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知识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知识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知识管理

篇1

论文摘要:文章就在数字化校园下环境大学生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做了探讨,总结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目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工具,并在最后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这种教育的努力方向。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校园网上可以查询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研资料,如数字期刊、精品课程、教师课件、试题库、教学软件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开放的,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然而海量的信息获取渠道往往又使得学习者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甚至还有可能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和运用信息成为每个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1.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是由PaulDorsey教授提出的,原文为“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shouldbeviewedasasetaproblem—solvingski11Sthathavebothalogicalorconceptualaswellasphysicalorhands—oncomponent.”,

中文意思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较多,但基本认同个人知识管理实质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是将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2.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个人的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

学生可以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搭建起符合个人现状及发展需求的知识框架,以一名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他想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根据这一目标,他构架了图l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框架包括物理专业的知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也包含了其他的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由于针对性强,往这个框架中填充的知识也就越发有效。

(2)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性地学习与知识更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人类正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淘汰周期日益变短。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必须持续的学习,及时掌握和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达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的目的。但是,随着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成为大学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地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3)有效率地提取知识,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借助良好的知识管理技能,大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资源,应用到学习工作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展示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收获自信。并因此成为知识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分子,获得许多潜在的机会及更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3.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

虽然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可是目前大学生的PKM现状确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缺乏认识

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只限于相关专业的同学(如信息管理专业)或者有过专门研究的同学,谈不上重视知识管理以及应用了。

(2)对知识(信息)缺乏良好分类,没有系统管理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存放都是比较杂乱的,随意存放,命名缺乏规则,经常出现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有关资料、存储的文件或者忘记密码等情况。加上没有备份资料的习惯,如遇病毒或系统故障,经常导致信息永久丢失的后果。

(3)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目前大学生可以用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有很多,如传统的纸笔,电脑,MP3(MP4),手机,U盘,Blog,E-mai1等等。但大多数仅限于其基本用途,没有将它们的功能应用到知识管理上,如手机几乎人人一个,却很少人有充分利用它进行日程安排;QQ人人都在用,却很少人有用QQ空间来存放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或用QQ硬盘存放收藏夹等等。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PKM)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InformationManagementPIM)、关系管理(RelationshipsManagementRM)、内容管理(ContentManagementCM)以及资讯管理(InformationManagementIM)四个部分,按照“收集、组织、编辑、存储、检索和共享”六大环节,在简单有效、经济的原则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分析知识资源的需求,建立个人知识框架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大学生需要对个人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和以后工作中要应用的知识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加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规划,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知识需求。这项工作可以在辅导员、专业老师或者是临近毕业的学长指导下,根据个人特点、兴趣以及最有可能的就业方向,搭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这个框架的主体部分越早定下越好,但不宜进行大的调整,枝节部分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不断深入,加以调整。

2.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建立起知识框架后应选择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在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下,可以采用“手机(PDA)+Blog+知识文件夹”的组合方式来实施,其中手机可以完成PIM和RM的工作,包括对自己日程的管理、联系人的管理,与同学,老师的联络工作,财务管理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将PIM信息同步到电脑的outlook等软件中,完成数据的备份操作。而知识文件夹主要完成cM和IM的工作。这个方案非常灵活、简洁、经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起码可以通过u盘(MP3,MP4)来存储。而Blog体现在知识的存储与共享上:大学生可以将重要的资料发表在自己的Blog或者是QQ空间中去,在存储知识的同时,也将经过自己刷选的优质信息出去,借助日益扩大的Blog影响力,实现知识的共享。并可以定时通过Blog备份软件将Blog数据备份到知识文件夹中,双重保险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3.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准则

在没有专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持下,大学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前必须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以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均有章可循。其中文件夹的命名按照知识框架中的分类进行,图2为一名学生所建立的教学资源文件夹系统。文件名的命名建议采用“文件名=来源+类型+内容+时间”的规则,这样可以让你不必打开文档就可以从文件名了解文件的基本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维护及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

在选择好PKM的系统(软件)及准则后,进行的就是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工作了。包括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的各项准则。此项工作的最大难度在于“持之以恒”,即长期有序地按照既定的“准则”维护及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数据的安全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习和工作积累就是两个脑,一个是自己的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一个就是我们使用的电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资料如果不能找回将是一场灾难。买个好电脑是个前提,定期备份是一个好办法。备份常用有几种方法:是光盘刻录备份;二是借助电子邮箱,Blog、网路硬盘等网络应用技术备份;三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实现重要文件备份。

5.应用知识以及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活动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及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绩效。由于采用的是自建的知识文件夹来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路径检索和简单搜索功能从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并能从文件名中的“来源”寻找出相应的知识获取渠道,获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达到应用专业知识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此外,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供了BBS,Blog,QQ,E-mail,MSN等众多交流方式,利用它们,大学生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及其他用户进行知识交流,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创造出理想的绩效,争取到良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篇2

第一条为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整合城市管理资源,规范城市管理行为,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杭州市市区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地区,均应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范围。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量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细化管理行为,形成发现、处置和监督城市管理问题的完整闭合系统的方法。

第四条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分工合作以及统一标准、统一监督、分级指挥、按责处置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规划建设、组织实施、指挥协调和监督考核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含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下同)负责本辖区内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

信息化、建设、规划、公安、城管执法、民防、财政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负责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工作;

(二)负责统一受理、确认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等信息,并分类移交;

(三)负责对城市管理部件、事件问题的信息采集和处置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四)负责对责任主体问题的处置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五)负责城建城管问题的群众投诉、举报的受理、协调、跟踪和督办。

第七条由相关市级部门和区人民政府派员组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协同工作平台(以下简称市协同平台),负责对分类交办的问题,依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进行派遣、协调和督办。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人民政府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设立二级协同指挥机构(以下简称区协同平台),负责本辖区内的派遣、协调和督办工作。

滨江区、余杭区、萧山区人民政府和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设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履行辖区范围内数字化城市管理问题的受理派遣、处置核查及协同指挥等职责。

第八条对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发生的问题负有处置责任的市级有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施产权人或管理维护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及时做好处置工作。

数字化城市管理相关单位的信息系统应当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技术、业务等方面的对接。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发展要求、全市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管理实际,编制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规划,并纳入本市信息化建设和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各区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规划,编制本地区、本部门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方案。

第十条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范围、分类、立结案、处置期限等标准,向社会公布,并按统一的标准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十一条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应当体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发挥功能、提高效率的原则,并注重加强管理机制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与城市管理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对已建成的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应当按照全市统一的规划、技术规范要求实现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换共享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信息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及地下管网数据库;数字化城市管理评价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协同工作网络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与相关信息系统的交互平台;城市管理热线投诉受理平台等。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规划的要求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有关规定,及时建成投入使用,并逐步扩大范围、更新功能。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符合信息化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并按规定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三条本市在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施统一的信息采集、受理、派遣和核查工作。

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和杭州经济开发区可建立区域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独立实施信息采集、受理、派遣和核查等工作,但应当与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并统一纳入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的分析、评价范围。

第三章信息采集

第十四条本办法所称信息采集,是指按划定的网格区域,根据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通过日常巡查或其他方法发现城市管理中的部件、事件问题,并将信息传输到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第十五条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可委托专业单位(以下简称信息采集单位)组织专门人员(以下简称信息采集员)实时发现问题、采集信息。

信息采集单位的确定,应当符合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信息采集单位采集信息,应当严格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及信息采集规范要求,及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至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减少漏报,不得虚报、瞒报、假报。

对轻微的事件,可由信息采集员现场处理。

信息采集员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信息采集工作。

第十七条信息采集员采集信息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支持,不得采取威胁、恐吓等方式阻扰信息采集,不得侮辱信息采集员。发生上述违法行为的,公安机关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赶赴现场处理,制止违法行为。

第十八条信息采集单位采集的信息,对照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经受理、核查后,可作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依据之一。

