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民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国民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篇1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抓住这一核心,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几千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我们国家之所以能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以其特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在历史上曾经最大限度地动员起各种社会力量,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同时,中华民族精神又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团结统一是立身之本,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爱好和平是固有天性,向来主张以和为贵和与邻为善为伴、各国平等友好;勤劳勇敢是优秀品格,是创造中华文明、建设和保卫祖国的直接动力;自强不息是崇高追求,展现出为兴国强国而锐意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这四个方面,都是爱国主义这一核心的延伸,是爱国主义的鲜明体现。

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与国俱存又与时俱进的。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下,都很重视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更应如此。”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世界还很不安宁。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需人们加深爱国情,树牢报国志。教育,德育居首;德育,爱国为先。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是理所当然,也是势所必然。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重点要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国家意识教育。国家极端重要,经济全球化并未使国家过时。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更要加强国家意识教育,捍卫国家。二是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要教育人们铭记近代中国有国无防、落后挨打的教训,树立新安全观,贯彻《国家安全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搞好“全民国防教育日”等活动;要教育人们爱岗敬业,用具体行动来提升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教育人们加强民族团结,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安全。三是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强国必先强人,即增强国民素质。要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国民素质,使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复兴早日实现。

篇2

严格地说,此类事件涉嫌刑事犯罪,已经超越了医患关系的范畴。但是,纵观近期多起伤医案件,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即患方因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并未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交流,便直接采取了极端暴力方式。如此野蛮粗暴之举,堪称文明社会的“返祖现象”。近年来,从怒摔婴儿到校园投毒,从网络暴力到航班斗殴……一股暴戾之气正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医疗行业尤为突出。无疑,这是一种浮躁扭曲的社会心态,值得深刻反思。

医患之间的暴戾之气,究竟从何而来?首先,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滞后相关。目前,尽管我国已经实现全民医保,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偏低,看病自费比例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仍被视为一座沉重的“大山”。很多人举债看病,因病致贫,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感觉人财两空,很容易产生偏激情绪;其次,与公众健康素养较低相关。不少人认为现代医学无所不能,而忽视了医学的风险性和局限性。当疾病无法治愈时,便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偏激行为;再次,与新闻舆论的“放大效应”相关。一些媒体过度追逐医疗行业的负面新闻,甚至歪曲事实,客观上放大了医疗行业的黑暗面,导致医生形象被妖魔化,严重影响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甚至助长“仇医”情绪。

虽然暴力伤医背后隐藏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但是,一个人无论有多少不满和怨恨,都不能滥伤无辜,更不能对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下狠手”。暴戾之气横行,不仅破坏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而且污染了和谐友善的社会空气,最终导致人人自危,谁都没有安全感。暴力事件让公众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又很容易以更极端的暴力方式释放,形成恶性循环。

篇3

[关键词] 高校电视台;管理;数字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98-2

高校电视台一般是由老师指导,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开展校园文化宣传等各项工作。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校电视台亦应与时俱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化传播方式。

根据以上两点实际情况,本文将从定位、组织管理、节目管理、数字化发展四个方面出发,探讨高校电视台的科学管理与数字化发展问题。

一、定位

大多数高校只设有一个综合性电视台,而由于定位和设备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的偏差,节目内容多以会务活动、课程教学拍摄为主或者成为了专职的教育电视台,虽然起到了舆论导向作用、配合了学校教学工作,却远离了综合文化传播宣传教育的平台特性,没有做到真正的喜闻乐见和寓教于乐。党的十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重大部署,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宣教、实践的最重要群体,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进程。如何发挥好高校电视的传播特点与优势,承担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责任,高校电视台应展示出自身独具的载体优势和技术优势,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而以此辐射、带动、引领国民素质教育,助推文化强国建设。除上述定位与功能实现之外,结合实际,高校电视台还应承担以下两方面的任务。

