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

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拟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07-01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要从高校的培养开始,但在高校的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多数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因此要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校的供应链管理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特别强调理论与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然而,在高校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不足。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很多学生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各个流程的简单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犯盲人摸象的毛病,没有系统而全面地认识整个供应链管理的统一性和协作性。

2理论教学未能充分联系具体实际

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学科设置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仅强调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不太适用。教材的内容滞后于企业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际应用,所以造成了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到了企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因此,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才是专业课程未来发展的趋势。

3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使得学生怠于思考,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1课堂授课

讲授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作业习题讲解、实验指导、辅导资料、网络在线资料收集等,将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内容深入浅出地分析,并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中。另外,还可以在课堂进行模拟实验,开展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通过动手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亲自体验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了解实际运作情况。

2案例学习与讨论

结合相关理论及方法,分析讨论中外典型案例。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针对企业的成功或不成功深入地讨论和分析其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3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演练及综合仿真模拟

利用金蝶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和软件对企业供应链管理进行模拟操作。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教学是以学生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企业经营运作。该教学方法致力于模拟企业经营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博弈、市场竞争与合作、实际决策方案的形成,乃至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真实情景,可以有效地和直观地建立学生对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另外,企业综合仿真模拟则是针对供应链管理单项角色模拟实验,如供应商管理、制造商管理、经销商管理和物流管理的综合模拟实验,包括供应链管理流程模拟实验、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流程模拟实验。

4企业参观实习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学习。通过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和密切合作,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真实运作过程,以及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三、结论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并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很大帮助的,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管理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商业模式的巨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要求,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如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管理,它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

电子商务所强调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也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而是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中结合起来的应用。IBM公司认为电子商务包括三个部分: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和电子贸易。

电子商务范围广阔,涉及LAN,Intranet和Internet等领域,它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货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简而言之,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1.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2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Internet优化整个供应链,即利用Internet完全的自助交易方式与网络业务伙伴实时进行合作和重要计划信息的交流。在优化的供应链中,客户能够分享各种预测,看到订单的状态,随时输入及修改需求计划。外部采购合作伙伴能共享一些可利用资源和生产进程信息,供应商可以了解企业的原料需求并参与投标。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核心竞争力和避免无效操作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

2.1必要性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通过通讯介质将预先指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注重内部联系,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联系。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难以适应当今全球竞争的新形势,于是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应运而成。

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公司都实施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比如Intel公司、海尔公司和华为公司等。海尔公司通过BBP采购平台,所有的供应商均在网上接受订单,并通过网上查询计划与库存,及时补货;货物入库后,物流部门可根据次日的生产计划利用ERP信息系统进行配料,同时根据看板管理4小时送料到工位;生产部门按照B2B订单的需求完成订单以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通过海尔全球配送网络送达用户手中。目前海尔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配送到位,全国4天以内到位。通过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2.2指导思想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协同电子商务、电子企业和业务外包三种。

(1)协同电子商务

协同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将自身业务流程、客户、供应商及其它业务伙伴集成起来,使企业在本身的市场领域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竞争力。根据美国GartnerGroup咨询公司调查显示,一个实施协同电子商务的企业,能实际有效地降低企业开发成本的25%、交易成本的30%-70%和库存成本的25%-40%,为企业大大扩展了利润空间。

(2)电子企业

电子企业是指把现实资产和网络结合在一起并很好加以平衡的企业,它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电子企业里面,每个雇员会像重视关系到企业生存的战略任务那样重视互联网。不是某一个专家管理着员工,而是靠详细的分析和投资回报率指导着企业的领导者。网络应用程序会受到重视,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那些把网络科技和商业结合在一起为公司服务的科技人员。

(3)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是企业将自己的业务集中在拥有核心技术、能够增加最大附加值的环节,而把不属于核心能力的功能弱化或独立分离出去,以便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它体现了企业在新的竞争形式下,通过不断发掘进而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业务已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耐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没能生产过一双完整的鞋;波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自己却只生产座舱和翼尖,波音747飞机的450多万个零部件,大都是由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有关企业提供;通用汽车公司居世界500强前列,仍把年营业额高达200亿美元的生产汽车零配件的Del-phi公司分离出去。这些厂商或拥有设计、或拥有品牌,或在销售上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所以他们将生产过程外包给了其他厂商,从而获取了更大的利润。据调查,全球外包市场以年增长25%的速度发展,其中亚洲将以年增长50%的速度增长。

2.3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具有优势如下: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沟通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现有客户和吸引新的客户。

(2)有利于保持现有业务增长,提高营运绩效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内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缩短需求响应和市场变化时间,提高运营绩效,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实现最大增值。

(3)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

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3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提供的主要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有EDI销售点与预测、财务技术手段、非技术型企业的EC和共享数据技术4种技术。

(1)EDI销售点与预测

EDI是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它是在供应链中联接节点企业的商业应用系统的媒介。供应链环境中不确知的是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对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好的预测,供应链中的需求大都来源于这种需求预测。虽然预测的方法有上百种,但通过EDI预测,可以最有效地减少供应链系统的冗余性,这种冗余可能导致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2)财务技术手段

财务EC广泛应用于业务和他们的财务机构之间,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3种方式:一是用户可以通过汇款通知系统结账,而不是通过支票。汇款通知数据包括银行帐号、发票号、价格折扣和付款额,用户的财务机构将用EFT系统将汇款通知信息传递给供应商的财务机构,供应商的财务机构将付款确认信息传送给供应商,并收款结账,供应商则根据付款信息更改应收账款等数据;二是用户将支票或电子付款单传送到供应商的Lockboxes,供应商的财务机构会处理这一付款单,将付款存入供应商的账号,同时从用户的财务机构扣除此款,财务机构会通过EDI-Lockboxes将付款单信息传给用户和供应商;三是用户可以在接收到产品或服务时自动地以共同商定的单位价格付款给供应商。

