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篇1

[关键字]民族地区 旅游资源 所有权 经营权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11-1

0 前言

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含义是,在坚持资源国家所有、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在一个旅游资源(景区)内,经政府统一规划(或政府审批规划)后,把开发经营权剥离出来,通过政府与投资者签订保护开发、建设经营协议,授权投资者依法有偿取得一定期限内的开发经营权及其收益权,其核心是“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

目前,傣族园因为股份制企业,股东为国有橄榄坝农场和昆明宜良南洋建筑公司,前者投资1775万元,占股份83.5﹪;后者投资350万元,占股份16.5﹪。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本文拟针对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1 改革发展大趋势的要求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资本所有权与资本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实行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模式。尽管旅游行业的改革发展及所需资源具有其特殊性,但同样不能违背社会资源所有权、占有权关系调整变革规律的基本要求。我国的旅游业进一步的发展,已经到了要在产权关系上进行调整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各种矛盾解决的关键所在。

2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往往缺乏开发和管理旅游资源的能力

旅游资源所有者,往往素质偏低,村寨旅游要发展离不开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从调研地所在的几个村寨来看,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不论是景点讲解的导游人员,还是提供餐饮、住宿人员,大部分都是小学、初中毕业生。在参与旅游发展中,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整个村寨的全局性概念,常为了一点私利而不顾及村寨旅游发展的全局。在这样的情况下服务质量也没有办法得到保障,服务水平较低,开发和管理旅游资源的能力匮乏。

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管理,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然而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都处于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缺乏必要的开发资金,更缺乏善于策划、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如果进行一定的资源整合,将宝贵的资源转让给真正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经营者来经营和管理,就可以使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使其充分地发挥应有的效益。

3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所有者大多缺乏足够的开发建设资金

一般讲,一个中等规模的旅游景区,不包括景区外道路的修建,从最初开发到取得一定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几千万人民币的投入,没有三至五年的时间不能解决问题。从目前来看,依靠政府的力量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各景区建设中的资金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大规模的长期投入如果完全由政府来承担也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市场化原则的。通过经营权的有偿转让,使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适当分离,吸引真正有实力的经营者进入景区,使经营者能够实现责权利相结合,真正将景区旅游资源利用好,经营好。所以,经营权的转让是解决景区发展和建设中资金问题的途径。

4 旅游资源两权分离的尝试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通过产权关系调整,经营权的转让,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统一。许多景区经营权转让后,不仅引进了开发建设资金,也同时引进了大量环境保护资金,扭转了过去那种低投入、低开发、低保护的局面,转向高投入、高开发、高保护的良性发展轨道。

两权分离经营成功后既可以让百姓脱贫致富,也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长年生活在风景名胜区周围的城市居民和乡下百姓,可以享受资源开发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实现就业和家庭收入的增加,地方财政也会因此得到应有的改善。

傣族园总体规划占地336公顷,预计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工程完成,一期已投资3800万元,二期已投资2600万元,其他零星投资2100万元,总计投资8500万元。主景区由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听、曼嘎五个傣族自然村寨333户、1591个村民组成。2001年10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同年被西双版纳州政府和景洪市政府授予文明先进单位;2002年12月通过ISO质量认证;2003年4月被评为“中国知名旅游品牌”;2005年5月荣获“西双版纳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先进典型单位”;2005年8月被云南省工会授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集体”。2006年3月被云南省工商局、西双版纳州工商局分别授予2004至2005年度“重合同守信誉企业”;2007年被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和谐文化村”;2008年4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旅游景区”;2008年6月被云南文化产业办评为“云南省首批优秀文化企业”;2008年10月傣族园当选为省文化产业理事会理事单位;2008年11月被国际旅游营销协会、世界和谐基金会、国际旅游商协会、世界华侨华人旅游合作组织授予“国际知名旅游景区”光荣称号。2008年12月21日被博鳌国际旅游论坛评为“国际知名景区”。2009年3月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主题公园”,2009年3月被省、州两级工商局分别授予2007至2008年度“重合同守信誉企业”。傣族园公司现有正式员工1087名,其中80%招用村寨村民,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劳动就业,使村民由农民变成了员工,每月都有了工资收入,成了西双版纳、乃至云南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繁荣,缓解社会就业,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

5 小结

总之,在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我国旅游资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将提高我国旅游资源的经营效率,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力,从而把我国的旅游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龙京红.旅游景区经营中"两权分离"问题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46.

[2]钟勉.试论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J].旅游学刊,2002(4):17.

[3]熊玉霞.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争议[M].甘肃农业,2005(8):53.

篇2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产业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已经达到全国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因此,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各地各层级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方式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但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短缺的瓶颈逐步显现,表现在过度依赖于政府直接投资和债务融资等传统融资渠道。拓展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大力引进资金势在必行,而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应用范围最广,且发展速度最快的创新型融资方式;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资产证券化进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旅游企业融资成本,利用资本市场丰富的资源为我国旅游业提供金融支持。

一、当前旅游行业的融资现状及模式

1、当前旅游行业的融资现状

当前旅游业对融资资金需求旺盛,但从融资的来源形式上来看仍然以传统的渠道为主,如政府财政补贴或直接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或对外借款等方式,其中政府投资和补贴的比重极大,在很多旅游景区、企业的构成资金中,基本上上达到了全资的程度;而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及利用外资等渠道所筹集的资金较少。同时旅游业所筹集资金以短期资金为主,由于旅游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而长期贷款需要旅游企业提供合格的可供抵押资产,因此造成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更是无以为继。

2、当前旅游行业的融资模式:

(1)政府的各种形式投资

旅游开发往往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企业单独开发遇到的困难较多,因此,较为大型的景区、旅游项目的开发往往是在政府主导开发,其资金来源也一直是财政直接投资。这种投资模式的制约因素制约其长期采用:一是政府承担社会经济职能多,而财政资金有限,长期安排大量的资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不利因素太多。二是政府投资模式并不是按照市场化模式操作,投资效果更多地是考虑行政、政策效果,与市场对接不足,可能造成资金的浪费,也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2)上市融资

截止2016年,根据不完全统计与旅游相关的企业上市公司(包括中小板)共计43家,这些上市公司多为饭店行业、自然景区和旅游企业及大型旅游公司和互联网旅游公司,与全国相关企业相较,数量微乎其微,甚至这样还因其受整体资产规模的限制,其筹集的资金普遍不大,对旅游资源开发作用有限,上市筹集资金的模式效果也不佳。

