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精神病科;基础护理质量;护理管理;品管圈活动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1-0128-03
基础护理是专科护理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保持患者整洁、安全和舒适、饮食护理、排泄护理、观察病情、健康教育等[1]。它直接为患者提供各种生活和技术服务,是最能贴近患者的护理方法。它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体现,是患者安全和诊疗效果的重要保障。衡量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护理质量[2]。品管圈(QCC)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小团体,应用品管的简易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发生的问题,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3]。我院为精神科专科医院,大部分住院患者为慢性精神疾病,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不能自理,因而基础护理工作任务重,难度也较大,在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存在较多问题,如安全护理、晨间护理、晚间护理等工作一直难以落实到位。为了切实有效地落实各项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护理安全,2011年1~9月,本院护理部将QCC的管理方法引入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为三级乙等精神科专科医院,是大专科小综合模式,目前开放床位800余张,拥有11个护理单元,其中精神科8个,精神科住院患者600多例。现有精神科护理人员226 人,护理员42人。于2010年4月份开始QCC活动动员,5月开始试行,精神科3个护理单元首批自愿报名,成立了3个QCC,遵照“试点先行、不断总结、逐步推行”的方法,2011年1月精神科护理单元全面铺开,第二批QCC扩展到8个,每圈围绕“如何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为活动主题。
1.2 方法
1.2.1 前期准备 (1)制定实施方案,成立QCC活动三级组织体系 护理部制订QCC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活动意义、活动目标、实施步骤与进度表、活动经费预算及保障措施,组织护士长多次专题讨论与修改后呈交给护理副院长,由护理副院长审核后递交院长办公会上讨论通过,然后在全院护士大会上广泛动员。建立设立QCC推行委员会-督导小组-QCC小组三级组织体系, 明确推行委员会、督导小组、圈长、圈秘书、圈员的职责,各司其责,分工合作。(2)品管圈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培训 2010年4月我院邀请了QCC管理专家来院授课,10月全院护士参加医院组织的QCC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资料收集与原因分析法、实施步骤与方法、作PPT技能、QCC 七大手法等。活动过程中根据各圈活动步骤有的放矢地安排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并得到中国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管理专家的全程辅导。各科室并根据实际制订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服务内容与操作流程、精神科相关护理知识、康复训练技术、沟通技能、人文关怀等。鉴于我院护理队伍比较年轻的现状,实施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把低年资护理人员列为专业基础知识重点培训的对象,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在临床工作中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形成一个学习型的团队。(3)修订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在活动前,护理部根据卫生部医政司颁发的《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以及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与评分标准细则,含8项内容,共28个条目。分别为①晨间护理三个部分:整理床单、面部清洁和梳头、口腔护理;②晚间护理四个部分:整理床单、面部清洁、口腔护理、会阴护理、足部护理;③卧位护理三个部分:协助卧床患者翻身及有效咳嗽、协助床上移动、压疮预防及护理;④饮食护理四个部分:餐前擦手及擦餐桌、协助不能进食者进食/水、送饭到桌,观察、督促、协助患者进食(喂食)、饮食指导;⑤排泄护理四个部分:失禁护理、床上使用便器、留置导尿管护理、便秘护理;⑥沐浴护理三个部分:擦拭身体、床上洗头、协助更衣;⑦患者安全护理五个部分:环境管理、病房巡视、病情观察、管道护理、约束保护;⑧健康教育:入院指导、疾病常识、检查指导、用药指导、围手术期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采用百分制评分,规定得分90分,随机抽查10个条目,其中9条符合标准,均为达标。(4)修订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护理部参照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结合本院实际修订《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问卷表包含入院介绍、环境设施、基础护理、责任心、服务态度、人文关怀、隐私保护、健康教育八个方面内容,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 个等级,所对应的分值为5、3、1 分。总体满意条目分值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满意程度越高。
1.2.2 实践 (1)确定主题 选题强调解决临床基础护理范畴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效率,使患者满意为目的。各QCC 采用头脑风暴法,围绕基础护理工作内容、重要性、可行性、圈能力为选题原则,投票选出得分最高的选题作为QCC 主题。同时,护理部及时组织专家指导论证与可行性分析,避免重复选题。(2)运用品管手法调查分析,制定对策 为了深入了解精神科病房基础护理现状,2011年1~3月,基础护理督导组及管理组按基础护理质控新标准对精神科各科室一级护理、特级护理或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精神患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共检查236例,结果显示62例不合格,不合格率26.3%,即合格率73.7%。存在的主要问题:病房有异味、地面有积水,卫生间没有防滑设备,对有潜在跌倒/坠床危险的患者无床栏防护,未按规定时间巡视病房,未协助不能进食者进餐,床单位潮湿、有尿渍、粪便污染,面部、头发、口腔、手足、会阴不清洁,有指趾甲、胡须长,患者身上有异味,使用保护带未履行告知,有护士不了解病情, 预防压疮措施不到位等。检查结果当月书面反馈到相应科室,精神科各护理单元结合本科室自查结果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得出改善重点,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柏拉图排序。各圈头脑风暴,针对本科基础护理现状进行分析与讨论,以鱼骨图分析法、评价法找出主要原因,并针对要因,根据二八定律(80/20 法则)及六何分析法[4][5W1H 原则即是谁来做(WHO)、做什么(WHAT)、何时做(WHEN)、在何处做(WHERE)、为什么要做(WHY)、怎么做(HOW)],详细拟定对策,就圈能力、可行性、经济性[5]进行评价, 根据评分结果确定对策,报护理部审定实施。(3)加强基础护理质量控制 建立基础护理质量督导小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科内护士三级现场质控管理体系,各级人员各尽其职,严格质量控制。护理部组织基础护理质量督导小组定期( 每月1 次) 与不定期的进入病房进行检查,对节假日、夜间、午间等重点时段重点检查,督促指导护理人员落实各项基础护理服务,对危重患者、一级护理患者提出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病房护士长实行“一日三查房”,即早床头交班时、上午下班前、下午下班前察看重点患者的基础护理落实情况,发现问题现场反馈,及时纠正,必要时作床边示范指导,做到“让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里能得到解决”的工作习惯,重要问题记录在科内基础护理改进登记本上,并在晨会或例会上强调,让每位护士随时随手翻阅,了解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对重点时段进行跟班督导,听取患者意见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责控组长(兼圈长)对照基础护理质控标准每周对本科室进行1次日查与夜查,发现问题及时与当班者沟通,对不能解决的基础护理问题及时记录,进行分析、评价与追踪;责任护士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对本班内发现的或不能解决的基础护理问题书写在黑板上或随时告诉圈长,由圈长登记在质控改进本上。各责任组实行基础护理量化管理,建立基础护理落实情况登记本,将各项基础护理按照晨晚间护理、卧位护理、饮食护理、沐浴护理、排泄护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等七大类细化制定成表格,执行后登记签名,使软指标变为硬指标,实行基础护理量化管理。每周六圈长主持召开圈会,总结交流本周基础护理工作业绩和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或缺陷,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提出改进措施,落实责任人。护理部每月对住院患者进行1 次护理工作满意度测评。将每月的基础护理质量、工作量、患者满意度等考评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4)加强对QCC指导和过程管理 为避免活动走过场而失去真实性,要求各圈将活动计划及进度表交护理部; 定为每周三为全院基础护理日,基础护理督导组巡回指导、督促QCC小组严格遵循PDCA 活动程序;医院聘请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两位QCC专家为各圈辅导,每月组织沙龙活动,各圈汇报,专家点评,相互交流学习。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基础护理质量评价:取基础护理督导组及管理组对精神科各护理单元一级护理、特级护理或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精神患者基础护理质控检查资料,分别统计改进措施实施前(2011年1~3月)与实施后(2011年7~9月)的全院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每月取护理部随机对精神科各病区自知力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资料,分别统计改善前与改善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综合平均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价: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规定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范围: 给药错误、针刺伤、烫伤、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护理投诉、护理事故、药物外渗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和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等[6]。我院护理部根据上述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范围制定了本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于2010年1月份开始执行,各护理单元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均按规定时间以书面形式上报到护理部,分别统计活动前(2010年)和活动后(2011年)全院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 效果
2.1 改善措施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的比较
见表1。
2.2 活动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改善前后分别统计护理部随机对精神科各护理单元有自知力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264份、272份进行统计学处理,满意度综合平均分分别为(92.03±0.74)分、(97.60±0.3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0.91,P < 0.01)。2.3 2010年和2011年精神科全年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2、3。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的作用
3.1.1 有利于基础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QCC方法是自发组织的,应用多种品质管理工具, 遵循PDCA 程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国内许多文献报道,认为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7]。本研究结果表明,将QCC活动应用到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也得到了明显的改进效果,全院精神科基础护理合格率从73.7%提升到92.6%。全院精神科8个QCC有92名护理人员参加,充分调动了各圈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了科室基础护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基础护理质量检查与评价机制, 改变了排班模式,实施护理工作流程管理,有效改善病房设施条件,并通过基础护理目标管理与量化管理,对存在问题在圈会上讨论,共同制订措施,落实责任人,进行追踪, 使基础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3.1.2 促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本次QCC活动的实施使他们树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加强,规范全面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专业化的精心照护与健康指导,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抗衡疾病的信心,同时减轻了家属的压力,让患者及家属感受到“看得见, 摸得着”的实惠,其效果得到患者的认可,密切了护患关系,因而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通过2011年4~6月有效改进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综合平均分由(92.03±0.74)分上升为(97.60±0.38)分。
3.1.3 参与人员管理能力与专业水平得到培养 QCC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 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发挥管理潜能。在圈会上,圈员脑力激荡,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畅所欲言, 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激发[8]。活动中通过辅导和培训,能够做到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各种品管手法从不懂到熟练应用,业务知识与技能逐渐提高,使圈员的自身价值得到最佳发挥,增加了自信。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大家在愉悦的工作环境下,边探索、边实践、边沟通、边总结,每位圈员分工合作,既是实施者,又是管理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参与管理的意识,培养了他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QCC活动在本院尚为初始阶段,活动初期大家缺乏认识,对活动意义欠明确,怕开展活动与日常工作有矛盾,也怕占用私人时间多,存在一定的顾虑;同时医院各部门的支持保障系统尚有缺位,医生团队对活动开展持有异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和开展QCC活动改进基础护理工作的热情。实践证明,做好品管知识的培训是开展QCC活动的基础,医院领导的重视与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作为医院,应充分认识到QCC活动是落实基础护理、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给予人力物力一定保障,把管理创新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促使更多的非护理部门积极参与QCC活动。作为护理管理者,重新思考护理的定位,在最贴近患者的基础护理上积极创新,及时发现基层护理人员的点滴成长,多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以点带面,将QCC活动持续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 文香兰,李慧敏,张瑶.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基础护理落实的护理管理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8(11):36-37.
