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护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人护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40-01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由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不同,精神病护理也呈现出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在精神疾病的稳定期,药物、心理治疗和护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对疾病的治愈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我院在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痴呆病人,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精心护理,取得的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60例老年痴呆患者,其中男性36人,女性24人,年龄55-90岁,平均70.1岁;其中老年前期(55-59岁)8人,老年期(60-79岁)40人,长寿期(80岁以上)12人。职业:干部28人,高级知识分子12人,工人11人.农民9人。住院时间为7-369天,平均96.8天。老年痴呆患者具有同时罹患多种疾病的特点,本组病人中患有脑血管疾病26人,高血压病28人.冠心病12人,糖尿病11人,颈椎病6人,神经性癔症的5人;同时患有5种疾病的2人,4种疾病的5人,3种疾病的8人,2种疾病的16人。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本组病例治疗方法分别采用维脑路通、消栓灵、脑活素、西比林、都可喜等改善脑血液循环和促进细胞代谢的药物以及相应的康复治疗以缓和病人症状。但老年痴呆病人一般病因不明,尚无特殊病因治疗方法[2],目前主要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促进病人的一般健康状况,延缓其精神衰退。护理重点是保障安全防止意外,帮助患者利用残留机能过日常生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生活自理能力。

2 结果

全组病人经过全面的评估和精心的护理,临床效果明显。痴呆症状有明显改善的28例(占46.67% ),有一般改善的20例(占33.33%),无变化10例(占16.67% ),因再发脑溢血死亡2例(3.33% )。

3 讨论

3.1 护理措施和要点

3.1.1 正确全面评估

我们通过与患者变谈,观察病人的行为举止,询问家属等方式详细了解掌握病情。对病人的病态行为后归纳分析拽出病人的护理问题,并订出护理措施。

3.1.2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体现人文关怀

老年痴呆病人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我们在与病人交流时,不仅对病人关心同情,还要求具有高度的耐心与恒心,采取适合的方式和技巧[3],有意识地排除妨碍交流的因素,并体现人文关怀。例如:交谈时护士所取的位置是与病人保持视线平行,避免护士居高临下俯视病人,使病人产生心理压力;交谈中护士始终保持目光紊切,态度温和,主动与病人打招呼,以增加交流的次数;说话语言要简单通俗、语调适中语速稍慢、吐词清晰,一次只说一件事,必要时重复几次,直到病人完全听懂;尊重病人,病人说话时注意耐心倾听,对其语言表达不嘲笑,不否定。

3.1.3 强化记忆,预防病人躯体损伤患者因严重的记忆减退,易忘记物品的放置地点或把物品与脏破物件包在一起,事后又忘记,护理人员应耐心帮助整理,将病人常用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注意保持清洁,对找不到房间床位和厕所者,应多次强化其识认自己的房间及床位的特征。老年痴呆病人多数站立不稳,穿脱衣服时最好采取坐位或卧位,宜穿合身长袖和长裤衣服预防摔伤。

3.2 护理体会

精神疾病护理是整个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作对象是各种类型的精神病人,护理人员除掌握患者疾病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医疗护理外,还须了解每个患者的心理状况[3]。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所以护士除具备医疗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学知识,给予患者适当的人文关怀,提高护理工作的实际效益。

3.2.1 心理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患病后心理不平衡,对疾病认识不够往往否认自己有病,不愿主动配合治疗。病人一般情绪比较低落,有悲观厌世心理,护理人员要关心和尊重病人,教育病人正确对待疾病,讲述此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正确处理与己有关的社会矛盾和不良的社会舆论,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主动配合治疗,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做好心理护理,首先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接待每一个患者,详细介绍注意事项,耐心回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病人的需要,安排病人住院治疗,语言要亲切文明,使病人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和安全感。

3.2.2 药物治疗的护理 精神障碍的病人大部分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且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大[4],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定期查血象、肝功能、尿常规,如常用的抗躁狂药碳酸锂,因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服药期间应经常监测血锂浓度,如发现有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及时与医生联系。在家庭治疗期间,家属要对药品管理好,以免误服、漏服、自伤等,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1] 沈渔邮 主编.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62.

[2] 丁佐梅.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5,7(8):828.

篇2

[关键词]精神病人心理行为护理1.心理行为护理的概念:

 

心理行为护理是通过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相互交往、心理沟通,护理人员用语言、表情、态度、行为等影响进而改变病人的认识、情绪、态度和病态行为的变化。从而减轻和消除异常精神活动,达到康复的目的。

 

2.精神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

 

2.1 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拒绝治疗。这是精神病人的主要心理特点。病人住院多由家属或单位强迫或哄骗来院,进院后往往大吵大闹,对工作人员不信任,敌视医护人员,拒绝接受治疗。

 

2.2 拒食及服药。有的病人受幻觉支配,认为食物里或输液瓶中有毒,拒绝饮食及服药。

 

2.3 兴奋及冲动行为。精神病人在急性期多受幻觉及妄想的影响,认为周围有人骂他、害他而激奋或把对方当仇人等。

 

2.4 逃跑与自杀的病态行为。逃跑多因不承认有病,拒绝住院。也有想家心切或对医院环境不适应,感到受约束和恐惧等。窥测时机逃离医院。自杀病人多抑郁,受罪恶妄想支配,以自杀来解脱及赎罪。