(3)非技术型企业的EC

大企业不希望同时拥有具有相同功能的多个系统,所以希望通过EC实现商业交流的标准化,而忽略了商业伙伴的EC能力。没有EC系统的小企业,将采用E-mail、电子会议、电子市场营销、电子用户支持系统、用户网上采购或传真的服务实现EC功能。

(4)共享数据技术

战略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相互共享特定的数据库,这样他们将快速知道所需要某些更新的数据。如有邮购业务的企业将与其供应商共享运输计划数据库,装配制造商将与他们的主要供应商共享生产作业计划和库存数据。

4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用还存在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随着电子商务的高度发展,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结合的过程中,将对供应链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供应链管理也将向集成化供应链和移动供应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侯方森.供应链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一、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培养目标

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陆港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陆港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陆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保税区流程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陆港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能力要求

根据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陆港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二、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陆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平台课程等(见表1)。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1.增加课程容量,扩大知识面

在课程体系中,“陆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3门课程采用课程包形式。陆港物流学课程包包含了“物流管理基础”“港口管理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4门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包含“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4门课程;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报关实务”3门课程。

2.推行标准化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思想。整体课程体系按照陆港物流供应链运作流程设置,注意系统运作顺序及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包内容同样体现供应链流程思想:陆港物流学课程包注重物流基础的培养,并重点介绍物流核心功能———运输和仓储,使学生能掌握运输仓储与配送的运作流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按照供应链运作的基本流程设置课程,即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与配送物流,并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是陆港物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课程进行标准化课程设计,即课件标准化,教案标准化,课时标准化,上课讲述程序标准化,案例标准化等,并通过网络教学,让同学们能随时听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参与现实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陆港物流管理问题,是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重要载体。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社会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陆港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陆港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并写调研报告,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环节;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或课后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四、实施方法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一)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

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陆港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陆港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代与报关”“陆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陆港物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物流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必须有引导案例。(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陆港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有陆港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五)学年论文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3个学期,首先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发表文章可与学分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

(六)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

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陆港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七)在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我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

篇4

【关键词】物流人才;知识和能力体系

通过对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招聘会、南昌市招聘会、物流人才网、中华英才网、51JOB前程无忧网、智联招聘网等关于对物流岗位招聘的职责要求调查。调查的情况是500家公司,范围有南昌、北京、上海、深圳、长沙等地,涉及行业包括物流、电子、汽车、医药、服务等。通过对现在企业对物流岗位的要求与职责,分析出物流人才需要构成怎样的知识与能力体系才能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得出的物流人才需要构成怎样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如下。

1.物流人才的知识要求

1.1 物流专业知识

(1)运输方面知识。物流系统的运输功能是物流的核心功能,因此掌握运输的各方面的知识。运输市场分析;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运输路线的优化,运输计划与排程管理;运输作业管理和调度,运输安全管理;运输价格的制订与费用的计算;运输保险和理赔的程序;运输成本的计算;安排和监督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特种货物的运输;国际运输作业的调度和过程管理;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的运输单证等。

(2)仓储方面知识。装卸、验收、入库、补货、拣货、复核、整仓、退货整理、流通加工管理、环境清洁、储位整理、库存盘点;仓储的范围和类型;区分仓库的不同运作方法和流程;仓库内使用的各类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仓库类型和运作系统进行仓库布局;仓储管理的主要经济指标;信息技术改善仓库运作的环节;管理和改善库存绩效等。

(3)配送知识。配送中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配送中心选址、功能和设施装备规划;出货计划;进行配送中心的进货、装卸搬运、储存保管、盘点、订单处理、拣货、补货、流通加工、分货、配装、输送、回收退调;信息处理、业务数据分析、仓储成本核算与控制;资源利用统计与管理等运营管理销售配送运输管理;销售配送合同管理;销售配送客户管理;销售配送应收款管理等。

(4)采购知识。采购的计划;采购的供应商选择;采购的供应商管理;采购质量管理;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绩效管理等知识。

(5)包装知识。包装的作用;包装的材料选择;包装的形式的设计;包装成本的计算等方面知识。

(6)生产物流知识。生产物流管理的目标;制订和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的业务、资源、财务等规划;订单驱动生产方式和库存驱动生产方式,制订和管理主生产计划及其流程;制订和管理物料清单、物料需求和管理能力计划;精益制造、JIT、大批量定制;监控和改进生产物流绩效等方面的知识。

(7)库存管理知识。订货方式,库存的控制、库存的计划、库存的安全量等方面的知识。

(8)商品的保护与养护知识。掌握不同的性质产品,保证其的价值等方面知识。

(9)物流机械设备知识。对物流设备性能参数;物流设备的使用方法等方面知识。

(10)物流客户服务知识。物流客户服务基础知识(物流客户服务流程)、物流客户服务战略联盟建立、物流客户关系管理具体业务动作、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物流客户的巩固与开拓、物流客户服务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物流客户服务人员宴务等知识。

(11)供应链管理知识。能够建设企业的供应链,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供应链的利润的分配等方面知识。

