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

篇1

关键词:煤炭经济;模式;生态圈;低碳经济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煤炭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尤其是“蜂窝煤”等新型的经济模式的出现,让煤炭的整体利用价值得到了全方位的增长。而且煤炭经济已经逐渐形成一种生态圈模式体系,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为了能够让煤炭经济深入人心,需要从实际出发,对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探讨。

一、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理论分析

(一)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概念

煤炭经济生态圈是煤炭产业聚集效应的实现形式,是煤炭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经济圈的生态角度和煤炭行业的具体化,是煤炭产业和与其各机构之间的相互结合。其以互动发展为基础,让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逐步的融入其中。以节约型以及绿色型为基础,让煤炭产业的整体生态圈得到全面的完善。而且,在低碳视角的影响下,其各产业链之间相互协调,让产业群之间的性质也逐步的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煤炭载体。而且,在诸多外力的推动下,其产业链的社会形态以及基础模式也在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煤炭经济生态圈在新时代也有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低碳经济视角的影响下,人们的低碳意识也在逐渐的转型。以绿色环保为基础的煤炭经济模式正在逐步的深入人心。

(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基础内涵分析

煤炭经济正在以一种新型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其生态圈也具备了基础的内涵。通过加工产业与煤炭洗选的产业可作为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核心,这种核心理念,正在逐步的与低碳经济相互融合。而且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结构圈层,然后以工业经济的方式,不断去同化新的产业模式,以此作为一个政策的保障作用。而且在不同的区域空间中,其整体的产业形式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产业的整体聚集方式也会以煤炭资源的形式分配出去,从而让经济配置得以全面的优化。煤炭经济在进行生态圈的构建过程中,同样具备一定的原则:其坚持经济低碳的发展,坚持资源集约开发,坚持产业系统升级等。据此原则能够不仅能够让资源市场得到全方位的掌控,而且还能让主体功能与市场关系得到全面性的协调。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各方面的配合工作,将市场资源的基础性全面的发挥出来,从而实现煤炭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系统分析

为了能够让煤炭经济发展的更加平衡,在进行煤炭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其主体元素,对其整体的煤炭经济进行平衡,但是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平衡发展依旧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所以为了能够形成以环境要素、资源要素和主体要素的三大要素的网络经济系统。需要对其主体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

煤炭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步的根深蒂固,其经济生态圈也在逐步的发生相应的改变。为了能够建立起完整的辅助机构,需要煤炭机构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其中涉及到的部门有:煤炭开采的金融机构、教育及科研机构、政府部门、服务机构、煤炭深加工产业、矿区旅游产业、交通运输产业、钢铁产业、煤化工产业、发电产业、加工产业、建材产业等方面。为了能够促进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

需要以煤炭经济圈为基础,对其煤炭企业的行为方式进行监督。同时,还要不断推广新型的煤炭经济方式,例如:蜂窝煤的推广使用就让煤炭整体的应用效率得到了提升。通过企业之间对煤炭资源进行共享以及对简单的分工进行协作,能够形成一个以技术与知识为滋出效应的编曲,对经济增长能够进行拉动,使得目光能够吸引到相关的产业和企业。从某一方面可以认为煤炭产业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息息相关。在整体的经济形态中,政府部门发挥着举重若轻的地位。煤炭经济生态圈是在国家开发煤炭资源的前提下而形成的,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发展。从宏观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需要制定出长期、而且切实可行的制度,并且使得其整体的发展趋势较为良好,从而确保煤炭经济在优胜劣汰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资源要素。

资源是把握市场的主要因素,煤炭经济也同样如此。想要较好地把握煤炭资源,需要对生态圈的市场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同时也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全面的配置,从而让煤炭经济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煤炭资源作为主要投入原料,能够决定着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同样也是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基础。煤炭经济生态圈根据某种原因必须要与较为集中的区域全面的靠近,同时在资源方面还应当有所倾斜,通过对不同资源的采集以及分析,提升煤炭经济的整体效率。还要通过对资源进行初步的开发与采集,能够提升资源的开发程度,从而能够将相关产业吸引过来,形成煤经济生态圈。另一方面,煤炭富集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就是煤炭经济生态圈,能够将区域内煤炭资源的不同形式进行全面的表现,从而让产业链的整体结构得以丰富,让煤炭主体功能得到实现。

