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

篇1

    一、 预习课文,自主探究。

    1、 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明确预习的相关内容,如: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对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对相关重点字、词、句的掌握;对精彩段落的朗读及背诵;对相关链接知识的熟悉等。

    2、教师强调预习的要求:如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力,快速、高效、及时地完成自学

    二、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课前预习导学”题,并思考自主探究题、师生互动题。

    2、学生找出阅读中疑难问题,并写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处。

    三、分组合作,讨论释疑。

    1、课前准备:把教学目标规范地书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工整、醒目,不能擦去,要贯穿于课堂始终,每个步骤都要围绕目标展开。在黑板的左部边缘列出各组序号及评价标准,以备教师课堂对学生做具体评价用。

    2、教师导入新课学习。教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做简要解读,强调突出某些关键字词。

    3、、教师明确将要讨论的问题(导学案上),并分派各组任务(哪组负责讨论哪一题,哪组负责点评),并明确讨论和点评的要求。

    4、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讨论释疑,并归纳答案,明确汇报人,教师也应该深入小组参与学生讨论,并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讨论进度,并对学生的参与情状(积极或懈怠)作出适时评价。

    四、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1、各小组依据要求展示本组内讨论成果。展示内容可以分为四点(重点、难点、易错点、联想点)和四类(规律、方法、小窍门、跟踪练习)。(选派代表一般为b层或c层学生)

    2、针对疑难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并明确规律方法。

    3、教师适时对各小组评价。(如:参与积极性,展示、评价效果等)。

    五、总结反刍,当堂检测。(5分钟)

    1 要求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2、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强化记忆。

    <!--[if !supportLists]-->1、<!--[endif]-->布置学生当堂完成针对性习题。(一至二题)

    4、教师根据前面评价评出最佳答题手和优胜组。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教学

前言:

提问是每个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是否上课认真听讲、学生是否学到了真正的知识。而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不再被关注,提问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只是一个教学流程,这样提问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阻碍,也降低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对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尽管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是部分教师仍然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占据主置,使学生被动的学习语文知识,由于小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又不能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从而导致小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课[1]。

1.2提问目标不明确: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经常忽略了对语文问题的设计,因而在教学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提问的问题范围较广泛,没有针对性,在教学提问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提问,所提问的问题难度较大,从而使得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是什么意思,又应如何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而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与教学内容不一致,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2]。

1.3教师提问的方式的单一:

教师在提问时经常忽略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尽管所提问的问题中包含教学内容,但是提问方式却枯燥乏味,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回答的热情,使得教师在提问时,学生不愿回答问题,课堂氛围沉闷。与此同时,教师又不能对提问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得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致使自身的学习成绩下降。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同时也会加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提问是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手段,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提问这个环节,教师就不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也无法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是课堂中的核心,只有在教学中产生问题,才能根据问题继续教学,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积极探索和思考,从而逐渐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问题时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环节,它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进行提问,要注意提问的方法和过程,使课堂教学提问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的学习。

3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提出的策略

3.1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课堂教学提问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提问设计,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师也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在提问时找到符合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教学提问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认真的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提问环节只是敷衍了事,学生就会认为教师提问的问题不重要,因此也就不会思考问题,并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计,以便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谜语提问进行设计,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谜语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时猜谜语,学生在猜谜语的时候就会动脑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3.2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因此,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这样教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而不是只提问几个优等生,教师在教学时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要启发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教师要经常提问他们,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而对于性格胆小的同学,想回答问题又不敢,教师可以在提问前适当的启发学生,然后提问他们,当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要适当的鼓励和激励他们,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3.3注意提问的方法:

提问是整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程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所提问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交流探索,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同时也要具有启发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会通过同伴所提出的意见结合自身的答案,回答问题,这种提问教学方法,不仅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也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3.4创设情境进行提问:

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的效率和发展。因此,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让学生积极探索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形成好的学习观念。教师要想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情景教学,使学生融入提问的环境,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再进行思考的时候,通过课堂环境氛围,加深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提问的过程与方法,教师要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配合教师教学,以便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教师及时的改变提问教学方法,才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邸雅洁.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J].学周刊,2011,(27):45-56.