第十九条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并公布公众投诉电话、网上投诉地址等,及时受理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城市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举报、投诉,并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有关单位、个人的举报、投诉经查实的,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可给予奖励。

第四章受理派遣和处置核查

第二十条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依据本办法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确认,符合条件的应当移交协同平台派遣。

第二十一条协同平台对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移交的信息,应当根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直接向对应的责任单位派遣。

第二十二条责任单位在接到协同平台处置派遣信息后,应当组织相应人员按规定时限进行处置,并将处置结果反馈至协同平台。

第二十三条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应当根据协同平台督办反馈情况,指令信息采集单位组织人员及时核查。经核查通过的,予以结案;经核查未通过的,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应当再次交协同平台派遣。

第二十四条对城市管理部件、事件责任不清的,由所在区人民政府进行协调,明确相应的处置责任主体。对跨区域、属于市级相关部门责任以及经所在区人民政府协调后确实无法处理的问题,可由市协同平台牵头组织协调。

对经协调达成一致意见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严格执行。

第二十五条经协调仍无法确定处置责任主体的,可由所在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实施代整改;专业性强的处置问题,可由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指定专业单位实施代整改。

第二十六条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和杭州经济开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在履行辖区范围内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受理派遣、处置核查及协同指挥职能时,应当按照本章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五章监督和考核

第二十七条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对市民举报、投诉的相关问题,应当及时将处置结果告知举报人、投诉人。

第二十八条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机构应当按照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分类及处置期限的规定,对责任单位问题处置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各责任单位问题处置情况的分析、评价结果应当纳入各类责任考核范围,包括:

(一)市人民政府对各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单位)的考核;

(二)区人民政府对乡镇、街道以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考核;

(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单位)对所属单位的考核。

第二十九条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中,相关责任人对交办的问题推诿、扯皮、拖延处置或因处置不当造成后果的,应当按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涉及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当移交有关行政执法机关调查处理。

第三十一条信息采集单位未按合同约定采集信息的,由委托单位按合同约定处理。对违反规定的信息采集员,信息采集单位应当停止其信息采集活动。

第三十二条威胁、恐吓、侮辱信息采集员,或抢夺、盗窃、毁损采集员的信息采集器,或采取暴力手段致使信息采集员的人身受到伤害、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含地下管网),是指城市中具有明确产权人或管理维护单位的市政公用、道路交通、市容环卫、园林绿化、房屋土地等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关设施。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事件(含公用事业服务事项),是指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管理部件发生改变或者破坏而引起的城市管理现象。

第三十四条市区实行城市化管理地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篇3

关键词:数字化; 武汉模式; 善治要素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27604

1引言

善治是一个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即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这是民主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与社会矛盾凸现期并存的中国现状相适应。城市善治表明城市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确立共同的目标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政府与市民拥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型关系即合作、协商的伙伴关系,合作成功的关键为公民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力,且强调市民的广泛参与。

为了提高政府实施管理的工作效率,落实以人为本的全局观,加强市民的管理沟通,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城市管理中,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事件管理法相结合,建立“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即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2武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状

2005年7月,武汉市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全国首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2010年1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武汉市数字化城管项目列入城建计划,同年5月17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武汉市信息产业办组织的专家评审,6月正式启动汉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系统建设工作。2012年6月数字化城管系统试运行,9月正式运行。

武汉市以街道和社区为基本框架,将中心城区划分为8430个网格状的单元,一共可调查206万多个部件,将各类城市管理对象分类编号,准确掌握城市管理所属的位置、种类、数量和归属,使部件与网格单元进行结合,形成多维的空间信息构架。

2.1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流程

2.1.1信息收集

一是城市管理监督员在其所负责的单元网格内巡视,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后进行问题信息的采集,并记录下图像、位置等问题的基本信息,上报至监督中心。二是较被动的由市民发现问题通过投诉热线和城管通投诉的方式收集问题信息,城市管理监督员到现场核实情况属实与否继而解决问题。

信息收集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部分,只有提高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降低被动发现问题进而接洽处理的情况发生,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系统才算是高效的,两种信息收集手段比率的增减,是评判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使用情况的指标之一。

2.1.2立案派遣

监督中心接收城市管理监督员或市民上报的问题,首先对问题进行立案,然后审核案件情况,若通过则根据案件性质进行分类,转交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接收到案卷后,根据案件的类别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派遣相关职能部门去处理案件。

这一部分仍属于处理案件的前期工作,着重强调分类标准和部门职责的划分,明晰的工作职能和分类标准能有效解决责任划分混淆、部门工作推诿的现象。

2.1.3处理反馈

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指挥中心派遣的案件指令安排工作人员前往案件现场,工作人员处理案件后进行处理记录并将将结果信息反馈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再将相关信息批转到监督中心。

此阶段有三个重要步骤,即派遣、处理、反馈。派遣的要点是事件人物明确、下达动身及时,处理的要点是修整完善程度和市民满意程度,反馈的要点是记录结果的规范性、完整性。

2.1.4核查结案

监督中心在收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处理结果后,通知相应区域的城市管理监督员到现场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上报监督中心,若现场报送的结果和指挥中心批转处理结果相一致,则由监督中心进行结案,反之相关职责部T则需再次进行处理,重新反馈核查。

核查结案为城市管理数字化流程的善后部分,也只有循环到开始区域的单元网络的监督员确认无误,一个案件才算结束。这阶段重要在于其处理监督、结果保障、成果验收的作用,万不可虎头蛇尾。

2.2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管理模式

武汉市建立“两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考评,四级联动”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再造了闭环管理的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2.2.1市区两级监督和指挥中心

市和区上下别治,却层级制约,均采用双轴心监管分离模式设立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监督中心主要有投诉受理、案卷建立、核查结案、考核评价、设施监控等工作,指挥中心主要有管理部件、事件任务派遣、处置和结果反馈工作,并要协调指挥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处理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2.2三级考评四级联动的综合监督考评体系

即实现绩效考评、岗位考核和管理效果考评三者结合,将城市中市、区、街、社区全部细化并接入城市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实现市对区、区对街、街对社区层层联动、级级制约的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3善治视角下武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3.1责任性

3.1.1主导部门内部职责不分明

责任性要求管理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其位谋其职。“先解决问题,后分清责任”的处事原则是万不可提倡的,如格里・斯托克所说,治理主体各方面的责任趋于模糊,易于导致逃避责任或寻找替罪羊。但现实中因为案件责任不确定的情况屡有发生,各部门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这一方面是案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有一些案件具有鲜明的部门职能特征,能毫无疑义下派执行,但一些界限模糊的的案件因牵扯到多个部门难以及时决策、执行,不仅降低了总体效率,也降低了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维持组织内部公平而稳定的氛围。

造成这一情况的另一原因是部门职责的划分不明确,在旧的管理模式还没有被完全取代之前,冗杂的管理机构不可能立刻职责分明、条理清晰,如武汉市城管局的火车站管理部分就与火车站专属的管理部门有所重叠,部门职能交叉、管理交叉、执法职能交叉的现象依然顽固存在,不但浪费了一定社会资源,更是造成了执法重复、执法冲突、执法纠纷,进而导致执法部门内部的消极怠工和外部公信力下降的不良后果。

3.1.2民众参与管理的责任划分

在实行善治理论放权于民的过程中,民众扮演的角色有遇事寻求解决办法的投诉者,有看见问题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有环境改善后乐于评价的建议者和密切关注并在意的反馈者等。因此群众其实处于一个隐形监督者的地位上,他可以选择行使他的这一权力,也可以选择不行使这种权力。所有人都没有从根本上把民众作为推动城市管理运作贡献的思维定势扭转成为民众是与政府同等地位的协作管理城市的一部分。

