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实践;效能
一、微信的兴起及其在社会公共领域应用研究
微信最开始推出时定位为一款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在聊天过程中发送文字、语音短信、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因为其便利性和偏向熟人社会的社交属性,其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后来,微信更发展出了服务号、订阅号、企业号等面向大众传播互动的公众平台功能,不断拓宽和挖掘其在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广度和深度。2015年末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腾讯的官方数据显示,微信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达6.5亿。此前,曾在讲话中提到,中国网民的数量为6.7亿,这两个数据比对说明,微信的活跃用户数量已经接近中国网民总数,微信的网络覆盖面和传播潜力不可小觑。社会保障涉及民生,包罗广泛,其绝大部分信息传递和服务提供仍局限于传统的社会保障机构网站和办事窗口,如果能借助微信的社会影响力,将社会保障的信息公开和服务社会功能搬到微信上来实现,无疑可以以“轻”搏“重”实现人性化和互动性。目前,相关研究集中于微信的公共属性、微信在政务和公共治理上的影响等方面,对微信公共属性的研究是在其从生活化即时通讯工具向社会化网络综合平台转型的过程中逐步开展的。此外,相关研究者指出,互联网平台如早期的网站、贴吧、BBS论坛到后来出现的博客、播客、微博等,在介入公共治理的过程中都暴露出各自的负面影响,都经历了一个由兴起到极盛最后衰落的历史起伏,它们由万众追捧到成为众矢之的起伏过程。细化到社会保障领域,目前尚未有相关的专门研究,因此本文基于中央及各省市目前应用微信平台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实践情况,试图研究“微信上的中国社会保障”,分析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可取性与不足之处,进一步为利用微信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建议。
二、我国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展概况
2015年“互联网+”颠覆性地席卷整个中国,一时间各行各业纷纷寻求变革,社会保障领域也不乏建设“互联网+社保”的口号。目前已有的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大部分于2015年完成主体认证。“社会保障卡”是我国唯一一个由省级以上社会保障机构开办的微信公众平台,其管理主体为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中心,该平台主要用于我国官方社会保障卡政策信息、工作动态和各地资讯,服务范围辐射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我国其余31个省级行政区划中,作为经过认证的省级社会保障机构主体的省份有29个,目前只有湖南省、陕西省、自治区这三个省份尚未开通覆盖全省范围的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示范下,绝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已开办了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非省会城市的下级地市中,开办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主体主要有:广东省的珠海市、东莞市、江门市、湛江市、佛山市、中山市、惠州市、韶关市、茂名市、清远市、云浮市和深圳特区;福建省的厦门市、安徽省的芜湖市、黄山市、滁州市和宿州市;江苏省的常州市、南通市、无锡市和苏州市;山东省的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潍坊市和滨州市;河南省的开封市、新乡市和安阳市;广西的梧州市、柳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和桂林市;辽宁省的大连市,等等。可见,经济发达地区会更多关注且更有实力投入社会保障建设,这个一般性结论仍然适用。上述的广东、江苏和山东各地市经济发展情况历来较好,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其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进展。当然,除了经济因素,网上政务兴起、上级行政指令、本地实际工作需要、学习模仿先进经验等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业务功能方面,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一般具备政策宣传、信息查询、业务办理指南等便民服务和功能,内容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的各个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公众可以在关注所在地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号后,进入公众号平台方便而快捷地查阅各类信息,比如个人的社会保险缴费和受益情况,本地各类社会保险业务办理程序、业务办理处咨询电话等。此外,公众号将不时推送最新的政策资讯、热点答疑等信息,用户可以视兴趣选阅。
三、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效能分析
本文选取了以下三个指标来展开对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效能分析:
(一)内容全面性与精准度。从社会保障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目的出发,内容全面性和准确程度几乎决定了它能否发挥公众属性、吸引公众,为公众所用。第一,社会保障微信公众平台要尽可能全面地涵盖社会保障各领域,各业务板块之间不重复不遗漏,想人所想,急人所急;第二,受限于微信的版面和单一搜索功能,就要总结和摸索出最具实用价值的内容。进入社会保障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身份各异,目的不一,社会保障微信公众平台不仅要保证所提供的内容和信息的正确性与严谨性,还要事先进行人群定位和业务预测,实现对口服务,并不断调整和改进。就这个指标来看,山西、广州、北京、苏州这几个地区的成果比较理想,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微信公众平台相较下则显得空洞无物,要么还未开通社保板块或正在建设中,要么所发内容寥寥或很少涉及社保,有的仅仅给出了官网链接,可用性不强。
(二)互动性与用户友好程度。该指标常见于互联网领域,用于探讨互联网工具的用户属性,这里可分解为“输入”和“输出”这两个方面。在“输入”方面要求社会保障微信公众平台提供方便群众提出诉求、提问咨询的入口,并且系统后台要能及时收集整理公众的疑难问题,进一步响应给出专业的解读和回答,从而既更好地了解公众的政策理解误区,又能为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和鼓励公众参与奠定群众基础。另外,在“输出”方面,需要保证公众在打开社会保障微信公众平台的界面后,界面排版清晰,分类规范,易于搜索想要查询的信息。这要求社会保障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主体具备较强的业务整合能力和用户导向思维,从用户的角度去设计、布局和呈现,力求更好地服务公众,传播信息。比如,山西省的社会保障微信公众平台“山西人社”界面美观清晰,进入相应子栏目后所有服务内容分门别类,一目了然,用户导向思想践行得可谓成功。再如,“广州人社”专门设了在线访谈子栏目,方便民众与各板块专业人士交流互动,同时后台工作人员也能及时了解公众最迫切的疑问和需要。实际上,微信公众平台在企业应用领域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和经验可供借鉴,社会保障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者们不妨结合实际多多学习和效仿。
(三)权威性与可信度。随着微信的推广和普及,相信基层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应运而生。但是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是,目前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证与监管几乎全部依托于腾讯下属的微信团队及其邀请的第三方机构,可能会导致风险性和不可控性的增加,影响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稳定和权威。此外,由于海量信息带来的巨大监管压力和监管人手不足等问题,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出现了身份认证迟滞不畅、山寨虚假公众号分辨困难、“空白”公众号或多号并存对公众形成困扰等问题,不利于维护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可信赖的网络形象。例如,天津存在企业注册的疑似账号“社保通信息平台”,与其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天津人力社保”易于混淆。再如,重庆除“重庆人力社保”这个账号外另有一个尚无认证的“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企业号。吉林省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劳动保障世界”的认证管理主体显示为出版媒体,实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总之,社会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性网络工具,其建设不能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应充分认识其目的和目标对象,致力于打造权威可信赖的形象,提升运作效率,以更好地服务公众和经济社会,避免出现因未达到以上三种指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四、建议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社会保障微信公众平台也离理想之境还相差甚远,它适应时代潮流为公众提供全新的“互联网+社会保障服务”体验,但还存在着不少亟待优化的弊病。作为管理主体的各级政府和社会保障机构,应持客观开放的态度正视缺陷,兴利除弊,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监管力度,在变革中探索前进,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平稳、健康发展。
作者:冯超然 单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斌,田成.公共治理视阈下微信的负面影响及归因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27.6.