[2]刘宝昌.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简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4):67-89.

篇3

统观现代教育教学论,其主要思想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而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自学方面的方法,更是当前小学语文学科的攻坚战,也是新课改核心——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

通过两年多的语文学科学法指导实验、探索。笔者深感,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科学法指导,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抓住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中心,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进行自学加引导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是艰苦的劳动。真如格言:“学海无涯苦做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但针对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生理特征。要将苦学,变为乐学。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轻松、愉快,富有情趣,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贯彻“实、广、活、新”的原则,建立“讲、练、学”三结合的课堂结构。运用多示范、多启发、多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辩论、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手段,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生动活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广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

一、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出发,从课文内容入手,研究课文中客观存在的、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和育人因素。依靠知识本身动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是学生爱上语文课。

如教学《蔬菜和水果》备课时,备好教材所反映的白菜、萝卜、香蕉、西红柿、苹果等实物,上课时,让学生开放五官: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再说给同桌小朋友们听。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比较认识,这样即掌握了字词,又学会了动手、动脑来分辨,使语文课教学有滋有味,趣味盎然,并使语文教学目标达到既授知又育人的目标。

二、注重教学方法设计的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无论是生字课、听说训练、还是阅读、习作课。特别要强调兴趣的激发,引起学生的注意,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依据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广泛采用挂图、实物、电化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到既有教具又有学具,形式多样,具有趣味性、先进性,使学生接受知识从抽象转为直观、生动、形象;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喜闻、乐见、乐学、爱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如《繁星》《火烧云》《瀑布》等课文,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其乐无穷。但须在使用教学具时,切忌追求形式、热闹,而要以语文教学内容服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使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课件的制作,重在形象性、实用性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构思。

三、注重教学气氛创设的感染性:

让学生做语文课堂的小主人。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地思考;大胆地表述。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和直接经验,进一步体会字词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如枯燥乏味的写字课,要从字形结构,偏旁部首人手。出示形象挂图,有机地和日常生活、绘画、雕塑、音乐等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字体、笔画,分析间架结构的能力。培养认字情趣,提高识字、用字、写字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自主性:

立足于教会学生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路,探索学习规律,进行实践操作,亲自参与,主动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愉。使学习的积极性更持久。

如《刻舟求剑》《飞夺泸定桥》着重教会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什么人、用什么方法、结果怎样等?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关键词句解决问题,读懂课文,师以有条例的板书,辅助学生理清思路。对知识难点,则动手演示,使学生有深刻理解。

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有无其他方法来做?激活学生思维,通过“质疑——解惑——存疑”的阅读过程。使学生掌握了阅读课文的最基本方法。更便于今后的自学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注重课堂结构改革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一定意义上,是以教学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的不同,有其各自的依据;并依据教材内容、性质的不同具有其灵活性和针对性。

常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其优点和可行性操作的特征分别是:

辅导式: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对教材、辅导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一带而过;有的读、议、讲、练、思重点分析,其流程是:“生质疑——师授惑——生感知”,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讲读课文的教学。

讨论式:是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在利用辅导教材、资料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点拨,其流程是:“生自主学——质疑——各抒己见——师点拨”,此模式一般同辅导式交替使用于讲读课文的教学。

自学式:(一)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其优点是对重点、难点稍加提示。(二)完全自学,这全凭学生自己去摸索,师只是起督促、检查的作用,其流程是:“生学——师导——生悟”,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低年级,也可在中、高年级同练习式交替用于阅读课文的教学。

篇4

一、教学目标去虚高求切实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在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学意义。但是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而是泛泛而谈,好高骛远,目标虚高,既缺乏可操作性,又缺少可测量性。如一位教师所制定的《西湖的“绿”》的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感悟体验,引导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这一目标看似凸显了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际上却是虚高的。首先是行为动作没有条件和程度的限制,目标就显得虚空;其次是没有指明达到要求的具体过程与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是虚高的,在实际教学中起不了导向、调控作用。