(3)社会资金投资

自改革开发以来,各地招商引资吸引外资,但资金最后的流向主要以饭店业为主,这其中有国家政策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投资主体从资金利用率、资金回报方面所做的更优化选择。旅游业的外资投资范围和领域都偏窄,并不能满足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上的资金缺口。近几年,民营资本开始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民营资本受自身实力限制,投资项目体量不大,总体来说,外资投资和社会投资其投向领域和实力都有限。

二、创新型班资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根据行业特点和市场化要求,选择一种创新型的融资方式显得尤为必要。而资产证券化方式,能够丰富融资方式,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它还能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融资主要是利用旅游资源可预期产生的门票及营业收入作为基础和来源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在这种金融模式下,许多在当前情况下不宜进行融资的存量资产,都可以转化成投资人的特定资产组合,从而为发起人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的选择。

(一)增加资产流动性

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渠道,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增加资产流动性的有效方式。通过资产组合的真实销售,发起人可以快速取得资金,使得现有资产实现流动性。这种融资方式使得以往缺乏流动性、个别的旅游资源资产转变为流动性高、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商品的手段。旅游资源的资产通产不易流动,无论是旅游资源的经营公司还是相关金融机构都有增加资产流动性的市场需求。

(二)降低融资门槛

传统融资方式一般都是以借款方的综合信用进行评定并进行现实担保,按照现有股票和公司债券发行条件的要求,许多旅游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的资信条件和盈利能力均达不到要求。资产证券化对企业在上述条件上比起股票和债券要求都低,旅游资源企业可以满足证券化融资的相应条件,这将极大地降低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

证券化融资有利于降低旅游资源经营企业的成本负担,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通常认为,利用证券化方式融资,便于债务管理,在这种模式下,还债方式和还债来源均提前确定,无须最后筹措还债资金,减轻了旅游资源经营企业的债务管理负担。同时,也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融资运作模式设计

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总体来说是一种结构性融资,尽管资产证券化在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有多种可供借鉴的运作模式,但我国旅游资源开发融资中还是要根据我国现实的法律制度环境做出模式选择。选择政府spv模式更符合当前社会状况:

在此模式下,可以由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出资,成立全国性的政府型特设机构:旅游资源抵押证券公司(spv)。成立的spv是国有独资公司,其有发行公司债券的资格。将旅游资源收费权出售给spv以实施资产证券化融Y,获得销售收入,spy将购买的旅游资源收费权进行资产重组,形成资产池,并对该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向投资者发行证券获得发行收入,资产池由新成立或委托的旅游资源管理机构代为经营管理(服务人),服务人将收入中用于偿还证券本息的部分移交给金融机构管理,剩余部分移交spy,接受委托的金融机构对投资人支付本息。在此模式下,spv是由政府设立的全国性机构,可以消除投资者疑虑,起步时可以得到投资者最大程度的接受。由于发起人将资产证券化的旅游资源资产真实出售给spv,该资产实现了完全的破产隔离,是一种结构最完全的表外证券化模式,即最规范的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因此,国家有关机关设立spv是最佳选择,其后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以募集资金。

篇3

关键词: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重要性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07-021.资源整合的基本含义

旅游资源的整合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提高景区资源的整体实力,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涉及很多的方面,主要是实现有序化工作的过程。将原本独立的旅游资源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一体化。文化旅游产业实行资源整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旅游事业的正常发展,充分发挥各个资源的优势,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资源整合工作还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克服地域上的局限,实现资源共享。

2.文化路由产业实行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2.1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主要是由政府完成,国家的相关部门直接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的文化旅游产业管理。政府对于文化旅游事业的监督管理效用减弱,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企业对于旅游资源盲目开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资源开发以及企业没有实行统一的开发标准,最终导致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整合政府部门的实力,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加大监督力度,保证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2.2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现在很多的文化旅游景点都包含很多的休闲娱乐方式,有的商家宣传本地风景秀丽,但是有的商家又宣传高档的休闲娱乐场所等等。这样的宣传方式会给游客带来干扰,也无法真正体现景点的特色。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有效地将当地的各种资源整合,实现各种资源共享,提高文化旅游景区的整体实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2.3完善文化旅游的各项功能。文化旅游景区要改变传统的观光的旅游方式,增添其他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景区可以在原本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人文景点的设计。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体验到舒适的休闲活动。这需要将地方的资源整合,将休闲娱乐与观光风景完美结合。

3.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3.1文化旅游景点资源实现整合。首先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之前的单独开发转变为联合开发,开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当地的景点资源,还应该将开发范围拓展到临近的区域,这样的开发方式才能很好地实现资源的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行统一的开发管理。其次是旅游产品的整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只是依靠资源本身,还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原本的资源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旅游产品。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拓宽了文化旅游的发展面,还树立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形象。要想真正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还需要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将文化旅游景点资源的全部特色展现出来,这既是对文化旅游景点的宣传,同时也是增加文化旅游景点的经济效益。

3.2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整合。树立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要立足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包装,并加强宣传的力度,这样的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旅游品牌的整合。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特色进行不同的包装,例如,我国的湖南凤凰,可以将秀美的风景与独具特点的人文风景相结合,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不仅提高了人文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还提高了人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3.3化旅游设施实现整合。文化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要完善旅游景点的交通设施,保证旅游道路的畅通,利用道路将景点的各个景区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景点要设置相应的指示牌,方便游客更好地游览景区的风景,交通问题得到解决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设置专门的交通工具和路线,方便游客进入旅游景区;设置专门的旅游车来接送游客,保证游客的安全,对于自驾的游客可以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停车位,优质的服务可以提高游客对景区的印象。最后是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文化旅游景点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游客提供特别的饮食和住宿条件,这种方式不仅宣传了当地的文化,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景区为游客提供购物的场所也是景区的一大特点,游客可以在景区内购买当地的特产或者好玩有趣的东西,这些资源的整合可以大大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旅游环境,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3.4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实现整合。针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旅游管委会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管委会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参与到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工作中,与当地的居民保持良好的联系,维护居民的权益,同时管委会也要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保证整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政府还可以出资成立专门的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旅游开发工作,将政府和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的优势结合起来,政府主要对整个开发工作实行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公司利用自身的经验制定最佳的开发方案。

4.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现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加深对资源整合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将资源整合的理念引进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中,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龚宁.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5)

[2]常月亲.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8)