(三)低碳视角下煤炭经济模式的客观因素

在整体煤炭经济的视角下,其主体模式也在逐步的发生改变。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多。环境要素是指能够促进煤炭经济生态圈与内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不同环境之间信息的改变,让非线性作用全面的发挥出来。煤炭产业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做出较为杰出的贡献,但是由于对煤炭资源的全面开发以及全面的应用,使得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显著。为了能够让环境得到全面的保护,需要加大对于煤炭经济生态的外部负效应的补偿和治理资源环境,例如:在进行煤炭开采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矿井水的随意排放、土地闲置、土地塌陷、煤层气与瓦斯等资源的浪费等现象。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中,煤炭经济的主体模式是以生态环境为主的生态发展模式,其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平衡。

三、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基本特征

在低碳经济的作用下,其主体功能区也在逐步的变动,其具备多种意识形态以及表现功能。这其中同样具备不同的产业群体,其需要体现煤炭产业集群的空间集中性,具体体现在生态特征、动力特征、关联特征和空间特征等四个方面。

(一)空间特征――单核心完整性

由于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和地理根植性较强,使得煤炭资源需要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经济吸引力。在整体的空间分配上,其需要根据不同的分配形式进行产业链的整体优化。同时还能根据不同的分配,让空间特征得到全面的显示。

(二)组织结构特征―一有核式网络型

煤炭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核式的网络型集群以煤炭产业为核心。对于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开采和加工,需要将多个相关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各个组织的相互依存作用,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关联特征――强联系性

在关联特征上,煤炭经济具有很强的联系性。首先其需要与政府部门进行良好的协调,同时在市场因素的控制上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所以,在进行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结合不同的趋势对其产业链进行全面性的转化。并让低碳经济也逐步的融入其中,从而加强产业合作的效率,让企业竞争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四)动力特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复合性

煤炭产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是区位优势,对于区位优势形成的先决条件就是需要通过政府来吸引主要的资源。不管是从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形成过程还是从煤炭资源的公共属性来看,政府部门需要对煤炭经济生态圈提供主要的推力,通过制定出长期有效的制度,让低碳经济能够长期的维持下去。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低碳的效率,以一种新的方式不断的融入到不同的市场环境中,让政府引导的复合性全面的发挥出来,让煤炭经济在新的视角下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煤炭经济还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为了能够让煤炭经济能够更加经济,需要对其生态圈进行全面的完善。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低碳经济的视角对其进行生态圈的整体模式进行全面性的分析,最后结合煤炭经济的基础特征,对其空间、组织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从而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研究[J].民营科技.2016(07).15-16

[2] 丁永禄.中国煤炭经济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5).118-119

篇2

内容摘要: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在我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硬件设施的持续投入和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用网络作为沟通交流、信息交换、商品买卖等方面的工具日益凸显。我国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具备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而物联网的发展日益促进世界向着物质世界信息数字化、对物体操控远程化和对事物管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为低碳经济正常有序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同时对低碳经济未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的扩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 低碳经济 促进作用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物联网发展起步较早,1999年中国科学院就开始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传感网络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也是标准主导国之一,能够独立形成物联网完整的产业链条。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是普通的中小城市乃至偏远农村,我国的无线网络通信已经全覆盖。无线网络是物联网从设想变为现实的重要物质环节,无线网络的建设使得海量的各类物品的动态管理从技术设想变为实践操作。此外我国近年来,经济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高校加强物联网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是目前高校物联网研究中比较突出的两所高校。在光电通信、无线通讯、计算机控制、网络多媒体传输、自动化软件及电子等物联网建设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和技术成功转化、在产业化推广方面,这两所高校都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南京邮电大学还率先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通过设立物联网专项科研项目,建立校园物联网示范点等形式,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研究工作。受此影响,2010年6月,江南大学将信息工程学院和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了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工程学院,推动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对推动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提高,使其更好地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力度