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教学实际,必须把三维目标具体化。一是明确教学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是针对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来确定行为的条件;四是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程度。例如上文提到的《西湖的“绿”》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位教师作了如下表述: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绿的喜爱;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准确了解“西湖‘绿’”的特点。在这个例子中教学目标的表述既明确又平实,且完全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辩证统一。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为语文教学导航。

二、教学过程去猎奇求平实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追求的是动态生成,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但有的教师把动态课堂误解为热热闹闹,所关注的是表层化的动、肢体的动,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内在的动上;把个性化解读误解为猎奇,不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进怎样的歧途,只是一个劲地叫好。因此课堂上出现了远离文本主旨的奇谈怪论式的所谓个性化解读,失去了原本语文课堂应有的平实。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位学生说:“白骨精也有好的地方,至少她对自己的母亲很孝顺。”教师马上肯定了她的求异思维,并启发其他学生一起参加讨论,让大家说说白骨精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其实白骨精作为“残害百姓,诡计多端”的妖精形象,已经成了一个反面典型,随意地改变这种典型就会背离文本的所倡导的根本价值观,这对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是十分有害的。譬如,把白骨精想与母亲分享唐僧肉说成是孝道,那就很容易误导学生产生“不管采取何种手段获得,只要与父母分赏就是孝”的错误观念,这与我们语文课所追求的人文价值和情意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真正有效的语文课从教学课程来看总是一环扣一环、平平实实的。教学过程的平实就是强调教学流程有序,活动设计难易适中,环节安排连贯紧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序性并不是要求线性的教学程序或单一的教学路径,只是强调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要切实可行,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质;所谓难易适中就是问题的提出和活动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实际认知水平,并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学环节的连贯紧凑要求是与清晰的教学思路相一致的,是对教学思路提出的具体要求。平时的教学过程倡导: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动静结合,有效互动,课堂气氛和谐。

三、教学形式去浮华求务实

从教学形式看,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的形式主义教学风气。如我听过的一些公开课,常常感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演戏,整节课教师一个人包揽了编、导、演等多项工作,学生则认真地配合教师,假戏真做。新课标中倡导的“学科整合”已被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演绎得变了味道。在一些公开课上动不动就用上了众多的诸如唱歌、跳舞、绘画、手工、游戏、表演等非语文教学手段,甚至喧宾夺主。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在没有引领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松树的情况下,就匆匆让学生进行各种表演。这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三棵客松的形象,让学生按照大屏幕上所展示的客松形象进行表演,学生伸出手臂进行比划,课堂上闹哄哄的。教师又让学生一起跟唱山寨迎客歌,结果大部分学生不会唱,课堂显得有些凌乱。这样的表演,学生是动起来了,但这样的“动”是以肢体为主的浅表层次的动,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更没有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如果教师放弃这些浮华的形式,进行务实的对话阅读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如教师可以从迎客松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通过读一读、找一找,去领略迎客松的奇特,问学生:“迎客松到底是怎样欢迎来客的,你能从课文在找出描写迎客松特点的句子吗?说说哪些词表现了迎客松是黄山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形式才会让人体味到浓浓的语文味。

四、教学效果去虚美求真实

篇5

一、把握学生兴趣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小学生因为年龄的特点,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快速集中,往往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起,他的思想还在操场的游戏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创设有效的语文情境,先声夺人,一出场就要抓住学生,点燃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积极主动探究新知。这是一堂课的关键,可以从设计导入开始,让学生向而往之。微课的出现,运用大量的图片,声情并茂,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习直观化,学习的开始免去了教师唇耕舌耘的说教,借鉴了好莱坞大片中悬疑、意外、问题等刺激元素,让课程趣味十足,富有视觉黏性。