篇2
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作为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之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资金审计由于其独有的全局性战略性审计角度、独特的全方位全覆盖的审计范围,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保障政策贯彻落实
政策的制定与评价实施效果需要真实客观的数据信息作为依据,审计部门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部门,宪法地位决定了其提供数据信息的真实客观性。审计机关通过对政策所涉及公共项目建设的实施完成情况、公共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以及项目的各项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审计分析,并对大量的数据信息使宏观经济分析变得真实客观,既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又为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提供了评判基础。同时,对于阻碍政策落实或导致政策偏离预期目标的客观影响因素,向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纠正和消除政策执行偏差,保障政策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促进责任政府和绩效政府的建立
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受托经管人,需要以经济节约和富有效率的方式运用受托资源,并且良好地兼顾环境性和公平性,积极履行效率责任、效果责任、环保责任、社会责任和管理控制责任,构建责任政府和绩效政府。
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就是将国有资产与资源、以及税、利、费、债方式筹集和分配的资金等内容全部纳入审计范畴,不仅能积极从财政安全、国有资产资源安全、金融安全、民生安全等方面揭示和反映重大经济风险.还能够实现从全局角度分析问题的需要,向相关决策部门及时反馈信息,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建议与对策,全面考察公共资金管理者的管理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有效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责任政府和绩效政府的建立。
(一)公共资金审计充分彰显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点论。依法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在审计监督之下,不留盲区和死角,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对审计机关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当前政府审计对象中相当一部分并未纳入审计范围,如其他部门所管理的公共资金,或通过公共权力筹措、使用的资金,致使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效益性、风险性、公平性、社会性及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责任,无法全面客观的做出评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审计在审计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在审计评价上的力度和权威性。从公共资金审计项目背景看,公共资金是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与老百姓切身体利益直接相关的医保、社保、教育、住房公积金、征地补偿安置资金、环保资金、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农村环境整治等进行审计,通过资金流向、用途和使用效果,客观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出完善措施办法、资金分配管理、促进惠民政策的落实、保障社会和谐的意见和建议。不难看出,公共资金审计监督“全覆盖”就是从源头抓起,从审计项目的立项选择抓起,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采取重点论的方法,突出审计监督的重点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避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公共资金审计充分展现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独特优势。对于政府审计来讲,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优势,宪法赋予政府审计的经济监督权力,具有专业化和独立性特点;二是效能优势,政府审计取得经济数据是全面、完整、真实、客观的。可以说这两个方面是国家审计所独有的,其他组织无法复制。如2012年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从审计模式上看,审计署统一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共同实施,各特派办采取“上审下”模式负责省本级和省会城市的审计工作,省级审计机关运用“交叉审”模式统筹地市、区县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审计形式灵活多样,在发挥审计整体效能的同时,较好地实现了审计独立性这一政府审计的组织地位优势。从审计对象和范围上看,审计对象涉及中央、省、市、区(县)四级财政、民政、人社、地税、卫生、残联等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企业,审计的社会保障资金范围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福利资金三部分,实现了社会保障资金数据跨部门、跨年度大聚合。从横向上覆盖涉及社会保障资金的所有关联单位,纵向上覆盖整个行业、多个年度,使审计对象和领域都得到了全面拓展,实现了社会保障资金跨部门、跨年度全覆盖审计,能够更加真实、完整地反映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的“全貌”,为横向、纵向社保业务信息分析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了审计经济数据的全面、完整、真实、客观这一国家审计组织的效能优势。
(三)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提高了审计评价含金量
1.进一步强化了对政策制度的评价。在完善国家治理和“免疫系统”的要求下,审计最终目的就是要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就是要通过关注公共资金的规模、结构以及变化的基础上,以政策为入手,以是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根本目标,从政策层面分析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利害得失,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切实维护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2.进一步强化了对公众关心点的评价。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围绕公众关心的热点开展评价,通过审计增加公开透明度,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信任程度,更好地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如,公众认为“看病贵,看病难”,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在评价时,关注公众的实际保障,判断社会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是否从社会保障资金、大病及重大疾病救助资
金实际获得保障情况,获得的保障和救助与政府综合财力的增长是否同步,以及公众可期望进一步获得的医疗保障等;再如,公众关心政府支出是否存在浪费腐败、重复建设等问题,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评价也可以体现这方面内容。(一)科学把控,制定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评价标准。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中会对公共资金使用过程中查出问题来,可能会有所处理和解决,审计成果也会得到反馈;但是对于公共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大问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高,公共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却很难用一个确切的标准去评判。面对这种情况,可以运用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相结合的办法。所谓动态指标,就是和审计对象以往的经济数据相比较,同样的资源情况下,产生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是在产生同样大的经济效益情况下消耗了多少单位的公共资源。静态指标就是通过对被审计对象自身素质和周边环境的考量,结合相似投资项目或者文件与规定的相关要求设置所要达成的指标。这两者都要求审计实施者去一线考察,收集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证据,实事求是地去分析估测,必要时可以邀请专家参与。
(二)选取最适宜审计公共资金的新技术、新方法。在进行公共资金审计的过程中可以选取统计分析法、抽样访谈法、比较法和图表法等最适合审计公共资金项目的一系列方法。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方法才能够使得账面的财务审计与对公共项目的审计调查有效结合起来。一是加强延伸审计,通过对公共资金延伸审计,从整体上出发查看公共工程项目的布局和投向是否合理,项目安排是否统筹考虑(片区或行政区域),经济、技术是否可行,项目建设是否科学,有针对性提出建议,促使公共资金使用单位加强资金管理。二是推进跟踪审计,以资金的走向为线索,首先审查资金拨付时有无相应的实施项目。如无项目计划拨付资金,挪用公共资金的可能性很大。其次审查资金划拨的最终帐户,查看划转到的帐户及资金的最终出处,从而确认资金划拨的合规性。最后审查资金划拨和相关票据的关联情况,审查公共资金项目的合法性。通过跟踪审计,及时的查处和纠正在公共资金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促进公共资金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公共资金资金的专款专用,并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促进公共资金全方位的健康运行。三是有效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各级审计机关应以数字化为基础,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总结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共资金绩效审计方式。
(三)强化审计队伍的能力建设,提升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的绩效管理。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资金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一部分。强化对公共资金注重绩效方面的审计,需要关注的是当前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对审计技术水平及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全面实施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审计机关结合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加强对工程、计算机、法律、经济等相关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实现审计队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同时还可以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加入到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当中,对公共资金运用的绩效方面进行评估,这样就可以用客观的新视角对公共资金的运用以及执行状况准确地给予精确客观的基础,促进公共资金的全覆盖审计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来强化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责任机制是作为政府行为的实施者,所有官员的个人行为和业绩都要受到监督,并对决策和项目实施负责。将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实现公共资金责任制,如在危房修缮项目的规划、制定、资金的管理与使用、项目的实施及验收等多个环节负责,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责任追究制。进而将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发展为一个跨机构,兼容审计、监察、人事管理及管理监督的多种职能的更高层面的综合监督形态,要使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结合起来,强化公共资金的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和与理力度,对违反、挪用及损失浪费等行为,追究公共资金主管单位和相关单位、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公共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五)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信息公开是促进依法行政,增加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手段。将公共资金的分配、管理及使用情况通过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公开,实现公共资金在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中运行。通过公共资金信息公开,一方面是让广大居民通过网络及时获得相关的惠民政策和信息;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充分利用社会公众提供的有关公共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有效降低审计成本。还可以向社会公共资金“全覆盖”审计结果公告,不仅是为了将审计结果扩大社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扩大社会对审计结果的知情节权,将公共资金管理暴露在社会公众的“阳光”之下,便于社会和舆论直接参与公共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增强政府的工作威望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杨肃昌,十辩国家审计[J] 南方周末 2012年02月23日第1462期
篇3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和谐社会”为主题,紧紧围绕“重民生、解民忧、谋民利”,以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为中心,大力解决影响和阻碍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促进劳动保障部门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为改革发展排阻清障,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评议内容
(一)以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为重点,不断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认真落实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劳动保障部政务公开规定,继续扩大公开范围和层次,规范公开内容和形式,落实好政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类事项和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及时向服务对象公开。全面清理政府信息,编制完成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加快公开载体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规范服务相关制度,全面推进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进一步完善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考核评议、信息反馈和责任追究等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制度,形成责任明确、主体清晰的长效机制。
(二)深入开展“两提一优”活动,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建立和完善方便、快捷、高效、为民的工作制度,加强行政许可、事项、为民办实事等方面的效能建设,认真纠正不作为、乱作为、低效率等影响机关效能的问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扎实开展社保基金、专项资金治理和清理规范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积极开展社保基金专项治理,重点检查在征缴、支付、管理和就业再就业资金分配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制止和纠正基金管理部门、人员违反基金监管法规政策,不依法履行职责、、违规操作等行为,认真整改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得力、监督机构不健全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基金监管法规政策,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贪污、挤占、挪用、骗取社保基金和违规挪用、截留就业再就业资金案件,确保基金应收尽收、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提高基金和专项资金的社会保障功能。