[2] 屠蕾. 我国基础护理的现状和发展[J]. 护理研究,2012,26(1):15-16.
[3] 林荣瑞. 品质管理[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811-1812.
[4] 许晨耘,柯雅娟,陈茹妹,等. 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12, 12(1):20-22.
[5] 张幸国. 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9-162.
[6] 徐林珍,黄丽华,胡斌春,等. 浙江省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系统的构建和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01-1102.
[7] 石晶,程青虹,王子迎. 品管圈在国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 农垦医学,2011,33(5):458-460.
篇2
关键词: 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specifications mainly to inspection "a posteriori" type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mode,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moder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mplexity and dynamic. Fixed posi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a polyhedron line distribution of an artificial structures, and large, form is complicated, many of materials, and a huge number, overall difficult points and can't move. Which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iquidity, monomer sex and has the very strong comprehensive, long production period and vulnerable to climate influence and outside interference etc. Characteristics. So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an general industrial product quality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basic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te quality inspection of the specific method.
Keywords: construction site; Basic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1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概述
1.1 质量、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质量、安全与生产(施工)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构成了“工程产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管理体系,内容上三者有很多相互包容的成分,在管理方法上它们有很多共通性。例如,在ISO9000 规定的质量体系中,有不少包含或涉及安全的问题;ISO9004 要求,为了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减少质量责任,应识别和重视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力求使质量责任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减少质量责任事故。因此,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应同安全管理与施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1.2 施工质量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对工程质量发生影响和作用,但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料、材质、施工等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后者是指那些凭借一定手段或经验完全可以发现与消除的因素。如原材料材质不合格,尺寸超过允许偏差,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操作者不按技术规程或施工程序施工,作业环境不符合工艺要求,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异常性因素。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明显干扰。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分析它们,并制定措施实施人为控制,消除这些因素。异常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可概括为以下5 个方面:人的因素;材料、构件、配件的因素;施工机具的因素;施工工艺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因素。
2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质量控制即采取一系列检测、试验、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按照计划和质量改进的要求,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实现。根据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2)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的原则;
(3)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
(5)坚持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4 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过程
建筑工程项目是由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所组成的。工程项目建设则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的。显而易见,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个由对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4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4.1 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
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项目经理应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应恪守各自的职责做好本项工作,确保控制有效。其主要内容包括:
(1)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
(2)审核开工报告,并经现场核实;
(3)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4)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
(5)审核有关施工机械设备、检测试验仪器的相关合格证件及使用说明;
(6)审核反映工序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和控制图表;
(7)审核设计变更、修改图纸和技术核定书;
(8)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修补、加固、改进的施工方案、方法与措施及其处理报告;
(9)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的技术鉴定书;
(10)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及相关证实资料;
(11)审核有关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2 现场质量检查控制
篇3
【关键词】桩基础;施工;质量管理
一、桩基础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1、事故的发生
桩基础施工质量事故原因很多,人员素质、材料质量、施工方法、施工工序、施工质量控制手段、施工质量检验方法等各方面出现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施工质量事故。基桩检测理论不完善、检测人员素质差、检测方法选用不合适、检测工作不规范等,均有可能对基桩完整性普查、基桩承载力确定,给出错误结论与评价。
2、环境因素
在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时,基坑支护结构出现问题时,会使基坑附近的工程桩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灌注桩桩身中上部会裂缝或断裂,薄壁预应力管桩桩身上部裂缝或断裂,厚壁预应力管桩与预制方桩在第一接桩处发生桩身倾斜,基坑降水产生的负摩阻力对桩身强度较差的桩产生局部拉裂缝。间距较近的邻近建筑施工密集的挤土型桩时,如不采取防护措施,土体水平挤压可能造成桩身一处甚至多处断裂。地面大面积堆载,桩身倾斜,桩中上部裂缝或断裂。
3、施工技术
在桩的施工过程中,桩周和桩端土受到挤密作用,在饱和软粘土中施工时,土结构受到破坏,并出现较高的超孔隙水压力,在桩距较小,桩数较多时,会出现土体大量隆起和侧移,使已施工的桩上抬,桩端脱离持力层,大大降低单桩承载力。打入式预制桩从桩底反射的拉应力波将使桩身产生拉应力,这种拉应力有时会大大超过桩身砼的抗裂强度,使桩身拉裂或拉断。同时,锤击时冲击疲劳也使桩身就受到压应力与拉应力的交替作用,这将使混凝土内砂浆与粗骨料粘结面上原已存在的微裂缝逐渐扩展,强度随之降低,地下水的侵入还会使钢筋产生锈蚀作用。灌注桩的施工主要有成孔、制作与安装灌浆管、清孔、混凝土浇筑等工序。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质,地质情况往往千变万化,工程施工中,往往由于地质勘探不够,造成工程延误,工程浪费,甚至出现严重的工程事故。灌注桩尤其是沉管灌注桩,在成桩过程中会产生较高的超孔隙水压力,对周围土体的振动和挤压力影响大,常常会发生断桩、缩颈、夹泥、空心,混凝土离析以及吊脚等质量问题,它与地质条件、施工工艺、施工程序等密切相关。
二、桩基础施工质量管理对策
1、防止桩身断裂
桩身在施工中出现较大弯曲,在反复的集中荷载作用下,当桩身不能承受抗弯强度时,即产生断裂。当施工中出现断桩时,应及时会同设计人员研究处理方法,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荷载及桩所处的结构部位,可以采取补桩的方法。条基补一根桩时,可在轴线内、外补,补两根桩时,可在断桩的两侧补。柱基群桩时,补桩可在承台外对称补或承台内补桩。
2、满足沉桩设计要求