我国各级政府时刻关注物联网的发展,为解决企业研发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工信部和财政部出台了物联网专项基金相关管理办法,对研发类、产业化类、应用示范与推广类和标准制与公共服务四大类物联网基础领域给予重点支持。鉴于核心设备研发生产能力不足、国外企业占优势等情况,专项基金通过向中资企业倾斜的方式,促使有关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企业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影响力水平,加快自身发展。同时相关部门还制订了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谋划发展重点,全面布局。通过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的互动式发展,带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同时还不断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以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机制,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国内自主创新研究成果推向国际。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况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在2003年由英国政府提出来的,在《我们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这本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低碳经济甚至被人们誉为是第四次“经济革命”。欧美等国家在低碳经济的宣传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率先对自身国内的有关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而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使得“低碳”理念日益被普通百姓所接受且熟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低碳经济将在未来较短的时间内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得到认同。

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我国的低碳经济转型将有助于保证我国的长期能源安全,有助于缓解当前和未来能源体系下的国内国际环境问题,而且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科学发展观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从根本上来讲,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要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核心是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一种生态平衡。低碳经济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碳排放。通过改变目前单一以石油为主的能源使用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过度依赖于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现代经济,提倡所谓的“现代生活”方式,导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碳排放的速度远远大于自然界能够分解的速度,使得自然环境因此发生改变,影响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发展清洁低碳乃至无碳能源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低碳经济的初级目标是实现低能耗。通过技术革新,合理统筹经济发展内容和方式,从而在现有阶段降低能源消费量。同时必须改变个人高碳消费的生活方式,降低人为碳通量,实现低碳生活模式。

第三,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就要避免损害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短期行为,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篇3

1.1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对关键概念的清晰理解和明确定位是有效开展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偏重于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进行定位,冯之浚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也有学者从环境影响、能源效率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总结,潘家华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的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特征”三个核心特征[3].还有部分学者以全面系统的观点对低碳经济进行了阐释,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①综合性,即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②战略性,即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③全球性,即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4].对概念和地位的准确界定,明确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特点,将是未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基础问题.这将使政府工作者、企业和民众形成对低碳经济的准确认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低碳经济”,而不至于在诸多发展理念的名词中迷失方向,进而稳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结构及产业低碳研究

经济低碳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5],所以众多的路径建议中都会将调整产业结构放在首要位置.庄贵阳认为,我国在重化工业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开展国际经济合作[6].也有部分学者针对当前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主流观点,提出不应只重视结构性减排,应同时关注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潘家华认为,中国要低碳化,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空间有限[7].李健、周慧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不同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特征并不相同,即我国各省域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单一、精确的演变规律,因此,应尊重地方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统筹考虑各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不同的关联特征,制定适宜的低碳发展措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各地碳减排指标的量化分化等[8].除经济结构的低碳化研究外,关于低碳产业这一新领域的发展也有一些研究.蔡绍洪、和思鹏提出了能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优化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模式,研究认为,该模式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西部地区绿色增长极的最佳途径[9].卞继红从低碳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出发,分析了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10].李健、徐海成从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产业规模化角度出发,研究了低碳产业的特征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1].总体而言,关于低碳产业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理念构想阶段.

1.3能源低碳研究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能源部门具有关键作用.史立山认为,构筑低碳经济体系,应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运行管理等方面着手,从法律、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统筹协调[12].刘琦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应统筹做好相关规划,大力发展可再生电力,有序开展核电建设,积极推进水电开发,进一步提高火电高效清洁化水平[13].陈柳钦认为,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安全利用等[14].张乃根从法学的角度指出,鉴于目前尚缺少有拘束力的国际技术转让协定,我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应根据国际惯例和国情,规制反竞争的专利许可做法;区分专利侵权与合理利用,保障专利技术的转让后续研发;制定太阳能和风能技术标准和相关专利许可规定;适当强制许可使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清洁能源技术专利;大力推进CDM项目开发,促进发达国家在我国转让清洁能源技术[15].刘卿等研究了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已取得的成绩及当前存在的政策及市场壁垒等问题[16].郑方能等提出制定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构想,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设想两个层面阐述了加强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若干建议[17].

