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饮食护理: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护士应熟练掌握饮食的计算, 每日三餐分配1/5.2/5.2/5或可按四餐分配为1/7.2/7.2/7.2/7,不能进食的病人及时下胃管;进食要严格定时,定量,这样可使血糖波动小,以减少对身体的损害,利于身体恢复。脑梗死病人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此类病人应禁食动物脂肪.油炸.油煎食物及动物内脏;脑梗死病人多数长期卧床,容易造成便秘及排便困难,应进食纤维素高的饮食,包括豆类. 蔬菜 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2.3
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多数进食困难,呛咳,如护士为病人注射胰岛素后对病人的饮食情况不过问而引起低血糖,又未及时发现将造成严重结果,因为脑组织对血糖浓度的改变甚为敏感,一旦血糖过低,脑组织缺糖,缺氧,缺能量,引起脑组织功能失调,出现低血糖症状:心慌. 心悸. 饥饿. 无力 .手足颤抖. 出汗. 心率增快. 反应迟钝. 头晕. 嗜睡 等,一旦发生应立即进食糖果. 含糖饮料,重者应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30毫升。2.4合并症的观察: 病人体温升高,心率增快,考虑有无继发感染的可能,引起的原因有:1.脑梗死的病人常有假性球麻痹引起的咽反射减弱,且长期卧床,可引起吸入性肺炎和坠积性肺炎; 观察是否有压疮的发生; 糖尿病人多有疖.痈等皮肤化脓感染,有时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如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应考虑病情加重及有无脑水肿的发生,应立即向医生报告,采取紧急措施。2.5 注射胰岛素的护理:对胰岛素治疗者,应认真核对医嘱,严格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和剂量。宜选择上臂三角肌及臀大肌,大腿前侧,腹部[1],注射点应常常改变,两周内不要在同一点注射两次以上,多次注射同一部位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2.6 预防压疮的护理:
脑梗死病人常有偏瘫,导致躯体移动障碍并发压疮,间歇解除压迫是预防压疮的首要措施。协助病人定时翻身是有效措施,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轻拍,避免拖拉;保持皮肤干燥,床单整洁;每天温水擦身1-2次,促进肢体血液循环。2.7 心理护理:
篇2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护理
【中国分类号】 R74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86-0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1]。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2]。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3]。我科2011年1月~ 2012年1月共收治58例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8例患者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46~78岁,平均62.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
1.2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肌力恢复Ⅴ级;显效:肌力达Ⅲ~Ⅳ级;有效:肌力达Ⅰ~Ⅱ;无效:级数无变化,肌力仍为0级。
2.护理
2.1监护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神志、血氧饱和度变化,如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脑疝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250ml+速尿20mg,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分钟内输完。护士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患者,并做好应急措施。
2.2心理护理 脑梗死病人发生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心理难以接受,往往陷入绝望、抑郁状态中。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4],激励病人配合治疗。
2.3溶栓护理:(1)溶栓前准备 患者平卧,头部抬高15~30°,耐心讲解有关溶栓的注意事项,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配合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头颅CT检查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及血压的变化,脑梗死患者血压适当升高可保持脑灌注量,但如收缩压>200mmHg,必须迅速将血压降至适宜范围。(2)用药护理 静脉滴注尿激酶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滴速60滴/min,连用3天,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药物必须溶解后立即使用,不宜存放。其他药物治疗 生理盐水250ml,脉络宁30ml,每日1次静滴及使用脑细胞活化剂等。(3) 出血倾向观察及护理 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在用药过程中、用药后要加强巡视,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皮肤、粘膜、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注意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每15~30min观察1次,当病人发生以下情况:"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即头痛、呕吐、视神经水肿,"二慢一高"即脉搏幔洪大,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提示并发脑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4预防肺部感染 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需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或静脉注射氨溴索化痰注射液。对于有意识障碍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
2.5预防泌尿系感染 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进行膀胱冲洗2次,每日2次。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2.6预防褥疮的发生 偏瘫患者,长时间卧床,易发生褥疮,所以,护理人员要及时加强皮肤护理,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交接班时要严格细致地交接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
2.5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复行走和语言清晰,使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3.结果
27例患者治愈,24例患者显效,总有效率为87.9%,5例无效,2例死亡。
4.讨论
脑栓塞病人发病急、病情重,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病情观察,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严格掌握溶栓指征,缩短脑梗塞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护士在溶栓治疗前后做好护理配合,进行严密观察是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和条件,护士应在溶栓用药期间积极配合医生。心理护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依从性,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减少合并症,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技术,精心、科学的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
[2] 张悦怡,庄一渝,程丽君,等.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79-181.