有时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一方面,勘探点不够或勘探资料粗略,对工程地质情况不明,尤其是持力层的起伏标高不明,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尖标高有误,也有时因为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能力或桩身混凝土强度。另一方面,勘探工作是以点带面,对局部硬夹层或软夹层的透镜体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尤其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还有地下障碍物,如大块石头、混凝土块等。打桩施工遇到这种情况,就很难达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以新近代砂层为持力层时,由于新近代砂层结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桩打入该层时,进入持力层较深才能求出贯入度。但群桩施工时,砂层越挤越密,最后就有沉不下去的现象。桩锤选择太小或太大,使桩沉不到或沉过设计要求的控制标高,桩顶被打碎或桩身被打断,致使桩不能继续打入。特别是柱基群桩,布桩过密互相挤实,施打顺序选择不合理。遇有硬夹层时,可采用植桩法、射水法或气吹法施工。桩如果打不下去,可更换能量大一些的桩锤打击,并加厚缓冲垫层。选择桩锤应以重锤低击的原则,这样容易贯人,可减少桩的损坏率。选择合理的打桩顺序,选用“之”字形打桩顺序,或从中间分开往两侧对称施打的顺序。桩基础工程正式施打前,应做工艺试桩,以校核勘探与设计的合理性,重大工程还应做荷载试验桩,确定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3、防止接桩处松脱开裂
接桩处经过锤击后,出现松脱开裂等现象。连接处的表面没有清理干净,留有杂质、雨水和油污等。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时,连接铁件不平及法兰平面不平,有较大间隙,造成焊接不牢或螺栓拧不紧;焊接质量不好,焊缝不连续、不饱满,焊肉中夹有焊渣等杂物;接桩方法有误,受时间效应与冷却时间等因素影响。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时,硫磺胶泥配合比不合适,没有严格按操作规程熬制,以及温度控制不当等,造成硫磺胶泥达不到设计强度,在锤击作用下产生开裂。两节桩不在同一直线上,在接桩处产生曲折,锤击时接桩处局部产生集中应力而破坏连接。上下桩对接时,未做严格的双向校正,两桩顶间存在缝隙。接桩前,对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件清洁。检查校正垂直度后,两桩间的缝隙应用薄铁片垫实,必要时要焊牢,焊接应双机对称焊,一气呵成,经焊接检查,稍停片刻冷却后再行施打,以免焊接处变形过多。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和符合设计要求,如有问题,必须进行修正后才能使用。接桩时,两节桩应在同一轴线上,法兰或焊接预埋件应平整服帖,焊接或螺栓拧紧后,锤击几下再检查一遍,看有无开焊、螺栓松脱、硫磺胶泥开裂等现象,如有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4、防止桩顶碎裂
在沉桩过程中,桩顶出现混凝土掉角、碎裂、坍塌,甚至桩顶钢筋全部外露打坏。钢筋与混凝土在承受冲击荷载时,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桩顶容易发生严重碎裂。桩身外形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施工机具选择或使用不当。打桩须根据断面、单桩承载力和工程地质条件来考虑。桩顶与桩帽的接触面不平或桩沉入土中时桩身不垂直,使桩顶面倾斜,造成桩顶局部受集中应力破损;沉桩时,桩顶未加缓冲垫或损坏后未及时更换,使桩顶直接承受冲击荷载。设计要求进入持力层深度过大,施工机械或桩身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发现桩顶有打碎现象,应及时停止沉桩,更换并加厚桩垫。如有较严重的桩顶破裂,可把桩顶剔平补强,再重新沉桩。如因桩顶强度不够或桩锤选择不当,应换用养护时间较长的老桩或更换合适的桩锤。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公路与桥梁;连接处;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A
公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态势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未来,在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需求的同时,还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建设公路的里程越长,每天承载的交通量则越大,而交通量越大则公路与桥梁之间所需承担的属性则越高。所以,需提高公路与桥梁之间的连接点,不断加固养护,方便人们的出行安全。
1.产生跳车现象的因素
现阶段公路与桥梁设计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公路与桥梁连接处难题就属其中一个。跳车现象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其主要是指汽车在常规行驶过程中,经过公路与桥梁的链接点时会出现向上“跳跃”的现象,而该种情况被称之为“桥头跳车”。而造成出现跳车现象的因素有许多,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1填土软化
设计公路与桥梁的连接点时,工程设计师通常会设计排水措施,而经过长时间的投入使用,以及雨水的冲刷,排水设施会出现各不相同的堵塞和损坏。而积水不易排除将影响公路与桥梁的连接处地基稳固,积水往往会从公路与桥梁连接处的小缝隙下渗,导致桥梁连接处的填土软化,而车辆行驶的重量与路面的重量作用下,路基将极易出现错位或者凹坑,即出现了车辆的跳跃事件[1]。
1.2沉降因素的变化
于公路与桥梁设计过程中,工程设计师通常会考究公路与桥梁的沉降问题,而施工单位受到责任管理的影响,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执行,所以,于公路项目工程投建首期,施工单位会将公路与桥梁进行填土以及天然地基实施加固,降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跳车的局面。通常情况下,公路与桥梁的受力各不相同,而公路与桥梁在长时间的使用之下,填土与地基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受力状况,进而出现一定的差异,该差异直接影响着连接处的平整度。车辆在通过公路与桥梁的连接处时,倘若不及时进行减速,则将产生桥头跳跃的局面。
1.3施工未达标
于项目工程施工操作中,部分施工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以及减少施工工期,并未规范操作,也达不到工程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思想。例如:未采取新工艺或者合格的施工材料;不考究桥头地基下沉原因;公路与桥梁的路基密实度降低。这些施工因素均会影响施工质量,进而较难保障公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质量[2]。
2.解决跳车现象的主要措施
解决跳车问题的主要措施为规范施工,施工在公路与桥梁之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施工环节均为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因此,为处理跳车难题需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1)选用合格的填料。桥台尾端需使用透水性较好、摩擦角较大的施工材料,才能保障填料的密实度,避免路基沉降问题。(2)摩擦角较大的填料可将积水立即排除,避免损害地基和软化,降低路基的下沉以及变形。(3)针对台背回填前的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应该能防止桥头跳车问题的出现。据调查发现,我国探究出许多解决软土地基的方案,例如:换土法、排水固结法和振动碎石桩法,为寻找适合的处理方案,需按照公路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考虑,才能有效地避免车辆跳跃的出现。(4)规范施工桥涵结构物。于建设桥涵结构过程中,需合理思考桥梁的填方高度、填料的选择、路堤的长度和路堤沉降等问题,仔细探勘实际的地质条件,科学合理地筛选桥涵的地理位置、防护操作、跨径,需有效地排开较差的桥涵。
加固桥梁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针对桥梁的加固会采取增加体外预应力,其操作方法极为简单便捷,又不影响车辆的行驶。准确规定受力途径可提升结构的抗裂度与承载力,进而改善构架的应力情况。体外索材料主要由粗钢筋、无粘结钢绞线、槽钢共同组合,而体外索通常使用折线形,以符合加固后旧桥的承载力需求,此外,折线形还能符合梁正截面抗剪度与抗弯度。加固桥梁方法:加固桥梁体外索受弯构架过程中,能根据偏心构件统计桥梁的承载力;根据无粘结局部预应力混凝土构架,当截面受弯出现损害时,梁内的非预应力钢筋升至屈服状态,预应力钢筋未能升至最佳强度,统计使用阶段的结构变形和应力;根据加劲梁组合构架进行考究使用性能和受力。于常规使用极限状态的各项标准统计过程中,根据全面变形情况协调条件统计于外载作用下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采取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可完成荷载标准,而加固的结果极为有效,能满足处理跳车的基本问题[4]。
体外索加固法能显著提升主梁于常规使用时期的工作质量。其能促使挠度显著降低,缝隙变小,提升了桥梁结构的耐久性能。体外索加固法于通车过程中具备卸载、加固和降低构架内力的效果,被广泛地应用在桥梁建设中。
4.加强维护公路与桥梁的连接处
虽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公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质量,但日常使用过程中的养护问题也尤为重要。通常状况下,为维持桥梁上车辆的行驶的安全性与平顺性,施工人员需于桥台背和桥梁端建设一条规范的横向伸缩缝。该伸缩缝属于公路与桥梁连接处最好的屏障,能够较良好的维护桥梁,延长桥梁的使用期限。倘若该伸缩缝维护不周,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则极易产生桥头漏水和跳车的局面,进而影响车辆的交通安全。所以,需选择适合的新工艺以及维护材料,才能提升公路与桥梁的使用价值[5]。
路基质量控制一般为调控桥台后能否达到强度、密实度好、摩擦角大、可压缩性小以及透水性好,选择合适的填料进行施工配合,从最根本上解决路基质量问题。运用超声检测机针对路基的压实状况实施检查,可检测出施工是否达到标准,防止产生施工时桥台地基在承载力高的土层上,然后实施扩大地基以及布桩,该些加固措施均能降低沉降量。
搭板设置能促使于柔性路堤出现的稍大的沉降,慢慢过渡到刚性的桥台当中,以减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跳跃局面,所以,于施工操作过程中需这种建设桥台的搭板。搭板设计需根据公路与桥梁之间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搭板建设方案,确保施工质量的达标,此外,还应严格规范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等行为,保证整个公路与桥梁的合理使用,进而延长使用期限[6]。
5.总结
归纳总结,一座公路与桥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运输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出行,而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具有自己的私家车,促使了汽车于公路的行驶量增加,所以,针对公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需紧密合作,完成一项项合格的建筑艺术精品。由于公路桥梁工程直接关系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命脉,因此,需加强公路与桥梁连接处的建设,保护人们的健康出行。
【参考文献】
[1]刘崇兵.公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技术探讨[J].科学之友,2012(9):107.109.
