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今我们生活在现代科学快步发展的时代,文字、数字、图形逐渐与我们融为一体,是日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信息,数学也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和结晶。生活中到处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数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对小学数学的重视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初级阶段,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特定的数学思维模式才能稳定学生的发展,有助于为未来高级数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如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和正确理解,是教师现阶段需要关心和研究的。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就是提高学生的素养,小学数学也是如此,为体现教育工作的价值理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讲述例子的方式传授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面临的数学难题。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把理念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中,充分满足每个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如何将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1.增强学生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关系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受专业课程培训的影响,设置对学生数学学习没有实质性作用的课程,忽略对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此,教师应当增强学生与数学学科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能理解和学习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深刻分析,发现并探索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理论,将数学课程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帮助学生打开数学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点和思想,协助教学工作的开展。
2.转变教学方式,深刻体会学生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感受,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认真分析规律变化,使学生形成自由性和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更好地观察和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相关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举例“小鹿今年x岁,爸爸的年龄比小鹿大4倍,那爸爸今年多少岁?猜猜小鹿今年可能多少岁?( )A.10岁 B.5岁 C.20岁”学生可以以此来推算问题的答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结合游戏设计,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不只是枯燥地解答问题,还可以与游戏相结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利用与小学数学相关的益智游戏,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奇妙,进而喜欢上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来分享各自的数学益智游戏。然后再向学生布置相应的游戏,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讲不能与6有关系的数字,如6、12、16、18、24等等,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对数字的反应和敏感程度。另外,还可以加入拼图游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性思维,从而帮助对数学的学习。
4.锻炼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不断探索,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意识,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通过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来锻炼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有效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快速解决有关数学的一系列难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
5.建立具有总结性和配合性的课程
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光是通过讲解数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创建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的课程。将实践性的课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在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促使学生透过实践来运用数学,实现更好的数学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可以建立与数学相关的具有总结性和配合性的课程,将数学教师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或团队共同合作,一起总结和梳理与小学数学相关的内容,有效设计关于数学的学习主题,积极分享各自的教学方法、技巧、经验等,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素养,还能使数学教学有效进行,充分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培养。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从多方面进行,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只有有效提高学生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才能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世刚,宋乃庆.论数学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数学通报,2015(3).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当拥有的特定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当中的知识或者是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简单来说,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基于基础数学知识发展起来的高于具体数学知识技能的一种素养。它反映了当前学习数学的本质和中心思想,会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掌握数学本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价值主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大的教育价值。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素养,数学教学也就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主要是通过一些数学例题的讲解来完成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授,教导学生处理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而核心素养就是一种基于传统的数值、计算、测量、统计等具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对社会生活中数学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小学生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上并不是空泛的,具体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体现在小学数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其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还体现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新时代的教育已经给小学数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但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更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使得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小学数学教育,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因此,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贯彻数学核心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要求,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都予以满足,让学生的个性化数学能力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篇3
