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教学

篇1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步伐的加快,对新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但是作为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如我校的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的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不是专业课,可有可无,且觉得理论性太强,不容易掌握,缺乏兴趣。因此出勤率偏低,这一现象使笔者觉得迫切需要改进现在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纠正观念,提高兴趣,能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掌握统计这一方法工具,做到学以致用。

一、目前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研究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政治学为理论的,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感到学习比较吃力。

(一)对非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定位不清楚

统计学教学分为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和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他们掌握一整套系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以便将来专门进行有关数据的研究,而对绝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高职的学生而言,学习统计学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种统计学的思想,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辨别信本文由收集整理息的真伪,怎样去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都需要学生们具备一些统计学的思想。其次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可是如今不少学校的非统计学教学由于定位不清楚,统计学有的是完全作为一门理论课,课程中充斥着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概念阐述,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

(二)教学模式单一

许多教师在制定统计学教学标准的时候,经常只考虑统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授,而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模式,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水平。其次教学内容单一,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强调统计的应用,但很少涉及统计在各个专业的具体运用。学生在学完课程以后,还是不理解统计学的具体作用,学习兴趣也随之大打折扣,

(三)考核方法陈旧

统计学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主要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核,而忽略了对综合能力的考察。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有些学生通过考试前突击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考核方式方法上多动脑筋。

二、 对策分析

(一)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知,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的学习要求和统计学专业统计学的学习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统计学使学生懂得如何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统计。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取舍。重点应加以调整,应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而其它不少过时的、不适用的部分应删除。整个统计学的教学还是按照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和分析数据来展开,但是像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以及统计整理的程序介绍、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的分类等内容,由于实用性很差,应都删除,而主要介绍当今通行的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和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以及反映总体分布的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

(二)改革教学方式,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篇2

关键词:综合改革;统计学;教学

统计学作为职业高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学生普遍的感受是统计学概念抽象、公式多而复杂、不好掌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其次,学生对统计学这门核心课程,缺乏认识,未能深刻了解统计学的作用,往往以满足于通过考试或者取得相应的学分为目的。第三,职业高中学生本身素质就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式的排斥,缺乏学好统计学的自信心。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以教学改革带动、促进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

一、改革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统计学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考试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这种客观题的最大特点是,标准答案具有唯一性,学生答题不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无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需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公式和习题就可以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甚远。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考试内容上,应侧重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标准化的客观题不宜过多的作为统计学考试的内容,最好使用结合实际经济生活而设计的主观应用题,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二、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减少公式的推导,手工的运算过程。要启发学生分析统计数字、统计技术背后的含意。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现场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改革教学手段。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觉效果,也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案例的讲解生动清晰,可使学生忘记在统计课堂上须记住的大量统计公式的枯燥和痛苦。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结合案例教学。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统计学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讨论和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予以弥补,这大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表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最终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从数据搜集、整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而且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一定地铺垫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篇3

统计学传统创新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课堂理论教学的改革

主要借鉴了“学导式”教学法的优点,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改为“学生自学、讨论答疑,精讲提高”三个环节。

1、学生自学在学习新的章节时。教师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针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已有的自学能力,给予引导。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教材,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写出自学笔记,提出疑难问题。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应结合提问或小测验、检查自学笔记等方式,掌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的强弱。

2、根据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学指导中列出的重点、难点问题,由教师组织课堂讨沦。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主要是启发发言。引导学生把握住讨沦的主题。解决章节的关键问题。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打分记入平时成绩,以便提高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精讲提高精讲是自学、讨沦之后较高起点的讲解。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抓住要点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相关知识,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既能系统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又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同时教师也可在有关章节结束之前,先让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并试行简要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作概括总结。

(二)实践课教学的改革

强化“三性”技能教学,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经常性技能训练教师讲完一章内容,及时安排相应的技能训练,做到边学边练。如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四个基本环节。当统计设计、调查讲完之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选调查题目,编制调查方案,拟定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登记。搜集原始资料;讲完统计整理之后,利用学生在调查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学习统计分析后,组织学生对统计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这样一个阶段性训练,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操作程序掌握技术要点。