 

2.5 恢复期病人的自卑心理行为。怕被人瞧不起,担心工作、学习、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等。

 

3.精神病人的心理行为护理:

 

3.1 心理行为护理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要有护士长组织,责任护士执行。按照护理原则,除作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外,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病情进行不同的心理行为护理。

 

3.2 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

 

3.2.1 不管精神病人的年龄大小,病情轻重,衣着脏净,医护人员都要把他们当作人和一个病人来接待,使患者感到医院是个安全和温暖的地方。

 

3.2.2 针对精神病人失去理智,作出异常幼稚、愚蠢、可笑等怪异动作。护理人员决不能嘲笑、讽刺和愚弄病人而要像对待其他各科病人一样爱护尊重病人的人格。对新病人入院要主动打招呼,亲切接待,及时介绍病房环境、生活制度等,对病人态度诚恳,认真严肃,说话和气,语言肯定。使病人减轻疑虑,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3.3 树立格守慎独的信念

 

    由于患者精神活动异常,大多不能正确反应真实病情及客观事物,这就要求护士要牢牢树立格守慎独的信念,按精神科护理原则,自觉、主动、定时、准确地完成治护任务,在任何情况下不得马虎从事。对特殊病人要给予特殊的心理行为护理。

 

3.3.1 兴奋躁动、毁物冲动的心理行为护理 对这些病人要多巡视、勤观察,让病人时刻都在护士视野内活动。经常与病人交谈,劝病人多克制和放松情绪,引导病人做有益而安全的娱乐活动,转移病人注意力,积极配合治疗。

 

3.3.2 抑郁、木僵、拒食病人的心理行为护理 在病态作用下,抑郁病人无食欲,护士要鼓励病人按时按量进餐。木僵拒食病人的心理活动,常在非常安静、身无旁人的情况下进餐,因此当班护士可以把备好的食物放在病人的身旁,让其自行进食。

 

3.3.3 有幻觉、妄想、怀疑食物中有毒的病人心理行为护理这类患者常对周围人不信任,开饭时要先由其他患者先吃,再让他吃,以消除病人的疑虑。对否认有病拒服药的病人要耐心劝解,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他有病,服药时护士要看服到口,咽下观察后再走。以防藏药影响治疗。

 

3.3.4 逃跑和自杀病人的心理行为护理要分析产生的心理原因,及时与家属沟通,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个体心理护理,探讨病人的心理症结。讲解逃跑的危害性和自杀给亲人带来的痛苦。在重点观察下组织集体娱乐活动,缓解病态情绪。

 

3.4 恢复期病人的心理行为护理

 

    随着病情好转,自知力开始恢复,患者能认识到自己的疾病,对病愈后的生活常出现新的想法。如:常考虑自己的工作、学习、婚姻、家庭等,往往产生悲观、恐惧、苦恼、忧虑问题,护士要根据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给予不同的心理行为护理。

 

3.4.1 责任护士要及时对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耐心说服、解释、启发、开导,不断讲解精神疾病常识,让病人掌握治病和防复发要点及出院后学会如何处理各种矛盾,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适应社会环境的决心。

 

3.4.2 对病人家属进行康复宣教,让家属正确认识防复发的重要性,学会病人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掌握病情及出现心理变化及时与医院联系,为病人的康复共同努力。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9-01

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住院病人进入医院以后各方面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使病人明确自己特定疾病的护理过程,医患共同努力,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最佳的质量效果。尤其是老年精神病复杂多样,有的病人产生与脑组织退化相关联的症候群,出现意识障碍或痴呆状态。有的病人与身体功能相关,出现食欲下降,营养不良甚至全身衰竭导致死亡。老年精神病的症状极不稳定,有时变化无常。很多病人与身体疾病一起并发,特别是与心血管病、肺气肿、糖尿病、肾脏疾病、骨关节疾病等躯体疾病一起并发。因此,在对老年精神病进行治疗时,必须充分顾及这些并发疾病。老年精神病受环境的因素影响很大。住院、搬家等环境的突变,会引起痴呆症状的恶化,导致忧郁症状等。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健康教育,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1 健康教育的对象

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患者本人而且涉及到患者家属,陪护等任何参与患者护理工作的人员。

2 健康教育方式

对健康教育对象可采取多种表达方式,如口头讲解,病区宣传栏。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知识水平的不同,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护理,缩短治疗时间,提前进入康复阶段。

3 老年精神病护理中健康教育实施

3.1 老年精神病人体质较差、抵抗疾病能力弱、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容易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病情、性格改变、不易合作。对药物敏感且易产生药物副反应,常并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给临床诊治和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老年精神病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3.2 老年精神疾病多由脑功能的退化引起,根据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以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安排一些文娱活动或体育活动,如欣赏音乐、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充实病房生活。既可以激活大脑功能、防治脑功能退化,又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滋长和驱散患者心头忧郁与烦闷。

3.3 老年精神病患者具情感脆弱、幼稚孤独、恐惧感、猜疑心等情况,对他们的称呼要保持尊敬之意,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语速要慢,声音要大些,必要时多重复几次。护理人员对待老年患者要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多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康复。