【摘要】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性要求。因此,新时期在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培养措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探索中应该保持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各个相关学科都应该积极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阶段的各科教师在探索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最终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可以说,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既不是其所掌握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也不单纯指代数学学习能力,而是关乎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思想认识等,是一种衍生于基础数学知识又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高于数学知识的综合素养,能够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呈现出的本质和中心思想加以反映,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持久性和整体性。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培养,对全面推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加以培养,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一定要加强对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创造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环境,逐步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积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妥善解决各项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欲望,有效发挥数学教育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讲解“垂直和平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创设如下教学情境:“请同学们将两支铅笔向空中抛出,然后让它们掉到桌面上,看一看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图形?”问题提出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所抛出的类似于“平行”或者“垂直”的情况。这样,教师将学生从轻松的游戏情境中带出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导入“垂直和平行”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探究核心素养也能获得良好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积极倡导引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式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将不同的W习方式应用到学习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实现对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数形结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无法深入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情况,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用圆圈代表动物的头,用竖线代表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多了或者少了就及时进行修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学习数形结合学习方式的兴趣,并且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逐步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新时期教师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将形成性评价、动态评价、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评价方式相结合,保证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做出客观的评价,为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提供相应的指导,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
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为例,教师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探寻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同小组由于学习思路不同,解题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以及小组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并要求小组成员分别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客观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
小学阶段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保证数学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加以培养,数学教师就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重要的支持。因此,在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教给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让教师能够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其中,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唯有如此,小学数学教师的执教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形成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正确认识,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并以核心素养理论为指导探索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才能够保证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引言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主要以传授知识为教学重点,忽视了思想方法对学生熏陶的作用,不利于学生数学思想及素质的形成与提升。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思想、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融入教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数学思想
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是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前提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与提高其思维能力的关键。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特征较显著,学生难度相对较大,若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想意识。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数学问题,引导与启迪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索,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内容时,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还记得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吗?一些学生则会回答“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S=a×h。”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再提问“谁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思考几分钟后,教师用课件对图形的割补进行演示,然后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导“从图形变化过程中有新的启发或想法吗?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无关联?”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逐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为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及数学素养奠定基础。
2.加强总结复习,适时引入数学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引进数学思想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某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要素及运用有更多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中蕴含着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但大多是以内隐方式融入在知识体系内。若想让学生理解这些数学思想并转化为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它去解决数学问题,前提是对各种知识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思想进行归纳与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主要有:比较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及类比思想方法等。因为同一思想方法可分布在不同知识点内,而同一内容中也可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方法,故在单元小结或者总复习中,教师应对知识点内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进行总结与概括,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平移和旋转》该节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旋转、平移这两种移动方式外,图形中还有没有别的变化形式?如果有,和本节所学的平移、旋转的异同点是什么?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告知学生这一知识点内蕴含了数学模型思想方法,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了知识点内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让学生各自吸收、消化这些数学思想,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素养。
3.重视解决问题,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实质就是对数学思想的转化与反复应用,而数学思想往往也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开放性问题在培养数学思想方法中发挥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数学思想。
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
4.小结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独自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基于小学数学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将数学思想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传达与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帮助与支持,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