二、弥补教材资源缺陷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丰富,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始终带给学生惬意、温馨和灵动,让学生在?Z文的世界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感悟。但由于教材设计有时候与学生的阅历相去甚远,给学生理解课文造成很大障碍,微课,却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如在学习《葡萄沟》时,学生没有去过新疆,对新疆的异域风情兴致盎然,特别是对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不理解但又非常感兴趣。课本没有插图,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就制作了一段“葡萄干制作过程”的微课:“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周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制作流程清晰再现,加之同步解说,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终于明白了葡萄干的制作工艺。有的学生发散思维特别强,还提出问题:我们这里为什么不能做好吃的葡萄干?投石问路,激起千层涟漪,学生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爆发出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微课,简单高效,弥补了语文教材资源的不足,打造了自己品牌的高效课堂。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倡导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建立学生主体课堂,改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内容的层次化深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微课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某一知识点制作5-10分钟的讲解视频,来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四个太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的第一个微课视频是讲述了后羿射日的故事,通过故事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好奇,后羿射日后,我们今天的天空还剩下一个太阳,为什么标题会有《四个太阳》呢?第二个微课视频是,小朋友画了绿绿的太阳、红红的太阳、金黄色的太阳和彩色的太阳,他想把这四个太阳送给春夏秋冬。夏天天气特备炎热,小朋友穿的特别少,还想吃冰激凌和西瓜,小朋友把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带给高山、田野、街道、校园,一片清凉。请同学们想一想,其他季节有什么特点,应该送给秋天、冬天和春天什么颜色的太阳,为什么?请同学像老师一样用一小段话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引导,为小学生深层次地分析文本内容提供思路,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四、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主要分配在新知识内容的讲解上,但是在微课模式下,大部分重难点知识点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已经为学生提供指导,借助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基本能够完成60%的学习,不再需要课堂教学中的细致讲解,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由围绕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小组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小组成果不断展示的过程,是组间成员互动交流的过程。

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课的制作向学生展示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视频,引导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没有采用传统的故事分段讲解和关键字词分析的讲授法,而是引导学生

篇6

>> 美国小学科学教材特色及启示 美国SPEM课程的特征及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美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拼读法的发展及启示 一份英国小学科学纸笔测试卷里的启示 英国小学科学质量监测试题的特点及其启示 小学科学教学特色 韩国小学德育课程设置的特色及启示 美国小学道德教育的艺术及启示 美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特点与启示 美国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教学流程启示小议 浅谈美国小学环境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美国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启示 美国《科学启蒙》教材生命科学部分的特色及启示 美国Insights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及其启示 体验美国小学的科学课 美国小型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发展启示 美国小学写作教学特点及反思 美国小学的奖励 美国小学中文教学的三大特点 当代美国小学阅读教学的理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 Framework for the New K-12 Science Education[M]. Washington,D.C:US.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1.

[3]高向斌.发生在课堂上的科学故事――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研究[J].学科教育,2002(1).

[4]王亚歌.美国小学科学教材特色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8(10).

[5]姚伟.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特点[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4(4).

[6][13]王淑娟.美国小学科学教育STC课程计划及启示[J].学科教育,2004(4).

[7][8][9]张军霞.美国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10]朱小雪.细微之处见实情――美国小学科学教育几个细节带给我们的启示[J].科学课,2012(7).

篇7

饶兰兰,(1989-),山东日照,西华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摘 要:微课程在教育领域诞生不久,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欢。我国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程的应用和教学教研的提高两个方面,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微课程研究的理论缺陷、制度缺乏和平台缺失,保持微课程快速发展的脚步,同时加紧微课理论研究、制度建立和平台建设。

关键词:微课程;微课程制作;教师成长

一、微课程的国内外发展研究

1. 国外的研究及现状

关于微课程的翻译有很多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扬,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①国外对“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核心构成资源不统一;课程结构较为松散。