1.4低碳城市研究

“低碳城市”应当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而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18].低碳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减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的[19].付允、汪云林、李丁提出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化)等低碳城市发展路径[20].刘文玲、王灿认为,城市需要依据自身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总结出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所遵循的四种发展模式,包括综合型“低碳社会”目标模式和低碳产业拉动、“低碳支撑产业”、示范型“以点带面”三种过渡模式[21].毕军从城市系统物质流的角度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应包括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四个方面[22].城市规划视野中的低碳城市应具有如下特征:合适的规模、紧凑的形态、发展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能促进低碳技术和政策的实施[23].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是,确立合理的低碳发展目标,根据城市发展阶段选择降低碳强度目标或总量控制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应着重关注空间布局、产业、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建立适当的保障机制,通过目标考核机制、市场机制和舆论引导,保证低碳规划的实施[24].张京祥认为,对于规划界既要充分重视低碳城市这个新的议题,积极探索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但也要超越“低碳城市”,不停留在片面强调“低碳城市”的层面,更应去建立更大、更综合的生态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过于片面、应景式地强调“低碳城市”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影响规划师更加理性、综合的思考[25].

1.5技术低碳及相关研究

低碳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知识研究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和技术传播系统、科技资金保障系统、科技监督与监测系统[26].我国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产业发展超前压缩了技术创新空间;低碳技术系统性发展差;成本和信息障碍[27].金涌等认为,科技创新推进CO2减排可以有以下方向:强化节能、优化工艺路线、优化替代产品、开发CO2捕集技术以进行利用和埋藏、发展CO2利用技术[28].学者们对于政府在低碳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很多研究,具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政府在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扩散、转移中都具有关键作用.黄栋研究认为,我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要点为: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与能力建设;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29].张发树、何建坤、刘滨运用博弈论方法,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角度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研究认为,虽然技术转移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但国家在低碳技术国际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30].王靖宇等研究认为,政府对于低碳技术扩散的不同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单一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促进低碳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31].朱翠华研究了政府在企业研发及使用低碳技术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先导性的作用,进行全面的低碳规划设计,通过政府干预使企业的低碳生产成为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32].在专业技术的低碳研究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开始触及.殷素红等以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水泥产业的范围和边界,绘制了技术路线图边界范围链图,对水泥生产各环节的碳减排重要性进行了分级,并提出和分析了水泥产业低碳技术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的各阶段重要性要素及排序[33].袁建华等分析了低碳经济时电设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34].杨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经验和数据,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和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降耗和减排措施,阐明了低碳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35].周光海介绍了深圳地铁在列车车辆、工程车辆、车站空调和通风、电扶梯、车站屏蔽门、车站及区间照明等系统中所进行的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指出在进行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过程中,要对各有关子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和建设,力求使整个轨道交通工程达到最佳的低碳状态[36].高富强等研究了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应采用先进烧成技术、循环技术等方法实现陶瓷行业的低碳化[37].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技术进步,只会发生能耗转移而不会有实质性减少.产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是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38].能源供应、工业生产、交通运输、CO2捕集利用等各部门内技术的深入研究都将是很有意义的方向.此外,在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方面也将是该领域的重点课题.政府是低碳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与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与低碳技术发展相关的公共政策驱动机制及发展策略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中,对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培育和管理等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1.6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发展价值取向、组织形式、激励约束和发展手段与工具等要素[39].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创造一整套有利于低碳经济生存发展的制度,形成配套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调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使其成为市场调控者和服务者,创造低碳产品优势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低碳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应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引导作用[40].中国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如下难点:经济结构的特征与刚性;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定位;低碳技术研发不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成本很高[41].付允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42].刘鸿渊等以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行为人为基本理论,从中观层面研究分析了低碳经济在异质性区域之间的生成条件和内在微观基础,提出了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区域之间以碳交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43].刘慧针对武汉市当前面临传统重工业结构依旧较明显、工业成为重能耗主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现状,构建并分析了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线图,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44].低碳经济的系统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取决于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行为,既与纵向层面的部门协调有关,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的竞争合作有关.因此,未来的研究视角应从当前宏观层面的方式与形式转向微观的内在运行机理,在内容上应开展对城市或区域的实证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2讨论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风险投资分析预测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发展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风险投资分析预测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也将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篇6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同