1.2 基础管理知识

(1)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因此需要成本管理知识。

(2)管理学知识。掌握管理方面的一些知识,管理学的主要原理,为管理企业物流能够进行计划、执行、组织、领导、控制。

(4)营销方面知识:能够分析物流市场,制定物流方案等方面知识。

(5)人力管理方面知识:对物流部门的人员的管理方面的知识。

1.3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知识

(1)基本计算机的知识。WORD,OFFICE、PPT、EXCEL等基本的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

(2)信息处理知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条形码应用(BAR--CODING)、IC g-设备选用、无线射频(RFID)技术应用、POS系统设备选用、全球定位系统fGPs)设备选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等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物流信息的基本处理流程,在物流客户服务巾会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射频(RF)、智能标签(RFID)、条形码(BAR―CODING)、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操作、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物流信息技术。

1.4 国际贸易知识

国际贸易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的流程等。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融合程度日益紧密,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也就需要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知识以及了解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在报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1.5 高级管理知识

物流人员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成为一个高层的人员,这就需要掌握企业经营理念、系统工程观念、成本效益意识、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知识;优化流程,设计和规划物流厂房的一些高级管理方面的知识。

1.6 语言知识

(1)基础的语言的知识。语言的表达;办公的文件的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2)外语知识。外语的写作,表达等方面知识。

1.7 法律法规知识

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并在签定合同的时候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其它如保险、环保等知识,物流从业人员也应有所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有关物流的常用法律法规.包括涉外综合法规、争业法规、集装箱、铁路、公路、水路、港口、船舶、航运等法规知识。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知识

很多物流人员需要对一些儿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需要一些统计与分析的知识。

1.9 保险与金融知识

2.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2.1 专业能力

(1)组织运输作业的能力。

(2)安排和监督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

(3)填制、识读、制作修改运输单证的能力。

(4)合理选择存储设备以及配送设备的能力。

(5)存储货品进、出、存相关作业流程的计划及实施能力。

(6)仓库安全、返品处理和流通加工等相关作业能力。

(7)能使用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养护检验设备,消防设备,监控设备操作能力。

(8)物流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

(9)使用条形码技术、POS系统、RF技术、EDI技术等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10)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的能力。

(11)物流企业成本、利润核算能力。

(12)国际物流业务操作能力。

(13)商品养护能力。

(14)供应商选择能力。

(15)供应商管理能力。

(16)供应链协调能力。

(17)供应链设计、风险管理能力。

(18)库存订货控制能力。

(20)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

(21)订单处理能力。

(22)货物配送设计与组织能力。

(23)熟悉国际物流操作流程能力。

(24)物流客户服务能力。

(25)物流合同的签订与管理能力。

2.2 物流专业相关能力

(1)物流市场分析与开拓能力。

(2)成本计算与消减能力。

(3)计算机运用能力。

(4)常用办公软件运用能力。

(5)外语运用能力(读、写、同能力)。

(6)客户心里分析能力。

(7)统计分析能力。

(8)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9)流程优化能力。

(10)质量控制管理与改进能力。

(11)系统工程分析能力。

(12)理解与运用法律法规能力(国际贸易、经济等法律)。

(13)判断和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

(14)生产运营能力。

(1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

(16)机械设备保养维护能力。

(17)运用管理知识进行管理的能力。

(18)分析与预测能力。

2.3 基本能力

(1)沟通能力(语言理解能力)。

(2)问题处理能力(思维方式)。

(3)语言表达能力。

(4)语言写作能力。

(5)学习能力。

(6)管理、计划、组织、执行能力。

(7)协调能力。

(8)风险控制能力。

(9)谈判能力。

(10)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

(11)充分计划和利用时间能力。

(12)创新能力。

(13)团队合作能力。

(14)严谨周密的系统思维能力。

(15)对环境分析与适应能力。

2.4 基本素质

(1)良好的身体素质。

(2)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工作压力。

(3)吃苦耐劳、积极主动的精神。

(4)拥有很强的责任感。

(5)认真仔细。

(6)勤奋努力。

(7)安全意识。

(8)为人诚恳、踏实稳重。

(9)原则性强。

(10)效率意识。

3.小结

根据调查500家企业用人单位,企业青睐的人才是拥有丰富全面的现代物流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有良好的素质与素养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昕,杨浩雄.北京地区物流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9.

[2]李红梅.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第35期

[3]李宝珠,王颖.毕然.基于ANP的物流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9,8.

[4]刘永明.我国未来物流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与培养[J].科技信息,2009,3.

作者简介:

篇5

一、电子商务中的伙伴关系

对于B2电子商务系统来说,管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协作伙伴之间的“联结”领域,因此,如何妥善进行伙伴关系管理是B2电子商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电子商务是由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企业、物流公司,以及最终消费者共同构成的,它们为响应某些市场机遇可以随时对各自核心能力进行集成,组建起动态合作子网。动态合作子网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集成性,即它是通过伙伴间的密切合作达到协调运作的效果,从而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因此,如何密切伙伴间的合彳乍关系是动态合彳乍子网成败的关键。

1.伙伴关系管理的基本思想

伙伴关系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伙伴看彳乍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与伙伴的每次交往都至关重要,即把伙伴当作一种战略资源进行积极的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益,而且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动态合作子网的整体效益。因此本文提出了面向对象的B2电子商务系统的管理方法及管理的焦点以面向伙伴取代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的面向产品。

2.协作伙伴关系与传统供应商关系的比较

    在B2B电子商务中,凡是参与某一动态合作子网的企业都可以称之为协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等),这种协作伙伴关系有别于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供应商关系,表1给出了两者的区别。