3.4 老年精神病人容易产生肺气肿、冠心病、偏瘫等严重的并发症,要注意加强躯体疾病护理。特别是病人吃饭时,严加管理,密切观察,防止呛咳吸入食物或水分,引起吸入性肺炎;长期卧床者要定时翻身,局部按摩,防止褥疮,多改变或增加户外活动,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3.5 老年精神病人由于年龄偏大,记忆减退,容易走失 护理人员对走失高危人员制定防范措施,同时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和防范性,护理人员对这类病人特别关注,多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的行为动向,禁止单独离开病区,如需离开必须有专人陪伴。

3.6 对老年精神病人要随时看管和照顾,并要关心、体贴,做好思想工作 不要在病人面前交头接耳,使病人产生猜疑,使精神受刺激而导致发病。要严密观察发病的诱因和先兆。一旦发现有发病可能,就要做好预防工作,可给予镇静药。对狂躁的病人要随时跟随保护,及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防止自伤和伤人。

3.7 老年精神病人服药时。应现场监督病人服药,防止病人将药物含在舌下及口腔的两颊部,过后将药吐掉。

3.8 加强老年精神病人的饮食管理,适当给以营养丰富的饮食。对拒食者要劝其进食,食欲旺盛者要适当限制,做到合理定量。食品要以质软易消化的为主,不要吃带骨刺的食物。同时,要防止患者吃得太快,以免产生误咽或呃逆。

3.9 搞好老年精神病人的个人卫生,有些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应耐心协助,定期为病人洗澡、更衣和理发,帮助病人洗脸、漱口、梳头等。注意防止病人受凉,随着天气的变化,给病人适时加衣、盖被。被子要经常晾晒,室内空气要流通。定时诱导病人大、小便,并观察便形,掌握次数。

篇4

关键词:慢性精神病人;护理;管理

我院于1999年2月建立康复科,设病床40张。2005年审批为“大理市精神残疾康复治疗工作站”。主要收治慢性精神病人。这些病人大多精神衰退较明显,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行为衰退等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他们大多长期住院,年纪偏大,躯体情况欠佳,行动不便、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对躯体疾病常常缺乏主诉能力。针对以上特点,在病人的护理管理方面,着重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病房的设置

针对病员的特点,将病房设置在本院原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势宽阔的半山坡上,此处便于开展养殖、种植等工疗。由于离市区两公里远,有利于开展半开放式管理,使病员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自由出入病房,以医院为家。

2病人的组织管理

 慢性精神病人,因精神活动衰退、生活能力下降,因此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同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2.1组织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组织安排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文体活动,如健身操、广播操、慢跑、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电视、读书、看报、下棋及各种球类等。除躯体方面受限不便参加外,都鼓励积极参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使病人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联系,这样有利于活跃病人情绪,消除孤独感,改善接触。病情稳定,躯体情况允许的病员,每日早晚可结伴到院外散步、休闲;衰退严重的病员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活动,家庭条件允许的给周末度假1~2天,使病人有自由和充足的活动空间。

2.2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慢性精神病人大多懒散、喜卧床、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医护人员依赖性强。因此我们力求患者个人卫生自理,对不能自理的病人,则给以细心的督促料理、反复的示范和手把手的教导。并建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使患者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2.3劳动技能训练: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让病人参与病区日常工作,安排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鼓励患者参加我们在病区内开展的工疗活动。如种花草、绿化环境,种菜、种水果,体验收获时的喜悦;养殖兔子、鸡、猪等。一旦患者做出了一点成绩,就给于表扬,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加其对生活的信心。这些活动开展以来,病员的活动性、灵活性普遍提高,充实和丰富了住院生活,不再觉得空虚无聊,退缩和懒散症状有改善。

2.4由于实施半开放式管理,大多病员能接触劳动工具,故增加了潜在危险性,应做好安全护理。在做好平时的防范工作的同时,每个工作人员要熟悉应急流程。

3加强基础护理

3.1创造舒适安全的疗养环境: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绿化美化周围环境。根据季节为病员更换衣服、被褥,做好晨晚间护理,病人活动时注意活动场所的清洁、防滑,消除室内一切不安全因素,以防意外。

3.2饮食护理:慢性精神病人,大都体质较差,需加强营养,在保证患者每日三餐正常摄入的前提下,必要时给于加餐,主动为患者购买副食及营养品,并以工疗所得费用中抽出大部分来改善伙食,有时与家属联系,送一些开胃营养的食物。家属送来的食物由在班护士调配加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

3.3尽量给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如注意室内光线暗淡、温度适宜,床铺整洁等,保证充足的睡眠。

4加强病情观察

4.1一般精神病人往往缺乏对躯体疾病的主诉能力,康复期精神病人尤为突出,他们往往以“正常的”、“没什么”来应付医护的询问,若不精心观察和护理,常可导致严重后果。如有一病员,面色萎黄,活动后气喘,但患者无任何体诉,无论怎么诱导都无法引出,总回答“好的,舒服的”。经过密切观察和全面检查,发现患者患有肝炎、哮喘、心动过速等多种疾病。对康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要十分细致,勤于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病员的每一细小变化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发现问题要积极寻找原因,并及时报告医生,为治疗提供依据。