(一)传播校园新闻,丰富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以笔者工作的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视台为例,设立了传播学校师生各类动态的《学院要闻》,介绍中国各地名胜风景及旅游攻略的《名胜赏析》,介绍中外各界名人奋斗历程的《星程驿站》,构建学校师生交流平台的《人物专访》、《道德讲堂》、《教育经纬》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电视节目。

(二)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多方面发展的平台。高校电视台以大学生为主体,相比其他学生组织,对于播音主持、新闻采编、后期影视编辑等等专业技能有着更高的要求。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其中得到实践的机会,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在学校电视台学习到“第二专业”,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增添了就业渠道。笔者工作的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视台培养了大批毕业后走上专业岗位的人才,包括原中央电视台,现为中国国际阳光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西省电视台的著名主播等,还有很多在地、县,厂矿企业电视台工作的曾为学院广播电视台的成员。

二、组织管理

高校电视台因其作为,在学校宣传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其工作具有严肃性和专业性。但又因其主体是大学生,凭着个人兴趣而选择加入,所以如何进行科学的管理,将这种兴趣转变为热爱、责任,转化为高效的工作,就成了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

(一)明确组织结构与分工。高校电视台应设指导老师(台长)一名,把握各类节目舆论导向,确保节目符合党的宣传指示精神,传达正能量,统筹全台全面管理工作。另设辅导老师两到四名,在播音主持、新闻采编、后期影视编辑制作、综合设备技术支持和组织协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

以笔者所在的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台为例,设有指导老师(台长)一名,辅导老师两名。另设有常务台长一名,副台长两名,皆由学生担任,协助老师进行全面管理工作,并设立由各个职能部门第一负责人构成的广播电视台委员会,组织实施半月台务例会和月总结全体成员大会。下设的部门有办公室、总编室、新闻与节目中心、技术中心、宣传与外联部等;根据各个台站实际需要,下设不同部门。以电视台为例,下设摄编部、形象设计部,另配套下设办公室、栏目部、网络部、调音与播出导控部、宣传与外联部等部门对应对口对接工作,与全台的抓总职能部门相配套,并将整个节目摄制审核进行表格流程化,既有模块化单独科学管理,又有业务工作垂直化衔接,环环相扣。

明确的组织结构与分工做到了责任到人,避免了互相推诿责任,对工作效率、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大帮助。

(二)抓好组织管理。根据上文提到的高校电视台的特殊性,组织管理应制度与感情并用,即明确各项管理制度,同时考虑到大学生的情感需要,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被认同感、成就感。

1.明确管理制度。对于日常工作、会议、节目的采编播形成明确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2.定期组织培训。利用课余时间由辅导老师定期组织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提升成员专业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各部门成员的交流合作,形成团队凝聚合力和荣誉感。

3.每月进行严格考核、评选。诸如此类对本组织及成员长远发展成长具有一定影响及举足轻重的工作均由台委会集体研究、科学决策,客观公正执行。对于当月多次违反管理制度或组织纪律松散,多次考核不达标的成员进行思想帮助教育并按制度和规定程序做出相应及时处理。同时每月由所有成员进行投票,评选出“最佳播音员”、“最佳主持人”、“最佳编辑”、 “最佳记者”等荣誉称号。这项措施确保了组织的严肃性和成员活力的能动彰显,引入了良性竞争机制,使得团队永葆朝气。

三、节目管理

电视节目是电视台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最终体现,是观众对电视台工作质量判断的最直观的依据,所以应该高度重视对节目的管理。

(一)经纬式把关。一档电视节目的基本环节是策划选题、实际拍摄、后期制作、播放并上传至互联网。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由节目运行主管部门、分管台长、辅导老师、台长审核,通过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工作。确保节目在舆论导向和质量上不出差错。

(二)节目包装与宣传。收视率是衡量一档电视节目质量的重要标准,但由于高校电视台并不具备赢利性质,所以节目包装与宣传应充分利用手头现有资源。如利用海报、广播、互联网、在其他电视节目播出时插播等形式进行节目宣传、预告。

(三)注重与观众交流。作为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观众的意见是十分重要的,应通过信箱、电话、互联网等方式与观众进行交流,及时听取观众对于节目的意见,选择其中的合理意见对节目加以改进、创新。