一个普通民众在发现问题后没有冷眼旁观,而是积极上报,他此时行使了自己这一方面的权力,就应该成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员中的一员,而不是虚化落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收集中的一环、一个步骤中的不可见因子。因此参与管理的民众可以接受绩效评估和相应酬劳或奖励,也负有一定责任,不能随便滥用这一权力,上报者不可有“狼来了”不实的投诉,反馈者也不能误导舆论导向,需做到客观有根据,不然须受到一定惩罚。

3.2合法性和法治性

合法性指社会秩序和公共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是一个与法治没有关系的概念,但人们常常将二者混淆,将合法和法治看做因果关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具有强制规范的特点,规范人民的行为,但要使群众真正从心里接受,心悦诚服遵从,自然而然履行,则是合法性所涵盖的了。从这点看来,武汉市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并没有做到合法性和法治性的单个落实和完美结合。

武汉市从数字化城市管理计划落定以来制定了《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管理部件、事件和专业部门分类与编码》、《武汉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技术规范》、《2008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绩效指标考评(试行)办法》和《湖北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以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顺利进行。然而发现它在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之前以及运行初期还能起到的良好作用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工作报告陈旧、信息开放不够,这一方面是“重建轻管”思想的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和追进完善力度不够。这种政府工作的滞后和懈怠往往易造成组织合法性、公信力降低,给公众留下不良印象的同时,使民众降低共建环境的积极性。

3.3回应性

在俞可平的《治理与善治》中,他将回应性定义为“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尽管他后来补充到一点参与性(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笔者仍认为回应性不仅是官员对群众的发声,还应该是公民对政府、对社会的发声,即一种互动性。

武汉数字化城市管理在相互回应的方面亟需改善。一是服务热线未整合,来电管理不系统;二是回应反馈不及时,群众难以迅速得到有效答复;三是宣传普及方面欠缺,存在群众三不知:不知道数字化城市管理这一方面信息,不知道如何上报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得到反馈。政府始终要注意的是组织和民众双方必须要保持沟通畅通、交流协调,以期良好的运作和发展。

3.4有效性

有效性指管理的效率,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率,是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身为一个高效率智能集成体,避免人力工作者流程拖沓、态度懈怠就有必要完善组织的绩效问责体制方面的缺陷。

3.4.1绩效评价体制不全面

武汉市目前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建立考评系统,对于个人基于案件上报率和处理质量,于整体从流程中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等各部分作出评价。但是评价标准有些片面化,评价主体的确立只有上级结构,存在不了解工作具体流程和正确绩效标准评比的情况,缺乏同级互评和公民参与,绩效评价体制的不全面易致使内部不公平氛滋生和工作者投机取巧的情况发生。

3.4.2问责机制的不健全

对比政府公布的内部绩效好评,市民更乐意寻找组织中的相对值即成员的差距和不足,以滋看到组织的进步、系统的优化,以期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环境及其公共设施产生更正向、更积极的影响。但外部和内部监督问责机制的虚化使得部门内部积极性的丧失,也使得公民的关注度和期待度一降再降。群众的上报反映和反馈追加降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塌陷,相应会导致在外部监督更加岌岌可危的状况下,管理者和执法者应付工作、应付考勤、追于评比、追于升迁,政府有效性骤减。

2017年4月绿色科技第8期

4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关对策

4.1重新界定职责

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 数字化档案管理

实现智慧化的城市服务和管理,是21世纪初以来在全球开展的未来城市的新实践。概括来讲,智慧城市包含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无所不包的海量数据环境与共享、无所不容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模式。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离我们越来越近,也给数字化档案管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仅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数字化档案实现资源共享,消除“数据鸿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前些年,很多城市规划管理的各类材料均以纸质文件为主,即使各经办人有电子文件,也无统一标准,且零星分散存放于各自电脑中,而且资料版本混乱、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严重的信息孤岛和数据鸿沟。为了不断推进规划管理向便捷化、数字化、精细化、高效化发展,确保实现城市规划系统业务档案和图形数据的资源共享。在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应用之后,首先,项目从报建开始到审批结束,通过“边办理、边归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业务档案的累积,使这些数字化档案成为运用高科技手段服务智慧城市的点睛之笔。用户在系统中可方便的查询各类档案,档案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同时,通过对整个系统内总规、控规、专项规划、规划审批红线等空间数据进行梳理,制定各类标准,建立更新机制,实现统一建库、管理与一张图应用,解决了数据版本混乱、信息孤岛问题,为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图形支撑。信息技术普遍在规划部门的应用,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

二是数字化档案成为延伸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整体框架建设的神经末梢。我们看到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平台与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交通、旅游、食品追溯等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构建整个城市在线公共服务体系,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比如推广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应用,全面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还有深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保信息服务体系,拓展社会保障卡发行和应用范围,提升社会保障智慧化水平。这些都需要精准地落实落细在数字化档案上。同时,结合无线城市网、城市物联网建设,优化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监测、拥堵疏导、预测预警等方面的功能,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健全智慧出行体系。

篇5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数字化

一、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管理的现状及数字化意义

(一)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管理现状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南京市政府成立了南京市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工作,并在南京市国土资源局下设办公室。南京市依托国家示范工程、京沪高铁沿线(南京段)宕口治理等重点工程,对全市急需治理的109个废弃宕口开展了矿山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在治理过程中每一个项目都会产生大量的原始资料,例如:立项批文、方案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拨付材料等等,这些纸质材料一般都存放在处室里或者由各分局负责统一归档,进行日常的分解管理,目前还没有针对性规范的整理模式,在工作中都是参照普通的档案管理方式进行收集整理,仅局限于平时工作中简单的查询和调用,这就对我们及时开展科学规范的档案整理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需结合“一张图”建设将矿山环境治理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加快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和跟踪管理工作,实现宕口治理项目相关内容的可查询、可录入、可更新、可监管、可统计,提高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而传统的档案管理与传播方式,即实施手工管理档案,信息形态主要以纸质等载体形式存在,只适应于传统的和以点到点的传播,即使经过编研等初步加工,编辑印发档案资料,利用的覆盖面也相对较小,很难适应快速准确的利用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难以充分实现。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广泛和深入,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管理意义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 31―2005,对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定义是:采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图像或数字文本的处理过程。

档案数字化通常开展的方式,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科技,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开展进行矿山治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将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以及电子文件及数码影像文件的集中统一的管理和应用,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1. 对档案原件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在日常工作利用中,网上查阅扫描件代替调阅纸质档案原件,使原件得到妥善的保存保管,有效减轻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 在档案共享利用的空间和时间上,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和便利度。可以实现在“一张图”等统一平台的图形、数据、文档综合查询利用,快速简便地调阅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数据可以多量备份,实现多地保存和异地传输。

二、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管理需求

(一)需求概述

以“一张图”系统作为业务前台开展矿山治理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档案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做好各种矿山治理纸质档案电子化扫描数字化处理以及各类电子材料的整合、归档和数据提供利用工作。两个系统之间做好数据关联使用。最终实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查阅相关业务档案时,通过简单快捷的检索方法,如输入宕口名称或者代码,就能及时准确调阅各种业务文档、数据和图表。为日常查阅利用、日常数据更新和后续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在开展扫描操作时,利用高速扫描仪将纸质档案转化成电子档案,建立电子档案目录数据库,再结合大型存储设备,组成完整的矿山治理电子档案数据库。通俗而言,就是将档案文件的每一页看成是一张图片,不管上面具体是什么内容,由扫描仪按页扫入计算机制成图形文件。这种方式实现容易,一般档案工作人员只要稍加培训,即可操作机器,且工作可以定量化,差错率相对较低,即便有一些错扫、漏扫等,也能很快被发现。这种方式投入相对较少,对人员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又能较快满足对存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需求。在资金充裕、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也可以委托专门的档案整理扫描公司,对存量矿山整治档案进行整理和扫描。