篇4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所有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它的构成条件首先必须是民族特色;其次是具有本土民族特色;再次是具有民族内涵和底蕴。

二、六盘水市主要的民俗旅游资源

(一)礼俗

六盘水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以各种礼节表示对宾客的欢迎。如苗族的敬牛角酒、彝族的“转转酒”,侗族迎客时的“拦路歌”等数不胜数。

(二)婚俗

六盘水少数民族多采取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恋爱。通过“游方”(苗族)、“踩月亮”(苗族)等形式相互认识并建立爱情。

(三)节庆

六盘水少数民族拥有很多节庆,根据掌握的资料对其进行了整理,见下表。

六盘水少数民族节庆(农历)

三、六盘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其存在问题

(一)开发六盘水市民俗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力开发民俗旅游是由六盘水市的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决定的

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的市(区),除汉族外,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37个,世居少数民族7个。这片丰沃的土地上,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有图腾崇拜、佛道巫术、祭祀、乐舞的宗教遗留,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区,而且六盘水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

2.国内外的旅游发展趋势,为六盘水市进一步开发民俗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在贵州省以少数民族风俗为主的旅游线路悄然成为各地游客的首选。全国55个少数民族,贵州境内就可以找到48个,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使贵州越来越成为游客们的“新宠”。

3.六盘水发展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1)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和民间文化是发展民俗旅游强大基础

六盘水民风淳朴,至今仍保存着灿烂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拥有挪威援建的我国第一个人类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南、北盘江流域两岸,八担山片区孕育着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这些民风和民间文化是六盘水发展民俗旅游坚实的基础。

(2)“夜郎古地”这一文化品牌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形象

六盘水拥有做大夜郎品牌的独特资源――夜郎古城(郎岱)和????江风景名胜区等。这里群山逶迤、峡谷幽深、风景奇绝、民风淳朴,至今仍传承着许多古夜郎的遗风。探索已经湮没了2000多年,但在华夏文明史上却留下过短暂辉煌的夜郎文明,这不仅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广大考古、探险和旅游爱好者神奇的向往。

(二)六盘水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民俗商品缺乏特色

许多旅客都有这样的体会,想买一些旅游纪念品,但怎么看都与其他地方相似。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商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民俗旅游开发视野狭窄

目前,六盘水民俗开发中,将乡村旅游或是农业旅游产品也称之为民俗旅游,湾子布依风情,玉舍民俗村等,虽然称之为民俗村,但在开发上并无多少六盘水民族特色。

三、发展六盘水民俗旅游的几项措施

(一)突出民族特色,更新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同质化使旅游景区没有了特色,如果不解决同质化问题,不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就会导致产品失去吸引力,六盘水市应以贵州省这一“文化千岛”为大背景,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二)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六盘水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优先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最能反映贵州特色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融为一体。

(三)全方位开发多种模式的民俗旅游

篇5

【关键词】关系营销 体育旅游资源 客户关系 开发模式

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市场开发模式的现状

目前河南省开发出的自然旅游产品有焦作云台山登山、南阳西峡五道幢攀岩、洛阳栾川伏牛山滑雪、洛阳重渡沟滑草等。现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水域资源有漂流、划船、垂钓、游泳等。生物资源主要有洛阳牡丹、开封以及全国最大的鄢陵苗木种植基地,以及五龙口的猴山等。

河南的人文资源中主要是“两拳”,就是少林拳和太极拳,这已经是河南的标志了,从世界各地来河南参观和学习两拳的人非常多。河南的民俗体育资源主要有南阳舞狮、酒莲灯舞、黄河九曲连,三门峡的和尚顶灯舞、开封的盘鼓等。另外,在河南各城市的主题公园中,都建设有一定规模的体育健身设施。人工攀岩、蹦极等仿山地体育旅游项目,射击、翻越障碍、定向越野、野战游戏、拓展训练等军体项目,蹦床、走钢丝等休闲项目,过山车等惊险刺激项目也倍受不同年龄、性别游客的青睐。

河南的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出来的也不少,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引起客户的重视。因为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市场营销式,也就是说先开发出资源,然后再引导客户和游客参观或参与到体育旅游中来。这种营销式开发方式,往往忽略了客户的需求,使客户被动地接受和使用资源,这将降低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所以,难以保留客户。如果要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获得更多的盈利,使体育旅游得到长远的发展,最好是采用市场拉动式。

影响体育旅游开发的因素

通过对河南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的旅游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但符合客户需求的、达到客户满意度的还不多。如何达到客户满意度,要从影响体育旅游开发的因素来看。笔者认为,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客户需求。发现客户需求,是开发体育旅游资源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虽然以体育旅游为目的的人很少,但很多人还是有这种需求欲望的。特别是当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之后,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潜在需求就更大了。只是现在有很多人不知道体育旅游的功效到底有多大,也有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旅游,也有人是未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旅游的方式。所以对客户需求研究是迫在眉睫的。笔者认为,对客户需求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按照年龄的不同进行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老年人,一般比较喜欢到离家比较近的景点旅游,喜欢从事缓和的运动。中年人的时间比较紧张,大多数喜欢放松的、增强体魄的旅游项目,比如登山、游泳等。青年人比较喜欢刺激的体育旅游项目,比如滑水、漂流、蹦极等。少年的好奇心比较强,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比较喜欢,比如游乐园、植物园的旅游等。二是按照收入的多少进行研究。收入比较高的人经常出去旅游,所以对景观旅游的需求并不高,而对休闲舒适、健身锻炼式的旅游需求较高,属于多次消费。收入低的人一般比较喜欢景观旅游,经常是一次性消费。此外,收入低的人对体育健身旅游有一定的需求。三是按照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进行研究。要根据客户研究预测喜欢某种体育旅游项目的人数,然后再建设相应的体育旅游设施或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四是按照对健康的需求分,可分为心理健康需求和生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需求主要是为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消费者,试图通过旅游,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开拓视野,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生理健康的需求,主要是为了保持身体各功能器官的正常运行,这需要经常性的锻炼。

体育旅游产品。研究出客户的需求后,就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体育旅游产品。在现有的情况下,也可以创造需求,例如温泉的出现,可以创造温泉洗浴的需求,山势险峻可以创造探险的体育旅游等。

价格。对于我国的客户来说,是否去旅游主要是看经济条件允许不允许。而我国大部分人的收入并不是很高,用于旅游的支出是非常少的。而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又很高,所以在价格适当的情况下,将会有很多消费者主动增加体育旅游的支出。如何制定合适的价格,就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趋势和体育旅游资源的供给趋势进行预测。