在电子商务中,凡是参与某一动态合作子网的企业都可以称之为协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等),这种协作伙伴关系有别于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根据上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与协作伙伴的关系应达到以下要求:(1)与伙伴发展高标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把买卖关系从胜利者一一失败者、契约一一讨价还价的关系改变为合作的、团队型关系;(2)与伙伴建立一种能共享数据的高度信赖关系,实现一体化活动所要求的需求及销售数据、库存数据、货运状况等数据的共享;(3)与伙伴建立一种能不断促进彼此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供应质量的契约关系。

3.协作伙伴关系管理方法

在电子商务系统中,动态合作子网作为一种合作经营方式,没有一个新的法人实体,没有自身的资本机构,而是以契约或协作作为各方合作的基础,基于此,动态合作子网的伙伴关系管理可以采用契约方法和行为方法集成的方式进行。

(1) 契约方法

动态合作子网中的合作伙伴借助合同、协议书等正式的契约手段来规范各自行为的方法称为契约方法。伙伴企业一般将动态合作子网构建、运行过程中的种种协定依合同或协议的形式来进行规定,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伙伴间利益分配的协议。

契约方法以“硬性约束”的方式规范了各伙伴间的行为,减少了合作风险,但是由于伙伴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多利益团体与多重目标性,以及异地分布性等特点,使得仅仅靠这种“硬性约束”的方法还不足以管理好伙伴关系,因此还需要考虑一些“软控制”方法一一行为方法。

(2) 行为方法

行为方法指借助协商、沟通等行为手段,增进伙伴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使得伙伴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信任。在动态合作子网中伙伴企业间的结构、组织和文化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信任关系的建立可以大大降低伙伴间的协调工作量,进而降低其结构成本和内部的交易成本,并促使伙伴以灵活的方式互相调整彼此的合作态度和行为。沟通。在动态合作子网中良好沟通方式的建立是伙伴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先决条件,因此,动态合作子网既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低成本的、间接的、实时的沟通,也不排除必要时采用“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一旦在合作中出现问题,伙伴间可以通过协商共同解决。法以责任为基础,清楚的表达了伙伴的责任,但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行为方法则比较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功能和部门的约束。因此,将契约方法和行为方法集成起来进行伙伴关系管理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伙伴间信任的形式

信任是电子商务系统中伙伴关系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伙伴间的信任形式包括:基于威慑的信任、基于认知的信任、基于共识的信任、敏捷信任四种形式。一般的,动态合作子网中的伙伴信任遵循上述四种形式,并随着合作进程呈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如图1所示。

在动态合作子网刚刚建立时,伙伴间首次合作,因为害怕被惩罚,各伙伴间按照各自的承诺完成任务,这是基于威慑的信任。随着合作的加深,伙伴间相互了解,可以理解和预测对方的行为时,信任关系上升到基于认知的信任。随后,当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已相当稳定,彼此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时,信任关系又上升为基于共识的信任。进一步的,随着合作的深入,伙伴间可以建立起敏捷信任的关系,即为了响应某一市场机遇,动态合作子网的伙伴可以迅速集结,并通过紧密协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实际上,伙伴关系管理的过程即是伙伴间信任形式上升的过程,如何通过契约方法和行为方法促进伙伴关系不断向高层次发展,最终达到敏捷信任的关系是它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伙伴企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以保证动态合作子网目标的实现。

(4)现代信息技术对伙伴关系管理的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各类软件系统、企业内部网络以及Inte技术对伙伴关系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企业可以以伙伴为中心,开发专用的软件及数据库来管理伙伴的信息,从而提高企业间协作的效率;企业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与伙伴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例如建立交互式论坛,既可以加深伙伴间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又可以共同协商解决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此外,企业间可以通过电子渠道迅速传递有关经营情况变化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加深彼此协作与信任的程度。

三、动态协作子网的协商模型

在B2电子商务系统中,企业为响应某些市场需求组建动态合作子网,其实际上是一个多利益主体的合作,因此,伙伴间极易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即使伙伴间具有良好的信任基础,他们在实际行动上仍需要相互协调,以保证动态合作子网整体目标的实现。

动态合作子网的协商模型是指发现动态合作子网运行过程中需要协商的问题或冲突,并解决问题或冲突的模式。动态合作子网的协商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发现问题、问题空间定义及解决问题。其模型如图2所示。

其中,关系模型是用来形式化表示动态合作子网中各伙伴之间的、层次化的依赖与制约关系,关系模型以组织模型、过程模型、产品模型作为输入。知识模型是可用于协商/冲突解决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协商的一般规律,冲突解决的程序和原则,以及一些成功的协商案例等。

1.发现问题

在网络支持的情况下,通过数据采集模块收集合作伙伴各方面的信息,利用一致性检查模块判断采集来的信息是否满足关系模型的要求,是否满足动态合作子网的最终目标要求。

2.问题空间定义

在对关系模型进行一致性检查后,若发现存在某些问题和冲突,则进一步定义问题的空间,从而确定协商的内容和范围。

3.解决问题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孙若莹(1963-),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09JG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96-02

电子商务是经济学、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等学科共同演化、渗透、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叉学科,具有跨学科高度综合的特性。作为一门成长中的新兴学科,电子商务不断吸纳现代技术成果和全新的商务理念与实践内容,发展十分迅速。

电子商务从信息技术和商务实践中发展而来,许多课程都包含大量的实践内容。实践性是电子商务学科的核心,决定着综合性和发展性。同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存在众多渠道,通过大学生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相应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勇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加强与相关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融合。