2. 国内的主要研究

张静然发表的《微课程之综述》中提到了微课程、微课、和微型课三个关于课程的词,认为微课程、微课和微型课都是微课程的发展都归于微课程的发展。国内首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 他对微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有很多创新的认识。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时间应该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②李玉平老师认为,微课程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③

总之,国内对于微课程的概念有些模糊,但是引用较多的一种观点是:“微课程 (Micro-lecture) 这个术语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④

二、微课程与传统教学视频比较研究

微课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微”,张宝君指出之所以被冠以“微”的词头,是因为该课程具有短、精、便的特点”,短指的是微课程自身时间比较短,精指的是微课程的内容精,便是指微课程方便传播。⑤

微课程的共享的特点表现在网络资源建设促进学生学习的方面,优秀的微课程可以供全国各地的教师共用。如果教师发现某个微课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用,即使不是自己做的,也是可以将微课程下载下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另外,微课程还具有创新性,高效性。通过将微课程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微课程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对学科教学的价值、对教师成长的价值和对学校发展的价值四个方面。

1. 微课程对学生学习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泛在性、创造性、实践性和生发性。微课程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习不再仅仅限于课堂上和教室中。微课程使学习不再单调和枯燥,而是充满了愉悦,同时也激发了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并且促进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提升。”⑥

2. 微课程对学科教学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是体现微课程价值的最直接表现,刘文忠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文章中,阐述了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作文教学多样化的作用。作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推进微课,能够有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微课程对学科教学的价值集中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 微课程对教师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微课程教学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有利于教师不断专研业务,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精讲精练,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有效教学。

4. 微课程对学校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服务于学校的微课程重点在于学校层面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学校校本研究质量的提升、简单有效的研究工具的开发、特色学校的打造和学校知名度。

四、微课程的开发制作

国内最早关于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的描述是来自于关中客的《微课程》,国内微课程的开发是在一线教师的专研下,总结出来的开发经验,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刻板的操作流程,没有规定的开发周期,没有指定的开发工具。

关于微课程的制作技术的研究,并没有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只是对微课程制作的硬件和环境提出了一些要求。保证微课程录制的环境的安静;保障基本的声音、图像、文字的输入设备以及多媒体处理设备,保证微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成果。

五、结语

国内外关于微课程的应用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学校通过微课程的校本研究和微课程推进工作,发现了学校发展的新亮点。

篇8

然而,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却发现种种不如人意的现象:有的教师内心想自己的课堂生成是精彩的,但实际上却走了样,不是偏离了文本的主旨就是学生跑了题,要不就是学生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提出这样或那样让教师难以应对的问题,最后闹个不了了之;有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这样那样的新理念,显得茫茫然,怕自己哪儿出错,给人以浅薄感,给其他教师看笑话,在课堂上对学生所谓多元的、个性的理解不置可否,最后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课堂的生成教学”谈点个人看法:

一、精彩生成的前提――精心预设

一堂精彩的课,需要预设与生成共舞。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同时,必须认识到,课堂又是复杂的,老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上可能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智中生成。有的时候,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的流程也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请看课例:全国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作文片段《怎样写具体》。

支老师走上讲台就和学生亲切交谈:

师:同学们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姓“支”。

师:对,我在黑板上写一写,我们写字要认真,故意写了一个歪歪斜斜的“支”字。

师:同学们说我写得这个字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说说什么地方写得不好?

生:这个“支”字像个站不稳的人。

生;第一笔横得太长。

生:第二笔竖歪了。

生:撇太长、捺太短、不协调……

等学生说得差不多了,支老师总结说:同学们刚才说得那么多,我接受你们的意见,其实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那就是“怎样写具体”。同学们先说这个“支”字不好看,这就叫概括写,你们所说的各种理由,这就叫具体写。支老师的精心预设为学生的生成作好了铺垫,学生从这一简单的教学过程中懂得了“什么是具体写,什么是概括写”,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支老师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围绕“天气太热了”、“雨下得太大了”这两个话题展开想象,正是因为有了开课的精心预设,才有学生后来文思泉涌的精彩生成……