4.2由于长期住院导致体质差,耐受能力和抵抗能力都比一般病员弱,故应严密观察药物副反应和治疗效果。

4.3注意观察病员的睡眠、语言及活动情况,如突然有改变,提示病情可能波动,慢性精神病人当其病情波动或间歇性兴奋时,可出现自伤、自杀、毁物、外逃等情况,故需仔细观察,勿麻痹大意。

5心理护理

慢性精神病人长期住院,常对生活失去信心,易产生悲观厌世等消极心理,护理人员要理解他们,多给于同情和关怀,尽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需求。

5.1经常与病员谈心,注意观察心理反应及情绪变化,及时给于解答和安慰。

5.2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心理治疗,让病员畅所欲言,为患者解决问题,每月开一次工休座谈会,护患同乐,促膝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5.3尊重病员,征求病员的意见和需求,让病员做病区的主人,每季度评选一次优秀休养员。

5.4长期住院患者易产生被遗弃感,特别盼望家人及单位来探望。针对这一心理,我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家属及单位联系,尤其在节日期间或患者躯体情况欠佳时,要求他们来探望,患者感到十分满足和欣慰。增强了生活的信心,消除了思想上的顾虑。

6社会康复

篇5

【关键词】精神病 自杀 护理干预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探讨,自杀的成因其实是多方面的,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都希望能解决困难。但当情绪受到困扰时,就没有那么理智了。若外界有着巨大的压力或无可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固然可能感到了无生趣。但有更多时候,本身的情绪问题更不容忽视。特别当人的精神出现问题时,自杀的倾向便愈明显,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最多。现在就让我们尝试去分析精神病人自杀的一些相关因素。

1 相关因素分析

1.2 自身疾病因素 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受幻觉和妄想困扰,可能会伤害自己。例如他们幻觉听到上帝的声音,误以为上帝命令他自杀升天堂,于是便伤害自己。又例如他们有被害妄想,幻想自己受到迫害,走投无路,以为自杀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抑郁症病人情绪低落、内心痛苦、绝望、以求死得以解脱。

1.3 个人因素 一个人的性格也会影响他的生存意志。有些人比较消极,每当生活有不如意,或遇上棘手的困难时,其他人会努力奋斗,而他们则选择逃避。若外界压力无法解决时,他们甚至选择自杀。性格问题若倾向极端,会严重影响适应生活的能力。例如有些人感到生活无味枯燥,时刻在找寻刺激,自杀行为被视为一种刺激的游戏。他们也许不想死,但万一失败时,便选择了自杀。且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对精神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觉得自己有病,学习、事业和经济遭到重大损失,生活上缺乏目标,为了逃避这种痛苦而选择自杀。而对疾病有一定认识的病人,认为自己有了精神病,别人会瞧不起。又需长期服药,对疾病治疗无信心,担心治不好会复发而自杀。另外,药物的副反应影响生活质量,也是自杀原因之一。

1.4 家庭因素 家庭对精神疾病知识缺乏,认为家里有精神病人,担心他人知道后对整个家庭成员有影响,尤其是多次发病的病人,家人认为是个包袱,而不闻不问,容易造成病人心理压抑,产生被遗弃感,从而万念俱灰而自杀。

1.5 社会因素 社会上仍有歧视精神病现象,看见精神病人避而远之。当今社会竞争力强,工作压力大,得了精神病,单位多选择调岗、下岗,病人噶觉被社会抛弃,自己失去社会地位,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而自杀。

2 护理干预

2.1 按时按量服药 病人在院时有护士按时发药,督促病人服药,防止藏药弃药。因此精神病人在经过治疗,症状消失出院后,为了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要嘱咐病人及家属,让病人每天按时按量服药。并教育家属保管好,不要把从医院取回来的药都交给病人,在家属不能每天督促的情况下可每次给病人一天或两天的药,避免大量服下所致危险。

2.2 心理护理指导 对精神症状已经消失,自知力恢复的病人,要多关心体贴和尊重他们,尽可能让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并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要面对现实,树立信心,战胜自我。鼓励病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及文娱活动,对精神病人的各种病态言行和表现,应予以充分理解。

2.3 对家属的指导 大部分精神病人康复生活是在家庭中,所以精神疾病的家庭照顾就成为巩固治疗效果、防治疾病复发、促进疾病康复的首要任务。如果没有好的家庭环境,病人得不到家属的理解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家属的嘲笑和歧视,病情就容易复发而导致病人自杀的危险。因此,家属应与病人增进情感交流,让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篇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精神科护士的素质在促进本科室疾病的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促进精神病人的健康,护士不但要有高尚的情操,牢固的基础理论,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护理艺术,熟知的法律,还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及素质。现就精神科护士素质与病人健康的关系总结如下:

1心理素质与健康

1.1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护理事业执着的爱及无限忠诚,具有高尚的医德,关心、同情、理解病人及其家属是护士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面对精神病人的病态行为及语言,态度是有效沟通的桥梁。本组1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因存在大量的幻觉、妄想,以致认为家中的人都害他而不敢吃饭、饮水。入院后,通过热情接待,入院评估,让病人参与配餐、集体进餐等解决了病人存在的饮食营养问题。