一、课程体系、课程内涵与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定位是传承多年成功的办学经验,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面向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和开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管理学及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动态;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开发的基本能力以及从事企业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胜任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初步具备运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精心构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对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适应相关产业发展与竞争意识和能力的目的。按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结构实施教学所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服务于企业供应链、行业供应链以及区域经济的全流程电子商务模式”所需要的人才。[1]同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体系以及实验课程体系的理解和贯彻实施,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专业课程体系及合理的课程内涵息息相关。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注重对学校特色专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行业发展方向,密切结合社会所需的电子商务以及管理方面企业认证或资质认证培训内容,电子商务专业不断深入实施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更新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融为一体的原则,注重基础类课程与专业教学有机衔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现行业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积极发展个性,以适应就业、创业及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在明确教学体系建设对实现专业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支撑的基础上,深抓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涵建设,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升华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促进培养学生具有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开发所需的知识结构以及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素质。通过深入明确课程内涵,围绕电子商务的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围绕核心课程,采取课程负责人、课程主讲教师以及全体专业教师交流沟通方式,深抓课程体系拓扑和课程内涵建设,实现教学内容衔接一致。以此夯实教学基础,突出教学亮点,促进专业目标和专业特色的实现。

二、围绕专业特色建设目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将“实践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的支撑、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视为专业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探索。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探索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2]一方面,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鼓励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就业途径。在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方面,主要从几个方面实施构建电子商务实践体系。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目标,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寻求校企共建途径,促进学生实践更加接近实际,更加注重专业流程,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引入企业随访、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多种手段开展立体式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电子商务业务流程,积累电子商务应用经验,发现新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机会。

1.突出发挥实践教学专项平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实验平台的支撑。首先,电子商务专业充分利用本专业实践教学专项平台,开展各种课程内的模拟、验证型实验,开发各类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各种电子商务应用实践活动的能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实验教学中心”体系架构下设4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联合实验室,其中电子商务实验室是4个专业实验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电子商务基础实验、电子商务开发与应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教学3个实验平台。其中,电子商务基础实验平台侧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主要开展一些认知型、验证型及少量设计型实验,目的为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服务;电子商务开发与应用平台侧重培养学生“强能力、高素质”,在完成共性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着重开展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是将模拟、实物、自动控制与自动识别、先进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以供应链中企业运作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实验教学及在其基础上的二次开发,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商务流程设计能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践能力。

2.调整、优化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得以提高离不开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电子商务专业尝试着相关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均从各种商务活动、商务模式及商务流程中抽取实际案例,真正实现问题来源于商务活动,再通过所学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商务模式、商务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为本专业最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即专业综合实习进行实际电子商务系统项目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3.重视个性化人才培养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在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个性化人才培养,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学术创新活动。在大学三、四年级中选拔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向毕业设计工作延伸。

4.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自2009年起已连续3年成功地承办了学校三届电子商务类学科竞赛,三年来电子商务专业二、三、四年级学生参赛覆盖面占80%~90%。每届竞赛的成功举办都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热切关注,激发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兴趣,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应用潜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学生利用已学课程和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团队合作创新,初步体会了工程性研发项目从构思、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在每届大赛涌出的优秀作品中,能够看出许多大赛作品具有很大的潜力,部分作品质量甚至超过了毕业设计的水平。

电子商务专业拟进一步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借助阿里巴巴、淘宝、腾讯、各网络银行等电子商务平台使学生接触企业真实问题,了解各种商业模式和典型应用,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院、校级各类大学生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良好的竞赛环境,为已经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生提供具有交流和竞争意义的实践平台。

5.实现学科竞赛优秀作品的孵化工作

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平台展现出优秀的创新思想,产生了优秀的作品。在获奖学生感言中,可以看到各类电子商务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目标之一是为优秀学生的创意和实践创造实现条件、提供孵化和支持平台,帮助学生完成创新的实现。通过学科竞赛平台使学生进一步融入电子商务的真实环境,熟悉企业的网络商务应用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进一步使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问题,正确提出问题,大胆提出假设,周密地设计方案,完成与商业实践有关的实践活动,发现新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机会。

6.开展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电子商务专业努力开展与其他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加强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尽力将企业实际应用的软件引入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环节,为学生接触企业、接触行业提供机会,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过渡。通过建立实验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创建校园“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平台网站建设”等多种形式促进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依托校园网建立实验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将实验课程的各项安排展现于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对实验项目的选择、预习,方便教师准备实验教学。同时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利用现有资源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育”模式,依托校园网站平台,鼓励、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发电子商务实用网站。建立一个“传帮带”有效机制,同时建立起届届相传、整个网站由学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的良性循环实践链。

7.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大学生协会职能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电子商务专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于2011年12月成立了电子商务大学生协会。电子商务大学生协会以及活动由学生进行策划和组织。通过电子商务大学生协会活动,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经验学习、综合学习和依托真实实践环境的团队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

8.以实践教学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电子商务专业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课程培训、实践培训,专业教师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交流,以此充实实践内容,做到实践环境与时俱进,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指导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电子商务专业聘请企业家、电子商务行业优秀人士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指导。

三、结束语

电子商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明确课程体系及课程内涵建设对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和实现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围绕专业特色建设目标,重点探索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体系对课程体系的支撑,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视为专业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充分与实际及前沿相结合,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实现“以技术为主的办学模式,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取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兴芬,孙若莹.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金融,2008,(11).

