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的主体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的主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管理的主体

篇1

引言

伴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类型的旅游模式的需求量也不断的扩大,这使得森林生态旅游模式的发展规模随之逐渐的扩大。但是,此种旅游模式在不断的获取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时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暴露了出来。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在旅游模式能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主体利益者就一定要共同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并且,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为发展目标的旅游活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前提,还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

一、构建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

首先,景区保护性的管理模式。由于在欧美等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生态旅游已经具有了较为久远的发展历史,所以,这些国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些理念都值得我国进行吸收和借鉴。从外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其主要采用的是对景区进行保护性的管理,利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其中的森林资源多方面的保护。此种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参与主体权责分明。主要采用的是国会立法、管理者以此为基础,并同地方的实际管理情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二,有效的协调了地方同中央的关系,以垂直管理为主要模式,明确的定位管理者的角色。第三,监督体系完善,管理和经营权分开,且允许群众参与管理。以此看来,国外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经营、管理和规划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借鉴。其次,对游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同其他类型的自然景区相比,森林生态景区的旅游形式、场所、体验和参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该类旅游模式对于游客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管理时应该要采用人性化的游客管理模式,利用思想教育和法律管理手段相协调的方式来提高游客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

(一)有效的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矛盾

对于森林生态旅游来讲,其参与的主体主要有四大类,即旅游地政府部门、开发此景区的企业、游客与当地的居民。由于此四大人群追求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其利益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面对此种情况,在进行实际的旅游管理工作时,就需要重视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矛盾的调节。目前,该旅游模式参与主体存在的矛盾主要有:各个开发企业之间利益的矛盾、政府同企业间的矛盾、当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其中,对于政府同企业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于该旅游管理的影响十分明显。由于企业看中的是对于经济方面的追求,这就使得其很容易在开发的过程中破坏生态平衡,盲目的开发生态资源。对于此种情况,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外的管理经验,对旅游景区逐渐的实施分级管理方案,将景区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分隔开来,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该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充分的发挥群众和政府的力量,对开发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除此之外,由于在该旅游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追求的利益点存在差异,所以,为了可以有效的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应该要充分的发挥其在该管理工作中的主动作用,利用政策手段加强对管理方向的引导,使企业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重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该旅游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对参与主体管理的力度

除去上文提到的要强化政府部门对于该旅游模式的主导管理作用,以及企业要提高绿色管理力度的方式之外,还需要加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管理。对于二者的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吸收和借鉴当前我国社区参与管理与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此两种管理手段,提高对于构建生态旅游社区此参与机制的重视程度[3]。与此同时,可持续、可进入与监督等三方面的管理机制内容,有效的调动起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到旅游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社区参与对于旅游管理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力度,采用不断的向游客宣传灌输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思想教育,来培养游客形成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生态旅游可以名副其实。

三、结论

篇2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

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篇3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篇4

作为我国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趋势,公众参与在个层面的实践活动都在不断的增加。而具有综合性质的旅游业不但涵盖了广泛的旅游公共事务,而且其本身所存在的诸如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等多种要素都是在公众参与的前提下才得以存在的。因此,公众参与旅游管理对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效管理模型概述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

旅游管理的公众参与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参与者()、

参与内容()、参与方式()、参与时间()和参与原因()等,如图所示:

旅游管理的公众参与阶段一般包括开始组织、利益主体分析、问题与原因探析、交流管理过程、检测与评估和旅游管理等。

(二)公众参与的步骤

根据公众参与的阶段,围绕公众参与的核心问题可确定公众参与的主要步骤有:

1、公布旅游管理的有关信息。为确保利益相关者都能获取参与所需要的信息,单位要通过报纸、网络和广电等多种渠道有关信息。

2、要明确参与的主体。从理论上讲,参与的主体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但是,在实际的旅游管理中,公众的过度参与不仅提高了管理的成本,还无法保证公众参与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为确保公众对旅游管理的有效参与,必须从不同层次、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等方面确定合适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比例。