认真清理和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的设置、考试、鉴定工作,改革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形成统一规划、规范设置、分类管理、有序实施、严格监管的职业资格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维护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着力做好劳动保障重点工作,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做实做好四项重点工作:以实施《就业促进法》为契机,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以完善制度和扩面征缴为着力点,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以落实《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核心,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新作为,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五)继续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动。以“公正、便民、廉洁、高效”为要求,以“严格依法行政、优质高效服务、办事公开透明、工作作风优良、监督机制完善”为内容,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严格依法行政、为群众提供满意服务为目标,以系统各级行政审批窗口和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社保经办、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等部位,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三、方法步骤
全市劳动保障系统民主评议活动自20*年5月至20*年l2月,贯穿全年工作始终。
第一阶段:制订方案,动员部署。
5月上旬,制定系统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实施方案,召开总结动员会,总结20*年度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工作,对20*年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各县区局、局属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实施方案,深入动员,精心部署。各单位的实施方案要在5月中旬前报市局政风行风建设办公室。
第二阶段:开展工作,抓好落实。
5月中旬至11月下旬,按照市局和当地政府开展民主评议活动的部署要求,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工作。一是要抓好单位公开承诺,参加“阳光热线”节目、组织“阳光服务”活动。要通过当地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公开承诺,公开监督电话。承诺内容要简洁、具体,便于群众监督。二是要采取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走访基层单位和群众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群众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查自纠,认真整改。针对自查自纠和抓落实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疏理剖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抓好落实。市局行风办将深入各县区局督导检查,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各单位自查报告和整改成果,要在8月20日前报市局行风办。9月份,各级各单位领导干部要按照分工,分别带队对所属单位进行专项督导。10月份,各级各单位对照向社会公开承诺内容和今年的重点工作,逐项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将践诺情况向社会公示。10月中旬,各单位要将践诺公示情况,报市局行风办。
第三阶段:检查考核、总结评先。
12月,按照行风建设标准,组织对市局本级和各县区局开展民主评议活动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和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同时各单位做好接受当地政府组织的民主评议各项准备工作。
四、几点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市局开展民主评议活动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张瑞林同志任组长,对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亲自抓、负总责;金忠、葛保江、王引林、赵振忠同志任副组长,对分管科室、单位及分管工作,实行对口牵头抓,负主要责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施振海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局纪检监察室、党办室、办公室主要负责人负责日常工作和组织实施,联系电活:2010278、2024770,各级各单位要把民主评议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政风行风,抓机关必须抓基层”的民主评议活动责任制,要继续作为“—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行风办要抓好组织协调,加强调度和督查,做好上情下达和信息反馈工作。
篇4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和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着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引领,不断推动全区民政系统依法行政和为民服务水平,为全面开启“第二次创业”新征程,奋力走好全域美丽、全面富裕、全民幸福的新时代路作出民政应有贡献。
二、主要任务
1.培育法治思维,提高行政效能。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进民政领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方式。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提升网上办事比例,进一步配合做好“赣服通”3.0版服务功能完善、优化和提升工作。完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提升服务事项“一窗”受理率。全面推行“互联网+监管”,不断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联合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效能。加大“一次不跑”“只跑一次”改革力度,积极推进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一次不跑”“只跑一次”改革。持续深入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继续深化推进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乡镇试点改革。大力推进“减证便民”,及时落实取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事项的决定,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政务服务。
3.推进依法决策,加大审查力度。认真落实国务院《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核率达到100%。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做好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完善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制度,进一步推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落实《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备案办法》,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备案审查。
4.完善执法程序,确保公正文明。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工作制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保证行政执法公开公平公正。发挥“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监督平台效用,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执行率达到100%。进一步健全相关细则,不留监管死角,实现公平、公正监管。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完成全局行政执法人员证件换发工作,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5.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认真贯认彻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打造“阳光政府”,围绕社会关注度高的民政领域财政资金使用、重大项目审批实施、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持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公开解读回应力度,促进民政部门有效施政。
6.强化权力监督,加强行政应诉。强化行政复议监督功能,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素质,提升民政部门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能力和水平。加强行政应诉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要带头履行行政应诉职责,积极出庭应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60%;对于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案件、社会高度关注案件、可能引发的案件、检察机关提起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100%。
7.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信用体系。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率达到100%。按照区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工作部署,不断健全民政领域诚信典型“红名单”和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依托信用中国,积极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8.创新社会治理,引领社会风尚。以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引导新任村干部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发挥村干部在宣传政策法规、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依法治村水平。持续深入推进民政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平安创建活动,扎实组织平安志愿者活动,继续实施“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9.坚持依法防控,强化公共安全。带头宣传和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实施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理措施。提升法律服务水平,积极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10.强化法治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深入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做好《民法典》宣传贯彻实施工作。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和旁听行政案件庭审制度,开展案例研讨活动,提升民政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持续加强法治民政文化建设,积极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阵地,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通过报纸、网站等媒体宣传民政领域出台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法律宣传日、宣传周和宣传月活动,提高民政法律法规的社会知晓率和社会认知度。加强疫情防控及新颁布新修订法律法规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积极参与第八届“十大法治人物”暨第四届“十大法治事件”评选活动。
三、保障措施
11.强化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法治民政建设工作,切实履行局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民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时研究解决法治民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法治建设深入开展。积极组织派员参加上级法治民政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法治民政建设水平。
篇5
一、精准定位,把握区级政府公共服务方向
(一)区级政府公共服务内涵
一是以公共需求为导向,让公共服务“触手可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须以公共需求为导向,以公众满意度为测量标准。区级政府必须利用好与居民空间距离近的地理优势,在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方面多做文章。
二是以非营利性为准绳,加大政府公共支出力度。公共服务的不可排他性和不可竞争性,决定了其在消费上的免费性。区级政府必须完善本级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服务支出,保障在教育、科技、劳动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做到突出重点、专款专用、落实到位。
三是以多元善治为目标,兼容并包提升服务效率。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引入市场机制和第三方协同治理成为大势所趋。区级政府面对形形的基层需求,亟需建立多中心供给机制,基于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政府必须是公共服务的“掌舵人”,将部分公共服务授权给有资质的社团、企业或其他公共组织,通过影响市场力量而非创设公共项目来解决问题,形成多元合作的善治模式。
(二)区级政府公共服务价值
一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应为掌舵而非划桨,授权而非服务。区级政府应当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制度创新、制度实施和监督管理上,营造一个有利的整体环境,并促进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有利于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提高政府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发展环境上。只有通过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建立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涌入当地。
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有利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政府部门将公共服务职能过渡给第三方,成为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杠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各类社会组织发展,探索形成公共性的协同自治新模式。
四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有利于解决编制紧张矛盾。在基层政府,日益增加的职责任务与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多元善治模式下,政府可通过实施购买服务,使逐年扩展的公共服务事项与愈加严格的机构编制之间的矛盾得到根本性改善。
二、认真审视,深入剖析区级政府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槐荫区近三年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状况
