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在地理教学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08-03 17:3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景教学在地理教学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特点;应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情景教学模式,以各种问题的形式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的始终,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问题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深刻挖掘地理知识中所蕴藏的独有魅力。
一、问题情景教学模式特点概述
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并非简单的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的形式来开展教学,该问题的提出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也就是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具备教学知识,还要与教学环节紧密相连,通过提问让学生懂得如何提问与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目前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来看,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新颖发展性特点
问题情景教学模式中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颖性与发展性,保证问题的新颖性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发展性则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问题情景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则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索。
2.具有逻辑针对性特点
在教学中应用问题情景教学模式时,必须按照课本编制知识的逻辑及程序进行合理化设计,将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知识点,而后再利用该模式将知识点连贯起来,由浅到深的进行深入教学。
3.具有交互开放性特点
在问题情景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或与其他同学探讨,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及开放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使学生对教学知识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二、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分析
1.设置拓展性或猜想性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好奇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充分发挥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拓展性或者猜想性问题情景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说对于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其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就体现了一定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运用这一成语对学生进行提问在,例如“沧海桑田这一成语主要体现了什么地壳运动?”,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那么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学生准确了解该成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知识进行综合性思考,将地理知识与多种成语或者谚语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
2.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要贴近生活
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地理知识像周边的人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会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提高其对地理知识学习的信心。在地理教学中要合理应用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将生活实际与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一个客观深刻的认识,才能够从根本上重视地理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赋予问题情景模式生命力与影响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喜欢高谈阔论,情感思想也逐渐趋于成熟,在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情景模式应充分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深刻挖掘地理知识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用地理知识的渊博带动学生的探知欲。比如,在地理学科中对于季风知识的讲解,可以在问题情景教学中引用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故事,对学生可以提问“诸葛亮为何得知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高中阶段的学生对草船借箭这一故事基本上都比较了解,学生一般更愿意对了解的知识深入探讨,那么在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季风方面的地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
4.设计问题情景活动,捕捉生成性教学点
新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应打破传统教学的死板,应根据地理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景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对于问题情景的设置可以将已学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融合在一起,那么学生在自主讨论与探究中不仅对已学知识进行了回顾,对新知识也有了全面了解,可以说该模式的应用具有双重效果。另外,在问题情景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注意学生的表现,根据其表现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等因素开展生成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教学不一样的风采。
三、总结
综上所述,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发展性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问题情景模式,不同形式的问题情景能够带给学生新奇的认知感受,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是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有效开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地理是一门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的学科,而学生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感知地理学习中的自然现象。对于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初中生来说,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在讲授地理课程时,要注意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应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符合学生的直接感受能力,情境教学开始引起初中地理教师的重视,并运用在具体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从教学需求来看,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相关的地理知识。实践结果证明,情境教学对初中地理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推广和发扬情境教学法是对目前初中地理教学方式或方法的极大创新。