数字化的矿山治理档案以扫描文件形式存在,要妥善备份保存,至少备份两套及以上。按照档案主管部门要求,与纸质档案一起,实现双套制保存。

(二)功能介绍

建立数据处理和档案影像文档管理统一查阅的矿山治理的监管平台,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1. 数据安全:采取先进存储设备,利用磁盘阵列存贮,建立专用数据服务器。数据实时进行多套备份,保证档案数据安全不丢失。

2. 保密权限:基于数据库的安全设计,可设定档案的查阅权限,区别人员的职责权限,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查阅范围。

3. 查阅功能:在查阅档案时定位准确、查询迅速、图像清晰。这要求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时,要严格保证档案著录准确率。

4. 统计功能:监管平台通过设定的各种检索字段,可以快速准确统计各种数据,并做好日常更新统计。并将生成的电子报表及时归档。

5. 计划功能:根据统计功能模块的统计资料,利用经验公式,做出季度或年度计划预算提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最后两个统计功能,主要依靠“一张图”的有关数据统计功能实现。通过档案管理系统的各种数字化档案提供证据材料。

(三)作业要求

1. 采取流水线作业方式。按照工作流程将各个工序细化与规范化,做到分工明确,各个工序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工作中互相配合与支持,提高工作效率。

2. 采取高速扫描,彩色与黑白相结合,对个别材料进行需要彩色扫描,大部分进行黑白或灰度扫描。

3. 在存量档案数量较大、扫描量较大时,也可考虑引进第三方监理进行日常检查和质量检验工作。日常的少量档案补充扫描的质量检验工作,可以由地环部门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担任,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4. 考虑运用条码技术管理档案,即在档案封面、卷内目录上打上条码,方便扫描和今后管理使用。

三、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操作流程

南京的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在操作实施过程中,要做好软件开发与档案前期整理、扫描、条目录入、质量检查、扫描文件管理等全过程的协调配合问题。前期要细化做好矿山治理档案归档范围确定,扫描流程设计、扫描硬件配置等准备工作,过程中要重点加强质量检验,扫描后期要考虑做好人员配备,做好日常化的新增档案的数字化,实现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的长效管理。

(一)档案分类整理,编制流水档案号

按照矿山治理档案分类细化要求,按照年度、类别、保管期限等进行分类整理、排序编页,暂不装订,待扫描完成后再进行装订。案卷目录和卷内目录的样式,应根据档案实际制定和调整。顺序编制流水档号。

(二)档案著录

矿山治理档案的著录,是实现今后档案检索查阅与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所以对文字录入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工作量大。

著录内容按照国家《档案著录规则》(DA/T18)的要求录入,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包括确定各具体著录项、字段长度和内容要求。通常包括案卷题名、文件名、责任者、起止页号和页数等。对于矿山整治档案特有的项目名称、项目位置、土地权属、组织实施单位、项目承担单位等,作为特殊著录项加以录入,便于今后的检索查询和统计。

(三)档案交接

矿山治理档案分类整理后按年度、类别提出,提卷时数字化加工方的提卷人员按照要求,编写档案的页号和需要扫描录入的文件页号后及抽取不需扫描的页面,以确保档案还原时能够清楚区别和核实页数,并按实际页数填写详细的档案交接清单,由双方主管人员签字。

(四)档案的扫描

矿山治理档案材料原件扫描与存储格式完全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统一标准要求扫描。可以根据国家《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制定具体的扫描要求,扫描人员按照要求操作,填写移交清单(此移交清单是档案拆分人员和扫描人员共同填写)并签字领取后进行纸介扫描。扫描图像使用先进的图像扫描处理软件,扫描人员可根据原稿质量,对系统进行定义,如自动倾斜校正、自动去污、自动分文件等批处理功能。在由系统自动处理功能的同时,扫描人员根据原件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如超大页面的处理、纸张颜色深浅及薄厚的处理、扫描时可根据不同原件的情况,调整图像的分辨率、阀值、明亮度以及扫描方式和扫描速度,确保在扫描图像质量清晰的情况下,使原件完好无损。

(五)图像处理

采用自动化处理和人工处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矿山整治图像质量的完美。通过校对系统对图像进行校对,确保图像顺序正确、去斑点、污渍、黑边、偏斜处理、校验。在校对时发现不合格图像及时返回前一工序进行改正。

(六)将扫描影像与著录条目挂接

可以通过软件,将质量检验后的扫描影像与系统的档案目录自动挂接,必要时手工辅助挂接。通过挂接实现再次的检验,验收合格做好记录。

(七)扫描后还原整理和装订

完成档案扫描后,安排专人负责案卷整理与还原。逐页检查,在预留装订边、不缺页、页面不颠倒,图件折叠符合要求等基础上,完成档案装订。按照已编档号入库上架排放。

(八)质量检验

对各作业流程环节进行质量抽检,重点阶段是完成扫描影像与著录条目挂接后,可以通过扫描影像的内容和数量,对著录项录入与案卷文件实体的标引等进行检查对比,发现不合格情况,及时登记并退回相应流程重新处理。

四、综述

篇6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六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22-02

随着“工业兴国”、“工业兴市”的战略不断走向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广东、江浙等地区,新兴技术、新型装备在企业得到广泛的应用,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落后设备也正在进行重新改造。随着自动化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自动化产品的不断普及,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的广泛应用,智能交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生产第一线的电气设备检测维修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学校侧重点都不太一样,专业知识涉及到机、电、信息及控制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领域越来越宽,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将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几个核心的问题总结如下,希望和同行们一起分享。

一、“三方”联动的专业建设机制

积极探讨实践政府、企业、学院三方联动的专业建设机制。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共同评价学生实习效果。教师以企业技术人员身份指导,企业的工程师、技师担任学生的现场指导教师,学生以企业的学徒、员工身份学习,参与企业产品生产、产品检验等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研究工作,让学生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参与项目研究报告的编写、产品研发、产品试制等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和指导学生学习专业最新技术,同时担任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把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传授给企业员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并承担企业的应用技术项目研究和横向课题开发,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等。

二、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每个院校都会存在差异,要做好这件事,必须考虑自控技术行业动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自身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基础、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口职业岗位要求等因素,专业目标要通过精细的市场调研,与教学团队核心成员,特别是行业企业技术能手集体分析决策。

目前我院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训练,掌握电气、电工、电子、信息、机械等基础知识,适应工矿企业自动化设备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岗位,具有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些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围绕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技能要求来开展。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主张采用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这样一些新的知识结构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三四级维修电工的知识面很广,涉及到机械基础、液压气动、电工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拖动技术、电力技术、单片机、可编程等信息控制技术技、变频技术等等,要兼顾好这么多知识点,传统课程的合理删除和整合、应用型新课程的加入就是个技术活,编排时特别要照顾到课程体系相关课程的前后序关系和实训环节的技能训练阶梯递进。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应建立在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基础上,坚持课程理论与课程实施紧密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专业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探索,要使教改得以深入,应注意广大教师的参与性,要研究与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建设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毕业生第一就业岗位与今后工作岗位在大类专业覆盖面内变动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等方面的关系。

3.“产学合作”既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拓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举措;“产学合作”既是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是办学模式的一种实践,应坚持不懈。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信息化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自主能动意识强,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效果一般。“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仿真或真实的工学环境,校内外教学团队共同主导,学生全程参与学、做、评”,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老师和学生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在部分非主专业课程中,二者结合,既能节省时间,又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选择教学方法,不要华而不实,也不要生搬硬套。以往的授课模式是老师一股脑儿的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基本上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很不明显,现在在课堂上的气氛不再是呆板的、而是采取了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讨论,特别是积极开展采用以引导式、学生反提问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 师资队伍建设做到“六要”

人永远是生产第一要素。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处于重中之重,需形成机制,常抓不懈。一要有健全的学习导向制度。理论学习不放松,主题突出,管理到位。二要有全方位的培训形式。校内主要是专题学习、课题研究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校外则是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进行学历提高。各学科带头人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级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层次。三要有得力的监管举措。学校多项常规检查涉及到教师师表行为,特别是每学期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工作落到实处,其结果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四要有激励举措。我们采取有效形式了解教师师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教育整顿。我们把师德水平的高低始终纳入年度考评的内容,对师德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者,将不得参加评优、晋级、职评。五要有一个好的氛围,干群关系协调,教师之间和睦。学校还特别注意对教师心理状况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同时也积极增收节支,逐步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六要时刻把教师需求挂在心头,为教师成功搭建舞台。

结束语:动态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思路是专业建设的两大趋势,我将顺应潮流,投身深化专业建设改革的洪流。

参考文献:

[1]韦瑞路.电气自动化专业“四方联动、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1).