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总量连年增加。2013年槐荫区实现生产总值309亿元,财政收入33亿元,全年民生领域投入达13.8亿元,超过财政支出的60%。同时,出台了公益性建设项目财政奖补等政策,新设立1000万元民生专项引导资金,完成了基础设施维护等7大类108项民生工程。201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57.7亿元,财政收入39亿元,民生领域投入达17.3亿元,占总支出的65%,8类20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201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87亿元,财政收入45亿元,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5%,10类30件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在区级公益性建设项目上的投资额连年增长,2014年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5572万元(街办配套972万元),2015年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6000万元(街办配套60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428万元,政府投入明显增加。
二是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槐荫区共新建、改建中小学和幼儿园21所,省、市级规范化学校达30所,新建44处文体设施,省实验中学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为进一步建立完善多元服务供给模式,促进槐荫区公共服务市场化,区政府于2016年3月颁布实施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确定6类57款320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有效推进了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效能建设进程。
三是公共服务在农村惠民领域成效显著。2012年开始,槐荫区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建设项目为载体,努力推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通过小院论坛、居民代表议事会、居民网格化管理员等群众性组织,变民生建设项目政府自主实施为“群众点菜、街道联动、部门协作、政府买单”的新型运作模式。同时,槐荫区还进一步加大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投入,2014、2015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累计投入达到1亿元(其中争取上级奖补资金3028万元),完成62个村的177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极大改善、提升了村民生活环境,使9.9万村民直接受益,并喜获济南市9个省、市级项目验收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公共服务投入还不够。绝大部分局限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学、就业、就医和社会保障等切实关系到百姓“生存”的领域,在科技、文化、旅游等高层次的“生活”领域投入不够,这也说明槐荫区的公共服务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槐荫区西部建设起点较低,起步较晚,相关公共配套设施滞后,在市级公共资源分享方面仍有较大落差,这严重制约槐荫区的整体发展和协同发展。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程度不够。截至2015年12月,在槐荫区民政局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共157家,社会团体共23家。虽然社会组织数量不少,但是各单位普遍规模小,参与回应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一是我区社会组织起步晚,参与公共服务的时间短,社会化水平低;同时,对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宣传还不够到位,忽视了社会回应;二是符合承接条件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不多,社会组织从事的领域不广泛,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组织在自身建设方面也明显不足。
三是法律和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经过初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但是,大部分指导意见原则性强,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造成老百姓在办事、办证的过程中,不时遭遇“事不办”“事难办”和“奇葩证明”;一件原本并不复杂的事情,却因为制度的壁垒和人为的藩篱,降低了行政效能。
三、多点着力,全方位提升区级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一)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准确界定政府角色。区级政府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不仅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公共服务“零距离”,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为民聚财理财的最终目的。下一步,将结合山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广网上服务。凡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事项,都要推广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现办理进度和办理结果网上实时查询,树立为民服务零距离理念,通过网上咨询、微信公众号、自助终端等公共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多样化服务。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建立联动服务体系。坚持民生优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区、街道、村三级联动行政服务体系。一是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搭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健全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重点的社区服务设施体系,构筑“一站式、全覆盖”的公共服务圈。二是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扩大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广泛拓展公共服务领域,不仅要在基本公共服务上下功夫,还要在高层次服务上求提升。四是大力培育社区事务类、慈善公益类、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五是打破城乡二元机制,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发展公共服务的一项基本准则,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三)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合作机制。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互动关系,在政策方面予以适当扶持,尽快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对那些不具备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较低的公共服务,逐步向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放;对那些规模经济特征明显、进入门槛较高的公共服务,主要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公共服务内部的竞争;对仍要依靠公共部门来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等重大项目,可采取授权、特许、合同外包、购买服务、公私协作、凭单制度、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模式提供公共服务。
篇6
一、明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我们明确目标,按照“公平对待、抓好服务、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工作方针,实现了由单纯的“以证管人”向“以企管人”、由政府部门管理服务向社会化服务管理以及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水平,健全完善了适应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需要的组织网络、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园区特色,实现了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率、居住房屋出租登记率、居住房屋出租治安责任书签订率达100%,流动人口登记办证率、高危人群管控率、计划生育验证率达95%以上,流动人口集宿率达70%以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和谐因素。
二、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保障
园区管委会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企业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把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大力做好调研和宣传工作。一是围绕当前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二是深入研究人口流动规律特点,科学预测流动人口规模与质量的需求走势,促进流动人口规范有序流动,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态和效能。三是大力宣传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流动人口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篇7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8月8日上午,徐钢副省长一行赴厦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调研,先后召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座谈会,考察了厦门人才市场,并莅临福建省2014年夏季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暨高校毕业生见习招聘会现场视察指导。调研座谈中,徐钢副省长听取了厦门市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情况的汇报,并与部分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和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代表以及创业大学生代表座谈,进一步了解今年福建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情况,听取大家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意见和建议。福建省人社厅钟维平厅长、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林卫宠副主任、厦门市李栋梁副市长、福建省人社厅王建民副巡视员随同调研。
徐钢副省长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今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储备充足,措施得力,就业情况总体平稳,较好地应对了今年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改革,进一步落实政策、强化服务,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要加强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完善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搭建平台,支持设区市和高校建立创业孵化园,各级政府应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帮助更多毕业生实现创业梦想。
据统计,截至7月31日,2014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5%,同比去年略有上升。
(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
福建省、福州市联合举办“随军家属就业服务月”暨“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就业服务周”活动
为进一步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提升“双拥”工作水平,着力为退役士兵和部队军人随军家属就业提供服务,7月20日~8月20日,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随军家属就业服务月”暨“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就业服务周”活动。
7月30日、8月1日,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了两场“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就业专场招聘会”,组织德诚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福州住电装有限公司、明一国际营养品集团有限公司、永辉超市杨桥店、福州城市泊车管理有限公司、福州泰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福建世欧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香格里拉酒店等120家企业参加,提供普工、装配工、安防员、标兵、礼宾员、营业员、服务员、保洁、客服、司机、品检等岗位2276个。参加招聘会的求职人员800多人,累计达成就业意向173人,其中退役士兵20人(主要应聘保安、押运员、司机等岗位)、随军家属13人(主要应聘营业员、服务员、品检等岗位)。招聘会现场还为退役士兵、随军家属等求职者提供针对性就业创业、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咨询服务。
(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
2014年夏季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暨高校毕业生见习招聘会在厦门举办
为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交流平台,促进福建省2014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厦门市公务员局于2014年8月8日在厦门市人才市场联合举办“福建省2014年夏季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暨高校毕业生见习招聘会”。本次大会为公益性招聘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均免费参会。据了解,截至8月4日上午,近400家用人单位报名参会,提供需求岗位7300多个。
(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
厦门市人社局“一网式”经办实现市民“少走马路,多走网路”
2013年以来,厦门市人社局大力推广业务网上办理、自助办理,并借力社保卡交易密码的应用进一步拓展社保业务“一网式”经办,实现市民“少走马路,多走网路”。
目前有4种社保相关证明可以登录厦门社保官网(http:///)自助打印,分别是养老金收入证明、个人参保缴费情况证明、养老保险缴费凭证(社保转移)、医疗保险缴费凭证(社保转移)。社保卡交易密码除了在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刷卡购药使用外,还可以用于自助办理以下电子社保业务:社会保障卡挂失与解除挂失(网站、微信、手机APP、自助服务终端);家庭医疗共济关系的变更(包括删减成员及使用次序调整)(网站);生育保险待遇自助申领(网站、手机APP、自助服务终端);外来失业人员一次性生活补助待遇自助申领(网站、自助服务终端)。
据统计,从2014年1月1日到7月31日,生育保险待遇已有465人次通过厦门社保官网(http:///)办理,涉及待遇金额441.7万元;还有1227人次在社保自助终端上办理,涉及待遇金额1191.9万元。外来失业人员一次性生活补助待遇已有9734人次通过社保自助终端办理,涉及待遇金额609.7万元;还有86人次在厦门社保官网上办理,涉及待遇金额6.6万元。同时,还有131413人次打印了社保缴费证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的证明,也各有数千人次自助办理。此外,还有100多人次通过社保官网、微信、厦门社保的移动APP、自助终端挂失了社保卡。
(厦门市人社局)
厦门市人社局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文明行业效能和政风行风检查
为进一步促进党风廉政行风效能建设扎实推进。近日,厦门市人社局在全系统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文明行业、效能政风行风等工作综合检查。检查采取明察暗访、资料审查、实地察看和公众测评等方式,并邀请局行风、效能监督员参加检查组重点检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央八项规定、文明创建、“马上就办、治庸回责”和窗口单位改进作风专项行动等七个方面的工作落实情况。检查结果将以会议及文件形式进行通报,对问题突出的单位,驻市人社局纪检组将约谈单位负责人。
厦门市人社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丁力妍参加检查动员培训会并讲话,提出了三点:一是检查人员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圆满完成检查任务;二是要从“严、深、细、实”四个方面着手,认真开展检查;三是要抓典型、纠问题,促进系统工作全面提升;四是认真汇总梳理,做好情况通报反馈工作。
厦门市集美区社保中心推行
延时下班服务
8月11日临近下班前10分钟,厦门市集美区社保中心待遇审核窗口仍有36人在休息区焦急地等候,中心工作人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考虑到炎炎烈日群众出行不易,主动告知办事群众不要着急离开,会加班坚持把群众的事办完。已经超过下班时间56分钟了,最后一位办事群众对业务员小曹真诚地说,“真是过意不去,让你们饿着肚子工作,老百姓有什么不满意呢,谢谢啊!”