篇3
【关键词】 脑梗死;焦虑;护理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与脑瘤及心血管病并称“三大杀手”。因脑梗死后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病人心理负担重出现焦虑抑郁症状,担心病情加重,因此对治疗失去信心。对这种病人应将心理护理与家庭护理及康复护理结合在一起,积极改善病人的生活环境使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减少焦虑抑郁症的发生,使病人早日康复,重返社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6年8月~2009年4月的住院病人经临床诊断为脑梗死患者资料共103例,男性70例,女性33例;其中干部32例,工人34例,农民15例,其他22例;小于60岁者36例,大于60岁者67例。
1.2方法本资料用调查表形式进行收集,包括一般情况、各项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基本情况,用Excel进行筛选。
2结果
103例脑梗死患者中有84例患者并发焦虑抑郁症,是脑梗死并发症中最高的。病情轻者有42例,中型者有51例,重型者有10例;治愈1例,好转94例,未愈3例,死亡5例。
3护理
由于脑梗死的发生导致病人活动不便、语言障碍使病人无法面对现实,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因此要减轻病人焦虑抑郁状态就必须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家庭护理及康复护理以减少焦虑的发生,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3.1心理护理入院初期,围绕着疾病的性质是什么,如何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多次讲解,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1]。恢复期阶段,围绕本病病因和疗效的巩固进行护理,此时给患者指出:脑动脉硬化是本病的根本原因,预防比治疗更有积极意义,希望患者今后习惯于低脂肪饮食,忌用含胆固醇丰富食物,还应积极治疗易引起本病的高血压、糖尿病等。脑梗死病人的共同特点是感情脆弱、悲观失望,护士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予以关心体贴,多与病人交流,采取尊重、关心、同情、疏导、鼓励、抚慰等方法做好病人心理护理,消除其孤独、焦虑、消极等不良心理因素,促进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2家庭护理
3.2.1家庭环境环境是影响机体生命活动的外界情况和条件总和,协助家属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家庭休养环境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治疗效果甚为重要[2]。室内温度18℃~25℃,湿度50%~60%,注意室内的空气新鲜,开窗通风,但应避免风直接吹患者。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要保持患者大小便通畅,保持衣物及床单的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卧床的患者每2 h更换卧位1次,并按摩以预防压伤、褥疮及感染。
3.2.2家属的积极配合患者在康复期如果缺乏有效的护理,极易出现褥疮、感染、便秘[3],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家属必须正确面对,多了解有关家庭护理的知识,持之以恒地帮助患者,让患者有信心战胜疾病,促进机体的康复。
3.2.3生活护理指导家属照顾患者应有耐心,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制定日常生活时间表,鼓励患者尽量生活自理;家属可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关心、督促和帮助其进行日常生活和个人卫生料理;家属尽量满足患者的兴趣爱好和合理要求,适当地安排活动,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适当让患者外出,但必须有人陪同,注意安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餐饮应适量,晚餐不宜过饱。
3.3康复护理
3.3.1指导正确用药向患者讲明药物作用和副作用、用药目的、用药途径等。上班时间尽量多抽时间到病人床边嘘寒问暖,了解患者工作、家庭、经济状况以及顾虑、要求等[4],耐心开导、安慰病人。
3.3.2休息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保持心情愉悦,家人应尽量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休养环境,家人的体贴与关爱能给患者生活的希望与勇气,脑梗死发病与季节有关[5],夏季是脑梗死的好发季节,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
复发。
3.3.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护士必须关心、尊重患者,处处为患者着想,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用乐观的情绪,热情的态度,高尚的医德,来启发、开导、影响病人。多与病人交流,尤其对年龄大、认知能力差的患者,护理交流内容力求简单、形象,并耐心反复讲解,增加记忆力,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帮助其早日康复,解除焦虑情绪。
3.3.4功能锻炼向患者讲明康复需要一定过程及时间,通过积极的康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医护人员应给予正确的指导和一定的帮助,如翻身、按摩、坐起、站立、走路等,为以后的功能康复打下基础,使患者了解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炼是战胜疾病的关键。失语严重影响患者情绪,使其焦虑、悲观[6],因此对于失语患者应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如唱自己熟悉的歌曲、对话、听收音机等。能发音后反复练习,鼓励主动与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说话,锻炼语言能力。
脑梗死由于起病突然,患者在短时间内失去自理能力,故常出现焦虑抑郁心理障碍,因此运用现代医学模式将整体护理始终贯穿于整个住院过程,消除了患者的不良心理,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坚定了患者康复的信心,降低了脑梗死后焦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8.