在资源维护的角度上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指的是将自然资源循环的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自然高效使用起来,让自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起来,减少浪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的是少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自然承载力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趋向于服务业发展,发扬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提出缘由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自然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了能够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在国际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便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让国家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保护,并且不放松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排放的增加、工业的不合理经营等等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给世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一世界严峻现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决定着循环经济是以再使用、再利用为侧重点,将同一资源进行不同的使用,让各个环节循环连接起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以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则决定着低碳经济是以少使用、少排放为侧重点,工业的大量浪费让自然资源面临匮乏,工业的不合理经营造成大气的污染,让低碳经济的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提出的,为了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否和经济利益维护与否的问题,企业家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但是,其实还有可以不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那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让资源可持续利用,让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思想起源相同

工业发展在牺牲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仅是是对当今自然资源的破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在浪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社会财产。人们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进行弥补,所以,便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希望了能够挽回对自然资源破坏的损失,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社会条件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不是凭空实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当然,实行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工业方面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减少因设备上的落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

三、结语

篇7

这一个阶段中,因为市场自身在总体上会将卖方市场这一特征呈现出来,因此,企业主动开展产品创新以及低碳技术这样的意识比较差,这样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能源需求自身的高碳特征。总体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已经成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最为严重的阻碍,身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从高碳转向低碳最大制约,低碳技术的储备以及低碳技术的开发严重不足。我国开展市场经济的历史资格仅仅有十几年,缺少资本积累,所以,必须要实施对外开放,以便能够有效吸引外资。发展中国家通常都存在投资饥渴症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对外来资本很渴望,对于环境的标准要求比较低。发达国家将重化工工业进行转移,将节能减排的压力和责任转移到中国,我国大量承接发达国家重化工的工业,已经成为了全球重化工产品制造的一个大国,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加重了我国污染排放的情况。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仍然处在起步时期中,怎么样才能够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这一个前提和基础之上,继续履行减排温室气体这一国际责任,这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所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但是,不管是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个角度来看,还是从减排温室气体这一个国际责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我国都必须要抓好低碳工业革命这样的全新契机,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和能源之间的关系,加快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建设低碳型社会。结合我国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求,尽快开展对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自身的长期规划、中期规划以及近期规划进行研究和制定。当前形势下,一定要抓好我国的低碳性、区域性社会试点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低碳城市实践区、低碳经济区、低碳产业实践区以及低碳社会实践区。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等国际组织来将中国的低碳城市试点扩大。我国的各个省市还可以建设起多个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商业区以及低碳社区等等低碳发展的综合实践区,以便能够有效促进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在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社会探索全新的模式。低碳产业可以再石化行业、化工行业、冶金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行业以及电力行业等等高污染和高能耗的行业先行开展,将他们作为我国摸索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领域。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建设起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家的重点能源基地以及东部发达地区,选定典型的城市来开展试点和试验,寻找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道路。

篇8

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了如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给汽车行业的营销工作带来了许多风险。本文主要研究了汽车营销的风险、车企业的营销风险规避途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汽车营销;风险;规避对策

目前,人类面临着世界能源紧缺、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俨然成为了发展主流,尤其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存在着诸多的营销风险,需要制定出适宜的规避对策。

1.汽车营销风险的理性分析

1.1宏观层面上的风险

(一)处于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不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埋下的风险。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家间的贸易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的目的,设置了对外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发展还是需要依靠高耗能产业,当做支柱而带来的风险。工业发展仍需要煤炭等能源的支持,再加之生产技术本身的落后性,鉴于此,要想达到汽车生产低碳化的目标,相关的汽车生产制造商还需要任重道远。

(二)气候变化埋下的风险。当今国际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一个高耗能经济发展模式之下,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就是将环境牺牲作为经济发展的条件,很大程度上会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如果相关机构不及时对这种不良经济发展结构进行改变,最终会造成全球气温上升,从而制约着全球生产总值,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损失可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

(三)发达国家最先应用低碳核心技术埋下的风险。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研发低碳发展的核心工艺,需要最先对低碳技术进行垄断,以便高价向不发达国家出售,在此基础上,给我国汽车的生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阻碍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

1.2微观层面潜在的风险

(一)汽车生产的风险,我国汽车生产工艺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再加之本身生产数量过多,严重背离了低碳经济的口号。

(二)相关市场销售的指导经验、体系不足,在我国实际的汽车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市场销售的实战经验、营销指导理念的不科学性成为了一大潜在的风险,最终致使企业难以切实满足市场动态的需求,难以真正的把握需求变化趋势。