上述事例只是集美区社保中心用心服务群众一个缩影,在开展窗口单位改进作风专项行动中,集美区社保中心通过推行延时下班服务,不让群众多跑路,得到群众的认可。
(厦门市集美区人社局)
龙海市居民保今年实行丧葬 补助制度并两次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居民保是一项利民惠民的政策和工程,在龙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龙海市居民保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丧葬补助制度,每人补助标准为1400元,此项待遇市政府每年约需支付560万元。并且今年以来两次提高居民保基础养老金标准:第一次是根据“闽人社文【2013】367号”文从今年1月起,基础养老金由原来每人每月65元调整为每人每月70元,市60周岁以上享受居民保待遇有9.5万人(不含角美和中银漳州开发区),龙海市政府每年要为此多支付570万元待遇;第二次是根据《龙海市第十六届人民政府第三十五次常务会议纪要》从今年6月起,基础养老金再次由每人每月7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80元(比省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多10元),龙海市政府每年要多支付1140万元;两次调整合计一年市政府要多支付给参保群众1710万元。同时,丧葬补助标准根据“龙政综【2013】235号”文也从6月开始同步由每人1400元调整为每人1600元,此项调整市政府每年约需同步多支付80万元,体现了龙海市委、市政府对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
(龙海市城乡居民保中心 黄建财)
宁德市蕉城区人社局举办首期乡镇SYB创业培训班
7月14日~22日宁德市蕉城区首个乡镇SYB创业培训班在千亩高优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赤溪镇举办,培训对象包括个体工商户、种(养)殖户、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大学毕业生以及有意愿创业者30人。
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SYB讲师采用创新的参与性互动性的培训方法,完全模拟创业就业的实际过程,并通过拟写创业的设想,演绎自己的创业计划,感受未来创业的真实过程。同时,组织学员前往上金贝实地考察创业项目,并深入往届创业培训班已成功创业的学员钟宝林先生的畲家饭店学习其创业经验和了解创业心得。通过培训,有利于帮助学员系统学习创业的知识技能,理清创业思路,全面衡量创业想法的可行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对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或存活率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宁德市蕉城区人社局)
邵武市公务员局政策咨询志愿服务进社区
2014年8月15日上午,邵武市公务员局相关职能股室,与挂点联系社区――邵武市通泰街道月山关社区互动,开展共驻共建志愿活动。邵武市公务员局办公室、调配股、退休办等股室工作人员,与社区部分留守妇女亲切座谈,就推荐子女就业(服务企业)、人事、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学历更改等业务提供相关政策咨询和帮助。同时,指导在座的留守妇女鼓励子女自主创业,创造幸福明天。
(邵武市公务员局)
福建南安:首个县级市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结硕果
今年,南安市联手清华大学合作共建首个县级市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进产学研校企合作,为南安市产业发展、企业转型提供专业人才支撑。近日,南安举行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会。
据悉,来自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等12个院系22名博士,与南安14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科研攻关活动,从南安石材、水暖厨卫、机械装备三大千亿产业中遴选20个急需科研项目进行攻关,在短短六周的时间里,超过三分一的博士生完成了项目攻关任务,提出技术改进意见40多条。活动期间,博士生们还利用周末时间,走访考察了南安5大产业16家企业,为企业转型升级出谋划策,并就8个技术攻关项目进行初步对接。
据了解,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除了中能泰丰准备分别设立“李明磊工作室”和“许强辉工作室”外,东星集团也准备分别设立“夏惠娟工作室”和“李丽工作室”。
(南安市公务员局)
漳州市芗城区社保管理中心
大力推进“网上社保”业务办理
截至2014年7月,漳州市芗城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2113人、47767人和45817人。随着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惠民政策不断出台,参保企业和职工群众对社保经办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芗城区社会劳动保险管理中心积极推进社保业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网上社保”工作的开展。
目前福建CA中心和登录宝已开通了芗城区3045家企业社保业务应用服务,芗城区企业的开通数名列全市前列。 通过借助网上服务平台,使参保企业“不进社保门,能办社保事”。一方面,通过养老、工伤、生育保险网上申报系统的信息传送,企业在办理参保人员增减变动时,无需再到社保中心办理或提交纸质材料,解决了“来回跑腿”和“排长队”问题。另一方面,网上业务经办使社保中心无形中延长了工作时间,企业能24小时全天候随时在网上进行业务申报。同时,可进行网上政策咨询、单位缴费查询及个人缴费信息自助服务等等。“网上社保”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在网上快捷地办理社保业务,既方便了企业职工,又提升了服务效能,得到了广大参保企业和职工群众的拥护与好评。
(漳州市芗城区社保管理中心 张文利)
南平市延平区就业中心举办育婴员(月嫂)五级培训班
8月11日,南平市延平区育婴员(月嫂)五级培训班在南平市爱心护理职业培训学校开班,共69人参加了培训。本期培训班重点针对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通过培训,提高学员在护理婴幼儿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使学员能在短期内掌握一技之长,达到上岗要求,提高学员的就业竞争力。
(南平市延平区人社局)
古田县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
保障金标准
日前,古田县人民政府发文调整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标准。
今年8月起,全县年满60周岁的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发放标准从原来的每人每月1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200元,这项优惠政策将使财政年增加支出300多万元,2500多名被征地农民得到实惠,确保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
古田县于2012年10月按照省政府相关政策规定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施办法,规定年满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都可以按月领取每人100元的养老保障金。截至2014年6月,全县共有符合条件的被征地60周岁以上农民共有540人。
(古田县城居保中心 丁海滨)
霞浦县人社局“三致力”推动
半年工作取得成效
一是致力于培育新亮点推动就业工作。通过主打创业品牌、主攻就业服务、主抓技能培训推动了就业工作。在服务创业上积极开展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在服务就业上推出就业工作“五上门”服务措施,在技能培训上加强培训、鉴定、督查三方联动,使工作形成亮点。上半年,就业工作目标超半完成,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25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5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1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1%;创业培训效果进一步提升,共举办创业培训10期,培训268人,发放小额贴息贷款90笔、586万元,使72人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商店),并吸纳143人就业。
二是致力于开拓新局面提高保障水平。通过抓政策落实、抓制度建设、抓社保扩面办法创新,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按时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待工作,及时调整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55元调整到70元)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从100元提高150元)。完善了城镇居民大病补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办法,设立社保登记统一经办服务窗口。改进劳动监察执法模式,采取行业分类、分季度检查办法,抓好用人单位社保登记督查,提高参保率。上半年,霞浦县基本养老参保23065人、基本医疗参保33742人、工伤参保21463人、生育参保13026人、失业参保1835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85994人。
三是致力于开辟新途径加强维权服务。加强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综合治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开展“无欠薪项目部”创建工作,挑选新动工项目、施工单位比较规范、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为创建单位,开展创建活动。目前,在6家企业建立了“无欠薪项目部”。创新机制,联合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成立霞浦县农民工法律援助站,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文书制作等法律援助服务,目前接待农民工来电、来访咨询78人次,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律师服务)2起。上半年,共受理欠薪案件26起,涉及农民工227人,追回欠薪267万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18件、118人,已处理92件;办理工伤认定46件。
(霞浦县人社局)
尤溪县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
三明市尤溪县是经人社部批准的福建首批全民参保登记计划2个试点县之一。近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筹划与精心准备,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一是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由县城乡居民保牵头,综合各职能股室,具体落实全民参保计划,促进未参保人员参保、未参齐险种人员参齐、断保人员续保。二是全面摸清底账实情。进村入户摸底调查,动态了解应参未参人员具体情况,以“一户不少、一人不丢、一项不差”为原则,准确把握应参保人员信息。三是加强经办能力培训。举办全民参保登记业务培训班,加强对工作小组成员、联络员、业务经办人员进行政策与规程培训,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四是优化经办管理服务。积极推进五险合一经办管理,实施全国统一规程,大力推行网上经办、自助服务、手机查询提示等新型服务,提升信息化水平。
从今年开始,尤溪县将集中4年时间,全面有序推动全民参保试点工作,力争2017年底全县基本养老险参保率达90%以上,基本医疗险实现全覆盖,失业、工伤、生育险覆盖所有法定群体。
(尤溪县人社局)
政和县人社局擦亮服务小窗口照亮为民大舞台
今年来,政和县人社局聚焦服务窗口作风建设,深入查摆和集中治理窗口单位在“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上的问题,开展改进窗口单位作风专项行动,积极打造“透明、便民、高效、规范、联动”的窗口,提升窗口单位服务效能。着力做好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信息公开,全面公开各类经办事项的政策依据、所需材料、经办程序、办理时限及服务承诺,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制度的宣传和解读。建立了以局政务网为中心的人社系统网站群,拓宽信息公开渠道;积极清理办事事项,梳理办事流程,优化办事程序,压缩办事时限,编制服务指南和办事流程图,预计于9月份对社会公开。
二是做好前台建设,规范内务管理,设置服务指标性标识,提供业务表单填写样本,完善便民利民服务设施,营造干净、整洁、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
三是提高服务效能,施行服务亮明身份,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实行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率。
四是严明工作纪律,落实上下班考勤制度及请假报备制,禁止闭门办公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人社局组织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并通报结果。
五是形成信息联动,要求各窗口单位信息定期向局办公室报送,局办公室统一通报,各单位间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服务共进、发展共享。