[2]王国强.心身疾病心理护理的实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6.
[3]王和平,周作勤.脑卒中的季节性发病与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2):84-86.
[4]李踔.脑卒中后抑郁症[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4,24(4):180-182.
[5]程晓波.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5):491-492.
篇4
[关键词] 外伤性; 脑梗死; 观察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52-01
外伤性脑梗死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我院在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脑梗死4例,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4例外伤性脑梗死中男3例,女1例,年龄2―61岁,平均45岁。摔伤2例,车祸伤1例,坠床1例。2例受伤当时无昏迷,2例有短暂昏迷。外伤距出现局灶症状时间为3小时-7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对侧肢体瘫痪,感觉及语言障碍1例。脑CT扫描右半球梗死2例,左侧2例。其中基底节区3例,额叶1例半伴有脑挫裂伤,遵循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治疗原则和护理,全部好转或痊愈。
2 讨论 对于外伤性脑硬死的发病机理,学者们提出了几种理论来解释。
2.1 外伤后脑血管痉挛:有作者报告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57%,一般认为10%[1]。发生机制不明确,可能与外伤后颈动脉通过动脉痉挛反射传递而致脑动脉痉挛,脑动脉痉挛为血栓形成提供可能。
2.2 动脉内膜撕裂:头外伤时颈部突然过伸或向对侧旋转,颈内动脉内膜和中膜撕裂,形成壁内血肿,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2.3 夹层动脉瘤:头部血流撞击易引起颅内动脉损害并使血管壁外层产生分离,血管内壁出血形成动脉瘤,引起管腔进行性狭窄甚至闭塞。
2.4 血栓形成:任何血管的机械性损伤,可以影响吸引血小板的继发性血管内膜变化,继而引起血栓形成。
因此,外伤性脑梗死是在各种病理基础是产生的。血栓形成需一定的时间,故外伤性脑梗死,通常有一“间歇期”,本组病人受伤至发病时间最短3小时,最长7天。
3 观察及护理
3.1 神志及瞳孔: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瞳孔大小,双侧瞳孔是否对称,对光反射情况来判定脑损伤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3.2 生命体征的观察: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呼吸、血压、脉搏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由于血栓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外伤性脑梗死者要注意“间歇期”的观察。为了减轻脑组织缺氧给予氧气吸入。呼吸道分泌物多者给予及时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
3.3 颅内高压的观察: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烦燥不安、剧烈头痛等,本病多为缺血性脑水肿引起颅内高压。为了降低颅内压,常用20%甘露醇,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滴完,以确保疗效,应用甘露醇要防止其漏入皮下以免引起组织坏死,应用脱水剂要注意有无电解质紊乱情况。
3.4 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病室安静,注意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人床铺整洁,定时翻身,受压部位的皮肤按摩,预防褥疮。
4 心理护理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焦虑,担心疾病的预后,护理人员要耐心安慰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配合治疗及护理,促进早日康复。
5 功能锻炼 早期的肢体康复训练,可促进大脑的侧支循环,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要让病人尽早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个人卫生等。对有失语症的患者,鼓励其用简单的手势或最简单的字发音,如“好、不、不要”等,逐渐要求其准备发音,并增加简单的对话,恢复语言功能。
6 小结 外伤性脑梗死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多为碰撞等钝挫伤,出现脑梗死的症状体征。大多伤后间隔数小时,很少超过2周。脑CT扫描有与体征对应的梗塞灶,不过病灶缺血的早期CT可无异常。
外伤性脑梗死的“间歇期”是本病观察及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4例病人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全部好转或治愈,其中由于儿童的大脑侧支循环建立比成人快,愈后最好。
篇5
【关键词】脑梗死 ;健康教育;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发病率为110/10万[1],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2]。脑梗死患者由于支配运动、感觉以及其他功能的部分大脑细胞损害,导致相应肢体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出现障碍[3]。脑梗死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预后差。我科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130例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30例患者中男74例,女56例;年龄38~80岁,平均56.5岁;合并高血压52例,糖尿病46例,高脂血症86例,冠心病63例;患者均经颅脑MRI或CT检查确诊,均为首次发病。