篇7

1 何为档案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的定义为通过图像扫描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对纸质资料进行扫描等一系列的处理,将纸质档案变成计算机能够分辨出来的数字和图像,形成原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档案资源,达到档案馆内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目的。在气象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建设中,则是根据气象档案的特点和其需要,使用扫描和光学字符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和检索的信息转换来实现。对纸质气象档案的数字化,不单单是指将其变成简单的文档加以存储,还指通过相关技术实现资料数据的信息提取,以此来达到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并提高其效率,让档案信息资源在更大的程度上发挥自身的信息作用。

2 在数字化处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将纸质气象档案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出来的内容,形成相对应的数据库内容,是一项工作量较大的任务。因为在其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包含了多个环节,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认真仔细地去进行解决。问题的类型表现为以下几种:1.由于个别档案年代较为久远,所使用的纸张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变脆、发黄、虫蛀和鼠咬等状况,这些不可避免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数字化处理过程中的难度。2.现存的纸质气象档案种类繁多、各自的保管期限不尽相同、使用的规格没有得到统一,以上情况为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增添了一定的工作量。3.一些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人员缺乏气象档案管理的基本常识和经验,这样一来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会导致纸质气象档案的安全性有所下降,同时也拖慢了数字化处理的效率。

3 需要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

3.1 明确数字化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在进行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的工作时,需要综合考虑气象档案的多方面的因素,如气象档案的保管期限、档案所处的时代和档案的利用情况等,结合以上内容和特点明白哪些气象档案需要实施数字化处理,而哪些则没有这种必要。一些年代久远、保管时间较长、存在较大价值和有着较高利用率的纸质气象档案资料,会存在着字迹无法辨认、纸张容易出现损坏的情况,针对此类情况,需要优先将它们进行处理。而对于出现时间较晚、有着较长保存时间、无较高使用价值的档案,可以延迟其数字化处理的时间。工作人员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认真仔细地确定好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的先后顺序,这样可以降低对纸质气象档案的使用次数,有利于其磨损程度的降低,间接地提高了它们的安全性。

3.2 在数字化过程中确定文件的存储格式

各类纸质气象档案在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会形成不同的格式,而在进行存储的时候,选取的存储格式则决定着存储的空间和检索的精准和快慢。国家档案局推荐的格式有TIFF、JPG、PDF等。其中,TIFF这种图像文件格式支持多页存储,也支持多种类的压缩算法,但是它本身不是一种压缩算法。它的主要特点便是支持多页存储和多种类的压缩,同时具有较强的拓展性。因此,在应用气象档案扫描文档的存储模式中,通过OCR来识别的档案类型多为多页的TIFF文件类型。

随着气象档案信息化的要求不断地提高,相关部门开始注重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格式的选择情况,对其的存档格式的选取,需要根据档案保存的长久性、安全性和容量方面考虑,又要合乎国家气象档案管理系统所给出的标准格式,选择JPG、TIFF和PDF等存储格式,可以实现长时间存储,也能在对数字化档案检索的时候在更大程度上感受到档案的纸质版的阅览效果。

3.3 加强档案的安全保障工作

随着各个馆区的馆藏数量不断上升,加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快而使数字化业务的需求增加,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档案管理人员和数字化处理人员,但是由于档案馆原有的人手数量上的限制,使得这些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工作需要依靠外界的技术和人员的帮助,需要通过外包解决一些问题。

将气象档案数字化的工作外包,可以让工作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核心业务的完成和更高的任务目标的设定上。

在进行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仔细选择适合的合作对象―具有数字化经验和资格的外包公司,而该类公司需要对进行数字化处理的人员进行安全保密工作的训练,不得在进行纸质资料数据化的过程中使原始资料有丢失和破损的情况,不能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资料受到污染和破碎等,不能擅自将该类资料带离工作场所等,让他们懂得保护客户资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进行数字化的开端和全部过程中,去建立并且完善合理的业务规范和科学的流程,例如制定出档案数字化业务流程、档案数字化服务保密要求等,让档案数字化服务更加有条理、有依据。同时,为了进一步做好档案的安全保障工作,可以让外包公司在档案馆的相关区域进行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及其它工作,在这些地方安装好一定数量的摄像头,完整地录制数字化加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使外包公司的工作情况得到必要的监督,做好监管工作,以保证气象资料不向外泄露。

3.4 做好纸质气象档案的实体保护工作

在进行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应该将保护档案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做好纸质气象档案的实体保护工作比提高档案数字化后的数据质量更加重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其中一项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档案原件,对一些濒临消失、损坏的档案进行必要的抢救工作。所以,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倘若发现有的纸质气象档案已经被损坏,则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抢救,做好这类工作后再进行扫描和加工。值得注意的是,在?M行扫描的时候需要严格控制好扫描的次数,最好不超过两次,这样可以降低纸质气象档案在扫描过程中的损毁情况。针对有些多次进行扫描的文件资料,需要做好及时的检查和修复工作。完成档案数字化的任务后,需对档案原件进行杀菌消毒,在此之后再让它们入库,该流程可以避免档案在扫描过程中形成的二次污染,更好地保护档案的安全性。

3.5 选取专用场所

对纸质气象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时,由于纸质气象数据资料容易受到火灾、水泡的侵害,同时为了避免人为的泄露资料所形成的安全隐患,需要从根本上去杜绝以上现象的发生。在气象档案馆安排的场所中进行数字化工作,可提供较大的安全保障。安排的场所内需要设置对应的消防设备、防盗设备和全方位的视频监控设备。除此之外,气象档案馆还需再这类场所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不允许工作人员在该类地方使用和工作无关的电器通讯设备,严禁吸烟,不许在纸质数据资料附近饮水和饮食;杜绝和数字化处理无关的人员进入该类场所,制定出进出工作场所的制度;制定在工作场所中出现各类突况的准备方案,做到全方位地保护好气象档案的安全工作。

3.6 制定完善工作责任制

在进行档案管理和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数字化处理的安全保密工作制度,需要完善工作过程中各个工作岗位的责任制度,将安全保密工作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员工的身上,令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指责,严格按照规章流程来进行数字化处理中的各个工作的交接过程,从纸质气象档案离开档案库、前期准备、数字化处理,到其的数量核对、整理、重新入库和数字化档案文件的分类归档等,各个工序之间都需要由专人做好把关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纸质气象档案和数字化档案文件的安全性。

3.7 加强数字化后数据的安全保障

在完成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后,只有通过对数字化的数据进行备份,才能加强该类数据的安全性。需要将原件封存,一套供工作人员进行查阅工作,另一套则实行异地保存的举措。异地保存是为了预防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它是保证档案安全最为有效的手段。档案的异地备份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光盘或者磁盘将数据备份,将它们留在异地档案库里进行保存;另一种则为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气象数据远程备份到其他数据库中,使用异地、异质备份,让专人进行这类操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气象数据的真实和可靠,实现长期阅读,也做到了提高气象答案容灾能力。

篇8

关键词 智能化;微格教学;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07-04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给当代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现代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训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微格教学,面对今天信息技术的挑战,特别是在实现数字化改造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超越以往发展水平的需要,其观念和培训技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现在很多师范院校都对其微格教学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但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优点却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主要是因为没有一套相应成熟的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连最基本的视频数据备份等功能都还要人工进行,更不用说其他数字化的功能,如自动评价、网上点播、网上预约等,这就导致了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系统的水平上。