(政和县人社局 罗周和)
外来人口及企业退休人员
在晋江享有同城同待遇
为了推进晋江市市外来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同城同待遇,让外来人口“进得来、融得入、留得住”,晋江市人社部门坚持先行先试、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制度。近日,经晋江市政府同意,在福建省率先将持有晋江市居住证的新晋江(外来人口)企业退休人员,纳入晋江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范围,享有晋江市企业退休人员同等的社会化管理服务。
(晋江社保中心 颜维贤)
武平县开展人力资源状况普查
为准确掌握全县人力资源状况,摸清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等基本情况,进一步做好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服务重点产业和企业招用工,武平县从8月中旬起开展为期4个月的人力资源状况普查。普查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财政部门根据各乡镇普查工作完成情况,按1元/人的标准给予经费补助。
通过普查,将完成武平全县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城乡劳动力基本信息采集,并录入福建省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为武平县经济规划、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龙岩市武平县人社局 曾伟洪)
永定县2014年第二次协调
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召开
2014年8月22日下午,永定县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主席郑国荣同志在永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三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了2014年第二次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在家县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成员参加了会议。
组织学习了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2014年工作要点,并就我县2014年度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和推进实施集体合同制度攻坚计划,展开讨论和研究。会议一致认为县协调劳动关系各成员单位,必须依照市三方会议2014年的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责任,切实抓好三项工作。
一、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省、市三方《关于进一步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意见》,有序开展我县劳动关系和谐园区、企业创建工作,推动创建工作范围从工业园区、企业向乡镇、街道扩展。
二、扎实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响应国家、省、市三方深入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新三年行动计划,部署我县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月”活动,不断扩大集体协商覆盖范围,着力提高集体协商质量。
县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四部门形成合力,全力推进实施集体合同制度的攻坚工作,并针对集体合同签订后存在的未报备和报备材料不齐全等问题,狠抓落实,确保攻坚计划实施。集体合同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每年动态保持在80%以上,着力提高集体合同报审率,2014年集体合同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报审率达75%。
三、加强对劳动关系形势的监测和分析研判
密切关注形势发展,企业经营状况变化、化解过剩产能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共同开展对劳动关系形势的分析研判,及时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主动介入,妥善处置集体停工事件和劳动保障。
(永定县人社局 张永康)
永安市:社保卡做出惠民大文章
永安市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开大门征求意见,针对群众反映社保卡“办卡慢、办卡难”的问题,主动顺应民意,将社保卡问题列入边学边改重点整改项目,承办该项目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立行立改,组织专门人员迅速开展调研并形成书面意见、提出解决之策并及时向三明市相关部门建议,积极将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不放过惠民小问题。根据政策要求,面向全体市民发放的社会保障卡,是名副其实的“惠民卡”。但在制作、发放这张“惠民卡”的过程中,由于该卡制作要求高,特别是制作和发放包含多个环节,涉及多个部门,需经过参保人员信息采集,与公安部门数据库进行身份信息比对,照片筛查,发送省外制卡工厂等待制作,返回软件公司进行社会保障信息写入,移交银行进行银行信息写入,银行通知参保单位、社区、学校领取社会保障卡、相关单位通知参保人员领卡等这些流程。最大的问题是,因参保人员众多,社会保障卡的制作发放须分期、分批进行,种种原因造成部分群众迟迟领不到社保卡。
篇8
一、深化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政府依法行政透明度。
为着力塑造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我镇借鉴一些先进地区成功的便民服务经验,结合本镇实际,成立了与起镇便民服务中心,用快速、高效、优质、顺畅的服务,方便群众,切实改进全体机关干部的效能意识,优化投资环境,加快新一轮发展。
我镇便民服务中心打破了以往办公室、部门等之间界限,内设群众办事服务大厅,人大监督,社会保障中心、领导值班,调解等办公室,建筑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按功能需要,7个办公室和镇工商所、国税所、地税所等3个职能部门进驻中心,并设置了8个办事窗口,工作人员近30名,通过合并相关职能,把原来分散在各个办公室的审核、审批事项集中在一个大厅办理,实行集中办公,消除了过去"东跑西跑重复跑、你批我批多头批"的弊端。凡是面向群众、企业的审批项目,全部进入中心,实现一个窗口受理。进一步规范便民服务中心的运作,实行结办审批、告知承诺、服务承诺、违诺追究等制度。推行投资项目全程制。保证群众来镇天天可办,随到随办,真正做到了办事简洁,方便群众。
二、深化一体化公共安全管理建设,创新基层治安长效管理机制。
为改变在综合治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相互推诿、工作效率低下等不良作风,我镇积极整合优化村暂口管理、治安防范、矛盾调解、安全生产管理资源,探索建立体制顺畅、职责明确、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镇村一体化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促进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工作中,我镇逐步在各村成立综合治理室,及时处理发生的、调解、司法、安全生产、劳资纠纷等情况,形成大调解模式,方便群众及时处理所遇到的各类矛盾。
同时我镇还积极探索“以外管外”,建立暂口调解网络。在原来镇司法所调委会的基础上,镇政府拨出专款落实办公,从居住在与起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公开扩考调委会成员,经过,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等层层选拔,择优录取5名人员,共同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工资由镇政府发放,业务管理由镇司法所负责,主要承担了加强外来人员法制道德宣传教育,受理调处外来务工人员纠纷案件等工作。同时还要求14个行政村和暂口人数在200人以上的企业单位,确定一名外来人员充实到村企调委会信息员。
通过努力整合治安资源,优化配置治安力量,大力加强治安队伍效能建设,我镇形成了规范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一体化体系,消除了基层治安的薄弱环节,提高了治安防控能力,违法案件稳步下降,社会治安全明显好转。
三、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以信息化促进政府效能的提升。
信息化是当今经济社会的一大趋势。推动公文电子化和接收,加快党政信息化建设步伐,是我镇推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新年伊始,我镇就与市信息中心联系,在机关内部构建了一套电子政务系统,并及时在机关各办推广,全面实行公文电子化和接收,取消了公文的纸质和接收。一是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实现电脑覆盖率100%,实现了上级公文无纸化传阅,极大提高了班子成员文件轮阅签批的速度;二是完成各大办公室的电脑购置,同时配置扫描仪、打印机等专用设备,保证上级公文的收发、存档和查阅,本级公文以及重要资料的上报工作;三是完善机关政务平台设置,实现了办公信息化,应用系统跨办公室的无纸化传输,及个人电子邮件系统。从而完善了内部局域网体系,形成了办公资源网,保证资源共享、发挥公共业务资源库作用。四是建立了移动信息通知系统。通过移动公司的技术力量,实现了内部通知的短消息群发功能,加快了信息的快速传播。
目前,我镇内部全部实现了信息化办公,以信息技术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达到了高效政务处理的目的。
四、深化监督机制建设,严格规范权力运行。版权所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保证,在效能建设中我们注意不断完善各项办事服务制度,制订了一整套规范性的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
一是规范上岗制。我镇规定,机关全体干部在上班时间,实行佩证上岗,方便群众办事,投诉。同时,在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除实行佩证上岗外,还要坚持上下岗签到制度,轮流值班,及时做好交接工作,确保工作时间不脱岗,并对办理申请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答复。
二是督查考核制。加强效能监督检查和考核,建立镇机关效能投诉中心(电话号码:),统一受理、协调处理机关效能问题投诉。同时建立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企业代表、群众代表参与的机关效能建设监督员队伍,开展以重点工程建设监察及干部作风的明查暗访。同时对各办公室服务中心窗口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并与考核奖金相挂钩,每个月对窗口工作分三等进行评议考核,对办事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好的窗口及办公室实行扣发考核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等处罚。
篇9
[关键词]辽宁;资源型城市;政府治理;法治保障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071 ― 04
辽宁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省份,随着资源的枯竭与原有结构性机制性矛盾的凸显,辽宁省内一些资源型城市的接续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如何结合以法治引领和保障发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成为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
1 辽宁资源型城市政府治理面临的两大问题
1.1资源衰竭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困境
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辽宁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5%以上,是全国同期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增加值比重平均水平的二倍,可见资源型工业在辽宁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而辽宁下辖的资源型城市经济产业布局更加单一,多以矿业资源开采为代表第二产业及其下游产业为主体,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处在附属地位,这就造成了经济产业结构性失调。
而在经过“一矿独大”式的冒进发展之后,资源衰竭导致了支柱产业规模坍缩,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加之现阶段省内经济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资源市场需求触顶下滑,第二产业产能过剩情况越发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因资源型城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早期经济建设规划中所处的次要位置和发展过程中所受的体制性阻碍,当前辽宁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接续出现断崖式脱节。
据2015年前三季度国内经济生产总值数据统计显示,辽宁仅以2.7%的经济增速在31个省市自治区排名中垫底,总理近期在东北三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摆脱经济增长困境是当前各级政府治理工作的重点。
1.2城市转型困境下的民生改善难题