四、数字化发展

互联网以其高效、迅速、便捷的特点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校大学生更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加之高校电视台利用传统有线闭路电视传播的局限性,所以向着数字化发展是高校电视台的必然趋势。

(一)增加受众面,增强交流。数字化发展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微博、贴吧、各大视频网站或者建立自己的主页、网站等等。高校电视台数字化发展将使传播范围变得更加广阔,必然增加节目的受众面,进一步增强与观众及其他高校媒体的交流。同时更易于提升自身的知名度,获得广告赞助的机会随之增多,将这笔收入投入到电视台建设中,最终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数字化发展带来的考验。在带来以上好处的同时,数字化发展为高校电视台带来的考验也随之而来。

1.节目竞争将更加激烈。有别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当电视节目上传到互联网之后,高校电视台的管理者们便不能仅限于考虑所制作的电视节目是否受到本校师生的欢迎,还应该与其他学校的电视节目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

2.切忌舍本逐末。网络文化日新月异,传播速度快,流行期短,与传统的电视文化存在一定区别。高校电视台的节目创作应始终立足于本校师生的需要,切忌为了迎合网络观众口味,而舍弃了这一宗旨。

总之,高校电视台的管理与发展应始终以、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为前提,充分利用手头资源,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培养学校精神,在校内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主旋律氛围,将自身建设为外塑形象、内炼素质、广聚人气的人才培养平台;以人为本,建成立足校园、服务师生生活的窗口,把高校电视台打造成在广大师生心目中具有影响力、公信力和引导力的凝心聚力之宣传主阵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发展与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春晖.高校电视台归属对其功能实现度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177-179.

[2]张双燕.论高校电视台的节目及人力资源管理[J].新闻世界,2011,(8):151-152.

篇4

关键词:教学技能;培训;ISW

0 引言

教学技能是指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文案、教学技术、教学语言、教学板书等技能性的教学能力。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属于能力范畴,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教学技能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手段。教师教学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教学技能欠佳,纵然知识渊博、能力超然,也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在国家加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一大批非师范类毕业生加入了高校教师的队伍,他们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却没有接受过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有关研究发现,我同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普遍存在教学文案不齐全、讲授方法不新颖、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恰当、教学语言基本功不过硬、教学板书不规范、教学组织缺乏章法等教学技能欠佳的诸多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更为有效的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势在必行。

1 我国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对教学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体制由最初的“以中央教育部为核心,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参与组织规划,重点高校为主要培训点”的培训体制,逐渐走向“政府主导,培训网络体系协调,举办学校实施培训”的培训体制。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教程》中,也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部署。毫无疑问,我国的教师培训体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然而,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培训体制主要注重师德风范、思想观念的教育或是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教学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国家一系列的项目评估、人才工程及奖励也很少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和教师自身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学校对培训计划和目标的设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及培训结果的考核缺乏有效的管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也不能很好地保证。而同时,教师也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仅将有关培训视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通过最后的考试或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情形下,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效果。

1.2 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行的教师培训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培训内容和形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

就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来说,十几年来,内容上基本都是以原国家教委规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育法教程、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为主。虽然在2006年对有关教材进行过修订,但内容依然老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要。而仅有的一些专门针对教学技能提升的培训,也几乎都遵循传统的思想,按“应试教育”训练教师,重解题指导的技能,忽视指导研究性学习,很少进行探索法、发现法等教学技能有关内容的培训。而在培训形式上,无论是岗前培训、教学观摩或是其他专题讲座等,主要采用的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传授方式,缺乏互动交流和实践锻炼,形式单一枯燥,不够灵活,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作用也十分有限。

1.3 对教学技能提升方法的研究不够

虽然美国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有关教学技能提升方法的研究,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家也相继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教学技能培训体系。但我国对教学技能的研究和训练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并且一直都只在师范生中开展。普遍采用的微格教学模式训练方法,通过小型化的缩减的教学实践活动,借助记录声像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经过观摩示范、角色扮演、重现记录、分析评价、反馈校正等一系列程序,对每项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然而这种方法主要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割裂了教学行为与教学情景的密切联系,不能把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 提升我国教师教学技能的几点建议