篇7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逐渐成为各大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对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企业信息化 影响 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083-02

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意味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也成为了现代社会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他们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带来的优势逐渐凸显,企业为满足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需求,也更加重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1 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管理

1.1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指在人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后,通过计算机帮助人们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一般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操作简单易学、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普及就得益于其较为简单的操作性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也是朝着简单化和强量化的方向发展的。因此,计算机的使用者可以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能熟练地掌握各类软件的使用技巧,由于其简单易学的特性使得越来越的人开始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广大的群众基础。二是,不同需求的整合。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的不同使得人们对计算机的需求也不同,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将各种不同的需求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专门的系统,并通过对这个系统的不断改良和优化,使其成为一个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系统平台。三是,信息的共享服务。计算机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发生极大地改变,正所谓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计算机的发展缩小了整个世界,它使信息的传播与回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不仅使企业管理质量有实质的变化,它还能促进企业间的联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四是,安全性。计算机技术将企业的信息、资料等进行数据化安全管理,并通过一系列加密措施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性。

1.2 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资料收集、存储和利用等工作的统称。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资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和运用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促使企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工作内容。

2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2.1 保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等基础信息的支持作用,然而这些信息是极其的烦琐复杂。在工作过程中,这些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地传递才能保障企业的良好运行,这些信息烦琐的特性使得其在部门间的传递受到阻碍,严重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了这一大难题,满足信息传递及时性和准确性的需求。计算机技术能够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自动导入与导出,为企业各部门包括高管层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作为企业决策的参考。并且这个数据库还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信息资料共享,加强各企业间的联合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2 优化企业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极大地推动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的合理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人员结构的合理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出现严重问题,冗员较多。这不仅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良好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有效地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通过选择一些能力较强的员工使其较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其次,推动企业办公的合理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办公的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企业对办公人员数量的需求,为企业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信息的传递改为直接在计算机中进行,这也十分契合国家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2.3 提升员工素质

首先,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使得人力资源得到优化,企业人才得到合理的利用,企业员工之间有一套明确的责任分工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责任意识,有助于企业日常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有助于在员工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推动成员不断学习丰富自身修养,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员工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凝聚力。

3 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措施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企业发展降低成本、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1 生产过程控制的信息化

生产过程是企业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对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随着计算机及自动化等科技的发展,企业将自动化控制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到生产过程中,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目的。在生产过程监控信息化的建设中,企业要将其深入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需采取较为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对产品设计开发、车间现场质量检测等环节进行信息化控制。

3.2 内部管理流程信息化

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信息化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度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一个领域。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规范企业内一些基础工作和优化业务流程,并通过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效地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整合,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内部管理流程的优化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企业日常运行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非组织结构的信息资料,如各类文档、邮件、报表等,因此企业的办公自动化以及文档的管理工作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得以重视的一部分。一家企业只有在认清自身发展状况的条件下,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式才能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

3.3 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不像以往一样处于封闭、孤立的地位。为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大多采取供应链管理即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运输、加工、销售等一条完整的链条式结构,这条链条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的进行。因此,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供应商、生产者、第三方服务和销售客户之间的信息化协调,使这四个部分有效地的整合在一起,提高企业对风险的防御能力,推动企业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是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内容。目前我国各类型企业应该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视程度,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发,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柴文慧.对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及信息化建设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92-93.

篇8

【关键词】物流,模拟,构想,定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近年来,高校实验室的规模和水平已经得到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实验室的使用和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好的实验室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如何建设一个较好的物流实验室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年来,物流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人才已成为我国紧缺人才之一,尤其是物流企业第一线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物流技术操作人才十分缺乏。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各类物流人才,物流的专业教育必须得到保证,物流实验作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给予充分地重视。

一、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理论知识和基本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物流实验室也是一样,通过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强化学生进行物流系统的操作、分析、设计、优化、评价和创新的能力。笔者认为,高校构建物流实验室需要满足下面基本的原则:

1.实验室建设的定位必须明确

物流学具有系统性强、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物流实验需要十分注重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业务操作能力提高了,才能真正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会物流业务流程及物流管理的方法和原则。

2.满足教学与科研的基本要求

实验应当作为理论的检验和教学的补充,因此在物流实验中构建一套完整的物流技能应用实训场所十分必要,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与物流功能要素相吻合,才能使学生掌握传统物流操作内容和现代物流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实际操作过程。在构建物流实验室时还需要考虑科研的要求,要提供较大的自主创新空间,可以自主设计,完成一些设计性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要考虑相关专业的发展

与物流相关的专业较多,例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只有考虑了相关专业的发展,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因此构建物流实验室需要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基础上,确定具体包含的内容。

二、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构想

实验环境主要包括3大核心部分:计算机模拟室、小型实操基地模拟室及沙盘实战对抗室。其中计算机模拟主要以服务器、客户机和物流信息管理相关软件组成,在我院实验中一般包括电子商务模拟、ERP实训、计算机仿真实验、物流管理平台等相关实验内容;实操实训模拟则是以立库、自动化传输分拣系统、生产制造系统、模拟超市等小型实操基地及计算机组成,供学生分配不同角色进行实操实训。沙盘实战对抗室由ERP电子沙盘和物流规划沙盘组成,供学生分组同时实战对抗。

三、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内容

1.物流实验室的定位

我校作为一所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强调以通识教育为主,以培养应用为主并具有一定学术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为此应构建通才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2.教学与科研方面

教学中主要运用实验室进行专业课程相关的实验,如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运营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课程中的相关实验。实验项目分成不同层次,包括基本型、提高型和创新型。学生采用这些课程内的实验,在技能方面能得到系统的训练,为今后从事科研活动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的思维和能力,也为今后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在科研方面制定课程设计或者综合实践,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另外要求学生介入科研项目,还可以通过参加物流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