(三)难以由降低价格来获取得到销售量的风险,产能的过剩现象在国内的汽车市场已成为较为常见的情况,为了更大地获得企业在汽车市场的优势,汽车厂商需要不断降低价格,价格战也就伴随而生,然而消费者在实际消费中会怀有买高不买低的心理特征,会出现即使降低了价格,可销售量仍未上涨的现象。

2.汽车企业的营销风险规避途径

2.1贸易风险、气候危机的规避规范

2.1.1鼓励创新

要想我国的汽车行业有效的实现新能源的汽车战略,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加强对该行业的创新鼓励力度,发挥好新型能源汽车在城市中的示范推广作用,切实投入资金,加强补贴资金的量,进一步促进电动汽车以及相关零部件的规模化、产业化。

2.1.2强化低碳经济的转型速度

要想尽快完成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目标,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推广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在发展阶段需要政策的有效引导,切记不能过早地扩大规模。

2.2产业风险的防范

对国家相关相应的政策以及产业环境的具体变化进行切实的关注。由于我国低碳产业目前仍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时期,需要国家大力的扶持。然而如今大部分的汽车生产厂商均逐渐走上了一条全面推动低碳产品的道路,给产业竞争的状态带来了较大的转变。这就需要国家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主导地位,对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产业的有序性。在及时注意国家政策、产业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对风险进行感知,以此制定相关的规避对策。

2.3低碳核心技术风险的防范

众所周知,每一件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由于一些技术领先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以及越来越激烈的低碳核心技术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自主技术的创新,以便与国际先进技术潮流相适应。

2.4树立绿色营销观

要想有效构建一个绿色营销观念,这就需要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好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帮助消费者、企业、生态环境、社会的和谐化。汽车企业加强对产品研究的全面性,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的要求,适时地引导需求,防止由于不合理需求而导致不合理生产、消费方式的出现。总结综上所述,汽车营销工作一门系统的科学,我们简析了汽车营销的风险、车企业的营销风险规避途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汽车营销工作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殷达方.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6,01(2):139-143.

[2]金磊,贺俊.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5,12(5):111-114.

篇9

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目前,最权威、简洁的定义普遍认同2009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提法:“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绿色经济,是一种形象而生动的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描述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最终损害人类总体福利的非人本主义的经济速度的增长。

低碳经济,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或称“碳足迹”)而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买存、低碳建筑技术、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等。

两型经济,是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情况下,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中经济领域对应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支撑,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两个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中提得较多、其核心即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标准,主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科技和环保、节能型产业等途径予以体现。

从以上四者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两型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只不过,四者在定义来源、侧重内容、应用背景等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循环经济起源于日本与德国的“垃圾经济模式”,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起源于欧美等国,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绿色经济起源于环保组织的呼吁,侧重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两型经济则发端于国内“两型社会”的建设,强调的是资源节约和环境的协调。因此,四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需求的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二、把握重点,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点环节:投资、生产、消费