(1)要明确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动机和态度。

(2)要确定参与者的途径、具体方法、参与程度和时间等。

(3)根据公众的具体情况确定其参与的内容。

(4)对公众的意见进行收集和处理。

(5)进行公众参与的信息交流。

(6)实施公众参与旅游管理。

二、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拥有丰富且集中的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是我国最南部的热带滨海度游城市,是我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和全国最长寿的地区,是海南省风景名胜最多而又最密集的地方。作为资源依赖型旅游地,三亚市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全市中的比重最高,已成为三亚市的支柱产业。比如,2015年三亚市第三产业的总收入为202.22亿元,在全市中所占的比重为60%,比其他产业比重之和还要高。

(二)数据采集

作为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重要代表,旅游景点管理部门是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选择以三亚市旅游景点的公众作为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确定符合要求后,由公众现场直接填写问卷。2015年9月10-15日,6名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人员在呀诺达雨林、南山寺、大东海、亚龙湾、天涯海角和三亚湾等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删除一些不符合问卷调查内容的样本后,最终获得的有效调查问卷为784份,该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8%。如图所示,样本男女比例大致相等(51.6:48.4),年龄以15-64岁之间为主(90.7%),受教育水平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58%)。统计结果表明该样本符合三亚市公众的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量表的因子分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主要用于寻找观测变量的公因子等的产出理论。而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是用于对定义因子的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的能力的检验,也就是对理论架构的验证。

三、结果分析

(一)公众参与旅游管理行为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使用和球形检验对公众参与旅游管理行为变量的检验,的值为0.833(>0.7),球形检验sig值为0.000(

(二)测量模型检验

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模型基本适配度良好主要表现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因子载荷在0.50~0.95之间。因此,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量模型适配度良好,测量模型的内在质量良好,各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都得到了良好的保证。

(三)结构模型结果分析

在本研究中,可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分为一般行为和积极行为两种。通过对结构模型进行拟合优度与各变量路径关系的分析,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众对旅游管理的态度对于一般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但是对积极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影响不大。

2、公众对旅游管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态度具有正向的影响,公众对旅游管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积极公众参与旅游管理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对一般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无显著影响。

3、公众的对社会规范的意识和其自身的感知利益都正向影响着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旅游地公众参与情景对积极参与旅游管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一般公众参与旅游管理行为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课题以三亚市的公众参与为例,从微观层面对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对公众参与旅游管理行为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提高公众极参与旅游管理的积极性,能够推动海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课题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可划分为一般行为和积极行为两种。由于一般行为与公众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的相似性,旅游管理中的一些一般行为是公众所能接触到和熟悉的,从而公众对旅游管理的一般行为参与比较积极。与此相反,旅游管理中的积极行为需要公众具备相关的旅游管理知识和高度的精神支撑等,在非常性情景下,公众时常会对此不知所措,因而对积极行为的参与度则相对偏低。另外,公众对于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态度和行为之间也存在着不一致,大都是态度坚决但行动十分缺乏。

2、由于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一般行为与积极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影响两者的因素也不完全相同。比如,一般公众参与行为主要与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态度、社会规范、旅游管理价值观和感知利益等因素成正相关关系;而公众参与的积极行为则与旅游管理知识和公众的感知利益等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与其他领域不同,公众在旅游管理领域中主要关注的是能否在参与旅游管理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道德规范与政策制度的约束作用大大下降,以至于公众在参与旅游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选择规避此类行为。

(二)政策建议

为提高公众对旅游管理积极参与的行为,推动旅游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积极干预并引导影响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关键因素,充分利用正向因素的作用,降低甚至避免负向因素的影响。因此,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政策框架包括以下几点:

1、要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加强旅游管理理念的宣传,帮助公众树立相关的旅游管理意识,从而营造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良好环境。

2、要加强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渠道建设,有效节约相关的管理成本,维护旅游管理秩序,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3、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协调者,政府不仅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形成一个科学的旅游管理体系,并且能够充分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税激励等政策确保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各影响因素作用的实现。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基本要素;途径