3.考虑其他专业

在构建该框架时我们还考虑了我院的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相关方面的课程,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方向、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方向的许多课程都可以采用物流实验室来完成实验项目,节省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只有采用合理的实验室建设方案才能建成符合教学和科研要求的实验室,才能使整个实验教学环节更上一个新台阶,提高学生在市场中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陈达强,刘南.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147~152

[2]范克危.物流实验室的配置和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23(11):101~103

[3]张广敬,邵清东.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物流技术,2005,(10)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胜任能力;审计职业;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08

[中图分类号] F239.1;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013- 03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迅速发展,使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数据处理手段与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审计的环境和对象,传统的审计技术与方式已很难适应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审计人员与审计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培养需要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改革。《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中指出,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胜任的基础,这些专业知识包括:(1)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2)组织和企业知识;(3)信息技术知识。其中信息技术知识的要求正是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使审计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后提出的新要求。作为现代的审计人员(CPA),不充分地熟悉、理解和掌握现代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不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很难在职业市场上生存与发展。高校作为审计人员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充分认识了解现代审计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完善培养机制及知识结构,以便学员充分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1 现代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作为一个现代审计人员,要胜任职业工作,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知识结构、技能及职业道德,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有清晰的说明。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要求的视角进行讨论。《指南》第十四条指出,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当具备使用信息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控制的技能,还应当能够与团队一起在评价、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达到这个目标,第十五条指出了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至少应当涵盖下列学科领域:(1)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2)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3)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4)信息系统的评价、设计和管理知识。其具体要求掌握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1)组织和会计信息系统;(2)个人系统应用控制相关知识;(3)信息系统在组织和会计中的应用,特别是财务会计与报告信息技术系统及其相关的现实问题与发展;(4)财务会计与报告信息技术系统中的控制评价与风险评估框架(见《指南》第十六条)。这些规定与要求为高校审计专业及职业培训计划的制订提供了方向与指南。解读《指南》内容,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冲击主要源于审计的对象是会计资料,而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传输及组织、控制、管理等各方面。可以说,会计改变了审计,审计职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结构的改变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适应性改变,因此,需要重新认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及其组织、控制与管理等各方面。具体而言,笔者认为,除了掌握传统的知识与技能外,现代审计人员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

1.1 会计数据的取得与转换能力

在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都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放于计算机系统中。现代审计不可能绕过计算机,仍然停留在要求提供凭证、账簿、报表等纸介质会计数据的传统模式下。要求被审计单位将所有审计资料都打印出来,不仅造成现有设备及资源的极大浪费,被审计单位也难以接受。现代会计的数据处理过程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见的“黑匣子”,绕过“黑匣子”的审计方法,会带来一种特殊的审计风险。因此,适应现代会计环境现状,掌握一定的数据获取及转换处理方法,能自如、及时、方便地获取被审单位的会计数据并通过转换为审计所用是开展现代审计的第一步。

1.2 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及数据流程

对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生产过程、数据处理流程及控制措施的了解是现代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内容。一个胜任的审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及内部控制,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控制漏洞或薄弱环节,避免陷入“黑匣子”的陷阱,从而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支持。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充分了解其功能结构、数据流程及控制点,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由“黑匣子”变为“白匣子”,从而有利于保障审计质量。例如,现代许多会计软件都存在“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记账后可以取消记账,将凭证采用非“红字冲销法”进行修改,然后重新记账,修改后的账是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即使本月已经结账,仍然可以采用“反结账”的方法重新处理,这为可能的舞弊造假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透明化、阳光化有利于看到并防范风险,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及数据流程等于为审计人员装上了一双慧眼。

1.3 充分了解对会计信息系统一般环境、日常管理及内控的要求

基于网络与电子商务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内外有机整合的系统,是一个实时、多元、开放的系统。电子商务、远程处理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复杂了会计环境,也给审计增加了难度。可以说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也是对审计信息化的影响,保持对会计发展动态的跟踪与关注,确保审计与会计发展的同步,是保障审计责任得到较好履行的基础。为此,审计人员要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对会计的影响,要了解计算机系统控制的特点及内容,要了解会计信息系统日常管理的制度与要求等内容。这些对审计人员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必要的。

1.4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础及拥有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基于信息技术的审计工作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也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除了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及网络知识外,笔者认为还需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Excel工具的应用等。Excel具有强大的表格处理、诸多的分析工具与函数及良好的图形处理能力,许多审计软件也是在Excel环境下开发而成,它有效地提高了审计效率与效果。另外,一些特殊的审计业务,也需要借助计算机工具来完成。

1.5 掌握现代审计的一般技术与方法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除传统审计的内容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及数据文件审计等。现代审计要绕过计算机系统完成不仅成本高,效率低,也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要完成现代计算机审计任务,除传统的技能外,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辅助工具与方法,包括应用审计软件的能力、掌握Excel辅助工具及对应用程序审计的各种方法等,这些方法与工具将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与风险。

2 高校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改进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尤其会计学更是其发展的根基。通过不完全调查,目前高校对审计专业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与内容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应用、会计信息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等。这些课程内容为审计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但在不同的高校情况并不相同,相当多的高校仅设置其中部分课程,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内容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如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审计模拟实验、信息系统审计等专门性内容,这使培养的审计专业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不强,削弱了他们的竞争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尝试改进。