循环经济是一种广域性、全民性、全程性的开放式(从参与和受益角度)、闭合型(从物质、能量流角度)经济模式,它强调应从投资、生产、消费三个环节统筹考虑。在投资环节,应强调“环评”、“能评”的准入审核把关,应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在宏观经济低迷时,特别是产业的国际化梯度转移中,以各种名目“死灰复燃”,防止“两高一低”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发达城市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从城市向偏远农村转移。在新引进项目时,在“环评”、“能评”之外,还应综合评估土地利用强度、技术先进程度、市场饱和程度、资源依赖利用强度、产业耦合配套程度等,切忌急功近利。在生产环节,应强调产业项目的集中布点、集中截污、集约集群,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应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建立重点企业的能耗与排放的实时监控平台,建立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管长效机制。在消费环节,应倡导绿色消费的“节约、健康、环保”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对资源和物品的“重复使用,多次利用”,注重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倡导“绿色生活,环保购买”的新生活,这其中,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政府及相关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应实施强制性的“绿色采购”制度,积极引导培育循环型产品市场。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载体:企业、园区和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应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一般而言,应先后实现企业的“小循环”、园区的“中循环”、社会的“大循环”,企业是经济的载体、市场的细胞。企业的“小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对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料、废热进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园区的“中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料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社会的“大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立法追求的“循环社会”。日本于2001年起先后颁布《家电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等法律,全面约束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和园区的行为,使整个日本社会朝循环型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可从国情出发,先从循环型工业园区、社区、循环型区县市试点做起。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在国外,循环经济又被称为“3R经济”,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3R”即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从源头节约资源,实现“零排放”。当前,减量化在各地方政府中重视较多的是“节能”,更具体点讲是“节电”,当然这是发展循环经济首要要抓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还应高度注重节材、节地、节水、节时等。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建筑与制造、交通领域的节材显得尤为重要,耐久性、简约性、通用性应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季节性、流域性、水质型缺水应引起南方传统意义的所谓“丰水型城市”的高度警惕;节时也应引入工业制造与政府管理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只争朝夕的发展中国家是最重要的节约观念;另外在目前国内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一些好的大型项目基于利益动机,为早日多圈地、圈好地,动辄向急于引资的地方政府要地几百几千亩,地方政府迫于“招商引资”压力,也往往以“要多少给多少、低于成本价甚至零地价”的政策来吸引和留住大企业大项目,既给耕地保护和征地拆迁带来巨大压力,更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制造产业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大力发展再制造业。当前,在消费领域应注重抵制一次性用品,如从2009年起,长沙市政府规定宾馆、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七小件”用品,就是很好的做法;在生产领域主要是鼓励发展再制造业,废旧零部件再制造不仅能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其产品性能也不逊于新产品,而成本只为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我国设备总资产已达几万亿元,若其中10%的报废设备能够利用再制造技术形成新产品,将产生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发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门已开始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等领域开展再制造企业和园区试点。资源化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在德国和日本,按循环经济的要求,生产和消费者应该分担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责任。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主体:政府、市场和公众

发展循环经济依赖于政府――国家行政及法律机制、企业――市场竞争及淘汰机制、公众――社会参与机制,对应的是应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现代政府应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主体,因为循环经济的跨区域性、外部性、战略性,易被短期利益和地方利益目标所压制,只有政府站在全局、战略、民生的高度,充分发挥指导、引导、规范、服务和协调作用,循环经济才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当前,各地要抓紧时间制定好“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好“绿色GDP”及财税补贴奖励等政策大力予以扶持。市场机制主要利用制度经济学原理,将“外部性内部化”,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节约、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均形成有边界、可核算的成本与效益,刺激企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如模拟CDM(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展地方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对排污企业的罚款、对非环保产品的市场限入等,通过不断扩大“不节能、不环保”型生产者的责任,刻意扩大“节能环保”型生产者的利益,从而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内生机制。在许多城市,循环型的节能、环保高科技企业还可结合本地资源及市场优势作为战略性优势产业来予以培育,这是符合当前中央经济工作指导精神的。社会参与机制主要是,一方面应通过立法明确公民在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应通过宣传教育推动公民在循环经济中参与与监督作用。当前,应借鉴国外做法,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与社区宣传中增加发展循环经济内容,重视引导和培育“环保NGO(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总之,要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机制与浓厚氛围。

篇10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后,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庄贵阳(2005)、何建坤(2009)、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牛文元(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朱有志(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新理念,是一种发展新模式,是一个规制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规则,也是一个涉及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到目前为止,关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却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即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涉及到能源利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等多方面内容。在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下进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即将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低碳经济逐渐优化,表现为CO2排放增长速度放缓、CO2排放量减少、空气中CO2含量降低。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具有以下特征:(1)以低碳发展为着力点,实现生态发展目标。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使用结构,降低碳强度,减少碳排放,保证全球气温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以装备制造业为重要载体,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特征明显,而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耗能效率。(3)以技术创新和交流为动力,降低碳排放量。以低碳技术促进制造业、电热、交通、建筑等部门实现低排放目标,开发和推广能源技术和CCS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终端用能设备效率。(4)以社会经济利益为原则,促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基础与现实问题

(一)历史条件: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挑战

1.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将对能源产生强劲的需求。2008年,国际能源署的报告表明,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翻一番多:2005年为17.42亿吨标准油,而2030年将达到38.19亿吨标准油,年均增长率为3.2%。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2010年之后不久,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①