[2]杨孝斌,吕传汉.论数学教育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5):74-79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感; 学科素养; 教学模式;
小学是学生建立系统数学知识体系的初始阶段,也是其锻炼自身推理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学生平均素质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传统数学教学侧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要,而在新的数学教学侧重中,数感培养工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教育角色。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有效培养学生数感,成为相关教师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数感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数感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敏感性的集中体现,是其构建数学思维与直觉判断的有效联系的主要凭借,同样也是学生将认知内容转化为数学形式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工作是通过长期施加积极影响,侧重于潜移默化改善学生数学嗅觉的教育内容。同时,处于小学学段的学生,其思维限制较小,在数学学习方面具备较强的可塑性,是教师进行积极干预的最佳时期,因此数感培养工作不仅承担着强化学生本学段数学学习能力的责任,还具备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进阶的价值。
二、数感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数感培养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不符
在新课改的驱动下,数感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应渗透至小学数学课堂中,但是部分教师在具体落实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对数感培养与学生实际学习认知水平之间的联系有所忽视,导致学生在相应教学环节无法及时体会,或消化理解数学思想,将其转化为自身思考认知内容。同时,学生认知与数感渗透培养工作脱节,对教师自身课堂教学判断也有一定负面影响。
(二)数感培养机制尚待完善
部分教师虽然对数感培养工作有所重视,但是受应试教育以及自身教学经验限制,其对数感培养机制认知有所不足,导致该教学工作在整体上呈现一定的随意性与主观性,使得学生在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的学习机制下无法建立系统的数学认知,在延缓数感培养进程的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削弱了数感培养工作的实际作用。同时,学生在相对混乱的数感培养工作影响下,不仅无法利用数感将自身已有的认知内容转化为数学形式,还容易在进行数学判断以及理解时,出现认知障碍或陷入思维误区,影响其数学学习效率。
三、数感培养在小学数学中的发展途径
(一)及时更新教学认知内容
作为数感培养活动的发起者,教师自身教学认知水平决定了数感培养工作的质量上限。因此,在开展具体数感培养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学习与数感培养工作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对应教学案例,拓宽自身教学视野,丰富专业教学知识技能储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针对实际教学情况,构建新型数感培养内容或形式,与自身教学工作有效联系,进而针对数感培养在数学教学工作的作用机制,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数感培养工作的动态协同发展,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与数感培养工作的交替穿插过程中提升自身数学思维敏感性,进而在长期教学影响下强化自身数感,并通过不断应用其处理具体数学问题,巩固数感培养工作成果[1]。除此之外,教师也应与其他教师针对数感培养工作进行分享交流,通过借鉴不同教学展开方式,结合上述工作内容,逐渐摸索出适用性较强的数感培养方式,不断完善相应培养环境,持续对学生施加良好教学影响。
(二)强化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
处于小学学段的学生,自身数学认知能力与生活观察能力尚且不足。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数感,教师应通过强化学生生活内容与数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促使学生在二者相互转化的思考过程中借助生活内容,提升自身与数学知识的“亲和力”,进而提高自身数感水平。为此,教师应从学生视角出发,分析其生活环境与生活主体内容,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二者的联系,并选用数学特征比较明显的事物作为素材,构建立体化数学学习情境,令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认知转化,以自身常见生活内容为媒介,强化数感。同时,教师也可借此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与应用,引导学生提升自身对数学知识内容的认知,为其日后进一步提高自身数感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要让学生在自身认知思考的驱动下完成生活事物与数学知识的转化过程,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时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观察与思考,自发强化数感[2]。
(三)完善数感培养目标
为提升数感培养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应综合分析课堂教学目标与数感培养目标,将数感培养目标精细化,为数感培养工作创造切入点。同时,教师可参照课堂教学目标内容,合理调整数感培养顺序,即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锻炼学生数感,促使其在合理的认知成长过程中逐步提高数感水平。相较于传统数学教学,简单地将数学知识与数感培养工作相结合的形式,目标指导下的数感培养工作更加具体,使得教师可以更进一步立足课程教材内容,为学生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培养设计,确保数感培养工作能够精准落实到各课堂教学环节,进而提升整体数感培养工作的实效性[3]。
(四)制定长期培养规划
数感培养是一项长期培养工作,并且在课程内容变动与学生实际成长的影响下,数感培养工作具备一定的周期性。因此,为确保数感培养工作能够达到教学预期,教师应在确定数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学生数学学习成长为导向,制定长期培养规划,将各节或各知识板块的具体数感培养工作目标,结合学生学习发展需求,整合为阶段性培养规划。教师在制定数感培养规划时应针对学生日常数学学习活动的表现建立数感评价标准,并以评价内容为依据,定期总结分析该阶段内的数感培养规划落实情况,进而通过不断修正与优化,建立完善的数感培养机制,提升整体数感培养工作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并利用培养机制,实现动态教学发展,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长期教学指导。同时,为完善培养规划,教师应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收集相关教学反馈,以此掌握学生对数感培养工作的想法与建议,避免该教学工作在规划过程中与学生实际认知能力或信息接收能力脱节,造成负面效果。
(五)引入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其直观性与精简性的特点,辅助数感培养工作。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与微视频,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或数学问题,与现实情境或问题的联系,转化过程,并设置课堂探究问题,引导其通过直观观察,将教师所展示的内容转化为自身认知内容,有效降低部分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或数学观察能力不足对数感培养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学生课后数学实践任务,以此将数感培养工作延伸至学生课外生活当中,令其在家长的协助监督下,运用数学思维完成教师布置的专项实践任务,进而在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的双重影响下,持续锻炼自身数感,深刻理解相应数学概念,强化自身数学学科素养。同时,教师也可借助大数据信息处理平台,处理上述培养目标与培养规划,建立数字化档案,并通过数据呈现出的波动规律,提升相应工作内容的精准性,为数感培养工作顺利达到教学预期创造有利条件。
(六)创造自主学习思考空间
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内容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时,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思考空间,以此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数感培养工作内容的渗透效率。教师具体可通过增加小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达到上述教学目标。一方面,教师可借此将项目教学法与小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蕴含课堂知识点的生活情境,并以该知识点的挖掘与案例仿照设计为项目主题,令其以小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自主仿照设计案例,感知数学知识内容,理解其适用环境与条件,提升数感[4]。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组内沟通交流,提高数学思维碰撞频率,令其在项目探究指导下,结合其他组内成员的发言内容,以更全面的思维层面审视课堂知识内容,提升数感。
(七)有效利用师生互动
教师应重视师生互动在学生数学思维启迪,以及数学嗅觉训练方面的作用。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特定问题,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引导其按照正确思维发展方向转化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与学生平等沟通,拉近师生距离,提升其思维活跃性与知识表达欲望,令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当中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阐述,提升其数感水平。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调换师生角色,令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向教师提出问题,由教师负责解答。通过该教学方式,教师可利用逆向师生互动的形式,促使学生主动挖掘身边的数学知识,令其以知识传达者的姿态,运用数学思维视角分析身边事物,有效提高其数感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学生数感水平,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在更新教学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完善数感培养目标、制定长期规划,将数感培养工作系统化,提升其全面性与科学性,进而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创造自主学习空间、有效开展师生互动,为学生创建多元化学习发展环境,使其在多重教育影响下,逐渐提升自身数学敏锐性,为其未来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培养良好数感的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9(22):52.
