摩了不少地理课堂教学,一堂好课其教学过程往往给人“行云流水,天衣无缝”的感觉,执教者往往具有高超的“架桥搭梯”的本领,即善于运用课堂过渡。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巧妙的过渡语言,对于实现地理高效课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绝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过渡环节”的重要性,在讲课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我就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过渡方法谈几点体会。
1.设置悬疑进行过渡
设置悬疑进行过渡是指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而待解、富有吸引力的问题,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增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再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解决,既学以致用又有前后照应之效。例如,在讲解《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节时,预先设置悬疑:“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美国公民非常担心受到影响,他们的担心是否多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又悬而不决转入课堂教学,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学习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这个问题,最后又可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的教学。
2.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实现自然过渡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之间本身就有很密切的联系,只要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完全可以达到过渡目的。这种方法将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讲解和过渡浑然一体,可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种过渡方法对于条理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较为适用,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例如,在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时,完成“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教学后,我提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然后直接过渡到“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的教学。
3.通过对比进行过渡
当两个教学内容之间相似时,可以通过对比进行过渡。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学习“地球自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后,教师可提出“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下面我们来分析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对比完成“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的教学。
4.转折过渡
当两部分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时,可以采用“但是……”“然而……”“却……”等词语达到过渡的目的。例如,进行《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完成“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活动后,我提出:“这是一种理想状况,而实际情况是地球在运动、地表性质并不均匀。”从而过渡到“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教学。
5.对上一环节进行小结实现过渡
这种过渡方法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教师在上环节教学内容结束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教学的重点作一小结,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例如,进行《常见天气系统》一节教学时,讲完“锋与天气”后我小结道:“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锋面活动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这是冷暖气团的相互运动造成的。其实,一个地区大气的水平涡旋也可以形成天气系统,影响天气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气旋、反气旋与天气。”这种过渡方法的特点是,能把教学的重点再现出来,给学生加深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6.通过拓展延伸来完成过渡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扩展,将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进行关联,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实现内容或环节的过渡。例如,在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时,讲完“地域分析规律”之后我引导学生“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并思考:“我们分析的地域分析规律,有没有不吻合的情况?如果有请在图上找出,并思考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考虑“非地带性规律”并展开教学。
7.结合对上一环节或内容的评论来实现过渡
这种过渡方法是教师对上一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的一种过渡方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上环节知识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暗示学生学习下环节内容的方法,以便把上环节知识与下环节施教知识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在进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时,完成“大牧场放牧业”的教学后,我这样评价:“刚才我们通过表格分析归纳了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特点并结合案例‘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很好地理解了形成这种农业类型的区位条件。”
以上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过渡方法,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实现过渡,还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设计。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渡环节对于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我只是简要地谈谈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更为精妙的方法和运用技巧还需要我们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建林.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刍议[J].地理教学,2010-10.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有效性
本文通过对“地球运动”的教学,探索有效教学的合理方法,力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地球的运动这一教学内容,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一、对比法
地理教学应运用对比法对相似、相对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和局部性关系。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此法,通过对比使得所学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在“地球运动”这课,运用这种方法事半功倍:
二、计算机辅助法(google earth)