[2]张倩.探究公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19(4):43.
[3]许武文.关于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连接处的处理与管理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61.
[4]殷芳青.公路路桥过渡段的设计改进与施工技术的提高[J].建材世界,2012,33(4):64-66.
篇5
关键词:建筑地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地基基础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主体工程的强度、稳固性起决定作用,一旦基础施工不当,建筑上部结构的施工质量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进而损害建筑施工效益。为此,在现代建筑施工中,为了全面确保建筑的整体质量,优化建筑性能,必须在施工中做好地基基础施工控制,选择正确、科学的施工技术来施工地基基础,全方位保证地基基础施工有效性。
一、影响建筑地基施工管理质量的因素
建筑施工中地基处理指全面把握各项影响地质量因素,选择相应的建筑施工地基处理方式,改善建筑地基的变形性质,优化其渗透性,使建筑的地基承载力达到建筑的设计要求。建筑地基质量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基的透水性、剪切特性、压缩特性、膨胀性及动力特征,具体情况如下:
1、改善透水性。地下水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运动,对地基造成一定的压力,水分渗入后,对于地基有较强的浸泡作用,降低了其强度,应实施相应措施进行改善;
2、优化剪切特性。地基的抗剪强度及特性直接影响到地基受到土层的压力后的稳定性,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土层的压力,强化地基的抗压强性能,避免由于剪切破坏带来的压力对地基的稳定性产生威胁;
3、提高压缩特性。压缩性决定了地基基土的沉降情况,要达到减少沉降的目标,需要实施必要的措施提高地基的模量;
4、消除膨胀性如果地基的性质属于湿陷性土,或者膨胀性土,容易出现下沉、倒塌、倾斜等问题,应采取措施降低其膨胀性,改善其他性能,提高建筑结构及其上部建筑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5、改变动力特征。地震时液化的散状砂土会直接影响到基地的承载力及强度,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将其转化为土,并避免其进一步发展,出现液化现象。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地基的处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建筑地基施工管理要点
1、建筑地基施工前准备工作
建筑地基在施工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建筑周围环境勘察、地质和水质的检查、地形勘察等,在施工前还要进行安全措施准备和测量放线工作。测量工作需要严密进行,只有严密测量各项指标,对其精密分析,才能为后续施工提供可靠地技术保障。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可使用新技术、新测量器材,为测量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对技术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掌握程度。
2、提高地基施工技术管理
建筑地基施工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施工地点的地质条件应用不同的施工工艺。首先,当地基为淤泥土时,由于上层土层较薄,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不应对淤泥土进行搅动。如果施工时所用的填充土是建筑垃圾废料,要对建筑垃圾进行选择,选择密实度、均匀性好的材料作为持力层,当存在基础有腐蚀性的工业废料或者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时,需要对其进行基本的处理才能进行使用。其中建筑地基填充材料的使用前处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的形式和实际施工地点的水文、气候环境和地质条件,此外还要考虑周围其他建筑物的环境、施工条件、施工设施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在经过多方面分析后选择最优的处理方案。其次,地基施工处理时,为强化建筑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上部结构原有的刚度和强度。与此同时,对已经确定的处理方案进行必要的检测,为施工质量提供有效、可靠的保障。
地基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其形变能力需要满足相关的建筑规范及相关条例的要求,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在施工期间的地基沉降监测。如果地基上存在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的状况,则要选用适当施工工艺并增强填土。最后,在地基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抗剪能力不足产生的剪应力对地基的破坏。在地基施工中,由于挖凿、支护、填埋等工序的实施,会减弱地基自身的抗剪应力,一旦地基的抗剪应力不足就会使基坑边坡失稳、基坑坑底隆起、侧向土压力过大而使建筑失稳,还有可能因为各种超负荷重力使地基出现失稳现象,所以要尽量抵抗这些应力作用,充分利用地基施工技术增强自身的抗剪能力,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地基施工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性质或降水时地下水被抽出,导致基坑的自身承载力有所下降,造成基坑基础沉降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大地基自身的压缩模量,增加其压实密度。此外,还可以通过科学降水的方法使基坑的承载力均匀分配,防止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
三、如何强化建筑地基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1、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想要使项目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就要全面完善项目质量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理、安全管理、报价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全面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严谨的制度管理,保障项目顺利竣工、开工及使用。运行监理工程师审查监督的制度,可以使项目施工的方法及工艺得到规范,保障项目质量可以达到规定标准。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的力度,认真管理技术人员及建筑师资格的审查工作,可以使项目管理人员整体的素质得到提升。
2、加强工程安全管理
“以人为本”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人身安全的保障更显得尤为重要,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在上岗前一定要进行岗前培训,进行安全思想意识强化教育,强调生命重于一切的基本理念,在进入现场的时候,一定要佩戴安全帽,特殊工种需要穿安全防护服,如此管制并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珍惜,同时也有利于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施工期限不被延误,施工企业如果能够将安全管理问题切实地付诸于实践,那么将造福所有的工程人员,包括投资者,承包经营者以及施工作业人员等等。
3、加强原材料的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需要的材料较多,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把质量量,不仅需要确保所选择货源的优质性,而且还要确保供货商具有良好的信誉。对于运送到施工现场的材料不仅要对材料的合格证和权威机构的检验证明进行检查,而且还要确保材料的外观达到需要的质量要求,同时还要做好现场前的抽检工作,对于不合格的材料坚决杜绝进场,进行抽查时还要确保取样的标准、数量,保证样品的标准。对于需要进场的主要结构部件,更需要对其规模、型号和性能与设计要求的符合性进行注意。
3、持续运用新的技术
任何行业只有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才能持续地发展。对于建筑行业,这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来说更是如此。要想加快建筑行业的水平,新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目前,国外有很多先进的施工技术,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精华,因地制宜,找出适合自身工程的新的施工技术,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使我国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达到高标准。
结束语
建筑地基施工管理在整个工程项目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各个施工作业环节必不可少的监督规条,不但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而且可以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予以保障,同时给国家建设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完善和健全施工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彭第;潘殿琦;李海礁;张坤.地基处理新技术及发展趋势[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84.