2 健康教育
2.1 做好入院宣
2.1.1患者入院后,应给予热情接待,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介绍负责护士、主管医生、科室情况、医护工作时间、住院规则、住院环境等情况。告之患者如有不适和要求,可找医护人员,我们会尽快帮助解决。责任护士评估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识程度、心理状态、家庭状况、饮食及生活习惯,由此做出护理诊断,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
2.1.2急性脑梗死的基本知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4]。脑血栓形成症状可逐渐加重到3~5天后才达到高峰。脑栓塞起病很急,当时病情即到高峰。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组织的小灶坏死,通常在1~2cm以内,可以没有急性起病过程,也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急性脑梗死具有“三高”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2.1.3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颈动脉狭窄、肥胖、高龄、饮食营养不合理、口服避孕药、促凝危险因素等。
2.1.4治疗方法 ⑴ 超早期溶栓治疗,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排除禁忌证后,于发病6小时内给予患者100-150万U尿激酶,注入100ml生理盐水中在0.5h内持续静脉输液;⑵12h后给予患者皮下注射5000U低分子肝素,每天两次,连续治疗7d;⑶治疗期间使用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改善脑组织供血,常用的药物有阿斯匹林或氯吡格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降低血小板粘附率;⑷扩张血管剂;⑸降颅内压脱水剂;⑹以及神经营养药进行辅助治疗。
2.2心理护理 脑梗死病人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病人多存在恐惧、抑郁等消极心理反应。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对康复更是信心不足,这种心态肯定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心理干预给予及时地排解,可以有效地促进病人的康复[5],心理护理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护理人员要富有同情心,多与患者交谈,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患者进行康复的兴趣,激励病人配合治疗。护理过程中给患者列举治疗效果好的病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饮食护理 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高血压者)、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少食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等;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鱼虾、豆制品,及高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提倡食用植物油。适当饮茶、戒烟酒。
2.4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复行走和语言清晰,使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障碍的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关节,每天2―4次,每次10―30分钟。帮病人按摩患侧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并配合药物治疗。对有口眼歪斜、语言障碍的病人,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经常按摩面部,并尽早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反复练习坚持不懈。早期、正确的功能康复护理训练,可减少并发症,减轻残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费用[6]。
2.5出院指导 (1)指导患者继续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时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坚持适当运动与体育锻炼,选择自己感兴趣且体力所能的活动,避免过度劳累。(2)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焦虑。(3)合理安排膳食,控制脂肪摄入,选择清淡、含粗纤维多的食物,控制好体重。(4)康复锻炼:脑梗塞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是一 长时间坚持锻炼的过程,应尽可能长期坚持。(5)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遵医嘱合理用药,以防脑梗塞再发,定期到医院复诊。(6)指导患者注意及早发现脑缺血先兆,应立即到医院检查,以便及早给予处理
3讨论
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信息传播及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掌握疾病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系统教育活动[7],有效地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能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加强病人的依从性,提高了护理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疾病复发率、病死率、和谐了医患关系、能使患者获得疾病相应知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增强保健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12-618.