由于初中学生的空间感不强,这种方法可形象描述学生所在地与地球的关系及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的位置,对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下载需要的软件,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网址:http:///
2.点击:Get Google Earth (Free Version)
3.点击:I'm good Down load google earth.exe
4.下载完毕,安装即可
5.点击小地球你就可以看任何你想看的地方了
三、模拟法
模拟教学方法是一种从国外引入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情景模拟案例或者设计一定的情境和情节,要求学生假设为该情景中的某一个角色,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扮演和发展这个角色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一)学生模拟
1.自制模拟: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操作模型模拟试验的方法。强调在动手动脑中研究、分析、推理,从而了解地球的运动及规律。
2.角色模拟: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自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的公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公转(其它同学注意绕转中心及方向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模拟实践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寓学于乐。
(二)教师模拟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了教师的传授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处于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不过,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既离不开学生,又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教师正确演示模拟地球运动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探索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思考,并由此得到结论,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有效教学方法。如教师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请学生观察思考地球运动的方向;教师同样模拟演示,请同学以地球仪上的北极为参照。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再以南极为参照,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通过这种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提供情境的方式,共同合作学完了这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
(三)课件模拟
课件是服务于教学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件对教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面为立体,让教学生动起来。课件的制作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师适应社会变化,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才能。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运用合适的课件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在地球的运动中,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用课件模拟的方式呈现,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四、故事法
把故事融入教学,学生乐于接受,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克服了传统的说教、灌输教学方式所引起的学生的抵触情绪,使知识技能、情感教育不留痕迹。故事教学,不仅仅能树立教师的威望,还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种方法既使课堂教学生动、风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正是:故事教学深入浅出,情感渗透润物无声,思想教育水到渠成。如在“地球运动”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经绕太阳50圈了,还准备在转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断爸爸的年龄?或者“一对双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为姐姐,”你能不能给与解释呢?类似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激情,润物无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实际生活体验法
篇3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模式 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物流经济地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主要讲述交通运输线路和物流的操作对象即工业、农业、商业产品的生产布局,使学生具有运输线路的规划、设计、比较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采购和调运的能力。①
2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一般常用教学方法
2.1 讨论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我国各个经济部门在物流运作中存在的实际布局问题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对各种物流现象、物流布局问题的认识。②
2.2 案例教学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应结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尽量选取贴切的、有代表性的、难度适中的案例。一般来讲,在每个项目模块的开始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引导案例作为本章知识的一个导入,使学生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产生学习本项目知识的欲望和兴趣。③
2.3 演示教学法
物流经济地理学重点介绍为解决实际物流问题不得不用到的交通运输地理知识,因此,在物流经济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需要使用地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地图。例如,我国铁路网布局图、公路网布局图、全国沿海港口布局图等地图的应用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情况,掌握重要的交通运输路线。
物流经济地理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学术界和物流界还有很多新的思维和观点,对于它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上述几种教学方法比较符合教学规律,是大多数高职学校进行物流经济地理这门课程教学的常用方法,但是这几种方法是把物流经济地理完全看作是一门职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职业基础素质的课程,而没有把它提升到职业技能的高度。因此,作者对这门课程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行了探索,希望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 物流经济地理如何开展教学做一体化
3.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的条件
(1)一体化教室。一体化教室能科学、高效地实现一个自然人向物流职业人的转变。(2)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需具备双师素质,这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
3.2 物流经济地理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实施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首先要打破纯粹的按照章节或项目教学的模式,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将前后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加以整合。如在学习我国的公路交通线路时,学习后要马上应用,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时教师可将后续的农业、工业、商业中的具体产品的产销情况、流量和流向一并简单介绍,就以其中的某些具体产品为例设计其合适的线路。以项目二“我国交通运输地理”中的任务3“公路运输线路布局”为例,介绍其教学单元设计。