旅游作为现代人娱乐放松的主要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还可以让游客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结构。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代人,给予旅游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过度、开发方式不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旅游区生态结构的失衡。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生态旅游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程度,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生态旅游管理以受旅游业影响的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由于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管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使得相关学者纷纷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活动中,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从本质而言,生态系统主要以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为核心,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对旅游资源中的生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1.旅游资源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态旅游管理逐渐凸显出其价值和作用,并提高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经过大量调查显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生态环境受旅游业影响的程度较高,进而降低了我国旅游区旅游资源整体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强化生态旅游管理基本工作,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2.生态资源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生态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生态资源管理指标,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以此为依据调整生态旅游管理结构和各项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主要涉及到控制指标管理、度量指标管理,这些指标随着生态资源环境的自然变化或者是人为变化而变化,评估生态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3.景区资源景区资源属于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保证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的完整性和生态型的,以防止景区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干扰。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湖泊与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将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和空气等元素纳入到保护范围中,以实现生态景区环境和生物的保护。除此之外,景区边界位置也在保护范围内,维持景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稳定,结合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规划方案的制定,优化管理结构,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1.完善宏观管理,推进法制管理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要先从宏观环境入手,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机制,以法律为主要支撑,明确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健全立法内容,进而为生态旅游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经营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内容,使得生态旅游管理有法可依,落实法律法规,以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将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策略,落实责任分工原则,进而促进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紧合作,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开发工作和监测工作,以分工协作为主,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标。2.提高管理力度,发挥管理职能针对生态旅游管理而言,管理机构要提高管理力度,发挥出自身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职能,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构要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生态旅游理论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工具,加大生态旅游知识的宣传,推广生态旅游内涵和发展方向,强化思想意识,引导管理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第二,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方案。为了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管理机构要结合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景区资源具体情况,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并完善资源评估机制,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加大管理投入。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管理机构要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投入,将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科技意识,以科技为核心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及时更新环境监测仪器,参考成功经验,实现环境监测手段和监测内容的更新,提高管理结构层次性,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3.引入绿色科技,落实环保原则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要引入绿色科技,以环保原则为核心,推行绿色管理,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对生态旅游主体开展教育工作,重视环境解说,加深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引发生态旅游主体的自觉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其次,借助绿色科技提高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生产技术,通过绿色能源供应旅游生产,以达到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控制;二是污染防治技术,针对已污染情况,通过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有害物排放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开展分类化治理工作,结合污染程度进行差异化治理,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监测生态环境,以获取准确信息,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最后,管理机构要针对生态环境制定管理流程,重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合理管理和控制影响,并对旅游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要完善环境管理评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考核管理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4.规范游客行为,控制游客数量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游客要承担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重视生态教育,从生态意识出发,组织各个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活动,深化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生态辅助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辅助设施潜移默化的引导游客行为,落实讲解策略,将生态旅游知识以趣味方式讲解出来,激发生态意识。除了游客自身意识培养之外,管理机构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做好游客分流工作,使得游客流量处于生态旅游可允许范围内,防止人数超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进而保证生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行。严格规定旅游景区各个时间段的客流量,将其细化到小时,特别是针对西游动植物而言,做好客流量的限制工作,可以保证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在旅游旺期,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适当调高票价,降低游客数量,为景区生态平衡提供重要保证。针对游客行为而言,由于游客行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对此,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实现对游客行为的约束,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5.重视绿色经济,实行协调发展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引入绿色营销战略,结合景区生态特色,通过先进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吸引大量游客,进而实现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营销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融合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做好经营活动监督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降低生态旅游管理成本,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效果,管理机构要制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带动周边地方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生态旅游决策规划,定期举行居民会议,对各个生态旅游管理方案进行投票,将当地居民的意见纳入到生态旅游管理中,落实民主策略,提高生态旅游管理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二是管理机构要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创造良好的平台,从中选择优秀人员进行晋升,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结构,针对管理内容配置管理人员,使得管理人员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以环保理念、绿色理念和民主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当地居民的积极作用,弥补管理人手上的不足,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基本要素的研究,在分析生态旅游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景区资源等生态旅游管理要素,提出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性,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综合质量水平,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5,10:298-302.

[2]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刘秀青.基于居民感知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6.

[4]周伟,李旭,杨锦玉,赵晓东.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及评估研究概述[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5,01:89-94.

[5]王昌玉.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原则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4,27:101-102.