辅助设施。有了很好的旅游产品,也符合客户的需求,客户也接受这个价格,但没有完善的辅助设施,客户也是很少光顾的。

体育旅游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

不论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根据较好的旅游产品引导消费,都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根据客户关系管理,来发掘客户的隐性需求。然后根据隐性需求,制定关系营销策略、数据库营销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使旅游产品适销对路,最终获得较好的旅游收益。

对于一次性消费,现在一般采用的方式就是传统的交易营销,即以产品为中心,采用4Ps营销组合手段,着眼于单次交易活动收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能获得较好的实际收益,而客户却难以获得预期的效益。然而,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旅游企业的营利不能只注重短期效益,更应该注重长期发展,长期的效益。如果只注重短期效益,过多地占有顾客的利益,不顾及客户的感受,最终将导致企业声誉和形象受损,旅游业的收益也会萎缩。

对于重复性消费,就要运用关系营销策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赢得更多的回头客。关系营销是企业与客户因长期交往而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使得客户能长期地对企业保持忠诚度,企业能够维持有盈利的业务,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得成功。关系营销注重双赢,即客户也得利,企业也得利。如果企业能成功地与客户保持长期的合作信任关系,那么营销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这是企业的得利之处。同时,客户也省去了寻找新产品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获得了满意的服务和产品,客户也得利。关系营销对体育旅游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关系营销策略的体育资源开发模式

体育旅游企业如何为客户提供额外价值,可以通过向不同级别的客户提供不同的营销手段来实现。根据不同级别的客户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一级关系营销――财务层次营销。这是最低层次的关系营销,它维持客户关系主要是通过价格调整来刺激客户的财务利益,同时增加体育旅游的收益。对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可以集中几项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共同为客户提供服务,让客户享受实惠。比如河南省开展的百元游活动,这样不但游客多,游客所带来的食宿、交通支出也是体育旅游的一项收益。财务营销层次虽然能较快获得效益,但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顾客很容易流失,所以还要靠二级关系营销和三级关系营销来培养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级关系营销――社交层次营销。社交层次营销是通过了解单个顾客的需要和愿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与人性化的服务,来增加公司与顾客之间的联系。所以在二级关系营销中,不但使客户增加了经济利益,还增加了社会利益,让客户拥有更广泛的社交场所,体会到社交的快乐。社交层次营销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法,一种主要的方法就是建立顾客组织。比如根据嵩山的登山活动,可以建立一个参与者的登山俱乐部,少林易筋经俱乐部等组织。这些组织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活动,扩大影响力。还能够根据俱乐部成员的共同需求不断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除了建立客户组织之外,还可以通过数据库营销,建立一个更大的客户网络。企业的客户数据库建立了客户档案,对客户端代号、年龄、消费经历等都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得出客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这可以使企业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另外数据库还有效地警示客户的异常购买行为,让企业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客户流失。同时,数据库营销可以使客户感觉到企业时刻在关心自己,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

三级关系营销――结构层次营销。结构层次的营销是企业在向交易伙伴提供财务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还为交易伙伴提供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服务,而这些服务一般无法从其他竞争企业获得。同时通过客户与企业之间的长期互动,使得企业能传递更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服务和价值给客户,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与交易伙伴结成结构纽带,并带来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体育旅游就是要开发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使别的地方的旅游企业无法模仿和复制,比如少林武术、陈氏太极、洛阳牡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除此之外,体育旅游的开发要与客户合作,共同开发和设计旅游产品,提供服务,比如根据消费者需要由少林寺高僧传授武术,以及消费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等。

篇6

【关键词】 陕西;旅游业;融资问题;途径

一、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概况

旅游业被称之为“无烟工业”,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是陕西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2007年,陕西旅游产业各项经济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部分重大考核目标超额完成任务。旅游总收入达到504.1亿元,接待旅游者总数达到8138.1万人次,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9.4%。其中陕西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23.1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6.1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801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458亿元,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1]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足,旅游点的景观建设薄弱,很多景区和娱乐设施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状态,影响了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陕西文物资源居全国首位,旅游资源居全国第三,但旅游收入在2007年只居全国第十二,旅游业发展水平同其资源优势相比差距还很大。

二、陕西省旅游产业融投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旅游产品规模小结构单一开发层次低品牌形象不够突出和景区管理体制不顺等因素外,比较突出的就是对旅游业的投入不足,一方面表现在政府在旅游项目建设引导性投资、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和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开发市场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资金对旅游业的大规模投入。[2]一般来说旅游业融资的渠道无非有两种:一是依靠其内部积累,二是依靠外部资金流入。陕西许多地方的旅游资源企业也还是刚刚起步,内部自我积累能力相对来说还十分有限,所以着眼点是企业的外源融资。此外,缺乏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优惠政策不配套,开放程度不高,未形成稳定的市场和规模,难以吸引资金投入。旅游资源密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不改善,不能利用和借助各种资金来源,旅游开发就走不出投资短缺的阴影。

目前,陕西地区旅游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具有国际影响的经典旅游线路,但总的来说全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对旅游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而旅游业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不仅是陕西省旅游业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而旅游资源又相对丰富的西部地区,都面临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风景区其他经营性项目投资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也反映了旅游融投资在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1、基础设施建设

(1)旅游交通组合。游客对旅游交通组合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准时、安全、舒适。陕西部分交通基础设施薄弱,道路质量不高,部分景点“进不去,出不来”;再有交通管理不规范,主要路段阻塞率较高。西安如此,陕西其他县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就更加薄弱了。交通设施相对落后,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障碍。

(2)旅游居住组合。陕西旅游居住条件,随着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有了较大改善,建成了许多家高档次的宾馆,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陕西旅游居住场所同景点文化氛围没能很好的溶为一体,一些景区景点的居住还没能达到“整洁”与“便利”的基本要求。旅游居住缺乏特色。

(3)旅游饮食组合。饮食缺乏创新,卫生令人担忧。旅游者对饮食组合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想通过“吃”来领略一下异域文化风情。但陕西旅游饮食组合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饮食场所设施简陋,不卫生,服务差。另一方面就是饮食缺乏创新,大多数属于家庭的手工制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2、旅游产品开发与销售