篇6
关键词: 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
1发展趋势
工程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以工程规范检验为主的“后验”式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建筑工程项目位置固定,是呈多面体行分布的一种人工构筑物,且形体庞大、复杂多样,材料品种众多,数量巨大,整体难分,不能移动。由此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的流动性、单体性而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生产周期长,易受气候影响和外界干扰等特点。因而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更难以控制。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高、大,这样对建筑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桩基础的应用日益增多。其中又以钻孔灌注桩应用最为普遍;在基坑工程中无论板式还是重力式支护体系,均大应用各类灌注桩、搅拌桩、粉喷桩、旋喷桩、地下连续墙等;在处理软基础时,也会经常应用到砂桩、碎石桩、夯扩桩、高压喷射、振冲等。新的机具和新的工法不断出现,成为地基基础工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基础施工的新发展是:后压浆技术;多分支盘技术(多次扩孔混凝土灌注桩);干钻(旋挖)成孔技术;异型孔;新设备。
2 基坑施工技术的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基坑工程技术发展迅速,到80年代后期,大量的城市高层建筑都建有1一3履的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通常为6~15m。基坑工程成为建设工程中数量多、投资多、难度大、风险也大的领域,引起了工程界的广泛重视。基坑的围护结构:目前主要有桩式和墙式2种。桩式围护结构分为连续的板桩结构和分离的排桩结构。板桩结构目前使用较少。排桩多用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墙式围护结构一般采用地下连续墙。分离式排桩结构有时采用横挡板、砖墙、钢丝网水泥砂浆或喷射混凝土等围护桩间土的稳定。浅的基坑可以采用重力式水泥土挡墙。桩墙式围护一般采用悬臂式挡土结构、内撑式和锚拉式支撑等。目前基坑开挖的方式有无支护开挖、支护开挖和坑壁土体加固开挖。基坑开挖不是一种简单的土方工程,它关系到基坑的安全、经济等方面。专家在总结上海地区深基坑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坑开挖中“时空效应”的理论和方法。即在施工时应按基坑的规模、几何尺寸、支撑形式、开挖深度和地基加固条件,提出详细的开挖和支撑的施工顺序,做到分层、分块、对称、随挖随撑。利用土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层位移,作为解决软土深基坑稳定和变形,满足保护环境,达到安全、经济的目的。上海地铁站、高层建筑地下室深基坑工程中,凡是对基坑变形控制要求较高的,采用这种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基坑支护的主要方法有:重力式挡土墙;桩(墙)锚结合;土钉墙;拱墙支护;组合支护。当基坑支护结构作为永久性工程的一部分时,基坑的设计要满足永久工程的要求。传统的基坑工程主要考虑基坑开挖后边坡的稳定。由于环境保护和安全的要求,当前基坑工程主要是控制变形。我国正在编写基坑工程全国性的行业标准,广东省、上海市、武汉、深圳等地编制了地区性的基坑工程标准。
3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质量控制即采取一系列检测、试验、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按照计划和质量改进的要求,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实现。根据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2)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的原则;
(3)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
(5)坚持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4 常见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4.1施工质量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对工程质量发生影响和作用,但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料、材质、施工等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后者是指那些凭借一定手段或经验完全可以发现与消除的因素。如原材料材质不合格,尺寸超过允许偏差,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操作者不按技术规程或施工程序施工,作业环境不符合工艺要求,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异常性因素。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明显干扰。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分析它们,并制定措施实施人为控制,消除这些因素。异常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可概括为以下5 个方面:人的因素;材料、构件、配件的因素;施工机具的因素;施工工艺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因素。
4.2 基坑、基槽的开挖
(1)挖土出现边坡塌方。其主要原因是放坡不够;未采取有效降、排水措施,使土层受水后降低内康力而失稳;边坡顶部堆载过大或受振动影响,使土体失稳;开挖方法不当等。
(2)基坑(槽)受冻,破坏持力层土质。基主要原因是坑(槽)暴露未做保温覆盖,基础施工完未及时回填。
(3)基坑(槽)超挖基土。其主要原因是底标高未控制好,运输机具直接进入持力层,扰
动基土。
(4)填土出现软塑状态的橡皮土。其主要原因是回填的土料含水率过大或在含水量过
大的原状土上回填,在夯(压)时表面土层水份散发结硬,而下面土的水份难以散发,形
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5)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其主要原因是土质不好,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填土
虚铺厚度过大、夯〔压)遍数不够或夯(压)机具能量不够。
(6)回填土将基础、墙体挤动变形。其主要原因是单侧回填,使基础、墙体受到较大的侧
压力;墙体两侧回填土的设计标高相差较大;靠基础墙的一侧堆荷过大或行走重型机
械,形成单侧压力。
4.3 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1)孔底虚土过厚,超过规范端承桩≤50mm,摩擦端承或端承摩擦桩≤100mm,摩擦桩≤300mm的规定。其主要原因有:
①在松散填土或含大量杂物的土层、以及淤泥松散砂石夹层中成孔,土体易塌落;
②钻杆不直,钻进进晃动,加大桩孔,提钻时漏土;
③孔口积土未清理而回落,孔口未盖好或孔口土被扰动掉落;
④放混凝土漏斗或钢筋笼时,孔口或孔壁被碰掉人;
⑤浇混凝土前.土被水冲刷成或孔璧长时间暴露.水份蒸发.孔壁土塌落。
(2)混凝土桩身有蜂窝、空洞、夹土等缺陷。其主要原因有:
①混凝土浇灌时振捣不实,产生蜂窝、空洞;
②在浇部分混凝土后才放钢筋笼,碰掉孔壁,使土掉入孔内,再浇棍凝土后.造成桩身夹土;
③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原标材料质量有问题.计量不准确造成桩身强度低。
5 预防措施
(1)根据土质.按规定放坡或加支撑;
①边坡土缘堆荷距坑边距离应根据挖土深度、边坡坡度和土的性质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为0.8m以外,且高度不超过1.5m;
②在施工方案中,应有地面排水措施,坑〔槽)上口应有挡水措施,防止地表水浸泡;
③对地下水要有可靠的降水措施,防止地下水浸抱;
④对旧人防坑道、旧地下管线要进行封锁堵,防止下雨灌水泄人基坑;
⑤对靠邻近旧房开挖坑(槽)、深基坑时,应有可靠的支护措施;
⑥掌握地下管线情况,采取措施,避免管线渗漏;
⑦不得随意掏坑(槽 )底壁。
⑧连续施工,不让坑(槽)底暴露时间过长,对坑(槽)底应预留一定翻松层保温并覆盖;
⑨对已浇垫层、底板、暖沟应覆盖保温;
(2)基础施工完应及时验收回填。
①测量要准确。在挖到距坑(槽)底50cm时,定出基底基准线,在坑(槽)壁上每隔3m钉水平控制尺杆来控制至底标高;
②机械挖土至底标高30cm左右时,改作人工开挖修整至设计标高。如不能立即进入下道工序时,该30cm土层暂不开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前再挖;
③施工运输机具不应直接进入坑底持力层,扰动基土;
④当发生超挖进,不得用虚土回填。
⑤(回填前清理基底,排除地表水,降低地下水位至基底下0.5m以下.确保基底干燥;
⑥施工前应通过击实试验确定最佳含水率,在施工现场以手握成团、落地散开为宜。
⑦严格控制土的有机质含水量不超过8%,不得用淤泥质土、杂土做填料;
⑧严格控制土的含水量,当含水量过小时,应洒水湿润,当含水量过大时,应翻松晾干.采用渗干土、石灰粉来降低土的含水率,或换土回填;
⑨分层夯(压),土的铺厚度要根据夯(压)机具能量大小来确定,一般人工打夯不超过25cm,动力打夯不超过30cm.机械压实不超过30cm;
⑩夯(压)遍数应符合设计以密实度的要求,夯(压)密实度应按设计规定,经过试验来确定.夯(压)后应分层取土样试验。
(3)基础侧同时分层回填两侧坡土高差超过30cm;
①当两侧回填土的设计标高相差较大时,可在另一侧加支撑顶牢;
②回填土应在场体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回填;
③尽量不在基础一侧堆荷或行走重型机械;
④对因回填土造成基础墙体变形、开裂、轴线偏移等,应作为质量事故来进行处理。
⑤回填土应分层夯填密实;
⑥在台阶、花台混凝土垫层中加钢筋网.防止开裂。
⑦施工前要探明工程地质条件,尽可能避开易塌孔的地点施工,或改用其他成孔方法施工;
⑧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钻杆、钻头,保证钻杆垂直不弯曲,钻进不晃动;
⑨及时清理孔口积土,成孔后将孔口盖好,人或车辆尽量不要在盖板上通过,避免扰动孔口土体;
⑩应竖直放入混凝土漏斗及钢筋笼,不要碰掉土壁;
(4)成孔后尽快浇筑混凝土;
①对孔底虚土可用勺钻取土,如仍达不到规范要求.当为松散砂石时,可先用孔底灌浆拌。合,后浇混凝土;对虚土层亦可用孔底压力灌浆来处理。
②混凝土要搅拌均匀,定量加水,参入外加剂,保证其和易性,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浇灌;
③浇灌混凝土前,必须先放好钢筋笼.严禁将土及杂物参入混凝土中;
④施工前必须对原材料进行检查,不合格材料不得使用,混凝土配比单应由试验室提供,现场原材料必须按重量严格计量;
⑤如己发生质量问题.应会同设计人员研究处理。
6 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6.1 质量、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质量、安全与生产(施工)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构成了“工程产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管理体系,内容上三者有很多相互包容的成分,在管理方法上它们有很多共通性。例如,在ISO9000 规定的质量体系中,有不少包含或涉及安全的问题;ISO9004 要求,为了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减少质量责任,应识别和重视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力求使质量责任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减少质量责任事故。因此,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应同安全管理与施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6.2 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过程