大师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课例中,支玉恒老师以挥洒自如、风趣诙谐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忘情地投入,忘我地交流,快乐地表达。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精心预计的前提,才有这“无法预约的美丽”。

二、精彩生成的资源――善于捕捉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里面可能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如果教师有高超的教学机智和生成意识,善于捕捉这稍纵即逝的教学时机,敏于发现其内在的有效的教学资源,就会将“偶然”生成“必然”,将“巧合”生成“适合”,将“意料之外”生成“情理之中”,营造出一种“原汁原味”的课堂生活情景,将偶发事件开发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

请看课例《狐狸和乌鸦》这一课,其中第二小节是这样的:“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它的孩子找吃的。它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心里很高兴……”学生学习之后,有的说:“乌鸦是去帮孩子找吃的,已经回到窝边,干吗不去喂小乌鸦,偏要等狐狸来骗它?”有的说:“窝里的小乌鸦已饿坏了,肯定会呱呱大叫,乌鸦妈妈怎么会有心思和狐狸聊天呢?”……显然,这是老师在备课时预料不到的情况。老师灵机一动说:“大家说得有点道理,也可以修改,你们觉得这样改才合理?”于是,孩子们更来劲了,一则则翻版的、新的《狐狸和乌鸦》的寓言故事就产生了。

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出老师善于捕捉课堂的意外生成,老师一方面尊重文本,同时也勇于超越文本,顺着学生思路为教材提出合适的修改意见,而没必要为维护所谓的“权威”抹煞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笔者认为寓言的教学是小语课文中常见的内容,面对这类课文的学习与理解,应取一个什么态度,这点教师心中要有谱。从这篇寓言来看,语言上的问题绝不是学生争论的焦点,特别是有关描写更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是作者通过这个寓言所表达的思想,如果学生的理解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这样的理解才能体现课标所要求的,对文本的解读才是多元的。

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很多,当然并不是生成的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精彩的。面对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教师要依靠敏锐的捕捉能力,并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有价值的“突发问题”加以引导,巧妙利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整个教学过程从有序(预设),到无序(生成),再到有序(采取相应的对策)。课堂生成绝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当防止学生借生成出现各种达不到或过度的发挥,影响到文本的理解,影响到技能的形成。

请看课例《麻雀》一课,当教师问:“麻雀妈妈是怎么样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也许是它的爸爸。”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你是根据什么认为它是麻雀爸爸的?”“因为书上没有说是麻雀爸爸还是麻雀妈妈,我认为爸爸力气更大,我的爸爸平时对我最好,所以我认为是麻雀爸爸。”别的学生受到启发,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爸爸,有的说爷爷,有的说外公……争论个不停,教师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学无教,课堂由此陷入了散漫的局面。

篇9

“泰微课”是我们泰州市基于微视频学习资源,促进中小学数字化学习的一项信息化应用项目,也是我市推进教育转型升级“163”行动计划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重点开发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泰微课”工程已成为泰州数字化学习的特色品牌,为我市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扼制了有偿家教,明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当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市中小学语文教学也在线上起飞了。

二、现实

(一)通过制作泰微课,语文教学更贴近教材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2013年,泰微课工程启动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立即响应,积极行动。他们在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形成有力的工作团队,坚持质量第一要求,建立内容审核、严把质量关口的工作机制,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泰微课”。

市“泰微课”语文学科专家组负责“泰微课”的学科建设,负责“泰微课”学习资源条目的制定。各位语文教师则以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编纂学科知识点、技能点条目,对语文学科的重点核心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进行基于学科逻辑的分析与重组,制作学习微视频。面向学生自主学习,优化选题,遴选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流程,注重有效解决问题。全市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语文教研组都有规定任务。关于“任务分工”和“录制细目”图示如下:

为了最大限度贴近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制作泰微课时,教师们在选题、设计方面就必须高要求,严标准。比如:

微课选题。选题为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易错点。选题明确具体、切口小,突出了学生学习中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每个微课程(视频)只解决一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个方面,针对性强,相对独立。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重在思维分析和规律的总结,重视通性通法,注重思维方法的传授,同时又讲求具体生动,通俗易懂,实例典型、恰当。根据教学需求灵活选用适当的讲解方法,突出有效性。教学内容呈现技术应用恰当,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直观形象效果好。每个视频配置2-4个配套习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并提供答案。习题和内容配套,针对性强,难度适当,有层次性。能有效巩固对讲解内容的认识,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同时,“泰微课”微视频制作要求符合《泰州市教育局微视频制作基本要求》,做到画面布局合理,美观大方,音频无噪音,语音标准清晰,教学内容呈现技术应用恰当。微视频格式保证在不同终端上流畅播放。只有获得A级B级的才能放到学习平台上,无形中提升了语文教师的多媒体技能。

(二)通过登录资源平台,学生学习语文更具自主性和个性化

“泰微课”自主学习系统软件平台拥有强大的搜索引擎,支持电脑、平板、手机等多种终端的微视频点播,为每个注册学生开设网络学习空间,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服务,提供强劲的网络交互,记载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行个体及整体学习的分析,具有学习导引和主动推送功能。“泰微课”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已于2014年8月底前正式上线运行,并逐步完善功能。

1.“泰微课”在新课教学中的作用

(1)课前预习,巧妙衔接旧知与新知

在学生预习新知的学习内容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需要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相应的“泰微课”,学生可以在在课后观看该微视频,为新课做好准备。

(2)新课导入,轻松引入新知学习

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相关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类视频。

(3)重难点,逐个突破加深理解

教师针对新知中的重难点进行分解,制作“泰微课”运用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掌握知识。学生观看视频后,又一次对知识进行回头看,巩固所学知识。

(4)练习巩固,知识运用熟能生巧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这样对知识点进行再巩固。

2.“泰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针对课程当中某个特定的主体或知识的难点,学生通过媒体播放器,可以实现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这样帮助了部分学生因接受慢而带来的压力。另外,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的气氛相对轻松。教学视频虽然简短,但是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的范围之内,通过网络,查找方便,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另外,学生在看完教学视频后,还可以对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做出相应的评价,以及进行留言,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实时沟通,让教师明白学生的需求,对于学生学情的掌握有很好的帮助。

一般在视频的结尾会出一些练习题方便学生检测,若没有正确解答,可以进行课程的重学习,或也可参照老师的试题讲解,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这样安排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实时进行自检。

“泰微课”资源能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学习方法链,做到利用资源线上学习(心中有数)――线下学习(基本掌握)――线上学习(融会贯通)。利用家长会、校信通、开放日活动,引导家长、学生登录泰微课学习平台,进行家庭辅导和自主学习;能促进教师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让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泰微课”资源的有效应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展望

(一)探索“泰微课”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

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区域协作、整体联动的推进机制。突出应用,以用定建,以用促建,建立根据应用需求不断优化的动态管理和更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探索调动多方参与建设的协作模式,建立项目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探索“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泰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应用规律与方法,依托“泰微课”重构或再造教学过程,为“泰微课”融入学科日常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多种有效应用模式。

篇10

【关键词】预习 有效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95-02

有效预习是有效阅读的起始阶段,是整个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效预习,既可锻炼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又可有力保障第一课时的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预习单",使学生有目的地预习

预习是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不够完善的小学生很难把握预习方向、预习深度,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笔者以学习目标为指向,考虑文体特点,学生年龄特征,编者本身意图,不同学生的自我需求等,依据《课标》要求精心设计了预习单,使预习全面有深度。

1.基础性预习

这是常规预习方式,目的在于初知内容,疏通文意。具体要求有:边读边思,了解词义,书写词句等。

2.质疑性预习

"学贵有疑",学生对课文产生了问题是预习的一种境界。学生对课文的疑惑,往往是课堂上最好的资源。

3.开放式预习

人教版教材丰富了知识量,也增加了学习难度。笔者利用"预习"环节,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寻访等方式化解教学难点,使课堂"深入浅出"。如预习单上第4题。