2、过程性技能训练讲授统计_工作的全过程,可利用教学实习由教师指导。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如“学生生源”“身体素质”“学生成绩”“毕业生思想状况”“学生经济负担”等不同的专题。由各组制定调查方案―调查登记―整理汇总―综合分析―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一训练,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统计过程的程序、要点和各阶段的相互关系及协调配合

3、综合性技能训练《统计学原理》教学还应考虑学生毕业生产实习期间的综合技能训练毕业生产实习,时间长,内容多,地域宽,为毕业班学生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创造了良好条件。经管专业的实习生面临会计、统计、管理类等多门综合性技能训练。《统计学原理》课程中涉及到多种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首先,实习生参加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既要参加“年报”工作也要参加其它统计工作。其次,为完成毕业生论文也要做出大量的调查、整理和分析工作,以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这无疑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现场练兵。为此,教师必须在学生生产实习前,布置专题、提出具体要求,并把毕业生产实习的内容列入毕业考试的课程中,综合考核学生。

(三)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采用“三结合”综合考试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水平。操作考核:侧重函数电子计算器的操作,方法采用现场限时表演,以提高学生计算器运算的动手操作能力。口试:教师拟定一套系统规范的口试试题,利用平常上课的空余时间,测重于查学生的反应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和平时学习态度。笔试:以期末、期中考试为主,在命题上加以改进。

二、教学法改革的效果

(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自学教材、拟定自学提纲、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灌输、学生被动听课的弊端,使学生由单纯的课堂听讲转为听课与自学相结合,增强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生通过自学和写自学笔记,提高了自学能力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

学生通过经常性、过程性、综合性技能训练。利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平时作业、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增强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小结与讨论

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法的改革,有利于从目前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到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单一的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并重到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轨道上来,可明显提高教学质量。但实施这一教改还存在一些有待探讨和注意的问题。

(1)自学必须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大纲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更充分、预汁各章节学生在自学或讨论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对教师的应变能力、知识面要求更高。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不仅仅依靠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学生多年来已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旦采用一种新教学方法,往往短期内难以适应。因此,在让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必须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讲清自学目的、意义及学习方法等,使其尽快适应并积极配合,否则难以取得成效。参考文献:

[1]孟繁华.学校发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篇4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无论是国民管理,还是公司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等许多学科领域的重要方法。而对于中专生来说,学习基础薄弱,系统性思维欠缺,要学好统计学有一定的难度,让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要根据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的课程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内容枯燥缺乏联系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需要,中专学校普遍所采用的教材是社会经济统计学,而这些教材中具备的内容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这些知识点,联系不强,难易程度分配不当,对于刚接受完初中知识,且是毫无社会或经济经验的学生来说,会感到枯燥、难学因而无法对其产生兴趣。

(二)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

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概念多并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特点,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其次,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是特别好,学习统计更是他们面对的大难。再次,《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没有意识接受或忙于计算机考证、专业学习的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三)教师的教学难度较大

授课内容都是以计算为主,而这两个专业普遍或80%以上的学生是女生,要她们计算,理解公式,都是很头痛的事情,很多学生都会说“初中时最怕最不会的是数学,没成想现在还要算数”,课程难度太大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4课时);由于此专业不是财经类也不是文秘类的专业课,安排授课不太重视。师资力量也较为缺乏,大多数学校,由于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

计算机及计算机的普及,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分析的。现在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二)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

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界面,也让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和,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

表值进行计算。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就没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了。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篇5

关键词: 《生物统计学》 统计软件 教学新模式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现已逐步成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学生可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该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建立在比较抽象的科学假设上,计算公式繁多、分析过程烦琐,教学模式传统,使课堂索然无味,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近年来,大量统计软件的出现使繁重的计算工作变得轻而易举,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本课题组采用了Excel、SPSS等几种统计软件来辅助《生物统计学》多媒体课堂理论教学和实习(实验)教学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新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显著。

一、《生物统计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利用Excel软件在多媒体课堂进行辅助教学。