[2] 林秀兰.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良好数感[J].亚太教育,2019(6):14.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途径
0.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学科,提倡和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教学目的不仅只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而且也包括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基于此论文对小学数学在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探讨。
1.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分析
我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实施辩证法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中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外,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像力、表现力,强调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个性表现[1],使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此可见小学数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数学教育要求分析
通过对小学数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注重基本的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2.1 小学数学教育要注重联系社会实践
小学生虽然思维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不乏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征,以教材及教学大纲为依据,尽量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激情,引导并激励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从社会的现实、生活的实践、科学的分析中认识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以及应用性,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2]。
2.2 小学数学教育要注重培养科学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基本的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地将知识当做科学的问题来对待的学习态度及科学精神,要将知识的认知掌握看做是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去改变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确立既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观念,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数学意识、模式探索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3 小学数学教育要注重加强情感体验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必须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应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正确的方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群体中受到赞扬与尊重的欲望,使他们获取一些正面的情感体验。
3.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途径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途径的分析对于实现小学数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提高数学教师的素质
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应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及数学教育观。同时要不断更新知识,尤其是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不断加强研究,逐步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另外,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坚持以育人为目的,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3.2 运用科学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学相长[3]。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以提高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教师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3.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要有效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必须健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树立全面质量观。在教学评价的内容上要改单一知识考试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全面考查[4];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多种考查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查方式代替单一的笔试考查形式;在教学评价标准上更注重教学目标达成水平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反应、作业状况、考试成绩等多方面的全面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结语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数学课作为学生小学阶段最主要的课程之一,不仅是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数学来自人类社会的实践和探索,是一门与社会科学、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密切相连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素质教育资源的挖掘。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方明,田效勋,徐爱杰,王唯,何芳,冉乃彦,富凯宁,高孝文,耿申.关于“九五”期间北京市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
篇7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小学数学教师
“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深化课改的重要工作。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进行分析,根据国际上先进的课程特点,对确立教师课程体系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对数学的法则、方法、程序进行正确的解释。纵观我国各师范学院的小学专业课程发现,普遍对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缺乏标准,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或是使用高等数学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学习难度高但和小学数学教育关联弱的《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或是开设综合大学开设的着重于工科或经济的数学课程。据调查两所省属大学对师范生开设的数学类教育课程发现,这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差别非常大。由此可以得出,数学教育的课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使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在选择时产生凭经验、图方便的随意现象,导致本科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小学数学教育素养无法满足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实践类课程教学不完善。关于“如何教”的教学实践是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能力,不仅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更能体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实习等教育实践类课程是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教育信念。但从实际上来看,许多高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对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实践过程中缺乏指导。甚至有部分学校采用分散的实习方法,让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导致部分学生敷衍实习。缺少小学数学课堂的体验经历,必定会影响对教育理论的实践反思。
二、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将来小学数学的教师素质,也会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性,将对教师的教育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甚至早在二战的时候就已将培养小学教师纳入高等教育中。因此,这些国家的小学教师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可以成为我国确立小学教师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在2008年,美国教师委员会做出一次重要报告,报告内容显示,美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缺乏统一标准,各教育学院间差异很大,和我国目前的情况很相似。为此,美国收集了全美77所教育院校的教育课程、大纲,进行了两年的认真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同时提出,和小学数学教育相关的课程,才有助于教师在职前学到需要的知识。纽约城市大学强调基础性与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另外,英国在1982年《学校中的新老师》报告之后,建议大学和中小学进行合作教育,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新加坡等国家也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确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建议
根据我国在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上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建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以组织教研人员、数学家、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等各方力量,以核心素养为框架,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知识理论,整理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有关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标准,给各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数学教育课程提供方向和依据。小学数学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直受到其他高级数学教育课程的影响,对数学学科的知识考虑很多,设置了许多和小学数学关联较小的课程,忽视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建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加强和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高等数学等课程反映了现代数学的发展,有利于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理解,能够开阔职前教师的视野,有利于开展数学教育工作。因此,要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数学课程,将高数学科和小学数学有机结合。建立教师的课程体系,培养优秀的数学教师,只通过传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使职前教师通过实践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实践课程和教学课程结合,让师范生在学习知识理论之后,进入小学课堂,亲身观察或实践,有助于帮助其掌握教学程序和基本策略。
四、结语
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全面推进深化课改工作,就必须要建立好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的小学数学课程具备的标准统一、重视基础和实用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制定统一的体系标准,注重加强和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将实践课程和教学课程结合这几点建议。希望本文的论述对确立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带来些许积极影响。
作者:管云霞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沃皮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2-78.