结合当前流行的数字微格教学硬件系统,设计和开发出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体现教学现代化的管理特点,做到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人性化、训练过程监控信息化、信息传输数字化、项目评价科学化、资源共享多元化等,实现实验室从课程安排、网上预约、设备使用及分离监控,技能演练、过程记录、生成文件和远程观摩,教学演播、即时评价、评议反馈与成绩统计,同步编辑、视频点播、演示播发到后期制作等一体化管理,构成训练自主、适时调控、资源共享的开放性系统[1]。

2 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目前国内的微格教学系统普遍存在课前资料准备不足,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设计、视频课件、评价反思等无法形成系统的训练结果,课后不能对课件自动归类管理等问题。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集多媒体网络服务、教学交互、微格教学管理、评价反馈于一体的微格教学资源、精品课程服务与管理的平台,能够用于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及精品课程建设,为用户的微格教学和精品课程提供数字化网络支撑服务,大大提高用户掌握教学技能的效率。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要紧抓“录像”“反馈教学”“精细化”等微格教学的核心本质要素,采用最新一代的多媒体网络通讯及管理技术,全面提升微格教学的管理水平,以适应数字化的需求。

智能化管理 实现微格教学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成为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中心,综合发展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的,集教学、训练、评价、检测、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智能化教学训练系统”;同时要融入相关的运维支持,使得微格教学的进行更顺畅。

突破时空界限 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要将传统的“反馈教学”全面提升为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与评价,打破传统微格教学空间、时间上的限制,实现实时同步、非实时异步的网络教学与评价以及相关管理。

多功能评价体系 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记录,及时准确地获取反馈信息,支持教学技能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内置传统的评价体系,用户还可以自定义,进一步提升微格教学“精细化”训练的能力,提高训练的效率。

支持多种媒体格式 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够将传统的“录像”全面提升为数字化的多媒体网络微格资源,实现数字化微格资源的管理,支持多种流媒体格式,支持微格资源的流式,同时兼容传统音视频设备。

个性化服务 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数字化微格教学服务,为微格教学相关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及外部单位人员提供个性化、数字化微格教学服务门户[2]。

开放性架构 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够实现开放的架构,层次化、模块化,不但可靠性要高,同时灵活性要强,易于扩展[3]。

3 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

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展现层 展现层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受训学生、指导老师、管理人员、外部用户(如用人单位)等各类用户提供了统一的网络门户服务。系统按照各类用户的主要工作流程组织各自门户的展现形式,简单明了,反应快速,易于操作。门户承载用户进入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入口功能。各类用户的门户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用户登录/退出、个人信息管理、微格资源分类浏览、微格资源搜索、最新微格资源、热门微格资源、相关软件下载等。用户还可以在自己的门户内很方便地完成微格教学的各种相关工作。

1)受训学生。受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门户内方便地接受指导老师安排的微格教学任务,提交和自己的微格资源,进行网络微格教学的评价,包括自评和互相评价;还可以自主选修精品课程和网络学习,维护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等。①微格任务:接收查看指导老师布置的微格任务以及自己选修的微格资源。②资源及管理:通过平台软件,受训学生可以自己微格教学的实录,也可以把自己精心编辑过的微格教学录像成果到外部门户,供大家借鉴学习和用人单位评价;受训学生还可以、管理、检索在自己微格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方便自己在微格学习时使用。③直播学习:受训学生在自己的学习门户网页上可以看到自己可以参与的微格授课直播,点击进入即可收看课程直播。④点播学习:可以进行点播学习,选择资源列表中任意微格录像,实现在线播放学习的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学习时间进行跟踪记录。⑤资源评价:受训学生可以对自己能够参与的微格资源进行微格评价,也可以评价自己学习的精品课程。⑥教学资源下载:平台支持对相关微格教学课件的上传下载功能,支持各种主流播放文件,包括Flash、PPT、WMV等格式,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⑦微格资源论坛:网站都带有一个微格资源论坛,便于学生与教师进行答疑,交流学习经验;系统结合核心模块的自我学习特性,增加课程答疑、笔记、消息、论坛、作业、资源等辅助学习的协作功能,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得充分的学习辅助和协作。⑧个人学习空间:主要是个人的微格学习电子档案。

2)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的个人门户除了具备资源及管理、微格评价等与受训学员的共及更高的权限外,还具备课程管理、学生管理、微格任务管理、评价审核管理、成绩统计分析等教师专有的功能。

3)管理人员,主要做好角色权限管理以及系统的维护备份、恢复等工作。针对多媒体并发用户多、资源文件大、格式多样等特性,系统提供了专业而强大的管理功能,实现多媒体视频流式播放,在学习视频的时候可随意拖动进度条。系统模拟客户端界面,实时展现当前进度百分比、上传速度、剩余时间等信息,让用户时刻掌握上传进度,防止大文件上传出现“没有响应”的情况。系统还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自动在后台转换多媒体文件格式,自动实现管理功能[3]。

4)外部用户,主要是检索、查看、分享相关的微格资源、精品课程资源及查看相关电子教学档案。用户操作界面简洁,反应快速,操作统一,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资源上传后,压缩包在服务器自动解压并自动生成入口链接,压缩包同时保留在网络存储中提供资源下载服务。系统还提供了高级检索、分类、排行等功能,让外部用户可以方便地找到想要的资源。

功能服务层 功能服务层以成熟而强大的多媒体网络服务(录播服务、点播服务、直播交互服务、分发服务)为支撑,为微格教学提供了六大关键功能服务及管理。

1)微格资源模块。微格资源模块提供了对微格教学资源完整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上传、解压、转码、存储、分类、审核、、检索、浏览、下载、评价、排行、删除。可方便地在上层门户中根据各自微格教学的业务逻辑调用。与其他传统类似系统不同,微格资源模块不仅支持微格教室内录制以及后期编辑、标注所得到的微格资源,还支持师生在微格教学过程中要用的几乎所有格式的网络资源。微格资源模块还弥补了传统相关系统对于多媒体资源并发用户多、资源文件大、格式多样等特性支持不足的缺陷。专业支持文件大、用户多、并发多、带宽高的视频资源,弥补了传统相关系统的不足。按照学科、课程等教学需求管理本校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的门户及网络学习过程的管理。简洁高效,响应迅速,并发能力强,客户体验好,解决网络教学资源与实际教学应用脱节的问题。

2)微格交互模块。微格交互模块为微格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互动支持,不仅支持单向的点播、直播,还支持双向的互动;不仅可支持音视频、文字实时互动,还可整合论坛、博客等异步的互动机制。系统实现主控室与各教室之间、教室与教室之间双向可视对讲,完成了微格教学基础理论要求的教学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的重要要求,真正实现了教学对比、共同提高的目的。系统还能将某一音像资料强制性送到每一教室;教师可以对所有班级或指定的某年班级的学生讲解教学内容;可以把某个教室的实况转播给所有的班级或指定的某几个班级。

3)微格评课模块。微格评课模块集中支持了微格评课标准的管理、评价的、审核及管理、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报表等功能,并可方便地在用户门户中展现出来,可支持系统实现以下评价模式。①实时指导评价:通过回放受训人员自身的表现视频,使其能够了解自己的表现,学会自我“诊断、治疗”,进行自我纠正和评价;也可以是同组训练的“学生”角色扮演者对“教师”角色扮演者的模拟教学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指导老师也可以对“教师”角色扮演者的模拟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②实时多点并行评估:除中心控制室的教师可进行评课外,各间多媒体微格教室也可同时进行平级听课、评课、控制,可以有多位教师同时听课、评课、控制。③课后指导点评:指导老师通过网络点播受训人员的课堂实录,将受训人不正确的语言、行为和教案进行标识后再返还受训者,使受训者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并事后更正。④本地指导评价:双向交流,可以在本室进行面对面交流,室与室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视频与音频的交互交流、观摩,也可在各室间或各间和控制室间通过录播系统进行双向交流。⑤远程指导评价: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指导老师、学生即可以实现远程的视频、音频传输,远程的评价人员可在异地实现评价。用人单位在异地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学校人才资料库,远程了解所需人才的在校表现及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了解所需人才的成长过程情况,有助于全面了解所需人才。