二、教给预习的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地预习

1.开设"预习课",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预习方法

笔者在每一个学段都会专门开设预习课,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以一两课为范例,手把手地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有了模仿的样例,学生预习起来有的放矢:细化到如何读课文,如何划出生字新词,如何圈出重点词句,如何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迁移阅读等等,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质疑、写批注等一些良好的预习习惯。

2.培养"好习惯",保障学生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

笔者所教的班是从一年级带上来的,现已五年级了。第一学段时,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朗读课文,划一划或抄写词语等一些简单易操作的作业。第二学段,朗读预习作业中增加了默读形式,并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段标注出来,对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打上"?"等。第三学段,要求写一写批注(写一写自己的理解感悟等),指导学生依据单元导语、学习提示、课后习题中的一些问题,默读课文后,试着到课文中划出有关句子或者概括着写一写。

3.鼓励"自主性",引导学生创新科学的预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预习品质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学生自主设计预习题展开预习,是预习方法指导的最终目标。在第一、第二段预习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体会和把握设置预习题角度、思路、做法,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成为独立预习的能力。到了第三学段,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依据课文自主开发设计预习题,并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

三、丰富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

1.基于文本,凸显文体

从尊重文体特点出发,根据不同体裁的文本设计相应预习作业。每一册语文书都会有说明文性课文,有叙事类课文,有抒情类课文,有诗歌等。不同体裁的课文教学的训练点不同,预习作业的形式也就不同了。不同文体要设计不同题目,关键要指引学生试着去探索文本深处的精髓。 设计作业时,笔者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策划,题目有很强的针对性,充分体现出文本的文体特点,突出语用性,为学生的预习起到引领作用。

2.基于年段,凸显梯度

不同年级学习要求不同,不同年段学生能力不同。因此,预习单设计不能各个年级一贯到底,而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情,设计难易不同、重点不同的预习单,体验由"具体任务"指导型--"流程提纲"开放型的预习。

3.基于内需,凸显差异

同年段学生也有差异,发展有不同,环境有参差,如提出统一要求,必然会扼制部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因此,预习作业设计要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检查时也应该区别对待。除考虑文体特点,学生年龄层次,自我需求的不同,我们还要追寻作者原意,贯彻编者意图,依据单元主题等设计出形式各异、侧重点不同的预习作业,从本质上促进课堂教学。

四、跟进反馈的信息,使学生有效率地学习

1.分类处理预习单,了解学情

上课之前笔者每次都会认真整理上交的预习单,然后将预习成果进行归类、统计,了解学习起点、学习疑难、兴趣所在……如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所占的比例,共同的疑难之处,资料查阅的情况等。这样既清楚地掌握了学情,也为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起到很好的参考依据。

笔者根据预习单反馈情况,及时修改本堂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预案。

2.及时调整教学,突出重点

笔者依据预习单反馈信息调整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简单处理;存在疑惑的,课堂解疑(以学生的疑问为基础展开教学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疑难);兴趣浓厚的,重点学习。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结果进行检查,主要是检查常规的预习作业和分层次性的预习作业,以便了解学生的预习态度、能力及效果。

3.多形式评价,激发兴趣

预习评价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主要体现在预习单的批改及课堂反馈中。每个孩子都有惰性,如果教师没能及时检查反馈,那么预习就形同虚设。因此一定要有评价机制,督促孩子认真完成每一次预习。如笔者采用五星制评价方式,特别认真的得五星,较为认真的得四星,以此类推,并将得到五星的预习作业单贴在后面展览板上供同学们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反馈情况及时点评学生的预习情况,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从指导这届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实践看,效果是显著的。通过课前预习,教学第一课时所需的诸多内容得到"预热",有效减缓了第一课时压力,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底气"、展示的欲望与表现的机会,为第三学段向第四学段的学习架起一座"引桥"。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