1.2强烈的责任感:新的护理模式是按护理程序的方式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从入院收集资料,评估健康问题,完善护理计划,实施措施,评价各个环节的优劣,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积极主动地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以促进精神病人的健康。

1.3高尚的护理道德:不论病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性别、外貌、表现都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同情和帮助,尊重病人的人格,言谈有度,面对病人的症状不要谈笑,而对来自病人的冲动要有强烈的自控力,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采用正确的交际手段,实施人道主义及维护病人的利益,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帮助建立其辅助社会支持系统,为病人提供有效护理,以促进健康的恢复。

1.4有“慎独”精神:护士的工作是一个独立协作的有机体,许多的操作如注射、生命体征的检测、病情观察、心理治疗、交接班等都是护士独立完成,此时她们是凭着责任感、职业感及自我良心审判,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护士即使在无人监督、一人工作时,也应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遵纪守法,不做有损他人、集体、社会的事。精神科意外事件的防范与护士的“慎独”有着密不可分的纽带关系,护士工作的疏忽将给病人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2业务素质与健康

2.1护士应具备的知识:护士不但要具备精神病学知识和一般医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心理、社会、美学、行为学、法律方面的知识。精神科病房收治的病人文化层次差异很大,病种各异,社会关系复杂,亲人的若即若离,老年精神病病人的心理障碍,有的病人患病多年未经正规治疗,有的是在流浪多年后强制收住入院,大多伴发不同的躯体疾病,加之病态支配出现的自残等,使精神科护理内涵扩大,涉及的知识面甚广,所以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护理的质量。

2.2较强的观察与判断病情的能力:精神病人的情绪瞬息万变,有的随时可以出现伤人、自伤,抗精神病药应用后的镇静作用及病人的淡漠无自知力,使得护士必须细心观察,捕捉病人的微小变化,使用判断性思维才能发现病情的变化,采取恰当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保证病人的安全与健康。精神科护士观察病情不能仅凭病人的主诉,对病人的表现要正确判断是精神病态或是躯体不适或药物反应所致,还要通过望、闻、问、触去发现病人的细小变化,给医疗提供有力的治疗依据,以促进健康的恢复。

2.3果断恰当处理问题的能力:对精神科护士尤为重要,当病人出现异常情况时,护士必须在判断准确的前提下采取恰当的救护措施,特别是出现伤人、自杀、毁物、冲门出走、癫痫大发作或意外事故时,护士一定要沉着,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病人的生命赢得抢救时机,保证安全,求救援助。

3护理艺术素质与病人健康

3.1完美的护士形象:护士的形象不只是指身材、相貌和音色等客观因素,还包括仪表、姿态和表情等主观因素,护士的仪表、姿态,以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扬眉舒颜,都直接影响护理信息的接收和传递。精神病人受病态支配,焦虑、恐惧、自残、自杀、伤人毁物,如果护士不注重形象,操作不正规,就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反抗、不合作、恐惧,以至采取过激行为,影响病人及环境的安全。护士在工作中表情自然,落落大方,配合过硬的业务技能,可以使病人增加安全感和信赖感及治疗的依从性,如与病人接触时,心存疑虑、害怕,尤其遇冲动病人退缩时,就会给病人留下无能、胆怯的印象,树立不起威信,难于管理,如护士表情过于丰富,手势过大,不恰当运用安抚动作,就会给病人留下一种轻浮的印象,又会激发病人的冲动行为,带来不安全隐患。所以精神科护士都应该有镇静的表情,轻盈稳重的步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及恰当的服饰,才能给病人以治疗的信心,同时应创造适合病房管理的氛围,促进疾病的康复。

3.2沟通交流技巧:首先要了解病人的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精神症状、发病诱因、人际关系、诊断、治疗、护理要点等;其次,护士要以稳定良好的情绪,科学而积极的态度去接触病人,正确对待病人提出的问题,对其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对不合理及不能解决的要婉转说明,对不切实际的无理要求要给予劝阻、解释,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千万不能哄骗病人,找理由搪塞、推诿,对退缩内向性思维的病人,要从细小的变化中去了解其需求,才能取得其信任,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以促进健康的恢复,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如对新入院病人,要热情接待,主动问好,关心病人的需求,介绍住院环境及制度,使病人克服紧张、害怕、陌生之感,消除内心的抵触情绪,使其容易与医护合作,达到进一步的了解、沟通交流,对不合作的病人,要从生活上去关心,对其避讳的事不要过多谈及,让其在关心及温暖中感受到护士的可信,使之慢慢地放松戒备心,主动倾述,然后提供可靠帮助;对抑郁病人,护士要主动体贴并用积极的语言开导病人,鼓励其倾述,用移情法去感染病人,让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篇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102-01

【摘 要】通过采取各种精神康复措施,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情的复发,改善患者情绪,激励病人对生活、工作产生兴趣、信心和勇气,防止或减轻精神缺损,使病人的社会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关键词】精神病人 康复 护理 措施

精神康复是指协调地联合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他一切可能的措施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侧重于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调节,调整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使精神病患者能最大限度地改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使他们重新返回社会生活,完成他们应担负的责任。通过精神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病人社会功能的恢复,防止精神衰退,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