我院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本科专业,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繁多的公式的计算占去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老师精心安排的例题、认真的演算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老师感觉非常疲惫,且教学任务很难完成。针对此情况,我课题组大胆进行了新模式的探索。首先加强了软件在理论课堂上的演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首先选用了较强的数据分析功能和统计绘图功能,易学易用,不用再另外购买就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的Excel软件,并且学生对此软件界面较熟悉,数据输入也相对比其他软件简单。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理论上的讲授,同学们在掌握了选择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Excel数据处理功能来演示计算过程,这样节省了手工计算大量烦琐的公式的时间,然后重点对计算结果进行推断和分析,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物统计软件应用的有机融合,改枯燥的纯理论课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借助计算器分步计算和使用Excel软件两种方法得出结果,同学们切身感受到软件的益处,大大提高了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兴趣。

2.统计软件实习(实验)与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

2007年我系刚开设生物统计学课,我们首先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大胆改革,增加了实习学时数,由原来的只有理论教学,过渡到在理论教学课堂上Excel软件处理数据的演示,过渡到全部学完后再集中安排一至两次(3学时次)上机实习课,最后改为理论与实验学时数比例达到1∶1。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习的脱钩,同学们经常忘记了所学的知识,满脑空空地来到实习机房,费时费力,效果不太理想。因此,2009年我们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理论课的教学与统计软件实习同步进行。例如,学完方差分析理论知识后,紧接着就安排方差分析实习课,通过课本例题和老师精心选择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过程,包括该习题处理方法的选择、软件的使用方法、数据处理结果的推断和分析,提高了方差分析统计方法的动手能力。整个课程的学习一般给学生安排5次实习课,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统计软件。这一改革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由原来的不到下课时间急着下课发展到了下课时间到了还不想下课。

3.加强多个统计软件的使用,扩大学生视野。

目前我们在实习机房电脑中安装了Excel、SPSS、SAS、Origin等多种软件,让学生对此都有所了解,然后选择自己喜欢使用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但是想要学生同时掌握多个软件的使用是不现实的。四种统计分析软件各有优势及不足,SAS软件包几乎囊括了生物统计学的所有方法,但需要编程运行,初学者不易熟练掌握。SPSS是比较全面、实用的统计学软件,具有可操作性、不编程序的特点,它的优势不言而喻[2]。而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是Office组建的成员之一,因此在界面上及使用的方便程度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使用者操作起来会得心应手,所不足的是由于是Excel附带的数据软件包,与上两个软件包比较起来功能上没有那么强大,比如:缺少多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后的多重比较、多元回归、多种曲线拟合,等等,但对于本科生来说,如果不需要很复杂的统计学测试,已是一个很方便实用的数据统计软件。Origin软件操作容易、作图方便、速度快,但统计学功能不完善。实践证明,Excel、SPSS两种软件包深受学生欢迎。在配有多媒体设备的计算机房进行练习,一人一机。教师在主机上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一边从大屏幕投影观察到具体的执行过程,一边在自己的机上进行相应的操作。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与以前用计算器相比,更快速、简便、准确、实用,这样一方面密切联系实践,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过去不愿学生物统计学,到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不得学,但望而却步,到现在下课不愿意离去。在实验课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统计分析知识,而且在毕业实习中运用计算机来分析毕业论文中的数据,并为以后的科研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4.以教师科研促教学。

课题组成员根据理论教学大纲和教师的科研成果,精心编制了Excel、SPSS两种软件的上机实习教材,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上机要领,效果良好。在学生进行上机实习的时候,所布置的上机作业的数据来自课本上的例题、课后习题和课题组老师的科研结果。因为学员在上机实习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上机内容的理论知识,并完成了课后习题作业。因此在上机实习时,学生就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而无需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熟悉所要求完成的实习作业。学生可将剩余的大量时间用在老师提供的科研数据处理上,使学生真正解决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拉近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效果及意义

经过几年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尝试,教学效果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新的教学模式改枯燥无味的纯理论课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增强了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包括生物技术本科、生物科学本科),按教学大纲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教师科研促教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3)以Excel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多种软件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统计功能相互补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素质。(4)理论与上机实习操作交替进行,学生能独立快速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工作,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动脑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平,崔党群,詹克慧等.Excel软件在生物统计实验教学中的综合开发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65-69.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统计学 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篇7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8