建筑工程项目是由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所组成的。工程项目建设则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的。显而易见,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个由对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6.3 现场质量检查控制
(1) 开工前检查
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检测仪器是否备齐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
(2) 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
工序交接检查应建立制度化控制,坚持实施。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顺利展开。凡工序检查不合格,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合格要求后,方可开始紧接工序的施工。
(3) 工序检查程序
(1)应与合同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分项所含内容相一致;
(2)应与技术规范规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相协调;
(3)应与国家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检验频率和检验方法相配合;
(4)工序检查宜采用框图的形式,以便直观并应与相应的检查记录、报表、证书等相配套。
(4) 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
应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经检查认可并签署验收记录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其控制的具体要求是:当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完工后,自检人员应再进行一次系统的自检,汇总各道工序的检查记录及测量和抽样试验的结果,再提出交工报告。
(1)成品、材料、机械设备等的检查主要检查成品、材料等有无可靠的保护措施及其是否落实而且有效,以控制不发生损坏、变质等问题;检查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可使用状态。
(2)巡视检查
对施工操作质量应进行巡视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追踪检查。
6.4 现场质量检查控制的方法
(1) 测量
测量是现场控制,特别是质量控制必不可少而又十分重要的手段。测量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定线控制测量,施工放线测量,控制工程位置;高程、尺寸及其线型的测量,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工程段落或总体工程项目中的中间交工和竣工验收时的测量检查等等。这些测量的成果必须确保精度规定要求,并应取得监理工程师的认可。
(2) 试验
试验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对各个工程项目的材料、配合比、强度等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各项工程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及使用功能如平整度、抗滑能力等达到规定要求。
(3) 观察
观察是指对施工现场所进行的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或部分关键过程(如全工序或工序中的某一关键环节)进行观察,检查操作程序或操作方法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控制纠正。
(4) 分析
分析是指对施工现场所展开的施工活动情况及有关收集得到的数据,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如直方图法、因果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等对其整理分析,以控制施工的质量、进度等,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和偏差。
(5) 监督
施工单位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各部人员应对所属工作任务负责,层层监督。例如:总工程师(或主任工程师)应对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在实施中的技术上全面负责,检查和监督各施工队、实验室,技术人员所负责的工作,特别是对质检工作应加大力度检查和监督,以确保工程质量。作为施工单位还应根据合同规定,积极主动配合和支持监理工程工作,服从政府监督部门的管理。
篇7
城市化;工程质量投诉;原因分析;投诉处理;事前预控
1.工程质量投诉内容和产生的原因分析
工程质量投诉内容:涉及工程结构安全。比较常见的如现浇混凝土梁、板裂缝,偶尔见个别混凝土构件如剪力墙、框架柱混凝土离析、漏浆,构造柱混凝土孔洞等质量缺陷,地基土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地面下陷、首层墙体严重开裂,室外装饰材料开裂、脱落。涉及部分使用功能。常见的有屋面、外墙、外窗、卫生间、给排水及采暖管道渗漏,门窗开闭不灵活、关闭不严密等。涉及影响工程观感质量。墙、板涨模混凝土未处理,室内地砖、墙砖不平整、色差、缺釉、空鼓、裂纹,装饰抹灰不平整、开裂、脱落,涂料起皮,墙面发霉等。小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小区内路面下沉,改造后未及时恢复或恢复质量不好,雨污水管道渗漏、沟盖破碎等。外部环境。居民楼临近工程基坑开挖、降水引起墙体裂缝,爆破、桩基施工,土建施工扰民等。
产生的原因分析。引起投诉的质量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错综复杂,主要有:工程建设量急剧增长,参建单位招聘的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质量意识不强,工程监理人员质量管理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参建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隐患不能及时处理,工程交付后质量问题显现,必然造成投诉。建设单位直接发包工程如防水、门窗、装饰、保温,分包单位之间缺乏配合,工序交叉,成品保护无法落实,质量隐患较多。工程设计单位不考虑地区生活习惯,小区规划、户型设计、储藏室设计不合理,个别设计随意变更原设计材料、建筑做法甚至户型,特别容易引起回迁房质量投诉和群体上访。商品房价格涨幅远超居民收入涨幅,买房成为生活中的大事,一套房的购房款一般是平均工资的10~20倍,花几十万乃至几百万买个房子,势必特别重视房屋质量,有的甚至聘请专业验房师,苛求质量不足为奇。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高品质生活需求包括房屋的质量标准要求也在提高,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与生活质量提高的速度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2.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在投诉中的作用
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工作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由分管业务职能部门负责调查处理,住宅工程通常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投诉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受理登记、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进行现场调查、查明原因、确定责任、督促整改、按时回访。
3.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原则方法
加强学习,依法行政。在投诉处理过程中,质量问题方方面面,涉及多部国家法律法规和大量的工程建设规范标准,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必须加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科学判断、公正合理处理投诉、解决矛盾的基础。
有的放矢,快速解决。住宅工程质量投诉是消费者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合法行为,投诉处理人应明确告知投诉人有关国家法规政策,促使其理性维权;同时应第一时间与投诉人联系,一方面稳定投诉人的不满情绪,平息其心中的怨气,使其充分感受到政府的关心、重视,另一方面了解投诉人的投诉目的,为及时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打下基础。现场调查时注意区分正常投诉和恶意投诉,对前者充分行使职能,责令相关单位限期处理,维护老百姓的合法利益;对“先给钱补偿,后进门维修”之类索要钱财为目的的恶意投诉应谨慎处理,既要防止其将事态扩大,又要防止其得不到非份利益将投诉目标转向投诉处理人或部门。
宣传引导,促进和谐。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不仅要向投诉人告知各单位各部门的责任,更应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国家政策,住宅工程作为一个综合商品,通过竣工验收并不一定完美无暇,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发生质量问题,监督机构的竣工备案证明也不是合格证,投诉处理机构合理引导当事人理性维权,当各方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平和心态来谈经济补偿,投诉处理就会变得简单、容易,让大家满意、让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
4.完善预防为主的事前控制机制
落实公示制度,理顺沟通渠道。城中村回迁房的很多村民高高兴兴领到新房钥匙,却没想到自己的房子会是这样:不通风、没有储藏室、户型与看到的协议不一致、多层一梯三户甚至四户。尽管城中村改造建设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公示,但是从部分完工工程来看,此项程序并未落到实处,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工程建设中诸如地下车位减少、厨房地漏取消、保温等变更非常多,阳光下的政策和操作、顺畅的沟通渠道一定会消除大量质量投诉和群体上访事件。
加大通病治理,严格分户验收。一是严格按照《山东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专项质量措施》,落实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抓好工程的过程质量控制,二是严格按照《山东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办法》监督住宅工程竣工验收,两项规定为预防和减少住宅工程质量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工程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事前控制,防治结合的方针。
爆破、基坑施工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按规定做好调查走访,提前告知居民工程情况和要注意的事项,做好在建与既有工程内部、外部环境记录。