一、情境教学对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时要尽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出让学生熟悉的场景,这样一来就会充分调动学生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从过去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沉闷课堂中转变到生动有活力的情境课堂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地理新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创造力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些和课堂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其中的内容。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感情充分融入情境中,感知地理学科的价值和意义,从中也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地理学习中学会利用情境帮助自己理解知识。而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方法
1.联系生活情境教学
生活情境教学就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善于观察和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会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熟悉的生活现象轻松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初中地理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讲授我国的气候分布状况的内容时,可以运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水果作为案例创设情境,通过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各种不同类型的水果生长在不同的地区,而引导出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类型。
2.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相关问题,通过提问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进入与地理知识相符合的情境中,领悟出新的学习内容。比如,在利用地理知识判断不同地方的日出时间差异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之前的惯性思维来设置问题,学生之前认为最东边的地方日出时间最早,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浙江的石塘镇是太阳出来最早的地方,但这能说明石塘镇就是我国的最东边吗?这样的问题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带动学生陷入思考问题的情境中,而认知上的模糊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自然进入自主探索的情境中。
3.多媒体辅助情境教学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推广不仅丰富了教学方式,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具备声、行、色集聚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感受学习过程的乐趣,在调动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积极性发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黄河相关的地理知识时,可以插播一段《黄河颂》的歌曲,或者播放一段黄河川流不息的视频,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充分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雄浑,再逐渐带领学生学习黄河的发源地、途经流域、经过的省份等相关的地理知识,不仅让学生从中了解了相关的地理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4.实践情境教学
从根本上来说,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都是为解决实践问题而准备的,像地理这种本来就是理解自然现象的学科更是如此。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互推进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记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向学生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卫星图,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判断相应的天气,然后再和天气预报进行对比,验证判断结果的准确与否。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地理是一门非常讲究教学方法的学科,而情境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使用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轻松学习,快速掌握难懂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同时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学会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现实生活,积极为学生创设符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地理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精讲精练清为本”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41-2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不替学生说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是现代教学的主方向,我校借鉴行之有效的“洋思”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在2001年底形成了我校的课改初步方案,即“精讲精练清为本”,之后,我们全面推展学校“精讲精练清为本”的模式,对“精讲”、“精练”、“清”都明确了具体的要求。十多年的实践,取得很好的效果,中考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笔者在地理课的教学中也充分应用了“精讲精练清为本”模式,就此谈点认识。
一、“精讲精练清为本”教学模式简析
1.以精讲为基础释放学习空间
精讲是在精心备课,重点把握知识点的条件下,精选重要内容讲解,并不是少讲,更不是不讲。精讲是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在全面把握知识的情况下,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教材上一些非重点内容或简单的、学生能理解的可以少讲或不讲,对于重点内容或难点,教师不仅要花时间多讲,而且要讲清讲透。例如:七年级下册中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一节,我就出示几张地图:范围图、地形图及北纬30度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注意看,分别引导学生读出要点,老师只讲重点难点,让学生讲为主。
2.以精练为手段提高学习实效
“精练”是指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主要是围绕一张练习卷加以练习,地理练习卷要做到少而精,把主要的知识点展示出来,通过“精练”来提高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和培养知识的能力,“精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但精练不等于搞题海战术,不是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而是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精选练习,找典型题、代表题,在内容上要紧紧结合所学内容并有适当的延伸。
在题型上要新颖多样,难度较大的习题,可由学生讨论解决,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使得45分钟的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3.以堂清为目标夯实学习成果
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决定于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思维发展和能力形成的进展以及因材施教的情况。一个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相同的,不管教师怎么样上课,总是有学生会掉队,我们要从每次的练习卷、每次考试卷中发现这些掉队的学生,并知道在什么知识点上掉的队,让这些学生通过练习卷的评讲和试卷的分析,指导督促他们认真订正(必须用红笔订正),以加深印象,然后老师出相同难度题让学生做,如果做对了就说明掌握了,如再有错误,要作适当的个别辅导,使他们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能做到完全掌握,做到天天清,课课清,个个清。
二、初中地理“精讲精练清为本”教学的实施策略
1.精心备课,精设学案,助学重点作铺垫