陕西省旅游产品总体上表现为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产品开发层次较低。基于这些问题,在《陕西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着力打造“关中历史文化游,秦岭中央国家公园,沿黄风情游,陕北红色旅游,巴山汉水生态游,都市休闲游”六大主题板块,对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进行创新,发挥古文化优势,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注重开发旅游精品路线。[3]这种“大手笔、大产出、大影响、大人流”的开发模式,必然也伴随着旅游开发的大投入。

在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展销会、推荐会、公众展示、业内交流等传统宣传模式推广陕西方式的同时,也要借鉴国际化和专业化理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定有创新精神的宣传促销计划。而不管是采用网络媒体进行旅游宣传营销,还是用传统举办手段推介促销活动,都需要专项促销经费,来为提高旅游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作保障。

3、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市场规范化管理

陕西省旅游环境欠佳,旅游资源环保意识不强。一些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空气污染,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各种固体废弃物到处成灾,环境恶化。如华山风景名胜区,2008年“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人数再创新高,同时垃圾污染剧增,期间每天派300多名清洁人员清理垃圾。有些旅游景点环境乱差,有些旅游景点到处摆摊设点,兜售商品,出现宰客现象,有些大搞封建迷信。旅游市场混乱的治理离不开资金投入。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旅游业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投入十分有限,旅游单靠财政拨款和门票收入很难完成自我造血功能。秦始皇兵马俑作为震惊世界的第奇迹,引起世人关注,然而对秦始皇陵极为丰富和弥足珍贵的地下文物的挖掘进展非常缓慢,除了技术条件制约之外,资金紧缺是重要原因。

总之,陕西省旅游业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部分上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陕西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要从偏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一般利用转变到依托文物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人文优势,实现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休闲度假一体化发展的轨道上来。而以当前陕西省每年向旅游产业的投入情况来看,尚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解决陕西旅游产业的融投资问题迫在眉睫。而资金筹措问题能否解决,是旅游业能否加速发展的关键一环。

三、陕西旅游产业发展的融投资现状

陕西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其旅游产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是,伴随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等,如表1。

129.2476亿元;5000万元―1亿元的项目17项,投资额11.91593亿元;1000万元―5000万元的10项,投资额5.79135亿元。2007年重点招商项目44个;2006年有40旅游重点投资项目,总投资额115亿元;2005年,陕西文化旅游项目280个,总投资额154.5亿元。预计今后几年全省开发建设的项目将达到500多个,总投资额接近800亿元。[4]虽然近几年陕西旅游的总体收入不断攀升,但经过利润分配后,留下来用于旅游再开发的自有资金相对很少;另外,旅游收入在不同的旅游部门、旅游区域、旅游景点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平衡性,处于旅游开发阶段的旅游区县或旅游企业收入少,但待开发的旅游项目所需的资金数量大。这样旅游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这就需要向社会融资,发挥旅游融资巨大的杠杆效应。

目前的融资渠道主要有:

一是国家对旅游业的投入。国家财政资金对旅游业的投资具有广阔的源泉和稳固的基础,今后仍是旅游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二是银行信贷资金。银行一般分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前者为各类企业提供商业性贷款,后者主要为特定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5]银行信贷资金由居民储蓄和单位存款等经常性的资金源泉构成,贷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适合各类企业的多种资金需要。

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主要有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等。[6]

四是民间资金。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的节余资金,可以对旅游业进行投资,形成民间资金渠道。

五是旅游企业自留资金。

这些融资渠道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陕西旅游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资金需求量也就加大,旅游投资风险跟着增加。陕西大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政府投资无力,民间投资难;而银行信贷对旅游企业来说风险较大,限制条件多,融资数额有限,银行也会因风险大回避旅游企业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门槛又相对较高。这就需要优化融资结构,使旅游企业资金构成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

四、陕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融资渠道分析

1、吸纳直接投资

国家每年都会给旅游业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用于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政府对旅游业的财政投入虽有限,但很必要。旅游资源属于公共产品,通过市场作用无法做到保护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只能由政府来做,既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和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在陕西旅游资源开发规模和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也要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7]可设立国家专项基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此外,加强政府在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整体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旅游收入在不同的旅游部门、旅游区域、旅游景点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平衡性,所以旅游企业可以吸引其他有闲置资金部门的投入,这样的旅游法人单位出资方式灵活多样,投资者可以用现金、厂房、机器设备、材料物资或无形资产等作价出资。对陕西省一些旅游欠发达地区或是刚处在起步阶段的旅游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筹资方式。旅游筹资企业可以先确定筹资数量,再做一些必要的宣传,来寻找投资单位,经过双方具体协商后签署投资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责,共享投资利润。

2、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是开发商主要的融资渠道,融资速度较快,成本相对较低。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旅游企业(开发商)可先请专家对其所拥有的资产进行量化评估,增加其信用度;旅游企业(开发商)可以使用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权、未来门票或其他收费权等资产作为抵押,尽可能打破银行的回避机制。

3、引进民营资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投资方式出现多样化。只要引资条件好,前景广阔,预期收益丰厚,人们还是很乐意把闲暇资金投入旅游行业。对旅游融资企业来说,虽然社会上的民营资金数量有限,但是投资人数多,市场广阔。

旅游投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投资非常大、收益比较长、回收投资的速度比较慢、前期投资成本高,要吸引投资商或旅游开发商,就要精心策划互利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赢利结构。在对投资商们进行一定的资信调查和实力经验审核后,采用招标的方式确定最终的开发商,与他们签订开发合同,让他们来开发旅游资源,再让他们在一定期限内经营、运作、管理,让他们收回投资。合同期满后,再无偿将其开发的旅游资源归还招商者所有。以这种“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来鼓励全社会投资旅游业。

4、项目融资

这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一种融资方式。项目承办人为项目筹资和经营成立一家公司,项目公司承担贷款,以项目公司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项目公司的资产作为贷款安全的保障。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设立为若干项目,并制作单个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准备招商材料。依据招商材料,开发商可以向境内外的社会资金进行招商,其中可采用独资、合资、股权合作、经营合作、项目开发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陕西省在近几年的旅游大项开发中,也多采用这种融资方式,可进一步发展、完善。

5、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它是一种以融资为主要目的租赁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承租企业按照租赁合同在租赁资产寿命的大部分时间内可以使用资产,即在租赁期间内对租赁资产拥有实际控制权,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为企业自有资产进行管理。[8]由于设立门槛大幅度降低,包括商业银行在内金融机构亦可直接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新融资租赁企业将大批兴起。 融资租赁是世界上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在我国发展迅猛,租赁产品渗透至各行业,作为新的融资渠道、产品营销方式等,融资租赁受到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业的关注。旅游交通工具和旅游景区的游览设施、娱乐设施都可采用融资租赁的形式。如旅游景区缆车需求融资租赁、旅游企业对旅游汽车公司的融资租赁。