篇6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二、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旅游管理的动态性

旅游活动、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从而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也必然具有动态性的特点。这种动态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旅游活动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以保证旅游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宏观旅游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发挥旅游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效地运转;三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现代管理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汲取先进的管理理论、实践经验和方法,丰富和完善宏观旅游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篇7

一、职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陈旧,部分教师经验不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的协助者、接受者。部分经验不足的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气氛不活跃,同学们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教学方式颠倒了课堂主体,成为教师的主场秀。

(二)教师案例效果不显著,不能与最新动态相结合课程讲解中,大部分教师以给出案例、划分小组、小组长分析、教师总结的顺序来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的案例讲解。这种方式虽可提高课堂活跃度,给喜欢活跃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对于部分内向的同学作用不大。此外,案例讲课时,多数教师通常以多媒体方式展示,学生长时间观看教学,开始时还有效果,但被动学习一段时间后容易产生疲劳。同时,多数教师不能结合当前的形势和社会对旅游管理的要求,使案例教学脱离了实际,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把握最新动态。久而久之,学生对案例教学失去了兴趣,教学效果更得不到保证。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众多,学生学习多而不精课程安排出现了“求全”现象。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广泛涉猎,开展课程多而杂,教学重点难以把握,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耗费了大量精力,且造成了学生学习多而不精,忽视了重点教学。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与学生的兴趣存在矛盾。专业课程占据了上课的大部分时间,以至于学生很少有时间学习感兴趣的课程。

(四)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文化课程落后大多数教师认为文化课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没有太大意义。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由于文化课所占分值不大,教师大都是一带而过,并不会进行细致讲解。同时,大都以国外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旅游管理方面存在认知偏差,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不能发挥文化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服务、辅助作用。(五)理论与实践不吻合,实践教学与社会要求不符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不能紧密结合。表现为不是理论高于实践,就是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二者没有建立良好的互促关系。课程安排、案例分析与实践脱节,与实践不能形成密切相关的联系。

二、职校旅游管理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职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主动从课堂的领导者转化为协助者;同时,改变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力。

(二)结合社会最新动态进行专业课堂教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旅游管理的最新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案例时,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比如,PPT展示结合情景模拟教学,充分考虑现实情况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对于不爱参与活动的学生,应尽量让其担任活动小组长。同时,对于那些爱在课堂上玩闹的学生,在进行小组分析时,应首先给他们分配好任务,避免他们玩闹,也让他们在任务中学习。

(三)重点选取必要课程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在开设课程时,应将主要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在保证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基本前提下,增加其他课程。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挑选课程,增加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提高对文化教学的认识教师应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提高文化教学的认识,重视文化教学对旅游管理知识的促进作用。在进行旅游管理案例分析时,应选取与实际结合紧密的案例,注意分析因地域文化、习俗的不同所产生的地域差异,充分发挥文化教学对旅游教学专业的促进、辅助作用。

篇8

(一)基础社会建设比较薄弱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建设力度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从某个角度而言,其是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困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的绿化覆盖程度较低,道路的交通相当不方便,城市的生态环境及景区的环境都难以满足人们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2)旅游景点中垃圾及污水的处理都没有达到相关标准,从而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没有对旅游景点进行有效利用与保护,在发展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考虑到长期利益。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许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都比较滞后,如管理权限方面,没有对各部门及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有效明确,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且有的景区的管理存在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情况,从而出现职权重合、管理混乱现象,这样在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都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就会对旅游景区的有效开发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会阻碍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产品的开发相似度高

(1)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产品过于相似,无法给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及与众不同的印象,此外,某些主题公园项目的建设水平比较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使旅游产品的价值及功能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同类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从而使某些处于劣势的旅游产品的无法为其所在的旅游景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受到过度模仿的影响,旅游产品丧失原有的优势,此外,还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

(四)缺乏完善的旅游管理法规

(1)目前,我国的旅游法规大多数都是地域性、临时性的,各旅游景点制定相关管理规范时,都是为了对本景点的利益进行有效保护,而对于游客的利益,则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此外,许多旅游管理都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这样其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

(2)旅游管理法规不够全面,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中的法律法规都是把环境及景点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对于游客人身安全的保护,则缺乏合理的法律条文,这样的法律法规会对危险性景点的开发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旅游产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产品是无形的,其生产及消费过程都具有特定的环境及地点,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游客的“流动”,而人的流动必然会涉及到商品的销售及费用的支付等,而如果能把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支付应用在旅游管理中,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还能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对旅游项目的建设