[2]张悦怡,庄一渝,程丽君等.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79-181.
[3]林莉,郭玖,孙铁民.谈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整体护理.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2):104.
[4]贾建平,神经病学.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5.
[5]王海英,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7):181.
篇6
【关健词】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功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64―01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导致脑软化,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体征的一组临床病症,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根据我国六城市调查,脑梗死的年发病率为93/10万,患病率为459/10万,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脑梗死急性期病死率约为5%-15%,有昏迷、脑水肿、出血性梗死、严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者预后差,且存活者中约2/3可部分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因此,加强脑梗死病人的急性期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对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对156例脑梗死病人急性期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病房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脑梗死病人183例,其中CT确诊新发脑梗死病人156例;年龄48-86岁,男性93例,女性63例,平均住院天数15天。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病人突然致病,身体偏瘫、麻木、行动障碍或伴失语,失去工作和生活处理能力,易产生自卑、消极悲观心理,甚至性情暴躁、乱发脾气,可导致血压升高、病情加重,护士要细心观察,主动体贴关心病人,发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耐心开导,一方面协助家属做好生活护理,保持肢体舒适和功能位置,另一方面主动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病人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
2.2 饮食护理:饮食宜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海带、虾皮和适量的瘦肉、鱼类,禁用蛋黄、动物内脏以及动物脂肪。适当增加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应取坐位进食,给予糊状流食,少量缓慢进食,每次进食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不能坐起的病人应取健侧卧位,以免食物呛入气管。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的病人可给予鼻饲流质饮食,注意鼻饲的量、注食速度、温度等,并加强口腔护理,糖尿病患者给予糖尿病饮食。
2.3 功能锻炼
2.3.1 康复锻炼是从疾病的初始开始,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始终,长期卧床偏瘫病人有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挛缩变形的危险,护士通过讲解和示范,使病人了解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发病24小时后如生命体平稳即可开始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和按摩,协助病人做好患肢的伸缩、抬高、内旋、外展等被动活动,每次30分钟左右,每天1-3次,根据病情适当增减活动时间和次数,即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关节肌肉废用性萎缩变形,还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3.2 失语病人应根据失语类型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对运动性失语病人,通过发音训练、阅读训练和书写训练等帮助病人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对感觉性失语病人,可通过听觉训练、实物刺激、记忆训练等提高病人的语言理解能力。
2.4 用药护理
2.4.1 应用溶栓、抗凝药物时严格注意药物剂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口服阿司匹林应注意有无胃肠道反应及黑便情况,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按压针眼时间要达到20分钟以上,并注意观察有无皮下出血情况。
2.4.2 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注意有无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控制滴注速度,缓慢滴入,20-30滴/分,以免引起心衰或血压升高。
2.4.3 静滴扩血管药物时,速度宜慢,30滴/分左右,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应用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时,速度宜快,一般250毫升液体30分钟内输完,以保证脱水效果,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2.5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梗死范围大或发病急骤时可产生脑水肿,进一步加剧脑组织缺血缺氧,应严密观察,尽早防治,如病人意识障碍加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及时通知医师行降低颅内压治疗。
2.6 预防并发症发生
2.6.1 预防肺部感染
2.6.1.1 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调节适宜的温湿度,限制探视人员数量及探视时间,禁止呼吸道感染者进入病室。
2.6.1.2 进食或鼻饲前协助病人取半卧位,进食后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再恢复,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多,以300毫升左右为宜,鼻饲者不超过200毫升,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病人呕吐。