4)集成服务模块。集成服务模块为微格系统与数字化校园中其他相关系统提供了统一的集成服务,与教务管理系统集成,可以统一完善微格教室的使用管理、学籍管理等;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集成,可以完善和简化身份识别及权限管理;与网络中控系统的集成可以简化微格设备的控制。

5)微格教学过程管理模块。微格教学过程管理模块支持微格教学过程的管理,包括微格教学任务的、作业、考核评价、成果展现、统计分析、奖惩等,形成相关师生的电子教学档案和电子学习档案。针对多媒体并发用户多、资源文件大、格式多样等特性,系统提供了专业而强大的处理,实现多媒体视频流式播放,在学习视频的时候可随意拖动进度条。系统模拟客户端界面,实时展现当前进度百分比、上传速度、剩余时间等信息,让用户时刻掌握上传进度,防止大文件上传出现“没有响应”的情况。系统还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自动在后台转换多媒体文件格式。

6)运维支持模块。运维支持模块主要包括微格教室管理及物资设备管理,可以支持客户更好地开展日常工作。提供单点登录解决方案,与录播系统、网络中控系统、教务系统、一卡通系统无缝集成。角色可自定义,权限灵活分配。智能化的密码管理,保障安全性的同时,降低管理员的劳动强度。用户丢失密码后只需输入用户名即可获得系统自动生成的激活邮件,并将其发送到注册邮箱,通过激活邮件用户即可修改密码。

网络服务层 网络服务层是系统与微格网络教学的底层支撑,它与网络存储、网络监控运维、微格教学采集设备、录播系统等基础支撑环境紧密结合,并可实现跨域的管理。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架构,功能强大,使用方便,配置灵活,扩展方便。系统实现了高端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跨域管理和传输,为满足视频点播对带宽和空间的高要求,最大限度地缓解视频服务器和网络的负载,实现了微格资源网络存储与平台数据库的剥离。系统打破B/S传统的单线程架构,采用多线程异步调用技术,在执行某项操作的同时,系统可创建新的线程流来并发完成另一项相关操作,操作之间互不干扰,极大提高了执行效率。系统全部采用存储过程、触发器来执行数据操作,提高响应速度,采用事务回滚机制彻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系统还采用了Cache高速缓存机制,将常用信息暂存于内存中,实现快速读取,最大限度地降低来回访问的字节消耗,速度最快,对网络资源消耗最少[4]。

4 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教学流程设计

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是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中心,综合发展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集教学、训练、评价、检测、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智能教学训练系统。它能够科学设计教学训练流程,实现训练过程自动化;针对训练中各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面支撑教学训练整个过程;能够对不同的教学应用场景,选择有针对性的、客观的、全方位立体的评价体系,实现与录播系统无缝结合。系统的微格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系统内置微格教学网络评课功能,可以对训练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打分,完成教学技能评测,也可在网络上异地评估,同时自动生成评估报表,并可及时打印。可帮助师生分析在某授课技能方面存在的缺点,从点到面细节地进行评估,了解师生每次上课进步的幅度。系统还支持专业的教学技能分类评价,对教师进行评估的内容,严格按照微格教学标准来制定,主要有导入技能、语言技能、提问技能等10项评估标准,10项标准根据权值定为优、良、差三等级,然后系统自动统计进行数字分析,产生评估值,对教学结果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合理评估,从而促进不断地完善教案和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效率。系统支持各种类型的微格教学评价反馈:既可实时评价,又可课后评价;既支持本地评价,又支持远程评价;既支持单个教师的评价,又支持多用户网络并发评价。微格教学流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突破空间限制,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客观地对训练情况进行质性或量化评价[5]。课程训练过程中产生的视频案例、教学设计、评价反思等可以系统地形成训练结果,可提供对学生能力进行客观检测的材料。整个训练课程系统、连贯,教师可持续地指导和帮助,训练结束后可记录学生自己的反思,有规范的记录系统,学生参与程度高,训练规模大。

5 结束语

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微格教学训练模式的不足,为师范生提供教学示范和优秀课例,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视频点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为训练者提供及时全面的反馈,充分发挥师范生自主学习、相互评价的优势,在微格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主体认知建构的思想理念。同时也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扩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增强了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实现微格教学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微格教学实验室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叶谷平,王伟东.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7):67-71.

[2]叶惠文,邹应贵,杜炫杰.现代微格教学系统构建与实施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7):70-72.

[3]谭福奎,岑家靠.微格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4):158-160.

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管理

知识管理的概念有多种,知识管理简单点就是在人文和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中,从怎样获取信息和知识,再创造和分享,通过整合并记录,达到信息和知识更新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达到知识的创新。在图书馆管理中,知识管理有更广义的理解,除了有以上所述知识管理定义外,还增加有对于知识相关的一切无形资产的管理,知识管理的中心思想是把知识和信息当作资源开发,这也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1知识管理的要素及内容

知识管理包含三个要素:以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和途径。知识管理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通过知识的特殊作用而产生,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作为核心的人只有掌握和利用知识才能提高竞争力,以创新为目的。尽管在研究领域对知识管理的本质有多种不同看法,但知识管理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之上,结合信息和资源管理而开创的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是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在此知识系统内,成为组织智慧循环的是人与知识之间形成的不间断累积,这就是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也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内容。

1.1数字化图书馆以开发知识为起点

数字化图书馆开发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方面。开发显性知识主要针对的是有关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部分的开发,即数字化图书馆。开发隐性知识主要是针对图书馆内部管理人员智力资本的开发,所谓的智力资本就是管理人员的工作思想、工作经验、处理工作问题等各种知识,通过挖掘、组织、创造、交流、共享才使这些隐性知识得以实现,这就是数字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始。

1.2数字化图书馆以服务知识为过程

现代图书馆服务知识的过程即是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把知识这种资源通过挖掘、整合、存储,再通过传递知识达到创新服务,用户需求的知识达到满足,知识的重要作用从而体现。这就是图书馆从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就带有知识创新的出现。

1.3数字化图书馆以创新知识为重要内容和目的

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内容及目的是知识创新,在知识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数字化图书馆的知识创新是对图书馆自身管理的创新和图书馆知识管理为知识科技的创新两个方面。图书馆中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是属于图书馆的自身管理创新。技术员运用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发明创造是属于图书馆知识管理为知识科技的创新。在图书馆中技术员可查找所需要的知识信息,结合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再利用数字化图书馆中知识管理所产生的创新使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成为用之不竭的源泉,这就是数字化图书馆创新知识的最终目的。

2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管理仍存在缺陷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数字图书馆开始兴起,人们发现了数字资源的便捷,不再只依赖于纸质资源。然而,图书管理体系中,各种服务互相割裂,数字资源、纸质资源、信息化服务等缺乏相互融合,使一体化进程受到影响。由于数字图书馆还不够成熟,目前图书馆的管理依然依赖于纸质文献和书籍,对数字化资源不能有效管理,难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难以面面俱到的管理知识,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1目前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不够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

现在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够健全有三。第一,在纸质文献和书籍系统中,如果图书管理员没有及时整理,读者就不能在查找所需资料的过程中满足。第二,在资料库系统中资料数量太多,搜索范围较大,给读者搜索所需目标带来一定的困难。第三,闲置的电子阅览室设备没有被充分的发挥。传统的集成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图书馆信息管理的需求。因此,目前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只能依靠信息技术使图书馆管理发生质的飞跃,其信息管理系统要进一步完善就必须进行开发与升级。