2.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主体是工业,而低技术水平发展的工业又增加了高碳经济特征。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万亿元,出口规模处于世界第一,制造业总量位居全球第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是由于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低下,对资源和能源的依存度逐年增高,原料和原材料的利用率较低,因此,经济发展不仅以大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而且造成了环境恶化。

3.以煤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了碳排放降低难度。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中国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一次性能源煤炭消费为主的国家。五十多年来,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消费的绝对消费量不断上升,其所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到2007年煤炭仍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9.5%。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这使得“高碳”的统治地位难以动摇,增加了碳排放降低的难度。

4.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需要资金、技术作为强有力支撑。新兴的低碳经济的重点是依靠能源技术创新与资金支持,推动强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利用清洁低碳能源,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要在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碳排量降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始终面临巨大的技术和资金挑战。

(二)现实基础:资源、环境与人口

1.资源短缺时代下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显得非常突出。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对各种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幅上升,资源供给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能源和大宗矿产的需求压力尤为突出。

2.我国面临着是“消除”还是“优化”城乡二元结构这个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压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现代化进程的迟滞与延缓更加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的现代化,农村和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城乡关系由正常到失衡和不协调发展,以致城乡经济流通渠道狭窄、滞塞,城乡差距逐步扩大。

3.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所处的世界经济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深化改革的主要动力。中国积极加入一体化进程,引进外资,促进出口贸易,充分利用和享受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利益,为世界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本,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然而,就在中国努力扩大对外开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这些国家摒弃了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发展目标,将发展的目光转移到人类生存环境、能源问题、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并且支持和发展绿色贸易,中国正面临着一个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国际市场。当前,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国别问题,碳排放量正在急剧增加,见图1。低碳经济已影响到世界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国际间经济、政治、外交、国家安全等一系列重大事项的共识,其核心内容是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三)变化趋势:低碳经济下的工业化道路

1.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中国有可能不需要经过许多西方国家曾经经历过的高消耗资源、高污染排放过程,而是直接进入绿色发展阶段,也不必等到达到较高收入时再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要从传统的“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从生态开发转向生态建设,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

2.中国工业化的低碳经济趋势。从工业化进程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工业化实现的过程,也是人们收入及财富增加的过程,在人们分享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碳排放量也在增加。例如,英国、美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均碳排放量远高于后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与韩国。如果仅从年均排放量看,英国、美国碳排放量则低于日本与韩国,故人均碳排放量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碳排放情况。

3.中国工业化的技术创新要求。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依靠信息化和技术进步来推动工业化。通过技术进步,使工业化在生产能力和规模上上档次,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要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内,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

4.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分工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赢得新一轮经济增长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②

(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低碳经济发展实现路径的选择

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国际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资金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世界各国低碳经济实现路径的选择存在差异,见表1。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工业化进程已经完成,国家综合实力强,其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以替代为主要手段实施碳减排战略;而以中国、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差异较大,民众低碳意识、认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目前其碳排放也处于库兹涅茨“倒U型”的上升通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选择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建立在工业化加速推进、城市化水平偏低、大多数人生活水平还较低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资金与技术障碍,但也具有后发优势。中国应以低碳经济发展为契机,以“低碳装备”为主要实现路径,调整发展过程和发展内容,优化经济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走文明发展之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虽然目前低碳经济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但以往研究往往都是从各个领域多角度进行分析,对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的选取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国际能源署(IEA)《2009年二氧化碳报告》主要从居民、工业、交通、热电、其他(商业、公共服务、其他能源)几个方面分析碳排放量,从碳源部门角度显示其评价思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从能源需求角度探讨了碳排放情景,涉及到工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朱有志(2009)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从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碳交易与合作五个方面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林香娣(2010)、付加锋等(2010)初步探讨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以及如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探讨了指标无量纲方法,但并没有进行实证检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在对低碳经济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为维度的衡量指标体系(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2011)。本文在深刻理解低碳经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以“装备”(装备制造业和装备思想)为低碳经济主要实现路径,参考学习其它研究成果,从三个维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维度(本质维度)、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维度(目标维度)和低碳经济发展贡献维度(关联维度)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低碳指标体系,在每个维度下按照一定的准则,分别筛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指标,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④,具体见表2—表4。上面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指标体系进行了简要设计,对于各指标的具体标准及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