每次上新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首先是备教材,教师要深刻的理解授课内容,吃透教材,明确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根据授课需要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确定详略和取舍,为精讲打好基础。其次是备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哪些背景知识,哪些内容通过学生自读或讨论能够自行解决,哪些内容需要予以一般性指导,哪些内容需要重点指导,哪些内容需要个别指导,使教学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第三是精心设计学案,布置学生预习,我校考试科目上新课之前必须出好二份卷(预习卷,练习卷),而考查科目必须出好一份练习卷,作为考查科目的地理我每次下课之前布置好下一节新课预习内容,适当的时候也会出点预习题。例如:我给学生亚洲自然环境预习要点是:
(1)地理位置:
①亚洲的半球位置;②亚洲的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
(2)地理分区。
(3)亚洲地形的特点。
(4)亚洲气候的特点。
(5)亚洲河流的特点。
(6)熟读阅读材料“亚洲世界之最”。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要求学生动脑动手,找出知识点,找准重点、难点,简单的内容自学理解、掌握,重点难点内容尽可能思考研究。预习为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也为教师集中时间讲述重点难点节约了时间。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缺少预习,精讲就失去基础。
2.限时“精”讲,变式“精练”,减负提效赢空间
教师精讲是落实课堂练习的关键一环。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堂45分钟的教学中,要处处围绕重点,处处体现重点,真正做到精讲。每节新课老师只需讲清本节内容的重要知识点,教师精讲,才能让学生多练。新教材中的练习都要在课堂上完成,力求不留或少留课外作业,尤其是考查科目,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学生在课堂上要完成练习内容,则需要有相当多的时间。以阅读为例,每节课“阅读材料”、和“活动”的内容仅阅读量都在数百字,让学生完成,时间从哪里来?当然是45分钟的课堂时间中划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相当多的时间,讲得太多,必然占用太多时间,要真正体现教师是“引路人”的身份,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发挥他们主体作用的空间,训练积极的思维方式,练习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精”练是清为本的前提条件。笔者针对初中地理的特点,探索了三种精练教学形式:第一,口头练习。课文中的基本概念是最基本的地理知识,是主要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准确记忆,要及时练,并要精练。例如:在讲天气和气候概念时,要检查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老师引用一些词和句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四季如春”“狂风暴雨”,“秋高气爽”等学生容易判断的,这样练习的结果既能省时又好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不但能从正面而且从反面进行正确理解,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第二,书面练习。每节课教师出练习卷,练习卷要适度适量。通过新授后,以教师讲解的重要知识点,在5到10分钟时间里完成并订正。有学生来报答案,对于错的答案师生一起及时更正,学生必须用红笔订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真正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第三,地图练习。使用地图练习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将复杂多样的地理知识准确记忆。例如:在《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这节课,它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客观存在”即铁路干线分布为起点,让学生认识它,进一步记住它,就必须借助地图建立空间概念,紧扣干线网络,记住地域分布,理解铁路建设成就。在教学中采用层次推进练习法有较好效果。师生在图上找主干,让学生从其中理解网状结构,共同归纳出“五纵三横”的干线铁路网。
篇4
关键词:情景体验;初中地理;教学理念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所学习的地理知识仅仅局限于对简单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掌握,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必须调整教学策略,在学习体验和具体地理知识的感知上必须牢牢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以促进地理学习更加高效。
一、情景体验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背景
1.初中地理知识的划分决定了地理教学需要学生具体感知对应的知识
也就是说,针对初中地理知识,学生首先必须对相应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比如在了解我国的各个省份的基本版图和基本的人文情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对应区域的风土人情,这样学生对我国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华北、华南等不同地理方位的大致划分区域标准和对应的人文地理情况都会有很好的了解,学生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既可以是学习者,又可以是传递者,这显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此时情景体验教学刚好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好地吸引过来,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率。
2.情景教学可以提升地理教学效果
由于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主要集中在对一些简单地理知识的讲解上,而情景教学的关键要素在于通过模拟场景让学生对具体的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讲解经纬度概念时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内容的认知在前期显得比较枯燥,但是如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经纬度概念与具体的区域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就会变得容易理解并且更加有趣。比如教师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寻找北纬30度所跨越的国家、大洲、大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基本了解纬度的概念,还可以加深其对世界大洲、大洋的记忆,显然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该纬度上不同地区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应的局势,让学生在学习中从某一个知识点引出其他知识内容,以上纬度的概念本身属于自然地理的概念,而教师让学生在地图上横向寻找就可以了解该纬度所跨越的国家以及不同大洲的情况,从而进一步了解对应区域的基本人文状况,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提升地理教学效果。
二、地理情景教学体验的具体策略
1.设置一些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应的思考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对一般地理知识的理解仅仅只是通过课本去认识。比如在讲解土地沙漠化时,课本上讲解的主要原因是乱砍滥伐以及过度放牧,而学生理解这些因素还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说明。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比如沙漠化的区域分布规律以及开始时间;人口增长与土地沙漠化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地理教学中与学生进行讨论的主要内容,由于学生参与了沙漠化的讨论很容易形成良好的教学体验,并且教师与学生在这类问题上也可以展开一定的知识交流,而更为重要的因素在于,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教师可以将地理知识中不同范畴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知识,以上案例中的沙漠化问题涉及人口、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这三者之前存在的关系也是地理教学中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所以说学生在学习中应很好地将自己的角色融入具体的教学中,以此来提升教学效率。
2.运用多媒体设备