2.1 重视审计的实践教学环节

审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纯理论教学解决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对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大部分审计工作在计算机上完成,不经过实战训练,很难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审计的技能,也难以真正实现高校培养应用型高级审计人才的目标,甚至很难适应未来的审计工作。学生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实验及作业练习的方式来实现。如在审计软件上完成审计任务进行模拟实验,甚至可以通过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模拟实验的无缝对接进行信息系统审计来增加作业的综合性。模拟实验练习的优点是方便灵活,可以是开放性的。二是注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加强与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软件公司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一个好处是增加了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训练机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常用审计工具的基本功能及其操作方法;增强运用各种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及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掌握一定计算机基础、工具及方法是审计专业人才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笔者认为,至少应设置以下一些课程或内容:计算机基础及网络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及模拟实验、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模拟实验等,另外,应鼓励学生辅修ERP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其中会计信息系统及模拟实验课程主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功能结构及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管理、操作及系统安全等一般控制与应用软件控制等,同时,适当补充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这叫知彼;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模拟实验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及工具;鼓励学生辅修ERP供应链管理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基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水平的提高,信息化已不是仅仅停留在会计层面,而是拓展到整个企业管理层面,会计与其他业务部门已紧紧整合在一起,这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及控制产生影响,需要审计人员有充分的认识。

另外,从社会管理层面也需要一些引导与改革,如在CPA考试中应增加一门关于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方面的考试,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培训与考核,如数据模拟检测法、整体检测法、程序编码控制法、受控再处理法、平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程序追踪法等如何操作与实践。这反过来会对高校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教学水平好、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搞好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高,且涵盖多个学科领域,主讲教师既要懂审计又要懂信息技术,具有审计学、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还要具备较强的实务水平和能力。因此,高校及培训机构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全面、能适应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是保障审计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培养合格审计人员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Z].2007.

篇10

【关键词】物流管理;创新能力;培养

一、引言

物流业是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迅速崛起的行业,创新型物流行业发展需要发掘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而高校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摇篮。但事实却是:一方面物流企业高薪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物流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面对不断变化的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物流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能够灵活处理不同境况下的业务,满足物流多样性的需求是永恒的主题。所以高校的物流教育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

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或产品的能力。当人的目标需求体系通过实践操作系统与外部环境接触后,发现现实条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便会发现问题,并力图解决它,以便达到目的。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创新是民族之魂,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

(二)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从总体上讲,高等院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的知识面、比较好的适应性、比较强的创新力。笔者认为多数高校在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综合型)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十分重视,但是创新型物流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培养明显不足。

三、物流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创新意识

尽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不断完善,但仍存在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能力培养主线不突出,人才目标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从而导致物流人才结构矛盾依旧突出。在整体优化基础上建立适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构,并进行课程的重组与改造。发挥学校专业优势,通过导向课让学生了解专业背景和发展方向,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提倡开设开发创造力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多样化。同时课程设置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很好地拓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又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二)改进物流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不同的课程,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课堂实践教学,在学时总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要抓好实践教学的质量,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允许而且应当多样化,要突出特色。

(1)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学习物流基本知识、掌握物流基本技能的方式转变为通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来总结出需要的物流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们可对物流行业的情况有总体上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洞察和判断能力。(2)归纳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问题,并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的讨论,然后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点评和统一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分析总结出实训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3)小组项目法。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设计,如对物流企业流程设计、仓储配送优化等内容中,把学生分组,布置一组人员共同参与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各自分配的任务,然后将大家的结果汇总,项目小组负责人整合提交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和不同基础的学生通过合作,提高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模块化课程。有些课程可以按照工作流程和岗位能力的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如:《国际集装箱运输》课程可以打破常规的章节划分,按照集装箱运输的流程将课程分成以下课程模块:集装箱运输中外贸部门的工作、货代部门的工作、仓储配送工作、集装箱堆场作业、报关与报检工作、运输协调管理等。通过模块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何种情况下应用的,并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创新实践,培养创新技能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来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技能的要求,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合理安排各实践环节的时间点,制定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抓住物流管理专业跨学科性的特点,设置跨学科的各方面课程。比如:管理学、法学、运筹学、统计学等,让学生掌握各种分析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其中运筹学和统计学等理工科方面的科目相对比较难,但是这些理工科方面的科目是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的重点,并且有助于做到科学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各种应用软件的能力。物流相关的应用软件包括:ERP、WMS、TMS、供应链软件、Matlab、SPSS、Flexsim等。首先安排WMS、TMS等物流操作软件方面的实验课程;其次,为了科学高效地解决物流系统中的问题并实现物流系统的优化,必须学习SPSS统计软件、Flexsim物流仿真软件等应用软件。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全国性的竞赛活动。如“挑战杯”、“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特别是“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亲密接触企业、物流专家的平台,通过对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案例的研究分析,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学习企业经营的思维,激发创造能力。在组织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时,教师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组织者,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校园大赛,可以要求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初赛。对初赛或复赛被淘汰的队伍,组织他们继续进行研究,可以作为课外活动获取学分。

第四,鼓励引导学生申请全国大学生创新性设计项目。通过项目申请、立项、研究、结题等一系列实践、熟悉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通过经费支持和结题验收,激励学生进行问卷设计、社会调查、数据分析、方案设计、等一系列创新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科学研究及创意创新能力。

(四)注重创新平台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我国物流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但最紧缺的其实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物流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先有一碗水”,这个耳熟能详的话语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水平。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相关专业转向而来,整体水平不高。普遍存在着物流理论功底欠缺,物流实际操作经验缺乏等问题。建议通过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习、见习、调研等机会,培养一批既懂物流理论又了解企业运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提供保障。

四、总结

当前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来说,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本科生的教育计划和创新能力培养规律,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仝新顺.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J].创新研究,2008(3).

[2]邵正宇.张绪美.刘玲丽.金贵林.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0(5).

[3]江志娟.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25).

[4]张莹.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

[5]曹翠珍.关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