(1)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拓旅游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而项目的开发是需要一定资金的,因此,旅游管理中的相关人员应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措施进行深入了解,以使相关资金能够合理地应用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及建设中。这就要求各地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当地的旅游项目进行不断完善,对于某些影响力广、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旅游项目,应及时向上级部门申报,此外,还应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及相关信息进行科学整合,以使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措施,就可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可使旅游建设项目的投资资金得到一定提高,进而可使当地的旅游产业得到更好发展。

(2)把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其后期工作的开发及管理会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相关的项目进行开发及建设的过程中,还应结合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对相关项目加强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项目投资的拉动效应。旅游业和餐饮、商品销售、住宿以及交通等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应对示范效应好、投入产出低、拉动能力强的旅游项目进行重点开发,这样能使投资资金的短缺现象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又能使旅游景区周围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从而可使旅游产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明确行政主体,对旅游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1)为了使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困境得到有效改善,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行政主体进行有效明确,这样才能使管理机构在旅游管理工作中都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才能使旅游产业的有效运营得到一定保证,进而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2)从某个角度而言,每个旅游景点的产权管理都是多层面的,从第一个层面而言,其产权关系是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从第二个层面而言,其产权关系是经营性的资产及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对经营性资产及国有资源性资产进行经营及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可把之转让给企业,使之形成完全产权关系,或者也可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对其经营管理,从而使其实现市场化经营。需注意的是,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使其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有效分离,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其管理出现政企不分的情况,从而才能使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具备一定的创新性,进而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旅游管理机制

(1)完善旅游管理的的相关条例及法律法规,对旅游产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管理条例及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如管理条例及法律法规中,除了要对景点、环境进行保护,还应加强对游客的人身安全方面的保护,这样才能使游客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景点的游玩中,从而才能促进具有一定危险性景点的开发,进而才能使景区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

(2)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机制。一方面,应结合当地景区的具体情况对原有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完善,以为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一定保障,旅游产业有其独特的行业特点,对其进行管理时,应根据各劳务及产品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合理分类,此外,还应对景点中各主管部门的职能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整合,以使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应对旅游计划及投资加强管理,有效避免景点的开发出现盲目性及重复性,以使各景点的开发价值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从而有效防止旅游资源出现浪费现象。

(四)对旅游产业的管理加强监督

(1)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对其质量加强监督与管理。因此,旅游产业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旅游质量管理条例展开相关工作,还应以广大游客为主体建立相应的游客评价体系,以使游客通过此评价体系对旅游服务作出评价,这样旅游管理部门就可通过游客的评价及建议来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优缺点,从而促进旅游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

(2)通过科学而多样化的行政手段对旅游行政加强监督。旅游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为了能对其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行政管理措施,如可通过强制性行政措施、行政处分以及行政监督检查等措施对旅游产业的日常运营进行管理,需注意的是,采取行政手段时,必须结合景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使行政手段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这样还能使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可使旅游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五)提高旅游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旅游产业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其日常管理中,如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应结合景区的情况引入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景区网络平台,以对各旅游景点进行网络营销。此外,还可和各银行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使旅游景点的支付流程更好完善。另一方面,还可和各宾馆、酒店之间建立起相关的网络共享平台,以使游客在宾馆或酒店中就能对各景区及景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通过互联网对旅游信息进行宣传,以使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得到一定提高。信息技术的实施,和政府部门的支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中的相关职能部门应为旅游景点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提高旅游景点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3、深化旅游计划与投资管理体制。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全面规划管理全国旅游基本建设工作。确定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分工和投向重点。国家主要负责非盈利的重点工程的基本配套,地方负责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一般性项目的投资;盈利性的项目将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投资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制。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稳步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在此其中,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低碳环保思想的共同作用,促使社区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产业中最炙手可热的新星。然而,纵观现阶段社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其管理模式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对此,本文以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改革为基础,思考现阶段生态旅游产业管理模式发展,认知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并拟定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

关键词:

旅游产业;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在旅游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及低碳环保思维的科学融合,确保了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逐步趋向于低碳化、持续化、人性化及发展化。其中,社区生态旅游作为高级的人文化生态旅游模式,其拥有更为良好的发展空间与更具效果的发展价值,这对越来越注重生态品质与人文环境,又有意发展地区旅游经济的社会集团而言意义重大[1-2]。对此,面对尚在起步阶段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科学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保证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科学、稳定,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社区生态旅游概述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社区生态旅游,其是生态旅游因人需而生的一种更为高级且极具人性化思维的生态旅游方式。探究社区生态旅游含义,应从社区生态旅游定义角度出发,其是以利用且发展地域自然资源、人文文化为目标,将自然与地域风俗及文化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站在地区居民的利润收益及文化习俗的高度上,确保以社区为整体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行为[3]。社区生态旅游的概念将社区与生态旅游巧妙结合,强调了社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集体性与作用。可以说,在社区生态旅游开发中,社区既是生态旅游的承载体,又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体,其既需要在生态旅游中获取利润收益,同时其也要保证生态旅游开发具备低碳性、可持续发展性及人文文化的保护性。综合而论,社区生态旅游科学开发应注重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并保证地域文化的纯正与延续。在此基础上,利用社区生态旅游开发,才能保证社区生态旅游开发者获取旅游发展收益,并推动地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二)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了解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先着眼于生态旅游产业的诞生。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第一届环境会议召开之时,经过工业革命而高速成长的人类文明逐步意识到环境健康与生态健康的重要性。面对之前一味追求技术进步而荒废的环境保护,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中资源的破坏与消耗,生态环保理念营运而生。改变原有经济发展思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思维,确保降低大气污染、环境污染,以便还绿色以未来,给后世以绿荫。在此思维的引导下,现代产业发展正逐步趋向于低碳化、可持续发展化,而作为第三大产业的重要支撑,旅游产业也摆脱了传统旅游概念,逐步向生态旅游化发展。可以说,相较于传统的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模式的开发充分迎合了现代社会的环保需求,其将可持续发展思维与低碳环保思维巧妙融合,提升了旅游体验与旅游质量[4]。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创新思维,不断探索生态旅游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模式,望借助生态旅游发展思维,保证现代社会整体的生态化、发展化。其中,在地域生态旅游开发中,社区这一全新的旅游承载主体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以社区为生态旅游发展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旅游核心理念,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与居民区的整体利益挂钩,从而形成的新型生态旅游模式,便是社区生态旅游模式[5]。可以说,社区生态旅游模式不仅强化了生态旅游发展的人文性,同时也为地域内居民增添了经济收益,并确保社区居民以绿色、低碳、环保为发展思维,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社区环境,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现状

众所周知,旅游产业于我国社会经济中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而社区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生态旅游产业,于我国经济发展中更是拥有无限良好的前景。只是,具备良好机遇的社区生态旅游,其在我国旅游产业落实与开发上仍数创新尝试阶段,因此难免仍存在一定发展问题。但就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来看,其现状所表现出的具体问题如下: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社区生态旅游在秉承可持续发展思维及低碳环保思维的基础上,将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放在同一思考点之上,从而促使地区经济与人均收入均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保证了社区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前景。只是,无论是生态旅游发展,亦或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均属于较为初期阶段,因此其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统一的、完整的管理体制,以至于现阶段社区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存在一定问题[6]。按理来说,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应注重旅游、环保、社区生活的科学融合,借助彼此促进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环保效益的增大。但是,未健全的管理体系却造成现阶段社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面临统筹规划缺失,资源分配不科学,经营管理不规范,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不科学,并造成旅游、生态、社区三方间矛盾产生,社区与旅游不能保证生态环境,从而丧失了社区的生态性。

(二)管理思维商业化

管理体系缺失的基础上,现阶段社区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又一问题则是管理思维的商业化。当前,部分旅游投资者将社区生态旅游当成赚钱的工具,注重社区生态旅游的商业化价值,凡事均以商业标尺衡量,有利于商业开发的项目便尽力打造,不利于商业开发的项目则不注重投资与养护,由此造成社区生态旅游虚有其名,商业气息浓厚,生态价值缺失。其实,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本质是确保地区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望借助经济发展来优化生态环境,并利用生态环境进一步敦促经济发展[7]。但是,过分注重利用旅游投资者与投资集团,却扭曲了生态与经济间的协作关系,将利益摆在旅游发展的制高点,造成有生态景区却无人欣赏,或者打着生态景区名义,内在却脏、乱、差,完全不合生态之名,也未有发展价值。