教学技能是教学过程中起承师启生作用的动态纽带,只有这个纽带通顺流畅才能产生显著的教学效益。基于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提升我国教师教学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是教师培训体系的一部分。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等各环节应积极参与行动,各负其责,各行其道。一方面,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应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并理解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对高校教师提出总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制度设计上,应兼顾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与高校长远的发展计划,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证有关政策的真正落实,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2)高校和教师应增强主体意识,自觉提升教学技能。

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训练获得”。教师教学技能也应在实践训练中得到提升。学校及教师自身应敏锐洞察,及时更新观念,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传统以教育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师训练模式,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特点及未来发展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计划,并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保障,让高校教师真正从培训中受益,在培训中提升。同时,教师自身应加强主体培养意识,主动加强技能训练,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3)结合加拿大ISW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加拿大ISW(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一种为期24-30小时的强化集中训练,采用研讨会的形式提高参与者的教学技能,其最初是由温哥华大学的道格拉斯・克尔(Douglas Kerr)团队根据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对教师资格认证的需要,于1976年创建的,到现在已成为整个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学院、大学、研究院实质性发展项目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是以教学实践为主,以教学理论为辅,让学员(准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将理论与实践有机高效地融合在一起。其核心特点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研讨会式的培训形式。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组织研讨式训练,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既要进行自身授课训练,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其他人的授课,并按照一定要求给出听课反馈。ISW的这种组织形式让参与者在平等互助、互相学习、协同工作、共同提高的环境中锻炼和提高,对参与者来说是一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高效学习的好机会。参与者在这种形式的训练中,可以集中研究和讨论课堂设计、教学技术、媒体应用等各种教学问题,并通过研讨,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他人的良好做法或给出的建议中,不断地实践、思考、分析、借鉴和提高,甚至还可以尝试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单单复制以前成功的做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创新发展教育理念。

(2)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在ISW的训练中,对包括备课、建立学习环境、授课及总结等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参与者准备的每一堂课,都必须按照ISW备课教案模板(如图1所示)书写教案,体现对“引入(B)”“学习目标(O)”“课前摸底(P)”“共享学习(P)”“课后检查(P)”“总结(S)”,即BOPPPS这6大要素的设计和思考。事实上,这个设计和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整理思路,梳理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师若能很好完成这6大要素的设计和思考,一定程度上已经确定该堂课成功了,而完成这一要求的训练,就是对教学技能最直接的锻炼。

(3)科学合理的培训周期。设计合理的培训周期,使参与者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和风格,是培训的最直接目的。ISW中,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备3次课,写3次教案,组织3次课堂讲授,同时以听课学生的身份给出3次反馈意见。这种设计科学合理,3次设计中,第1次能让参与者知道怎样组织一堂课;第2次则让参与者熟悉了一般课堂的组织方法;而第3次就使参与者不知不觉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和风格。此外,每次课的教授时间设计为10分钟,这种设计同样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10分钟对于参与者来说不会分散太多精力在课程内容的准备上,对于要求给出反馈意见的听课者来说也不会显得太过冗长,而10分钟的讲课训练还有利于培养教师干练的教学风格。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各种改革实践层出不穷,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更新观念,规范教师准人、培训制度,将我国现有培训手段与国际先进的培训模式相结合,有计划、分批次地在新老教师中开展教学技能强化训练,是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目前,加拿大模式教学技能培训――ISW模式已得到了加拿大乃至国际高等教育届的认可,我国部分高校也已意识到该模式的优越性,台湾、福建、北京等多所高校已逐步引入该模式开展教师培训,或派遣年轻教师专门赴加拿大参与培训。进一步学结该模式的特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是有效提升我国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波.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07(4):91-92.

[2]王桂波,王国君.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9-182.

[3]付八军.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3):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