3.2.1 单元简介
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高速公路线路和70条国道,通过对公路运输线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一票具体货物选择适合的线路。
3.2.2 单元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我国的70条国道线路;掌握国家中长期高速公路网;了解高速公路的更名。
技能目标:理解线路的选取和物流运输速度和成本及效益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货物的需求,选取适合的线路。
3.2.3 教学过程
(1)老师讲授;(2)地图教学:学生对照地图,进一步熟悉线路、走向、地名;(3)任务驱动:A.武汉某商贸公司销售一批工字钢80吨,买方为江西吉安某客户,请为其设计具体的公路运输线路。B.一批苹果重10吨,从陕西渭南运到武汉沙湖果品批发市场,请为其设计具体的公路运输线路。C.四川长虹集团200台42寸长虹LED电视要运到南京的配送中心仓库,请为其设计具体的公路运输线路。(4)单元考核:A.学生分小组讨论与设计方案。B.提交方案并做出汇报或展示,采用word文档和多媒体课件。(5)教师解析及点评:教师给出的三种货物分别是钢材、水果、液晶电视,钢材属于重工业产品,水果属于农产品,液晶电视属于轻工业产品,他们的生产布局及物流是项目四的内容,但是在讲解公路运输线路时,为了学以致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师特意将这两块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并且让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的前后续联系性。A.首先分析货物特性,该批货物为工字钢80吨,根据钢材的货物特性,从武汉到江西吉安既可走国道,也可走高速公路,主要取决于运输及时性的要求和运费要求。其次,具体查询两地之间的公路线路。如要求运费较低而对运输及时性无过高要求,则选择的里程最短的国道线路是武汉―G316―南昌―G105―吉安;如要求交货及时迅速,则选择的里程最短的高速公路线路是武汉―武黄高速―黄石―G45―吉安。B.分析货物特性,该批货物为苹果10吨,水果属于容易腐烂变质的鲜活商品,因此运输快速、在途时间短是最重要的,运费的高低是次要的,因此,该批货物尽量选择走里程最短的高速公路,即渭南―G30―西安―G70―武汉。C.分析货物特性,该批货物为200台42寸长虹LED电视,考虑到电视机的货物特性,不能碰撞、挤压、雨淋,所以该批货物只能采用公路集卡运输,国道一般路况较差,因此首选还是高速公路,具体查询线路,两地之间最近的高速公路线路是绵阳―G5―西安―G40―南京。
4 教学改进及完善
目前,物流经济地理课学生采用的工具以地图为主,信息化程度不够,因此,建议实训室引进相关软件,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整个过程用软件来实现。
注释
① 冯其河.中职物流专业理论类课程评价改革探析――以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为例[J].物流科技,2010(4):107-109.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91-0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立足于高中课堂,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发挥地理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未来教育应该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地理教学是一个随着时代变化很快的学科,必须结合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更新相关的地理知识。但是传统的地理课本在知识的更新方面还相对欠缺,尤其是对当展较为迅速的高科技技术的探测数据,都未及时更新。这样,学生一方面接受着传统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又通过报纸,互联网获取新的地理知识,当二者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就容易对传统地理知识的权威质疑,时间久了,势必丧失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
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丰富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相对比较被动,记忆,背诵是常用的方式,这种死板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开发其创造性和培养其真正热爱地理的兴趣。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厌学,老师难教的恶性循环反应,严重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3.教学理念不够先进和人本化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典型的以知识教知识,讲授的是一种单纯的知识,而未能将发掘学生的潜力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学习和考试的分数,而不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很少实现真正的平等,更谈不上感情的交流,种种理念上的滞后制约着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才能有效提高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1.加强合作学习观念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利用人际交往对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主要是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实现的。针对地理学习中内容较多且易混淆的知识,可以利用此种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如对“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的学习,涉及知识和内容点较多。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然后对内容进行分工布置,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身负责的内容钻研透,钻研深,最后所有成员进行资料的汇总和相互的交流,同时老师对相关的知识点和考试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查阅,组织,辩论等形式,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的深刻记忆。同时,这一过程也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真正的将新课标的理念贯穿到了学习的细节中。
2.引入范例教学,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范例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以典型地理事物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个性的基础上进而推出普遍性的规律。引入此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对高中地理必修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讲授中,就可以采用范例教学,选择亚洲季风水田农业为例,然后利用多媒体形象的方式,横向、纵向比较我国和泰国水稻种植的景观图以及所在区域的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掌握季风对不同经纬度的水田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明白其各自的生产和生存条件。
3.实践探究式的地理方法,深化地理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设置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围绕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地理的神奇与实用,将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以实验的形式演绎,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问,自己思考,自己查阅知识,最后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反复,既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影响都非常大。只有秉承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知识发展为核心,不断深化和改革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教学,才能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愉悦的学习气氛,才能不断挖掘学生潜在的实力,激活思维,探究创新,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激发主动性,轻松学高中地理[J].中学政史地(高中地理),2006(9).