在地理教学中,在讲到山脉和河流的基本概况时,教师如果只是通过课本上的一些介绍去了解这些知识内容显然是无法很好地掌握特定山脉河流的准确信息的,但是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具体山脉的卫星图以及俯瞰场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山脉河流的走向,还可以提升其对于相关事物的直观感受,这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比如长江的源头以及昆仑山脉的概况,如果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出这些事物的风貌,那么学生的具体教学体验也会变得更为明显,同时还可以加深其对具体事物的直观感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的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景体验教学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对具体地理知识的感受程度,并且明确体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不同范围的地理知识进行联系整合解决一些地理问题,而对于教师而言,这种体验教学的运用刚好可以从侧面加深学生对该阶段地理知识的认知,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地理; 教学;有效性;发展
引言: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通常是指教师能够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对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以最适当的方法,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有效性教学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的共同需求。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有不断地增加教师的有效性教学,使学生在有效性教学中,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习中取得进步,通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有效性的学习[1]。在这里针对如何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一般学生只对有地理活动的课堂教学感兴趣,只有通过创设出在课堂中创设出更多的地理活动,才能让学生发展为对学习地理内容感兴趣。因此,需要充分挖掘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更多的情景来接受更多的地理知识,这将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于地理知识的教学,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抽象的地理知识不断形象化,让学生通过感知教学,来具体地体验到地理课堂情境教学氛围,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2]。学习地理知识跟生活联系得越密切,越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必要,因为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中。比如,在学习地理知识季风这个概念时,就可以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体验,当地气候在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在学习我国降水量所存在的各个地区差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南方和北方民居的建筑在风格上都有什么不同,来寻找降水量对地区所存在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在关系,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到所有的地理知识,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有效学习的观念,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能够不断地以地理知识丰富自己的现实生活。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地理课堂教学学习中,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在学习地理知识中提出问题的意识,以问题的意识来开启学生的思考之门,从而在探索地理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地开拓进取,所以地理教师要能够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够研究现实未知问题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多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不断地思考问题,通过思考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真正地将课堂上教师传授的地理内容,转化成自己的内心的学习的能力,实现创造、发现、理解、应用的有效性地理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从地理教学中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3]。要想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创设出问题情境,就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对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种想提问题的心理,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习惯,成为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达到乐于学习、乐于提问的状态[4]。比如,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让两位同学上台表演地球自转的方向,两位将地球仪朝着不同的方向拔弄,一位自西向东,一位自东向西,显然二种地球仪的转动方向,只有一种方向正确。这样通过比较,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疑问,从而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通过实践性的地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以疑问来引导自己主动学习,达到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般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重视对于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对于学生非智力方面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只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学的过程,这其实是对学生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出现了残缺。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教学方式,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一个需要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在学习中不断地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于地理知识进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为了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研究,从而掌握具备的科学方法,并逐步地在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形成创造能力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5]。比如,在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篇地理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想象,以地球的形状为正方、球形、半圆等。将自己当做麦哲伦进行一次环球航行,对地球的形状进行确认,确认地球的形状是球形,使学生消除自己内心的疑问。类似这样的问题,都蕴含着非智力教育因素,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地解决地理课堂上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创造性的精神,提高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对于中学地理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是目前地理学科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注重有效性,才会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对有效性教学的探索,发现学生更多的积极思维的“闪光点”,逐步地培养成学生的在地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永裕. 浅谈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2008, (05) .
[2] 侯建成. 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 2010, (18) .
