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育观念要更新
教师应从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的高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明确“教为了学”的指导思想,提倡“教一点而学很多”。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顺着学生的实际思路来设计教学。不能出现学生要“往前走”,而教师还要把他“拉”回到自己的教案中来的情况。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提倡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绝不暗示,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悦。
二、课堂气氛要活跃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激情能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可以说,激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1.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尊重学生的意见,保护他们的想法;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等地对待学生,以人文的关怀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心境中快活成长。
2.教师要“讨好”学生
所谓“讨好”学生,就是和学生做朋友,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教师不仅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倾心交流,让学生在自信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3.教师要支撑学生
教师要做学生心灵与学习的支撑者,使丧失兴趣的学生兴趣盎然,有兴趣的学生更加充满激情;使学习障碍者柳暗花明,学习成功者敢问新路。当学生出现错误的认识和偏差时,教师不能全部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误所在;当学生紧张、压抑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学生情绪饱满,敢想敢说,乐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点拨”,帮助他们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的结论时,教师要给予热情的赞赏,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师智慧的支撑中,自我成功,自我快乐。
三、思维培养要体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整个教学中。
1.培养抽象思维
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若是死记,根本无法进入创造思维情境。教师设计有趣的小实验和诱导性问题,将抽象的概念活化,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2.培养广阔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思路广阔,考虑问题周到、精细,善于全面地考虑问题,能从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关系中去认识问题,用多方面的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习题教学中要选择典型例题。有些题目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教师都应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法,进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广阔的范围内寻求解法,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培养独特思维
思维的独特性是对思维深度评价,指思维发散成果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独特思维以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为基础,它要求思维不仅范围大、速度快,而且质量高,特别要求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些学生思维快,好奇心强,他们一般基础较好,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思维比较敏捷。这些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与解题方法。对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预习教材,指导他们阅读一些参考书籍,参与他们的探索思考,保护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鼓励他们锲而不舍地追求,以求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见。
四、驾驭教材要巧妙
篇2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面对千姿百态、变幻多样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因而学生总有一定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能否显现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亲其师而信其道",实践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的触发器,是搞好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要平等待人,共同学习,教师要注意消除学生在学习中、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和压抑感,增强学生的心理相容性,给予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有了这样的气氛,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妙想、独立见解才会层出不穷。其次,教师应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扬教学民主,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有质疑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师生之间保持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课堂气氛下,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学生才能大胆质疑,才乐于与老师展开讨论,才会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而发挥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构筑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平台,鼓励学生向教师的知识和见解提出挑战和质疑,树立学生敢于怀疑权威和经典的信心,使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显现和发展获得有利的支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对于学生的提问不论大小、难易、对错,都应加以鼓励和表扬,修改和指正,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和可贵之处,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制止学生中的冷嘲热讽的行为,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合常理、异想天开的问题更应保护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其合理部分要给予肯定的评价。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得巧妙,提得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新的问题则要找出问题的关键、要害。""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这一句普通格言恰恰说明了学会提问的重要性。思辨质疑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从问题开始,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可以说思辨质疑是创新之母。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抛弃"注入式",采用问题教学法,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大胆质疑,主动探求,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思辨质疑、求索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创新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抓住一个又一个通向成功的机会"学问学问,一是学,二是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创新性学习的可能。问题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动力,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还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应把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解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到问题的喜乐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敢于多想多问,善思善问,体验了"感受-问题-创造"的乐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教师则要以"问题"为中心,将课本知识归纳成各类、各层次具有系统性的"问题",以"问题"进行导学。教师的"导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着重在话题的方向上进行引导,引导的方式一般用"问题链"的方法,就是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渐进式的、全方位的设问。从而创新型政治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二是外联,让学生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调查,请著名人士讲课,使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三是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比,鼓励学生收听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组织时事广角,使学生感到政治这一科的实用价值,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做到政治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了解生活,关注科学,走向社会。只有通过这样的政治学习,学生才能感受自然、了解社会、体悟人生,从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样的政治学习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思想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特别是通过故事导入、设疑引趣、诗歌借入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人人积极参与、乐于学习、明理导行的目的。
篇3
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入教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发现来获得知识,使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提出:“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是肯定的,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教学,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都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完三角形知识后,笔者提问学生:“如果你的课桌不稳,总是前后左右晃动,你用什么方法可让它不晃呢?”根据经验,学生很快回答说:“斜着钉一根木条。”笔者又问:“横着钉行吗?”有经验的男学生说:“不行。”这样通过解决身边的小问题,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感到学数学的趣味性。
增加课堂趣味,让学生乐在其中