2.6.1.3 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次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棉球擦拭,保持口腔粘膜清洁、湿润,发现口腔溃疡或感染,选择适宜的抑菌液,如口臭用1%-3%过氧化氢溶液,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用1%-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2.6.1.4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多饮水、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意识障碍或长期卧位者,每2小时翻身扣背1次,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或痰液,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根据医嘱用消炎化痰药物静滴或雾化吸入。
2.6.2 预防压疮:高龄,长期卧床或肢体活动受限,粪便尿液刺激及营养不良等均是发生压疮的高危因素。病情稳定病人每1-2小时翻身1次,平卧位时床头抬高不超过300,以免增大骶尾部剪切力。病情不稳定病人则应用气垫床的充放气功能交替更换并按摩受压部位。翻身或移动病人时忌拖拉拽扯,应平行抬起患者,没轴线翻身,以减少摩擦力和剪力对皮肤的损害。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及污染被服,并用温水和柔软的毛巾清洁擦拭皮肤,涂润肤膏于皮肤上以保持皮肤的柔软和弹性,增加营养摄入,保证全身营养支持,亦有利于压疮的预防。
2.6.3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卧床病人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避免膝下垫枕及过度屈髋,以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尽量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输液,对病情稳定者应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密切观察病人双下肢有无水肿、疼痛及温度、颜色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通过对急性期病人细致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积极正确的功能锻炼,我院156例脑梗死病人不论是身体上的康复,还是心理精神的康复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其中82例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是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癫痫发作,死亡2例,72例病人完全康复,无后遗症。
篇7
关键词: 脑梗死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1、护理措施
1.1病情观察护理
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神志、瞳孔、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若患者出现瞳孔突然变大并且头疼剧烈、呕吐等症状时,这有可能是癫痫,所以要立刻通知医师,并马上静脉注射20%甘露醇250ml,但是大量的甘露醇可能会引起患者心功能不全,所以要同时给予患者24小时连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护。若神志清醒的患者突然出现言语不清、嗜睡、反应迟钝,可能是新的脑梗死出现,要立即告知医师并做出相互的护理措施。
1.2口腔及皮肤护理
要及时清理患者空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通,还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扣背。鼓励患者自行咳嗽排痰,若分泌物过多而无力咳出的患者或者是昏迷的患者,要将其头偏向一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吸谈法将痰液排出。痰液粘稠时,要给予患者雾化吸入,4小时1次。对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要给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畅通。脑梗塞患者大多遗留偏瘫等后遗症,长期卧床不能翻身,所以患者很容易发生褥疮从而影响疾病的康复。要保持患者床铺清洁、平整、干燥、被褥及内衣要柔软。减轻患者受压局部的压力和摩擦力,还要经常帮助患者更换,没2小时翻身1次,在翻身的过程中动作要慢、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免损伤患者皮肤。
1.3预防病发症的护理
1、预防肺部感染:偏瘫卧床的患者抵抗力差,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要特别小心避免着凉,防止感冒,否则上呼吸道感染后痰液不易咳出,很容易向下呼吸道蔓延,从而引起肺部感染。2、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要留置尿管。留置尿管期间。要每天更换引流袋,并用0.5%的碘伏棉球擦洗会,并按时留取尿液并送化验室检查,警惕泌尿系统感染。
1.4饮食护理
脑梗死患者饮食应予清谈、低脂、易消化、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食物,要少食多餐,限制动物内脏,脂肪的摄入量,还要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每天应控制在300mg以内,每天食盐量不超过6g。要适量增加蛋白质,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这些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还要鼓励患者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苹果、桃、木瓜、草莓、猕猴桃等。还要忌烟酒,也不可食用粗糙、干硬、辛辣刺激性食物。
2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护理。由于脑梗死患者语言沟通障碍、肢体功能恢复过程漫长、日常生活经常依赖他人照顾等原因,给患者家庭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患者也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悲观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病症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患者在入院的时候护理人员要热情的接待患者及其家属,向他们介绍医院的布局和病房的情况。同时给患者深入浅出的讲解脑梗死的原因、病理、临床症状等疾病的相关知识及讲解治疗药物的作用、用药时间、用药的注意事项及副作用等。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可亲,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帮助患者消除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使保持乐观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3出院指导
3.1心理卫生指导
让患者了解其疾病已进入康复期,保持良好的心理对疾病的发展、转归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治疗的一部分。告诉患者应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解除悲观失望思想顾虑。并通过已康复病人为例,增强病人恢复身体健康的信心,能持之以恒锻炼身体。
3.2生活方式指导
注意劳逸结合,早睡早起,避免情绪激动,以免诱发疾病发作,对长期卧床或久坐而不更换的患者,要注意变换,正确使用床垫,保持床褥清洁预防压疮。患者要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3.3运动指导