2.2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中管理员能力需更新

现在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员能力不足有三。第一,管理人员网络技术不高,能表面接触图书馆配备信息管理系统,原来的管理思维模式影响管理员可进行公共信息的共享操作,不能完善各个系统资源的整合。第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需再加强,在公共型信息的管理中,图书管理员由于专业知识欠缺,工作中的传播力度不强,图书馆中电子阅览室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变成资源过剩,读者的需求也就无法满足。第三,信息服务方式需要管理人员再完善,“人找信息”还是“信息找人”?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中,应当采用一对一的资源服务,图书管理员要及时记录并统计读者需求的资源,读者再次阅览时,管理人员就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内容,达到“信息找人”服务方式。

3将知识管理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中去这是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当前数字图书馆的迅速发展,在知识管理的理念中,纸质文献型的低层次服务已不适应图书工作的要求,深入知识的层面即知识服务转变是提供电子文献,进行创新与服务。增加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能实现这创新与服务,所以图书馆中的创新管理必须引进新的网络信息技术。

3.1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创新管理的途径

当前图书馆的迅速发展,知识管理也随之迅速发展,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传播和开发利用,都必须以信息知识资源为转变。信息资源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和组合,再进行加工和创新,单一的管理模式在这种变化中会转变成复杂的知识管理的方式。数字化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管理模式。在当下,知识和管理创新不但是健康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图书馆中,引用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将资源信息进行处理并且加以合理的应用,使之与图书管理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提高图书管理能力的创新,实现图书馆创新管理的发展。

3.2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创新管理制度的基石

在新时代中,图书馆创新管理制度应该是一个有方向、有目的制度,顾此失彼的制度就不是创新管理制度,图书馆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特别要重视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新技术的开发是图书馆发展的前进动力,这动力需要申请一定比例的经费,才能使资源共享的数据库和网络建设的发展得以完善,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才会与现代化图书馆与时俱进。那么“教育+培训”的网络体系就是未来的图书馆创新管理的雏型,图书管理员必须顺应管理制度的创新学习、学习、再学习。

4结束语

脍炙人口的格言“知识就是力量”,它的初衷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将创新知识管理应用于图书管理中,两者的发展都将会前景无限。图书管理员首先要熟悉馆藏图书的卷宗状况、存放位置,要把图书馆藏的组织知识转变为个人知识。图书管理员还须进一步地了解图书内容和价值,了解馆藏图书资源,再进行创新知识开发,让图书管理员成为创新知识型服务者。所以,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人性化管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提升图书管理与图书服务。促进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将知识管理引入图书管理是图书管理的一大飞跃。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创新[J].情报资料工作,2002(3):5.

[2]李华伟,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3]杨熔.让知识管理走进图书馆——兼谈深圳南山图书馆的管理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3):25-28.

[4]吴建中.浅谈21世纪图书馆发展趋势[J].图书馆杂志,1997(1):35-37,26.

篇10

关键词:蒙医药;知识管理;数字资源

蒙医药学是一个博大的领域,和中医药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理论和实践体系和中医药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在药的取材上,多数来自于植物、动物,在指导理论、制作技术及配方上又有各自的特点。现今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成为蒙医药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个人来讲,知识是抓住机遇、拓展事业的最重要的资本;对企业而言,知识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的保障。网络信息的高度发展,呈现出信息海量、复杂多样性的局面。蒙医药学信息也迅速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入,出现了多种蒙医药文献数据库,也有许多蒙医药的单方、验方公布于互联网上。蒙医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多、更广泛的重视。

1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蒙医药知识管理的理念

蒙医药学知识作为一个组织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分享、整合、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蒙医药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累积,成为蒙医药学组织中智慧的循环。这种循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蒙医药知识管理系统来完成,进而使蒙医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得以不断地转化、综合、升华,使蒙医药学不断壮大和发展。

2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蒙医药显性知识管理

蒙医药显性知识管理,主要指已发表、出版的蒙医药文献信息的管理,即通过记录、整理、数据库建设,形成一支蒙医药文献信息保障体系。通过信息的检索、分享、开发利用等,形成蒙医药学知识的良性循环和升华。例如:我校近年建成的《蒙药文献全文数据库》,完成了我区蒙药文献的储存和管理,同时为全校师生、全社会提供蒙药文献信息服务。

3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中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

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主要指对依附于人头脑中的蒙医药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迈氏定义是这样描述的,“是和显性知识相对的,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它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个人技能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综合的结果。个人经验的提升、转化,单方、验方的开发在蒙药领域已经有许多的成功案例,然而,还有许多蒙药的单方、验方,只存在于特定场景中,没有被开发出来。“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即对蒙医药隐性知识创造过程和应用过程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也包括蒙药知识的专业论证、鉴别。隐性知识不只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也包括那些因为种种原因隐蔽在一定空间,未被公知公用知识。许多蒙药单方、验方是按照蒙医药理论、技术、方法组方的,经过实践检验,取得疗效的,然而,个体单独实践难免狭隘片面,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论证,阐明其优劣成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将这些知识融入显性知识体系。也有些蒙药知识由于语种限制了广泛的交流和传播,形成相对的隐性知识。这些蒙医药知识需要交流、验证、分析、整理、综合,形成新的思想、新见解,上升为显性知识。尽管任何新思想都是由某一独立的个人产生的,但其成果的取得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他人的协助有关,因此创新理论与实践证明了群体合作的重要性。 蒙医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同样离不开群体合作的元素。

4 蒙医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关系

如果说显性知识是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那么公开发表的文献信息都属于显性知识,却都来源于隐性知识,是由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经验提炼、升华出来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其大脑中属于隐性知识,通过著书立说,出版了影响世界科学理论的巨著《相对论》,就形成为显性知识。又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通过阅读《相对论》,受到启发,经过实践又形成新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是这样不断循环,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资本,被用于改造世界,建设世界。蒙医药知识存在于大脑中的属于隐性知识,单方、验方没有公开发表,没有经过科学程序论证也不能算作显性知识,只能算作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一个阶段性知识。有些蒙药的单方验方虽然经过一定范围的一定人群的实践检验,但是,对其合理性缺乏科学的论证,在治疗应用中只有特定的医生,特定的环境,才能有效,也不能完全属于显性知识。没有公开的成方的单方验方,需要通过本专业的理论、科学技术的论证,把经验提升到学术研究的状态,才能算作把经验变成知识,把隐性知识升华为显性知识。

数据库的可视化系统,知识图谱化、聚类分析等工具具有鉴别、管理显性知识的功效,能够鉴别信息的质量,统计学术成果的数量。例如,文献出版形态的分类,文献内容的学科分类,对文献信息的质量就有鉴别功能。期刊论文的级别(核心与否)、会议论文的水平是否是国家级、文献的索及率、引用率、下载率等均可作为鉴别的指标。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隐性、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速度也急剧加快,离不开数字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蒙医药知识也只有加入到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才能实现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

5 结语

蒙医药知识管理工程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蒙医药知识管理的前期收集整理,分类、组织和存储,可视化图谱的多层次揭示。也包括每个个人的实践探索和各种组织、单位的研究的知识,还包括政府的基金项目的投入导向,都属于这个系统工程的一部分。这些研究探索中有依据传统蒙医药理论进行的,也有依据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医药学形成的,这就使蒙医药研究文献丰富多彩、同时也具有复杂性,需要用数字化的管理系统,进行规划和管理。现行的数据库、搜索引擎对文献信息的整合、检索、获取已经很容易给出。蒙医药知识通过数据库、搜索引擎的整合、知识图谱化、聚类分析等手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揭示,大幅度的提高了蒙医药知识管理质量,为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从而更快地促进蒙医药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隐性知识 [DB] 百度百科 / 2013-11-1

[2] 朱祖平 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 科研管理 2000 (1)19-25

[3] 知识管理_百度百科 / 2013-11-6

[4] 朱祖平 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 科研管理 2000 (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