6、上市融资

旅游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符合一定的条件时可以上市,发行债券,公开向社会募股集资。[9]陕西省有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还处于开发阶段,而目前资源开发类旅游企业较难直接上市。可以通过将收入转移到宾馆、餐饮、纪念品、旅游娱乐设备等项目包装为基础的企业。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是陕西省国资委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虽是省政府授权投资机构和资本运营机构,资金来源稳定,但内部的运营机制仍存在很多问题。目前,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开发的大项目比较多,2006―2010年将要完成投资23亿元,数额较大。[10]如果公司能积极上市,可凭借对旅游资源独特的垄断控制,走联合发展道路,以迅速募集股金,集中大量资本从事大规模开发经营,不但能够解决开发中的融资问题,而且有利于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使其真正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7、海外融资

海外融资的渠道主要由4个方面:国际商业银行、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外国政府和国际资本市场。[11]陕西省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也应抓住国际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条件,加大资本运作和招商力度,通过国际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股票筹资、国际债券、引进外资和国际租赁等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开发本省旅游资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等。结合本身的资源优势和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吸引外资来陕投资。

五、结语

旅游业作为陕西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国内外知名度也日益增加。但同时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资金投入、市场开发、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同国外旅游业发达地区,乃至我国其他一些省份,旅游业发展相差很远。其中资金投入是关键因素,它是旅游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由于旅游投资具有投资大、收益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使旅游融资困难,加大了旅游投入的不足。大量新项目的开发,单靠政府或景区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旅游融资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转变到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旅游企业的多元化、强投入、高起点、快发展上来。

另外,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受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诸如,旅游消费的季节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等,会使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出现极大的不平衡性。为了满足正常的企业经营需要,旅游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展融投资活动。

【参考文献】

[1]董宪民.陕西导游\[M\].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15.

[2]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8-01-23.

[3]杨敏,段九利.旅游财务管理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7-108.

[4]王俊鸿,季哲文.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22.

[5]马海波,章尚正.安徽省旅游资源开发融投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0)129.

[6]Patterson, T. M.,Niccolucci V.,Marchettini N. Adap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Province of Siena, Ital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J\]. J Environ Manage. 2008, 86(2) 407-418.

[7]杜平.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与商业机遇\[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35.

[8]刘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探析―已融资租赁等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08(24)101.

[9]宗良,林琳.仍将继续攀升―全球风险投资发展与展望\[J\].国际经贸,2001(1).

篇7

关键词: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提高旅游竞争力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作为新兴产业的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竞争。作为旅游业活动中心的旅游目的地已难以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无论是从旅游目的地自身发展需要、应对旅游者旅游地选择多样性的需求出发还是从旅游市场化运作的客观需求角度出发,都对旅游区域合作提出了要求。随着科技信息进步和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各个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为了争取更多客源和应对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逐渐认识到在本区域外更大范围内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性。

二、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可行性

1.山东半岛地区狭义上指的是由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个沿海城市组成的滨海城市旅游带,是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支柱城市。是我国开展区域旅游合作较为典范和成熟的地区。该区经济发达,不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及旅游收入均占山东省前列。经济基础优越。

该区位于山东腹地,北接京津,南依江浙沪,隔海北与辽东半岛相望,东与主要国际客源市场之一的日韩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区域内有胶济铁路、兖石铁路,济青、济青南线、同三等高速公路以及青岛、烟台、威海等国际航空港,陆海空交通方便,游客可进入性强。

2.山东半岛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古迹众多,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多种同质性景观,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青岛海岸线众长。旅游资源丰富,道教文化深厚;烟台山海风光秀美,拥有众多海岛;威海以环境取胜,生态环境优良,滨海旅游资源优秀,并富有韩流特色;日照以自然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取胜。半岛地区优越的区位和经济条件及出众的基础资源使得半岛地区旅游区域合作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二)必要性

1.应对高层次多元化旅游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由于交通的高度通达性和旅游活动开放性,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并不仅仅满足于局限在单一地区范围之内,而是更倾向于将眼光投向旅游地邻近或更远的、更大范围的旅游区域。这就使得单一旅游地仅仅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扩大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对单一旅游地目的地来说。由于其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有限性,要想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及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就需要开展地区间的旅游合作,开发多种旅游产品组合。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2.提升半岛旅游竞争力的客观需求

区域旅游合作能更好地整合半岛区域内旅游资源及其他资源,使每个地区合理地承担其在整个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分工职能,使各旅游区分别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提供不同的旅游服务,实现整体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实现半岛城市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环保以及旅游企业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合作和协调发展,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扩大旅游经济效益。

3.山东半岛共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但大多数开发目光狭隘,缺乏长远规划,盲目地跟风攀比、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大量近距离同质性建设项目和资源浪费,自身竞争力及对外吸引力难以提高,加强半岛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半岛地区资源优势,实现各地区之间优势互补。提高半岛地区整体旅游形象和旅游竞争力。

三、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对策

(一)加强宏观调控,突出政府主导作用

山东半岛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有必要组建一个有一定权限的区域合作协调机构,处理有关半岛区域旅游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协调区域旅游合作的各项细则问题。该机构由各行政区相关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专家、旅游企业多方组成,必要时可设立听证会,方便市民参与。总部可下设备区域分支机构。分别负责各城市的旅游业发展问题的统筹。

(二)创新空间驱动力因素,有效整合旅游资源

半岛各地区要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创新区域旅游的空间驱动力,促进半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山东半岛地区应依托空间区位特征。以青岛为一级中心,烟台、威海、日照为次级中心,蓬莱、荣成、胶南为三级中心,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城市,进一步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拓宽合作的领域和深度。根据城市组团特点,建立毗邻旅游线路:青岛—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烟台—威海、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加速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复合型精品滨海旅游产品,并借此建立起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旅游市场格局,增强区域旅游吸引力。

(三)确保利益驱动正方向化

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驱动是叠加在基础动力之上的驱动力,对区域旅游发展有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在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中,各方要将利益协调放在区域旅游发展的首位。在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应该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内利益共享。通过接合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规范区域旅游业制度建设来实现地方与地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转移,从而实现区域旅游利益在合作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保证山东半岛地区旅游合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青岛等各城市的城市年鉴,2009