资源型城市在其所依托的优势资源消耗殆尽之时,必将经历带有阵痛的转型过程。早期粗放式的资源开采对于人工的大量需要,造成了当前资源衰竭情况下,工矿停产空转与大批量裁员,其下游企业职工也由于订单减少而导致的关联性失业,就业机会的减少进一步导致新增劳动力就业难度的加大。职工下岗的恶性循环,成为当前阻碍民生改善的首要难题。
矿区职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技能比较单一,缺乏再就业的优势条件。一般而言,下岗就意味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失业。既没有经济来源,又缺少有效的社会保障,居民生活困难加剧了社会矛盾激化,在资源型城市发生几率居高不下。如何在经济下行背景下,调动和利用有限的政府资源解决民生问题,使人民群众满意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
2 政府治理法治保障的重要意义
法治保障,其具象概念即为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的运行过程中,依照法的制度要求和机制设计进行社会结构、功能、关系的调整、规制与维护。而其本质内涵则是依照法律至上的原则精神和价值取向,结合具体的规则机制,实现社会治理多维并举的良性发展,监督和限制权力的恣意行使,维护和保障权利的合理运行。
法治保障建设是承接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顶层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是依法治国重大方略在社会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直观表现,是将良好法治与良好行政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是强化政府合理合法治理与权威高效运行相统一的制度基础。
2.1以法治保障建设促振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为法治经济,其以法治保障建设消除经济运行过程中制度性结构性阻碍,释放市场经济内生动力和自我调节功能,以理性法治消除以往政府治理过程中人治与恶法的消极影响,理顺政府宏观监管与市场规律自我调节的关系,将市场机制交还生产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为市场选择提供契机与空间,以充分的市场竞争刺激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是法治保障经济发展功能的直观体现。
另外,诚实信用既是法治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场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保证。规范的市场竞争就离不开规范的法治保障,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需要对于信用的信仰与维护,以法治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以法治保障合同关系的良好履行,以法治消弭失信违约的消极影响是促进经济振兴的必然选择。
2.2以法治保障建设保民生
民生建设是政府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认识到民生建设要依靠经济提振,但仅仅关注经济发展不能真正全面有效的改善民生。切实保障民生一方面要关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法治的公平正义来定分止争,调解社会关系的利益纠纷与冲突,以法治的能动时效来体察民意,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与民生发展保障。
另一方面要以法治保障建设规范政府行为,使政府权力运行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管之中。通过法律设定的形式联动人民群众参与到政府治理的过程中来,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政府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权责不清、渎职失职与权力滥用这三个最根本、最直接与最现实的问题。
3 辽宁资源型城市政府治理法治保障的若干建议
辽宁资源型城市肩负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任,同时自身又面临着改革与转型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充分发挥政府治理职能,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为资源型城市进一步发展扫除制度性与体制性阻碍,巩固和扩大区域振兴发展成果,构建更为和谐的居民生活环境成为当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法治作为善治的基础,必须时刻渗入到政府治理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以法治保障政府决策的科学合理,以法治保障政府行为的高效便民,以法治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发挥法治保障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辽宁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坚持以法治思维保障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以法治服务保障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与以法治能动保障民生事业系统化推进是切实维护资源型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举措。
3.1以法治思维保障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
目前,为了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辽宁省内正在推行政府治理创新发展战略,能否在政府治理观念上体现法治精神内涵与能否在政府治理实践上运用法治技术理性是确保政府治理现代化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
从政府运行微观层面看,每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责过程中,都应该牢固树立以法治标准进行评判,以法律至上进行权衡的工作理念,从而在政府治理的每一环节、每一领域体现公平正义理念以回应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希求。从宏观层面上,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运行必须遵照法治技术理性的要求。政府治理实践需要满足权力划分清楚、责任分配明确与权力运行规范三项刚性要求。因而强化法治思维与意识,提高法治素养与能力,是保障政府治理现代化,更好服务经济改革与民生建设的基础。
3.2以法治服务保障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
想要提振辽宁资源型城市经济,就不能只从一个产业着眼或只从一项措施着手,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要通过法治保障的服务职能实现。法治服务要同时着力于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转型两大基本任务。
各级机关以严谨的司法程序,处理好资源型企业重组类案件与破产案件,引导好经营不善与产能低下污染严重企业有序退出,同时进一步明晰和完善产权制度与信用制度,促进资本市场活力,提高资本流通效率。此外要注重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植,要在保证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对新兴企业做到加大诉讼费置缓减力度与提升审理效率,降低企业诉讼的费用支出和时间成本,保障企业接续发展。
想要实现辽宁资源型城市经济再发展,就离不开创新驱动这一重大战略。要通过司法部门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合作建立知识产权民商事纠纷司法审判与行政调处衔接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率,通过完善司法部门与企业主体对接式法律服务,设立风险预警与快速维权机制,依法保护好企业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3.3以法治能动保障民生事业系统化推进
民生建设是事关辽宁省政府治理工作全局的一项重大任务,民生建设落实的怎么样也是政府治理法治保障工作质量的试金石。当前辽宁省各级政府都在将民生工作的各个方面纳入到法治轨道上来,力求以主动司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阳光司法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以实效司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篇10
历经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我国正朝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不断前进。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也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保险市场由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到20__年,全国保险公司达到110家,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实现保费收入7000多亿元,市场规模增长1500多倍。中国已逐步成长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抓监管、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全行业保持了又好又快地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行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十六大以来,保险业年均增长18.2%,20__年全国保费收入是20__年的2.3倍,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全国保费收入的总和。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是20__年的4.5倍。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__年上升了7位,平均每年上升1位。
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十六大以来,保险业的体制机制、资本实力、人才队伍和技术手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在全行业还有大批新公司尚未进入盈利期的情况下,初步统计20__年全行业盈利672.7亿元。以中国人寿为例,其净资产收益率从20__年的5.1%上升到20__年的16.5%,基本达到世界领先保险集团10%到20%左右的水平。
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我们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保险业的生命线,基本化解了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及时有效控制保险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风险隐患,初步建立和完善化解保险风险的长效机制。目前,保险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不良资产率低于1%。总体上看,目前保险市场运行是健康的。
(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
保险业自觉将行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增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保险逐步成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为支持投资、扩大消费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为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在为经济社会提供保障方面,20__年以来,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7000多亿元。面对20__年的非典疫情和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业勇担责任,为民分忧,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在6省(区)试点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1.4亿亩,占试点地区播种面积的70%。20__年全国共承保能繁母猪2888万头,占全国存栏总量的60%。在31个省市累计为5000万人次的农民工提供了保险保障。在14个省__个县(市)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为人民群众未来的养老和健康积累准备金1.9万亿元。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受托管理企业年金业务150亿元,占全部法人受托业务的90%。在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方面,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对外贸易与投资1000多亿美元,为5000多家企业提供了风险保障服务。
(三)行业影响迅速提升