指导患者要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但是不要做剧烈的运动,比如跑步登山都不可以,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散步、体操、打太极等有氧运动,但是切记不可过量,以免疲劳过度。
3.4药物指导
药物对促进病情的好转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因此,要告诉患者坚持定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开始每一个月一次。病情若无明显变化可每三个月或半年检查一次。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如发现眩晕,步态不稳,血压升高,肢体麻木无力,言语模糊或失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及时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4、讨论
篇8
【关键词】 高压氧综合心理治疗;脑梗死;疗效评价
自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采用综合心理治疗脑梗死患者110例,并与80例单纯高压氧治疗对比观察,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神经外科脑梗死住院病人110例,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脑CT证实。其中男性60例,女性50例,年龄60~78岁,平均65岁(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高压氧治疗采用10人舱,压力1.2ATA(绝对大气压),升压20分钟,面罩吸纯氧8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降压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常规应用药物加高压氧治疗,对观察组采取以下综合心理治疗措施:(1)语言心理疗法:医生合理地采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解释等方法,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消除疑虑、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以促进心身健康;(2)音乐治疗:在高压氧舱中使用音乐治疗,通过音乐产生的有序及有一定能量的振动波,产生生物效应;(3)视觉信息治疗:医护人员表情端庄、语言亲切、举止得体,赏心悦目的高压氧舱外及周围环境设施,针对患者需要制作内容丰富实用的宣传栏,治疗环境空气新鲜、干净整洁,设备先进的高压氧治疗舱等均有助于患者心理平静,保持良好配合治疗状态,产生信任感、归属感和安全感;(4)患者中心疗法:通过和谐、积极关注和同情心帮助患者进行自我探索,认识此时此刻自己存在的问题,最终解除困扰。通过与患者的交往,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护理的最佳作用。对需要医护人员进舱陪护的重病人,要进行全面的吸氧、吸痰、输注等生理和心理上的护理。
1.2.2 对照组 与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完全一样。只是机械性的进行高压氧治疗,从而忽略了现代医学模式中整体护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病人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最终影响高压氧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判断。(1)治愈:自觉症状消失,神经系统体征消失,动作协调自如,能独立行走,语言连贯;(2)显效:神经系统症状消失及体征部分恢复,肢体欠灵活,听力基本恢复;(3)有效:瘫痪好转,神经系统体征减轻,步行较困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4)无效:任何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分析 有效率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表2。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语言障碍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肢体障碍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接受高压氧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既有不同原发病引起的不同类型的心理异常,又有梗死后语言和肢体功能等障碍造成的心理障碍,加之缺乏对高压氧治疗的了解,患者常出现如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异常及心理障碍,导致有的患者拒绝、中断或放弃治疗,从而影响疾病的康复。综合心理治疗应用整体护理程序提倡人性化的服务,消除患者对高压氧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的心理,加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的研究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语言功能障碍恢复有效率分别是62.5%和45.0%,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有效率分别是92.8%和72.5%(P
综合上述,通过对本组病例的研究分析,认为高压氧综合心理治疗脑梗死能促进语言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样比单纯高压氧加药物治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孙梅菊,任玉娥.高压氧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2):2385-2386.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内科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着重研究患内科疾病的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健康问题的发生及发展规律的同时,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处理患者的健康问题,达到保持和促进患者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2.本次说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脑梗死病人的护理”选自于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李秋萍主编)第九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四节(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本次课的学习目标是在巩固脑血管疾病的护理常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知识。
二、学情分析