1软件教学法的定义

软件教学法,是指借助软件的窗口、对话框、菜单、操作过程、输出结果等信息组织教学或参与教学的方法。它不同于实验课或上机课,是理论课教学中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统计软件的选择上,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有SAS、SPSS、Statistica、Stata等。其中SPSS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常用软件,具有操作简单,输出便捷的优点[2]。本文基于SPSS统计软件介绍软件教学法。

2软件教学法的实施与体会

2.1突出教学内容,拓展学习范围中医药统计学中存在着众多的统计量,因为各自适用条件不同,用途也有所差异。掌握适用条件,合理选择统计量是医学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统计学的关键。在SPSS中统计量是按类型分块出现的,若以此为依据组织教学能够使统计量系统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突出教学内容的作用。如在讲授数据分布特征时可以以Frequencies:Statistics对话框(如图1)为依据进行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等内容的讲解。再如在讲授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方法的选择时可以同时列出方差齐时两两比较的14种可选方法和方差不齐时两两比较的4种可选方法(即One-WayANOVA:PostHocMultipleComparisons对话框,如图2)。这样做首先通过对话框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可选方法的多样性;然后通过讲解使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及条件,决定统计量的产生和最终选择;最后由于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处理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重要的统计量或比较方法,而且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统计量或比较方法指引方向,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拓展学习范围的目的。

2.2强化逻辑判断意识,简化检验过程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不仅取决于资料的类型、设计方案、研究目的等因素,适用条件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的因素之一,适用条件不同统计分析方法不同。如在两定量资料总体均数差异的比较分析中,若资料满足独立、正态、方差齐性,则选择成组t检验;若不满足方差齐性,则进行成组t′检验;若不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则可进行变量变换或选择非参数检验。因此,在两定量资料总体均数差异比较的教学过程中,要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再进行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与讲解。如果完全遵照此过程进行授课,检验过程重复、冗长,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和思考方向。软件教学法有效地化解了这一矛盾,为统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学生仅需依据统计软件的输出结果做出判断与选择。这样做不但强化了逻辑判断条件意识,而且简化了适用条件的检验过程,节省出大量时间进行统计背景、统计思想和分析方法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3增强英语能力,为实验课或自学做准备

SPSS统计软件采用英文界面,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软件教学法可以自然实现中英文对照,进行简单的双语教学,有效提高学生们统计英语的应用能力,为阅读英文书籍及文献打下良好的基础。软件教学法将统计软件的应用融会到中医药统计学的教学中,不仅加强学生们运用统计软件参与统计运算的意识,培养多角度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而且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进行软件操作,可以为实验课或对统计软件的自学做准备。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统计学 教学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等数学课程为基础的,同时又是经济管理类很多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科。统计学的教育模式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太大变化,而社会需求现状在几十年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满足了更多考生上大学的愿望,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民意所趋。独立学院属本科三批层次,整体分数分布在二本和高职高专之间,生源素质一般。而且,随着近几年全国整体生源数量的减少,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分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面对这样的学生,独立学院和普通一二批本科教学应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普通本科院校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主要以理论为主,而独立学院则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学有所用。

下面笔者将讨论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的一些特点以及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或决策的学科。它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一直被学生认为是枯燥而难学的“数学类”课程。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于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使学生深陷繁复的计算中,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津津乐道于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非常专业化、学术化。对一部分学生来讲,教师的语言是晦涩难懂的。由于独立学院招生分数相对较低,生源质量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总体水平偏低,参差不齐异常突出。通过调查,独立学院的学生高考的数学分数大多较低。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对讨厌学习数学的学生,统计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在授课过程中,挑选重点有代表性地着重讲解,而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公式都推导其来龙去脉。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用些提问句、疑问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多媒体教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应注意两点:首先,统计学在多数学生眼里都将它视为枯燥的数学类课程,所以教师应善于运用PowerPoint的强大功能制作出动静结合,色彩浓重的画面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由于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教学,幻灯片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接受起来往往有些难度,这时可以要求学生不再记笔记,而是将不明白的部分作标记,每堂课的课件可以发至班级公共邮箱供学生下载使用,便于及时复习课上讲过的知识。