著名数学家杨乐说过:“有兴趣才愿学,才能主动学。”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另外,新课标的重要特点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注意从书、报、电视中搜集一些有关数学的趣味小故事、小问题等,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有时可用来调节气氛,有时则可用来抛砖引玉,用趣味小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例如,在讲“指数的性质”前,笔者讲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将一张报纸对折,一分为二叠在一起,再对折一分为二,如此反复进行50次,叠在一起后,纸有多高呢?结论比天高。”学生大惊,而此时笔者说:“同学们注意听我讲本节内容,听完后计算一下,就知道了。”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指数的性质,然后计算,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艺术性的活动过程,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恰当辅导为辅,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尝试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针对一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班内分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评定。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合作式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内优等生与学困生结合,在课堂上规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要求各组都完成目标。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篇4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爱是行动的源泉, 爱可以推动人去进行他所从事的任何事业。教师应用深厚、博大、无私、理智、科学、严格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和依赖, 从而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着重在学习中研究、生活化活动。语文课堂有效地延伸至生活,重短时效、重生活体验、重实践积累。通过多彩的形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和生活感悟。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本着生活的需要、课中能练的原则,从课文中提炼生活,到生活中提炼语文,这样课堂教学可得到充实,同时也高效。另外,要求学生在课后主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探索、主动改进、主动提高。语文活动形式多样,如经典美文诵读、钢笔字比赛、演讲活动,课本剧表演大赛、想象作文大赛、阅读大赛、古诗文诵读等。通过这些语文学习活动开展,可逐步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形式,因此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作为教师,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 丰富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因经常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自编故事来表演, 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往往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对话来。对此, 要给于大力表扬, 肯定学生们的创新成果和思维, 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敢于、勇于、 乐于表演。此外在课前可以根据第二天教授的课程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想象场景对话的作业,让学生自行设计场景、对话、动作,充分的发挥学生自我创造能力,开拓他们的想象空间。
2、紧凑教学环节。
通常课堂教学都会有如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形成技能等环节,但这些教学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存在优化组合,及时调整,详略取舍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教师有拖堂现象,这主要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将每个环节衔接好造成的。如提问时,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太深,学生一时无法答出,教师又缺乏点拨的艺术,往往一喊一大片,到头来仍是教师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白白浪费了几分钟。因此,从备课初始就要做到精简,从上课着手使教学环节严密紧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推敲每个教学步骤,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各种问题,认真计算每个步骤的教学时间,做到突出重点,环环相扣,步步紧随,在授课时做到能一针见血的决不绕圈子,这样才能防止节外生枝,偏离中心,才能克服重复单调、拖泥带水的弊病。
三、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过程
我认为,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素质教育即是爱(包括情感)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行为习惯的教育,又是养成及成才教育。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评价标准
崔峦同志说过: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要保证学生学好语文,必须把“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看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评价教材处理能力。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是否有透彻的理解,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标准》相符合,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学中,要评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环节、结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二是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方法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电教手段、教具、学具的利用是否合理、科学,教师创设的情景是否有吸引力等。二看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看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看教学是否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三是评价教师的基本功素质。这里的素质是“狭义”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的素质包括读、写、算、画。主要看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亲切,有感染力;写画是否美观、实用,能否起启示、点睛、梳理作用。内在的素质主要看课堂调控能力,是否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恰当地引导自学,正确地处理突况等。
四是评价差异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看教师能否把握学生的差异,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是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教学评价不能单一地从某一侧面进行。以往的评价重点是评价教师的“教”,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学”,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转到以评价学生的“学”为重点上来。上述评价内容,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宽泛的相容性。
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具体说主要评价如下内容。
一是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的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
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三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58-01
一、语文本体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具体说,注重如下三个方面。
1.注重课本能力的评价。
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2.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3.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
二、学生主体
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就是要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具体说主要评价如下内容:
1.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
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2.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3.评价自学能力。
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
三、教师主导
要保证学生学好语文,评价必须把“教师主导”作为重要内容。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看如下三个方面。
1.评价教材处理能力。
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每篇课文)是否有透彻的理解,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标准》相符合,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2.评价教学方法。
评价教学方法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电教手段、教具、学具的利用是否合理、科学,教师创设的情景是否有吸引力等。二看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看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看教学是否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3.评价教师的基本功素质。
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 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释放,思维活力在课堂上能充分展现。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言、行和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素质教育成为空谈。
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廛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不仅要求学生要学好数学,更主要的是要运用好数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况且,从当前各年级各层次的数学考题中,不难发现,我们以往的教育模式的陈旧,机械,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当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
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广度。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可以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傻眼”。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无法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为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用新的思想和方法的突破。
一、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我们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这样来进行的:
1、提出问题: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3种、4种、5种不等)
2、引导学生实践:
用预先准备好的两张圆形纸片由远及近移动,画出不同状态下的位置图形。
3、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4、老师归纳: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5、老师进一步提出:这些位置关系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很自然的就想到与两圆的半径r1和r2与圆心距d有关。并且积极量取、进行推理,有特殊推出一般关系。
6、老师在学生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有提出五种位置关系中,最特殊的是哪两种?其余三种关系与他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一点就通,从而,使学生能理解掌握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7、为了巩固,老师可出以下题型:
a、试一试,如果两圆O1和O2的半径分别是3和5,圆心距为9,8,6,4,2,1时,他们的位置关系如何?