一方面,政府越来越重视和支持保险业发展。20__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保险工作汇报,国务院2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各省(区、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参加的保险工作座谈会。许多地方政府将保险业纳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保监会与农业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20多个部委建立了工作联系机制,联合下发了相关文件。支持保险业发展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保险业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在争取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以及发展三农保险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受到国际保险界的普遍关注,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保监会先后加入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和国际养老金监督官协会,并当选为国际养老金监督官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成功举办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第13届年会、全球商业养老金论坛和小额保险发展论坛。通过加强中美、中欧和亚洲地区的双边及多边保险监管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管规则的制定,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影响国际保险监管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
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得益于改革开放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保险业每一次发展进步,都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息息相关。
(一)国家的改革开放为保险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年均增长9.7%,20__年是1978年的57.5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从温饱步入总体小康,开始更多地追求安定和谐的生活品质,这直接激发了全社会巨大的保险需求,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保险业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冲破了旧有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在客观上要求市场化的商业保险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社会全面进步为保险业拓宽了更广的服务领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政策性保险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杠杆;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保险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金融市场逐步发育,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逐渐显现,保险业正在成为金融体系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为保险业开阔了崭新的视野。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促进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也有力提高了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水平,为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吸收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二)保险业自身的改革开放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通过企业制度改革,强化了保险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十六大以来,我们在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多家保险公司积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优化了股权结构,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改善了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目前,共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保国际、民安控股等6家保险公司实现境内外上市。除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外,国内保险公司基本采取了股份制形式,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经营决策机制更加科学。
通过市场取向改革,提高了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加大保险市场主体培育力度,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注重发展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和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促进了市场细分。同时,在保险监管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幅减少审批事项,完善保险产品和费率报备制度,赋予保险公司更大的经营自。保险市场从过去的高度垄断市场逐步转变为市场机制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的市场,竞争的压力正激发出保险公司新的活力。
通过监管制度改革,建立了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我们立足国情,吸收借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核心监管原则,构筑了以公司治理和内控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的防范风险五道防线。保险监管手段不断丰富,监管效能不断提升,为保险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全面对外开放,增强了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我们严格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积极稳妥地扩大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截至20__年底,15个国家和地区的43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115个营业性机构。同时,我们积极支持中资保险公司到境外开展业务,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在海外共设立了41家保险营业机构和9个代表处。在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了中外保险公司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回顾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的启示: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保险业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就难以获得如此广阔的发展空间;没有保险业自身的改革开放,保险业就难以获得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就难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是保险业的必然选择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而关键的抉择,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前,保险业站在了新起点,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业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社会变革加深,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渠道、利益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我国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及时协调解决好因为改革不充分和各项配套制度不到位而导致的各种利益矛盾。保险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必须适应时展的新要求,更加主动地承担起行业的历史使命,更加全面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更好地为国家改革服务,为扩大开放服务,为促进和维护社会稳定服务。
(二)推进保险业的改革开放,是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内在需要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保险业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保险覆盖面不宽,限制了保险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大面积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尽管保险公司进行了主动赔付和通融赔付,赔付数额达到37亿元,但占受灾地区全部损失的比例仍然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参与减灾防损和发挥经济补偿的能力还有明显差距。二是行业内部旧有的体制机制矛盾依然存在,制约了保险业的科学发展。一些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还存在缺陷,完备的风险管控机制和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还有待增强。三是防范风险的任务更加繁重,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愈加迫切。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综合经营的趋势下,一系列新的风险在境内外和行业内外以新的形式传递,这对目前保险监管的技术和手段提出了全新挑战。
应当看到,上述问题归根究底,还是由于保险业发展不够充分和保险改革不够深入。保险业要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上实现大的跨越,必须更加深入地实施保险改革,更加全面地扩大开放。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保险业的改革开放
保险业坚持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政府推动为助力、以自主创新为重点,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的发展道路。
第一,继续解放思想,认真研究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前,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消除旧有的体制机制障碍,保险业才能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要立足于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以新的视角研究解决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全局的突出问题,以新的思路研究解决理赔难、诚信缺失和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大胆创新满足全社会对保险的新需求。真正在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第二,进一步深化保险改革,激发保险业发
展的活力。必须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促使优质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加速向保险业流动,实现不同保险企业在统一、规范和透明的市场规则下公平竞争。要进一步深化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力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取得新进展。要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保险公司基础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科学严密的内控机制、董事会运行机制、人才选聘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制度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