篇5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与少。人才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手段创新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如此课堂效果可大有改观。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二、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教材、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所以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2.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呼吁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相比原有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A.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即在学习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之前,教材首先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对这一具体“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案例教学法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此教学法的提出,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落实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
B.’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具或素材,创设学生学习的具体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在问题和情境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情境教学法侧重于情境的创设,师生以情境中的主人公身份对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C.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可以说是新课标提出的新教学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已经试验了多年的教学法。对于地理教学,比较教学法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突出的特征是打破地理要素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割,体现地理知识的区域性、综合性、直观性和系统性,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D.地理实验法。地理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新教材一改过去枯燥乏味的叙述,而将知识的灌输融人在一个个活动当中,其中有一部分的活动题便是地理小实验。通过地理实验法,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并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转贴于
E.研究性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它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选择并确定学习内容,自己动手收集信息材料,并进行分析、判断。这种教学方法一般运用于课外,是进行积极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
三、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学生对地理课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日,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六、地理课堂多样化
篇6
[关键词]比较法 中学地理 概念 区域地理
地理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其综合性与区域差异性的特点决定了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特殊的地位及作用。比较法能够突出本质特征,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能够区别异同,有利于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能够使地理知识系统化,有利于知识的长久记忆。作为重要的地理教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比较法在中学地理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比较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它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地理知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概念众多而复杂,有很多相互容易混淆。正因为地理概念容易混淆的特性,比较法成为地理概念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基本方法。据有关学者统计,在高中地理95个可以使用地理比较法的知识点中,有25个是地理概念。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概念的比较,以区别其异同、性质、特点,达到深化概念特性和分清概念内涵的目的。
1.相似概念的比较
中学地理知识中有许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学生很容易将其混淆,张冠李戴。针对相似概念,通常采取比较的方法,突出不同点,区分概念。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再如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一组相似概念。首先,三者均与水有关;但是水资源强调的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则强调被人类控制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而水力资源则是从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并被人类控制的动能资源。举例来说,平原地区水资源丰富,而水力资源往往很匮乏。类似的概念还有很多,如地形与地势、汛期与洪水期、天气与气候、径流与径流量等等,都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2.相对概念的比较
中学地理中相对的地理概念也是比比皆是的。针对这类概念,通过选取典型的“对比点”进行比较,使这对相反的地理概念“个性”鲜明,“特征”突出,从而加深对各自概念的理解。教师讲解时,可以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先重点讲清其中的一个,再引出另一个进行对照,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另一个概念的属性和特征。例如,教师在讲解冷锋与暖锋的概念时,可以从锋面剖面的示意图、锋面符号、气团位置、锋面坡度、降水区的位置、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讲解气旋与反气旋时可以从气压分布、水平气流、垂直气流、风向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类似的可以使用比较方法的概念还有冬季风与夏季风、外流河与内流河、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等。
二、比较区域地理的差异性
区域地理是地理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学习区域地理时,有很多同学感到知识杂乱无章,翻开书本什么都会,合上书本什么也回忆不出来;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也往往对《区域地理》难以适从。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区域地理知识常用比较法,比较能够突出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独特之处,也可使作比较区域的异同性显著。区域地理知识的比较以综合比较为主也可作单要素比较。综合比较的对比要素较多,是一种较复杂的比较方法。综合比较方法多应用于巩固和发展旧知识的地理复习课,有利于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整体认识。例如,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自然与人文地理多种要素的比较,内容全面,角度复杂,有助于形成全面完整的理解。在进行世界各大洲区域复习时,可以采用综合比较法,比较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自然差异可以从地形、气候和景观等方面进行比较;人文差异可以从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方面进行比较。在《西亚与北非》和《中亚》两节教学中,都知道两个区域中都存在着较大面积的荒漠景观,但通过对比,二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候特点上,两个区域降水均稀少,中亚冬冷夏热,西亚和北非终年炎热,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区域位置的差异而形成的。就中亚而言,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上的湿润水汽难以伸入至中亚,因而降水稀少,又因地处中纬地区,以温带草原和温带沙漠景观为主;而西亚和北非,因其地处中、低纬地区的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降水稀少,多为热带沙漠景观。同时,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这样,通过对比,不但分清了两者的性质,同时也分清了二者的“本质”不同。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复习。例如在学完东亚与南亚季风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两种季风在成因、风向、气候类型、发生的陆地自然带等方面的差异比较。通过不断的比较分析训练,学生不仅梳理了所学知识,辨清了两者的差异,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为以后解决类似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比较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