b、想一想:如果两圆O1和O2的半径分别是3和5,你能确定在不同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的取值范围吗?
c、议一议:如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你能确定在不同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r1和r2的数量关系吗?
d、比一比:如果两圆O1和O2的半径分别是2和4,当两圆圆心距为0,2,4,6,8,时,他们的位置关系如何?
这样,层层推进,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和各种题型了。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形成,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师就应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源于课本,但要能走出课本,为社会所用,为学生的将来所用。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思,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我们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组的应用时,有这么一道题:
将两筐苹果分给甲、乙两个班级,甲班有一人分到6个,其余每人都分到13个,乙班有一人分到5个,其余的每人都分到10个,如果两筐苹果的数目相同,并且大于100不超过200个,那么甲、乙两班各有多少人?
同学们都积极思考,乾地分析、列式:
设甲班x人,乙班y人,则:
100
100
解之得:107/13
随后,同学们知道x、y是整数
x可取9,10,11,12,13,14,15
y可取11,12,13,14,15,16,17,18,19,20
下一步得结论。同学们犯愁了,到底甲、乙两班各多少人呢?
他们议论开了,讨论得很激烈,但没有结果。
老师提示:再读题,看有没有条件没有用得上
学生:全用了啊
老师:是吗?“如果两筐苹果的数目相同”怎么用的?
学生:列不等式啊
老师:在列的不等式中,是否可以甲取181,乙取105呢?
学生:可以啊!
老师:那他们相等吗?
同学们认真思索,并且动笔进行列式
这时就有同学举手了:“应当列这样的式子”
6+13(x-1)=5+10(y-1)
x、y应当满足这个等式。同学们恍然大悟。
老师表示肯定,但又提问:是一个一个代进去检验,还是怎么办呢?
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来了,又是讨论,又是争论
最后结果就在他们的讨论中出来了―最简单方法也就浮出水面。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可见,“创设问题”教学,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思维肯定也会很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因而要教师从多方面给予“引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8
一、建立新的“课堂秩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的,长次以往,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他们只会墨有成规,对于这样的学生谈创造谈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反之,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做学生的朋友,注意同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的创新火花。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为“导游解说式”模式课堂教学,教师以“总导游”身份谈话导入,教学一开始就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分设导游甲,导游乙调动学生主观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上。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主体参与兴趣,锻炼主体参与能力。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投入,主动参与,由此他们的参与能力由此提高,而且兴趣越浓厚,参与意识也就越强烈。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兴趣,锻炼主体参与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创设良好教学环境,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作用。我听一个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他课前准备好录音,我认为此法使学生削弱了视力干扰,大脑高度集中,一切外界信息由双耳承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最后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另外,还可以突破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引出课堂,走到大自然和社会,改变过去死读课本的现状,把课本知识放在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的背景下学习,也可以把课外的信息引入课堂,课内课外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
第二,充分和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选用录音机、投影仪、录象机和微机把河山,太阳,地球等通过电教等手段形象地展现再学生面前,音像结合,直观生动,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的?可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一些细丝由直到弯曲,到长出小圆片,最后扒住墙的过程。同时配上声音,解释这些现象,会很形象直观,有趣味的。
第三,改变课堂教学形式。采用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主体参与能力。语文课堂上,注重听觉训练,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课变成一个讨论的场所。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不但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何乐而不为?