[2]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9):103-104.
[3]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40-43+48.
[4]孙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2016(41):73-74.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程整合 ;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53-01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多媒体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多媒体教学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多媒体教学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道路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多媒体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四、多媒体教学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导学式教学 小学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就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而言,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和模式均出现了新的进展,导学式教学则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主要目标。下文将从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意义出发,对导学式教学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1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意义
(1)导学式是指以课前预习为基础,教师课堂教学为指导,学生在此环境中积极主动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忠于课本知识、实际应用和生活知识的引申;(2)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不单单是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教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探究能力;(3)导学式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属于一个互联整体,教师不再以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自居,而是作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辅导者和学习进程的指引者,以促进师生教学互动开展创新型教学。
从以下意义论述中可以看出,导学式教学的主要内涵在于“导”与“学”的有机结合,通过遵循基本教学原则,增强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2导学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2.1导学结合
导学结合的原则主要表现为杜绝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以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的,师生之间属于相互指导、相互反馈的关系,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重视教学信息的交流反馈,综合了指导、启发、自主探究、得出答案、引申应用等多种环节。
2.2注重思维强化训练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和思维均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训,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踊跃交流,不断总结,从而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得到升华,不但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合作互补
合作互补原则即要求在某些特殊知识点教学的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整体存在,摒弃传统教学中学生独立个体学习的模式,例如针对很多有启发意义的数学问题,教师可给予充分的时间供学生分组讨论,从而提高小组协作能力,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3.1将情境教学导入到教学中
学好数学需要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较为欠缺,若一味采取强迫式的灌输教学只会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厌恶感,影响到最终教学效果。导学式教学中通过导入具体情境,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例如在四边形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分析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学生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有关四边形的物体进行类比,如上课用的书本、讲台、课桌的桌面都属于四边形,教师在实际情境中向学生讲解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如周长、边长、对角线、面积等知识,并让学生动手测量,比比看哪位同学得出的结果更为精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授课过程中的趣味性。
3.2将实际问题导入到教学中
将实际问题导入到数学课堂中,与抽象知识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识点,例如在《长度挝弧废喙氐目纬探萄е校为了让学生明白“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先用尺子在黑板上画出一短一长两条线段,然后提出问题:“两条线段相比的结果是什么?”有学生回答:“线段A要比线段B长太多。”教师对此回答表示赞许后可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既然线段A长于线段B,那么用甚么具体数据和单位证明这一关系呢?”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带着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导入“度量单位”的意义、“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转换”等知识点,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同时充分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用途,并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3.3将生活知识导入到教学中
生活知识导入到数学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小明妈妈给小明100元,让小明去买13元的香蕉,再买小明喜欢的一种水果,小明大概能拿回多少钱?再如,小明上学时步行10分钟,一共走了1200米,小红上学时跑步速度为每分钟200米,请问小明的步行速度是多少?小红跑步的速度是小明步行速度的多少倍?这样的问题结合生活,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大脑,在行动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
4结语
综上,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导学式教学法时,需注重教材与生活的结合,善于总结教学重难点、核心知识点的总结归纳,着眼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数学教学活力,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导学式教学中,从而达到“以导促学,导学结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庄志勇.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5(4):73-73.
[2] 裴川.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34):60-60.