我院于2004年1月成立康复科,开始对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提供精神康复指导和训练,在精神疾病的院外康复和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明显降低了精神病的复发率和社会肇事率,提高了慢性精神病人的社会和劳动适应能力,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现将有关体会介绍如下:

1 康复对象和目标

精神康复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及精神(病)残疾者,经过院内治疗,精神症状稳定,有一定自知力,病情稳定,部分系慢性患者。康复治疗的目标是防止复发,防止和减缓精神衰退,使精神病人在心理、社会

和职业能力方面尽量恢复到病前水平,促使他们回归社会。

2 康复措施

2.1 建立康复病人档案康复病人都建立有详细的康复治疗档案,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和康复指导与训练,随访情况和康复指导、训练的内容及效果都有记录,还定期对病人进行心理量表测评,做到对病人的情况心中有数。

2.2 建立社区康复医疗站,培训基层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我科和一些有条件的街道(乡镇)办事处、民政部门合作设立社区康复医疗站,为社区培训精神卫生康复督导人员,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医疗站负责对辖区内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病人及精神发育迟滞者进行康复指导和训练。

2.3 设立家庭康复病床,开展以家庭为系统的康复治疗 家庭康复病床是指精神病人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康复治疗和护理,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利因素,促使病情好转及社会适应和康复,主要措施如下:

2.3.1 定期访视 通过定期访视,观察和记录病情,按照病情轻重,划分若干等级,病情稳定者一周一次,病情不稳定者,经常访视;病情复发或恶化者,及时访视。

2.3.2 督促服药和就医 精神疾病的复发率较高,且复发的次数越多,治疗就越困难,精神残疾的程度也就越重,因此,即使病情已经治愈,患者和家属也必须与医生保持固定联系,长期维持治疗,进行上门访视,电话随访等监测患者服药情况,督促其定期到医院做辅助检查,病情复发者督促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

2.3.3 开展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发病期过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歧视与偏见,如何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矛盾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疾病康复,还可能使疾病复发。通过经常和病人接触交流,使病人感到有人在关心他们,心理上得到安慰,提高病人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感,在其面临生活中的危机时给予疏导,帮助解决一些具体困难。

2.3.4 开展家庭心理教育 心理社会性干预尤其家庭干预对精神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干预是近年来普遍受到重视的一项心理与社会康复手段,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家庭干预措施,动员家庭成员支持精神障碍病人的康复活动。

2.4 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指导和训练 我们主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技能训练:

2.4.1 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 对生活自理困难的患者,我们有针对性地训练其个人卫生、饮食、衣着、管理个人物品等,以矫正其仪表不整、生活懒散等行为退缩的表现。

2.4.2 社会交往能力训练 在工作人员的参与下,让患者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由易到难,然后和患者一起来评价扮演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鼓励患者投入到角色中,最后潜移默化到现实中。

2.4.3 职业技能的康复指导和训练 主要是鼓励病人尽早参加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安排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尽量保持或恢复其职业技能,以达到重返社会恢复工作的目的。

2.5 开展精神卫生宣教

2.5.1 大力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定期组织病人及家庭成员的疾病防治知识活动,以此增进家庭成员与病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2.5.2 提高病人的家庭满意度应从关怀、支持、疏导和鼓励等方面入手。这样有助于增加家庭亲密度,减少彼此间的不满意度,使家庭环境更为和谐,利于病人康复。

2.5.3 提高对精神病人及家庭的关爱程度,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由于精神病病程长,耗资高,常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加之精神分裂症家庭成员多存在“谱系障碍”,在处理家庭问题上,解决家庭危机时多显示出手段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希望国家能尽快制订《精神卫生法》,以保障精神病人及家庭的合法权益。

精神病人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与健康行为再建的过程。开展院外康复护理后,护士、家属、病人融为一体,家属能够随时与病人沟通,护士可通过家属的支持系统,更全面了解病人病情,有利于为其提供全心身服务,满足病人需求。同时病人能够自由活动,心身得到放松,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医院的人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

篇8

首次住院的精神病人,与复入院病人比较,药物疗效明显,住院时间较短,家属对病人康复期望大。对精神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对促进疗效,缩短治疗周期,降低疾病复发率有重要作用[1]。我院首次住院的精神病人相对集中收治在早期干预病区,现回顾在该区开展整体护理后,对病人进行个体的健康教育情况,同时提出相应之改进对策。

1 一般资料

按1998年10月起入院先后统计整体护理病区首次住院的精神病人55例(分裂样精神障碍 5例、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7 例、抑郁症 5例、精神分裂症38 例),均为女性,符合CCMD-II-R诊断标准。住院时间最短 21d,最长 150d,平均(65.71+35.23)1。年龄最小 16-岁,最大 59岁,平均(1.87+11.64)岁。按照我院制定的精神病人健康教育计划,由专