第四,充分利用教学仪器和教具。教具使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思维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会使用,巧妙的用。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孩子对电灯、电视机、电话等还是熟悉的,如教《电》一课时,可大多数孩子没有见过水电站,不知道水电站跟电灯、电视机、电话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用放映幻灯片的方法,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电站,以及水电站发出来的电在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及日常生活中的用处。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许多创作都是教师无法想象得到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突发奇想”,鼓励学生“脱颖”和“越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在探索中学习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设“疑”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给学生讲《铁杵磨成针》这则寓言故事时,可以提出“针,非磨不可吗?”启发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只研究铁棒能否磨成针,还是明白这则寓言故事所揭示的一个道理,一种精神,对我们有何启发?教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科学信息脉搏,要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该给学生创造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见解,认真思索,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有创新意识“火花”迸发。第一,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质疑。第二,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构建知识。第三,课堂上要留有自由空间,使学生无拘无束。
篇9
素质教育是以课堂为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核心,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精神,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培养适应全球充满竞争和挑战的21世纪的新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在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性教育呢?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努力加快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目标教学,并围绕目标教学,根据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提高创造性智能。同时,应该根据学校具有的设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手段,加强形象直观教学,鼓励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达到目标教学的要求。我们数学教研组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在数学教学方法中体现“活”字,教师 “活”教,学生“活”学,课内外有效结合变“活”,进行了探究教学、启发教学、发现教学、目标教学、自我辅导教学等教学改革的探讨。
二、着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缺陷,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似乎只知道照本宣科、满堂灌、题海战术,根本不懂得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机制;以一种毫无生气的、几乎是强制性的宣讲代替灵活生动的教学;以布置大量课外作业让学生机械重复训练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结果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发展。而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通过合乎科学原理的教育途径,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从基础知识教育、心理情感教育、基本技能人手,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开发其潜在的聪明才干,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引导学生观察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以新的思路进行新的探索,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主要从如下五方面进行探索:①创设问题(或奇问)情境;②重视“过程”教学,提示思维方式;③重视“一题多解”,开拓思维;④重视“一题多变”的运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⑤设计“多变应用题”,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正确启发、诱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
三、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改革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改革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把知识性教育转向素质性教育,把提高知识水平变为发展人的能力水平。我们强调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这四大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这四大要素成为全程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克服过去在课堂教学中以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背什么、练什么的弊端,把课堂教学组织得生动活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的同时,培养创造思维,锻炼各种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型课堂教学,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目的,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强调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变讲为导,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种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引导、诱导和疏导,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开发思维;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积极有效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深化巩固,并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篇10
1.师生的角色转换不够,课堂教学结构较为松散,师生双边活动和情感交流不够,教师“一言堂”状况仍然存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2.英语教学情景性设置不够,信息量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均衡发展。
3.教学形式单调、方法简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未得到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仍以任务型为主,英语学习兴趣不浓。
以上情况部分制约了英语教学的发展,有违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要求。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对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进而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为此,作为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加强学习,提高授业的本领,探索教学技巧,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质量。现结合我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谈一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
一、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对素质教育影响最大的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重三轻”现象(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情感)。为了适应教材不断更新的需要和新形势、新课标要求下的素质教育的需要,英语教师的课前备课量会相应增加,因为学生减负就意味着教师压力的增加。教师只有对学生爱的情感、爱的行动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到精心备课,从相关的词、句子和文化背景的讲解和应用、课文欣赏,到学生运用他们所学知识模拟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等都要精心设计,使他们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只有教师认真备课,提高自身的素质,将知识烂熟于心,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加强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中的民主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因此,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否则,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学习热情得不到激发,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就不能够得以协调发展。
三、落实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学素质的优化
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也就是说,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过程实质上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以教论学”,即教师独霸课堂的模式,进而采用“以学论教”,强调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师是“主持”的模式。无论在教师备课、讲解、设问过程中,还是活动、沟通和讨论过程中,英语教学都要由“老师怎样教”转变为“让学生怎样学”。在组织教学时,老师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充分尊重学生,适时激励、启发他们,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以提高课堂凝聚力。
四、创造条件,让英语教学内容情景化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必须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实践出真知,英语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言源于生活,又被运用于生活实践。现代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所以,教学情景化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英语教学要形成适合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英语角、英语知识竞赛,或创设虚拟的场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如,每天课前5分钟的演讲、每日英语新闻联播当天的大事或热点话题,组织观看英语原版电影等等,让学生一起参与进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五、在课堂提问中应把握问什么、问谁、怎样问三者的基本要求
实践证明,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法宝”。提问可以让学生了解课堂中老师所讲知识的“纲”是什么,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运用各种方式、技巧,学生才会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既增长了知识,又开发了智力,甚至有闪光的发现,独到的体验。让教师的“问”推动学生的“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六、适时引导,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给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或强化学生的学习理念,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个人品格。只有使学生产生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发展和要求。
- 上一篇: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
- 下一篇: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