篇8

[关键词]河南省 武术文化 旅游

一、河南省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它以其强劲的市场需求、快速的增长速度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旅游业具有消耗低、带动强、惠民广、展形象、传文化等多重功能,无论从扩大消费的现实需要还是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无论是繁荣一方经济还是带动全局发展,无论是助推经济增长还是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完全可以说,旅游业是一个绿色产业、龙头产业、窗口产业、文化产业,不但是增强硬实力的支柱,是扩张软实力的抓手,还是经济发展的一棵长青树。河南是第一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和旅游资源大省(从区位、市场、资源、现状来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008年全省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002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17%,旅游总收入1591.96亿元,增长17.73%,相当于全省GDP的8.74%。游客人次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但入境游客仅104.3万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数的0.8%。郑州、洛阳的入境游人数分别排在全国的第32、第33位。实际上,河南接待的游客一多半都是短线旅游,这表明河南目前已是旅游大省,但这几项数字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表明河南省还不算旅游强省。河南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与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主导下,抢抓机遇,使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在“十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明确提出“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确立了“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了旅游业发展的政府主导型战略。在政府主导下,旅游开发、市场管理、行业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旅游立法、人才队伍等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旅游产业质量稳步提高,旅游业逐渐向良性发展,使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资源整合,着力优化结构。推动旅游业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变旅游资源大省为旅游经济强省。武术作为河南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是河南省旅游发展的特色品牌,如已拥有的中国郑州少林武术节、郑州世界传统武术节、焦作市国际太极年会等有影响的国际旅游知名品牌。在“十一五”的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到”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融宗教文化、古都文化、祖根文化、武术文化为一体的独特优势,强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热线;在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中提出“一带五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想,其中就有“突出嵩山品牌优势,打造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任务中也多出提到武术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

2008年底,宋璇涛副省长在省旅游局干部职工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把旅游业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位置去认识,用发展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发展。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也是由河南省的经济结构现状决定的,可以说这是实现中原崛起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河南省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11月在访问日本期间,他提出“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同时强调:“旅游立省不是摒弃其他产业发展,而是要把旅游产业的发展发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考虑,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来培育、来打造、来发展。”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选择。尤其是在当前这种形势下、在这个时点上更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刺激增长的重大战略;二是加快河南新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三是促进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河南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009年全省旅游业的奋斗目标是: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达到2302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3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16万人次,旅游创汇4.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最近多次召开河南“旅游立省”发展战略研讨会、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河南“旅游立省”研讨交流会等会议,就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2009年2月19日,河南省与中国港中旅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等河南省众多相关旅游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南省各级领导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是对全省旅游行业整体发展寄予的厚望。

因此,现在我们要借“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之风(2009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中部崛起、中原崛起”之势和河南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之机遇,充分发挥河南省具有巨大潜力的、丰富的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应对多层次市场需求,推动国际国内旅游并举,形成区域内市场竞争格局。因此,开发和整合河南省各地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构建武术旅游城市群,培育武术旅游产业带,发挥武术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和武术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以加快提升河南省旅游业在国内外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使武术文化旅游成为今后河南省旅游市场增势强劲的旅游产品之一,这是促进河南省整体旅游业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另外,合理开发武术旅游资源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2008年底,河南省导游员队伍14000多人,旅游从业人员达110万人),增加收入。因此,加快河南省武术旅游资源开发,发挥产业关联带动作用,以推动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中原崛起。

二、河南省武术产业发展的整体需要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上长期处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就武术文化而言,河南省是少林和太极两大拳种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武术资源、文化资源和扎实的群众基础。随着我国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产业,在河南省体育产业中最具资源优势,最有发展潜力。近几年河南省武术产业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政策、资金投入、普及推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发展现状还是没有得到极大地改善。

其一,武术技术产业(如武术学校、武术传统拳的表演、武术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武术服饰、散打护具等)的开发速度相对滞后。

其二武术用品产业开发没有得到重视。河南省武术产生较早,发展演变出了内容丰富、拳种与器械纷呈的良好局面。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等原因,其文化内涵日渐消亡,原文化形态遭到破坏,许多拳种、器械演练、套路都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如河南三大拳派苌家拳,由于坚守“不得在人前卖弄”理念而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而见证河南省武术发展过程的武术器械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这种现象有可能使人们对于河南省武术的辉煌发展只能停留在感性意识上的认识,对于河南省武术博大精深的武学内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传统武学家为武术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继承与发扬只能成为一种简单的表面的行为,而没有从内心深处得到完善。武术遗产以武术传承人为载体,传人在艺在,传人逝艺失。武术技艺在传人与传人之间的传承是动态的,这些传承人就是“活着的遗产”。因此,保护武术文化遗产,首要珍视武术传人和武术传播机构。凡是为武术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做出努力,做出贡献的人和机构,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

其三,武术人才产业开发的不够全面。

其四,武术旅游产业的开发缺乏力度。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得以解决。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申请“太极拳”、“少林寺”专利,注册“太极拳”、“少林寺”商标,保护太极拳的知识产权的问题已迫在眉睫。所以,大力开展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发挥河南省的武术资源优势,制定河南省武术产业的发展战略,而且有助于在新形势下,调整武术产业结构,趋利避害,有效地整合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特色,增强规模效益,开拓生存空间,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挑战。2007年5月6号,国家在河南召开《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学术座谈会》,会上韩雪、洪浩、马剑、郭玉成四位博士就保护武术遗产的重要性、必要性及保护武术遗产的方法、对策等作了详细论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何青龙指出:做好武术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就是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因此,研究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及相关问题,为进一步保护河南省武术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提供参考,以有利于河南省武术产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延河,傅振磊.试论武术产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3):19-21

[2]马慧琴,李优锋.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02,(5):238-239

篇9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而进行的一项专业调整改革。

党的十六大提出*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传统农业应向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改造和提升,而新兴的旅游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正适应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大力兴办旅游业的客观要求。世界旅游业从*世纪*年代中期已上升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年代中后期,产值已达到了*.*万亿美元,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亿人,年增长速度达*%以上。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假期制度的改革,旅游交通的便捷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呈现出高速不平衡增长的态势,旅游业产值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截止*年底全国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定后,全国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处,其中绝大多数为自然风景名胜区,属于生态旅游区的范畴。*旅游事业近几年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生态旅游的地位逐年提高。*委省政府旅游工作会议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其健康快速发展并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主要是基于生态农业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一体化趋势和要求,即农业生态资源功能的旅游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化。既提升了农业经济的产业效率,又培养了旅游业的经济增长点,使自然生态资源得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双重开发并发挥生态环境教育功能。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是农业院校调整办学方向和提高教学竞争力的需要。