业护士对病人进行个体的健康指导,从病人入院第1 天开始,计算至病人理解和接受健康教育内容(除出院指导外,病人在计划单上签名以表示理解)的平均天数,见表1。

表1 教育内容与病人接受的平均时间 (单位:d)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结果回顾分析:病人接受生活自理技能的指导在入院 2周,病人刚入院第1 周,对环境陌生或者正处在症状的高峰期,生活起居均处于被动状态,多由护士协助或督促完成,经过初步的药物治疗,对环境的逐步适应,护士再次进行入院指导,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指导病人了解并遵守病房的作息时间,按时进餐,按时休息,做好个人清洁卫生。护士主动关心病人,让病人感到若生活上有困难护士随时可给予帮助: 院内为精神病人提供的工疗、娱疗、音乐治疗等,是精神病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在病人住院第* 周后,随着急性症状缓解,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在治疗前,告诉病人治疗的内容、目的和方法,病人理解并有了大概的印象,再到工娱部或音乐治疗室,由治疗人员详细指导病人参与,对精神病人康复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2.2 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将会影响病人行为和生理状态。在疾病知识的指导中,护士从疾病的名称及主要的治疗方案着手,在入院第3-4 周,病人表示认可和接受。此时,护士指导病人了解自我,告诉他所患疾病的名称、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同时,鼓励病人建立起自信心,让病人与护士紧密合作,遵循护士的建议,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出院指导在病人出院前1-3d 进行,包括按医嘱坚持服药防复发,出现药物副作用的个人应对方法,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掌握自我调控技巧以适应家庭和社会角色,出院后如何复诊等知识。

3 讨论对策

3.1 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是精神病人健康教育的基础。治疗性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以帮助病人为目的所建立起来的专业性关系,可以达到治疗性的结果,被认为是精神科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精神科护士和首次住院的病人接触,护士要根据每位病人的病情,灵活掌握时机,运用沟通技巧。首先主动给病人以关心的信息,如介绍环境、自我介绍以减少病人的不安,建立信任感,病人信任护士,才会放松心理警戒,暴露思想,愿意接受护士的引导。

3.2 美国教育学家 B.S.布卢姆认为:教育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应该是双边人员(医护人员和病人)都得到激励才会产生“自动力”[3],即如果只有医护人员的“自动力”而得不到病人的接受和配合;或者只有病人的“自动力”而得不到护理人员的指导和训练都不可能取得好的结果[1]。因此,护士要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抱着真诚帮助病人的护理服务观念,在健康教育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反复、耐心地诱导病人理解教育内容,护士要指出病人的能力和潜力,鼓励病人建立自信,重新恢复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本健康教育计划是把疾病的知识、药物知识及有关辅助治疗等交给病人,让其了解发病、治病的一般常识,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护士帮助病人了解自我,适应角色的转换,促进疾病的康复中收到一定的效果。对康复期病人维持健康的自我认识、与家属的沟通和指导尚且不足,本人认为补充完善上述内容,更能体现现代护理观念贯穿于护理工作中。

3.3 在个体健康指导的基础上,组织群体健康教育,包括定期的病人和家属健康教育讲座,例如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和家庭护理知识等;整理卡片或通俗易懂的护理知识作为宣教资料发给病人或家属阅读学习,这样可节省时间和人力,受益面更广。

3.4 对精神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仅要对病人,还要对其亲属进行指导[2]。首次住院的病人家属希望病人尽快康复的心情迫切,护士需指导家属既要关心病人和多探视,又要耐心倾听病人的谈话,即使病人所说的是病态症状,也不与病人争辩。

3.5 护士每周有 1-2次与家属见面,告诉他们病人目前的疾病进展或康复情况,主要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共同帮助病人,促进疾病康复。即10名左右的康复病人组成1组,病人选出小组的主持人,由护士引导病人交谈自己的感受、困扰、担忧或提出问题,组员自由发言,共同讨论,介绍自己曾出现同样困扰时如何应对等。实行病友间的互助互慰,也为病人提供交流和宣泄的场所。

3.6 对康复期病人进一步讲解有关疾病的机制,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学会自我控制,增强自信心,树立自我形象。告诉病人康复后应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履行正常人的角色,并尝试从中获得乐趣和安慰,享受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戴喜玲,赵永青(对精神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思路[J](中华护理杂志,2011,5(10):144

篇9

【关键词】 精神护理科;护理人员;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202-01

1 精神护理科护理人员的压力源

随着医疗改革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医护人员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来自工作的压力,始终是影响其工作、生活的主因,精神护理科护理人员在护理由于工作中,专业性更强、面临的问题更为重要和谨慎、劳动强度大、时间分配紧张,主要工作压力均比普通病房护士高,并且工作压力随工龄增加明显升高。工作责任重大,精神高度紧张。病人病情变化快,要做生括护理,基础护理,更担心病人出意外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的疲乏,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带入工作中去,精神紧绷。患者及家属素质参差不齐,与护士之间缺乏理解,对护理工作过分挑剔,不能相互尊重配合,批评较多;尤其是护患冲突,危重病人和家属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有时歪曲事实。护士在得不到理解,感受到威协或经历了感情的伤害又无法表达时,会感到地位低下,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对工作满意度下降,长时间的情感投人无法得到认可,使她们的积极心理受挫,产生较大压力。同时,较多的伤感场面极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长期的医疗仪器噪声污染,引起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导致其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业务培训不能及时跟进适应护理需要,自身发展的机会少,造成护士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执行和举证倒置原则的采用。医护人员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医患纠纷是当务之急。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由于长期以来的特殊性,人们对精神病人既存在很大同情心,又存在偏见,很容易发生其他医院所没有的护患纠纷。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多数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综上所述,许多客观原因是精神护理科护理人员的压力源。