中学地理知识中许多知识是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对单一地理事物从时间上做前后对比,或从发展过程中作各阶段的比较,具有从古到今、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进行比较。例如,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东南亚的经济,可以从经济特点、产业结构特点、产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等几方面,将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掌握东南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实践证明,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节省时间、事半功倍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教学需要恰当使用地理比较法,而且要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主动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8.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语言特点;科学性;启发性;生动性
一、准确、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是促进学生两种思维结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生上一节好课,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能力,受到了思想教育,增强了师生和学生间的关系,同是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一节好课能紧扣学生心弦,引人入胜,轻松愉快地进入课的情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到了下课的时间,学生余兴未尽,回味无穷。但有的课平淡无味、呆板单调,颇能引人入睡。同样教材、同样内容、同样学生、同样设备、往往因教师的不同,课堂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同,造成教学效果的迥异,这虽然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致,但其中教师的语言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前许多教学媒体被教师广泛的使用,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任何教学媒体也取代不了语言的功能。教学语言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是教与学、师生之间交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地理教学语言的特点
教学语言与普通的人际交往语言不完全相同,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所使用的语言,教学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1.科学性
教师语言必须真实、准确,精炼,既要符合科学规范,也要反映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
(1)讲普通话是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2)字音要准确,用词恰当,对比较生僻的字一定要在备课时查阅字典,以避免误读。
(3)教师语言要简练贴切,切忌繁琐,重复,应简明扼要。
2.启发性
教师语言应具有“能引思、善诱导、能回味”的特点,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学生心理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紧密联系地理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各种地理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辩证关系。同时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1)教学中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在“导”字上狠下功夫,新课程条件下更是如此,教师的语言应循循善诱,从现象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拓展。
(2)善于引导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应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题作用。
(3)从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如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特点分析内蒙古草原的草场退化的原因,启发学生从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考虑。
(4)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用对比、想象、联想的方法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对比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
(5)恰当的语言可激发学生的注意力,神振奋,克服消极和抑制状态。对此,教师运用语言要注意音量、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多下功夫,音量大小强弱要恰如其分,音量过小,学生听不清楚,容易困倦或走神,音量过大而易造成听力疲劳。语速快慢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异。
3.生动性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生动形象、 幽默风趣令人动情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同时更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作用。
(1)形象语言的描述。地理课具备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它的基础是众多实际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又和其他学科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广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地理课中,除了运用地理图象、电教手段等多种媒体外,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描绘、说明是最常用的,优美的、形象的、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恰当的运用民间谚语、成语及诗词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字句洗练,情趣盎然,琅琅上口,运用这些艺术作品中的语句来描述地理景物时,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受,使人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3)对于一些不易识记的地理事物,可以编成顺口溜,如学到月相时,月相变化,可归纳为‘上半月,上半夜,西面天空,月面朝西;下半月,下半夜,东面天空,月面朝东’。
三、关于地理教学语言的培养教学语言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知识,能力的重要标志
教师要做到语言清楚,精炼,准确,生动,形象又带有启发性,这绝不是一朝一夕说能达到的,需要长时间地,反复的学习,实践,磨练,积累并不断的总结才能逐步提高。
1.业务
首先要在备课、研究教材、研究大纲、研究学生方面下功夫。要对教学方法内容融会贯通,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设计的合理。只有对教学内容心中有底、胸有成竹,教学语言才能自然流畅、运用自如。
2.要经常搜集和积累有关教学语言的素材和资料
教师不仅要读本学科的书籍杂志,还要经常阅读其他有关的书刊资料,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多读书、看报,听广播,看影视戏曲,随时随地吸取语言方面的营养。随时注意观察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地理教学有关的例子,都应注意收集和积累。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地图占了很大的比重,它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无论是地理教材还是地理高考试题都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地图,而大量的运用地图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
一、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分析,那么教师应当怎么做呢?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地图上所包含的一系列要素。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从地图上找到有效信息资源的过程,在找到信息之后教师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标记,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其次,学生必须掌握并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名词,对于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师应细致地为学生讲解,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归纳总结,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比如,教师在讲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时候,必须让学生明确它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存在的一些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最终加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以及技巧