(三)利益分配不均衡

社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具备良好的商业价值,同时也是生态环保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与生态环保造福子孙不同,商业价值是社区生态旅游项目功在当代的实际体现,因此,科学的利益分配是现阶段社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中的重点。只是,详细了解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不难发现,其朝气蓬勃的发展之下是隐含的巨大利益链条,具体包括了当地居民、社区、政府与投资企业等多方。如此众多的涉及主体,将不可避免的造成利益分布不均的现象出现。举例来说,在社区生态旅游的游客接待环节,真正提供优质服务的是当地社区居民,但是利益链条中其的收益却并不高。可以说,在社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中,处于项目底层的受益主体所获得的利润是最少的,因此这一层级的服务主体的服务意识并不高,社区生态旅游建设的情绪也不积极,甚至有部分人员因收益过低而排斥社区生态旅游开发,从而造成了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阻力[8]。

三、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主因

当前,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包括地方政府因素、旅游经营因素与试产环境因素。其中,地方政府与旅游经营二者相结合,构成了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的内部因素;相对的,市场环境则因其广泛性与客观性,因此构成了影响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外部因素。

(一)地方政府因素

地方政府因素是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的政府性因素,该因素与旅游经营因素中涉及的旅游企业、社区团体及当地居民一起构成了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内部因素。作为整个管理模式中唯一的政府性因素,当地政府在旅游生态管理模式中具备着良好的典范性与引导性,其拟定的相应策略将决定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走向,而其所给予的支持政策与指导意见也将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逐步完善。可以说,作为唯一具备制定、编辑、推行规章制度的部分,当地政府应在整个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中起到积极的、良好的、具有创建性的作用,以此来确保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科学与稳定及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实效化与精准化。

(二)旅游经营因素

相较于地方政府因素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起到的指导与定向作用,旅游经营因素作为管理模式的执行与推动主体,其有效落实与开展管理模式内容十分必要。可以说,即使管理模式是经由政府机构制定,但是能否有效落实,能否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科学发展,则取决于旅游经营者的努力与行为。其中,作为旅游市场中的运营主体,旅游投资企业具备十分良好的执行能力,其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执行人,可借助自身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与旅游发展视角来推动并敦促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落实并实践。可以说,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旅游企业的主导不容忽视。无论是生态环境建设、人文资源开发,还是经济与自然相相融、社区与旅游相结合,都需旅游企业的正确指导与合理引导,才能促进旅游专业技术的社区落实[9]。由此可见,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中,旅游企业具有当仁不让的执行者地位。相对的,社区团体作为各方利益者综合而成的团体,其在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建设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监督、调控、推动各方利益区域平衡,以此来确保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具备利益性且存在环保价值。综合而论,社区团体是利用监督、调控等方法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的科学经营、合理管理与综合质量提升,从而保证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科学。最后,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益的直接关系人,其既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主体,同时亦是该管理模式的被管主体,因社区生态旅游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在建设与推行过程中与当地社区居民间也存在必然联系。保证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的人性化与科学化,才能保证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更富有地域特色,当地社区居民所提供的旅游服务也更具有人文特色。

(三)市场环境因素

与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内部因素不同,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外部因素与市场因素息息相关。社区外部利益者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皆将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社区生态旅游主要营销对象为生态旅游者,因此生态旅游者即是生态旅游管理的需求者,也是生态旅游业消费的主要对象[10]。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不仅仅是社会责任,更应结合非政府组织,向社区群众宣传保护生态重要性,通过开展生态教育,不断提升群众生态意识,激发社区群众参与到生态管理之中。此外,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还应结合社区实际发展水平,运用经济建设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物质基础,使其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四、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