[3] 夏菁. 构建学生学习方式 促进地理有效教学[J]. 广西教育, 2010, (08) .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对各个学科的渗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学地理也是需要改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适应现在的素质教育,这是中学地理生活化的原因之一。中学地理的应用性很强,它在教学中需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使相关知识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另外,这种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所提升,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接触更多的周边生活中的实例,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将使学生在意识上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点,尊重环境,尊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物,形成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因此将中学地理融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想、人文精神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针对生活化的具体教学方法进一步作以探讨。
一、以生活化的问题为手段,拓展地理教学的思路
目前中学地理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很多的提问,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提问是必要的,但是方式和对象都需要进一步转变,因为这种教师多提问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提升,只能使他们更加厌恶地理课,只要上课,学生就没有自由,完全沉浸在寻找教师问题之中。因此,这种提问教学的方式需要转变,首先,转变提问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需要不断解决学生的疑问,真正体现出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例如,以社会化的问题为例,探讨相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以社会上、生活中的案例为主题,探讨相关的地理知识,加深他们的理解能力。
二、引入新方式,拓展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针对中学地理,进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大的概念,需要有很多的具体措施和配套手段加以落实。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就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条件。地理知识点相关比较枯燥、抽象,基于中学生的思维,他们有时很难理解相关知识点,因此,需要引入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首先,情景教学法。这是一种通过课堂教学的环境营造,来实现教学氛围的烘托,从而实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例如,地球仪的认识是地理学习的必备内容。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幻灯片的方式将地球的形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对地球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然后再认识有几个大洲,地球仪是按照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在我们认识地球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经纬线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导学法,使这一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教室的整体形状,然后将自己的座位在图中标注出来,这样可以为经纬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样的抽象、枯燥的知识。
三、利用生活化的案例加强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应用是现在地理学科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生提高对地图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要求同学来家做客”为题,要求学生设计从学校到自己家的一张简易地图,从而认识地图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中学地理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枯燥、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实现生活化问题的解决,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7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地球村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了解世界某个区域的情况只需“弹指一挥间”。然而,世界各地区域复杂,瞬息万变,若想深入掌握其内在特征,只有在准确把握自己周边环境的情况下,相比较而知其所以然,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地理课程理念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表达十分明确。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第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第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第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基本理念”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我在平时地理教学中尝试:“乡土地理的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2案例呈现
片段一:在学习“聚落与环境”时;我们绝大部分的农村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更别说了解世界的不同的聚落了,严重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从我们身边的聚落特点出发,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来突破这一难点。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我们这里民居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我们这里的砖瓦房的图片,原本不太活跃的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学生自觉主动的讨论起来:认为乡亲们以砖垒强,烧泥作瓦,以木为梁,斜顶设计,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就地取材,经济,适用;2、家乡多雨,房顶建的很倾斜,利于排水;3、好多房子坐南朝北,光线充足。然后顺其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寒冷地区、湿热地区、东南亚和北非地区民居特色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有了前面的乡土地理的内容的铺垫,很快的分析出原因。然后让学生说明,人类要想安居乐业,应该和自然环境之间建立怎样的关系?
片段二:在学习“珠三角”一节时,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发展,对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我结合乡土地理设置探究问题:“请你根据实际情况站在“大乡土”的角度,以南京地区(属于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分析,并且将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这样的设计使得同学们在对家乡情感提升的同时,自我地理思维和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也得以提高。
片段三:在学习“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时”,如果按部就班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学生对于如此枯燥的内容是不会感兴趣的。我适时的结合六合当地商业中心变迁路线,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马上对教材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把学生目光吸收到教师身上。又进一步的结合当前六合乡镇发展和水泥道路“村村通”的事例,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本小节内容充分的把课本的资料与当地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有效地分析和评价地理要素分布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布局社会生产力的理念。
3案例反思
以上三个片段都把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课堂,大大的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越来越发现:把乡土地理融入课堂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
3.1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讲七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时,本节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沧海桑田”。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安排的:一开始,我介绍了“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来历及比喻的含义;然后,我话锋一转,说:“同学们,由沧海变桑田这种实例有许多,但大家也许根本想象不到这种变化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同学们听后都瞪大眼睛,似乎不相信。然后我就问:我们六合有一个瓜埠镇,大家知道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知道”我又接着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叫瓜埠镇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就势引导:“瓜埠镇始建于东汉元初六年(公元118年),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古驿道必经之著名渡口所在地,现在瓜埠那里有没有渡口了?”学生答:“没有”。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沧海桑田’的例子。这个时候,我从同学们一声声“哦哦”的恍然大悟声中体会到――一他们的注意力被我深深地吸引了。