首先,农业院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基础优势,寻找符合当今社会潮流,具有时代特色的办学方向。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过度时期,农业领域正孕育着一场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变革,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正日益多元化,农业资源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它同人的生态定向、生态环境、旅游景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农业资源开发向更高产业层次转化成为可能,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能够将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的传统办学优势,转化为培养农业转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优势,这是农业转型的需要,也是农业院校办学思路转型的需要,是农业院校的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所在。其次,高职高专培养的重点在于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产业经营属性、实践操作属性基本一致。经与省内外的一些旅游部门和生态农业园区等企事业单位沟通和了解,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广受欢迎,已形成生态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业整体进步之间的矛盾,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今后一定时期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预示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生态旅游和旅游农业部门将出现人才紧缺的局面,该专业的设置是其他任何专业不可替代的。再次,*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而且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近几年大力开发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和大中城市郊区生态观光农业的实践已充分显示出这一旅游事业在*的广阔生命力。“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的开办,将占居国内在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行列,有力地促进我省旅游产业、高新农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能够保持该专业教育的入学和就业的人才供求两旺。

传统农业专科教育面临市场就业和生源质量的巨大压力,这与几十年一贯制传统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利用现有优势将传统长线专业改造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新兴的热门专业,必将形成农业院校人才供求两旺的良好局面,高等专科教育尤其是农林高职高专才能办出活力和动力。*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到*年初*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家,开发景点景区*多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星级旅游饭店*多家,各类旅行社近*家。近几年开发力度逐渐加大,对生态旅游人才需求容量巨大,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人才需求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包括:各类生态农业实验场、观赏动植物园区、各类自然风景名胜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旅游接待和市场开发企业、城市园林生产经营单位、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等。目前,这类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人才奇缺,难以适应自然资源进行旅游综合开发和保护的需要。上述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多数属于新兴行业或朝阳产业,一般认为,社会越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水平越高,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愿望越强烈。抗击非典的教训增强了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和追求,生态健康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该专业的设置较好地适应了这一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二、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的可行性

*、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与高等农林院校学科性质相对口,同农林高教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旅游业是一个与多种产业、多种学科相关联的综合性产业,而生态旅游业重点在于农业生态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郑州

牧专是一所以农牧业为核心的农林专科学校,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生态旅游资源等与自然生态资源相关的学科是该校大多数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具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和经济管理的丰厚的教学科研资源和学科优势,如动物科学、牧草科学为我校优势学科之一,其师资和教学设施可以转化为观赏动植物资源,农业经济多年积累的许多教学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的教学资源。将农业资源和新兴的农业旅游资源相结合,既是农业结构转型的需要,又是农业院校培养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急需人才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篇10

关键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西部地区外贸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部地区的外贸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营结构,产业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资的利用,当地资源的利用,政府政策等方面。

1.外贸经营结构单一,对外贸易发展不稳定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调整产业结构是改变西部地区外贸经营结构的重要一环。而与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直接关系的就是对外贸的引进和利用。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使原有生产从低档走向中高档,产品从初级品走向制成品,以出口商品结构和进口技术结构得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联合国工发组织和一些发展经济学专家的研究都表明,外资流入和技术引进对落后地区具有较强的乘数作用,可以促进这些地区从初级品生产结构向现代化生产结构过渡,逐步摆脱落后状态。

2.产品结构调整缓慢,进出口商品结构失衡

产业结构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着一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进口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商品结构的特征则是以出口初级品为主,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这种对外贸易结构的失衡,其本质原因在于国内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所造成。从目前情况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低度化”态势。所谓产业结构的“低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升级的动态过程,升级速度缓慢和在较低水平上重复的趋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这种低度化,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西部地区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

3.对外资的利用不合理,投资环境不佳

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促进本地区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地区经济的总要手段。而西部地区对外资的利用缺乏合理配置,目前西部地区外资利用不足,加大对外资引入力度乃大势所趋。但西部地区盲目地引用外资导致产业结构不稳定,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大批人才、先进技术,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一般是指投资所处的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各种条件。

4.对西部地区丰富的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土地资源、草地资源、森林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旅游资源、水力资源及多种矿产资源(钾盐、硫铁矿、锌矿、铜矿、天然气、煤矿等)在全国均占优势地位,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资源基础。但是这些资源大多数埋藏在地下,由于地区本身科技水平有限,无法合理开发利用,有些资源由于私自开采加工,技术不成熟,造成资源得浪费和流失。缺乏强有力的资源开发利用体制是西部自然资源久久沉睡的重要因素。

5.外贸调控和经营机制不够完善

多年来西部地区的外贸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靠行政手段和计划经济方法决定外贸经营的现象依然存在,尚未完全形成有效运用汇率、利率、税率等经济杠杆的外贸调控体系。外贸宏观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不够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加快外贸体制“两个转变”的进程,推动汇率、利率和关税税率的市场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外贸运行机制,是西部地区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6.西部地区服务贸易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服务业开放程度低,服务贸易逆差作用的两重性。从静态的角度看,我国几乎所有的服务贸易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差,而且个别行业逆差逐年加大,对我国服务贸易具有负面作用。

二、西部地区贸易结构优化的措施

(1)利用好、发挥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规模化清洁能源工业。西部地区有丰富的水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风能资源,国家应加强能源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勘探工作,做好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提高资源开发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2)利用好、发挥好重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做大做强资源型加工业,将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转向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要通过加快改造一批现有的矿产资源开发基地,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原材料基地,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资源型加工业,尽快形成开发合理有序、规模效益明显、加工链条长、资源利用效率高、产品种类多的优势产业群。(3)利用好、发挥好一些制造业优势,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以机电产品为重点,积极发展创汇农产品。(4)利用好、发挥好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业带动其它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开发并保护旅游资源。加强对旅游业的规划、引导和监督管理,稳步开放旅游市场,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发展与旅游业相配套的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和档次。(5)利用好、发挥好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把扩大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产业合作和贸易往来,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6)合理利用外资,形成以进养出的贸易结构。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西部地区重工业和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促进高级科技产品的出口,形成以进养出的贸易结构。

三、结语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是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西部地区应该立足于自身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带动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胜利,陈峰,赖好英.入世后中国出口贸易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