《内科护理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基础护理学、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生在本次课之前掌握了内科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及日后从事专科护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认知、能力和情感目标。(1)认知目标:熟悉病因及发病机制、处理要点、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掌握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运用已学的护理知识为病人做健康指导,并能给予病人及时正确救治和护理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护理工作,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和高尚品德。
2.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2)教学难点:临床表现。
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法
⒈教学方法。综合采用提问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与学生互动沟通、共同提高,有利于信息的多角度传递,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⒉教学手段。采用“传统教学法+现代化教学法、多媒体+板书”的方式。通过图表、图片、视频等,再现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对板书进行合理设计,板书左半部分用于书写标题,右半部分用于对某部分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如作图、绘制表格。
⒊学法。指导学生采用读书法、预习法、讨论法、质疑法、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环节设计
⒈课前准备环节。指导学生课前复习相关的神经解剖知识以及《健康评估》中有关肌力、意识障碍的评估方法等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新课内容进行充分预习,课前把握脑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做到带着问题来听课。教师认真做好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准备好教案、讲义及多媒体课件等资料。
篇10
【关键词】冠心病;脑梗死;介入治疗;护理
作者单位:45005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内二科(高志平),急诊科(傅华平)目前,随着介入手术治疗的广泛应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因此对该类患者术后恢复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介入治疗虽然手术的损伤比较小、恢复比较快,但仍需要进行必要的护理[2]。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即探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的护理研究,为护理人员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入住我院冠心病合并脑梗死需要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0±8)岁;B组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7)岁。诊断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冠心病诊断标准及世界卫生组织卒中诊断标准,且均经动脉造影证实有动脉狭窄>70%。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感染、创伤等疾病。两组患者疾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所有受试者均记录相关疾病病史,使用专门制定的统一调查表对受试者进行调查,对各危险因素均进行明确的定义,并制定具体的判定标准。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常规检查、化验,然后行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手术,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B组患者采用系统性介入手术治疗后护理。术后给予患者股动脉制动6~8 h,同时行压迫止血治疗、心电监护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与A组(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B组(系统性护理组)患者术后发生出血、尿潴留、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可能比较小,发生率分别为48% VS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比较,B组(系统性护理组)患者明显少于A组(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比较分析
出血(例,%)尿潴溜(例,%)低血压(例,%)其他(例,%)合计(例,%)住院时间(天)A组(40例)2(50)1(25)1(25)2(50)6(150)10±3B组(42例)1(24)0(00)0(00)1(24)2(48)*6±3*注:*为P
3讨论
目前,随着介入手术治疗措施的广泛应用,冠心病患者、脑梗死患者或两者均有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均有明显的下降,因此对于该类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给予合理的必要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患者预后的速度,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
本研究对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后的护理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系统性护理组患者术后发生出血、尿潴留、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可能比较小,发生率分别为48% VS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比较,系统性护理组患者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患者都有自己的意识,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人群进行相应的人性化的护理。不仅要在术前给予其心理护理,努力解除其精神压力及心理负担,减轻心理恐慌,为手术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及全面护理,严密监护和病情观察。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应积极预防治疗,鼓励并协助患者咳嗽及排痰,给予相应的化痰药物应用同时加强翻身扣背。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对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手术后,给予合理及时的相应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促进患者术后机体的恢复。对该类患者术后相关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有重要意义,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护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