三、使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能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就是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所谓适当,是指一要和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联系密切;二要难度适中,但要有综合性,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因为案例太容易就没有挑战性,不深入讨论就学不到东西,太难则会让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参与讨论;三是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不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其次,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要从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学生,让自己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

第三,还要注意在案例课结束以后,要让同学们写总结,把课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在讨论中领悟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东西书面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独立学院教育是培养行业基层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独立学院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学时所占的比例相对高于普通本科,即其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独立学院更应该重视统计学实验室的教学过程,可以安装一些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或者学生们早已熟悉的Excel软件。这两款软件各有优缺点:Excel在数据分析中最为基础,很容易掌握,图形工具强大而完善,但不适宜大型统计分析;SPSS软件是专门为统计而开发的软件,一般用于大型统计,而对于图形工具上不太全面,不易掌握。但二者常常兼用互补。结合独立院校学生理论较差但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只需把其中的统计分析功能介绍给学生,再演示一些实例,学生一般很快就能掌握,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操作来检查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给学生联系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现实,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可以就具体问题,模拟问卷调查,从得到的调查数据里运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张予杰,《统计学》案例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2)

[2]王琳,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特点浅析[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9,(6)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药学和检验专业需要进行医学统计学授课的两个教学班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确定检验班(102人)作为实验组,药学班(100)作为对照组。

1.2实施方案实验组和对照组所使用教材相同,教学大纲、授课学时数一致,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对照组实施传统理论教学方法,即在课件结合板书的前提下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并讲解例题,学生课下做习题练习。实验组实施案例式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授课内容设计案例以学生为主进行讨论。

1.3案例式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案例质量是决定案例式教学方法效果的关键,因此课前除精心制作、选择体现教学目的的案例外,应尽可能“拟似医学研究情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即注重案例的实用性和真实性,以满足教学内容,并体现科学研究的严谨,每个案例设置3~4个问题。课堂传统教学法讲解理论知识后,提出问题,导出案例,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课下10人一组基于图书馆、网络查阅所学知识单元的错误案例,在统计习题练习课上教师引导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4教学效果检测与评价两组学生均于医学统计学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兴趣及其应用能力。另外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试卷对课程进行测试,然后比较两组学生的测试成绩。

1.5统计学处理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x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学生一般情况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年龄(t=0.843,P=0.400)、性别(2x=0.695,P=0.4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期的医学基础课程成绩类别构成相近(见表1),说明两组学生的一般特征均衡性较好,有好的可比性。

2.2教学效果评价

2.1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和能力为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设计了包含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态度、兴趣和使用能力的问卷,于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将各项得分进行t检验,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态度、兴趣及试验能力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班,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2。2.2学生期末考试医学统计学成绩分析基于学生期末实际成绩按照不及格、60~80分、80分以上分成三个档次分别统计(见表3)并对构成比进行检验。

3讨论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在哈佛大学兴起,历经完善,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首选。由于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融合探究性、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拟合真实教学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推广。

职专医学统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为主,该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较少,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存在大的弊端,故而对职专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待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态度、兴趣和试验能力得分经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能力中2个选项两组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各项得分均数均大于对照组,由以上结果可见,在职专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反思前一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医学统计学得以顺利实施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①正确把握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案例分析是在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而传统教学是讲授医学统计学概念、原理和方法中无法替代的教学环节,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不能偏重案例教学而轻视传统教学,二者应相辅相成,否则案例式教学方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法实现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目标。②重视案例的设计和筛选。医学统计学案例应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和目的进行设计,尽量选择与专业接近、学生熟悉的案例,应用使学生有身在其中的案例导入方法,以降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难度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问题的设计应循序渐进,随着基础知识的累积由简到难,统计方法的应用从单个到综合,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式教学法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问和学生的讨论、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活学活用。通过互动,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完成合作式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学生课下多途径查阅错误案例,在习题课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④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鼓励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适时点评学生的见解,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问题并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该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探索并完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