5.建立投诉上访的应对方案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工程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建设主管部门不仅要解决建设技术质量问题,还要协助政府综合解决社会矛盾,如果用纯粹经济手段来解决矛盾,好开头,难收场,利益的追求势必引发群众的攀比心理,从而造成连锁上访事件,前期我市某区回迁房的连续群体上访虽然上访起因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看到有人通过上访获得了经济利益,“我不闹就得不着”,稍加维修即可解决的质量问题变成了索要高额经济补偿的藉口;过高的经济补偿也给相关单位带来沉重负担,非常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投诉处理时必须注意坚持公正原则。面对重大群体上访事件,考验着建设主管部门的快速反应、正确处置的能力,为此质量投诉处理部门必须有完善的投诉应对方案,我市的质量投诉处理机制分一般、较大、重大三级,普通投诉一般由监督员直接处理;质量问题较多由分管站长会同相关单位共同调查处理;几十人以上的群体上访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导联合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共同处置。从接访效果看,配置合理,能够全面应对各种投诉上访情况。
篇8
Abstract: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projec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measures of bored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from four aspects: preparation, pore form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concrete pouring and rain perio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关键词: 输电线路;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质量监理
Key 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line;bored piles;construction process;quality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153-02
0引言
在向家坝-上海、锦屏-苏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中,线路经过湖北公安、监利、洪湖等水资源丰富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沿线湖泊、河流、养殖水塘分布较多,因而设计基础时采用了灌注桩基础(桩长18m至28m,桩径1.0m至1.8m),其中基础型式有单桩单孔、一桩两孔、一桩四孔等三种,成孔方式分为冲击钻成孔和回转钻成孔两种。文章就回转钻成孔灌注桩基础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理措施进行阐述。
1前期准备工作
①监理人员应该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审查、学习、掌握,做到心中有数。②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主要审查其施工顺序、施工场地平面布置、施工机械和劳动力配备情况、质量管理措施、应急预案等是否符合施工要求。③由于该工程灌注桩基础浇筑用混凝土是现场搅拌的,需要监理人员对原材料质量、规格情况进行检验,包括砂、石、水泥、搅拌用水、钢筋的检验工作,将不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的原材料清理出施工现场并应坚决杜绝使用,同时根据设计规定现场确定混凝土配合比。④监理人员到场后,应检查施工机械状况,检查特殊工种施工人员岗前培训、技术交底及持证上岗情况,检查焊条材质及规格是否符合施工及设计要求。⑤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场地平整工作、进行桩基轴线及水准基点的复测工作,并将桩位轴线放至护筒壁上。
2成孔施工过程
2.1 钻孔过程
①经过监理人员复测桩基轴线,进行护筒埋设,并应将护筒中心位置偏差应控制在5mm以内。②现场使用三角井架装置进行钻孔施工,井架上部有滑轮组,用于吊设钻杆、沉放钢筋笼及钢导管等工作,钻机位于井架与地表接触中心位置;监理人员应组织现场施工人员使钻机就位并进行孔位校正,然后由钻机操作人员按照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内容进行钻孔施工。③在施工过程中加接钻杆时,应先将钻具提离孔底些许距离,再进行拧卸加接钻杆工作;监理人员应及时检查安装质量,保证钻杆不会因弯曲而导致成孔后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并应保证钻杆不至于在钻孔过程中掉落。④在钻孔过程中,应经常关注施工过程,如果护筒底部土质松软出现漏浆及坍塌现象时,应立即要求操作人员提起钻头,并向孔内到入粘土块,再放入钻头倒转,使胶泥挤入孔壁堵住漏浆及坍塌处,稳住泥浆后继续钻进。⑤钻孔工作即将结束前,监理人员在最后一节钻杆上应做好标记,以便施工过程中及时掌握钻深;钻杆下放前,监理人员要认真测量钻具长度并做好记录,终孔后采用重锤测绳测量孔深,钻孔深度不得小于设计深度,如未达到设计标准应继续进行钻孔至设计深度。⑥钻孔过程中采用优质泥浆护壁是防止桩孔缩径和坍塌的有效措施。缩径主要是由于桩四周土体在桩体浇注混凝土过程中产生膨胀造成的,所以钻孔时必须采用优质泥浆,以降低失水量来防止事故发生的可能。泥浆比重控制在1.1-1.15之间,遇到较好土质时是可采取自成泥浆护壁。
2.2 清孔过程
①清孔工作是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中保证成桩质量的最重要步骤。监理人员应该着重控制清孔过程,通过清孔尽可能地清除沉渣,使混凝土与孔底接触完好,以提高桩基承载力。②清孔过程中,应注意保持钻孔的水位高出地下水位1.5-2.0m,以防止塌孔等突发事件的发生,避免影响施工作业进度。③待钻至设计孔深后开始清孔工作时,要求施工人员将钻头提离孔底80~l00mm,然后输入新泥浆循环,使钻头空转,将残存在孔底的沉渣吸出,直至返回地面泥浆含渣量小于4%为止,同时完成一次清孔工作。④当钢筋笼沉放到位并固定后,再次测量孔深,并测量沉渣厚度,若沉渣厚度超过100mm则须进行二次清孔。由于在施工现场采用重锤测绳测量,且使用的是专一重锤,人为因素影响很大,所以监理人员应实事求是,对测量结果承担责任。(沉渣厚度=钻进深度-测绳测量深度)
3混凝土浇筑
3.1 钢筋工程
3.1.1 钢筋进场验收及复检工作
监理人员应对进场的钢筋进行验收,检查其合格证或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同时还应现场取样,用以钢筋焊接试件的拉力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3.1.2 钢筋绑扎及焊接工作
①要求施工现场设置专用垫木,在垫木上面进行钢筋绑扎工作,以保证钢筋笼的平直。环形箍筋应与主筋采用点焊,螺旋箍筋与主筋采取间隔点焊连接或者钢丝绑扎。②施工现场钢筋笼进行吊装沉放时,由于桩深较长,而钢筋笼长度不够,所以实际施工时需要对两个钢筋笼进行对焊,对焊过程中监理人员应控制焊接质量。若现场钢筋笼主筋直径为25mm,因此采用单面焊时,焊缝长度至少应为10d,即焊缝长度应大于等于250mm,采用双面焊时焊缝长度至少应为5d,即焊缝长度大于等于125mm。钢筋笼对焊之前,应该进行试焊,且经试验室检测的试焊结果符合施工、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③监理人员同时应该检查焊缝质量,在剔除焊渣后查看焊缝平整度、饱满度,是否有漏焊等情况出现,应保证钢筋笼制作质量,对绑扎、搭接焊、点焊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部位,及时提出相关整改要求。
3.1.3 钢筋笼吊装沉放工作
①由于施工现场使用三角井架进行钢筋笼吊装及沉放工作,所以监理人员必须事先对三角井架的安全性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特别是滑轮组及钢丝绳的安全检查,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②吊装沉放过程中,监理人员应该旁站到位,会同施工负责人按照施工方案,选好吊点,并进行吊点补强工作,防止钢筋笼变形。③监理人员应精确控制吊装过程,须对准孔位,尽量避免因碰撞孔壁而产生的坍塌现象,所以在沉放钢筋笼时应特别慎重,钢筋笼下放速度应缓慢。④需要进行对焊的钢筋笼沉放时,先沉放较长的钢筋笼,留出接槎部位并使用圆钢管将其支撑固定,再将另一钢筋笼吊至预定位置,焊接完毕并经监理人员验收合格后继续沉放钢筋笼,上下两节焊接应处在同一轴线位置,并随时观察孔内水位情况。待钢筋笼就位后立即固定牢固以避免钢筋笼下移和浇注混凝土时上浮,并及时测定钢筋笼轴线及标高,保证其沉放到位。
篇9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预防措施,总结
钻孔灌注桩是指利用钻孔机械钻出桩孔,并在孔内浇筑混凝土而成的桩。根据工程的不同性质、地下水位情况及工程土质性质,钻孔灌注桩有冲击钻成孔灌注桩、回转钻成孔灌注桩、潜水电钻成孔灌注桩及钻孔压浆灌注桩等。本工程采用冲击钻成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作为隐蔽工程,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一.准备阶段
地上、地下障碍物都要处理完毕,达到“三通一平”。施工用的临时设施准备就绪。场地标高一般应为承台梁的上皮标高,并经过夯实或碾压。施工前对测量仪器年检、校正。控制点要闭合。根据图纸放出轴线及桩位点,按上水平标高木橛,并经过预检签字。要选择并确定钻孔机的进出路线和钻孔顺序,制定施工方案,做好技术交底。
二.钻孔阶段
钻孔机就位时,必须保持平稳,不发生倾斜、位移,为准确控制钻孔深度,应在机架上或机管上作出控制的标尺,以便在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垂直度是成孔质量关键因素之一,经常校核钻架及钻杆的垂直度,并于成孔后下放钢筋前作井径、井斜超声波测试。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采用自重大和钻杆刚度大的钻机。进入不均硬层、斜状岩层和碰到孤石时,钻速要打慢档,以保证成孔的垂直度。
采用多台钻机同时施工时,相邻钻机不宜过近,一般要求桩中心间距小于4D(D为桩身直径)时应跳桩施工。冲击成孔时应低锤密击冲击造浆、泥浆护壁,泥浆相对密度1.25。进入基岩时,应低锤冲击或间断冲击,如发现成孔偏移应回填片石至偏孔上方300~500毫米处,然后重新冲孔。遇到孤石时,可用高低冲程交替冲击,将大弧石击碎或挤入孔壁。
泥浆的制备和清孔是确保钻孔灌注桩质量的关键环节。泥浆的制备和护理应满足以下要求,泥浆制备应选用高塑黏性土或膨润土。泥浆应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情况进行配合比设计。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浇注水下混凝土;泥浆面标高应控制高于地下水位0.5~1.0m。 成孔过程中泥浆相对密度应结合土层的情况确定,泥浆相对密度约为1.3~1.5mg/cm3。二次清孔后,泥浆的控制指标为:泥浆密度>1.15mg/cm3,黏度应控制在20~25Pa.s。 在容易产生泥浆渗漏的土层中应采取维持孔壁稳定的措施。 浇注混凝土之前,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比重应小于1.2,含砂率≤8%,黏度≤28Pa.s。
冲孔机转向环失灵,冲锤不能自由转动。泥浆太稠,阻力太大。提锤太低,冲锤得不到转动时间,换不了方位。均会使孔形不圆呈梅花瓣形状。防治措施:经常检查吊环,保持灵活。勤掏渣,适当降低泥浆稠度。保持适当的提锤高度,必要时辅以人工转动。
冲锤时在孔内遇到大的孤石冲孔时,冲锤在孔内卡住提不出来。此时可以用一个半截冲锤冲几下,使锤脱离卡点,掉落孔底,然后吊出。
塑性土膨胀会引起缩颈(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防治措施: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快速通过,在成孔一段时间,孔壁形成泥皮,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如出现缩颈,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三.清孔阶段
1.清孔是钻孔桩施工中保证成桩质量的重要一环。通过清孔尽可能使沉渣全部清除,使混凝土与基岩接合完好,以提高桩底承载力。
2.终孔后,将钻头提至距孔底的0.2-0.3m处,使之空转,然后将残存在孔底的钻渣吸出;必要时投入适量纯碱以提高泥浆比重和胶结能力,使沉渣排出孔外。
3.当钢筋笼下沉固定后,再次复检孔深和沉渣厚度等。若沉渣超标,可用导管中附属的风管再次清孔,直至全部符合设计要求和工艺标准。
4.清孔结束前,将泥浆比重调整到规定范围,以保证水下混凝土的顺利灌注,同时保证成桩。
2吊脚桩(孔底残留石渣过多孔脚涌进泥砂或坍壁泥土落在孔底)
清孔后泥浆比重过小,孔壁坍塌或孔底涌进泥砂,或未立即灌混凝土。会引起吊脚桩现象。
四.钢筋笼的制作及安装阶段