篇10
【关键词】接受美学;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德国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提出了“接受美学”,倡导“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主动把握作品传达出来的文学信息的,注重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质是能被读者吸收同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恰好与“读者中心论”的观点相契合。“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观点,前者是指在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1]读者的兴趣、文化素养、个人理想和世界观等方面在读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与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相结合,最终表现为一种审美期待。“期待视野”包括“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定向期待”是指读者通过脑中已经存在的期待视野赋予作品自己独有的理解;“创新期待”是指打破“定向期待”,寻找新的“期待视野”。后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空白”将读者和作者联系起来,同时,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施展,即“填补文本的种种意义空白并给予其一个稳定的意义”[2],“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3]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期待视野”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了解学生脑中原本的认识,合理利用学生的“期待视野”实施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经学生和教师密切交流、相互配合而形成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空白内容,学生对空白内容进行填补和确定,使整个教学过程完整且有一定成效,这也就是“召唤结构”。
二、接受美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教学设计的意义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而把“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观点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中,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遵循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性,而学习数学的小学生也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除了需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外,还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考模式。设计更多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比如在设计“认识七巧板”一课时,基于小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设置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的环节,通过学生自己在铅画纸上画出七巧板的形状、剪下各块七巧板、最后涂色,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熟悉七巧板,知道七巧板由七个图形构成,其中包括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相同的大三角形、两个相同的小三角形和一个中等大小的三角形。自己动手制作彩色七巧板这一环节,除了帮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构成,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将这七个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的欲望。
(二)依据学生不同的“期待视野”,调整教学设计方式
由于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他们积累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体会,而这些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期待视野”。学生的“期待视野”还随着学习的深入、身心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接触的事物、周围的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班级学习特点的不同、“期待视野”的不同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等,也要随着学生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当然,教师也需要判断学生的“定向期待”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纠正或补充,建立“创新期待”。比如“四则运算”的教学顺序是先教加法,再教减法、乘法和除法,这是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授加法,使学生脑中形成“定向期待”,而后才能更好地实施剩下的三则运算的教学。以加法和乘法为例:这是因为乘法可以表示为“加数相同的加法”。学习过加法后,学生脑中已经存在相应的“定向期待”,他们知道“1+1=2”,而“1×2”就表示“当1作为加数时,两个1相加”或是“当2作为加数时,一个2相加”。在此基础上学习乘法,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当于构建学生关于乘法的“创新期待”。
(三)形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空白”,构建学生的“召唤结构”
小学数学是“由教材编写者经过教学法加工处理将抽象的科学数学知识转化为适合小学阶段儿童学习的形象化的学科数学知识”[5]的学科,但它仍有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征。“空白”也恰恰是因为这种抽象而产生,当学生对这些“空白”产生疑问时,若不将这些“空白”填满,他们的情感态度、学习进程就会受影响。填补这种空白需要学生具备钻研的精神,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给学生自行思考的机会,会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召唤结构”,利用这些“空白”组织教学,如在新授课“平行与垂直”中,由于学生不能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理解教材中平行线的定義——“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会产生“怎么样的两条线是不相交的”这一“空白”。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一画,从而使学生对“平行线”这一概念有初步理解,形成部分“召唤结构”。接着,继续抛出“空白”,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下图中的几组线是不是平行线。学生通过先“辨一辨”再“辩一辩”,得出“①是平行线,②③④⑤不是平行线”的结论,将“平行”这一概念的“空白”填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召唤结构”。
三、接受美学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选好预习例题,唤醒学生对新数学知识的“期待视野”
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很大联系,因此,设计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一方面,例子能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浅层了解,从而产生“定向期待”;另一方面,学生在寻找例子的过程中会有所发现,从而打破“定向期待”,建立“创新期待”。在生活中寻找例子,也能帮助他们在课堂学习时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出现的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此基础上,将圆与多边形进行比较,突出“圆是曲线图形”,接着将圆和椭圆进行比较,让学生领悟到圆的饱满、圆润之美,例如指出“橘子是圆的”说法的不严谨。最后通过教学生用圆规画圆体会圆的均匀对称,真正理解圆的内外特征,即“在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处处相等,这也是圆如此匀称、饱满的原因”。如此,学生在课前对“圆”这一概念有了“定向期待”,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找到的这些例子指出学生对圆的不严谨认识,通过深入剖析,纠正、补充,巩固学生对圆的认识。
(二)巧设教学“空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有意识地设计教学“空白”,能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整个教学活动转变成一个不断变化的由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反馈等有机结合形成的过程。如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基于学生先前对角这一概念的学习和认识,在学习锐角的特征(小于90°)和如何畫锐角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学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特征和画图,并将下表补充完整。学生在教材中会找到红字标识的“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继而,教师可进行启发性提问:“那么这五种角存在什么样的大小关系呢?”“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又有什么数量关系?”通过对五种角的比较和分析,学生获得“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和“1周角=2平角=4直角”的答案。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提高了自信心,同时获得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