(一)政府科学管理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中,政府科学管理的作用十分显著,正如影响社区生态旅游模式构建中所言,政府是制定及修正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政策与制度的重要部门,因此政府科学管理在社区生态旅游模式构建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主导地位。就我国现在局势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政府的公信力毋庸置疑,作为中国特色的政治职能机构,政府拥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并可在政策扶持、思想指导上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因此,由政府主导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可将更多的资源协调入社区生态旅游建设中,并能有效凝聚社区生态旅游各方利益者,打造科学的社区生态旅游环境。对此,政府在拟定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规则时,不仅仅是做权衡各方现实利益的工作,同时应将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旅游保护贯彻到社区旅游发展之中,以便实现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了解开发者的诉求,了解社区团体的诉求,了解社区居民的诉求,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手上可利用资源,给开发者相应的优惠政策,协调社区团体与地方居民,为三者的利益平衡做出努力;与此同时,政府应根据历来的管理经验,察觉社区生态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陋习与怠惰,借鉴旅游类管理条例、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打造适合社区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细则,敦促各方了解管理细则,实际应用管理细则,以便科学建设与维护社区生态旅游[5-6]。综合而论,在政府的努力协调与积极敦促下,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基础规则将有效建成,并对整个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构成良好的促进作用,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科学发展。

(二)第三方委托管理

在政府的积极主导下,第三方委托管理作为企业入驻社区的典型代表,将确保企业以承包、租赁等形式成为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管理人员。可以说,利用企业入驻形式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无论对社区生态旅游本身,还是对社区、企业、乃至政府创收都有巨大帮助。众所周知,企业本身具备良好的经营能力与管理意识,因此令企业以第三方委托的身份入驻社区生态旅游,将有效促进社区生态旅游的整体服务专业化、素质化。当然,详尽了解第三方委托管理后不难发现,于第三方委托管理之下,项目的经营权与项目的所有权显现分离状态,即项目所有权归属国家,而项目经营权却落实到企业本身,由此带来的好处是企业拥有项目的绝对领导权,而在政策扶持与项目建设中却可以得到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只要严格按照政府的规章制度办事,便能充分发挥自身经营潜质,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3,8]。可以说,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为企业经营带来了更大的便利与空间,使其可以更为顺心的按照适合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整衡步调,确保社区生态旅游发展蒸蒸日上;如此同时,国家具有旅游项目的所有权,在整个统筹规划中则更能利用有效资源,扶持社区生态旅游的科学建设,并为企业经营开拓前进。只是,在第三方委托管理之中,应注重政府所委托企业的经营思维,严禁其借助政府权力而形成市场垄断,政府在采取第三方托管模式时,需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制定科学的限制政策,以便保证社区生态旅游的利益最大化,服务最优化。

(三)社区自主管理

与第三方委托管理相对应的,是社区自主管理,该管理模式主要确保社区居民自主管理社区生态旅游项目,并在社区生态旅游项目中获取所需利益,从而增加其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可以说,相较于第三方委托管理,社区在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上存在薄弱性,不过其在整个社区生态旅游环境及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却不容忽视。社区居民与社区团体是确保社区生态旅游中人文性、地域性特点的关键,确保社区在整个社区生态旅游建设中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将可确保社区生态旅游的人文化发展[2]。对此,社区居民与社区团体应根据政府需求,认知自身在社区生态旅游中的重要地位,并逐步认清生态旅游入社区的生态价值与商业价值,站在二者的共同发展的立场完善自身,并组建社区的综合管理体系,以便社区居民产生当家作主的意识,在社区生态旅游中发挥管理作用,推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并实现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多方共赢。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对现代社会环境、旅游产业发展而言均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了解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来引导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将保证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科学,从而实现社区环境、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玉梁.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探析[J].管理观察,2014(9):122-124,126.

[2]王瑾,张玉钧,石玲.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河北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王家寨社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4(9):2388-2400.

[3]杨主泉,白鹭.国内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述评[J].旅游纵览,2013(4):182-185.

[4]杨文琪.生态旅游景区的社区管理研究[J].市场论坛,2011(3):71-72.

[5]潘少兵,刘峰.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模式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7-30.

[6]乔宇静.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北方经济,2010(22):31-33.

[7]成凤明,钟永德,周美芳,翟光华.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的态度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6):201-205.

[8]侯一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研究[J].思想战线,2014(1):81.

[9]田世政.社区居民“整体搬迁”模式对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影响[J].林业经济,2014(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