钢筋笼制作前首先要检查钢材的质保资料,检查合格后再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验收钢筋的直径、长度、规格、数量和制作质量。在验收中还要特别注意钢筋笼吊环长度能否使钢筋准确地吊放在设计标高上,这是由于钢筋吊笼放后是暂时固定在钻架底梁上的,因此,吊环长度是根据底梁标高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应根据底梁标高逐根复核吊环长度,以确保钢筋的埋入标高满足设计要求。在钢筋笼吊放过程中,应逐节验收钢筋笼的连接焊缝质量,对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焊缝、焊口则要进行补焊。同时,要注意钢筋笼能否顺利下放,沉放时不能碰撞孔壁;当吊放受阻时,不能加压强行下放,因为这将会造成坍孔、钢筋笼变形等现象,应停止吊放并寻找原因,如因钢筋笼没有垂直吊放而造成的,应提出后重新垂直吊放;如果是成孔偏斜而造成的,则要求进行复钻纠偏,并在重新验收成孔质量后再吊放钢筋笼。
施工中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筑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引起钢筋笼上浮现象。
防治措施: 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筑,上浮现象即可消除。
五.灌注水下混凝土阶段
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通过实验确定。水下混凝土宜选用中粗砂,为改善和易性和缓凝,水下混凝土可掺合适的外加剂。
开始浇注混凝土时,为使隔水栓能顺利排出,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为500mm。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2m以上。导管埋深宜为2~6m,严禁导管提出混凝土面。 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灌,每根桩的浇注时间按初盘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最后一次灌注后,混凝土面应超过设计桩顶标高1.0m以上,凿除浮浆和劣质混凝土后,柱顶标高需符合要求且桩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 桩身砼灌注充盈系数不小于1.1。
灌注混凝土时,孔壁泥土坍下,落在桩身的混凝土内混进泥土或夹层。会出现夹泥现象。
防治措施: (1) 灌注混凝土时,避免碰撞孔壁。(2)控制孔内水位高于孔内水位。(3)如泥土坍塌在桩内混凝土时,应将泥土清除干净后,再继续灌注混凝土。
在施工中混凝土遭受孔内水的危害,引起砂浆稀释,砂石下沉,也会引起破坏混凝土的强度现象。
防治措施:1) 对于孔内有地下水,水位低、水量小的桩孔,在浇捣时把混凝土拌均,水抽干,可以采用串筒迅速浇捣,但是在水位以下部分,必须调整混凝土配合比,适当减少用水量并增加水泥用量等;
2) 对于水位高、出水量大的桩孔,在水位下必须采用水下混凝土配合比与导管灌注法灌注,在水位之上,为了避免水下导管灌注通病桩身上部混凝土强度低,则可采用简单串筒浇捣,但是水必须抽干,泥浆、浮浆要清除干净,两种不同方法施工的交接层,用插捣器穿过反复插捣。
六.桩基质量检测
本工程桩基质量检测情况如下:
1.选择3根直径800抗拔桩,按单桩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1000KN进行检测;选择3根直径1000抗压桩,按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12600KN进行检测。
2.选取总桩数20%且每个承台下不少于1根工程桩进行小应变动测试验。单桩承台每根桩必选; 5桩及其以下承台选一根(小编号);5桩以上、10桩及其以下承台选二根(最大、最小编号各一根);10桩以上承台按20%数量随机选择。共检测132根。
检测结果:抗压、抗拔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均为I类、II类桩,未出现III类桩。本工程所有静压沉管灌注桩质量均满足了设计和规范的要求。
七.结语
钻孔灌注桩的整个施工过程属隐蔽工程项目,质量检查比较困难,即加强桩基工程检测是一个手段,要保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其关键还在于人。强调现场管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以防为主,对桩基各个施工环节要充分重视并精心施工,只有这样桩基的质量控制才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篇10
一、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当代,建筑行业已经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状态当中,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率两个方面。显然,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稍显陈旧落后,无法与建筑工程的发展脚步相协调,导致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存在很多管理上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建设质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极有可能危害到人身财产安全。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在施工时主要采取分包的形式,即将整个建筑工程分成若干个小工程,分别发包给不同的承包商,此种方式很难划分清楚各方在工程施工中所负责的内容和责任,给工程管理带来很大难度,极易造成管理混乱,进而难以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工作应遵守的原则
其一,业主和监理单位对建筑工程质量享有绝对的话语权,若他们任何一方认为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即可行使其一票否决的权利[1]。在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合同规定进行设计、施工,同时积极听取业主和监理单位提出的有关工程质量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坚持质量第一和让用户满意的原则。
其二,施工人员既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又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工程质量采取控制措施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注重施工人员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并通过一定管理手段将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减少人为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其三,在以往的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只注重施工完成后的检查、弥补,而忽视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控制,往往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为此,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指导原则对工程质量进行管控,加强施工前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防患于未然。
其四,在管控工程质量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客观事实和相关法规、规范为依据,科学、公正地处理问题,杜绝歪风邪气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具体管理措施
(一)建筑工程及工程质量特点
建筑工程规模大、投入高、生产周期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同时,兼具固定性、社会性和流动性,整个建筑生产过程受外部条件约束。鉴于以上所述建筑工程特点可见看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前期的设计、施工的方法、技术水平、材料、人员、工期、管理措施等。同时,也正因为能够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太多,且有些因素还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建筑工程质量极易受到影响,产生波动。此外,一方面,建筑工程中涉及很多隐蔽性工程,不但工序上存在很多交叉现象,还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使得建筑工程在质量上也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一方面,无法向对待其他工业产品那样将建筑工程拆卸开来对其内在质量进行检查,也就是在质量终检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二)加强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施工前期
首先,做好前期的施工组织计划。在对工程项目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施工要求和现场实际施工条件、情况来合理规划和安排工程施工建设中所需人员、资金、材料、设备,确定施工工艺、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确保工程项目施工的规范性,为实现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实行质量责任制度。成立专门的项目经理部,并指派该工程的项目总经理全权负责工程施工质量的协调管理,向下要再分设技术部和质检部来编制质量计划、管理制度、措施和具体实施细则,利用管理制度可以对参与工程施工的单位及人员进行有效规范,提高执行效率的同时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得以层层落实。再次,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严格会审。会审工程设计图纸时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内容:明确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衡量和判断现有的施工技术、条件是否能够达到;设备安装和建筑结构之间有无矛盾和冲突的地方;线路、管道能否同建筑内部有效衔接等。然后通过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以及监管单位三方面共同协商来及时更正图纸错误或是补充图纸内容[2]。最后,做好施工物料的准备和质量把关工作。施工材料方面主要包括采购、检测、运输和使用几个环节,想要保证材料质量就必须做好每个环节工作,材料、设备等既要符合其自身质量标准,又要满足工程的设计要求。
2.施工阶段
隐蔽工程对建筑结构有直接影响作用,而关于隐蔽工程部分的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有关签证又在工程竣工结算时起到重要依据作用,影响到工程造价。所以,隐蔽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首要的就是质量验收记录工作和有关签证工作;当隐蔽工程涉及钢筋时要在钢筋未投入使用前对其进行抽样检查,检验其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若不符合,则决不能应用于工程建设当中,或是当钢筋有走位现象时及时进行矫正。此外,还要检查基础工程基槽土质、宽度和深度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合。
3.施工完成后
以工程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为依据,通过合理合法的验收程序来检查、验收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施工质量[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质量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