3.2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交通运输中“枢纽”这个概念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六合区汽车站的情况。我问:“我们班上有一部分同学是从乡镇来的,若家在凡集,冶山等地的同学,要回家,应到哪里去乘车?”学生回答:“南门汽车站。”我接着问:“若家在龙袍、玉带等地的同学呢?”同学们同样回答:“南门汽车站。”接着,我补充讲解:同样,如果要从龙袍,玉带等地去凡集,冶山也必须到南门汽车站来转车,这个汽车站联系着我们六合区各乡镇的公路运输。我们的南门汽车站就可以称得上是六合区公路运输的一个“枢纽”。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枢纽”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交通枢纽及基本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3.3结合乡土实际,实施情景教学。乡土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学生从小培养起来的乡土情结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具有亲和力。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乡土地理材料实施情景教学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也便于他们在课外进行实地的调查发现,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加形象直观。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陌生,这时,可以以乡土地理资料为引线,创设问题或者案例情景,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以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城市化”一节的教学中,由于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学生可能对这一问题难以把握。教师可以收集该城市的用地范围和城市人口的变化数据和反映城市区域扩展的遥感图像,通过不同年代的数据和图片对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的基本表现。同时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城乡结合部,进行实地的考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城市扩展的印象,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包括耕地的荒废,人口的拥挤等,激发学生思考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样,学生被置入一个个活生生的情景之中,对城市化这一概念也就不难把握了。
3.4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六合的滁河一年中水位的变化情况。我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龙池湖已成为六合的一大风景区,你们观察过龙池湖的水位变化吗?”同学们齐声回答:“经常观察,因为我们经常去那里玩。”我接着问:“龙池河水位什么时候最高?”许多男孩子跳起来说:“暑假!我每天去那里游泳。”我又问:“那现在(冬季)呢?”他们一个个摇摇头:“现在水位很低,特别是今年四、五月份湖底都能看见”。最后我请一位同学总结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这种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来感受降水的季节变化比单纯的讲解更能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
篇8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深研教育心理学,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心理专家调查表明: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对学习影响非常大。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因此,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减轻压力,更容易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可以把学生带到老师的授课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置,让学生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有些教师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真笨”,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学生会觉得自已很差,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有压抑感,于是就产生了厌恶学习的心理。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激励性语言来控制和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如“你回答得真好”“你表现得真棒”“你们真聪明”等。同时可以提高和降低音调或变换板书颜色,运用刺激物的情绪特征、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比喻、栩栩如生的画面等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样,学生在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深挖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既结合实际又适应社会需要的地理教学内容,本着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理性地驾驭地理知识。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地理学科具有趣味的内容和丰富的知识:自然造就的壮美河山,令人惊奇;自然赋予人类丰厚的恩赐,令人崇敬;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无知,令人愤怒;国情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关心祖国、关心社会的热情;时事热点话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不同见解的思维能力;我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等事业的发展可使学生了解到我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毅力。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认知地理规律的顺序性和地理知识的系统性,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纲领,以课外知识为辅助内容,丰富教材和课堂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深用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地理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电子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发挥学习动力系统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的正效应效果明显。利用录音、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地表现许多以往难以用口头语言描述的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源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对现代教育手段非常娴熟。地理是一门趣味性比较强的学科,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很多地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地理事物,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口授”。让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科学生动地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事物,进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方法上要开展情景教学。实验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形成探究问题的激情。如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赤道地区为什么有古冰川的痕迹?南极洲大陆为什么有煤层?珠穆朗玛峰上为什么有海洋生物化石?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枯竭了怎么办?淡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围湖造田、围湖养鱼是利多还是弊多?长期治理昆明滇池水严重污染而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治理昆明滇池水严重污染的问题?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使学生对某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选择最佳时机启发学生,为他们创设一种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在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为保护地球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再次,要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地图可以最直观、最形象地展现地理的知识点,是地理学科的一种独特语言。许多地理知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工具。教会学生用好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上地理课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接龙的形式让学生轮流到地图上找到准确的地点,也可以采用竞赛的方法让他们熟练地使用地图。学会了使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就简单多了,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
篇9
关键词:地理情境教学;情感体验;激发兴趣
地理情境教学,就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或制造与地理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迅速而准确的接受新的地理知识,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在模仿操练和实际运用中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呢?