2 精神护理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方式

2.1 心理护理 社会的歧视与人们对精神患者的理解与偏见使精神患者尤其是临床恢复自知力的精神患者,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残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因而做好康复期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其重要。在治疗时,患者思想顾虑多,其中既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具体的现实问题,由于大多数患者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担心出院后被人歧视,从而失去自尊和自信,对疾病康复缺乏信心,担心复发而产生消极情绪,担心长期服药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又怕停药后使病情复发,担心治疗期间的费用问题,以及婚姻、家庭问题等。要想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最直接的方法是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使患者了解疾病、稳定病情、防止复发,使患者完全回归社会。对患者的诊断和精神病性症状进一步的了解,对于不同诊断和不同精神病症状分别做心理护理。

2.2 安全护理 实施健康的安全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谐护患关系,防范医疗纠纷。方法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患者依从性提高,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提高,护患纠纷减少。精神病患者因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多不愿接受治疗,对住院期间护士实施的健康教育及治疗护理措施易产生不信任、敌对的负性情绪,由此会产生拒绝服药、藏药、与陪伴人员和医务人员发生矛盾冲突,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发生护患纠纷。住院期间,精神科陪伴人员承担着患者的部分监护任务,在患者自知力丧失或缺损的情况下,护士必须加强与陪伴人员的沟通,提高其防范意外的警惕性,建立和谐、互动、信任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防范护患纠纷,促进患者的康复。在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常规安全教育的,取得良好效果。

3 提高精神护理科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对策

作为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人员除了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外,也应加强法律、心理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护理人员外表的整洁、语言表达的流畅、非语言交流的得体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不断更新现有知识体系,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加强良好素质的培养,获得患者与陪伴人员的理解与信赖,使其产生安全感,加强护患间的沟通,提高教育效果。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和培训时间,做到合理安排,避免“连轴转”,一刻不停的持续工作、学习状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精神科护士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必须具有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使自己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培养善于自我激励乐观自信的坚毅品格,保持对工作的高度热情,才能做好精神科各项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结语:护理人员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对护理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和培养,注重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意见,并认真、及时采纳是减轻、降低压力源的关键所在。鼓励她们继续发扬积极情感,加强意志锻炼,以提高心理耐受力,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刘麦仙.张红云.卢爱莲.对精神病病人探视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干预[J].护理管理,2005,5(3)

篇10

【关键词】精神科 意外事件 护理措施

住院精神疾患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可出现伤人、自伤、自杀、外走、骨折、窒息等事件,资料回顾显示,意外事件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关系密切,现就我院2006年及2007年住院精神疾患者的意外事件进行分析,探究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1资料和方法

以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2007年和2008年住院精神疾患者839例中,已经认定是意外事件的16例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这两年中的意外事件进行归类、分析、总结。

2结果

男性病人在外走、斗殴伤人发生率较女性高,痴呆患者窒息发生率较其他病种高,心境障碍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较其他病种高,女性老年患者骨折发生率较其他要高,显示了意外事件发生的一定潜在规律(下图为意外事件汇总分析表)。

3 讨论

意外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人身危险及损伤破坏行为。精神病人往往思维混乱、行为异常、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疾病。我院在2007年和2008年住院患者间发生较严重意外事件发生率约为1.9%和陈仁德、杨玉荣[1.2]等研究发现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97% 相近,与刘霞[3]等人研究意外发生率1.21%也较接近。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由于精神活动异常,可能会发生骨折、自杀、自伤、冲动伤人、外走、窒息等,并且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如果工作人员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则意外事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本院就发现在处理窒息及斗殴事件中,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存在一定缺陷,需加强训练,在平时的护理操作中应不断的加强防范意识与技能训练。

有资料显示,骨折在住院精神病人中意外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在长期住院患者中,这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从护理的角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患者出现这类意外存在高危人群,需针对性做些预防、防范工作,如在老年病人中开展相对集中护理管理,可以有效减少骨折发生率。自杀也是住院精神病人常见意外事件之一,朱园[4]认为,将自杀企图制止在萌芽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一线的护士 24小时在病人身边,因此对干预抑郁患者的自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病人外走,也是经常发生在精神科病房的意外之一,患者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护理人员都要有充分的意识,如没有相对约束的环境,可能每一个患者都不愿住院治疗,这就是精神科面临的特点。因此我们要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防范有外走的患者。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患者及家属的维权意识增强,几乎每一件意外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引起一场医疗纠纷,严峻的考验着我们每一位临床工作者。因此,当务之急是我们要有防范意识,要有超前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不断锻炼自己的业务知识、能力,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竭尽可能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工作一定要与医疗结合起来,不能孤立、被动,要在加强医护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变以往的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针对存在的隐患一定要做到有预案和对策,尽早告知家属和患者,签立护理知情同意书,既有效防范了风险,又能做到预防在先。

参考文献

[1] 陈仁德.住院精神疾患者意外事件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5,5(17):75.

[2] 杨玉荣,李琳.女性精神分裂患者伤人毁物行为分析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