学生要想用图,就必须学会读图,就中国现状分析,大多学生不愿意也不想读图,因为他们找不到读图的方法,面对那些比较复杂的地图,学生常常不知所措,为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以及读图技巧。在平时的读图中,学生除了要背熟那些常用的地名之外,还要能够准确无误地在地图上指出来,比如,教师在讲授中国地理位置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指出相应的河流、山脉等的位置,这样的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读图,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学生模仿,这种读图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住相关地图的信息,还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从地图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势在必行,本文就相关的培养措施展开论述,着重指出应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此外,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以及技巧。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应注重“情感”因素;加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地理新授课时要创设“情境” ;让地理课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授课。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兴趣;情感;情景;参与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96-01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如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的效果就会很好。可见,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①巧引歌曲。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2.运用地理之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引起悬念,从而调动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次在新班级的第一课,我都会从天文讲到地理,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故事和地理之谜。例如,给学生讲述地球生命和地外生命的探索时,我向学生说:“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是否有外星人存在?”学生们反应热烈,纷纷各抒已见,趁此机会,我给学生讲述宇宙飞船――“旅游者2号”探测太空的故事,并指出:目前为止,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又如,在讲神秘的北纬30度时,我给学生讲述了恐怖的百慕大魔鬼三角、古老辉煌的玛雅文明和埃及金字塔、千年不倒的比萨斜塔,以及珠穆朗玛峰、马里亚纳海沟…,等等众多神奇的故事和景观。通过这些地理奥秘的介绍,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3.巧设疑问,借疑增趣
设疑恰当,能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例如:在讲解世界洋流模式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一定会索然寡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把一个装有信件的密封小玻璃瓶放入海中,那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小朋友有可能收到这个小瓶子吗同学们根据洋流的方向和洋流系统,运用已有的地图知识,反复地思考、验证,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
4.在地理新授课时要创设“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引人新课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陈旧的教学方法。新课改则要求我们要大胆创新,所以我们在地理新课授课的时候要创设引导情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比较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主要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课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5.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
篇10
【关键词】地理三板教学 多媒体教学 师范技能
1 引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既然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那么培养学生空间分析能力是就是地理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使用三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易于实现这一任务。
地理教学中通常所指的三板就是板书、板画、板图,三板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形式,多媒体教学是指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与教学有关的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教学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影音设备演示给学生的教学过程。由于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地表现地理教学中的内容,大多师范院校都开设有课件制作及实训等课程,近几年地理师范毕业生在就业任教后,也将重点放在了地理多媒体教学上,逐步忽视了三板教学,而笔者认为三板教学是地理师范教学技能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应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将二者交叉使用,不仅会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以下进行浅析。
2 地理三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
2.1三板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三板教学,会有其独特的优点,如运用地理板书辅助讲课,会使学生听得更清楚,看得更准确,理解得更迅速、记忆得更牢固、更持久,这是因为地理板书强化了地理课堂的口语表达效果,例如:我们用“表格式”板书的方法,在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一节内容中,不仅能让学生更易认识三个圈层,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地理版图的运用,能使学生在眼、手、耳、脑多种器官的参与下接受信息,比只听、看,而不动笔印象要深刻得多。地理板画不仅可以弥补目前地理教学挂图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下降泉和上升泉这一概念时,只凭教师口讲和学生想象是很难理解的,但如果绘制成板画,再进行讲解,就能从地层及其透水性能、地下水的来源和运动规律等方面进行解说,让虽然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得到具体的表现,学生就能得到清晰的认识。
2.2多媒体教学
近年由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与普及,师范生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相关比赛都受到高校重视,多媒体教学优点很多,首先其具有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其次由于其具有交互性,使学生有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对于教师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供的信息量大、素材多,节约了时间,课件可重复使用,提高了教学效率。笔者在担任《课件制作实训》等课程的讲授工作中,也深有体会,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中动画与影像的运用,能使地理教学中抽象问题更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对于《太阳日与恒星日》一节内容的讲授中,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呆板的图画运动起来,展示的效果就截然不同,听者很容易理解两个自转周期不同的原因。
2.3三板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师范生多媒体教学能力的培养,刚就业的地理师范生及年青教师,大多数能制作出精美的地理课件。但在授课中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存在隐忧,如出现教师不管教材内容如何,所有课程章节都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老师只会读课件,成了课件的解说者,同时也使教师产生了惰性,即授课前无需备课,照读课件,而由于在课件中采用大量动画与图片的选取及运用不当,学生也容易被课件中的动画与图片所吸引,从而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忽略了课程重点。其实三板教学的优点并没有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情况下变的弱势,相反,在一些地理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三板教学,得到的效果更明显,例如,在毕业生面试中,如能合理地运用板书,快速的作图、作画,可以体现其对地理专业技能的掌握及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会给评定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三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各有特点,教学中需要针对教材及讲授的侧重点,而选取不同的方法,在讲授自然地理部分及运用地图授课时,可适当采用三板教学,在教师边讲边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识图、读图,同时也能加深记忆。在讲授人文地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则更为实用,因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并且能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可提高学生认知与理解力,有时甚至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而形成互补,总之,二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以教材为主,以达到教学效果为目标。
3 结束语
三板技能与多媒体课件制作都是高校地理师范技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不仅在校期间,要对师范技能进行培养、训练,而且不能根据个人喜好而有所偏重,在未来从事地理教学中,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后,再作选择。而三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二者并不矛盾,它们具有互补性,可相互应用,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忠厚,胡良民. 地理三板理论与实践.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2]崔哲洙. 论地理师范生“三板”基本功. 松辽学刊,2002(2).
- 上一篇: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目的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