一、情境导入,精彩的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控制者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特点、素质、兴趣爱好、运用教材和地图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等不同,只要能扬长避短,都会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1.音乐导入。
处在仍然贪玩且好奇心重的中学阶段,学生对感兴趣的信息会倍加关注。如果新课的导入用的是他们喜欢或感兴趣的方式,他们的学习劲头和速度会令人刮目相看。如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台湾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讲授时,播放视频“日月潭配乐朗读”,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
2.问题导入。
把课文中某些地理现象作为悬念,激起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七年级世界地理《巴西》导入新课时,教师可用巴西“三怪”导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个国家就有‘三怪’-----酒精当燃料、汽车门、炼钢用木材。大家来猜猜这是哪个国家。”这样可以是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激发好奇心,产生探究新知识的主动性。
3.新闻导入。
时事新闻是与学生生活最为贴近的课程资源之一。利用时事新闻适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会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地理观察和思考能力得到初步培养。
二、情景教学,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地理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气氛沉闷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分析认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地理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符合新课标“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要求,同时符合减负的需要,并且可以吸引学困生参与教学过程。利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激活地理课堂,在导入时或讲授的中间适时地插入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
2.情境贯穿教学,营造体验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主体感受,以情境激发求知欲,以情境营造体验氛围,让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兴趣及意志情感,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有人认为,设计情境就是在新课教学之前利用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出新课。实际上,教学情境设计的功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人新课,情境不应该只在讲解新课前发生作用,它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在教学的全程发挥作用。为此,教学情境可以分阶段设计,逐步地扩展、深人、充实。
3.情境教学法要因人而宜、因课而宜。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论何种情境的创设目的都是为教学内容的学习服务的,所以情境创设一定要立足教材,围绕教学内容来选取适宜的、科学的真实情境材料,“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再应用的可能性。”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真实的情境材料来创设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情境,让情境为教学服务。
通过实践认为,情境教学法比较适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如果将情境教学法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利于培B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优势,对地理教学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有效的情境创设改变了传授知识的单一方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学习,激活了思维活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成一致,形成良性循环。中学地理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灵活把握,创设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雒凯峰.情境主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人教版“澳大利亚”为例[J].地理教学,2015,第1期.
篇10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实践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教师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实践的品格。所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地理老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利用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并纳入必修课程。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课程中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时不流于形式,结合实际,紧扣“本地”具体情况,将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把“实践与应用思想”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在自然地理还是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内容中都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切实体现地理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讲“中国气候”时,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气候对民宅建筑的影响,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是探究气候对房顶设计的影响,学生通过访问住过“人字形”和“平顶形”两种结构的居民的感受,结合亲身体验,得出我们北方的“平顶形房屋”设计注重防寒保暖,而南方的“人字形”屋顶主要是为了防止屋顶积水或漏水;二是探究气候对房屋朝向的影响,为了验证民间的“坐东朝西,热死无人知”的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学生分别调查了居住过不同朝向的居民的感受,同时利用温度计对不同朝向的房子进行测定,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朝向不同的房子,温度有明显的差距,坐东朝西房子的夏天温度明显高于坐北朝南房子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了依托现有的知识,设计和实施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检验课本知识,检验他人的观点,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实施高效智慧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前一个“教”指的是不能单纯地把知识教给学生来代替他们的实践活动。这后一个“教”就是指导,教师指定了主题,加上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教师要变讲师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觉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过反复的实践、反复的总结、反复的反思、反复的沉淀,逐渐提炼升华出一套具有鲜明适合高中地理学科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三段式”高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四板块”是对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具体表现形式。“四板块”导学案结构式(预习自测、合作探究、解难答疑、反馈拓展)在继承传统教案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文本结构模式优势,落实新课改理念,结合我校学情实际,探索设计出的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导学案文本结构模式。通过使用“四板块”导学案主要实现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的一致性,把自学时间前置,老师把主动权、出彩权放在课前,课堂的主动权、出彩权交给学生,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才会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亲自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演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具或教学仪器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利用样品、标本、模型等实物和各种挂图、音像资料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以获得知识的行为式。通过演示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比如讲“地球的运动”的这节课时,由于地球公转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安排了七个学生上来演示地球的两分两至和地球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具体操作过程:先画一个椭圆,让其中一名同学站到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代表椭圆,其他同学分别代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近日点和远日点并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直观演示和情景教学,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 上一篇:地理微课教学设计范例
- 下一篇:财务决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